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16203A - 鞋帶固定裝置 - Google Patents

鞋帶固定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16203A
TW202116203A TW109130761A TW109130761A TW202116203A TW 202116203 A TW202116203 A TW 202116203A TW 109130761 A TW109130761 A TW 109130761A TW 109130761 A TW109130761 A TW 109130761A TW 202116203 A TW202116203 A TW 20211620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oelace
aforementioned
knot
fixing devic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0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4755B (zh
Inventor
川口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仁不古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仁不古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仁不古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6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62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47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475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CFASTENINGS OR ATTACHMENTS OF FOOTWEAR; LACES IN GENERAL
    • A43C11/00Other fasten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hoes
    • A43C11/20Fastenings with tighten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tongu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CFASTENINGS OR ATTACHMENTS OF FOOTWEAR; LACES IN GENERAL
    • A43C7/00Holding-devices for laces
    • A43C7/08Clamps drawn tight by lace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使安裝於鞋帶之伸出鞋子的延伸部的鞋帶固定裝置,可不用在該延伸部形成繩結鞋帶也不會鬆動,而更加提升便利性。該鞋帶固定裝置係具備:繩結代替構件3,係供鞋帶2之伸出鞋子1之左右的延伸部2a分別穿過而固定於該延伸部2a的任意位置,且構成為藉由預定大小以上的力量進行之沿著前述延伸部2a的移動操作來解除對於前述延伸部2a的固定,並且,藉由停止前述移動操作來對於前述延伸部2a再固定;以及連繫構件4,係連接前述繩結代替構件3與前述鞋子的上部1a。

Description

鞋帶固定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鞋帶固定裝置,可安裝於鞋帶之伸出鞋子的延伸部,可不用在該延伸部形成繩結鞋帶也不會鬆動,並且可容易地進行鬆開鞋帶之操作。
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緊固構件,其係在具備鞋帶穿孔的殼體內容納緊固塊,該緊固塊係具有在彈簧構件之預定的按壓位置會與前述殼體的鞋帶穿孔連通之鞋帶穿孔。根據專利文獻1的緊固構件,可不用形成繩結鞋帶也不會鬆開。
然而,專利文獻1的技術中,要繫緊鞋帶時,必須以一手把持並拉緊鞋帶之從緊固構件延伸出的部位,並在此狀態下,以另一手抵抗彈簧的彈力而按壓前述緊固塊,同時使緊固構件整體朝向緊固構件與鞋子之間之鞋帶長度減少的方向移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102512號公報
本發明欲解決的主要問題點在於使安裝於鞋帶之伸出鞋子的延伸部的鞋帶固定裝置,可不用在該延伸部形成繩結鞋帶也不會鬆動,而更加提升便利性。
為了達成上述課題,根據本發明第一觀點,提供一種鞋帶用固定裝置,係具備:繩結代替構件,係供鞋帶之伸出鞋子之左右的延伸部分別穿過而固定於該延伸部的任意位置,且構成為藉由預定大小以上的力量進行之沿著前述延伸部的移動操作來解除對於前述延伸部的固定,並且,藉由停止前述移動操作來對於前述延伸部再固定;以及,連繫構件,係連接前述繩結代替構件與前述鞋子的上部。
藉由此種構成,從束緊狀態把持繩結代替構件,並以預定大小以上的力量朝向繩結代替構件與鞋子之間的延伸部的長度增長的方向拉動繩結代替構件時,可解除繩結代替構件與延伸部的固定,並使繩結代替構件沿著延伸部移動。藉此,能夠以單手施以預定大小的力量來拉動繩結代替構件而鬆開鞋帶。
(鬆開狀態)
另一方面,從前述鬆開狀態把持延伸部之中拉出繩結代替構件的部分並以預定大小以上的力量朝上方拉動該部分時,繩結代替構件由於連繫構件連接於鞋子的上部而限制了遠離鞋子的上部達連繫構件的長度以上的移動,因此移動限制後係與以預定大小以上的力量沿著延伸部來移動操作繩結代替構件之狀態同樣的狀態,此時亦可解除繩結代替構件與延伸部的固定,且繩結代替 構件3沿著延伸部2a朝上方移動至再作出前述束緊狀態的位置為止。藉此,能夠以單手把持延伸部之中拉出繩結代替構件的部分並施以預定大小的力量來拉動該部分而再次束緊已鬆開的鞋帶。
本發明之一態樣中,前述連繫構件的一端部係與前述上部的舌部連接。
此外,本發明之一態樣中,前述連繫構件的另一端部係穿過形成於前述繩結代替構件的穿孔而與前述繩結代替構件連接。
此外,本發明之一態樣中,前述連繫構件的全長為最上部的鞋帶孔與最下部的鞋帶孔之間的距離的大致一半。
此外,本發明之一態樣中,前述繩結代替構件係具備:
母構件,係具備:第一開口、第二開口、以及通過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之間的前述鞋帶的插通路徑;以及
公構件,係具備公側固定部,該公側固定部係一部分從前述第一開口側進入前述插通路徑,並且使該一部分與形成於前述插通路徑內的母側固定部協同動作而固定於插通前述插通路徑的前述鞋帶;
藉由減少前述公構件之一部分進入前述插通路徑內的進入量之拉動操作來解除對於前述鞋帶的固定。
此外,本發明之一態樣中,前述鞋帶固定裝置更具備:捏持構件,係收納左右之前述延伸部的末端各者;以及保持構件,係設於前述鞋子的前述上部,且將前述捏持構件保持成可拆卸。
根據本發明,要鬆開鞋帶時,能夠以單手把持並拉動繩結代替構件來鬆開鞋帶,此外,要繫緊鞋帶時,能夠以單手把持並拉動鞋帶之延伸部之拉出繩結代替構件的部位來繫緊鞋帶,而可使此種的鞋帶固定裝置的便利性有效地提升。
1:鞋子
1a:上部
1b:舌部
1c:腳尖
1d:穿鞋口
1e:鞋帶孔
2:鞋帶
2a:延伸部
2b:拉出繩結代替構件的部分
2c:末端
3:繩結代替構件
3a:穿孔
4:連繫構件
4a:一端部
4b:另一端部
5:捏持構件
5a:套管部
5b:結合部
5c:磁性吸附構件
6:保持構件
6a:左側部分
6b:右側部分
6c:容納部
6d:磁性吸附構件
7:繩扣本體
8:母構件
8a:第一開口
8b:第二開口
8c:插通路徑
8d:母側固定部
8e:台階面
8f:段差
8g:母側主體部
8h:腳部
8i:橫寬面部
8j:厚度側面部
8k:突出部
8m:第一抵接部
8n:從第二開口伸出的部分
8o:導引溝
8p:被卡止部
9:公構件
9a:公側固定部
9b:第二抵接部
9c:前部
9d:後部
9e:橫寬面部
9f:側面部
9g:被導引部
9h:壁部
9i:被卡止部
9j:架橋部
10:彈簧構件
11:殼體
11a:穿通口
11b:第一卡止部
11c:第二卡止部
11d:橫寬面部
11e:厚度側面部
11f:隆起部
11g:壁部
11h:段差部
11i:空間
11j:突起
x:移動中心軸
y:筒軸方向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型態的鞋帶固定裝置之立體構成圖,其中以假想線顯示鞋子。
圖2係前述鞋帶固定裝置的側視圖,其中以假想線顯示鞋子。
圖3係前述鞋帶固定裝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側視圖,且顯示藉由繩結代替構件使鞋帶所處之緊固狀態因操作而鬆開的狀態。
圖4係前述鞋帶固定裝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側視圖,且顯示從鬆開藉由繩結代替構件緊固之鞋帶後的狀態進行再度緊固鞋帶之操作的狀態。
圖5係前述繩結代替構件的立體圖。
圖6係前述繩結代替構件的立體圖,惟省略了形成連繫構件之穿孔的部分的記載。
圖7係前述繩結代替構件的立體圖,惟省略了形成連繫構件之穿孔的部分的記載。
圖8係構成前述繩結代替構件之繩扣本體的立體圖。
圖9係構成前述繩結代替構件之殼體的立體圖,惟省略了形成連繫構件之穿孔的部分的記載。
圖10係前述繩結代替構件的分解立體圖,惟省略了形成連繫構件之穿孔的部分的記載。
圖11係前述繩結代替構件的分解立體圖,惟省略了形成連繫構件之穿孔的部分的記載。
圖12係顯示前述繩結代替構件之使用狀態的剖面圖,其中顯示固定在鞋帶的狀態。
圖13係顯示前述繩結代替構件之使用狀態的剖面圖,其中顯示解除對於鞋帶之固定的狀態。
圖14係前述繩結代替構件的正視圖。
圖15係前述繩結代替構件的仰視圖,惟省略了形成連繫構件之穿孔的部分的記載。
圖16係前述繩結代替構件的俯視圖,惟省略了形成連繫構件之穿孔的部分的記載。
圖17係前述繩結代替構件的側視圖,惟省略了形成連繫構件之穿孔的部分的記載。
圖18係圖14中之A-A線段位置的剖面圖。
圖19係圖17中之B-B線段位置的剖面圖。
圖20係構成前述繩結代替構件之殼體的側視圖,惟省略了形成連繫構件之穿孔的部分的記載。
圖21係圖20中之C-C線段位置的剖面圖。
圖22係構成前述繩結代替構件之殼體的仰視圖,惟省略了形成連繫構件之穿孔的部分的記載。
圖23係圖22中之D-D線段位置的剖面圖。
以下,根據圖1至圖23,說明本發明之典型的實施型態。本實施型態的鞋帶固定裝置係安裝於鞋子1之上部1a(鞋背)所具備之鞋帶2之伸出鞋子1的延伸部2a,可不用在該延伸部2a形成繩結,鞋帶2也不會鬆動,而可容易地進行鬆開鞋帶2之操作。
該鞋帶固定裝置係包含繩結代替構件3及連繫構件4。可由上述鞋帶固定裝置以及鞋帶2來構成附帶固定裝置的鞋帶。
繩結代替構件3係以供鞋帶2之伸出鞋子1之左右的延伸部2a分別穿過,且固定於延伸部2a的任意位置。此外,該繩結代替構件係構成為藉由以預定大小的力量進行之沿著前述延伸部2a的移動操作來解除對於前述延伸部的固定,並且,藉由停止前述移動操作來對於前述延伸部2a再固定。
另外,本說明書中,左右方向係指從腳尖1c側觀看鞋子1時的左右方向。
連繫構件4係連接前述繩結代替構件3與前述鞋子1的上部1a之構成。
本實施型態中,前述連繫構件4的一端部4a係與前述上部1a中的舌部1b連接。
此外,前述連繫構件4的另一端部4b係穿過形成於前述繩結代替構件3的穿孔3a,而連接於前述繩結代替構件3。
圖示之例中,連繫構件4係由帶狀體所構成。連繫構件4係使成為前述一端部4a的下端側固著於前述舌部1b,並且將連繫構件4的上端側穿過形成於構成繩結代替構件3的外殼之後述殼體11的穿孔3a並拉出,再固著於連繫構件4的中間部,而與繩結代替構件3連接,藉此,經由連繫構件4來連接繩結代替構件3與鞋子的上部1a。
圖示之例中,前述穿孔3a係於後述殼體11的橫寬面部11d之一方的外側所形成的突出部,形成沿著此殼體11之後述筒軸方向y的穿通部而構成。另外,圖6至圖23中,省略該穿孔3a的記載。
繩結代替構件3係在鞋子1的穿鞋口1d側,具體而言,在最上部之左右的鞋帶孔1e之間,與舌部1b相接而成為束緊狀態下(參照圖1及圖2),從繩結代替構件3拉出的延伸部2a的長度成為最大,因此,繞在鞋子1的鞋帶孔1e的鞋帶2的長度成為最小,使得鞋帶2成為最束緊的狀態。
從此束緊狀態把持繩結代替構件3,並以預定大小以上的力量朝向繩結代替構件3與鞋子1之間的延伸部2a的長度增長的方向拉動繩結代替構件3時,可解除繩結代替構件3與延伸部2a的固定,並使繩結代替構件3沿著延伸部2a移動(參照圖3)。藉此,能夠以單手施以預定大小的力量來拉動繩結代替構件3而鬆開鞋帶2(鬆開狀態)。圖示之例中,後述殼體11的第二卡止部11c係卡止於公構件9的被卡止部9i,以減少公構件9之一部分進入母構件8內一的進入量,藉此可解除繩結代替構件3對於鞋帶2的固定,而可使繩結代替構件3沿著延伸部2a朝鞋子1的腳尖1c側移動。
另一方面,從前述鬆開狀態利用後述捏持構件5把持延伸部2a之中拉出繩結代替構件3的部分2b並以預定大小以上的力量朝上方拉動該部分2b 時,繩結代替構件3由於連繫構件4連接於舌部1b而限制了遠離舌部1b達連繫構件4的長度以上的移動,因此移動限制後係與以預定大小以上的力量沿著延伸部2a來移動操作繩結代替構件3之狀態同樣的狀態,此時亦可解除繩結代替構件3與延伸部2a的固定,且繩結代替構件3沿著延伸部2a朝上方移動至再作出前述束緊狀態的位置為止(參照圖4)。藉此,能夠以單手把持延伸部2a之中拉出繩結代替構件3的部分2b並施以預定大小的力量來拉動該部分2b而再次束緊已鬆開的鞋帶2。
另外,本實施型態中,前述連繫構件4全長為鞋子1的穿鞋口1d側的最上部的鞋帶孔1e與鞋子1的腳尖1c側的最下部之前述鞋帶2的鞋帶孔1e之間距離的大致一半(參照圖1至圖4)。如為上述情形,前述繩結代替構件3位於最下部的鞋帶孔1e附近時,可使鞋帶2最鬆弛,從此狀態使繩結代替構件3位於最上部的鞋帶孔1e附近時,可使鞋帶2最束緊。
此外,本實施型態中,鞋帶固定裝置係更具備:捏持構件5,係收納左右之前述延伸部2a的末端各者;以及保持構件6,係設於前述鞋子1的前述上部1a,且將前述捏持構件5保持成可拆卸。
圖示之例中,捏持構件5係具有:套管部5a,係使鞋帶2沿左右方向穿通;以及結合部5b,係從該套管部5a之左右方向的中段位置朝側方突出。圖示之例中,在使鞋帶2穿通捏持構件5之套管部5a的狀態下,使鞋帶2穿過鞋帶2的鞋帶孔1e,並使鞋帶2的末端2c位於最下部的鞋帶孔1e(參照圖1)。
另一方面,保持構件6係具備:左側部分6a,係使從最下部之鞋帶孔1e拉出之鞋帶2的左側的末端2c穿過,並且在穿通後與形成於該左側的末端2c的繩結干涉;右側部分6b,係使從最下部之鞋帶孔1e拉出的鞋帶2的右 側的末端2c穿過,並且在穿通後與形成於該右側的末端2c的繩結干涉;以及容納部6c,係位在左側部分6a與右側部分6b之間,並容納前述捏持構件5的結合部5b。
藉此,本實施型態中,在前述束緊狀態下,使捏持構件5的結合部5b容納至保持構件6的容納部6c,而可使鞋帶2的延伸部2a之中,從繩結代替構件3朝鞋子1之腳尖1c側拉出的部分與鞋子1的上部1a側一體化且對齊。圖示之例中,捏持構件5的結合部5b係藉由圖中的符號5c、6d所示之磁性吸附構件(二個磁鐵或磁鐵與強磁性材)而吸附於保持構件6的容納部6c。
另一方面,本實施型態中,前述繩結代替構件3係構成為可固定於鞋帶2的任意位置,而且,可藉由進行減少公構件9之一部分進入母構件8內的進入量之拉動操作,解除固定狀態。另外,繩結代替構件3若構成為藉由預定大小的力量進行之沿著前述延伸部2a的移動操作來解除對於前述延伸部2a的固定,並且,藉由停止前述移動操作來對於前述延伸部2a再固定即可,雖然省略圖示,但前述繩結代替構件3亦可構成為可固定於鞋帶2的任意位置,而且,可藉由增加公構件9之一部分進入母構件8內的進入量的壓入操作來解除此固定狀態。
圖示之例中,繩結代替構件3係包含繩扣本體7以及殼體11;其中,該繩扣本體7係具備前述母構件8及公構件9;該殼體11係收納該繩扣本體7。前述母構件8(基座件)係具備:第一開口8a、第二開口8b、以及通過第一開口8a與第二開口8b之間的鞋帶2的插通路徑8c。
另一方面,前述公構件9(滑動件)係具備公側固定部9a,該公側固定部9a係使一部分從前述第一開口8a側進入前述插通路徑8c內,並且使該 一部分與形成於前述插通路徑8c內的母側固定部8d協同動作而固定插通在前述插通路徑8c的前述鞋帶2。
此外,在前述母構件8與前述公構件9之間,隔有藉由前述拉動操作而蓄能的彈簧構件10。圖示之例中,該彈簧構件10係藉由前述拉動操作而蓄能的壓縮線圈彈簧。
對於前述鞋帶2的固定係藉由對於前述母構件8進行減少前述公構件9的一部分進入前述插通路徑8c內的進入量之拉動操作來解除。
本實施型態中,鞋帶2係隔著公構件9之移動中心軸x(參照圖12),分別穿過繩結代替構件3的兩側。
在沒有進行前述拉動操作的狀態下,可藉由前述彈簧構件10在前述插通路徑8c內以母側固定部8d及公側固定部9a來夾住鞋帶2,藉此,繩結代替構件3係固定於鞋帶2的任意位置(參照圖12)。
母構件8係具備:母側主體部8g、及腳部8h。
母側主體部8g係構成為與公構件9的移動中心軸x(參照圖12)正交之方向的剖面形狀實質形成為扁形筒狀。
亦即,母側主體部8g係具備:一對的橫寬面部8i,係確保較大的與前述移動中心軸x正交之方向的尺寸;以及一對的厚度側面部8j,係連接於該一對的橫寬面部8i間。
母側主體部8g之筒狀的一端係發揮作為前述第一開口8a的功能,而母側主體部8g之筒狀的另一端係發揮作為前述第二開口8b的功能。
母側主體部8g之厚度側面部8j的內表面係隨著靠近第二開口8b而朝向母側主體部8g之內側的寬度縮小的方向傾斜。圖示之例中,在隔著前述 移動中心軸x的兩側,分別於厚度側面部8j的內表面形成有母側固定部8d。圖示之例中,母側固定部8d係沿前述移動中心軸x方向交替地形成與移動中心軸x實質平行的台階面8e以及與移動中心軸x實質正交的段差8f,而藉此設於厚度側面部8j的內表面(參照圖13)。
腳部8h係沿前述移動中心軸x自前述母側主體部8g之形成前述第一開口8a的緣部起朝外方突出而呈帶板狀。腳部8h之與前述移動中心軸x正交之方向的寬度係小於相同方向之母側主體部8g的寬度,而且,腳部8h係與一對的橫寬面部8i之中的一方連續地沿著前述移動中心軸x而延伸。藉此,於腳部8h的兩側分別形成後述被卡止部8p。
此外,在前述腳部8h的延伸端側係形成有突出部8k。該突出部8k之面向第一開口8a之側係發揮作為前述彈簧構件10之彈簧一端的第一抵接部8m的功能。
圖示之例中,一對的橫寬面部8i之中的一方之沿著移動中心軸x方向的尺寸係大於一對的橫寬面部8i之中的另一方之沿著移動中心軸x方向的尺寸,且一對的橫寬面部8i之中的一方係因此尺寸差而具有從第二開口8b伸出的部分8n。
此外,圖示之例中,一對的橫寬面部8i的一方係沿著移動中心軸x形成有自第二開口8b連續至第一開口8a側的導引溝8o,藉由此導引溝8o導引公構件9之後述前部9c的被導引部9g。
另一方面,公構件9係具備:公側固定部9a、及前述彈簧構件10之彈簧另一端的第二抵接部9b,係位於該公側固定部9a之形成側的相反側。
公構件9係具備:成為進入母構件8之前述一部分之實心的前部9c、以及實質上未進入母構件8之母側主體部8g內的後部9d。
前部9c係具備:面向母構件8之橫寬面部8i的內表面的橫寬面部9e、以及面向母構件8之厚度側面部8j的內表面的側面部9f。前部9c之二個橫寬面部9e之中的一方係形成有嵌入母構件8之前述導引溝8o的被導引部9g。
圖示之例中,公構件9係沿著前述移動中心軸x配置前部9c,並且,以鞋帶2可分別穿過該前部9c的左右的狀態,與母構件8結合。
於前部9c之二個側面部9f係分別形成有成為公側固定部9a的爪部。該爪部係沿前述移動中心軸x之方向,以相鄰爪部之間隔著間隔之方式,各形成兩個。
前部9c與後部9d的連接端係成為與前述移動中心軸x正交之面部,且此面部係發揮作為前述彈簧構件10之彈簧另一端的第二抵接部9b的功能。
後部9d係由沿著前述移動中心軸x而形成之一對的壁部9h所構成。一對的壁部9h的一方係與前部9c之側面部9f的一方連續地形成,而一對的壁部9h的另一方係與前部9c之側面部9f的另一方連續地形成。第二抵接部9b係位於該一對的壁部9h間,且作為前述彈簧構件10的壓縮線圈彈簧係收納於一對的壁部9h間。
此外,在公構件9與母構件8組合的狀態下,前述公構件9之一對的壁部9h、前述第二抵接部9b、前述腳部8h、及前述第一抵接部8m係協同形成前述彈簧構件10的收容部。
具體而言,公構件9與母構件8係使公構件9之前述一部分的前部9c位至母構件8的母側主體部8g內,且將母構件8之腳部8h的突出部8k嵌入公構件9之一對的壁部9h間,並且,將前述被導引部9g收納於前述前述導引溝8o,而進行組合。
此外,前述殼體11係以兩端分別作為前述鞋帶2之穿通口11a而呈筒狀,且與前述繩扣本體7組合而可沿著其筒軸方向y(參照圖21)前進後退運動。圖示之例中,從繩扣本體7之母構件8的第一開口8a伸出的鞋帶2係分別穿過隔著前述移動中心軸x的兩側,且穿過分別形成於殼體11之一對的橫寬面部11d之後述隆起部11f間,而從殼體11之圖12的下側之穿通口11a朝殼體11外伸出。
更具體而言,前述殼體11係與繩扣本體7組合成將前述繩扣本體7收納於內部。並且,在此組合狀態下,把持殼體11進行使殼體11朝圖12的下側移動之操作時,前述公構件9係隨著殼體11被導引朝前述母構件8側而可朝圖12的下側移動(後述後退運動),此外,把持殼體11進行使殼體11朝圖12的上側移動之操作時,前述母構件8係隨著殼體11被導引朝前述公構件9側而可朝圖12的上側移動(後述前進運動)。
本實施型態中,前述殼體11的前進運動時,前述殼體11的第一卡止部11b係卡止於前述母構件8的被卡止部8p而進行前述拉動操作(參照圖12及圖19)。
前述殼體11的後退運動時,前述殼體11的第二卡止部11c係卡止於前述公構件9的被卡止部9i而進行前述拉動操作(參照圖13及圖18)。
此外,前述殼體11係具備覆罩前述繩扣本體7整體的大小。
圖示之例中,前述殼體11係呈扁平筒狀。亦即,前述殼體11係具備:一對的橫寬面部11d、及一對的厚度側面部11e。該殼體11之一對的橫寬面部11d的內表面間的距離係與繩扣本體7的母構件8之一對的橫寬面部8i的外表面間的距離實質相等。
一對的橫寬面部11d的內側分別形成有隆起部11f,該隆起部11f係在前述殼體11之第一卡止部11b與前述第二卡止部11c之間,形成抑制前述繩扣本體7之左右方向虛位晃動的壁部11g。
隆起部11f係形成於一對的橫寬面部11d各者的左右方向。此外,隆起部11f係形成為從位於圖21之下側的殼體11的穿通口11a沿著前述筒軸方向朝向位於圖21之上側的穿通口11a側延伸,並且結束於與位於圖21之上側的穿通口11a之間隔著間隔的位置,在隆起部11f的終端與位於圖21之上側的穿通口11a之間,形成有容納母構件8之母側主體部8g的空間11i。
本實施型態中,以前述母構件8的腳部8h及公構件9的後部9d為首,且以母構件8的橫寬面部8i面向殼體11的橫寬面部11d,並且以構成公構件9之後部9d的壁部9h的外表面面向殼體11的厚度側面部11e的方向,從殼體11之圖21的上側的穿通口11a插入繩扣本體7時,在完全插入的位置,母構件8之母側主體部8g的第一開口8a的周圍的緣部係抵靠於作為前述殼體11之隆起部11f之前述終端之朝向前述穿通口11a的一方側的段差部11h。此外,公構件9的後部9d係使與該隆起部11f的壁部11g相對應之公構件9的後部9d的壁部9h的外表面接觸於該隆起部11f的壁部11g,而不虛位晃動地容納至左右的隆起部11f之間。
亦即,本實施型態中,作為前述殼體11的終端之朝向前述穿通口11a的一方側的段差部11h係成為殼體11的前述第一卡止部11b而發揮功能。
此外,本實施型態中,在殼體11的一對的橫寬面部11d之一方的內表面,且為圖21之下側的穿通口11a側,並且為前述左右之隆起部11f間的部位,形成有突起11j。並且,構成公構件9之後部9d的一對的壁部9h的公構件9的主體部的突出端,形成有跨於一對的壁部9h間的架橋部9j。
並且,本實施型態中,在將前述繩扣本體7從前述穿通口11a的一方(位於圖21之上側的穿通口11a)完全插入前述殼體11內的位置,作為前述第二卡止部11c的突起11j係從前述穿通口11a的一方側卡於前述公構件9之作為前述被卡止部9i的前述架橋部9j(參照圖18)。
圖示之例中,前述殼體11側及前述公構件9側雙方或任一方係在繩扣本體7對於前述殼體11的前述插入時,前述突起11j係在抵靠作為前述被卡止部9i的架橋部9j時彈性變形,而容許繩扣本體7對於殼體11的更進一步的插入,並且藉由突起11j越過架橋部9j之位置的彈性復原而如前所述,以前述突起11j卡住架橋部9j。
另外,當然地,本發明不限於以上說明的實施型態,而包含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的所有實施型態。
1:鞋子
1a:上部
1c:腳尖
1d:穿鞋口
1e:鞋帶孔
2:鞋帶
2a:延伸部
2b:拉出繩結代替構件的部分
3:繩結代替構件
4:連繫構件
4b:另一端部
5:捏持構件
5a:套管部
5b:結合部
5c:磁性吸附構件
6:保持構件
6b:右側部分

Claims (6)

  1. 一種鞋帶固定裝置,係具備:
    繩結代替構件,係供鞋帶之伸出鞋子之左右的延伸部各者穿過而固定於該延伸部的任意位置,且構成為藉由預定大小以上的力量進行之沿著前述延伸部的移動操作來解除對於前述延伸部的固定,並且,藉由停止前述移動操作來對於前述延伸部再固定;以及
    連繫構件,係連接前述繩結代替構件與前述鞋子的上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鞋帶固定裝置,其中,前述連繫構件的一端部係與前述上部的舌部連接。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鞋帶固定裝置,其中,前述連繫構件的另一端部係穿過形成於前述繩結代替構件的穿孔而與前述繩結代替構件連接。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鞋帶固定裝置,其中,前述連繫構件的全長為最上部的鞋帶孔與最下部的鞋帶孔之間的距離的大致一半。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鞋帶固定裝置,其中,前述繩結代替構件係具備:
    母構件,係具備:第一開口、第二開口、以及通過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之間的前述鞋帶的插通路徑;以及
    公構件,係具備公側固定部,該公側固定部係一部分從前述第一開口側進入前述插通路徑,並且使該一部分與形成於前述插通路徑內的母側固定部協同動作而固定於插通前述插通路徑的前述鞋帶;
    藉由減少前述公構件之一部分進入前述插通路徑內的進入量之拉動操作來解除對於前述鞋帶的固定。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之鞋帶固定裝置,係具備:捏持構件,係收納左右之前述延伸部的末端各者;以及保持構件,係設於前述鞋子的前述上部,且將前述捏持構件保持成可拆卸。
TW109130761A 2019-09-11 2020-09-08 鞋帶固定裝置 TWI8047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5653 2019-09-11
JP2019165653A JP7213780B2 (ja) 2019-09-11 2019-09-11 靴紐留め付け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6203A true TW202116203A (zh) 2021-05-01
TWI804755B TWI804755B (zh) 2023-06-11

Family

ID=74862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0761A TWI804755B (zh) 2019-09-11 2020-09-08 鞋帶固定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213780B2 (zh)
CN (1) CN217743333U (zh)
TW (1) TWI804755B (zh)
WO (1) WO202104932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35160A (ja) * 1999-05-31 2000-12-05 Masao Sugiyama クリップバインド
JP3071856U (ja) * 2000-03-17 2000-09-22 ダイワ企業株式会社 靴紐調節具
JP3726157B2 (ja) * 2001-01-18 2005-12-14 モリト株式会社 合成樹脂製クリップ
DE20318638U1 (de) * 2003-12-02 2004-04-29 Deeluxe Sportartikel Handels Gmbh Klemmvorrichtung für Schnürsenkel o.dgl. Schnürmittel
JP4787491B2 (ja) * 2004-10-12 2011-10-05 株式会社佐竹商店 紐の緊締具
KR101635745B1 (ko) * 2015-01-21 2016-07-04 (주)경도상사 신발끈 결속장치
JP3199351U (ja) * 2015-05-26 2015-08-20 基宏 長生 靴紐締め付け固定保持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40979A (ja) 2021-03-18
JP7213780B2 (ja) 2023-01-27
WO2021049324A1 (ja) 2021-03-18
CN217743333U (zh) 2022-11-08
TWI804755B (zh) 2023-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08713B2 (en) Cord lock
KR101421912B1 (ko) 버클
US8997314B2 (en) Fastening tool for string body
TWI424821B (zh) Side open buckle and its locking member
TW202116207A (zh) 繩扣
US20080296944A1 (en) Child seat anchoring device and child seat
US7204002B2 (en) Buckle and baby carrier using the same
TWI603688B (zh) buckle
JP5968346B2 (ja) 線状要素を連結するための差込固定具およびこのような差込固定具を備えた動物用つなぎ紐
JP2021175489A (ja) 紐止め具
TWI619444B (zh) 帶扣
TW202116203A (zh) 鞋帶固定裝置
KR100500214B1 (ko) 지퍼견인구의코드파스너
TWI567313B (zh) 繩索鎖定具
JP5170889B2 (ja) バックル
TWI730324B (zh) 插扣用的插銷以及插扣
KR20030082938A (ko) 스프링의 부하를 받는 쐐기의 막힌 단부의 커넥터
TWI584753B (zh) buckle
JP2006204638A (ja) バックル
JPH0375427B2 (zh)
JP2000116412A (ja) バックル
TW201924562A (zh) 扣具及其插頭扣件
JP6167366B2 (ja) 紐留具
TW201338724A (zh) 帶扣
JP2000153870A (ja) 結束バン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