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9559A - 面板結構 - Google Patents

面板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9559A
TW202009559A TW107130203A TW107130203A TW202009559A TW 202009559 A TW202009559 A TW 202009559A TW 107130203 A TW107130203 A TW 107130203A TW 107130203 A TW107130203 A TW 107130203A TW 202009559 A TW202009559 A TW 20200955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panel structure
sealant
peripheral area
auxiliary spac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02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77737B (zh
Inventor
葉家宏
黃美蓮
黃國有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302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77737B/zh
Priority to CN201811317563.8A priority patent/CN10924408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77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773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09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955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64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protection against mois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2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2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layer
    • H01L27/122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layer with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not belonging to the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e.g. InGaZnO

Abstract

一種面板結構,具有顯示區、第一週邊區及第二週邊區。第一週邊區位於顯示區與第二週邊區之間。面板結構包括第一基板及與第一基板相對設置的第二基板、第一框膠、輔助間隙物以及第二框膠。第一框膠設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且位於第一週邊區。第一框膠內包括至少一間隙粒子。間隙粒子與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接觸。輔助間隙物位於第二週邊區,且設置於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其中之一者上。輔助間隙物與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的另一者之間具有間隙。第二框膠設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且位於第二週邊區。第二框膠設置於間隙。

Description

面板結構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面板,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框膠接觸輔助間隙物的面板結構。
隨著行動裝置市場的成熟,顯示面板已被廣泛地應用在各式各樣的行動裝置、例如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或智能穿戴裝置,且顯示面板不僅追求性能表現,更不斷朝著輕薄以及美觀外型等方向發展。
習知的顯示面板的製作方式,顯示面板容易在製程中受到外在水氣影響電子元件,例如金屬氧化物型薄膜電晶體,而造成電子元件的電性異常,進而降低性能。另外,在進行切割及分離製程時,非矩形面板容易在顯示面板的邊緣產生應力並造成切割裂痕(chipping),影響顯示面板的可靠度並降低顯示面板的生產良率,提升生產成本。
本發明提供一種面板結構,適於提升抵抗外部水氣入侵的能力,避免電子元件的電性異常,並提升可靠度,還可減少切割裂痕的產生。
本發明的面板結構具有一顯示區、一第一週邊區及一第二週邊區。第一週邊區位於顯示區與第二週邊區之間。面板結構包括一第一基板及與第一基板相對設置的一第二基板、一第一框膠、一輔助間隙物以及一第二框膠。第一框膠設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且位於第一週邊區。第一框膠內包括至少一間隙粒子。至少一間隙粒子與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接觸。輔助間隙物設置於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其中之一者上,且輔助間隙物與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的另一者之間具有一間隙。第二框膠設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且位於第二週邊區。第二框膠設置於間隙。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的面板結構中,由於面板結構包括第一週邊區以及第二週邊區,且輔助間隙物位於第二週邊區。當第一框膠位於第一週邊區中,且第二框膠位於第二週邊區中並覆蓋輔助間隙物時,第二框膠與輔助間隙物可在面板結構的邊緣提供抗水氣的能力,避免內部電子元件的電性異常,並提升可靠度。此外,第二框膠與輔助間隙物還可以有效減少因應力產生的裂痕及/或剝落斑點,並終止裂痕延伸進入顯示區。另外,於面板結構邊緣增加框膠的膠寬,可以進一步增加抗水氣的能力。因此,面板結構適於提升抵抗外部水氣入侵的能力,並提升可靠度。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繪示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母板的上視示意圖。請參考圖1,在本實施例中,母板1包括第一基板100及與第一基板100相對設置之第二基板200(繪示於圖2),且包括有已製備完成但尚未切割的複數面板結構10,未切割的面板結構10具有顯示區11、第一週邊區12、第二週邊區13以及切割線L。具體而言,母板1為未進行切割製程的第一基板100及第二基板200。在此需注意的是,為方便說明及觀察,圖1省略繪製部分構件。以下實施例將以部分元件設置於第一基板100上為範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圖1所示的元件也可以依設計上的需求而設置在第二基板200上。
如圖1所示,第一週邊區12位於顯示區11與第二週邊區13之間。舉例而言,第一週邊區12部分或全部環繞顯示區11設置,且第二週邊區13部分或全部環繞第一週邊區12設置。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區11為非矩形。舉例而言,顯示區可以為三角形、多角形、圓形、橢圓形及/或包含上述兩者以上形狀的不規則形,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切割線L係用來定義面板結構10的區域。換句話說,切割線L所環繞出的區域是用來使面板結構10自母板1分離出來的區域。在圖1中,雖然繪示一個由切割線L環繞出的面板結構10的區域,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可具有任意數目的面板結構10。在本實施例中,可藉由例如是雷射切割製程或刀具切割製程來對切割線L進行切割從而將面板結構10從母板1中單獨地分離出來,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圖2繪示為圖1的母板的沿剖面線A-A’的局部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及圖2,在本實施例中,未從母板1分離的面板結構10包括第一基板100、相對第一基板100設置的第二基板200、第一框膠310設置於第一基板100與第二基板200之間的第一週邊區12、輔助間隙物400設置於第一基板100或第二基板200其中之一者上且位於第二週邊區13以及第二框膠320設置於第一基板100與第二基板200之間的第二週邊區13。
請參考圖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基板100例如為陣列基板,包括第一基底110、緩衝層120、第一絕緣層130、第二絕緣層140以及平坦層150。舉例而言,第一基底110的材料包括玻璃、石英、有機聚合物、不透光/反射材料,例如:導電材料、晶圓、陶瓷、或適用的材料、或是其他可適用的材料,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緩衝層120配置在第一基底110上且可為無機材料所構成的無機薄膜,且構成緩衝層120的材料通常可為絕緣材料,例如:氮化矽、氧化矽、氮氧化矽、或其他絕緣材料,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第一絕緣層130配置在緩衝層120上。第一絕緣層130例如是閘絕緣層,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第二絕緣層140配置在第一絕緣層130上,且第一絕緣層130與第二絕緣層140的材料可以相同,例如是氮化矽、氧化矽、氮氧化矽、或其他絕緣材料,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平坦層150配置在第二絕緣層140上,且平坦層150的材料可包括各種適用的有機材料。
在本實施例中,更包括第一開關元件T1設置於第一基板100且位於第一週邊區12。舉例來說,第一開關元件T1可例如是低溫多晶矽型薄膜電晶體(LTPS-TFT),包括第一半導體層SE、源極S、汲極D及閘極G。第一半導體層SE配置在緩衝層120上,且第一半導體層SE的材料為多晶矽,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層SE的材料例如為非晶矽、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或是其他半導體材料。第一絕緣層130覆蓋第一半導體層SE,且閘極G設置於第一絕緣層130上,且閘極G部分重疊於第一半導體層SE。第二絕緣層140覆蓋閘極G以及第一半導體層SE。源極S與汲極D配置在第二絕緣層140上並分別貫穿第一絕緣層130與第二絕緣層140,以電性連接第一半導體層SE。另外,雖然在本實施例中,將第一開關元件T1繪示為頂閘極薄膜電晶體,但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開關元件T1也可能是其他種類的電晶體,例如:底閘極薄膜電晶體、雙閘極薄膜電晶體等。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基板200相對第一基板100設置。第二基板200例如為彩色濾光基板,包括第二基底210以及遮光層220。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基板200還可以依設計的需求例如包括彩色濾光層、偏光片、觸控元件層、反射層或其他光學膜層、或其他合適的元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圖2,在本實施例中,輔助間隙物400設置於第二基板200上,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輔助間隙物400也可以設置於第一基板100上。以下將以輔助間隙物400設置於第二基板200上為範例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輔助間隙物400位於第二週邊區13,且輔助間隙物400與第一基板100之間具有間隙322,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當輔助間隙物400設置於第一基板100上時,輔助間隙物400可與第二基板200之間具有間隙322。換句話說,依據設計的需求,輔助間隙物400設置於第一基板100或第二基板200上,且可與第一基板100或第二基板200其中的另一者之間具有間隙322。舉例而言,第一基板100與第二基板200之間可具有高度h2,且高度h2例如為第一基板100與第二基板200之間的間距(cell gap)。輔助間隙物400可具有高度h1。在本實施例中,輔助間隙物400的高度h1小於第一基板100與第二基板200之間的高度h2。高度h1與高度h2之間的差值為間隙322的高度h3。舉例而言,高度h1約為1.9微米至4.5微米,高度h2約為2微米至6微米,且高度h3約為0.1微米至1.5微米,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如圖1及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輔助間隙物400為連續的圖案。舉例而言,輔助間隙物400係為連續的長條狀圖案,部分或全部環繞第一週邊區12。在本實施例中,輔助間隙物400重疊於部分的切割線L。詳細而言,輔助間隙物400的一部分可以位於切割線L靠近第一週邊區12的一側,而輔助間隙物400的另一部分可以位於切割線遠離第一週邊區12的另一側。在上述的設置下,由於輔助間隙物400重疊於切割線L,因此在進行切割製程將面板結構10分離母板1而受到應力作用,輔助結構400可以緩和應力的產生,減少於邊緣產生的裂痕及/或多個剝落斑點。此外,裂痕及/或多個剝落斑點還可以終止於輔助結構400,而不延伸進入面板結構10內的顯示區11,從而提高面板結構10的可靠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輔助間隙物400的材料包括無機材料或有機材料,優選為抗水氣性佳的材料,例如氮化矽、氮氧化矽、壓克力樹脂或環氧樹脂,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如此,在進行切割製程時,重疊於切割線L的輔助間隙物400還可以提供抗水氣的效果,減少水氣入侵面板結構10的內部,避免內部電子元件的電性異常,並提升可靠度。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框膠310位於第一週邊區12中,且第一框膠310內包括至少一間隙粒子300。間隙粒子300與第一基板100及第二基板200接觸。舉例而言,至少一間隙粒子300為金屬球300A,其包括核心301以及金屬外殼302。金屬外殼302包覆核心301。核心301的材料包括有機材料或無機材料,例如為環氧樹脂、矽氧樹脂、丙烯酸類樹脂、聚苯乙烯或聚丙烯樹脂、金屬或合金,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金屬外殼302的材料例如為金、鎳、銀、銅或鈷。在本實施例中,核心301的直徑約為2微米至6微米。金屬外殼302的厚度約為0.01微米至1.0微米。然而,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圖2,第二框膠320位於第二週邊區13中,且第二框膠320設置於間隙322。舉例而言,第二框膠320接觸輔助間隙物400並填入輔助間隙物400與第一基板100之間的間隙322。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框膠320覆蓋輔助間隙物400並重疊切割線L。第二框膠320不含任何間隙粒子(例如:間隙粒子300)。換句話說,第二框膠320中不含有任何顆粒狀的間隙粒子作為填充物。第一框膠310與第二框膠320於第一週邊區12與第二週邊區13的交接處彼此接觸。第一框膠310與第二框膠320的材質可以相同,包括熱硬化型及/或光硬化型樹脂,例如環氧樹脂(epoxy resin)、丙烯酸類樹脂(acrylic resin)、聚醯亞胺(polyimide, PI)或聚矽氧烷樹脂(polysiloxane resin/silicone),但不以此為限,亦可以選用不同材質的材料。
以下將簡單地敘述面板結構10的製造方法。請參考圖1以及圖2,在製程上,首先提供第一基板100。接著,提供第二基板200,於一實施例中,在第二基板200的第二週邊區13中已設置有輔助間隙物400。再來,於第一基板100或第二基板200的第一週邊區12中設置第一框膠310。接著,於第一基板100或第二基板200的第二週邊區13中設置第二框膠320。於一實施例中,設置第一框膠310以及第二框膠320的方法可以相同,包括塗佈法、印刷法或點膠法,且第一框膠310以及第二框膠320可設置於相同基板,例如設置於第二基板200。第二框膠320接觸輔助間隙物400並實質覆蓋輔助間隙物400。第一框膠310與第二框膠320於第一週邊區12與第二週邊區13的交接處彼此接觸並混合。
接著,將第一基板100與第二基板200面對面地進行壓合對組以形成母板1。第一框膠310與第二框膠320夾設於第一基板100與第二基板200之間,且第二框膠320還可以填入輔助間隙物400與第一基板100之間的間隙322,以覆蓋輔助間隙物400。於一實施例中,第一框膠310與第二框膠320於接觸或基板壓合後可被視為一體的框膠層,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然後,以刀具(未繪示)或雷射(未繪示),沿著切割線L進行切割製程。最後,將面板結構10自母板1分離及/或剝離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框膠310位於第一週邊區12中。此外,輔助間隙物400與第二框膠320位於第二週邊區13中,且第二框膠320接觸輔助間隙物400。在上述的設計下,第二框膠320可以覆蓋輔助間隙物400以具體的保護輔助間隙物400。如此,於進行切割及分離製程時,第二框膠320與輔助間隙物400可以有效減少因應力產生的裂痕及/或剝落斑點,並終止裂痕延伸進入顯示區11。此外,面板結構10在切割的邊緣會有部分的輔助間隙物400以及填入間隙322的第二框膠320。如此,可以進一步的提供抗水氣的能力,可避免內部電子元件的電性異常,並提升可靠度。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框膠310的膠寬約為100微米至1000微米,第二框膠320的膠寬約為100微米至1000微米,第一框膠310與第二框膠320於接觸後混合的區域(未繪示)約為0微米至300微米。如此,第一框膠310與第二框膠320的膠寬總合約為200微米至2000微米。在上述的設計下,面板結構10的邊緣可包括第一框膠310以及部分的第二框膠320,以增加框膠的膠寬,進一步提升抗水氣的能力。因此,面板結構10適於提升抵抗外部水氣入侵的能力,並提升可靠度。
圖3繪示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面板結構的上視示意圖。圖4繪示為圖3的面板結構沿剖面線B-B’的局部剖面示意圖。為方便說明及觀察,圖3省略繪製部分構件。請參考圖1及圖3,自母板1分離的面板結構10具有顯示區11、第一週邊區12以及部分的第二週邊區13(未標示於圖3)。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區11內具有多個以陣列排列的第二開關元件T2,以及多條彼此交錯排列的信號線,例如掃描線SL以及資料線DL。
舉例而言,顯示區11內包括多個以陣列排列的畫素結構P、多條掃描線SL以及多條資料線DL。掃描線SL與資料線DL彼此交錯設置,且掃描線SL與資料線DL的延伸方向不平行。基於導電性的考量,掃描線SL與資料線DL一般是使用金屬材料。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根據其他實施例,掃描線SL與資料線DL也可以使用其他導電材料。例如:合金、金屬材料的氮化物、金屬材料的氧化物、金屬材料的氮氧化物、或其他合適的材料、或是金屬材料與其他導電材料的堆疊層。各畫素結構P包括第二開關元件T2以及畫素電極PE,且第二開關元件T2以及畫素電極PE分別與掃描線SL與資料線DL電性連接,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開關元件T2與第一開關元件T1的結構相似或不相似,例如:皆為頂閘極薄膜電晶體,又或是一為頂閘極薄膜電晶體,一為底閘極薄膜電晶體,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第二開關元件T2與第一開關元件T1的主要的差異在於,第二開關元件T2具有第二半導體層(未繪示),且第二半導體層的材料為金屬氧化物,例如:氧化銦鎵鋅(IGZO)、氧化銦鋅(IZO)、氧化鋅(ZnO)、氧化銦鎵錫(IGTO)或其他合適的材料。換句話說,第二開關元件T2可例如是金屬氧化物型薄膜電晶體,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開關元件T2也可能是其他種類的電晶體。
在本實施例中,面板結構10還可以選擇性地包括至少一個驅動電路(未繪示)配置在第一基底110上且位於顯示區11外。驅動電路可與其中一條掃描線SL或其中一條資料線DL電性連接,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圖2、圖3以及圖4,在本實施例中,面板結構10更包括至少一接墊160以及電極層230。接墊160設置於第一基板100的第一週邊區12。電極層230係整層的設置於第二基板200上,且設置於第二基板200的顯示區11及第一週邊區12。在本實施例中,電極層230也設置於第二週邊區13,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電極層230例如為共用電極或是提供觸控功能的觸控電極。電極層230的材料包括氧化銦錫(ITO)、銻摻雜之氧化錫(ATO)、氟摻雜之氧化錫(FTO)、銻摻雜之氧化鋅、氟摻雜之氧化鋅(FZO)、氧化錫或高分子透明導電薄膜、奈米碳材或奈米銀線透明導電薄膜、金屬網格薄膜,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框膠310位於第一週邊區12中,且包括至少一間隙粒子300。間隙粒子300與第一基板100及第二基板200接觸,因此可支撐第一基板100以及第二基板200,維持基板100、200之間的間距(cell gap),提升面板結構10的可靠度。另外,如圖4所示,部分的間隙粒子300還可以與接墊160及電極層230接觸。在上述的設計下,當間隙粒子300為金屬球300A時,間隙粒子300可將第一基板100與第二基板200的訊號導通。舉例而言,請參考圖4,間隙粒子300將電極層230和接墊160信號導通。接著,接墊160透過導電柱162和訊號線CL信號導通。如此一來,電極層230的信號(例如:共用電極信號),可以自第二基板200整合至第一基板100,並由訊號線CL傳遞。又於另一實施例中,電極層230例如為提供觸控功能的觸控電極,觸控訊號可由訊號線CL,經導電柱162和接墊160電性連接,再經由金屬球300A和電極層230電性連接,進而完成將觸控信號與顯示信號的走線整合在同一基板,達成內嵌式觸控顯示面板的需求,更可減少製造成本。
由於本實施例的面板結構10包括第一週邊區12以及第二週邊區13,且輔助間隙物400位於第二週邊區13。當第一框膠310位於第一週邊區12中,且第二框膠320位於第二週邊區13中並覆蓋輔助間隙物400時,第二框膠320可以保護輔助間隙物400,且第二框膠320與輔助間隙物400可在面板結構10的邊緣提供抗水氣的能力,可避免內部電子元件的電性異常,並提升可靠度。此外,於進行切割及分離製程時,第二框膠320與輔助間隙物400可以有效減少因應力產生的裂痕及/或剝落斑點,並終止裂痕延伸進入顯示區11。另外,面板結構10包括第一框膠310以及部分的第二框膠320位於週邊區12、13中,以增加框膠的膠寬,進一步增加抗水氣的能力。因此,面板結構10適於提升抵抗外部水氣入侵的能力,並提升可靠度。此外,第一框膠310還包括間隙粒子300與第一基板100及第二基板200接觸,支撐第一基板100以及第二基板200,提升面板結構10的可靠度,還可將第二基板200的電極層230與第一基板100的接墊160的訊號導通,進而將基板100、200的信號整合在同一基板上。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下述實施例沿用前述實施例的元件標號與部分內容,其中採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關於省略了相同技術內容的部分說明可參考前述實施例,下述實施例中不再重複贅述。
圖5繪示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母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圖。圖6A繪示為圖5的輔助間隙物的上視示意圖。請參考圖2、圖5以及圖6A,本實施例的母板1A與圖2的母板1相似,主要的差異在於:輔助間隙物400A為不連續的圖案,且第二框膠320接觸輔助間隙物400A。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輔助間隙物400A包括第一輔助間隙物410以及第二輔助間隙物420,第一輔助間隙物410以及第二輔助間隙物420位於第二週邊區13中,第一輔助間隙物410位於切割線L遠離第一週邊區12的一側,第二輔助間隙物420位於切割線L靠近第一週邊區11的一側。第一輔助間隙物410與第二輔助間隙物420於俯視上的圖案為多個彼此分離的長條塊狀,且沿著切割線L兩側排列,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第一輔助間隙物410與第二輔助間隙物420之間的距離約為3微米至200微米。在上述的設計下,第二框膠320可以填入第一輔助間隙物410與第二輔助間隙物420之間,進一步地保護第一輔助間隙物410以及第二輔助間隙物420,並提供面板結構10A抗水氣的能力,可避免內部電子元件的電性異常,並提升可靠度。
圖6B繪示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輔助間隙物的上視示意圖。請參考圖6A及圖6B,本實施例的輔助間隙物400B與圖6A的輔助間隙物400A相似,主要的差異在於:輔助間隙物400B重疊切割線L,且於俯視上的圖案為多個彼此分離的長條塊狀。具體而言,輔助間隙物400B係為一個長條塊狀的圖案橫跨切割線L,而不是多個圖案分別排列於切割線L的兩側。
圖6C繪示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輔助間隙物的上視示意圖。請參考圖6A及圖6C,本實施例的輔助間隙物400C與圖6A的輔助間隙物400A相似,主要的差異在於:輔助間隙物400C於俯視上的圖案為分別位於切割線L兩側的多個多排且彼此分離的長條塊狀,且沿著切割線L排列,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圖6D繪示為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的輔助間隙物的上視示意圖。請參考圖6C及圖6D,本實施例的輔助間隙物400D與圖6C的輔助間隙物400C相似,主要的差異在於:輔助間隙物400D於俯視上的圖案為分別位於切割線L兩側的多個多排且彼此分離的長條塊狀,且沿著切割線L排列的多排的多個長條塊狀圖案彼此錯位,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圖7A繪示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面板結構的局部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2以及圖7,本實施例的面板結構10B與圖2的面板結構10相似,主要的差異在於:第一框膠310內包括至少一間隙粒子300,且至少一間隙粒子300為絕緣物300B。絕緣物300B支撐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維持基板100、200之間的間距(cell gap)。絕緣物300B例如為間隙柱(photo-spacer)或間隙球(spacer),其材料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壓克力樹脂、環氧樹脂或其他合適的材料。在上述的設計下,絕緣物300B可支撐第一基板100以及第二基板200,維持基板100、200之間的間距(cell gap),提升面板結構10B的可靠度。
圖7B繪示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面板結構的局部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7A以及圖7B,本實施例的面板結構10C與圖7A的面板結構10B相似,主要的差異在於:第一框膠310中的間隙粒子300更可以同時包括金屬球300A及絕緣物300B,金屬球300A將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電性導通,絕緣物300B支撐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維持基板100、200之間的間距(cell gap)。
圖8繪示為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的面板結構的局部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2以及圖8,本實施例的面板結構10D與圖2的面板結構10相似,主要的差異在於:面板結構10D的第一框膠310更包括吸水粒子300C。具體而言,第一框膠310內同時包括絕緣物300B以及吸水粒子300C。吸水粒子300C的材料包括有機高吸水性聚合物或無機高吸水性聚合物。舉例而言,吸水粒子300C為顆粒狀的球體或粉末,可先混合於第一框膠310中,再將第一框膠310設置於第一週邊區12中。上述的有機高吸水性聚合物包括澱粉、纖維素、或其他合適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與丙烯酸、苯乙烯磺酸接枝共聚合而成的共聚物,及/或是由聚乙烯醇與聚丙烯鹽酸經過交聯處理後得到的聚合物。上述的無機高吸水性聚合物包括無水氯化鈣、活性氧化鋁、硫酸鈣、氫化鈣、氯化鈷、硫酸銅、氯化鋰、硫酸鎂、鈉鉀合金、氯酸鈉、氫氧化納、硫酸鈉或其他合適的材料。在上述的設計下,絕緣物300B支撐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維持基板100、200之間的間距(cell gap)。吸水粒子300C可進一步提供抗水氣的效果,減少水氣入侵面板結構10D的內部,避免內部電子元件的電性異常,並提升可靠度。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框膠310內更可以包括金屬球300A、絕緣物300B及/或吸水粒子300C,或上述三者中的任意一者以上的組合。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面板結構包括第一週邊區以及第二週邊區,且輔助間隙物位於第二週邊區。當第一框膠位於第一週邊區中,且第二框膠位於第二週邊區中並覆蓋輔助間隙物時,第二框膠與輔助間隙物可在面板結構的邊緣提供抗水氣的能力,避免內部電子元件的電性異常,並提升可靠度。此外,第二框膠與輔助間隙物還可以有效減少因應力產生的裂痕及/或剝落斑點,並終止裂痕延伸進入顯示區。另外,於面板結構邊緣增加框膠的膠寬,可以進一步增加抗水氣的能力。因此,面板結構適於提升抵抗外部水氣入侵的能力,並提升可靠度。此外,第一框膠還包括間隙粒子與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接觸。間隙粒子可以支撐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維持基板之間的間距,提升面板結構的可靠度,還可將第二基板的電極層的訊號導通至第一基板的接墊,進而將不同基板的信號整合在同一基板上,更可減少製造成本。此外,第一框膠更包括吸水粒子,提供抗水氣的效果,已進一步減少水氣入侵面板結構的內部,避免內部電子元件的電性異常,並提升可靠度。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1A‧‧‧母板10、10A、10B、10C、10D‧‧‧面板結構11‧‧‧顯示區12‧‧‧第一週邊區13‧‧‧第二週邊區100‧‧‧第一基板110‧‧‧第一基底120‧‧‧緩衝層130‧‧‧第一絕緣層140‧‧‧第二絕緣層150‧‧‧平坦層160‧‧‧接墊162‧‧‧導電柱200‧‧‧第二基板210‧‧‧第二基底220‧‧‧遮光層230‧‧‧電極層300‧‧‧間隙粒子300A‧‧‧金屬球300B‧‧‧絕緣物300C‧‧‧吸水粒子301‧‧‧核心302‧‧‧金屬外殼310‧‧‧第一框膠320‧‧‧第二框膠322‧‧‧間隙400、400A、400B、400C、400D‧‧‧輔助間隙物410‧‧‧第一輔助間隙物420‧‧‧第二輔助間隙物A-A’、B-B’‧‧‧剖面線CL‧‧‧訊號線D‧‧‧汲極G‧‧‧閘極L‧‧‧切割線S‧‧‧源極SE‧‧‧第一半導體層T1‧‧‧第一開關元件T2‧‧‧第二開關元件h1、h2、h3‧‧‧高度
圖1繪示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母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2繪示為圖1的母板的沿剖面線A-A’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3繪示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面板結構的上視示意圖。 圖4繪示為圖3的面板結構沿剖面線B-B’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5繪示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母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6A繪示為圖5的輔助間隙物的上視示意圖。 圖6B繪示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輔助間隙物的上視示意圖。 圖6C繪示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輔助間隙物的上視示意圖。 圖6D繪示為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的輔助間隙物的上視示意圖。 圖7A繪示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面板結構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7B繪示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面板結構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8繪示為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的面板結構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1‧‧‧母板
10‧‧‧面板結構
12‧‧‧第一週邊區
13‧‧‧第二週邊區
100‧‧‧第一基板
110‧‧‧第一基底
120‧‧‧緩衝層
130‧‧‧第一絕緣層
140‧‧‧第二絕緣層
150‧‧‧平坦層
200‧‧‧第二基板
210‧‧‧第二基底
220‧‧‧遮光層
230‧‧‧電極層
300‧‧‧間隙粒子
300A‧‧‧金屬球
301‧‧‧核心
302‧‧‧金屬外殼
310‧‧‧第一框膠
320‧‧‧第二框膠
322‧‧‧間隙
400‧‧‧輔助間隙物
A-A’‧‧‧剖面線
D‧‧‧汲極
G‧‧‧閘極
L‧‧‧切割線
S‧‧‧源極
SE‧‧‧第一半導體層
T1‧‧‧第一開關元件
h1、h2、h3‧‧‧高度

Claims (12)

  1. 一種面板結構,具有一顯示區、一第一週邊區及一第二週邊區,該第一週邊區位於該顯示區與該第二週邊區之間,包括: 一第一基板及與該第一基板相對設置之一第二基板; 一第一框膠,設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且位於該第一週邊區,該第一框膠內包括至少一間隙粒子,該至少一間隙粒子與該第一基板及該第二基板接觸; 一輔助間隙物位於該第二週邊區,設置於該第一基板或該第二基板其中之一者上,且該輔助間隙物與該第一基板或該第二基板的另一者之間具有一間隙;以及 一第二框膠,設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且位於該第二週邊區,該第二框膠設置於該間隙。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面板結構,其中該第二框膠不含間隙粒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面板結構,其中該第一框膠與該第二框膠接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面板結構,其中該輔助間隙物為連續的圖案,且該第二框膠接觸該輔助間隙物。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面板結構,其中該輔助間隙物為不連續的圖案,且該第二框膠接觸該輔助間隙物。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面板結構,其中該至少一間隙粒子為金屬球,包括一核心以及一金屬外殼,該金屬外殼包覆該核心。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面板結構,其中該金屬外殼的材料為金、鎳、銀、銅或鈷。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面板結構,更包括至少一接墊,設置於該第一基板的該第一週邊區,以及一電極層設置於該第二基板的該顯示區及該第一週邊區,其中該間隙粒子與該接墊及該電極層接觸。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面板結構,其中該至少一間隙粒子為絕緣物。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面板結構,其中該第一框膠更包括至少一吸水粒子,該至少一吸水粒子的材料包括有機高吸水性聚合物或無機高吸水性材料。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面板結構,更包括: 一第一開關元件,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且位於該第一週邊區,該第一開關元件具有一第一半導體層,且該第一半導體層材料為多晶矽;以及 一第二開關元件,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且位於該顯示區,該第二開關元件具有一第二半導體層,且該第二半導體層材料為金屬氧化物。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面板結構,其中該顯示區為非矩形。
TW107130203A 2018-08-29 2018-08-29 面板結構 TWI6777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0203A TWI677737B (zh) 2018-08-29 2018-08-29 面板結構
CN201811317563.8A CN109244087B (zh) 2018-08-29 2018-11-07 面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0203A TWI677737B (zh) 2018-08-29 2018-08-29 面板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77737B TWI677737B (zh) 2019-11-21
TW202009559A true TW202009559A (zh) 2020-03-01

Family

ID=65077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0203A TWI677737B (zh) 2018-08-29 2018-08-29 面板結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44087B (zh)
TW (1) TWI6777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3476A (zh) * 2020-03-27 2020-06-1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2269287A (zh) * 2020-11-30 2021-01-26 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异形液晶显示面板
CN114296279A (zh) * 2021-12-23 2022-04-08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88951B2 (ja) * 2007-12-10 2014-05-14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041146B1 (ko) * 2009-09-02 2011-06-13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US8289493B2 (en) * 2009-10-13 2012-10-16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Display panel having different thickness of alignment layers in different regions
KR101967905B1 (ko) * 2012-07-24 2019-04-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TWI664480B (zh) * 2014-03-14 2019-07-0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TWI553386B (zh) * 2014-11-12 2016-10-1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
TWM547684U (zh) * 2017-05-09 2017-08-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44087B (zh) 2021-01-15
TWI677737B (zh) 2019-11-21
CN109244087A (zh) 2019-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46317B (zh) 一种柔性阵列基板及制备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US11244969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TWI429985B (zh) 引線結構以及具有此引線結構的顯示面板
CN111710691B (zh) 柔性Micr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TWI677737B (zh) 面板結構
TWI516851B (zh) 液晶顯示面板的引線結構以及具有此引線結構的液晶顯示面板
CN110349979B (zh) 柔性显示器
TW201300905A (zh) 液晶顯示面板
TWI734074B (zh) 顯示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KR20170002283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497182B (zh) 顯示裝置
CN11173992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735262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TWI646453B (zh) 觸控顯示面板
US9607960B1 (en) Bonding structure and flexible device
CN108550603B (zh) 柔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8319085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KR20180026613A (ko) 반도체 칩, 이를 구비한 전자장치 및 반도체 칩의 연결방법
CN11382112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2156323A1 (zh)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243363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TWI702582B (zh) 顯示面板、顯示裝置及顯示面板的製造方法
TW201539266A (zh) 觸控面板
TWI341942B (en) Display panel having border signal line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22067522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