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1227A - 氣囊零件、氣囊單元及充氣床墊 - Google Patents

氣囊零件、氣囊單元及充氣床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1227A
TW202031227A TW108136130A TW108136130A TW202031227A TW 202031227 A TW202031227 A TW 202031227A TW 108136130 A TW108136130 A TW 108136130A TW 108136130 A TW108136130 A TW 108136130A TW 202031227 A TW202031227 A TW 20203122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gas
component
shaped
b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6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6437B (zh
Inventor
竹田和博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虹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虹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虹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1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12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64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643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05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ds
    • A61G7/057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bed-sores or for supporting patients with burns, e.g. matt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G7/05769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bed-sores or for supporting patients with burns, e.g. matt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with inflatable chamb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rs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係提供一種氣囊零件等,能不論設有支撐身體之支撐面的氣囊之形狀或結構、或是內壓等的使用形態如何,皆可預防觸底。 作為解決手段之氣囊零件,係在充氣床墊支撐著氣囊,該氣囊具有承載使用者之身體的支撐面;氣囊零件,具備:複數個囊體,由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藉由在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成筒狀,且配置成相互平行;以及至少1個連結部,將該複數個囊體當中相鄰之2個囊體彼此連接;在將氣體封入複數個囊體的情況下,於複數個囊體之外周面所相切的平面、與至少1個連結部的表面之間,形成可配置氣囊之一部分的凹部。

Description

氣囊零件、氣囊單元及充氣床墊
本發明係有關於預防褥瘡(壓瘡)用的氣囊零件、氣囊單元及充氣床墊。
所謂的褥瘡(壓瘡),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係由於承受體重的骨頭突出部等的一部分皮膚組織持續受到壓迫,引起缺血而造成的一部分皮膚壓迫潰瘍。對於因患病或受傷、衰老等等而臥床或難以活動身體之狀態的人士而言,預防褥瘡是非常重要的事。
就預防褥瘡用的充氣床墊而言,已知有一種,係將氣體封入於成形為筒狀之氣囊內,再朝向正交於床具之長邊方向的方向,而排列設置複數條(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4)。在預防褥瘡用的充氣床墊,通常會藉由將各氣囊內的氣壓維持在讓使用者的身體能下沉之程度的低壓,而降低對身體造成的接觸壓力,以圖預防褥瘡。
於專利文獻1,揭露一種充氣床墊,係使細長之袋狀氣囊,在朝向正交於床具的長邊方向鋪設的狀態下,沿著床具的長邊方向排列設置複數條;該充氣床墊之構成,係各氣囊設有隔板,將袋狀的內部空間分成上下兩部分,該隔板架設於側壁之間,直到長邊方向的兩端附近。
於專利文獻2,揭露一種技術,將排列設置之氣囊分成複數個系統,再藉由使氣囊依各系統順序膨脹、收縮,而使氣囊起伏波動。這樣使氣囊內的壓力依序變化的充氣床墊,稱為交替減壓型。又,交替減壓型充氣床墊在日本並非醫療設備,而是能適用照護保險、稱為「預防褥瘡用具」的福利設備。再者,在使用中不會使氣囊內的壓力變化的充氣床墊,則稱為靜止型。
於專利文獻3,揭露一種充氣床墊,係構成細長平面形狀而可膨脹的床墊,並具備複數個囊體,該囊體沿著自床墊的長邊方向軸線延伸的直列連續配置,各個都構成細長形狀而可膨脹。再者,於專利文獻3,揭露著藉由點焊以將外側薄片固定於內側薄片,以在氣囊膨脹之際,於氣囊的支撐面形成褶子。
於專利文獻4,揭露一種充氣墊用囊體,內含:中層囊體,具有氣體供給口;相互連通的第1及第2下層囊體,其所具備之長度小於中層囊體,並具有氣體供給口,而於中層囊體之底面,沿著中層囊體之長邊方向安裝;以及上層囊體,於中層囊體的頂面,沿著中層囊體的長邊方向安裝,而構成複數對。於專利文獻4,係對上層囊體填充較低壓力的氣體,相對地,對下層囊體則供給較高壓力的氣體,而藉由上層囊體以圖增加與使用者間之接觸面積,同時藉由下層囊體以提高充氣墊的剛性。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693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1-160894號公報 [專利文獻3]美國專利第5704084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第2015/16266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在將氣囊的內壓維持在低壓而使用之充氣床墊的情況下,若體重集中在身體的一部分,則此身體的一部分會極度地下沉進充氣床墊,換言之,就是會變成以氣囊表面的薄片吊掛身體的一部分之狀態(亦可稱為吊床現象)。若變成此種狀態,則對於該身體部分的接觸壓力會變大,並且使用者也會難以變更姿勢。
再者,若使用者的身體下沉進充氣床墊,則深深下沉的部分,會有沉到充氣床墊底部之虞。此種身體沉到充氣床墊底部的狀態,稱為觸底。由於觸底就是使用者的身體隔著充氣床墊的單薄薄片而抵接到床架堅硬的床面之狀態,而變成喪失褥瘡防止功能的狀態,從使用者安全性的觀點來看並不理想。
更進一步地,倘若身體在充氣床墊下沉到觸底,則即便對氣囊內追加供給氣體,氣體也會流到沒有負荷體重之部位的氣囊內,所以會非常難以讓身體再度回到以氣體支撐的狀態。
關於吊床現象,於專利文獻3,係藉由形成於氣囊之支撐面的褶子,而使充氣床墊產生能讓身體深深下沉的寬裕空間,以避免吊床現象。然而,於專利文獻3,並未考量到身體深陷充氣床墊之情況下的觸底之虞。
為了防止觸底,也可思及在例如支撐身體的氣囊,設置如專利文獻4所揭露的下層囊體。然而,例如專利文獻3般,在兩側之外側薄片交替點焊了內側薄片的氣囊,其朝側向膨脹之區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的圖3所示之副囊體20、21、22、23)會在兩側交替,而使氣囊全體之形狀,容易變成從上方觀察下係相對於氣囊之長邊方向的軸線呈蛇行般的形狀。因此,難以將下層囊體固定於此種氣囊。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而構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氣囊零件、氣囊單元及充氣床墊,能不論設有支撐身體之支撐面的氣囊之形狀或結構、或是內壓等的使用形態如何,皆可預防觸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一態樣之氣囊零件,係在充氣床墊支撐著氣囊,該氣囊具有承載使用者之身體的支撐面;該氣囊零件,具備:複數個囊體,由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藉由在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成筒狀,且配置成相互平行;以及至少1個連結部,將該複數個囊體當中相鄰之2個囊體彼此連接; 在將氣體封入該複數個囊體的情況下,於該複數個囊體之外周面所相切的平面、與該至少1個連結部的表面之間,形成可配置該氣囊之一部分的凹部。
於上述氣囊零件,亦可係:在將該氣囊之一部分配置於該凹部的情況下,係以位於該凹部之兩側的2個囊體而支撐該氣囊。
於上述氣囊零件,亦可係:在該至少1個連結部,設有開口,插穿用以對該氣囊供給氣體的氣體供給管。
於上述氣囊零件,亦可係:該複數個囊體及該至少1個連結部,係以該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一體形成;在該複數個囊體之間,可流通氣體。
於上述氣囊零件,亦可係:該至少1個連結部的各個,係熔接部,該熔接部係藉由熔接該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所構成之袋體的一部分而形成。
本發明另一態樣之氣囊單元,具備:前述之氣囊零件;以及氣囊,配置於在將氣體封入該複數個囊體的情況下所形成之至少1個該凹部的各個。
於上述氣囊單元,該氣囊亦可具備:第2囊體,由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具有彼此相向的第1及第2側壁,藉由在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以及連接構件,由具有可撓性的材料形成,係從該第2囊體之內部,於複數部位連接該第1及第2側壁,呈薄片狀,並以複數個接合部,而於主面接合於該第1及第2側壁之各個。
本發明又一態樣之充氣床墊,至少於一部分,配置前述之氣囊單元。 [發明之效果]
若藉由本發明,係將氣囊配置於:對氣囊零件之複數個囊體封入氣體之情況下所形成的凹部;藉此而不用將複數個囊體固定於氣囊,就能以複數個囊體而穩定地支撐氣囊。因此,不論設有支撐身體之支撐面的氣囊之形狀或結構、或是內壓等的使用形態如何,皆可藉由設於氣囊零件之複數個囊體而預防觸底。
以下將針對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氣囊零件、氣囊單元及充氣床墊,參照圖式以進行說明。又,本發明並不受以下實施形態限定。再者,於各圖式之記載,對於同一部分會標注同一符號以代表。於以下說明中所參照之圖式,僅係在可理解本發明之內容的程度下,概略繪示形狀、大小、比例、及相對位置。亦即,僅以各圖所例示之形狀、大小、比例、及位置關係,並不能限定本發明。
圖1係繪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氣囊零件的俯視圖。圖2係繪示該氣囊零件的仰視圖。圖3係繪示該氣囊零件的側視圖。圖4係圖1之A-A擴大剖面圖。圖5係繪示該氣囊零件(放掉氣體之狀態)的俯視圖。圖6係繪示在圖4所示之氣囊零件載置了氣囊之狀態的剖面圖。
本實施形態之氣囊零件10,係支撐氣囊的零件,該氣囊具有在充氣床墊承載使用者之身體的支撐面;氣囊零件10係配置在床底上,亦即配置在氣囊的底面側而使用。如圖1~圖5所示,氣囊零件10具有配置成相互平行之複數個囊體101、以及連接相鄰之2個囊體101彼此的至少1個連結部102。又,於圖1~圖5,雖圖示有5個囊體101,但囊體101的數量只要有2個以上即可,並無特別限定。再者,連結部102的數量,係囊體101的數量減1。
複數個囊體101之各個,係例如以聚氨酯等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藉由在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成筒狀。氣囊零件10的寬度W,也就是各囊體101之長邊方向的長度,與載置於尸該氣囊零件上的氣囊之長邊方向的長度、或充氣床墊的寬度(短邊方向的長度)係大致相等,但未必要與氣囊之長邊方向的長度、或充氣床墊的寬度精密地相同。
於本實施形態,連結部102係與複數個囊體101同樣地,以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連結部102之長邊方向的長度L,比氣囊零件10的寬度W更短,而在連結部102之長邊方向的兩邊外側區域,使相鄰之囊體101彼此相互連通。換句話說,氣體可在複數個囊體101之間流通。
至於各囊體101及各連結部102的寬度(短邊方向的長度),則是因應氣囊零件10所支撐之氣囊的尺寸而適當決定。
如圖2所示,在氣囊零件10的底面側,安裝著用以對複數個囊體101供給氣體的氣體供給管103。如上所述,由於在複數個囊體101之間可流通氣體,所以藉由從設在1個部位的氣體供給管103供給氣體,而可以使1個氣囊零件10所含有之所有囊體101膨脹。當然,氣體供給管103亦可設置於複數部位。
在各連結部102,形成著開口104,用以插穿對該氣囊零件10所支撐之氣囊供給氣體的氣體供給管。在此,對氣囊供給氣體的氣體供給管,一般而言,係設在氣囊的底部(於充氣床墊,係靠近床具的區域)。可以使開口104的位置,配合設在氣囊零件10所支撐之氣囊的氣體供給管的位置;相反地,亦可配合開口104的位置,而調節設於氣囊之氣體供給管的位置。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係使各連結部102之開口104的位置對齊,但亦可隨著各連結部102而變更開口104的位置。
如圖3及圖4所示,若對複數個囊體101封入氣體而使其膨脹,則於複數個囊體101之外周面所相切的平面PL、PL’、與連結部102的表面之間,會形成凹部105,該凹部105可供承載使用者之身體的氣囊之一部分配置。
於本實施形態,氣囊零件10如圖5所示,係以具有可撓性的袋體110一體形成。詳言之,首先使具有可撓性之2片薄片材料111、112在重疊的狀態下,熔接邊緣部113,藉此而形成袋體110。然後,藉由使薄片材料111、112在重疊的狀態下,熔接各連結部102,而使袋體110分離成複數個囊體101之區域。又,連結部102,可以僅熔接邊緣部,亦可熔接連結部102全體。於本實施形態,係環狀地熔接連結部102之長邊方向的兩端,再為了使環狀地熔接過的部分彼此相連,而使連結部102之短邊方向的兩端,熔接成直線狀。又,熔接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以使用熱熔接、超音波熔接等等公知的各種手法。更進一步地,再藉由於連結部102形成開口104,並安裝氣體供給管103,而完成氣囊零件10。又,關於開口104、或氣體供給管103的安裝開口,亦可係預先形成於薄片材料111、112。
在此,一般而言,在藉由熔接袋體的複數部位,而將該袋體分離成複數個囊體之區域的結構中,在對於袋體填充氣體的當中,萬一熔接錯位,而使複數個囊體之區域合體,還繼續對已合體之大囊體填充氣體,則該大囊體會有過度膨脹之虞。相對於此,由於在本實施形態之氣囊零件10,於連結部102之內側有形成開口104,所以即使有個萬一,而在連結部102之熔接有所錯位,氣體也可以從開口104釋放,所以氣囊零件10不會有過度膨脹之虞。
圖6係繪示在氣囊零件10安裝了氣囊之狀態的剖面圖。可安裝於氣囊零件10之氣囊的種類,只要是底面之尺寸係在凹部105(參照圖4)範圍內的尺寸即可,並無特別限定。不過由於氣囊一般而言係由具有可撓性的材料形成,所以即使是底面之尺寸比凹部105稍微大些的氣囊,也可以侷限在凹部的範圍內。
如圖6所示,要將氣囊20支撐於氣囊零件10之際,首先,將氣體填充至氣囊零件10。此時,為了要能在即使將身體承載於氣囊20,而隔著氣囊20對氣囊零件10施加荷重的情況下,使各囊體101仍維持膨脹的狀態,而預先將各囊體101的內壓設定得比較高。然後,使氣囊20的長邊方向平行於囊體101的長邊方向,將設於氣囊20的氣體供給管21插穿進連結部102的開口104,而將氣囊20的主體配置於凹部105。藉此,氣囊20會受到形成凹部105的相鄰之2個囊體101支撐。各氣囊20的氣體供給管21,會由氣囊零件10的底面側,連接至氣體的供給源(泵等)。
如圖6所示,在複數個氣囊20受到氣囊零件10支撐之氣囊單元11,具有以下優勢。 第1,由於各氣囊20係配置於形成在相鄰囊體101之間的凹部105,所以可以穩定地支撐氣囊20。再者,由於係將各氣囊20的氣體供給管21插穿於形成在連結部102的開口104,所以也不會有氣囊20從氣囊零件10脫落、錯位等情形。再者,縱使氣囊20的形狀係難以保持站姿的形狀,但由於藉由以凹部105兩側之囊體101來支撐該氣囊20,並且將設於該氣囊之氣體供給管21插穿於開口104,而成為將氣囊20之底面拉近至凹部105之底面(連結部102)的狀態,所以可以輕易地維持氣囊20的站姿。因此,藉由使用氣囊零件10,而不僅是呈筒狀(圓筒狀)之一般的氣囊,就連表面形成有凹凸狀褶子的氣囊等等,各種形狀的氣囊皆能穩定地支撐。
第2,由於氣囊20係以充分填充有氣體之囊體101支撐,所以即使在因為承載於氣囊20之使用者的姿勢變化等而導致氣囊20承受一部分之荷重的情況下,也可以防止觸底。
在此,承載著使用者之身體的氣囊,為了減輕對身體的接觸壓力,而往往會維持在身體可下沉之程度的低壓。因此,例如由於床底之「背部上升」,而令使用者的體重集中於臀部,則承載著臀部之氣囊有時會局部性地塌陷。即使在那樣的情況下,由於在本實施形態,於支撐氣囊20之囊體101內已充分地填充了氣體,所以該氣囊部分所承載之使用者的身體之部分(例如臀部),就可以藉由囊體101來保護。也就是說,即使在氣囊20的內壓維持於低壓的情況下,也可以減輕觸底之風險。
第3,由於在氣囊單元11,係形成以相鄰之2個囊體101支撐1個氣囊20的桁架結構,所以可以使得施加於氣囊20的荷重分散到2個方向。圖7係用以說明桁架結構所促成之荷重分散原理的示意圖。
如圖7所示,若使用者將身體承載於氣囊20,就會對身體所接觸之氣囊20施加荷重P1。此時,若由於荷重P1而使氣囊20的形狀變形,則在通常狀態下,就會有局部的接觸壓力施加於身體最為下沉的部分(前端)。然而,在氣囊單元11,由於係以2個囊體101形成支撐1個氣囊20的桁架結構,所以荷重P1會分散到2個囊體101的方向(參照箭頭P2、P3)。換言之,會是以承受自2個囊體101之反作用力而大面積地支撐下沉的身體,而減輕對身體局部的接觸壓力。藉此,可以提高褥瘡防止效果。
也就是說,藉由在充氣床墊使用本實施形態之氣囊零件10,則不論設有支撐身體之支撐面的氣囊之形狀或結構、或是內壓等的使用形態如何,皆可藉由設在氣囊零件10的複數個囊體101以防止觸底,並且可以藉由桁架結構所促成之荷重分散以提高褥瘡防止效果。
接著,針對本實施形態之充氣床墊的構成例進行說明。圖8係繪示本實施形態之充氣床墊的俯視圖。圖9係繪示該充氣床墊的側視圖。如圖8及圖9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充氣床墊1,具備:雙層型氣囊3;拱型氣囊4A、4B、4C;S型氣囊5;以及X型氣囊6。各種氣囊,係在床底1a上,以平行於該床底1a之短邊方向,而分別排列複數個。其中,拱型氣囊4A、4B、4C,各自的結構皆為共通,僅有在床底1a上的配置區域、以及內壓之控制方法不同。至於各種氣囊之結構,留待後述。
在此,於載置床墊之床架的領域,有些機種設有:使床底的床頭區域立起的「背部上升功能」、或是在背部上升之際為了防止身體下滑,而將膝蓋部位的床底立起成山型的「膝部上升功能」。具有背部上升功能及膝部上升功能的床底,一般而言,自床頭開始,至少具備以下3個床底部:背部床底部、鄰接該背部床底部而配置之腰部床底部、以及鄰接該腰部床底部而配置之腿部床底部。背部床底部,能以與腰部床底部間的邊界為軸心,而立起床頭的邊緣。再者,腰部床底部及腿部床底部,能以兩者的邊界(大致為承載膝蓋的部分)為山脊而立起。下文說明的充氣床墊之中,會將大致配置於背部床底部上之區域稱為背部床底部區域、大致配置於腰部床底部上之區域稱為腰部床底部區域、大致配置於腿部床底部上之區域稱為腿部床底部區域。
如圖8所示,在背部床底部區域,係從床頭朝向床尾,排列設置複數個(例如4個)雙層型氣囊3、以及複數個(例如4個)拱型氣囊4A。在腰部床底部區域,係從床頭朝向床尾,排列設置複數個(例如2個)拱型氣囊4B、複數個(例如5個)S型氣囊5、以及複數個(例如2個)X型氣囊6。在腿部床底部區域,係從床頭朝向床尾,排列設置X型氣囊6、以及複數個(例如5個)拱型氣囊4C。
如圖9所示,雙層型氣囊3及X型氣囊6,係直接排列設置在床底1a上。相對於此,拱型氣囊4A、4B、4C及S型氣囊5,係排列設置於配置在床底1a的氣囊零件10上。
從背部床底部區域一路配置到腰部床底部區域的氣囊零件10,可以一體形成,亦可分成複數個。例如,可以使拱型氣囊4A、4B、及S型氣囊5,係以11個囊體101連成的1個氣囊零件10支撐。或者,亦可使支撐4個拱型氣囊4A的氣囊零件10、支撐2個拱型氣囊4B的氣囊零件10、以及支撐4個S型氣囊5的氣囊零件10,分開設置。配置在腿部區域的氣囊零件10亦同,可以使5個拱型氣囊4C,係以6個囊體101連成的1個氣囊零件10支撐,亦可使支撐例如2個拱型氣囊4C的氣囊零件10、以及支撐3個拱型氣囊4C的氣囊零件,分開設置。
圖10係繪示雙層型氣囊3的剖面圖。如圖10所示,雙層型氣囊3,係全體由1個袋體30構成之一般的1氣室的氣囊。於袋體30的內周面,設有膜狀構件(所謂的拉帶)31,其朝向與充氣床墊的床面大致平行的方向架設。膜狀構件31,係熔接於袋體30之厚度的大致一半之位置,而連繫內周面當中彼此相向的區域。藉由設置此種膜狀構件31,則即使在對雙層型氣囊3施加來自圖3上方之壓力的情況下,亦能抑制雙層型氣囊3朝圖3的橫向膨脹,抑制雙層型氣囊3在厚度方向(圖3的上下方向)上的壓縮量。
圖11係繪示拱型氣囊4A、4B、4C的側視圖。圖12係其俯視圖。其中,圖11係繪示由拱型氣囊4A、4B、4C放掉氣體之狀態,圖12係繪示對拱型氣囊4A、4B、4C填充了氣體之狀態。於下文中,有時會將拱型氣囊4A、4B、4C統稱為拱型氣囊4。
如圖11及圖12所示,拱型氣囊4具有彼此相向之2個側壁40a、40b,並具備:藉由對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之囊體40、以及配置於囊體40內部的連接構件41。
囊體40係使聚氨酯等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之邊緣部彼此熔接,而成形為筒狀者。在囊體40的兩端,薄片材料之邊緣的收口部43突出,而亦可在此收口部43,安裝用以將拱型氣囊4固定於床架、或使拱型氣囊4彼此連接的鉤扣44等。再者,在囊體40的底部,設有用以連接氣體供給管的氣體供給口45。
連接構件41,係以聚氨酯等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連接構件41,成形為寬度略窄於側壁40a、40b之條帶狀。連接構件41在拱型氣囊4未封入氣體之狀態下,係配置成與囊體40的相向之側壁40a、40b呈大致平行(參照圖11)。因此,於拱型氣囊4封入氣體、並配置成充氣床墊之一部分的狀態下,連接構件41會變成沿縱向立起的形態。
連接構件41,對於囊體40的相向之2個側壁40a、40b,係以熔接而接合於主面的複數部位。一邊的側壁40a與連接構件41間的熔接部42a,以及另一邊的側壁40b與連接構件41間的熔接部42b,係配置成不會以彼此的正面相對。換句話說,在未對拱型氣囊4封入氣體的情況下,一邊的側壁40a與連接構件41間的熔接部42a、和另一邊的側壁40b與連接構件41間的熔接部42b,會成為交替排列的狀態。這些熔接部42a、42b,會是沿著拱型氣囊4之上下方向的細長形狀(例如,長方形或橢圓形)。
一旦對拱型氣囊4封入氣體,囊體40全體會膨脹,並且會由於連接構件41而使得側壁40a、40b彼此拉近(參照圖12)。因此,囊體40之長邊方向的長度,相較於未封入氣體的狀態,會成為收縮的狀態,而囊體40之頂面(使用者之身體的支撐面)或側面會相應地在局部膨出。於囊體40之頂面,會形成膨脹之凸部46、與凹陷成凹槽狀的凹部(皺摺)47,就全體而言會產生風箱般的凹凸(褶子)。這些凸部46,朝上方膨出的部分會由於其兩端之熔接部42a、42b,而具有宛如以橋墩支撐的拱狀結構。因此,即使對拱型氣囊4施加了上下方向的荷重,也能一定程度地保持拱型氣囊4的形狀。
若將身體承載於此種拱型氣囊4,就能以形成於支撐面之凹凸,而如同包裹身體各部位般地以大面積加以支撐。也就是說,於拱型氣囊4,並非如一般的筒狀氣囊般地以平面支撐身體,而是以形成於支撐面之凹凸而使拱型氣囊4的薄片材料鬆散地跟隨身體(所謂的寬鬆),能以大面積來支撐使用者的身體。因此,會降低對於身體各部位的接觸壓力,而可以預防褥瘡。尤其是就連局部突出的骨頭突出部,也可以藉由凹部47而如包裹般地個別支撐,而可以降低對於骨頭突出部的接觸壓力。
再者,由於在拱型氣囊4,形成於支撐面的凸部46呈拱形,而會形成相對於來自上方的荷重並不易下沉(不易塌陷)的結構。更進一步地,於拱型氣囊4,熔接部42a、42b恰似橋墩般地支撐著支撐面的拱狀部(凸部46),而成為以條帶狀的連接構件41對其加以補強的結構。因此,拱型氣囊4,會抑制荷重造成之變形而保持本身的形狀,即使在使用者之身體承載於拱型氣囊4的情況下,也可以抑制過度的下沉。
於充氣床墊1,主要係將此種拱型氣囊4,排列設置於承載身體之軀幹部的區域(參照圖8之拱型氣囊4A、4B的配置部位)、或是承載腿部或腳部的區域(參照圖8之拱型氣囊4C的配置部位)。藉此,即使在承載著身體之軀幹部般比較有重量之部位的情況下,也會防止拱型氣囊4本身過度下沉,而可以穩定地支撐身體。再者,即使是如腳部(尤其是腳跟或腳踝)這般,於身體存在著骨頭突出部的情況下,也能一方面藉由形成於支撐面之凹凸而如同包裹骨頭突出部般地加以支撐,一方面以拱型氣囊4固持骨頭突出部之周圍。藉此,可以使得來自氣囊之支撐面而原本往往會集中於骨頭突出部的壓力,分散到骨頭突出部之周圍。
更進一步地,藉由抑制身體在拱型氣囊4的下沉,能維持在拱型氣囊4之支撐面殘留充分的凹部47之狀態,而可以抑制支撐面的張力增加。因此,可以防止在骨頭突出部等發生局部的吊床現象。
不只如此,由於在充氣床墊1,係以氣囊零件10支撐拱型氣囊4(參照圖9),而可以確實地防止觸底,同時亦能得到桁架結構所促成之荷重分散效果。
圖13係繪示S型氣囊5的側視圖。圖14係其俯視圖。其中,圖13係繪示由S型氣囊5放掉氣體之狀態,圖14係繪示對S型氣囊5填充了氣體之狀態。
如圖13及圖14所示,S型氣囊5具有彼此相向之2個側壁,並具備:藉由對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之囊體50、以及配置於囊體50內部而連接囊體50之相向之2個側壁50a、50b的連接構件51。
囊體50係使聚氨酯等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之邊緣部彼此熔接,而成形為筒狀者。在囊體50的兩端,薄片材料之邊緣的收口部53突出,而亦可在此收口部53,安裝用以將S型氣囊5固定於床架、或使S型氣囊5彼此連接的鉤扣54等。再者,在囊體50的底部,設有用以連接氣體供給管的氣體供給口55。
連接構件51,係以聚氨酯等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連接構件51,在S型氣囊5未封入氣體之狀態下,係配置成與囊體50的相向之側壁50a、50b呈大致平行(參照圖13)。因此,於S型氣囊5封入氣體、並配置成充氣床墊之一部分的狀態下,連接構件51會變成沿縱向立起的形態。
連接構件51,對於囊體50的相向之2個側壁50a、50b,係以熔接而接合於主面的複數部位。一邊的側壁50a與連接構件51的熔接部(接合部)52a,以及另一邊的側壁50b與連接構件51的熔接部(接合部)52b,在放掉氣體之狀態(參照圖13)下,係沿著長邊方向而在一條線上交替排列。
一旦對S型氣囊5封入氣體,囊體50全體會膨脹,並且會由於連接構件51而使得側壁50a、50b彼此拉近(參照圖14)。因此,囊體50之長邊方向的長度,相較於未封入氣體的狀態,會成為收縮的狀態,而囊體50之頂面(使用者之身體的支撐面)或側面會相應地在局部膨出。藉此,若從長邊方向的邊緣面觀察S型氣囊5,會是呈S字形彎曲的形狀。於囊體50之頂面,會形成膨脹之凸部56、與凹陷成凹槽狀的凹部(皺摺)57,就全體而言會產生風箱般的凹凸(褶子)。
由於在S型氣囊5的高度方向,連接構件51係在1個部位(熔接部52a或52b),連接著側壁50a或50b,所以若將身體承載於此種S型氣囊5,則身體會適度地下沉進S型氣囊5。藉此,藉由形成於支撐面之凹凸,而能如同包裹身體各部位般地以大面積加以支撐。也就是說,於S型氣囊5,也是以形成於支撐面之凹凸而使S型氣囊5的薄片材料鬆散地跟隨身體(所謂的寬鬆),能以大面積來支撐使用者的身體。因此,會降低對於身體各部位的接觸壓力,而可以預防褥瘡。尤其是就連局部突出的骨頭突出部,也可以藉由凹部57而如包裹般地個別支撐。
在此,已知在臥床的患者等等之中,褥瘡的大約41%是發生在臀部。另一方面,當床進行過背部上升之際,身體體重之大部分,也正是集中在臀部。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係將S型氣囊5,排列設置於充氣床墊1當中,主要承載著臀部的區域(參照圖8之S型氣囊5的配置區域)。亦即,在使用者躺在充氣床墊1上的情況下,藉由使身體適度地下沉進S型氣囊5,而宛如鬆散包覆般地支撐身體,以減輕對身體造成的接觸壓力,而抑制褥瘡之發生。再者,即使在由於背部上升而導致體重集中在臀部的情況下,也能藉由在S型氣囊5內部縱向配置之連接構件51,而抑制身體之過度下沉。更進一步地,由於在充氣床墊1,係以氣囊零件10支撐S型氣囊5(參照圖9),而可以確實地防止觸底,同時亦能得到桁架結構所促成之荷重分散效果。
再者,於S型氣囊5,相較於一般的筒狀氣囊,支撐面與身體之接觸面積更大。因此,於S型氣囊5,使用者的皮膚從氣囊的支撐面所接收的資訊量,比在一般的氣囊之資訊量還要多。換句話說,使用者可以從皮膚的多數區域,得到被S型氣囊5的支撐面支撐的感覺,而可以抑制漂浮感。藉此,可以防止身體產生肌肉張力。
在此,使一般的氣囊維持在低壓而使用的情況下,使用者有時會感到漂浮感而產生肌肉張力。由於一旦使用者產生肌肉張力,而使身體收縮緊繃,使用者就變成是把身體躺在充氣床墊的狹窄範圍內,所以有時會發生吊床現象或觸底。也就是說,肌肉張力也可能成為褥瘡的原因。相對於此,在配置有S型氣囊5的充氣床墊1,會藉由抑制漂浮感,而得以防止肌肉張力。再者,藉由抑制漂浮感,使用者就可以在心理上也安心地使用充氣床墊1。
圖15係繪示X型氣囊6的立體圖。圖16係圖15之B-B剖面圖。 如圖15所示,X型氣囊6,係使得在其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成筒狀的4個囊體611、612、621、622,在平行於這些囊體之長邊方向的單軸上的區域相互連接而成的氣囊。
詳言之,X型氣囊6具備2個袋體61、62,該2個袋體61、62係由具有可撓性的樹脂材料所構成之薄片材料形成。層疊這些袋體61、62,並藉由平行於袋體61、62之長邊方向而呈線條狀的熔接部63以一體化。藉由此熔接部63分離袋體61所產生的2個區域,就是囊體611、612;藉由以熔接部63分離袋體62所產生的2個區域,就是囊體621、622。熔接部63,由於係設在袋體61、62之短邊方向的大致中心部,所以在膨脹狀態下的囊體611、612、621、622之直徑,大略為彼此相等。
若對X型氣囊6填充氣體,則4個囊體611、612、621、622就會膨脹,而呈面狀地與相鄰之囊體接觸。然而,這些囊體611、612、621、622,終究僅只是以設置於X型氣囊6之橫剖面中心部的單軸上之熔接部63,而相互連接。換句話說,囊體611、612、621、622,與相鄰之囊體,並未面狀地連接,且係以熔接部63作為旋轉軸而呈可動狀態。
袋體61之長邊方向的兩端、和熔接部63之間,設有縫隙區域。藉由此縫隙區域,使得在囊體611、612之間可流通氣體。藉此,即使在對X型氣囊6施加了荷重的情況下,囊體611、612的內壓也會是幾乎均等。袋體62的結構,就全體而言也與袋體61相同,在囊體621、622之間可流通氣體。
至於袋體61與袋體62之間的氣體流通狀態,可因應X型氣囊6之配置而適當設定。於本實施形態,係在袋體61與袋體62之間,使氣體流通。因此,X型氣囊6的氣體供給口,僅設在床底1a側的袋體61。又,在袋體61與袋體62之間係阻斷氣體的情況下,只要在袋體62也設置氣體供給口即可。除此之外,亦可在袋體61、62的其中一方或雙方,設置用以連接X型氣囊6彼此、或連結X型氣囊6和其他氣囊的鉤扣或按釦等。
若對此種X型氣囊6填充氣體,會使得囊體611、612、621、622膨脹,並面狀地與相鄰之囊體接觸,而形成藉由床底側之囊體611、612,隔著接觸面以支撐床面側之囊體621、622的結構(桁架結構),而得以謀求體壓分散。
由於X型氣囊6,相較於一般的筒狀氣囊,具有數倍(例如4倍)的耐荷重性,所以即使由於背部上升等等而對X型氣囊6的局部施加了較大荷重的情況下,也可以防止觸底。再者,由於作為身體之支撐面的囊體621、622之頂面,係和緩地彎曲,所以具有所謂錨定囊體的功能,即在背部上升之際,抑制使用者之身體滑向腿部側的「往前滑現象」。
接著,針對在充氣床墊1之各氣囊的內壓控制,參照圖8及圖9以進行說明。 排列設置於頭部側之複數個雙層型氣囊3,以及支撐拱型氣囊4A、4B、及S型氣囊5的氣囊零件10,係連接至供給氣體之系統中的第1靜止系統,其供給預先設妥之固定值的內壓之氣體。
在此,由於在雙層型氣囊3,主要是承載著使用者的頭部,所以為了防止「暈床」,較佳係使內壓保持固定,而用作為靜止型的氣囊。再者,為了消除使用者的漂浮感,較佳係使雙層型氣囊3的內壓設定得比較高,而穩穩地支撐使用者的頭部。
再者,於氣囊零件10,係為了在充氣床墊1的使用當中,使氣囊零件10不會被大幅壓縮,而設定得比較高。藉此,即使在對拱型氣囊4A、4B、及S型氣囊5施加了較大荷重的情況下,也可以藉由氣囊零件10而確實地防止觸底。
配置於腰部床底部區域的拱型氣囊4B及X型氣囊6,係連接至供給氣體之系統中的第2靜止系統,其供給預先設妥之固定值的內壓之氣體。第2靜止系統所供給之氣體的內壓,相較於第1靜止系統所供給之氣體的內壓,係設定得比較低。此係為了在充氣床墊1的使用當中,讓使用者之身體一定程度地沉入拱型氣囊4B或X型氣囊6,而如包裹使用者之身體般地加以支撐。又,由於拱型氣囊4B及X型氣囊6,其本身具有相對於來自上方之荷重,不易塌陷的結構,所以即使內壓設定得較低,也可以抑制身體過度下沉進拱型氣囊4B或X型氣囊6的情形。
配置於背部床底部區域的拱型氣囊4A、配置於腰部床底部區域的S型氣囊5、以及配置於腿部床底部區域的拱型氣囊4C,係依序連接至供給氣體的系統中,內壓會週期性變化的3個系統(第1系統、第2系統、以及第3系統)。各系統所供給之氣體的內壓,會在因應使用者的體重等而設定之基準內壓、以及相對於此基準有所減壓的內壓之間變化。如此這般,藉由使拱型氣囊4A、S型氣囊5、以及拱型氣囊4C的內壓週期性變化,而不使同樣的接觸壓力持續施加在承載於這些區域的身體部分,可以提高褥瘡抑制效果。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係使配置於背部床底部區域的拱型氣囊4A、配置於腰部床底部區域的S型氣囊5、以及配置於腿部床底部區域的拱型氣囊4C,設為變化內壓的交替減壓型;至於其他氣囊,則設為內壓維持固定的靜止型,藉此而對充氣床墊1進行混合型的內壓控制。然而,於充氣床墊1,亦可使所有氣囊皆為靜止型。在此情況下亦同,只要因應氣囊本身之結構或所配置之區域,而適當地控制各氣囊的內壓即可。
再者,於上述實施形態,係說明了使用拱型氣囊4、S型氣囊5、X型氣囊6等等具有特殊結構之氣囊以構成充氣床墊的情況,但可適用氣囊零件10的充氣床墊,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係:在床底上的全體鋪設氣囊零件10,並藉由以氣囊零件10支撐一般的筒狀氣囊或圖10所示的氣囊3,以構成充氣床墊。在此種充氣床墊作為靜止型使用,即氣囊之內壓維持在固定之低壓的情況下,即使處在由於背部上升等而對充氣床墊局部施加了較大荷重的情況下,也能藉由氣囊零件10而防止觸底。再者,在此種充氣床墊作為交替減壓型使用,即氣囊的內壓週期性變化的情況下,即使有個萬一,因為停電等而使部分氣囊內的氣體流失的情況下,也能藉由氣囊零件10而防止觸底。
再者,於上述實施形態,係使氣囊零件10及各種氣囊,配置成囊體101的長邊方向相對於床底的短邊方向呈平行;但亦可使氣囊零件10及各種氣囊的全部或一部分,配置成相對於床底的長邊方向呈平行。此時,只要使氣囊零件10的寬度W(參照圖1)或囊體101的數量,因應配置氣囊零件10之區域而適當調節即可。就一例而言,亦可在腿部床底部區域(參照圖8)上,使氣囊零件10配置成囊體101的長邊方向平行於床底的長邊方向,並在此氣囊零件10的各連結部102上,排列設置拱型囊體4C。或者,亦可在腰部床底部區域及腿部床底部區域,使氣囊零件10配置成囊體101的長邊方向平行於床底的長邊方向。若為後者,建議考量背部上升及膝部上升之際之床底折曲,而使得配置於腰部床底部區域的氣囊零件10與配置於腿部床底部區域的氣囊零件10,係分別設置。
以上所說明之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以適當組合上述實施形態所揭露的複數種構成要素,而形成各種發明。例如,可以從上述實施形態所示之全部構成要素去除某些構成要素而形成,亦可適當組合上述實施形態所示之構成要素而形成。
1:充氣床墊 1a:床底 3:雙層型氣囊 4,4A,4B,4C:拱型氣囊 5:S型氣囊 6:X型氣囊 10:氣囊零件 11:氣囊單元 20:氣囊 21,103:氣體供給管 30,61,62,110:袋體 31:膜狀構件 40,50,101,611,621,621,622:囊體 40a,40b,50a,50b:側壁 41,51:連接構件 42a,42b,52a,52b,63:熔接部 43,53:收口部 44,54:鉤扣 45,55:氣體供給口 46,56:凸部 47,57:凹部 102:連結部 104:開口 105:凹部 111,112:薄片材料 113:邊緣部 L:長度 P1:荷重 P2,P3:箭頭 PL,PL’:平面 W:寬度
【圖1】繪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氣囊零件的俯視圖。 【圖2】繪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氣囊零件的仰視圖。 【圖3】繪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氣囊零件的側視圖。 【圖4】圖1之A-A擴大剖面圖。 【圖5】繪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氣囊零件(放掉氣體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6】繪示在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氣囊零件安裝了氣囊之狀態的剖面圖。 【圖7】用以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氣囊單元之荷重分散原理的示意圖。 【圖8】繪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充氣床墊的俯視圖。 【圖9】繪示本發明實施形態之充氣床墊的側視圖。 【圖10】繪示圖8所示之雙層型氣囊的剖面圖。 【圖11】繪示圖8所示之拱型氣囊的側視圖(放掉氣體之狀態)。 【圖12】繪示圖8所示之拱型氣囊的俯視圖(填充了氣體之狀態)。 【圖13】繪示圖8所示之S型氣囊的側視圖(放掉氣體之狀態)。 【圖14】繪示圖8所示之S型氣囊的俯視圖(填充了氣體之狀態)。 【圖15】繪示圖8所示之氣囊的X型氣囊的立體圖(填充了氣體之狀態)。 【圖16】圖15之B-B剖面圖。
10:氣囊零件
101:囊體
102:連結部
103:氣體供給管
104:開口
L:長度
W:寬度

Claims (8)

  1. 一種氣囊零件,係在充氣床墊支撐著氣囊,該氣囊具有承載使用者之身體的支撐面;該氣囊零件,包括: 複數個囊體,由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藉由在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成筒狀,且配置成相互平行;以及 至少1個連結部,將該複數個囊體當中相鄰之2個囊體彼此連接; 在將氣體封入該複數個囊體的情況下,於該複數個囊體之外周面所相切的平面、與該至少1個連結部的表面之間,形成可配置該氣囊之一部分的凹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氣囊零件,其中,在將該氣囊之一部分配置於該凹部的情況下,係以位於該凹部之兩側的2個囊體支撐該氣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氣囊零件,其中,在該至少1個連結部設有開口,供用以對該氣囊供給氣體的氣體供給管插穿該開口。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氣囊零件,其中, 該複數個囊體及該至少1個連結部,係以該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一體形成; 在該複數個囊體之間,可流通氣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氣囊零件,其中,該至少1個連結部各自係藉由以該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所構成之袋體的一部分加以熔接而形成的熔接部。
  6. 一種氣囊單元,包括: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氣囊零件;以及 氣囊,配置於在將氣體封入該複數個囊體的情況下所形成之至少1個該凹部的各凹部中。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氣囊單元,其中, 該氣囊包括: 第2囊體,由具有可撓性的薄片材料形成,具有彼此相向的第1及第2側壁,藉由在內部封入氣體而膨脹;以及 連接構件,由具有可撓性的材料形成,係從該第2囊體之內部,將該第1及第2側壁於複數部位連接,呈薄片狀,並於主面將該第1及第2側壁分別在複數個接合部予以接合。
  8. 一種充氣床墊,於其至少一部分,配置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氣囊單元。
TW108136130A 2018-10-06 2019-10-05 氣囊零件、氣囊單元及充氣床墊 TWI7264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0528A JP6651152B1 (ja) 2018-10-06 2018-10-06 エアセル部品、エアセルユニット、及びエアマットレス
JP2018-190528 2018-10-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1227A true TW202031227A (zh) 2020-09-01
TWI726437B TWI726437B (zh) 2021-05-01

Family

ID=69568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6130A TWI726437B (zh) 2018-10-06 2019-10-05 氣囊零件、氣囊單元及充氣床墊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51152B1 (zh)
DE (1) DE112019004962T5 (zh)
TW (1) TWI726437B (zh)
WO (1) WO202007152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48499A (zh) * 2021-02-25 2022-08-30 雃博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装置及其气垫床系统
CN115336885A (zh) * 2022-09-09 2022-11-15 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床垫的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介质及气囊床垫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75014A (ja) * 1983-09-30 1985-04-27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エア−マツト
JP2574120B2 (ja) * 1993-11-10 1997-01-22 パラマウントベッド株式会社 褥瘡防止用低圧エアパッド
JP2002238706A (ja) * 2001-02-22 2002-08-27 Keepu:Kk エアセ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エアマット装置
JP6263517B2 (ja) * 2015-11-19 2018-01-17 株式会社エトス エアセルユニット、マットレス、クッション及び介護ロボット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48499A (zh) * 2021-02-25 2022-08-30 雃博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装置及其气垫床系统
CN114948499B (zh) * 2021-02-25 2024-02-02 雃博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装置及其气垫床系统
CN115336885A (zh) * 2022-09-09 2022-11-15 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床垫的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介质及气囊床垫
CN115336885B (zh) * 2022-09-09 2023-10-03 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床垫的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介质及气囊床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9004962T5 (de) 2021-06-17
WO2020071525A1 (ja) 2020-04-09
TWI726437B (zh) 2021-05-01
JP2020058485A (ja) 2020-04-16
JP6651152B1 (ja) 2020-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50655B2 (en) Conformable support system
US8635726B2 (en) Cushion bladder with middle layer having gaps and various positioned interior welds
TW526055B (en) Air mattress
JP5780643B2 (ja) マットレス
JP5339873B2 (ja) エアマット
JP6546510B2 (ja) マットレス
TWI726437B (zh) 氣囊零件、氣囊單元及充氣床墊
JP2000508550A (ja) 医療用腰仙骨装具
US7954186B2 (en) Inflatable mattress with uniform restraint
TWI676444B (zh) 氣囊及充氣床墊
JP6022298B2 (ja) マットレス装置及びベッド装置
JP6865309B2 (ja) マットレス装置及びベッド装置
JP6544753B1 (ja) エアセル及びエアマットレス
JP6400867B1 (ja) エアマットレス
JP6648220B2 (ja) マットレス装置及びベッド装置
WO2021020483A1 (ja) エアマットレス
WO2019073624A1 (ja) エアセル及びエアマットレス
WO2020050317A1 (ja) エアマットレス及びエアセル
CN216777421U (zh) 一种便孔床垫
JP2005006939A (ja) エアマットレス
JP6389857B2 (ja) マットレス装置及びベッド装置
JP2021049435A (ja) エアマットレス
JP2019072461A (ja) エア調整システム
JP2024051342A (ja) エアマットレス
JP2005074114A (ja) エアーマッサージ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