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7142A -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資訊終端 - Google Patents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資訊終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07142A
TW202107142A TW109126799A TW109126799A TW202107142A TW 202107142 A TW202107142 A TW 202107142A TW 109126799 A TW109126799 A TW 109126799A TW 109126799 A TW109126799 A TW 109126799A TW 202107142 A TW202107142 A TW 20210714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refractive power
optical axis
lens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6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星浩二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南昌歐菲光電技術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南昌歐菲光電技術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南昌歐菲光電技術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71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714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8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wafer level op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 G02B15/143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87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index gradi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4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continuous faces that are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but deviate from a true sphere, e.g. so called "aspheric"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資訊終端。本發明的攝像鏡頭中實現小型化且大口徑化,並實現像差以及成像性能的高性能化。攝像鏡頭由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從物側朝向像側依次配置而構成,第一透鏡組具備在光軸上具有正屈折力的非球面的第一透鏡、非球面的第二透鏡和非球面的第三透鏡,複合屈折力為正。第二透鏡組具備非球面的第四透鏡和非球面的第五透鏡,複合屈折力為正。第三透鏡組具備在光軸上具有負屈折力的非球面的第六透鏡、和非球面的第七透鏡,複合屈折力為負,滿足條件式(1)~(3): (1)0.51<TTL/2ih<0.85; (2)0.69<ih/f<1.03; (3)0.03<(T7max-T70)/(T6max-T60)<0.31。

Description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資訊終端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攝像鏡頭、攝像裝置以及資訊終端。
隨著由智慧手機等為代表的便攜資訊終端的輕薄化、便攜資訊終端所搭載的圖像感測器的高圖元化,關於組裝到這樣的照相機中的攝像鏡頭,要求實現小型化且大口徑化。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提出了小型化、具有F2.5以下的亮度且與大視場角對應的、由5個透鏡組成的攝像鏡頭。
此外,在例如專利文獻2中,提出了一種由6個透鏡組成的攝像鏡頭,其目的在於能夠在實現大視場角的同時良好地校正各種像差,獲得高解析度。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6-01800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5-007748號公報。
然而,針對攝像鏡頭的大口徑化,已經要求F1.9以下,進而要求F1.7以下這樣的亮度,在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等所記載的攝像鏡頭中,存在大口徑化的情況下的像差以及成像性能的高性能化不足的狀況。
於是,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在攝像鏡頭中實現小型化且大口徑化,並實現像差以及成像性能的高性能化。
解決上述課題的攝像鏡頭包括從物側朝向像側以此配置的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所述第一透鏡組包括在光軸上具有正屈折力的非球面的第一透鏡、非球面的第二透鏡和非球面的第三透鏡,複合屈折力為正,所述第二透鏡組包括非球面的第四透鏡和非球面的第五透鏡,複合屈折力為正,所述第三透鏡組包括在光軸上具有負屈折力的非球面的第六透鏡、和非球面的第七透鏡,複合屈折力為負,所述攝像鏡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3): (1)0.51<TTL/2ih<0.85; (2)0.69<ih/f<1.03; (3)0.03<(T7max-T70)/(T6max-T60)<0.31, 其中, TTL:所述第一透鏡物側面至所述攝像鏡頭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軸上的距離; ih:所述攝像鏡頭成像面上有效圖元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 f:攝像鏡頭的有效焦距; T60: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 T6max:第六透鏡的光學有效部的從最靠物側的部分到最靠像側的部分的、與光軸平行的方向的厚度; T70:第七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 T7max:第七透鏡的光學有效部的從最靠物側部到最靠像側部的、與光軸平行的方向的厚度。
另外,“非球面的透鏡”意思是指物側與像側的至少一側為非球面。此外,關於各個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第三透鏡組,各組所屬的透鏡從物側朝向像側以上述順序配置。
根據條件式(1),優化了總長相對于像高的比,本系統的攝像鏡頭成像面上有效圖元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ih)較大,產生大的成像面可以匹配高圖元的感光晶片。在攝像鏡頭成像面上有效圖元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ih)固定的情況下,滿足此式上限,可以縮短系統光學總長,使鏡頭小型化;滿足此式下限,可以使總長不至於被過分壓縮從而增加組裝難度。根據條件式(2),優化了有效焦距相對于像高的比,在攝像鏡頭成像面上有效圖元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ih)固定的情況下,增大有效焦距可以清晰拍攝更遠的物體;縮短有效焦距可以擴大視場角,可以拍攝更廣闊的的物空間。根據條件式(3),優化了第六透鏡的厚度差相對於第七透鏡的厚度差的比,合理地搭配第六透鏡和第七透鏡的中心厚度和光學有效的邊緣厚度,有利於降低鏡片成型難度,更易生產,也有利於像差的校正。
這樣的攝像鏡頭在大口徑化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光學總長,並實現像差以及成像性能的高性能化。
上述攝像鏡頭還可以滿足條件式: 0.03<fG1/fG2<33.3, 其中, fG1:第一透鏡組的有效焦距; fG2:第二透鏡組的有效焦距。
根據上述條件式,優化了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的有效焦距比,第一透鏡組和第二透鏡組都提供正屈折力,合理搭配第一透鏡組的有效焦距和第二透鏡組的有效焦距,使光學系統的正屈折力平衡分佈,從而使光學系統的性能穩定,有利於校正像差。
上述攝像鏡頭還可以滿足條件式 -0.11<fG3/fL7<0.95, 其中, fG3:第三透鏡組的有效焦距; fL7:第七透鏡的有效焦距。
根據上述條件式,優化了第三透鏡組的有效焦距與第七透鏡的有效焦距比,合理地搭配第三透鏡組和第七透鏡的有效焦距,使第七透鏡在第三透鏡組中保持合理的屈折力,有利於更靈活地匹配感光晶片。
上述攝像鏡頭還可以滿足條件式 -0.11<(DB2_3-DL6_7)/ih<0.34, 其中, DB2_3:第二透鏡組與第三透鏡組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DL6_7: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根據上述條件式,優化了第六透鏡和第七透鏡之間的間隔距離相對於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之間的間隔距離之比,在攝像鏡頭成像面上有效圖元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ih)固定的情況下,合理地搭配這兩個空氣間隔使鏡片之間的間隔不至於太大,從而減小了系統總長,有利於小型化;也不至於太小、增加公差敏感度,從而有利於組裝。
在上述攝像鏡頭中,上述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屈折力也可以為負,或者是上述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屈折力為正且上述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屈折力為負,設置具有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產生正球差、正色差,可以校正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產生的負球差、負色差,而設置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鏡和具有負屈折力的第三透鏡,它們可以相互抵消相反的像差,從而校正像差。
此外,在上述攝像鏡頭中,優選在調焦時上述第三透鏡組內的透鏡間隔距離變化。尤其,如果採用除第七透鏡以外的透鏡一體地移動的構成,則調焦的構成變得簡單,並且調焦引起的透鏡的移動距離被縮短,另外,第三透鏡組內透鏡間隔距離的改變,使光學系統的聚焦點發生了變化從而達到調焦的目的,可以使像更加清晰。
此外,上述攝像鏡頭中,上述第七透鏡可以通過透鏡的材質而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上述第七透鏡的物側面和像側面中的一個可以是所有透鏡面之中曲率最小的面,上述第七透鏡由於最小曲率面設置紅外截止層而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另外,最小曲率面的曲率不限於單獨最小,還包括相同最小的情況。第七透鏡可以使紅外波段的光線不能透過,保證參與成像的光線為可見光,防止圖像色偏。最小曲率面在近軸處彎曲程度大,對光線更好地偏折;截止紅外波段保證參與成像的光線為可見光,防止圖像色偏。
在第七透鏡由於紅外截止層而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的情況下,在製造容易性、紅外截止層的選擇自由度等方面優異。
此外,在上述攝像鏡頭中,優選上述第七透鏡是由玻璃組成的基板部和由樹脂組成的非球面透鏡部複合而成的複合透鏡。
如果第七透鏡是這樣的複合透鏡,則基板部和非球面透鏡部能夠分擔保持透鏡的強度的功能、作為濾波片等的功能、以及實現像差及成像性能的高性能化的校正光學系統的功能。
解決上述課題的攝像裝置具備上述任意的攝像鏡頭、和將由上述攝像鏡頭成像的光學像變換為電信號的攝像元件。這種攝像裝置,即使在攝像鏡頭大口徑化的情況下,光學總長也被抑制,並實現像差以及成像性能的高性能化,因此實現輕薄化且高圖元化,另外所述攝像裝置具有大視場角、小型化、大像面、高圖元、易成型、像差能得到良好地校正的特徵。
解決上述課題的資訊終端具備上述任意的攝像鏡頭、將由上述攝像鏡頭成像的光學像變換為電信號的攝像元件、以及處理由上述攝像元件得到的電信號的處理元件。這樣的資訊終端實現了輕薄化且高圖元化。
根據本發明的攝像鏡頭以及攝像裝置,不僅能夠實現小型化且大口徑化,而且能夠實現像差以及成像性能的高性能化。
以下,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攝像鏡頭的構成]
本發明的攝像鏡頭包括從物側朝向像側依次配置的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所述第一透鏡組包括在光軸上具有正屈折力的非球面的第一透鏡、非球面的第二透鏡和非球面的第三透鏡,複合屈折力為正,所述第二透鏡組包括非球面的第四透鏡和非球面的第五透鏡,複合屈折力為正,所述第三透鏡組包括在光軸上具有負屈折力的非球面的第六透鏡、和非球面的第七透鏡,複合屈折力為負。
即,本發明的攝像鏡頭構成為,在7個透鏡構成之中,至少第一透鏡為正,至少第六透鏡為負。
此外,本發明的攝像鏡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3)。 (1)0.51<TTL/2ih<0.85; (2)0.69<ih/f<1.03; (3)0.03<(T7max-T70)/(T6max-T60)<0.31。 其中, TTL:所述第一透鏡物側面至所述攝像鏡頭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軸上的距離; ih:所述攝像鏡頭成像面上有效圖元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 f:攝像鏡頭的有效焦距; T60: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 T6max:第六透鏡的光學有效部的從最靠物側的部分到最靠像側的部分的、與光軸平行的方向的厚度; T70:第七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 T7max:第七透鏡的光學有效部的從最靠物側部到最靠像側部的、與光軸平行的方向的厚度。
上述攝像鏡頭還可以滿足條件式(4): (4)0.03<fG1/fG2<33.3, 其中, fG1:第一透鏡組的有效焦距; fG2:第二透鏡組的有效焦距。
上述攝像鏡頭還可以滿足條件式(5): (5)-0.11<fG3/fL7<0.95, 其中, fG3:第三透鏡組的有效焦距; fL7:第七透鏡的有效焦距。
上述攝像鏡頭還可以滿足條件式(6): (6)-0.11<(DB2_3-DL6_7)/ih<0.34, 其中, DB2_3:第二透鏡組與第三透鏡組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DL6_7: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條件式(1)涉及相對于像高的總長,如果總長短到超過下限,則難以實現作為本發明的目的的、在大口徑化下良好地進行像差校正。在條件式(1)中,優選下限為0.57,更優選下限為0.64。在條件式(1)中如果總長長到超過上限,則無法實現作為本發明的目的的小型化。在條件式(1)中,優選上限為0.79,來實現進一步的小型化,更優選上限為0.74。
條件式(2)涉及的有效焦距和像高,如果超過下限,則像高相對於有效焦距變小,無法實現作為本發明的目的的大視場角。在條件式(2)中,優選下限為0.74,從而能夠實現進一步的大視場角。在條件式(2)中,更優選下限為0.79。在條件式(2)中如果超過上限,則反而變得視場角過大,而無法達成作為本發明的目的的、良好地進行像差校正來實現高性能。在條件式(2)中,優選上限為0.96,更優選上限為0.89。
條件式(3)涉及第六透鏡的厚度差和第七透鏡的厚度差,如果第七透鏡的厚度差小到超過下限,則第七透鏡的像差校正作用變小,作為透鏡整體難以良好地校正像場彎曲和畸變。在條件式(3)中如果第六透鏡的厚度差小到超過上限,則第六透鏡的像差校正作用變小,作為透鏡整體難以良好地校正像場彎曲和畸變。在條件式(3)中,優選上限為0.21。
條件式(4)涉及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的有效焦距比,如果超過下限,則第二透鏡組的正屈折力變弱,無法再與第一透鏡組分擔正屈折力來校正球面像差、彗形像差。在條件式(4)中,優選下限為0.09,更優選下限為0.27。在條件式(4)中如果超過上限,則反而第一透鏡組的正屈折力變弱,無法再與第二透鏡組分擔正屈折力來校正球面像差、彗形像差。在條件式(4)中,優選上限為11.1,更優選上限為3.7。
條件式(5)涉及第三透鏡組的有效焦距與第七透鏡的有效焦距之比,如果超過下限,則第七透鏡變成正屈折力強的透鏡,難以縮短總長。在條件式(5)中,如果優選下限為0.00,則第七透鏡的正屈折力消失,因此有利於總長的縮短化。在條件式(5)中,如果更優選下限為0.08,則第七透鏡變為負屈折力,有利於總長的縮短。在條件式(5)中如果超過上限,則第七透鏡的負屈折力變強,如果第七透鏡不夠厚則無法構成第七透鏡,因此難以縮短總長,並且第七透鏡近前的空氣間隔距離變化引起的像差變動增加,因而是不期望的。在條件式(5)中,優選上限為0.73,更優選上限為0.56。
條件式(6)涉及第二透鏡組與第三透鏡組的間隔距離和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的間隔距離,如果超過下限,則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鏡組與負屈折力的第三透鏡組的間隔距離變小,難以使總長變短。在條件式(6)中,如果優選下限為-0.06,更優選下限為-0.01,則有利於總長的縮短化。在條件式(6)中,如果超過上限,則第二透鏡組與第三透鏡組的間隔距離變得過大,難以縮短總長。在條件式(6)中,更優選上限為0.27。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上述第二透鏡的光軸上的屈折力可以為負,或者也可以是上述第二透鏡的光軸上的屈折力為正且上述第三透鏡的光軸上的屈折力為負。
此外,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優選在調焦時上述第三透鏡組內的透鏡間隔距離變化。尤其,如果第七透鏡以外的透鏡為一體地移動的構成,則調焦的構成簡化,並且調焦引起的透鏡的移動距離被縮短。
此外,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優選上述第七透鏡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
在通常的攝像裝置中,在攝像鏡頭與成像面之間配備紅外截止濾波片。因此,在一般的攝像鏡頭中,需要長的後焦距,阻礙了攝像鏡頭的小型化。與之相對,在第七透鏡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的攝像鏡頭中,可以採用後焦距較短的設計,能夠實現小型化。
在第七透鏡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的情況下,第七透鏡可以由於透鏡的材質而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也可以由於在曲率比其他的透鏡面都小的最小曲率面設置紅外截止層而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
在第七透鏡由於透鏡的材質而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的情況下,垂直於光軸的方向上的紅外截止功能的均勻性高。此外,在第七透鏡由於紅外截止層而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的情況下,在製造容易性、紅外截止層的選擇自由度等方面優異。
此外,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優選上述第七透鏡是玻璃組成的基板部和樹脂組成的非球面透鏡部複合而成的複合透鏡。如果第七透鏡是這樣的複合透鏡,則基板部和非球面透鏡部能夠分擔保持透鏡的強度的功能、作為濾波片等的功能、實現像差以及成像性能的高性能化的校正光學系統的功能。
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光透射特性,優選如下特性:在從380nm至430nm的波長範圍內的任意波長處透射率為一半(50%),且在從500nm至600nm的波長範圍中透射率為80%以上,且在從730nm至800nm的波長範圍中透射率為10%以下。
具體而言,優選上述紅外截止功能由藍色玻璃/墨/真空蒸鍍形成的多層膜等或者它們的組合構成。
[攝像鏡頭的數值實施例]
以下,參照圖表,對將具體的數值應用于本發明的攝像鏡頭的具體的實施方式中的數值實施例進行說明。
另外,在以下的各表、說明中示出的符號的意思等,如下所示。
“Sn”表示從物側朝向像側依次分配的、構成攝像鏡頭的各透鏡面、開口面的序號,“R”表示各面的曲率半徑,“D”表示各面與其下一面之間在光軸上的面間隔(透鏡的中心厚度或空氣間隔),“nd”表示透鏡等對d線(λ=587.6nm)的屈折力、“vd”表示透鏡等對d線的阿貝數(Abbe number)。關於“曲率半徑R”,“INFINITY”表示該面是平面。關於“光學要素”,“L1R1”、“L1R2”、“L2R1”、“L2R2”、……分別表示第一透鏡的第1面、第一透鏡的第2面、第二透鏡的第1面、第二透鏡的第2面、……。
“k”表示圓錐常數(Conic constant),“A3”、“A4”、“A5”、……、“A18”分別表示3階、4階、5階、……、18階非球面係數。
另外,在以下的示出圓錐常數以及非球面係數的各表中,數值的表現採用以10為底的指數表現。例如,“0.12E-05”表示“0.12×(10的負5次方)”,“9.87E+03”表示“9.87×(10的3次方)”。
各實施方式使用的攝像鏡頭包括透鏡面形成為非球面的透鏡。將以透鏡面的中心點(透鏡頂點)為原點並與光軸平行的方向上的距離設為“z”,將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的距離設為“r”。此外,如果將透鏡頂點處的近軸曲率設為“c”,將圓錐常數設為“k”,將3階、4階、5階、……、18階非球面係數分別設為“A3”、“A4”、“A5”、……、“A18”,則非球面形狀由以下的數學式1定義。
[數學式1]
Figure 02_image001
<第一實施方式>
圖1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1的透鏡構成的圖。
第一實施方式的攝像鏡頭1具有從物側朝向像側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11、具有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1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13、具有負屈折力的第四透鏡1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鏡15、在透鏡的中心具有負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六透鏡16、在透鏡的中心具有負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七透鏡17的構成。在以下各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將各透鏡中物側(圖的左側)的面稱為“前表面”,將各透鏡中像側(圖的右側)的面稱為“後表面”。
第一透鏡11至第三透鏡13構成第一透鏡組101,第四透鏡14和第五透鏡15構成第二透鏡組102,第六透鏡16和第七透鏡17構成第三透鏡組103。
在第一透鏡11的物側設置有開口固定的光圈A,在攝像鏡頭1的成像面配置有攝像元件(圖像感測器)的拍攝面P。
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第七透鏡17是玻璃基板171和樹脂制的透鏡部172複合而成的複合透鏡。透鏡部172也可以相對於玻璃基板171位於像側,在玻璃基板171的前表面也可以形成有使紅外線減少的紅外截止層173。具體而言,紅外截止層173可以是真空蒸鍍形成的紅外截止膜,也可以是旋塗形成的紅外吸收墨層。
在表1中示出了將具體的數值應用於第一實施方式的攝像鏡頭1的數值實施例1的透鏡資料。
[表1]
Figure 02_image003
在攝像鏡頭1中,第一透鏡11至第七透鏡17的透鏡部172的15個透鏡面(第2面至第16面)中,除了玻璃基板171的兩個面(第14面以及第15面)之外的各面均形成為非球面。
在表2以及表3中,將數值實施例1中的非球面的非球面係數與圓錐常數k一起示出。
[表2]
Figure 02_image005
[表3]
Figure 02_image007
表4示出了數值實施例1中的攝像鏡頭1的有效焦距f、光圈數、總視場角、攝像鏡頭成像面上有效圖元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ih)、光學總長(TTL)、第一透鏡組101至第三透鏡組103各自的有效焦距fG1、fG2、fG3、第七透鏡17的有效焦距f7、第二透鏡組102與第三透鏡組103的間隔距離D2_3、第六透鏡16與第七透鏡17的間隔距離DL6_7、第六透鏡16和第七透鏡17各自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T60、T70及光學有效部內的從最前側點到最後側點的厚度T6max、T7max。
[表4]
Figure 02_image009
由表4可知,在數值實施例1中TTL/2ih=0.71,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1)。此外,由表4可知,在數值實施例1中ih/f=0.84,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2)。此外,由表4可知,在數值實施例1中fG1/fG2=1.31,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3)。此外,由表4可知,在數值實施例1中fG3/fL7=0.25,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4)。此外,由表4可知,在數值實施例1中(DB2_3-DL6_7)/ih=0.05,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5)。此外,由表4可知,在數值實施例1中(T7max-T70)/(T6max-T60)=0.08,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6)。
圖2是數值實施例1的無限遠對焦狀態下的像差圖。
在圖2中示出了像散圖和畸變圖。
在像散圖中,以實線示出弧矢像面中的值,以虛線示出子午像面中的值。
由各像差圖可知,在數值實施例1中良好地校正了各像差,具有優異的成像性能。
<第二實施方式>
圖3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2的透鏡構成的圖。
第二實施方式的攝像鏡頭2具有從物側朝向像側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21、具有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2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23、具有負屈折力的第四透鏡2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鏡25、在透鏡的中心具有負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六透鏡26、在透鏡的中心具有負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七透鏡27的構成。
第一透鏡21至第三透鏡23構成第一透鏡組201,第四透鏡24和第五透鏡25構成第二透鏡組202,第六透鏡26和第七透鏡27構成第三透鏡組203。
在第一透鏡21的物側設置有開口固定的光圈A,在攝像鏡頭2的成像面配置有攝像元件(圖像感測器)的拍攝面P。
第二實施方式中的第七透鏡27是玻璃基板271和樹脂制的透鏡部272複合而成的複合透鏡。透鏡部272也可以相對於玻璃基板271位於像側,在玻璃基板271的前表面也可以形成有使紅外線減少的紅外截止層273。具體而言,紅外截止層273可以是真空蒸鍍形成的紅外截止膜,也可以是旋塗形成的紅外吸收墨層。
表5示出了將具體的數值應用於第二實施方式的攝像鏡頭2的數值實施例2的透鏡資料。
[表5]
Figure 02_image011
在攝像鏡頭2中,第一透鏡21至第七透鏡27的透鏡部272的15個透鏡面(第2面至第16面)之中,除了玻璃基板271的兩個面(第14面以及第15面)之外的各面均形成為非球面。
在表6以及表7中,將數值實施例2中的非球面的非球面係數與圓錐常數k一起示出。
[表6]
Figure 02_image013
[表7]
Figure 02_image015
表8示出了數值實施例2中的攝像鏡頭2的有效焦距f、光圈數、總視場角、攝像鏡頭成像面上有效圖元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ih)、光學總長(TTL)、第一透鏡組201至第三透鏡組203各自的有效焦距fG1、fG2、fG3、第七透鏡27的有效焦距f7、第二透鏡組202與第三透鏡組203的間隔距離D2_3、第六透鏡26與第七透鏡27的間隔距離DL6_7、第六透鏡26和第七透鏡27各自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T60、T70及光學有效部內的從最前側點到最後側點的厚度T6max、T7max。
[表8]
Figure 02_image017
由表8可知,在數值實施例2中TTL/2ih=0.70,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1)。此外,由表8可知,在數值實施例2中ih/f=0.84,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2)。此外,由表8可知,在數值實施例2中fG1/fG2=1.08,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3)。此外,由表8可知,在數值實施例2中fG3/fL7=0.29,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4)。此外,由表8可知,在數值實施例2中(DB2_3-DL6_7)/ih=0.05,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5)。此外,由表8可知,在數值實施例2中(T7max-T70)/(T6max-T60)=0.05,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6)。
圖4是數值實施例2的無限遠對焦狀態下的像差圖。
在圖4中示出了像散圖和畸變圖。
在像散圖中,以實線示出弧矢像面中的值,以虛線示出子午像面中的值。
從各像差圖明確可知在數值實施例2中各像差被良好地校正,具有優異的成像性能。
<第三實施方式>
圖5是示出第三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3的透鏡構成的圖。
第三實施方式的攝像鏡頭3具有從物側朝向像側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31、具有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3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33、具有負屈折力的第四透鏡3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鏡35、在透鏡的中心具有負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六透鏡36、在透鏡的中心具有負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七透鏡37的構成。
第一透鏡31至第三透鏡33構成第一透鏡組301,第四透鏡34和第五透鏡35構成第二透鏡組302,第六透鏡36和第七透鏡37構成第三透鏡組303。
在第一透鏡31的物側設置有開口固定的光圈A,在攝像鏡頭3的成像面配置有攝像元件(圖像感測器)的拍攝面P。
第三實施方式中的第七透鏡37是玻璃基板371和樹脂制的透鏡部372複合而成的複合透鏡。透鏡部372也可以相對於玻璃基板371位於像側,在玻璃基板371的前表面也可以形成有使紅外線減少的紅外截止層373。具體而言,紅外截止層373可以是真空蒸鍍形成的紅外截止膜,也可以是旋塗形成的紅外吸收墨層。
表9示出了將具體的數值應用於第三實施方式的攝像鏡頭3的數值實施例3的透鏡資料。
[表9]
Figure 02_image019
在攝像鏡頭3中,第一透鏡31至第七透鏡37的透鏡部372的15個透鏡面(第2面至第16面)之中,除了玻璃基板371的兩個面(第14面以及第15面)之外的各面均形成為非球面。
在表10以及表11中,將數值實施例3中的非球面的非球面係數與圓錐常數k一起示出。
[表10]
Figure 02_image021
[表11]
Figure 02_image023
表12示出了數值實施例3中的攝像鏡頭3的有效焦距f、光圈數、總視場角、攝像鏡頭成像面上有效圖元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ih)、光學總長(TTL)、第一透鏡組301至第三透鏡組303各自的有效焦距fG1、fG2、fG3、第七透鏡37的有效焦距f7、第二透鏡組302與第三透鏡組303的間隔距離D2_3、第六透鏡36與第七透鏡37的間隔距離DL6_7、第六透鏡36和第七透鏡37各自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T60、T70及光學有效部內的從最前側點到最後側點的厚度T6max、T7max。
[表12]
Figure 02_image025
由表12可知,在數值實施例3中TTL/2ih=0.71,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1)。此外,由表12可知,在數值實施例3中ih/f=0.84,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2)。此外,由表12可知,在數值實施例3中fG1/fG2=1.35,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3)。此外,由表12可知,在數值實施例3中fG3/fL7=0.17,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4)。此外,由表12可知,在數值實施例3中(DB2_3-DL6_7)/ih=0.07,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5)。此外,由表12可知,在數值實施例3中,(T7max-T70)/(T6max-T60)=0.10,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6)。
圖6是數值實施例3的無限遠對焦狀態下的像差圖。
在圖6中示出了像散圖和畸變圖。
在像散圖中,以實線示出弧矢像面中的值,以虛線示出子午像面中的值。
由各像差圖可知,在數值實施例3中良好地校正了各像差,具有優異的成像性能。
<第四實施方式>
圖7是示出第四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4的透鏡構成的圖。
第四實施方式的攝像鏡頭4具有從物側朝向像側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41、具有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4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43、具有負屈折力的第四透鏡4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鏡45、在透鏡的中心具有負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六透鏡46、在透鏡的中心具有負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七透鏡47的構成。
第一透鏡41至第三透鏡43構成第一透鏡組401,第四透鏡44和第五透鏡45構成第二透鏡組402,第六透鏡46和第七透鏡47構成第三透鏡組403。
在第一透鏡41的物側設置有開口固定的光圈A,在攝像鏡頭4的成像面配置有攝像元件(圖像感測器)的拍攝面P。
第四實施方式中的第七透鏡47是玻璃基板471和樹脂制的透鏡部472複合而成的複合透鏡。透鏡部472也可以相對於玻璃基板471位於物側,在玻璃基板471的後表面也可以形成有使紅外線減少的紅外截止層473。具體而言,紅外截止層473可以是真空蒸鍍形成的紅外截止膜,也可以是旋塗形成的紅外吸收墨層。
表13示出了將具體的數值應用於第四實施方式的攝像鏡頭4的數值實施例4的透鏡資料。
[表13]
Figure 02_image027
在攝像鏡頭4中,從第一透鏡41至第七透鏡47的透鏡部472的13個透鏡面(第2面至第14面)均形成為非球面。
在表14以及表15中,將數值實施例4中的非球面的非球面係數與圓錐常數k一起示出。
[表14]
Figure 02_image029
[表15]
Figure 02_image031
表16示出了數值實施例4中的攝像鏡頭4的有效焦距f、光圈數、總視場角、攝像鏡頭成像面上有效圖元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ih)、光學總長(TTL)、第一透鏡組401至第三透鏡組403各自的有效焦距fG1、fG2、fG3、第七透鏡47的有效焦距f7、第二透鏡組402與第三透鏡組403的間隔距離D2_3、第六透鏡46與第七透鏡47的間隔距離DL6_7、第六透鏡46和第七透鏡47各自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T60、T70及光學有效部內的從最前側點到最後側點的厚度T6max、T7max。
[表16]
Figure 02_image033
由表16可知,在數值實施例4中TTL/2ih=0.71,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1)。此外,由表16可知,在數值實施例4中ih/f=0.84,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2)。此外,由表16可知,在數值實施例4中fG1/fG2=1.32,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3)。此外,由表16可知,在數值實施例4中fG3/fL7=0.19,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4)。此外,由表16可知,在數值實施例4中(DB2_3-DL6_7)/ih=0.04,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5)。此外,由表16可知,在數值實施例4中,(T7max-T70)/(T6max-T60)=0.08,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6)。
圖8是數值實施例4的無限遠對焦狀態下的像差圖。
在圖8中示出了像散圖和畸變圖。
在像散圖中,以實線示出弧矢像面中的值,以虛線示出子午像面中的值。
由各像差圖可知,在數值實施例4中良好地校正了各像差,具有優異的成像性能。
<第五實施方式>
圖9是示出第五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5的透鏡構成的圖。
第五實施方式的攝像鏡頭5具有從物側朝向像側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5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鏡52、具有負屈折力的第三透鏡53、具有負屈折力的第四透鏡54、在透鏡的中心具有正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五透鏡55、在透鏡的中心具有負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六透鏡56、在透鏡的中心具有負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七透鏡57的構成。
第一透鏡51至第三透鏡53構成第一透鏡組501,第四透鏡54和第五透鏡55構成第二透鏡組502,第六透鏡56和第七透鏡57構成第三透鏡組503。
在第一透鏡51的物側設置有開口固定的光圈A,在攝像鏡頭5的成像面配置有攝像元件(圖像感測器)的拍攝面P。
第五實施方式中的第七透鏡57是玻璃基板571和樹脂制的透鏡部572複合而成的複合透鏡。透鏡部572也可以相對於玻璃基板571位於像側,在玻璃基板571的前表面也可以形成有使紅外線減少的紅外截止層573。具體而言,紅外截止層573可以是真空蒸鍍形成的紅外截止膜,也可以是旋塗形成的紅外吸收墨層。
表17示出了將具體的數值應用於第五實施方式的攝像鏡頭5的數值實施例5的透鏡資料。
[表17]
Figure 02_image035
在攝像鏡頭5中,第一透鏡51至第六透鏡56的透鏡部563的13個透鏡面(第2面至第14面)之中,除了玻璃基板561的兩個面(第12面以及第13面)之外的各面均形成為非球面。
在表18以及表19中,將數值實施例5中的非球面的非球面係數與圓錐常數k一起示出。
[表18]
Figure 02_image037
[表19]
Figure 02_image039
表20示出了數值實施例5中的攝像鏡頭5的有效焦距f、光圈數、總視場角、攝像鏡頭成像面上有效圖元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ih)、光學總長(TTL)、第一透鏡組501至第三透鏡組503各自的有效焦距fG1、fG2、fG3、第七透鏡57的有效焦距f7、第二透鏡組502與第三透鏡組503的間隔距離D2_3、第六透鏡56與第七透鏡57的間隔距離DL6_7、第六透鏡56和第七透鏡57各自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T60、T70及光學有效部內的從最前側點到最後側點的厚度T6max、T7max。
[表20]
Figure 02_image041
由表20可知,在數值實施例5中TTL/2ih=0.71,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1)。此外,由表20可知,在數值實施例5中ih/f=0.85,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2)。此外,由表20可知,在數值實施例5中fG1/fG2=0.87,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3)。此外,由表20可知,在數值實施例5中fG3/fL7=0.30,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4)。此外,由表20可知,在數值實施例5中(DB2_3-DL6_7)/ih=0.21,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5)。此外,由表20可知,在數值實施例5中,(T7max-T70)/(T6max-T60)=0.07,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6)。
圖10是數值實施例5的無限遠對焦狀態下的像差圖。
在圖10中示出了像散圖和畸變圖。
在像散圖中,以實線示出弧矢像面中的值,以虛線示出子午像面中的值。
由各像差圖可知,在數值實施例5中良好地校正了各像差,具有優異的成像性能。
<第六實施方式>
圖11是示出第六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6的透鏡構成的圖。
第六實施方式的攝像鏡頭6具有從物側朝向像側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6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鏡62、具有負屈折力的第三透鏡63、具有負屈折力的第四透鏡64、在透鏡的中心具有正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五透鏡65、在透鏡的中心具有負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六透鏡66、在透鏡的中心具有負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七透鏡67的構成。
第一透鏡61至第三透鏡63構成第一透鏡組601,第四透鏡64和第五透鏡65構成第二透鏡組602,第六透鏡66和第七透鏡67構成第三透鏡組603。
在第一透鏡61的物側設置有開口固定的光圈A,在攝像鏡頭6的成像面配置有攝像元件(圖像感測器)的拍攝面P。
第六實施方式中的第七透鏡67是玻璃基板671和樹脂制的透鏡部672複合而成的複合透鏡。透鏡部672也可以相對於玻璃基板671位於像側,在玻璃基板671的前表面也可以形成有使紅外線減少的紅外截止層673。具體而言,紅外截止層673可以是真空蒸鍍形成的紅外截止膜,也可以是旋塗形成的紅外吸收墨層。
表21示出了將具體的數值應用於第六實施方式的攝像鏡頭6的數值實施例6的透鏡資料。
[表21]
Figure 02_image043
在攝像鏡頭6中,第一透鏡61至第六透鏡66的透鏡部663的13個透鏡面(第2面至第14面)之中,除了玻璃基板661的兩個面(第12面以及第13面)之外的各面均形成為非球面。
在表22以及表23中,將數值實施例6中的非球面的非球面係數與圓錐常數k一起示出。
[表22]
Figure 02_image045
[表23]
Figure 02_image047
表24示出了數值實施例6中的攝像鏡頭6的有效焦距f、光圈數、總視場角、攝像鏡頭成像面上有效圖元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ih)、光學總長(TTL)、第一透鏡組601至第三透鏡組603各自的有效焦距fG1、fG2、fG3、第七透鏡67的有效焦距f7、第二透鏡組602與第三透鏡組603的間隔距離D2_3、第六透鏡66與第七透鏡67的間隔距離DL6_7、第六透鏡66和第七透鏡67各自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T60、T70及光學有效部內的從最前側點到最後側點的厚度T6max,T7max。
[表24]
Figure 02_image049
由表24可知,在數值實施例6中TTL/2ih=0.71,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1)。此外,由表24可知,在數值實施例6中ih/f=0.86,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2)。此外,由表24可知,在數值實施例6中fG1/fG2=0.91,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3)。此外,由表24可知,在數值實施例6中fG3/fL7=0.18,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4)。此外,由表24可知,在數值實施例6中(DB2_3-DL6_7)/ih=0.21,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5)。此外,由表24可知,在數值實施例6中,(T7max-T70)/(T6max-T60)=0.06,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6)。
圖12是數值實施例6的無限遠對焦狀態下的像差圖。
在圖12中示出了像散圖和畸變圖。
在像散圖中,以實線示出弧矢像面中的值,以虛線示出子午像面中的值。
由各像差圖可知,在數值實施例6中良好地校正了各像差,具有優異的成像性能。
<第七實施方式>
圖13是示出第七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7的透鏡構成的圖。
第七實施方式的攝像鏡頭7具有從物側朝向像側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7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鏡72、具有負屈折力的第三透鏡73、具有負屈折力的第四透鏡74、在透鏡的中心具有正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五透鏡75、在透鏡的中心具有負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六透鏡76、在透鏡的中心具有負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七透鏡77而成的構成。
第一透鏡71至第三透鏡73構成第一透鏡組701,第四透鏡74和第五透鏡75構成第二透鏡組702,第六透鏡76和第七透鏡77構成第三透鏡組703。
在第一透鏡71的物側設置有開口固定的光圈A,在攝像鏡頭7的成像面配置有攝像元件(圖像感測器)的拍攝面P。
第七實施方式中的第七透鏡77是玻璃基板771和樹脂制的透鏡部772複合而成的複合透鏡。透鏡部772也可以相對於玻璃基板771位於物側,在玻璃基板771的後表面也可以形成有使紅外線減少的紅外截止層773。具體而言,紅外截止層773可以是真空蒸鍍形成的紅外截止膜,也可以是旋塗形成的紅外吸收墨層。
表25示出了將具體的數值應用於第七實施方式的攝像鏡頭7的數值實施例7的透鏡資料。
[表25]
Figure 02_image051
在攝像鏡頭7中,第一透鏡71至第七透鏡76的透鏡部762的13個透鏡面(第2面至第14面)均形成為非球面。
在表26以及表27中,將數值實施例7中的非球面的非球面係數與圓錐常數k一起示出。
[表26]
Figure 02_image053
[表27]
Figure 02_image055
表28示出了數值實施例7中的攝像鏡頭7的有效焦距f、光圈數、總視場角、攝像鏡頭成像面上有效圖元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ih)、光學總長(TTL)、第一透鏡組701至第三透鏡組703各自的有效焦距fG1、fG2、fG3、第七透鏡77的有效焦距f7、第二透鏡組702與第三透鏡組703的間隔距離D2_3、第六透鏡76與第七透鏡77的間隔距離DL6_7、第六透鏡76和第七透鏡77各自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T60、T70及光學有效部內的從最前側點到最後側點的厚度T6max、T7max。
[表28]
Figure 02_image057
由表28可知,在數值實施例7中TTL/2ih=0.71,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1)。此外,由表28可知,在數值實施例7中ih/f=0.85,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2)。此外,由表28可知,在數值實施例7中fG1/fG2=0.82,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3)。此外,由表28可知,在數值實施例7中fG3/fL7=0.39,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4)。此外,由表28可知,在數值實施例7中(DB2_3-DL6_7)/ih=0.17,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5)。此外,由表28可知,在數值實施例7中,(T7max-T70)/(T6max-T60)=0.06,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6)。
圖14是數值實施例7的無限遠對焦狀態下的像差圖。
在圖14中示出了像散圖和畸變圖。
在像散圖中,以實線示出弧矢像面中的值,以虛線示出子午像面中的值。
由各像差圖可知,在數值實施例7中良好地校正了各像差,具有優異的成像性能。
<第八實施方式>
圖15是示出第八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8的透鏡構成的圖。
第八實施方式的攝像鏡頭8具有從物側朝向像側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8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鏡82、具有負屈折力的第三透鏡83、具有負屈折力的第四透鏡84、在透鏡的中心具有正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五透鏡85、在透鏡的中心具有負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六透鏡86、在透鏡的中心具有負屈折力而在離開光軸的部位具有拐點的第七透鏡87的構成。
第一透鏡81至第三透鏡83構成第一透鏡組801,第四透鏡84和第五透鏡85構成第二透鏡組802,第六透鏡86和第七透鏡87構成第三透鏡組803。
在第一透鏡81的物側設置有開口固定的光圈A,在攝像鏡頭8的成像面配置有攝像元件(圖像感測器)的拍攝面P。
第八實施例中的第七透鏡87是藍色玻璃構成的玻璃基板871和樹脂制的透鏡部872複合而成的複合透鏡。透鏡部872也可以相對於玻璃基板871位於物側,在玻璃基板871的後表面也可以形成有使紅外線減少的紅外截止層873。具體而言,紅外截止層873可以是真空蒸鍍形成的紅外截止膜,也可以是旋塗形成的紅外吸收墨層。在第八實施例中,即使在未形成紅外截止層873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作為第七透鏡87的透鏡材質的藍色玻璃獲得紅外截止功能。
表29示出了將具體的數值應用於第八實施方式的攝像鏡頭8的數值實施例8的透鏡資料。
[表29]
Figure 02_image059
在攝像鏡頭8中,第一透鏡81至第七透鏡86的透鏡部862的13個透鏡面(第2面至第14面)均形成為非球面。
在表30以及表31中,將數值實施例8中的非球面的非球面係數與圓錐常數k一起示出。
[表30]
Figure 02_image061
[表31]
Figure 02_image063
表32示出了數值實施例8中的攝像鏡頭8的有效焦距f、光圈數、總視場角、攝像鏡頭成像面上有效圖元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ih)、光學總長(TTL)、第一透鏡組801至第三透鏡組803各自的有效焦距fG1、fG2、fG3、第七透鏡87的有效焦距f7、第二透鏡組802與第三透鏡組803的間隔距離D2_3、第六透鏡86與第七透鏡87的間隔距離DL6_7、第六透鏡86和第七透鏡87各自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T60、T70及光學有效部內的從最前側點到最後側點的厚度T6max、T7max。
[表32]
Figure 02_image065
由表32可知,在數值實施例8中TTL/2ih=0.71,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1)。
此外,由表32可知,在數值實施例8中ih/f=0.86,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2)。
此外,由表32可知,在數值實施例8中fG1/fG2=0.82,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3)。
此外,由表32可知,在數值實施例8中fG3/fL7=0.42,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4)。
此外,由表32可知,在數值實施例8中(DB2_3-DL6_7)/ih=0.13,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5)。
此外,由表32可知,在數值實施例8中,(T7max-T70)/(T6max-T60)=0.06,因此滿足上述條件式(6)。
圖16是數值實施例8的無限遠對焦狀態下的像差圖。
在圖16中示出了像散圖和畸變圖。
在像散圖中,以實線示出弧矢像面中的值,以虛線示出子午像面中的值。
由各像差圖可知,在數值實施例8中良好地校正了各像差,具有優異的成像性能。
[攝像裝置的構成]
本發明的攝像裝置包括本發明的攝像鏡頭和將由上述攝像鏡頭成像的光學像變換為電信號的攝像元件。
即,在本發明的攝像裝置中,攝像鏡頭包括從物側朝向像側依次配置的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所述第一透鏡組包括在光軸上具有正屈折力的非球面的第一透鏡、非球面的第二透鏡和非球面的第三透鏡,複合屈折力為正,所述第二透鏡組包括非球面的第四透鏡和非球面的第五透鏡,複合屈折力為正,所述第三透鏡組包括在光軸上具有負屈折力的第六透鏡、和非球面的第七透鏡,複合屈折力為負。
即,在本發明的攝像裝置中,攝像鏡頭的7枚透鏡構成中至少第一透鏡為正,至少第六透鏡為負。
此外,在本發明的攝像裝置中,攝像鏡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6)。 (1)0.51<TTL/2ih<0.85; (2)0.69<ih/f<1.03; (3)0.03<(T7max-T70)/(T6max-T60)<0.31。 其中, TTL:所述第一透鏡物側面至所述攝像鏡頭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軸上的距離; ih:所述攝像鏡頭成像面上有效圖元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 f:攝像鏡頭的有效焦距; T60: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 T6max:第六透鏡的光學有效部的從最靠物側的部分到最靠像側的部分的、與光軸平行的方向的厚度; T70:第七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 T7max:第七透鏡的光學有效部的從最靠物側部到最靠像側部的、與光軸平行的方向的厚度。
上述攝像鏡頭還可以滿足條件式(4): (4)0.03<fG1/fG2<33.3, 其中, fG1:第一透鏡組的有效焦距; fG2:第二透鏡組的有效焦距。
上述攝像鏡頭還可以滿足條件式(5): (5)-0.11<fG3/fL7<0.95, 其中, fG3:第三透鏡組的有效焦距; fL7:第七透鏡的有效焦距。
上述攝像鏡頭還可以滿足條件式(6): -0.11<(DB2_3-DL6_7)/ih<0.34, 其中, DB2_3:第二透鏡組與第三透鏡組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DL6_7: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條件式(1)涉及相對于像高的總長,如果總長短到超過下限,則難以實現作為本發明的目的的、在大口徑化下良好地進行像差校正。在條件式(1)中,優選下限為0.57,更優選下限為0.64。在條件式(1)中如果總長長到超過上限,則無法實現作為本發明的目的的小型化。在條件式(1)中,優選上限為0.79,來實現進一步的小型化,更優選上限為0.74。
條件式(2)涉及的有效焦距和像高,如果超過下限,則像高相對於有效焦距變小,無法實現作為本發明的目的的大視場角。在條件式(2)中,優選下限為0.74,從而能夠實現進一步的大視場角。在條件式(2)中,更優選下限為0.79。在條件式(2)中如果超過上限,則反而變得視場角過大,而無法達成作為本發明的目的的、良好地進行像差校正來實現高性能。在條件式(2)中,優選上限為0.96,更優選上限為0.89。
條件式(3)涉及第六透鏡的厚度差和第七透鏡的厚度差,如果第七透鏡的厚度差小到超過下限,則第七透鏡的像差校正作用變小,作為透鏡整體難以良好地校正像場彎曲和畸變。在條件式(3)中如果第六透鏡的厚度差小到超過上限,則第六透鏡的像差校正作用變小,作為透鏡整體難以良好地校正像場彎曲和畸變。在條件式(3)中,優選上限為0.21。
條件式(4)涉及第一透鏡組與第二透鏡組的有效焦距比,如果超過下限,則第二透鏡組的正屈折力變弱,無法再與第一透鏡組分擔正屈折力來校正球面像差、彗形像差。在條件式(4)中,優選下限為0.09,更優選下限為0.27。在條件式(4)中如果超過上限,則反而第一透鏡組的正屈折力變弱,無法再與第二透鏡組分擔正屈折力來校正球面像差、彗形像差。在條件式(4)中,優選上限為11.1,更優選上限為3.7。
條件式(5)涉及第三透鏡組的有效焦距與第七透鏡的有效焦距之比,如果超過下限,則第七透鏡變成正屈折力強的透鏡,難以縮短總長。在條件式(5)中,如果優選下限為0.00,則第七透鏡的正屈折力消失,因此有利於總長的縮短化。在條件式(5)中,如果更優選下限為0.08,則第七透鏡變為負屈折力,有利於總長的縮短。在條件式(5)中如果超過上限,則第七透鏡的負屈折力變強,如果第七透鏡不夠厚則無法構成第七透鏡,因此難以縮短總長,並且第七透鏡近前的空氣間隔距離變化引起的像差變動增加,因而是不期望的。在條件式(5)中,優選上限為0.73,更優選上限為0.56。
條件式(6)涉及第二透鏡組與第三透鏡組的間隔距離和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的間隔距離,如果超過下限,則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鏡組與負屈折力的第三透鏡組的間隔距離變小,難以使總長變短。在條件式(6)中,如果優選下限為-0.06,更優選下限為-0.01,則有利於總長的縮短化。在條件式(6)中,如果超過上限,則第二透鏡組與第三透鏡組的間隔距離變得過大,難以縮短總長。在條件式(6)中,更優選上限為0.27。
在本發明的攝像裝置中,上述第二透鏡的光軸上的屈折力可以為負,或者也可以是上述第二透鏡的光軸上的屈折力為正且上述第三透鏡的光軸上的屈折力為負。
此外,在本發明的攝像裝置中,優選在調焦時上述第三透鏡組內的透鏡間隔距離變化。尤其,如果第七透鏡以外的透鏡為一體地移動的構成,則調焦的構成簡化,並且調焦引起的透鏡的移動距離被縮短。
此外,在本發明的攝像裝置中,優選上述第七透鏡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
在通常的攝像裝置中,在攝像鏡頭與成像面之間配備紅外截止濾波片。因此,在一般的攝像鏡頭中,需要長的後焦距,阻礙了攝像鏡頭的小型化。與之相對,在第七透鏡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的攝像鏡頭中,可以採用後焦距較短的設計,能夠實現小型化。
在第七透鏡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的情況下,第七透鏡可以由於透鏡的材質而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也可以由於在曲率比其他的透鏡面都小的最小曲率面設置的紅外截止層而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
在第七透鏡由於透鏡的材質而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的情況下,垂直於光軸的方向上的紅外截止功能的均勻性高。此外,在第七透鏡由於紅外截止層而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的情況下,在製造容易性、紅外截止層的選擇自由度等方面優異。
此外,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優選上述第七透鏡是玻璃組成的基板部和樹脂組成的非球面透鏡部複合而成的複合透鏡。如果第七透鏡是這樣的複合透鏡,則基板部和非球面透鏡部能夠分擔保持透鏡的強度的功能、作為濾波片等的功能、實現像差以及成像性能的高性能化的校正光學系統的功能。
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光透射特性,優選如下特性:在從380nm至430nm的波長範圍內的任意波長處透射率為一半(50%),且在從500nm至600nm的波長範圍中透射率為80%以上,且在從730nm至800nm的波長範圍中透射率為10%以下。
具體而言,優選上述紅外截止功能由藍色玻璃/墨/真空蒸鍍形成的多層膜等或者它們的組合構成。
圖17是示出與本發明的資訊終端的一個實施方式相當的智慧手機的結構框圖。
智慧手機200包括:附觸摸面板的顯示器201,作為顯示部以及輸入部發揮功能;CPU(中央運算處理部)202,執行經由附觸摸面板的顯示器201的資訊的輸入輸出、各種資訊處理、控制處理等;通信部203,按照CPU 202的控制進行電話通信、Wi-Fi通信等;存儲部204,存儲各種資訊;攝像鏡頭205,應用上述各實施方式的攝像鏡頭1、……、8;攝像元件(圖像感測器)206,將由攝像鏡頭205成像的光學像變換為電信號;電源部207,向智能手機200的各部供給電力;以及透鏡驅動部208,驅動攝像鏡頭205。攝像鏡頭205、攝像元件(圖像感測器)206和透鏡驅動部208的組合相當於本發明的攝像裝置的一個實施方式。
由攝像元件206變換光學像而得的電信號被作為圖像資料取入到CPU 202,施以各種信號處理、影像處理。CPU 202相當於本發明中所說的處理元件的一個例子。此外,按照經由附觸摸面板的顯示器201收到的用戶指示,圖像資料在附觸摸面板的顯示器201上顯示圖像,或者被存儲在存儲部204,或者經由通信部203被發送。
透鏡驅動部208將攝像鏡頭205中的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作為一體的驅動組來驅動,使它們相對於第七透鏡移動。透鏡驅動部208能夠將驅動組分別在沿著光軸的方向上和與光軸相交的方向上驅動。透鏡驅動部208對驅動組的驅動是依照CPU202的控制的驅動,根據在沿著光軸的方向上驅動進行的驅動組的移動,實現聚焦。
此外,根據在與光軸相交的方向上的驅動進行的驅動組的移動,實現光學式的抖動校正。
另外,在上述說明中,作為本發明的資訊終端的一個實施方式例示了智慧手機,但本發明的資訊終端也可以是智慧手機以外的便攜電話,還可以是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等移動終端。
此外,在上述說明中,作為本發明的攝像裝置的一個實施方式,例示了組裝在智慧手機中的裝置,但本發明的攝像裝置也可以是數位照相機等。
1、2、3、4,5、6、7、8、105:攝像鏡頭 11、21、31、41、51、61、71、81:第一透鏡 12、22、32、42、52、62、72、82:第二透鏡 13、23、33、43、53、63、73、83:第三透鏡 14、24、34、44、54、64、74、84:第四透鏡 15、25、35、45、55、65、75、85:第五透鏡 16、26、36、46、56、66、76、86:第六透鏡 17、27、37、47、57、67、77、87:第七透鏡 171、271、371、471、571、671、771、871:玻璃基板 172、272、372、472、572、672、772、872:透鏡部 173、273、373、473、573、673、773、873:紅外截止層
圖1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的透鏡構成的圖。 圖2是數值實施例1的無限遠對焦狀態下的各像差圖。 圖3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的透鏡構成的圖。 圖4是數值實施例2的無限遠對焦狀態下的各像差圖。 圖5是示出第三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的透鏡構成的圖。 圖6是數值實施例3的無限遠對焦狀態下的各像差圖。 圖7是示出第四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的透鏡構成的圖。 圖8是數值實施例4的無限遠對焦狀態下的各像差圖。 圖9是示出第五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的透鏡構成的圖。 圖10是數值實施例5的無限遠對焦狀態下的各像差圖。 圖11是示出第六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的透鏡構成的圖。 圖12是數值實施例6的無限遠對焦狀態下的各像差圖。 圖13是示出第七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的透鏡構成的圖。 圖14是數值實施例7的無限遠對焦狀態下的各像差圖。 圖15是示出第八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鏡頭的透鏡構成的圖。 圖16是數值實施例8的無限遠對焦狀態下的各像差圖。 圖17是示出與本發明的資訊終端的一個實施方式相當的智慧手機的結構框圖。
1:攝像鏡頭
11:第一透鏡
12:第二透鏡
13:第三透鏡
14:第四透鏡
15:第五透鏡
16:第六透鏡
17:第七透鏡
101:第一透鏡組
102:第二透鏡組
103:第三透鏡組
171:玻璃基板
172:透鏡部
173:紅外截止層
A:光圈
P:拍攝面

Claims (12)

  1. 一種攝像鏡頭,包括: 從物側朝向像側依次配置的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和第三透鏡組, 所述第一透鏡組包括在光軸上具有正屈折力的非球面的第一透鏡、非球面的第二透鏡和非球面的第三透鏡,複合屈折力為正, 所述第二透鏡組包括非球面的第四透鏡、非球面的第五透鏡,複合屈折力為正, 所述第三透鏡組包括在光軸上具有負屈折力的非球面的第六透鏡、非球面的第七透鏡,複合屈折力為負, 所述攝像鏡頭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3): (1)0.51<TTL/2ih<0.85; (2)0.69<ih/f<1.03; (3)0.03<(T7max-T70)/(T6max-T60)<0.31; 其中, TTL:所述第一透鏡物側面至所述攝像鏡頭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軸上的距離; ih:所述攝像鏡頭成像面上有效圖元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 f:所述攝像鏡頭的有效焦距; T60: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 T6max:第六透鏡的光學有效部的從最靠物側的部分到最靠像側的部分的、與光軸平行的方向的厚度; T70:第七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 T7max:第七透鏡的光學有效部的從最靠物側部到最靠像側部的、與光軸平行的方向的厚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攝像鏡頭,其中所述攝像鏡頭還滿足條件式: 0.03<fG1/fG2<33.3, 其中, fG1:第一透鏡組的有效焦距; fG2:第二透鏡組的有效焦距。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攝像鏡頭,其中所述攝像鏡頭還滿足條件式: -0.11<fG3/fL7<0.95, 其中, fG3:第三透鏡組的有效焦距; fL7:第七透鏡的有效焦距。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攝像鏡頭,其中所述攝像鏡頭還滿足條件式: -0.11<(DB2_3-DL6_7)/ih<0.34, 其中, DB2_3:第二透鏡組與第三透鏡組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DL6_7: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5. 如請求項1至4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攝像鏡頭,其中所述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屈折力為負。
  6. 如請求項1至4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攝像鏡頭,其中所述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屈折力為正,所述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屈折力為負。
  7. 如請求項1至4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攝像鏡頭,其中,在調焦時,所述第三透鏡組內的透鏡間隔變化。
  8. 如請求項1至4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攝像鏡頭,其中所述第七透鏡由於透鏡的材質而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
  9. 如請求項1至4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攝像鏡頭,其中, 所述第七透鏡的物側面和像側面的其中一個面是所有透鏡面之中曲率最小的面, 所述第七透鏡由於在最小曲率面設置紅外截止層而具有作為紅外截止濾波片的功能。
  10. 如請求項1至4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攝像鏡頭,其中所述第七透鏡是由玻璃組成的基板部和由樹脂組成的非球面透鏡部複合而成的複合透鏡。
  11. 一種攝像裝置,其中,具備: 請求項1至10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攝像鏡頭;以及 攝像元件,將由所述攝像鏡頭成像的光學像變換為電信號。
  12. 一種資訊終端,其中,具備: 請求項1至10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攝像鏡頭; 攝像元件,將由所述攝像鏡頭成像的光學像變換為電信號;以及 處理元件,處理由所述攝像元件得到的電信號。
TW109126799A 2019-08-07 2020-08-07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資訊終端 TW2021071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5424 2019-08-07
JP2019145424A JP6650068B1 (ja) 2019-08-07 2019-08-07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および情報端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7142A true TW202107142A (zh) 2021-02-16

Family

ID=69568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6799A TW202107142A (zh) 2019-08-07 2020-08-07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資訊終端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41666A1 (zh)
EP (1) EP3772668A1 (zh)
JP (1) JP6650068B1 (zh)
KR (1) KR20210018782A (zh)
CN (1) CN111812805B (zh)
TW (1) TW20210714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71468B1 (ko) * 2020-06-04 2022-11-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15696007A (zh) * 2021-07-30 2023-0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KR20230032046A (ko) * 2021-08-30 2023-03-0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14594577B (zh) * 2022-05-09 2022-09-06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53361A (ja) * 2004-08-12 2006-02-23 Olympus Corp 複数の光学素子を有する光学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KR101910411B1 (ko) * 2011-06-07 2018-10-2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촬상 렌즈 및 카메라 모듈
JP2013182090A (ja) * 2012-02-29 2013-09-12 Konica Minolta Inc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WO2014013677A1 (ja) * 2012-07-18 2014-01-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6257081B2 (ja) 2013-05-31 2018-01-10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6144973B2 (ja) * 2013-06-21 2017-06-07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2015028586A (ja) * 2013-07-02 2015-02-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6167348B2 (ja) * 2013-09-11 2017-07-26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2015141267A (ja) * 2014-01-28 2015-08-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6265334B2 (ja) * 2014-03-20 2018-01-24 株式会社オプトロジック 撮像レンズ
KR101627133B1 (ko) * 2014-03-28 2016-06-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JP6278354B2 (ja) * 2014-04-15 2018-02-14 株式会社オプトロジック 撮像レンズ
JP6300410B2 (ja) 2014-07-04 2018-03-28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6351171B2 (ja) * 2014-09-30 2018-07-04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7枚の光学素子構成の撮像レンズ
JP6573315B2 (ja) * 2015-08-31 2019-09-11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KR101823223B1 (ko) * 2016-01-28 2018-01-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TWI595261B (zh) * 2016-02-04 2017-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0119021A (zh) * 2016-12-30 2019-08-13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
JP2019045654A (ja) * 2017-08-31 2019-03-22 ナンチャン オー−フィルム オプティカル−エレクトロニック テック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72668A1 (en) 2021-02-10
JP6650068B1 (ja) 2020-02-19
US20210041666A1 (en) 2021-02-11
CN111812805B (zh) 2022-06-17
KR20210018782A (ko) 2021-02-18
CN111812805A (zh) 2020-10-23
JP2021026143A (ja) 2021-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53013B1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携帯型情報端末
CN113359276B (zh) 取像用光学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202107142A (zh) 攝像鏡頭、攝像裝置及資訊終端
TWI744573B (zh) 攝像裝置及其攝像鏡頭
TWI663422B (zh) 攝像透鏡以及攝像裝置
JP2004177435A (ja) 広角レンズ、カメラ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KR20130016223A (ko) 광학 유닛 및 촬상 장치
JP6741019B2 (ja) 撮像レンズ及び車載用撮像装置
CN113391433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TW202109122A (zh) 成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WO2014041786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734536B (zh) 攝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11630289B2 (en) Image captur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2061676A1 (zh) 光学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TWI737458B (zh) 光學影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3933967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484985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166949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智能终端
JPH09281387A (ja) 撮像レンズ
JP5110185B2 (ja) 撮影レンズ、光学装置、撮影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WO2022120678A1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TWI812226B (zh) 取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19533496U (zh) 摄像镜头
TWI735299B (zh) 影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12540853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