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2279A - 口鼻患者介面 - Google Patents

口鼻患者介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02279A
TW202102279A TW109116781A TW109116781A TW202102279A TW 202102279 A TW202102279 A TW 202102279A TW 109116781 A TW109116781 A TW 109116781A TW 109116781 A TW109116781 A TW 109116781A TW 202102279 A TW202102279 A TW 20210227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tient
nasal
nose
shows
pa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67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4906B (zh
Inventor
亞當 弗朗西斯 巴洛
魯伯特 克利斯 沙伊納
拉克蘭 理查 葛茲平克
雷米 那
Original Assignee
澳大利亞商瑞思邁私人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澳大利亞商瑞思邁私人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澳大利亞商瑞思邁私人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22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22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49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490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6Respiratory or anaesthetic masks
    • A61M16/06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adaptation of the mask to the patient
    • A61M16/0616Means for improving the adaptation of the mask to the patient with face sealing means comprising a flap or membrane projecting inwards, such that sealing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inhalation gas pressure
    • A61M16/0622Means for improving the adaptation of the mask to the patient with face sealing means comprising a flap or membrane projecting inwards, such that sealing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inhalation gas pressure having an underlying cush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6Respiratory or anaesthetic mas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6Respiratory or anaesthetic masks
    • A61M16/06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adaptation of the mask to the patient
    • A61M16/0611Means for improving the adaptation of the mask to the patient with a gusset por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6Respiratory or anaesthetic masks
    • A61M16/0683Holding device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8Bellows; Connecting tubes ; Water traps; Patient circuits
    • A61M16/0816Joints or conne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8Bellows; Connecting tubes ; Water traps; Patient circuits
    • A61M16/0816Joints or connectors
    • A61M16/0825Joints or connectors with ball-socke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20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to medical respiratory devices
    • A61M16/208Non-controlled one-way valves, e.g. exhalation, check, pop-off non-rebreathing val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2/00Special media to be introduced, removed or treated
    • A61M2202/02Gases
    • A61M2202/0225Carbon oxides, e.g. Carbon dioxid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42Reducing noi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58Means for facilitating use, e.g. by people with impaired vision
    • A61M2205/581Means for facilitating use, e.g. by people with impaired vision by audible feedb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10/00Anatomical parts of the body
    • A61M2210/06Head
    • A61M2210/0618No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10/00Anatomical parts of the body
    • A61M2210/06Head
    • A61M2210/0625Mouth

Abstract

一種用以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之患者介面,其包括:一充氣室總成,該充氣室總成包括:一鼻充氣室,其至少部分定義一上氣室;一口充氣室,其至少部分定義一下氣室;及一解耦結構,其至少部分連接該鼻充氣室與該口充氣室,且至少部分定義一流動路徑;一頂板,其包括至少一連接部件,其構成可釋放保持一定位和穩定結構之一第一部分;及一前面板,其構成可釋放保持一定位和穩定結構之一第二部分。

Description

口鼻患者介面
本技術有關診斷、治療及改善呼吸障礙之一或多者、及有關防止呼吸障礙程序。具體地,本技術有關醫療器件及其使用,用於治療呼吸障礙和用於防止呼吸障礙。
[相關申請案的交互參照] 本申請案主張於2013年5月14日提交的美國專利臨時申請案第61/823,353號、與2014年3月18日提交的美國專利臨時申請案第61/954,201號之優先權,在此將其全部引用作為參考。
人體的呼吸系統促進氣體交換。鼻和嘴形成患者呼吸道的入口。
呼吸道包括一系列的分支管,當分支管穿透更深入肺部,會變成較窄、較短且更多。肺部的主要功能為氣體交換,允許氧從空氣進入靜脈血及排出二氧化碳。氣管分成右與左主支氣管,最後進一步分成末端細支氣管。支氣管構成傳導呼吸道,且不參與氣體交換。呼吸道的進一步分支形成呼吸細支氣管,且最終至肺泡。肺部之肺泡區域為發生氣體交換的地方,且稱為呼吸區。請參閱約翰B.西先生的《呼吸生理學》精要英文版。
有多種呼吸障礙存在。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Obstructive Sleep Apnoea)為一種睡眠呼吸障礙(SDB,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之形式,其特徵為,睡眠期間的上呼吸道閉塞。此為睡眠期間發生自不正常小上呼吸道與舌區域肌肉張力正常損失、軟顎與後咽壁之組合。該症狀導致受影響的患者每個夜晚典型停止呼吸30至120秒持續時間,有時200至300秒時間。此時常引起過度白天瞌睡,且可能引起心臟血管疾病與腦損害。併發症狀為一般障礙,特別是中年超重公,雖然受影響的人可能沒有注意到問題。請參閱美國專利第4,944,310號(蘇利文(Sullivan))。
陳-施呼吸(CSR,Cheyne-Stokes Respiration)為患者呼吸器官調節系統障礙,其中,存在盛衰換氣之律動交替期,引起動脈血液的重複缺氧與復氧。陳-施呼吸為可能有害,因為重複性氧氣不足。在一些患者中,陳-施呼吸(CSR)是與來自睡眠的重複覺醒有關,此會引起嚴重睡眠崩解、增加交感神精活動及增加後負荷。請參閱美國專利第6,532,959號(貝爾森-瓊斯(Berthon-Jones))。
肥胖肺換氣不足綜合症(OHS,Obesity 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定義為嚴重肥胖與清醒時慢性高碳酸血症的組合,沒有換氣不足的其他已知因素。癥狀包括呼吸困難、早晨頭痛與過度白天想睡。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包括一些有共同特定特徵的低呼吸道疾病之任何一者。這些包括增加抵抗空氣流動、延長呼吸吐氣階段、與正常肺伸縮性損失。COPD的範例是肺氣腫與慢性支氣管炎。COPD是由慢性煙草吸煙(主要危險因素)、職業暴露、空氣污染與遺傳基因因素所引起。癥狀包括:運動性呼吸困難、慢性咳嗽與痰產生。
神經肌肉疾病(NMD,Neuromuscular Disease)是一廣義的術語,包括許多疾病與失調,直接經由本質肌肉病理或間接經由神經病理傷害肌肉功能。一些神經肌肉疾病患者的特徵為進行性肌肉傷害導致移動機能減少(需要坐輪椅)、吞嚥困難、呼吸器官肌肉衰竭,最後,呼吸器官衰竭導致死亡。神經肌肉疾病可分成快速進行性與慢性進行性:(i)快速進行性障礙:其特徵為,肌肉傷害惡化超過數個月,且造成幾年內死亡(例如,青少年的肌萎縮側部硬化症(ALS)與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MD));(ii)可變或慢進行性障礙:其特徵為,肌肉傷害惡化超過數年,且只略微減少平均壽命可能性(例如,肢帶型、面肩臂型、與肌强直性肌肉營養失調)。NMD的呼吸器官衰竭癥狀包括:漸增的一般性衰弱、吞咽困難、運動中呼吸困難與休息、疲累、想睡、早晨頭痛、不易集中、及情緒變化。
胸廓障礙是一些胸部殘疾,造成呼吸器官肌肉與胸廓之間的無效率耦合。障礙的通常特徵是一侷限型缺陷,且負擔長期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的可能性。脊椎側彎及/或脊柱後側隆凸可能引起嚴重呼吸器官衰竭。呼吸器官衰竭的癥狀包括:運動中呼吸困難、外周水腫、端坐呼吸、反復胸部感染、早晨頭痛、疲勞、不良睡眠品質與減少食慾。
其他方面,健康的個體可利用系統與器件來避免出現呼吸障礙。1. 系統
一種用於治療SDB的已知產品是由瑞思邁(ResMed)製造的S9睡眠治療系統。2. 治療
鼻腔持續正壓換氣(CPAP,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治療已用來治療睡眠窒息症(OSA)。假設持續正壓換氣的作用如同一氣夾板,且藉由使軟顎與舌推前及推離後咽壁可避免上呼吸道閉塞。
非侵入性換氣(NIV,Non-Invasive Ventilation)已用來治療OHS、COPD、MD與胸廓障礙。3. 患者介面
施加正壓空氣供應至患者呼吸道入口可藉由使用患者介面(諸如一鼻罩、全鼻罩或鼻枕)達成。已知有多種患者介面器件,但其中一些器件會遭遇礙眼、不美觀、不良安裝、不好用、與不舒服的任何一或多種情況,尤其是在患者長時間配戴、或不熟悉系統之時。專為飛行員作為個人防護設備之部分、或作為麻醉劑投予所設計的鼻罩容許其原始應用,但於長時段配戴仍然會有不舒服,例如,睡覺時。
傳統的口鼻罩包括全鼻罩或瑞思邁LIBERTY全鼻罩。由於這類鼻罩的尺寸與龐大,可能不太舒服,且比其他面具更具干涉性,由於生理原因,包括幽閉恐懼症或幽閉恐怖症。口鼻罩通常體積大、笨重,且可能影響患者的舒適度且妨礙眼鏡配戴。3.1 密封形成部
患者介面典型包括密封形成部。
一類型的密封形成結構延伸於患者介面的周邊附近,且當力施加於連接使用者臉部的密封形成結構之患者介面,對著使用者臉部密封。密封形成部可由一空氣或液體裝滿的軟墊、或一彈性密封元件的成型或形成表面所組成,此彈性密封元件是利用一彈性體製成,諸如一橡膠。使用此類型的密封形成部,如不適宜,在密封形成結構與臉部間會有縫隙,且需要外力使患者介面對著臉部以達成密封。
另一類型的密封形成結構結合薄材料的瓣密封,如此定位在鼻罩周邊附近,使得當正壓施加在鼻罩內,可對著使用者臉部提供自密封作用。類似密封形成部的先前樣式,如果臉部與鼻罩間的配合性不良,可能需要外力達成密封,或鼻罩可能洩漏。此外,如果密封形成部的形狀不符合患者的形狀,使用上會有摺縫或變形,引起洩漏。
另一形式的密封形成部可使用接合劑產生密封。一些患者可能發現經常要施加及移除臉部接合劑是不方便。
一系列患者介面密封形成結構技術在下列專利申請中揭示,這些專利申請已轉讓給瑞思邁(ResMed Limited)公司:WO1998/004,310;WO2006/074,513;WO2010/135,785。3.2 定位和穩定
一用於正空氣壓力治療之患者介面的密封形成結構會受到空氣壓力的對應力量而影響密封。如此多種技術已用來定位密封形成部,及維持與臉部適當部位的密封關係。
一技術是使用接合劑。例如參閱美國專利申請US 2010/0000534。
另一技術是使用一或多個織帶與穩定背帶。許多此類背帶發生不當、不好處理、不舒適與笨拙使用之一或多個情況。3.3 換氣口技術
一些形式的患者介面系統可包括一換氣口,允許排出呼出氣體的二氧化碳。許多此換氣口很吵雜。其他可能阻礙使用,且未提供足夠的排出能力。一些換氣口例如經由噪音或集中的氣流可能中斷患者(1000)的床伴(1100)之睡眠。
瑞思邁(ResMed Limited)公司已發展許多改良的鼻罩換氣口技術。參閱WO 1998/034,665;WO 2000/078,381;US 6,581,594;美國專利申請案;US 2009/0050156;美國專利申請2009/0044808。 先前鼻罩的噪音表(ISO 17510-2:2007,在1m(公尺)有10cm H2O壓力)
鼻罩名稱 鼻罩類型 A加權聲功率位準dbA(不確定值) A加權聲壓 dbA(不確定值) 年度(大約)
Glue-on (*) 鼻式 50.9 42.9 1981
ResCare standard (*) 鼻式 31.5 23.5 1993
ResMed Mirage (*) 鼻式 29.5 21.5 1998
ResMed UltraMirage 鼻式 36 (3) 28 (3) 2000
ResMed Mirage Activa 鼻式 32 (3) 24 (3) 2002
ResMed Mirage Micro 鼻式 30 (3) 22 (3) 2008
ResMed Mirage SoftGel 鼻式 29 (3) 22 (3) 2008
ResMed Mirage FX 鼻式 26 (3) 18 (3) 2010
ResMed Mirage Swift (*) 鼻枕式 37 29 2004
ResMed Mirage Swift II 鼻枕式 28 (3) 20 (3) 2005
ResMed Mirage Swift LT 鼻枕式 25 (3) 17 (3) 2008
ResMed Swift FX 鼻枕式 25 (3) 17 (3) 2011
ResMed Mirage series I, II (*) 全臉部式 31.7 23.7 2000
ResMed UltraMirage 全臉部式 35 (3) 27 (3) 2004
ResMed Mirage Quattro 全臉部式 26 (3) 18 (3) 2006
ResMed Mirage Quattro FX 全臉部式 27 (3) 19 (3) 2008
(*只有一樣品,在10cmH2 O採用CPAP模式,使用在ISO3744指定的測試方法進行測量) 各種客體的聲壓值如下列所示:
客體 A加權聲壓 dbA(不確定值)  說明
吸塵器:Nilfisk Walter Broadly Litter Hog:B+等級 68 ISO3744 在1m(公尺)距離
會話演說 60 1m(公尺)距離
一般住家 50  
安靜的圖書館 40  
夜晚安靜的臥室 30  
電視工作場所的背景 20  
3.4 鼻枕技術
一形式的鼻枕可參考由普律頓-貝尼特(Puritan Bennett)公司製造的Adam Circuit。另一鼻枕、或鼻噴為美國專利4,782,832(Trimble等人)的主題,其已轉讓給普律頓-貝尼特公司。
瑞思邁(ResMed Limited)公司已製造下列結合鼻枕的產品:SWIFT鼻枕罩、SWIFT II鼻枕罩、SWIFT LT鼻枕罩、SWIFT FX鼻枕罩與LIBERTY全鼻罩。下列專利申請(已轉讓給ResMed Limited公司)描述鼻枕罩:國際專利申請 WO 2004/073,778(除其他外,描述ResMed SWIFT鼻枕的態樣)、美國專利申請2009/0044808(除其他外,描述ResMed SWIFT LT鼻枕的態樣);國際專利申請WO 2005/063,328與WO 2006/130,903(描述ResMed LIBERTY全鼻罩及其他);國際專利申請 WO 2009/052,560(除其他外,描述ResMed SWIFT FX鼻枕的態樣及其他)。
本技術是針對提供用來診斷、改善、治療或預防呼吸障礙之醫療器件,該醫療器件具有改善舒適、成本、效能、易用與可製造性之一或多個優點。
本技術之一態樣可有關一種用以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之患者介面。患者介面可包括:一充氣室總成,包括:一鼻充氣室,其至少部分定義一第一氣室,該鼻充氣室構成接觸鼻柱下面和鼻子的下周邊之周圍的患者鼻子;一口充氣室,其至少部分定義一第二氣室,該口充氣室構成密封在患者嘴部周圍;及一解耦結構,其至少部分連接該鼻充氣室與該口充氣室,且至少部分定義在該鼻充氣室與該口充氣室之流動路徑,該解耦結構構成解耦在該鼻充氣室與該口充氣室之間的相對運動;一頂板,其操作連接該充氣室總成在在鼻充氣室,包括至少一連接部件,其構成可釋放地保持一定位和穩定結構的一第一部分;及一前面板,其可操作連接該充氣室總成在該口充氣室,且構成可釋放地保持該定位和穩定結構的一第二部分,其中,該頂板與前面板比該充氣室總成更硬。
在範例中,(a)該流動路徑可氣動連接第一氣室與第二氣室;(b)該頂板與挨前面板可釋放地連接充氣室總成;(c)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可包括具有一對固持臂之固持臂總成,該固持臂總成可連接該頂板;(d)該對固持臂之每一者允許在平行於患者橫向面的平面內彎曲,且該對固持臂之每一者可構成防止在垂直於患者橫向面的平面內彎曲、防止扭曲、及/或防止拉伸;(e)該等固持臂之每一者可有橢圓形輪廓,以符合患者臉頰的曲率;(f)該鼻充氣室可包括一鼻凸緣,該鼻凸緣定義鼻一開口,且該鼻凸緣可構成形成密封至少患者鼻子;(g)該鼻凸緣可包括一凹部,用以接納患者的鼻尖;(h)該口充氣室可包括一口凸緣,該口凸緣定義一口孔,且該口凸緣可構成形成密封至少患者的嘴部;(i)該口凸緣可形成圍繞該口充氣室的整個周邊、或該口充氣室的周邊之兩相對側周圍、或該口充氣室的周邊之大部分;(j)該口充氣室可包括一對口下墊部,其每一者配置在該口充氣室的個別側以支撐該口凸緣;(k)該口充氣室可包括一口下墊部,該口下墊部圍繞配置在該口充氣室附近,且從該解耦結構之每一端徑向延伸,以支撐該口凸緣;(j)該解耦結構可連接鼻凸緣和口凸緣;(k)該解耦結構可包括一頂面、一底面、與一連接面,該連接面具有的硬度大於該頂面與該底面;(l)該解耦結構在相對於患者臉部之部分可較硬於相鄰患者臉部之部分;(m)該解耦結構具有的硬度從相鄰患者臉部之部分徑向增加到相對於患者臉部之部分;(n)該鼻凸緣的鼻接觸部在不接觸患者鼻子之部分可較硬於在不接觸患者鼻子的該鼻凸緣之部分;(o)該鼻凸緣可從該鼻開口向外增加硬度;(p)該鼻凸緣在預定位置的該鼻開口周圍有不同硬度;(q)接近該解耦結構之該鼻凸緣的下部可為凹面,以密封在患者的上唇;(r)該鼻凸緣可包括一對突出端,其在該鼻開口附近稱地延伸,每一突出端構成密封在患者鼻子的對應鼻翼;(s)該鼻充氣室可包括一對鼻下墊段,該對鼻下墊段之每一者支撐該對突出端的之一者;(t)每一該鼻下墊段可配置在該口充氣室的上部;(u)該患者介面可包括頭帽,用以可釋放地固定該患者介面在患者,該頭帶包括:一對頂帶,其構成連接該鼻充氣室;及一對下繫帶,其構成連接該口充氣室;(v)該頂板可永久連接該鼻充氣室;(w)該頂板可拆卸地連接該鼻充氣室的軟連接區域欲;(x)該頂板可拆卸地接著該鼻充氣室的硬連接區域;及/或(y)該頂板與該等固持臂可包括一體件,且對於頂板,該等固持臂在平行於患者橫向面的平面內為柔性。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可有關一種用以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之患者介面。患者介面可包括:一鼻墊,用以至少部分定義一鼻氣室;一口墊,用以至少部分定義一口氣室,該口氣室不同於該鼻氣室;一解耦結構,其配置在該鼻墊與該口墊之間;一頂板,其固定在該鼻墊;及一對上接著部件,其構成可釋放地接著一定位和穩定結構的一對上側帶至該頂板;及一前面板,其固定在該口墊;及一對下接著部件,其構成可釋放地接著該定位和穩定結構的一對下側帶。
在範例中,(a)該解耦結構可調適形成一在該鼻氣室與該口氣室之間的氣動連接;(b)該解耦結構可包括一頂面、一底面、與一連接面,該連接面的硬度大於該頂面與該底面;(c)該解耦結構的硬度在其周邊附近為徑向變化,使得患者臉部遠側之部分較硬於患者臉部近側之部分,且該鼻墊可構成獨立於該口墊而移動;(d)該鼻墊的鼻接觸部可不硬於不接觸患者鼻子的該鼻墊之部分;(e)該解耦結構可構成在患者鼻子支撐該鼻墊;(f)該鼻墊在不接觸患者鼻子的該鼻墊之部分可較硬於在鼻接觸部;(g)該鼻墊可包括一凹部,以密封患者的上唇;(h)該鼻墊可包括一對突出端,其每一者構成形成在患者臉部的個別鼻翼與鼻唇溝溝之間的密封;(i)該鼻墊可包括一對鼻下墊部,其每一者配置在每一個別突出端之下,以在患者臉部支撐每一個別突出端;(j)該鼻墊可包括在該鼻墊之每一側的翼部,以密封患者鼻子的個別鼻翼;(k)該口墊可包括一口下墊部,其從該解耦結構之任一側端在該口墊附近徑向延伸,以在患者臉部支撐該口墊;(l)該口墊可包括一對口下墊部,其每一者配置在該口墊的個別側,以在患者臉部支撐該口墊;(m)該鼻墊可成形以包括一凹部,其構成接納患者的鼻尖;(n)該鼻墊可構成接觸鼻柱下面的患者鼻子的下周邊;(o)該鼻墊、該口墊、與該解耦結構可包括一體件;(P)該頂板可永久連接該鼻充氣室;(q)該頂板可拆卸地接著該鼻充氣室的軟連接區域;(r)該頂板可拆卸地接著該鼻充氣室的硬連接區域;(s)該頂板與一固持臂總成可包括一體件,且相對於頂板,該固持臂總成的一對固持臂在平行於患者橫向面的平面內為彈性;(t)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可包括一固持臂總成,其可釋放地接著該頂板在該上接著部件;(u)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框部,其可拆卸地接著該前面板,且該下接著部件可配置在該框部;(v)該等下接著部件之每一者可包括一配合部,該配合部有一配合部磁鐵,以可釋放地連接該定位和穩定結構的對應夾具,且該等對應夾具之每一者可包括一取向的夾具磁鐵,使得當每一夾具磁鐵磁吸引到每一配合部磁鐵,該配合部便接合對應夾具;(w)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頂板緩衝部,以減震在該頂板與該固持臂總成之間的連接;及一前面板緩衝部,以減震在該前面板與該框部之間的連接;及/或(x)該框部可成形以接合在該前面板的周編之周圍,該框部可包括掣子,且該前面板包括缺口,且在該等掣子與該等缺口之間的接合可接合該框部在該前面板。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可有關一種用以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之患者介面。患者介面可包括:一充氣室總成,包括:一鼻充氣室,其至少部分定義一第一氣室,該鼻充氣室調適密封在鼻柱下面且在患者鼻子的下周邊之周圍;及一口充氣室,其至少部分定義一第二氣室,其操作連接該鼻充氣室;及一單一板構件,其具有:一上部,其可釋放地接著該鼻充氣室;及一下部,其可拆卸地接著該口充氣室;其中,該板構件的該上部包括至少一連接部件,其構成可釋放地保持具有一對固持臂的定位和穩定結構之一第一部,且該板構件的該下部構成可釋放地保持該定位和穩定結構之第二部分。
在範例中,(a)該充氣室總成可包括一解耦結構,其至少部分連接該鼻充氣室與該口充氣室,該解耦結構至少部分定義在該鼻充氣室與該口充氣室之間的流動路徑;(b)該對固持臂之每一者允許在平行於該患者橫向面的平面內彎曲,且該對固持臂之每一者可構成防止在垂直於患者橫向面的平面內彎曲、防止扭曲、及/或防止拉伸;(c)每一該至少一連接部件可包括一活動關節,以允許該對固持臂之對應一者在平行於患者橫向面的平面內,相對於該單一板構件的硬頂板上部旋轉;(d)一定位和穩定結構的該第一部分可包括一鉤件,以樞轉連接該單一板構件的該上部之連接部件;(e)該鼻充氣室可包括一鼻凸緣,該鼻凸緣定義一鼻開口,且該鼻凸緣可構成以形成密封至少患者鼻子;(e)該鼻凸緣可包括一凹部,以接納患者的鼻尖;(f)該口充氣室可包括一口凸緣,該口凸緣定義一口孔,且該口凸緣可構成形成密封至少患者嘴部;(g)該口凸緣可形成在該口充氣室的整個周邊之周圍、或在該口充氣室的周邊之兩相對側、或該口充氣室的周邊之大部分;(h)該口充氣室可包括一對口下墊部,其每一者配置在該口充氣室的個別側,以支撐該口凸緣;(i)該口充氣室可包括一口下墊部,其在該口充氣室附近圍繞配置,且從該解耦結構的每一端徑向延伸,以支撐該口凸緣;(j)該解耦結構可連接該鼻凸緣與該口凸緣;(k)該解耦結構的在相對於患者臉部之部分可較硬於在相鄰於患者臉部之部分;(l)該解耦結構的硬度從相鄰患者臉部徑向增加到相對於患者臉部之部分;(m)該鼻凸緣的鼻接觸部在不接觸患者鼻子之部分可較硬於在不接觸患者鼻子的該鼻凸緣之部分;(n)該鼻凸緣可從該鼻開口向外增加硬度;(o)該鼻凸緣在預定位置的該鼻開口周圍具有不同硬度;(p)接近該解耦結構的該鼻凸緣之下部可為凹面,以密封患者的上唇;(q)該鼻凸緣可包括一對突出端,其在該鼻開口附近對稱延伸,每一突出端構成密封患者鼻子的對應鼻翼;(r)該鼻充氣室可包括一對鼻下墊段,其每一者對應每一突出端,以支撐每一突出端;(s)每一該鼻下墊段可配置在該口充氣室的上部;及/或(t)該對固持臂之每一者在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可有一橢圓凹面。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可有關一種用於於治療患者睡眠呼吸障礙的患者介面之墊總成,包括:一鼻墊,其接合一鼻充氣室,該鼻墊構成密封在患者鼻子的下周邊之周圍;一口墊,其接合一口充氣室,該口墊構成密封在患者嘴部周圍;一解耦結構,其連接該鼻墊與該鼻充氣室至該口墊與該口充氣室,該解耦結構構成允許該鼻墊與該鼻充氣室相對於該口墊與該口充氣室移動;一對側支撐,該對側支撐件之每一者位在該鼻墊的相對側,且接合該鼻墊的個別側部至該口墊;一對下墊支撐壁,其提供支撐後置在該鼻墊的突出端;及一對凹口,該對凹口之每一者位在該鼻墊的相對側,該對凹口之每一者包括一頂面,該頂面是由該鼻墊與該鼻充氣室定義,該對凹口之每一者包括一底面,該底面是由該口墊與該口充氣室定義,且該對凹口之每一者包括側面,該等側面是由該解耦結構與該對側支撐件之個別一些者定義,其中,當患者配戴患者介面,該對凹口之每一者的開口位在相對於患者臉部。
在範例中,(a)該對側支撐件之每一者可包括一缺口,以提供在該鼻墊與該口墊之間的相對移動的樞轉點;(b)該對側支撐件之每一者的缺口在患者配戴患者介面之時,可在相對於患者臉部的方向開著;(c)該鼻墊可包括一對硬化段,該對硬化段之每一者可位於該鼻腔的相對側部,且該等硬化段可較硬於該鼻墊的其餘部分;(d)該對硬化段可包括的厚度大於該鼻墊的其他部分;(e)該對硬化段可在相對於該鼻墊與該鼻充氣室向內延伸,使得該鼻墊的外表面不會凸起;(f)該鼻墊可包括一鼻懸帶,該鼻懸帶是與該鼻墊共面形成,且鼻懸帶構成接觸患者的鼻小柱;(g)該鼻墊與該鼻懸帶可定義一對鼻端口,該對鼻端口之每一者構成氣動連通患者鼻孔之個別一者;及/或(h)該鼻懸帶可構成防止患者的鼻尖延伸至一鼻充氣室,該鼻充氣室至少部分由該鼻墊與該鼻充氣室定義。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有關一種用以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之患者介面系統。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墊總成,該墊總成可包括:一鼻墊,用以至少部分定義一鼻氣室;一口墊,用以至少部分定義一口氣室,該口氣室不同於該鼻氣室;及一解耦結構,其配置在該鼻墊與該口墊之間;一定位和穩定結構,其具有一對下側帶;及一對下接著部件,其構成可釋放地接著該定位和穩定結構的該對下側帶之個別一者至該墊總成,其中,該對下接卓部件之每一者包括一熱塑彈性體,且該對下接著部件之每一者具有在其嵌入的一第一磁鐵。
在範例中,(a)該患者介面系統可包括:一前面板,其固定於該口墊;及一框部,其可釋放地接著該前面板,其中,該對下接著部件固定在該框部;(b)該框部可包括比熱塑彈性體更硬的材料;(c)該對下接著部件可模製在框部;(d)該定位和穩定結構可包括一對夾具,以接著該對下側帶 個別一者至該對下接著部件之對應一者;(e)該對夾具之每一者可包括一第二磁鐵,以接著該對夾具之每一者至該對下接著部件之對應一者;(f)該對夾具之每一者可包括一缺口,且該對下接著部件之每一者可包括一突起部,且當該對夾具之每一者接合該對下接著部件之對應一者,該突起部可接合該缺口;(g)該對下接著部件之每一者可包括一活動點,該對下接著部件之每一者構成在該活動點處彎曲;及/或(h)該對下接著部件之每一者可包括在該活動點減小厚度的區域。
本技術之另一態樣有關一種用以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鼻墊,用以至少部分定義一鼻氣室;一口墊,用以至少部分定義一口氣室,該口氣室不同於該鼻氣室;一解耦結構,其配置在該鼻墊與該口墊之間;一頂板,其固定在該鼻墊;及一固持臂總成,其可釋放地接著該頂板,其中,該固持臂總成與該頂板接合在至少三個接觸點。
在範例中,(a)該頂板可包括一對上接著部件,且該固持臂總成可包括一對連接部件,該對連接部件之每一者可構成接合該對上接著部件之對應一者;(b)該固持臂總成可包括一凸起件,其在該固持臂總成接合該頂板之時,可接合該頂板;(c)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頂板緩衝部,以減震在該固持臂總成與該頂板之間的接合,該頂板緩衝部可位在該頂板的前側,以接觸該固持臂總成的後側;(d)該頂板緩衝部與該鼻墊可包括一體件,該頂板緩衝部從該鼻墊延伸過該頂板;(e)該固持臂總成可包括一對固持臂,該對固持臂之每一者可構成接納一定位和穩定結構的上側帶;及/或(f)該對固持臂之每一者可包括一墊,以墊緩衝在患者臉部的該對固持臂。
本技術的另一態樣有關一種用以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之患者介面。該患者介面可包括:一鼻墊,用以至少部分定義一鼻氣室;一口墊,用以至少部分定義一口氣室,該口氣室不同於該鼻氣室;及一解耦結構,其配置在該鼻墊與該口墊之間,其中,該解耦結構包括:一頂面,其接合該解耦結構至該鼻墊;一底面,其接合該解耦結構至該口墊;及一連接面,其接合該頂面與該底面,其中,該頂面與該底面為實質相同厚度,且其中,該連接面較厚於該頂面與該底面。
在範例中,(a)該連接面可約為該頂面與該底面的兩倍厚度;(b)該解耦結構可構成柔性,使得該頂面與該底面可相對於彼此定位在多達50°;及/或(c)該頂面與該底面可為約0.5mm(毫米)厚度,且該連接面為約1.2mm(毫米)厚度。
在本技術之一種形式中的另一態樣,一患者介面模製或構成明確定義的周邊形狀,其目的是要符合想要配戴者的周邊形狀。相較於目前可用的患者介面系統,該患者介面系統可有減少的部件數量。如果該前面板為半透明或透明,該患者介面系統便可提供患者的可見嘴區域。該患者介面系統是一口鼻罩,其意指該口鼻罩可遮蓋鼻呼吸道與嘴部。不會阻礙患者的視線,且可認為生理上無威脅,且可增加患者的系統選擇與治療依從性。患者介面系統可為彈性,以調適整個晚上的顎部移動與頭部位置。患者介面系統可提供加壓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給患者的鼻通道,且藉由提供有效密封患者嘴部與患者鼻通道兩者以防止或減少嘴部漏氣。
當相較於最熟知的全臉罩,本技術之一形式的另一態樣是患者介面可具有減小的皮膚接觸面積、及較少臉部的整個接觸點。此允許施加明顯減小的頭帶張力,明顯改善患者的舒適度。患者的舒適度可進一步提升,由於患者不太可能感受到幽閉恐懼,特別除去接近眼睛任何主要部分。
本技術之一形式的另一態樣是患者介面可快速與容易調適所有客戶群,包括患者、家庭醫療器件經銷商和臨床醫生。對於臨床醫師和經銷商可簡化鼻罩選擇,由於其優越易用性(貼合、密封、尺寸選擇、有時遠距離)與直覺式組裝接合,允許在沒說明的無助環境中自行安裝。患者介面可有一主要尺寸,適合多數一般成年患者群體,且不超過兩額外尺寸。這三種患者介面尺寸將適合至少90%的一般成人群體。
當然,該等態樣之部分可形成本技術之子態樣。另外,子態樣及/或態樣之不同一些者能以各種方式組合,且亦構成本技術的額外態樣或子態樣。
本技術之其他特徵可從以下「實施方式」、「發明摘要」、「圖式簡單說明」、與「申請專利範圍」中涵蓋的內容考慮而變得更明白。
在更詳細描述本技術以前,應明白,本技術並未侷限於本說明書所述之特別範例,這些特別範例是可改變。亦應明白,本說明書所使用之術語為只描述本說明書中所討論的特別範例,而不是限制。
下面描述為有關可共用一或多個共同構件及/或部件之各種範例。應明白,任何一範例之一或多個部件可結合另一範例或其他範例之一或多個部件。此外,任何範例中的任何單一部件或一些部件的組合可構成進一步範例。1. 治療系統
在一形式中,本技術包括用於治療呼吸障礙之裝置。在一範例中,該裝置包括一空氣流產生器或增壓器,用以經由導向患者介面(3000)之一輸氣管以供應加壓呼吸氣體(諸如空氣)給患者(1000)。2. 治療
在一形式中,本技術包括一種用於治療呼吸障礙之方法,該方法包括施加正壓至患者(1000)的呼吸道入口之步驟。2.1 有關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OSA) 症狀的鼻腔持續正壓換氣 (CPAP)
在一形式中,本技術包括一種藉由施加鼻腔連續正壓給患者以治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之方法。3. 患者介面
根據本技術之一態樣之一非侵入式患者介面包括下列功能態樣:一密封形成結構、一充氣室、一定位與穩定結構;及一連接端口,用於連接空氣回路。在一些形式中,一功能態樣可由一或多個實體組件提供。在一些形式中,一實體組件可提供一或多個功能態樣。使用上,密封形成結構為設置於患者呼吸道入口的周圍,以促成供應正氣壓給呼吸道。
圖3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3000)的前透視圖。患者介面(3000)可包括一密封形成結構(3100)、一口充氣室(3200)、一鼻充氣室(3202)、與一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組件。3.1 充氣室與密封形成結構
圖3a亦顯示,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上部可包括一鼻墊(3112)或凸緣,以密封患者鼻子下部周圍,特別是鼻翼與鼻尖的周圍。此鼻墊(3112)可至少部分定義一上氣室,其將在下面更詳細討論。
圖3a亦顯示密封形成結構(3100)亦可包括一口墊(3110)或凸緣,以密封患者嘴部周圍。口墊(3110)可接著口充氣室(3200)的周邊(3210)之周圍的口充氣室(3200)。
圖3c顯示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數個部分在使用過程接觸患者臉的的後視圖。鼻墊(3112)顯示藉由一解耦結構(3106)以連接口墊(3110)的上部。應明白,解耦結構(3106)可為接合鼻墊(3112)與口墊(3110)之一中間結構。解耦結構(3106)允許鼻墊(3112)與口墊(3110)彼此相對移動,而於其間保持氣動流通路徑。鼻墊(3112)可定義一鼻氣室(3104),且在使用,鼻墊(3112)的鼻氣室開口(3103)可接納患者鼻子之一部分。在治療過程,可呼吸氣體可透過鼻氣室(3104)從患者介面(3000)提供給患者的鼻子。口墊(3110)亦可包括一口氣室(3102)與一口氣室開口(3101),以在治療過程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嘴部。透過口墊(3110)的口氣室(3102)可看見前面板(3204)與連接端口(3600)。應明白,當患者配戴患者介面(3000),前面板(3204)、充氣室(3200)、口墊(3110)、鼻墊(3112)、與解耦結構(3106)可(連同患者臉部)至少部分定義鼻氣室(3104)與口氣室(3102),透過該等氣室可對患者提供可呼吸正壓氣體。
在圖3d,在鼻墊(3112)的任一側可看見一突出端(3114)。當患者配戴,每一突出端(3114)可成形從患者介面(3000)延伸,以密封在患者的個別鼻翼與鼻唇溝之間的間隙內。圖2c(顯示臉部的表面部件)指出鼻翼與鼻唇溝的位置。突出端(3114)提供的密封細節將在下面更詳細說明。突出端(3114)可部分球形及/或變形以密封此區域。
圖3r顯示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如何密封患者,特別是鼻子。在此詳細的前透視圖中,患者的鼻、嘴與下巴是以實線顯示,且靠著鼻子的鼻墊(3112)是以虛線顯示。應明白,鼻墊(3112)可為凹形以支撐在患者鼻子。凹部(3116)顯示接納鼻尖,且突出端(3114)可看出密封在鼻翼與鼻唇溝的區域。鼻下墊支撐壁(3208)可支持鼻墊(3112)在突出端(3114)的區域,有助於保持此區的密封,且功能類似下墊。鼻充氣室(3202)亦顯示。為了清楚緣故,此圖未顯示患者介面(3000)的口組件。
圖3d亦顯示一凹部(3116),該凹部亦可包括在鼻墊(3112)。此凹部(3116)可包括一向內成形部,延伸入鼻氣室(3104)以在患者配戴時接納患者的鼻尖。凹部(3116)藉由使鼻墊(3112)的形狀更符合患者的鼻子而在治療過程於患者鼻尖的周圍及下方提供強化密封。凹部(3116)亦將在下面更詳細描述。
在圖3m和3n顯示口墊(3110)圍繞患者(1000)的嘴部周邊。口氣室(3102)可由圍繞患者(1000)嘴部的口墊(3110)、口充氣室(3200)、與前面板(3204)形成。使用,空氣管路(4170)可連接一PAP器件(4000)(未在此圖顯示),以透過患者嘴部,經由患者介面(3000)的口氣室(3102)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1000)。
此圖亦顯示圍繞患者(1000)的鼻子之一部分的鼻墊(3112),特別是鼻尖部分。鼻氣室(3104)如此由鼻墊(3112)與患者的臉部形成。在此範例中,來自空氣管路(4170)的可呼吸氣體可通過口氣室(3102),然後通過由解耦結構(3106)定義的開口且進入鼻氣室(3104)。圖3m顯示的線段B-B是要指出鼻骨與從患者(1000)的鼻骨結構延伸的鼻軟骨部之間的變化。連同此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顯示的鼻墊(3112)係設計成密封患者鼻子周邊附近且在有關鼻子部位所示線段B-B的下方。換句話說,鼻墊(3112)可密封鼻柱的下方。
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患者介面(3000)在臉部具有4896 mm2(平方毫米)表面積佔用空間,其比習知的全臉罩(例如,瑞思邁Quattro FX全臉罩在臉部具有7007.89 mm2(平方毫米)表面積佔用空間)較少約30%的顯眼度。對於一些患者,亦可較不感受幽閉恐懼。此外,重要的是減少特殊顯眼區域,因為當看著鼻罩之時,發現這些區域對床伴具顯著有益的心理效果,因為看似不像醫療與「露出大部」臉部。從患者的角度,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不會在其視野內或明顯降低出現在視野,因為鼻墊(3112)密封在鼻柱下方。此允許患者在睡前,配戴患者介面(3000)閱讀書報或看電視的同時配戴眼鏡。透過密封鼻柱下方,可避免薄皮膚之區域對壓力敏感、及/或由於血流收縮而導致高機率皮膚破損疼痛。另一優點可為,無需考慮鼻柱上面的患者之間的體位變化,且鼻罩合適範圍的對準焦點可導向上唇區域周圍的體位變化。此外,不像一些其他全臉罩,患者介面(3000)可不需要用於提供壓力點釋放所需的前額支撐。此亦可避免引起壓力點來源及/或皮膚破損之前額支撐的問題。
解剖結構上,請參圖2h和2i有關指出鼻骨與軟骨之間的轉變區域的位置。因此,示範性鼻墊(3112)意欲密封接觸鼻部較軟組織的患者鼻子周邊附近,例如,脂肪組織與軟骨。藉由在這些較軟組織形成鼻子密封,可避免在較硬鼻結構(即是,骨部)的周圍/其上形成密封發生患者皮膚疼痛。換句話說,患者的不適感可藉由密封鼻柱下方而減少。同時,將鼻墊(3112)的密封定位在此鼻子區域周圍能有更好密封,由於鼻組織與鼻墊(3112)可彼此順應以形成密封。鼻墊(3112)應主要順應鼻子。
圖3m顯示的上述密封部件為在患者(1000)臉部的突出端(3114)的位置。具體而言,突出端(3114)可為鼻墊(311​)的伸出件,其密封在鼻唇溝與鼻翼之間的區域。這些解剖部件顯示在圖2c。端視患者的個體臉部結構而定,此區域可代表一凹部(3116),使得從鼻墊(311)的延伸必然在患者鼻子附近形成適當密封。如圖3m所示,突出端(3114)可有利地提供此功能。
所述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的另一密封部件顯示在圖3p。鼻墊(3112)包括(如上述)一凹部(3116),用以當患者配戴之時接納患者(1000)的鼻尖。具體而言,在凹部(3116)位在的區域,患者(1000)的鼻尖是以虛線顯示。此圖亦顯示鼻墊(3112)如何成形以其下側密封鼻子的周邊。換句話說,鼻墊(3112)在鼻子形成的密封之特徵在於貼在鼻子的下部與周邊部。如此,總而言之,從此圖應明白,鼻墊(3112)的密封面可為凹面或形成凹口以接納鼻子,且其可還包括凹部(3116)以接納鼻尖。
圖3q顯示患者介面(3000)構成密封患者臉部的不同接觸點。患者介面(3000)是以側截面圖顯示。具體地係,鼻墊(3112)、鼻充氣室(3202)、口墊(3110)、與口充氣室(3200)是以截面顯示。亦可參考圖2b-f的相關解剖部件的描述。鼻墊(3112)顯示密封在患者的鼻尖。口墊(3110)與鼻墊(3112)之間的連接區域(3106.2)顯示密封在患者的上唇。應注意,連接區域(3106.2)可配置成在鼻孔下方與嘴部上方的區域,密封在患者的上唇,不致阻斷空氣流入呼吸道。連接區域(3106.2)可連接口墊(3110)與鼻墊(311​2)的最後部。連接區域(3106.2)可構成及定位,以維持密封在患者的上唇與鼻孔下方,同時允許在口氣室(3102)與鼻氣室(3104)(例如,分別口墊(3110)與鼻墊(311​2))的結構間的相對運動。連接區域(3106.2)可與解耦結構(3106)協同作用,以促成此相對運動。
鼻氣室(3104)顯示至少部分是由鼻墊(3112)、鼻充氣室(3202)、與患者鼻子定義,以對經由鼻孔進入患者呼吸道的可呼吸氣體提供密封路徑。一間隙(3106.1)亦顯示在口充氣室(3200)與鼻充氣室(3202)之間。間隙(3106.1)將在下面更詳細討論,不過,應明白,儘管鼻墊(3112)與口墊(3110)的獨立運動,間隙(3106.1)可部分促成維護密封鼻子與嘴部。其可是有利地維持鼻墊(3112)對著鼻子、連接區域(3106.2)對著上唇、與嘴部周圍的口墊(3110)的密封,同時允許這些組件彼此獨立移動,且亦適應人體差異與不同患者。
如圖3q所示,口氣室(3102)顯示至少部分是由口墊(3110)、口充氣室(3200)、與患者的嘴部定義,以對經由嘴部進入患者呼吸道的可呼吸氣體提供密封路徑。患者下唇的密封件及/或接觸可由口墊(3110)達成。雖然此圖未顯示,但應明白,當一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使患者介面(3000)靠著患者臉部,口下墊(3120)可對著下唇支撐較薄的口墊(3110)。在此一情況下,將使口下墊(3120)接觸口墊(3110)的對應部分。
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一密封形成結構(3100)提供一密封形成面,且可另外提供一墊作用功能。
在一範例中,根據本技術之一密封形成結構(3100)為利用柔軟、柔韧、彈性材料構成,諸如矽膠。在本技術的另一範例中,例如口墊(3110)、鼻墊(3112)及/或其個別下墊之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利用泡體製成。
在一實施例中,充氣室(3200)有一成形的周邊(3210),使用,其形狀能與形成密封區域的一般人臉部表面輪廓形成互補。使用,充氣室(3200)的邊緣位在靠近臉部的相鄰面。實際接觸臉部是由密封形成結構(3100)提供。密封形成結構(3100)在使用時是在充氣室(3200)的整個周邊(3210)附近延伸。
圖7a-h顯示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數個圖式。這些圖顯示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而沒有頂板(3206)與前面板(3204)、以及沒有相關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之任一者。
圖7a顯示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後透視圖。此圖顯示的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包括口墊(3110)與鼻墊(3112)。在此圖顯示的連接區域(3106.2)連接口墊(3110)與鼻墊(3112)。此外,解耦結構(3106)的位置顯示在口墊(3110)與鼻墊(3112)之間。
口墊(3110)與口充氣室(3200)可看出部分定義口氣室(3102)。同時顯示由口墊(3110)所定義口氣室(3102)開口(3101)。
另外,在圖7a顯示鼻充氣室(3202),其部分定義鼻氣室(3104)連同鼻墊(3112)。此示範性鼻墊(3112)亦顯示,包括在任一側的突出端(3114)。接納鼻尖的凹部(3116)亦顯示。此圖亦顯示鼻下墊支撐壁(3208)。鼻下墊支撐壁(3208)結合一個別突出端(3114),且當密封患者的鼻翼與鼻唇溝,可提供支撐突出端(3114)。
圖7b顯示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側透視圖。圖7b顯示類似圖7a所示的部件。不過,此圖亦顯示連接區域(3106.2)可具有一凹形。在其他範例中,連接區域(3106.2)可具有一非凹形。藉由形成具有凹形的連接區域(3106.2),口墊(3110)可更佳密封患者嘴部的周圍,且鼻墊可能夠更佳密封患者鼻子的周圍與下方。另外,一全凸墊亦可有類似功能。在此圖中,口充氣室(3200)的周邊(3210)之一部分亦顯示。此外,指出解耦結構(3106)的位置。
圖7b顯示鼻下墊支撐壁(3208)結合鼻墊(3112)的個別突出端(3114)。鼻下墊支撐壁(3208)向外延伸超過鼻充氣室(3202)的周邊。此一結構允許鼻下墊支持壁(3208)提供突出端(3114)的充份支撐,以密封患者臉部。鼻下墊支撐壁(3208)的下半部可作為解耦結構(3106)的一活動關節或樞軸點。鼻下墊支撐壁(3208)的上半部有助於定位頂板(3206)。
圖7c顯示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前透視圖。此圖特別完美顯示鼻充氣室(3202)的前部;以及鼻下墊支撐壁(3208),其支撐鼻墊(3112)的突出端(3114)。
圖7d顯示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後視圖。此圖顯示類似圖7a所示的部件。在鼻墊(3112)的任一側,顯示每一鼻下墊支撐壁(3208)之一部分。此外,此圖顯示連接區域(3106.2)如何可連接口墊(3110)至鼻墊(3112)。此外,指出解耦結構(3106)的位置。
圖7e顯示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前視圖。此圖特別完美顯示口墊(3110)配置在口充氣室(3200)的周邊(3210)附近。另外,口氣室(3102)顯示是由口墊(3110)與口充氣室(3200)定義。另外,此圖顯示解耦結構(3106)的前部,其連接鼻墊(3112)至口墊(3110)。鼻下墊支撐壁(3208)可看出是在鼻墊(3112)的任一側。此圖亦顯示口下墊(3120)。此圖亦顯示,口下墊(3120)可終止於接近鼻墊(3112)之任一側的錐形區域(3122)。因此,在口墊(3110)與鼻墊(3112)之間的連接區域(3106.2)(此圖未顯示)可沒有下墊。好處是,儘管口墊(3110)與鼻墊(3112)的移動,此允許連接區域(3106.2)有較大靈活性,使得可容易維持上唇密封,如圖3q所示。
圖12a-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口下墊(3120)的另一示範性配置。這些圖顯示口墊(3110)與口氣室(3102)開口(3101)、與利用點所繪出的口下墊 (3120)之各種配置。為了簡化,這些圖已省略有關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其他部件。
圖12a顯示口墊(3110)的範例,其中,口下墊(3120)圍繞口墊(3110)的整個周邊。圖12b顯示口墊(3110)的範例,其中,有口下墊(3120)的兩部分,口墊的任一側各有一者。圖12c顯示一範例,其中,除了接近口墊(3110)的上部區域之一部分以外,口下墊(3120)圍繞口墊(3110)的整個周邊。圖12d顯示類似圖12c的範例,不過,沒有口下墊(3120)的該口墊(3110)之部分是在該口墊(3110)的下部區域。
圖7f顯示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上視圖。此圖顯示鼻墊(311​​2)及其突出端(3114)與凹部(3116),以及部分由鼻墊(3112)定義的鼻氣室(3104)。此圖亦部分顯示在口氣室(3102)與由解耦結構(3106)定義的鼻氣室(3104)之間的氣動連接。
圖7g顯示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底視圖。此圖顯示口墊(3110)連接口充氣室(3200)。另外,顯示鼻墊(3112)的突出端(3114)。
圖8a顯示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另一上視圖。此圖亦顯示一些剖線以指出後續圖式(圖8b-8l)所示的截面。此圖類似圖7f,及因此顯示類似組件。不過,為了避免混淆,已省略參考編號與引向線。
圖8b-d顯示採用沿著線段8b、8c、8d-8b、8c、8d的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截面圖。鼻墊(3112)顯示藉由連接區域(3106.2)連接口墊(3110)。口氣室(3102)顯示部分是由口充氣室(3200)與口墊(3110)定義。鼻氣室(3104)顯示部分是由鼻充氣室(3202)與鼻墊(3112)定義。鼻墊(3112)的突出端(3114)與凹部(3116)亦顯示。此圖亦顯示本技術之一範例中的連接區域(3106.2)如何可不包括下墊,而口墊(3110)可包括一口下墊(3120)與一鼻下墊支撐壁(3208)(未顯示在這些圖),以支撐突出端(3114)。口充氣室(3200)、鼻充氣室(3202)、與解耦結構(3106)的類似活動關節狀配置形成的間隙(3106.1)亦顯示。在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中,口下墊(3120)可包括設置在口墊(3110)之任一側的兩非連續側部,但在連接區域(3106.2)或在口墊(3110)的下中央部沒有口下墊部。或者,如圖7e所示,在口下墊(3120)可終止接近於在其任一側的錐形區域(3122)處的鼻墊(3112)。
圖8b和8c亦分別顯示有關連接區域(3106.2)展開的角度α和β。圖8b顯示α是從鼻墊(3112)到口墊(3110)的下部之角度。角度α可為約80o至約180o範圍,且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α可為約142°。圖8c顯示β是從鼻墊(3112)到口墊(3110)的上部之角度。角度β可在約80o至約170o範圍,且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β可為約120°。口墊(3110)、鼻墊(3112)與口充氣室(3200)、鼻充氣室(3202)可形成一體件。
圖8e顯示採用沿著線段8e-8e的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之另一截面圖。再者,在此圖中,口墊(3110)顯示包括一口下墊 (3120)。連接區域(3106.2)顯示沒有根據本技術之此範例的下墊。透過口充氣室(3200)、鼻充氣室(3202)、與解耦結構(3106)的類似活動關節配置形成的間隙(3106.1)亦顯示。此外,顯示解耦結構(3106)的側部(3106.3)。
圖8f顯示採用沿著線段8f-8f的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另一截面圖。此圖顯示類似圖8e所示範例的部件。不過,此圖亦顯示鼻下墊支撐壁(3208)之一部分,其定位用以支撐鼻墊(3112)的突出端(3114)。在此,解耦結構(3106)的側部(3106.3)顯示接近鼻下墊支撐壁(3208)。
圖8g顯示採用沿著線段8g-8g的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另一截面圖。圖8g再次顯示類似圖8e和8f的部件。不過,此圖亦更清楚顯示鼻下墊支撐壁(3208)定位在鼻墊(3112)的突出端(3114)下方。
圖8h顯示採用沿著線段8h-8h的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另一截面圖。此圖亦顯示類似圖8g所示的部件。在此圖中,每一突出端(3114)顯示具有位於其下的一個別鼻下墊支撐壁(3208)。
圖8i顯示採用沿著線段8i-8i的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另一截面圖。此圖亦顯示類似圖8h所示的部件。
圖8j顯示採用沿著線段8j-8j的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另一截面圖。此圖亦顯示類似圖8f所示的部件。
圖8k顯示採用沿著線段8k-8k的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另一截面圖。此圖亦顯示類似圖8d所示的部件。圖8k亦特別完美顯示,在本技術之所示範例中,連接區域(3106.2)可具有一凹形,以調適患者的上唇。
圖8l顯示採用沿著線段8l-8l的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另一截面圖。此圖亦顯示類似圖8d所示的部件。
圖9a顯示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另一前視圖。此圖亦顯示許多剖線,指出在後續圖式(圖9b-9i)所示的截面。此圖類似圖7e,且因此描述類似組件。不過,為了避免混淆,已省略參考編號與導引線。
圖9b顯示採用沿著線段9b-9b的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截面圖。圖9b亦顯示類似圖8b-d所示的部件。
圖9c顯示採用沿著線段9c-9c的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截面圖。此圖特別完美顯示鼻下墊支撐壁(3208)的截面,其可包括以支撐鼻墊(311​2)的突出端(3114)。
圖9d顯示採用沿著線段9d-9d的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截面圖。本說明書顯示的截面圖為採用某一角度,使得未顯示鼻墊(311​2)的部分。此圖亦特別完美顯示口墊(3110)的口下墊(3120)。在此圖所示的範例中,口下墊(3120)的錐形區域(3122)亦顯示。
圖9e顯示採用沿著線段9e-9e的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截面圖。圖9e為採用類似沿著圖9d的截面,且因此顯示類似的部件。
圖9f顯示採用沿著線段9f-9f的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截面圖。此圖特別完美顯示口墊(3110)與口下墊(3120),及口墊(3110)、口下墊(3120)如何可共用類似輪廓以密封患者臉部。
圖9g顯示採用沿著線段9g-9g的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截面圖。圖9g為沿著圖9f的類似截面採用,且因此顯示類似的部件。
圖9h顯示採用沿著線段9h-9h的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截面圖。圖9h顯示類似圖9c所示的部件,包括鼻下墊支撐壁(3208)的截面。
圖9i顯示採用沿著線段9i-9i的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截面圖。圖9i顯示類似圖9b所示的部件。
圖16a至16o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另一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數個圖式。
根據此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包括在接近側部(3106.3)與突出端(3114)下的鼻墊(311​2)之任一側的凹口(3208.1)。圖16a、16d、16i、16k、與16m-o描述了凹口(3208.1)的實施例。凹口(3208.1)可至少部分由解耦結構(3106)、鼻下墊支撐壁(3208)、側部(3106.3)、鼻充氣室(3202)、與側支撐件(3207)定義。凹口(3208.1)在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前方向可為開口。凹口(3208.1)亦可提供防止鼻墊(311​2)在每一方向的變形。凹口(3208.1)可提供鼻墊(311​2)耐壓縮性。此耐壓縮性可有助於減少鼻區角落的洩漏,其中,當鼻墊(3112)接觸患者鼻子,凹口(3208.1)可支撐鼻墊(311​2)及/或突出端(3114)。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可有利使鼻墊(311​2)在除了在由凹口(3208.1)支撐的突出端(3114)以外的區域變形。凹口(3208.1)與解耦結構(3106)可有助於防止鼻墊(311​2)的變形,或可有助於使變形發生在目標區域。
圖16a至16o所示範例中顯示的側支撐件(3207)可與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一體形成。因此,在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利用矽膠形成的範例中,側支撐件(3207)將同樣利用矽膠形成。側支撐件(3207)可作為硬化目的,以改善密封形成結構與患者臉部間的密封。例如,側支撐件(3207)可有助於在其側部靠著患者鼻翼以支撐鼻墊(3112),及/或側支撐件可有助於靠著患者臉部區域以支撐突出端(3114),其中,鼻翼接合接近鼻唇溝。側支撐件(3207)亦可控制鼻墊(311​2)的變形,使得鼻墊的某些區域會先於其他部位變形。側支撐件(3207)亦可控制鼻墊(311​2)的特定區域之變形程度。側支撐件(3207)可促成鼻墊(311​2)的受控制變形,因為由於接觸患者臉部,側支撐件(3207)在受壓縮時允許彎曲。側支撐件(3207)亦可增強鼻墊(311​2)的側部以靠著鼻墊(311​2)解耦臉部的壓縮力,防止鼻墊(311​2)陷入解耦結構(3106)。
側支撐件(3207)之每一者可包括一缺口(3209)。側支撐件(3207)的缺口(3209)可在鼻墊(311​2)與口墊(3110)之間提供樞轉點。凹口(3208.1)亦可用來控制樞轉點的位置。
側支撐件(3207)亦可提供頂板(3206)的接著點。頂板(3206)可整合及/或化學結合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在一範例中,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矽膠可在頂板(3206)周圍形成及/或成型。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頂板(3206)與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之間可不需要機械式聯鎖。或者,可沒有化學及/或整合結合,使得需要在頂板(3206)與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之間的機械式聯鎖。頂板(3206)亦可至少部分定義在鼻墊(311​2)與口墊(3110)之間的樞轉點。
強化或硬化鼻墊(311​2)以提供局部支撐亦想要,以減少或控制相對於其他區域的鼻墊特定區域的變形。硬化的範例可包括增加想要強化鼻墊(311​2)的相對厚度。或者,加強凸起件或其他加強結構可形成在鼻墊(311​2)以提供局部支撐的想要程度與位置。
圖16i、16k-m和16o顯示鼻墊(311​2)亦可包括在側部的加厚鼻墊段(3124)。加厚鼻墊段(3124)可為鼻墊(3112)的加厚部,其在鼻墊的內方向延伸,且通常延伸至鼻氣室(3104)。這些加厚鼻墊段(3124)可在其密封接合患者的鼻子與臉部,提供鼻墊(311​2)的額外支撐。加厚鼻墊段(3124)可位於鼻墊(311​2)的相對側之位置,使得當密封形成結構接合患者臉部,其靠近患者的鼻唇溝。加厚鼻墊段(3124)亦可藉由避免鼻墊(311​2)受到密封力的塌陷,而有助於密封在患者的鼻子鼻翼周圍。加厚鼻墊段(3124)可與鼻墊(3112)整體形成。而且,加厚鼻墊段(3124)可位於鼻墊(311​2),使得當密封形成結構接合患者的鼻子與臉部,加厚鼻墊段(3124)可至少部分可靠著個別鼻下墊支撐壁(3208)壓緊。加厚鼻墊段(3124)可具有大於鼻墊(311​2)其餘部分的厚度之恆定厚度。或者,加厚鼻墊段(3124)的厚度在其區域為可變。
在本技術之替代範例中,未提供的加厚鼻墊段(3124)且其他結構可提供,以增加這些區域的硬度。例如,凸起件或其他強化結構可提供給某些區域的鼻墊(311​2),其中,加厚鼻墊段(3124)顯示完成使在這些區域的鼻墊(311​2)硬化的功能。
圖16k亦顯示本技術之一範例,其中,口充氣室(3200)包括加厚口充氣室段(3212)。這些加厚口充氣室段(3212)可提供口充氣室(3200)的額外支撐,以幫助防止口充氣室的塌陷。
而且,圖16j和16k顯示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截面圖。相對於圖8a至8l和9a至9l所示的連接區,這些圖顯示連接區域(3106.2)在這些圖所示的範例中可為較厚。在圖16j和16k所示連接區域(3106.2)的厚度在沿著其寬度和高度亦可保持一致。來自空氣管路(4170)的管扭矩可?能導致口墊(3110)經由解耦結構(3106)而在鼻墊(3112)拉動,且在大致垂直方向擴展連接區域(3106.2)。連接區域(3106.2)的擴展可能破壞鼻墊(3112)的密封性。透過加厚連接區域(3106.2)及使整個厚度一致,可防止此連接區域(3106.2)的擴展,且可防止及/或降低破壞鼻墊(3112)的密封性。
圖16b、16c、16e、16f、16j、與16o顯示鼻墊(3112)的圖式,其包括一鼻懸帶(3119),其將鼻氣室(3104)開口(3103)分成鼻孔端口(3105)。鼻懸帶(3119)可沿著患者鼻小柱密封(參見圖2F),使得每一鼻孔可單獨密封。或者,鼻懸帶(3119)可藉由接觸患者的鼻小柱以提供鼻小柱緩壓,而沒有形成密封。此外,鼻懸帶(3119)可防止患者鼻尖延伸過鼻墊(3112)且延伸至鼻氣室(3104)。鼻懸帶(3119)亦可提供鼻墊(3112)的支撐,以防止鼻墊(3112)在鼻懸帶(3119)的縱軸方向發生變形。
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包括一柔順區。這些範例未顯示柔順區。柔順區的進一步範例的描述請參考PCT專利申請案第PCT/AU2014/000026號。相對於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其他部分,柔順區可為相對柔軟、有彈性、及/或柔順。柔順區的相對靈活性為有利的,因為有助於減輕患者鼻尖與鼻中隔區域的不適。相較於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其他部分,柔順區可為相對較薄,因此,功能可類似機械彈簧,以藉由靠著鼻尖包裹及/或接觸鼻尖而於鼻尖保持有效密封。柔順區可位於上頂點的密封形成結構(3100),其中,密封形成結構(3100)轉換到口充氣室(3200)、鼻充氣室(3202)。柔順區可位於凹部(3116)上方的密封形成結構(3100)。柔順區亦可融合成凹部(3116)。柔順區在水平方向亦可實質置中位密封形成結構(3100)。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密封形成結構(3100)在柔順區可有約0.35 mm(毫米)厚度,且可為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最薄區域之一。3.1.1 示範性鼻墊
如圖4a-4c、5a-c和6a-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鼻墊(3112)的各種範例。
圖4a顯示一示範性鼻墊(3112)的上視圖。突出端(3114)顯示在鼻墊(3112)的任一側。鼻氣室(3104)及其鼻氣室開口(3103)亦顯示。鼻氣室(3104)開口(3103)通常在其個別較小側(3104.2)與較大側具有可彎曲之一矩形、菱形或梯形狀。當靠著患者鼻子置放,鼻氣室開口(3103)的彎曲較小側(3104.2)將接近鼻子的個別鼻翼。同,在此範例中,一對較大側之一者(特別是鼻氣室開口(3103)的遠側(3104.1)會是患者上唇的遠側且接近鼻尖;而該對較大側之另一者(一近側(3104.3))會靠近患者的上唇。經成形以接納鼻尖之凹部(3116)亦顯示。
圖4b顯示沿著圖4a的線段4c-4c形成截面之示範性鼻墊(3112)的底視圖。此圖亦顯示鼻氣室(3104)及其鼻氣室開口(3103)。
圖4c顯示沿著圖4a的線段4c-4c形成截面之示範性鼻墊(3112)的側透視圖。此圖再次顯示鼻氣室(3104)及其鼻氣室開口(3103),且亦指出凹部(3116)。此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沿著線段4c-4c之鼻墊(3112)的輪廓。當鼻墊(3112)從凹部(3116)接近鼻氣室(3104)之鼻氣室開口(3103)的遠側(3104.1),其顯現略微向上彎曲。同,在此圖以及圖4b顯示接近凹部(3116)之鼻墊(3112)的前上部包括在線段4c-4c通過的其中心處之略凹陷或凹區,使得鼻墊(3112)在其側部較高於中間。此圖亦使用虛線顯示鼻子的輪廓,以指出患者的鼻子如何相對於鼻墊(3112)加以定位。鼻墊(3112)的峰部(3118)可密封鼻孔的前部。峰部(3118)進一步位於朝向後部,但更為逐漸轉變用於產生球形效應。遠側(3104.1)可從鼻墊(3112)向上滑動,且可改善鼻尖的密封性,因為其較早接觸鼻子且藉由用架支撐鼻子而引起壓縮與氣動密封兩者。凹部(3116)為成形以接納鼻尖亦顯示。
圖5a顯示示範性鼻墊(3112)的上視圖。突出端(3114)顯示在鼻墊(3112)的任一側。鼻氣室(3104)及其鼻氣室開口(3103)亦顯示。鼻氣室(3104)開口(3103)之形狀亦類圖4a所示的形狀。凹部(3116)為成形以接納鼻尖亦顯示。
圖5b顯示沿著圖5a的線段5c-5c形成截面之示範性鼻墊(3112)的底視圖。此圖亦顯示鼻氣室(3104)及其相關的鼻氣室開口(3103)。
圖5c顯示沿著圖5a的線段5c-5c形成截面之示範性鼻墊(3112)的側透視圖。此圖再次顯示鼻氣室(3104)及其鼻氣室開口(3103),且亦指出凹部(3116)。此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沿著線段5c-5c之鼻墊(3112)的輪廓。當對照於圖4c所示鼻墊(3112)的輪廓,在此圖顯示鼻墊為向下傾斜,因為鼻墊從凹部(3116)接近鼻氣室(3104)開口(3103)的遠側(3104.1)。其亦顯示,鼻墊(3112)的此範例在靠近凹部(3116)的前區域沒有凹陷,其顯示在圖4b和4c所示的範例。換句話說,相對於圖4c顯示的範例,此範例顯示,在從凹部(3116)至鼻氣室(3104)開口(3103)的遠側(3104.1)之區域,鼻墊(3112)可為更環狀/圓形。此圖亦使用虛線顯示鼻子的輪廓,以指出患者的鼻子如何相對於鼻墊(3112)定位。
圖6a顯示一示範性鼻墊(3112)的上視圖。突出端(3114)顯示在鼻墊(3112)的任一側。鼻氣室(3104)及其鼻氣室開口(3103)亦顯示。鼻氣室(3104)開口(3103)的形狀亦類似圖4a所示的形狀。在圖4a至4c,該形狀比圖6a至6c所示的範例更為類似球形與圓形。
圖6b顯示沿著圖6a的線段6c-6c形成截面之示範性鼻墊(3112)的底視圖。此圖亦顯示鼻氣室(3104)及其鼻氣室開口(3103)。此外,對照於圖4a-c和5a-5c所示鼻墊(3112) 側的頂面之平滑彎曲的側壁,此圖顯示鼻墊(3112)具有直側壁(3121)。直側壁(3121)可具有一定義的頂緣,且假設增加鼻墊(3112)的穩定性與強度。
圖6c顯示沿著圖6a的線段6c-6c形成截面之示範性鼻墊(3112)的側透視圖。此圖再次顯示鼻氣室(3104)及其鼻氣室開口(3103),且亦指出凹部(3116)。此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沿線段6c-6c之鼻墊(3112)的輪廓。如圖5c所示,鼻墊(3112)的此範例在接近凹部的前區域沒有凹陷,其顯示在圖4b和4c所示的範例。此圖亦顯示此示範性鼻墊(3112)的直側壁(3121)。此圖亦使用虛線顯示鼻子的輪廓,以指出患者的鼻子如何相對於鼻墊(3112)定位。
此外,亦應明白,圖4a-4c、5a-5c、和圖6a-6c顯示的示範性鼻墊(3112)是以實質未變形的狀態顯示。圖4c、5c和6c亦指出少量的變形,由於構造符合虛線所示的鼻子形狀。因此,當鼻墊(3112)不變形時可有如圖所示的凹狀。
亦應明白,鼻墊(3112)能具有可變厚度的截面。因此,接近鼻氣室(3104)開口(3103)之鼻墊(3112)的區域可較薄於鼻墊(3112)接著鼻充氣室(3202)的區域。有利地係,藉由在患者鼻子大接觸面積處提供墊材料的較薄且如此更柔順區域,以對患者提供更舒適。
圖10a-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進一步範例之較為額外鼻墊(3112)。這些圖顯示鼻氣室(3104)開口(3103)的可能形狀之變體。
圖11a-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鼻墊(3112)的各種截面輪廓。區域(3112.1)可靠近鼻氣室(3104)開口(3103),且區域(3112.3)可靠近鼻充氣室(3202)的連接。區域(3112.2)在鼻墊(3112)的上周邊之周圍可為最高起區域。
圖11a顯示採用沿著圖4a的線段11a-11a之鼻墊(3112)的截面。此截面顯示從區域(3112.1)至區域(3112.3)之鼻墊(3112)的平穩變化厚度。另外,厚度x可小於厚度z。
圖11b顯示採用沿著圖13的線段11b、c-11b、c之鼻墊(3112)的截面。此截面顯示區域(3112.2)可能突然變成較厚於區域(3112.1、3112.3)。另外,厚度x可小於厚度z且厚度y可大於x和z。
圖11c顯示採用沿著圖13的線段11b、c-11b、c之鼻墊(3112)的截面。相對於其他區域(3112.1、3112.3),區域(3112.2)可硬化。此截面顯示區域(3112.2)可能突然變成較厚於區域(3112.1、3112.3)。此外,厚度z可小於厚度x且厚度y可大於x和z。
圖13顯示根據本技術之另一示範性鼻墊(3112)的上視圖。鼻氣室(3104)開口(3103)與突出端(3114)指出以更明白鼻墊(3112)的取向。不同厚度的區域使用不同的線條表示,以更佳指出何處的鼻墊(3112)之硬度及/或厚度可改變。區域(3113)可為最薄以允許適用於鼻尖的形態。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區域(3113)可有約0.35 mm(毫米)厚度。區域(3115)可較厚以對鼻墊(3112)提供更大支撐。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區域(3115)可有約0.5 mm(毫米)厚度。區域(3117)可較厚於其他區域,以提供最大支撐、防止變形、及確保有效密封患者鼻翼。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區域(3117)可有約1 mm(毫米)厚度。3.2 解耦結構
圖3c顯示的解耦結構(3106)可提供鼻墊(3112)與口墊(3110)之間的連接。解耦結構(3106)亦可定義口氣室(3102)與鼻氣室(3104)之間的氣動連接。因此,在治療過程,當提供患者正壓可呼吸氣體,氣體可經由連接端口(3600)進入患者介面且直接流入口氣室(3102),該口氣室至少部分是由充氣室(3200)、前面板(3204)、口墊(3110)、與解耦結構(3106)定義。氣體可然後流至患者嘴部。可呼吸氣體亦可經由鼻氣室開口(3103)及透過鼻氣室(3104)提供給患者的鼻子,該鼻氣室至少部分是由鼻墊(3112)、鼻充氣室(3202)與解耦結構(3106)定義。若要抵達鼻氣室(3104),氣體必須從口氣室(3102)流動,且通過由解耦結構(3106)定義的氣動通路,然後流入鼻氣室(3104)。不過,應瞭解,一端口可設置在頂板(3206)或鼻墊(3112)以接納可呼吸氣體。在此情況,通過患者介面(3000)的流動模式為絕對可逆。
關於圖3c顯示的解耦結構(3106),此部件在患者配戴後,亦允許鼻墊(3112)與口墊(3110)彼此獨立移動。當患者配戴一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例如,頭帶)(將在下面更詳細描述),透過經由頂板(3206)沿著固持臂(3302)至鼻墊(3112)轉移的力,鼻墊(3112)可壓緊患者臉部,尤其是鼻子。另外,透過​​從頭帶(3306)轉移給前面板(3204)的力,口墊(3110)可緊壓患者臉部,特別是嘴部。因為不同組的頭帶(3306)可對著患者臉部的不同部位(例如,分別鼻與嘴)壓緊患者介面(3000)的不同部位(例如,鼻墊(3112)與口墊(3110)),可有利地允許鼻墊(3112)與口墊(3110)彼此獨立移動,由於解耦結構(3106)。
解耦結構(3106)可用於連接口墊(3110)與鼻墊(3112),以促成此獨立運動。允許口墊(3110)、鼻墊(3112)的獨立運動允許更適合對不同患者臉部形狀的密封,且不管在臉部不同區域的移動、空氣管路(4170)的移動或外力,亦有助於維持密封患者臉部。而且,由於患者介面(3000)可密封臉部、鼻和嘴的兩單獨區域,故必須提供兩個別開口,以供應可呼吸氣體給患者。藉著使密封結構(例如,口墊(3110)與鼻墊(3112))獨立移動,可在鼻子周圍維持密封,而與嘴部周圍的密封無關,以防止不必要的洩漏,且因此,經由一或兩開口造成壓力損失。
解耦結構(3106)亦可在前方向形成口充氣室(3200)與鼻充氣室(3202)的壁之部分。解耦結構(3106)亦可為彈性彎曲,以允許在定義口氣室(3102)與鼻氣室(3104)之結構間的相對移動及/或長度延伸。如此,口充氣室(3200)與鼻充氣室(3202)可彼此延伸離開或壓縮一起,而在口氣室(3102)與鼻氣室(3104)之間維持氣動連接。此外,解耦結構(3106)亦允許這些結構(例如,口充氣室(3200)與鼻充氣室(3202))彼此相對傾斜,而在口氣室(3102)與鼻氣室(3104)之間維持氣動連接,且維持密封患者臉部。
解耦結構(3106)亦可包括:一頂面(3106.4)、一連接面(3106.5)、與一底面(3106.6)。連接面(3106.5)可相對較硬於頂面(3106.4)與底面(3106.6)。應明白,底面(3106.6)可為從口墊(3110)分開的一分離面。應明白,頂面(3106.4)可為從鼻墊(3112)分開的一分離面。連接面(3106.5)的較大硬度可由強化凸起件或其他強化結構或使連接面(3106.5)較厚於頂面(3106.4)與底面(3106.6)而產生。根據一範例,頂面(3106.4)與底面(3106.6)之每一者可有0.5​​ mm(毫米)厚度,且連接面(3106.5)可有1.2 mm(毫米)厚度。根據本技術之進一步範例,厚度的特定數值可變化,而維持與頂面(3106.4)、連接面(3106.5)、與底面(3106.6)之間的相同厚度比例。
根據本技術之進一步範例中,頂面(3106.4)、連接面(3106.5)、與底面(3106.6)的相對厚度可選擇,以允許解耦結構(3106)的想要彈性程度。在範例中,解耦結構(3106)可能夠彎曲,使得頂面(3106.4)與底面(3106.6)可彼此相對定位多達約45℃至約50℃。
此外,根據本技術之進一步範例,頂面(3106.4)與連接面(3106.5)之間​​的角度可介於約80°與約140°。根據本技術之仍然進一步範例,頂面(3106.4)與連接面(3106.5)之間​​的角度可為約90°。應明白,頂面(3106.4)與連接面(3106.5)之間​​的角度在解耦結構(3106)的長度為可變,由於其彎曲形狀。如果介於頂面(3106.4)與連接面(3106.5)之間​​的角度在特定範例為大於90°,其可較容易從鼻結構與口結構彼此拉伸或分離。如果頂面(3106.4)與連接面(3106.5)之間​​的角度在特定範例中為小於90°,則其可較容易朝向鼻結構與口結構彼此壓縮。
根據本技術之進一步範例,底面(3106.6)與連接面(3106.5)之間​​的角度可介於約80°與約140°。根據本技術之仍然進一步範例,底面(3106.6)與連接面(3106.5)之間​​的角度可為約90°。如果底面(3106.6)與連接面(3106.5)之間​​的角度在特定範例為大於90°,則其可較容易從鼻結構與口結構從彼此拉伸或分離。如果底面(3106.6)與連接面(3106.5)之間​​的角度在特定範為小於90°,則其可較容易朝向鼻結構與口結構彼此壓縮。
此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的另一有利特徵亦顯示在圖3m。此特徵是鼻墊(311​2)與口墊(3110)之每一者有能力獨立形成密封在患者個別解剖部件周圍。如前已討論,鼻墊(311​2)是要密封患者鼻子周圍,且口墊(3110)是要密封患者嘴部周圍。例如圖3c顯示的解耦結構(3106)允許鼻墊(311​2)與口墊(3110)獨立移動,且彼此獨立密封。藉由透過頂板(3206)接著該對頂帶(3310)至鼻墊(311​2),可在配戴患者介面(3000),對患者(1000)的鼻子壓緊鼻墊(311​2)。另外,藉由其連接前面板(3204),該對下繫帶(3312)可在患者嘴部周圍壓緊口墊(3110)。
應明白,每一個別對繫帶(頂帶(3310)與下繫帶(3312))代表沿著其導向張力之一單獨對的向量,以保持患者介面(3000)的個別部分在患者臉部。換句話說,頂帶(3310)用來保持鼻墊(3112)靠著鼻子,且下繫帶(3312)用來保持口墊(3110)靠著嘴部。雖然這些墊可彼此獨立移動,不過解耦結構(3106)允許口墊(3110)、鼻墊(3112)之間的氣動連接。如此,患者介面(3000)可調適不同患者頭部與臉部形狀。此外,應明白,儘管患者移動,單獨形成個別密封的能力允許患者介面(3000)維持這些密封。
圖7h顯示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充氣室(3200)的側視圖。此圖顯示鼻墊(3112)接著鼻充氣室(3202)、以及突出端(3114),該突出端是由靠近解耦結構(3106)的側部(3106.3)之鼻下墊支撐壁(3208)支撐。口充氣室(3200)顯示與口墊(3110)配置在其周邊(3210)周圍。此外,在此圖中,解耦結構(3106)顯示連接口墊(3110)至鼻墊(3112)。此圖特別顯示類似的活動關節配置。憑藉著經由解耦結構(3106)與連接區域(3106.2)(未在此圖顯示)的連接,鼻充氣室(3202)與鼻墊(3112)可接納口充氣室(3200)與口墊(3110)。應明白,當整個患者介面(3000)置放在患者,此類似活動關節配置允許鼻充氣室(3202)與鼻墊(3112)傾斜,此端視患者臉部所施加的力而定。因此,口充氣室(3200)與鼻充氣室(3202)在間隙(3106.1)可彼此靠近。
藉由在口充氣室(3200)與鼻充氣室(3202)的個別前部之間提供一間隙(3106.1),如此圖所示,其允許口充氣室(3200)與鼻充氣室(3202)的組件在彼此接觸以前,以某種自由程度彼此獨立移動。亦應明白,鼻墊(3112)與口墊(3110)能夠彼此獨立移動,而透過提供一徑向可變厚度或不同硬度的解耦結構(3106)而進一步維持有效密封。因此,解耦結構(3106)在接觸患者上唇的部位可為最薄、或最小硬度,且其厚度/硬度可徑向增加至解耦結構(3106)的前部。透過此配置,可維持上唇有效密封,而亦對口墊(3110)、鼻墊(3112)提供足夠的支撐與結構。相較於靠近間隙(3106.1)的開口端,解耦結構(3106)在間隙(3106.1)的閉合端的其頂點處可為較厚。此變化可防止失真及改善活動關節作用,因為在間隙(3106.1)的閉合端處的解耦結構(3106)的較厚部分可當作一樞軸點使用。
圖14顯示本技術之另一範例的局部分解側視圖。此範例可包括口墊(3110)與鼻墊(3112)與口充氣室(3200)與鼻充氣室(3202),其係以類似於本說明書所揭示其他範例的方式而由解耦結構(3106)連接。上部或頂板(3206)與下部或前面板(3204)顯示分別未連接鼻充氣室(3202)與口充氣室(3200)。此外,上接著部件(3252)顯示連接固持臂(3302)的連接部件(3304),為了簡化,其已部分切除。此圖亦顯示中間或連接部(3205),其可連接頂板(3206)與前面板(3204)以形成一單一板構件。連接部(3205)可成形及尺寸化,以實質符合解耦結構(3106)的形狀,使得當頂板(3206)、前面板(3204)、與連接部(3205)的整體構件接著鼻充氣室(3202)與口充氣室(3200),連接部(3205)可實質與解耦結構(3106)齊平。為了讓口充氣室(3200)與鼻充氣室(3202)如本說明書所述彼此相對移動,其可利地利用矽膠或柔軟、彈性、不透氣、與生物相容的任何其他適當材料形成連接部(3205)。
在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中,接近間隙(3106.1)的解耦結構(3106)之一部分可除去,使得只有鼻下墊支撐壁(3208)及/或連接區域(3106.2)連接口充氣室(3200)和鼻充氣室(3202)及口墊(3110)和鼻墊(3112)。在此一範例中,連接部(3205)亦可執行密封功能,以提供口氣室(3102)與鼻氣室(3104)之間的氣動密封連接。換句話說,當頂板(3206)、連接部(3205)、與前面板(3204)的整體構件連接口充氣室(3200)與鼻充氣室(3202),連接部(3205)可有效取代解耦結構(3106)的去除部。再者,在此範例中,可能想要利用矽膠或任何其他類似材料形成連接部(3205)。3.3 頂板與前面板連接部件、固持臂、及定位和穩定結構
在使用時相對於患者臉部之鼻墊(3112)的前側,一硬頂板(3206)可接著一鼻充氣室(3202)。頂板(3206)可利用硬材料製成,諸如EMS-Grivory Grilamid® TR 90。頂板(3206)可包括至少一上接著部件(3252)。在一範例中,一對上接著部件(3252)可配置在頂板(3206)之任一側,以可釋放及可旋轉連接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個別固持臂(3302)。UBE America Inc.公司利用DuPontTM、TPE與聚丙烯及其他彈性聚合物與材料製成的Ubesta®尼龍、Hytrel® 為固持臂(3302)的可能材料。雖然允許固持臂(3302)彎曲,不過其他材料亦可用於實質無法伸展的固持臂(3302)。固持臂(3302)在平行於患者冠狀面的方向可為柔性(參見圖2e),而在其他方向沒有顯著彈性。固持臂(3302)的連接可為一活動關節,使得固持臂的連接部件(3304)可繞頂板(3206)的上接著部件(3252)旋轉。在本技術之一範例中,固持臂(3302)可繞活動關節接合的上接著部件(3252)旋轉多達約90°。在範例中,固持臂(3302)可繞活動關節接合的上接著部件(3252)旋轉超過180°。旋轉亦可由一球窩連接、活動關節、自由式方向接頭提供;或者,利用矽膠、TPE或TPU予以重疊模壓。在固持臂(3302)的個別相對端,可為一開口(3308),以接納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個別頭帶(3306),以下將更詳細討論。在固持臂(3302)的每一端之間,亦可為一彎曲部,其成形以實質符合患者臉部的曲率。
圖3s-u顯示分解的患者介面(3000)與固持臂(3302)之進一步範例,以顯示個別上接著部件(3252)與連接部件(3304)之間的示範性類似活動關節連接。如上所討論,應明白,固持臂(3302)在平行於患者冠狀面的平面為可旋轉多達約90o;或者,在另一範例中,可超過180°。
在口墊(3110)的相對側,一前面板(3204)或底板可接著口充氣室(3200)。接著的構件可包括重疊模壓的軟材料對硬材料之壓合件;或一墊夾具,其憑藉矽膠的環向應力。前面板(3204)可包括一連接端口(3600),該端口促成連接一空氣管路(4170)(未在此圖示出)。此外,前面板(3204)可包括至少一下接著部件(3250),以接著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個別頭帶,其將在以下更詳細討論。此範例顯示的下接著部件(3250)可為母頭夾具接納結構,以接納接著頭帶(3306)的公頭夾具。或者,組態可包括公頭結構以接納母頭夾具。
在圖3b的前視圖顯示的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包括頂板(3206),該頂板連接鼻墊(3112)且在任一側有至少一上接著部件(3252)。固持臂(3302)顯示經由連接部件(3304)連接個別上接著部件(3252)。此外,在此圖中,前面板(3204)顯示連接口充氣室(3200)的前側。顯示在前面板(3204)的連接端口(3600)為圓狀,以氣動連接一空氣管路(4170)(例如,經由一管解耦結構(3500),以下將進一步討論)。下接著部件(3250)亦顯示在前面板(3204)的任一側。解耦結構(3106)顯示在此圖,且解耦結構的側部(3106.3)亦顯示。
圖3c顯示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的後視圖。在此圖中,一對固持臂(3302)顯示個別上接著部件(3252)的個別連接部件(3304)延伸及連接其。一開口(3308)顯示在固持臂(3302)的每一個別相對端,用於連接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頭帶(3306)。此圖指出解耦結構(3106)的位置、連同口墊(3110)與鼻墊(3112)的連接區域(3106.2)。
圖3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3000)的上視圖。在此上視圖,顯示接觸患者鼻子的鼻墊(3112)之一部分,以及鼻氣室(3104)開口(3103)。此上圖亦顯示固持臂(3302)的連接部件(3304),該固持臂連接在頂板(3206)之任一側的上接著部件(3252),其未在此特別圖中顯示。口充氣室(3200)亦顯示連接在充氣室的周邊(3210)之周圍的前面板(3204)。下接著部件(3250)顯示在前面板(3204)的任一側。前面板(3204)亦顯示連接端口(3600)。
圖3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的底視圖。此圖顯示口充氣室(3200)連接在前面板(3204)的其周邊(3210)之周圍。前面板(3204)顯示下接著部件(3250)從其延伸。前面板(3204)上的連接端口(3600)亦顯示。在此圖顯示口墊(3110)與鼻墊(3112)、連同鼻墊(3112)的突出端(3114)。固持臂(3302)亦顯示,不過,圖3e未顯示固持臂(3302)與頂板(3206)的連接。
圖3f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的側視圖。一固持臂(3302)顯示從連接部件(3304)延伸,該固持臂為連接頂板(3206)的上接著部件(3252)。另外,圖3f顯示充氣室(3200)在其周邊(3210)連接至前面板(3204)。在前面板(3204),可見到下接著部件(3250)、以及連接端口(3600)。鼻墊(3112)與口墊(3110)亦顯示。此圖亦顯示解耦結構(3106)及側部(3106.3)之一者的位置。鼻充氣室(3202)與口充氣室(3200)之間的間隙(3106.1)亦顯示,該間隙允許這些組件朝向彼此彎曲或移動,同時保持連接。應明白,間隙(3106.1)可為口充氣室(3200)與鼻充氣室(3202)之間的距離,且因此,間隙(3106.1)可定義允許這些結構更向著彼此的距離。間隙(3106.1)可在口充氣室(3200)與鼻充氣室(3202)之間橫向延伸,且間隙(3106.1)可在前方向面向。
圖3m顯示一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的另一前透視圖。此圖顯示類似圖3g所示的部件,且亦顯示患者(1000)配戴患者介面(3000)。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頭帶(3306)顯示可釋放固定患者介面(3000)到患者(1000)。頭帶(3306)顯示具有至少一頂帶(3310)連接一對應固持臂(3302)在其對應開口(3308)。在顯示的範例中,每一頂帶(3310)穿繞對應開口(3308),其為在此範例為固持臂(3302)的一開口。此範例亦顯示至少一下繫帶(3312),其為藉由穿繞一夾具(3314)之一部分而連接下接著部件(3250),該夾具為可釋放地連接對應下接著部件(3250)。
圖3n顯示維持在患者(1000)之一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的另一前視圖。此圖的患者介面(3000)顯示藉由頂帶(3310)與下繫帶(3312)而保持在患者(1000)的臉部。頂帶(3310)連接固持臂(3302),且下繫帶(3312)藉由夾具(3314)接著該下接著部件(3250)。再者,在此範例顯示,鼻墊(3112) 密封患者(1000)的鼻子,且口墊(3110)密封患者(1000)的嘴部。此圖顯示解耦結構(3106),且亦顯示解耦結構(3106)的側部(3106.3)。
圖3o顯示患者介面(3000)的另一側視圖。在圖中,患者介面(3000)藉由頭帶(3306)而保持在患者(1000)的臉部。頂帶(3310)連接固持臂(3302)以使鼻墊(3112)壓緊鼻子,且下繫帶(3312)連接前面板(3204),以使口墊(3110)壓緊患著(1000)的嘴部。在此圖中,下繫帶(3312)顯示在患者(1000)的耳朵下方延伸,且頂帶(3310)顯示在患者的耳朵上方與眼睛下方延伸。如上面討論,固持臂(3302)可利用相對較硬材料製成,諸如尼龍。因此,如果固持臂(3302)摩擦及/或直接接觸患者(1000)的臉部,其便可能造成患者臉部疼痛。因此,圖3o亦顯示一保護套(3316),其可圍繞固持臂(3302)以作為固持臂對患者(1000)臉部的緩充墊。此圖亦顯示解耦結構(3106)的位置。固持臂(3302)可結合臉墊(3305)、或與其一起製成,而不是添加保護套。
圖3p顯示一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的另一上視圖。在此上視圖中,患者介面(3000)顯示藉由頭帶(3306)保持在患者(1000)的臉部。頂帶(3310)顯示連接固持臂(3302)的個別開口(3308),且下繫帶(3312)顯示藉由夾具(3314)連接下接著部件(3250)。
在一範例中,本技術之患者介面(3000)的密封形成結構(3100)使用時,藉由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而保持在密封位置。
在本技術之一形式中,上面討論的固持臂(3302)可包括如同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組件。或者,固持臂(3302)可包括如同患者介面(3000)的組件。
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可包括頭帶(3306)。頭帶可包括至少頂帶(3310)、下繫帶(3312)、與一後部。此外,頭帶(3306)可包括一體件,其是由柔軟、彈性材料合成。配戴時不接觸患者皮膚的頭帶之一層(例如,一外層)可連接材料突片,其固定至頂帶(3310)與下繫帶(3312)的個別端。此連接可包括一鉤環連接,且外層可包括環件材料。此連接允許頂帶(3310)與下繫帶(3312)穿繞患者介面(3000)的接著部件,以經由頭帶(3306)而可釋放及/或可調整保持患者介面在患者頭部。其他連接可包括不是鉤環的梯扣或拉頭。
藉由在患者介面(3000)包括固持臂(3302)及藉由頂板(3206)將固持臂接著鼻充氣室(3202),可有利地定位該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頂帶(3310)。若要有效密封患者的鼻子,如上面描述,可能想要在通常向上的方向,使鼻墊(3112)緊壓鼻子的下側。當從鼻充氣室(3202)解耦這些頂帶(3310)時,固持臂(3302)允許正確導向由該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頂帶(3310)所產生的張力向量,使得頂帶(3310)不通過患者的眼睛。換句話說,當將頂帶(3310)定位遠離患者臉部,足夠硬的固持臂(3302)將允許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頂帶(3310)有效拉動在患者鼻子的鼻墊(3112),使得患者可更舒適、戴眼鏡、更容易看見等等。
圖15a-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範例之各種頂板(3206)與固持臂(3302)連接密封形成結構(3100)。
圖15a採用點畫法顯示密封形成結構(3100)。固持臂(3302)與頂板(3206)為為根據描述之範例之一體件。可看出,上接著部件(3252)與連接部件(3304)未顯示。因此,頂板(3206)與固持臂(3302)之間的連接可為彈性,以允許由於來自一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張力而使固持臂(3302)偏離。此外,根據此範例,頂板(3206)在此範例為永久連接密封形成結構(3100)。
應明白,藉由永久連接,頂板(3206)可接合鼻充氣室(3202),及/或前面板(3204)可接合口充氣室(3200)。一永久連接可藉由模製形成機械聯鎖而促成;或者,組件可藉由化學結合而接合。應明白,一永久連接表示斷開組件連接為不可逆使得組件無法返回其連接狀態之連接。此一永久連接的斷開可能(例如)需扯開、損壞或破壞該等組件之一或多者,使得無法以操作方式重新連接。
或者,藉由一非永久連接,頂板(3206)可接合鼻充氣室(3202),及/或前面板(3204)可接合口充氣室(3200)。一非永久連接可包括組件可從彼此分離,且藉由可逆連接方式重新接著之連接。換句話說,組件的分離不需要(例如)扯開、損壞、或破壞該等組件之一或多者,使得其無法以操作方式重新連接。在一非永久連接中,當重新接著分離的組件,器件復原可操作狀態。
圖15b顯示圖15a的一類似範例。在此範例中,頂板(3206)可在軟連接區域(3130)藉由硬對軟連接而連接密封形成結構(3100)。換言之,頂板(3206)與固持臂(3302)為可拆卸。
圖15c顯示圖15a所示範例的另一變化。在圖15c中,此範例包括在頂板(3206)的上接著部件(3252)、與在固持臂(3302)的連接部件(3304)。因此,頂板(3206)為永久固定到密封形成結構(3100),但固持臂(3302)可轉動,且可從頂板(3206)移開。
圖15d顯示圖15b的一類似範例。在此範例中,存在著頂板(3206)對硬連接區域(3132)之硬對硬連接。
圖15e顯示包括頂板(3206)對硬連接區域(3132)的硬對硬連接之一範例。此範例亦包括在頂板(3206)的上接著部件(3252)、與在固持臂(3302)的連接部件(3304)。因此,頂板(3206)可從密封形成結構(3100)移開,但固持臂(3302)可轉動,且可從頂板(3206)移開或斷開。
本技術之另一範例可包括下接著部件(3250),該等下接著部件為磁性且提供給一活動關節,諸如在PCT專利申請案第PCT/AU2014/000021號中描述的範例。該活動關節允許下接著部件(3250)在一平面(例如,平行於患者橫向面的平面)中移動,且移動的方向可繞一軸線。此一配置可提供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接著下接著部件(3250)的更大控制,且可對密封口墊(3110)在患者臉部的更大穩定性。
圖17a至17f和圖19a至19h顯示根據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之一固持臂總成(3301)的組件。該固持臂總成(3301)可從頂板(3206)拆卸。固持臂總成(3301)的這些範例之連接部件(3304)可包括孔口,該等孔口形狀符合個別的上接著部件(3252)。
該固持臂總成(3301)可包括兩組件。該等固持臂(3302)與一頂板罩(3303)可與連接部件(3304)及亦在其上模製成型的開口(3308)形成一體件。Nylon或Hytrel®可用來形成該等固持臂(3302)與該頂板罩(3303)。一墊(3305)亦可重疊模壓在每一固持臂(3302)。墊(3305)可利用熱塑彈性體形成。墊(3305)可作為固持臂(3302)在患者臉部(例如,臉頰)的緩衝墊,且在配戴患者介面(3000)數小時(例如,療程)之後,防止患者皮膚產收皺紋。
固持臂(3302)亦可使用橢圓彎曲形成,(例如)如圖19d所示。此外,固持臂(3302)可只在平行於患者冠狀面的方向構成彈性(參見圖2e),例如,相對於患者臉部向內與向外。換句話說,固持臂(3302)在平行於患者橫向面的單平面中可實質為彈性。此允許固持臂(3302)調適不同患者臉部寬度。此外,可防止固持臂(3302)沿著其個別縱軸伸展。亦可防止固持臂(3302)在其個別縱軸扭曲。此外,亦可防止固持臂(3302)相對於患者臉部向上或向下彎曲,例如在上方向或下方向。防止固持臂(3302)在這些方向變形對於患者配戴患者介面(3000)的穩定性很有效益。
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確保固持臂總成(3301)固定在頂板(3206),以在彼此接合,減小在頂板(3206)與固持臂總成(3301)之間的相對運動很有幫助。為了確保頂板(3206)與固持臂總成(3301)之間的相對運動受到適當控制,這些組件可構成彼此接合在至少三個點。連接部件(3304)可提供該等接觸點中的兩點,而位在連接部件(3304)之間的固持臂總成(3301)之另一結構可提供一第三接觸點。
圖19d和19e亦顯示固持臂總成(3301)可包括一凸起件(3307)。當固持臂總成(3301)接著頂板(3206),凸起件(3307)可於接合固持臂總成(3301)時,有助於減少在鼻墊(3112)與頂板(3206)之間的相對運動。凸起件(3307)可有三角形狀的截面輪廓,以導引該固持臂總成(3301)接合頂板(3206)。凸起件(3307)亦有助於減少在固持臂總成(3301)與頂板(3206)接合之時,其間的彎曲及/或扭曲。因此,凸起件(3307)與連接部件(3304)可在接合頂板(3206)的固持臂總成上提供三個接觸點。
根據本技術之進一步範例,除了連接部件,凸起件(3307)以外的結構可提供用於一第三接觸點。例如,頂板(3206)與固持臂總成(3301)可與插入孔口的桿件接合在一第三接觸點。
圖19f至19h顯示固持臂總成(3301)之另一範例。根據此範例,一爪部(3309)可設置在接近該頂板罩(3303)符合該等固持臂(3302)之每一者的固持臂總成(3301)的後側。爪部(3309)可接合該等側支撐件(3207)之對應的側支撐件,以將固持臂總成(3301)固定在鼻墊(3112)。
圖29a至29f顯示本技術之另一範例。這些圖顯示部件類似於圖17a至17f所示的部件。不過,管解耦結構(3500)未顯示圖29a至29f。應明白,如本說明書任何地方描述的管解耦結構(3500)可接著在連接端口(3600)。3.3.1 頂板與前面板
至於如上所述的前面板(3204)與頂板(3206),可有利地選擇相對比例如利用彈性材料製成(諸如矽膠)的鼻墊(3112)更硬的材料。選擇一相對硬材料可對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例如,固持臂(3302))提供一有效定位點,使得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可接著密封形成結構(3100)在固定位置。在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直接連接利用相對彈性材料製成(諸如矽膠)的密封形成結構(3100),此配置可能會在患者配戴、及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施加張力之時,造成口墊(311​​0)與鼻墊(3112)的不想要變形。張力可能特別施加在前/後方向。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範例可利用Breathe-O-Prene™、Soft Edge™、及/或伸縮性布料製成。
此外,藉由利用相對硬材料形成前面板(3204)與頂板(3206),這些組件可成形具有概略與患者臉部相同的彎曲度,如此可確保藉由適當支援密封形成結構(3100)而有較佳密封。當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產生實質平行於眼耳平面的張力向量V,如圖3o所示,此亦可確保有效密封患者呼吸道。
利用相對硬材料形成的前面板(3204)與頂板(3206)亦為有效益,其在於相對硬材料可防止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外部變形到周邊向內疊向臉部的點。此配置亦有助於確保密封形成結構(3100)平均施加密封壓力在患者臉部。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頭帶(3306)可產生張力向量,以將該密封形成結構(3100)密封在患者臉部,不過,前面板(3204)與頂板(3206)可助於將這些密封力散佈在口墊(3110)與鼻墊(3112)。透過將這些密封力散佈在較寬區域,壓力及/或變形便可侷限在口墊(3110)與鼻墊(3112)的特別區域,例如靠近連接頭帶(3306)的區域。
另外,藉由利用一相對硬材料形成頂板(3206),此可在配戴患者介面(3000)之時,防止固持臂(3302)的不想要垂直彎曲,但仍允許在平行於患者冠狀面的平面中樞轉固持臂(3302)。應明白,可容許微量的垂直撓曲。
另外,藉由使前面板(3204)利用一相對硬材料製成,患者可較容易接著定位和穩定結構(3100)的下繫帶(3312)。此是因為在患者配戴患者介面(3000)之時,下接著部件(3250)可保持在相當固定位置。
此外,如果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未直接連接密封形成結構(3100),患者可較容易拆卸及組裝患者介面(3000)與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例如,為了清洗目的)。
分別透過頂板(3206)與前面板(3204)提供頂帶(3310)與下繫帶(3312)的個別接著點,可更佳控制鼻墊(3112)密封鼻子。例如,解耦鼻墊(3112)允許頂帶(3310)在鼻子的下側提供目標性向上壓力、及/或在臉部提供目標性向內壓力。其亦可控制鼻墊(3112)相對於鼻子的高度、以及其側面位置(例如,左與右)。此外,可控制鼻墊(3112)相對於鼻子且繞平行於頂板(3206)縱軸的軸線旋轉。當一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所有頭帶連接一共同前板,這些部件可提供這些可能是不可能的優點。因此,本說明書公開的範施例可在患者鼻子周圍提供更有效與穩定的密封。亦應明白,憑藉著利用解耦結構(3106)連接鼻充氣室(3202)至口充氣室(3200),該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頂帶(3310)亦可控制口墊(3110)的相對高度。
在本技術之範例中,各種頭帶組態可與本說明書描述的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一起使用。本技術之一範例可利用類似在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2/0138061號中揭露的頭帶。一進一步變體可包括頂帶(3310),由於該等頂帶連接固持臂(3302),其較短於在前述專利申請公開案中所揭露之類。
在本技術之進一步範例中,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可包括在PCT專利申請案第PCT/AU2013/000830號或美國專利申請案公開第2014/0026890號中揭露的部件。在參考文獻中公開的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可當作頂帶(3310)使用。下繫帶(3312)可為氯丁橡膠CommonLine頭帶。
根據本技術之進一步範例,頂板(3206)與前面板(3204)之一尺寸可用於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口充氣室(3200)的各種尺寸。此可是有利地減少製造患者介面(3000)以調適不同患者頭部/臉部尺寸所需的部件數量。因此,根據本技術之此範例,只有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口充氣室(3200)可能需要採不同尺寸模製而成。
圖18a至18f、21a至21e、22a至22、和28至28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進一步範例之頂板(3206)與前面板(3204)的範例。圖18a至18f顯示頂板(3206)與前面板(3204)分別接著鼻充氣室(3202)與口充氣室(3200)。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相較於矽膠,頂板(3206)與前面板(3204)可利用相對硬材料形成。藉由重疊模壓鼻充氣室(3202)與口充氣室(3200)至頂板(3206)與前面板(3204),頂板(3206)與前面板(3204)可分別接合鼻充氣室(3202)與口充氣室(3200)。鼻充氣室(3202)、鼻墊(3112)、口充氣室(3200)、口墊(3110)、與解耦結構(3106)可利用矽膠模製成一體件。
圖18a、18b、18c和18f亦顯示一頂板緩衝部(3214)與前面板緩衝部(3215)。頂板緩衝部(3214)可與鼻充氣室(3202)形成一體件,且可利用矽膠形成。當鼻充氣室(3202)重疊模壓在頂板(3206),矽膠可通過一孔口(3217)且進入或通過頂板(3206)的頂出孔(3216),以形成頂板緩衝部(3214),如圖21a至21e所示。孔口(3217)與頂出孔(3216)共同提供矽膠的一暢通流動路徑,因為其重疊模壓在頂板(3206)。或者,頂出孔(3216)可不開啟,以在重疊模壓期間提供矽膠流動的通道,但相反地,頂出孔(3216)可包括可填充矽膠的凹口,以形成機械聯鎖及提供墊緩衝。當固持臂總成(3301)接合頂板(3206),頂板緩衝部(3214)可壓在頂板罩(3303)的後側。利用相對較軟於頂板(3206)與頂板罩(3303)的例如矽膠材料製成的頂板緩衝部(3214)可減震硬對硬連接,以減少或消除這些組件的晃動。
連同鼻充氣室(3202)形成一體件,且連通頂板(3206)的孔口(3217)之頂板緩衝部(3214)亦可提供保持功能,以在鼻充氣室(3202)保持頂板(3206)在定位。
凸起件(3307)亦可連同頂板緩衝部(3214)工作,以提供減震及/或保持在頂板(3206)與固持臂總成(3301)之間的接合。凸起件(3307)與頂板緩衝部(3214)和頂板(3206)的接合可提供減震及/或保持,且可選定這些組件的相對尺寸,確保想要的減震及/或保持的程度。
前面板緩衝部(3215)可在前方向從口充氣室(3200)的周邊延伸。前面板緩衝部(3215)可連同口充氣室(3200)形成一體件。前面板緩衝部(3215)可利用矽膠製成。前面板緩衝部(3215)亦可減震前面板(3204)與框部(3251)之間的硬對硬連接,以減少或消除從連接造成的鬆動。
圖21a至21e顯示分離的頂板(3206),且圖22a至22e顯示分離的前面板(3204)。
頂板(3206)的上接著部件(3252)可連接固持臂總成(3301)在連接部件(3304),如圖17a至17f所示。這些範例的上接著部件(3252)可包括硬凹口及/或下切部,其接合個別連接部件(3304)以接著上固持臂總成(3301)。
前面板(3204)亦可包括在每側的截去部(3213),以連接一框部(3251)至前面板。每一截去部(3213)可從前面板(3204)橫向延伸。截去部(3213)可促成前面板(3204)與框部(3251)之間的硬對硬連接(例如,兩相對硬組件之間)。硬對硬連接可採用搭扣配接之形式,且可在框部(3251)接著前面板(3204)時產生可聽的咔聲。另外,連接端口(3600)顯示形成在前面板(3204)。在圖17a至17f,框部(3251)顯示接著在前面板(3204)的周圍。
圖28a至28e顯示類似於圖21a至21e所示的頂板(3206)之另一範例。不過,圖28a至28e所示的範例顯示一凹部(3219)提供給在其後側的每一頂出孔(3216)。凹部(3219)可於密封形成結構(3100)與口充氣室(3200)模製在頂板(3206)過程提供更深供矽膠的流動。凹部(3219)可為半球形,且(因此)亦可對接著矽膠至頂板(3206)提供更大表面積,其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可為一自黏性液態矽膠(LSR,Liquid Silicone Rubber)。
圖27a至27f顯示本技術之另一範例。在這些圖中,顯示密封形成結構(3100)、及前面板(3204)與頂板(3206)。這些圖顯示的範例類似圖18a至18f顯示的範例,在於密封形成結構(3100)可利用矽膠形成,且可重疊模壓在頂板(3206)與前面板(3204)以接合這些組件。圖27a至27f顯示另一範例,在於頂板(3206)可幾乎完全嵌入密封形成結構(3100)。換句話說,當密封形成結構(3100)重疊模壓在頂板(3206),密封形成結構可完全圍繞頂板(3206),使得暴露最小量的頂板(3206)。此外,一伸出件(3218)可形成從頂板(3206)延伸,且可連同密封形成結構(3100)形成一體件。當固持臂總成(3301)接合頂板(3206),伸出件(3218)的功能類似頂板緩衝部(3214)的墊緩衝及/或減震功能。此外,伸出件(3218)可使用一倒鉤狀形成,如此可作用為一保持功能。
在進一步的替代實施例中,伸出件(3218)可連同頂板(3206)一體形成。在此例中,伸出件(3218)的倒鉤狀可用作保持功能,但由於利用頂板(3206)的相同相當硬材料製成,其可能無法用作墊緩衝及/或減震功能。因此,密封形成結構(3100)的重疊模壓矽膠(實質圍繞頂板(3206))可用作墊緩衝及/或減震功能。
圖20a至20a、23a至23f、24a至24f、與25a至25f顯示帶有夾具(3314)的框部(3251)與下接著部件(3250)、及其個別子組件。
框部(3251)亦可包括在每一側的掣子(3253),用以接合截去部(3213)的個別一些缺口,以促成接著前面板(3204)。掣子(3253)接著截去部(3213)可在框部(3251)產生環向應力,將框部保持在前面板(3204)。下接著部件(3250)亦可形成在框部(3251)上。如圖20f顯示,例如,下接著部件(3250)之每一者可包括一配合面(3254),其接合該等夾具(3314)之每一者。圖20g顯示每一配合面(3254)可在下接著部件(3250)的配合部(3255)。每一下接著部件(3250)可包括一翼部(3257),以接合框部(3251)至該等配合部(3255)之每一者。
翼部(3257)可藉由重疊模壓該翼部(3257)在框部的框部伸出件(3259)而接合框部(3251),使得形成機械互鎖。框部伸出件(3259)然後延伸至翼部(3257)的個別凹部(3258)。配合部(3255)亦可藉由同時重疊模壓而接合至翼部(3257),使得機械聯鎖亦形成介於翼部(3257)與配合部(3255)之間。因此,配合部伸出件(3256)亦可延伸至翼部(3257)的凹部(3258)。
翼部(3257)可利用熱塑彈性體形成。翼部(3257)亦可為彈性,使得下接著部件(3250)功能如同活動關節。換句話說,由於下接著部件(3250)的靈活性,故下接著部件可前向/後向移動,使得患者配戴時,頭帶(3306)的張力使其彎曲及保持患者介面(3000)在患者。配合部(3255)亦可利用熱塑彈性體形成。
夾具(3314)可包括一桿件(3315),下繫帶(3312)可繞過該桿件以接著夾具(3314)至下繫帶(3312)。
為了接合夾具(3314)至下接著部件(3250),可提供一磁連接。一夾具磁鐵(3260)可提供給在夾具凹口(3317)的該等夾具(3314)之每一者,且一配合部磁鐵(3261)可提供給一配合部凹口(3262)內的下接著部件(3250)的該等配合部(3255)之每一者。每一夾具磁鐵(3260)與每一配合部磁鐵(3261)的極端可排列,使得這些磁鐵之間產生磁吸引力,以拉緊及保持夾具(3314)至下接著部件(3250)。此外,這些附著配置的進一步範例是在PCT專利申請案第PCT/AU2014/000021號揭露,其整個內容在此併入本文供參考。
這些範例的配合部(3255)亦可包括一引導面(3263)與一突起部(3264),以在接著時,定位該夾具(3314)。此外,該等夾具(3314)之每一者可包括:一接納面(3319),以接合一個別引導面(3263);及一缺口(3318),以接合一個別突起部(3264)。當夾具(3314)接著下接著部件(3250)的個別配合部(3255),缺口(3318)與突起部(3264)的接合可防止夾具(3314)相對於下接著部件(3250)的配合部(3255)轉動。當患者配戴患者介面(3000),此有助於確保下繫帶(3312)的張力向量方向正確變成保持對齊。
引導面(3263)可有彎曲輪廓。引導面(3263)亦可成形以形成一突出端。接納面(3319)可成形,以符合引導面(3263)的形狀。引導面(3263)的形狀亦可有一引導及/或保持功能。引導面(3263)的彎曲輪廓與斜率允許接納面(3319)沿著引導面(3263)滑動及滑入位置,使得突起部(3264)接合缺口(3318)。此為有利的,因為當患者配戴患者介面(3000),不容易使患者將夾具(3314)對齊下接著部件(3250)。此外,患者可能處於黑暗環境,有限的觸覺能力、及/或可限的視覺,將夾具(3314)對齊下接著部件(3250)。因此,將引導面(3263)結構化,使得其導引接納面(3319),因此,夾具(3314)就定位有助於確保患者介面(3000)的正確與牢固配接。
圖20n顯示框部(3251)與下接著部件(3250)的後視圖。根據此範例,該等下接著部件(3250)之每一者可包括一活動點,其在此圖顯示為一減少厚度段(3266)。在受到定位和穩定結構(3300)的下繫帶(3312)之張力,下接著部件(3250)可能在活動點的後方向變形與彎曲。下接著部件可包括熱塑彈性體。
圖20q至20s顯示本技術之進一步範例之框部(3251)與下接著部件(3250)的上視圖。圖20q顯示在該等下接著部件(3250)之每一者之前側的活動點處之缺口(3265)。圖20q顯示的缺口(3265)允許下接著部件(3250)在前方向透過缺口(3265)而彎曲。圖20r顯示在該等下接著部件(3250)之每一者的後側上的活動點處之缺口(3265)。圖20r顯示的缺口(3265)允許下接著部件(3250)在後方向透過缺口(3265)而彎曲。應明白,根據本技術之進一步範例,一缺口(3265)可設置在每一下接著部件(3250)的後側與前側。
圖20s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框部(3251)與下接著部件(3250)的另一上視圖。根據此範例,活動點可包括一減少厚度段(3266),其從後側與前側減少下接著部件(3250)的厚度,以允許下接著部件在兩方向彎曲。
圖20o和20p顯示類似於圖20g和20h所述部件之分解圖。不過,圖20o和20p亦顯示配合部磁鐵接收單元(3267)。該等配合部磁鐵接收單元(3267)之每一者可構成接納一對應配合部磁鐵(3261)。圖23g至23m亦顯示配合部磁鐵接收單元(3267)。
圖20p和25g至25l亦顯示夾具(3314)可包括一夾具磁鐵接收單元(3321)與一夾具磁鐵罩(3320),以固定在夾具(3314)內的夾具磁鐵(3260)。夾具磁鐵罩(3320)可使用一搭扣配接件將夾具磁鐵(3260)固定在夾具磁鐵接收單元(3321)。3.4 換氣口、管解耦結構、連接端口、與防窒息閥
在一形式中,患者介面(3000)包括一換氣口(3400),該換氣口構成及配置成允許排出呼出的二氧化碳。
根據本技術之換氣口(3400)之一形式包括複數個孔,例如,約20至約80個孔;或約40至約60個孔;或約45至約55個孔。亦可想像為80個以上的孔。
在一範例中,換氣口(3400)位於口充氣室(3200)。或者,換氣口(3400)位於一管解耦結構(3500),例如,一旋轉軸承(3510)。
在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中,換氣口(3400)可位於頂板(3206)及/或前面板(3204)。在此一範例中,管解耦結構(3500)可不包括一換氣口。
換氣口(3400)可為利用網狀材料或線性陣列雷射切割或製成。換氣口(3400)亦可利用交織塑料纖維的材料或織物製成。交織塑料纖維材料為熱塑性聚合物,包括聚碳酸酯、尼龍、聚乙烯和優選聚丙烯。具體來說,織物可為SEFAR材料TETEX Mono 05-1010-K 080織造聚丙烯材料。織物通常是以一輥或絲帶的形式提供。織物的編織最好為緞紋編織。不過,可為其他編織,包括平紋編織、平紋反向荷蘭編織與斜紋編織。經由透過織物的纖維編織所定義的空隙或孔不必然要有一致性尺寸,由於在織物編織纖維的定位、間隔與壓縮之間存在某種差異。空隙最好不是筆直通孔,而是定義在通過織物厚度的相鄰纖維之間的一彎曲空氣流動路徑。一彎曲空氣流動路徑明顯擴散氣流,藉此減少噪音。如果空隙為筆直通孔,則織物的纖維可為網格形式配置。
在一範例中,織物的換氣口部的空氣流率先利用空氣流量計測量。判斷在測量的空氣流率與想要空氣流率之間是否存在差異。如果通過換氣口部的空氣流率超過預定範圍,換氣口部的孔隙數量為選擇減少。想要的預定範圍在20cm H2O壓力下為每分鐘約42至約59公升;最好係,在20cm H2O壓力下為每分鐘約47至約53公升。例如,通過SEFAR材料TETEX Mono 05-1010-K080編織聚丙烯材料的空氣流率在20cm H2O壓力可為約37至約64公升;最好係,在20cm H2O壓力約42至約58公升。在SEFAR織物長度的變化在織帶長度可為正弦曲線。當先從織物業者收到,SEFAR織物的不同區域會呈現不同空氣流速。在已減少孔隙後,再次測量空氣流率進行驗證,以確認其目前是否在預定範圍內。空隙開口的平均直徑最好小於0.1mm(毫米)以下,且最好提供換氣口表面積的約1%至10%的總開口面積。例如,總開口面積可為22 mm2(平方毫米),其中,換氣口的表面積為240 mm2(平方毫米)。
或者,如果想要的空氣流量存在織物,想要換氣口部的周緣區域的孔會被堵塞。換氣口部的周緣區域為重疊模壓在頂板(3206)及/或前面板(3204)。由於,存在周緣區域的孔已堵塞,換氣部的空氣流率在重疊模壓之後應沒有不同。
在一些範例中,在換氣口部從織物切割之後,測量氣流速率,且在重疊模壓在頂板(3206)及/或在前面板(3204)之後,亦可測量換氣口。此允許在每一步驟之後,知道及決定空氣流率是否在想要的預定範圍內。此可防止損耗,使得只要知道該部分不在想要的預定範圍內,便可將其丟棄。
數種方法可減少換氣口部的多孔性,包括:熱熔、壓縮塑性變形、超聲波焊接、施加密封劑(例如,熱熔黏合劑)、及施加薄膜。最好係,利用壓凹接合的熱熔是用來減少多孔性,由於增加精度、較大的織物孔堵塞確定性、製程速度、熔接後的良好視覺吸引力、及不需要額外材料。當加熱熱塑性材料,會發生一些材料收縮,其說明在換氣口形狀的特定實體尺寸周圍有過多材料。藉由局部堵塞或完全堵塞換氣部的孔,可減少換氣口部的多孔性。
換氣口部的任何地區或區域可選擇來減少多孔性。最好係,減少換氣口部的連續周緣區域的多孔性。此提供良好的視覺吸引力,因為此鄰近或在換氣口部重疊模壓在頂板(3206)及/或前面板(3204)的位置。連續周緣區域與其餘換氣口部之間的任何視覺差異在此位置不會受到人眼注意,因為其呈現用於接納換氣口(3400)之頂板(3206)及/或前面板(3204)的定義邊緣。或者,多孔性減少的區域在換氣口部的中心區域可能為字元/字母或商標圖案的形式,以增強視覺影響及提高品牌意識。
當患者鼻子呼氣且二氧化碳流通過換氣口排出,通過換氣口(3400)的呼出二氧化碳所引起的聲音為最低,因為呼出二氧化碳通過織物,特別是鼻枕。呼出二氧化碳的擴散避免直接或集中的空氣流到床伴或患者,此端視換氣口方向與睡姿而定。
患者介面的換氣口容易清洗。溫和的清潔劑或肥皂水可用於清潔換氣口。熱水亦可用來流過換氣口進行清洗。無需從頂板(3206)及/或前面板(3204)拆卸便可手洗與清洗換氣口,因為其永久連接(例如,重疊模壓)在頂板(3206)及/或前面板(3204)。患者介面的較少可拆卸部件避免遺失個別部件的可能性,且亦減少清洗時間,不必從彼此分開及重新接著每一部件。相對於利用另一較不耐用材料(例如,布織物)製成的換氣口,由於換氣口利用塑料纖維形成,即使在反復清洗,仍可維持換氣口的耐久性。
換氣口為安靜。呼出的二氧化碳產生的聲音能量為均勻分佈。碰觸頂板(3206)及/或前面板(3204)的呼出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振動可能在頂板(3206)及/或前面板(3204)產生振動。換氣口可減震這種振動。
在一形式中,患者介面(3000)包括至少一管解耦結構(3500),例如一旋轉軸承或一球窩。管解耦結構(3500)亦可包括一彎頭部件。該管解耦結構(3500)可在軟管與嘴部之間分開。
一連接端口(3600)允許連接空氣管路(4170)。空氣管路(4170)可包括一短管連接一較長管。該等管的範例可包括在PCT專利申請案第PCT/AU2013/000830號中公開的管部件。一可旋轉的適配器亦可包括,以連接短管與長管。
在一形式中,患者介面(3000)包括防窒息閥(3800)。
圖3g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的另一前透視圖。此圖顯示類似於圖3a所示的部件,不過,此圖亦包括連接患者介面(3000)至一PAP器件(4000)的部件。這些額外顯示的部件包括在連接端口(3600)附近徑向配置的至少一換氣口(3400)。在顯示的範例中,換氣口(3400)包括在連接端口(3600)周圍的複數個換氣口。換氣口(3400)的部件將在下面更詳細討論。此圖亦顯示一管解耦結構(3500)連接空氣管路(4170)至541患者介面(3000)的前面板(3204)上的連接端口(3600)。該管解耦結構(3500)可為一彎頭,且可包括一旋轉軸承(3510),以允許管解耦結構(3500)與空氣管路(4170)在連接端口(3600)附近相對於​​患者介面(3000)旋轉。此圖的管解耦結構(3500)亦包括一防窒息閥(3800),其將在下面更詳細描述。另外,圖3g顯示空氣管路(4170)可包括一套頭(4172),用以接著空氣管路至管解耦結構(3500)。
圖3h顯示類似於圖3c之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的部件之後視圖。不過,圖3h亦顯示患者介面(3000)可包括一換氣口(3400),該換氣口為在連接端口(3600)附近徑向配置的複數個換氣口之形式。套頭(4172)與空氣管路(4170)亦顯示。在圖中指出解耦結構(3106)的位置、連同口墊(3110)與鼻墊(3112)的連接區域(3106.2)。
圖3i顯示類似於圖3b之一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的前視圖。在圖3i亦顯示管解耦結構(3500)接著在患者介面(3000)的前面板(3204)上的連接端口(3600)。此圖亦顯示換氣口(3400),該換氣口為在連接端口(3600)附近徑向配置的複數個換氣口之形式。防窒息閥(3800)亦顯示在管解耦結構(3500)。套頭(4172)與空氣管路(4170)亦顯示連接管解耦結構(3500)。此圖顯示解耦結構(3106),且亦顯示解耦結構(3106)的側部(3106.3)。
圖3j顯示具類似於圖3d所示部件之一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的上視圖。圖3d亦附帶顯示換氣口(3400),該換氣口為在連接端口(3600)周圍配置的複數個換氣口之形式。從連接端口(3600)的延伸為管解耦結構(3500)與配置其上的防窒息閥(3800)。
圖3k顯示一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的底視圖。此圖類似於圖3e,且顯示類似部件。此外,此圖險示換氣口(3400)包括在連接端口(3600)附近徑向配置的複數個換氣口。該管解耦結構(3500)顯示從連接端口(3600)延伸。亦顯示套頭(4172)與空氣管路(4170)。
圖3l顯示類似圖3f所示之一示範性患者介面(3000)的側視圖。因此,圖3l顯示類似圖3f所示的部件。不過,圖3l亦顯示換氣口(3400)包括在連接端口(3600)附近徑向配置的複數個換氣口。管解耦結構(3500)顯示在一端連接端口(3600),且在另一端,透過套頭(4172)連接空氣管路(4170)。此圖亦顯示解耦結構(3106)的位置及其側部(3106.3)之一。鼻充氣室(3202)與口充氣室(3200)之間的間隙(3106.1)亦顯示,其允許這些組件彼此彎向或彼此移向。
根據圖17a至17f和圖26a至26d所示的範例,管解耦結構(3500)可接合前面板(3204)與連接端口(3600)。在這些範例中,換氣口(3400)可形成在管解耦結構(3500)。在這些範例中,管解耦結構(3500)可包括一彎頭,該彎頭是在連接端口(3600)處轉動。該管解耦結構(3500)亦可包括一旋轉軸承(3510),以連接一空氣管路(4170)。管解耦結構(3500)可包括一隔板(3520),用以將來自PAP器件(4000)的加壓氣體流動路徑從來自患者的呼出氣體(例如,CO2 )(透過換氣口(3400)離開)之流動路徑分離。透過分離這些流動路徑,隔板(3520)可改善排出呼出氣體(例如,CO2 )。該管解耦結構(3500)亦可包括一快速釋放機構(3530),允許患者容易在前面板(3204)接著及分離管解耦結構(3500)與連接端口(3600)彼此。快速釋放機構(3530)亦可構成在連接端口(3600)與管解耦結構(3500)之間提供一搭扣配接,且接合會有可聽喀聲,確保患者已完成連接。該管解耦結構(3500)亦可包括一防窒息閥(3800)。4. 字彙
在本技術的某些形式中,為了本技術揭示之目的,在本技術之特定形式中,可應用一或多個下列定義。在本技術之其他形式,可應用其他定義。4.1 通則
空氣(Air):空氣將採取包括可呼吸氣體,例如含有補充氧的空氣。
連續呼吸道正壓換氣(CPAP,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採取CPAP治療意謂在連續大氣正壓且最好約固定,透過患者的呼吸循環,施加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至呼吸道入口。以一些形式中,呼吸道入口壓力在一單個呼吸循環中會以數公分水變化,例如在吸入期間較高且在呼氣期間較低。在一些形式中,呼吸道入口壓力在呼氣期間略微較高,且在吸入期間略微減少。在一些形式中,壓力會在患者的不同呼吸循環之間改變,例如,隨著偵測部分上呼吸道障礙的指示而增加,及隨著沒有部分上呼吸道障礙的指示而減少。4.2      PAP 器件的態樣
空氣管路(Air Circuit):管路或管在使用上是構成及設置在一PAP器件與一患者介面之間傳遞空氣或可呼吸氣體供應。具體地,空氣管路可為流體連接氣動區段與患者介面的出口。空氣管路可稱為空氣傳導管。在一些情形中,可為管路的分開突起部件,用於吸入與呼氣。在其他情況,可使用一單個突起部件。
APAP(Automat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自動呼吸道正壓通氣。
增壓器(Blower)或空氣流產生器(Flow Generator):傳遞在環境壓力以上的空氣流動之器件。
控制器(Controller):一種器件、或一器件之部分,用以根據一輸入以調整輸出。例如,控制器之一形式在構成器件輸入的控制變數控制之下為可變。該器件的輸出為控制變數的目前值之函數、且為變數的設定點。一伺服呼吸器可包括一控制器,該控制器具有作為輸入的換氣、作為設置點的目標​換通氣、與作為輸出的壓力支援位準。輸入的其他形式可為氧飽和度(SaO2)、二氧化碳(PCO2 )的部分壓力、動作、來自光體積描述信號儀的信號、與最大流率之一或多者。該控制器的設定點可為固定值、可變值或學習值之一或多者。例如,一呼吸器的設定點可為患者測定換氣的長期平均值。另一呼吸器可具有隨時間變化的換氣設定點。一壓力控制器可構成控制增壓器或泵,以傳遞特定壓力空氣​​。
治療(Therapy):在說明書中的治療可為正壓治療、氧療、二氧化碳療法、無效腔控制、與服藥之一或多者。
呼吸道正壓通氣器件(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PAP) Device):一種用於提供正壓空氣供應給呼吸道之器件。4.3 臉部解剖
鼻翼(Ala或Alar):每個鼻孔的外在外壁或「翼部」。
鼻翼角(Alar angle):由上往下觀,定義在鼻翼之間的角度。
鼻翼端(Alare):鼻翼上面的最側面點。
鼻翼點或鼻翼最外側點(Alar Curvature或Alar Crest):每個鼻翼的彎曲基線的最後點,由鼻翼與臉頰聯合形成的皺痕。
耳廓或耳殼(Auricula或Pinna):耳朵的整個外部可見部分。
(鼻)骨架((nose) Bony Framework):鼻子的骨架包括鼻骨、上頜骨額突、與顎骨的鼻部。
(鼻)軟骨架((nose) Cartilaginous Framework):鼻子的軟骨架包括鼻中隔、側面、及大與小鼻翼軟骨。
鼻小柱(Columella):分開鼻孔的皮膚區塊,且是從鼻尖延伸至上嘴唇。
鼻小柱角(Columella Angle):當交接鼻下點,在畫過鼻孔中點的線段與垂直於眼耳水平面所畫出一線段之間的夾角。
眼耳水平面(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從眶缘的最下點延伸至左耳屏點的一條線。耳屏點是在高於外耳的耳屏的凹口中的最深點。
眉間(Glabella):位於前額的正中矢狀面的軟組織、最顯著點。
側鼻軟骨(Lateral Nasal Cartilage):通常為軟骨的小角板,其上緣連接鼻骨與上頜骨額突,且其下緣連接大鼻翼軟骨。
下唇(下唇中點)(Lip, lower (labrale inferius)):下唇與皮膚的唇紅緣與正中矢狀面相交之一點。
上唇(上唇中點)(Lip, upper (labrale superius)):上唇位在劃過唇紅緣與皮膚邊界的一條線上的正中矢狀面之一點。
鼻翼大軟骨(Major alar cartilage):位在側鼻軟骨下之軟骨板,其在鼻孔前部的周圍形成彎曲,其後端為經由含有三或四個鼻翼小軟骨的堅韌纖維膜連接上頷骨額突。
鼻孔(Naris/Nares(Nostrils)):其為形成鼻腔入口的近似圓形小孔​。鼻孔是由鼻中隔分隔。
鼻唇溝(Naso-labial Sulcus/Naso-labial Fold):從鼻子的每一側延伸至嘴角的皮膚摺層或溝,分離面頰與上唇。
鼻唇角(Naso-labial Angle):相交鼻下點之時在鼻小柱與上唇之間的角度。
耳下點徑(Otobasion inferior):連接耳廓與臉部皮膚的最低點。
耳上點徑(Otobasion superior):連接耳廓與臉部皮膚的最高點。
鼻突點(Pronasale):鼻的最突點或鼻尖,此可從頭部的其餘部分的側視圖分辨。
人中(Philtrum):從鼻中隔的下緣到上唇區域的唇部上方的中線鼻唇溝。
頦點(Pogonion):位於軟組織,下巴的最前中點。
鼻脊(Ridge(Nasal)):鼻脊是鼻子的中線突起,從鼻梁點延伸至鼻突點。
矢狀面(Sagittal Plane):從前部(前)至後部(後)將身體分成右半部與左半部的垂直平面。
鼻梁點(Sell​​ion):位於軟組織,其為在額鼻縫區域上面的最凹點。
鼻中隔軟骨(Septal Cartilage(Nasal)):鼻中隔軟骨形成中隔的部分,且分開鼻腔的前部。
鼻翼根部内側(Subalare):在鼻翼基底之下緣的點,其中,鼻翼基底接合上唇的皮膚。
鼻翼根部内側點(Subnasal Point):位於軟組織,其為鼻小柱在正中矢狀面合併上唇的點。
頦上點(Supramentale):在下唇中點與軟組織頦點之間的下唇中線的最大凹點。4.4 頭骨的解剖構造
額骨(Frontal Bone):額骨​​包括大垂直部,即額鱗,其對應稱為前額的區域。
下頜骨(Mandible):下頜骨形成下頜。頦隆凸為形成頦巴之頜的骨突。
上頜骨(Maxilla):上頜骨形成上頜且位於下頜骨的上面與眼窩的下面。上頜骨的額突沿著鼻側向上伸,且形成其橫向邊界之部分。
鼻骨(Nasal Bone):鼻骨為兩小橢圓形骨,不同尺寸且以不同個體形成;其為並排在臉部的中部與上部,且沿著其接合而形式「鼻梁」。
鼻根點(Nasion):額骨與兩鼻骨的交點,直接介於眼睛與高於鼻梁之間的凹區。
枕骨(Occipital Bone):枕骨位於頭蓋骨的背部與下部。枕骨包括一橢圓形孔(枕骨大孔),顱腔可透過該橢圓形孔連通脊椎管。枕骨大孔後面的彎板為枕鱗。
頂骨(Parietal Bone):頂骨為當連接一起之時,形成顱蓋與顱側的骨。
顳骨(Temporal Bone):顳骨位於顱底與顱側,且支撐稱為太陽穴的臉部。
顴骨(Zygomatic Bone):臉部包括兩顴骨,其位於臉部的上部與側部,且形成臉頰的隆起。4.5 呼吸系統解剖構造
橫隔膜(Diaphragm):延伸過胸廓的底部的一片肌肉。橫隔膜從腹腔分開胸腔,包括心、肺與肋骨。當橫隔膜收縮,胸腔的體積便會增加且空氣會進入肺部。
喉頭(Larynx):喉頭、或喉部收容聲帶且連接喉咽(下咽)的下部與氣管。
肺(Lungs):人類的呼吸器官。肺的引導區段包括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與末端細支氣管。呼吸器官區段包括呼吸器官細支氣管、肺胞管、與肺泡。
鼻腔(Nasal Cavity):鼻腔(或鼻窩)是在臉部中央的鼻子上面與後面的大填滿氣空間。鼻腔是被稱為鼻中隔的垂直翼分成兩部分。在鼻腔的側邊上是三個稱為鼻道或鼻甲的水平外生。至於鼻腔的前部是鼻子,而鼻腔的背部則經由鼻後孔混入鼻咽。
咽頭(Pharynx):位於鼻腔正下方(下面)且於食道與喉頭上面的咽喉部位。咽頭習知分成三個部分:鼻咽(上咽)、口咽(中咽)與喉咽部(下咽)。4.6 物料
矽膠或矽橡膠(Silicone或Silicone Elastomer):一種合成橡膠。在本說明書中,所參考的矽膠是一種液型矽橡膠(LSR)或一種壓縮成型矽橡膠(CMSR)。一商用LSR形式是SILASTIC(包括在此商標下銷售的多種產品),由道瓊(Dow Corning)公司製造。另一LSR業者是瓦克(Wacker)公司。除非特別聲明,否則一LSR的較佳形式具如使用ASTM D2240所測量約35至約45範圍內的Shore A(或Type A)壓痕硬度。
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一種雙酚A型碳酸酯的典型透明熱塑性聚合體。4.7 患者介面的態樣
防窒息活瓣(AAV,Anti-asphyxia Valve):一鼻罩系統的組件或次組裝,藉由以故障保護方式使其與大氣相通,減少患者再次呼吸過度CO2 的風險。
彎頭(Elbow):一種引導流動軸線或空氣以改變通過角度方向之導管。在一形式中,角度可為約90度。在以另一形式中,角度可為小於90度。導管可為一概略圓形截面。在另一形式中,導管可為一橢圓或矩形截面圖。
框部(Frame):框部意指承載連接頭帶的兩或多個點之間的張力負荷之一鼻罩結構。一鼻罩框部可為鼻罩的非氣密負荷承載結構。不過,一些鼻罩框部的形式亦可為不透氣。
功能性死腔(Functional Dead Space):功能性死腔指呼吸管路內的至少一區域,其中,可收集患者呼氣,使得呼吸管路內的正常氣體流動無法有效將呼氣從呼吸管路排出。
頭帶(Headgear):頭帶意指針對頭部使用而設計的定位和穩定結構之形式。最好係,頭帶包括一或多個柱體、繫件與加固構件的全部,其構成定位及保持患者介面在患者臉部的定位,用以輸送呼吸治療。一些繫件為柔軟、柔韌、彈性材料,諸如泡體與織物的疊層複合材料製成。
隔膜(Membrane):隔膜意指一通常薄元件,最好係實質具有不防礙彎曲性,但具有抗拉伸性。
充氣室(Plenum Chamber):鼻罩充氣室意指一患者介面的構件部,其具有包圍的空間容積的壁部,該容積內存有空氣,使用上,其內的空氣經加壓超過大氣壓。殼體可形成鼻罩充氣室的壁部之部分。在一形式中,患者臉部的區域形成充氣室的該等壁部之一。
密封(Seal):密封意指一結構或阻障物,意欲阻礙空氣流過兩表面的介面;或者,密封意指防止空氣流動。
殼體(Shell):一殼體意指一彎曲結構具有彎曲、拉伸與壓縮硬度,例如,形成鼻罩的彎曲結構壁的鼻罩之一部分。最好係,相較於其整體尺寸,相對較薄。在一些形式中,殼體可有刻面。雖然在一些形式中,壁為不氣密,不過最好係,此壁為不透氣。
加固構件(Stiffener):一加固構件意指一結構組件設計成用以提高另一組件在至少一方向的抗彎曲性。
柱體(Strut):一柱體意指一結構組件設計成用以提高另一組件在至少一方向的耐壓縮性。
旋轉軸承(Swivel):組件的子裝配體構成最好在低轉矩下,最好獨立繞一公用軸旋轉。在一形式中,旋轉軸承可構成旋轉至少360度角度。在另一形式中,旋轉軸承可構成旋轉小於360度角度。當使用在空氣管路的環境,組件的子裝配體最好包括一匹配成對的圓筒形導管。最好係,使用時極少部分或不會從旋轉軸承洩漏的空氣流。
繫件(Tie):一繫件意指一結構組件設計成抗張力。
換氣口(Vent):允許有計畫的控制鼻罩或導管內部至環境空氣的漏氣率,以允許排出呼出的二氧化碳(CO2 )與供應氧氣(O2 )。4.8 有關患者介面使用的術語
表面曲率(Curvature (of a surface)):一表面區域具馬鞍形狀,其在一方向中向上彎曲且在不同方向中向下彎曲,該表面區域具負曲率;一表面區域具圓頂形狀(其在兩主方向以同樣方式彎曲),該表面區域具正曲率。一平面具零曲率。
柔性(Floppy):利用下列特性組合的材質、結構或複合材料的品質: ž  容易順應手指壓力。 ž  當引起支撐其自身的重量,無法保持其形狀。 ž  不堅硬。 ž  略施力便能拉伸或彈性彎曲。
柔性的品質可有關聯方向,因此,一特定材料、結構或複合材料在第一方向可為柔性,但在第二方向可為無彈性或堅硬,例如一第二方向為垂直於第一方向。
彈性(Resilient):實質能彈性變形,且在諸如1秒鐘的相當較短時段內,當卸載時可實質釋放所有能量。
硬質(Rigid):不容易受到通常在建立及維持患者介面與患者呼吸道入口的密封關係時遇到的手指壓力、及/或張力或負荷而導致變形。
半硬質(Semi-rigid):意指在呼吸道正壓治療期間通常所施加機械力的影響下,不會實質扭曲的足夠硬度。5. 其他補充說明
除非另有定義,否則本說明書所使用的全部技術與科學術語具有與本技術所屬之熟諳此技者普遍瞭解相同的意義。雖然類似或等同於本說明書所述內容的任何方法與材料亦可使用在本技術的實踐或測試中,但本說明書只描述有限數量的示範性方法與材料。
必須注意,如本說明書與文後申請專利範圍的使用,除非本說明書有明確規定,否則單數形式「一」與「該」包括其複數個等同物。
此外,在解釋本發明中,所有術語應以符合本說明書的廣泛合理方式解釋。特別係,術語「包括」與「包括」應以非獨占性方式解釋為元件、組件或步驟,其指出引用的元件、組件、或步驟可存在或使用或搭配未明確引用的其他元件、組件或步驟使用。
雖然本說明書的技術已參考具體範例描述,但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說明本技術的原理與應用。在一些範例中,術語與符號可能意味著無需用以實施本技術的具體細節。例如,雖然可使用術語「第一」與「第二」,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其不意欲指出任何順序,但亦可用來區分不同的元件。此外,雖然在方法中的處理步驟採用某順序描述或例示,但不必然為此一順序。熟諳此技者應明白,此順序可修改及/或其態樣可同時或甚至同步進行。
因此,應明白,可進行示意性範例的各種修改,且可設計其他配置,不致悖離本技術的精神與範疇。
1:鼻腔 2:口腔 3:喉頭 4:聲帶 5:食道 6:氣管 7:支氣管 8:肺 9:心 10:橫膈膜 11:肺泡囊 12:鼻骨 13:側鼻軟骨 14:大翼軟骨 15:鼻孔 16:上唇 17:下唇 18:硬顎 19:軟顎 20:口咽 21:舌 22:會厭軟骨 23:上紅唇 24:下紅唇 25:內眥 26:鼻翼 27:鼻唇溝 28:口角 29:嘴寬度 30:矢形面 31:上 32:下 33:右 34:左 35:徑向向外 36:徑向向內 37:前 38:後 39:頭鞍 40:鼻梁 41:鼻脊 42:鼻尖 43:鼻下點 44:承漿 45:鼻翼最外側點 46:上耳底點 47:下耳底點 48:冠狀面 49:眼耳水平面 50:鼻唇角度 51:鼻小柱 52:鼻孔 53:鼻孔長軸 54:表皮層 55:脂肪組織 56:中隔軟骨 57:上頜骨顎突 58:小翼軟骨 59:纖維脂肪組織 60:額竇 61:鼻翼大軟骨內側腳 62:前鼻棘 63:額骨 64:顳骨 65:顴骨 66:鼻甲 67:上顎骨 68:下顎骨 69:頦隆凸 70:蝶骨 71:咀嚼肌 72:二腹肌 73:胸鎖乳突肌 74:頂骨 75:枕骨 76:斜方肌 77:眶上孔 78:鼻中隔軟骨 79:籽狀軟骨 80:眶下孔 1000:患者 1100:床伴 3000:患者介面 3100:密封形成結構 3101:口氣室開口 3102:口氣室 3103:鼻氣室開口 3104:鼻氣腔 3104.1:遠側 3104.2:較小側 3104.3:近側 3105:鼻孔端口 3106:解耦結構 3106.1:間隙 3106.2:連接區域 3106.3:側部 3106.4:頂面 3106.5:連接面 3106.6:底面 3110:口墊 3112:鼻墊 311​​2.1:區域 3112.2:區域 3112.3:區域 3113:區域 3114:突出端 3115:區域 3116:凹部 3117:區域 3118:峰部 3119:鼻懸帶 3120:口下墊 3121:直側壁 3122:錐形區域 3124:加厚鼻墊段 3130:軟連接區域 3132:硬連接區域 3200:口充氣室 3202:鼻充氣室 3204:前面板 3205:連接部 3206:頂板 3207:側支撐件 3208:鼻下墊支撐壁 3208.1:凹口 3209:缺口 3210:周邊 3212:口充氣室段 3213:截去部 3214:頂板緩衝部 3215:前面板緩衝部 3216:凹部 3217:孔口 3218:伸出件 3219:凹部 3250:下接著部件 3251:框部 3252:上接著部件 3253:掣子 3254:配合面 3255:配合部 3256:配合部伸出件 3257:翼部 3258:凹部 3259:框部伸出件 3260:夾具磁鐵 3261:配合部磁鐵 3262:配合部凹口 3263:引導面 3264:突起部 3265:缺口 3266:減少厚度段 3267:配合部磁鐵接收單元 3300:定位和穩定結構 3301:固持臂總成 3302:固持臂 3303:頂板罩 3304:連接部件 3305:墊 3306:頭帶 3307:凸起件 3308:開口 3309:爪部 3310:頂帶 3312:下繫帶 3314:夾具 3315:桿件 3316:保護套 3317:夾具凹口 3318:缺口 3319:接納面 3320:夾具磁鐵罩 3321:夾具磁鐵接收單元 3400:換氣口 3500:解耦管結構 3510:旋轉軸承 3520:隔板 3530:快速釋放機構 3600:連接端口 3800:防窒息閥 4000:PAP器件 4170:空氣管路 4172:套頭 5000:增濕器
本技術經由附圖中的範例(且非限制)加以示意說明,其中,相同參考編號表示類似元件,包括:1. 治療系統
圖1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系統。患者(1000)配戴一患者介面(3000),患者從一PAP器件(4000)接收正壓氣體供應。來自PAP器件(4000)的空氣是在一增濕器(5000)中加濕,且沿著空氣管路(4170)輸送給患者(1000)。床伴(1100)亦同時顯示。
圖1b顯示一PAP器件使用在配戴鼻罩的患者。
圖1c顯示一PAP器件使用在配戴全鼻罩的患者。2. 治療 2.1 呼吸系統
圖2a顯示人類呼吸器官系統之概觀,包括鼻腔、口腔、喉頭、聲帶、食道、氣管、支氣管、肺、肺泡囊、心與橫鼻中隔。
圖2b顯示人類上呼吸道之圖式,包括鼻腔、鼻骨、側鼻軟骨、大翼軟骨、鼻孔、上唇、下唇、喉頭、硬顎、柔顎、口咽、舌、會厭軟骨、聲帶、食道與氣管。2.2 面部解剖
圖2c為具有一些表面解剖識別特徵的臉部前視圖,包括上唇、上红唇、下红唇、下唇、嘴寬度、內眥、鼻翼、鼻唇溝與口角。
圖2d為具有一些表面解剖識別特徵的頭部側視圖,包括頭鞍、鼻梁、鼻尖、鼻下點、上唇、下唇、承漿(supramenton)、鼻瘠、上耳底點與下耳底點。同,指出上、下與前、後方向。
圖2e為頭部的進一步側視圖,指出眼耳水平面與鼻唇角度的概略位置。
圖2f顯示鼻下點圖。
圖2g顯示鼻子之表面特徵的側視圖。
圖2h顯示鼻子之皮下結構,包括側軟骨、中隔軟骨、大翼軟骨、小翼軟骨與纖維脂肪組織。
圖2i顯示鼻子之內側解剖,約距離矢狀面數公釐,在其中,顯示中隔軟骨與大翼軟骨之內腳。
圖2j顯示頭顱骨的前視圖,包括顎骨、顳骨、鼻骨與顴骨。亦指出鼻甲骨,如上顎骨、下顎骨與頦隆凸。
圖2k顯示具有頭表面輪廓、以及一些肌肉之頭顱的側面圖。顯示下列骨頭:顎骨、蝶骨、鼻骨、顴骨、上顎骨、下顎骨、頂骨、顱骨與枕骨。頦隆凸亦指出。顯示下列肌肉:二腹肌、咀嚼肌、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
圖2l顯示顱骨與組織結構的前側圖。3. 患者介面
圖3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的患者介面之透視圖。
圖3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的患者介面之前視圖。
圖3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的患者介面之後視圖。
圖3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的患者介面之上視圖。
圖3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的患者介面之底視圖。
圖3f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的患者介面之側視圖。
圖3g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含有空氣管路的患者介面之透視圖。
圖3h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含有空氣管路的患者介面之後視圖。
圖3i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含有空氣管路的患者介面之前視圖。
圖3j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含有空氣管路的患者介面之上視圖。
圖3k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含有空氣管路的患者介面之底視圖。
圖3l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含有空氣管路的患者介面之側視圖。
圖3m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含有患者所配戴空氣管路的患者介面之透視圖。
圖3n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含有空患者所配戴空氣管路的患者介面之前視圖。
圖3o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含有患者所配戴空氣管路的患者介面之側視圖。
圖3p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含有患者所配戴空氣管路的患者介面之上視圖。
圖3q顯示根據本發明之技術的患者介面且患者介面位靠患者臉部之側截面圖。其使以截面顯示患者與呼吸道。
圖3r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之一部分的詳細前透視圖。患者介面使以虛線顯示,且患者的鼻、嘴與下巴是以實線顯示。
圖3s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的患者介面之分解透視圖。
圖3t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的患者介面之分解前視圖。
圖3u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的患者介面之分解後視圖;
圖4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鼻架墊之上視圖。
圖4b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鼻架墊之圖4a的線段4c-4c之底截面圖。
圖4c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鼻架墊之圖4a的線段4c-4c之側截面圖。患者鼻子是以虛線顯示。
圖5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另一鼻架墊之上視圖。
圖5b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另一鼻架墊之圖5a的線段5c-5c之底截面圖。
圖5c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另一鼻架墊之圖5a的線段5c-5c之側截面圖。患者鼻子是以虛線顯示。
圖6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另一鼻架墊之上視圖。
圖6b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另一鼻架墊之圖6a的線段6c-6c之底截面圖。
圖6c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另一鼻架墊之圖6a的線段6c-6c之側截面圖。患者鼻子是以虛線顯示。
圖7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後透視圖。
圖7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側透視圖。
圖7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前透視圖。
圖7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後視圖。
圖7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前視圖。
圖7f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上視圖。
圖7g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底視圖。
圖7h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側視圖。
圖8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上視圖,且含有數條線段定義不同截面。
圖8b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8a的線段8b-8b之側截面圖。
圖8c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8a的線段8c-8c之側截面圖。
圖8d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8a的線段8d-8d之側截面圖。
圖8e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8a的線段8e-8e之側截面圖。
圖8f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8a的線段8f-8f之側截面圖。
圖8g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8a的線段8g-8g之前截面圖。
圖8h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8a的線段8h-8h之前截面圖。
圖8i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8a的線段8i-8i之前截面圖。
圖8j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8a的線段8j-8j之前透視圖。
圖8k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8a的線段8k-8k之側截面圖。
圖8l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8a的線段8l-8l之側截面圖。
圖9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的前視圖,且含有數條線段定義不同截面。
圖9b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9a的線段9b-9b之側截面圖。
圖9c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9a的線段9c-9c之側截面圖。
圖9d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9a的線段9d-9d之側截面圖。
圖9e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9a的線段9e-9e之側截面圖。
圖9f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的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9a的線段9f-9f之側截面圖。
圖9g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9a的線段9g-9g之側截面圖。
圖9h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9a的線段9h-9h之側截面圖。
圖9i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形式之患者介面的充氣室總成之圖9a的線段9i-9i之側截面圖。
圖10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鼻墊之上視圖。
圖10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鼻墊之上視圖。
圖10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鼻墊之上視圖。
圖10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鼻墊之上視圖。
圖11a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圖4a的線段11a-11a之鼻墊的截面。
圖11b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圖13的線段11b、11c之鼻墊的截面。
圖11c顯示採用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圖13的線段11b、11c之鼻墊的截面。
圖12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口墊具有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的下墊之後視圖。
圖12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口墊具有另一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的下墊之後視圖。
圖12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口墊具有另一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的下墊之後視圖。
圖12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口墊具有另一示範性密封形成結構的下墊之後視圖。
圖13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鼻架墊之上視圖。
圖14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分解側視圖。
圖15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頂板、與固持臂的前視圖。
圖15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另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頂板、與固持臂的前視圖。
圖15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頂板、與固持臂的前視圖。
圖15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頂板、與固持臂的前視圖。
圖15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頂板、與固持臂的前視圖。
圖16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與充氣室的上透視圖。
圖16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與充氣室的底透視圖。
圖16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與充氣室的另一上透視圖。
圖16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與充氣室的前視圖。
圖16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與充氣室的後視圖。
圖16f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與充氣室的上視圖。
圖16g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與充氣室的底視圖。
圖16h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與充氣室的側視圖。
圖16i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採用圖16d的線段16i-16i之密封形成結構與充氣室之截面圖。
圖16j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採用圖16f的線段16j-16j之密封形成結構與充氣室的截面圖。
圖16k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採用圖16h的線段16k-16k之密封形成結構與充氣室的截面圖。
圖16l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採用圖16d的線段16l-16l之密封形成結構與充氣室的截面圖。
圖16m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採用圖16g的線段16m-16m之密封形成結構與充氣室的截面圖。
圖16n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與充氣室的詳細前透視圖。
圖16o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採用圖16d的線段16o-16o之密封形成結構與充氣室的截面圖。
圖17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透視圖。
圖17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前視圖。
圖17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後視圖。
圖17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上視圖。
圖17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底視圖。
圖17f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側視圖。
圖18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具有頂板與一前面板的透視圖。
圖18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具有一頂板與一前面板的前視圖。
圖18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具有一頂板與一前面板的側視圖。
圖18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具有一頂板與一前面板的上視圖。
圖18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具有一頂板與一前面板的後透視圖。
圖18f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採用密封形成結構具有一頂板與一前面板之圖18d的線段18f-18f之截面圖。
圖19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固持臂總成的透視圖。
圖19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固持臂總成的前視圖。
圖19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固持臂總成的側視圖。
圖19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固持臂總成的上視圖。
圖19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固持臂總成的後視圖。
圖19f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固持臂總成的上視圖。
圖19g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固持臂總成的另一上視圖。
圖19h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固持臂總成的後視圖。
圖20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下接著部件、與夾具的透視圖。
圖20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下接著部件、與夾具的前視圖。
圖20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下接著部件、與夾具的後視圖。
圖20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下接著部件、與夾具的側視圖。
圖20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下接著部件、與夾具的上視圖。
圖20f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下接著部件、與夾具的部分分解透視圖。
圖20g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下接著部件、與夾具的另一部分分解透視圖。
圖20h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下接著部件、與夾具的分解透視圖。
圖20i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的透視圖。
圖20j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的前視圖。
圖20k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的後視圖。
圖20l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的側視圖。
圖20m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的上視圖。
圖20n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的後視圖。
圖20o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下接著部件、與夾具的另一部分分解透視圖。
圖20p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下接著部件、與夾具的分解透視圖。
圖20q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的上視圖。
圖20r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的上視圖。
圖20s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框的上視圖。
圖21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頂板的透視圖。
圖21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頂板的前視圖。
圖21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頂板的後視圖。
圖21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頂板的上視圖。
圖21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頂板的側視圖。
圖22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的透視圖。
圖22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的前視圖。
圖22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的後視圖。
圖22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的側視圖。
圖22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前面板的上視圖。
圖23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支撐的前透視圖。
圖23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支撐的另一前透視圖。
圖23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支撐的後視圖。
圖23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支撐的上透視圖。
圖23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支撐的側透視圖。
圖23f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支撐的另一側透視圖。 圖23g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的前視圖。 圖23h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的另一前視圖。 圖23i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的後視圖。 圖23j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的俯視圖。 圖23k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的仰視圖。 圖23l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的前視立體圖。 圖23m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的後視立體圖。
圖24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的連接器之前透視圖。
圖24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的連接器之另一前透視圖。
圖24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的連接器之後視圖。
圖24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的連接器之上透視圖。
圖24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的連接器之側透視圖。
圖24f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下接著部件的連接器之另一後透視圖;
圖25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夾具的前透視圖。
圖25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夾具的另一前透視圖。
圖25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夾具的後透視圖。
圖25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夾具的上透視圖。
圖25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夾具的側透視圖。
圖25f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夾具的另一後透視圖;
圖25g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夾具的前透視圖。
圖25h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夾具的另一前透視圖。
圖25i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夾具的後透視圖。
圖25j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夾具的上透視圖。
圖25k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夾具的側透視圖。
圖25l顯示根據本技術的一範例之夾具的另一後透視圖;
圖26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管解耦結構的透視圖。
圖26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管解耦結構的前視圖。
圖26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管解耦結構的後視圖。
圖26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採用圖26c的線段26d-26d之管解耦結構的截面圖。
圖27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具有一頂板與一前面板的透視圖。
圖27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具有一頂板與一前面板的前視圖。
圖27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具有一頂板與一前面板的側視圖。
圖27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具有一頂板與一前面板的上視圖。
圖27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密封形成結構具有一頂板與一前面板的後透視圖。
圖27f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採用密封形成結構具有一頂板與一前面板之圖27d的線段27f-27f之截面圖。
圖28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頂板的透視圖。
圖28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頂板的前視圖。
圖28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頂板的後視圖。
圖28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頂板的上視圖。
圖28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頂板的側視圖。
圖29a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透視圖。
圖29b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前視圖。
圖29c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後視圖。
圖29d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上視圖。
圖29e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底視圖。
圖29f顯示根據本技術之一範例之患者介面的側視圖。
3000:患者介面
3110:口墊
3112:鼻墊
3114:突出端
3200:口充氣室
3204:前面板
3250:下接著部件
3251:框部
3252:上接著部件
3302:固持臂
3303:頂板罩
3304:連接部件
3305:墊
3308:開口
3314:夾具

Claims (20)

  1. 一種用以提供可呼吸氣體給患者之患者介面,包括: 一墊總成,其包括: 一鼻墊,其配置為接觸並密封患者鼻子的下周邊,該鼻墊包括一鼻開口,該鼻開口配置為在使用時將可呼吸氣體引導至患者的鼻孔; 一鼻充氣室和該鼻墊形成一鼻氣室,該鼻充氣室包括一凹陷區域; 一口墊,其配置為接觸並密封患者嘴部周圍的患者臉部,該口墊包括一口孔,該口孔配置為在使用時將可呼吸氣體引導至患者的嘴部; 一口充氣室和該口墊形成一口氣室,該鼻氣室和該口氣室在該墊總成內氣動連接;及 一前開口,其位於與口孔相對以接收可呼吸氣體; 一定位和穩定結構,其包括一對上側帶、一對下側帶和一對夾具;及 一單一板構件,其可拆卸的連接至該墊總成,該單一板構件包括配置為可拆卸的連接至一輸氣管的一連接部件,該連接部件配置為由該輸氣管接收可呼吸氣體,並將可呼吸氣體透過該前開口引導至該墊總成;該單一板構件包括具有一對上接著部件的一上部和具有一對下接著部件的一下部,每一該上側帶可拆卸的連接至該些上接著部件中的對應一者,每一該下側帶可拆卸的連接至該些夾具的對應一者,每一該夾具可拆卸的連接至該些下接著部件的對應一者;且當該單一板構件可拆卸的連接至該墊總成時,該單一板構件的該上部之形狀與尺寸設計為與該鼻充氣室的該凹陷區域之一下表面互補。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其中,該鼻墊和該口墊形成為一體件。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其中,該鼻墊、該鼻充氣室、該口充氣室和該口墊形成為一體件。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患者介面,其中,該鼻墊包括一凹部,該凹部配置為在使用時接納患者的鼻尖。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患者介面,其中,該鼻墊包括一對峰部,每一該峰部位於該凹部的橫向外側,且每一該峰部配置為在使用時相對於患者沿向上方向延伸。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患者介面,其中,該鼻墊在該些峰部下方的該凹部凹陷。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其中,該單一板構件的該上部包括一對側向部位,在使用時,該對側向部位相對於患者在向上方向延伸的比位於該些側向部位之間的一中間部位更遠。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患者介面,其中,當該單一板構件可拆卸的連接至該墊總成時,該些側向部位和該中間部位的形狀和尺寸設計為與該凹陷區域的該下表面實質齊平。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其中,該口充氣室更包括一換氣口,該換氣口配置為允許排出呼出的二氧化碳,該換氣口具有複數個孔。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更包括一防窒息閥。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其中,該鼻墊更包括一對突出端,每一該突出端位於該鼻墊的一對應側邊,且每一該突出端配置為在患者的各別鼻翼與各別鼻唇溝之間接觸並密封患者的臉部。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其中,在使用時,該鼻開口相對於患者從前邊緣到後邊緣的橫向寬度增加。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其中,該鼻墊的厚度沿著從該鼻開口橫向向外的方向增加。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其中,該鼻墊的一下部為凹入以在使用中密封患者的上唇。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其中,該定位和穩定結構更包括一後部,該對上側帶和該對下側帶從該後部延伸。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其中,該對上側帶包括鉤材料和環材料以可拆卸的連接至該些上接著部件的對應一者,而該對下側帶包括鉤材料和環材料以可拆卸的連接至該些夾具的對應一者。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其中,該墊總成更包括一解耦結構,該解耦結構配置為使該鼻墊和該口墊解耦。
  1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其中,該墊總成由矽膠製成。
  1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其中,該單一板構件由相對硬的材料製成。
  2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患者介面,其中,該鼻開口由該鼻墊上的單一孔組成。
TW109116781A 2013-05-14 2014-05-14 口鼻患者介面 TWI7449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361823353P 2013-05-14 2013-05-14
US61/823,353 2013-05-14
US201461954201P 2014-03-17 2014-03-17
US61/954,201 2014-03-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2279A true TW202102279A (zh) 2021-01-16
TWI744906B TWI744906B (zh) 2021-11-01

Family

ID=793397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6781A TWI744906B (zh) 2013-05-14 2014-05-14 口鼻患者介面
TW110135490A TWI803000B (zh) 2013-05-14 2014-05-14 口鼻患者介面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5490A TWI803000B (zh) 2013-05-14 2014-05-14 口鼻患者介面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534567B2 (zh)
JP (1) JP2022174175A (zh)
CN (2) CN108434575B (zh)
NZ (1) NZ780432A (zh)
TW (2) TWI74490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15846A (en) 1944-10-23 1947-02-18 Randall Francis Eugene Oronasal mask
US4739755A (en) 1986-10-17 1988-04-26 American Cyanamid Company Respirator
DE4004157C1 (en) 1990-02-10 1991-04-11 Draegerwerk Ag, 2400 Luebeck, De Respiratory nose-mouth half mask - has body with peripheral seal bead to define separate compartments
US5233978A (en) 1992-04-03 1993-08-10 Medway Nasal oxygen mask
EP0634186B1 (en) * 1993-06-18 2000-08-23 Resmed Limited Facial breathing mask
US5474060A (en) 1993-08-23 1995-12-12 Evans; David Face mask with gas sampling port
US5540223A (en) 1994-02-17 1996-07-30 Respironics, Inc. Respiratory mask facial seal
AUPO126596A0 (en) 1996-07-26 1996-08-22 Resmed Limited A nasal mask and mask cushion therefor
US5758642A (en) 1996-10-02 1998-06-02 Choi; Myung Ja Gas delivery mask
US6019101A (en) 1996-10-31 2000-02-01 Sleepnet Corporation Nasal air mask
AUPO504597A0 (en) 1997-02-10 1997-03-06 Resmed Limited A mask and a vent assembly therefor
AUPQ102999A0 (en) 1999-06-18 1999-07-08 Resmed Limited A connector for a respiratory mask and a respiratory mask
AU2000234250A1 (en) 2000-02-25 2001-09-03 Map Medizintechnik Fur Arzt Und Patient Gmbh And Co. Kg Sealing lip device for a respiratory mask, respiratory mask and a method and a moul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UPQ821500A0 (en) 2000-06-19 2000-07-13 Australian Centre For Advanced Medical Technology Ltd Mask
AUPQ880800A0 (en) 2000-07-17 2000-08-10 Australian Centre For Advanced Medical Technology Ltd Mask
US7753050B2 (en) * 2001-09-07 2010-07-13 Resmed Limited Headgear connection assembly for a respiratory mask assembly
GB0204161D0 (en) 2002-02-22 2002-04-10 Smiths Group Plc Mask apparatus
GB0205447D0 (en) 2002-03-08 2002-04-24 Smiths Group Plc Mask apparatus
AUPS192602A0 (en) 2002-04-23 2002-05-30 Resmed Limited Nasal mask
US8042542B2 (en) * 2002-04-23 2011-10-25 Resmed Limited Respiratory mask assembly with magnetic coupling to headgear assembly
US6857428B2 (en) 2002-10-24 2005-02-22 W. Keith Thornton Custom fitted mask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NZ562413A (en) 2003-02-21 2009-02-28 Resmed Ltd Headgear assembly for nasal pillows mask
CN1901961B (zh) 2003-12-31 2010-12-22 雷斯梅德有限公司 小型口鼻病人接口
US7243650B2 (en) 2004-07-12 2007-07-17 Thornton W Keith Custom fitted mask configured for coupling to an external gas supply system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US8127764B2 (en) 2004-11-05 2012-03-06 Ric Investments Llc Respiratory mask cushion and mask using same
EP1833573A4 (en) * 2005-01-05 2011-02-23 Sleepnet Corp METHOD AND DEVICE FOR THE MAGNETIC CONNECTION OF A HEAD PROTECTION TO A VENTILATION MASK
EP1841481B1 (en) 2005-01-12 2015-12-02 ResMed Limited Cushion for patient interface
NZ591018A (en) 2005-06-06 2013-01-25 Resmed Ltd Mask system for CPAP using nasal prongs having self adjustable properties in use
US7909035B2 (en) * 2005-07-11 2011-03-22 Airway Technologies, Llc Multi-chamber mask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US7762254B2 (en) 2005-08-02 2010-07-27 Ric Investments, Llc Mask mounting mechanism
US7448386B2 (en) 2005-12-07 2008-11-11 Ric Investments, Llc Full face respiratory mask with integrated nasal interface
JP2007222527A (ja) 2006-02-27 2007-09-06 Kakuichi Kasei Kk マグネット止め具
US7793987B1 (en) 2006-03-24 2010-09-14 Ric Investments, Llc Magnetic coupling assembly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WO2008040050A1 (en) 2006-10-02 2008-04-10 Resmed Ltd Cushion for mask system
WO2008043134A1 (en) 2006-10-09 2008-04-17 Australian Centre For Advanced Medical Technology Pty Ltd Gas mask assembly with swivel connector
NZ615330A (en) 2006-12-15 2015-03-27 Resmed Ltd Delivery of respiratory therapy
EP2481434B1 (en) 2006-12-15 2016-04-13 ResMed Ltd. Delivery of respiratory therapy
US8757157B2 (en) 2007-08-02 2014-06-24 Resmed Limited Mask for delivery of respiratory therapy to a patient
CN201064608Y (zh) 2007-08-09 2008-05-28 石林玉 口鼻双用面罩
WO2009026627A1 (en) 2007-08-31 2009-03-05 Resmed Ltd Respiratory mask with textile features
US8397724B2 (en) 2007-12-21 2013-03-19 Mergent Solutions System, method and ventilation interface for providing pressurized breathable gas to the mouth and nose separately
NZ792157A (en) * 2008-03-04 2022-11-25 ResMed Pty Ltd Mask system
US10792451B2 (en) * 2008-05-12 2020-10-06 Fisher & Paykel Healthcare Limited Patient interface and aspects thereof
NZ589634A (en) 2008-06-04 2012-09-28 Resmed Ltd A mask to apply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PAP) for the treatment of a sleep disorder that attaches to the face
WO2010067235A1 (en) 2008-12-11 2010-06-1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Respiratory interface with flexing faceplate
NZ597254A (en) 2009-05-29 2013-12-20 Resmed Ltd Nasal mask system
NZ774985A (en) 2009-06-02 2022-10-28 ResMed Pty Ltd Unobtrusive nasal mask
EP2445563A4 (en) 2009-06-24 2016-03-23 Resmed Ltd ADJUSTABLE MASK SYSTEM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S
WO2011005955A2 (en) 2009-07-08 2011-01-13 Boston Endoscopic Engineering Corp. Magnetic stent and method of use
WO2011022751A1 (en) 2009-08-26 2011-03-03 Resmed Ltd Mask system
EP2501425B1 (en) 2009-11-20 2022-04-13 ResMed Pty Ltd Mask system
EP2552526A1 (en) 2010-04-01 2013-02-0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Flexible mask attachment for a patient interface device
CN103052421B (zh) * 2010-08-09 2016-09-14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动态自调节机构的患者界面装置
CN105396207B (zh) * 2010-09-30 2020-01-10 瑞思迈私人有限公司 面罩系统
NZ625429A (en) 2010-09-30 2015-12-24 Resmed Ltd Patient interface systems
US20120234326A1 (en) 2011-01-14 2012-09-20 Resmed Limited Mask system
CN103747828B (zh) 2011-06-16 2017-07-28 瑞思迈有限公司 加湿器和层式加热元件
JP6639086B2 (ja) 2011-08-05 2020-02-05 レスメド・モーター・テクノロジーズ・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ブロワ
CN103945890B (zh) 2011-10-31 2017-02-15 费雪派克医疗保健有限公司 包括鼻部密封部分的接口
CN104023778A (zh) 2011-11-03 2014-09-03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具有腔室和鼻枕组件的模块化患者界面装置
CN202505937U (zh) 2012-02-24 2012-10-31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多功能二合一口鼻罩
NZ716698A (en) 2012-03-30 2017-09-29 Resmed Ltd Patient interface
CN202637661U (zh) 2012-06-13 2013-01-02 崔冬 可拆卸呼吸面罩
BR112015001899A2 (pt) 2012-07-27 2017-07-04 Resmed Ltd interface de paciente e método para produzir a mesma.
JP6716252B2 (ja) * 2012-11-16 2020-07-01 フィッシャー アンド ペイケル ヘルスケア リミテッド 鼻シールおよび呼吸用インターフェース
NZ744244A (en) 2013-01-16 2020-01-31 ResMed Pty Ltd Patient interfa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CN105188819B (zh) 2013-03-13 2017-07-18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鼻下密封衬垫和采用该衬垫的患者接口装置
EP3821931A1 (en) 2013-05-14 2021-05-19 ResMed Pty Ltd Oro-nasal patient interface
CN114796779A (zh) 2013-07-17 2022-07-29 费雪派克医疗保健有限公司 病人接口及其多个方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34040A1 (en) 2022-05-05
CN108434575A (zh) 2018-08-24
TWI803000B (zh) 2023-05-21
JP2022174175A (ja) 2022-11-22
TW202348265A (zh) 2023-12-16
CN108434575B (zh) 2022-01-18
TWI744906B (zh) 2021-11-01
CN114534051A (zh) 2022-05-27
NZ780432A (en) 2022-07-29
TW202216226A (zh) 2022-05-01
US11534567B2 (en) 202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39389B2 (ja) 口鼻患者インタフェース
JP7087207B2 (ja) エアアシスト型付勢部を備えた織物シール
KR20220044199A (ko) 환자 인터페이스
JP2023506125A (ja) 窓を含むテキスタイル導管
TWI744906B (zh) 口鼻患者介面
TWI832751B (zh) 口鼻患者介面
US11951258B2 (en) Patient interface with an occipital anchor
CN116056745A (zh) 患者接口
CN116113464A (zh) 用于定位和稳定患者接口的设备、系统和方法
NZ762230B2 (en) Oro-Nasal Patient Interface
CN116036435A (zh) 具有覆盖边缘的头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