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8943A - 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8943A
TW202018943A TW107140130A TW107140130A TW202018943A TW 202018943 A TW202018943 A TW 202018943A TW 107140130 A TW107140130 A TW 107140130A TW 107140130 A TW107140130 A TW 107140130A TW 202018943 A TW202018943 A TW 20201894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rrier layer
layer
region
mask pattern
electron mobilit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0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4909B (zh
Inventor
溫文瑩
Original Assignee
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401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14909B/zh
Priority to CN201910496050.6A priority patent/CN111180505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189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89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49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490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two-dimensional charge carrier gas channel, e.g. HEMT ; with two-dimensional charge-carrier layer formed at a heterojunction interface
    • H01L29/7786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two-dimensional charge carrier gas channel, e.g. HEMT ; with two-dimensional charge-carrier layer formed at a heterojunction interface with direct single heterostructure, i.e. with wide bandgap layer formed on top of active layer, e.g. direct single heterostructure MIS-like HEMT
    • H01L29/7787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two-dimensional charge carrier gas channel, e.g. HEMT ; with two-dimensional charge-carrier layer formed at a heterojunction interface with direct single heterostructure, i.e. with wide bandgap layer formed on top of active layer, e.g. direct single heterostructure MIS-like HEMT with wide bandgap charge-carrier supplying layer, e.g. direct single heterostructure MODF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684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or junctions between the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46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active layer made of a group 13/15 material, e.g. group 13/15 velocity modulation transistor [VMT], group 13/15 negative resistance FET [NERFET]
    • H01L29/66462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active layer made of a group 13/15 material, e.g. group 13/15 velocity modulation transistor [VMT], group 13/15 negative resistance FET [NERFET] with a heterojunction interface channel or gate, e.g. HFET, HIGFET, SISFET, HJFET, HEM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Junction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HEMT)元件及其製造方法。HEMT元件包括第一通道層、第一阻障層、第二阻障層、第一閘極、第一汲極與第一源極。第一通道層設置於基底上。第一阻障層設置於第一通道層上。第二阻障層設置於第一阻障層上。第二阻障層具有延伸至第一阻障層的第一開口。第一閘極設置於第一開口內的第一阻障層上。第一汲極與第一源極分別設置於第一開口的相對兩側的第二阻障層上。

Description

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晶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HEMT)是場效電晶體的一種。HEMT包括兩種具有不同能隙的半導體材料,而形成異質接面(hetero junction),且能作為導電通道。由於HEMT具有低阻值、高崩潰電壓以及快速開關切換頻率等優點,故在高功率電子元件之領域中受到廣泛的應用。
HEMT可依據通道的常開或常關而分別歸類為空乏型(depletion mode)或增強型(enhancement mode)HEMT。一般而言,製造增強型HEMT的方法包括在主動區內對異質接面的阻障層進行蝕刻或摻雜。然而,蝕刻可能破壞阻障層,進而影響下伏的通道層內所形成的二維電子氣(two dimensional electron gas,2DEG)。另外,關於進行摻雜,阻障層內的摻質可能因其他高溫製程而向外擴散。因此,目前的增強型HEMT的製程以及可靠度受到限制。
本發明提供一種HEMT元件及其製造方法,可提高增強型HEMT的可靠度。
本發明實施例的HEMT元件包括第一通道層、第一阻障層、第二阻障層、第一閘極、第一汲極與第一源極。第一通道層設置於基底上。第一阻障層設置於第一通道層上。第二阻障層設置於第一阻障層上。第二阻障層具有延伸至第一阻障層的第一開口。第一閘極設置於第一開口內的第一阻障層上。第一汲極與第一源極分別設置於第一開口的相對兩側的第二阻障層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阻障層與第二阻障層的材料相同或類似結構(如第一阻障層為AlGaN且第二阻障層為AlN,或第一阻障層為AlN而第二阻障層為AlGaN),且第一阻障層與第二阻障層之間具有介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HEMT元件具有第一區與第二區。第一通道層、第一阻障層與第二阻障層位於第一區與第二區內。第二阻障層的第一開口位於第一區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HEMT元件更包括第二閘極、第二汲極與第二源極。第二閘極、第二汲極與第二源極設置於第二阻障層上且位於第二區內。第二閘極位於第二汲極與第二源極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阻障層與第二阻障層在第一區與第二區之間的介面處不連續。
在一些實施例中,HEMT元件更包括第二通道層、第三阻障層以及第四阻障層。第二通道層設置於第二阻障層上且位於第二區內。第三阻障層設置於第二通道層上且位於第二區內。第四阻障層設置於第三阻障層上且位於第二區內。第四阻障層具有延伸至第三阻障層的第二開口。
在一些實施例中,HEMT元件更包括第二閘極、第二汲極與第二源極。第二閘極設置於第二開口內的第三阻障層上。第二汲極與第二源極分別設置於第二開口的相對兩側的第四阻障層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HEMT元件更包括重摻雜層。重摻雜層設置於第四阻障層與第二汲極之間,且位於第四阻障層與第二源極之間。
本發明實施例的HEMT元件的製造方法包括:在基底上形成第一通道層;在第一通道層上形成第一阻障層;在第一阻障層上形成第一遮罩圖案;在第一阻障層的被第一遮罩圖案暴露出來的部分上形成第二阻障層;移除第一遮罩圖案,以暴露出第一阻障層的一部分;在第一阻障層的暴露部分上形成第一閘極;以及在第一閘極的相對兩側的第二阻障層上形成第一汲極與第一源極。
在一些實施例中,HEMT元件具有第一區與第二區。第一通道層、第一阻障層與第二阻障層位於第一區與第二區內,且第一遮罩圖案設置於第一區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HEMT元件的製造方法更包括:在第二區內的第二阻障層上形成第二閘極、第二汲極與第二源極。第二閘極位於第二汲極與第二源極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HEMT元件的製造方法更包括:在第二區內的第二阻障層上形成第二通道層;在第二通道層上形成第三阻障層;在第三阻障層上形成第二遮罩圖案;在第三阻障層的被第二遮罩圖案暴露出來的部分上形成第四阻障層;以及移除第二遮罩圖案,以暴露出第三阻障層的一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HEMT元件的製造方法更包括:在第三阻障層的暴露部分上形成第二閘極;以及在第二閘極的相對兩側的第四阻障層上形成第二汲極與第二源極。
在一些實施例中,HEMT元件的製造方法更包括:在第四阻障層上形成重摻雜層。重摻雜層位於第四阻障層與第二汲極之間,且位於第四阻障層與第二源極之間。
基於上述,本發明實施例包括在第一阻障層上形成具有暴露出第一阻障層的開口的第二阻障層。如此一來,交疊於上述開口的異質接面包括第一阻障層與下伏的第一通道層,而並未包括第二阻障層。第一阻障層的厚度不足以使此異質接面在未經施加偏壓的情況下產生導電通道,故此異質接面可作為增強型(或稱為常關型)HEMT的主動區。此外,本發明實施例藉由使用選擇性磊晶的方法來形成具有開口的第二阻障層,且並未對第一阻障層或第二阻障層進行蝕刻。因此,可避免第一阻障層與第二阻障層受到蝕刻的損壞。再者,本發明實施例可避免對第一阻障層與第二阻障層進行摻雜。因此,可避免摻質因其他高溫製程而四處擴散的問題。換言之,可提高HEMT元件的可靠度。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的HEMT元件10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圖2A至圖2I是圖1所示的HEMT元件10的製造方法中各階段的結構之剖視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HEMT元件10(如圖2I所示)的製造方法可包括下列步驟。
請參照圖1與圖2A,進行步驟S100,提供基底100。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0包括半導體基底或半導體上覆絕緣體(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SOI)基底。半導體基底或SOI基底中的半導體材料可包括元素半導體或化合物半導體。舉例而言,元素半導體可包括Si或Ge。化合物半導體可包括SiGe、SiC、SiGeC、III-V族半導體材料或II-VI族半導體材料。III-V族半導體材料可包括GaN、GaP、GaAs、AlN、AlP、AlAs、InN、InP、InAs、GaNP、GaNAs、GaPAs、AlNP、AlNAs、AlPAs、InNP、InNAs、InPAs、GaAlNP、GaAlNAs、GaAlPAs、GaInNP、GaInNAs、GaInPAs、InAlNP、InAlNAs或InAlPAs。II-VI族半導體材料可包括CdS、CdSe、CdTe、ZnS、ZnSe、ZnTe、HgS、HgSe、HgTe、CdSeS、CdSeTe、CdSTe、ZnSeS、ZnSeTe、ZnSTe、HgSeS、HgSeTe、HgSTe、CdZnS、CdZnSe、CdZnTe、CdHgS、CdHgSe、CdHgTe、HgZnS、HgZnSe、HgZnTe、CdZnSeS、CdZnSeTe、CdZnSTe、CdHgSeS、CdHgSeTe、CdHgSTe、HgZnSeS、HgZnSeTe或HgZnSTe。此外,半導體基底可經摻雜為第一導電型或與第一導電型互補的第二導電型。舉例而言,第一導電型可為N型,而第二導電型可為P型。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0可具有第一區R1以及第二區R2。在後續的步驟中,可在第一區R1內形成第一導電型的增強型(enhancement mode)HEMT,且可在第二區R2內形成第一導電型的空乏型(depletion mode)HEMT或第二導電型的HEMT。
請參照圖1與圖2B,選擇性地進行步驟S102,在基底100上形成緩衝層102。緩衝層102可位於第一區R1與第二區R2內。在一些實施例中,緩衝層102可實質上全面地覆蓋基底100的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緩衝層102的材料可包括III族氮化物或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舉例而言,緩衝層102的材料可包括InAlGaN、AlGaN、AlInN、InGaN、AlN、GaN或其組合。緩衝層102的形成方法可包括磊晶製程(epitaxial process)。緩衝層102的厚度會影響元件崩潰電壓,其厚度範圍依據元件規格可為800 nm 至10000 nm。藉由設置緩衝層102,可降低由基底100與後續形成於基底100上的第一通道層104(請參照圖2C)之間的晶格常數差異及/或熱膨脹係數差異所造成的應力。
請參照圖1與圖2C,進行步驟S104,在緩衝層102上形成第一通道層104。第一通道層104位於第一區R1與第二區R2內。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通道層104可實質上全面地覆蓋於緩衝層102上。在不形成緩衝層102的實施例中,第一通道層104可直接形成於基底100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通道層104的材料可包括III族氮化物或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舉例而言,第一通道層104的材料包括GaN。第一通道層104的形成方法可包括磊晶製程。第一通道層104的厚度範圍可為800 nm至3000 nm。
請參照圖1與圖2D,進行步驟S106,在第一通道層104上形成第一阻障層106。第一阻障層106位於第一區R1與第二區R2內。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阻障層106可實質上全面地覆蓋於第一通道層104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阻障層106的材料可包括III族氮化物或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舉例而言,第一阻障層106的材料包括III族氮化物或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例如是InAlGaN、AlGaN、AlInN、AlN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阻障層106的材料為Alx Ga1-x N,其中x為0至1。在另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阻障層106的材料為Iny Alz Ga1-y-z N,其中y為0至1且z為0至1。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阻障層106的形成方法包括磊晶製程。此外,第一阻障層106的厚度小於10 nm,以使第一通道層104的靠近第一阻障層106的區域在此時不形成二維電子氣(two dimensional electron gas,2DEG)。換言之,此時並未在第一通道層104內形成導電通道。舉例而言,第一阻障層106的厚度範圍可為1 nm至10 nm。
請參照圖1與圖2E,進行步驟S108,在第一阻障層106上形成第一遮罩圖案108。第一遮罩圖案108位於第一區R1內。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第一遮罩圖案108的方法包括在第一阻障層106上以例如是化學氣相沈積製程的方法形成遮罩層(未繪示),接著圖案化此遮罩層而形成第一遮罩圖案108。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遮罩圖案108可為硬遮罩圖案。舉例而言,第一遮罩圖案108的材料可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或其組合。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遮罩圖案108的厚度範圍可為10 nm至500 nm。
請參照圖1與圖2F,進行步驟S110,在第一阻障層106的被第一遮罩圖案108暴露出來的部分上形成第二阻障層110。第二阻障層110經形成於第一區R1與第二區R2內。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磊晶製程形成第二阻障層110。在此些實施例中,僅會在第一阻障層110的暴露出的表面磊晶成長,而不會在第一遮罩圖案108的表面磊晶成長。因此,由磊晶製程形成第二阻障層110的方法又可稱為選擇性磊晶法(selective epitaxial method)。在一些實施例中,起初形成的第二阻障層110之厚度可能會超過第一遮罩圖案108的高度,且可藉由例如是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或回蝕刻(etching back)的方法薄化第二阻障層110,以使經薄化的第二阻障層110的表面與第一遮罩圖案108的頂面實質上共面。在此些實施例中,經薄化的第二阻障層110的厚度與第一遮罩圖案108的厚度可實質上相同。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阻障層106與第二阻障層110可由相同或結構相似的材料構成。儘管如此,由於第一阻障層106與第二阻障層110並非於同一磊晶製程中形成,故第一阻障層106與第二阻障層110之間仍會存在介面F。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阻障層110與第一阻障層的總厚度可超過15 nm,以使包含第一阻障層106、第二阻障層110與第一通道層104的異質接面(hetero junction)HJ1在未經施加偏壓的情況下即可形成二維電子氣EG。換言之,此異質接面HJ1可作為空乏型(depletion mode)HEMT(亦稱為常開型(normally on)HEMT)的主動區,且此空乏型HEMT屬於第一導電型(例如是N型)。舉例而言,第二阻障層110的厚度範圍為5 nm至20 nm。在一些實施例中,異質接面HJ1不與第一遮罩圖案108交疊。另一方面,與第一遮罩圖案108交疊的異質接面HJ2包含第一阻障層106與第一通道層104,但不包含第二阻障層110。由於第一阻障層106的厚度小於10 nm,故異質接面HJ2未經施加偏壓時不會在其中形成二維電子氣。因此,異質接面HJ2可作為增強型(enhancement mode)HEMT(亦稱為常關型(normally off)HEMT)的主動區,且此增強型HEMT屬於第一導電型(例如是N型)。
請參照圖1與圖2G,進行步驟S112,移除第一遮罩圖案108,以暴露出第一阻障層106的一部分。如此一來,第二阻障層110在第一遮罩圖案108原本的位置處不連續,或可視為第二阻障層110具有第一開口P1。第一開口P1位於第一區R1內,且第一開口P1沿堆疊方向延伸至第一阻障層106的頂面,而暴露出第一阻障層106的一部分。此外,第一開口P1的位置即為原本第一遮罩圖案108的位置。由此可知,異質接面HJ1不與第一開口P1交疊,且異質接面HJ2與第一開口P1交疊。
請參照圖1與圖2H,進行步驟S114,在第一阻障層106的暴露部分上形成第一閘極G1。由上可知,第一閘極G1位於第一開口P1中,且位於第一區R1內。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閘極G1填滿第一開口P1,並延伸至第二阻障層110的表面上。此外,進行步驟S116,形成第一汲極D1與第一源極S1。第一汲極D1與第一源極S1位於第一區R1內,且第一汲極D1與第一源極S1設置於第一閘極G1的相對兩側的第二阻障層110上。換言之,第一汲極D1與第一源極S1位於第一開口P1的相對兩側。需注意的是,第一汲極D1與第一源極S1的位置可相互對調,本發明並不以圖2H所繪示的配置為限。此外,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調換步驟S114與步驟S116的先後順序,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閘極G1的材料可包括金屬或金屬氮化物(例如Ta、TaN、Ti、TiN、W、Pd、Ni、Au、Al或其組合)、金屬矽化物(例如WSix)或其他可與第一阻障層106形成蕭特基接觸(schottky contact)的材料。第一汲極D1與第一源極S1的材料可包括金屬(例如Al、Ti、Ni、Au或其合金),或其他可與第二阻障層110形成歐姆接觸(ohmic contact)的材料。形成第一閘極G1、第一汲極D1與第一源極S1的方法可包括化學氣相沈積法、物理氣相沈積法(例如是濺鍍等)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閘極G1、第一汲極D1與第一源極S1的厚度可分別為100 nm至3000 nm。至此,已在第一區R1內形成電晶體T1。電晶體T1包括第一通道層104、第一阻障層106、第二阻障層110的位於第一區R1內的部分,且包括第一閘極G1、第一汲極D1與第一源極S1。電晶體T1可為增強型HEMT(或稱為常關型HEMT),且可屬於第一導電型(例如是N型)。此外,異質接面HJ2可作為電晶體T1的主動區。
進行步驟S118,在第二區R2內的第二阻障層110上形成第二閘極G2、第二汲極D2與第二源極S2。第二閘極G2位於第二汲極D2與第二源極S2之間。需注意的是,第二汲極D2與第二源極S2的位置可相互對調,本發明並不以圖2H所繪示的配置為限。此外,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調換步驟S114、步驟S116與步驟S118的先後順序,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閘極G2的材料可包括金屬或金屬氮化物(例如Ta、TaN、Ti、TiN、W、Pd、Ni、Au、Al或其組合)、金屬矽化物(例如WSix)或其他可與第二阻障層110形成蕭特基接觸的材料。第二汲極D2與第二源極S2的材料可包括金屬(例如Al、Ti、Ni、Au或其合金),或其他可與第二阻障層110形成歐姆接觸的材料。形成第二閘極G2、第二汲極D2與第二源極S2的方法可包括化學氣相沈積法、物理氣相沈積法(例如是濺鍍等)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閘極G2、第二汲極D2與第二源極S2的厚度可分別為100 nm 至3000 nm。至此,已在第二區R2內形成電晶體T2。電晶體T2包括第一通道層104、第一阻障層106、第二阻障層110的位於第二區R2內的部分,且包括第二閘極G2、第二汲極D2與第二源極S2。電晶體T2可為空乏型(或稱為常開型)HEMT,且可屬於第一導電型(例如是N型)。此外,異質接面HJ1的位於第二區R2內的區段可作為電晶體T2的主動區。
請參照圖1與圖2I,進行步驟S120,移除第一阻障層106與第二阻障層110的位於第一區R1與第二區R2的交界附近的部分。如此一來,可在包括第一阻障層106與第二阻障層110的堆疊結構中形成暴露出第一通道層104的開口P。藉由形成開口P,位於開口P下方的第一通道層104不再形成二維電子氣。因此,可使電晶體T1內的二維電子氣EG與電晶體T2內的二維電子氣EG彼此不相連通。換言之,可使電晶體T1與電晶體T2彼此電性隔離。
至此,已完成本發明一些實施例的HEMT元件10的製造。HEMT元件10可包括位於第一區R1內的電晶體T1以及位於第二區R2內的電晶體T2。電晶體T1為增強型HEMT,而電晶體T2為空乏型HEMT。此外,電晶體T1與電晶體T2均屬於第一導電型(例如是N型),且可藉由組合電晶體T1與電晶體T2而形成邏輯閘。舉例而言,邏輯閘例如是反相器(inverter)等。
基於上述,本發明實施例包括在第一阻障層上形成具有暴露出第一阻障層的開口的第二阻障層。如此一來,交疊於上述開口的異質接面包括第一阻障層與下伏的第一通道層,而並未包括第二阻障層。第一阻障層的厚度不足以使此異質接面在未經施加偏壓的情況下產生二維電子氣(或稱導電通道),故此異質接面可作為增強型(或稱為常關型)HEMT的主動區。此外,本發明實施例藉由使用選擇性磊晶的方法來形成具有開口的第二阻障層,且並未對第一阻障層或第二阻障層進行蝕刻。因此,可避免第一阻障層與第二阻障層受到蝕刻的損壞。再者,本發明實施例可避免對第一阻障層與第二阻障層進行摻雜。因此,可避免摻質因其他高溫製程而四處擴散的問題。換言之,可提高HEMT元件的可靠度。
圖3是依照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的HEMT元件20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圖4A至圖4L是圖3所示的HEMT元件20的製造方法中各階段的結構之剖視示意圖。圖3與圖4A至圖4L所示的實施例相似於圖1與圖2A至圖2I所示的實施例,以下僅描述兩者的差異處,相同或相似處則不再贅述。此外,相同或相似的元件符號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構件。
請參照圖1、圖3與圖4A,進行如圖1所示的步驟S100至步驟S112。如此一來,可在基底上依序形成緩衝層102、第一通道層104、第一阻障層106以及第二阻障層110。緩衝層102、第一通道層104、第一阻障層106以及第二阻障層110延伸於第一區R1與第二區R2內。圖4A所示的第一區R1位於右側且第二區R2位於左側,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A至圖2I所示,第一區R1也可位於左側而第二區R2位於右側。第二阻障層110可視為具有暴露出第一阻障層106的第一開口P1,且第一開口P1位於第一區R1內。未與第一開口P1交疊的異質接面HJ1包括第一阻障層106、第二阻障層110與第一通道層104。由於第一阻障層106與第二阻障層110的總厚度大於15 nm,故在未對異質接面HJ1施加偏壓的情況下即可形成二維電子氣EG。另一方面,與第一開口P1交疊的異質接面HJ2包括第一阻障層106與第一通道層104,而並未包括第二阻障層110。由於第一阻障層106的厚度不足(例如是小於10 nm),故在未對異質接面HJ2施加偏壓的情況下不會於異質接面HJ2內的第一通道層104中形成二維電子氣。因此,異質接面HJ2可作為增強型HEMT(例如是圖4L所示的電晶體T1)的主動區,且此增強型HEMT可屬於第一導電型(例如是N型)。
接下來,將在第二區R2內形成第二導電型(例如是P型)的增強型HEMT。
請參照圖3與圖4B,進行步驟S200,在第一區R1內的第二阻障層110與第一阻障層106上形成遮罩圖案202。在第一區R1內,遮罩圖案202可由第二阻障層110的頂面延伸至第一開口P1中,且可填滿第一開口P1。此外,遮罩圖案202可暴露出第二阻障層110的位於第二區R2內的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遮罩圖案202的材料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或其組合。此外,遮罩圖案202的厚度範圍可為10 nm至500 nm。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例如是化學氣相沈積製程的方法在第二阻障層110與第一阻障層106上形成實質上全面披覆的遮罩層(未繪示)。接著,圖案化此遮罩層以形成遮罩圖案202。
請參照圖3與圖4C,進行步驟S202,在第二區R2內的第二阻障層110上形成第二通道層204。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例如是選擇性磊晶的方法在第二阻障層110的暴露部分上形成第二通道層204。換言之,第二通道層204僅會形成由第二阻障層110的暴露部分上磊晶成長,而不會由遮罩圖案202的表面磊晶成長。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通道層204的材料可包括III族氮化物或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舉例而言,第二通道層204的材料包括AlGaN。此外,第二通道層204的厚度範圍可為10 nm至50 nm。
請參照圖3與圖4D,進行步驟S204,在第二通道層204上形成第三阻障層206。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例如是選擇性磊晶的方式在第二區R2內的第二通道層204上形成第三阻障層206。換言之,第三阻障層206僅會形成由第二通道層204的暴露部分上磊晶成長,而不會由遮罩圖案202的表面磊晶成長。在一實施例中,第三阻障層206的材料包括III族氮化物或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舉例而言,第三阻障層206的材料包括InAlGaN、AlGaN、InGaN、InAlN、GaN或InN或其組合,並摻雜有第二導電型摻質(例如Mg)。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阻障層206的摻雜濃度範圍為1´1017 cm-3 至1´1020 cm-3 。此外,第三阻障層206的厚度可小於20 nm,以使第二通道層204的靠近第三阻障層206的區域在此時不形成二維電洞氣(two dimensional hole gas,2DHG)。換言之,此時並未於第二通道層204內形成導電通道。舉例而言,第三阻障層206的厚度範圍可為5 nm至20 nm。
請參照圖3與圖4E,進行步驟S206,在第三阻障層206上形成第二遮罩圖案208。第二遮罩圖案208位於第二區R2內。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第二遮罩圖案208的方法包括在第三阻障層206上以例如是化學氣相沈積製程的方法形成遮罩層(未繪示),接著圖案化此遮罩層而形成第二遮罩圖案208。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遮罩圖案208可為硬遮罩圖案。舉例而言,第二遮罩圖案208的材料可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或其組合。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遮罩圖案208的厚度範圍可為10 nm至500 nm。
請參照圖3與圖4F,進行步驟S208,在第三阻障層206的被第二遮罩圖案208暴露出來的部分上形成第四阻障層210。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例如是選擇性磊晶的方法在第二區R2內的第三阻障層206上形成第四阻障層210。換言之,第四阻障層210僅會形成由第三阻障層206的暴露部分上磊晶成長,而不會由遮罩圖案202以及第二遮罩圖案208的表面磊晶成長。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阻障層206與第四阻障層210可由相同的材料構成,且可具有實質上相同的摻雜濃度。儘管如此,由於第三阻障層206與第四阻障層210並非於同一磊晶製程中形成,故第三阻障層206與第四阻障層210之間仍會存在介面F1。在一些實施例中,第四阻障層210的高度可低於第二遮罩圖案208的高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四阻障層210與第三阻障層206的總厚度可大於30 nm。舉例而言,第四阻障層210的厚度範圍可為10 nm至70 nm。如此一來,在第二區R2內不與第二遮罩圖案208交疊的異質接面HJ3包含第三阻障層206、第四阻障層210與第二通道層204,且在未經施加偏壓的情況下即可形成二維電洞氣HG。另一方面,在第二區R2內與第二遮罩圖案208交疊的異質接面HJ4包括第三阻障層206與第二通道層204,而不包括第四阻障層210。由於第三阻障層206的厚度小於20 nm,故異質接面HJ4在未經施加偏壓的情況下並不會在第二通道層204中形成二維電洞氣。如此一來,異質接面HJ4可作為增強型HEMT(亦稱為常關型HEMT)的主動區,且此增強型HEMT屬於第二導電型(例如是P型)。
請參照圖3與圖4G,進行步驟S210,在第四阻障層210上形成重摻雜層212。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選擇性磊晶的方法在第二區R2內的第四阻障層210上形成重摻雜層212。換言之,重摻雜層212僅會形成由第四阻障層210的暴露部分上磊晶成長,而不會由遮罩圖案202以及第二遮罩圖案208的表面磊晶成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重摻雜層212的頂面可實質上齊平於第二遮罩圖案208的頂面。重摻雜層212的材料及摻質可與第三阻障層206及第四阻障層210的材料及摻質相同,惟重摻雜層212的摻質(第二導電型,例如是P型)濃度高於第三阻障層206與第四阻障層210的摻質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重摻雜層212的摻質濃度可為第三阻障層206與第四阻障層210的摻質濃度的1倍至100倍。藉由設置重摻雜層212,可降低第四阻障層210與後續形成於其上的電極(例如是圖4K所示的第二汲極D2與第二源極S2)之間的接觸電阻。
請參照圖3與圖4H,進行步驟S212,移除遮罩圖案202與第二遮罩圖案208。如此一來,暴露出第二阻障層110與第一阻障層106位於第一區R1內的一部分,且暴露出第二區R2中第三阻障層206的一部分。第四阻障層210在第二遮罩圖案208原本的位置處不連續,或可視為第四阻障層210在該處具有第二開口P2。換言之,第二開口P2位於第二區R2內,且第二開口P2沿堆疊方向延伸至第三阻障層206的頂面,而暴露出第三阻障層206的一部分。此外,第二開口P2的位置即為原本第二遮罩圖案208的位置。由此可知,異質接面HJ3不與第二開口P2交疊,且異質接面HJ4與第二開口P2交疊。
請參照圖3與圖4I,進行步驟S214,形成第一汲極D1與第一源極S1。第一汲極D1與第一源極S1位於第一區R1內,且第一汲極D1與第一源極S1設置於第一開口P1的相對兩側的第二阻障層110上。此外,第一汲極D1與第一源極S1包括能與第阻障層110形成歐姆接觸的導體材料。
請參照圖3與圖4J,進行步驟S216,形成遮罩圖案214。遮罩圖案214覆蓋第一區R1,而未延伸至第二區R2。在一些實施例中,遮罩圖案214覆蓋第一汲極D1與第一源極S1,且可填滿第一開口P1。在一些實施例中,遮罩圖案214的材料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或其組合。此外,遮罩圖案214的覆蓋區域定義出第一區R1中電晶體T1的區域。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例如是化學氣相沈積製程的方法在圖4I所示的結構上形成實質上全面披覆的遮罩層(未繪示)。接著,圖案化此遮罩層以形成遮罩圖案214。
請參照圖3與圖4K,進行步驟S218,形成第二閘極G2a、第二汲極D2a以及第二源極S2a。第二閘極G2a可設置於第二開口P2中,而電性連接於第三阻障層206。第二汲極D2a與第二源極S2a設置於第二開口P2的相對兩側的第四阻障層210上,且分別電性連接於第四阻障層210。需注意的是,第二汲極D2a與第二源極S2a的位置可相互對調,本發明並不以圖4K所繪示的配置為限。此外,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製程需求調整第二閘極G2a、第二汲極D2a以及第二源極S2a的形成順序,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閘極G2a的材料可包括金屬或金屬氮化物(例如Ta、TaN、Ti、TiN、W、Pd、Ni、Au、Al或其組合)、金屬矽化物(例如WSix )或其他可與第三阻障層206形成蕭特基接觸的材料。第二汲極D2a與第二源極S2a的材料可包括金屬(例如Al、Ti、Ni、Au或其合金),或其他可與第四阻障層210形成歐姆接觸的材料。形成第二閘極G2a、第二汲極D2a與第二源極S2a的方法可包括化學氣相沈積法、物理氣相沈積法(例如是濺鍍等)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閘極G2a、第二汲極D2a與第二源極S2a的厚度可分別為100 nm至3000 nm。
至此,已在第二區R2內形成電晶體T2a。電晶體T2a包括第二通道層204、第三阻障層206、第四阻障層210,且包括第二閘極G2a、第二汲極D2a與第二源極S2a。此外,異質接面HJ4可作為電晶體T2a的主動區。未對異質接面HJ4施加偏壓時不會產生二維電洞氣,而在對異質接面HJ4施予適當偏壓的情況下方形成二維電洞氣(亦即導電通道)。由此可知,電晶體T2a可為增強型(或稱為常開型)HEMT,且可屬於第二導電型(例如是P型)。
請參照圖3與圖4L,進行步驟S220,移除遮罩圖案214,且形成第一閘極G1。第一閘極G1形成於第一開口P1內,且電性連接於第一阻障層106。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閘極G1填滿第一開口P1,並延伸至第二阻障層110的表面上。第一閘極G1的材料可包括能與第一阻障層形成蕭特基接觸的材料。至此,已在第一區R1內形成電晶體T1。電晶體T1包括第一通道層104、第一阻障層106、第二阻障層110的位於第一區R1內的部分,且包括第一閘極G1、第一汲極D1與第一源極S1。異質接面HJ2可作為電晶體T1的主動區。
未對異質接面HJ2施加偏壓時不會產生二維電子氣,而在對異質接面HJ2施予適當偏壓的情況下方形成二維電子氣(亦即導電通道)。電晶體T1可為增強型(或稱為常關型)HEMT,且可屬於第一導電型(例如是N型)。
至此,已完成本發明一些實施例的HEMT元件20的製造。HEMT元件20可包括位於第一區R1內的電晶體T1以及位於第二區R2內的電晶體T2。電晶體T1與電晶體T2均為增強型HEMT,而電晶體T1屬於第一導電型(例如是N型)且電晶體T2屬於第二導電型(例如是P型)。可藉由組合電晶體T1與電晶體T2而形成邏輯閘,例如是反相器等。此外,相似於電晶體T1的製造方法,電晶體T2的製造方法亦可避免對第三阻障層206與第四阻障層210進行蝕刻或摻雜。因此,亦可提高電晶體T2的可靠度。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20:HEMT元件100:基底102:緩衝層104:第一通道層106:第一阻障層108:第一遮罩圖案110:第二阻障層202、214:遮罩圖案204:第二通道層206:第三阻障層208:第二遮罩圖案210:第四阻障層212:重摻雜層D1:第一汲極D2、D2a:第二汲極EG:二維電子氣F、F1:介面G1:第一閘極G2、G2a:第二閘極HG:二維電洞氣HJ1、HJ2、HJ3、HJ4:異質接面P:開口P1:第一開口P2:第二開口R1:第一區R2:第二區S1:第一源極S2、S2a:第二源極S100、S102、S104、S106、S108、S110、S112、S114、S116、S118、S120、S200、S202、S204、S206、S208、S210、S212、S214、S216、S218、S220:步驟T1、T2、T2a:電晶體
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的HEMT元件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圖2A至圖2I是圖1所示的HEMT元件的製造方法中各階段的結構之剖視示意圖。 圖3是依照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的HEMT元件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圖4A至圖4L是圖3所示的HEMT元件的製造方法中各階段的結構之剖視示意圖。
10:HEMT元件
100:基底
102:緩衝層
104:第一通道層
106:第一阻障層
110:第二阻障層
D1:第一汲極
D2:第二汲極
F:介面
G1:第一閘極
G2:第二閘極
HJ1、HJ2:異質接面
P:開口
P1:第一開口
R1:第一區
R2:第二區
S1:第一源極
S2:第二源極
T1、T2:電晶體

Claims (14)

  1. 一種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包括: 第一通道層,設置於基底上; 第一阻障層,設置於所述第一通道層上; 第二阻障層,設置於所述第一阻障層上,其中所述第二阻障層具有延伸至所述第一阻障層的第一開口; 第一閘極,設置於所述第一開口內的所述第一阻障層上;以及 第一汲極與第一源極,分別設置於所述第一開口的相對兩側的所述第二阻障層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阻障層與所述第二阻障層的材料相同且所述第一阻障層與所述第二阻障層之間具有介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其中所述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具有第一區與第二區,所述第一通道層、所述第一阻障層與所述第二阻障層位於所述第一區與所述第二區內,所述第二阻障層的所述第一開口位於所述第一區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更包括: 第二閘極、第二汲極與第二源極,設置於所述第二阻障層上且位於所述第二區內,其中所述第二閘極位於所述第二汲極與所述第二源極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阻障層與所述第二阻障層在所述第一區與所述第二區之間的介面處不連續。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更包括: 第二通道層,設置於所述第二阻障層上且位於所述第二區內; 第三阻障層,設置於所述第二通道層上且位於所述第二區內;以及 第四阻障層,設置於所述第三阻障層上且位於所述第二區內,其中所述第四阻障層具有延伸至所述第三阻障層的第二開口。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更包括: 第二閘極,設置於所述第二開口內的所述第三阻障層上;以及 第二汲極與第二源極,分別設置於所述第二開口的相對兩側的所述第四阻障層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更包括重摻雜層,設置於所述第四阻障層與所述第二汲極之間,且位於所述第四阻障層與所述第二源極之間。
  9. 一種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包括: 在基底上形成第一通道層; 在所述第一通道層上形成第一阻障層; 在所述第一阻障層上形成第一遮罩圖案; 在所述第一阻障層的被所述第一遮罩圖案暴露出來的部分上形成第二阻障層; 移除所述第一遮罩圖案,以暴露出所述第一阻障層的一部分; 在所述第一阻障層的暴露部分上形成第一閘極;以及 在所述第一閘極的相對兩側的所述第二阻障層上形成第一汲極與第一源極。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具有第一區與第二區,所述第一通道層、所述第一阻障層與所述第二阻障層位於所述第一區與所述第二區內,且所述第一遮罩圖案設置於所述第一區內。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的製造方法,更包括: 在所述第二區內的所述第二阻障層上形成第二閘極、第二汲極與第二源極,其中所述第二閘極位於所述第二汲極與所述第二源極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的製造方法,更包括: 在所述第二區內的所述第二阻障層上形成第二通道層; 在所述第二通道層上形成第三阻障層; 在所述第三阻障層上形成第二遮罩圖案; 在所述第三阻障層的被所述第二遮罩圖案暴露出來的部分上形成第四阻障層;以及 移除所述第二遮罩圖案,以暴露出所述第三阻障層的一部分。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的製造方法,更包括: 在所述第三阻障層的暴露部分上形成第二閘極;以及 在所述第二閘極的相對兩側的所述第四阻障層上形成第二汲極與第二源極。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的製造方法,更包括在所述第四阻障層上形成重摻雜層,其中所述重摻雜層位於所述第四阻障層與所述第二汲極之間,且位於所述第四阻障層與所述第二源極之間。
TW107140130A 2018-11-13 2018-11-13 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7149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40130A TWI714909B (zh) 2018-11-13 2018-11-13 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N201910496050.6A CN111180505B (zh) 2018-11-13 2019-06-10 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40130A TWI714909B (zh) 2018-11-13 2018-11-13 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8943A true TW202018943A (zh) 2020-05-16
TWI714909B TWI714909B (zh) 2021-01-01

Family

ID=70649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0130A TWI714909B (zh) 2018-11-13 2018-11-13 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80505B (zh)
TW (1) TWI71490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4107B (zh) * 2020-05-27 2022-08-1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積體晶片及其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19283A (zh) * 2020-07-01 2021-01-12 英诺赛科(珠海)科技有限公司 半导体装置和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82204B2 (en) * 2002-07-16 2006-01-03 Cree, Inc. Nitride-based transistor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on thereof using non-etched contact recesses
US7432142B2 (en) * 2004-05-20 2008-10-07 Cree, Inc. Methods of fabricating nitride-based transistors having regrown ohmic contact regions
CN102856361B (zh) * 2011-06-29 2015-07-01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具有双面场板的晶体管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US8796097B2 (en) * 2012-04-26 2014-08-05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Selectively area regrown III-nitride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
US8912573B2 (en) * 2013-02-26 2014-12-16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containing HEMT and MISFET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US9018056B2 (en) * 2013-03-15 2015-04-28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Complementary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using gallium polar and nitrogen polar III-nitride material
JP2016174054A (ja) * 2015-03-16 2016-09-29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4107B (zh) * 2020-05-27 2022-08-1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積體晶片及其製造方法
US11522077B2 (en) 2020-05-27 2022-12-06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Integration of p-channel and n-channel E-FET III-V devices with optimization of device performance
US11824109B2 (en) 2020-05-27 2023-11-21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Integration of p-channel and n-channel E-FET III-V devices with optimization of device performan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14909B (zh) 2021-01-01
CN111180505A (zh) 2020-05-19
CN111180505B (zh) 2023-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29903B2 (en) Recesse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10833159B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784278B2 (en) Memor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714909B (zh) 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WO2022232960A1 (en) Nitride-base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380771B2 (en)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200312837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omprising deep counter well
TW202114227A (zh) 具有至二維電子片的直接通道路徑的歐姆接觸
US11856779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memory array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TWI775648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832491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WO2023283955A1 (en) Nitride-base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eof same
TW202416359A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202316671A (zh) 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裝置
EP4078681A1 (fr) Transistor hemt
TWI760412B (zh) 記憶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828456B (zh) 對準標記及其形成方法
TWI835557B (zh) 內連線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I835564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I828598B (zh) 形成圖案的方法
US11916140B2 (en) Compou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11688774B2 (en) Field-plate trench FET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N110838496B (zh) 存储器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WO2023015496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220112159A (ko) 화합물 반도체 소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