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44695A - 連接器及端子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及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44695A
TW202044695A TW109103834A TW109103834A TW202044695A TW 202044695 A TW202044695 A TW 202044695A TW 109103834 A TW109103834 A TW 109103834A TW 109103834 A TW109103834 A TW 109103834A TW 202044695 A TW202044695 A TW 20204469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contact
terminal
axial direction
contact wa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3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2408B (zh
Inventor
山口良規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46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46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24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240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目的係在於提供可提高具有板狀的接觸部之端子對殼體的支承強度的連接器。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為,連接器(1)係具備:具有朝軸方向貫通的貫通孔(30)之殼體(2);及配置於貫通孔(30)之端子(3),端子(3)係包含連結於纜線的終端部之結線部(10)、連設於結線部(10)的軸方向前端之支承部(11)、及連設於支承部(11)的軸方向前端且與對象側連接器的對象側端子接觸之平板狀的接觸部(12),接觸部(12)係藉由以翻折部(25)為軸而折疊之金屬板,形成為具有寬度較支承部(11)的寬度更廣的雙重板狀,且具有將已被折疊的金屬板朝厚度方向貫通之開口部(26A、26B),殼體(2)係用來保持配置於貫通孔(30)之端子(3)。

Description

連接器及端子
本發明係關於連接器及端子。
例如,在將安裝於纜線的端部之連接器與固定於基板的連接器互相連接的型態之連接器裝置中,有具備以下的構造之連接器裝置,亦即,在一方的連接器,設置具有板狀的接觸部之端子,在另一方的連接器,設置前端被分成雙叉的雙叉狀接觸部之端子,藉由雙叉狀接觸部夾持板狀的接觸部,使兩連接器的端子彼此電性連接的構造。這種的連接器裝置,例如,多數被採用於纜線對基板的連接方向需要具有某種程度的自由度之情況等。下述的專利文獻1及2,記載有這種的連接器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20943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4-7832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針對前述這樣的連接器裝置所具有的一對連接器中,設有具有板狀的接觸部之端子的連接器,被要求提高端子對連接器殼體之支承強度。亦即,具有板狀的接觸部之端子係因接觸部為板狀,所以具有寬廣的接觸面。當板狀的接觸部與對象連接器的雙叉狀端子接觸時,有負載作用於使板狀的接觸部扭轉的方向或傾斜的方向。為了抗衡此負載,被要求提高端子對連接器殼體之支承強度。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前述問題而開發完成的發明,其的目的係在於提供可提高具有板狀的接觸部之端子對殼體的支承強度的連接器及端子。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前述課題,本發明的第1連接器係具備:具有朝軸方向貫通的貫通孔之殼體;及配置於前述殼體的前述貫通孔之端子,前述端子係包含連結於纜線的終端部之結線部、連設於前述結線部的軸方向前端之支承部、及連設於前述支承部的軸方向前端且與對象側連接器的對象側端子接觸之平板狀的接觸部,前述接觸部係藉由以沿著軸方向或與軸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延伸之翻折部為軸而進行折疊之金屬板,形成為具有寬度較前述支承部的寬度更廣的雙重板狀,且具有將已被折疊的前述金屬板朝厚度方向貫通之開口部,前述殼體係用來保持配置於前述貫通孔之前述端子。
為了解決前述課題,本發明的第2連接器係如前述第1連接器,其中,前述殼體係包含:形成作為前述貫通孔的一部分,將配置於前述貫通孔的前述支承部在與軸方向正交的平面內定位之第1內周面;形成作為前述貫通孔的一部分,抵接於配置在前述貫通孔的前述支承部的前端,限制前述端子朝軸方向前端側之移動的碰撞壁;在前述貫通孔的內部朝軸方向延伸設置,使前端部卡合於前述接觸部的開口部而限制前述端子朝軸方向基端側之移動的矛狀突起;及形成於前述貫通孔的軸方向前端側,至少將前述接觸部的寬度方向兩端部之軸方向基端側在與軸方向正交的平面內定位之第2內周面。
為了解決前述課題,本發明的第1端子,係配置於將殼體朝軸方向貫通之貫通孔之端子,其特徵為包含:連結於纜線的終端部之結線部、連設於前述結線部的軸方向前端之支承部、及連設於前述支承部的軸方向前端且與對象側連接器的對象側端子接觸之平板狀的接觸部,前述接觸部係藉由以沿著軸方向或與軸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延伸之翻折部為軸而進行折疊之金屬板,形成為具有寬度較前述支承部的寬度更廣的雙重板狀,且具有開口部,該開口部是將已被折疊的前述金屬板朝厚度方向貫通,且供設在前述殼體的矛狀突起之前端部卡合。
在本發明的第1及第2連接器的結構中,碰撞壁與矛狀突起限制端子之軸方向的移動,第1內周面與第2內周面限制端子沿著與軸方向正交的平面移動。若依據此結構,可將具有平板狀的接觸部並連結於纜線的終端部之端子穩固地固定於殼體的貫通孔。藉此,可提高端子對殼體之支承強度,當使端子接觸於對象側端子時,可抑制端子晃動。其結果,可使端子正確地接觸於對象側端子,且能夠維持端子彼此的接觸狀態。在對象側端子接觸於寬度廣的接觸部之端部,接觸部的端部被按壓的情況,負載會作用於使端子扭曲的方向或傾斜的方向。為了抗衡這樣的負載,利用將具有寬度廣的接觸部之端子穩固地固定於殼體非常有效。又,若依據第1連接器(第1端子),由於接觸部為兩片重疊的金屬板,故,比起接觸部為一片的金屬板之情況,可使接觸部具有厚度,能夠讓對象側端子更大幅地彈性變形。藉此,能夠增大端子與對象側端子之接觸壓,可確保適當的導通。且,由於開口部開口於兩片重疊的金屬板,故,比起開口部僅開口於一片的金屬板之情況,能夠使矛狀突起的前端部插入至更深。藉此,可更穩固地限制端子的抽拔。
本發明的第3連接器係如前述第1或第2連接器,其中,前述支承部係包含與前述第1內周面接觸的平面壁、和立設於前述平面壁的寬度方向兩端部,且與前述第1內周面接觸並且抵接於前述碰撞壁之一對立起壁,前述接觸部係包含從前述平面壁朝軸方向前端側延伸設置之第1接觸壁;及經由前述翻折部連設於前述第1接觸壁,且朝前述第1接觸壁的前述立起壁側折疊之第2接觸壁,前述一對立起壁中之一方的立起壁的軸方向前端部,係比起前述一對立起壁中之另一方的立起壁的軸方向前端部位於更靠近軸方向基端側,前述第2接觸壁係在前述平面壁,與較前述一方的立起壁的軸方向前端部位於更靠近軸方向前端側之部分重疊。
本發明的第2端子係如前述第1端子,其中,前述支承部係包含與前述貫通孔的內表面接觸之平面壁;及立設於前述平面壁的寬度方向兩端部且與前述貫通孔的內表面接觸之一對立起壁,前述接觸部係包含從前述平面壁朝軸方向前端側延伸設置的第1接觸壁、和經由前述翻折部與前述第1接觸壁連設且朝前述第1接觸壁的前述立起壁之側折疊的第2接觸壁,前述一對立起壁中之一方的立起壁的軸方向前端部係較前述一對立起壁中之另一方的立起壁的軸方向前端部位於更靠近軸方向基端側,前述第2接觸壁係在前述平面壁,與較前述一方的立起壁的軸方向前端部位於更靠近軸方向前端側的部分重疊。
又,由於平面壁係寬度較第1接觸壁窄,故,若接觸部接受負載的話,則應力會集中於第1接觸壁與支承部之接縫部。此接縫部係在平面壁,與將對應於一方的立起壁的軸方向前端部之位置和對應於另一方的立起壁的軸方向前端部之位置連結的線段大致呈一致。若一對立起壁的軸方向前端部朝軸方向滑動的情況,接縫部形成與軸方向正交,接縫部的長度變得與平面壁的寬度相等。但,在本發明的第3連接器(第2端子),一對立起壁的軸方向前端部係朝軸方向偏移,故,接縫部對軸方向形成傾斜,接縫部的長度變得較平面壁的寬度長。如此,藉由使接縫部變得較長,可使接縫部的剛性提升,例如可有效地抗衡欲使第1接觸壁朝立起壁相反側彎曲之負載。又,第2接觸壁係在平面壁,與朝軸方向基端側偏移之一方的立起壁之較軸方向前端部位於更靠近軸方向前端側的部分,亦即,第1接觸壁與支承部之接縫部重疊。藉由此結構,可提高具有板狀的接觸部之端子本身的強度。具體而言,可補強接縫部附近的平面壁,例如可有效地抗衡欲使第1接觸壁朝立起壁側彎曲之負載。
本發明的第4連接器,係如前述第3連接器,其中,前述矛狀突起係與前述第2接觸壁對向配置,前述矛狀突起的前端部係貫通前述第2接觸壁的開口部而位於前述第1接觸壁的厚度方向之範圍內。
若依據本發明的第4連接器的話,由於矛狀突起的前端部貫通第2接觸壁而到達第1接觸壁的厚度方向中間,故,可使矛狀突起的前端部穩固地干涉於第1及第2接觸壁。藉此,可更穩固地限制端子的軸方向之移動。
本發明的第5連接器,係如前述第3連接器,其中,前述矛狀突起係與前述第2接觸壁對向配置,前述前述開口部分別形成於前述第1接觸壁及前述第2接觸壁,前述第1接觸壁的前述開口部之軸方向基端側的緣部係較前述第2接觸壁的前述開口部之軸方向基端側的緣部位於更靠近軸方向前端側。
本發明的第3端子,係如前述第2端子,其中,前述開口部係分別形成於前述第1接觸壁及前述第2接觸壁,前述第1接觸壁的前述開口部之軸方向基端側的緣部係較前述第2接觸壁的前述開口部之軸方向基端側的緣部位於更靠近軸方向前端側。
在本發明的第5連接器(第3端子),第1接觸壁的開口部之軸方向基端側的緣部係較第2接觸壁的開口部之軸方向基端側的緣部位於更靠近軸方向前端側。若依據此結構,由於可使第1接觸壁的開口部從第1接觸壁與支承部之接縫部分離,故,可使接縫部及第1接觸壁的基端部分之剛性提升。
本發明的第6連接器,係如前述第3至5連接器中的任一者,其中,前述翻折部係朝軸方向延伸,前述第1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係越過前述第2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而朝寬度方向延伸,前述第2內周面係包含:支承前述翻折部的厚壁狹縫;及用來支承第1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之薄壁狹縫。
本發明的第4端子,係如前述第2或第3端子,其中,前述翻折部係朝軸方向延伸,前述第1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係越過前述第2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並朝寬度方向延伸。
若依據本發明的第6連接器(第4端子),第2接觸壁的寬度方向的尺寸變得較第1接觸壁的寬度方向的尺寸小。因此,比起使第2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延伸成與第1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一致的情況,可削減進行端子製造所需要之金屬板的面積(使用量),能夠謀求端子的製造成本之降低。又,若依據本發明的第6連接器(第4端子),藉由厚壁狹縫支承接觸部的翻折部,且藉由薄壁狹縫支承第1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藉此,能分別支承接觸部的寬度方向兩端部,可將接觸部穩固地固定於殼體。
本發明的第7連接器,係如前述第6連接器,其中,前述薄壁狹縫係朝軸方向前端延伸設置,形成為供前述第1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的一部分或全體插入。
若依據本發明的第7連接器,由於可使第1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之一部分或者全體嵌合於從薄壁狹縫朝軸方向前端側延長的薄壁狹縫,故,可將第1接觸壁穩固地固定於殼體。藉此,可抑制端子晃動。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可提高具有板狀的接觸部之端子對殼體的支承強度。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再者,在各圖中所顯示的「X1」為「左」、「X2」為「右」、「Y1」為「前」、「Y2」為「後」、「Z1」為「上」、「Z2」為「下」。又,上下方向為「軸方向」的一例,前後方向為「寬度方向」的一例,與上下方向正交且朝左右方向及前後方向擴大的水平面為「與軸方向正交的平面」的一例。在本說明書中,使用顯示方向、位置等的用語,但該等用語是為了說明上的方便所採用,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的技術範圍。
[連接器的概要] 參照圖1至圖2說明關於連接器1。圖1係顯示連接器1及對象側連接器101的斜視圖。圖2係顯示連接器1的斜視圖。
如圖1所示,連接器1係例如經由纜線9而電性連接於成為連接對象的裝置(未圖示)。如圖2所示,在構成連接器1的外形之殼體2,複數個端子3朝左右方向以略等間隔的方式並列設置。連接器1係設置成對安裝於印刷基板100之對象側連接器101(參照圖1)可從上方進行嵌合。
<對象側連接器> 如圖1所示,對象側連接器101具備:對象側殼體102;及複數個對象側端子103。對象側殼體102為例如以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材料形成為略長方體狀。各對象側端子103為例如藉由將金屬板進行沖壓加工所形成。
在對象側殼體102,從其上表面到前面,凹設有供連接器1的殼體2嵌合用之對象側嵌合凹部104。在對象側嵌合凹部104的內側,突設有嵌合於連接器1的殼體2內之對象側嵌合凸部105。在對象側嵌合凸部105的左右兩端部,立設有一對導引壁106。在對象側殼體102的左右兩側壁與一對導引壁106之間,形成有一對導引溝107。在對象側嵌合凸部105,複數個對象側端子103朝左右方向以略等間隔的方式並列設置。各對象側端子103係形成為略L字形,其下端側朝後方彎曲,焊接於作成立起姿勢的印刷基板100。各對象側端子103的上端側分成雙叉,在對象側殼體102內朝上方延伸。藉由連接器1嵌合於對象側連接器101,各端子3形成為挾持於各對象側端子103的雙叉部分之狀態,兩端子3、103被電性連接(參照圖6)。
[連接器的構造] 其次,參照圖2至圖7詳細地說明關於連接器1的構造。圖3係顯示端子3的斜視圖。圖4係從另一方向顯示端子3的斜視圖。圖5係顯示連接器1的一部分之底面圖。圖6係圖5之VI-VI斷面圖。圖7係圖6之VII-VII斷面圖。
如圖2所示,連接器1具備:殼體2;及複數個端子3。殼體2係具有朝上下方向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30。各端子3係保持(配置)於殼體2的貫通孔30之預定位置。
<端子> 首先,參照圖3及圖4說明關於各端子3。再者,複數個端子3為相同形狀,故,以下,針對1個端子3進行說明。又,在端子3的說明,亦有將上下方向稱為軸方向,將前後方向稱為寬度方向的情況。
端子3包含:結線部10、支承部11及接觸部12。端子3為例如藉由將1片的金屬板進行沖壓加工所製造。結線部10為連結於纜線9的終端部之部分。支承部11係連設於結線部10的軸方向前端(下端)。接觸部12係連設於支承部11的軸方向前端(下端)。再者,纜線9係藉由以絕緣材料所構成的外部被覆件,將以導電材料所構成的芯線(未圖示)予以被覆所構成者。
(結線部) 結線部10係包含被覆壓接桶20、桶連結部21及芯線壓接桶22。被覆壓接桶20、桶連結部21及芯線壓接桶22係以此順序,連設於軸方向。
被覆壓接桶20係具有立設於被覆平面壁20A的寬度方向兩端部之一對被覆壓接片20B,從軸方向觀看時形成為略U字形。與此同樣地,芯線壓接桶22係具有立設於芯線配置壁22A的寬度方向兩端部之一對芯線壓接片22B,從軸方向觀看時形成為略U字形。芯線配置壁22A係較被覆平面壁20A,朝寬度方向形成較狹窄。芯線壓接片22B係較被覆壓接片20B,朝立起方向形成較低。桶連結部21係設在被覆平面壁20A與芯線配置壁22A之間。桶連結部21係形成為寬度從被覆平面壁20A朝芯線配置壁22A逐漸變窄之略梯形。
<支承部> 支承部11係包含支承連結部23和支承本體部24。支承連結部23係連設於芯線配置壁22A的軸方向前端(下端)。支承本體部24係連設於支承連結部23的軸方向前端(下端)。
支承連結部23係形成為寬度從芯線配置壁22A朝支承本體部24逐漸變窄之略梯形。亦即,支承連結部23係具有以芯線壓接桶22為中心而使桶連結部21反轉之形狀。支承本體部24係具有立設於平面壁24A的寬度方向兩端部之一對立起壁24B、24C,從軸方向觀看時形成為略U字形。支承本體部24係形成為可插入於殼體2的貫通孔30之形狀、大小。平面壁24係形成為與被覆平面壁20A略相同寬度。立起壁24B、24C係較芯線壓接片22B,朝立起方向形成較高、且較被覆壓接片20B,朝立起方向形成為較低。
前方的立起壁24B係較後方的立起壁24C,朝軸方向形成為較長。一對立起壁24B、24C的軸方向基端部(上端部)係朝軸方向滑動,因此,後方的立起壁24C的軸方向前端部24C1(下端部)係較前方的立起壁24B的軸方向前端部24B1(下端部)位於更上方。也就是一對立起壁24B、24C的軸方向前端部24B1、24C1係互相朝軸方向偏移。
(接觸部) 接觸部12係藉由以沿著軸方向延伸的翻折部25為軸進行折疊的金屬板構成。又,接觸部12係實質上為平板狀的形狀,亦即形成為具有較支承部11(平面壁24A)的寬度更廣的寬度之雙重板狀(參照圖7)。又,接觸部12係具有較對象側連接器101的對象側端子103之寬度更廣的寬度(參照圖7)。詳細而言,接觸部12包含:第1接觸壁12A;及經由翻折部25,連設於第1接觸壁12A的後端部,且折疊於第1接觸壁12A之第2接觸壁12B。
第1接觸壁12A係較平面壁24A,朝寬度方向形成較廣,從平面壁24A延伸設置到軸方向前端側(下方)。第1接觸壁12A係形成為略四角形,通過第1接觸壁12A的寬度方向中央之中心線係從結線部10及支承部11的軸線朝前方偏移。翻折部25係配置於較後方的立起壁24C更後方。
第2接觸壁12B係較平面壁24A,朝寬度方向形成為較廣,且較第1接觸壁12A,朝寬度方向形成為較窄。因此,第1接觸壁12A的寬度方向前端部12A1係越過第2接觸壁12B的寬度方向前端部12B1而朝寬度方向延伸。又,第2接觸壁12B係較對象側端子103的接觸部分,寬度形成為較廣。第2接觸壁12B係形成為略四角形,通過第2接觸壁12B的寬度方向中央之中心線係與結線部10及支承部11的軸線大致呈一致。加工前的第2接觸壁12B係從第1接觸壁12A朝後方延伸,此第2接觸壁12B係沿著翻折部25朝立起壁24B、24C之側(左側面)翻折。藉此,第2接觸壁12B係折疊於第1接觸壁12A的立起壁24B、24C側。在此狀態下,第1接觸壁12A係較第2接觸壁12B,更朝寬度方向前端側(前方)延伸。
(開口部) 又,接觸部12係具有將已被折疊的金屬板朝厚度方向貫通之開口部26A、26B。分別形成於第1及第2接觸壁12A、12B之開口部26A、26B係從軸方向觀看時,配置於一對立起壁24B、24C之間。開口於第1接觸壁12A之開口部26A(以下亦稱為「第1開口部26A」)係形成為較開口於第2接觸壁12B的開口部26B(以下亦稱為「第2開口部26B」)更小。第1開口部26A係在第2開口部26B的區域內,開口於朝軸方向前端側(下方)偏移的位置。第1開口部26A的下側緣與第2開口部26B的下側緣係互相滑動,第1開口部26A與第2開口部26B之下側內表面形成略相同平面。相對於此,第1開口部26A的上側緣26A1係位於較第2開口部26B的上側緣26B1更下側(軸方向前端側),在第1開口部26A與第2開口部26B之上側,形成有階差。較第1開口部26A更上方的第1接觸壁12A的一部分露出於第2開口部26B的區域內。
(接縫部) 在支承部11,於平面壁24A的寬度形成為較第1接觸壁12A的寬度更窄的構造上,當負載施加於接觸部12時,應力會集中於平面壁24A與第1接觸壁12A之接縫部27。此接縫部27係在平面壁24A,與將對應於一方的立起壁24B的軸方向前端部24B1之位置和對應於另一方的立起壁24C的軸方向前端部24C1之位置連結的線段大致呈一致。如前述記載,由於一對立起壁24B、24C的軸方向前端部24B1、24C1朝軸方向偏移,故,接縫部27係在圖4中,以兩點鏈線所示,對軸方向形成為傾斜。
(接縫部與第2接觸壁之關係) 又,第1接觸壁12A與第2接觸壁12B之軸方向基端側的前部係以避開前方的立起壁24B的方式切開。亦即,第1接觸壁12A與第2接觸壁12B之前部係比起該等的後部,朝軸方向變短相當於一對立起壁24B、24C之軸方向的偏移量之距離。又,第2接觸壁12B之軸方向基端側的後部係從接縫部27橫切後方的立起壁24C,延伸直到前方的立起壁24B的正前方。因此,第2接觸壁12B係在平面壁24A,與位於較後方(一方)的立起壁24C的軸方向前端部24C1位於更靠近軸方向前端側之部分重疊。
<殼體> 其次,參照圖2、圖5至圖7說明關於殼體2。
如圖2所示,殼體2為例如以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材料形成為略長方體狀。殼體2係形成為可嵌合於對象側殼體102的對象側嵌合凹部104。在殼體2,從其下表面到後表面,凹設有供對象側連接器101的對象側嵌合凸部105用之嵌合凹部36。嵌合凹部36係開口於下表面及後表面,形成於被殼體2的上部、前壁及左右兩側壁所包圍的範圍。殼體2的左右兩側壁係構成插入於對象側連接器101的一對導引溝107之一對導引部37。
<貫通孔> 又,在殼體2的上部,朝上下方向貫通形成有複數個貫通孔30。複數個貫通孔30係為了配置複數個端子3而形成的孔,以略等間隔形成於左右方向上。殼體2係具有保持配置於貫通孔30的端子3的功能。再者,由於複數個貫通孔30為相同形狀,故,以下,針對1個貫通孔30進行說明。
如圖5至圖7所示,貫通孔30係包含第1孔31、第2孔32、第1平孔33、第2平孔34、以及連結孔35。第2孔32係對第1孔31,在前方隔著間隔而開口。第1平孔33係形成為使第1孔31朝後方擴大。第2平孔34係形成為使第2孔32朝後方擴大。連結孔35係形成為使第1孔31與第2孔32連通。這些5個孔31~35係形成作為以右面為相同平面之一連串的孔。
5個孔31~35全體的前後方向之開口尺寸係對應於端子3的接觸部12之寬度方向。第1孔31係為了配合支承部11的外形而形成為略四角形剖面。第2孔32係形成為較第1孔31稍小的略四角形剖面。第1平孔33與連結孔35係為了可支承被折疊成雙層的接觸部12而形成為略四角形剖面。第2平孔34係為了可支承1片的第1接觸壁12A而形成為略四角形剖面。
又,殼體2係在每個貫通孔30,包含第1內周面41、一對碰撞壁42、矛狀突起43及第2內周面44。第1內周面41、碰撞壁42及第2內周面44係形成作為貫通孔30的一部分。矛狀突起43係在貫通孔30的內部,從上方朝下方(軸方向)延伸設置。
(第1內周面) 第1內周面41為第1孔31的下側部分。第1內周面41係形成為可從被插入到第1孔31的支承本體部24之前後、左右的四方進行接觸。第1內周面41係具有將配置於貫通孔30(第1孔31)的支承部11在水平面內(與軸方向正交的平面內)定位之功能。
(碰撞壁) 一對碰撞壁42係在較第1內周面41更下方,突設成從第1孔31的前後兩側的內表面互相接近。一對碰撞壁42係配合一對立起壁24B、24C而突出在朝上下方向偏移的位置(參照圖7)。一對碰撞壁42係從正面觀看時,一半左右相互重疊,一對碰撞壁42的前端彼此分離。一對碰撞壁42係形成為抵接於配置在第1孔31的支承部11的一對立起壁24B、24C的下端(軸方向前端部24B1、24C1)。一對碰撞壁42係具有抵接於配置在貫通孔30(第1孔31)的支承部11(一對立起壁24B、24C)的前端來限制端子3朝下方(軸方向前端側)移動之功能。
(矛狀突起) 如圖6所示,矛狀突起43係在第1孔31的上下方向中間部,從左內側面朝右側突出後彎曲並朝下方延伸設置。又,矛狀突起43係通過一對碰撞壁42之間而延伸設置到第1孔31的下端。在矛狀突起43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右側彎曲之爪部43A。爪部43A的上側係形成為從上方朝下方,向右側傾斜之傾斜面。爪部43A的下端面(前端面)係形成為與水平面(與軸方向正交的面)略平行。矛狀突起43係具有讓前端部(爪部43A)卡合於接觸部12的開口部26A、26B來限制端子3朝上方(軸方向基端側)移動之功能。
(第2內周面) 如圖5及圖7所示,第2內周面44係形成於貫通孔30的下方(軸方向前端側)。第2內周面44係具有將接觸部12在水平面內(與軸方向正交的平面內)定位之功能。第2內周面44係包含:2個厚壁狹縫44A、44B;及薄壁狹縫44C。
2個厚壁狹縫44A、44B係為第1平孔33與連結孔35之下端部分,形成於較第1內周面41更下方。2個厚壁狹縫44A、44B係為了支承互相折疊的第1接觸壁12A與第2接觸壁12B而形成。厚壁狹縫44A係形成為與配置在貫通孔30的雙重之接觸部12的厚度方向兩面(左右兩側面)接觸,並且與翻折部25接觸。厚壁狹縫44B係形成為與配置在貫通孔30的雙重之接觸部12的厚度方向兩面(左右兩側面)接觸。
薄壁狹縫44C係為第2平孔34之下端部分,形成於較第1內周面41更下方。薄壁狹縫44C係為了支承朝較第2接觸壁12B的前端(寬度方向前端12B1)更外側延伸的第1接觸壁12A而形成。又,薄壁狹縫44C係朝下方(軸方向前端)延伸設置,呈溝狀形成於嵌合凹部36的前側面。薄壁狹縫44C係形成為可供從第2平孔34露出於嵌合凹部36之第1接觸壁12A的前端部(寬度方向前端部12A1)全體插入。
[連接器的組裝] 其次,說明關於連接器1的組裝順序。再者,專注於1個端子3及1個貫通孔30,進行說明。
首先,作業者將實施終端處理之纜線9的終端部配置於端子3的結線部10。纜線9的外部被覆件係配置於被覆平面壁20A上,纜線9的芯線係配置於芯線配置壁22上。接著,作業者使用工具,以一對被覆壓接片20B將外部被覆件鉚接,以一對芯線壓接片22B將芯線進行鉚接。藉由以上的方式,將纜線9的終端部連結於端子3(參照圖1)。又,在圖2、圖3、圖6及圖7,省略纜線9的圖式,又圖示被覆壓接桶20、芯線壓接桶22等未被鉚接的狀態。
其次,作業者將端子3從殼體2的上方插入至貫通孔30。端子3係以使接觸部12朝下且使第2接觸壁12B(一對立起壁24B、24C)朝左的姿勢,插入到貫通孔30。詳細而言,接觸部12插入於前述5個孔31~35的連通部分,支承部11(結線部10)插入於第1孔31。
若端子3的插入動作行進的話,則接觸部12的下端會一邊與矛狀突起43的爪部43A的傾斜面接觸一邊移動。矛狀突起43係在對向配置的第2接觸壁12B朝左側推出並以基部為中心進行撓曲。矛狀突起43的爪部43A在第2接觸壁12B上相對地滑動。
又,若端子3的插入動作行進的話,支承部11的支承本體部24會與第1內周面41接觸。詳細而言,平面壁24A與各立起壁24B、24C之外表面、及各立起壁24B、24C的左端面(立起方向的前端面)會與第1內周面41接觸(參照圖6及圖7)。端子3的插入動作行進,一對立起壁24B、24C與一對碰撞壁42抵接的話,則端子3的插入動作被限制(參照圖7)。在此狀態下,如圖6及圖7所示,支承部11(支承本體部24)嵌入至第1內周面41,使得在水平面內(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之移動被限制。又,若一對立起壁24B、24C與一對碰撞壁42碰撞的話,則支承部11(支承本體部24)朝下方的移動被限制。
又,在此狀態下,如圖6及圖7所示,除了接觸部12的基端側以外的其他大部分係貫通貫通孔30而突出於嵌合凹部36。且,矛狀突起43的爪部43A在第2接觸壁12B上相對滑動,直到與第2開口部26B一致的位置,藉由矛狀突起43的復原力,進入(卡合)到第2開口部26B。爪部43A貫通第2開口部26B而進入直到第1開口部26A為止。具體而言,爪部43A的前端部43A1位於第1接觸壁12A的厚度方向之範圍內(中間)。如此,藉由矛狀突起43卡合於開口部26A、26B,端子3朝上方的移動(抽拔)被限制。
又,如圖5及圖7所示,接觸部12的基端側(上側)嵌入到2個厚壁狹縫44A、44B及薄壁狹縫44C。第1接觸壁12A的寬度方向前端部12A1全部係從第2平孔34嵌入到朝嵌合凹部36側延伸的溝狀薄壁狹縫44C。因此,接觸部12在水平面內的移動被限制。
如以上所述,在端子3使接觸部12的大部分露出於嵌合凹部36的狀態下固定於殼體2,完成連接器1。端子3係在被插入於貫通孔30的狀態下,在所有方向被移動限制,可穩固地固定於殼體2。又,在端子3插入於貫通孔30的狀態下,結線部10係埋沒於第1孔31,被按壓於第1孔31的內周面(參照圖6及圖7)。
[連接器的作用] 其次,參照圖1、圖6及圖7說明關於將連接器1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101時的作用。
如前述說明,連接器1係從上方朝下方移動,嵌合至安裝於印刷基板100之對象側連接器101。連接器1係從右斜上方開始進入到對象側連接器101的對象側嵌合凹部104。若連接器1開始進入對象側嵌合凹部104的話,則,連接器1的一對導引部37被插入於對象側連接器101的一對導引溝107,兩連接器1、101一邊修正相對位置的偏移,一邊進行嵌合(參照圖1)。若連接器1朝對象側嵌合凹部104之嵌合持續行進的話,則,對象側連接器101的對象側嵌合凸部105開始進入到連接器1的嵌合凹部36(參照圖1)。
若對象側嵌合凸部105朝嵌合凹部36之嵌合行進的話,則,如圖6所示,端子3的接觸部12被逐漸插入到分成雙叉之對象側端子103之間。此時,平板狀的接觸部12一邊使對象側端子103彈性變形,一邊與對象側端子103接觸。亦即,接觸部12係將分成雙叉的對象側端子103擴大並插入,形成為以具有彈力的方式夾於分成雙叉的對象側端子103之狀態。
藉由以上方式,連接器1形成為連接於對象側連接器101的狀態。
在以上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碰撞壁42與矛狀突起43限制端子3之軸方向的移動,第1內周面41與第2內周面44限制端子3沿著水平面(與軸方向正交的平面)移動。若依據此結構,可將具有平板狀的接觸部12並連結於纜線9的終端部之端子3穩固地固定於殼體2的貫通孔30。藉此,可提高端子3對殼體2之支承強度,當使端子3接觸於對象側端子103時,可抑制端子3晃動。其結果,可使端子3、103彼此正確地接觸,且能夠維持該等彼此的接觸狀態。在對象側端子103接觸於寬度廣的接觸部12之端部,接觸部12的端部被按壓的情況,負載會作用於使端子3扭曲的方向或傾斜的方向。為了抗衡這樣的負載,利用將具有寬度廣的接觸部12之端子3穩固地固定於殼體2非常有效。
又,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端子3),由於接觸部12為兩片重疊的金屬板,故,比起接觸部12為一片的金屬板之情況,可使接觸部12具有厚度,能夠讓對象側端子103更大幅地彈性變形。藉此,能夠增大端子3與對象側端子103之接觸壓,可確保適當的導通。且,由於開口部26A、26B開口於兩片重疊的金屬板,故,比起金屬板為一片之情況,能夠使矛狀突起43的前端部插入至更深。藉此,可更穩固地限制端子3的抽拔。
又,由於平面壁24A係寬度較第1接觸壁12A窄,故,若接觸部12接受負載的話,則應力會集中於第1接觸壁12A與支承部11之接縫部27。如前述記載,由於一對立起壁24B、24C的軸方向前端部24B1、24C1(下端部)朝軸方向偏移,故,接縫部27會對軸方向形成為傾斜。若一對立起壁24B、24C的軸方向前端部朝軸方向滑動的情況,接縫部形成與軸方向正交,接縫部的長度變得與平面壁24A的寬度相等。但,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端子3),因接縫部27對軸方向形成為傾斜,所以,接縫部27的長度變得較平面壁24A的寬度更長。如此,藉由使接縫部27變得較長,可使接縫部27的剛性提升,例如在可欲使第1接觸壁12A朝立起壁24B、24C的立起方向相反側彎曲之負載作用的情況,可有效地抗衡該負載。又,第2接觸壁12B係在平面壁24A,與朝上側偏移之一方的立起壁24C之位於較軸方向前端部24C1更下側的部分,亦即,形成有接縫部27的部分重疊。由於第2接觸壁12B與接縫部27互相重疊,故,可提高具有板狀接觸部12之端子3自身的強度。藉此,藉由可藉由第2接觸部12B補強接縫部27附近的平面壁24A,例如在可欲使第1接觸壁12A朝立起壁24B、24C的立起方向彎曲之負載作用的情況,可有效地抗衡該負載。
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的話,由於矛狀突起43的前端部43A1貫通第2接觸壁12B而到達第1接觸壁12A的厚度方向中間,故,可使矛狀突起43的前端部43A1穩固地干涉於第1及第2接觸壁12A、12B。藉此,可更穩固地限制端子3的軸方向之移動。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端子3),第1接觸壁12A的第1開口部26A的上端側之緣部26A1係位於較第2接觸壁12B的第2開口部26B的上端側之緣部26B1更下側。若依據此結構,由於可使第1開口部26A從接縫部27分離,故,可使接縫部27及第1接觸壁12A之剛性提升。
又,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端子3)的話,則,由於第2接觸壁12B的寬度較第1接觸壁12A窄,故,比起寬度與第1接觸壁12A相同的情況,可削減進行製造所需要的金屬板之面積(使用量)。藉此,可謀求端子3的製造成本之降低。又,接觸部12中之第1及第2接觸壁12A、12B重疊的部分,係被支承於厚壁狹縫44A、44B,僅第1接觸壁12A的部分被支承於薄壁狹縫44C。若依據此結構,可各自支承接觸部12的寬度方向兩端部,能將接觸部12穩固地固定於殼體2。
又,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的話,由於可使第1接觸壁12A的寬度方向前端部12A1的全體插入於從薄壁狹縫44C朝下方(軸方向前端側)延長的薄壁狹縫44C(溝),故,可將第1接觸壁12A穩固地固定於殼體2。藉此,可抑制端子3晃動。
又,若依據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端子3)的話,由於接觸部12係比起對象側端子103,形成為對寬度方向較寬廣的板狀,故,例如即使在端子3的前後方向(寬度方向)中央從對象側端子103的前後方向中央朝前後偏移,也可以使對象側端子103接觸於寬度廣的接觸部12(參照圖7)。也就是由於接觸部12的寬度較對象側端子103更廣,故,可吸收端子3與對象側端子103之相對位置的偏移。藉此,可謀求端子3與對象側端子103之正確的電性連接。再者,第2接觸壁12B係形成為較連接器1設計上之與對象側端子103的最大相對位置偏移更大的寬度。又,接觸部12(12A、12B)的寬度係較對象側端子103的接觸部分更廣即可。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雖含有複數個端子3,但不限於此,含有1個以上的端子3即可。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端子3,第2接觸壁12B係朝立起壁24B、24C的立起方向翻折,但,翻折(折疊)方向可相反。也就是第2接觸壁12B可朝與立起壁24B、24C的立起方向相反側翻折。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端子3,接觸部12的翻折部25朝軸方向(上下方向)延伸,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例如可如圖8所示,在變形例之端子3的接觸部13,翻折部25是沿著寬度方向(前後方向)延伸。此接觸部13係包含:從平面壁24A朝軸方向前端側(下方)延伸設置之第1接觸壁13A;及經由設在第1接觸壁13A的下端之一邊的翻折部28連續設置之第2接觸壁13B。第1接觸壁13A係比起平面壁24A,朝寬度方向形成較廣,第2接觸壁13B係比起平面壁24A朝寬度方向形成為較廣,且比起第1接觸壁13A,朝寬度方向形成為較窄。第2接觸壁13B係沿著翻折部28朝上方翻折,折疊於與第1接觸壁13A的立起壁24B等相反側。再者,將第2接觸壁13B翻折的方向亦可相反,第2接觸壁13B沿著翻折部28朝第1接觸壁13A的立起壁24B等側折疊即可(未圖示)。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端子3,第2接觸壁12B的寬度形成為較第1接觸壁12A窄,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例如,第2接觸壁12B可形成與第1接觸壁12A相同寬度,亦可形成為寬度較第1接觸壁12A廣(皆未圖示)。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端子3,第1開口部26A的寬度形成為較第2開口部26B小,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例如,第1開口部26A與第2開口部26B可為相同大小,亦可為第1開口部26A較第2開口部26B大。在這些例子的情況,第1開口部26A的軸方向基端側之緣部26A1仍是位於較第2開口部26B的軸方向基端側之緣部26B1更靠近軸方向前端側。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設有一對碰撞壁42,但不限於此,碰撞壁42設有至少1個即可。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以連結孔35將第1孔31與第2孔32連通,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例如,亦可將這3個孔31、32、35形成作為1個大的孔(未圖示)。在此情況,連結孔35消失,第2內周面44係以厚壁狹縫44A與薄壁狹縫44C構成。又,溝狀的薄壁狹縫44C從第2平孔34朝下方延長而形成於嵌合凹部36的前側面,但,此延長的溝狀的薄壁狹縫44C(形成於嵌合凹部36的前側面者)亦可省略(未圖示)。又,此延長的溝狀的薄壁狹縫44C亦可非供第1接觸壁12A的寬度方向前端部12A1全部插入,例如,形成為僅供第1接觸壁12A的寬度方向前端部12A1的一部分插入(未圖示)。另外,亦可將第1接觸壁12A的寬度方向前端部12A1之形狀作成為僅可插入於溝狀的薄壁狹縫44C的一部分之凹凸形狀。亦即,第2內周面44具有至少將接觸部12的寬度方向兩端部之軸方向基端側在水平面內(與軸方向正交的平面內)定位之功能即可。
又,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係從上方一直線嵌合至對象側連接器101的對象側嵌合凹部104,但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為從前方嵌入至對象側嵌合凹部104之結構(未圖示)。
又,在本實施形態,對象側端子103的前端側為分成雙叉,挾持端子3的接觸部12之構造,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為對象側端子103是1片的板件,端子3的接觸部12接觸於對象側端子103的一方的面,且一邊使對象側端子103朝另一方彈性變形一邊接觸(未圖示)。再者,1片的對象側端子103可與第1接觸壁12A接觸,亦可與第2接觸壁12B接觸。
又,在本實施形態,端子3、對象側端子103等係藉由將金屬板進行沖壓加工來製造,但不限於此,亦可藉由將金屬材料進行鍛造加工、鑄造加工或切削加工等製造。
再者,前述實施形態的說明,係顯示本發明之連接器及端子的一態樣者,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不限於前述實施形態。前述實施形態之構成要件,可適當地與既存的構成要件進行置換、組合等,並非以前述實施形態的記載限定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的發明之內容。
1:連接器 2:殼體 3:端子 9:纜線 10:結線部 11:支承部 12,13:接觸部 12A,13A:第1接觸壁 12B,13B:第2接觸壁 12A1:第1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 12B1:第2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 24A:平面壁 24B,24C:立起壁 24B1,24C1:立起壁的軸方向前端部 25,28:翻折部 26A:第1開口部(開口部) 26B:第2開口部(開口部) 26A1:第1開口部的軸方向基端側的緣部 26B1:第2開口部的軸方向基端側的緣部 27:接縫部 30:貫通孔 41:第1內周面 42:碰撞壁 43:矛狀突起 43A1:(矛狀突起的)前端部 44:第2內周面 44A:厚壁狹縫 44C:薄壁狹縫 101:對象側連接器 103:對象側端子
[圖1]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及對象側端子的斜視圖。 [圖2]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斜視圖。 [圖3]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端子的斜視圖。 [圖4]係從另一方向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端子的斜視圖。 [圖5]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一部分的斜視圖。 [圖6]係圖5之VI-VI斷面圖。 [圖7]係圖6之VII-VII斷面圖。 [圖8]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之連接器的斜視圖。
1:連接器
2:殼體
3:端子
10:結線部
11:支承部
12:接觸部
12A:第1接觸壁
12A1:第1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
12B:第2接觸壁
12B1:第2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
20:被覆壓接桶
20A:被覆平面壁
20B:被覆壓接片
21:桶連結部
22:芯線壓接桶
22A:芯線配置壁
22B:芯線壓接片
23:支承連結部
24:支承本體部
24A:平面壁
24B,24C:立起壁
24B1,24C1:立起壁的軸方向前端部
26A:第1開口部(開口部)
26B:第2開口部(開口部)
30:貫通孔
31:第1孔
32:第2孔
33:第1平孔
34:第2平孔
35:連結孔
36:嵌合凹部
37:一對導引部
41:第1內周面
42:碰撞壁
43:矛狀突起
44:第2內周面
44A,44B:厚壁狹縫
44C:薄壁狹縫
103:對象側端子

Claims (11)

  1. 一種連接器,係具備:殼體,其具有朝軸方向貫通之貫通孔;及 端子,其配置於前述殼體的前述貫通孔, 前述端子係包含有: 結線部,其連結於纜線的終端部; 支承部,其連設於前述結線部的軸方向前端;及 平板狀的接觸部,其連設於前述支承部的軸方向前端,與對象側連接器的對象側端子接觸, 前述接觸部係藉由以沿著軸方向或與軸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延伸之翻折部為軸而進行折疊之金屬板,形成為具有寬度較前述支承部的寬度更廣的雙重板狀,且具有將已被折疊的前述金屬板朝厚度方向貫通之開口部, 前述殼體係用來保持配置於前述貫通孔之前述端子。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連接器,其中,前述殼體係包含: 形成作為前述貫通孔的一部分,將配置於前述貫通孔的前述支承部在與軸方向正交的平面內定位之第1內周面; 形成作為前述貫通孔的一部分,抵接於配置在前述貫通孔的前述支承部的前端,限制前述端子朝軸方向前端側之移動的碰撞壁; 在前述貫通孔的內部朝軸方向延伸設置,使前端部卡合於前述接觸部的開口部而限制前述端子朝軸方向基端側之移動的矛狀突起;及 形成於前述貫通孔的軸方向前端側,至少將前述接觸部的寬度方向兩端部之軸方向基端側在與軸方向正交的平面內定位之第2內周面。
  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的連接器,其中,前述支承部係包含: 平面壁,其與前述第1內周面接觸;及 一對立起壁,其立設於前述平面壁的寬度方向兩端部,與前述第1內周面接觸並且抵接於前述碰撞壁, 前述接觸部係包含: 第1接觸壁,其從前述平面壁朝軸方向前端側延伸設置;及 第2接觸壁,其經由前述翻折部而與前述第1接觸壁連續設置,且朝前述第1接觸壁的前述立起壁之側翻折, 前述一對立起壁中的一方的立起壁之軸方向前端部係較前述一對立起壁中的另一方的立起壁之軸方向前端部位於更靠近軸方向基端側, 前述第2接觸壁係在前述平面壁,與較前述一方的立起壁的軸方向前端部位於更靠近軸方向前端側之部分重疊。
  4. 如請求項3所記載的連接器,其中,前述矛狀突起係與前述第2接觸壁對向配置, 前述矛狀突起的前端部係貫通前述第2接觸壁的開口部而位於前述第1接觸壁的厚度方向之範圍內。
  5. 如請求項3所記載的連接器,其中,前述矛狀突起係與前述第2接觸壁對向配置, 前述開口部係分別形成於前述第1接觸壁及前述第2接觸壁, 前述第1接觸壁的前述開口部之軸方向基端側的緣部係較前述第2接觸壁的前述開口部之軸方向基端側的緣部位於更靠近軸方向前端側。
  6. 如請求項3所記載的連接器,其中,前述翻折部係朝軸方向延伸, 前述第1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係越過前述第2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而朝寬度方向延伸, 前述第2內周面係包含: 厚壁狹縫,其用來支承前述翻折部;及 薄壁狹縫,其用來支承前述第1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
  7. 如請求項6所記載的連接器,其中,前述薄壁狹縫係朝軸方向前端延伸設置,且形成為供前述第1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的一部分或全體插入。
  8. 一種端子,係配置於將殼體朝軸方向貫通之貫通孔,其特徵為包含: 結線部,其連結於纜線的終端部; 支承部,其連設於前述結線部的軸方向前端;及 平板狀的接觸部,其連設於前述支承部的軸方向前端,與對象側連接器的對象側端子接觸, 前述接觸部係藉由以沿著軸方向或與軸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延伸之翻折部為軸而進行折疊之金屬板,形成為具有寬度較前述支承部的寬度更廣的雙重板狀,且具有開口部,該開口部是將已被折疊的前述金屬板朝厚度方向貫通,並供設在前述殼體的矛狀突起之前端部卡合。
  9. 如請求項8所記載的端子,其中,前述支承部係包含: 平面壁,其與前述貫通孔的內表面接觸;及 一對立起壁,其立設於前述平面壁的寬度方向兩端部,與前述貫通孔的內表面接觸, 前述接觸部係包含: 第1接觸壁,其從前述平面壁朝軸方向前端側延伸設置;及 第2接觸壁,其經由前述翻折部而與前述第1接觸壁連續設置,且朝前述第1接觸壁的前述立起壁之側翻折, 前述一對立起壁中的一方的立起壁之軸方向前端部係較前述一對立起壁中的另一方的立起壁之軸方向前端部位於更靠近軸方向基端側, 前述第2接觸壁係在前述平面壁,與較前述一方的立起壁的軸方向前端部位於更靠近軸方向前端側之部分重疊。
  10. 如請求項9所記載的端子,其中,前述開口部係分別形成於前述第1接觸壁及前述第2接觸壁, 前述第1接觸壁的前述開口部之軸方向基端側的緣部係較前述第2接觸壁的前述開口部之軸方向基端側的緣部位於更靠近軸方向前端側。
  11. 如請求項9或10所記載的端子,其中,前述翻折部係朝軸方向延伸, 前述第1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係越過前述第2接觸壁的寬度方向前端部而朝寬度方向延伸。
TW109103834A 2019-03-26 2020-02-07 連接器及端子 TWI7524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7762 2019-03-26
JP2019057762A JP7001632B2 (ja) 2019-03-26 2019-03-26 コネクタおよび端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4695A true TW202044695A (zh) 2020-12-01
TWI752408B TWI752408B (zh) 2022-01-11

Family

ID=72639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3834A TWI752408B (zh) 2019-03-26 2020-02-07 連接器及端子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01632B2 (zh)
CN (1) CN111755878B (zh)
TW (1) TWI75240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01521A (en) * 2003-04-16 2005-01-01 J S T Mfg Co Ltd Electric coupler and housing of plug-type connector
EP1635426B1 (en) * 2003-06-18 2013-03-27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Connection terminal
CN101622751A (zh) 2007-03-19 2010-01-0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非水系电解液和非水系电解液电池
US7766706B2 (en) * 2008-11-17 2010-08-03 J. S. T. Corporation Female terminal assembly with compression clip
CN101950870B (zh) * 2009-07-10 2012-11-2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接触端子
EP2549704B1 (en) 2010-03-16 2020-09-02 Nec Corporation Digital receiver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that uses same
US8419486B2 (en) * 2010-12-17 2013-04-16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Receptacle terminal with a contact spring
JP5956282B2 (ja) * 2012-08-10 2016-07-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取付構造
JP6065228B2 (ja) * 2013-11-27 2017-01-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5878A (zh) 2020-10-09
JP7001632B2 (ja) 2022-01-19
CN111755878B (zh) 2022-01-21
TWI752408B (zh) 2022-01-11
JP2020161265A (ja) 2020-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51500B2 (ja) コネクタ
US1050528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terminal supports
US10965054B2 (en) Cable connector having cable holders
JP2007123265A (ja) 電気接点
JP6083957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製造方法
JP2019117692A (ja) 回路基板用l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031718B2 (en) Connector with a housing having a locking lance with a restricting portion to restrict outward deformation of the locking lance
JP2010010024A (ja) 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そしてこれと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とを有する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12909608B (zh) 端子零件
US20160141799A1 (en) Lever-type connector
TW202044695A (zh) 連接器及端子
JP2020187895A (ja) 圧接端子、端子付き電線、及び、コネクタ
JP5769552B2 (ja) コネクタ
JP4021397B2 (ja) 接続端子及び該接続端子を用いる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7216896B2 (ja) 雄端子、および雄コネクタ
US11799224B2 (en) Connector
JP7272232B2 (ja) コネクタ
JP2016207253A (ja) コネクタと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
CN114122766A (zh) 连接器
JP6784650B2 (ja) 接触片を有する端子、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JP2013016359A (ja) 端子金具
JP6712385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ンタクト、コンタクト連続体、コンタクトの製造方法
US20190267740A1 (en) Connector
JP2016076318A (ja) 平型導体付電気コネクタ
JP6746357B2 (ja) コネクタ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