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6687A - 眼用鏡片、其設計方法、其製造方法及眼用鏡片組 - Google Patents

眼用鏡片、其設計方法、其製造方法及眼用鏡片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6687A
TW202026687A TW108136272A TW108136272A TW202026687A TW 202026687 A TW202026687 A TW 202026687A TW 108136272 A TW108136272 A TW 108136272A TW 108136272 A TW108136272 A TW 108136272A TW 202026687 A TW202026687 A TW 20202668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distance
mentioned
lens
cen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62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下條朗
中澤一雄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Hoya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Hoya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Hoya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66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668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4Contact lenses for the eyes
    • G02C7/041Contact lenses for the eyes bifocal; multifocal
    • G02C7/044Annular configuration, e.g. pupil tun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14Eye parts, e.g. lenses, corneal implants; Implanting 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tificial eyes
    • A61F2/16Intraocular lenses
    • A61F2/1613Intraocular lenses having special lens configurations, e.g. multipart lenses;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e.g. pseudo-accommodative lenses, lenses having aberration corrections, diffractive lenses, lenses for variably absorb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lenses having variable focus
    • A61F2/1616Pseudo-accommodative, e.g. multifocal or enabling monovision
    • A61F2/1618Multifocal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G02B1/043Contact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4Contact lenses for the ey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4Contact lenses for the eyes
    • G02C7/041Contact lenses for the eyes bifocal; multifocal
    • G02C7/042Simultaneous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4Contact lenses for the eyes
    • G02C7/047Contact lens fitting; Contact lenses for orthokeratology; Contact lenses for specially shaped cornea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240/00Manufacturing or designing of prostheses classified in groups A61F2/00 - A61F2/26 or A61F2/82 or A61F9/00 or A61F11/00 or subgroups thereof
    • A61F2240/001Designing or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A61F2240/002Designing or making customized prosthes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yeglasses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在中間部之外緣之遠距用部或近距用部中,較寬廣地確保圓柱透鏡頂焦度較小之區域。
本發明提供眼用鏡片及其相關技術,該眼用鏡片係於中間部3中,具有以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中間部3之外緣並在相較於遠距用部2之遠距用度數或近距用部1之近距用度數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的部分A,且具有以與X方向正相反之方向且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亦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中間部3之外緣並在相較於遠距用部2之遠距用度數或近距用部1之近距用度數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的部分A'者。

Description

眼用鏡片、其設計方法、其製造方法及眼用鏡片組
本發明係關於眼用鏡片、其設計方法、其製造方法及眼用鏡片組。
作為眼用鏡片,已知有例如隱形眼鏡與眼內透鏡等(於本說明書中,眼鏡鏡片並不屬於眼用鏡片)。例如隱形眼鏡存在有利用1片鏡片來確保用以觀察近方距離之近距用度數及用以觀察遠方距離之遠距用度數的多焦點隱形眼鏡(multifocal contact lens)。作為該多焦點鏡片之構成,例如可列舉如下之構成:將具備近距用度數之近距用部配置於鏡片之中央,相對於其外緣,將會造成度數變化之中間部呈環狀地加以配置,且相對於其外緣,將具備遠距用度數之遠距用部呈環狀地加以配置(例如專利文獻1之[圖1]、[圖2])。相反地,亦已知有如下之構成:將具備遠距用度數之遠距用部配置於鏡片之中央,相對於其外緣,將會造成度數變化之中間部呈環狀地加以配置,且相對於其外緣,將具備近距用度數之近距用部呈環狀地加以配置(例如專利文獻2之[圖1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表2006-505011號公報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第2006/129707號公報
在對本發明之課題進行說明以前,先對光學部進行說明。再者,以下僅作為一例而例示多焦點鏡片,該多焦點鏡片係多焦點隱形眼鏡(多焦點鏡片;亦簡稱為鏡片),且將具備有近距用度數之近距用部配置於鏡片之中央,相對於其外緣將會產生度數變化之中間部呈環狀配置,並相對於其外緣將具備有遠距用度數之遠距用部呈環狀地加以配置。
圖1係以俯視觀察習知之多焦點鏡片時之概略圖。
於圖1中,在將鏡片之前表面(凸面)朝上而將鏡片載置於水平台時,於光軸方向上自天地之天的方向觀察地的方向。關於俯視,以下皆相同。將俯視時鏡片上之距離稱為俯視距離。元件符號1指近距用部,元件符號2指遠距用部,元件符號3指中間部,元件符號4指光學部,元件符號5指周邊部,而元件符號6指多焦點隱形眼鏡。以下,省略元件符號。
如圖1所示,以鏡片之光學中心O為同心,而於中央配置近距用部,於其外緣配置環狀之中間部,而且於其外緣配置遠距用部。於本例子中,使光學中心O與幾何中心一致。如此構成具有近距用部、中間部及遠距用部之光學部。而且,於光學部之更外緣具有環狀之周邊部。周邊部通常具有將鏡片載置於角膜上時容易進入眼瞼背面之凸緣形狀。亦即,本例子之鏡片係由光學部及周邊部所構成。但 是,光學部與周邊部分別為了發揮上述功能而將被區分,並非在光學部與周邊部之間存在如階差等可目視確認之明確的界線。
以下,對本發明之課題進行說明。
本說明書之球面透鏡頂焦度(球面度數:Spherical Power)係自鏡片之中央朝向周邊之方向即徑向(亦稱為子午(meridional)方向、或切線(tangential)方向)之折射力與垂直於徑向之方向即圓周方向(矢狀(sagittal)方向)之折射力的平均值。亦將球面度數之曲線稱為頂焦度分佈。又,以下亦將球面度數稱為遠距用度數、或者簡稱為度數。而且,本說明書之度數曲線係藉由將後表面設為球面,並對前表面之形狀進行調整而得。
圖2係對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習知之多焦點隱形眼鏡(中心近距用)之光學部時之度數繪成曲線的圖。遠距用度數(球面度數)S設定為0D(單位:屈光度[D]),近距用度數(S+ADD)設定為+2.00D,而散光度數C設定為0D。亦即,習知之鏡片之加入度數ADD為+2.00D。於本說明書中,「加入度數」係近距用度數減去遠距用度數所得之值。橫軸表示俯視鏡片時之X-X'上與光學中心O之距離(單位:mm)。縱軸表示鏡片之球面度數(單位:屈光度[D])。以下,將球面度數繪成曲線之圖皆相同。
再者,為了得到圖2之曲線,而使用利用光線追蹤之光學設計解析軟體(Zemax OpticStudio:Zemax,LLC製造)。光圈直徑設定為8.0mm,光之波長設為550nm。以下,於本說明書中,只要未特別記載,則皆相同。
附帶一提,於該習知之鏡片中,將近距用部配置於中央,並將遠距用部呈環狀地配置於中間部之外緣。以下,將該類型之 鏡片稱為「中心近距用」。相反地,將遠距用部配置於中央,並將近距用部呈環狀地配置於中間部之外緣之類型的鏡片稱為「中心遠距用」。
圖3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圖2之鏡片之光學部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繪成曲線的圖。橫軸表示俯視鏡片時之X-X'上與光學中心O之距離(單位:mm)。縱軸表示圓柱透鏡頂焦度(Cylinder Power)(單位:屈光度[D])。以下,將圓柱透鏡頂焦度繪成曲線之圖皆相同。
於本說明書中,「圓柱透鏡頂焦度」表示散光的大小。「散光」係指子午方向或切線方向(以下所記載之X方向及X'方向)之度數與矢狀方向之度數之差的絕對值。若圓柱透鏡頂焦度較大,鏡片之裝戴者所視覺辨識之圖像便會變得不清晰。
於圖2及圖3中,F2-F1及F2'-F1'為遠距用部,F1-N及F1'-N'為中間部,而N-N'為近距用部。
若為習知之鏡片,在自鏡片之中央朝向周邊觀察時,度數自近距用度數朝向遠距用度數會減少。伴隨著該度數變化,會產生圓柱透鏡頂焦度(圖3之箭頭α、α'部分)。原本,於度數變化變小之遠距用部中,圓柱透鏡頂焦度應該會減少。然而,本案發明人發現習知之鏡片卻非如此(圖3之箭頭β、β'部分)。
具體而言,本案發明人發現,自鏡片之中央朝向周邊(以下亦簡稱為徑向)觀察時,即便通過中間部到達遠距用部,於中間部所產生之圓柱透鏡頂焦度亦不會快速地減少,而於其外緣之遠距用部存在相對較大之圓柱透鏡頂焦度。
較大之圓柱透鏡頂焦度係圖像不清晰的原因之一。因 此,較佳係在存在於外緣之遠距用部較寬廣地確保圓柱透鏡頂焦度較小之區域。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在中間部之外緣之遠距用部或近距用部,較寬廣地確保圓柱透鏡頂焦度較小之區域。
本案發明人針對習知之鏡片在中間部所產生之圓柱透鏡頂焦度不會快速地減少之原因進行探討。
作為該原因,可列舉於圖1所列舉之習知之多焦點隱形眼鏡中,呈同心圓狀地形成近距用部、中間部及遠距用部之情形。
亦即,於多焦點隱形眼鏡中,在自中央朝向周邊變更徑向(子午)之曲率時,自由度較高。因此才可經由近距用部、中間部、遠距用部來實現度數變化。
另一方面,與徑向垂直之圓周方向(矢狀)之曲率之變化相較於徑向,自由度較低。其原因在於:存在有呈同心圓狀形成近距用部、中間部及遠距用部,而且形成連續之鏡片表面(平滑之鏡片表面)的限制。
在自中央朝向周邊觀察時,被配置於鏡片中央之近距用部可維持接近球面之形狀,徑向之曲率與圓周方向之曲率之差異較小,圓柱透鏡頂焦度自然就少。
但是,若為度數會變化之中間部,自中央朝向周邊徑向之曲率雖會與度數同樣地變化,但另一方面,圓周方向之曲率並不大會自近距用部之曲率產生變化。該傾向即便通過中間部到達遠距用部仍會被維持。因此,若為習知之鏡片,於徑向之曲率與圓周方向之曲率之間會產生背離(即圓柱透鏡頂焦度),則即便於遠距用部該背離仍會 被維持為較大。其結果,於中間部所產生之圓柱透鏡頂焦度不會快速地減少,即便於度數變化應該會較小之遠距用部,仍會維持為在中間部所產生之圓柱透鏡頂焦度。
以上述見解為基礎,本案發明人進行銳意研究。其結果,想到如下之方法:於中間部,在自中央朝向周邊觀察時,使度數相較於在鏡片所設定之加入度數大幅地減少(於中央為遠距用部之情形時使度數增加),其後,再使度數增加(於中央為遠距用部之情形時使度數減少)。
若為上述方法,於近距用部被配置於鏡片中央且遠距用部被配置於近距用部之外緣之中間部之更外緣的情形時,藉由使度數相較於在鏡片所設定之加入度數大幅地減少,不僅徑向之曲率會大幅地減少,而且圓周方向之曲率亦相對大幅地減少。而且,藉由使度數增加,圓周方向之曲率不大會產生變化,另一方面可使徑向之曲率增加,而使徑向與圓周方向之曲率差變小。
相反地,於遠距用部被配置於鏡片中央且近距用部被配置於遠距用部之外緣之中間部之更外緣的情形時,藉由相較鏡片所設定之加入度數大幅增加度數,不僅徑向之曲率會大幅地增加,而且圓周方向之曲率亦會相對大幅地增加。而且,藉由使度數減小,圓周方向之曲率不大會產生變化,另一方面可使徑向之曲率減少,而使徑向與圓周方向之曲率差變小。
亦即,藉由上述方法,可使圓周方向之曲率接近徑向之曲率。藉此,可使位於外緣之部分(例如遠距用部)之圓柱透鏡頂焦度成為0、或者接近於0。
得到以上見解之結果,而採用以下所記載之本發明之構 成。再者,以下所示較佳之各態樣,可適當地加以組合。
本發明第1態樣係一種眼用鏡片,其具備有光學部,而該光學部具有具備與近方距離對應之近距用度數之近距用部、具備與較近方距離更遠之距離對應之遠距用度數之遠距用部、及將上述近距用部與上述遠距用部之間加以相連之環狀之中間部,且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中之一者靠近中央地被配置,而未靠近中央地被配置之另一者則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其中,
於上述中間部中,具有以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並在相較於上述遠距用部之遠距用度數或上述近距用部之近距用度數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的部分A,且具有以與X方向正相反之方向且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亦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並在相較於上述遠距用部之遠距用度數或上述近距用部之近距用度數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的部分A'。
本發明第2態樣係如第1態樣所記載之態樣,其中,
於上述光學部中,上述遠距用部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且
於上述部分A之X方向及上述部分A'之X'方向上,具有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至遠距用度數之形狀。
本發明第3態樣係如第2態樣所記載之態樣,其中,
以X方向及X'方向所觀察時,圓柱透鏡頂焦度(單位:屈光度)滿足以下之各條件:
<條件1-1>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 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遠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條件2-1>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遠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本發明第4態樣係如第2或第3態樣所記載之態樣,其中,
上述部分A及上述部分A'中度數之極小值與上述遠距用度數之差相對於上述近距用度數與上述遠距用度數之差的比率,係0.15以上且1.0以下。
本發明第5態樣係如第1態樣所記載之態樣,其中,
於上述光學部中,上述近距用部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且
於上述部分A之X方向及上述部分A'之X'方向上,具有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至近距用度數之形狀。
本發明第6態樣係如第5態樣所記載之態樣,其中,
以X方向及X'方向所觀察時,圓柱透鏡頂焦度(單位:屈光度)滿足以下之各條件:
<條件1-2>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近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條件2-2>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近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本發明第7態樣係如第5或第6態樣所記載之態樣,其中,
上述部分A及上述部分A'中度數之極大值與上述近距用度數之差相對於上述近距用度數與上述遠距用度數之差的比率,係0.15以上且1.0以下。
本發明第8態樣係如第1至第7態樣中任一態樣所記載之態樣,其中,
被配置於中央之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以包含上述眼用鏡片之光學中心之方式被設置。
本發明第9態樣係如第1至第8態樣中任一態樣所記載之態樣,其中,
上述眼用鏡片係隱形眼鏡。
本發明第10態樣係如第1至第8態樣中任一態樣所記載之態樣,其中,
上述眼用鏡片係眼內透鏡。
本發明第11態樣係一種眼用鏡片之設計方法,該眼用鏡片具備有光學部,而該光學部具有具備與近方距離對應之近距用度數之近距用部、具備與較近方距離更遠之距離對應之遠距用度數之遠距用部、及將上述近距用部與上述遠距用部之間加以相連之環狀之中間部,且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中之一者靠近中央地被配置,而未靠近中央地被配置之另一者則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其中,
上述眼用鏡片之設計方法以如下之方式設計眼用鏡片:於上述中間部中,具有以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呈環狀地被配置 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並在相較於上述遠距用部之遠距用度數或上述近距用部之近距用度數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的部分A,且具有以與X方向正相反之方向且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亦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並在相較於上述遠距用部之遠距用度數或上述近距用部之近距用度數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的部分A'。
本發明第12態樣係如第11態樣所記載之態樣,其中,
於上述光學部中,將上述遠距用部呈環狀地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且
於上述部分A之X方向及上述部分A'之X'方向上,以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至遠距用度數之方式來設計眼用鏡片。
本發明第13態樣係如第12態樣所記載之態樣,其中,
以X方向及X'方向所觀察時,圓柱透鏡頂焦度(單位:屈光度)滿足以下之各條件:
<條件1-1>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遠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條件2-1>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遠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本發明第14態樣係如第12或第13態樣所記載之態樣,其中,
將上述部分A及上述部分A'中度數之極小值與上述遠距用度數之差相對於上述近距用度數與上述遠距用度數之差的比率,設為0.15以 上且1.0以下。
本發明第15態樣係如第11態樣所記載之態樣,其中,
於上述光學部中,將上述近距用部呈環狀地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
於上述部分A之X方向及上述部分A'之X'方向上,以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至近距用度數之方式來設計眼用鏡片。
本發明第16態樣係如第15態樣所記載之態樣,其中,
以X方向及X'方向所觀察時,圓柱透鏡頂焦度(單位:屈光度)滿足以下之各條件:
<條件1-2>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近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條件2-2>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近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本發明第17態樣係如第15或第16態樣所記載之態樣,其中,
將上述部分A及上述部分A'中度數之極大值與上述近距用度數之差相對於上述近距用度數與上述遠距用度數之差的比率,設為0.15以上且1.0以下。
本發明第18態樣係如第11至第17態樣中任一態樣所記載之態樣,其中,
被配置於中央之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以包含上述眼用 鏡片之光學中心之方式被設置。
本發明第19態樣係如第11至第18態樣中任一態樣所記載之態樣,其中,
上述眼用鏡片係隱形眼鏡。
本發明第20態樣係如第11至第18態樣中任一態樣所記載之態樣,其中,
上述眼用鏡片係眼內透鏡。
本發明第21態樣係一種眼用鏡片之製造方法,其具有:
設計步驟,其藉由第11至第20態樣中任一態樣所記載之眼用鏡片之設計方法來設計眼用鏡片;及
加工步驟,其藉由加工裝置來製造所設計之眼用鏡片。
又,列舉具備有複數個上述眼用鏡片之眼用鏡片組態樣如以下所示。再者,相對於以下之態樣,將以上所列舉較佳之態樣適當地加以組合而成者亦為本發明之態樣。
本發明第22態樣係一種眼用鏡片組,其具備有複數個眼用鏡片,該眼用鏡片具備有光學部,而該光學部具有具備與近方距離對應之近距用度數之近距用部、具備與較近方距離遠之距離對應之遠距用度數之遠距用部、及將上述近距用部與上述遠距用部之間加以相連之環狀之中間部,且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中之一者靠近中央地被配置,而未靠近中央地被配置之另一者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其中,
上述眼用鏡片組具備有複數個眼用鏡片,而該眼用鏡片於上述中間部中,具有以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並在相較於上述遠距用部之遠距用度數或上述近 距用部之近距用度數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的部分A,且具有以與X方向正相反之方向且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亦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並在相較於上述遠距用部之遠距用度數或上述近距用部之近距用度數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的部分A'。
又,列舉可與上述之態樣組合之其他態樣如以下所示。
本發明第23態樣係於上述之各態樣中,
於上述光學部中,上述近距用部靠近中央地被配置,且
上述部分A及部分A'係於中間部內,例如當以X方向觀察部分A時,於度數減少後並減少(較佳係度數進行單調遞減)至遠距用度數以下之後,度數再次增加(較佳係度數進行單調遞增)至遠距用度數之部分。
本發明第24態樣係於第23態樣中,
於上述部分A中度數極小之部位為1處,且於上述部分A'中度數極小之部位為1處。
本發明第25態樣係於第23或第24態樣中,
於上述部分A中度數極小之部位與於部分A'中度數極小之部位之間的俯視距離L,較佳係2.0~5.0mm。下限更佳係2.2mm,而上限更佳係4.8mm。
本發明第26態樣係於第23至第25之任一態樣中,
部分A及部分A'中度數之極小值與遠距用度數之差相對於近距用度數與遠距用度數之差的比率,較佳係0.15以上且1.0以下。各自之下限更佳係0.25,特佳係0.30,且最佳係0.40,而上限更佳係0.90,特佳係0.80,且最佳係0.70。
本發明第27態樣係於第23至第26之任一態樣中,
於使直線X-X'相對於鏡片而以光學中心O為中心自0旋轉至180° 時,於遠距用部中,圓柱透鏡頂焦度為0.50D以下之部分較佳係80面積%以上,更佳係90面積%以上,而特佳係95面積%以上。
本發明第28態樣係於第23至第27之任一態樣中,
遠距用部較佳係設為遠距用度數±0.50D(更佳係±0.25D)之範圍內。
本發明第29態樣係於第23至第28之任一態樣中,
近距用部較佳係設為近距用度數±0.50D(更佳係±0.25D)之範圍內。特佳係設為近距用度數+0.50D(最佳係+0.25D)之範圍內。
本發明第30態樣係於上述之各態樣中,
於上述光學部中,上述遠距用部靠近中央地被配置,且
部分A及部分A'係於中間部內,例如當以X方向觀察部分A時,於度數增加後並增加(較佳係度數為單調遞增)至近距用度數以上之後,度數再次減少(較佳係度數為單調遞減)至近距用度數之部分。
本發明第31態樣係於第30態樣中,
於上述部分A中度數極大之位置為1處,且於上述部分A'中度數極大之位置為1處。
本發明第32態樣係於第30或第31態樣中,
上述俯視距離L較佳係2.0~5.0mm。下限更佳係2.2mm,而上限更佳係4.8mm。
本發明第33態樣係於第30至第32之任一態樣中,
部分A及部分A'中度數之極大值與近距用度數之差相對於近距用度數與遠距用度數之差的比率較佳係0.15以上且1.0以下。各自之下限更佳係0.25,特佳係0.30,且最佳係0.40,而上限更佳係0.90,特佳係0.80,且最佳係0.70。
本發明第34態樣係於第30至第33之任一態樣中,
於使直線X-X'相對於鏡片而以光學中心O為中心自0旋轉至180°時,於遠距用部中,圓柱透鏡頂焦度為0.50D以下之部分較佳係80面積%以上,更佳係90面積%以上,而特佳係95面積%以上。
本發明第35態樣係於第30至第34之任一態樣中,
遠距用部較佳係設為遠距用度數±0.50D(更佳係±0.25D)之範圍內。
本發明第36態樣係於第30至第35之任一態樣中,
近距用部較佳係設為近距用度數±0.50D(更佳係-0.50D,而特佳係-0.25D)之範圍內。
亦可將上述條件1-1及條件2-1置換為以下之條件1'-1及條件2'-1、或者追加至條件1及2。
<條件1'-1>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遠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圖5中之箭頭β))/(上述中間部中之最大圓柱透鏡頂焦度(圖5中之箭頭α))≦0.30(較佳係≦0.25,更佳係≦0.20,而最佳係≦0.15)
<條件2'-1>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遠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圖5中之箭頭β'))/(上述中間部中之最大圓柱透鏡頂焦度(圖5中之箭頭α'))≦0.30(較佳係≦0.25,更佳係≦0.20,而最佳係≦0.15)
亦可將上述條件1-2及條件2-2置換為以下之條件1'-2及條件2'-2、或者追加至條件1及2。
<條件1'-2>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近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圖5中之箭頭β))/(上述中間部中之最大圓柱透鏡頂焦度(圖5中之箭頭α))≦0.30(較佳係≦0.25,更佳係≦0.20,而最佳係≦0.15)
<條件2'-2>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近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圖5中之箭頭β'))/(上述中間部中之最大圓柱透鏡頂焦度(圖5中之箭頭α'))≦0.30(較佳係≦0.25,更佳係≦0.20,而最佳係≦0.15)
亦可列舉以下之態樣。
「一種眼用鏡片或其設計方法、製造方法,該眼用晶片具備有光學部,而該光學部具有具備與近方距離對應之近距用度數之近距用部、具備與較近方距離更遠之距離對應之遠距用度數之遠距用部、及將上述近距用部與上述遠距用部之間加以相連之環狀之中間部,且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中之一者靠近中央地被配置,而未靠近中央地被配置之另一者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其中,
於呈環狀地被配置在上述光學部之中央之外緣之上述遠距用部或上述近距用部中,具有以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之部分A,且以與X方向正相反之方向且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存在有度數之反曲點。」
亦可列舉以下之態樣。
「一種眼用鏡片,其具備有光學部,而該光學部具有具備與近方距離對應之近距用度數之近距用部、具備與較近方距離更遠之距離對 應之遠距用度數之遠距用部、及將上述近距用部與上述遠距用部之間加以相連之環狀之中間部,且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中之一者靠近中央地被配置,而未靠近中央地被配置之另一者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其中,
於上述中間部中,朝向自中央朝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使圓周方向之曲率接近徑向之曲率,且朝向與X方向正相反之方向且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亦使圓周方向之曲率接近徑向之曲率。」
亦可列舉以下之態樣。
「一種眼用鏡片,其具備有光學部,而該光學部具有具備與近方距離對應之近距用度數之近距用部、具備與較近方距離更遠之距離對應之遠距用度數之遠距用部、及將上述近距用部與上述遠距用部之間加以相連之環狀之中間部,且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中之一者靠近中央地被配置,而未靠近中央地被配置之另一者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其中,
於在上述光學部中上述遠距用部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之情形時,朝向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觀察時及朝向與X方向正相反之方向且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觀察時,圓柱透鏡頂焦度(單位:屈光度)滿足以下之條件1,
<條件1>
(於上述中間部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遠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於在上述光學部中上述近距用部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之情形時,以上述X方向及上述X'方向觀察時,圓柱透鏡頂焦度滿足以下之條件2。
<條件2>
(於上述中間部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近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亦可將上述構成之條件1及條件2置換為以下之條件1'及條件2'、或者追加至條件1及2。
<條件1'>
(於上述中間部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遠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上述中間部中之最大圓柱透鏡頂焦度)≦0.30
<條件2'>
(於上述中間部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近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上述中間部中之最大圓柱透鏡頂焦度)≦0.30
根據本發明,可於中間部之外緣之遠距用部或近距用部中寬廣地確保圓柱透鏡頂焦度較小之區域。
1:近距用部
2:遠距用部
3:中間部
4:光學部
5:周邊部
6:多焦點隱形眼鏡
圖1係俯視習知之多焦點鏡片時之概略圖。
圖2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習知之多焦點隱形眼鏡(中心近距用)之光學部時之度數繪成曲線的圖。圖1所示之習知之鏡片之加入度數ADD係+2.00D。遠距用度數S設定為0D,近距用度數(S+ADD)設定為+2.00D,而散光度數C設定為0D。
圖3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圖2之鏡片之光學 部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繪成曲線的圖。
圖4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本實施形態之多焦點隱形眼鏡(中心近距用)之光學部時之度數繪成曲線的圖。遠距用度數S設定為0D,近距用度數(S+ADD)設定為+2.00D,而散光度數C設定為0D。將部分A及部分A'之度數之極小值與遠距用度數的差設為1.00D。
圖5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圖4之鏡片之光學部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繪成曲線的圖。
圖6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另一實施形態之多焦點隱形眼鏡(中心近距用)之光學部時之度數繪成曲線的圖。雖然與圖4相同地,遠距用度數S設定為0D,近距用度數(S+ADD)設定為+2.00D,而散光度數C設定為0D,但將部分A及部分A'之度數之極小值與遠距用度數的差縮小為0.50D。
圖7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圖6之鏡片之光學部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繪成曲線的圖。
圖8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另一實施形態之多焦點隱形眼鏡(中心近距用)之光學部時之度數繪成曲線的圖。雖然與圖4相同地,遠距用度數S設定為0D,近距用度數(S+ADD)設定為+2.00D,而散光度數C設定為0D,但將部分A及部分A'之度數之極小值與遠距用度數的差擴大為2.00D。
圖9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圖8之鏡片之光學部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繪成曲線的圖。
圖10係將習知例之圖2、以及本發明之圖4、圖6、及圖8之結果加以彙集之度數的曲線圖。
圖11係將習知例之圖3、以及本發明之圖5、圖7、及圖9之結果加以彙集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的曲線圖。
圖12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另一習知之多焦點隱形眼鏡(中心近距用)之光學部時之度數繪成曲線的圖。與圖2不同地,將遠距用度數S設定為-3.00D,近距用度數(S+ADD)設定為-2.00D,而散光度數C設定為0D。
圖13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圖12之鏡片之光學部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繪成曲線的圖。
圖14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又一實施形態之多焦點隱形眼鏡(中心近距用)之光學部時之度數繪成曲線的圖。與圖12相同地,將遠距用度數S設定為-3.00D,近距用度數(S+ADD)設定為-2.00D,而散光度數C設定為0D。將部分A及部分A'之度數之極小值與遠距用度數的差設為0.50D。
圖15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圖14之鏡片之光學部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繪成曲線的圖。
圖16係將自X-X'方向之端N2至端N2'觀察另一習知之多焦點隱形眼鏡(中心遠距用)之光學部時之度數繪成曲線的圖。圖16所示之習知之鏡片之加入度數ADD為+2.00D。遠距用度數S設定為0D,近距用度數(S+ADD)設定為+2.00D,而散光度數C設定為0D。
圖17係將自X-X'方向之端N2至端N2'觀察圖16之鏡片之光學部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繪成曲線的圖。
圖18係將自X-X'方向之端N2至端N2'觀察本例之多焦點隱形眼鏡(中心遠距用)之光學部時之度數繪成曲線的圖。遠距用度數S設定為0D,近距用度數(S+ADD)設定為+2.00D,而散光度數C設定為0D。 將部分A及部分A'之度數之極大值與近距用度數的差設為0.50D。
圖19係將自X-X'方向之端N2至端N2'觀察圖18之鏡片之光學部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繪成曲線的圖。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中,按照以下的順序進行說明。
1.隱形眼鏡
1-1.多焦點隱形眼鏡(多焦點鏡片)
1-1-1.將近距用部配置於中央,並將遠距用部呈環狀地配置於中間部之外緣
1-1-2.將遠距用部配置於中央,並將近距用部呈環狀地配置於中間部之外緣
1-2.其他隱形眼鏡
2.隱形眼鏡之設計方法(製造方法)
3.眼內透鏡(IOL)及其設計方法(製造方法)
4.眼用鏡片組
5.變形例
再者,關於以下未記載之構成,亦可適當地採用公知之構成。又,於本說明書中,「~」係指既定值以上且既定值以下。
又,本說明書中所涉及之眼用鏡片(隱形眼鏡、或眼內透鏡之鏡片本體)具有相互地對向之兩個面。將裝戴者裝戴著該眼用鏡片時位於視網膜側之一方設為「後表面」,並將位於其相反之物體側之一方設為「前表面」。
又,於本說明書中,度數係指頂焦度(單位為屈光度[D])。
於本說明書中,在近距用部被配置於中央且遠距用部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中央之外緣之情形時,於遠距用部中所謂「將遠距用度數增強」係指朝可看見更遠處之方向即負方向增強,而指使度數減少之情形(例如0.00D→-0.10D)。相反地,所謂「將遠距用度數減弱」係指朝不易看見遠處之方向即正方向減弱,而指使度數增加之情形(例:-0.10D→0.00D)。
另一方面,在遠距用部被配置於中央且近距用部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中央之外緣之情形時,於近距用部中所謂「將近距用度數增強」係指朝可看見更近處之方向即正方向增強,而指使度數增加之情形(例如5.00D→5.10D)。相反地,所謂「將近距用度數減弱」係指不易看見近處之方向即正方向減弱,而指使度數減少之情形(例如5.10D→5.00D)。
亦即,在遠距用部或近距用部被配置於中央之外緣仍未定之階段之「將度數增強」係指將遠距用度數或近距用度數增強,而「將度數減弱」係指將遠距用度數或近距用度數減弱。
<1.隱形眼鏡>
1-1.多焦點隱形眼鏡(多焦點鏡片)
於本實施形態中,主要例示多焦點隱形眼鏡(多焦點鏡片;以下亦簡稱為鏡片)。
1-1-1.將近距用部配置於中央,並將遠距用部呈環狀地配置於中央之外緣
本實施形態之鏡片與以上所說明之習知之鏡片相同地,具備有主 要有助於光學性能之大致圓形之光學部、及位於該光學部之周緣之環狀的周邊部。
如上所述般,周邊部通常具有在將鏡片載置於角膜上時容易進入眼瞼背面之凸緣形狀。
而且,光學部係具有近距用部、遠距用部、及環狀之中間部者,該近距用部具備有用以觀察近方距離之近距用度數,該遠距用部具備有用以觀察較近方距離更遠之距離(包括無限遠)之遠距用度數,而環狀之中間部將近距用部與上述遠距用部之間加以相連。再者,中間部係度數連續地變化且徑向及圓周方向之曲率連續地變化之區域,且為在鏡片表面不存在階差之區域。
再者,本說明書之近方距離,只要為較遠方距離更近之距離,則並無特別地限定。當然,亦可為作為絕對距離之近方距離(例如,100cm以下、或作為閱讀距離之40cm以下)。
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中,列舉近距用部被配置於中央,環狀之中間部被配置於近距用部之外緣,且遠距用部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中間部之外緣之例子。再者,作為俯視之構成,與以上所列舉之圖1相同。於本例中,雖亦列舉使光學中心O與鏡片之幾何中心一致之例子,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以下相同)。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之鏡片中,近距用部被配置於中央,環狀之中間部被配置於近距用部之外緣,且遠距用部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中間部之外緣。其關係上,光學中心O相較於遠距用部,度數被設定得較高。本說明書中之「度數較高」,意指度數之值較大。以下,關於度數之高低亦同。
再者,作為處理鏡片之方法(處方),通常雖然提供遠距 用度數S與加入度數ADD(然後,於進行散光矯正之情形時為散光度數C)之值,但近距用度數為(S+ADD)之值(各度數之單位為[D],以下皆相同)。於近距用部N-N'中,將光學中心O之附近的度數設為近距用度數之值。再者,於一方面將光學中心O之位置之度數設為近距用度數之值(即光學中心O之度數=近距用度數),另一方面光學中心O偏離幾何中心之情形時,於幾何中心亦可稍微偏離近距用度數之值。
本實施形態之鏡片與習知者主要的不同處,在於中間部之度數之曲線。以下,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4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本實施形態之多焦點隱形眼鏡(中心近距用)之光學部時之度數繪成曲線的圖。遠距用度數S設定為0D,近距用度數(S+ADD)設定為+2.00D,而散光度數C設定為0D。將部分A及部分A'之度數之極小值與遠距用度數的差設為1.00D。
圖5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圖4之鏡片之光學部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繪成曲線的圖。
本實施形態之鏡片之光學部之近距用部,係指自光學中心O以X方向(朝向外周之方向)觀察時在最後度數自近距用度數減少的部分(圖4之N)與自光學中心O以X'方向觀察時在最後度數自近距用度數減少的部分(圖4之N')之間(圖4之N-N')。會加上「最後」係亦考慮到一部分於近距用部之中央存在為近距用度數以下之部分的情形。
本實施形態之鏡片之光學部之環狀之中間部,係指以X方向觀察時自近距用部的外緣(圖4之N)至度數減少且較遠距用度數更為減少後增加至遠距用度數的部分(圖4之F1)之間(圖4之N-F1)。同樣 地,以X'方向觀察時之圖4之N'-F1'亦為中間部。
本實施形態之鏡片之光學部之環狀之遠距用部係近距用部及中間部以外的部分,且指以X方向及X'方向觀察時在中間部度數增加至遠距用度數之後的部分(圖4之F1-F2、F1'-F2')。
如圖4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鏡片之中間部具有以部分A之X方向及部分A'之X'方向所觀察時,將度數增強至較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至遠距用度數的形狀。此處所記載之部分A及部分A',係指於中間部內例如在以X方向觀察部分A時,於度數減少後並減少(較佳係度數進行單調遞減)至遠距用度數以下之後,度數再次增加(較佳係度數進行單調遞增)至遠距用度數的部分。
若為本實施形態之鏡片,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般,以徑向觀察時,即便通過中間部到達遠距用部,於中間部所產生之圓柱透鏡頂焦度亦會快速地減少。其結果,可於中間部之外緣之遠距用部寬廣地確保圓柱透鏡頂焦度較小之區域,中間部之外緣之遠距用部之使用上的效果會變好。
於本實施形態之鏡片中,較佳係以X方向及X'方向觀察時,圓柱透鏡頂焦度(單位:屈光度)滿足以下之各條件:
<條件1-1>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遠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圖5中之箭頭β))≦0.30D(較佳係0.25D,更佳係0.20D,而最佳係0.15D)
<條件2-1>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遠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圖5中之箭 頭β'))≦0.30D(較佳係0.25D,更佳係0.20D,而最佳係0.15D)。
若滿足上述各條件,便可於中間部之外緣之遠距用部中,確實寬廣地確保圓柱透鏡頂焦度作為絕對值而較小之區域。
亦可將上述條件1-1及條件2-1置換為以下之條件1'-1及條件2'-1、或者追加至上述之條件1-1及2-1。
<條件1'-1>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遠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圖5中之箭頭β))/(上述中間部之最大圓柱透鏡頂焦度(圖5中之箭頭α))≦0.30(較佳係≦0.25,更佳係≦0.20,而最佳係≦0.15)<條件2'-1>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遠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圖5中之箭頭β'))/(上述中間部之最大圓柱透鏡頂焦度(圖5中之箭頭α'))≦0.30(較佳係≦0.25,更佳係≦0.20,而最佳係≦0.15)
若滿足上述各條件,自鏡片之中央朝向周邊(即以X方向及X'方向)觀察時,在中間部所產生之圓柱透鏡頂焦度便會確實地且快速地減少。
再者,於部分A中度數極小之部位較佳係僅1處,且於部分A'中度數極小之部位較佳亦僅1處。根據該規定,可無須設置以度數曲線所觀察時多個較小之凹部分,而無須使鏡片設計複雜化。但是,上述規定並非必須,例如亦可設置2、3處極小的部位。
又,於部分A中度數極小之(最外緣側之)部位與於部分A'中度數極小之(最外緣側之)部位之間的俯視距離L較佳係2.0~5.0mm。下限更佳係2.2mm,而上限更佳係4.8mm。根據該規定,可確 實地使度數之減少後再增加之位置成為適當者,而以具體之尺寸為基礎來確保圓柱透鏡頂焦度較小之遠距用部。但是,上述數值範圍並非必須,亦可根據鏡片之種類而適當地設定俯視距離L。
又,部分A及部分A'中度數之極小值與遠距用度數之差相對於近距用度數與遠距用度數之差的比率,較佳係0.15以上且1.0以下。各自之下限更佳係0.25,特佳係0.30,最佳係0.40,而上限更佳係0.90,特佳係0.80,最佳係0.70。根據該規定,可於中間部故意地充分設置應變,而不僅近距用部,可使位於外緣之遠距用部之圓柱透鏡頂焦度接近於零。但是,上述數值範圍並非必須,亦可視情況適當地設定上述的差,於部分A與部分A'中上述之差的比率當然亦可不同。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於中間部中度數之增減的性能(behavior)上有很大的特徵。因此,對於外緣之遠距用部之度數曲線,甚至中央之近距用部之度數曲線,並非特別被限定者。
例如,於以X方向所觀察時,除了在經過中間部之上述度數變化達到遠距用度數之後,如圖4所示般度數成為固定以外,亦可具有度數進行單調遞增或單調遞減之度數曲線。但是,遠距用部由於為具備有用以觀察較近方距離更遠之既定距離之遠距用度數的部分,因此過度之度數變化並不佳,較佳係設為遠距用度數±0.50D(更佳係±0.25D)之範圍內。
中央之近距用部亦相同,亦可具有相較於近距用度數度數會增加或減少之度數曲線。但是,近距用部由於為具備有用以觀察近方距離之近距用度數的部分,因此過度之度數變化並不佳,較佳係設為近距用度數±0.50D(更佳係±0.25D)之範圍內。此外,若於近距用 部中,度數相較於近距用度數減少,則用以觀察上述近方距離之度數便會不足,因此並不佳。因此,更佳係設為近距用度數+0.50D(最佳係+0.25D)之範圍內。又,為了於近距用部中充分地確保近距用度數,亦可於自光學中心O朝X方向及X'方向觀察時,使近距用部具備將度數增強至較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的形狀。
為了呈現本實施形態之鏡片之中間部之上述度數的強弱及滿足各較佳例的有效性,以下表示圖4及圖5以外的變化。
圖6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另一實施形態之多焦點隱形眼鏡(中心近距用)之光學部時之度數繪成曲線的圖。雖然與圖4相同地,遠距用度數S設定為0D,近距用度數(S+ADD)設定為+2.00D,而散光度數C設定為0D,但將部分A及部分A'中度數之極小值與遠距用度數之差縮小為0.50D。
圖7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圖6之鏡片之光學部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繪成曲線的圖。
如圖7所示,於以X方向所觀察時將度數增強至較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減弱而達到遠距用度數之部分(距光學中心O 3.2mm)即遠距用部之端F1,圓柱透鏡頂焦度已經成為零附近,且於遠距用部(F1-F2)之大部分圓柱透鏡頂焦度成為零附近。
圖8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另一實施形態之多焦點隱形眼鏡(中心近距用)之光學部時之度數繪成曲線的圖。雖然與圖4相同地,遠距用度數S設定為0D,近距用度數(S+ADD)設定為+2.00D,而散光度數C設定為0D,但將部分A及部分A'中度數之極小值與遠距用度數之差擴大為2.00D。
圖9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圖8之鏡片之光學 部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繪成曲線的圖。
如圖9所示,於以X方向所觀察時將度數增強至較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減弱而達到遠距用度數之部分(距光學中心O 2.6mm)即遠距用部之端F1,圓柱透鏡頂焦度已經成為0.25D以下,且於遠距用部(F1-F2)之大部分圓柱透鏡頂焦度成為0.25D以下。
圖10係將習知例之圖2、以及本發明之圖4、圖6、及圖8之結果彙集之度數的曲線圖。
圖11係將習知例之圖3、以及本發明之圖5、圖7、及圖9之結果彙集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的曲線圖。
如圖11所示,本發明之曲線之任一者相較於習知例之曲線,均可於X方向及X'方向上使圓柱透鏡頂焦度快速地減少。其結果,在經過中間部度數而達到遠距用度數時,若為本發明之曲線,則圓柱透鏡頂焦度均成為0.25D以下,且幾乎成為零附近。亦即,於中間部所產生之圓柱透鏡頂焦度會快速地減少,而可於中間部之外緣之遠距用部或近距用部寬廣地確保圓柱透鏡頂焦度較小之區域。
圖12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另一習知之多焦點隱形眼鏡(中心近距用)之光學部時之度數繪成曲線的圖。與圖2不同地,將遠距用度數S設定為-3.00D,近距用度數(S+ADD)設定為-2.00D,而散光度數C設定為0D。
圖13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圖12之鏡片之光學部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繪成曲線的圖。
與圖2及圖3所示之習知之鏡片(中心近距用)相同地,於圖12及圖13所示之習知之鏡片(中心近距用)中,即便通過中間部到達遠距用部,於中間部所產生之圓柱透鏡頂焦度亦不會快速地減少(圖 13之箭頭α→β、α'→β')。
相對於此,若為圖14所示之又一實施形態之鏡片,即一邊採用與上述另一習知之鏡片相同之遠距用度數S、近距用度數(S+ADD)、散光度數C一邊應用本發明之鏡片,於中間部所產生之圓柱透鏡頂焦度便會快速地減少,而可於中間部之外緣之遠距用部或近距用部寬廣地確保圓柱透鏡頂焦度較小之區域。
圖14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又一實施形態之多焦點隱形眼鏡(中心近距用)之光學部時之度數繪成曲線的圖。與圖12相同地,將遠距用度數S設定為-3.00D,近距用度數(S+ADD)設定為-2.00D,而散光度數C設定為0D。將部分A及部分A'中度數之極小值與遠距用度數的差設為0.50D。
圖15係將自X-X'方向之邊端F2至邊端F2'觀察圖14之鏡片之光學部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繪成曲線的圖。
如圖15所示,於以X方向所觀察時將度數增強至較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減弱而達到遠距用度數之部分(距光學中心O 2.4mm)即遠距用部之端F1,圓柱透鏡頂焦度已經成為零附近,且於遠距用部(F1-F2)之大部分圓柱透鏡頂焦度成為零附近。
再者,本發明亦不排除如下之情形(所謂的三焦點鏡片等):除了中央之近距用部、及隔著中間部之周緣之遠距用部以外,進一步於周緣設置環狀之近距用部、或者進一步設置用以觀察較上述遠距用部更遠之距離的第2遠距用部。再者,於該例子中,於環狀之遠距用部、及隔著與上述中間部不同之環狀之第2中間部之周緣之環狀的第2遠距用部具備有本實施形態之特徵之情形時,在上述特徵中所說明之「靠近中央之近距用部」相當於該「環狀之遠距用部」,而在上 述特徵中所說明之「環狀之遠距用部」相當於該「環狀之第2遠距用部」。
亦即,本說明書中所謂「靠近中央之近距用部」,既包含有以包含光學中心O之方式近距用部被配置於中央之情形,亦包含有雖未包含光學中心O但近距用部呈環狀地被配置於靠近中央之情形。
再者,於上述中,本實施形態之中間部雖由度數曲線所規定,但中間部亦可取代由度數曲線所規定而由前表面之形狀(曲率)所規定。其原因在於:若為習知之鏡片,與角膜相接之面(後表面)便必須設為依照與角膜之形狀相仿之面(例如球面或複曲面)的形狀。如此一來,便必須依據眼瞼側之面(前表面)之形狀來進行度數的調整。實際上,本說明書所提及之各度數曲線係藉由將後表面設為球面而對前表面之形狀進行調整所得到。
其結果,度數曲線之特徵亦可由鏡片之前表面之形狀(曲率)來表示,而成為如下之構成。
「一種眼用鏡片,其具備有光學部,而該光學部具有具備用以觀察近方距離之近距用度數之近距用部、具備用以觀察較近方距離遠之距離之遠距用度數之遠距用部、及將上述近距用部與上述遠距用部之間加以相連之環狀之中間部,且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中之一者被配置於中央,而未被配置於中央之另一者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其中,
於中間部,具有以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使曲率減少後再增加之部分A,且具有以與X方向正相反之方向且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觀察時亦使曲率減少後再增加之部分A'。
較佳係於部分A中曲率極小之部位僅1處,且於部分A'中曲率極 小之部位亦僅1處。
較佳係於部分A中曲率極小之部位與於部分A'中曲率極小之部位之間的俯視距離係1.6~3.8mm。」
附帶一提,相對於使用曲率半徑之情形,亦可在適當地將度數轉換為曲率半徑後再應用由度數所規定之情形時的較佳例。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鏡片可藉由上述各構成而在遠距用部中以較廣之範圍來實現低圓柱透鏡頂焦度。具體而言,在使直線X-X'相對於鏡片而以光學中心O為中心自0旋轉至180°時,於遠距用部中,圓柱透鏡頂焦度為0.50D以下之部分較佳係80面積%以上,更佳係90面積%以上,而最佳係95面積%以上。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面積%」,意指相對於俯視時之光學部之面積,在同樣以俯視時自光學中心觀察,使直線X-X'相對於鏡片而以光學中心O為中心自0旋轉至180°時具有上述形狀之部分(例如由光學中心O與光學部之最外緣之圓弧所圍成之扇形之2處的部分(位於0°~180°之部分A、位於180°~360°之部分A'))之面積之合計的百分率。
附帶一提,於鏡片之光學部與周邊部之間,雖然如以上所述般並非存在可目視確認之分界線,但可藉由使用對鏡片之度數進行測定之裝置(頂焦度計)來判別。
1-1-2.將遠距用部配置於中央,將近距用部呈環狀地配置於中央之外緣
與上述之例子相反地,對於近距用部被配置於中央,環狀之中間部被配置於近距用部之外緣,且遠距用部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中間部之 外緣之情形,亦可應用本發明之思想。再者,作為俯視之構成,成為使以上所列舉之圖4等中近距用部與遠距用部之位置對調者。
於本例中,遠距用部被配置於中央,近距用部呈環狀地被配置於其外緣。其關係上,光學中心O相較於近距用部度數被設定為較低。再者,作為處理鏡片之方法,通常提供遠距用度數S與加入度數ADD(然後,於進行散光矯正之情形時為散光度數C)之值。再者,嚴格而說,於一方面在光學中心O之位置設為遠距用度數之值(即,光學中心O處之度數=遠距用度數S),另一方面光學中心O偏離幾何中心之情形時,於幾何中心亦可稍微偏離遠距用度數之值。
圖16係將自X-X'方向之端N2至端N2'觀察另一習知之多焦點隱形眼鏡(中心遠距用)之光學部時之度數繪成曲線的圖。圖16所示之習知之鏡片之加入度數ADD係+2.00D。遠距用度數S設定為0D,近距用度數(S+ADD)設定為+2.00D,而散光度數C設定為0D。
圖17係將自X-X'方向之端N2至端N2'觀察圖16之鏡片之光學部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繪成曲線的圖。
與圖2及圖3所示之習知之鏡片(中心近距用)相同地,於圖16及圖17所示之習知之鏡片(中心遠距用)中,即便通過中間部到達近距用部,於中間部所產生之圓柱透鏡頂焦度亦不會快速地減少(圖17之箭頭α→β、α'→β')。
相對於此,圖18所示之本例的鏡片與習知者主要的不同處,在於中間部之度數的曲線。以下,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18係將自X-X'方向之端N2至端N2'觀察本例之多焦點隱形眼鏡(中心遠距用)之光學部時之度數繪成曲線的圖。遠距用度數S設定為0D,近距用度數(S+ADD)設定為+2.00D,而散光度數C設 定為0D。將部分A及部分A'之度數之極大值與近距用度數的差設為0.50D。
圖19係將自X-X'方向之端N2至端N2'觀察圖18之鏡片之光學部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繪成曲線的圖。
本例之鏡片之光學部之遠距用部,係指自光學中心O以X方向(朝向外周之方向)觀察時在最後度數自遠距用度數增加的部分(圖18之F)與自光學中心O以X'方向觀察時在最後度數自遠距用度數增加的部分(圖18之F')之間(圖4之F-F')。會加上「最後」係亦考慮到一部分於遠距用部之中央存在為遠距用度數以下之部分的情形。
本例之鏡片之光學部之環狀之中間部,係指以X方向觀察時自遠距用部的外緣(圖18之F)至度數增加且較近距用度數更為增加後減少至近距用度數的部分(圖18之N1)之間(圖18之F-N1)。同樣地,以X'方向觀察時之圖4之F'-N1'亦為中間部。
本例之鏡片之光學部之環狀之近距用部係遠距用部及中間部以外的部分,且指以X方向及X'方向觀察時在中間部度數減少至近距用度數之後的部分(圖4之N1-N2、N1'-N2')。
本例之鏡片之中間部具有以部分A之X方向及部分A'之X'方向所觀察時,將度數增強至較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至近距用度數的形狀。此處所記載之部分A及部分A',係指於中間部內例如在以X方向觀察部分A時,於度數增加後並增加(較佳係度數進行單調遞增)至近距用度數以上之後,度數再次減少(較佳係度數進行單調遞減)至近距用度數的部分。
若為本實施形態之鏡片,具體而言,如圖19所示般,以徑向觀察時,即便通過中間部到達近距用部,於中間部所產生之圓 柱透鏡頂焦度亦會快速地減少。其結果,可於中間部之外緣之近距用部寬廣地確保圓柱透鏡頂焦度較小之區域,中間部之外緣之近距用部之使用上的效果會變好。
於本實施形態之鏡片中,較佳係以X方向及X'方向觀察時,圓柱透鏡頂焦度(單位:屈光度)滿足以下之各條件:
<條件1-2>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近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圖19中之箭頭β))≦0.30D(較佳係≦0.25D,更佳係≦0.20D,而最佳係≦0.15D)
<條件2-2>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近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圖19中之箭頭β'))/(上述中間部之最大圓柱透鏡頂焦度(圖19中之箭頭α'))≦0.30D(較佳係≦0.25D,更佳係≦0.20D,而最佳係≦0.15D)。
若滿足上述各條件,便可於中間部之外緣之近距用部中,確實寬廣地確保圓柱透鏡頂焦度作為絕對值而較小之區域。
亦可將上述條件1-2及條件2-2置換為以下之條件1'-2及條件2'-2、或者追加至上述之條件1-2及條件2-2。
<條件1'-2>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近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圖5中之箭頭β))/(上述中間部之最大圓柱透鏡頂焦度(圖5中之箭頭α))≦0.30(較佳係≦0.25,更佳係≦0.20,而最佳係≦0.15)
<條件2'-2>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近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圖5中之箭頭β'))/(上述中間部之最大圓柱透鏡頂焦度(圖5中之箭頭α'))≦0.30(較佳係≦0.25,更佳係≦0.20,而最佳係≦0.15)
若滿足上述各條件,自鏡片之中央朝向周邊(即以X方向及X'方向)觀察時,在中間部所產生之圓柱透鏡頂焦度便會確實地且快速地減少。
再者,於部分A中度數極大之部位較佳係僅1處,且於部分A'中度數極大之部位較佳亦僅1處。根據該規定,可無須設置以度數曲線所觀察時多個較小之凸部分,而無須使鏡片設計複雜化。但是,上述規定並非必須,例如亦可設置2、3處極大的部位。
又,於部分A中度數極大之(最外緣側之)部位與於部分A'中度數極大之(最外緣側之)部位之間的俯視距離L較佳係2.0~5.0mm。下限更佳係2.2mm,而上限更佳係4.8mm。根據該規定,可確實地使度數之增加後再減少之位置成為適當者,而以具體之尺寸為基礎來確保圓柱透鏡頂焦度較小之近距用部。但是,上述數值範圍並非必須,亦可根據鏡片之種類而適當地設定俯視距離L。
又,部分A及部分A'中度數之極大值與近距用度數之差相對於近距用度數與遠距用度數之差的比率,較佳係0.15以上且1.0以下。各自之下限更佳係0.25,特佳係0.30,最佳係0.40,而上限更佳係0.90,特佳係0.80,最佳係0.70。根據該規定,可於中間部故意地充分設置應變,而不僅遠距用部,可使位於外緣之近距用部之圓柱透鏡頂焦度接近於零。但是,上述數值範圍並非必須,亦可視情況適當地設定上述的差,於部分A與部分A'中上述之差的比率當然亦可不同。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於中間部中度數之增減的性能上有很大的特徵。因此,對於外緣之近距用部之度數曲線,甚至中央之遠距用部之度數曲線,並非特別被限定者。
例如,於以X方向所觀察時,除了在經過中間部之上述度數變化達到近距用度數之後,如圖18所示般度數成為固定以外,亦可具有度數持續地增加或度數持續地減少之度數曲線。但是,近距用部由於為具備有用以觀察近方距離之近距用度數的部分,因此過度之度數變化並不佳,較佳係設為近距用度數±0.50D(更佳係±0.25D)之範圍內。
中央之遠距用部亦相同,亦可具有相較於遠距用度數度數會增加或減少之度數曲線。但是,遠距用部由於為具備有用以觀察較近方距離更遠之既定距離之遠距用度數的部分,因此過度之度數變化並不佳,較佳係設為近距用度數±0.50D(更佳係±0.25D)之範圍內。此外,若於遠距用部中,度數相較於遠距用度數增加,則用以觀察上述遠方距離之度數便會不合,因此並不佳。因此,更佳係設為遠距用度數-0.50D(最佳係-0.25D)之範圍內。又,為了於遠距用部中充分地確保遠距用度數,亦可於自光學中心O朝X方向及X'方向觀察時,使遠距用部具備將度數增強至較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的形狀。
再者,本發明亦不排除如下之情形:於中央設置遠距用部,並設置隔著中間部之周緣的近距用部、及進一步於周緣設置環狀之遠距用部或者進一步設置用以觀察較上述近距用部更近之距離的第2近距用部。再者,於該例子中,於環狀之近距用部、及隔著與上述中間部不同之環狀之第2中間部之周緣之環狀的第2近距用部具備有本實施形態之特徵之情形時,在上述特徵中所說明之「靠近中央之遠距 用部」相當於該「環狀之近距用部」,而在上述特徵中所說明之「環狀之近距用部」相當於該「環狀之第2近距用部」。
亦即,本說明書中所謂「靠近中央之遠距用部」,既包含有以包含光學中心O之方式遠距用部被配置於中央之情形,亦包含有雖未包含光學中心O但遠距用部呈環狀地被設置於靠近中央之情形。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鏡片,可藉由上述各構成而於近距用部中在較廣之範圍實現低圓柱透鏡頂焦度。具體而言,在使直線X-X'相對於鏡片而以光學中心O為中心自0旋轉至180°時,於近距用部中,圓柱透鏡頂焦度為0.50D以下之部分較佳係80面積%以上,更佳係90面積%以上,而最佳係95面積%以上。
又,對於取代度數曲線而由前表面之形狀(曲率)來規定遠距用部之情形,原理亦與上述之將近距用部配置於中央之情形相同,只要將近距用部與遠距用部加以替換,將極小置換為極大,並將「使(曲率)減少後再增加」置換為「使(曲率)增加後再減少」即可。
1-2.其他隱形眼鏡
於本實施形態中,雖已例示多焦點隱形眼鏡,但本發明之技術思想亦可應用於其他之隱形眼鏡。
例如,於多焦點複曲面隱形眼鏡中,即便為複曲面形狀,亦不妨礙如上述般之度數的性能。其原因在於:若為複曲面隱形眼鏡,則於鏡片之一面設置有相同之曲率差(徑向與圓周方向之曲率差),而完全不會妨礙作為本發明之見解所陳述之在中間部使圓周方向之曲率接近於徑向之曲率。因此,即便為複曲面隱形眼鏡,亦可應用本發明之技術思想。
再者,雖然以上所說明之具備有部分A及A'之本實施形態之鏡片無論為軟性隱形眼鏡、或硬性隱形眼鏡均可加以應用,但若為角膜上之配置基本上不會移動之軟性隱形眼鏡,則在提供充分之光學性能及對裝戴者之顧客滿意度的部分更佳。
又,對於本實施形態之鏡片,亦可使其具備有近視加深抑制效果。將該鏡片稱為近視加深抑制鏡片。近視加深抑制效果可藉由使入射於眼球之光收斂於視網膜之近前(自視網膜觀察時物體側之方向)而得到近視加深抑制效果。
該近視加深抑制效果例如可藉由中心遠距用之鏡片來實現。具體而言,中央之遠距用部亦可具有反映處方值之形狀,並且隔著中間部於其外緣設置度數高於遠距用部之近距用部(使光收斂於視網膜之近前)。
相反地,該近視加深抑制效果亦可藉由中心近距用之鏡片來實現。具體而言,亦可一邊於中央之近距用部使光收斂於視網膜之近前,一邊隔著中間部而於其外緣設置具有度數較近距用部更低即已反映處方(鏡片處理方法)值之形狀之遠距用部。
亦即,於具備近視加深抑制效果的鏡片之情形時,只要在鏡片內呈同心圓狀地被配置之任一區域中任一區域之形狀有反映裝戴者之處方值,便可發揮本發明之效果。從具備有本實施形態之特徵之圓環狀的中間部觀察時靠近中心及靠近外緣之遠距用部及近距用部(尤其近距用部)亦可不須一定要反映裝戴者之處方值的形狀。本說明書之所謂「與近方距離對應之近距用度數」既包含有以往所使用之表現「用以觀察近方距離之近距用度數」即與裝戴者之處方值對應之度數,且亦包含有使光收斂於視網膜之近前者。若為了使其成為不會造 成誤解之表現,則亦可稱為「與近方距離對應之度數」。
以上的結果,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各例,在自鏡片之中央朝向周邊觀察時,可使於中間部所產生之圓柱透鏡頂焦度快速地減少,並使中間部之外緣之遠距用部或近距用部之圓柱透鏡頂焦度變小,甚至在中間部之外緣之遠距用部或近距用部可寬廣地確保圓柱透鏡頂焦度較小之區域。
<2.隱形眼鏡之設計方法(製造方法)>
上述之內容亦可充分地應用於隱形眼鏡之設計方法或製造方法。例如關於設計方法為以下之構成。
「一種眼用鏡片之設計方法,該眼用鏡片具備有光學部,而該光學部具有具備與近方距離對應之近距用度數之近距用部、具備與較近方距離更遠之距離對應之遠距用度數之遠距用部、及上述近距用部與上述遠距用部之間加以相連之環狀之中間部,且將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中之一者被配置於中央,而未被配置於中央之另一者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其中,
上述眼用鏡片之設計方法以如下之方式設計眼用鏡片:於上述中間部中,具有以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並在相較於上述遠距用部之遠距用度數或上述近距用部之近距用度數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的部分A,且具有以與X方向正相反之方向且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亦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並在相較於上述遠距用部之遠距用度數或上述近距用部之近距用度數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的部分A'。」
再者,關於具體的設計方法,只要藉由公知之鏡片之設 計方法或設計裝置來進行設計即可。又,由於在<1.隱形眼鏡>所說之情形的區分(於中央配置近距用部之情形與配置遠距用部之情形)及各較佳例可應用於本項目,且與<1.隱形眼鏡>之記載重複,因此此處省略記載。
又,關於製造方法,具有藉由上述之眼用鏡片之設計方法(視情形適當組合各較佳例)來設計眼用鏡片之設計步驟、及利用加工裝置來製造所設計之眼用鏡片之加工步驟。再者,關於具體的加工方法,亦只要使用公知之鏡片之加工裝置來進行加工即可。
<3.眼內透鏡(IOL)及其設計方法(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技術思想亦可充分地應用於眼內透鏡(IOL)及其設計方法(製造方法)。作為眼內透鏡並無特別的限定,可應用於配置在晶狀體囊膜內之形式(In The Bag)之眼內透鏡、或配置於囊膜外之形式(Out The Bag)之眼內透鏡、或縫合型之眼內透鏡等。
再者,於將本發明之技術思想應用於眼內透鏡之情形時,只要至少有光學部即可。再者,雖然與<1-1.多焦點隱形眼鏡(多焦點鏡片)>所記載著相同地,亦可於主要有助於光學性能之光學部的周緣設置環狀之周邊部,但此處所列舉之本例的眼內透鏡,係由光學部、及於晶狀體囊膜內支撐光學部之支撐部。作為相對較多之實例,眼內透鏡具備有上述之光學部、及自光學部延伸之支撐部之情形。對於支撐部,雖然只要採用公知之眼內透鏡之支撐部之形狀即可,但亦可例如於光學部設置自光學部呈手臂狀地延伸之2條支撐部,並將其作為眼內透鏡。
再者,關於眼內透鏡之設計方法(製造方法),由於光學 部之設計與<2.隱形眼鏡之設計方法(製造方法)>所說明者相同,因此省略記載。關於具體之設計(製造)方法,只要藉由公知之眼內透鏡之設計方法(加工裝置)來進行設計即可。又,由於在<1.隱形眼鏡>所說明之情形區分(於中央配置近距用部之情形與配置遠距用部之情形)及各較佳例可應用於本項目,且與<1.隱形眼鏡>之記載重複,因此此處省略記載。
<4.眼用鏡片組>
上述之內容亦可充分地應用於具備有複數個本實施形態所例示之隱形眼鏡之隱形眼鏡組、或具備有複數個同樣在本實施形態所例示之眼內透鏡之眼內透鏡組。將該等鏡片組統稱為「眼用鏡片組」。
在至少將隱形眼鏡作為製品而加以販售時,不僅販售1片隱形眼鏡,而且將具有各種各樣之度數(頂焦度)或基曲線之複數個隱形眼鏡加以彙總而作為(例如:一方面具有相同之基曲線一方面度數不同之複數個隱形眼鏡)一個商品名稱頻繁地被販售。
因此,關於集合複數個同樣表示如以上所詳述之本實施形態之隱形眼鏡(或眼內透鏡等)之度數的性能者之眼用鏡片組,亦可充分地反映本發明之技術思想。
換個角度來看,構成本實施形態之眼用鏡片組之所有眼用鏡片組表示以上所述之度數的性能。其意味著即便於習知技術中製作1片表示上述之度數的性能之眼用鏡片,偶然地被製作之該眼用鏡片與本實施形態之眼用鏡片組,構成上亦完全不同。
具備複數個上述之眼用鏡片之眼用鏡片組之構成如以下所述。再者,對以下之構成,亦可適當組合以上所列舉之較佳例。
「一種眼用鏡片組,其具備有複數個眼用鏡片,該眼用鏡片具備有光學部,而該光學部具有具備與近方距離對應之近距用度數之近距用部、具備與較近方距離更遠之距離對應之遠距用度數之遠距用部、及將上述近距用部與上述遠距用部之間加以相連之環狀之中間部,且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中之一者被配置於中央,而未被配置於中央之另一者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其中,
上述眼用鏡片組具備有複數個眼用鏡片,而該眼用鏡片於上述中間部中,具有以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並在相較於上述遠距用部之遠距用度數或上述近距用部之近距用度數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的部分A,且具有以與X方向正相反之方向且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亦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並在相較於上述遠距用部之遠距用度數或上述近距用部之近距用度數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的部分A'。」
<5.變形例>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之各例,當然亦可適當組合上述之各例及較佳例。
又,若為以上所列舉之實施形態,雖然無論於X方向上或X'方向上均具有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之部分,但可期待即便僅於一個方向上具有該部分,亦可多少發揮本發明之效果。若規定該內容則如以下所述。
「一種眼用鏡片或其設計方法、製造方法,該眼用鏡片具備有光學部,而該光學部具有具備與近方距離對應之近距用度數之近距用部、具備與較近方距離更遠之距離對應之遠距用度數之遠距用部、及 將上述近距用部與上述遠距用部之間加以相連之環狀之中間部,且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中之一者被配置於中央,而未被配置於中央之另一者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其中,
於呈環狀地被配置在上述光學部之中央之外緣之上述遠距用部或上述近距用部中,具有以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之部分A,且具有以與X方向正相反之方向且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存在度數之反曲點。」
附帶一提,此處在X'方向使度數之反曲點存在的原因,在於即便無法於在X'方向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但只要具有與其相近之形狀便可容易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而且,該規定為與其相近之形狀者係「有度數之反曲點存在」的表現。
又,如作為本發明之見解所說明般,藉由以上所說明之各構成,可涵蓋到外緣之遠距用部或外緣之近距用部,使圓周方向之曲率接近於徑向之曲率。即便在聚焦於該點之情形時,亦可發揮本發明之效果。聚焦於該點之發明為以下之構成。「一種眼用鏡片,其具備有光學部,而該光學部具有具備與近方距離對應之近距用度數之近距用部、具備與較近方距離更遠之距離對應之遠距用度數之遠距用部、及將上述近距用部與上述遠距用部之間加以相連之環狀之中間部,且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中之一者被配置於中央,而未被配置於中央之另一者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其中,
於上述中間部中,在朝向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觀察時,使圓周方向之曲率接近於徑向之曲率,且在朝向與X方向正相反之方向且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觀察時,亦使圓周方向之曲率接近於徑向之曲率。」
又,如作為本發明之見解所說明般,藉由以上所說明之各構成,可於自鏡片之中央朝向周邊(以X方向及X'方向)觀察時,使於中間部所產生之圓柱透鏡頂焦度確實地且快速地減少。即便在聚焦於該點之情形時,亦可發揮本發明之效果。聚焦於該點之發明為以下之構成。
「一種眼用鏡片,其具備有光學部,而該光學部具有具備與近方距離對應之近距用度數之近距用部、具備與較近方距離更遠之距離對應之遠距用度數之遠距用部、及將上述近距用部與上述遠距用部加以相連之環狀之中間部,且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中之一者被配置於中央,而未被配置於中央之另一者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其中,
於在上述光學部中上述遠距用部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之情形時,在朝向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及朝向與X方向正相反之方向且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圓柱透鏡頂焦度(單位:屈光度)滿足以下之條件1,
<條件1>
(於上述中間部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遠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於在上述光學部中上述近距用部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之情形時,在以上述X方向及上述X'方向所觀察時,圓柱透鏡頂焦度滿足以下之條件2。
<條件2>
(於上述中間部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近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亦可將上述構成之條件1及條件2置換為以下之條件1'及條件2',或者追加至條件1及2。
<條件1'>
(於上述中間部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遠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上述中間部之最大圓柱透鏡頂焦度)≦0.30
<條件2'>
(於上述中間部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近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上述中間部之最大圓柱透鏡頂焦度)≦0.30

Claims (22)

  1. 一種眼用鏡片,其具備有光學部,而該光學部具有具備與近方距離對應之近距用度數之近距用部、具備與較近方距離更遠之距離對應之遠距用度數之遠距用部、及將上述近距用部與上述遠距用部之間加以相連之環狀之中間部,且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中之一者被配置於中央,而未被配置於中央之另一者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其中,
    於上述中間部中,具有以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並在相較於上述遠距用部之遠距用度數或上述近距用部之近距用度數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的部分A,且具有以與X方向正相反之方向且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亦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並在相較於上述遠距用部之遠距用度數或上述近距用部之近距用度數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的部分A'。
  2. 如請求項1之眼用鏡片,其中,
    於上述光學部中,上述遠距用部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且
    於上述部分A之X方向及上述部分A'之X'方向上,具有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至遠距用度數之形狀。
  3. 如請求項2之眼用鏡片,其中,
    以X方向及X'方向所觀察時,圓柱透鏡頂焦度(單位:屈光度)滿足以下之各條件:
    <條件1-1>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 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遠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條件2-1>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遠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4. 如請求項2或3之眼用鏡片,其中,
    上述部分A及上述部分A'中度數之極小值與上述遠距用度數之差相對於上述近距用度數與上述遠距用度數之差的比率,係0.15以上且1.0以下。
  5. 如請求項1之眼用鏡片,其中,
    於上述光學部中,上述近距用部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且
    於上述部分A之X方向及上述部分A'之X'方向上,具有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至近距用度數之形狀。
  6. 如請求項5之眼用鏡片,其中,
    以X方向及X'方向所觀察時,圓柱透鏡頂焦度(單位:屈光度)滿足以下之各條件:
    <條件1-2>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近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條件2-2>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近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7. 如請求項5或6之眼用鏡片,其中,
    上述部分A及上述部分A'中度數之極大值與上述近距用度數之差相對於上述近距用度數與上述遠距用度數之差的比率,係0.15以上且1.0以下。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眼用鏡片,其中,
    被配置於中央之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以包含上述眼用鏡片之光學中心之方式被設置。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眼用鏡片,其中,
    上述眼用鏡片係隱形眼鏡。
  10.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眼用鏡片,其中,
    上述眼用鏡片係眼內透鏡。
  11. 一種眼用鏡片之設計方法,該眼用鏡片具備有光學部,而該光學部具有具備與近方距離對應之近距用度數之近距用部、具備與較近方距離更遠之距離對應之遠距用度數之遠距用部、及將上述近距用部與上述遠距用部之間加以相連之環狀之中間部,且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中之一者被配置於中央,而未被配置於中央之另一者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其中,
    上述眼用鏡片之設計方法以如下之方式設計眼用鏡片:於上述中間部中,具有以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並在相較於上述遠距用部之遠距用度數或上述近距用部之近距用度數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的部分A,且具有以與X方向正相反之方向且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亦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並在相較於上述遠距用部之遠距用度數或上述近距用部之近距用度數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的部分A'。
  12. 如請求項11之眼用鏡片之設計方法,其中,
    於上述光學部中,將上述遠距用部呈環狀地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且
    於上述部分A之X方向及上述部分A'之X'方向上,以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至遠距用度數之方式來設計眼用鏡片。
  13. 如請求項12之眼用鏡片之設計方法,其中,
    以X方向及X'方向所觀察時,圓柱透鏡頂焦度(單位:屈光度)滿足以下之各條件:
    <條件1-1>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遠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條件2-1>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遠距用度數更為遠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遠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14. 如請求項12或13之眼用鏡片之設計方法,其中,
    將上述部分A及上述部分A'中度數之極小值與上述遠距用度數之差相對於上述近距用度數與上述遠距用度數之差的比率,設為0.15以上且1.0以下。
  15. 如請求項11之眼用鏡片之設計方法,其中,
    於上述光學部中,將上述近距用部呈環狀地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且
    於上述部分A之X方向及上述部分A'之X'方向上,以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至近距用度數之方式來設計眼用鏡片。
  16. 如請求項15之眼用鏡片之設計方法,其中,
    以X方向及X'方向所觀察時,圓柱透鏡頂焦度(單位:屈光度)滿足以下之各條件:
    <條件1-2>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近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條件2-2>
    (於上述部分A'中,將度數增強至較上述近距用度數更為近距用後再將度數減弱而達到上述近距用度數時之圓柱透鏡頂焦度)≦0.30D。
  17. 如請求項15或16之眼用鏡片之設計方法,其中,將上述部分A及上述部分A'中度數之極大值與上述近距用度數之差相對於上述近距用度數與上述遠距用度數之差的比率,設為0.15以上且1.0以下。
  18. 如請求項11至17中任一項之眼用鏡片之設計方法,其中,
    被配置於中央之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以包含上述眼用鏡片之光學中心之方式被設置。
  19. 如請求項11至18中任一項之眼用鏡片之設計方法,其中,
    上述眼用鏡片係隱形眼鏡。
  20. 如請求項11至18中任一項之眼用鏡片之設計方法,其中,
    上述眼用鏡片係眼內透鏡。
  21. 一種眼用鏡片之製造方法,其具有:
    設計步驟,其藉由請求項11至2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眼用鏡片之設計方法來設計眼用鏡片;及
    加工步驟,其藉由加工裝置來製造所設計之眼用鏡片。
  22. 一種眼用鏡片組,其具備有複數個眼用鏡片,該眼用鏡片具備有光學部,而該光學部具有具備與近方距離對應之近距用度數之近距用部、具備與較近方距離更遠之距離對應之遠距用度數之遠距用部、及將上述近距用部與上述遠距用部之間加以相連之環狀之中間部,且上述近距用部或上述遠距用部中之一者被配置於中央,而未被配置於中央之另一者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其中,
    上述眼用鏡片組具備有複數個眼用鏡片,而該眼用鏡片於上述中間部中,具有以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並在相較於上述遠距用部之遠距用度數或上述近距用部之近距用度數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的部分A,且具有以與X方向正相反之方向且自中央朝向周邊之X'方向所觀察時,亦呈環狀地被配置於上述中間部之外緣並在相較於上述遠距用部之遠距用度數或上述近距用部之近距用度數將度數增強後再減弱的部分A'。
TW108136272A 2018-10-11 2019-10-07 眼用鏡片、其設計方法、其製造方法及眼用鏡片組 TW2020266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2437A JP6559866B1 (ja) 2018-10-11 2018-10-11 眼用レンズ、その設計方法、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眼用レンズセット
JP2018-192437 2018-10-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6687A true TW202026687A (zh) 2020-07-16

Family

ID=67614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6272A TW202026687A (zh) 2018-10-11 2019-10-07 眼用鏡片、其設計方法、其製造方法及眼用鏡片組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18556A1 (zh)
EP (1) EP3865930A4 (zh)
JP (1) JP6559866B1 (zh)
KR (1) KR102616950B1 (zh)
CN (1) CN112703443B (zh)
SG (1) SG11202103616YA (zh)
TW (1) TW202026687A (zh)
WO (1) WO20200753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63868B2 (en) 2020-06-01 2024-04-23 Ast Products, Inc. Double-sided aspheric diffractive multifocal lens, manufacture, and uses thereof
JP2023122709A (ja) * 2022-02-24 2023-09-05 Hoya株式会社 眼用レンズ、その設計方法、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眼用レンズセット
JP2023122708A (ja) * 2022-02-24 2023-09-05 Hoya株式会社 眼用レンズ、その設計方法、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眼用レンズセ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32488U (en) * 1998-02-11 2003-05-11 Euro Lens Technology S P A A progressive multifocal contact lens suitable for compensating presbyopia
WO2000008516A1 (en) * 1998-08-06 2000-02-17 Lett John B W Multifocal aspheric lens
US6709103B1 (en) 2002-10-31 2004-03-23 Johnson & Johnson Vision Care, Inc. Methods for designing multifocal ophthalmic lenses
JP4807801B2 (ja) 2005-06-03 2011-11-02 Hoya株式会社 累進多焦点コンタクト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US8690319B2 (en) * 2007-05-21 2014-04-08 Johnson & Johnson Vision Care, Inc. Ophthalmic lenses for prevention of myopia progression
CA2766647C (en) * 2009-06-25 2018-03-20 Johnson & Johnson Vision Care, Inc. Design of myopia control ophthalmic lenses
JP2012093522A (ja) * 2010-10-26 2012-05-17 Hoya Corp 累進多焦点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KR20160051843A (ko) * 2013-09-20 2016-05-11 호야 렌즈 타일랜드 리미티드 안경 렌즈 및 안경 렌즈의 제조 방법
US9638936B2 (en) * 2014-08-20 2017-05-02 Johnson & Johnson Vision Care, Inc. High plus treatment zone lens design for preventing and/or slowing myopia progression
JP6188974B1 (ja) * 2017-01-24 2017-08-30 Hoya株式会社 眼用レンズ、その設計方法、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眼用レンズセ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60707A (ja) 2020-04-16
KR20210070237A (ko) 2021-06-14
KR102616950B1 (ko) 2023-12-21
SG11202103616YA (en) 2021-05-28
EP3865930A4 (en) 2022-07-13
US20210318556A1 (en) 2021-10-14
WO2020075312A1 (ja) 2020-04-16
EP3865930A1 (en) 2021-08-18
CN112703443A (zh) 2021-04-23
JP6559866B1 (ja) 2019-08-14
CN112703443B (zh) 2023-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52576B2 (ja) 虹輪視の寸法を減少させる多重焦点眼用レンズ
JP4973027B2 (ja)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TW202026687A (zh) 眼用鏡片、其設計方法、其製造方法及眼用鏡片組
JP5831865B2 (ja) 改善された後面デザインを有するトーリックレンズ
KR102553989B1 (ko) 콘택트 렌즈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4608544B2 (ja) 多種材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JP2009540373A5 (zh)
JP6400552B2 (ja) 眼鏡用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JP2005242346A (ja) 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および眼鏡レンズ
JP6188974B1 (ja) 眼用レンズ、その設計方法、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眼用レンズセット
JP5642895B2 (ja) コンタクトレンズおよびコンタクト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TWI745092B (zh) 漸進連續變焦隱形眼鏡
US20230104969A1 (en) Lens element with improved visual performance
US20220179240A1 (en) Contact lens
US20220244573A1 (en) Ophthalmic lens
JP2003215507A (ja) 非球面眼鏡レンズ
JP2019518999A (ja) 眼用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2109094A (zh) 用於設計邊對邊光致變色軟式隱形眼鏡的方法
JP4195663B2 (ja) 乱視矯正用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WO2023162956A1 (ja) 眼用レンズ、その設計方法、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眼用レンズセット
WO2023162957A1 (ja) 眼用レンズ、その設計方法、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眼用レンズセット
JP3243627U (ja) 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KR100504388B1 (ko) 비축 비구면 다초점 광학 렌즈
TWM611615U (zh) 隱形眼鏡(一)
JP2016212163A (ja) 眼軸長さ変化抑制型視力矯正レン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