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1218A - 吸收體及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體及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1218A
TW202031218A TW108145464A TW108145464A TW202031218A TW 202031218 A TW202031218 A TW 202031218A TW 108145464 A TW108145464 A TW 108145464A TW 108145464 A TW108145464 A TW 108145464A TW 202031218 A TW202031218 A TW 20203121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absorbent
fiber block
block
wa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54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28820B (zh
Inventor
金子将也
糸井奈美江
立川裕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1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12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88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882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4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 A61F13/53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inhomogeneous in the plane of the pad, e.g. core absorbent layers being of different siz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構成本發明之吸收體(4)之吸收性芯體(40)包含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纖維塊(11)包含吸水性較吸水性纖維(12F)低之弱吸水性纖維(11F)。纖維塊(11)彼此或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交絡。纖維塊(11)具備2個對向之基本面(111)、及將該2個基本面(111)連結之骨架面(112)。吸收體(4)(吸收性芯體(40))之壓縮應變率為66%以上,回復作功量為235 mN・cm/cm2 以上。

Description

吸收體及吸收性物品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吸收性物品用之吸收體。
一般而言,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係包含配設於距穿著者之肌膚相對較近之位置之正面片材、配設於距穿著者之肌膚相對較遠之位置之背面片材、及介置於兩片材間之吸收體而構成。典型而言,該吸收體多數情形時係以木漿等親水性纖維(吸水性纖維)為主體,進而包含吸水性聚合物粒子而構成。關於吸收性物品中使用之吸收體,較大課題在於柔軟性(緩衝性)、壓縮回復性、保形性等各特性之提高。
作為吸收體之改良技術,例如,於專利文獻1記載有一種吸收體,其含有熱塑性樹脂纖維與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且該熱塑性樹脂纖維露出於該吸收體之正面片材側之表面與該吸收體之背面片材側之表面兩者。根據專利文獻1記載之吸收體,熱塑性樹脂纖維作為用以保持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等該吸收體之其他成分之骨架而發揮功能,因此柔和且不易起褶。
又,於專利文獻2記載有一種吸收體,其含有不織布片及親水性纖維,該不織布片包含熱熔纖維,預先使纖維間結合而賦予了三維構造。該三維構造之不織布片係使用切碎方式等粉碎手段將不織布粉碎成細片狀而製造,且起因於該製造方法,如該文獻之圖1及圖3所記載般,形成為不定形狀,實質上並不具有看似平面之部分。於專利文獻2中,作為該文獻記載之吸收體之較佳形態,記載有使不織布片彼此熱熔而成者。根據專利文獻2記載之吸收體,不織布片具有三維構造,因此該吸收體內部形成有空隙,從而吸收水分時之復原性提高,其結果,吸水性能提高。
又,於專利文獻3記載有一種微細纖網,其具有相對較為稠密之微細纖維核、及自該核向外側延出之纖維或纖維束;又,記載有如下內容:該微細纖網與木漿或吸水性聚合物粒子混合而成之不織纖網可用作吸收性物品用之吸收體。該微細纖網係將不織布等原料片材薅掉或扯掉而製造者,與專利文獻2記載之不織布片同樣地,形成為不定形狀,實質上並不具有看似平面之部分。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1629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2-30110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平1-156560號公報
本發明係一種吸收體,其包含吸水性纖維及纖維塊,該纖維塊為吸水性較該吸水性纖維低之弱吸水性纖維之集合體。上述纖維塊彼此或上述纖維塊與上述吸水性纖維交絡。上述纖維塊具備2個對向之基本面、及將該2個基本面連結之骨架面。上述吸收體之壓縮應變率為66%以上。上述吸收體之回復作功量為235 mN・cm/cm2 以上。 又,本發明係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備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背面片材、及介置配置於兩片材間之吸收體,且該吸收體為上述本發明之吸收體。
專利文獻1記載之吸收體除了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以外,進而含有合成纖維(熱塑性樹脂纖維),但所含有之複數個合成纖維各自獨立存在,而並非形成為合為一體之1塊。因此,專利文獻1記載之吸收體之緩衝性、壓縮回復性等並不充分,故而在應用於吸收性物品之情形時,有易於起褶而導致服貼性不充分之虞,尤其是吸收尿、經血等體液後,此種不良情況之發生更為顯著。
另一方面,專利文獻2及3記載之吸收體均係所含有之合成纖維為被稱作不織布片或微細纖網等之合成纖維集合體,且如上所述,將以合成纖維為主體之不織布粉碎成細片狀,或者將其薅掉或扯掉而製造者,因此為不定形狀,形狀及大小各不相同,由此導致與木漿等混合時兩者難以均勻地混合,從而有無法獲得所期望之效果之虞。
又,若基於提高吸收體之壓縮回復性之觀點,而如專利文獻2所記載般,使吸收體中含有之所有合成纖維集合體彼此熱熔,則吸收體之柔軟性受損,吸收性物品之服貼性之提高變得不充分。藉由包含合成纖維集合體之吸收體以較高之水準兼具服貼性等與壓縮回復性者尚未問世。
因此,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柔軟性及壓縮回復性優異,且在應用於吸收性物品之情形時能提高穿著感之吸收體、及使用該吸收體之吸收性物品。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基於其較佳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圖1及圖2中,表示出了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一實施形態之經期衛生棉1。衛生棉1具備:吸收體4,其吸收保持體液;正面片材2,其配設於該吸收體4之肌膚對向面側,會與穿著者之肌膚接觸,且具有液體透過性;及背面片材3,其配設於該吸收體4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且具有液體難透過性。如圖1所示,衛生棉1與穿著者之前後方向對應地,具有自穿著者之腹側經由胯襠部向背側延伸之縱向X、及與該縱向X正交之橫向Y,又,於縱向X上劃分成如下三個區域:縱向中央區域B,其包含與穿著者之陰道口等排泄部對向之排泄部對向部(排泄點);前方區域A,其配設於較該排泄部對向部更靠穿著者之腹側(前側);及後方區域C,其配設於較該排泄部對向部更靠穿著者之背側(後側)。
於本說明書中,「肌膚對向面」係吸收性物品或其構成構件(例如吸收體4)中於穿著吸收性物品時面向穿著者之肌膚側即距穿著者之肌膚相對較近之側之面,「非肌膚對向面」係吸收性物品或其構成構件中於穿著吸收性物品時面向與肌膚側相反之側即距穿著者之肌膚相對較遠之側之面。再者,此處之「穿著時」表示維持通常之恰當之穿著位置即該吸收性物品之正確穿著位置之狀態。
如圖1所示,衛生棉1具有:吸收性本體5,其具有於縱向X上較長之形狀;及一對翼部5W、5W,其等自吸收性本體5之縱向中央區域B之沿著縱向X之兩側部分別向橫向Y之外側延出。吸收性本體5係構成衛生棉1主體之部分,具備上述正面片材2、背面片材3及吸收體4,於縱向X上劃分成前方區域A、縱向中央區域B及後方區域C三個區域。
再者,關於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縱向中央區域,於吸收性物品如衛生棉1般具有翼部之情形時,表示該吸收性物品之縱向(長度方向、圖中之X方向)上具有翼部之區域,若以衛生棉1為例,則表示夾於一翼部5W之沿著縱向X之根部與另一翼部5W之沿著縱向X之根部之間的區域。又,不具有翼部之吸收性物品之排泄部對向部表示將吸收性物品沿著縱向X三等分時位於中間之區域。
於衛生棉1中,吸收體4係包含液體吸收性之吸收性芯體40、及被覆該吸收性芯體40外表面之液體透過性之包芯片材41而構成。吸收性芯體40與吸收性本體5同樣地,如圖1所示,俯視下呈於縱向X上較長之形狀,吸收性芯體40之長度方向與衛生棉1之縱向X一致,吸收性芯體40之寬度方向與衛生棉1之橫向Y一致。吸收性芯體40與包芯片材41之間亦可藉由熱熔型接著劑等接著劑而接合。
如此,作為本發明之吸收體之一實施形態之吸收體4係藉由組入至如衛生棉1般之吸收性物品而間接貼靠於人之肌膚,即隔著背面片材3等構件間接貼靠於肌膚而使用者,具有:肌膚對向面(與正面片材2相對之對向面),其配設於使用時距使用者(衛生棉1之穿著者)之肌膚相對較近之位置;及非肌膚對向面(與背面片材3相對之對向面),其配設於距使用者之肌膚相對較遠之位置;進而具有與衛生棉1之穿著者之前後方向對應之縱向X、及與該縱向X正交之橫向Y,於縱向X上劃分成前方區域A、縱向中央區域B、後方區域C三個區域。再者,吸收體4除了此種間接貼靠於肌膚而使用之形態以外,亦可採用不隔著片材等構件直接貼靠於肌膚而使用之形態。
於衛生棉1中,包芯片材41為具有吸收性芯體40之橫向Y之長度的2倍以上3倍以下之寬度之1張連續片材,如圖2所示,被覆吸收性芯體40之肌膚對向面之全域,且自吸收性芯體40之沿著縱向X之兩側緣向橫向Y之外側延出,其延出部向吸收性芯體40之下方翻捲,被覆吸收性芯體40之非肌膚對向面之全域。再者,於本發明中,包芯片材亦可並非為此種1張片材,例如,亦可為包含如下2張片材而構成:1張肌膚側包芯片材,其被覆吸收性芯體40之肌膚對向面;及1張非肌膚側包芯片材,其與該肌膚側包芯片材不同體,且被覆吸收性芯體40之非肌膚對向面。
如圖2所示,正面片材2被覆吸收體4之肌膚對向面之全域。另一方面,背面片材3被覆吸收體4之非肌膚對向面之全域,進而自吸收體4之沿著縱向X之兩側緣向橫向Y之外側延出,與下述側部片材6一併形成側翼部(包含自吸收體4向橫向Y之外側延出之構件之部分)。背面片材3與側部片材6於自吸收體4之沿著縱向X之兩側緣延出之延出部,藉由接著劑、熱密封、超音波密封等公知之接合手段相互接合。正面片材2及背面片材3亦可分別藉由接著劑與吸收體4之間接合。作為正面片材2、背面片材3,並不特別限制,可使用先前於經期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中使用之各種片材。例如,作為正面片材2,可使用單層或多層構造之不織布、或開孔膜等。作為背面片材3,可使用透濕性之樹脂膜等。再者,如圖2所示,於背面片材3之非肌膚對向面,配置有複數個用以將衛生棉1固定於內褲等衣物之固定構件9。
如圖1所示,上述側翼部於縱向中央區域B朝向橫向Y之外側大幅度地突出,藉此於吸收性本體5之沿著縱向X之左右兩側延設有一對翼部5W、5W。如圖1所示,翼部5W俯視下具有下底(較上底長之邊)位於吸收性本體5側部側之大致梯形形狀,於其非肌膚對向面,形成有將該翼部5W固定於短褲等衣物之翼部黏著部(未圖示)。翼部5W係向短褲等衣物之襠部之非肌膚對向面(外表面)側回折而使用。上述翼部黏著部於使用前利用由膜、不織布、紙等構成之剝離片材(未圖示)而被覆。又,於吸收性本體5之肌膚對向面即正面片材2之肌膚對向面之沿著縱向X之兩側部,以俯視下與吸收體4之沿著縱向X之左右兩側部重疊之方式,遍及吸收性本體5之縱向X之大致全長而配設有一對側部片材6、6。一對側部片材6、6分別於沿著縱向X延伸之未圖示之接合線上,藉由接著劑等公知之接合手段接合於正面片材2等其他構件。
作為衛生棉1之主要特徵部分之一,可列舉吸收體4,尤其是構成吸收體4主體之吸收性芯體40。如圖2所示,吸收性芯體40包含複數個纖維11F之集合體即纖維塊11、及吸水性纖維12F。纖維塊11係有意圖地將纖維11F集聚為塊狀而一體化所得之纖維集合體,相對於此,吸水性纖維12F並未被有意圖地一體化而以各自可獨立存在之狀態存在於吸收性芯體40中。纖維塊11主要有助於提高吸收性芯體40之柔軟性、緩衝性、壓縮回復性、保形性等。另一方面,吸水性纖維12F主要有助於提高吸收性芯體40之液體吸收性及保形性等。再者,吸收性芯體40實質上亦指吸收體4本身,以下關於吸收性芯體40之說明只要未特別否定,便亦適當適用於吸收體4之說明。本發明中包括吸收體不含包芯片材而僅由吸收性芯體形成之情形,於該情形時,吸收體與吸收性芯體之含義相同。
吸收體4之特徵之一在於壓縮應變率為66%以上且回復作功量為235 mN・cm/cm2 以上。壓縮應變率係吸收體之柔軟性之指標,可按壓縮應變率之數值越大則該吸收體之柔軟性越優異進行評價。又,回復作功量係使外力作用於吸收體而將其壓縮後再解除該外力時該吸收性芯體之回復性即壓縮回復性之指標,可按回復作功量之數值越大則該吸收體之壓縮回復性越優異進行評價。吸收體之壓縮應變率及回復作功量分別係藉由下述方法測定所得。
再者,測定回復作功量(以下,亦稱為「WC'」)時,亦可連同壓縮作功量(以下,亦稱為「WC」)一併測定,因此於下文中,將WC及WC'之測定方法合併記述。壓縮作功量(WC)係吸收體之緩衝性之指標,可按WC之數值越大則該吸收體之緩衝性越優異進行評價。
<壓縮應變率之測定方法> 向測定對象物(吸收體)施加荷重而將其沿著厚度方向壓縮,測定該荷重達到103.9 mN/cm2 之時間點之厚度(初始厚度)T0 ,並將該荷重逐漸增大,測定該荷重達到特定最大值(最大荷重)之時間點的測定對象物之厚度(壓縮厚度)Tm。該初始厚度T0 及壓縮厚度Tm之測定可使用壓縮試驗機(例如,加多技術公司製造之KES-G5壓縮試驗機)按照常法而實施。要謹防測定對象物出現褶皺或彎折。壓縮試驗機之測定條件如下所述。 ・壓縮速度:0.2 mm/sec ・最大荷重:2450 mN/cm2 ・SENS:10 ・DEF:20 由初始厚度T0 與壓縮厚度Tm算出壓縮應變量ΔT,進而將壓縮應變量ΔT除以初始厚度T0 ,藉此算出壓縮應變率。 壓縮應變量(ΔT)=T0 -Tm 壓縮應變率(ΔT/T0 )={(T0 -Tm)/T0 )}×100
<壓縮作功量(WC)及回復作功量(WC')之測定方法> 眾所周知,測定對象物(吸收體)之WC及WC'可藉由加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KES(川端評估系統)中之測定值而表示(參考文獻:質感評價之標準化與解析(第2版),川端季雄著,1980年7月10日出版)。具體而言,可使用加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壓縮試驗裝置KES-G5測定壓縮作功量、回復作功量及壓縮回復率。測定步驟如下所述。 準備240 mm×70 mm之俯視四角形形狀之試料(被包芯片材包裹之吸收體),並將其安裝於壓縮試驗裝置之試驗台。其次,將該試料之非凹陷部即未被施以壓軋加工等而保留試料原本樣貌之部分置於具有面積為2 cm2 之圓形平面之鋼板間進行壓縮。壓縮速度為0.2 cm/sec,壓縮最大荷重為2450 mN/cm2 。回復過程亦以同一速度進行測定。WC由下述式(1)表示,WC'由下述式(2)表示。於下述式中,Tm 表示2450 mN/cm2 (4.9kPa)荷重時之厚度,TO 表示4.902 mN/cm2 (49Pa)荷重時之厚度。又,下述式(1)中之Pa 及下述式(2)中之Pb 分別表示壓縮過程時之測定荷重(mN/cm2 )、及厚度回復過程時之測定荷重(mN/cm2 )。
[數式1]
Figure 02_image001
[數式2]
Figure 02_image003
再者,WC'並不顯示於KES-G5之測定結果畫面,顯示於該測定結果畫面者為由WC、WC'算出之壓縮回復率或壓縮回彈率(以下,亦稱為「RC」)。於此種情形時,使用顯示於測定裝置之參數(WC、RC),藉由下式算出WC'。
[數式3]
Figure 02_image005
壓縮應變率為66%以上且回復作功量為235 mN・cm/cm2 以上之吸收體4無論是於乾燥狀態下,還是於吸收液體後之濕潤狀態下,均柔軟性良好且面對外力會柔軟地變形,又,壓縮回復性優異,故而即便變形,只要外力一被解除便會迅速復原至變形前之原本狀態。因此,具備吸收體4之衛生棉1於穿著時面對自各個方向受到之外力(例如穿著者之體壓)柔韌地變形,服貼性良好地密接於穿著者之身體,從而穿著感優異。
吸收體4之壓縮應變率較佳為67%以上,更佳為68%以上。吸收體4之壓縮應變率之上限並不特別限制,但於吸收體4包含吸水性聚合物之情形時,自抑制吸水性聚合物脫落之觀點而言,較佳為80%以下,更佳為75%以下。
吸收體4之回復作功量(WC')較佳為240 mN・cm/cm2 以上,更佳為250 mN・cm/cm2 以上。吸收體4之WC'之上限並不特別限制,但自穿著時易於感覺柔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00 mN・cm/cm2 以下,更佳為280 mN・cm/cm2 以下。
吸收體4之壓縮應變率為66%以上且回復作功量為235 mN・cm/cm2 以上之最大因素在於,如圖2所示,吸收性芯體40除了吸水性纖維12F以外,進而包含纖維塊11。根據本發明人等之見解,纖維塊11之大小(表面面積等)及形狀(縱橫比等)對吸收體4之壓縮應變率及回復作功量影響特別大。以下,以纖維塊11為中心,對吸收性芯體40進一步加以說明。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纖維塊」,係指複數個纖維合為一體之纖維集合體。作為纖維塊之形態,例如可列舉自具有一定大小之纖維片材分割出之薄片。尤佳為選擇不織布作為纖維片材,將自該不織布以特定大小及形狀切出之不織布片作為纖維塊。
如此,作為本發明之纖維塊之較佳一實施形態的薄片狀之纖維塊並非以使複數個纖維集聚製作出該薄片之方式構成者,而為如下所述般藉由將尺寸較該薄片大之纖維片材(較佳為不織布)切斷而製造者。本發明之吸收體所含有之複數個纖維塊為與藉由如專利文獻2及3所述之先前技術製造者相比,定形性更高之複數個薄片狀之纖維塊。
於圖3中,表示出了纖維塊11之2種典型之外形形狀。圖3(a)所示之纖維塊11A形成為四角柱形狀,更具體而言,形成為長方體形狀,圖3(b)所示之纖維塊11B形成為圓盤形狀。纖維塊11A、11B於具備相對向之2個基本面(base plane)111、及將該2個基本面111連結之骨架面(body plane)112之方面共通。基本面111及骨架面112均為按照評價此種以纖維為主體之物品之表面之凹凸程度時所應用的水準被確認出實質上無凹凸之部分。
圖3(a)之長方體形狀之纖維塊11A具有6個平坦面,該6面中,具有最大面積之相對向之2面分別為基本面111,剩餘4面分別為骨架面112。基本面111與骨架面112相互交叉,更具體而言,相互正交。 圖3(b)之圓盤形狀之纖維塊11B具有俯視圓形之相對向之2個平坦面、及將兩平坦面連結之彎曲之周面,該2個平坦面分別為基本面111,該周面為骨架面112。 纖維塊11A、11B於骨架面112俯視下呈四角形形狀,更具體而言,呈長方形形狀之方面亦共通。
吸收性芯體40中含有之複數個纖維塊11分別為如圖3所示之纖維塊11A、11B般具備2個對向之基本面111、及將兩基本面111連結之骨架面112之「定形之纖維集合體」;於該方面,與為不定形之纖維集合體之專利文獻2及3記載之不織布片或微細纖網不同。換言之,於透視吸收性芯體40中任意1個纖維塊11之情形時(例如,於利用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之情形時),該纖維塊11之透視形狀視其觀察角度不同而不同,1個纖維塊11存在多個透視形狀,吸收性芯體40中之複數個纖維塊11分別具有具備2個對向之基本面111、及將兩基本面111連結之骨架面112之特定透視形狀作為各自之多個透視形狀之一。專利文獻2及3記載之吸收體中含有之複數個不織布片或微細纖網實質上並不具有如基本面111或骨架面112般之「面」即有擴散之部分,且外形形狀互不相同,並非為「定形」。
如此,若吸收性芯體40中包含之複數個纖維塊11為由基本面111與骨架面112劃分形成之「定形之纖維集合體」,則與如專利文獻2及3所記載般為不定形之纖維集合體之情形相比,吸收性芯體40中之纖維塊11之均勻分散性提高,因此更穩定地呈現藉由將如纖維塊11般之纖維集合體組合於吸收性芯體40而可期待之效果(提高吸收性芯體40之柔軟性、緩衝性、壓縮回復性等之效果)。又,尤其是於如圖3(a)所示之長方體形狀之纖維塊11A之情形時,其外表面由2個基本面111與4個骨架面112合計6面構成,因此能相對較多地擁有與其他纖維塊11或吸水性纖維12F之接觸機會,從而交絡性提高,保形性等亦提高。
於纖維塊11中,2個基本面111之總面積較佳為大於骨架面112之總面積。即,於圖3(a)之長方體形狀之纖維塊11A中,2個基本面111各自之面積之總和大於4個骨架面112各自之面積之總和,又,於圖3(b)之圓盤形狀之纖維塊11B中,2個基本面111各自之面積之總和大於形成圓盤形狀之纖維塊11B之周面的骨架面112之面積。於纖維塊11A、11B任一者中,基本面111均為纖維塊11A、11B所具有之複數個面中面積最大之面。
此種由2個基本面111及與兩基本面111交叉之骨架面112劃分形成之「定形之纖維集合體」即纖維塊11可藉由使製造方法與先前技術不同而實現。纖維塊11之較佳製造方法為:如圖4所示,使用切割機等切斷裝置將作為原料之原料纖維片材10bs(組成與纖維塊11相同且尺寸較纖維塊11大之片材)以定形切斷。如此製造之複數個纖維塊11與藉由如專利文獻2及3所述之先前技術製造者相比,形狀及尺寸更定形地一致。圖4係對圖3(a)之長方體形狀之纖維塊11A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的圖,圖4中之虛線表示切斷線。於吸收性芯體40,組合有如此般將纖維片材以定形切斷而獲得之形狀及尺寸均勻之複數個纖維塊11。如上所述,作為原料纖維片材10bs,較佳為不織布。
如圖4所示,圖3(a)之長方體形狀之纖維塊11A係藉由將原料纖維片材10bs沿著第1方向D1及與該第1方向D1交叉(更具體而言,為正交)之第2方向D2以特定長度切斷而製造。兩個方向D1、D2分別為片材10bs之面方向上之特定之一個方向,片材10bs係沿著與該面方向正交之厚度方向Z而切斷。如此,於將原料纖維片材10bs以所謂小方塊狀切斷而獲得之複數個長方體形狀之纖維塊11A中,通常,其切斷面即切斷片材10bs時與切割機等切斷裝置接觸之面為骨架面112,非切斷面即不與該切斷裝置接觸之面為基本面111。基本面111為片材10bs之正面背面(與厚度方向Z正交之面),又,如上所述,為纖維塊11A所具有之複數個面中面積最大之面。
再者,以上關於纖維塊11A之說明亦基本適用於圖3(b)之圓盤形狀之纖維塊11B。與纖維塊11A之實質不同僅在於原料纖維片材10bs之切斷圖案,要將片材10bs以定形切斷而獲得纖維塊11B時,只要根據纖維塊11B之俯視形狀,將片材10bs以圓形切斷即可。
又,纖維塊11之外形形狀並不限定於圖3所示者,基本面111及骨架面112均可如圖3(a)之各面111、112般為不彎曲之平坦面,或亦可如圖3(b)之骨架面112(圓盤形狀之纖維塊11B之周面)般為彎曲面。又,基本面111與骨架面112亦可互為同形狀同尺寸,具體而言,例如,纖維塊11A之外形形狀亦可為立方體形狀。
根據本發明人等之見解,使用尺寸較大者作為吸收性芯體40中包含之纖維塊11,能使吸收體4之壓縮應變率為66%以上且回復作功量為235 mN・cm/cm2 以上。若吸收性芯體40中包含之纖維塊11之尺寸較大,則容易於吸收性芯體40之內部形成空隙,又,若吸收性芯體40之內部存在多個空隙,則存在與壓縮應變率具有正相關之壓縮厚度量△T變大之傾向,從而壓縮應變率及回復作功量容易處於上述特定範圍內。另一方面,若纖維塊11之尺寸過大,則有無法對吸收體4設置蓬鬆度之虞。
作為纖維塊11之尺寸之指標,可使用基本面111之面積。如上所述,基本面111為纖維塊11所具有之複數個面中面積最大之面。纖維塊11之基本面111之面積較佳為9 mm2 以上,更佳為16 mm2 以上,而且,較佳為60 mm2 以下,更佳為50 mm2 以下。
又,根據本發明人等之見解,使用基本面111(纖維塊11所具有之複數個面中面積最大之面)之縱橫比為1或接近於1者即基本面111之俯視形狀為正方形或仿效於正方形之形狀者作為吸收性芯體40中包含之纖維塊11,亦能使吸收體4之壓縮應變率為66%以上且回復作功量為235 mN・cm/cm2 以上。存在吸收性芯體40中包含之纖維塊11之縱橫比越接近於1,則吸收性芯體40越蓬鬆之傾向,從而壓縮應變率及回復作功量容易處於上述特定範圍內。考慮到以上狀況,纖維塊11之基本面111之縱橫比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1.2以上,而且,較佳為未達2,更佳為1.8以下。
關於基本面111之縱橫比,於基本面111之俯視形狀為四角形之情形時,按劃分形成該四角形之基本面111之相互正交的2邊之長度之比率而求出。若該2邊之長度相同,則俯視四角形形狀之基本面111之縱橫比為1,於2邊之長度互不相同之情形時,即基本面111之俯視形狀為如圖3(a)所示之長方形之情形時,按長邊111b之長度L2相對於短邊111a之長度L1之比率(L2/L1)而求出。又,於如圖3(b)所示之纖維塊11B般,基本面111之俯視形狀並非為四角形之情形時,按通過基本面111之中心(重心)之相互正交的2條軸之長度之比率而求出。若該2條軸之長度相同,則俯視非四角形形狀之基本面111之縱橫比為1,於2條軸之長度互不相同之情形時,即存在長度相對較短之短軸與長度相對較長之長軸之情形時,按長軸之長度(圖3(b)之符號L2所示之長度)相對於短軸之長度之比率(前者/後者)而求出。
纖維塊11(11A、11B)之各部之尺寸等較佳為以基本面111之面積及縱橫比處於上述特定範圍內為前提,按照以下設定。纖維塊11之各部之尺寸可基於下述纖維塊11之外形形狀之特定作業時之電子顯微鏡照片等而測定。
於基本面111為如圖3(a)所示之俯視長方形形狀之情形時,其短邊111a之長度L1較佳為0.1 mm以上,更佳為0.3 mm以上,進而更佳為0.5 mm以上,而且,較佳為10 mm以下,更佳為8 mm以下,進而更佳為6 mm以下。 俯視長方形形狀之基本面111之長邊111b之長度L2較佳為0.3 mm以上,更佳為1 mm以上,進而更佳為2 mm以上,而且,較佳為30 mm以下,更佳為15 mm以下,進而更佳為10 mm以下。 再者,如圖3所示,基本面111為纖維塊11所具有之複數個面中具有最大面積之面之情形時,長邊111b之長度L2與纖維塊11之最大徑長(長軸之長度)一致,該最大徑長與圓盤形狀之纖維塊11B之俯視圓形之基本面111的直徑一致。 纖維塊11之厚度T即2個對向之基本面111間之長度T較佳為0.1 mm以上,更佳為0.3 mm以上,而且,較佳為10 mm以下,更佳為6 mm以下。
自確實地使吸收體4之壓縮應變率為66%以上之觀點而言,吸收性芯體40中包含之纖維塊11較佳為蓬鬆,為了滿足該性質,較佳為藉由下述方法測定所得之纖維塊11之填充鬆密度較低。纖維塊11之填充鬆密度較佳為0.016 g/cm3 以下,更佳為0.015 g/cm3 以下。另一方面,於吸收體4包含吸水性聚合物之情形時,自抑制吸水性聚合物脫落之觀點而言,纖維塊11之填充鬆密度之下限較佳為0.010 g/cm3 以上,更佳為0.015 g/cm3 以上。
<纖維塊之填充鬆密度之測定方法> 將軸向之一端開口之圓筒狀之容器(內徑為44 mm,底面面積為15.2 cm2 )以使其軸向垂直之方式設置,自該容器之開口端投入1.5 g作為測定對象物之纖維塊。藉此,於容器內之容器底面上,形成由所投入之纖維塊構成之纖維塊層。對該纖維塊槽自其上方以10 g/cm2 進行加壓。該纖維塊層之加壓係藉由如下操作而進行:將外徑與容器之內徑大致相同之圓板載置於該容器內之纖維塊層之上,視需要,將紡錘載置於該圓板之上以達到特定加壓力(10 g/cm2 )。維持該加壓狀態1分鐘後,中止加壓並放置1分鐘,然後,測定纖維塊層距容器底面之高度(初始高度)ha ,藉由下式,算出纖維塊之填充鬆密度。再者,於初始高度ha 部分不同之情形時,將該等初始高度ha 之最大值設為該纖維塊層之初始高度ha 。 纖維塊之填充鬆密度(g/cm3 )=1.5(纖維塊之質量)/(容器底面之面積×纖維塊層之初始高度ha )
又,自確實地使吸收體4之回復作功量為235 mN・cm/cm2 以上之觀點而言,吸收性芯體40中包含之纖維塊11較佳為具有彈力性,為了滿足該性質,較佳為藉由下述方法測定所得之纖維塊11之壓縮復原率較高。纖維塊11之壓縮復原率較佳為270%以上,更佳為290%以上。另一方面,纖維塊11之壓縮復原率之上限於現實範圍內,較佳為400%以下,更佳為380%以下。
<纖維塊之壓縮復原率之測定方法> 本測定係繼上述填充鬆密度之測定後進行。即,按照上述<纖維塊之填充鬆密度之測定方法>,測定容器內之纖維塊層之初始高度ha 後,對該纖維塊槽自其上方以20 g/cm2 進行加壓。維持該加壓狀態1分鐘後,迅速測定纖維塊層距容器底面之高度(壓縮高度)hb ,進而中止加壓並經過1分鐘後,測定纖維塊層距容器底面之高度(復原高度)hc ,藉由下式,算出纖維塊之壓縮復原率。再者,於高度hb 、hc 部分不同之情形時,將該等高度hb 、hc 之最大值設為該纖維塊層之高度hb 、hc 。 纖維塊之壓縮復原率(%)=(hc /hb )×100
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11F包含吸水性較吸水性纖維12F低之弱吸水性纖維。此處之「弱吸水性纖維」包括不具有吸水性之「非吸水性纖維」、及雖具有吸水性但與吸水性纖維12F相比吸水性較低之「弱吸水性纖維」。
纖維之吸水性可將藉由下述方法測定所得之水分率作為指標。按水分率之值越大則吸水性越高進行評價。吸水性纖維12F之水分率較佳為6%以上,更佳為10%以上。另一方面,可作為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11F而使用之上述弱吸水性纖維之水分率較佳為未達6%,更佳為未達4%。
<水分率之測定方法> 水分率係採用JIS P8203之水分率試驗方法而算出。即,將纖維試料於溫度40℃、相對濕度80%RH之試驗室中靜置24個小時後,於該室內測定絕對乾燥處理前之纖維試料之重量W(g)。其後,於溫度為105±2℃之電乾燥機(例如,股份有限公司五十鈴製作所製造)內靜置1個小時,進行纖維試料之絕對乾燥處理。絕對乾燥處理後,於溫度20±2℃、相對溫度65±2%之標準狀態之試驗室中,以旭化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Saran Wrap(註冊商標)內覆埋纖維試料之狀態,將Si矽膠(例如,豐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放入至玻璃乾燥器內(例如,(股份有限公司)Tech jam製造),靜置至纖維試料達到溫度20±2℃為止。其後,秤量纖維試料之恆量W'(g),藉由下式求出纖維試料之水分率。 水分率(%)=(W-W'/W')×100
於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11F,亦可包含弱吸水性纖維(水分率未達6%之纖維)以外之纖維即吸水性纖維12F,但較佳為以弱吸水性纖維為主體。纖維塊11中之弱吸水性纖維(水分率未達6%之纖維)之含量相對於纖維塊11之總質量,較佳為90質量%以上,最佳為100質量%,即構成纖維11F全部為弱吸水性纖維。藉由纖維塊11以弱吸水性纖維為主體而構成,不僅在吸收性芯體40處於乾燥狀態下之情形時,在吸收水分(尿或經血等體液)而處於濕潤狀態下之情形時,亦穩定地達成上述纖維塊11之存在所致之作用效果(提高柔軟性、緩衝性、壓縮回復性、保形性等之效果)。
作為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11F之素材,較佳為合成樹脂,尤佳為熱塑性樹脂。即,作為上述「弱吸水性纖維」,較佳為以合成樹脂為主體之合成纖維,尤佳為以熱塑性樹脂為主體之熱塑性纖維。作為熱塑性樹脂,例如可列舉: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尼龍6、尼龍66等聚醯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等;可將其中1種單獨使用或將其中2種以上組合使用。纖維11F可為由將1種合成樹脂(熱塑性樹脂)或2種以上合成樹脂混合而成之摻合物聚合物構成之單一纖維,或亦可為複合纖維。此處之複合纖維係指將成分不同之2種以上合成樹脂以紡絲頭複合,同時進行紡絲而獲得之合成纖維(熱塑性纖維),其構造為複數個成分分別於纖維之長度方向上連續,且於單纖維內相互接著。複合纖維之形態包括芯鞘型、並列型等,並不特別限制。
纖維塊11較佳為具有複數個熱塑性纖維相互熱熔而成之三維構造。包含具有上述三維構造之纖維塊11之吸收性芯體40無論於乾燥狀態及濕潤狀態中哪一種狀態下,均能呈現保形性、柔軟性、緩衝性、壓縮回復性、不易起褶性等優異之效果。具有上述三維構造之纖維塊11只要與作為其原料之纖維片材(圖4之原料纖維片材10bs)同樣地構成即可,又,具有上述三維構造之纖維片材例如可藉由對以熱塑性纖維為主體之纖網或不織布實施熱風處理等熱處理而製造。
於吸收性芯體40中,複數個纖維塊11彼此或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交絡。於本實施形態之吸收性芯體40中,複數個纖維塊11彼此藉由其等之構成纖維11F相互纏繞即交絡而結合,由此形成1個纖維塊連續體,又,相對於該纖維塊連續體繞絡即交絡吸水性纖維12F而使其等結合。進而,通常,複數個吸水性纖維12F彼此亦相互交絡而結合。吸收性芯體40中含有之複數個纖維塊11之至少一部分與其他纖維塊11或吸水性纖維12F交絡。於吸收性芯體40中,有可能存在其中含有之複數個纖維塊11全部相互交絡而形成1個纖維塊連續體之情形,亦有可能存在複數個纖維塊連續體以互不結合之狀態混合存在之情形。
上述複數個纖維塊11彼此之「交絡」或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之「交絡」包括下述形態A及B。 形態A:纖維塊11彼此等並非熔合,而是藉由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11F彼此相互纏繞而結合之形態。 形態B:於吸收性芯體40之自然狀態(未受到外力之狀態)下,纖維塊11彼此等並不結合,但於對吸收性芯體40施加外力之狀態下,纖維塊11彼此等可藉由構成纖維11F彼此相互纏繞而結合之形態。此處之「對吸收性芯體40施加外力之狀態」例如為於穿著應用吸收性芯體40之吸收性物品(於本實施形態中,為衛生棉1)之狀態下,對吸收性芯體40施加變形力之狀態。
如此,於吸收性芯體40中,除了如形態A般,纖維塊11與其他纖維塊11或吸水性纖維12F藉由纖維彼此相互纏繞即「交絡」而結合以外,亦如形態B般,以可與其他纖維塊11或吸水性纖維12F交絡之狀態存在。該藉由纖維之交絡而實現之結合對於更有效地呈現上述吸收性芯體40之作用效果而言,為重點之一。其中,自保形性之觀點而言,吸收性芯體40較佳為具有形態A之「交絡」。藉由纖維之交絡而實現之結合無需接著成分及熔合,僅藉由纖維彼此相互纏繞而實現,因此例如與如專利文獻2所記載般藉由「纖維之熔合」而實現之結合相比,交絡之各個要素(纖維塊11、吸水性纖維12F)之活動自由度較高,故而該各個要素可於能維持作為由其等構成之集合體之一體性之範圍內移動。如此,吸收性芯體40藉由其中含有之複數個纖維塊11彼此或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相對較為寬鬆地結合,而具有受到外力時能夠變形之平緩之保形性,從而以較高之水準兼具保形性與緩衝性及壓縮回復性等。而且,具備該高品質之吸收性芯體40之衛生棉1能服貼性良好地密接於穿著者之身體,從而穿著感優異。
吸收性芯體40之經由纖維塊11而實現之結合態樣未必需要全部為「交絡」,亦可使吸收性芯體40之一部分包含交絡以外之其他結合態樣,例如藉由接著劑而實現之接合等。
但於例如公知之防漏槽等作為與吸收性物品之其他構件成為一體之結果而形成於吸收性芯體40之將「經由纖維塊11而實現之熔合」(相當於下述第1區域7)自吸收性芯體40排除後所剩餘之部分(相當於下述第2區域8)即未加工之吸收性芯體40本身,較理想為纖維塊11彼此之結合、或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之結合僅藉由「纖維之交絡」而實現。
自更確實地呈現上述吸收性芯體40之作用效果之觀點而言,形態A即「藉由交絡而結合之纖維塊11」與形態B即「可交絡之狀態之纖維塊11」之合計數相對於吸收性芯體40中之纖維塊11之總數,較佳為一半以上,進而較佳為70%以上,更佳為80%以上。 自相同之觀點而言,具有形態A之「交絡」之纖維塊11之數量較佳為具有與其他纖維塊11或吸水性纖維12F之結合部的纖維塊11之總數之70%以上,尤佳為80%以上。
於作為纖維集合體之纖維塊11與作為非纖維集合體之吸水性纖維12F混合存在之吸收性芯體40中,由於兩構件11、12F之剛性差,特別容易於兩構件11、12F之交界發生屈曲,交界作為吸收性芯體40之變形時之屈曲部而發揮功能,通常,該作為屈曲部之交界除了如下述第1區域7般纖維塊11彼此熔合之部分以外,遍及吸收性芯體40之全域而存在,因此該吸收性芯體40面對各種外力回應性良好且柔軟地變形,又,於該外力被解除之情形時,能藉由纖維塊11所具備之壓縮回復性迅速復原至原本狀態。具有此種優異之變形-回復特性之吸收體4之壓縮應變率為66%以上,回復作功量為235 mN・cm/cm2 以上。
又,壓縮應變率為66%以上且回復作功量為235 mN・cm/cm2 以上之吸收體4之優異之變形-回復特性不僅於吸收性芯體40受到壓縮之情形時呈現,於其受到扭轉之情形時亦可同樣地呈現。即,組入至衛生棉1之吸收性芯體40因係以於穿著衛生棉1時夾於穿著者之兩大腿部間之狀態配置,故存在該吸收性芯體40隨著穿著者實施步行動作時兩大腿部之活動,而繞沿著縱向X延伸之假想之旋轉軸扭轉之情形,但即便於此種情形時,吸收性芯體40因具備較高之變形-回復特性,故面對促使其隨著兩大腿部而扭轉之外力亦容易地變形、回復,因此不易起褶,從而能對衛生棉1賦予針對穿著者之身體之較高之服貼性。
如上所述,纖維塊11(11A、11B)所具有之2種面(基本面111、骨架面112)分成:切斷面(骨架面112),其係藉由製造纖維塊11時使用切割機等切斷裝置將原料纖維片材10bs(參照圖4)切斷而形成;及非切斷面(基本面111),其係片材10bs原本所具有之面,且不與該切斷裝置接觸。而且,由於是否為該切斷面之不同,作為切斷面之骨架面112具有與作為非切斷面之基本面111相比,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較多之特徵。此處之「纖維端部」表示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11F之長度方向端部。通常,於作為非切斷面之基本面111亦存在纖維端部,但由於骨架面112係藉由原料纖維片材10bs之切斷而形成之切斷面,因此包含藉由該切斷而形成之構成纖維11F之切斷端部之纖維端部多數存在於骨架面112整體,即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骨架面112較基本面111多。
存在於纖維塊11之各面(基本面111、骨架面112)之纖維端部對在該纖維塊11與吸收性芯體40中包含之其他纖維塊11或吸水性纖維12F之間形成交絡有用。又,一般而言,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越多則交絡性越能提高,因此能提高吸收性芯體40之保形性等各特性。而且,纖維塊11之各面中的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並不均等,就該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而言「骨架面112>基本面111」之大小關係成立,因此經由纖維塊11與其他纖維(其他纖維塊11、吸水性纖維12F)之交絡性於該纖維塊11之不同面上不同,就交絡性而言,骨架面112較基本面111高。即,利用經由骨架面112與其他纖維交絡而實現之結合之結合力較經由基本面111與其他纖維交絡而實現之結合強,於1個纖維塊11中,基本面111與骨架面112於與其他纖維之結合力上會產生差。一般而言,該結合力越強,所結合之纖維之活動自由度越受限制,存在吸收性芯體40整體上強度(保形性)提高但柔和性降低之傾向。
如此,於吸收性芯體40中,其中包含之複數個纖維塊11分別相對於其周邊之其他纖維(其他纖維塊11、吸水性纖維12F),具有2種結合力而交絡,藉此吸收性芯體40兼具適度之柔和性與強度(保形性)。而且,於將具有此種優異之特性之吸收性芯體40按照常法用作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之情形時,能為該吸收性物品之穿著者提供舒適之穿著感,並且能有效地防止穿著時吸收性芯體40被穿著者之體壓等外力破壞之不良情況。
相對於此,如上所述,專利文獻2及3記載之不織布片或微細纖網係藉由切鋸機等切斷機將原料纖維片材以不定形切斷等而製造,因此並不形成具有如基本面111或骨架面112般之「面」的定形之薄片狀之纖維塊,而且,於製造時,對纖維塊整體施加切斷處理之外力,因此構成纖維之纖維端部隨機形成於纖維塊整體,難以充分呈現該纖維端部所致之上述作用效果。
自更確實地達成上述纖維端部所致之作用效果之觀點而言,基本面111(非切斷面)之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N1 與骨架面112(切斷面)之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N2 的比率於N1 <N2 之前提下,以N1 /N2 計,較佳為0以上,更佳為0.05以上,而且,較佳為0.90以下,更佳為0.60以下。更具體而言,N1 /N2 較佳為0以上0.90以下,更佳為0.05以上0.60以上。 基本面111之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N1 較佳為0個/mm2 以上,更佳為3個/mm2 以上,而且,較佳為8個/mm2 以下,更佳為6個/mm2 以下。 骨架面112之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N2 較佳為5個/mm2 以上,更佳為8個/mm2 以上,而且,較佳為50個/mm2 以下,更佳為40個/mm2 以下。 基本面111、骨架面112之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係藉由以下方法測定所得。
<纖維塊之各面中之纖維端部的每單位面積之數量之測定方法> 針對包含測定對象纖維之構件(纖維塊),使用紙質雙面膠帶(米其邦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Nicetack NW-15),將測定片黏貼於試料台。繼而,對測定片塗佈鉑。塗佈係使用日立那珂精器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離子濺鍍裝置E-1030型(商品名),濺鍍時間為120秒。對於測定片之切斷面,使用JEOL(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JCM-6000型電子顯微鏡,以100倍之倍率觀察基本面及骨架面。於該100倍之倍率之觀察畫面中,在測定對象面(基本面或骨架面)之任意位置設定縱1.2 mm、橫0.6 mm之長方形區域,且以該長方形區域之面積佔據該觀察畫面之面積之90%以上之方式,調整觀察角度等,然後測定該長方形區域內包含之纖維端部之個數。但若於100倍之倍率之觀察畫面中,纖維塊之測定對象面小於1.2 mm×0.6 mm,且上述長方形區域之面積於該觀察畫面整體中所占之比率未達90%,則使觀察倍率大於100倍,然後與上述同樣地,測定該測定對象面之上述長方形區域內包含之纖維端部之數量。此處作為個數測定對象之「纖維端部」為纖維塊之構成纖維之長度方向端部,即便自測定對象面有該構成纖維之長度方向端部以外之部分(長度方向中間部)延出,該長度方向中間部亦不作為個數測定對象。然後,藉由下述式,算出纖維塊之測定對象面(基本面或骨架面)中的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針對10個纖維塊,分別按照上述順序,測定基本面及骨架面各自之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將該等複數個測定值之平均值作為該測定對象面中之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 纖維塊之測定對象面(基本面或骨架面)中之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個數/mm2 )=長方形區域(1.2×0.6 mm)中包含之纖維端部之個數/該長方形區域之面積(0.72 mm2 )
於圖5(a)中,表示出了本發明之纖維塊之一實例之電子顯微鏡照片,於圖5(b)中,表示出了對照該電子顯微鏡照片模式性表示纖維塊11之圖。如圖5所示,纖維塊11可包括如下情形:具有本體部110及延出纖維部113,該延出纖維部113存在於該本體部110之周圍,包含自該本體部110向外側延出之纖維11F而構成,且與該本體部110相比,纖維密度較低(每單位面積之纖維數較少)。再者,於吸收性芯體40,亦可包含不具有延出纖維部113之纖維塊11,即僅由本體部110構成之纖維塊11。延出纖維部113可包含上述存在於纖維塊11之各面(基本面111、骨架面112)之纖維端部之一種,其為該纖維端部中自纖維塊11之各面向外側延出之纖維端部。
本體部110係由上述2個對向之基本面111、及將兩基本面111連結之骨架面112劃分形成之部分。本體部110為構成纖維塊11之主體,且製作出纖維塊11之定形之外形形狀之部分,纖維塊11所具有之較高之柔軟性、緩衝性、壓縮回復性等各特性基本較大程度上依賴於本體部110。另一方面,延出纖維部113主要有助於提高吸收性芯體40中含有之複數個纖維塊11彼此或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之交絡性,除了能直接提高吸收性芯體40之保形性以外,亦會影響纖維塊11於吸收性芯體40中之均勻分散性等,從而能間接增強依賴於本體部110之作用效果。
本體部110與延出纖維部113相比,纖維密度較高,即每單位面積之纖維數較多。又,通常,本體部110自身之纖維密度均等。本體部110於纖維塊11之總質量中所占之比率通常至少為40質量%以上,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85重量%以上。本體部110與延出纖維部113可藉由下述外形形狀之特定作業加以區分。
對吸收性芯體40中包含之纖維塊11之本體部110之外形形狀進行特定之作業可藉由著眼於纖維塊11及其周邊部之纖維密度之高低差(每單位面積之纖維數之多少)或纖維之種類、纖維徑之不同等,確認本體部110與除此以外之部分之「交界」而進行。本體部110之纖維密度較存在於其周圍之延出纖維部113高,又,通常,作為本體部110之構成纖維之合成纖維(典型而言,為熱塑性纖維)與吸水性纖維12F(典型而言,為纖維素系纖維)於質地及/或尺寸上不同,因此即便為多個纖維塊11及吸水性纖維12F混合存在之吸收性芯體40,亦可藉由著眼於上述點而容易地確認上述交界。如此確認所得之交界為基本面111或骨架面112之周緣(邊),藉由該交界確認作業,特定出基本面111及骨架面112,進而特定出本體部110。該交界確認作業可藉由使用電子顯微鏡,視需要以複數個觀察角度觀察對象物(吸收性芯體40)而實施。
如圖5所示,延出纖維部113於本體部110之周圍至少存在一個,且包含本體部110之構成纖維11F,該構成纖維11F自作為本體部110外表面之基本面111及骨架面112中至少1個面向外側延出。於圖5所示之纖維塊11中,複數個構成纖維11F較俯視矩形形狀之骨架面112之四邊112a、112b向外側伸出,此種自本體部110伸出之纖維部分全部為延出纖維部113。
延出纖維部113之形態並不特別限制。延出纖維部113存在由1根纖維11F構成之情形,又,亦存在如下述延出纖維束部113S般,由複數個纖維11F構成之情形。又,典型而言,延出纖維部113包含自本體部110延出之纖維11F之長度方向端部,但存在除了此種纖維端部以外,或代替纖維端部,包含纖維11F之長度方向兩端部以外之部分(長度方向中間部)之情形。即,於纖維塊11中,有構成纖維11F之長度方向之兩端部存在於本體部110,除此以外之部分即長度方向中間部自本體部110向外側以線圈狀延出(突出)之情形,該情形時之延出纖維部113係包含該纖維11F之線圈狀之突出部而構成。換言之,延出纖維部113中其端部露出者成為纖維端部之1種。
延出纖維部113之主要作用之一在於,如上所述,使吸收性芯體40中含有之複數個纖維塊11彼此或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相互交絡。一般而言,若延出纖維部113之自本體部110起之延出長度變長,或延出纖維部113之粗細變粗,再或1個纖維塊11所具有之延出纖維部113之數量變多,則經由該延出纖維部113而交絡之物體彼此之相連性增強,交絡不易被解除,因此能更穩定地達成本發明之特定效果。
於如圖4所示,纖維塊11係將原料纖維片材10bs以定形切斷而獲得之情形時,延出纖維部113相對較多地存在於作為其切斷面之骨架面112,相對於此,完全不存在於作為非切斷面之基本面111,或即便存在其數量亦較骨架面112少得多。如此,延出纖維部113偏集存在於作為切斷面之骨架面112之原因在於,延出纖維部113大多為藉由原料纖維片材之切斷而產生之「細毛」。即,藉由原料纖維片材10bs之切斷而形成之骨架面112於切斷時會被切割機等切斷裝置整體地刮擦,因此易於形成由片材10bs之構成纖維11F構成之細毛,所謂易於起毛。另一方面,作為非切斷面之基本面111無與此種切斷裝置之摩擦,因此不易形成細毛即延出纖維部113。
自促進形成上述延出纖維部113等之觀點、及確保使纖維塊11呈現特定效果所需之尺寸之觀點等而言,原料纖維片材10bs切斷時之切斷線之間隔L1a(第1方向之間隔,參照圖4)及間隔L2a(第2方向之間隔,參照圖4)較佳為0.3 mm以上,更佳為0.5 mm以上,而且,較佳為30 mm以下,更佳為15 mm以下。
如圖5所示,纖維塊11可包含具有包含自本體部110,更具體而言,自骨架面112向外側延伸之複數個纖維11F之延出纖維束部113S者作為延出纖維部113之一種。纖維塊11所具有之延出纖維部113中至少一者可為該延出纖維束部113S。延出纖維束部113S係自骨架面112延出之複數個纖維11F彙集而構成者,與延出纖維部113相比,特徵之一在於自本體部110、骨架面112起之延出長度較長。延出纖維束部113S亦可存在於基本面111,但典型而言,如圖5所示,存在於骨架面112,而完全不存在於基本面111,或即便存在其數量亦較骨架面112少得多。其理由與延出纖維部113主要存在於作為切斷面之骨架面112之理由相同,具體如上所述。
藉由纖維塊11具有此種應稱為粗長大型之延出纖維部113之延出纖維束部113S,纖維塊11彼此或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之交絡進一步增強,作為結果,由纖維塊11之存在導致之本發明之特定效果更穩定地達成。延出纖維束部113S藉由實施上述易於起毛之條件下之原料纖維片材10bs之切斷(參照圖4)而變得容易形成。
延出纖維束部113S之自本體部110起之延出長度,即自骨架面112(切斷面)起之延出長度較佳為0.2 mm以上,更佳為0.5 mm以上,而且,較佳為7 mm以下,更佳為4 mm以下。延出纖維束部113S之延出長度可於上述纖維塊11之外形形狀之特定作業(交界確認作業)中測定所得。具體而言,例如,藉由基恩士製造之顯微鏡(50倍率),將3M(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雙面膠帶黏貼於丙烯製透明樣品台之表面,並將纖維塊11載置並固定於其上,然後按照上述外形形狀之特定作業特定出該纖維塊11之外形形狀後,測定自該外形形狀延出之纖維11F之延出部分之長度,將該測定所得之延出部分之長度作為延出纖維束部113S之延出長度。
延出纖維束部113S較佳為其複數個構成纖維11F相互熱熔。通常,該延出纖維束部113S之熱熔部與該延出纖維束部113S之其他部分(非熱熔部)相比,與該延出纖維束部113S之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之徑長(於該熱熔部之剖面為圓形之情形時,為直徑)較長。藉由延出纖維束部113S具有此種亦可稱為大徑部之熱熔部,延出纖維束部113S自身之強度提高,藉此經由延出纖維束部113S而交絡之纖維塊11彼此或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之交絡進一步增強。又,若延出纖維束部113S具有熱熔部,則具有如下優點:不僅在該延出纖維束部113S處於乾燥狀態下之情形時,在吸收水分而處於濕潤狀態下之情形時,該延出纖維束部113S自身之強度、保形性等亦會提高。而且,基於該優點,在將吸收性芯體40應用於衛生棉1之情形時,吸收性芯體40處於乾燥狀態下之情形時自不必說,吸收穿著者所排泄之尿或經血等體液而處於濕潤狀態下之情形時,亦能穩定地達成上述纖維塊11之存在所致之作用效果。如圖4所示,此種具有熱熔部之延出纖維束部113S可藉由於纖維塊11之製造步驟即纖維塊11之原料纖維片材10bs之切斷步驟中,使用上述「具有合成纖維彼此之熱熔部之不織布」作為原料纖維片材10bs而製造。
如上所述,延出纖維束部113S較佳為具有熱熔部,藉由使用熱塑性纖維作為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11F,亦可獲得該延出纖維束部113S之較佳形態。
於吸收性芯體40中,作為與纖維塊11併用之吸水性纖維12F,可使用先前作為此種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之形成材料而使用之吸水性纖維,例如可列舉:針葉紙漿或闊葉紙漿等木漿、棉紙漿或麻紙漿等非木漿等天然纖維;陽離子化紙漿、絲光化紙漿等變性紙漿;銅氨纖維、嫘縈纖維等再生纖維;乙酸纖維等半合成纖維;聚乙烯醇纖維、聚丙烯腈纖維等親水性合成纖維;對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纖維、聚乙烯纖維、聚丙烯纖維、聚酯纖維等合成纖維實施親水化處理後之纖維等;可將其中1種單獨使用或將其中2種以上混合使用。上述合成纖維之親水化處理例如包括向合成纖維內部混練親水化劑、向合成纖維表面附著親水化劑、及電漿處理等。親水化劑只要為用於衛生品用途之普通親水化劑即可,並不不特別限定。如上所述,吸水性纖維12F之主要作用在於提高吸收性芯體40之液體吸收性,鑒於此,作為吸水性纖維12F,尤佳為天然纖維、再生纖維(纖維素系纖維)。
於吸收性芯體40中,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之含有質量比並不特別限定,只要根據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11F及吸水性纖維12F之種類等適當調整即可。自更確實地達成本發明之特定效果之觀點而言,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之含有質量比以前者(纖維塊11)/後者(吸水性纖維12F)計,較佳為20/80~80/20,進而較佳為40/60~60/40。
吸收性芯體40中之纖維塊11之基重較佳為32 g/m2 以上,進而較佳為80 g/m2 以上,而且,較佳為64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480 g/m2 以下。 吸收性芯體40中之吸水性纖維12F之基重較佳為32 g/m2 以上,進而較佳為80 g/m2 以上,而且,較佳為64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480 g/m2 以下。
吸收性芯體40亦可含有纖維塊11及吸水性纖維12F以外之其他成分,作為其他成分,可例示吸水性聚合物。一般而言,作為吸水性聚合物,可使用粒子狀者,但亦可為纖維狀者。於使用粒子狀之吸水性聚合物之情形時,其形狀可為球狀、塊狀、袋狀或不定形中任一者。吸水性聚合物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00 μm以上,而且,較佳為10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800 μm以下。一般而言,作為吸水性聚合物,可使用丙烯酸或丙烯酸鹼金屬鹽之聚合物或共聚物。作為其例,可列舉聚丙烯酸及聚丙烯酸鹽、以及聚甲基丙烯酸及聚甲基丙烯酸鹽,具體而言,可列舉Aqualic CA、Aqualic CAW(均由日本觸媒(股)公司製造)等聚(丙烯酸)部分鈉鹽。
吸收性芯體40中之吸水性聚合物之含量相對於乾燥狀態之吸收性芯體40之總質量,較佳為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上,而且,較佳為6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以下。 吸收性芯體40中之吸水性聚合物之基重較佳為10 g/m2 以上,進而較佳為30 g/m2 以上,而且,較佳為10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70 g/m2 以下。 再者,此處之「乾燥狀態之吸收性芯體」係指吸收體液前之吸收性芯體。
吸收性芯體40之基重可根據該吸收性物品之使用狀態等而適當調整,較佳為100 g/m2 以上,進而較佳為150 g/m2 以上,而且,較佳為80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750 g/m2 以下。
吸收性芯體40可與包含此種纖維材料之吸收體同樣地製造。如上所述,纖維塊11如圖4所示,可藉由使用切割機等切斷裝置將作為原料之原料纖維片材(組成與纖維塊11相同且尺寸較纖維塊11大之片材)沿著相互交叉(正交)之2個方向切斷而製造,如此製造而成之複數個纖維塊11係形狀及尺寸均等之「定形之纖維集合體」(例如,本體部110為長方體形狀)。包含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之吸收性芯體40例如可使用具備旋轉滾筒之公知之纖維堆積裝置按照常法製造而成。關於該纖維堆積裝置,典型而言,具備:旋轉滾筒,其於外周面形成有集聚用凹部;及導管,其於內部具有將吸收性芯體40之原材料(纖維塊11、吸水性纖維12F)搬送至該集聚用凹部之流路;一面使該旋轉滾筒沿著該滾筒圓周方向繞旋轉軸旋轉,一面使乘著由自該旋轉滾筒之內部側進行之抽吸而產生於該流路之空氣流(真空氣體)而搬送的原材料堆積於該集聚用凹部。藉由該纖維堆積步驟而形成於集聚用凹部內之纖維堆積物為吸收性芯體40。
如圖1及圖2所示,吸收性芯體40具有複數個纖維塊11彼此熔合之第1區域7、及複數個纖維塊11彼此並不熔合而是交絡之第2區域8。又,至少於第2區域8,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相互交絡。
於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中,第1區域7係藉由對吸收性本體5自其肌膚對向面即正面片材2側實施壓軋加工而形成,根據該形成方法,亦可將第1區域7稱為「壓軋區域」。而且,由於該第1區域7係藉由壓軋加工而形成,故而於第1區域7形成有防漏槽70,該防漏槽70係正面片材2、包芯片材41及吸收性芯體40朝向該吸收性芯體40之非肌膚對向面側(背面片材3側)一體地凹陷而成。吸收性本體5(吸收性芯體40)之第1區域7以外之部分即未形成防漏槽70之非凹處部(平坦部)為第2區域8。第1區域7(防漏槽70)如圖1所示,俯視下呈環狀,於該環狀之第1區域7之內外分別存在第2區域8。形成於衛生棉1之肌膚對向面之防漏槽70具有阻擋經血等體液之面方向之移動之功能。
於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中,如圖2所示,吸收體4被正面片材2與背面片材3夾持,如圖1所示,正面片材2與吸收體4一體化後正面片材2側(肌膚對向面側)凹陷而成之防漏槽70沿著縱向X於橫向Y之兩側形成有一對。又,於衛生棉1之肌膚對向面,除了該等沿著縱向X延伸之防漏槽70、70以外,進而於縱向X之兩側形成有一對沿著橫向Y延伸之防漏槽70,該等左右一對及前後一對之複數個防漏槽70彼此藉由其等之長度方向端部而連結,藉此如圖1所示,形成有俯視下呈連續環狀之防漏槽70(第1區域7)。
如此,於衛生棉1(吸收性芯體40)中,形成有防漏槽70之區域(於本實施形態中,為第1區域7)與未形成防漏槽70之區域(於本實施形態中,為第2區域8)於面方向上鄰接。又,防漏槽70(第1區域7)因係藉由壓軋加工而形成,故密度較未被施以壓軋加工之區域(第2區域8)高。即,吸收性芯體40(吸收性本體5)於面方向上具有高密度區(第1區域7)與低密度區(第2區域8)。作為壓軋加工,例如可列舉伴有熱之壓紋加工、超音波壓紋等公知之壓紋加工。壓軋加工若於包含熱塑性纖維作為吸收性芯體40中包含之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11F,且熱塑性纖維可熔之條件下進行,則於第1區域7,正面片材2、包芯片材41及吸收性芯體40會因該壓軋加工而熱熔,由此一體化。
另一方面,於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中,如圖2所示,於設置有防漏槽70之區域,吸收體4之背面片材3即非肌膚對向面側之與防漏槽70對應之位置,換言之,俯視下與防漏槽70重疊之位置處具有非肌膚面側凹處71。該吸收體4之夾於防漏槽70與非肌膚面側凹處71之間之部分即凹處對向部72為第1區域7。凹處對向部72較周邊部於厚度方向上受到壓縮,並且自吸收體4之肌膚面側及非肌膚面側兩者位於厚度方向內側。吸收性物品於使用情景下,會受到來自肌膚面側之壓力,因此吸收體4易於被向非肌膚面側壓縮。此時,於上述凹處對向部72中,集中於吸收體4之非肌膚面側之吸收性芯體40之形成材料有可能受到非肌膚面側凹處71之側壁部分阻礙而無法於橫向Y上移動。因此,以纖維塊11為首之吸收性芯體40之形成材料難以跨越凹處對向部72於面方向上移動。例如,於圖2所示之吸收體4中,2個凹處對向部72係於橫向Y上間歇配置,藉此於橫向Y上形成有3個第2區域8,凹處對向部72(第1區域7)位於在橫向Y上相鄰之2個第2區域8、8之間,因此纖維塊11難以於該2個第2區域8、8之間移動。如此,藉由於吸收體4設置有凹處對向部72,纖維塊11之面方向之移動受到限制,纖維塊11之分佈易於變得穩定,因此於被凹處對向部72(第1區域7)分隔開之複數個第2區域8,分別更穩定地達成纖維塊11所致之效果。又,在如圖6所示纖維塊11偏集存在於非肌膚對向面側之吸收性芯體40A之情形時,藉由凹處對向部72,抑制纖維塊11於橫向Y上移動之效果較為有效。
又,凹處對向部72以外之區域(第2區域8)係纖維塊11相對較易活動之纖維塊可動區域,且係易於使上述纖維塊11呈現固有之作用效果(提高吸收性芯體40之柔軟性、緩衝性、壓縮回復性等之效果)之區域。相對於此,凹處對向部72(第1區域7)係纖維塊11難以移動之纖維塊難移動區域,故而有助於提高吸收性芯體40之保形性、形狀穩定性。因此,具有凹處對向部72之吸收性芯體40即便面對例如由衛生棉1之穿著者之兩大腿部施加的橫向Y上之強大壓縮力般之外力,亦不易崩型,而是面對外力回應性良好地變形,又,若該外力被解除則能迅速復原。該效果於在凹處對向部72中纖維塊11彼此熱熔之情形時較為顯著。又,於衛生棉1中,由於相對地高密度區之凹處對向部72(第1區域7)與除此以外之低密度區(第2區域8)於面方向上並存,故而會於面方向上產生密度差,藉由該密度差,體液容易於面方向上擴散,因此能將被縱向中央區域B之排泄部對向部接收到之經血等體液迅速於面方向上擴散,藉此有效利用吸收性芯體40之吸收性能,從而提高防漏性。尤其是若於凹處對向部72中纖維塊11彼此熱熔,則防漏槽70之保形性優異,故而有利於提高防漏性。
第1區域7之俯視形狀並不限定於如圖1所示之線狀,例如,亦可為圓形、橢圓形、矩形、三角形、星形、心形等點狀(點狀)。俯視線狀之第1區域7係包含直線及/或曲線而構成,可為如圖1所示之連續線狀,亦可為虛線狀即第1區域7與第2區域8於一個方向上交替地配置而成之圖案。又,本實施形態中,於第1區域7,不僅吸收性芯體40,正面片材2及包芯片材41亦藉由壓軋加工而凹陷,由此一體化,但亦可僅對吸收性芯體40實施壓軋加工。
自更確實地達成上述於防漏槽70之形成位置存在纖維塊11所致之效果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於設置有防漏槽70之區域,更具體而言,於防漏槽70(第1區域7)之形成位置,纖維塊11之密度(存在於單位區域之纖維塊11之數量)較夾於一對防漏槽70、70間之區域(位於吸收體4之橫向Y之中央部之第2區域8)高。
防漏槽70及非肌膚面側凹處71可藉由常法之壓軋加工而形成。防漏槽70與非肌膚面側凹處71可同時形成,亦可分別形成。
於本實施形態之衛生棉1中,如圖2所示,於背面片材3之與吸收體4側為相反側之面即背面片材3之非肌膚對向面,設置有作為用以將衛生棉1固定於短褲等衣物之固定構件之固定構件9。於圖2所示之形態中,複數個(具體而言,為2個)固定構件9係於橫向Y上間歇配置。作為固定構件9,無特別限制,於此種吸收性物品中可使用能相對於短褲等衣物可剝離地接合之材料。典型而言,固定構件9係塗佈有黏著劑而形成,於使用前利用由膜、不織布、紙等構成之剝離片材(未圖示)而被覆。
而且,於衛生棉1中,如圖1所示,吸收體4之包含纖維塊11之區域俯視下與固定構件9重疊。如上所述,吸收體4(吸收性芯體40)由於包含纖維塊11,故而具有易於柔軟地變形之性質,如此,藉由使包含纖維塊11之區域俯視下與固定構件9重疊,與該易於變形之性質相輔相成地,固定構件9不易自衣物脫落,從而能提高穿著感。
但於吸收性芯體40中,纖維塊11之分佈並不特別限制,可均勻地分散存在於吸收性芯體40整體,亦可偏集存在。作為纖維塊11偏集存在之形態,可例示圖6所示之吸收性芯體40A。吸收性芯體40A具有由纖維塊11構成主體之纖維塊層11P與由吸水性纖維12F構成主體之吸水性纖維層12P之積層構造(雙層構造)。纖維塊層11P位於吸收性芯體40之非肌膚對向面側即背面片材3側,吸水性纖維層12P位於吸收性芯體40之肌膚對向面側即正面片材2側。
若將此種吸收性芯體40A中之纖維塊11之偏集存在與纖維塊11及併用之吸水性纖維12F之合計含有質量對比,而規定出「纖維塊11之含有質量相對於纖維塊11及吸水性纖維12F之合計含有質量之比率」(以下,亦稱為「纖維塊佔有率」),則就吸收性芯體40A之纖維塊佔有率而言,於吸收性芯體40(吸收體4)之厚度方向上,背面片材側(非肌膚對向面側)較正面片材側(肌膚對向面側)大。
纖維塊佔有率係針對吸收性芯體40(吸收體4)之特定測定對象部位,按質量測定存在於該測定對象部位之纖維塊11及吸水性纖維12F各自之含量,然後將如此測定所得之纖維塊11之含有質量除以吸水性纖維12F及纖維塊11各自之含有質量之合計值,最後將結果以100分率表示者。即,纖維塊佔有率(質量%)={纖維塊11之含有質量/(吸水性纖維12F之含有質量+纖維塊11之含有質量)}×100。
通常之吸收性芯體係以吸水性纖維為主體,若藉由排泄部對向區域吸收體液,則與未吸收體液或吸收量很少之前後區域相比,其變得易於黏連,從而易於產生由此導致之褶皺。與此相對地,於圖6所示之吸收性芯體40A中,「正面片材側之纖維塊佔有率<背面片材側之纖維塊佔有率」之大小關係成立,吸收性芯體40A之背面片材側即纖維塊層11P係存在多個包含合成纖維之纖維塊11,故即便吸收液體而成為濕潤狀態保形性亦優異之部位,因此即便於吸收性芯體40A吸收體液而成為濕潤狀態之情形時亦能防止其起褶。又,通常,於纖維塊層11P與吸收性芯體40A之正面片材側即吸水性纖維層12P之界面及其附近,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交絡,從而與上述大小關係成立所致之作用效果相輔相成地,吸收性芯體40之濕潤狀態下之保形性可進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吸收性芯體40A之正面片材側即吸水性纖維層12P於吸收性芯體40A中最先接收自衛生棉1之穿著者之排泄部排泄之體液,因此液體引入性優異,有望將體液迅速吸收至吸收性芯體40A內。又,吸收性芯體40A所含有之材料中最有助於提高液體引入性者為吸水性纖維12F,纖維塊11不太有助於提高液體引入性。因此,於吸收性芯體40A中,關於纖維塊佔有率,使正面片材側存在相對較多之吸水性纖維12F,以代替如上所述般使「正面片材側<背面片材側」之大小關係成立而使正面片材側之纖維塊佔有率低於背面片材側之纖維塊佔有率。因此,吸收性芯體40A之液體引入性優異,能將所排泄之體液迅速引入至內部加以吸收保持。
自更確實地達成上述纖維塊11之偏集存在所致之作用效果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上述「正面片材側之纖維塊佔有率<背面片材側之纖維塊佔有率」之大小關係至少於吸收性芯體40A之縱向中央區域B成立。
自相同之觀點而言,吸收性芯體40A之各部之纖維塊佔有率較佳為按照以下設定。 吸收性芯體40A之縱向中央區域B之纖維塊佔有率以高於吸收性芯體40之其他部位(前方區域A、後方區域C)之纖維塊佔有率為前提,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90質量%以上,亦可為100質量%,即含有纖維塊11但完全不含吸水性纖維12F。 吸收性芯體40A之正面片材側即吸水性纖維層12P之纖維塊佔有率以低於背面片材側即纖維塊層11P之纖維塊佔有率為前提,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佳為10質量%以下,亦可為0質量%,即含有吸水性纖維12F但完全不含纖維塊11。 吸收性芯體40A之背面片材側(纖維塊層11P)之纖維塊佔有率與正面片材側(吸水性纖維層12P)之纖維塊佔有率之差於前者減去後者之情形時,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90質量%以上,亦可為100質量%,即於背面片材側之纖維塊層11P僅含纖維塊11,於正面片材側之吸水性纖維層12P完全不含纖維塊11。 再者,典型而言,吸收性芯體40A之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之纖維塊佔有率分別與吸收性芯體40A之縱向中央區域B之正面片材側(吸水性纖維層12P)之纖維塊佔有率同樣地設定。
再者,於本發明中,包含如下形態:就上述纖維塊佔有率而言,於吸收體(吸收性芯體)之厚度方向上,一側較另一側大。因此,亦包含如下形態:與圖6所示之吸收性芯體40A相反地,「正面片材側之纖維塊佔有率>背面片材側之纖維塊佔有率」之大小關係成立。
以上,對本發明基於其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制於上述實施形態而可適當變更。 又,本發明之吸收性芯體亦可為其中含有之纖維塊(合成纖維集合體)並非全部為如纖維塊11般之定形之纖維集合體,只要處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除了該定形之纖維集合體以外,亦可進而包含極少量不定形之纖維集合體。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廣泛包括用於吸收自人體排出之體液(尿、軟便、經血、汗等)之物品,除了上述經期衛生棉以外,進而包括生理用短褲、具有黏著帶之所謂展開型之拋棄式尿布、短褲型之拋棄式尿布、失禁護墊等。
關於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而揭示以下附記。 <1>一種吸收體,其包含吸水性纖維及纖維塊,該纖維塊為吸水性較該吸水性纖維低之弱吸水性纖維之集合體,且上述纖維塊彼此或上述纖維塊與上述吸水性纖維交絡,上述纖維塊具備2個對向之基本面、及將該2個基本面連結之骨架面,該吸收體之壓縮應變率為66%以上,回復作功量為235 mN・cm/cm2 以上。 <2>如上述<1>之吸收體,其中上述纖維塊之含有質量相對於該纖維塊及上述吸水性纖維之合計含有質量之比率,於上述吸收體之厚度方向上,一側較另一側大。 <3>如上述<1>或<2>之吸收體,其中上述纖維塊具有複數個熱塑性纖維相互熱熔而成之三維構造。 <4>如上述<1>~<3>中任一項之吸收體,其中上述基本面之面積為9 mm2 以上60 mm2 以下。 <5>如上述<1>~<4>中任一項之吸收體,其中上述基本面之縱橫比為1以上且未達2。
<6>如上述<1>~<5>中任一項之吸收體,其具有複數個上述纖維塊彼此熔合之第1區域、及複數個上述纖維塊彼此並不熔合而是交絡之第2區域。 <7>如上述<1>~<6>中任一項之吸收體,其中上述纖維塊之填充鬆密度為0.016 g/cm3 以下。 <8>如上述<1>~<7>中任一項之吸收體,其中上述纖維塊之壓縮復原率為270%以上。 <9>如上述<1>~<8>中任一項之吸收體,其中上述纖維塊具有:本體部,其纖維密度相對較高;及延出纖維部,其存在於該本體部之周圍,且纖維密度較該本體部低。 <10>如上述<1>~<9>中任一項之吸收體,其中上述基本面俯視下呈四角形形狀。 <11>如上述<1>~<10>中任一項之吸收體,其中上述纖維塊與上述吸水性纖維之含有質量比以前者/後者計,為20/80~80/20。
<12>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備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背面片材、及介置配置於兩片材間之吸收體,且該吸收體為如上述<1>~<11>中任一項之吸收體。 <13>如上述<1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纖維塊之含有質量相對於該纖維塊及上述吸水性纖維之合計含有質量之比率,於上述吸收體之厚度方向上,上述背面片材側較上述正面片材側大。 <14>如上述<12>或<1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背面片材之與上述吸收體側為相反側之面,設置有用以固定於衣物之固定構件;且上述吸收體之包含上述纖維塊之區域俯視下與該固定構件重疊。 <15>如上述<12>~<1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與穿著者之前後方向對應之縱向、及與該縱向正交之橫向;且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經一體化而該正面片材側凹陷而成之防漏槽沿著上述縱向於上述橫向之兩側設置有一對。 <16>如上述<1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設置有上述防漏槽之區域,上述纖維塊之密度較夾於一對上述防漏槽間之區域高。 <17>如上述<15>或<16>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吸收體之上述背面片材側之與上述防漏槽對應之位置,具有非肌膚面側凹處,且於該防漏槽與該非肌膚面側凹處之間存在該吸收體之形成材料。 <18>如上述<1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防漏槽與上述非肌膚面側凹處之間,上述纖維塊彼此熔合。 <19>如上述<15>~<1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正面片材之肌膚對向面(吸收性本體之肌膚對向面)側,以俯視下與上述吸收體之沿著上述縱向之兩側部重疊之方式,配設有一對側部片材。 <20>如上述<12>~<1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為經期衛生棉。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對本發明更具體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實施例。
〔實施例、比較例及參考例〕 製造圖6所示之吸收性芯體40A,將其作為各實施例之吸收體之樣品。具體而言,使用纖維塊11、吸水性纖維12F及粒子狀之吸水性聚合物作為吸收性芯體40A之形成材料,採用公知之纖維堆積裝置按照常法製造吸收性芯體40A。使用針葉樹曬牛皮紙漿(NBKP)作為吸水性纖維12F,使用聚(丙烯酸)偏鈉鹽作為吸水性聚合物。如圖6所示,吸收性芯體40A具有由纖維塊11(纖維11F)構成主體之纖維塊層11P與由吸水性纖維12F構成主體之吸水性纖維層12P之積層構造(雙層構造),吸水性纖維層12P位於肌膚對向面側(使用吸收性芯體時距使用者之肌膚相對較近之側),纖維塊層11P位於非肌膚對向面側(使用吸收性芯體時距使用者之肌膚相對較遠之側)。纖維塊層11P包含纖維塊11及吸水性聚合物。吸水性纖維層12P包含吸水性纖維12F及吸水性聚合物。纖維塊層11P中之纖維塊11之基重為175 g/m2 ,吸水性纖維層12P中之吸水性纖維12F之基重為175 g/m2 。又,吸收性芯體40A中包含50 g/m2 吸水性聚合物,其90質量%以上包含於吸水性纖維層12P。再者,於纖維塊層11P與吸水性纖維層12P之界面,存在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之交絡,但於該界面及其附近區域以外,纖維塊層11P中不含吸水性纖維12F,吸水性纖維層12P中不含纖維塊11。
如圖4所示,吸收性芯體40A中使用之纖維塊11係將原料纖維片材以小方塊狀切斷而製造。使用以由聚乙烯樹脂纖維及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纖維(非吸水性纖維,纖維徑為18 μm)構成之非吸水性之熱塑性纖維為構成纖維、基重為21 g/m2 、厚度為0.6 mm之熱風不織布(具有構成纖維彼此之熱熔部之纖維片材)作為原料纖維片材。各實施例及參考例中使用之纖維塊(定形之合成纖維集合體)之本體部之外形形狀不同,為如圖3(a)所示之纖維塊11A般之長方體形狀、或立方體形狀。各實施例及參考例中使用之纖維塊之基本面及骨架面均為俯視四角形形狀。於各實施例及參考例使用之纖維塊中,基本面中之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為3.2個/mm2 ,骨架面中之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為19.2個/mm2 。又,相較於基本面,於纖維塊之骨架面,存在更多上述延出纖維部。再者,於各實施例及參考例使用之纖維塊中,「基本面」為將上述原料纖維片材切斷而製造纖維塊時之非切斷面,並且為該纖維塊中面積最大之面,「骨架面」為將上述原料纖維片材切斷而製造纖維塊時之切斷面。
〔比較例1〕 將市售之吸收體(Unicharm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為「Tanom Pew Slim 23cm」)直接作為比較例1。比較例1之吸收體係合成纖維與纖維素系纖維(吸水性纖維)混合而成者,不含纖維塊。
〔比較例2〕 除了使用不定形之不織布片作為纖維塊以外,其他與各實施例同樣地製造吸收體。所使用之不定形之不織布片係藉由將與各實施例中使用之熱風不織布相同者沿著任意方向扯掉而製造,其俯視下之徑長為大致25 mm左右。
〔比較例3〕 除了使用不定形之不織布片作為纖維塊,且對吸收體實施熱風步驟,使該吸收體中包含之該不織布片彼此相互熱熔以外,其他與各實施例同樣地製造吸收體。於對上述吸收體實施之熱風步驟中,將不織布片與漿纖維之混合集合體(長度210 mm×寬度66 mm)於溫度為140℃之電乾燥機(例如,股份有限公司五十鈴製作所製造)內靜置30分鐘,使不織布片彼此熱熔。所使用之不定形之不織布片係藉由將與各實施例中使用之熱風不織布相同者沿著任意方向扯掉而製造,其俯視下之徑長為大致25 mm左右。
〔性能評價〕 關於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之吸收體(吸收性芯體),藉由上述方法分別測定壓縮應變率及回復作功量。結果見下述表1及表2。
[表1]
   實施例 參考例 比較例
1 2 3 4 1 2 1 2 3
吸收體之厚度(mm) 5.7 5.7 5.7 5.7 5.7 5.7 2.8 5.7 5.7
纖維塊之基重(g/m2 ) 175 175 175 175 175 175 116*2 175 175
吸水性纖維之基重(g/m2 ) 175 175 175 175 175 175 116 175 175
吸收體中之含有質量比(纖維塊/吸水性纖維) 50/50 50/50 50/50 50/50 50/50 50/50 50/50*2 50/50 50/50
纖維塊與吸水性纖維之結合方式 交絡 交絡 交絡 交絡 交絡 交絡 - 熱熔 交絡
纖維塊彼此之結合方式 交絡 交絡 交絡 交絡 交絡 交絡 - 熱熔 交絡
纖維塊之外形形狀 定形 定形 定形 定形 定形 定形 - 不定形 不定形
纖維塊之基本面之俯視形狀 長方形 長方形 長方形 長方形 長方形 長方形 - 不定形 不定形
纖維塊之基本面之面積(mm2 ) 9 16 39 64 4 3.12 - 不定形 不定形
纖維塊之基本面之縱橫比*1 6.25 6.25 6.25 6.25 6.25 4.88 - 不定形 不定形
纖維塊之填充鬆密度(g/cm3 ) 0.0142 0.0139 0.0134 0.0142 0.0161 0.0176 - 0.0173 0.0173
纖維塊之壓縮復原率(%) 275 310 348 313 258 223 - 275 275
吸收體物性 壓縮應變率[ΔT/T0 ](%) 66.09 67.60 69.07 67.94 64.57 63.8 43.7 63.2 63.3
回復作功量WC'(mN•cm/cm2 ) 246.63 246.62 258.08 261.33 225.41 204.2 49.0 220.5 210.7
*1:於基本面具有長邊(長軸)及短邊(短軸)之情形時,按「長邊(長軸)/短邊(短軸)」計算 *2:由於吸收體中不含纖維塊,因此記載吸收體中含有之合成纖維之基重。
[表2]
   實施例 參考例
5 6 7 8 9 1 2
吸收體之厚度(mm) 5.7 5.7 5.7 5.7 5.7 5.7 5.7
纖維塊之基重(g/m2 ) 175 175 175 175 175 175 175
吸水性纖維之基重(g/m2 ) 175 175 175 175 175 175 175
吸收體中之含有質量比(纖維塊/吸水性纖維) 50/50 50/50 50/50 50/50 50/50 50/50 50/50
纖維塊與吸水性纖維之結合方式 交絡 交絡 交絡 交絡 交絡 交絡 交絡
纖維塊彼此之結合方式 交絡 交絡 交絡 交絡 交絡 交絡 交絡
纖維塊之外形形狀 定形 定形 定形 定形 定形 定形 定形
纖維塊之基本面之俯視形狀 正方形 正方形 正方形 長方形 長方形 長方形 長方形
纖維塊之基本面之面積(mm2 ) 4 16 25 4 16 4 3.12
纖維塊之基本面之縱橫比*1 1 1 1 1.56 1.56 6.25 4.88
纖維塊之填充鬆密度(g/cm3 ) 0.0155 0.0143 0.0143 0.0157 0.0143 0.0162 0.0176
纖維塊之壓縮復原率(%) 269 326 307 274 290 260 223
吸收體物性 壓縮應變率[ΔT/T0 ](%) 67.01 68.48 67.2 67.25 69.02 64.57 63.8
回復作功量WC'(mN•cm/cm2 ) 249.90 256.42 276.4 251.54 261.34 225.41 204.2
*1:於基本面具有長邊(長軸)及短邊(短軸)之情形時,按「長邊(長軸)/短邊(短軸)」計算
由表1及表2所示可知,各實施例及參考例之吸收體由於分別除了吸水性纖維及吸水性聚合物以外,進而包含由2個基本面、及與兩基本面交叉之骨架面劃分形成之「定形之纖維集合體」即纖維塊,因此與不含此種定形之纖維塊之比較例1~3相比,作為吸收體(吸收性芯體)之柔軟性之指標之壓縮應變率較高,又,作為吸收體(吸收性芯體)之壓縮回復性之指標之回復作功量較大,柔軟性、壓縮回復性較為優異。
於實施例1~9中,壓縮應變率為66%以上,回復作功量為235 mN・cm/cm2 以上,相對於此,於參考例1及2中,作為結果,並不滿足於該數值範圍,於實施例1~9中,作為結果,柔軟性、壓縮回復性較差。據推測,其原因在於:參考例1及2中使用之纖維塊之基本面之面積相對較小,且基本面之縱橫比與1相差較遠。
於圖7及圖8中,表示出了以「吸收體所含有之纖維塊之基本面之面積」為橫軸,以「吸收體之壓縮應變率(ΔT/T0 )」或「吸收體之回復作功量(WC')」為縱軸,將表1及表2記載之實施例及參考例之若干個數值繪製成圖所得之曲線圖。於圖7及圖8中,各實施例及參考例之右側所同時記述之帶括號之數值表示吸收體中包含之纖維塊之基本面之縱橫比。
由圖7所示可知,於纖維塊之基本面之縱橫比彼此相同(均為6.25)之情形時,纖維塊之基本面之面積越大,則壓縮應變率之數值越為增大,回復作功量之數值越為增大。因此,為了獲得本發明之特定效果,有效措施為於將纖維塊之基本面之縱橫比設為固定值之情形時,擴大該基本面之面積。 又,由圖8所示可知,就壓縮應變率及回復作功量中任一者而言,纖維塊之基本面之縱橫比為1或1.56時較該縱橫比為6.25時,數值增大。因此,為了獲得本發明之特定效果,有效措施為縮小纖維塊之基本面之縱橫比或使其接近於1,有效措施進而為使基本面之俯視形狀為正方形或仿效於正方形之等方性形狀。 換言之,自以上結果可知,為了獲得本發明之特定效果,較佳為使用基本面之面積相對較大且基本面之縱橫比相對較小(接近於1)者作為吸收體中包含之纖維塊。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吸收體不僅於乾燥狀態下,於吸收液體而成為濕潤狀態下,柔軟性及壓縮回復性亦優異,且在應用於吸收性物品之情形時能提高穿著感。 又,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由於具備該高品質之吸收體,故而緩衝性及服貼性良好且穿著感優異。
1:衛生棉 2:正面片材 3:背面片材 4:吸收體 5:吸收性本體 5W:翼部 6:側部片材 7:第1區域 8:第2區域 9:固定構件 10bs:原料纖維片材 11:纖維塊 11A:纖維塊 11B:纖維塊 11F:弱吸水性纖維 11P:纖維塊層 12P:吸水性纖維層 12F:吸水性纖維 40:吸收性芯體 40A:吸收性芯體 41:包芯片材 70:防漏槽 71:非肌膚面側凹處 72:凹處對向部 110:本體部 111:基本面 111a:短邊 111b:長邊 112:骨架面 113:延出纖維部 113S:延出纖維束部 A:前方區域 B:縱向中央區域 C:後方區域 D1:第1方向 D2:第2方向 L1:長度 L1a:間隔 L2:長度 L2a:間隔 T:厚度 X:縱向 Y:橫向 Z:厚度方向
圖1係將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一實施形態的經期衛生棉之肌膚對向面側(正面片材側)局部破斷而模式性表示之俯視圖。 圖2係模式性表示圖1之I-I線剖面之橫剖視圖。 圖3(a)及圖3(b)分別係本發明之纖維塊之本體部之模式性立體圖。 圖4係本發明之纖維塊之製造方法之說明圖。 圖5(a)係模式性表示本發明之纖維塊之實例之電子顯微鏡照片(觀察倍率為25倍),圖5(b)係針對圖2所示之吸收體中包含之纖維塊,模式性表示電子顯微鏡照片之纖維塊之圖。 圖6係模式性表示實施例及參考例中使用之吸收體的沿著厚度方向之剖面之剖視圖。 圖7係關於纖維塊之基本面之縱橫比彼此相同之實施例及參考例,將其等之特定特性加以比較所得之曲線圖,圖7(a)係表示纖維塊之基本面之面積與吸收體之壓縮應變率(ΔT/T0 )之關係之曲線圖,圖7(b)係表示纖維塊之基本面之面積與回復作功量(WC')之關係之曲線圖。 圖8係關於纖維塊之基本面之縱橫比互不相同之實施例及參考例,將其等之特定特性加以比較所得之曲線圖,圖8(a)係表示纖維塊之基本面之面積與吸收體之壓縮應變率(ΔT/T0 )之關係之曲線圖,圖8(b)係表示纖維塊之基本面之面積與回復作功量(WC')之關係之曲線圖。
1:衛生棉
2:正面片材
3:背面片材
4:吸收體
5:吸收性本體
6:側部片材
7:第1區域
8:第2區域
9:固定構件
11:纖維塊
11F:弱吸水性纖維
12F:吸水性纖維
40:吸收性芯體
41:包芯片材
70:防漏槽
71:非肌膚面側凹處
72:凹處對向部
Y:橫向

Claims (20)

  1. 一種吸收體,其包含吸水性纖維及纖維塊,該纖維塊為吸水性較該吸水性纖維低之弱吸水性纖維之集合體,且 上述纖維塊彼此或上述纖維塊與上述吸水性纖維交絡, 上述纖維塊具備2個對向之基本面、及將該2個基本面連結之骨架面, 該吸收體之壓縮應變率為66%以上, 回復作功量為235 mN・cm/cm2 以上。
  2.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其中上述纖維塊之含有質量相對於該纖維塊及上述吸水性纖維之合計含有質量之比率,於上述吸收體之厚度方向上,一側較另一側大。
  3.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其中上述纖維塊具有複數個熱塑性纖維相互熱熔而成之三維構造。
  4.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其中上述基本面之面積為9 mm2 以上60 mm2 以下。
  5.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其中上述基本面之縱橫比為1以上且未達2。
  6.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其具有複數個上述纖維塊彼此熔合之第1區域、及複數個上述纖維塊彼此並不熔合而是交絡之第2區域。
  7.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其中上述纖維塊之填充鬆密度為0.016 g/cm3 以下。
  8.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其中上述纖維塊之壓縮復原率為270%以上。
  9.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其中上述纖維塊具有:本體部,其纖維密度相對較高;及延出纖維部,其存在於該本體部之周圍,且纖維密度較該本體部低。
  10.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其中上述基本面俯視下呈四角形形狀。
  11.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其中上述纖維塊與上述吸水性纖維之含有質量比以前者/後者計,為20/80~80/20。
  12.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備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背面片材、及介置配置於兩片材間之吸收體,且該吸收體為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
  13. 如請求項1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纖維塊之含有質量相對於該纖維塊及上述吸水性纖維之合計含有質量之比率,於上述吸收體之厚度方向上,上述背面片材側較上述正面片材側大。
  14. 如請求項1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背面片材之與上述吸收體側為相反側之面,設置有用以固定於衣物之固定構件;且 上述吸收體之包含上述纖維塊之區域俯視下與該固定構件重疊。
  15. 如請求項1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與穿著者之前後方向對應之縱向、及與該縱向正交之橫向;且 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經一體化而該正面片材側凹陷而成之防漏槽沿著上述縱向於上述橫向之兩側設置有一對。
  16. 如請求項1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設置有上述防漏槽之區域,上述纖維塊之密度較夾於一對上述防漏槽間之區域高。
  17. 如請求項1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吸收體之上述背面片材側之與上述防漏槽對應之位置,具有非肌膚面側凹處,且於該防漏槽與該非肌膚面側凹處之間存在該吸收體之形成材料。
  18. 如請求項17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防漏槽與上述非肌膚面側凹處之間,上述纖維塊彼此熔合。
  19. 如請求項1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正面片材之肌膚對向面側,以俯視下與上述吸收體之沿著上述縱向之兩側部重疊之方式,配設有一對側部片材。
  20. 如請求項1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為經期衛生棉。
TW108145464A 2018-12-13 2019-12-12 吸收體及吸收性物品 TWI8288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3089 2018-12-13
JP2018233089A JP6824948B2 (ja) 2018-12-13 2018-12-13 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1218A true TW202031218A (zh) 2020-09-01
TWI828820B TWI828820B (zh) 2024-01-11

Family

ID=71077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5464A TWI828820B (zh) 2018-12-13 2019-12-12 吸收體及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824948B2 (zh)
CN (1) CN112752557B (zh)
TW (1) TWI828820B (zh)
WO (1) WO202012216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16205B2 (ja) * 2001-04-06 2007-05-1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吸収性物品用吸収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24882B2 (ja) * 2001-05-24 2011-11-3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積層シート
JP2003245304A (ja) * 2002-02-25 2003-09-02 Toray Ind Inc おむつ
JP4508889B2 (ja) * 2004-01-27 2010-07-2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WO2006101061A1 (ja) * 2005-03-23 2006-09-28 Kao Corporation 吸収性物品
TWI391129B (zh) * 2005-12-27 2013-04-01 Kao Corp Absorbent items
JP5123513B2 (ja) * 2006-06-23 2013-01-2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体
JP5417133B2 (ja) * 2009-06-17 2014-02-12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5618740B2 (ja) * 2010-09-30 2014-11-05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AU2013241478A1 (en) * 2012-03-30 2014-09-25 Unicharm Corporation Absorbent and absorbent article provided therewith
JP6184721B2 (ja) * 2012-09-28 2017-08-2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14094200A (ja) * 2012-11-12 2014-05-22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CN108289766B (zh) * 2015-11-30 2020-10-27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JP6814536B2 (ja) * 2015-11-30 2021-01-20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093002B1 (ja) * 2015-12-28 2017-03-0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外装シート用の不織布、並びに当該不織布を外装シートとして含む吸収性物品
WO2018123016A1 (ja) * 2016-12-28 2018-07-05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92857A (ja) 2020-06-18
TWI828820B (zh) 2024-01-11
JP6824948B2 (ja) 2021-02-03
WO2020122160A1 (ja) 2020-06-18
CN112752557B (zh) 2022-06-10
CN112752557A (zh) 2021-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79424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08161564A (ja) 吸収性物品
TWI756493B (zh) 吸收體及吸收性物品
JP7253977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99436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3068202A (ja) 吸収性物品
JP7260396B2 (ja) 吸収性物品
TWI745639B (zh) 吸收性物品
TWI828820B (zh) 吸收體及吸收性物品
JP7202167B2 (ja) 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
TWI794565B (zh) 吸收性物品
EP3677235A1 (en) Absorbent body and absorbent article
JP2003290281A (ja) 吸収性物品
JP725722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30865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990095B2 (ja) 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
JP7257219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20122161A1 (ja) 吸収性物品
CN111148492B (zh) 吸收体和吸收性物品
JP2022054307A (ja) 吸収性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