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43740A - 基板處理裝置、基板處理系統及基板處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板處理裝置、基板處理系統及基板處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43740A
TW202043740A TW109100822A TW109100822A TW202043740A TW 202043740 A TW202043740 A TW 202043740A TW 109100822 A TW109100822 A TW 109100822A TW 109100822 A TW109100822 A TW 109100822A TW 202043740 A TW202043740 A TW 2020437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low channel
substrate processing
flow
channel form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08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39437B (zh
Inventor
林聖人
野口耕平
東広大
緒方誠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3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37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94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943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17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 H01L21/67028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for cleaning followed by drying, rinsing, stripping, blasting or the like
    • H01L21/6704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for cleaning followed by drying, rinsing, stripping, blasting or the like for wet cleaning or washing
    • H01L21/67051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for cleaning followed by drying, rinsing, stripping, blasting or the like for wet cleaning or washing using mainly spraying means, e.g. nozz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16Coating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162Coating on a rotating support, e.g. using a whirler or a spinne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2Investigating particle size or size distribution
    • G01N15/0205Investigating particle size or size distribution by optical means
    • G01N15/0211Investigating a scatter or diffraction patter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10Investigating individual particles
    • G01N15/14Optical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e.g. flow cytometry
    • G01N15/1456Optical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e.g. flow cytometry without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texture or inner structure of the particle, e.g. processing of pulse signals
    • G01N15/1459Optical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e.g. flow cytometry without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texture or inner structure of the particle, e.g. processing of pulse signals the analysis being performed on a sample strea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8806Specially adapted optical and illumination featur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95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shape of the object to be examined
    • G01N21/9501Semiconductor waf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17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017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 H01L21/67063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for etching
    • H01L21/67075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for etching for wet etching
    • H01L21/6708Apparatus for fluid treatment for etching for wet etching using mainly spraying means, e.g. nozz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15Apparatus for applying a liquid, a resin, an ink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242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sorting or mark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242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sorting or marking
    • H01L21/67253Process monitoring, e.g. flow or thickness monitor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2015/0042Investigating dispersion of solids
    • G01N2015/0053Investigating dispersion of solids in liquids, e.g. troubl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10Investigating individual particles
    • G01N15/14Optical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e.g. flow cytometry
    • G01N2015/1486Counting the part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ath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leaning Or Drying Semiconductors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 Exposure Of Semiconductors, Excluding Electron Or Ion Beam Exposure (AREA)
  • Optical Measuring Cells (AREA)
  •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將以光學的方式偵測供給至基板之流體所流通之供給路徑中的異物的基板處理裝置,加以小型化。 本發明的基板處理裝置包含:供給路徑,用於使供給至基板之流體流通;及異物偵測單元,藉由投光部而形成射向構成該供給路徑之一部分的流道形成部之光的結果,會從該流道形成部發出光,並基於受光部接收從該流道形成部發出之光而獲得的訊號,可偵測該流體中的異物,該異物偵測單元中的該投光部及該受光部,係設於以該流道形成部為基準之上下左右前後的區域中,不相向的區域。

Description

基板處理裝置、基板處理系統及基板處理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基板處理裝置、基板處理系統及基板處理方法。
在半導體元件的製程中,係對圓形基板亦即半導體晶圓(以下,記載為晶圓),供給各式各樣的處理液,而進行處理。吾人針對「藉由偵測此處理液中之異物,而抑制晶圓中之缺陷產生」此點進行探討。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了一種液體處理裝置,包含:用於將光阻劑供給至晶圓的配管、及夾設於此配管的液中微粒計數器亦即感測器部。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5-25132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技術,可將以光學的方式偵測「供給至基板之流體所流通的供給路徑中之異物」的基板處理裝置,加以小型化。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的基板處理裝置包含:供給路徑,用於使供給至基板之流體流通;及異物偵測單元,藉由投光部而形成射向構成該供給路徑之一部分的流道形成部之光的結果,會從該流道形成部發出光,並基於受光部接收從該流道形成部發出之光而獲得的訊號,可偵測該流體中的異物;該異物偵測單元中的該投光部及該受光部,係設於以該流道形成部作為基準之上下左右前後的區域中,不相向的區域。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將以光學的方式偵測供給至基板之流體所流通的供給路徑中之異物的基板處理裝置,加以小型化。
首先,參照圖1的概略圖並說明本發明之基板處理裝置之一實施態樣的光阻劑塗佈裝置1。光阻劑塗佈裝置1係將處理液亦即光阻劑供給至基板亦即晶圓W,並形成光阻膜。光阻劑塗佈裝置1例如包含十二根噴嘴11(11A~11L),其中的十一根噴嘴11A~11K係為了在晶圓W形成光阻膜而噴吐光阻劑。噴嘴11L係對晶圓W噴吐稀釋劑。稀釋劑係供給至光阻劑供給前之晶圓W,而提高對光阻劑之可潤濕性的預濕用處理液。光阻劑塗佈裝置1包含異物偵測單元2,其用於以光學的方式偵測該等光阻劑及稀釋劑中的異物。
形成處理液所流通之供給路徑的處理液供給管12(12A~12L)的下游端,係與噴嘴11A~11L連接。處理液供給管12A~12K的上游端,係經由閥V1而分別與處理液供給部13A~13K連接。處理液供給部13(13A~13K)包含:貯存各種光阻劑的容器、及從該容器將光阻劑分別壓送至噴嘴11A~11K的泵浦。貯存於處理液供給部13A~13K的光阻劑之種類彼此不同,並將從十一種光阻劑選擇的一種光阻劑供給至晶圓W。
噴嘴11L係與處理液供給管12L的下游端連接,處理液供給管12L的上游端係經由閥V1,而與處理液供給部13L連接。處理液供給部13L除了貯存上述稀釋劑代替光阻劑之外,均以和處理液供給部13A~13K同樣的方式構成。在處理液供給管12A~12L中的噴嘴11A~11L與閥V1之間,插設有流道形成部14(14A~14L)。從而,流道形成部14係成為供給至晶圓W之流體所流通的供給路徑之一部分。
圖2的俯視圖係顯示光阻劑塗佈裝置1更詳細的構成之一例。圖中21為旋轉夾頭,其成為水平地吸附固持各晶圓W之背面中央部的基板載置部。旋轉夾頭21係與旋轉機構22(在圖2未圖示)連接,並在固持晶圓W的狀態下旋轉,而可進行光阻劑之旋轉塗佈。圖中23係為了抑制處理液的飛散而包圍晶圓W之側方的杯體。在此例中,「旋轉夾頭21、旋轉機構22及杯體23」的組合係在橫方向上配置。
圖中24係在其前端部中支撐噴嘴11A~11L的臂部。圖中25係與臂部24之基端部連接的移動機構,其卡止於沿著杯體23之排列方向延伸的導軌26。藉由移動機構25移動,而使各噴嘴11A~11L移動至可對固持於旋轉夾頭21之晶圓W的中心部噴吐處理液的位置。導軌26係設於相對於各杯體23的裏側,在此導軌26的更裏側,設有方形且橫向較長的殼體31。
接著,參照顯示殼體31之內部的縱剖面側視圖亦即圖3、縱剖面後視圖亦即圖4、及立體圖亦即圖5,繼續說明。在說明時,係將殼體31的長度方向設為左右方向。殼體31係由本體部32、上蓋33、橫蓋34所構成。上蓋33及橫蓋34例如係藉由螺釘等固定具,而安裝於本體部32,藉此對本體部32裝卸自如。如之後詳細敘述般,在殼體31內,係以在左右方向上並列的方式,設置上述流道形成部14。上蓋33係成為相對於此流道形成部14之列位於上方,亦即縱方向的壁部,橫蓋34係成為相對於流道形成部14之列位於後方的壁部。
異物偵測單元2係由設於殼體31內的流道形成部14、光路形成部4、光源51、導光部52、計數部53及該殼體31所構成。若要預先敘述此異物偵測單元2的概要,則會為以下構成:異物偵測單元2會形成射向選自流道形成部14A~14L中之一者的光,其結果,可藉由受光元件接收從選擇之流道形成部14發出的光。又,藉由此接收光之動作,而進行針對「流動於發出光之流道形成部14之流體中的異物之偵測」。
在以下殼體31內之說明所使用的左側、右側,係分別指從前方往後方觀察時的左側、右側。從而,在後視圖亦即圖4中,配置於右側者,係變成配置於左側。如上所述,在殼體31內之靠近前方且靠近右側的位置中,流道形成部14A~14L係在左右方向上,直線狀地並列設置。流道形成部14A~14L係彼此隔著些許間隔而配置,並分別固定於殼體31的本體部32。流道形成部14A~14L係分別以同樣的方式構成,並以圖3所示之流道形成部14A作為代表而加以說明。流道形成部14A係形成為角形且六面體的塊狀,並為了進行異物之光學偵測而由石英或是藍寶石構成,以使後述雷射光能夠透射。
在流道形成部14A內形成有流道15。流道15係由第一流道16、第二流道17及第三流道18構成,該等流道係依序往下游側連接,並分別沿著流道形成部14A的邊而分別形成。第一流道16係往下游側後方而水平地延伸,第二流道17係往下游側上方而垂直地延伸,第三流道18係以往下游側前方的方式水平地延伸。又,第一流道16的上游端,係形成通往流道形成部14A之處理液的入口16A,第三流道18的下游端,係形成來自流道形成部14A之處理液的出口18A。從而,第一流道16與第二流道17係互相垂直,而第三流道18係連接第二流道17與出口18A的構成。又,由於入口16A及出口18A係一起在流道形成部14A的前端面形成開口,故入口16A及出口18A係設於同一面。又,若將流道形成部14A所包含之第一流道16、第二流道17及第三流道18分別設為部分流道,則複數部分流道會彼此交叉。
在上述第一流道16的入口16A係連接有配管55的下游端,在第三流道18的出口18A係連接有配管54的上游端,處理液係經由流道形成部14A的流道15而從配管55往配管54流通。該等配管54、55係構成圖1所說明之處理液供給管12A,其具有可撓性且無法透射雷射光此點,係與流道形成部14A不同。配管55的上游側及配管54的下游側,係貫穿殼體31的前方壁部,而被引出至殼體31的外部。
此外,關於流道形成部14A~14L的流道15,有時會作為15A~15L而顯示。如上所述,由於流道形成部14A~14L係在左右方向上並列,故該等流道15A~15L亦在左右方向上並列。在圖5中雖省略顯示,但在流道形成部14B~14L中,亦與流道形成部14A同樣地連接有配管54、55。如此一來,藉由連接於流道形成部14B~14L的各配管54、55,便構成圖1所示之處理液供給管12B~12L。
導光部52及第二投光部亦即光源51,係依此順序朝流道形成部14A~14L之列的左側(在圖4的顯示中為右側)而設置。光源51係朝向導光部52並沿著流道形成部14A~14L之列方向,照射用於偵測異物的雷射光。導光部52例如包含複數準直器。從光源51照射之雷射光,其光束的剖面係藉由該導光部52整形,再進一步往右側照射,並照射至後述反射部44。又,例如導光部52包含遮擋板,其為開閉通向反射部44之光路的投光切換機構。藉由遮擋板,在未進行異物之偵測時遮擋雷射光,而使對流道形成部14A~14L的光照射不會進行。又,亦可在未進行異物之偵測時,降低用於使光源51之雷射產生的輸出。藉由進行這般必要最小限度的輸出控制,可一邊使來自光源51的發熱量降低而抑制對周圍的熱影響,一邊抑制光源51的性能劣化而長期間的使用。
接著,說明光路形成部4。光路形成部4包含:滑台41、導軌42、移動機構43、反射部44、聚光透鏡45、支撐部46、偵測用光學系統47、受光部48及光吸收部56,它們係作為一體的單元而構成。滑台41其後端部係位於比流道形成部14A~14L之列更後方側,而其前端部係位於該流道形成部14A~14L之列的下方。又,滑台41係卡止於設於該滑台41之下方的導軌42,導軌42係往左右延伸。在導軌42的後方設有移動機構43,滑台41係與該移動機構43連接。藉由移動機構43,滑台41會沿著導軌42d的長度方向,亦即左右方向而移動。在滑台41上的前端部,係設有構成第一投光部的反射部44、及聚光透鏡45,聚光透鏡45係位於反射部44的上方。又,在圖5中,係省略聚光透鏡45的圖示。
立板狀的支撐部46,係以從滑台41上的後端部往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偵測用光學系統47、及受光元件亦即受光部48,係往後方依此順序設於支撐部46。偵測用光學系統47包含透鏡,並如後所述,入射至偵測用光學系統47的光會聚光於受光部48。又,支撐部46的上端部係往前方伸出而形成臂部57,在該臂部57的前端部設有光束擋板亦即光吸收部56。在偵測用光學系統47的內部,亦設有僅使特定波長通過的波長濾波器(未圖示)。藉此,提高SN比(訊號雜訊比)。亦即,由於表示異物偵測的訊號峰值與背景訊號的差變得較容易產生,故可進行可靠度高的異物偵測。
滑台41、反射部44、聚光透鏡45、偵測用光學系統47、受光部48及光吸收部56係藉由移動機構43,而一體地沿著流道形成部14A~14L的排列方向(左右方向)移動。偵測用光學系統47及受光部48在這般移動時,係配置於與各流道形成部14A~14L之各流道16相向的高度。又,光吸收部56係配置成包夾流道形成部14A~14L中光所照射之流道形成部14,且與反射部44相向。又,雖然未圖示,但移動機構43亦能改變流道形成部14與受光部48的距離,而調整從流道形成部14到受光部48所接收到光的受光距離。更具體而言,亦可具備一機構,至少可使偵測用光學系統47與受光部48對於流道形成部14,往與流道形成部14之排列方向不同的方向相對移動。亦即,針對各流道形成部14A~14L設定受光距離,並調整偵測用光學系統47及受光部48的位置,使得投射光至一流道形成部14時,成為針對該流道形成部14而設定之受光距離。藉此,即使在「由於複數流道形成部14中存在因製作或組裝而導致的形狀或位置之差異,而導致從各流道形成部14射向受光部48之光的焦點與在該排列方向未對齊」的情況,亦可調整受光距離而使其聚焦於各流道形成部14。藉此,可進行更高精度的異物偵測。
如上所述,在流道形成部14A~14L中選擇的一者中,進行異物的偵測。進行此異物之偵測時,反射部44及聚光透鏡45,係位於與選擇之流道形成部14對應之位置,亦即位於該流道形成部14的垂直下方。又,偵測用光學系統47及受光部48,係位於與選擇之流道形成部14對應的位置,亦即位於該流道形成部14的後方。又,光吸收部56係位於該流道形成部14的垂直上方。又,圖3、圖4係顯示當流道形成部14A為選擇之流道形成部14時,各部的配置。
圖3中的一點鏈線之箭頭係表示光路。參照同樣以一點鏈線之箭頭表示光路的圖6、圖7之示意圖,並加以說明。從光源51照射之雷射光係經由導光部52,並藉由反射部44反射而朝向上方亦即縱方向,通過聚光透鏡45。又,該雷射光係以相對於該第一流道16中之處理液的流動方向垂直的方式,入射至流道形成部14A之第一流道16,並在此第一流道16中,形成能量較高的聚光點,亦即異物偵測區域40。如此,藉由反射部44反射而通過第一流道16之雷射光的光軸,在從前後方向觀察時會傾斜地朝向上方,而在不通過第一流道16以外之流道,亦即第二流道17及第三流道18的情況下,透射過流道形成部14A。又,如此透射過流道形成部14A的光,會照射至光吸收部56而受到吸收(參照圖3、圖7)。在光阻劑流通於此流道形成部14A之期間,係如這般形成光路而形成異物偵測區域40。又,當異物P隨著光阻劑的流動而進入該異物偵測區域40時,便會產生散射光。
又,此散射光中入射至偵測用光學系統47者,會照射至受光部48。亦即,從流道形成部14之第一流道16朝向第二流道17側(後方側)的側向散射光,會照射至受光部48,在圖6中,係以兩點鏈線表示此側向散射光。如此,照射至受光部48的散射光之強度係與異物P的大小(粒子徑)對應,受光部48係進行光電轉換,並將「與接收到之側向散射光的強度因應之強度」的電信號加以輸出。又,雖然係顯示選擇之流道形成部14為14A的情況,但在選擇其他流道形成部的情況下,亦以同樣的方式形成光路,並將散射光照射至受光部48。
回到參照圖3~圖5之殼體31內的說明。在導光部52及光源51的前方設有計數部53。計數部53例如具備搭載有CPU等的基板。例如,計數部53係藉由未圖示之電纜與受光部48連接,而從受光部48接收上述電信號,並基於該電信號進行異物之偵測。關於此異物之偵測,例如係包含異物的計數和分級,計數部53係將相當於其偵測結果的偵測訊號,輸出至構成光阻劑塗佈裝置1的控制部100。又,上述分級係對於各既定大小之範圍,進行異物的計數。
又,關於如圖8所示上述之導光部52、光源51、光路形成部4及計數部53,例如係使用螺栓或螺帽等固定具進行安裝,藉此可裝卸於殼體31的本體部32。從而,在將上蓋33及/或橫蓋34從本體部32取下的狀態下,可將該等導光部52、光源51、光路形成部4及計數部53取出至殼體31的外部。圖中35係在將光路形成部4裝設於殼體31內時,為了引導該光路形成部4之橫方向的位置,而設於殼體31之底部的銷部。更具體而言,銷部35係限制光路形成部4之導軌42的前後位置。分別與此銷部35同樣地引導殼體31內之安裝位置的構件,亦可針對導光部52、光源51、光路形成部4及計數部53而設於該殼體31。又,在圖8中亦與圖5相同,省略了與流道形成部14L以外之流道形成部14連接的配管54、55的顯示。
接著,說明構成圖1、圖3所示之光阻劑塗佈裝置1的控制部100。控制部100係由電腦構成,例如上述計數部53係與此控制部100連接。控制部100包含未圖示的程式儲存部。在此程式儲存部中,儲存了編寫有命令(步驟群組)的程式,以對晶圓W進行光阻膜之成膜、及異物之偵測。藉由該程式,控制訊號會從控制部100輸出至光阻劑塗佈裝置1之各部,藉此進行後述各動作。此程式係在儲存於例如硬碟、光碟、磁光碟、記憶卡或是DVD等記錄媒體的狀態下,儲存於程式儲存部。
接著,一邊參照圖9的時序圖,一邊說明在上述光阻劑塗佈裝置1中進行的晶圓W之處理及異物之偵測。在此時序圖中,係顯示出13A~13L中之一處理液供給部13中的泵浦壓力設定之時序,及12A~12L中之與一處理液供給部13對應之處理液供給管12的閥V1開閉之時序。又,此時序圖亦顯示出導光部52之遮擋板打開而使雷射光照射於光路形成部4的時序、構成光路形成部4之各部移動的時序、及計數部53接收從受光部48取得之訊號而進行異物之偵測的時序。
首先,在藉由未圖示之基板輸送機構將晶圓W搬運至旋轉夾頭21上,並固持於該旋轉夾頭21的狀態下,將噴嘴11L搬運至晶圓W上,同時開始處理,以使得處理液供給部13L的泵浦進行稀釋劑之抽吸,而使該泵浦內成為既定壓力(時刻t1)。例如,使光路形成部4的滑台41與此噴嘴11L的移動及泵浦的動作並行而移動。又,反射部44、聚光透鏡45係位於流道形成部14L的下方,偵測用光學系統47及受光部48係位於流道形成部14L的後方,光吸收部56係位於流道形成部14L的上方。
接著,噴嘴11L會在晶圓W上靜止(時刻t2)。接著,處理液供給管12L的閥V1會打開,並從泵浦往噴嘴11L壓送稀釋劑。在壓送此稀釋劑的同時,雷射光會從光源51往反射部44照射,此雷射光會如圖3、圖4等所說明般藉由反射部44反射而朝向上方,並在流道形成部14L形成異物偵測區域40(時刻t3)。又,當異物進入形成於上述流道形成部14L之異物偵測區域40時,便會產生散射光,此散射光會經由偵測用光學系統47而照射至受光部48。
另一方面,壓送的稀釋劑會通過流道形成部14L的流道15,並從噴嘴11L噴吐至晶圓W的中心部。又,當成為既定開度後,閥V1之開度的升停止(時刻t4)。其後,當流道15的液流穩定後,開始藉由計數部53所進行之來自受光部48的訊號取得,並進行異物之偵測。接著,停止藉由計數部53所進行之來自受光部48的訊號取得(時刻t6),並在停止來自光源51之光照射的同時,關閉處理液供給管12L的閥V1(時刻t7),而使往晶圓W之稀釋劑的噴吐停止。使晶圓W旋轉,並藉由離心力使噴吐之稀釋劑往晶圓W之周緣部擴展而進行預濕。
接著,將貯存於處理液供給部13A~13K中之任一者的光阻劑供給至晶圓W。此處係將處理液供給部13A的光阻劑作為供給至晶圓W者。在上述般將處理液供給部13A之光阻劑供給至晶圓W時,係使噴嘴11A代替噴嘴11L位於晶圓W上,並從處理液供給部13A將光阻劑供給至噴嘴,以代替從處理液供給部13L將稀釋劑供給至噴嘴。又,開閉處理液供給管12A的閥V1,以代替處理液供給管12L的閥V1。再者,構成光路形成部4的各部,係移動至與流道形成部14A對應的位置,以代替移動至與流道形成部14L對應的位置,而在流道形成部14A形成光路。
除了如此之差異之外,各部係與將稀釋劑供給至晶圓W時相同,沿著圖9之時序圖而動作。藉此,可在將光阻劑供給至晶圓W的同時,進行該光阻劑中的異物之偵測。又,藉由晶圓W的旋轉,供給至晶圓W的光阻劑係旋轉塗布於該晶圓W的表面,而形成光阻膜。其後,晶圓W係藉由基板輸送機構而從旋轉夾頭21被加以搬運。
根據此光阻劑塗佈裝置1,投光部亦即反射部44可從以流道形成部14為作基準之前方、後方、上方、下方、左方及右方的各區域中之一區域(具體而言為下方區域)將光照射至該流道形成部14。又,受光部48係設於包夾流道形成部14且與反射部44不相向的其他區域(具體而言為後方區域)。
假設反射部44與受光部48係設成包夾流道形成部14且相向。在這般相向配置的情況下,吾人認為反射部44或受光部48會位於與流道形成部14連接之配管54及配管55之間。然而,若如這般配置各部,則為了避免干擾如上述般位於與配管54與55之間的反射部44或是受光部48,必須增加構成流道形成部14之縱方向之第二流道17的長度。其結果,會造成流道形成部14的高度增加。又,由於若如這般使反射部44與受光部48相向,則反射部44、流道形成部14及受光部48會排成一列,因此會造成此排列方向亦即橫方向的長度增加。亦即,若使反射部44與受光部48包夾流道形成部14且相向,則會有造成包含該等構件的異物偵測單元2,甚至進一步造成光阻劑塗佈裝置1大型化的疑慮。
然而,如上所述,由於反射部44與受光部48為包夾流道形成部14且不相向的配置,因此不需要增加流道形成部14的高度,並且亦不需要用於排列反射部44、流道形成部14、受光部48的空間。從而,可針對光阻劑塗佈裝置1實現小型化。關於先前敘述過之專利文獻1,係記載了設置用於偵測「與噴嘴連接之光阻劑的流道之異物」的微粒計數器。然而,關於流道與構成微粒計數器之各部的位置關係,並未記載。亦即,關於本發明之基板處理裝置的構成,專利文獻1並未揭示。
又,在光阻劑塗佈裝置1中,係在與「反射部44及受光部48相對於一流道形成部14所位在之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具體而言為左右方向)上,並列設置一個以上之其他流道形成部14。再者,對於並列的流道形成部14而言,反射部44及受光部48係藉由移動機構43而沿著此列移動,藉此可共用反射部44及受光部48。藉由在如此之方向上形成流道形成部14的列,當複數設置流道形成部14時,便不會有「如上述般反射部44及受光部48包夾各流道形成部14且相向」之情形。因此,即使複數設置流道形成部14,亦可防止異物偵測單元2的大型化。再者,由於反射部44及受光部48係如上述般共用,故可減少構成異物偵測單元2之零件的數量,並防止其大型化。藉由這般防止異物偵測單元2的大型化,可防止光阻劑塗佈裝置1的大型化。
又,流道形成部14中的入口16A及出口18A係以流道形成部14為基準,而在與設置反射部44及受光部48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具體而言為前方)上形成開口。藉由如此之構成,可防止分別與該等入口16A、出口18A連接的配管54、55,各自迴繞於對流道形成部14之列設置反射部44及受光部48的下方及後方。因此,在維修該等反射部44、受光部48時,不需取下配管54、55。在維修從流道形成部14觀察分別與反射部44、受光部48設於相同方向的聚光透鏡45、偵測用光學系統47時,亦不需要取下配管54、55。由於如上述般不需取下配管54、55,因此具有容易進行維修這樣的優點。又,關於配管54、55,並不限於迴繞成如上述般從形成開口之流道形成部14的入口16A、出口18A往前方延伸而貫穿殼體31的前方壁部。亦可迴繞成在殼體31內往前方延伸後,再往下方彎曲,而貫穿殼體31的底壁。
再者,上述入口16A及出口18A係設於流道形成部14中的同一面,並且在構成入口16A之第一流道16所產生的散射光,係藉由設於與第一流道16垂直而形成之第二流道17側(具體而言為後方側)的受光部48加以接收。根據如此之構成,由於和入口16A、18A連接之配管54、55的各端部與受光部48,係包夾流道形成部14且相向,並抑制彼此高度之偏差,故可抑制異物偵測單元2的高度。再者,由於將配管54、55迴繞於從流道形成部14觀察時與受光部48所位在之方向相反方向,因此,在如先前敘述般配置成複數流道形成部14並列時,即使將各流道形成部14設計成彼此接近,亦可防止配管54、55造成阻礙之情形。從而,可更確實地實現光阻劑塗佈裝置1的小型化。
又,反射部44係以相對於上述第一流道14之流動方向而垂直入射的方式反射光,且使此反射光的光軸不通過第二流道15及第三流道17。從而,可抑制不必要的散射光產生,並降低從受光部48輸出之訊號所包含的雜訊,而提高異物的偵測精度。
又,如上所述,藉由使入口16A、出口18A在流道形成部14中於同一面,亦即朝相同方向形成開口,而使配管54、55的伸長方向彼此一致。藉由這般使伸長方向一致,可將配管54、55設置成互相貫穿殼體31中的相同壁部(具體而言為前方壁部)。關於殼體31的各壁部中,配管54、55未貫穿之壁部,較容易作為相對於殼體31之本體部32可取下之蓋部而構成。設置可取下之蓋部,係較容易進行殼體31內之各部的維修,對於取下蓋部之殼體31而言,由於開口部的面積越大,作業員越容易使其手進入殼體31內而進行作業,故維修會變得較為容易。亦即,如上所述,將入口16A、出口18A設於流道形成部14的同一面,具有能使可取下之蓋部的數量變多,而增加各蓋部取下時的殼體31之開口部的面積,進而使殼體31內之各部的維修變得較為容易這樣的優點。
再者,在光阻劑塗佈裝置1中,雷射光係從光源51沿著流道形成部14之列照射,並且此雷射光係藉由沿著流道形成部14之列移動的反射部44,而將光照射至選擇的一個流道形成部14。亦即,光源51之構成,係固定並設置於殼體31內遠離反射部44之移動區域的位置。由於如上述般將光源51固定,故可防止迴繞「用於對光源51供給電力之電纜(未圖示)」的空間變大。因此,可更確實地抑制異物偵測單元2的大型化。又,由於在殼體31內光源51不會移動,故較容易進行該光源51的取下及再設置。
又,光吸收部56係設於包夾流道形成部14且與反射部44相向的位置。從而,由於可防止透射過流道形成部14的雷射光照射至殼體31的壁面,並且防止其反射光入射至受光部48,故可更降低受光部48之輸出訊號中的雜訊,而提高異物的偵測精度。雖然亦可在殼體31內對每一個流道形成部14設置光吸收部56,但由於「使光吸收部56如先前敘述般沿著流道形成部14之列而移動,以使該光吸收部56共用於各流道形成部14之構成」,可降低製造成本,故較為適合。另外,例如亦能以可吸收雷射光的方式構成殼體31的頂部面(上蓋33的底面),以代替設置光吸收部56。具體而言,亦可為「在該頂部面塗佈有吸收雷射光之塗料的構成」。又,在該情況下,為了防止吸收了光的上蓋33之溫度上升,例如亦可在該上蓋33設置往殼體31之外側突出的散熱用鰭片,作為冷卻構件。
在這般進行異物之偵測的光阻劑塗佈裝置1中,係監視緊接於噴吐至晶圓W之前的處理液之潔淨度。從而,可高精度地識別在處理後之晶圓W是否有異常產生。根據異物之偵測結果,亦可藉由控制部100從控制部100輸出控制訊號,而中止晶圓W的處理,在該情況下,可防止對搬運至裝置1之後續的晶圓W進行異常的處理。又,光阻劑塗佈裝置1為以下構成:可分別偵測複數處理液之流道中的異物,並可在晶圓W有異常產生的情況下,具體指出各流道中的哪一流道為異物之產生源。從而,具有「可迅速地進行從裝置異常之復歸」的優點。
另外,關於異物之偵測,亦可基於來自受光部48的輸出訊號、表示來自受光部48之輸出訊號與粒徑之對應的第一對應關係、及表示來自受光部48之輸出訊號與流動於流道之異物的總數之對應的第二對應關係,而求取出異物之粒徑及異物的總數。又,關於一處理液供給管12中的一個上游側,例如係與測試液供給源連接之構成,該測試液供給源係供給以既定濃度含入大小已知之測試用粒子的測試液。關於一處理液供給管12中的一個上游側亦可係以下裝置構成:針對此測試液進行圖9所說明之偵測,並基於偵測結果,而重新取得第一對應關係及第二對應關係,藉此完成針對各對應關係之校正。
此外,關於殼體31,亦可使其橫向放倒或使其上下倒置。亦即,以流道形成部14為基準的各部之位置,並不限於上述位置。具體而言,亦可係相對於流道形成部14,使受光部48位於縱方向,並使反射部44位於橫方向這樣的配置,亦可將各流道形成部14排列於縱方向。
再者,關於流道形成部14、投光部及受光部48的位置關係,並不限於各圖所示之具體例。參照顯示三次元座標的圖10,而補充說明此位置關係。圖10中之座標軸的原點,係設為形成於流道形成部14之流道15的上述異物偵測區域40。從而,座標之X軸的軸方向,係表示從異物偵測區域40觀察的左方及右方,Y軸的軸方向,係表示從異物偵測區域40觀察的前方及後方,Z軸的軸方向,係表示從異物偵測區域40觀察的上方及下方。如上所述,投光部及受光部48,係設於以流道形成部14為基準的上下左右前後之區域中未相向的區域。亦即,當光從投光部亦即反射部44朝向此異物偵測區域40照射,而形成光軸L時,在通過原點的此光軸L的延長方向上,未設置受光部48。
藉由這般未設置受光部48,可防止如先前敘述般,因為投光部及受光部成為包夾流道形成部之構成,而造成異物偵測單元2之大型化。在圖10所示的例子中,係沿著Z軸而藉由反射部44形成光軸L(以鎖線之箭頭顯示)。從而,只要在此Z軸上未設置受光部48即可。同樣地,例如在沿著X軸而藉由反射部44形成光軸L的情況下,在此X軸上不會設置受光部48。又,雖然在此圖10的說明中,係將投光部作為反射部44而加以說明,但此處所謂的投光部,係設射光以決定最終朝向異物偵測區域之光路的方向的構件。從而,例如亦可將光源51搭載於滑台41,而使雷射光在不經由反射部44的情況下,從該光源51直接照射至流道形成部14而投射光,在該情況下,投光部為光源51。
又,雷射光對於流道形成部14的照射位置,並不限定先前敘述的例子。然而,由於若使「藉由雷射光之照射而形成的異物偵測區域40中之處理液的流道方向」與「此照射方向」平行,則光會持續照射在流動於流道之異物,而無法進行正確的偵測,因此以使該等方向不平行,而互相交叉的方式進行光照射。又,此處所謂的交叉係分別包含垂直及對角。又,在先前敘述之構成例中,處理液在流道形成部14中,係以從下方往上方的方式供給,但並不限於在如此之方向上進行供給。
此外,關於上述流道形成部14的流道15,係為了將處理液導入進行測量之區域亦即殼體31內,並從殼體31內排出處理液,而如上述般彎曲地構成。由於只要能進行這般將處理液導入及排出殼體31內即可,故流道形成部14的流道15並不限於先前敘述的構成例。圖11所示的例子中,並未設置上側之橫方向的第三流道18,而係使第二流道17在流道形成部14的上端形成開口,藉此使該流道形成部14的流道15在側面觀察中形成為L字形。又,藉由使配管54的下游側彎曲,而貫穿殼體31的前方壁部。配管54亦可貫穿殼體31的頂部,但由於先前敘述的理由,較佳係設為與配管55一起貫穿殼體31之前方壁部的構成。
又,將其他流道形成部14的構成例顯示於圖12及圖13,圖12、圖13分別係該流道形成部14的縱剖面側視圖及後視圖。在此例中,係如圖3所說明之例子,流道形成部14的流道15係由第一流道16、第二流道17及第三流道18所構成。此流道15的下端部係往後方突出,並形成為從第二流道17觀察時,膨脹成凸透鏡形狀的球面透鏡部19。又,構成流道15之部分流道所彼此交叉的交叉部201、202,係具有曲率之構成。更加具體地說明,在圖13所示之例子中,朝前方觀察之第二流道17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之左右的角帶有圓弧部,藉此該上端部及下端部大致呈半圓狀,並形成為具有先前敘述之曲率的交叉部201、202。設置這般具有曲率的交叉部201、202,係為了防止處理液的流動在流道15的彎曲部中停滯。若因為該停滯而導致異物滯留在異物偵測區域40中,則會有因滯留而產生微粒的疑慮,但藉由設置交叉部201、202,可更確實地防止如此之問題產生。又,流道形成部14之後端面的下端部係往後方突出,並形成凸透鏡部27。於前後觀察時,交叉部19的中心與凸透鏡部27的中心係彼此一致。此凸透鏡部27及球面透鏡部19,係為了將從異物偵測區域40照射之側向散射光,更確實地引導至偵測用光學系統47以提高偵測精度而設置。
圖14係顯示另一流道形成部14之構成的縱剖面側視圖。此流道形成部14的流道15係在側面觀察中,形成為U字形。從而,對流道15而言,其下游側亦即流道15之長度方向上之中心部附近的區域49中的曲率,係大於入口16A附近(液體通過方向的上游側)之區域的曲率。又,亦可使處理液供給管12在殼體31內彎曲成U字,以成為和此圖14之流道15相同形狀之流道的方式,迴繞在殼體31內,並對該處理液供給管12照射光而進行異物之偵測。關於此處理液供給管12之殼體31內的部位,為了進行該偵測,係預先構成具有透光性者。又,在進行異物之偵測時,流道內壁的形狀會對照射光之軌跡造成影響的情況,或欲降低偵測之訊號之雜訊的情況,宜至少使照射光通過的內壁部分平坦。又,該內壁部分亦可進行鏡面加工。此時,進行鏡面加工之部分的表面粗糙度,例如為奈米級。上述說明並不限定於圖14所示之流道形成部14的例子,其他例子亦同樣如此。
圖15係顯示另一流道形成部14之構成的後視圖。此流道形成部14的流道15,係由第一流道16、第二流道17及第三流道18所構成,其中的第二流道17,其下游側係相對於上游側而較窄地構成。更具體地說明圖15所示之構成例,第二流道17係越往上側,流道的左右寬度越窄。如圖14、圖15所示之例子,使流道15之下游側的曲率較大或是使流道15之下游側較窄的目的在於,消除停滯的部分而提高流通之液體的替換效率。如此一來,藉由防止流道15中的異物之滯留,可降低滯留微粒的產生風險。又,除此之外,在進行邊使液體通過的異物偵測時,可降低因先前流動之部分殘留、混合而造成的影響,並進行可靠度高的偵測。又,即使係設置參考圖13所說明之具有曲率的交叉部201、202,亦可獲得相同效果。如此,較佳係對在受光照射之偵測對象部附近的交叉部設置曲率,但即使係對其他交叉部設置曲率,亦可提高替換效率。
此外異物偵測單元2,亦可對流道形成部14A~14L,複數設置光源51、導光部52及光路形成部4的組合(測量組)。在圖16所示的例子中,係顯示設有兩組上述測量組之異物偵測單元2的俯視圖。光源51、導光部52及光路形成部4的一測量組係進行流道形成部14A~14F的異物之偵測,而光源51、導光部52及光路形成部4的另一測量組係進行流道形成部14G~14L的異物之偵測。亦即,一組係在流道形成部14A~14F中選擇之一者,如上述般形成光路,而另一測量組係在流道形成部14G~14L中選擇之一者形成如上述般形成光路。
例如,如後所述,複數光阻劑塗佈裝置1有時係共有異物偵測單元2的構成。一般認為在該情況下,由於在一流道形成部14與另一流道形成部14之間,光阻劑流動的時間差較小,或是無時間差,故光路形成部4無法在與一流道形成部14對應的位置,及與另一流道形成部14對應的位置之間移動。然而,即使係如此之情況,藉由如此圖16所示設置複數測量組,可互相獨立地對一流道形成部14、及另一流道形成部14進行偵測。從而,在此異物偵測單元2中,可同時對兩個流道形成部14照射光而偵測異物。又,亦可在兩個流道形成部14間不間斷地照射光,亦即,當停止對一流道形成部14的光照射時,同時開始對另一流道形成部14的光照射,而在各流道形成部14中偵測異物。又,關於上述測量組,亦可設置三組以上。
此外,異物偵測單元2亦可如圖17所示般構成。關於此圖17所示之異物偵測單元2,係舉出設置分隔壁63,作為和圖3所說明之異物偵測單元2的差異點。此分隔壁63係以從殼體31之前方壁部通過配管54、55及流道形成部14A~14L之下側的方式,往後方延伸後,再往上方彎曲而通過流道形成部14A~14L之後方側,與殼體31的頂棚壁部接觸。藉由分隔壁63將殼體31內分隔成包含流道形成部14的第一配置區域61、及包含光路形成部4、光源51、導光部52及計數部53的第二配置區域62。由於在左右方向上觀察時,流道形成部14之列與光路形成部4的移動區域不會重疊,因此可設置如此之分隔壁63。為了可對各流道形成部14照射光而進行異物之偵測,分隔壁63例如係由石英,或是設有避開偵測時之光路這樣的孔穴,或局部石英製的窗之金屬板所構成,而具有透光性。
此分隔壁63係成為隔熱構件。具體來說,一般認為位於第二配置區域62的光源51、光路形成部4及計數部53會因為接收供給之電流及雷射光的能量,而各自發熱。然而,由於藉由分隔壁63第一配置區域61會從第二配置區域62分隔,因此從第二配置區域62之各部產生的熱,難以傳熱至第一配置區域61。從而,可抑制第一配置區域61中的溫度上升,並確實性高地防止流通於位在第一配置區域61之流道形成部14A~14K的光阻劑,因熱而變質。
再者,在第一配置區域61設有供給鈍性氣體亦即N2 (氮)氣體的N2 氣體供給部64、及將第一配置區域61進行排氣的排氣部65。如上所述,一般認為由於光源51、光路形成部及計數部53會發熱,因此藉由在殼體31內將流道形成部14之周圍設成N2 氣體環境,而進行防爆對策。如上所述,藉由設置分隔壁63,可僅對殼體31內之第一配置區域61供給N2 氣體,而如上述般進行防爆對策。就其結果而言,和對殼體31內整體供給N2 氣體的情況相比,具有可抑制N2 氣體之使用量這樣的優點。
又,關於流道形成部14並不限於複數設置,亦可僅設置一個。又,並不限於將上述各構件全部收納在殼體31內,例如亦可將計數部53設於殼體31的外側。又,殼體31亦可僅能將上蓋33、橫蓋34中之一者取下。又,複數流道形成部14不必各別成為一個一個。亦即,不必作為各別之構件而形成各流道形成部14,亦可將複數流道形成為一個構件,而成為一體。
再者,亦可僅使先前敘述之設於殼體31內的導光部52、光源51、光路形成部4及計數部53中之任一者,能對於殼體31裝卸。又,在上述的例子中,構成光路形成部4的各部係集體地對於殼體31進行裝卸,但本發明並不限於以上述方式裝卸。例如,就移動機構43而言,亦可與滑台41分開地對殼體31進行裝卸,對滑台41而言,具備受光部48的支撐部46及反射部44亦可各自個別地對滑台41裝卸自如。亦即,投光部亦即反射部44、受光部48、移動機構43中的至少任一者,可為對殼體31裝卸自如的構成。又,亦可使用光纖雷射作為投光部,以代替使用反射部44。由於光纖的可撓性,該光纖雷射可追隨藉由移動機構43而進行之光路形成部4的移動,只要改變光纖的長度,便能將作為熱源之雷射產生部(在先前敘述的例子中為光源51)設置於從受光部48或流道形成部14分離之所期望的位置。從而,變得較容易降低熱影響。又,受光側亦與投光側同樣,設置藉由移動機構而運行的反射板,將從流道形成部14發出而藉由該反射板反射的光加以接收的受光部48,亦可係固定並設置在有別於此反射板之移動路徑的位置之構成。
接著,參照圖18之俯視圖及圖19之縱剖面側視圖,並說明包含上述光阻劑塗佈裝置1之基板處理系統之一例的塗佈顯影裝置7。塗佈顯影裝置7係進行:藉由對晶圓W之表面塗佈光阻劑而達成之光阻膜的形成、及藉由曝光後之光阻膜的顯影而達成之光阻圖案的形成。載具區塊B1、檢查區塊B2、多用途區塊B3、處理區塊B4及介面區塊B5係在橫方向上連接成直線狀而構成。該等各區塊B1~B5係各自具備殼體,並互相分隔。圖中B6係曝光裝置,其與介面區塊B5連接。
載置於載具區塊B1之載置台71的載具C內之晶圓W,係藉由搬運機構73在載具C與檢查區塊B2之間傳遞。圖中72係開閉載具區塊B1之分隔壁及載具C之蓋部的開閉部。檢查區塊B2包含傳遞模組TRS,其用於在檢查光阻圖案形成後之晶圓W的檢查模組74、多用途區塊B3及處理區塊B4之間,傳遞晶圓W。
多用途區塊B3包含多數傳遞模組TRS,其用於在構成處理區塊B4之各單位區塊E1~E6與檢查區塊B2之間,傳遞晶圓W。此多數傳遞模組TRS係彼此疊設,並構成塔部T1。又,為了對構成塔部T1之各模組傳遞晶圓W,而設有升降自如的搬運機構70。
處理區塊B4係將對晶圓W進行液體處理之單位區塊E1~E6,從下方依序疊設而構成,在單位區塊E1~E6中,係彼此並行地進行晶圓W的搬運及處理。單位區塊E1~E3係彼此以同樣的方式構成。在圖18中係顯示單位區塊E1,並將此單位區塊E1作為代表而說明。該在單位區塊E1中,設有從多用途區塊B3側往介面區塊B5側延伸的搬運區域76。在此搬運區域76設有搬運機構F1,其對構成上述塔部T1之各模組、及構成處理區塊B4之各模組搬運晶圓W。朝此搬運區域76之長度方向觀察時,在左右之其中之一側係設有加熱模組79,在左右之另一側係設有光阻劑塗佈裝置1的設置區域77、78。又,此處所謂的左右,與在異物偵測單元2之說明所使用的左右未必一致。
設置區域77、78係沿著搬運區域76的長度方向而配置。又,在設置區域77、78中,係各自設有上述兩個杯體23、兩個旋轉夾頭21、支撐噴嘴11A~11L的臂部24、移動機構25及構成異物偵測單元2的殼體31。亦即,在單位區塊E1中,係複數設置基板載置部與噴嘴的組合。上述杯體23係沿著搬運區域76的長度方向而並列配置。又,從杯體23的列觀察時,殼體31係設於搬運區域76的相反側。又,關於與噴嘴11A~11L連接的處理液供給管12A~12L及處理液供給部13A~13L,係從設置區域77、78迴繞至多用途區塊B3,並與構成設於該多用途區塊B3之處理液供給部13的泵浦連接。
單位區塊E4~E6除了設有對設置區域77、78供給顯影液而進行顯影的顯影液模組之外,係以與單位區塊E1~E3同樣的方式構成。又,在圖19中,係將單位區塊E2~E6中的相當於單位區塊E1之搬運機構F1的搬運機構,作為F2~F6而顯示。
介面區塊B5包含橫跨單位區塊E1~E6而在上下延伸的塔部T2、T3及T4。塔部T2包含設於與各單位區塊E1~E6對應之高度的傳遞模組TRS,上述搬運機構F1~F6係將晶圓W搬運至對應之各高度的傳遞模組TRS。又,在介面區塊B5中設有:升降自如的搬運機構81,用於對塔部T2及塔部T3進行晶圓W之傳遞、升降自如的搬運機構82,用於對塔部T2及塔部T4進行晶圓W之傳遞、及搬運機構83,在塔部T2與曝光裝置B6之間進行晶圓W的傳遞。關於設於塔部T3、T4的模組係省略記載。
接著,說明此塗佈顯影裝置7中的晶圓W之搬運路徑。晶圓W係藉由搬運機構73,從載具C搬運至檢查區塊B2的傳遞模組TRS,其後,經由搬運機構75搬運至多用途區塊B3的塔部T1之傳遞模組TRS0。此處開始,晶圓W係藉由搬運機構70分配並搬運至單位區塊E1、E2、E3。
經分配之晶圓W,係經由傳遞模組TRS1~TRS3而搬運至各單位區塊E1~E3之光阻劑塗佈裝置1的杯體23,並接受預濕及光阻劑塗佈處理。使用圖9而說明之異物之偵測係與該等處理並行進行。接著,晶圓W在搬運至加熱模組79而加熱處理後,會被搬運至塔部T2的傳遞模組TRS11、TRS21、TRS31,並藉由搬運機構82、83,而經由塔部T2搬入至曝光裝置B6,將光阻膜進行曝光。
曝光後之晶圓W係藉由搬運機構83、82在塔部T2、T4間搬運,並分別被搬運至與單位區塊E4~E6對應之塔部T2的傳遞模組TRS41、TRS51、TRS61。其後,晶圓W係搬運至加熱模組79而進行曝光後的加熱處理(曝光後烘烤)。接著,晶圓W係被搬運至顯影模組而被供給顯影液,並形成光阻圖案。其後,晶圓W係經由塔部T1的傳遞模組TRS4~TRS6、及搬運機構75,而被搬運至檢查區塊B2的檢查模組74接受檢查後,再經由搬運機構73回到載具C。
在上述塗佈顯影裝置7中,殼體31係設於杯體23的附近。更具體而言,異物偵測單元2係設於和杯體23所設置之單位區塊E相同的單位區塊E。藉由如此之配置,可使從流道形成部14A~14L到噴嘴11A~11L的流道之長度較短。若將異物可能從處理液供給管12A~12L產生之情況列入考慮,則藉由使該流道之長度較短,可抑制流道形成部14A~14L與噴嘴11A~11L之間的異物之量的差。從而,可高精度地監視供給至晶圓W之處理液的潔淨度。
然而,各殼體31並不限於設在單位區塊E1~E3之杯體23的附近,亦可設於從杯體23來看相對較遠的檢查區塊B2或多用途區塊B3。圖18中的85、86係顯示檢查區塊B2、多用途區塊B3中的殼體設置區域之一例,例如可在該等殼體設置區域85或86,設置複數殼體31。亦即,異物偵測單元2可設於與載具區塊B1及處理區塊B4分隔的區塊,並可從這般配置之異物偵測單元2的流道形成部14,將處理液供給至各單位區塊E1~E3的噴嘴11A~11L。為了抑制佔用的空間,設於殼體設置區域85、86之各殼體31例如係彼此疊設。
此外,在先前敘述的例子中,係針對從噴嘴11A~11L噴吐之所有的處理液進行異物之偵測而加以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這般針對所有的處理液進行異物之偵測,亦可僅針對要求高潔淨度的處理液進行偵測。圖20係顯示僅針對與設於單位區塊E1~E3之設置區域77、78的各光阻劑塗佈裝置1之噴嘴11A連接的流道形成部14A,進行異物之偵測的構成例。此圖20所示之殼體31,例如係設於上述殼體設置區域85或86。又,在此殼體31中,係收納與設於各設置區域77、78之噴嘴11A對應的流道形成部14A,以代替收納流道形成部14A~14L。亦即,在此圖20所示之例中,係六個光阻劑塗佈裝置1共用一個異物偵測單元2之構成。藉由如此之構成,可實現塗佈顯影裝置7之製造成本及運用成本的降低。又,由於如此般異物偵測單元2在複數光阻劑塗佈裝置1間共有的情況下,各異物偵測單元2間有時會同時或是不間斷地進行處理,故設成「複數設置圖16所述之測量組的構成」係有其效用。
又,作為異物之測試對象的處理液並不限於光阻劑或稀釋劑,例如亦可為顯影液、用於清洗處理晶圓W的清洗液、抗反射膜形成用的化學藥液、絕緣膜形成用的化學藥液、及用於使晶圓W貼合的黏接劑等。從而,就基板處理裝置而言,並不限於光阻劑塗佈裝置1,亦可為顯影裝置或清洗裝置等。
又,關於上述處理液供給管12A~12K,例如係設計成從上游側切換並供給光阻劑及清洗液的構成,並使稀釋劑從噴嘴11噴吐至晶圓W以外的位置。該稀釋劑係處理液供給管12A~12K的清洗液,此清洗液亦可與光阻劑同樣地進行在處理液供給管12A~12K流通中的異物之偵測。在這般針對清洗液進行異物之偵測的情況下,可基於偵測結果在適當的時間點結束清洗,而防止浪費用於清洗的處理液。關於此處理液供給管12A~12K的清洗,亦可基於光阻劑中之異物的偵測結果而自動進行。如此,本發明可應用於「偵測在該處理液所流通之流道流動的液體中之異物」,並不限於「偵測供給至晶圓W之處理液中所包含之異物」。
又,例如在顯影裝置中,為了在顯影後使晶圓W乾燥,亦可設置將鈍性氣體供給至晶圓W的氣體噴嘴。又,亦可針對與此氣體噴嘴之上游側連接的流道,進行上述異物之偵測。亦即,作為藉由本技術而進行異物之偵測的流體,並不限於液體,亦可為氣體。
又,應瞭解到,本次所揭露之實施態樣其所有內容僅為例示並非限制。上述實施態樣只要不脫離附加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主旨,亦能以各式各樣的形態進行省略、替換、變更。
1:光阻劑塗佈裝置 2:異物偵測單元 4:光路形成部 7:塗佈顯影裝置 11,11A~11L:噴嘴 12,12A~12L:處理液供給管 13,13A~13L:處理液供給部 14,14A~14L:流道形成部 15,15A~15L:流道 16:第一流道 16A:入口 17:第二流道 18:第三流道 18A:出口 19:球面透鏡部 21:旋轉夾頭 22:旋轉機構 23:杯體 24,57:臂部 25,43:移動機構 26,42:導軌 27:凸透鏡部 31:殼體 32:本體部 33:上蓋 34:橫蓋 35:銷部 40:異物偵測區域 41:滑台 44:反射部 45:聚光透鏡 46:支撐部 47:偵測用光學系統 48:受光部 49:區域 51:光源 52:導光部 53:計數部 54,55:配管 56:光吸收部 61:第一配置區域 62:第二配置區域 63:分隔壁 64:N2氣體供給部 65:排氣部 70,73,75,81~83,F1~F6:搬運機構 71:載置台 72:開閉部 74:檢查模組 76:搬運區域 77,78:設置區域 79:加熱模組 85,86:殼體設置區域 100:控制部 B1:載具區塊 B2:檢查區塊 B3:多用途區塊 B4:處理區塊 B5:介面區塊 B6:曝光裝置 E1~E6:單位區塊 P:異物 T1~T4:塔部 TRS,TRS0~TRS6,TRS11,TRS21,TRS31,TRS41,TRS51,TRS61:傳遞模組 t1~t7:時刻 V1:閥 W:晶圓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之光阻劑塗佈裝置的概略構成圖。 圖2係該光阻塗佈模組的俯視圖。 圖3係內建於該光阻塗佈模組之異物偵測單元的縱剖面側視圖。 圖4係該異物偵測單元的縱剖面後視圖。 圖5係該異物偵測單元的立體圖。 圖6係該異物偵測單元的概略側視圖。 圖7係該異物偵測單元的概略前視圖。 圖8係該異物偵測單元的分解立體圖。 圖9係顯示該光阻劑塗佈裝置之動作的圖表。 圖10係顯示該異物偵測單元之各部之位置關係的說明圖。 圖11係顯示該異物偵測單元之變形例的縱剖面側視圖。 圖12係顯示設於該異物偵測單元之流道形成部之變形例的縱剖面側視圖。 圖13係該變形例之流道形成部的後視圖。 圖14係顯示設於該異物偵測單元之流道形成部之另一變形例的縱剖面側視圖。 圖15係顯示設於該異物偵測單元之流道形成部之另一變形例的後視圖。 圖16係顯示該異物偵測單元之變形例的俯視圖。 圖17係顯示該異物偵測單元之變形例的縱剖面側視圖。 圖18係內建有光阻劑塗佈裝置之塗佈、顯影裝置的俯視圖。 圖19係該塗佈顯影裝置的概略側視圖。 圖20係顯示該塗佈顯影裝置中之異物偵測單元之配置的說明圖。
1:光阻劑塗佈裝置
2:異物偵測單元
4:光路形成部
11A:噴嘴
12A:處理液供給管
13A:處理液供給部
14A:流道形成部
15,15A:流道
16:第一流道
16A:入口
17:第二流道
18:第三流道
18A:出口
21:旋轉夾頭
22:旋轉機構
23:杯體
31:殼體
32:本體部
33:上蓋
34:橫蓋
35:銷部
40:異物偵測區域
41:滑台
42:導軌
43:移動機構
44:反射部
45:聚光透鏡
46:支撐部
47:偵測用光學系統
48:受光部
51:光源
52:導光部
53:計數部
54,55:配管
56:光吸收部
57:臂部
100:控制部
W:晶圓

Claims (22)

  1. 一種基板處理裝置,包含: 供給路徑,用於使供給至基板之流體流通;及 異物偵測單元,藉由投光部形成射向構成該供給路徑之一部分的流道形成部之光的結果,會從該流道形成部發出光,並基於受光部接收從該流道形成部發出之光而獲得之訊號,可偵測該流體中的異物; 該異物偵測單元中的該投光部及該受光部,係設於以該流道形成部為基準之上下左右前後的區域中,不相向的區域。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更包含: 流道形成部之列,在與該投光部及該受光部相對於一個該流道形成部所位在之側的方向不同的第一方向上,並列設置一個以上的其他流道形成部;及 移動機構,使該投光部及該受光部沿著該流道形成部之列往第一方向移動,以使該受光部及該投光部共用於該複數流道形成部,並使該投光部及該受光部移動至與該複數流道形成部中選擇之流道形成部對應的位置。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移動機構可使該受光部在與第一方向不同之第二方向上相對移動,以改變來自該投光部之光所射向之流道形成部,與該受光部之間的距離。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移動機構係使該受光部在該第二方向上移動,以使該投光部及該受光部於第一方向上移動而移動至與該選擇之流道形成部對應的位置時,成為預先設定好之從該選擇之流道形成部到該受光部所接收到光的受光距離。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若將該投光部設為第一投光部,則更具備朝向該第一投光部投射光的第二投光部; 該第二投光部係設置成使朝向該第一投光部之光的光路,沿著該複數該流道形成部所並列之方向; 該第一投光部包含反射部,其將來自該第二投光部的光加以反射,而將光照射至該流道形成部。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流道形成部包含內部之流道的入口及出口; 該入口及出口係以該流道形成部為基準,而設成朝向與該投光部及該受光部之位置不同的方向。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流道形成部係角形之六面體的形狀; 該入口及出口係形成於該流道形成部中的同一面。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流道形成部的流道包含彼此交叉之複數部分流道; 該複數部分流道的交叉部具有曲率。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流道形成部的流道,包含將液體通過方向之下游側相對於上游側之流道,較窄地或/且曲率較大地設置的部分。
  10. 如請求項6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流道形成部具有:包含該入口之第一流道、與該第一流道垂直的第二流道、及連接該第二流道與該出口的第三流道; 該入口與出口係設於該流道形成部之同一面; 該受光部係測量因光照射於第一流道而發出之散射光中,第二流道側的側向散射光。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來自該投光部的光軸係以與該第一流道之流動方向垂直的方式,入射至該第一流道,且不通過該光軸所入射之第一流道以外的流道。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投光部係在縱方向上對該流道形成部投射光; 該受光部係相對於該流道形成部而設於後方。
  1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更包含: 另一測量組,具有與該投光部及該受光部不同之投光部及受光部; 藉由該投光部及該另一測量組,而同時或不間斷地對該複數流道形成部中的至少二者照射光,以偵測異物。
  1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更包含: 殼體,用於收納該複數流道形成部、該投光部、該受光部及該移動機構。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殼體係由以下構成: 本體部,包含該複數流道形成部之前方側的壁部;及 蓋部,成為相對於該複數流道形成部而位於後方或是縱方向上之壁部,並可對於該本體部裝卸自如。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投光部、該受光部及該移動機構中的至少一者,係以對於該殼體裝卸自如的方式構成。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更包含: 投光切換機構,在未進行測量時,使光不照射至該流道形成部。
  18. 如請求項1至17中任一項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流體係供給至該基板而將該基板進行處理的處理液; 該基板處理裝置更包含: 基板載置部,用於載置該基板; 噴嘴,設於該供給路徑的下游端,並將該處理液供給至載置於該基板載置部的該基板;及 處理液供給部,將該處理液供給至該供給路徑,以使該處理液從該噴嘴噴吐。
  19. 一種基板處理系統,包含: 載具區塊,用於載置收納該基板的載具; 請求項18所述之該基板處理裝置; 搬運機構,在該載具與該基板處理裝置之間搬運該基板;及 處理區塊,包含構成該基板處理裝置之該噴嘴及該基板載置部,並與該載具區塊分隔。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基板處理系統,其中, 該噴嘴係對於一個該基板載置部而複數設置; 該異物偵測單元包含該複數流道形成部及該移動機構; 該複數流道形成部係分別與該複數噴嘴連接; 該複數流道形成部、該投光部、該受光部及該移動機構係設於該處理區塊。
  21. 一種基板處理系統,包含: 請求項18所述之基板處理裝置; 載具區塊,用於載置收納該基板之載具;及 處理區塊,具有複數該基板載置部及該噴嘴; 該異物偵測單元包含該複數流道形成部及該移動機構; 該複數流道形成部係分別與複數該噴嘴連接,並設於與該載具區塊及該處理區塊分隔的區塊。
  22. 一種基板處理方法,係使用基板處理裝置的基板處理方法, 該基板處理裝置包含: 供給路徑,用於使供給至基板之流體流通;及 異物偵測單元,藉由投光部形成射向構成該供給路徑之一部分的流道形成部之光的結果,會從該流道形成部發出光,並基於受光部接收從該流道形成部發出之光而獲得之訊號,可偵該流體中的異物; 該異物偵測單元中的該投光部及該受光部,係設於以流道形成部為基準之上下左右前後的區域中,不相向的區域; 該基板處理方法係包含以下步驟: 藉由該投光部形成射向該流道形成部之光的步驟; 朝向該流道形成部之光形成的結果,使受光部接收從該流道形成部發出之光的步驟;及 基於該受光部接收光而獲得的訊號,偵測該流體中之異物的步驟。
TW109100822A 2019-01-24 2020-01-10 基板處理裝置、基板處理系統及基板處理方法 TWI8394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9831 2019-01-24
JP2019009831A JP7318212B2 (ja) 2019-01-24 2019-01-24 基板処理装置、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3740A true TW202043740A (zh) 2020-12-01
TWI839437B TWI839437B (zh) 2024-04-2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02656B2 (en) 2021-05-11
US20210247286A1 (en) 2021-08-12
CN212062395U (zh) 2020-12-01
JP7238922B2 (ja) 2023-03-14
JP2021168395A (ja) 2021-10-21
JP2020119996A (ja) 2020-08-06
US11340152B2 (en) 2022-05-24
JP7318212B2 (ja) 2023-08-01
CN111477564A (zh) 2020-07-31
KR20200092256A (ko) 2020-08-03
US20200240891A1 (en) 2020-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395380A1 (en) Processing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coating film on a substrate having a camera and a mirror member
KR102513791B1 (ko) 기판 처리 장치 및 기판 처리 방법
US11832026B2 (en) Substrate imaging apparatus
JP7238922B2 (ja)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WO2017126360A1 (ja) 異物検出装置及び異物検出方法
KR102471485B1 (ko) 광처리 장치 및 기판 처리 장치
JP2024040273A (ja) 異物検出装置、基板処理装置、異物検出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TWI839437B (zh) 基板處理裝置、基板處理系統及基板處理方法
JP6547871B2 (ja)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JP7491126B2 (ja)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WO2023127488A1 (ja) 異物検出装置及び異物検出方法
WO2021193198A1 (ja) 異物検出装置、基板処理装置、及び異物検出装置の動作確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