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4565B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4565B
TWI794565B TW108145463A TW108145463A TWI794565B TW I794565 B TWI794565 B TW I794565B TW 108145463 A TW108145463 A TW 108145463A TW 108145463 A TW108145463 A TW 108145463A TW I794565 B TWI794565 B TW I79456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ent
fiber
facing
water
are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5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8879A (zh
Inventor
立川裕美
金子将也
糸井奈美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88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88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45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4565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1)具有:排泄部對向區域(B),其使用時與使用者之排泄部對向配置;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其等配設於該區域(B)之縱向(X)之前後;且具備吸收體(4)。吸收體(4)含有包含合成纖維(11F)之纖維塊(11)、及吸水性纖維(12F)。於吸收體(4)中,纖維塊(11)之含有質量相對於纖維塊(11)及吸水性纖維(12F)之合計含有質量之比率(纖維塊佔有率),係排泄部對向區域(B)較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大,且於排泄部對向區域(B),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側(B1)較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B2)小。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吸收性物品。
一般而言,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係包含配設於距穿著者之肌膚相對較近之位置之正面片材、配設於距穿著者之肌膚相對較遠之位置之背面片材、及介置於兩片材間之吸收體而構成。典型而言,該吸收體多數情形時係以木漿等吸水性纖維為主體,進而包含吸水性聚合物粒子而構成。關於吸收性物品中使用之吸收體,較大課題在於柔軟性、緩衝性、壓縮回復性、保形性等各特性之提高。
作為吸收體之改良技術,例如,於專利文獻1記載有一種吸收體,其含有熱塑性樹脂纖維與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且該熱塑性樹脂纖維露出於該吸收體之正面片材側之表面與該吸收體之背面片材側之表面兩者。根據專利文獻1記載之吸收體,熱塑性樹脂纖維作為用以保持纖維素系吸水性纖維等該吸收體之其他成分之骨架而發揮功能,因此柔和且不易起褶。
於專利文獻2記載有一種吸收體,其含有不織布片及吸水性纖維,該不織布片包含熱熔纖維,預先使纖維間結合而賦予了三維構造;且該不織布片均勻地分佈於吸收體整體。該三維構造之不織布片係使用切碎方式等粉碎手段將不織布粉碎成細片狀而製造,且起因於該製造方法,如該文獻之圖1及圖3所記載般,形成為不定形狀,實質上並不具有看 似平面之部分。於專利文獻2中,作為該文獻記載之吸收體之較佳形態,記載有使不織布片彼此熱熔而成者。根據專利文獻2記載之吸收體,不織布片具有三維構造,因此該吸收體內部形成有空隙,從而吸收水分時之復原性提高,其結果,吸水性能提高。
於專利文獻3及4,記載有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備與吸收體不同體且緩衝性優異之構件。於專利文獻3記載之吸收性物品中,吸收體之上部、下部或內部配設有包含具有彈力性之膜、對纖維集合體實施凹凸加工所得之片材等之緩衝材。於專利文獻4記載之吸收性物品中,正面片材與吸收體之間配設有包含不織布之細片之集合體之緩衝層。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1629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2-30110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0-316902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3-52750號公報
本發明係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有與使用者之前後方向對應之縱向、及與縱向正交之橫向,且具有:排泄部對向區域,其使用時與使用者之排泄部對向配置;前方區域,其配設於較該排泄部對向區域更靠縱向前側;及後方區域,其配設於較該排泄部對向區域更靠縱向後側;且具備吸收體。上述吸收體含有包含合成纖維之纖維塊、及吸水性纖維。於上述吸收體中,上述纖維塊之含有質量相對於該纖維塊及上述吸水性纖維之合計含有質量之比率,係上述排泄部對向區域較上述前方區域及上述後 方區域大,且於該排泄部對向區域,該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側較該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小。
1:衛生棉
2:正面片材
3:背面片材
4:吸收體
5:吸收性本體
5W:翼部
6:側部片材
10bs:原料纖維片材
11:纖維塊
11A:纖維塊
11B:纖維塊
11F:構成纖維(纖維)
11P:纖維塊富集部位(纖維塊層)
12F:吸水性纖維
12P: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吸水性纖維層)
13:吸水性聚合物
15:隆起部
40:吸收性芯體
41:包芯片材
111:基本面
111a:短邊
111b:長邊
112:骨架面
A:前方區域
B:排泄部對向區域
B1: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側
B2: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
C:後方區域
D1:第1方向
D2:第2方向
L1:長度
L2:長度
T:厚度
X:縱向
Y:橫向
Z:厚度方向
圖1係將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一實施形態的經期衛生棉之肌膚對向面側(正面片材側)局部破斷而模式性表示之俯視圖。
圖2係模式性表示圖1之I-I線剖面之橫剖視圖。
圖3係模式性表示圖1所示之吸收性物品所具備之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側的俯視圖。
圖4(a)係模式性表示圖3之II-II線剖面之橫剖視圖,圖4(b)係模式性表示圖3之III-III線剖面之橫剖視圖。
圖5係模式性表示圖3之IV-IV線剖面之縱剖視圖。
圖6(a)及圖6(b)分別係本發明中使用之纖維塊之模式性立體圖。
圖7係本發明中使用之纖維塊之製造方法之說明圖。
為了提高吸收性物品之穿著感,有效措施為提高吸收性物品所具備之吸收體之緩衝性,因此較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般構成纖維各自獨立存在之吸收體,如專利文獻2記載之不織布片般使用含有纖維塊之吸收體更為有效。又,如專利文獻3及4所記載般,於吸收體以外併用緩衝性優異之構件對於吸收性物品之穿著感之提高亦有效。然而,即便使用該等先前技術提高了吸收體之緩衝性,若吸收體為面對穿著吸收性物品時被施加之體壓等外力易於起褶者,則依然無法提高吸收性物品之穿著感。又,要求吸收體具備一定水準以上之吸液性,但例如若於吸收體僅含有專利文獻2記載之不織布片,則有導致吸液性降低之虞。又,例如,若如專利文 獻3及4所記載般將緩衝性優異之構件配置於正面片材與吸收體之間,則正面片材與吸收體之相隔距離變長,從而液體引入性降低,依然有導致吸液性降低之虞。穿著吸收性物品時不易起褶且緩衝性及液體引入性優異之吸收體尚未問世。
因此,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排泄前後之穿著感良好且吸收性能優異之吸收性物品。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基於其較佳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圖1及圖2中,表示出了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一實施形態之經期衛生棉1。衛生棉1具備:吸收體4,其吸收保持體液;正面片材2,其配設於該吸收體4之肌膚對向面側,會與穿著者之肌膚接觸,且具有液體透過性;及背面片材3,其配設於該吸收體4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且具有液體難透過性。如圖1所示,衛生棉1與穿著者之前後方向對應地,具有自穿著者之腹側經由胯襠部向背側延伸之縱向X、及與該縱向X正交之橫向Y,且於縱向X上具有:排泄部對向區域B,其包含穿著時與穿著者之外陰部等排泄部對向配置之排泄部對向部(排泄點);前方區域A,其配設於較該排泄部對向區域B更靠縱向前側(穿著者之腹側);及後方區域C,其配設於較該排泄部對向區域B更靠縱向後側(穿著者之背側);從而劃分成該三個區域。
於本說明書中,「肌膚對向面」係吸收性物品或其構成構件(例如吸收體4)中於穿著吸收性物品時面向穿著者之肌膚側即距穿著者之肌膚相對較近之側之面,「非肌膚對向面」係吸收性物品或其構成構件中於穿著吸收性物品時面向與肌膚側相反之側即距穿著者之肌膚相對較遠之側之面。再者,此處之「穿著時」表示維持通常之恰當之穿著位置即該 吸收性物品之正確穿著位置之狀態。
如圖1所示,衛生棉1具有:吸收性本體5,其具有於縱向X上較長之形狀;及一對翼部5W、5W,其等自吸收性本體5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沿著縱向X之兩側部分別向橫向Y之外側延出。吸收性本體5係構成衛生棉1主體之部分,具備上述正面片材2、背面片材3及吸收體4,於縱向X上劃分成前方區域A、排泄部對向區域B及後方區域C三個區域。
關於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排泄部對向區域,於吸收性物品如衛生棉1般具有翼部之情形時,為該吸收性物品之縱向(長度方向、圖中之X方向)上具有翼部之區域。若以衛生棉1為例,則夾於通過一對翼部5W、5W各自之縱向X之前方側之根部且沿著橫向Y延伸之假想直線與通過一對翼部5W、5W各自之後方側之根部且沿著橫向Y延伸之假想直線之間的區域為排泄部對向區域B。再者,於衛生棉1中,一對翼部5W、5W係以將衛生棉1沿著橫向Y二等分且沿著縱向X延伸之縱中心線為基準左右對稱地形成,一翼部5W之上述前方側之根部與另一翼部5W之上述前方側之根部於縱向X上存在於相同位置。
又,不具有翼部之吸收性物品(例如拋棄式尿布)之排泄部對向區域相當於將該吸收性物品沿著縱向X三等分時位於中間之區域。
如圖2所示,正面片材2被覆吸收體4之肌膚對向面之全域。另一方面,背面片材3被覆吸收體4之非肌膚對向面之全域,進而自吸收體4之沿著縱向X之兩側緣向橫向Y之外側延出,與下述側部片材6一併形成側翼部。上述側翼部係衛生棉1中包含自吸收體4向橫向Y之外側延出之構件之部分。背面片材3與側部片材6於自吸收體4之沿著縱向X之兩側緣延出之延出部,藉由接著劑、熱密封、超音波密封等公知之接合手段相 互接合。正面片材2及背面片材3亦可分別藉由接著劑與吸收體4之間接合。作為正面片材2、背面片材3,並不特別限制,可使用先前於經期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中使用之各種片材。例如,作為正面片材2,可使用單層或多層構造之不織布、或開孔膜等。作為背面片材3,可使用透濕性之樹脂膜等。
如圖1所示,上述側翼部於排泄部對向區域B朝向橫向Y之外側大幅度地突出,藉此於吸收性本體5之沿著縱向X之左右兩側延設有一對翼部5W、5W。如圖1所示,翼部5W俯視下具有下底(較上底長之邊)位於吸收性本體5側部側之大致梯形形狀,於其非肌膚對向面,形成有將該翼部5W固定於短褲等衣物之翼部黏著部(未圖示)。翼部5W係向短褲等衣物之襠部之非肌膚對向面(外表面)側回折而使用。再者,由於翼部5W係向短褲等衣物之襠部之非肌膚對向面(外表面)側回折而使用,故而上述翼部黏著部之形成面即翼部5W之非肌膚對向面於使用時朝向穿著者之肌膚側,而成為肌膚對向面。上述翼部黏著部於使用前利用由膜、不織布、紙等構成之剝離片材(未圖示)而被覆。又,於吸收性本體5之肌膚對向面即正面片材2之肌膚對向面之沿著縱向X之兩側部,以俯視下與吸收體4之沿著縱向X之左右兩側部重疊之方式,遍及吸收性本體5之縱向X之大致全長而配設有一對側部片材6、6。一對側部片材6、6分別於沿著縱向X延伸之未圖示之接合線上,藉由接著劑或熱壓紋等公知之接合手段接合於正面片材2或其他構件。
如圖1所示,吸收體4遍及衛生棉1(吸收性本體5)之縱向X之大致全長,自前方區域A經由排泄部對向區域B到達後方區域C而延伸。吸收體4係藉由組入至如衛生棉1般之吸收性物品而間接貼靠於人之肌膚, 即隔著背面片材3等構件間接貼靠於肌膚而使用者,具有:肌膚對向面(與正面片材2相對之對向面),其配設於使用時距使用者即衛生棉1之穿著者之肌膚相對較近之位置;及非肌膚對向面(與背面片材3相對之對向面),其配設於距使用者之肌膚相對較遠之位置;進而具有與使用者之前後方向對應之縱向X、及與該縱向X正交之橫向Y,且於縱向X上具有前方區域A、排泄部對向區域B及後方區域C。吸收體4之前方區域A係吸收體4之位於衛生棉1之前方區域A之部分,吸收體4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係吸收體4之位於衛生棉1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部分,吸收體4之後方區域C係吸收體4之位於衛生棉1之後方區域C之部分。再者,吸收體4除了此種間接貼靠於肌膚而使用之形態以外,亦可採用不隔著片材等構件直接貼靠於肌膚而使用之形態。
於圖3~圖5,表示出了吸收體4。本實施形態中之吸收體4具備液體吸收性之吸收性芯體40、及被覆該吸收性芯體40外表面之液體透過性之包芯片材41。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吸收性芯體40被包芯片材41包裹,藉此一體化。吸收性芯體40係構成吸收體4之主體者,具有如圖3所示俯視下於縱向X上較長之形狀。吸收性芯體40係使其長度方向與衛生棉1之縱向X一致而配置於衛生棉1。吸收性芯體40與包芯片材41之間亦可藉由熱熔型接著劑等接著劑而接合。
於本實施形態中,包芯片材41為具有吸收性芯體40之橫向Y之長度的2倍以上3倍以下之寬度之1張連續片材,如圖4所示,被覆吸收性芯體40之肌膚對向面之全域,且自吸收性芯體40之沿著縱向X之兩側緣向橫向Y之外側延出,其延出部向吸收性芯體40之下方翻捲,被覆吸收性芯體40之非肌膚對向面之全域。再者,於本發明中,包芯片材亦可為被覆 吸收性芯體40之非肌膚對向面之全域,且自吸收性芯體40之沿著縱向X之兩側緣向橫向Y之外側延出,其延出部向吸收性芯體40之上方翻捲,被覆吸收性芯體40之肌膚對向面全域。又,包芯片材亦可並非為此種1張片材,例如,亦可為包含如下2張片材而構成:1張肌膚側包芯片材,其被覆吸收性芯體40之肌膚對向面;及1張非肌膚側包芯片材,其與該肌膚側包芯片材不同體,且被覆吸收性芯體40之非肌膚對向面。又,吸收體4亦可不具備包芯片材,本發明之吸收體包括僅由吸收性芯體構成之吸收體。
吸收性芯體40實質上亦指吸收體4本身,以下關於吸收性芯體40之說明只要未特別否定,便亦適當適用於吸收體4之說明。吸收體4包括不含包芯片材而僅由吸收性芯體構成之形態,於該形態之吸收體中,吸收體與吸收性芯體之含義相同。
吸收性芯體40係以芯體形成材料為主體而構成,典型而言,僅由芯體形成材料構成。芯體形成材料至少包括吸水性纖維12F、及包含纖維11F之纖維塊11。於本實施形態之吸收性芯體40中,進而包含吸水性聚合物13作為芯體形成材料。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11F為合成纖維。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纖維塊」,係指複數個纖維合為一體之纖維集合體。本發明中使用之纖維塊無論其製造方法如何,例如,均可為如藉由切割機等將具有一定大小之合成纖維片材切斷而獲得之薄片般之定形之纖維集合體,或亦可為如專利文獻2記載之不織布片般,將以合成纖維為主體之不織布粉碎成細片狀,或者將其薅掉或扯掉而製造之不定形之纖維集合體。於本發明中,吸收體(吸收性芯體)可為i)僅包含定形之纖維集合體作為纖維塊之形態,可為ii)僅包含不定形之纖維集合體作為纖維塊之形態,或亦可為iii)定形之纖維集合體與不定形之纖維集合體混合 而作為纖維塊之形態,但較佳為使用上述i)之形態。關於不定形之纖維集合體,構成纖維隨機配向,因此纖維自表面之各處突出等,從而表面粗糙,因此該纖維集合體彼此遍及其等整面相互纏繞,其結果,有各纖維集合體之活動自由度受到限制而導致柔軟性降低之虞。本實施形態之纖維塊11如下所述為定形之纖維集合體。
如上所述,纖維塊11係將複數個纖維11F集聚為塊狀而一體化所得之纖維集合體,以保持該形態之狀態於吸收性芯體40中存在複數個。而且,纖維塊11由於該纖維集合體之形態,主要有助於提高吸收性芯體40之柔軟性、緩衝性、壓縮回復性、保形性。
吸水性纖維12F於吸收性芯體40中存在複數個,該等複數個吸水性纖維12F可相互交絡,但較佳為並非如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11F般集成,而是各自獨立地存在。吸水性纖維12F主要有助於提高吸收性芯體40之液體吸收性,又,亦有助於提高吸收性芯體40之保形性。
作為吸水性纖維12F,可使用先前作為此種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之形成材料而使用之吸水性纖維。作為吸水性纖維,例如可列舉:針葉紙漿或闊葉紙漿等木漿、棉紙漿或麻紙漿等非木漿等天然纖維;陽離子化紙漿、絲光化紙漿等變性紙漿;銅氨纖維、嫘縈纖維等再生纖維等;可將其中1種單獨使用或將其中2種以上混合使用。吸水性纖維12F之主要作用在於提高吸收體4之液體吸收性,鑒於此,作為吸水性纖維12F,較佳為天然纖維、再生纖維(纖維素系纖維)。
吸水性聚合物13以吸水性聚合物之小片之形式,於吸收性芯體40中存在複數個,主要有助於提高吸收性芯體40內之液體吸收性。吸水性聚合物13之小片之形狀並不特別限制,例如可為球狀、塊狀、袋 狀、纖維狀、不定形狀。吸水性聚合物13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μm以上,更佳為100μm以上,而且,較佳為1000μm以下,更佳為800μm以下。一般而言,作為吸水性聚合物13,可使用丙烯酸或丙烯酸鹼金屬鹽之聚合物或共聚物。作為其例,可列舉聚丙烯酸及聚丙烯酸鹽、以及聚甲基丙烯酸及聚甲基丙烯酸鹽,具體而言,可列舉Aqualic CA、Aqualic CAW(均由日本觸媒(股)公司製造)等聚(丙烯酸)部分鈉鹽。
於吸收性芯體40中,複數個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混合存在,於本實施形態中,兩者並非單純混合存在,而是纖維塊11彼此或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相互交絡。於本實施形態之吸收性芯體40中,複數個纖維塊11藉由與吸收性芯體40中之構成纖維(纖維11F、吸水性纖維12F)相互纏繞而結合,由此形成1個纖維塊連續體。又,亦可為複數個纖維塊11彼此交絡,並且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交絡而結合。進而,通常,複數個吸水性纖維12F彼此亦相互交絡。吸收性芯體40中含有之複數個纖維塊11之至少一部分與其他纖維塊11或吸水性纖維12F交絡。於吸收性芯體40中,有可能存在其中含有之複數個纖維塊11全部相互交絡而形成1個纖維塊連續體之情形,亦有可能存在複數個纖維塊連續體以互不結合之狀態混合存在之情形。
於吸收性芯體40中,除了含有柔軟性等優異之纖維塊11以外,纖維塊11彼此或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之間亦藉由相互交絡而結合,因此吸收性芯體40對外力之回應性更加優異,且其柔軟性、緩衝性、壓縮回復性優異。吸收性芯體40於穿著衛生棉1時面對自各個方向受到之外力(例如衛生棉1之穿著者之體壓)柔韌地變形,從而能使衛生棉1服貼性良好地密接於穿著者之身體。此種吸收性芯體40之優異之變形-回復特性 不僅於吸收性芯體40受到壓縮之情形時呈現,於其受到扭轉之情形時亦可同樣地呈現。即,組入至衛生棉1之吸收性芯體40因係以於穿著衛生棉1時夾於穿著者之兩大腿部間之狀態配置,故存在隨著穿著者實施步行動作時兩大腿部之活動,而繞沿著縱向X延伸之假想之旋轉軸扭轉之情形,但即便於此種情形時,吸收性芯體40因具備較高之變形-回復特性,故面對促使其隨著兩大腿部而扭轉之外力亦容易地變形、回復,因此不易起褶,從而能對衛生棉1賦予針對穿著者之身體之較高之服貼性。
於吸收性芯體40中,纖維塊11彼此或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交絡,此處之纖維塊11彼此等之「交絡」包括下述形態A及B。
形態A:纖維塊11彼此等並非熔合,而是藉由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11F彼此相互纏繞而結合之形態。
形態B:於吸收性芯體40之自然狀態(未受到外力之狀態)下,纖維塊11彼此等並不結合,但於對吸收性芯體40施加外力之狀態下,纖維塊11彼此等可藉由構成纖維11F彼此相互纏繞而結合之形態。此處之「對吸收性芯體40施加外力之狀態」例如為於穿著應用吸收性芯體40之吸收性物品(於本實施形態中,為衛生棉1)之狀態下,對吸收性芯體40施加變形力之狀態。
如此,於吸收性芯體40中,除了如形態A般,纖維塊11與其他纖維塊11或吸水性纖維12F藉由纖維彼此相互纏繞即「交絡」而結合以外,亦如形態B般,以可與其他纖維塊11或吸水性纖維12F交絡之狀態存在。該藉由纖維之交絡而實現之結合對於更有效地呈現上述吸收性芯體40之作用效果而言,為重點之一。其中,自保形性之觀點而言,吸收性芯體40較佳為具有形態A之「交絡」。藉由纖維之交絡而實現之結合無需接 著成分及熔合,僅藉由纖維彼此相互纏繞而實現,因此與藉由纖維之熔合而實現之結合相比,交絡之各個要素(纖維塊11、吸水性纖維12F)之活動自由度較高,故而該各個要素可於能維持作為由其等構成之集合體之一體性之範圍內移動。如此,吸收性芯體40藉由其中含有之複數個纖維塊11彼此或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相對較為寬鬆地結合,而具有受到外力時能夠變形之平緩之保形性,從而以較高之水準兼具保形性與緩衝性及壓縮回復性等。而且,具備該高品質之吸收性芯體40之衛生棉1能服貼性良好地密接於穿著者之身體,從而穿著感優異。
吸收性芯體40之經由纖維塊11而實現之結合態樣未必需要全部為「交絡」,亦可使吸收性芯體40之一部分包含交絡以外之其他結合態樣,例如藉由接著劑而實現之接合等。
但於例如公知之防漏槽等作為與吸收性物品之其他構件成為一體之結果而形成於吸收性芯體40之將「經由纖維塊11而實現之熔合」自吸收性芯體40排除後所剩餘之部分即未加工之吸收性芯體40本身,較理想為纖維塊11彼此之結合、或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之結合僅藉由「纖維之交絡」而實現。
自更確實地呈現上述吸收性芯體40之作用效果之觀點而言,形態A即「藉由交絡而結合之纖維塊11」與形態B即「可交絡之狀態之纖維塊11」之合計數相對於吸收性芯體40中之纖維塊11之總數,較佳為一半以上,更佳為70%以上,進而更佳為80%以上。
自相同之觀點而言,具有形態A之「交絡」之纖維塊11之數量較佳為具有與其他纖維塊11或吸水性纖維12F之結合部的纖維塊11之總數之70%以上,尤佳為80%以上。
吸收性芯體40之特徵之一在於以纖維塊11為首之芯體形成材料之配置。於吸收性芯體40中,如圖3~圖5所示,纖維塊11並非均勻地分佈於吸收性芯體40整體,而是相較於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於排泄部對向區域B相對較多地存在,又,於排泄部對向區域B,相較於肌膚對向面側B1,於非肌膚對向面側B2相對較多地存在。
再者,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肌膚對向面側B1係將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沿著厚度方向二等分之情形時之偏肌膚對向面之部位,非肌膚對向面側B2係該情形時之偏非肌膚對向面之部位。關於吸收性芯體40之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各自之肌膚對向面側及非肌膚對向面側,亦同樣如此。
若將此種吸收性芯體40中之纖維塊11之偏集存在與纖維塊11及作為吸收性芯體40之芯體形成材料而併用之吸水性纖維12F之合計含有質量對比,而規定出「纖維塊11之含有質量相對於纖維塊11及吸水性纖維12F之合計含有質量之比率」(以下,亦稱為「纖維塊佔有率」),則吸收性芯體40之各部之纖維塊佔有率,係排泄部對向區域B較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大,且於排泄部對向區域B,肌膚對向面側B1較非肌膚對向面側B2小。
纖維塊佔有率係針對吸收性芯體40(吸收體4)之特定測定對象部位,按質量測定存在於該測定對象部位之纖維塊11及吸水性纖維12F各自之含量,然後將如此測定所得之纖維塊11之含有質量除以吸水性纖維12F及纖維塊11各自之含有質量之合計值,最後將結果以100分率表示者。即,纖維塊佔有率(質量%)={纖維塊11之含有質量/(吸水性纖維12F之含有質量+纖維塊11之含有質量)}×100。
通常,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於穿著衛生棉1時夾於穿著者之兩大腿部間,因此易於隨著穿著者實施步行動作時兩大腿部之活動,而繞沿著縱向X延伸之假想之旋轉軸扭轉,與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相比,更易受到外力之強烈作用,從而更易產生褶皺。藉由相較於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於此種相對較易產生褶皺之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配置更多有助於提高緩衝性、壓縮回復性、保形性等之纖維塊11,即,使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纖維塊佔有率高於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之纖維塊佔有率,能有效地防止穿著衛生棉1時吸收體4起褶之不良情況。
尤其是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吸收體4具備含有以纖維塊11及吸水性纖維12F為首之芯體形成材料之吸收性芯體40、及被覆該吸收性芯體40外表面之包芯片材41,藉此該芯體形成材料一體化,故而與上述纖維塊11之偏集存在所致之作用效果相輔相成地,能更確實地防止穿著衛生棉1時吸收體4起褶。
又,典型而言,於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肌膚對向面側B1,吸水性纖維12F構成主體,且幾乎不含纖維塊11,此種構成之肌膚對向面側B1存在於吸收體液而成為濕潤狀態之情形時保形性顯著降低之傾向,從而存在於濕潤狀態下受到外壓意外變形而易於起褶之問題。然而,與肌膚對向面側B1於厚度方向上鄰接之吸收性芯體40之非肌膚對向面側B2係包含合成纖維之纖維塊11偏集存在從而即便於濕潤狀態下保形性亦優異之部位,因此即便於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吸收體液而成為濕潤狀態之情形時亦能防止其起褶。若於肌膚對向面側B1與非肌膚對向面側B2之界面及其附近,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交絡, 則該防褶效果更為有效。
又,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肌膚對向面側B1係吸收性芯體40中最先接收自衛生棉1之穿著者之排泄部排泄之體液之部位,因此液體引入性優異,有望將體液迅速吸收至吸收性芯體40內。又,吸收性芯體40所含有之芯體形成材料中最有助於提高液體引入性者為吸水性纖維12F,纖維塊11不太有助於提高液體引入性。因此,於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關於纖維塊佔有率,使肌膚對向面側B1存在相對較多之吸水性纖維12F,以代替如上所述般使「肌膚對向面側B1<非肌膚對向面側B2」之大小關係成立而使肌膚對向面側B1之纖維塊佔有率小於非肌膚對向面側B2之纖維塊佔有率。因此,吸收性芯體40之液體引入性優異,能將所排泄之體液迅速引入至內部加以吸收保持。又,由於纖維塊佔有率具有「排泄部對向區域B>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之關係,故而於吸收性芯體40中,被排泄部對向區域B接收到之體液易於沿著縱向X擴散而被吸收。因此,吸收性芯體40於體液之橫漏抑制方面亦優異。
自更確實地達成上述纖維塊11之偏集存在所致之作用效果之觀點而言,吸收性芯體40之各部之纖維塊佔有率較佳為按照以下設定。
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非肌膚對向面側B2之纖維塊佔有率以高於吸收性芯體40之其他部位(前方區域A、後方區域C、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肌膚對向面側B1)之纖維塊佔有率為前提,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90質量%以上,亦可為100質量%,即含有纖維塊11但完全不含吸水性纖維12F。
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肌膚對向面側B1之纖維塊佔有率以低於非肌膚對向面側B2之纖維塊佔有率為前提,較佳為50質量%以 下,更佳為10質量%以下,亦可為0質量%,即含有吸水性纖維12F但完全不含纖維塊11。
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非肌膚對向面側B2之纖維塊佔有率與肌膚對向面側B1之纖維塊佔有率之差於前者減去後者之情形時,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90質量%以上,亦可為100質量%,即於非肌膚對向面側B2僅含纖維塊11,於肌膚對向面側B1完全不含纖維塊11。
典型而言,吸收性芯體40之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之纖維塊佔有率分別與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肌膚對向面側B1之纖維塊佔有率同樣地設定。
自更確實地達成上述纖維塊11偏集存在於排泄部對向區域B所致之作用效果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於排泄部對向區域B存在吸收性芯體40所含有之所有纖維塊11之90質量%以上,尤佳為95質量%以上。
關於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分別於肌膚對向面側B1及非肌膚對向面側B2,可為1)纖維塊佔有率不於厚度方向上變化而呈固定狀態,或亦可為2)纖維塊佔有率隨著自肌膚對向面側B1朝向非肌膚對向面側B2而逐漸增加。於上述2)之形態中,沿著吸收性芯體40之厚度方向,於吸收性芯體40之肌膚對向面及其附近,纖維塊11不存在或以最低之纖維塊佔有率存在於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於吸收性芯體40之非肌膚對向面及其附近,纖維塊11以最高之纖維塊佔有率存在於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關於吸收性芯體40之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亦可具有上述1)或2)之形態。
作為上述1)之形態所特有之優點,可列舉如下方面:容易於吸收體(吸收性芯體)之肌膚對向面側與非肌膚對向面側設計各自獨立之 功能。又,作為上述2)之形態所特有之優點,可列舉如下方面:吸水性纖維與纖維塊之混合比率於吸收體之厚度方向上平緩地變化,因此即便於對吸收體施加外力之情形時,以纖維塊為中介之交絡狀態亦易於遍及厚度方向而維持,於使用過程中,吸收體之緩衝性易於維持良好。
又,纖維塊佔有率亦可隨著分別自吸收性芯體40之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朝向排泄部對向區域B而逐漸增加。例如,分別於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纖維塊佔有率隨著自縱向X之外側朝向內側而逐漸增加,排泄部對向區域B亦可為上述1)或2)之形態。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4(a)所示,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於厚度方向上具有:纖維塊佔有率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90質量%以上之部位(以下,亦稱為「纖維塊富集部位」)11P;及纖維塊佔有率較佳為未達50質量%,更佳為10質量%以下之部位(以下,亦稱為「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更具體而言,非肌膚對向面側B2整體成為纖維塊富集部位11P,肌膚對向面側B1整體成為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因此,於圖4(a)所示之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纖維塊佔有率於肌膚對向面側B1(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與非肌膚對向面側B2(纖維塊富集部位11P)之交界處大幅度地變化。
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係吸水性纖維佔有率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90質量%以上之部位。此處之「吸水性纖維佔有率」係指吸水性纖維12F之含有質量相對於纖維塊11及吸水性纖維12F之合計含有質量之比率,藉由將上述纖維塊佔有率之計算式之分子由「纖維塊11之含有質量」換成「吸水性纖維之含有質量」而算出。
分別如圖4(b)及圖5所示,吸收性芯體40之前方區域A及後 方區域C幾乎不含纖維塊11,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之纖維塊佔有率為0質量%或接近於0質量%,其整體成為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
纖維塊富集部位11P係以纖維塊11為主體,典型而言,為實質上不含吸水性纖維12F之程度,因此會強烈反映出纖維塊11之特性,主要有助於提高吸收性芯體40之柔軟性、緩衝性、壓縮回復性、保形性等。於纖維塊富集部位11P,較佳為纖維塊11高密度且均勻地分佈於其整體。另一方面,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係以吸水性纖維12F為主體,典型而言,為實質上不含纖維塊11之程度,因此會強烈反映出吸水性纖維12F之特性,主要有助於提高吸收性芯體40之液體引入性。於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較佳為吸水性纖維12F高密度且均勻地分佈於其整體。
關於吸收性芯體40之各部之纖維塊佔有率,如上所述,於「前方區域A、後方區域C<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大小關係、及「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肌膚對向面側B1<非肌膚對向面側B2」之大小關係成立之前提下,纖維塊富集部位11P及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之位置並不特別限制,纖維塊富集部位11P亦可存在於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肌膚對向面側B1,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亦可存在於非肌膚對向面側B2。
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較佳為自吸收性芯體40之肌膚對向面向該吸收性芯體40之厚度方向內側遍及該吸收性芯體40之厚度之20~80%而存在,更佳為遍及該厚度之30~70%而存在。
纖維塊富集部位11P較佳為自吸收性芯體40之非肌膚對向面向該吸收性芯體40之厚度方向內側遍及該吸收性芯體40之厚度之20~80%而存在,更佳為遍及該厚度之30~70%而存在。
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纖維塊富集部位11P各自之厚度較佳為0.5mm以上,更佳為1mm以上,而且,較佳為5mm以下,更佳為4mm以下。
吸收性芯體40之各部之厚度係藉由以下方法測定所得。再者,吸收性芯體40(吸收體4)整體之厚度、衛生棉1之厚度等亦可依照以下方法測定所得。
<厚度之測定方法>
將吸收性芯體(吸收體)以無褶皺或彎折之方式靜置於水平之地方,自該吸收性芯體切出測定對象部位(例如,吸收性芯體之肌膚對向面側或非肌膚對向面側)而製作測定樣品。然後,測定測定樣品之5cN/cm2之荷重下之厚度。具體而言,於測定厚度時,例如使用厚度計PEACOCK DIAL UPRIGHT GAUGES R5-C(OZAKI MFG.C0.LTD.製造)。此時,將大小經過調整以使荷重達到5cN/cm2之俯視圓形或正方形狀之平板(厚度為5mm左右之丙烯板)配置於厚度計之前端部與測定樣品之間,而測定厚度。於厚度測定中,測定測定樣品中任意10個部位,算出該等10個部位之厚度之平均值,將其作為測定樣品之厚度。
吸收性芯體40之厚度較佳為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較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橫向Y之中央(與將吸收性芯體40沿著橫向Y二等分且沿著縱向X延伸之假想直線重疊之位置)薄。藉此,穿著衛生棉1時,吸收性芯體40之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容易嫺熟地追隨於短褲等衣物,從而穿著者之前身片或臀部側之穿著感能進一步提高。又,吸收性芯體40為如下構造:至少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橫向Y之中央及其附近即中央部(下述隆起部15之形成位置)與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相比更厚。因此,與排泄部對 向區域B之纖維塊佔有率較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大相輔相成地,穿著衛生棉1時,吸收性芯體40之與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橫向Y之中央部俯視下重疊之部分可密接性更良好地服貼於穿著者之排泄部。如上所述,該吸收性芯體40之縱向X上之厚度差可藉由使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纖維塊佔有率高於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之纖維塊佔有率而實現。
再者,典型而言,吸收性芯體40為於排泄部對向區域B厚度遍及橫向Y之全長(總寬度)而均勻之形態,或如圖2所示般,橫向Y之中央部之厚度較其兩側部大之厚壁構造之形態,無論為哪種形態,於上述大小關係即「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吸收性芯體40之橫向Y之中央(中央部)之厚度>前方區域A之吸收性芯體40之厚度、後方區域C之吸收性芯體40之厚度」之關係成立之情形時,「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吸收性芯體40之橫向Y之兩側部之厚度>前方區域A之吸收性芯體40之厚度、後方區域C之吸收性芯體40之厚度」之關係亦成立。
於吸收性芯體40中,前方區域A之厚度與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橫向Y之中央(或區域B中厚度最大之部分)之厚度的比率於前者<後者之前提下,以前者/後者計,較佳為0.1以上,更佳為0.3以上,而且,較佳為0.9以下,更佳為0.8以下。關於後方區域C之厚度與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橫向Y之中央(或區域B中厚度最大之部分)之厚度的比率,亦較佳為與上述同樣地設定。
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厚度(在厚度於橫向Y上不同之情形時,為最大厚度)較佳為3mm以上,更佳為4mm以上,而且,較佳為10mm以下,更佳為8mm以下。
吸收性芯體40之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之厚度分別較佳為1mm以 上,更佳為2mm以上,而且,較佳為8mm以下,更佳為6mm以下。
自更確實地達成上述纖維塊11之偏集存在所致之作用效果之觀點而言,吸收性芯體40之非肌膚對向面之位於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部分的面積較佳為吸收性芯體40之非肌膚對向面之面積之60%以下,進而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吸收性芯體40之位於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部分為纖維塊佔有率較位於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之部分高之部位,其非肌膚對向面側B2之纖維塊佔有率尤其高,因此該區域B整體上為亦稱為強烈反映出纖維塊11所具有之緩衝性之「緩衝部」之部位。尤其是於本實施形態中,非肌膚對向面側B2為纖維塊11構成主體且幾乎不含吸水性纖維12F之纖維塊富集部位11P,因此具備該部位11P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能作為緩衝部有效地發揮功能。即,上述「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非肌膚對向面之面積相對於吸收性芯體40之非肌膚對向面之面積之比率」可說成「緩衝部(吸收性芯體40中纖維塊11偏集存在於該吸收性芯體40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部位)之非肌膚對向面之面積相對於吸收性芯體40(吸收體4)之非肌膚對向面之面積之比率」(以下,亦稱為「緩衝部面積率」)。藉由緩衝部面積率為60%以下,即纖維塊11偏集存在於非肌膚對向面側B2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面積率為60%以下,則達成於前方區域A與後方區域C,身體之前身片或臀部側之穿著感提高之效果。再者,自確實地提高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服貼性,從而提高穿著感之觀點而言,緩衝部面積率之下限較佳為20%以上,更佳為25%,進而更佳為30%以上。緩衝部面積率係藉由下述式而算出。
緩衝部面積率(%)=(緩衝部之非肌膚對向面之面積/吸收性芯體之非肌膚對向面之面積)×100
如上所述,吸收性芯體40中含有吸水性聚合物13,吸收性芯體40中之吸水性聚合物13之存在部位並不特別限制,可均勻地分佈於吸收性芯體40整體,亦可偏集存在於吸收性芯體40之一部分,但較佳為至少存在於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藉此,與上述纖維塊11之偏集存在所致之作用效果(尤其是提高液體引入性之效果)相輔相成地,吸液性可進一步提高。進而,若於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相較於非肌膚對向面側B2,於肌膚對向面側B1存在更多吸水性聚合物13,則效果更佳。即,吸收性芯體40至少於排泄部對向區域B含有吸水性聚合物13,且吸收性芯體40中之吸水性聚合物13之含量較佳為肌膚對向面側B1較非肌膚對向面側B2多。
又,於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非肌膚對向面側B2,較佳為不僅含有纖維塊11,進而含有吸水性纖維12F及/或吸水性聚合物13。藉由該構成,易於向非肌膚對向面側B2導入體液,能將體液高效地固定於非肌膚對向面側B2,從而吸收性芯體40之吸液性可進一步提高。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5所示,吸收性芯體40於排泄部對向區域B具有較周邊部向衛生棉1之穿著者(吸收體4之使用者)之肌膚側隆起之隆起部15。芯體形成材料之基重,係隆起部15較其周邊部大,因此厚度亦較周邊部厚。本實施形態中之隆起部15形成於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排泄部對向部(排泄點),更具體而言係該排泄部對向部所處之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的橫向Y之中央部較周邊部向穿著者之肌膚側呈凸狀隆起而形成。而且,藉由於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存在隆起部15,如圖2所示,其所對應之衛生棉1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於肌膚對向面 具有朝向穿著者之肌膚側形成為凸狀之凸部。如此,於衛生棉1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肌膚對向面,存在與吸收性芯體40之隆起部15對應之凸部,藉此該凸部密接於穿著者之排泄部,故而穿著感及吸液性可提高。又,如上所述,於存在上述凸部之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纖維塊11偏集存在於非肌膚對向面側B2,藉此能以較高之水準確保吸收性芯體40之不易起褶性及液體引入性,故而與該凸部所致之作用效果相輔相成地,衛生棉1之穿著感及吸液性可進一步提高。再者,隆起部15亦可遍及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橫向Y之全長而形成。又,隆起部15亦可自排泄部對向區域B向前方區域A及/或後方區域C延出。
吸收性芯體40中,於滿足上述纖維塊佔有率之特定範圍之前提下,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之含有質量比並不特別限定,只要根據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合成纖維)11F及吸水性纖維12F之種類等適當調整即可。例如,於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11F為熱塑性纖維(非吸水性之合成纖維),吸水性纖維12F為纖維素系之吸水性纖維之情形時,自更確實地達成本發明之特定效果之觀點而言,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之含有質量比以前者(纖維塊11)/後者(吸水性纖維12F)計,較佳為20/80~80/20,更佳為40/60~60/40。
吸收性芯體40中之纖維塊11之含量相對於乾燥狀態之吸收性芯體40之總質量,較佳為20質量%以上,更佳為40質量%以上,而且,較佳為80質量%以下,更佳為60質量%以下。
吸收性芯體40中之吸水性纖維12F之含量相對於乾燥狀態之吸收性芯體40之總質量,較佳為20質量%以上,更佳為40質量%以上,而且,較佳為80質量%以下,更佳為60質量%以下。
吸收性芯體40中之吸水性聚合物13之含量相對於乾燥狀態之吸收性芯體40之總質量,較佳為1質量%以上,更佳為5質量%以上,而且,較佳為80質量%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以下。
再者,此處之「乾燥狀態之吸收性芯體」係指吸收體液前之吸收性芯體。
吸收性芯體40中之纖維塊11之基重較佳為32g/m2以上,更佳為80g/m2以上,而且,較佳為640g/m2以下,更佳為480g/m2以下。
吸收性芯體40中之吸水性纖維12F之基重較佳為32g/m2以上,更佳為80g/m2以上,而且,較佳為640g/m2以下,更佳為480g/m2以下。
吸收性芯體40中之吸水性聚合物13之基重較佳為5g/m2以上,更佳為10g/m2以上,而且,較佳為200g/m2以下,更佳為100g/m2以下。
吸收性芯體40可使用具備旋轉滾筒之公知之纖維堆積裝置按照常法製造。關於纖維堆積裝置,典型而言,具備:旋轉滾筒,其於外周面形成有集聚用凹部;及導管,其於內部具有將芯體形成材料(纖維塊11、吸水性纖維12F、吸水性聚合物13)搬送至該集聚用凹部之流路;一面使該旋轉滾筒沿著該滾筒圓周方向繞旋轉軸旋轉,一面使乘著由自該旋轉滾筒之內部側進行之抽吸而產生於該流路之空氣流而搬送的芯體形成材料堆積於該集聚用凹部。藉由該纖維堆積步驟而形成於集聚用凹部內之纖維堆積物為吸收性芯體40。上述吸收性芯體40中之芯體形成材料之特定配置可藉由於使用上述纖維堆積裝置之製造方法中,適當調整各芯體形成材料於旋轉滾筒上之堆積順序等而實現。吸收性芯體40之基重較佳為100g/m2以上,更佳為200g/m2以上,而且,較佳為800g/m2以下,更佳為 600g/m2以下。
作為使用公知之纖維堆積裝置製造本發明之吸收體(纖維塊於厚度方向上偏集存在之吸收體)之方法,例如可列舉以下2個方法。
1)使用2台纖維堆積裝置,將由一纖維堆積裝置製造之纖維堆積體與由另一纖維堆積裝置製造之纖維堆積體重疊而一體化之方法(以下,亦稱為「第1製造方法」)。
2)使用1台纖維堆積裝置,使纖維塊向集聚用凹部之供給時序與吸水性纖維向集聚用凹部之供給時序不同之方法(以下,亦稱為「第2製造方法」)。
於上述第1製造方法中,首先,使用吸水性纖維及吸水性聚合物(視需要)作為芯體形成材料,將該芯體形成材料集聚於第1纖維堆積裝置之集聚用凹部而製造吸水性纖維堆積體。上述吸水性纖維堆積體可相當於吸收性芯體40之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又,此外,使用纖維塊作為芯體形成材料,將該芯體形成材料集聚於第2纖維堆積裝置之集聚用凹部而製造纖維塊堆積體。上述纖維塊堆積體可相當於吸收性芯體40之纖維塊富集部位11P。繼而,將上述吸水性纖維堆積體與上述纖維塊堆積體重疊而獲得積層體,並沿著厚度方向對該積層體加壓,藉此使其一體化。作為與此不同之一體化方法,使用如公知之真空輸送機般之抽吸裝置,將上述吸水性纖維堆積體放置於該抽吸裝置之抽吸面上,在該抽吸面之抽吸力發揮作用之狀態下,於該吸水性纖維堆積體上重疊上述纖維塊堆積體而使其一體化。無論為哪種一體化方法,均會於吸水性纖維堆積體與纖維塊堆積體之界面發生吸水性纖維與纖維塊之交絡。如此獲得本發明之吸收體(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
於上述第2製造方法中,使用集聚用凹部之抽吸力部分不同者作為纖維堆積裝置。例如,集聚用凹部係使用具有低抽吸凹部、及抽吸力較該低抽吸凹部高之高抽吸凹部者。上述低抽吸凹部與上述高抽吸凹部於纖維堆積裝置所具有之旋轉滾筒之旋轉方向(圓周方向)上連接。而且,使該構成之纖維堆積裝置運轉,一面使旋轉滾筒沿著圓周方向旋轉而沿著一個方向搬送集聚用凹部,一面藉由來自該旋轉滾筒之內部側之抽吸產生自該旋轉滾筒之外部朝向該集聚用凹部之空氣流,而藉由該空氣流將芯體形成材料供給至該集聚用凹部使其集聚(集聚步驟)。於上述集聚步驟中,首先,將纖維塊供給至集聚用凹部使其集聚。此時,纖維塊集中集聚於上述高抽吸凹部,從而於該高抽吸凹部形成纖維塊堆積體。繼而,於該纖維塊之集聚後或集聚中途,將吸水性纖維及吸水性聚合物(視需要)供給至集聚用凹部使其集聚。此時,吸水性纖維(吸水性聚合物)集聚於集聚用凹部中之上述低抽吸凹部,並且亦集聚於上述高抽吸凹部所集聚之纖維塊上,即於集聚用凹部之全域形成吸水性纖維堆積體。再者,由於纖維塊具有透氣性,故而即便於上述高抽吸凹部集聚有纖維塊之狀態下,能抽吸吸水性纖維之抽吸力亦作用於該集聚之纖維塊上,從而能於上述高抽吸凹部所集聚之纖維塊上重疊吸水性纖維(吸水性聚合物)使其集聚。如此,於上述高抽吸凹部形成上述纖維塊堆積體與上述吸水性纖維堆積體之積層體,且於兩纖維堆積體之界面發生纖維塊與吸水性纖維之交絡。如此獲得本發明之吸收體(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
以下,對纖維塊11進一步加以說明。於圖6中,表示出了纖維塊11之2種典型之外形形狀。圖6(a)所示之纖維塊11A形成為四角柱形狀,更具體而言,形成為長方體形狀,圖6(b)所示之纖維塊11B形成為圓 盤形狀。纖維塊11A、11B於具備相對向之2個基本面(base plane)111、及將該2個基本面111連結之骨架面(body plane)112之方面共通。基本面111及骨架面112均為按照評價此種以纖維為主體之物品之表面之凹凸程度時所應用的水準被確認出實質上無凹凸之部分。
圖6(a)之長方體形狀之纖維塊11A具有6個平坦面,該6面中,具有最大面積之相對向之2面分別為基本面111,剩餘4面分別為骨架面112。基本面111與骨架面112相互交叉,更具體而言,相互正交。
圖6(b)之圓盤形狀之纖維塊11B具有俯視圓形之相對向之2個平坦面、及將兩平坦面連結之彎曲之周面,該2個平坦面分別為基本面111,該周面為骨架面112。
纖維塊11A、11B於骨架面112俯視下呈四角形形狀,更具體而言,呈長方形形狀之方面亦共通。
吸收性芯體40中含有之複數個纖維塊11分別為如圖6所示之纖維塊11A、11B般具備2個對向之基本面111、及將兩基本面111連結之骨架面112之「定形之纖維集合體」;於該方面,與上述先前技術中之不定形之纖維集合體不同。換言之,於透視吸收性芯體40中任意1個纖維塊11之情形時(例如,於利用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之情形時),該纖維塊11之透視形狀視其觀察角度不同而不同,1個纖維塊11存在多個透視形狀,吸收性芯體40中之複數個纖維塊11分別具有具備2個對向之基本面111、及將兩基本面111連結之骨架面112之特定透視形狀作為各自之多個透視形狀之一。上述先前技術中之不定形之纖維集合體實質上並不具有如基本面111或骨架面112般之「面」即有擴散之部分,且外形形狀互不相同,並非為「定形」。
如此,若吸收性芯體40中包含之複數個纖維塊11為由基本面111與骨架面112劃分形成之「定形之纖維集合體」,則與其為不定形之纖維集合體之情形相比,吸收性芯體40中之纖維塊11之均勻分散性提高,因此更穩定地呈現藉由將如纖維塊11般之纖維集合體組合於吸收性芯體40而可期待之效果(提高吸收體之柔軟性、緩衝性、壓縮回復性等之效果)。又,尤其是於如圖6(a)所示之長方體形狀之纖維塊11之情形時,其外表面由2個基本面111與4個骨架面112合計6個面構成,因此能相對較多地擁有與其他纖維塊11或吸水性纖維12F之接觸機會,從而交絡性提高,保形性等亦提高。
於纖維塊11中,2個基本面111之總面積較佳為大於骨架面112之總面積。即,於圖6(a)之長方體形狀之纖維塊11A中,2個基本面111各自之面積之總和大於4個骨架面112各自之面積之總和,又,於圖6(b)之圓盤形狀之纖維塊11B中,2個基本面111各自之面積之總和大於形成圓盤形狀之纖維塊11B之周面的骨架面112之面積。於纖維塊11A、11B任一者中,基本面111均為纖維塊11A、11B所具有之複數個面中面積最大之面。
此種由2個基本面111及與兩基本面111交叉之骨架面112劃分形成之「定形之纖維集合體」即纖維塊11係藉由與先前技術不同之製造方法製造。纖維塊11之較佳製造方法具有如下步驟:如圖7所示,使用切割機等切斷裝置將作為原料之原料纖維片材10bs以定形切斷。原料纖維片材10bs為組成與纖維塊11相同且尺寸較纖維塊11大之片材,較佳為不織布。經過該步驟製造之複數個纖維塊11與藉由先前技術製造之不定形之纖維集合體相比,其形狀及尺寸更定形地一致。圖7係對圖6(a)之長方體形 狀之纖維塊11A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的圖,圖7中之虛線表示切斷線。於吸收性芯體40,組合有如此般將纖維片材以定形切斷而獲得之形狀及尺寸均勻之複數個纖維塊11。
如圖7所示,圖6(a)之長方體形狀之纖維塊11A係藉由將原料纖維片材10bs沿著第1方向D1及與該第1方向D1交叉(更具體而言,為正交)之第2方向D2以特定長度切斷而製造。兩個方向D1、D2分別為片材10bs之面方向上之特定之一個方向,片材10bs係沿著與該面方向正交之厚度方向Z而切斷。如此,於將原料纖維片材10bs以所謂小方塊狀切斷而獲得之複數個長方體形狀之纖維塊11A中,通常,其切斷面即切斷片材10bs時與切割機等切斷裝置接觸之面為骨架面112,非切斷面即不與該切斷裝置接觸之面為基本面111。基本面111為片材10bs之正面背面(與厚度方向Z正交之面),又,如上所述,為纖維塊11A所具有之複數個面中面積最大之面。
再者,以上關於纖維塊11A之說明亦基本適用於圖6(b)之圓盤形狀之纖維塊11B。與纖維塊11A之實質不同僅在於原料纖維片材10bs之切斷圖案,要將片材10bs以定形切斷而獲得纖維塊11B時,只要根據纖維塊11B之俯視形狀,將片材10bs以圓形切斷即可。
又,纖維塊11之外形形狀並不限定於圖6所示者,基本面111及骨架面112均可如圖6(a)之各面111、112般為不彎曲之平坦面,或亦可如圖6(b)之骨架面112(圓盤形狀之纖維塊11B之周面)般為彎曲面。又,基本面111與骨架面112亦可互為同形狀同尺寸,具體而言,例如,纖維塊11A之外形形狀亦可為立方體形狀。
纖維塊11之尺寸並不特別限制,可考慮到吸收性芯體40之 緩衝性、透液性等而適當設定。纖維塊11所具有之複數個面中面積最大之面即基本面111之面積可成為纖維塊11之尺寸之指標。纖維塊11之基本面111之面積較佳為1mm2以上,更佳為5mm2以上,而且,較佳為100mm2以下,更佳為50mm2以下。
作為較佳之纖維塊11,可列舉基本面111之縱橫比為1或接近於1者,即基本面111之俯視形狀為正方形或仿效於正方形之形狀者。若將該纖維塊11用於吸收性芯體40中,則存在吸收性芯體40變得蓬鬆之傾向,從而能提高緩衝性等。
關於基本面111之縱橫比,於基本面111之俯視形狀為四角形之情形時,按劃分形成該四角形之基本面111之相互正交的2邊之長度之比率而求出。若該2邊之長度相同,則俯視四角形形狀之基本面111之縱橫比為1,於2邊之長度互不相同之情形時,即基本面111之俯視形狀為如圖6(a)所示之長方形之情形時,按長邊111b之長度L2相對於短邊111a之長度L1之比率(L2/L1)而求出。又,於如圖6(b)所示之纖維塊11B般,基本面111之俯視形狀並非為四角形之情形時,按通過基本面111之中心(重心)之相互正交的2條軸之長度之比率而求出。若該2條軸之長度相同,則俯視非四角形形狀之基本面111之縱橫比為1,於2條軸之長度互不相同之情形時,即存在長度相對較短之短軸與長度相對較長之長軸之情形時,按長軸之長度(圖6(b)之符號L2所示之長度)相對於短軸之長度之比率(前者/後者)而求出。
纖維塊11(11A、11B)之各部之尺寸等例如可按照以下設定。纖維塊11之各部之尺寸可基於纖維塊11之電子顯微鏡照片等而測定。
於基本面111為如圖6(a)所示之俯視長方形形狀之情形時,其短邊 111a之長度L1較佳為0.1mm以上,更佳為0.3mm以上,進而更佳為0.5mm以上,而且,較佳為10mm以下,更佳為6mm以下,進而更佳為5mm以下。
俯視長方形形狀之基本面111之長邊111b之長度L2較佳為0.3mm以上,更佳為1mm以上,進而更佳為2mm以上,而且,較佳為30mm以下,更佳為15mm以下,進而更佳為10mm以下。
再者,如圖6所示,基本面111為纖維塊11所具有之複數個面中具有最大面積之面之情形時,長邊111b之長度L2與纖維塊11之最大徑長(長軸之長度)一致,該最大徑長與圓盤形狀之纖維塊11B之俯視圓形之基本面111的直徑一致。
纖維塊11之厚度T即2個對向之基本面111間之厚度T較佳為0.1mm以上,更佳為0.3mm以上,而且,較佳為10mm以下,更佳為6mm以下。
如上所述,纖維塊11(11A、11B)所具有之2種面(基本面111、骨架面112)分成:切斷面(骨架面112),其係藉由製造纖維塊11時使用切割機等切斷裝置將原料纖維片材10bs切斷而形成;及非切斷面(基本面111),其係片材10bs原本所具有之面,且不與該切斷裝置接觸。而且,由於是否為該切斷面之不同,作為切斷面之骨架面112具有與作為非切斷面之基本面111相比,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較多之特徵。此處之「纖維端部」表示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11F之長度方向端部。通常,於作為非切斷面之基本面111亦存在纖維端部,但由於骨架面112係藉由原料纖維片材10bs之切斷而形成之切斷面,因此包含藉由該切斷而形成之構成纖維11F之切斷端部之纖維端部多數存在於骨架面112整體,即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係骨架面112較基本面111多。
存在於纖維塊11之各面(基本面111、骨架面112)之纖維端部對在該纖維塊11與吸收性芯體40中包含之其他纖維塊11或吸水性纖維12F之間形成交絡有用。又,一般而言,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越多則交絡性越能提高,因此能提高吸收性芯體40之保形性等各特性。而且,如上所述,纖維塊11之各面中的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並不均等,該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係「骨架面112>基本面111」之大小關係成立,因此經由纖維塊11與其他纖維(其他纖維塊11、吸水性纖維12F)之交絡性於該纖維塊11之不同面上不同,交絡性係骨架面112較基本面111高。即,利用經由骨架面112與其他纖維交絡而實現之結合之結合力較經由基本面111與其他纖維交絡而實現之結合強,於1個纖維塊11中,基本面111與骨架面112於與其他纖維之結合力上會產生差。一般而言,該結合力越強,所結合之纖維之活動自由度越受限制,存在吸收性芯體40整體上強度(保形性)提高但柔和性降低之傾向。
如此,於吸收性芯體40中,其中包含之複數個纖維塊11分別相對於其周邊之其他纖維(其他纖維塊11、吸水性纖維12F),具有2種結合力而交絡,藉此吸收性芯體40兼具適度之柔和性與強度(保形性)。而且,於將具有此種優異之特性之吸收性芯體40按照常法用作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之情形時,能為該吸收性物品之穿著者提供舒適之穿著感,並且能有效地防止穿著時吸收性芯體40被穿著者之體壓等外力破壞之不良情況。
尤其是如上所述,於圖6所示之纖維塊11(11A、11B)中,2個基本面111之總面積大於骨架面112之總面積。因此,其纖維端部之每單位面積之數量相對較少,由此意味著:與其他纖維之交絡性相對較低之基本面111之總面積較具有與此相反之性質之骨架面112大。因此,圖6所示 之纖維塊11(11A、11B)與纖維端部均勻地存在於整個表面之纖維塊相比,與周邊之其他纖維(其他纖維塊11、吸水性纖維12F)之交絡易於受到抑制,又,即便與周邊之其他纖維交絡,亦容易以相對較弱之結合力交絡,故而難以成為較大之結塊,從而能對吸收性芯體40賦予優異之柔軟性。
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11F包含合成纖維。作為纖維11F而使用之合成纖維較佳為吸水性較吸水性纖維12F低者(弱吸水性),尤佳為非吸水性之合成纖維。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11F可包含合成纖維以外之纖維成分(例如天然纖維),但藉由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11F包含弱親水性之纖維,較佳為非吸水性纖維,不僅在吸收性芯體40處於乾燥狀態下之情形時,在吸收水分(尿或經血等體液)而處於濕潤狀態下之情形時,亦穩定地達成上述纖維塊11之存在所致之作用效果(提高保形性、柔軟性、緩衝性、壓縮回復性、不易起褶性等之效果)。纖維塊11中之作為構成纖維11F之合成纖維之含量相對於纖維塊11之總質量,較佳為90質量%以上,最佳為100質量%,即纖維塊11僅由合成纖維形成。尤其是於作為構成纖維11F之合成纖維為非吸水性者之情形時,能更穩定地達成上述纖維塊11之存在所致之作用效果。
於本說明書中,用語「吸水性」例如為如紙漿為吸水性之說法般能讓業者容易理解者。同樣地,熱塑性纖維具有弱吸水性(尤其是非吸水性)之說法亦能讓人容易理解。一方面,纖維之吸水性之程度利用藉由下述方法測定所得之水分率之值,能比較出吸水性之相對差異,並且能規定出更佳範圍。該水分率之值越大,則纖維之吸水性越強。作為吸水性纖維,其水分率較佳為6%以上,更佳為10%以上。另一方面,合成纖 維之水分率較佳為未達6%,更佳為未達4%。再者,於水分率未達6%之情形時,可判定該纖維為非吸水性纖維。
<水分率之測定方法>
水分率係採用JIS P8203之水分率試驗方法而算出。即,將纖維試料於溫度40℃、相對濕度80%RH之試驗室中靜置24個小時後,於該室內測定絕對乾燥處理前之纖維試料之重量W(g)。其後,於溫度105±2℃之電乾燥機(例如,股份有限公司五十鈴製作所製造)內靜置1個小時,進行纖維試料之絕對乾燥處理。絕對乾燥處理後,於溫度20±2℃、相對溫度65±2%之標準狀態之試驗室中,以旭化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Saran Wrap(註冊商標)內覆埋纖維試料之狀態,將Si矽膠(例如,豐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放入至玻璃乾燥器內(例如,(股份有限公司)Tech jam製造),靜置至纖維試料達到溫度20±2℃為止。其後,秤量纖維試料之恆量W'(g),藉由下式求出纖維試料之水分率。
水分率(%)=(W-W'/W')×100
又,同樣地,自吸收性芯體40無論於乾燥狀態及濕潤狀態中哪一種狀態下均能呈現保形性、柔軟性、緩衝性、壓縮回復性、不易起褶性等優異之效果之觀點而言,纖維塊11較佳為具有複數個熱塑性纖維相互熱熔而成之三維構造。
為了獲得複數個熱熔部三維分散之纖維塊11,只要該原料纖維片材10bs(參照圖7)同樣地構成即可,又,如上所述,此種複數個熱熔部三維分散之原料纖維片材10bs可藉由對以熱塑性纖維為主體之纖網或不織布實施熱風處理等熱處理而製造。
作為適宜用作纖維塊11之構成纖維11F之素材的非吸水性 之合成樹脂(熱塑性樹脂),例如可列舉: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尼龍6、尼龍66等聚醯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等;可將其中1種單獨使用或將其中2種以上組合使用。再者,纖維11F可為由將1種合成樹脂(熱塑性樹脂)或2種以上合成樹脂混合而成之摻合物聚合物構成之單一纖維,或亦可為複合纖維。此處之複合纖維係指將成分不同之2種以上合成樹脂以紡絲頭複合,同時進行紡絲而獲得之合成纖維(熱塑性纖維),其構造為複數個成分分別於纖維之長度方向上連續,且於單纖維內相互接著。複合纖維之形態包括芯鞘型、並列型等,並不特別限制。
又,自進一步提高初始排泄之體液之引入性之觀點而言,纖維塊11較佳為與水之接觸角未達90度,尤佳為70度以下。此種纖維係藉由按照常法以親水化劑處理上述非吸水性之合成纖維而獲得。作為親水化劑,可使用通常之界面活性劑。
<接觸角之測定方法>
自測定對象(吸收性芯體)取出纖維,測定水與該纖維之接觸角。使用協和界面科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自動接觸角計MCA-J作為測定裝置。使用脫離子水測定接觸角。將自噴墨方式水滴噴出部(Cluster Technology公司製造、噴出部孔徑為25μm之脈衝噴射器CTC-25)噴出之液量設定為20微微升,使水滴向纖維之正上方滴下。將滴下之狀況攝錄至與水平設置之相機連接之高速錄影裝置。錄影裝置自後期進行圖像解析之觀點而言,較理想為組入有高速捕捉裝置之個人電腦。於本測定中,每17msec攝錄一次圖像。於所攝錄到之影像中,利用附屬軟體FAMAS(軟體版本為2.6.2,解析方法為液滴法,解析方法為θ/2法,圖像處理演算法為無反 射,圖像處理影像模式為圖框,臨限位準為200,不進行曲率修正)對水滴著液於纖維之原始圖像進行圖像解析,算出水滴接觸於空氣之面與纖維所成之角,將其作為接觸角。自測定對象物取出之纖維按1mm之纖維長度裁剪,將該纖維載置於接觸角計之樣品台,並維持水平。每1根纖維測定2個不同部位之接觸角。計測N=5根之接觸角並精確至小數點以後1位,將由合計10個部位之測定值平均所得之值(四捨五入至小數點以後2位)定義為該纖維與水之接觸角。測定環境為室溫22±2℃、濕度65±2%RH。
再者,測定對象之吸收體(吸收性芯體)係作為吸收性物品等其他物品之構成構件而使用,於取出該吸收體而進行評價測定之情形時,若該吸收體藉由接著劑、熔合等方式固定於其他構成構件,則於不對纖維之接觸角造成影響之範圍內,採用吹送冷噴之冷風等方法,解除接著力,然後將該固定部分取出。該步驟於本申請說明書之所有測定中共通。
以上,對本發明基於其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制於上述實施形態而可適當變更。
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吸收體4具有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至少橫向Y之中央部之厚度較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大之厚壁構造,但吸收體4之厚度亦可於排泄部對向區域B與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相同。於該情形時,例如,可按照如下方法等,製作整體之厚度均等之吸收體4:先製作均等厚度之吸收性芯體40,再將該均等厚度之吸收性芯體40之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至少一部分的形成材料排除,然後立即補充所排除之厚度部分之纖維塊11。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廣泛包括用於吸收自人體排出之體液(尿、軟便、經血、汗等)之物品,除了上述經期衛生棉以外,進而包括生理用短褲、具有黏著帶之所謂展開型之拋棄式尿布、短褲型之拋棄式尿布、失禁 護墊等。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對本發明更具體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實施例。
〔實施例1〕
製造圖3~圖5所示之吸收體4,將其作為實施例1之吸收體。具體而言,使用纖維塊11、吸水性纖維12F及吸水性聚合物13作為芯體形成材料,採用2台公知之纖維堆積裝置,按照常法,分別堆積而製造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與纖維塊富集部位11P,使該等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與纖維塊富集部位11P重疊並且沿著厚度方向對其等進行加壓,藉此獲得吸收性芯體40,以基重為16g/m2之包芯片材41被覆該吸收性芯體40之外表面整體,而製造吸收體4。纖維塊11之製造係依照圖7,將原料纖維片材以小方塊狀切斷而進行。使用以由聚乙烯樹脂纖維及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纖維(非吸水性纖維,纖維徑為18μm)構成之非吸水性之熱塑性纖維為構成纖維、基重為18g/m2、厚度為0.6mm之熱風不織布(具有構成纖維彼此之熱熔部之纖維片材)作為上述纖維塊之原料纖維片材。使用針葉樹曬牛皮紙漿(NBKP)作為吸水性纖維12F。使用聚(丙烯酸)部分鈉鹽作為吸水性聚合物13。
於實施例1之吸收體4中,縱向長度為210mm,橫向長度為70mm,橫向長度除了作為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之一部分之縱向X之前後端部以外,遍及吸收體4之縱向之全長而固定。實施例1之吸收體4之厚度,係前方區域A及後方區域C分別為3.2mm,排泄部對向區域B為5.7mm,於排泄部對向區域B具有較周邊部向使用者之肌膚側隆起之隆起 部。又,實施例1之吸收性芯體40中,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非肌膚對向面側B2整體為纖維塊富集部位11P(纖維塊佔有率為100質量%之部位),除此以外之部位全部為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纖維塊佔有率為0.01質量%之部位、吸水性纖維佔有率為99.9質量%之部位),前方區域A(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之縱向長度為55mm,排泄部對向區域B(纖維塊富集部位11P)之縱向長度為80mm,後方區域C(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之縱向長度為75mm。又,實施例1之吸收體4之上述緩衝部面積率(排泄部對向區域B之非肌膚對向面之面積相對於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之總面積所占之比率)為38.6%。實施例1之吸收性芯體40之纖維塊之基重為140g/m2,吸水性纖維之基重為210g/m2。再者,於實施例1之吸收性芯體40中,包含50g/m2吸水性聚合物13,其90質量%以上包含於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又,於纖維塊富集部位11P與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12P之界面,存在纖維塊11與吸水性纖維12F之交絡,但於該界面及其附近區域以外,纖維塊層11P中不含吸水性纖維12F,吸水性纖維層12P中不含纖維塊11。上述「纖維塊佔有率」之值為該界面區域以外之部分之值。
〔比較例1〕
製造於具備吸收性芯體及包芯片材之吸收要素之非肌膚對向面側積層富有彈力性之緩衝片材而成之積層體,將其作為比較例1之吸收體。比較例1之吸收體之厚度均等地為5.7mm。比較例1之吸收要素除了吸收性芯體不含纖維塊以外,基本構成與實施例1之吸收體相同。使用與吸收要素俯視下為同形狀同尺寸、基重為40g/m2之片材狀之熱風不織布作為緩衝片材,將3張緩衝片材重疊並固定於吸收要素之非肌膚對向面而製作緩衝部。緩衝片材係以被覆吸收要素之非肌膚對向面之全域之方式固定,對 於緩衝片材彼此及緩衝片材與吸收要素之固定,使用熱熔接著劑。於比較例1之吸收體中,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之全域形成為緩衝部,因此上述緩衝部面積率為100%。吸水性纖維之基重為210g/m2
〔比較例2〕
製作與比較例1之吸收要素之構成完全相同的比較例2之吸收體。比較例2之吸收體之厚度均等地為5.7mm。吸水性纖維之基重為350g/m2
〔性能評價〕
關於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之吸收體,藉由下述方法,分別測定動態起褶率、環式破碎率、彎曲剛性、動態最大吸收量、壓縮應變率、回復做功量。結果見下述表1所示。
再者,於使用吸收性物品作為測定對象之情形時,使用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之吸收體,製作基本構成與圖1所示之衛生棉1相同之經期衛生棉,將該經期衛生棉用於測定。使用基重為30g/m2之熱風不織布作為經期衛生棉之正面片材,使用37g/m2聚乙烯樹脂膜(FL-KDJ100nN,大化工業製造)作為背面片材。
<動態起褶率之測定方法>
將經期衛生棉作為測定樣品,使用驅動式女性用下半身人體模型評價測定樣品之動態起褶率。首先,測定測定對象之衛生棉之中央寬度(衛生棉之縱向中央之橫向長度)(步行前之中央寬度),將該衛生棉黏貼於短褲上並安裝於女性用人體模型。其次,使人體模型以100步/分鐘之速度步行30分鐘,於該人體模型步行之過程中,重複6次步行3分鐘後向安裝狀態之衛生棉注入1.5g脫纖維馬血長達15秒鐘之操作,將合計9g脫纖維馬血注入至衛生棉。然後,將衛生棉自短褲脫卸,測定其中央寬度(步行後 之中央寬度),由步行前之中央寬度與步行後之中央寬度,藉由下式算出動態起褶率(%)。動態起褶率之數值越小,則衛生棉越不易起褶,從而評價較高。再者,注入至測定對象之脫纖維馬血為日本生物測試(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脫纖維馬血,且為液溫25℃下之黏性已被調整至8cp者,又,其黏度係使用東機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TVB-10M形黏度計,以轉子名稱為L/AdP(轉子編號為19)之轉子於12rpm之旋轉速度下進行測定之情形時之黏度。
動態起褶率(%)=〔{(步行前之中央寬度)-(步行後之中央寬度)}/(步行前之中央寬度)〕×100
<環式破碎率之測定方法>
按照下文所述(具備濕潤狀態之吸收體之吸收性物品之製備方法),使測定對象之吸收體成為濕潤狀態,使該濕潤狀態之吸收體以該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經期衛生棉之與正面片材相對之對向面)成為內側之方式沿著長度方向(縱向)彎曲,且藉由訂書機將長度方向之兩端部彼此固定,而製作直徑為45mm之環狀之測定樣品。使用股份有限公司島津製作所製造之小型桌面試驗機EZTest(EZ-L),將環狀之測定樣品以其環之軸向與該試驗台之測定樣品載置面正交之方式安裝於試驗台,以120mm/分鐘之壓縮速度,重複壓縮測定樣品3次直至測定樣品之壓縮裝置與該測定樣品載置面之間隔成為30mm為止,測定壓縮後之高度。由壓縮前之樣品高度與壓縮後之樣品高度,藉由下式算出環式破碎率(%)。環式破碎率之數值越小,則該吸收體於穿著吸收性物品時越不易起褶,從而評價較高。
環式破碎率(%)=〔{(壓縮前之高度)-(壓縮後之高度)}/(壓縮前之高度)〕×100
<彎曲剛性之測定方法>
將經期衛生棉作為測定樣品,使用股份有限公司大榮科學精器製作所製造之質感試驗機(柔軟度測試儀法,型號為HOM-3)進行評價。首先,於狹縫寬度被設定為40mm之試料台之上,以經期衛生棉之長度方向(縱向)與刀片呈直角之方式進行設置。以測定樣品之彎曲剛性之測定部位與試料台之狹縫位置重疊之方式,將測定樣品配置於試料台。於測定經期衛生棉之前方區域之彎曲剛性之情形時,將自該前方區域之縱向端部(衛生棉之前端部)往縱向內側偏35mm之位置作為測定部位,於測定經期衛生棉之後方區域之彎曲剛性之情形時,將自該後方區域之縱向端部(衛生棉之後端部)往縱向內側偏35mm之位置作為測定部位,於測定經期衛生棉之排泄部對向區域之彎曲剛性之情形時,將該排泄部對向區域之縱向中央作為測定部位。其次,使被設定為最多下降至距試料台表面10mm處之刀片下降而按壓測定樣品,將此時之峰值(mN)作為該測定樣品之彎曲剛性之值。彎曲剛性之數值越小,則組入有該吸收體之吸收性物品被判斷為穿著感越優異,從而評價較高。
<動態最大吸收量之測定方法>
將測定對象之經期衛生棉固定於生理用短褲,並安裝於人體之動態模型。使用能使兩腳步行運動之可動式女性腰部模型作為人體之動態模型。使動態模型開始步行動作,步行動作開始1分鐘後,自液體排泄點注入2g模擬血液(第1次)。進而,第1次液體注入結束3分鐘後,注入3g模擬血液(第2次)。進而,第2次液體注入結束3分鐘後,注入2g模擬血液(第3次)。第3次以後,重複注入液體3分鐘後注入2g模擬血液之操作,於模擬血液自經期衛生棉之翼部暈出之時間點結束液體注入操作,將至此時間點 所注入之模擬血液之總重量作為動態最大吸收量(g)。
使用如下模擬血液:以使用B型黏度計(東機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型號為TVB-10M,測定條件:轉子No.19、30rpm、25℃、60秒鐘)測定所得之黏度為8mPa‧s之方式,製備脫纖維馬血(股份有限公司日本生物測試研究所製造)之血球‧血漿比率。動態最大吸收量之數值越大,體液越易迅速向吸收體移行,而不易洩漏,從而評價較高。
<壓縮應變率(△T/T0)之測定方法>
試料之壓縮應變率(△T/T0)可使用KES測定所得。具體而言,使用加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自動化壓縮試驗裝置KES-G5測定壓縮應變率(△T/T0)。測定步驟如下所述。
按照下文所述(具備濕潤狀態之吸收體之吸收性物品之製備方法),使測定對象之吸收體成為濕潤狀態。將試料安裝於壓縮試驗裝置之試驗台。其次,將該試料置於具有面積為2cm2之圓形平面之鋼板間進行壓縮,將該壓縮時之荷重逐漸增大,測定該荷重達到特定最大值(最大荷重)之時間點的測定對象物之厚度(壓縮厚度)Tm。要謹防測定對象物出現褶皺或彎折。壓縮試驗機之測定條件如下所述。
‧壓縮速度:0.2mm/sec
‧最大荷重:2450mN/cm2
‧SENS:10
‧DEF:20
又,測定對象物之初始厚度(T0)為上述荷重達到103.9mN/cm2之時間點之厚度。藉由下式算出壓縮應變率(%)。
壓縮應變率(△T/T0)={(T0-Tm)/T0)}×100
<壓縮做功量及回復做功量之測定方法>
眾所周知,測定對象物(吸收體)之回復做功量(以下,亦稱為「WC'」)可藉由加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KES(川端評估系統)中之測定值而表示(參考文獻:質感評價之標準化與解析(第2版),川端季雄著,1980年7月10日出版)。具體而言,可使用加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壓縮試驗裝置KES-G5測定WC'。測定步驟如下所述。再者,測定WC'時,亦可連同壓縮做功量(以下,亦稱為「WC」)一併測定,因此以下將WC及WC'之測定方法合併記述。
準備240mm×70mm之俯視四角形形狀之試料(被包芯片材包裹之吸收體),並將其安裝於壓縮試驗裝置之試驗台。按照下文所述(具備濕潤狀態之吸收體之吸收性物品之製備方法),使該吸收體成為濕潤狀態,而製作測定樣品。其次,將測定樣品之非凹陷部即未被施以壓軋加工等而保留測定樣品本來樣貌之部分置於具有面積為2cm2之圓形平面之鋼板間進行壓縮。於該壓縮步驟中,壓縮速度為0.2cm/sec,壓縮最大荷重為2450mN/cm2。回復過程亦以同一速度進行測定。WC由下述式(1)表示,WC'由下述式(2)表示,單位為「mN‧cm/cm2」。於下述式中,Tm表示2450mN/cm2(4.9kPa)荷重時之厚度,TO表示4.902mN/cm2(49Pa)荷重時之厚度。又,下述式(1)中之Pa及下述式(2)中之Pb分別表示壓縮過程時之測定荷重(mN/cm2)、及回復過程時之測定荷重(mN/cm2)。
Figure 108145463-A0305-02-0045-1
[數式2]
Figure 108145463-A0305-02-0046-2
再者,WC'並不顯示於KES-G5之測定結果畫面,顯示於該測定結果畫面者為由WC、WC'算出之壓縮回復率或壓縮回彈率(以下,亦稱為「RC」)。於此種情形時,使用顯示於測定裝置之參數(WC、RC),藉由下式算出WC'。
[數式3] WC'=RC×WC÷100
(具備濕潤狀態之吸收體之吸收性物品之製備方法)
將注入脫纖維馬血前之吸收性物品於氣溫23℃、相對濕度50RH%之環境下放置24個小時,製備乾燥狀態之吸收性物品。將該乾燥狀態之吸收性物品以正面片材側(肌膚對向面側)成為上側之方式水平放置,於該正面片材上放置橢圓形注入口(長徑為50mm,短徑為23m),自該注入口注入3.0g脫纖維馬血,靜置1分鐘後再注入3.0g脫纖維馬血,注入後保持該狀態1分鐘,從而獲得具備濕潤狀態之吸收體之吸收性物品。再者,注入至吸收性物品之脫纖維馬血為日本生物測試(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脫纖維馬血,且為液溫25℃下之黏度已被調整至8cp者,又,其黏度係使用東機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TVB-10M形黏度計,以轉子名稱為L/Adp(轉子編號為19)之轉子於12rpm之旋轉速度下進行測定之情形時之黏度。
Figure 108145463-A0305-02-0047-3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排泄前後之穿著感及吸收性能優異。
4:吸收體
11:纖維塊
11F:構成纖維(纖維)
11P:纖維塊富集部位(纖維塊層)
12F:吸水性纖維
12P:吸水性纖維富集部位(吸水性纖維層)
13:吸水性聚合物
40:吸收性芯體
41:包芯片材
A:前方區域
B:排泄部對向區域
C:後方區域
X:縱向

Claims (21)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有與使用者之前後方向對應之縱向、及與縱向正交之橫向,且具有:排泄部對向區域,其使用時與使用者之排泄部對向配置;前方區域,其配設於較該排泄部對向區域更靠縱向前側;及後方區域,其配設於較該排泄部對向區域更靠縱向後側;且具備吸收體;且 上述吸收體含有包含合成纖維之纖維塊、及吸水性纖維; 於上述吸收體中,上述纖維塊之含有質量相對於該纖維塊及上述吸水性纖維之合計含有質量之比率,係上述排泄部對向區域較上述前方區域及上述後方區域大,且於該排泄部對向區域,該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側較該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小。
  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於上述排泄部對向區域含有該吸收體所含有之所有上述纖維塊之90質量%以上。
  3.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之厚度,係上述前方區域及上述後方區域較上述排泄部對向區域之橫向中央薄。
  4.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之位於上述排泄部對向區域之部分的面積為該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之面積之60%以下。
  5.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至少於上述排泄部對向區域含有吸水性聚合物,且該吸收體中之該吸水性聚合物之含量,係上述肌膚對向面側較上述非肌膚對向面側多。
  6.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具備含有上述纖維塊及上述吸水性纖維之吸收性芯體、及被覆該吸收性芯體外表面之包芯片材。
  7.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於上述排泄部對向區域具有較周邊部向使用者之肌膚側隆起之隆起部。
  8.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吸收體中,複數個上述纖維塊彼此或該纖維塊與上述吸水性纖維相互交絡。
  9. 如請求項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吸收體中,上述前方區域或上述後方區域之厚度與上述排泄部對向區域之橫向中央之厚度之比率於前者<後者之前提下,以前者/後者計,為0.1以上0.9以下。
  10.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之上述排泄部對向區域之非肌膚對向面側的上述纖維塊之含有質量相對於該纖維塊及上述吸水性纖維之合計含有質量之比率,係以較該吸收體之其他部位高為前提,為50質量%以上。
  11.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之上述排泄部對向區域之肌膚對向面側的上述纖維塊之含有質量相對於該纖維塊及上述吸水性纖維之合計含有質量之比率,係以較該吸收體之該排泄部對向區域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低為前提,為50質量%以下。
  1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吸收體之上述排泄部對向區域之非肌膚對向面側與該吸收體之該排泄部對向區域之肌膚對向面側之間,上述纖維塊之含有質量相對於該纖維塊及上述吸水性纖維之合計含有質量之比率之差,於前者減去後者之情形時,為50質量%以上。
  13.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纖維塊具備相對向之2個基本面、及將該2個基本面連結之骨架面。
  14. 如請求項1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纖維塊中,2個上述基本面之總面積大於上述骨架面之總面積。
  15. 如請求項1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基本面之面積為1 mm2 以上100 mm2 以下。
  16.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纖維塊中包含之上述合成纖維之吸水性較上述吸水性纖維低。
  17. 如請求項16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纖維塊中包含之上述合成纖維之含量相對於該纖維塊之總質量,為90質量%以上。
  18. 如請求項16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纖維塊中包含之上述合成纖維之水分率未達6%。
  19.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水性纖維之水分率為6%以上。
  20.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纖維塊與水之接觸角未達90度。
  21.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為經期衛生棉。
TW108145463A 2018-12-13 2019-12-12 吸收性物品 TWI7945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3090 2018-12-13
JP2018233090 2018-12-13
JP2019-059325 2019-03-26
JP2019059325A JP6763051B2 (ja) 2018-12-13 2019-03-26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8879A TW202038879A (zh) 2020-11-01
TWI794565B true TWI794565B (zh) 2023-03-01

Family

ID=71106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5463A TWI794565B (zh) 2018-12-13 2019-12-12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63051B2 (zh)
TW (1) TWI79456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82664B (en) * 1998-10-02 2002-04-11 Kimberly Clark Co Absorbent article with center fill performance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JP2005237952A (ja) * 2004-01-27 2005-09-08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TW201420088A (zh) * 2012-10-15 2014-06-01 Livedo Corp 吸收性物品
WO2016103967A1 (ja) * 2014-12-26 2016-06-3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79586A1 (en) * 2015-11-04 2017-05-11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structure
JP6404259B2 (ja) * 2016-05-13 2018-10-1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82664B (en) * 1998-10-02 2002-04-11 Kimberly Clark Co Absorbent article with center fill performance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JP2005237952A (ja) * 2004-01-27 2005-09-08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TW201420088A (zh) * 2012-10-15 2014-06-01 Livedo Corp 吸收性物品
CN104736116A (zh) * 2012-10-15 2015-06-24 株式会社利卫多公司 吸收性物品
WO2016103967A1 (ja) * 2014-12-26 2016-06-3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8879A (zh) 2020-11-01
JP2020096779A (ja) 2020-06-25
JP6763051B2 (ja) 2020-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6493B (zh) 吸收體及吸收性物品
JP2023068202A (ja) 吸収性物品
JP6994368B2 (ja) 吸収性物品
TWI794565B (zh) 吸收性物品
JP7260396B2 (ja) 吸収性物品
TWI745639B (zh) 吸收性物品
JP7202167B2 (ja) 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
JP387469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538948B2 (ja) 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
CN112135593B (zh) 吸收性物品
TWI828820B (zh) 吸收體及吸收性物品
JP730865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257220B2 (ja) 吸収性物品
TWI783083B (zh) 吸收體及吸收性物品
JP717582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990095B2 (ja) 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
JP2022054307A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0163002A (ja) 吸収性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