TW202117138A - 波浪狀殼支承樁及其設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波浪狀殼支承樁及其設置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17138A
TW202117138A TW109115009A TW109115009A TW202117138A TW 202117138 A TW202117138 A TW 202117138A TW 109115009 A TW109115009 A TW 109115009A TW 109115009 A TW109115009 A TW 109115009A TW 202117138 A TW202117138 A TW 20211713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ve
shaped shell
shell
shaped
subsoi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5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3422B (zh
Inventor
威廉 C 克魯斯
喬丹 R 特威斯特
威廉 E 克魯斯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威廉喬登有限責任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威廉喬登有限責任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威廉喬登有限責任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7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71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34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342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24Prefabricated piles
    • E02D5/28Prefabricated piles made of steel or other metals
    • E02D5/285Prefabricated piles made of steel or other metals tubular, e.g. prefabricated from sheet pile el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52Piles composed of separable parts, e.g. telescopic tubes ; Piles composed of segments
    • E02D5/523Piles composed of separable parts, e.g. telescopic tubes ; Piles composed of segments composed of segments
    • E02D5/526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ile seg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22Piles
    • E02D5/34Concrete or concrete-like piles cast in position ;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 E02D5/38Concrete or concrete-like piles cast in position ;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making by use of mould-pipes or other moul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200/00Geometr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E02D2200/12Geometr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corrugate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200/00Geometr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E02D2200/16Shapes
    • E02D2200/1671Shapes helical or spir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250/00Production methods
    • E02D2250/0023Cast, i.e. in situ or in a mold or other formwork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300/00Materials
    • E02D2300/0026Metals
    • E02D2300/0029Steel; Iron
    • E02D2300/0032Steel; Iron in sheet form, i.e. bent or deformed plate-materi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600/00Miscellaneous
    • E02D2600/20Miscellaneous comprising details of connection between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包含插入至一底土中之複數個經連接波浪狀鋼殼之支承樁及其設置方法。

Description

波浪狀殼支承樁及其設置方法
本發明大體上係關於在建築物、道路、橋樑及其他結構之深層地基中使用之支承樁。
在特定建築工地,既有底土性質可能不足以安全地支撐一大型或重型結構。深層地基,諸如支承樁用來為諸如建築物、道路及橋樑之結構提供支撐。支承樁係被打樁至一底土中之大體上垂直或傾斜結構元件。取決於底土性質及設計負載,最終可設置一定數量之支承樁來支撐結構。
存在各種支承樁結構及設置一支承樁之方法。然而,此等結構及方法之各者具有藉由本發明之一個或若干態樣解決或改良之特定限制。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中所揭示之支承樁包括相對輕量型之波浪狀管(下文中:波浪狀殼)。波浪狀殼中之波浪用於對來自底土之徑向向內力以及在設置期間之壓縮力及張力提供一增強型阻力(例如,與直壁管或光滑壁管相較)。波浪在打樁期間及在最終深度處皆提供抗變形性。與光滑壁管相較,波浪亦允許使用更少材料。針對一給定壁厚度,波浪狀鋼殼具有大於光滑壁管之一抗壓碎性及抗彎曲性。為了達成相同抗壓碎性及抗彎曲性,光滑壁管需要更厚壁。來自較厚壁之額外材料增加光滑壁管之總重量及成本。
在另一態樣中,可容易地改變本文中所揭示之支承樁之支承深度以提供支承樁之所要承載能力。更深支承深度可增加承載能力。再者,可選擇支承深度,使得一或多個波浪狀殼位於一支承地層內。在特定實施方案中,可改變根據一逐段設置方法附接在一起之波浪狀殼之長度及/或波浪狀殼之數目以達成所要支承深度及承載能力。與目前採用之替代地基元件相比,逐段設置方法可被更快地執行而不會損壞波浪狀殼,從而導致降低設置、運輸、材料成本且在視覺上確認最終支承樁中之結構完整性。
在另一態樣中,可改變支承樁之波浪狀殼之直徑以提供該樁之所要承載能力及/或減小對支承樁之下曳力。另外,波浪狀殼之波浪將包圍波浪狀殼之底土部分捕集於谷內(例如,在凹槽峰之間)。與光滑壁管之一金屬-土壤剪切界面相較,經捕集底土部分產生增加支承樁之承載能力之一土壤-土壤剪切界面。與使用光滑壁管之支承樁相較,相同長度及直徑之波浪狀殼支承樁具有一更大承載能力。
根據一個態樣,一種在一底土中形成一地基樁之方法包含附接一蓋(罩板(boot plate))與一第一波浪狀殼之一第一端,該第一波浪狀殼包含具有複數個波浪之波浪狀鋼管。該蓋圍封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一端。一打樁心軸插入至該第一波浪狀殼之一第二端中。該打樁心軸具有一心軸長度。該心軸長度大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一長度。該第一波浪狀殼沿一大體上垂直或傾斜角方向與該底土對準。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蓋接觸該底土且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凸起至該底土上方。一樁衝擊或振動錘與該打樁心軸之一上端接觸或在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處接觸。該打樁心軸之一下端接觸該蓋。一打樁力使用該樁衝擊或振動錘而沿該垂直或傾斜方向施加至該打樁心軸。該打樁力可包含打樁、擠壓及/或振動力。該打樁力沿該心軸通過該蓋傳輸至該第一波浪狀殼,使得該第一波浪狀殼在打樁期間被張緊。利用該打樁力將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一端打樁至該底土中以達到一第一填充位置,在該第一填充位置中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長度之大部分經嵌入於該底土內。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位於該底土上方近似6吋與36吋之間(或更高)。接著沿該垂直方向自該第一波浪狀殼移除該心軸。該第一波浪狀殼在該第一填充位置中用一可流動混凝土混合物自該第一端填充至該第二端且固化成一固體混凝土。
一耦合器套筒藉由將該耦合器套筒之一第一端之一第一邊緣組裝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上方且將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與該耦合器套筒之該第一端之內部螺紋嚙合而與該第一波浪狀殼附接。一第二波浪狀殼與該第一波浪狀殼之縱向軸線對準。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凸起至該底土上方。該第二波浪狀殼包含具有複數個波浪之波浪狀鋼管。該第二波浪狀殼憑藉將該第二波浪狀殼之第一端插入於該耦合器套筒之與該第一端相對之一第二端之一第二邊緣內且將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與內部螺紋嚙合而與該耦合器套筒組裝在一起。
該打樁心軸插入至該第二波浪狀殼之一第二端中。該心軸長度大於該第二波浪狀殼之一長度。該樁衝擊或振動錘在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處與該打樁心軸之該上端接觸。該打樁心軸之該下端接觸該固體混凝土或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混凝土上之一鋼支承板。
使用該樁衝擊或振動錘沿該垂直或傾斜方向將該打樁力施加至該打樁心軸。該打樁力沿該心軸傳輸至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使得該第二波浪狀殼在打樁期間被張緊且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固體混凝土在打樁期間被壓縮。利用該打樁力將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打樁至該底土中以達到一第二填充位置,在該第二填充位置中該第一波浪狀殼經埋入於該底土內且該第二波浪狀殼之大部分經埋入於該底土內。可將一加強籠之一第一端插入至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中。該加強籠之一第二端自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突出。該第二波浪狀殼用該可流動混凝土混合物自該第一端填充至該第二端且將濕混凝土固化為一固體混凝土,其中該加強籠經嵌入於該固體混凝土中。
在另一態樣中,在打樁期間迫使該底土進入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之谷中,使得該地基樁之一樁承載力至少部分地由捕集於該等谷內之該底土與包圍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之一外周壁之該底土之間的一土壤/土壤剪切界面判定。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長度高達90呎且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長度高達90呎。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具有約4度與45度之間的一螺旋角。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具有約¼吋與6吋之間的的一節距距離(峰至峰)。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具有約¼吋與3吋之間的一凹槽深度。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具有約0.03吋與¼吋之間的一壁厚度。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各具有約6吋與36吋之間的一直徑。
根據另一態樣,一種在一底土中形成一地基樁之方法包含附接一蓋與一第一波浪狀殼之一第一端,該第一波浪狀殼包含具有複數個波浪之波浪狀鋼管。沿一插入方向對準該第一波浪狀殼與該底土。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蓋接觸該底土且該第一波浪狀殼之第二端位於該底土上方。利用一樁衝擊或振動錘沿該插入方向將一打樁力施加至該第一波浪狀殼。利用該打樁力或振動將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一端打樁或振動至該底土中以達到一第一填充位置,在該第一填充位置中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長度之大部分經埋入於該底土內且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在該底土上方隔開。該第一波浪狀殼在該第一填充位置中用一可流動混凝土混合物填充且固化為一固體混凝土。一第二波浪狀殼之一第一端與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耦合以形成一殼總成。該第二波浪狀殼包含具有複數個波浪之波浪狀鋼管。一打樁心軸插入至該第二波浪狀殼之一第二端中。該第二波浪狀殼與該第一波浪狀殼沿該插入方向插入,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位於該底土上方。該打樁力使用該樁衝擊或振動錘沿該插入方向施加至該打樁心軸。該打樁力沿該心軸傳輸至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使得該第二波浪狀殼在打樁期間被張緊且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固體混凝土在打樁期間被壓縮。該殼總成利用該打樁力進入該底土以達到一第二填充位置,在該第二填充位置中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長度經埋入於該底土內,該第二波浪狀殼之一長度之大部分經埋入於該底土內。自該第二波浪狀殼移除該心軸且用該可流動混凝土混合物填充該第二波浪狀殼。
在另一態樣中,將該打樁心軸插入至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中以沿該插入方向將該打樁力施加至該第一波浪狀殼。
在另一態樣中,該插入方向係大體上垂直的或沿一指定傾角。
在另一態樣中,一耦合器藉由將該耦合器之一第一端之一第一邊緣組裝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上方而與該第一波浪狀殼附接。該第二波浪狀殼藉由將該第二波浪狀殼之一第一端組裝於該耦合器之與該第一端相對之一第二端之一第二邊緣內而與該耦合器附接。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與該耦合器之該第一端之內部螺紋嚙合。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與該耦合器之該第二端之內部螺紋嚙合。
在另一態樣中,該打樁心軸之一下端支承於該耦合器之一中心部分上。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二波浪狀殼具有小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一外徑的一外徑。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二波浪狀殼具有大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一直徑的一直徑。
在另一態樣中,在打樁期間迫使該底土進入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複數個波浪之谷中,使得該地基樁之一樁承載力至少部分地由該等谷內之該底土與該第一波浪狀殼周圍之該底土之間的一土壤/土壤界面判定。
在另一態樣中,一耦合桿之一第一端插入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中之該可流動混凝土混合物中且當該第二波浪狀殼與該第一波浪狀殼附接時,該耦合桿之一第二端插入於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一端內。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長度高達90呎且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長度高達90呎。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具有約4度與45度之間的一螺旋角。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具有約¼吋與6吋之間的的一節距距離(峰至峰)。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具有約¼吋與3吋之間的一凹槽深度。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具有約0.03吋與¼吋之間的一厚度。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各具有約6吋與36吋之間的一直徑。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複數個波浪具有一標準輪廓。
在另一態樣中,一加強籠之一第一端插入至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中且該加強籠之一第二端自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突出。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一端經接納於該蓋之一外邊緣內。
在另一態樣中,一第三波浪狀殼與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附接。該第三波浪狀殼包含具有複數個波浪之波浪狀鋼管且利用該打樁心軸打樁至該底土中。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二波浪狀殼具有小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一直徑的一直徑且該第三波浪狀殼具有小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直徑的一直徑。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二波浪狀殼具有大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一直徑的一直徑且該第三波浪狀殼具有大於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直徑的一直徑。
根據另一態樣,一種在一底土中之地基樁包含具有複數個波浪之波浪狀鋼管之一第一波浪狀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一長度高達90呎且該第一波浪狀殼之一直徑在6吋與36吋之間。一蓋附接至該第一波浪狀殼之一第一端,該第一波浪狀殼沿一實質上垂直方向或一傾斜方向對準。一第一固化混凝土區段自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一端至一第二端填充該第一波浪狀殼。一第二波浪狀殼包含具有複數個波浪之波浪狀鋼管。該第二波浪狀殼之一長度高達90呎且該第二波浪狀殼之一直徑在6吋與36吋之間。該第二波浪狀殼之一第一端與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附接。一第二固化混凝土區段填充該第二波浪狀殼。
在另一態樣中,一耦合器附接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與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一端。
在另一態樣中,該耦合器包含將該第一固化混凝土區段及該第二固化混凝土區段分離之一中心部分。
在另一態樣中,該耦合器包含具有一第一邊緣之一第一端及具有一第二邊緣之一第二端,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經接納於該第一邊緣內且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一端經接納於該第二邊緣內。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之該等波浪經嚙合於該耦合器之該第一端內。
在另一態樣中,一加強籠經嵌入於該第二固化混凝土區段中且自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延伸。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直徑小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直徑。
在另一態樣中,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直徑大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直徑。
前述摘要僅係闡釋性的且並非意欲為限制性。本申請案中所描述之系統、裝置及方法及/或其他標的物之其他態樣、特徵及優點在下文所闡述之教示中將變得顯而易見。提供該摘要以介紹本發明之一些概念之一選擇。該摘要並非意欲於識別本文中所描述之任何標的物之關鍵或必要特徵。
引言
當前用來支撐重型地基之支承樁分為四個主要類別:預鑄預力混凝土、H型鋼、通常用混凝土填充之光滑壁管狀管及藉由各種方法泵送或傾倒至地面中之各種「灌漿樁」。
通常需要打樁之底土輪廓可包含無法在無不可容忍的沈降的情況下支撐新結構之軟質可壓縮材料之上層。樁穿透此等不適合的土壤且被推進至能夠在無過度沈降的情況下支撐經傳輸負載之強硬土壤及/或岩石中或上。預鑄樁、H型樁及管樁最常藉由利用出於彼目的而設計之一衝擊錘在頂部上對其等進行打樁而設置。該錘裝配有上下行進且撞擊樁之一重型撞錘,或更常見的是,吸收一些能量,從而防止損壞樁頂(頂部)之一中間緩衝材料。賦予樁或透過襯墊賦予樁之打樁力在樁中產生向下行進至樁端且沿樁向上反射回之壓縮波及張力波。若在打樁期間產生之壓縮應力或張應力超過樁材之強度,則樁可能被損壞且不適合使用。
至關重要的是,樁被打樁所至之底土能夠在無過度樁沈降之情況下接納所施加之負載。底土與樁之相互作用取決於樁之形狀、體積及表面特性,諸如光滑度或粗糙度及輪廓。若無一不可穿透障礙(諸如岩石),則通常樁穿透至適合土壤中越深,樁承載力便越大。應分析樁所包括之材料以確保其等足以接納從新構造強加之負載,該等負載可包含:壓縮力、張力、彎曲力、剪切力、振動力及地震力。一強硬樁地基設計亦應考量樁-土壤-錘之關係及對設置完整性之信心水準。
樁之支撐源自沿其等側面形成之有用摩擦及樁之下端處出現之端支承之一組合。當樁端支承於緻密土壤或岩石上或中(此使其等能夠獲得高端支承力)時,H型鋼樁係有效。隨著設計負載增加,可能有必要增加大小且因此增加H型樁之重量,同時增加成本。在諸多位置中,沿側面而非在樁端處獲得其主要支撐之一摩擦樁將支承於遠高於對H型樁進行打樁所必要之高度,此使H型樁不經濟。由於H型樁係在一工廠軋製,因此其等必須進行運輸且承受處置及運輸之成本。必須在打樁操作之前提供所要長度,使得若所遇到之土壤條件不同於預期,則訂購長度可能過短,且需要昂貴且耗時之拼接或替代地若其等過長,則存在過多浪費。若在打樁期間損壞H型樁,從而使H型樁不適合使用,則損壞可能係看不見的且未被偵測到。
預鑄混凝土樁在其等可被鑄造之長度方面具有限制。歸因於預鑄混凝土樁之重量及易碎性,其等係運輸昂貴的且需要重型設備以在樁錘下處置及吊高。自撞錘點直接擊打可壓碎樁頂。為了避免此情況,通常在各樁之頂部上放置一厚、消耗性木製襯墊。由於該襯墊吸收自該錘遞送之有用能量之一部分,因此此保護該樁免受損壞且增加打樁時間。行進穿過該樁之能量波產生張應力以及壓縮應力。在預鑄樁中,特別是當預鑄樁隨著其離開一軟地層而進入一堅固土壤時,張力波增大,有時升高至破壞性位準。在長預鑄樁之情況下,需要特殊處置使得在吊高時該樁不會因其偏轉而開裂。此需要兩點及有時三點提升以減輕彎曲應力。一旦定位於打樁機導柱中,通常必須由一行進吊運車在沿其長度之一或多個中間位置處支撐一長預鑄樁以防止挫屈。雖然存在針對此等危害之各者之補救措施,但其等係有代價的。若在打樁期間該樁在地下開裂或被壓碎,則損壞可能未被偵測到。若選定樁之長度未達成所要抵抗力,則必須丟棄或拼接選定樁。建構一預鑄樁拼接體所需之夾具係昂貴的且係組裝勞力密集型的。在建構該拼接體時,打樁機係閒置的。在該拼接體完成後,打樁機恢復且完成打樁。若一預鑄樁達成所需抵抗力且一部分延伸至所需截斷高度上方(通常發生此情況),則必須切割該樁。此需要一專用切割工具、適合設備來將樁之浪費區段固持、移除及運輸至一處置場所。
通常,在達成指定抵抗力之後用混凝土填充光滑壁管樁。判定一樁之極限負載支承力之一個特性係其硬度。硬度係依據工程性質、製作材料(其包含彼材料之重量)而變化。因此,在考量管樁之使用時,必須預測在打樁期間出現之動態應力,使得打樁能量不會損壞該樁。隨著硬度增加,打樁時間減少且可在相關增加之極限支承力下達成更深穿透。另一考量係該樁之長度。由於一樁表現像一硬彈簧,因此該樁越長,隨著其向下行進穿過該樁至樁端時,耗散之有用能量之量便越大。該樁越硬,被遞送至樁端之有用能量便越大。因此,為了以可容忍打樁時間獲得高承載力,必須藉由擴大直徑、壁厚度或兩者來增加每呎管之重量。獲得大量管樁需要前置時間,且與任何預訂長度材料一樣存在相同限制。訂購長度可能過短且需要拼接,或過長且產生過多浪費。
灌漿樁係藉由用一中空桿螺旋鑽鑽穿鬆軟土壤且鑽入支承地層來建構。隨著抽出螺旋鑽,透過中空桿泵送灌漿以填充空腔。一替代方法係在抽出套管之前或在抽出套管時,將一封閉套管推進至強硬土壤中且將灌漿傾倒至套管中。灌漿樁之深度係自唯一位置處之測試推估。因此,在給定設置方法之情況下,無法識別此等土壤地層之間的非預期變動。此可能導致過長長度之樁或不足長度之樁。衝擊打入樁依靠每次錘擊觀察到之穿透來確認穿透深度的足夠性。在同一區域中很少有兩個衝擊打入樁被打樁至相同深度。當抽出螺旋鑽或套管時,灌漿柱可形成一無法識別的輪廓。灌漿柱在其形成時在諸如有機淤泥或泥炭之軟質材料中向外流動或在替代例中,具有復形性膨脹特性之水敏性粘土可將壓力施加至灌漿柱,從而致使一不利的直徑減小。若無意中降低泵壓力,或螺旋鑽或套管之抽出過快,則灌漿柱可能變窄或不連續。此等軸直徑異常可能未被偵測到。灌漿樁之深度受限於驅動螺旋鑽之馬達之扭矩或設置螺旋鑽或套管之鑽機之拉拔力。
鑑於上述情況,需要對其中可在混凝土澆灌之前確認結構完整性之改良式且更有效的支承樁之需求。 支承樁
自附圖中所繪示之實例之以下描述,本文中所描述之技術之系統、裝置及方法之各種特徵及優點將變得更完全顯而易見。此等實例意欲於繪示本發明之原理,且本發明不應僅僅限於所繪示實例。在考量本文中所揭示之原理後,對於一般技術者將顯而易見的是,可修改、組合、移除及/或替換所繪示實例之特徵。
支承樁通常包含一長形構件,該長形構件具有被打樁至一底土中之一下端及與一結構之一地基直接地或間接地連接之一上端。在特定支承樁中,將直壁管或殼打樁至底土中。此等支承樁具有在使用根據本發明設置之波浪狀支承樁時克服或以其他方式改良之特定限制。
圖1繪示一原位波浪狀支承樁100之一截面。支承樁100可經設置至一底土110內之一支承深度。支承樁100可包含一第一波浪狀殼20。第一波浪狀殼20可由一波浪狀鋼管形成。波浪狀殼20可具有一第一端21。第一端21可為底土110內之一下端。第一端21可在支承樁100之一支承深度處。
波浪狀殼20可具有一第二端22。第二端22可為底土110內之一上端。波浪狀殼20可具有一長度20a。長度20a可自第一端21延伸至第二端22。波浪狀殼20可具有一外徑20b。直徑20b自第一端21至第二端22可為均勻的,儘管此並非必需。波浪狀殼20可包含複數個波浪23。
波浪狀殼20 (或本文中所描述之任何其他波浪狀殼)可由一薄壁波浪狀管形成。薄壁波浪狀管可包括鋼。鋼可為一碳鋼、鍍鋅鋼、不鏽鋼及/或其他合金、等級及/或類型之鋼。鋼可具有規格(gauge) 7與規格28 (0.1793吋(4.554毫米)與0.0149吋(0.378毫米))之間的一厚度。在特定實施方案中,鋼可具有規格8、10、12、14、16或18之一厚度。波浪狀鋼管可包含複數個螺旋形凹槽(例如,波浪23)。波浪23可具有任何適合輪廓,諸如但不限於標準寬度/深度輪廓(以吋為單位):2 x ½、1 ½ x3 /8 、15 /8 x5 /16 、1 ¼ x ¼及1 ¼ x5 /16 。在特定實施方案中,波浪23可包含近似4度與45度之間的一螺旋角。在特定實施方案中,波浪23可包含近似1吋與5吋之間的一節距距離(例如,峰至峰)。在特定實施方案中,波浪23可包含近似1/4吋與1吋之間的一凹槽深度。上述尺寸之各者被視為繪示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替代地,複數個波浪可為圓周的而非螺旋形的。在另一態樣中,第一波浪狀殼之長度高達90呎且第二波浪狀殼之長度高達90呎。在另一態樣中,第一波浪狀殼及第二波浪狀殼之波浪具有約4度與45度之間的一螺旋角。在另一態樣中,第一波浪狀殼及第二波浪狀殼之波浪具有約¼吋與6吋之間的一節距距離(峰至峰)。在另一態樣中,第一波浪狀殼及第二波浪狀殼之波浪具有約¼與3吋之間的一凹槽深度。在另一態樣中,第一波浪狀殼及第二波浪狀殼具有約0.03吋與¼吋之間的一厚度。在另一態樣中,第一波浪狀殼及第二波浪狀殼各具有約6吋與36吋之間的一直徑。
支承樁100可包含一第二波浪狀殼30。波浪狀殼30可由一波浪狀鋼管形成。波浪狀殼30可包含一第一端31。第一端31可為波浪狀殼30之一下端。波浪狀殼30可包含一第二端32。第二端32可為波浪狀殼30之一上端。第二波浪狀殼30之第二端32可對準於底土110之一頂表面上方或處。在特定實施方案中,第二端32可在表土10上方延伸。波浪狀殼30可具有一長度30a。長度30a可自第一端31延伸至第二端32。波浪狀殼30可具有一外徑30b。直徑30b自第一端31至第二端32可為均勻的,儘管此並非必需。波浪狀殼30可包含複數個波浪33。
第一波浪狀殼20可與第二波浪狀殼30附接。波浪狀殼30可與波浪狀殼20縱向地對準。波浪狀殼30之第一端31可直接地或間接地與波浪狀殼20之第二端22附接。一耦合器50接著可位於波浪狀殼20與30之間的界面處。耦合器50可與第二端22及/或第一端31附接。
耦合器50可包含一帶或外邊緣。外邊緣可界定耦合器50之一下端51及一上端52。耦合器50可包含一板或中心部分53。中心部分53可為一鋼板。第一端31之一邊緣可自上端52鄰接中心部分53。第二端22之一邊緣可自下端51鄰接中心部分53。中心部分53可跨越第一端31與第二端22之間的界面。中心部分53可為實心的(例如,完全地跨越第一端31及第二端22兩者之直徑)或至少部分地跨越第一端31及第二端22 (例如,包含穿過其等之一或多個孔徑)。替代地,中心部分53可為一內周邊緣。第一端31及第二端22之邊緣可鄰接內周邊緣。替代地,第二端22之邊緣可直接地鄰接第一端31 (例如,無中心部分53)。
中心部分53可與外邊緣形成為一單件(例如,藉由焊接)。替代地,中心部分53可為耦合器50之與外邊緣分離之一組件。外邊緣可為一螺旋形拼接器。外邊緣可視情況用焊接條帶或帶加強以在打樁期間增加強度。
下端51可接納第二端22。下端51可包含複數個螺紋。該等螺紋可具有稍大於或小於第二端22之直徑20b之一直徑。據此,第二端22之波浪23之一或多者可與下部分51之螺紋嚙合。
上端52可接納第一端31。上端52可包含複數個螺紋。該等螺紋可具有稍大於或小於第一端31之直徑30b之一直徑。據此,波浪33之一或多者可與耦合器50之上端52之複數個波浪嚙合。替代地,上端51及/或下端52不包含複數個螺紋。第一端31及/或第二端21可經接納於各自上端51及下端52內。該等端可彼此壓接、焊接、夾緊或以其他方式附接。
在另一替代例中,第一端31及第二端22可直接地耦合在一起(例如,無耦合器50)。在特定實施方案中,第一端31及第二端22可焊接在一起。在特定實施方案中,第一端31及第二端22可藉由一或多個帶(例如,無中心部分53)綁紮在一起。在特定實施方案中,第一端31及第二端22之波浪可直接地螺接在一起。在特定實施方案中,任何上述機械緊固件可組合(例如,嚙合在耦合器50內且焊接)。
一蓋40可與波浪狀殼20之第一端21附接。蓋(罩板) 40可以一永久或可移除方式與第一端21附接。蓋40可包含一外邊緣。第一端21可經接納於外邊緣內。外邊緣可包含複數個螺紋。該等螺紋可具有稍大於或小於第一端21之直徑20b之一直徑。據此,蓋40可與第一端21嚙合。蓋40可包含一中心部分41。中心部分41可至少部分地或完全地圍封波浪狀殼20之第一端21。中心部分41可為圓頂形、尖頭形或平坦的。蓋40可為一罩板。外邊緣可為一螺旋形拼接器。外邊緣可視情況用焊接條帶或帶加強。作為該等螺紋之替代或補充,蓋40可以其他方式與第一端21機械地附接(例如,焊接)。替代地或另外,第一端21可包含一水泥塞。水泥塞可在波浪狀殼20外部及/或內部。
波浪狀殼20可包含一內部空間。內部空間可填充有一填充材料61。填充材料61可自第一端21延伸至第二端22或以其他方式填充或實質上填充內部空間。填充材料61可自蓋40延伸至耦合器50。填充材料61可包括含有水泥之一固化混凝土、砂料(sand aggregate)、含水泥及砂之灌漿及/或任何其他材料。波浪狀殼30可包含一內部空間。內部空間可填充有一填充材料62。填充材料62可自第一端31延伸至第二端32或以其他方式填充或實質上填充內部空間。填充材料62可自耦合器50延伸至第二端32。填充材料62可相同於填充材料61。填充材料62可包括一固化水泥或土壤、粒料、砂及/或任何其他材料。視情況,耦合器50之中心部分53可將填充材料62與填充材料61分離或至少部分地分離。
支承樁100可經設置於一底土110內。底土110可包括各種土壤組分及/或層。底土110可包含雜填土、淤泥、泥炭、砂、礫石、岩石、巨礫、基岩等或其等之任何組合。底土110可包括岩石及/或岩石地層。支承樁100可延伸穿過底土110之各個層。支承樁100可接觸岩石地層且擱置於岩石地層上。
在特定實施方案中,底土110位於一河口三角洲(river delta)或沖積沈積(例如,包括沈積淤泥層)或無一岩石地層(例如,基岩)之其他位置中。據此,對於建造需要高承載能力之大型結構而言,底土110可為一具挑戰性的位置;該結構之實質上整個負載要求必須由支承樁承擔。此外,減少支承樁之總數目可具有成本節省之優點。因此,增加各樁之總承載能力可具有成本及勞力節省改良。
在特定實施方案(例如,河口三角洲)中,岩石地層之深度及/或土壤性質可能需要深支承深度以提供所要承載能力。在特定實例中,支承樁100可具有範圍高達300呎之一支承深度。
可改變支承樁100之支承深度以提供所要承載能力。較深支承深度可增加承載能力。在特定實施方案中,可改變長度20a、30a以達成所要支承深度。在特定實施方案中,可選擇支承深度,使得波浪狀殼20、30之一或多者位於底土110之一支承地層內。支承地層可具有為支承樁100提供額外支撐(例如,相對於相鄰土壤地層)之土壤性質。在特定實施方案中,支承樁100包含額外波浪狀殼。例如,支承樁100可包含3、4、5、6、7或更多個經連接波浪狀殼。波浪狀殼20、30可表示額外波浪狀殼之各者。波浪狀殼20與30之間的耦合亦可表示額外波浪狀殼之間的連接。據此,可藉由添加更多或更少波浪狀殼及/或耦合器來調整支承樁100之支承深度。
支承地層中之波浪狀殼可具有小於、等於或大於支承地層上方之波浪狀殼之一直徑。支承地層中之一較大直徑波浪狀殼之優點在於,支承樁將打樁至一較小深度,此係因為極限支承力之兩個貢獻組成部分取決於支承樁之表面積及樁端面積。支承地層上方之波浪狀殼之直徑必須具有足夠面積以將負載自新結構向下傳輸至支承地層。此可允許支承樁100之任何部分具有小於嵌入於支承地層中之樁之部分之直徑的一直徑。較小直徑波浪狀殼可減小支承樁100之總體材料成本。
可改變支承樁100之波浪狀殼之直徑(例如,直徑30b、直徑20b及/或任何其他波浪狀殼之直徑)以提供所要承載能力及打樁性質。較大直徑可增加承載能力。在特定實施方案中,直徑可為但無需為:高達36吋;在近似6吋與36吋之間。此等值可表示波浪狀殼之標稱尺寸。
特定其他支承樁構形包含嵌入於一底土內之光滑壁管或殼。相比之下,支承樁100之結構提供相對於此等構形之一增強型承載能力。詳圖1A展示波浪狀殼20 (或波浪狀殼30)與底土110之一界面I之代表性截面。波浪狀殼20與底土110之間的一剪切力沿界面I起作用且平行於支承樁100 (例如,沿波浪狀殼20之一縱向軸線定向)。作用於支承樁100之外表面上方之合計總剪切力可判定支承樁100之承載能力(例如,除由土壤對蓋40提供之任何支撐之外)。
波浪狀殼20之波浪23可包含一第一峰23a、一第二峰23b、一第三峰23c、一第一谷23d及一第二谷23e。底土110之特定土壤部分110a分別可經捕集於峰23a、23b、23c之間且通常經捕集於谷23d、23e內。經捕集土壤部分110a在波浪狀殼20與土壤110之間產生一土壤-土壤界面。相比之下,光滑壁管道或殼包含一金屬-土壤界面。由土壤-土壤界面處之摩擦嚙合所提供之剪切力可能遠大於一金屬-土壤界面。據此,可透過使用第一波浪狀殼及第二波浪狀殼之波浪狀鋼管增強支承樁100之總承載能力。土壤-土壤界面處之摩擦值可比光滑或直金屬-土壤界面處之摩擦值大50%至300%。 改良式支承樁設置方法
圖2至圖7繪示將支承樁100設置於底土110中之一方法。可使用一心軸70及蓋40將波浪狀殼20打樁至底土110內,如圖2中所展示。蓋40可在第一端21處與第一波浪狀殼20附接。第一端21可經接納於蓋40之外邊緣內。該蓋之螺紋可與第一端21之波浪嚙合。在一些實施方案中,蓋40可與第一端21焊接或以其他方式附接。
第一波浪狀殼20可與底土110對準。在特定實施方案中,波浪狀殼20可以一大體上垂直或傾斜方式與底土110垂直地對準。例如,殼20可垂直地對準(相對於相鄰底土之平面成近似90度)。在傾斜樁之情況下,根據需要,殼20可相對於底土110以一傾斜角對準。為了對準波浪狀殼20與底土110,可由一起重機(未展示)或其他設備提升第二端22。
心軸70通常係一鋼軸。該軸可包括鋼。該軸可具有小於波浪狀殼20之一內徑之一直徑。該軸可長於波浪狀殼20之長度20a。心軸70可包含一下端71。下端71可經插入至第一波浪狀殼20中。心軸70之下端71可與蓋40嚙合。替代地,心軸70之下端71可與第一端21內之塞嚙合。一打樁機構73可與心軸70之上端72嚙合。打樁機構73可為一錘(壓力或衝擊)或振動(或其他類型)之打樁機構。心軸70及打樁機構73可由起重機來支撐。有利地,下端71可在打樁期間維持與蓋40之嚙合(例如,在中心部分41處)。打樁機構73可將波浪狀殼20之第一端打樁、振動或推動至底土110中至一第一深度。第一深度可為波浪狀殼20維持結構完整性之一高度。
將波浪狀鋼管用於波浪狀殼20提供相對於使用光滑壁管之若干改良。通常,可藉由利用諸如一錘或振動打樁機之一打樁機將一打樁力施加至光滑壁管之一上端來將光滑壁管打樁至一底土中。以此方式打樁需要光滑壁管具有足夠壁厚度(例如,強度)以承受打樁力而無顯著變形,尤其在透過一衝擊施加打樁力之情況下。本發明之一個態樣係意識到,波浪狀殼(諸如波浪狀殼20)可能無藉由直接衝擊打樁而未變形之壁厚度。據此,心軸70實現設置。
與光滑壁管相較,波浪23允許使用更少材料。針對一給定壁厚度,波浪狀鋼殼具有大於由鋼製成之光滑壁管之一抗壓碎性及抗彎曲性。為了達成相同抗壓碎性,光滑壁管將需要更厚壁。此額外材料增加光滑壁管之總重量及成本。據此,波浪狀殼之使用提供一大重量及成本節省。穿透之速度及深度係依據一樁之硬度而改變。硬度具有兩個組成部分;即材料之類型及材料之每呎重量。作為一實例,在本發明中,填充有混凝土之一14吋直徑波浪狀殼之每呎重量係近似每呎170磅。隨後對第一區段進行打樁之心軸可經建構為每呎近似200磅重。通常選擇為自0.5吋至1吋壁厚度之一替代範圍之14吋直徑鋼管樁(每呎75磅至140磅重)無法被迅速地打樁或在需要時達成更深穿透。光滑壁管比波浪狀管貴近似3倍至5倍。
全世界且甚至在當地底土輪廓內存在各種底土條件。為了繪示針對一給定底土實例之諸多可能案例之另一實例,由此提供一材料及設置節省實例。為了達成一100噸設計負載(使用一安全因子2之200噸極限承載力)樁,一14吋直徑波浪狀殼可在100呎之一穿透深度處獲得承載力(歸因於更高摩擦力,即波浪提供顯著土壤-土壤互鎖摩擦),而一14吋直徑為x 0.375吋光滑壁鋼管可能需要近似120呎之更深穿透來達成相同承載力(歸因於最小光滑壁金屬-土壤摩擦力需要更大樁端穿透)。潛在節省估測如下。14吋直徑x 0.375吋x 120呎光滑壁鋼管所需之鋼量如下:每呎54磅x 120呎=6,480磅鋼=3.24噸。一14吋直徑波浪狀鋼殼x 100呎所需之鋼量如下:每呎18磅x 100呎=1,800磅鋼=0.9噸。據此,波浪狀鋼殼節省72% (鋼節省={3.24噸-0.9噸}/3.24噸=72%)。14吋直徑x 0.375吋x 120呎長光滑壁鋼管需要4.2立方碼之混凝土填充。14吋直徑波浪狀鋼殼(實施例) x 100呎需要3.5立方碼之混凝土填充。據此,混凝土節省係16% ({4.2立方碼-3.5立方碼}/4.2立方碼=16%)。14吋直徑波浪狀鋼管x 100呎將減少設置時間達近似20%或更多。波浪狀鋼殼(實施例)潛在地節省72%之鋼材料、16%之混凝土填充材料及20%之設置時間。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意識到,隨著將光滑壁管打樁至底土中且第一深度處,一底土將徑向向內力施加於光滑壁管上。來自一打樁機之打樁力亦可致使穿過光滑壁管之壓縮波。在具有或無一心軸之情況下,來自底土之徑向向內力及/或來自打樁力之壓縮可在打樁期間致使光滑壁管破裂(例如,變形)。相比之下,波浪狀殼20中之波浪23用於對徑向向內力及來自打樁之壓縮波提供一增強型抗壓碎性。據此,波浪23在打樁期間及在深度處皆提供波浪狀殼20之更好抗變形性。
圖3展示設置至底土110內之第一深度之波浪狀殼20。第二端22可在底土110之頂表面上方。例如,第二端22可在底土110之頂表面上方近似6吋與36吋之間(或在一些情況下更高)。波浪狀殼20可填充有呈一可流動形式之填充材料61。一噴嘴74可與第二端22對準以插入填充材料61。填充材料61可包括混凝土。填充材料61可自第一端21至第二端22填整個第一波浪狀殼20,或實質上填充其整個長度。接著可固化填充材料61。填充材料61可固化至一足夠壓縮強度。固化程序在一時間週期內發生。在第一深度處,可在用填充材料61填充之前在視覺上內部檢查波浪狀殼20之結構完整性。
在圖4中,耦合器50可與第二端22附接。例如,第二端22可經接納於耦合器50之下端51內。下端51之螺紋可與第二端22之波浪嚙合及/或耦合器50可以其他方式與第二端22機械地嚙合。第二端22可鄰接耦合器50之中心部分53。
第二波浪狀管殼30可與第一波浪狀殼20對準。第二波浪狀殼30可沿第一波浪狀殼20之軸線對準。第一端31可經接納於耦合器50之上端52內。第一端31之波浪可與上端52之螺紋嚙合及/或耦合器50可以其他方式與第一端31機械地嚙合。第一端31可鄰接耦合器50之中心部分53。視情況,第一端31及/或第二端22可經焊接至耦合器50。
作為耦合器50之替代或補充,第二端22可與第一端31焊接、綁紮或以其他方式附接。在另一實施方案中,第二波浪狀殼30之凹槽可經嚙合於第一波浪狀殼20之凹槽上方,或反之亦然。
如圖5中所展示,心軸70可經插入至第二波浪狀殼30中。下端71可嚙合耦合器50之中心部分53。在其他實施方案中,下端71可嚙合波浪狀殼20之填充材料61。在其他實施方案中,心軸70之下端71可與第一端31內之一塞或其他組件嚙合。心軸70之上端72可使用打樁機構73來打樁。來自打樁機構73之打樁力可自心軸70傳輸至第一端31中,因此保護波浪狀殼30,由此維持結構完整性。
穿過心軸70之打樁力可將第一波浪狀殼20及第二波浪狀殼30打樁至一第二深度,如圖6中所展示。在第二深度處,第二端32可在底土110之頂表面上方、下方或與底土110之頂表面齊平。在第二深度處,填充材料62可以一可流動狀態添加至第二波浪狀殼30。填充材料62可自第一端31至第二端32填充波浪狀殼30。填充材料62被允許固化成一固態。
在圖7中,展示將支承樁100設置至支承深度。針對一底土達成一所要承載能力之支承深度可能針對各樁而變動。更大或更小總長度可用來達成所要承載能力。視情況,可藉由重複關於圖4至圖6所展示及所描述之上述步驟來將額外波浪狀殼添加至支承樁100。據此,可藉由將額外波浪狀殼逐段地附接及打樁至支承樁100來達到任何所要支承深度及承載能力。在短時間內改變支承樁100之支承深度之能力導致減少材料浪費。例如,可切斷在地面上方延伸之過多波浪狀殼長度。替代地,可將額外波浪狀殼長度添加至支承樁100。逐段設置方法使支承樁100高度通用。
在特定實施方案中,多個支承樁100可經設置於一建築工地。支承樁100可以一網格圖案(例如,正方形、矩形、圓形或六邊形)或唯一工程特定圖案鋪設。樁之數量及佈局由負載參數及結構尺寸來判定。
隨著支承樁100之總長度增加,將打樁力自上端傳遞至下端變得更困難。加長支承樁100及由底土110提供之打樁阻力可導致在打樁機構73與支承樁100之間無阻抗匹配。支承樁100可表現得像一彈簧且吸收打樁力及/或將打樁力反射回至打樁機構73。用填充材料61填充波浪狀殼20,用填充材料62填充波浪狀殼30且針對任何其他額外波浪狀殼長度重複此程序改良支承樁100之打樁性質。據此,支承樁100之改良式硬度導致更快打樁時間。
支承樁100之波浪狀殼可由任何總長度(例如,高達300呎)形成。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循序地設置支承樁100中之兩個近似70呎波浪狀殼,此長度之各區段滿足設備及土壤參數。一心軸之實際工作長度通常等於或小於90呎。據此,設置長於90呎之單個殼將非常不切實際,而使用本發明之方法設置兩個或更多個更短(90呎或更小)波浪狀殼係非常實用的。
亦可使用針對支承樁100之波浪狀殼之不同長度。例如,為了達到150呎支承深度,可使用三個50呎波浪狀殼。可裝備包括一系列特定長度之波浪狀殼之構形以提供所需精確總長度,由此最佳化材料及勞力成本。例如,包括兩個50呎波浪狀殼及一個40呎波浪狀殼之一構形可用於一140呎總長度樁。作為另一實例,包括兩個60呎波浪狀殼及一個50呎波浪狀殼之一構形可用於一170呎總長樁。各波浪狀殼(20、30或其他)之標稱長度可在自10呎至90呎之範圍內。該等殼無需具有相同長度。再者,由於在藉由使用心軸進行之打樁程序期間置於波浪狀殼上之低應力,因此支承樁100中之經打樁波浪狀殼之各者可包括多個不同經連接波浪狀殼段或單個長度之波浪狀殼。據此,可改變樁100中之波浪狀殼之直徑,如下文進一步解釋。 支承樁變動
圖8繪示包括藉由一耦合器250連接在一起之第一波浪狀殼220及第二波浪狀殼230之一支承樁200之另一實施方案。一蓋240可與第一波浪狀殼220之一下端連接。第一波浪狀殼220可具有一第一外徑。第二波浪狀殼230可具一有第二外徑。第一外徑及第二外徑可近似相等。例如,直徑可在6吋與36吋之間。期望第二外徑足夠大以將負載自該結構傳輸至嵌入於支承地層中之樁之下部分。
圖9繪示包括藉由一耦合器350耦合在一起之一第一波浪狀殼320及一第二波浪狀殼330之一支承樁300之另一實施方案。一蓋340可與第一波浪狀殼320附接。第一波浪狀殼320可具有一第一外徑。第二波浪狀殼330可具一有第二外徑。第二外徑可小於第一外徑。耦合器350可包含一中心板。耦合器350可包含一下端351及一上端352。下端351可經定大小以接納第一外徑(例如,在一外邊緣內)。上端352可經定大小以接納第二外徑(例如,在一外邊緣內)。
當上地層底土110沈降於支承樁300周圍時,該底土可將一下曳力施加於支承樁上。據此,支承樁300可沈降至支承深度以下,此係非所要的。下曳力(亦被稱為負表面摩擦力)與嵌入於固結土壤層中之波浪狀殼之總表面積成比例。據此,藉由憑藉使用一較小第二外徑減小第二波浪狀殼330之表面積,可減小總下曳力。有利地,較小第二直徑可防止支承樁300之下曳沈降。在特定實施方案中,具有減小的直徑之波浪狀殼可位於底土110內之支承地層上方。較大第一直徑340具有支承地層中每呎嵌入之更大承載力,從而導致具有更少打樁時間之一更短樁之一優點。
圖10繪示一支承樁400之另一實施方案。支承樁400可包括藉由一耦合器450連接之一第一波浪狀殼420及一第二波浪狀殼430。一蓋440可與第一波浪狀殼之一端附接。第一波浪狀殼420具有小於第二波浪狀殼430之一第二外徑之一第一外徑。耦合器550可包含一中心板。耦合器450可包含一下端及一上端。下端可經定大小以接納第一外徑(例如,在一外邊緣內)。上端可經定大小以接納第二外徑(例如,在一外邊緣內)。當該樁經受隨深度消散之剪切或彎曲應力(例如,橫向負載)時,較大第二直徑(外徑)波浪狀殼430係有利的。僅在該樁之上部分中需要較大樁直徑。
圖11繪示一支承樁500之另一實施方案。支承樁500可包含一第一波浪狀殼520、一第二波浪狀殼530及一第三波浪狀殼560。一蓋540可經附接至第一波浪狀殼520。第一波浪狀殼520及第二波浪狀殼530可與一第一耦合器550連接。第二波浪狀殼530及第三波浪狀殼560可藉由一第二耦合器555連接。第一波浪狀殼520及第二波浪狀殼530可具有近似相同直徑。第二波浪狀殼530可具有小於第三波浪狀殼560之一直徑的一直徑。第二耦合器555可適應第二波浪狀殼530與第三波浪狀殼560之間的直徑差。替代地,第一波浪狀殼520可具有大於或小於第二波浪狀殼530之一直徑。
圖12展示一支承樁600之另一實施方案。支承樁600可包含藉由耦合器連接在一起之複數個波浪狀殼。支承樁600可包含藉由各自第一耦合器650及第二耦合器655連接在一起之第一波浪狀殼620、第二波浪狀殼630及第三波浪狀殼660,及/或與第一波浪狀殼620附接之一端蓋640。第一波浪狀殼620可具有一第一外徑。第二波浪狀殼630可具有一第二外徑。第三波浪狀殼660可包含一第三直徑。第一外徑及第二外徑可相同或近似相同。第二直徑及第三直徑可相同或近似相同。
圖13展示一支承樁700之另一實施方案。支承樁700可包含藉由耦合器連接在一起之複數個波浪狀殼。支承樁700可包含藉由各自第一耦合器750及第二耦合器755連接在一起之一第一波浪狀殼720、第二波浪狀殼730及第三波浪狀殼760,及/或與第一波浪狀殼720附接之一端蓋740。第一波浪狀殼720可具有一第一外徑。第二波浪狀殼730可具有一第二外徑。第三波浪狀殼760可包含一第三直徑。第三外徑及第二外徑可相同或實質上相同。第二直徑及第三直徑可小於第一外徑。第一耦合器750可適應直徑差。
在特定實施方案中,第二波浪狀殼730及/或第三波浪狀殼760之壁厚度(例如,規格)可小於第一波浪狀殼720之壁厚度。土壤之橫向壓力隨著深度增加,因此上波浪狀殼上之壓力小於下波浪狀殼上之壓力。由於減小的第二直徑及第三直徑,因此來自底土之壓力減小,從而允許一更小剛性(更輕量型)之殼。
圖14展示一支承樁800之另一實施方案。支承樁800可包含藉由耦合器連接在一起之複數個波浪狀殼。支承樁800可包含藉由各自第一耦合器850及第二耦合器855連接在一起之一第一波浪狀殼820、第二波浪狀殼830及第三波浪狀殼860,及/或與第一波浪狀殼820附接之一端蓋840。第一波浪狀殼820可具有一第一外徑。第二波浪狀殼830可具有一第二外徑。第三波浪狀殼860可包含一第三直徑。第三外徑及第二外徑可相同或實質上相同。第二直徑及第三直徑可大於第一外徑。第一耦合器850可適應直徑差。
圖15展示一支承樁900之另一實施方案。支承樁900可包含藉由耦合器連接在一起之複數個波浪狀殼。支承樁900可包含藉由各自第一耦合器950及第二耦合器955連接在一起之一第一波浪狀殼920、第二波浪狀殼930及第三波浪狀殼960,及/或與第一波浪狀殼920附接之一端蓋940。第一波浪狀殼920可具有一第一外徑。第二波浪狀殼930可具有一第二外徑。第三波浪狀殼960可包含一第三外徑。第三直徑可大於第二外徑。第二外徑可大於第一外徑。第一耦合器950及第二耦合器955可適應直徑差。
圖16展示圖12之耦合器650之一詳細截面。耦合器650具有一下端651。下端651可由一外邊緣界定。外邊緣可為圓形或另一形狀。外邊緣可包含複數個內部螺紋。內部螺紋可經定大小以與第二波浪狀殼620之波浪嚙合。耦合器650可包含一上端652。上端652可包含一外邊緣。外邊緣可為圓形或另一形狀。外邊緣可包含複數個內部螺紋。內部螺紋可與第二波浪狀殼630之波浪嚙合。第一波浪狀殼620及/或第二波浪狀殼630可與耦合器650焊接或以其他方式機械地緊固在一起。替代地,耦合器650不包含內部螺紋且第一波浪狀殼620及/或第二波浪狀殼630與耦合器650焊接或以其他方式機械地緊固在一起。
耦合器650可包含一板或中心部分653。中心部分653可完全地或部分地跨越上端651之外邊緣與下端652之外邊緣之間。在特定實施方案中,中心部分653可包含穿過其之一或多個孔徑及/或其他開口。第一波浪狀殼620可鄰接中心部分653。第二波浪狀殼630可鄰接中心部分653。在特定實施方案中,波浪狀殼620及/或630可與中心部分653焊接在一起。
圖17展示圖13之耦合器750之一詳細截面。耦合器750具有一下端751。下端751可由一外邊緣界定。外邊緣可為圓形或另一形狀。外邊緣可包含複數個內部螺紋。內部螺紋可經定大小以與第二波浪狀殼720之波浪嚙合。耦合器750可包含一上端752。上端752可包含一外邊緣。外邊緣可為圓形或另一形狀。外邊緣可包含複數個內部螺紋。內部螺紋可與第二波浪狀殼730之波浪嚙合。上端752之外邊緣之一內徑可大於下端751之外邊緣之一外徑。上端752之外壁之一外表面可為錐形。
第一波浪狀殼720及/或第二波浪狀殼730可與耦合器750焊接或以其他方式機械地緊固在一起。替代地,耦合器750不包含內部螺紋且第一波浪狀殼720及/或第二波浪狀殼殼730與耦合器750焊接或以其他方式機械地緊固在一起。
耦合器750可包含一中心部分753。中心部分753可完全地或部分地跨越上端751之外邊緣與下端752之外邊緣之間。在特定實施方案中,中心部分753可包含穿過其之一或多個孔徑。第一波浪狀殼720可鄰接中心部分753。第二波浪狀殼730可鄰接中心部分753。在特定實施方案中,波浪狀殼720及/或730可與中心部分753焊接在一起。
圖18展示圖14之耦合器850之一詳細截面。耦合器850具有一下端851。下端851可由一外邊緣界定。外邊緣可為圓形或另一形狀。外邊緣可包含複數個內部螺紋。內部螺紋可經定大小以與第二波浪狀殼820之波浪嚙合。耦合器850可包含一上端852。上端852可包含一外邊緣。外邊緣可為圓形或另一形狀。外邊緣可包含複數個內部螺紋。內部螺紋可與第二波浪狀殼830之波浪嚙合。上端852之外邊緣之一內徑可小於下端851之外邊緣之一外徑。下端851之外壁之一外表面可為錐形。
第一波浪狀殼820及/或第二波浪狀殼830可與耦合器850焊接或以其他方式機械地緊固在一起。替代地,耦合器850不包含內部螺紋且第一波浪狀殼820及/或第二波浪狀殼殼830與耦合器850焊接或以其他方式機械地緊固在一起。
耦合器850可包含一中心部分853。中心部分853可完全地或部分地跨越上端851之外邊緣與下端852之外邊緣之間。在特定實施方案中,中心部分853可包含穿過其之一或多個孔徑。第一波浪狀殼820可鄰接中心部分853。第二波浪狀殼830可鄰接中心部分853。在特定實施方案中,波浪狀殼820及/或830可與中心部分853焊接在一起。
參考圖19,圖12之蓋640可與波浪狀殼620之端附接。蓋640可包含一中心部分641。中心部分641可圍封第一波浪狀殼620之端。在特定實施方案中,中心部分641可包含一平坦或平面、圓頂形、尖頭形或任何其他形狀之封閉物以促進進入一底土。蓋640可包含一邊緣642。邊緣642可接納波浪狀殼620。邊緣642可包含複數個螺紋。複數個螺紋可與第一波浪狀殼620之凹槽嚙合。在其他實施方案中,第一波浪狀殼620可與邊緣642焊接或以其他方式機械地附接。
圖20繪示一支承樁1000之另一實施方案。支承樁1000可包括藉由一耦合器1050連接之一第一波浪狀殼1020及一第二波浪狀殼1030。第一波浪狀殼1020具有小於第二波浪狀殼1030之一第二外徑之一第一外徑。耦合器1050可包含一下端1051及一上端1052。下端1051可經定大小以接納第一外徑(例如,在一外邊緣內)。上端1052可經定大小以接納第二外徑(例如,在一外邊緣內)。
第一波浪狀殼1020可填充有一填充材料1061。第二波浪狀殼1030可填充有一填充材料1062。一加強籠1064可經就地鑄造(cast in-place)於第二波浪狀殼1030中。加強籠1064可包括捆紮或以其他方式嚙合在一起之複數個鋼筋桿。該等桿之上端可自第二波浪狀殼1030突出。加強籠1064之突出端可與一樁蓋(未展示)、墊(未展示)或平板(未展示)耦合(例如,鑄造於其中)。當一支承樁(例如,第二波浪狀殼1030)之一上端經受力矩及/或剪切力時,該上端可偏轉超出可容忍極限。據此,加強籠1064可抵抗此等力,因此偏轉在可容忍極限內。
根據本發明之一支承樁之一優點在於,上波浪狀殼可具有大於下波浪狀殼(例如,第一波浪狀殼1020)之一直徑。上波浪狀殼中之一較大直徑可更好地抵抗及減輕橫向移動。上波浪狀殼中之一較大直徑亦可允許一較低成本加強籠之設計。加強籠隨著其在樁內部向下延伸可呈錐形。
一加強籠之抗彎曲性可藉由增加其直徑來改良。隨著籠直徑增加,加強桿之大小及重量可減小。加強籠材料之成本之降低可超過擴大該樁之上端處之殼直徑之增量成本,由此提供一額外淨節省。
在特定實施方案中,耦合器1050可在中心部分1053中包含一孔徑1054。孔徑1054可為一中心孔徑。填充材料1061及/或填充材料1062可部分地或完全地填充孔徑1054。一桿1065可經鑄造於填充材料1061及填充材料1062內(例如,跨越第一波浪狀殼1020與第二波浪狀殼1030之間) 。桿1065可延伸穿過孔徑1054。桿1065可包括一或多個鋼筋桿或其他長形結構。
圖21繪示一支承樁1100之另一實施方案。支承樁1100可包括藉由一耦合器1150連接之一第一波浪狀殼1120及一第二波浪狀殼1130。第一波浪狀殼1120具有一第一外徑。第二波浪狀殼1130具有一第二外徑。第一外徑及第二外徑可相等或近似相等。耦合器1150可包含一下端1151及一上端1152。下端1151可經定大小以接納第一外徑(例如,在一外邊緣內)。上端1152可經定大小以接納第二外徑(例如,在一外邊緣內)。
第一波浪狀殼1120可填充有一填充材料1161。第二波浪狀殼1130可填充有一填充材料1162。在特定實施方案中,耦合器1150可在中心部分1153中包含一孔徑1154。孔徑1154可為一中心孔徑。填充材料1161及/或填充材料1162可部分地或完全地填充孔徑1154。一桿1165可經鑄造於填充材料1161及填充材料1162內(例如,跨越第一波浪狀殼1120與第二波浪狀殼1130之間)。桿1165可延伸穿過孔徑1154。桿1165可包括一或多個鋼筋桿或其他長形結構。 特定術語
本文中所使用之定向術語,諸如「頂部」、「樁頭」、「底部」、「樁端」、「嚙合器」、「耦合器」、「套筒」、「近側」、「遠側」、「縱向」、「橫向」及「端」用於所繪示實例之內文中。然而,本發明不應限於中所繪示定向。實際上,其他定向亦係可能的且在本發明之範疇內。與如本文中所使用之圓形形狀相關之術語(諸如直徑或半徑)不應被理解為要求完美圓形結構,而是應被應用於具有可側對側量測之一截面區域之任何適合結構。通常與形狀相關之術語(諸如「圓形」、「圓柱形」、「半圓形」或「半圓柱形」或任何相關或類似術語)不必嚴格符合圓或圓柱體或其他結構之數學定義,但可涵蓋適度近似之結構。
除非另有具體地陳述或在如所使用之內文中以其他方式理解,否則條件語言(諸如「可(can、could)」或「可能(might、may)」)通常意欲於傳達特定實例包含或不包含特定特徵、元件及/或步驟。因此,此條件語言通常並非意欲於暗示一或多項實例以任何方式需要特徵、元件及/或步驟。
除非另有具體地陳述,否則連接語言(諸如片語「X、Y及Z之至少一者」)另外以如通常使用之內文理解為傳達一項目、術語等可為X、Y或Z。因此,此連接語言通常並非意欲於暗示特定實例需要X之至少一者、Y之至少一者及Z之至少一者的存在。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近似」、「約」及「實質上」表示接近所述量之一量,該量仍執行一所要功能或達成一所要結果。例如,在一些實例中,如內文所指示,術語「近似」、「約」及「實質上」可指代在所述量之10%內、小於或等於所述量之10%之一量。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大體上」表示主要包含或趨向於一特定值、量或特性之一值、量或特性。作為一實例,在特定實例中,如內文所指示,術語「大體上平行」可指代與精確平行偏離小於或等於20度之事物。所有範圍包含端點。 概述
已揭示支承樁之若干繪示性實例。儘管已根據特定繪示性實例及用途描述本發明,但其他實例及其他用途(包含未提供本文中所闡述之所有特徵及優點之實例及用途)亦在本發明之範疇內。組件、元件、特徵、動作或步驟可與所描述不同地配置或執行,且組件、元件、特徵、動作或步驟可在各項實例中組合、合併、添加或省去。本文中所描述之元件及組件之所有可能組合及子組合意欲於包含於本發明中。無單個特徵或特徵群組係必要或必不可少的。
本發明中在單獨實施方案之內文中所描述之特定特徵亦可在單項實施方案中組合地實施。相反,在單項實施方案之內文中所描述之各種特徵亦可在多項實施方案中單獨地或以任何適合子組合來實施。此外,儘管上文可將特徵描述為以特定組合起作用,但在一些情況下來自一所主張組合之一或多個特徵可自該組合剔除,且該組合可被主張為一子組合或一子組合之變動。
本發明中在一項實例中所揭示或所繪示之步驟、程序、結構及/或裝置之任一者之任何部分可與一不同實例或流程圖中所揭示或所繪示之步驟、程序、結構及/或裝置之任一者之任何其他部分組合或一起使用(或被代替)。本文中所描述之實例並非意欲為離散的且彼此分離。所揭示特徵之組合、變動及一些實施方案在本發明之範疇內。
雖然可以一特定順序在圖式中描繪或在說明書中描述操作,但不需要以所展示之特定順序或以循序順序執行此等操作或不需要執行所有操作來達成期望結果。未描繪或描述之其他操作可被併入實例方法及程序中。例如,一或多個額外操作可在所描述操作之任一者之前、之後、同時或之間執行。另外,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操作可重新配置或重新排序。再者,上文所描述之實施方案中之各種組件之分離不應被理解為在所有實施方案中皆需要此分離,且應理解,所描述組件及系統通常可一起整合於單個產品中或包裝成多個產品。另外,一些實施方案在本發明之範疇內。
此外,儘管已描述繪示性實例,但具有等效元件、修改、省略及/或組合之任何實例亦在本發明之範疇內。此外,儘管本文中描述特定態樣、優點及新穎特徵,但不一定可根據任何特定實例達成所有此等優點。例如,本發明之範疇內之一些實例達成如本文中所教示之一個優點或一優點群組,而不一定達成本文中所教示或建議之其他優點。此外,一些實例可達成不同於本文中所教示或建議之優點之優點。
已結合隨附圖式描述一些實例。該等附圖並非皆按比例繪製及/或展示,但此比例絕不應係限制性的,此係因為除所展示尺寸及比例之外的尺寸及比例係可預期的且在所揭示發明之範疇內。距離、角度等僅僅係繪示性的且未將關係限於所繪示裝置之實際尺寸及佈局。可添加、移除及/或重新配置組件。此外,任何特定特徵、態樣、方法、性質、特性、品質、屬性、元件或類似者結合各項實例之本文揭示內容可用於本文中所闡述之所有其他實例中。另外,本文中所描述之任何方法可使用適於執行所列步驟之任何裝置來實踐。
1A:詳圖 10:表土 20:第一波浪狀殼 20a:長度 20b:外徑 21:第一端 22:第二端 23:波浪 23a:第一峰 23b:第二峰 23c:第三峰 23d:第一谷 23e:第二谷 30:第二波浪狀殼/第二波浪狀管殼 30a:長度 30b:外徑 31:第一端 32:第二端 33:波浪 40:蓋 41:中心部分 50:耦合器 51:下端/下部分 52:上端 53:板或中心部分 61:填充材料 62:填充材料 70:心軸 71:下端 72:上端 73:打樁機構 74:噴嘴 100:原位波浪狀支承樁 110:底土 110a:經捕集土壤部分 200:支承樁 220:第一波浪狀殼 230:第二波浪狀殼 240:蓋 250:耦合器 300:支承樁 320:第一波浪狀殼 330:第二波浪狀殼 340:蓋 350:耦合器 351:下端 352:上端 400:支承樁 420:第一波浪狀殼 430:第二波浪狀殼 440:蓋 450:耦合器 500:支承樁 520:第一波浪狀殼 530:第二波浪狀殼 540:蓋 550:第一耦合器 555:第二耦合器 560:第三波浪狀殼 600:支承樁 620:第一波浪狀殼 630:第二波浪狀殼 640:端蓋 641:中心部分 642:邊緣 650:第一耦合器 651:下端 652:上端 653:板或中心部分 655:第二耦合器 660:第三波浪狀殼 700:支承樁 720:第一波浪狀殼 730:第二波浪狀殼 740:端蓋 750:第一耦合器 751:下端 752:上端 753:中心部分 755:第二耦合器 760:第三波浪狀殼 800:支承樁 820:第一波浪狀殼 830:第二波浪狀殼 840:端蓋 850:第一耦合器 851:下端 852:上端 853:中心部分 855:第二耦合器 860:第三波浪狀殼 900:支承樁 920:第一波浪狀殼 930:第二波浪狀殼 940:端蓋 950:第一耦合器 955:第二耦合器 960:第三波浪狀殼 1000:支承樁 1020:第一波浪狀殼 1030:第二波浪狀殼 1050:耦合器 1051:下端 1052:上端 1053:中心部分 1054:孔徑 1061:填充材料 1062:填充材料 1064:加強籠 1065:桿 1100:支承樁 1120:第一波浪狀殼 1130:第二波浪狀殼 1150:耦合器 1151:下端 1152:上端 1153:中心部分 1154:孔徑 1161:填充材料 1162:填充材料 1165:桿 I:界面
各項實例出於繪示性目的而在隨附圖式中描繪且絕不應被解釋為限制該等實例之範疇。可組合不同所揭示實例之各種特徵以形成額外實例,該等實例係本發明之部分。
圖1繪示包含設置於一底土中之第一波浪狀殼及第二波浪狀殼之一支承樁;
圖1A繪示圖1之一細節;
圖2展示使用一心軸將第一波浪狀殼打樁至底土中;
圖3展示用一填充材料填充第一波浪狀殼;
圖4展示附接第二波浪狀殼與第一波浪狀殼;
圖5展示使用心軸將第一波浪狀殼及第二波浪狀殼更深地打樁至底土中;
圖6展示用填充材料填充第二波浪狀殼;
圖7展示支承深度處之成品支承樁;
圖8展示藉由一耦合器附接在一起之上波浪狀殼及下波浪狀殼;
圖9展示藉由一耦合器附接在一起之上波浪狀殼及下波浪狀殼,下波浪狀殼具有大於上波浪狀殼之一直徑的一直徑;
圖10展示藉由一耦合器附接在一起之上波浪狀殼及下波浪狀殼,上波浪狀殼具有大於下波浪狀殼之一直徑的一直徑;
圖11展示藉由一第一耦合器及一第二耦合器附接在一起之三個波浪狀殼;
圖12展示在一支承樁之另一變動中藉由一第一耦合器及一第二耦合器附接在一起之三個波浪狀殼;
圖13展示在一支承樁之另一變動中藉由一第一耦合器及一第二耦合器附接在一起之三個波浪狀殼;
圖14展示在一支承樁之另一變動中藉由一第一耦合器及一第二耦合器附接在一起之三個波浪狀殼;
圖15展示在一支承樁之另一變動中藉由一第一耦合器及一第二耦合器附接在一起之三個波浪狀殼;
圖16展示圖12之第一耦合器之一截面;
圖17展示圖13之第一耦合器之一截面;
圖18展示圖14之第一耦合器之一截面;
圖19展示圖12之一蓋之一截面;
圖20展示一支承樁之另一變動之一截面;
圖21展示一支承樁之另一變動之一截面。
1A:詳圖
20:第一波浪狀殼
20a:長度
20b:外徑
21:第一端
22:第二端
30:第二波浪狀殼/第二波浪狀管殼
30a:長度
30b:外徑
31:第一端
32:第二端
33:波浪
40:蓋
41:中心部分
50:耦合器
51:下端/下部分
52:上端
53:板或中心部分
61:填充材料
62:填充材料
100:原位波浪狀支承樁
110:底土

Claims (30)

  1. 一種在一底土中形成一地基樁之方法,其包括: 附接一蓋與一第一波浪狀殼之一第一端,該第一波浪狀殼包括具有複數個波浪之波浪狀鋼管,該蓋圍封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一端; 透過該第一波浪狀殼之一第二端將一打樁心軸插入至該第一波浪狀殼中,該打樁心軸具有一心軸長度; 沿一大體上垂直或傾斜方向對準該第一波浪狀殼與該底土,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蓋接觸該底土且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位於該底土上方; 將一樁衝擊或振動錘放置為與該打樁心軸之一上端接觸,該打樁心軸之一下端接觸該蓋; 使用該樁衝擊或振動錘沿一大體上垂直或傾斜方向將一打樁力施加至該打樁心軸,該打樁力透過該蓋沿該心軸傳輸至該第一波浪狀殼,使得該第一波浪狀殼在打樁期間被張緊; 利用該打樁力、擠壓力或振動力將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一端打樁、擠壓或振動至該底土中以達到一第一填充位置,在該第一填充位置中該第一波浪狀殼之長度之大部分經嵌入於該底土內且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位於該底土上方近似6吋與36吋之間; 自該第一波浪狀殼移除該心軸; 在該第一填充位置中用一可流動混凝土混合物自該第一端至該第二端實質上填充該第一波浪狀殼; 藉由將一耦合器套筒之一第一端之一第一邊緣組裝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上方且將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與該耦合器套筒之該第一端之內部螺紋嚙合來附接該耦合器套筒與該第一波浪狀殼; 對準一第二波浪狀殼與該第一波浪狀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位於該底土上方,該第二波浪狀殼包括具有複數個波浪之波浪狀鋼管; 藉由將該第二波浪狀殼之一第一端組裝於該耦合器套筒之與該第一端相對之一第二端之一第二邊緣內且將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與該耦合器套筒之該第二端之內部螺紋嚙合來附接該第二波浪狀殼與該耦合器套筒; 透過該第二波浪狀殼之一第二端將該打樁心軸插入至該第二波浪狀殼中; 將一樁衝擊或振動錘放置為與該打樁心軸之該上端接觸,該打樁心軸之該下端接觸該第一波浪狀殼之固體混凝土或該第一波浪狀殼上之一鋼板; 使用該樁衝擊或振動錘沿一大體上垂直或傾斜方向將該打樁力施加至該打樁心軸,該打樁力沿該心軸傳輸至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使得該第二波浪狀殼在打樁期間被張緊且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固體混凝土在打樁期間被壓縮; 利用該打樁力、擠壓力或振動力將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打樁、擠壓或振動至該底土中以達到一第二填充位置,在該第二填充位置中該第一波浪狀殼經埋入於該底土內且該第二波浪狀殼之大部分經埋入於該底土內; 自該第二波浪狀殼移除該心軸; 將一加強籠之一第一端插入至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中,該加強籠之一第二端自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突出;及 用一可流動混凝土混合物自該第一端至該第二端實質上填充該第二波浪狀殼,其中該混凝土混合物亦包圍該籠之一經嵌入部分; 其中在打樁期間迫使該底土進入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之谷中,使得該地基樁之一樁承載力至少部分地由捕集於該等谷內之該底土與包圍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之一外周壁之該底土之間的一土壤/土壤剪切界面判定; 其中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長度高達約90呎且該第二波浪狀殼之長度高達約90呎; 其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具有約4度與45度之間的一螺旋角; 其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具有約¼吋與6吋之間的一節距距離(峰至峰); 其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具有約¼吋與3吋之間的一凹槽深度; 其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具有約0.03吋與¼吋之間的一壁厚度;且 其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各具有約6吋與36吋之間的一直徑。
  2. 一種在一底土中形成一地基樁之方法,其包括: 附接一蓋與一第一波浪狀殼之一第一端,該第一波浪狀殼包括具有複數個波浪之波浪狀鋼管; 沿一插入方向對準該第一波浪狀殼與該底土,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蓋接觸該底土且該第一波浪狀殼之一第二端位於該底土上方; 利用一樁衝擊或振動錘沿該插入方向將一打樁力、擠壓力或振動力施加至該第一波浪狀殼; 利用該打樁力、擠壓力或振動力將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一端打樁、擠壓或振動至該底土中以達到一第一填充位置,在該第一填充位置中該第一波浪狀殼之長度之大部分經埋入於該底土內且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位於該底土上方; 在該第一填充位置中用一可流動混凝土混合物實質上填充該第一波浪狀殼; 耦合一第二波浪狀殼之一第一端與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以形成一殼總成,該第二波浪狀殼包括具有複數個波浪之波浪狀鋼管; 沿該插入方向對準該第二波浪狀殼與該第一波浪狀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位於該底土上方; 利用一樁衝擊或振動錘沿該插入方向將該打樁力、擠壓力或振動力施加至該第二波浪狀殼; 利用該打樁力、擠壓力或振動力將該殼總成打樁、擠壓或振動至該底土中以達到一第二填充位置,在該第二填充位置中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長度經埋入於該底土內且該第二波浪狀殼之一長度之大部分經埋入於該底土內;及 用一可流動混凝土混合物實質上填充該第二波浪狀殼。
  3.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 透過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將一打樁心軸插入至該第二波浪狀殼中以沿該插入方向將該打樁力施加至該第二波浪狀殼。
  4. 如請求項3之方法,其中該插入方向係大體上垂直的或沿一指定傾角。
  5. 如請求項4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 藉由將一耦合器之一第一端之一第一邊緣組裝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上方來附接該耦合器與該第一波浪狀殼;及 藉由將該第二波浪狀殼之一第一端組裝於該耦合器之與該第一端相對之一第二端之一第二邊緣內來附接該第二波浪狀殼與該耦合器。
  6. 如請求項5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 將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與該耦合器之該第一端之內部螺紋嚙合;及 將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與該耦合器之該第二端之內部螺紋嚙合。
  7. 如請求項5之方法,其中該打樁心軸之一下端支承於該耦合器之一中心部分上。
  8.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第二波浪狀殼具有小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一外徑的一外徑。
  9.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第二波浪狀殼具有大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一外徑的一外徑。
  10.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在打樁期間迫使該底土進入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複數個波浪之谷中,使得該地基樁之一樁承載力至少部分地由該等谷內之該底土與該第一波浪狀殼周圍之該底土之間的一土壤/土壤界面判定。
  11.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 將一耦合桿之一第一端插入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中之該可流動混凝土混合物中;及 當附接該第二波浪狀殼與該第一波浪狀殼時將該耦合桿之一第二端插入於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一端內。
  12.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長度高達約90呎且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長度高達約90呎。
  13.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具有約4度與45度之間的一螺旋角。
  14.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具有約¼吋與6吋之間的的一節距距離(峰至峰)。
  15.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等波浪具有約¼吋與3吋之間的一凹槽深度。
  16.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具有約0.03吋與¼吋之間的一壁厚度。
  17.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各具有約6吋與36吋之間的一直徑。
  18.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複數個波浪具有一標準輪廓。
  19.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將一加強籠之一第一端插入至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中,該加強籠之一第二端自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突出。
  20.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一端經接納於該蓋之一外邊緣內。
  21.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 耦合一第三波浪狀殼與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該第三波浪狀殼包括具有複數個波浪之波浪狀鋼管; 沿該插入方向將該打樁力、擠壓力或振動力施加至該第三波浪狀殼; 利用該打樁力、擠壓力或振動力將該殼總成打樁、擠壓或振動至該底土中以達到一第三填充位置,在該第三填充位置中該第一波浪狀殼及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長度經埋入於該底土內且該第三波浪狀殼之一長度之大部分經埋入該底土內;及 用一可流動混凝土混合物實質上填充該第三波浪狀殼。
  22. 如請求項21之方法,其中該第二波浪狀殼具有小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一外徑的一外徑且該第三波浪狀殼具有小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外徑的一外徑。
  23. 如請求項21之方法,其中該第二波浪狀殼具有大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一外徑的一外徑且該第三波浪狀殼具有大於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外徑的一外徑。
  24. 一種在一底土中之地基樁,其包括: 一第一波浪狀殼,其包括具有複數個波浪之波浪狀鋼管,其中該第一波浪狀殼之一長度高達約90呎且該第一波浪狀殼之外徑在約6吋與36吋之間; 一蓋,其經附接至該第一波浪狀殼之一第一端,該第一波浪狀殼沿一實質上垂直方向或一傾斜方向對準; 一第一固化混凝土區段,其自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一端至一第二端實質上填充該第一波浪狀殼; 一第二波浪狀殼,其包括具有複數個波浪之波浪狀鋼管,其中該第二波浪狀殼之一長度高達約90呎且該第二波浪狀殼之一外徑在約6吋與36吋之間; 該第二波浪狀殼之一第一端,其與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附接;及 一第二固化混凝土區段,其實質上填充該第二波浪狀殼。
  25. 如請求項24之樁,其中一耦合器附接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與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一端,該耦合器包含將該第一固化混凝土區段及該第二固化混凝土區段分離之一中心部分。
  26. 如請求項25之樁,其中該耦合器包含具有一第一邊緣之一第一端及具有一第二邊緣之一第二端,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經接納於該第一邊緣內且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一端經接納於該第二邊緣內。
  27. 如請求項26之樁,其中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之該等波浪經嚙合於該耦合器之該第一端內。
  28. 如請求項24之樁,其進一步包括一加強籠,該加強籠經嵌入於該第二固化混凝土區段中且自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第二端延伸。
  29. 如請求項24之樁,其中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外徑小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外徑。
  30. 如請求項24之樁,其中該第二波浪狀殼之該外徑大於該第一波浪狀殼之該外徑。
TW109115009A 2019-10-16 2020-05-06 波浪狀殼支承樁及其設置方法 TWI7534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655,131 US10676888B1 (en) 2019-10-16 2019-10-16 Corrugated shell bearing piles and installation methods
US16/655,131 2019-10-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7138A true TW202117138A (zh) 2021-05-01
TWI753422B TWI753422B (zh) 2022-01-21

Family

ID=70973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5009A TWI753422B (zh) 2019-10-16 2020-05-06 波浪狀殼支承樁及其設置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676888B1 (zh)
TW (1) TWI75342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79562A1 (zh) * 2022-03-24 2023-09-28 昊恒(福建)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钢结构套管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09649B (zh) * 2020-07-02 2021-08-13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海上风电基础钢管桩的海上接桩防腐工艺
CN114654173A (zh) * 2022-04-07 2022-06-24 山东莱钢磁浮列车轨道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架桥机移动模架主梁侧卧组装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3609A (en) * 1890-08-05 Pile-covering
US1342424A (en) * 1918-09-06 1920-06-08 Shepard M Cott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structing concrete piles
US1778925A (en) 1927-10-27 1930-10-21 Joseph H Thornley Cast-in-place pile
US1836140A (en) 1931-04-28 1931-12-15 Raymond Concrete Pile Co Apparatus for forming concrete piles
US2270604A (en) * 1939-06-23 1942-01-20 Nat Tube Co Driving coupling for pipes
US2288576A (en) * 1940-04-27 1942-06-30 New England Foundation Company Sectional pile shell
US2554896A (en) 1948-08-09 1951-05-29 Western Foundation Corp Button bottom pile
US2924949A (en) * 1954-06-03 1960-02-16 Raymond Int Inc Plastic pile shells
US2911795A (en) 1955-12-07 1959-11-10 Walter H Cobi Mandrel for driving pile shells
US3279136A (en) 1963-06-27 1966-10-18 Jasper E Smith Umbrella pile anchor
US3395543A (en) 1967-07-07 1968-08-06 Rusche Fredric Method for driving thin wall pipe piles
US3638433A (en) * 1969-03-28 1972-02-01 James L Sherar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structures in the ground
US3779025A (en) 1971-10-07 1973-12-18 Raymond Int Inc Pile installation
US3913337A (en) 1972-03-17 1975-10-21 Stanley Merjan Piling
US3851485A (en) * 1972-04-14 1974-12-03 J Ste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stalling concrete piles
US3971227A (en) 1974-02-19 1976-07-27 Raymond International Inc. Installation of expanded base piles
US4199277A (en) * 1976-11-26 1980-04-22 Stanley Merjan Piling
US4349298A (en) 1980-01-24 1982-09-14 Kruse William E Wedge-forming pile
US4462716A (en) 1982-02-16 1984-07-31 Stanley Merjan Pile driving
US4543015A (en) 1983-09-14 1985-09-24 Kruse William E Pile having wedge former
US4725167A (en) 1986-02-19 1988-02-16 Stanley Merjan Pile driving
US5586417A (en) 1994-11-23 1996-12-24 Henderson; Allan P. Tensionless pier foundation
US5707088A (en) 1995-08-28 1998-01-13 Contech Construction Products, Inc. Joint for coupling plastic corrugated pipes
CA2277942C (en) * 1997-01-14 2004-09-21 Target Fastenings Limited Pile and method of driving a pile
US6309143B1 (en) * 1998-05-27 2001-10-30 Stanley Merjan Composite pile with tapering lower portion and method for driving pile into granular soil
JP3546250B2 (ja) 1999-05-24 2004-07-21 東拓工業株式会社 波形管用継手
US6609856B1 (en) * 2000-04-07 2003-08-26 David W. Knight Process of installing a precast concrete pile below a structure
US6543967B1 (en) * 2002-02-22 2003-04-08 Frederick S. Marshall Staggered rebar for concrete pilings
KR200292305Y1 (ko) 2002-07-30 2002-10-18 김태규 피복형 파형강관의 이음구조
US7533505B2 (en) 2003-01-06 2009-05-19 Henderson Allan P Pile anchor foundation
KR101029311B1 (ko) 2009-01-22 2011-04-13 대지종건(주) 가설 복합관을 이용한 관로와 터널 비굴착 매설공법
US20120014755A1 (en) 2009-03-20 2012-01-19 Yrjo Raunisto Method for placing a pile or anchoring pile into ground
TWM401027U (en) * 2010-09-08 2011-04-01 Jung-Chin Tung Composite construction of steel section pile and steel sheet pile
TWM404858U (en) * 2010-09-08 2011-06-01 Jung-Chin Tung Composite construction of steel pipe and sheet pile
US8555932B2 (en) * 2011-12-14 2013-10-15 W.E. Hall Company, Inc. Corrugated metal pipe
USD717409S1 (en) 2012-08-10 2014-11-11 Jackie Ray Buchanan Coupling device
ITBO20130089A1 (it) * 2013-02-28 2014-08-29 Elas Geotecnica Srl Armatura, struttura e procedimento per costruzioni interrate di calcestruzzo rinforzato
US8579548B1 (en) * 2013-05-07 2013-11-12 Harold F Schmidt Method of piling remediation
CN106090450B (zh) 2016-08-09 2017-08-15 南京联众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周向钝角连接的箱型管道
CN109058604A (zh) 2018-10-12 2018-12-21 安徽郎川金鹏塑业有限公司 一种钢带波纹管及其连接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79562A1 (zh) * 2022-03-24 2023-09-28 昊恒(福建)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钢结构套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53422B (zh) 2022-01-21
US10676888B1 (en) 2020-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08765C2 (ru) Пирамидальный или конический трамбовочный наконечник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применения для сооружения трамбованных щебеночных опор
AU72493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piles in-situ
US665219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piles in place
US8920077B2 (en) Post tensioned foundations,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9091036B2 (en) Extensible shells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constructing a support pier
TWI753422B (zh) 波浪狀殼支承樁及其設置方法
US10513831B2 (en) Open-end extensible shells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constructing a support pier
CN101010465A (zh) 铁塔的基础构造
KR101103530B1 (ko) 구조물의 부등 침하 복원 또는 말뚝 선행하중 도입을 위한 장치
US20100021243A1 (en) Foundation Underpinning
US11479935B2 (en) Extensible shells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constructing a ductile support pier
JP6006004B2 (ja) 杭頭部空間形成補助具、それを備えた中空既製杭、該中空既製杭を用いた杭頭処理方法と杭頭部空間の形成方法
JP5777435B2 (ja) 小規模建築物用基礎の補強工法
CN213233417U (zh) 一种组合桩以及组合基础
CN213233418U (zh) 一种工程桩以及桩基础
KR102535225B1 (ko) 지지 피어 건설을 위한 개방 바닥 확장형 쉘들 및 관련 방법들
CN212983845U (zh) 一种工程桩以及桩基础
US20220307218A1 (en) Aggregate piers reinforcement against axial loads
WO2006129925A1 (en) An extended head pile with inside and outside reinforcement
WO1998006906A1 (en) Piling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