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8138A - 觸控顯示面板、觸控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 Google Patents

觸控顯示面板、觸控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8138A
TW202008138A TW108125597A TW108125597A TW202008138A TW 202008138 A TW202008138 A TW 202008138A TW 108125597 A TW108125597 A TW 108125597A TW 108125597 A TW108125597 A TW 108125597A TW 202008138 A TW202008138 A TW 20200813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electrode
signal
during
touch driv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55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7787B (zh
Inventor
李揮得
金相奎
金泰潤
李楊植
金載昇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8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81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77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778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 G06F3/04184Synchronisation with the driving of the display or the backlighting unit to avoid interferences generated internal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 G06F3/04182Filtering of noise external to the device and not generated by digitiser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8Control and interface arrangements therefor, e.g. drivers or device-embedded control circuitry
    • G06F3/0383Signal control means within the pointing 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6Details of scanning methods, e.g. sampling time, grouping of sub areas or time sharing with display driv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4Touch screens adapted for alternating or simultaneous interaction with active pens and passive pointing devices like fingers or passive pe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揭示了觸控顯示面板、觸控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其中在用於感測手指觸摸或筆觸摸的期間中將恆壓提供到陰極電極,從而在執行顯示驅動的同時執行觸摸感測。另外,在將一上行訊號傳輸到筆的期間,將與提供到觸控電極的訊號具有相同相位和電位的訊號提供於陰極電極,從而消除了觸控電極和陰極電極之間的寄生電容,防止了上行訊號的傳輸延遲,提高了上行訊號的識別率,且提高了筆觸摸感應的性能。

Description

觸控顯示面板、觸控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本申請主張於2018年7月20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提交之韓國第10-2018-0084545號專利申請的優先權,其公開內容透過引用合併於此。
本發明的實施例涉及觸控顯示面板、觸控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資訊社會的出現帶來了用於顯示畫面的顯示設備的不斷增長的需求,並且各種類型的顯示裝置(例如液晶顯示裝置,有機發光顯示裝置等)正在使用。
為了向使用者提供各種功能,顯示裝置提供識別顯示面板上的手指觸摸或筆觸摸並基於識別的觸摸執行輸入處理的功能。
例如,能夠識別觸摸的顯示裝置可以包括設置在顯示面板上或嵌入在顯示面板中的多個觸控電極,並且能夠識別觸摸的顯示裝置可以驅動觸控電極,從而檢測在顯示面板上是否進行了使用者的觸摸、觸摸座標等。
然而,由於提供上述觸控識別功能的顯示面板上設置有電極或訊號線,以便應用各種電壓和訊號來驅動顯示器,在顯示電極和觸控電極之間產生的寄生電容會降低觸摸感應性能。
本發明實施例的一個方面是提供一種觸控顯示面板、觸控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其可以減小由設置在用於驅動顯示器的面板中的電極等產生的寄生電容對觸控驅動的影響。
本發明實施例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種觸控顯示面板,觸控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當感測到面板上的筆觸摸時,可以提高面板與筆之間傳輸和接收的訊號的識別率。
根據一個方面,本發明的實施例可以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面板,其具有設置在其上的多個閘極線、多個資料線,以及多個子畫素;多個觸控電極,排列在面板上或嵌入在面板中;顯示電極,嵌入在面板中並位於多個觸控電極下方;以及觸控驅動電路,用於驅動多個觸控電極。
在觸控顯示裝置中,觸控驅動電路可以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輸出第一觸控驅動訊號,並且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輸出第二觸控驅動訊號,到多個觸控電極中的至少一些。
另外,可以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提供恆壓至顯示電極,並且可以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提供顯示電極與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相對應的訊號。
觸控顯示裝置可以通過一種方法驅動,該方法包括: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將第一觸控驅動訊號提供到多個觸控電極中的至少一些;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將恆壓提供到顯示電極;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將第二觸控驅動訊號提供於多個觸控電極中的至少一些;以及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將對應於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訊號提供於顯示電極。
根據另一方面,本發明的實施例可提供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包括:基板;多個訊號線,排列在基板上;設置在多條訊號線上的訊號線絕緣層;多個第一電極設置在訊號線絕緣層上;多個有機發光層排列在多個第一電極中的相應電極上;第二電極,設置在多個有機發光層上;封裝部,設置在第二電極上;以及多個觸控電極設置在封裝部上。
根據另一方面,本發明的實施例可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具有主動區域和非主動區域的基板;多個閘極線、多個資料線,和多個子畫素排列在基板上,其中該些子畫素中的各自包括第一電極、第一電極上的有機發光層,以及有機發光層上的第二電極;第二電極上的封裝層;封裝層上的多個觸控電極;多個觸控路由線電性連接到多個觸控電極,其中多個觸控路由線沿著封裝層的傾斜表面設置,且該些觸控路由線與設置在非主動區域的多個觸控墊電性連接;以及觸控驅動電路,用於驅動多個觸控電極,其中觸控驅動電路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輸出第一觸控驅動訊號,並且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該觸控驅動電路向至少部分該些觸控電極輸出一第二觸控驅動訊號,並且其中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提供恆壓至該第二電極,並且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提供與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相對應的訊號至該第二電極。
根據另一方面,本發明的實施例可以提供一種驅動觸控顯示裝置的方法,包括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將第一觸控驅動訊號提供到多個觸控電極中的至少一些且在該第一觸控驅動期間將恆壓提供到一顯示電極;並且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將第二觸控驅動訊號提供於多個觸控電極中的至少一些和對應於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訊號至顯示電極。
在觸控顯示面板中,多個觸控電極中的至少一些可以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提供第一觸控驅動訊號,並且可以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提供第二觸控驅動訊號。另外,第二電極可以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提供恆壓,並且可以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提供與第二觸控驅動訊號對應的訊號。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通過在面板傳輸用於筆觸摸感測的上行訊號的時段期間,將與觸控驅動訊號相對應的訊號提供於與觸控電極相鄰的顯示電極,可以減少或消除觸控電極和顯示電極之間的寄生電容。
如上所述,通過去除觸控電極和顯示電極之間的寄生電容,可以防止由寄生電容引起的上行訊號的傳輸延遲,並提高傳輸的上行訊號的識別率,從而提高筆觸摸感測的性能。
在下文中,將參考所附說明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在用附圖標記表示附圖的元件時,儘管它們在不同的附圖中示出,相同的元件將由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此外,在本發明的以下描述中,當會使本發明的主題相當不清楚時,將省略對這裡包含的已知功能和配置的詳細描述。
另外,當描述本發明的組件時,本文可以使用如第一、第二、A、B、(a)、(b)等的術語。這些術語僅用於將一個組件與其他組件區分開,並且相應組件的特性、依序、順序等不受相應術語的限制。在描述某個結構元件“連接到”、“耦接到”或“與另一個結構元件接觸”的態樣下,應該解釋為另一個結構元件可以“連接”、“ 耦接到”或“接觸”結構元件,以及特定結構元件直接連接到另一個結構元件或與另一個結構元件直接接觸。
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的示例的視圖。
參考圖1,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可以提供感測手指、筆等的觸摸的功能,以及顯示畫面的功能。
“筆”可以具有訊號傳輸/接收功能,可以與觸控顯示裝置100協作,或者可以是具有其自己的電源的有源筆(Active pen),但是筆不限於此。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可以是例如電視(TV)、監視器等,或者可以是行動裝置,例如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可包括用於提供畫面顯示功能的顯示部分和用於提供觸摸感測功能的觸摸感測部分。
圖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的系統配置的視圖。
參考圖2,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可以提供用於顯示畫面的功能和用於觸摸感測的功能。
為了提供畫面顯示功能,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可以包括顯示面板(DISP),其上設置有多個資料線和多個閘極線,並且在其上設置有多個子畫素、資料驅動電路(DDC)、閘極驅動電路(GDC)以及顯示控制器(DCTR)。這些子畫素由多個資料線和多個閘極線定義。資料驅動電路(DDC)用於驅動多個資料線,且閘極驅動電路(GDC)用於驅動多個閘極線。顯示控制器(DCTR)用於控制資料驅動電路(DDC)和閘極驅動電路(GDC)的操作。
資料驅動電路(DDC)、閘極驅動電路(GDC)和顯示控制器(DCTR)中的每一個可以實現為一個或多個分立組件。在一些態樣下,資料驅動電路(DDC)、閘極驅動電路(GDC)和顯示控制器(DCTR)中的兩個或更多個可以集成到單個組件中。例如,資料驅動電路(DDC)和顯示控制器(DCTR)可以實現為單個集成電路芯片(IC芯片)。
為了提供觸控感測功能,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可以包括觸控面板(TSP)。觸控面板包括多個觸控電極以及觸控感測電路(TSC)。觸控感測電路(TSC)用於向觸控面板(TSP)提供觸控驅動訊號、用於從觸控面板(TSP)檢測觸控感測訊號,並且基於檢測到的觸控感測訊號感測是否執行使用者的觸摸,或是感測位於感測觸控面板(TSP)上的觸摸位置(觸摸座標)。
觸控感測電路(TSC)例如可以包括觸控驅動電路(TDC)和用於感測的觸控控制器(TCTR)。觸控驅動電路(TDC)用於向觸控面板(TSP)提供觸控驅動訊號並且從觸控面板(TSP)檢測觸控感測訊號。觸控控制器(TCTR)基於由觸控驅動電路(TDC)檢測到的觸控感測訊號,感測在觸控面板(TSP)上是否執行使用者的觸摸和/或感測觸摸位置。
觸控驅動電路(TDC)可包括用於向觸控面板(TSP)提供觸控驅動訊號的第一電路部和用於從觸控面板(TSP)檢測觸控感測訊號的第二電路部。
觸控驅動電路(TDC)和觸摸控制器(TCTR)可以實現為單獨的組件,或者在一些態樣下,可以集成到單個組件中。
資料驅動電路(DDC)、閘極驅動電路(GDC)和觸控驅動電路(TDC)中的每一個可以為一個或多個集成電路的形態實施,並且在與顯示器面板(DISP)的電性連接方面可以為玻璃覆晶(chip-on-glass,COG)類型、薄膜覆晶(chip-on-film,COF)類型、捲帶式晶片載體封裝(tape carrier package,TCP)類型等實施。閘極驅動電路(GDC)也可以為面對閘極板(GIP)的類型實現。
用於顯示驅動的相應電路配置(DDC、GDC和DCTR)和用於觸控感測的相應電路配置(TDC和TCTR)可以為一個或多個分立組件的態樣實現。在一些態樣下,用於顯示驅動的一個或多個電路配置(DDC、GDC和DCTR)和用於觸控感測的電路配置(TDC和TCTR)可以在功能上集成到一個或多個組件中。
例如,資料驅動電路(DDC)和觸控驅動電路(TDC)可以集成到一個或多個集成電路芯片中。在資料驅動電路(DDC)和觸控驅動電路(TDC)集成在兩個或更多個集成電路芯片中的態樣下,兩個或更多個集成電路芯片可分別具有資料驅動功能和觸控驅動功能。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可以是各種類型的顯示裝置,如有機發光顯示裝置、液晶顯示裝置等。在下文中,為了便於解釋,將描述觸控顯示裝置100是有機發光顯示裝置的示例。也就是說,儘管顯示器面板(DISP)可以是各種類型的顯示器面板中的任何一種,例如有機發光顯示器面板、液晶顯示器面板等,為了便於說明,下面的描述將基於顯示面板(DISP)是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的示例進行。
如稍後將描述的,觸控面板(TSP)可以包括多個觸控電極和多個觸控路由線,多個觸控電極被提供觸控驅動訊號或者從多個觸控電極檢測到觸控感測訊號,多個觸控路由線將多個觸控電極連接到觸控驅動電路(TDC)。
觸控面板(TSP)可以設置在顯示面板(DISP)的外部。也就是說,觸控面板(TSP)和顯示面板(DISP)可以分開製造並彼此組合。這種觸控面板(TSP)被稱為“外部型”或“附加型”觸控面板。
或者,觸控面板(TSP)可以嵌入顯示面板(DISP)中。也就是說,構成觸控面板(TSP)的觸控感測器結構,例如多個觸控電極,多個觸控路由線等,可以與電極和訊號線一起形成,用於在製造顯示面板(DISP)時驅動顯示器。這種觸控面板(TSP)被稱為“嵌入式觸控面板”。在下文中,為了便於說明,將通過示例描述嵌入式觸控面板(TSP)。
圖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的顯示面板(DISP)的視圖。
參考圖3,顯示面板(DISP)可以包括顯示畫面的主動區域(AA)和位在主動區域(AA)之外邊界線(BL)的外部區域的非主動區域(NA)。
在顯示面板(DISP)的主動區域(AA)中,排列了用於顯示畫面的多個子畫素,並且排列了用於驅動顯示的各種電極和訊號線。
此外,可以在顯示面板(DISP)的主動區域(AA)中排列用於觸控感測的多個觸控電極和電性連接到觸控電極的多個觸控路由線。因此,主動區域(AA)可以被稱為“觸控感測區域”,其中能夠感測到觸摸。
在顯示面板(DISP)的非主動區域(NA)中,可以排列有鏈路線以及電性連接到鏈路線的墊部。鏈路線可以是排列在主動區域(AA)中的各種訊號線所延伸出來的線,或者是鏈路線可以電性連接到排列在主動區域(AA)中的各種訊號線。排列在非主動區域(NA)中的墊部可以粘合或電性連接到顯示驅動電路(DDC、GDC等)。
另外,在顯示面板(DISP)的非主動區域(NA)中,可以排列有鏈路線以及電性連接到鏈路線的墊部。鏈路線可以是排列在主動區域(AA)中的多個觸控路由線所延伸出來的線,或者是鏈路線可以電性連接到排列在主動區域(AA)中的多個觸控路由線。排列在非主動區域(NA)中的墊部可以粘合或電性連接到觸控驅動電路(TDC)。
在主動區域(AA)中排列的多個觸控電極中,最外側觸控電極的一部分的延伸部分可以位於非主動區域(NA)。一個或多個電極(觸控電極)與在主動區域(AA)中排列的多個觸控電極具有相同材料,且所述一個或多個電極可以進一步排列在非主動區域(NA)中。
也就是說,排列在顯示面板(DISP)中的所有觸控電極可以在主動區域(AA)中提供;排列在顯示面板(DISP)中的部分觸控電極(例如,最外側的觸控電極)可以在非主動區域(NA)中提供;或者,可以在主動區域(AA)和非主動區域(NA)上提供排列在顯示面板(DISP)中的部分觸控電極(例如,最外側的觸控電極)。
參考圖3,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板(DISP)可包括壩區(DA),其中排列有用於防止主動區域(AA)中的特定層(例如,有機發光顯示器面板中的封裝部)坍塌的壩。
壩區(DA)可以位於主動區域(AA)和非主動區域(NA)之間的邊界處或者位於主動區域(AA)之外的非主動區域(NA)中的任何地方。
壩可以排列在壩區(DA)中,以便在所有方向上圍繞主動區域(AA),或者可以僅排列在主動區域(AA)的一個或多個部分(例如,具有易損層的部分)的外部。
排列在壩區(DA)中的壩可以具有整體上連續的單個圖案,或者可以具有兩個或更多個不連續圖案。此外,在壩區(DA)中可以僅排列主壩,或者可以在壩區(DA)中排列兩個壩(主壩和次壩)或三個或更多個壩。
在壩區(DA)中,僅一個主壩可以排列在一個方向上,並且主壩和次壩都可以排列在另一個方向上。
圖4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其中觸控面板(TSP)嵌入顯示面板(DISP)中的結構的示例的視圖。
參考圖4,多個子畫素(SP)在顯示面板(DISP)的主動區域(AA)中排列於基板(SUB)上。
每個子像素(SP)可包括發光裝置(ED)、用於驅動發光裝置(ED)的第一電晶體(T1)、用於傳輸資料電壓(VDATA)到第一電晶體(T1)的第一節點(N1)的第二電晶體(T2)以及用於保持一幀恆壓的存儲電容器(Cst)。
第一電晶體(T1)可以包括可以提供資料電壓的第一節點(N1)、電性連接到發光裝置(ED)的第二節點(N2),以及從驅動電壓線(DVL)向第三節點(N3)提供驅動電壓(VDD)的第三節點(N3)。第一節點(N1)可以是閘極節點;第二節點(N2)可以是源極節點或汲極節點;第三節點(N3)可以是汲極節點或源極節點。第一電晶體(T1)也稱為“驅動電晶體”,用於驅動發光裝置(ED)。
發光裝置(ED)可包括第一電極(例如,陽極電極)、發光層和第二電極(例如,陰極電極)。第一電極可以電性連接到第一電晶體(T1)的第二節點(N2),並且第二電極可以具有提供到第二電極上的基極電壓(VSS)。
發光裝置(ED)的發光層可以是包含有機材料的有機發光層。在這種態樣下,發光裝置(ED)可以是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
可以通過閘極線(GL)提供的掃描訊號(SCAN)來控制第二電晶體(T2)的開啟(Turn on)和關閉(Turn off),並且可以電性連接在第一電晶體(T1)的第一節點(N1)和資料線(DL)之間。第二電晶體(T2)也稱為“開關電晶體”。
如果通過掃描訊號(SCAN)導通第二電晶體(T2),則第二電晶體(T2)將從資料線(DL)提供的資料電壓(VDATA)傳輸到第一電晶體(T1)的第一節點(N1)。
存儲電容器(Cst)可以電性連接在第一電晶體(T1)的第一節點(N1)和第二節點(N2)之間。
如圖4所示,每個子像素(SP)可以具有包括兩個電晶體(T1和T2)和一個電容器(Cst)的2T1C結構,並且可以進一步包括一個或多個電晶體,或者在一些態樣下還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電容器。
存儲電容器(Cst)可以是有意設計的外部電容器,以便設置在第一電晶體(T1)的外部,而不是寄生電容器(例如,Cgs或Cgd),寄生電容器是在第一電晶體(T1)的第一節點(N1)和第二節點(N2)之間提供的內部電容器。
第一電晶體(T1)和第二電晶體(T2)中的每一個可以是n型電晶體或p型電晶體。
如上所述,例如包含有發光裝置(ED)、兩個或更多個電晶體(T1和T2)以及一個或多個電容器(Cst)的多個電路裝置排列在顯示器面板(DISP)中。由於電路裝置(特別是發光裝置ED)易受外部濕氣或氧氣的影響,用於防止外部濕氣或氧氣滲入電路裝置(特別是發光裝置ED)的封裝部(ENCAP)可以設置在顯示面板(DISP)中。
封裝部(ENCAP)可以形成為單層或多層。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觸控面板(TSP)可以形成在觸控顯示裝置100中的封裝部(ENCAP)上。
也就是說,觸控感測器結構例如為構成觸控面板(TSP)的多個觸控電極(TE),其可以排列在觸控顯示裝置100中的封裝部(ENCAP)上。
當感測到觸摸時,可以將觸控驅動訊號或觸控感測訊號提供於觸控電極(TE)。因此,當感測到觸摸時,在觸控電極(TE)和設置有封裝部(ENCAP)的陰極電極之間可能產生電位差,從而產生不必要的寄生電容。為了減小可能降低觸控靈敏度的寄生電容,考慮到面板厚度、面板製造製程、顯示性能等,可以將觸控電極(TE)和陰極電極之間的距離設計為等於或大於預定值(例如,1μm)。例如,封裝部(ENCAP)的厚度可以設計為至少1μm或更大。
圖5和圖6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排列在顯示面板(DISP)中的觸控電極(TE)的類型的示例的視圖。
如圖5所示,排列在顯示面板(DISP)中的每個觸控電極(TE)可以是不具有開口的板型電極金屬。在這種態樣下,每個觸控電極(TE)可以是透明電極。也就是說,每個觸控電極(TE)可以由透明的電極材料製成,使得從觸控電極(TE)下方排列的多個子畫素(SP)發出的光可以向上通過觸控電極(TE)。
或者,如圖6所示,排列在顯示面板(DISP)中的每個觸控電極(TE)可以是以網格形式圖案化的電極金屬(EM),以便具有兩個或更多個開口(OA)。
電極金屬(EM)對應於基本觸控電極(TE)。其中,提供觸控驅動訊號給基本觸控電極(TE),或是在基本觸控電極(TE)檢測到觸控感測訊號。
如圖6所示,在每個觸控電極(TE)是以網格形式圖案化的電極金屬(EM)的態樣下,可以在觸控電極(TE)的區域中提供兩個或更多個開口(OA)。
在每個觸控電極(TE)中提供的兩個或更多個開口(OA)中的每一個可以對應於一個或多個子畫素(SP)的發光區域。也就是說,多個開口(OA)提供從排列在觸控電極(TE)下的多個子畫素(SP)發出的光通過的路徑。在下文中,為了便於解釋,將描述其中每個觸控電極(TE)是網格型電極金屬(EM)的示例。
對應於每個觸控電極(TE)的電極金屬(EM)可以位於排列在除兩個或更多個子畫素(SP)的發光區域之外的區域中的堤上。另外,每個觸控電極(TE)可以是包括開口區域(或開口(OA))的網格型,並且開口區域在位置上對應於多個子畫素(SP)的發光區域。
作為形成多個觸控電極(TE)的方法,電極金屬(EM)可以形成為寬的網狀,然後可以將電極金屬(EM)切割成預定圖案以電隔離電極金屬(EM),從而提供多個觸控電極(TE)。
如圖5和6所示,觸控電極(TE)的輪廓可以具有方形形狀,例如菱形或菱形,或者可以具有各種形狀,例如三角形、五邊形或六邊形。
圖7是示出圖6中所示的網格型觸控電極(TE)的示例的視圖。
參考圖7,每個觸控電極(TE)的面積可以設置有一個或多個與網狀電極金屬(EM)分開的虛擬金屬(DM)。
電極金屬(EM)對應於基本觸控電極(TE),其中,提供觸控驅動訊號給基本觸控電極(TE),或是在基本觸控電極(TE)檢測到觸控感測訊號。然而,儘管虛擬金屬(DM)設置在觸控電極(TE)的區域中,但是不對虛擬金屬(DM)提供觸控驅動訊號,並且未從虛擬金屬(DM)檢測到觸控感測訊號。也就是說,虛設金屬(DM)可以是電浮動金屬。
因此,電極金屬(EM)可以電性連接到觸控驅動電路(TDC),而虛擬金屬(DM)不需要電性連接到觸控驅動電路(TDC)。
可以在相應的觸控電極(TE)的區域中提供一個或多個虛擬金屬(DM),同時與電極金屬(EM)斷開。
或者,可以在一些觸控電極(TE)的區域中提供一個或多個虛擬金屬(DM),同時與電極金屬(EM)斷開。也就是說,不需要在某些觸控電極(TE)的區域中提供虛擬金屬(DM)。
關於虛擬金屬(DM)的作用,如圖6所示,在沒有提供虛擬金屬(DM)並且在觸控電極(TE)的區域中僅提供網格型電極金屬(EM)的態樣下,可能存在可見的缺陷,例如可以在螢幕上看到電極金屬(EM)的輪廓。
另一方面,在如圖7所示在觸控電極(TE)的區域中提供一個或多個虛擬金屬(DM)的態樣下,可以去除可以在螢幕上查看到電極金屬(EM)的輪廓的可見缺陷。
另外,通過提供或不提供虛擬金屬(DM)或調整每個觸控電極(TE)的虛擬金屬(DM)的數量(虛擬金屬的比率),可以調節每個觸控電極(TE)的電容大小,從而提高觸控靈敏度。
可以切除形成在一個觸控電極(TE)的區域中的電極金屬(EM)的一些點,使得被切割的電極金屬(EM)變為虛擬金屬(DM)。也就是說,電極金屬(EM)和虛擬金屬(DM)可以在相同層中以相同材料形成。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可以基於在觸控電極(TE)中產生的電容來感測觸摸。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能夠通過基於電容的觸控感測方法感測觸摸,觸控感測方法如基於互電容的觸控感測方法或基於自電容的觸控感測方法。
在基於互電容的觸控感測方法的態樣下,多個觸控電極(TE)可以被劃分為驅動觸控電極和感測觸控電極,驅動觸控電極(傳輸觸控電極或TX觸控電極)被提供觸控驅動訊號,感測觸控電極(接收觸控電極或RX觸控電極)檢測到觸控感測訊號。感測觸控電極與驅動觸控電極形成電容。
在基於互電容的觸控感測方法的態樣下,驅動觸控電極和感測觸控電極之間的電容(互電容)的變化取決於是否存在如手指或筆之類的指示物。觸控感測電路(TSC)基於驅動觸控電極和感測觸控電極之間的電容(互電容)的變化來感測是否執行觸摸和/或感測觸摸座標。
在基於自電容的觸控感測方法的態樣下,每個觸控電極(TE)用作驅動觸控電極和感測觸控電極。也就是說,觸控感測電路(TSC)將觸控驅動訊號提供於一個或多個觸控電極(TE),通過提供觸控驅動訊號的觸控電極(TE)檢測觸控感測訊號,並且基於檢測到的觸控感測訊號識別指示物(例如手指或筆)與觸控電極(TE)之間的電容變化,從而感測出是否執行感測觸摸和/或感測出觸摸座標。基於自電容的觸控感測方法不區分驅動觸控電極和感測觸控電極。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可以通過基於互電容的觸控感測方法或通過基於自電容的觸控感測方法來感測觸摸。在下文中,為了便於解釋,將描述觸控顯示裝置100執行基於互電容的觸摸感測並且具有用於基於互電容的觸摸感測的觸控感測器結構的示例。
圖8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顯示面板(DISP)中的觸控感測器結構的視圖,並且圖9是示出圖8中的觸控感測器結構的實現示例的視圖。
參考圖8,用於基於互電容的觸摸感測的觸控感測器結構可以包括多個X-觸控電極線(X-TEL)和多個Y-觸控電極線(Y-TEL)。多個X-觸控電極線(X-TEL)和多個Y-觸控電極線(Y-TEL)位於封裝部(ENCAP)上。
各個X-觸控電極線(X-TEL)排列在第一方向,且各個Y-觸控電極線(Y-TEL)排列在與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
在本說明書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彼此不同,例如,第一方向可以是x軸方向,且第二方向可以是y軸方向。另一方面,第一方向可以是y軸方向,且第二方向可以是x軸方向。另外,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或不需要彼此正交。在本說明書中,行和列是相對的,並且可以根據視點彼此互換。
多個X-觸控電極線(X-TEL)中的每一個可包括彼此電性連接的多個X-觸控電極(X-TE)。多個Y-觸控電極線(Y-TEL)中的每一個可包括彼此電性連接的多個Y-觸控電極(Y-TE)。
多個X-觸控電極(X-TE)和多個Y-觸控電極(Y-TE)屬於多個觸控電極(TE),並且彼此具有不同的角色(功能)。
例如,構成多個X-觸控電極線(X-TEL)中的每一個的多個X-觸控電極(X-TE)可以是驅動觸控電極,並且構成多個Y-觸控電極線(Y-TEL)中的每一個的多個Y-觸控電極(Y-TE)可以是感測觸控電極。在這種態樣下,相應的X-觸控電極線(X-TEL)對應於驅動觸控電極線,並且相應的Y-觸控電極線(Y-TEL)對應於感測觸控電極線。
另一方面,構成多個X-觸控電極線(X-TEL)中的每一個的多個X-觸控電極(X-TE)可以是感測觸控電極,並且構成多個Y-觸控電極線(Y-TEL)中的每一個的多個Y-觸控電極(Y-TE)可以是驅動觸控電極。在這種態樣下,相應的X-觸控電極線(X-TEL)對應於感測觸控電極線,並且相應的Y-觸控電極線(Y-TEL)對應於驅動觸控電極線。
用於觸摸感測的觸控感測器金屬可以包括多個觸控路由線(TL),以及多個X-觸控電極線(X-TEL)和多個Y-觸控電極線(Y-TEL)。
多個觸控路由線(TL)可包括連接到相應X-觸控電極線(X-TEL)的一個或多個X-觸控路由線(X-TL)和連接到相應的Y-觸控電極線(Y-TEL)的一個或多個Y-觸控路由線(Y-TL)。
參考圖9,多個X-觸控電極線(X-TEL)中的每一個可包括排列在同一行(或列)中的多個X-觸控電極(X-TE)和用於將它們彼此電性連接的一個或多個更多X-觸控電極連接線(X-CL)。用於連接兩個相鄰X-觸控電極(X-TE)的X-觸控電極連接線(X-CL)可以是與兩個相鄰的X-觸控電極(X-TE)成一體的金屬(參見圖9),或者可以是通過接觸孔與兩個相鄰的X-觸控電極(X-TE)連接的金屬。
多個Y-觸控電極線(Y-TEL)中的每一個可包括排置在同一列(或行)中的多個Y-觸控電極(Y-TE)和用於將它們彼此電性連接的一個或多個Y-觸控電極連接線(Y-CL)。用於連接兩個相鄰的Y-觸控電極(Y-TE)的Y-觸控電極連接線(Y-CL)可以是與兩個相鄰的Y-觸控電極(Y-TE)一體的金屬,或者可以是通過接觸孔連接到兩個相鄰的Y-觸控電極(Y-TE)的金屬(見圖9)。
X-觸控電極連接線(X-CL)和Y-觸控電極連接線(Y-CL)可以在該區域(觸控 - 電極線交叉區域)中相互交叉,其中X-觸控電極線(X-TEL)和Y-觸控電極線(Y-TEL)相互交叉。
在如上所述X-觸控電極連接線(X-CL)和Y-觸控電極連接線(Y-CL)在觸控 - 電極線交叉區域中交叉的態樣下,X-觸控電極連接線(X-CL)和Y-觸控電極連接線(Y-CL)必須位於彼此不同的層中。
因此,為了實現使得多個X-觸控電極線(X-TEL)和多個Y-觸控電極線(Y-TEL)彼此相交設置,多個X-觸控電極(X-TE),多個X-觸控電極連接線(X-CL)、多個Y-觸控電極(Y-TE)、多個Y-觸控電極線(Y-TEL)和多個Y-觸控電極連接線(Y-CL)可以設置在兩層或更多層中。
參考圖9,相應的X-觸控電極線(X-TEL)經由一個或多個X-觸控路由線(X-TL)電性連接到對應的X-觸控墊(X-TP)。也就是說,在一個X-觸控電極線(X-TEL)中包括的多個X-觸控電極(X-TE)中的最外面的X-觸控電極(X-TE)通過X-觸控路由線(X-TL)電性連接到相應的X-觸控墊部(X-TP)。
各個Y-觸控電極線(Y-TEL)經由一個或多個Y-觸控路由線(Y-TL)電性連接到對應的Y-觸控墊(Y-TP)。也就是說,在一個Y-觸控電極線(Y-TEL)中包括的多個Y-觸控電極(Y-TE)中最外面的Y-觸控電極(Y-TE)通過Y-觸控路由線(Y-TL)電性連接到相應的Y-觸控墊部(Y-TP)。
如圖9所示,多個X-觸控電極線(X-TEL)和多個Y-觸控電極線(Y-TEL)可以排列在封裝部(ENCAP)上。即,構成多個X-觸控電極線(X-TEL)的多個X-觸控電極(X-TE)和多個X-觸控電極連接線(X-CL)可以排列在封裝部(ENCAP)上。構成多個Y-觸控電極線(Y-TEL)的多個Y-觸控電極(Y-TE)和多個Y-觸控電極連接線(Y-CL)可以排列在封裝部(ENCAP)上。
如圖9所示,電性連接到多個X-觸控電極線(X-TEL)的X-觸控路由線(X-TL)可以排列在封裝部(ENCAP)上,以便延伸到沒有設置封裝部(ENCAP)的區域,並且可以電性連接到多個X-觸控墊(X-TP)。電性連接到多個Y-觸控電極線(Y-TEL)的Y-觸控路由線(Y-TL)可以排列在封裝部(ENCAP)上,以便延伸到沒有設置封裝部(ENCAP)的區域,並且可以電性連接到多個Y-觸控墊(Y-TP)。封裝部(ENCAP)可以在主動區域(AA)中提供,並且在一些態樣下可以延伸到非主動區域(NA)。
如上所述,為了防止主動區域(AA)中的任何層(例如,有機發光顯示面板中的封裝部分)坍塌,可以在主動區域(AA)和非主動區域(NA)之間的邊界區域中或在主動區域(AA)之外的非主動區域(NA)中提供壩區(DA)。
如圖9所示,例如,主壩(DAM1)和副壩(DAM2)可以排列在壩區(DA)中。副壩(DAM2)可以位於主壩(DAM1)外部。
作為圖9中的示例的替代,在壩區(DA)中僅可以提供主壩(DAM1),並且在一些態樣下,除了主壩(DAM1)和副壩(DAM2)之外,可以在壩區(DA)中進一步設置一個或多個附加壩。
參見圖9,封裝部(ENCAP)可以位於主壩(DAM1)的側面,或封裝部(ENCAP)可以位於主壩(DAM1)的頂部以及側面。
圖10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沿圖9中的線X-X'截取的顯示器面板(DISP)的一部分的剖視圖。儘管在圖10中示出了板型觸控電極(TE),但這僅是示例,並且可以提供網格型觸控電極。
第一電晶體(T1)排列在基板(SUB)上,第一電晶體(T1)是主動區域(AA)中的每個子像素(SP)中的驅動電晶體。
第一電晶體(T1)包括對應於閘極電極的第一節點電極(NE1)、對應於源極電極或汲極電極的第二節點電極(NE2)、對應於汲極電極或源極電極的第三節點電極(NE3)、半導體層(SEMI)等。
第一節點電極(NE1)和半導體層(SEMI)可以彼此重疊。閘極絕緣膜(GI)介於第一節點電極(NE1)和半導體層(SEMI)之間。第二節點電極(NE2)可以形成在絕緣層(INS)上,以便與半導體層(SEMI)的一端接觸,且第三節點電極(NE3)可以形成在絕緣層(INS)上,以便與半導體層(SEMI)的相對端接觸。
發光裝置(ED)可包括對應於陽極電極(或陰極電極)的第一電極(E1)、形成在第一電極(E1)上的發光層(EL)以及對應於形成在發光層(EL)上的陰極電極(或陽極電極)的第二電極(E2)。
第一電極(E1)電性連接到第一電晶體(T1)的第二節點電極(NE2),其通過穿過平坦化層(PLN)的像素接觸孔暴露。
發光層(EL)形成在由堤(BANK)提供的發光區域中的第一電極(E1)上。通過在第一電極(E1)上以孔相關層、發光層和電子相關層的順序堆疊多層而形成發光層(EL),或者以相反的順序堆疊這些層而形成。第二電極(E2)形成為面對第一電極(E1),並且第二電極(E2)和第一電極(E1)之間插入有發光層(EL)。
封裝部(ENCAP)防止外部濕氣或氧氣滲透到易受外部濕氣或氧氣影響的發光裝置(ED)中。
封裝部(ENCAP)可以被配置為單個層,或者可以被配置為多個層(PAS1、PCL和PAS2),如圖10所示。
例如,在封裝部(ENCAP)被配置為多層(PAS1、PCL和PAS2)的態樣下,封裝部(ENCAP)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無機封裝層(PAS1和PAS2)和一個或多個有機封裝層(PCL)。更具體地,封裝部(ENCAP)可以具有其中依序堆疊第一無機封裝層(PAS1)、有機封裝層(PCL)和第二無機封裝層(PAS2)的結構。
有機封裝層(PCL)可進一步包括至少一個有機封裝層或至少一個無機封裝層。
第一無機封裝層(PAS1)形成在基板(SUB)上,其中在基板(SUB)上形成對應於陰極電極的第二電極(E2),以便最接近發光裝置(ED)。第一無機封裝層(PAS1)由能夠進行低溫沉積的無機絕緣材料形成,例如氮化矽(SiNx )、氧化矽(SiOx )、氮氧化矽(SiON)、氧化鋁(Al2 O3 )等。由於第一無機封裝層(PAS1)在低溫氣氛中沉積,因此第一無機封裝層(PAS1)能夠防止易受高溫氣氛影響的發光層(EL)在沉積過程中被損壞。
有機封裝層(PCL)可以形成為具有小於第一無機封裝層(PAS1)的面積。在這種態樣下,可以形成有機封裝層(PCL)以暴露第一無機封裝層(PAS1)的兩端。有機封裝層(PCL)可以用作緩衝器,其用於緩解由於作為有機發光顯示裝置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翹曲而引起的各層之間的應力,並且可以增強平面化性能。有機封裝層(PCL)可以由有機絕緣材料形成,例如丙烯酸樹脂、環氧樹脂、聚醯亞胺、聚乙烯、碳氧化矽(SiOC)等。
在通過噴墨方法形成有機封裝層(PCL)的態樣下,可以在對應於非主動區域(NA)和主動區域(AA)之間的邊界區域的壩區(DA),或者對應於非主動區域(NA)的一些區域中形成一個或多個壩(DAM)。
例如,如圖10所示,壩區(DA)位於墊部區域之間,墊部區域中多個X-觸控墊(X-TP)和多個Y-觸控墊(Y-TP)是形成在非主動區域(NA)和主動區域(AA)中,並且壩區(DA)可以設置有與主動區域(AA)相鄰的主壩(DAM1)和與墊部區域相鄰的副壩(DAM2)。
當液態有機封裝層(PCL)落入主動區域(AA)時,設置在壩區(DA)中的一個或多個壩(DAM)可以防止液態有機封裝層(PCL)向非主動區域(NA)塌陷並滲透到墊部區域中。
在如圖10所示提供主壩(DAM1)和副壩(DAM2)的態樣下,可以進一步增加該效果。
主壩(DAM1)和/或副壩(DAM2)可以形成為單層或多層結構。例如,主壩(DAM1)和/或副壩(DAM2)可以同時由與堤(BANK)和間隔物(未示出)中的至少一個相同的材料形成。在這種態樣下,可以在無需額外的光罩製程與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形成壩結構。
此外,如圖10所示,主壩(DAM1)和副壩(DAM2)可具有第一無機封裝層(PAS1)和/或第二無機封裝層(PAS2)堆疊在堤(BANK)上的結構。
另外,含有有機材料的有機封裝層(PCL)可以僅位於主壩(DAM1)內,如圖10所示。
或者,含有有機材料的有機封裝層(PCL)也可位於主壩(DAM1)和副壩(DAM2)的至少一部分的頂部。例如,有機封裝層(PCL)也可以位於主壩(DAM1)的頂部。
第二無機封裝層(PAS2)可以形成為覆蓋基板(SUB)上的有機封裝層(PCL)和第一無機封裝層(PAS1)中的每一個的頂表面和側表面,其中基板(SUB)上形成有機封裝層(PCL)。第二無機封裝層(PAS2)最小化或防止外部水分或氧氣滲透到第一無機封裝層(PAS1)和有機封裝層(PCL)中。第二無機封裝層(PAS2)由如氮化矽(SiNx)、氧化矽(SiOx)、氮氧化矽(SiON)、氧化鋁(Al2 O3 )等的無機絕緣材料形成。
可以在封裝部(ENCAP)上設置觸控緩衝膜(T-BUF)。觸控緩衝膜(T-BUF)可以設置在觸控感測器金屬和發光裝置(ED)的第二電極(E2)之間,觸控感測器金屬包括X-觸控電極(X-TE)和Y-觸控電極(Y-TE)以及X-觸控電極連接線(X-CL)和Y-觸控電極連接線(Y-CL)。
觸控緩衝膜(T-BUF)可以被設計為將觸控感測器金屬與發光裝置(ED)的第二電極(E2)之間的距離保持在預定的最小間隔距離(例如,1微米)。因此,可以減少或防止在觸控感測器金屬和發光裝置(ED)的第二電極(E2)之間產生的寄生電容,從而防止由寄生電容引起的觸控靈敏度的劣化。
包括X-觸控電極(X-TE)和Y-觸控電極(Y-TE)以及X-觸控電極連接線(X-CL)和Y-觸控電極連接線(Y-CL)的觸控感測器金屬可以在沒有觸控緩衝膜(T-BUF)的封裝部(ENCAP)上設置。
此外,觸控緩衝膜(T-BUF)可以防止在觸控緩衝膜(T-BUF)上設置的觸控感測器金屬的製造過程中使用的化學溶液(顯影劑、蝕刻劑等),或外部水分滲透到包括有機材料的發光層(EL)中。因此,觸控緩衝膜(T-BUF)能夠防止對易受化學溶液或濕氣影響的發光層(EL)的損壞。
為了防止包括易受高溫影響的有機材料的發光層(EL)損壞,觸控緩衝膜(T-BUF)由有機絕緣材料形成,觸控緩衝膜(T-BUF)能夠在低於預定溫度(例如,100℃)的低溫下形成並且具有1到3的低的介電常數。例如,觸控緩衝膜(T- BUF)可以由丙烯酸基、環氧基或矽氧烷基材料形成。由有機絕緣材料製成的觸控緩衝膜(T-BUF)具有平坦化特性,可以防止構成封裝部(ENCAP)的相應封裝層(PAS1、PCL和PAS2)損壞以及由於有機發光顯示裝置的翹曲而在觸控緩衝膜(T-BUF)上形成的觸控感測器金屬的損壞。
根據基於互電容的觸控感測器結構,可以排列X-觸控電極線(X-TEL)和Y-觸控電極線(Y-TEL)以便在觸控緩衝膜(T-BUF)上相互交叉。
Y-觸控電極線(Y-TEL)可包括多個Y-觸控電極(Y-TE)和用於將多個Y-觸控電極(Y-TE)彼此電性連接的多個Y-觸控電極連接線(Y-CL)。
如圖10所示,多個Y-觸控電極(Y-TE)和多個Y-觸控電極連接線(Y-CL)可以設置在不同的層中,具有觸控絕緣膜(ILD)插入其間。
多個Y-觸控電極(Y-TE)可以在y軸方向上彼此隔開預定距離。多個Y-觸控電極(Y-TE)中的每一個可以通過Y-觸控電極連接線(Y-CL)在y軸方向上電性連接到與其相鄰的另一個Y-觸控電極(Y-TE)。
Y-觸控電極連接線(Y-CL)可以形成在觸控緩衝膜(T-BUF)上,以便通過穿過觸控絕緣膜(ILD)的觸控接觸孔暴露,並且可以在y軸方向上電性連接到兩個相鄰的Y-觸控電極(Y-TE)。
Y-觸控電極連接線(Y-CL)可以設置成與堤(BANK)重疊。因此,可以防止由於Y-觸控電極連接線(Y-CL)而使開口率降低。
X-觸控電極線(X-TEL)可包括多個X-觸控電極(X-TE)和用於將多個X-觸控電極(X-TE)彼此電性連接的多個X-觸控電極連接線(X-CL)。多個X-觸控電極(X-TE)和多個X-觸控電極連接線(X-CL)可以設置在不同的層中,其間插入有觸控絕緣膜(ILD)。
多個X-觸控電極(X-TE)可以在觸控絕緣膜(ILD)上沿x軸方向彼此隔開預定距離。多個X-觸控電極(X-TE)中的每一個通過X-觸控電極連接線(X-CL)可以在x軸方向上電性連接到與其相鄰的另一個X-觸控電極(X-TE)。
X-觸控電極連接線(X-CL)可以設置在與X-觸控電極(X-TE)相同的平面上,並且可以電性連接到兩個X-觸控電極(X-TE),沒有單獨的接觸孔的兩個X-觸控電極(X-TE)在x軸方向上彼此相鄰,或者可以與兩個X-觸控電極(X-TE)一體形成,兩個X-觸控電極(X-TE)在x軸方向上彼此相鄰。
X-觸控電極連接線(X-CL)可以設置成與堤(BANK)重疊。因此,可以防止孔徑比由於X-觸控電極連接線(X-CL)而降低。
Y-觸控電極線(Y-TEL)可以通過Y-觸控路由線(Y-TL)和Y-觸控墊部(Y-TP)電性連接到觸控驅動電路(TDC)。類似地,X-觸控電極線(X-TEL)可以通過X-觸控路由線(X-TL)和X-觸控墊部(X-TP)電性連接到觸控驅動電路(TDC)。
可以進一步設置覆蓋X觸控墊部(X-TP)和Y觸控墊部(Y-TP)的墊部蓋電極。
X-觸控墊部(X-TP)可以與X-觸控路由線(X-TL)分開形成,或者可以通過延伸X-觸控路由線(X-TL)來形成。Y觸控墊部(Y-TP)可以與Y-觸控路由線(Y-TL)分開形成,或者可以通過延伸Y-觸控路由線(Y-TL)來形成。
在通過延伸X-觸控路由線(X-TL)形成X-觸控墊部(X-TP)並且通過延伸Y-觸控路由線(Y-TL)形成Y-觸控墊部(Y-TP)的態樣下,X-觸控墊部(X-TP)、X-觸控路由線(X-TL)、Y-觸控墊部(Y-TP)和Y-觸控路由線(Y-TL)可以是由相同的第一導電材料形成。第一導電材料可以使用如Al、Ti、Cu或Mo的金屬以單層或多層結構形成,其金屬表現出高耐腐蝕性、高耐酸性和高導電性。
例如,由第一導電材料製成的X-觸控墊部(X-TP)、X-觸控路由線(X-TL)、Y-觸控墊部(Y-TP)和Y-觸控路由線(Y-TL)可以形成三層結構,例如Ti/Al/Ti或Mo/Al/Mo。
能夠覆蓋X觸控墊部(X-TP)和Y觸控墊部(Y-TP)的墊部蓋電極可以由與X-觸控電極(X-TE)和Y-觸控電極(Y-TE)相同的第二導電材料製成。第二導電材料可以是透明導電材料,例如ITO或IZO,其表現出高耐腐蝕性和高耐酸性。墊部蓋電極可以形成為通過觸控緩衝膜(T-BUF)暴露,使得墊部蓋電極可以粘合到觸控驅動電路(TDC)或者可以粘合到安裝了觸控驅動電路(TDC)的電路膜上。
觸控緩衝膜(T-BUF)可以形成為覆蓋觸控感測器金屬,從而防止觸控感測器金屬被外部濕氣等腐蝕。例如,觸控緩衝膜(T-BUF)可以由有機絕緣材料形成,或者可以以圓偏振器或以環氧樹脂或丙烯酸材料的膜的形式形成。封裝部(ENCAP)上不需要提供觸控緩衝膜(T-BUF)。也就是說,觸控緩衝膜(T-BUF)不必是必要元件。
Y-觸控路由線(Y-TL)可以通過觸控線接觸孔電性連接到Y-觸控電極(Y-TE),或者可以與Y-觸控電極(Y-TE)成為一體。
Y-觸控路由線(Y-TL)可以延伸到非主動區域(NA),並且可以越過封裝部(ENCAP)的頂部和側面以及壩的頂部和側面(壩)以便與Y-觸控墊部(Y-TP)電性連接。因此,Y-觸控路由線(Y-TL)可以經由Y觸控墊部(Y-TP)電性連接到觸控驅動電路(TDC)。
Y-觸控路由線(Y-TL)可以從Y-觸控電極(Y-TE)向觸發驅動電路(TDC)傳輸觸控感測訊號,或者可以從觸控驅動電路(TDC)接收觸控驅動訊號,從而將其傳輸到Y-觸控電極(Y-TE)。
X-觸控路由線(X-TL)可以通過觸控線接觸孔電性連接到X-觸控電極(X-TE),或者可以與X-觸控電極(X-TE)成為一體。
X-觸控路由線(X-TL)可以延伸到非主動區域(NA),並且可以通過封裝部(ENCAP)的頂部和側面以及壩(DAM)的頂部和側面以便與X-觸控墊部(X-TP)電性連接。因此,X-觸控路由線(X-TL)可以經由X觸控墊部(X-TP)電性連接到觸控驅動電路(TDC)。
X-觸控路由線(X-TL)可以從觸控驅動電路(TDC)接收觸控驅動訊號,從而將其傳輸到X-觸控電極(X-TE),或者可以從X-觸控電極(X-TE)向觸發驅動電路(TDC)傳輸觸控感測訊號。
可以根據面板設計對X-觸控路由線(X-TL)和Y-觸控路由線(Y-TL)的佈局進行各種修改。
觸控保護膜(PAC)可以設置在X-觸控電極(X-TE)和Y-觸控電極(Y-TE)上。觸控保護膜(PAC)可以延伸到壩(DAM)的前部或後部,以便設置在X-觸控路由線(X-TL)和Y-觸控路由線(Y-TL)上。
在實施例中,多個觸控電極(X-TE或Y-TE)中的一個或多個(或至少兩個)觸控電極可以通過形成在與一個或多個觸控電極不同水平層上的連接線(X-CL或Y-CL)連接。多個路由線(X-TL或Y-TL)中的至少一條路由線可包括單層,或包括第一層和第二層的多層。第一層可以是連接線的同一層,且第二層可以是具有多個觸控電極的同一層。
圖10的橫截面圖示出了概念結構,因此,各個圖案(相應的或相應的電極)的位置、厚度或寬度可以根據觀察方向或位置而變化;各個圖案的連接結構可以變化;除了圖示的層之外,還可以提供其他層;並且可以省略或集成一些所示的層。例如,堤(BANK)的寬度可以小於圖中所示的寬度,並且壩(DAM)的高度可以小於或大於圖中所示的高度。
圖11和圖12是示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包括彩色濾光片(CF)的顯示面板(DISP)的橫截面結構的示例的視圖。
參考圖11和圖12,在觸控面板(TSP)嵌入顯示面板(DISP)並且顯示面板(DISP)被作為有機發光顯示面板實施的態樣下,觸控面板(TSP)可以位於顯示面板(DISP)的封裝部(ENCAP)上。換句話說,如多個觸控電極(TE)、多個觸控路由線(TL)等的觸控感測器金屬可以位於顯示面板(DISP)中的封裝部(ENCAP)上。
如上所述,由於觸控電極(TE)設置在封裝部(ENCAP)上,因此可以形成觸控電極(TE)而不會顯著影響顯示性能和顯示相關的層形成。
參考圖11和圖12,可以在封裝部(ENCAP)下方提供第二電極(E2),第二電極(E2)可以是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陰極電極。
封裝部(ENCAP)的厚度(T)可以是例如1微米或更大。
如上所述,通過設計封裝部(ENCAP),可以減小在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第二電極(E2)和觸控電極(TE)之間產生的寄生電容,以便具有1微米或更大的厚度。因此,可以防止由寄生電容引起的觸摸靈敏度的劣化。
如上所述,多個觸控電極(TE)中的每一個可以以網格的形式圖案化,網格中電極金屬(EM)具有兩個或更多個開口(OA),且兩個或更多個開口(OA)中的每一個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對應於一個或多個子畫素或其發光區域。
如上所述,可以圖案化觸控電極(TE)的電極金屬(EM),使得一個或多個子畫素的發光區域定位成對應平面圖中設置在觸控電極(TE)的區域中的兩個或更多個開口(OA)中的每一個,從而提高顯示面板(DISP)的發光效率。
如圖11和圖12所示,黑色矩陣(BM)可以設置在顯示面板(DISP)上,並且彩色濾光片(CF)可以進一步設置在其上。
黑色矩陣(BM)的位置可以對應於觸控電極(TE)的電極金屬(EM)的位置。
多個彩色濾光片(CF)的位置對應於多個觸控電極(TE)或構成多個觸控電極(TE)的電極金屬(EM)的位置。
如上所述,由於多個彩色濾光片(CF)設置在與多個開口(OA)的位置對應的位置處,因此可以改善顯示面板(DISP)的發光性能。
下面將描述多個彩色濾光片(CF)和多個觸控電極(TE)之間的垂直位置關係。
如圖11所示,可以在多個觸控電極(TE)上提供多個彩色濾光片(CF)和黑色矩陣(BM)。
在這種態樣下,多個彩色濾光片(CF)和黑色矩陣(BM)可以位於設置在多個觸控電極(TE)上的外塗層(OC)上。外塗層(OC)可以或可以不是與圖10中所示的觸控保護膜(PAC)相同的層。
如圖12所示,可以在多個觸控電極(TE)下提供多個彩色濾光片(CF)和黑色矩陣(BM)。
在這種態樣下,多個觸控電極(TE)可以位於在多個彩色濾光片(CF)和黑色矩陣(BM)上的外塗層(OC)上。外塗層(OC)可以或不必與圖10中的觸控緩衝膜(T-BUF)或觸控絕緣膜(ILD)相同。
通過如上所述在封裝部(ENCAP)上設置觸控電極(TE),可以容易地實現能夠進行觸摸感測的顯示面板(DISP)。然而,位於封裝部(ENCAP)下的顯示電極引起的寄生電容會影響觸摸感測。
特別地,隨著顯示面板(DISP)的厚度減小,觸控電極(TE)和顯示電極之間的距離減小,從而可以增加它們之間的寄生電容。該寄生電容可以影響提供到觸控電極(TE)或從觸控電極(TE)檢測到的訊號。
例如,由於觸控電極(TE)和最靠近它的第二電極(E2)之間的寄生電容,可以延遲提供於觸控電極(TE)的訊號或者從觸控電極(TE)檢測到的訊號可以包含噪聲。
圖13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用於在觸控顯示裝置100中執行手指觸摸感測和筆觸摸感測的時序和訊號的示例的視圖。
參考圖13,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的觸控驅動電路(TDC)在用於感測手指觸摸的第一觸控驅動期間(P1)中,可以將第一觸控驅動訊號提供於多個觸控電極(TE)中的至少一些。
另外,觸控驅動電路(TDC)可以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將第二觸控驅動訊號提供於多個觸控電極(TE)中的至少一些,以用於感測筆觸摸。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可以是顯示面板(DISP)將上行訊號傳輸到筆的時段。
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P1)和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中,可以將恆壓提供到觸控電極(TE)和位於觸控電極(TE)下方的第二電極(E2)。
當如上所述產生觸控電極(TE)和第二電極(E2)之間的電壓差時,可以在觸控電極(TE)和第二電極(E2)之間產生寄生電容。另外,該寄生電容可能導提供到觸控電極(TE)的訊號的延遲或從觸控電極(TE)檢測到的訊號中的噪音。
特別地,用於筆觸摸感測的上行訊號可以由於寄生電容而被延遲,並且如果上行訊號被延遲,則筆不需要識別由顯示面板(DISP)傳輸的上行訊號。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用於防止由於寄生電容引起的上行訊號的延遲並且改善筆觸摸感測的性能的方法。
圖14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用於在觸控顯示裝置100中執行手指觸摸感測和筆觸摸感測的時序和訊號的另一示例的視圖。
參考圖14,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的觸控驅動電路(TDC)在用於感測手指觸摸的第一觸控驅動期間(P1)中,將第一觸控驅動訊號輸出到多個觸控電極(TE)中的至少一些。被提供第一觸控驅動訊號的觸控電極(TE)可以是用作驅動觸控電極的TX觸控電極。
另外,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P1),可以將恆壓提供到位於觸控電極(TE)下方的第二電極(E2)
觸控驅動電路(TDC)可以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將第二觸控驅動訊號提供於多個觸控電極(TE)中的至少一些,其中傳輸的上行訊號用於筆觸摸感測。
被提供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觸控電極(TE)可以是用作驅動觸控電極的TX觸控電極。或者,觸控電極(TE)可以是用作感測觸控電極的RX觸控電極。
也就是說,由於用於感測筆觸摸的上行訊號傳輸時段不是用於檢測由筆觸摸引起的訊號的時段,第二觸控驅動訊號可以提供於TX觸控電極和RX觸控電極中的至少一些,以便傳輸上行訊號。
另外,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提供到觸控電極(TE)的第二觸控驅動訊號可以是非週期性脈衝型訊號。因為上行訊號包括從顯示面板(DISP)傳輸到筆的資訊(例如,面板狀態資訊、驅動期間資訊、時序資訊等),上行訊號可以以非週期脈衝的形式傳輸。非週期性脈衝型訊號可以指沒有規則周期性的非週期性脈衝型訊號或脈衝型訊號。
此外,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位於觸控電極(TE)下方的第二電極(E2)可以提供對應於應用於觸控電極(TE)的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訊號。
對應於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訊號,其頻率、相位和幅度中的至少一個可以與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的頻率、相位和幅度相對應。
例如,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可以將頻率和相位與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相同的訊號提供於第二電極(E2)。因此,可以減小觸控電極(TE)和第二電極(E2)之間的寄生電容。
或者,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期間,可以將頻率、相位和幅度與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相同的訊號提供於第二電極(E2)。
因此,可以在相同的相位和電位狀態下驅動觸控電極(TE)和第二電極(E2),從而消除觸控電極(TE)和第二電極之間的寄生電容(E2)。
因此,可以防止上行訊號由於寄生電容而被延遲,上行訊號為通過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提供到觸控電極(TE)的第二觸控驅動訊號傳輸到筆的訊號。
另外,可以通過防止從顯示面板(DISP)傳輸到筆的上行訊號的延遲來提高筆的上行訊號識別率並增強筆觸摸感測的性能。
圖15是示出根據圖14中所示的時序和訊號執行觸摸感測的觸控顯示裝置100的驅動方法的示例的視圖。
參見圖15,在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中,位於觸控電極(TE)下方的第二電極(E2)可以是設置在每個子像素(SP)中的發光裝置(ED)的陰極電極。另外,陰極電極可以連接到提供有基極電壓(VSS)的線路。
被提供基極電壓(VSS)的線路可以連接到顯示面板(DISP)的接地(GND)。另外,可以通過對提供基極電壓(VSS)的線路的切換操作來提供對應於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訊號。
也就是說,用於向作為陰極電極的第二電極(E2)提供電壓的線路可以電性連接到接地(GND),或者可以電性連接到用於提供對應於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訊號的電路。
另外,用於提供對應於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訊號的電路可以是觸控驅動電路(TDC)或單獨提供的電路。
如上所述,因為用於向第二電極(E2)提供電壓的線路可以在接地(GND)和用於提供對應於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訊號的電路之間切換,根據觸控驅動週期,可以執行控制使得第二電極(E2)的電壓狀態與觸控電極(TE)的電壓狀態相同。
更具體地,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P1),將第一觸控驅動訊號提供於觸控電極(TE),以及用於向第二電極(E2)提供電壓的線路電性連接到接地(GND)。
另外,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可以將第二觸控驅動訊號提供於觸控電極(TE),且用於向第二電極(E2)提供電壓的線路可以電性連接到用於提供對應於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訊號的電路。
因此,由於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將對應於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訊號提供於第二電極(E2),可以減小或消除觸控電極(TE)和第二電極(E2)之間的寄生電容(Cp)。
如上所述,通過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期間減小或消除觸控電極(TE)和第二電極(E2)之間的寄生電容,可以防止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從顯示面板(DISP)傳輸到筆的上行訊號的延遲。
另外,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P1)將接地(GND)電壓提供到第二電極(E2),使得顯示器可以在觸控驅動時段中被驅動。
圖16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用於在觸控顯示裝置100中執行手指觸摸感測和筆觸摸感測的時序和訊號的另一示例的視圖。
參見圖16,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的觸控驅動電路(TDC)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P1)期間,將第一觸控驅動訊號提供於TX觸控電極。第一觸控驅動訊號可以是週期性脈衝訊號或週期性脈衝型訊號。另外,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P1)期間,控制觸控電極RX以使觸控電極RX處於恆壓狀態。
因此,如果使用者的手指觸摸發生在顯示面板(DISP)上,可以檢測TX觸控電極和RX觸控電極之間的互電容變化,從而識別使用者在顯示面板(DISP)上的手指觸摸。
此外,將恆壓(例如,接地電壓)提供到第二電極(E2),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P1)期間,第二電極(E2)位於觸控電極(TE)下方。
由於將恆壓提供到第二電極(E2),第二電極(E2)是設置在子像素(SP)中的發光裝置(ED)的陰極電極,可以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P1)驅動顯示器以進行手指觸摸感測。
觸發驅動電路(TDC)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將第二觸控驅動訊號提供於TX觸控電極,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傳輸上行訊號以用於筆觸摸感測。或者,第二觸控驅動訊號可以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提供於RX觸控電極。另外,第二觸控驅動訊號可以提供於TX觸控電極和RX觸控電極,從而提高上行訊號的傳輸性能。
在上述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觸控顯示裝置100可以停止顯示驅動,並且可以將對應於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訊號提供於第二電極(E2)(E2即Ez)。
由於顯示驅動停止,可以停止向資料線提供資料電壓(VDATA),或者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可以停止向閘極線提供掃描訊號。
由於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將對應於提供到觸控電極(TE)的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訊號提供於第二電極(E2),可以減小或消除觸控電極(TE)和第二電極(E2)之間的寄生電容。
因此,可以防止由於觸控電極(TE)和第二電極(E2)之間的寄生電容引起的由顯示面板(DISP)傳輸的上行訊號的延遲並改善筆觸摸感應的性能。
觸控驅動電路(TDC)在第三觸控驅動期間(P3)期間向TX觸控電極輸出第三觸控驅動訊號。另外,控制RX觸控電極以使RX觸控電極處於恆壓狀態。
另外,在第三觸控驅動期間(P3)將恆壓提供到第二電極(E2)。
因此,在第三觸控驅動期間(P3)驅動顯示器,從而接收從筆傳輸的訊號。此外,無論是否執行書寫觸摸,都可以通過從筆傳輸的下行訊號檢測筆信息以及筆的位置。
如上所述,通過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P1)和第三觸控驅動期間(P3)向第二電極(E2)提供恆壓來執行顯示驅動,從而感測手指觸摸或筆觸摸。
另外,通過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期間停止顯示驅動並將對應於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訊號提供於第二電極(E2),可以防止上行訊號的傳輸延遲,從而提高筆的上行訊號識別率。
圖17至圖19是示出根據圖16中所示的時序和訊號執行觸摸感測的觸控顯示裝置100的驅動方法的示例的視圖。
圖17示出了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P1)提供到第二電極(E2)和驅動觸控驅動電路(TDC)的電壓的示例,其中執行手指觸摸感測,並且特別示出了在觸發驅動電路(TDC)中連接到RX觸控電極的電路部的示例。
觸控驅動電路(TDC)向TX觸控電極輸出第一觸控驅動訊號並執行控制以便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P1)將用於觸摸感測的參考電壓(Vref)提供到RX觸控電極。
因此,可以通過反饋電容器(CFB )和運算放大器檢測TX觸控電極和RX觸控電極之間的互電容(CMutual )的變化,並且可以通過檢測到的電容變化來檢測手指觸摸。
另外,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P1)用於向第二電極(E2)提供電壓的線路可以電性連接到顯示面板(DISP)的接地(GND)。
因此,可以將恆壓提供到第二電極(E2),從而驅動顯示器,第二電極(E2)是設置在子像素(SP)中的發光裝置(ED)的陰極電極。
圖18示出了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提供到第二電極(E2)和驅動觸控驅動電路(TDC)的電壓的示例,其中上行訊號被傳輸到筆。
觸控驅動電路(TDC)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向TX觸控電極和RX觸控電極的至少一些觸控電極(TE)輸出第二觸控驅動訊號。因此,AC電壓可以提供於包括在觸控驅動電路(TDC)中的運算放大器的(+)輸入端子。
另外,當第二觸控驅動訊號提供於TX觸控電極或RX觸控電極時,顯示面板(DISP)可以將上行訊號傳輸到筆。
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用於向第二電極(E2)提供電壓的線路可以電性連接到用於提供對應於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訊號的電路。
因此,第二電極(E2)可以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處於與觸控電極(TE)對應的電壓狀態,並且可以處於提供具有與觸控電極(TE)相同的相位和位準的電壓的狀態。
由於第二電極(E2)使用與觸控電極(TE)相同的相位和電位來驅動,如上所述,可以消除在第二電極(E2)和觸控電極(TE)之間產生的寄生電容(Cp)。
通過消除寄生電容可以防止由顯示面板(DISP)傳輸的上行訊號的延遲,從而提高上行訊號的傳輸速率。
圖19示出了在第三觸控驅動期間(P3)提供到第二電極(E2)和驅動觸控驅動電路(TDC)的電壓的示例,其中從筆接收下行訊號。
觸控驅動電路(TDC)在第三觸控驅動期間(P3)期間向TX觸控電極輸出第三觸觸驅動訊號並且允許將恆壓提供到RX觸控電極,以便檢測與TX觸控電極的互電容(CMutual )的變化。
另外,允許將用於向第二電極(E2)提供電壓的線路電性連接到顯示面板(DISP)。
因此,顯示器面板(DISP)可以執行顯示驅動,並且可以接收從筆傳輸的下行訊號,從而感測顯示器面板(DISP)上的筆觸摸。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可以執行控制使得位於觸控電極(TE)下方的第二電極(E2)處於恆壓狀態或者處於根據觸控驅動週期提供與觸控驅動訊號對應的訊號的狀態。
結果,可以在顯示驅動的同時執行觸摸感測,並且可以防止從顯示面板(DISP)傳輸到筆的上行訊號被延遲。
圖20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100的驅動方法的示例的視圖。
參考圖20,觸控顯示裝置100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P1)將第一觸控驅動訊號提供於觸控電極(TE)以用於感測手指觸摸(S2000)。
然後,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P1),將恆壓提供到設置在觸控電極(TE)下方的顯示電極(陰極電極)(S2010)。
因此,在第一觸控驅動期間(P1)執行顯示驅動,從而在顯示面板(DISP)上感測使用者的手指觸摸。
觸控顯示裝置100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將第二觸控驅動訊號提供於觸控電極(TE),其中上行訊號被傳輸到筆(S2020)。
然後,在第二觸控驅動期間(P2),將對應於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訊號提供到設置在觸控電極(TE)下方的顯示電極(S2030)。
據此,可以消除在觸控電極(TE)和顯示電極之間形成的寄生電容,從而防止上行訊號的傳輸延遲並改善筆觸摸感測的性能。
根據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位於觸控電極(TE)附近的陰極電極可以連接到顯示面板(DISP)的接地(GND),或者可以連接到用於根據觸控驅動週期提供與觸控驅動訊號對應的訊號的電路。
另外,在顯示面板(DISP)向筆傳輸上行訊號的時段期間,可以將與提供到觸控電極(TE)的觸控驅動訊號對應的訊號提供於陰極電極, 從而消除了觸控電極(TE)和陰極電極之間的寄生電容。
因此,可以防止由於寄生電容引起的上行訊號的傳輸延遲,並且可以提高上行訊號的傳輸速率,從而提高筆觸摸感測的性能。
此外,控制陰極電極以便在用於感測手指觸摸或筆觸摸的觸控驅動時段期間連接到接地(GND),從而執行顯示驅動並感測相對於顯示面板(DISP)的觸摸。
根據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觸控顯示裝置可包括一基板,包含一主動區域和一非主動區域;多個閘極線、多個資料線,和多個子畫素排列在該基板上,其中每個子畫素包括一第一電極、該第一電極上的一有機發光層,以及該有機發光層上的一第二電極;一封裝層,在該第二電極上;多個觸控電極,在該封裝層上;多個觸控路由線電性連接到該些觸控電極,其中該些觸控路由線沿該封裝層的一傾斜表面設置,並與設置在該非主動區域的多個觸控墊電性連接;以及 一觸控驅動電路,配置為驅動該些觸控電極,其中在一第一觸控驅動期間該觸控驅動電路輸出一第一觸控驅動訊號,且在一第二觸控驅動期間向該些觸控電極中的至少一些觸控電極輸出一第二觸控驅動訊號,以及其中 該第二電極在該第一觸控驅動期間提供一恆壓,並在該第二觸控驅動期間提供與該第二觸控驅動訊號對應的一訊號。
根據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一種驅動觸控顯示裝置的方法可以包括在一第一觸控驅動期間中,提供一第一觸控驅動訊號至多個觸控電極中的至少一些;以及在一第二觸控驅動期間中,提供一第二觸控驅動訊號至該些觸控電極中的至少一些以及提供相應於該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一訊號至該顯示電極。
儘管出於說明性目的描述了本發明的示例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將理解,在不脫離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公開的本發明的範圍和精神的態樣下,可以進行各種修改、添加和替換。因此,為了簡潔和清楚起見,已經描述了本發明的示例實施例。本公開的範圍應基於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以如下方式解釋:包括在等同於申請專利範圍的範圍內的所有技術構思屬於本發明。
100‧‧‧觸控顯示裝置 AA‧‧‧主動區域 NA‧‧‧非主動區域 CF‧‧‧彩色濾光片 BM‧‧‧黑色矩陣 OC‧‧‧外塗層 TDC‧‧‧觸控驅動電路 DISP‧‧‧顯示面板 BL‧‧‧外邊界線 TSP‧‧‧觸控面板 SUB‧‧‧基板 ED‧‧‧發光裝置 T1‧‧‧第一電晶體 VDATA‧‧‧資料電壓 N1‧‧‧第一節點 Cst‧‧‧存儲電容器 T2‧‧‧第二電晶體 N2‧‧‧第二節點 DVL‧‧‧驅動電壓線 N3‧‧‧第三節點 VDD‧‧‧驅動電壓 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 GL‧‧‧閘極線 SCAN‧‧‧掃描訊號 DL‧‧‧資料線 ENCAP‧‧‧封裝部 TE‧‧‧觸控電極 SP‧‧‧子畫素 EM‧‧‧電極金屬 DM‧‧‧虛擬金屬 OA‧‧‧開口、開口區域 TSC‧‧‧觸控感測電路 X-TL‧‧‧X-觸控路由線 Y-TL‧‧‧Y-觸控路由線 X-TEL‧‧‧X-觸控電極線 Y-TEL‧‧‧Y-觸控電極線 X-TE‧‧‧X-觸控電極 Y-TE‧‧‧Y-觸控電極 X-CL‧‧‧X-觸控電極連接線 Y-CL‧‧‧Y-觸控電極連接線 DAM‧‧‧壩 DA‧‧‧壩區 DAM1‧‧‧主壩 DAM2‧‧‧副壩 NE1‧‧‧第一節點電極 NE2‧‧‧第二節點電極 NE3‧‧‧第三節點電極 GI‧‧‧閘極絕緣膜 INS‧‧‧絕緣層 E1‧‧‧第一電極 EL‧‧‧發光層 E2‧‧‧第二電極 PLN‧‧‧平坦化層 BANK‧‧‧堤 PCL‧‧‧有機封裝層 PAS1‧‧‧第一無機封裝層 PAS2‧‧‧第二無機封裝層 SEMI‧‧‧半導體層 X-TP‧‧‧X-觸控墊 Y-TP‧‧‧Y-觸控墊 T-BUF‧‧‧觸控緩衝膜 ILD‧‧‧觸控絕緣膜 VSS‧‧‧基極電壓 GND‧‧‧接地 Cp‧‧‧寄生電容 P1‧‧‧第一觸控驅動期間 P2‧‧‧第二觸控驅動期間 P3‧‧‧第三觸控驅動期間 PAC‧‧‧觸控保護膜
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示例的視圖。 圖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配置的視圖。 圖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板的視圖。 圖4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面板嵌入在顯示面板中的結構的示例的視圖。 圖5和圖6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設置在顯示面板中的觸控電極的類型的示例的視圖。 圖7是示出圖6中所示的網格型觸控電極的示例的視圖。 圖8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顯示面板中的觸控感測器結構的視圖。 圖9是示出實現圖8中所示的觸控感測器結構的示例的視圖。 圖10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沿圖9中的線X-X'截取的顯示器面板的一部分的橫截面圖。 圖11和圖12是示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包括彩色濾光片的顯示面板的橫截面結構的示例的視圖。 圖13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用於通過觸控顯示裝置執行手指觸摸感測和筆觸摸感測的時序和訊號的示例的視圖。 圖14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用於通過觸控顯示裝置執行手指觸摸感測和筆觸摸感測的時序和訊號的另一示例的視圖。 圖15是示出根據圖14中所示的時序和訊號執行觸摸感測的觸控顯示裝置的驅動方法的示例的視圖。 圖16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用於通過觸控顯示裝置執行手指觸摸感測和筆觸摸感測的時序和訊號的另一示例的視圖。 圖17至圖19是示出根據圖16中所示的時序和訊號執行觸摸感測的觸控顯示裝置的驅動方法的示例的視圖。 圖20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驅動方法的示例的視圖。
100‧‧‧觸控顯示裝置
SUB‧‧‧基板
ED‧‧‧發光裝置
T1‧‧‧第一電晶體
ENCAP‧‧‧封裝部
X-TL‧‧‧X-觸控路由線
X-TE‧‧‧X-觸控電極
Y-TE‧‧‧Y-觸控電極
X-CL‧‧‧X-觸控電極連接線
Y-CL‧‧‧Y-觸控電極連接線
DAM‧‧‧壩
DAM1‧‧‧主壩
DAM2‧‧‧副壩
NE1‧‧‧第一節點電極
NE2‧‧‧第二節點電極
NE3‧‧‧第三節點電極
Y-TP‧‧‧Y-觸控墊
GI‧‧‧閘極絕緣膜
INS‧‧‧絕緣層
E1‧‧‧第一電極
EL‧‧‧發光層
E2‧‧‧第二電極
PLN‧‧‧平坦化層
BANK‧‧‧堤
PCL‧‧‧有機封裝層
PAS1‧‧‧第一無機封裝層
PAS2‧‧‧第二無機封裝層
SEMI‧‧‧半導體層
T-BUF‧‧‧觸控緩衝膜
ILD‧‧‧觸控絕緣膜
PAC‧‧‧觸控保護膜

Claims (22)

  1. 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含: 一基板,包含一主動區域和一非主動區域; 多個閘極線、多個資料線和多個子畫素排列在該基板上,其中該些子畫素各自包括一第一電極、一有機發光層以及一第二電極,該有機發光層在該第一電極上,且該第二電極在該有機發光層上; 一封裝層,在該第二電極上; 多個觸控電極,在該封裝層上; 多個觸控路由線電性連接到該些觸控電極,其中該些觸控路由線沿著該封裝層的一傾斜表面設置,且該些觸控路由線與設置在該非主動區域的多個觸控墊電性連接;以及 一觸控驅動電路,配置為驅動該些觸控電極, 其中在一第一觸控驅動期間,該觸控驅動電路向至少部分該些觸控電極輸出一第一觸控驅動訊號;在一第二觸控驅動期間,該觸控驅動電路向至少部分該些觸控電極輸出一第二觸控驅動訊號,以及 在該第一觸控驅動期間提供恆壓至該第二電極,並在該第二觸控驅動期間提供與該第二觸控驅動訊號對應的訊號至該第二電極。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在該第一觸控驅動期間,將一資料電壓提供給至少部分該些資料線,並且在該第二觸控驅動期間停止提供該資料電壓。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在該第二觸控驅動期間提供給該第二電極的訊號是對應於該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頻率、相位和幅度中的至少其中之一。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觸控驅動訊號和該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為脈衝型訊號,以及 其中,該第一觸控驅動訊號為一週期性脈衝訊號,且該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為一非週期性脈衝訊號。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在一第三觸控驅動期間,該觸控驅動電路輸出一第三觸控驅動訊號至至少部分該些觸控電極,且在該第一觸控驅動期間和該第三觸控驅動期間至少其中之一,該觸控驅動電路從至少部分該些觸控電極偵測一觸控感測訊號。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在該第三觸控驅動期間,提供恆壓至該第二電極。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在該第一觸控驅動期間,該觸控驅動電路被配置為感測手指觸摸,並且在該第三觸控驅動期間感測筆觸摸。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些觸控電極包含在一第一方向互相連接的多個第一觸控電極和在與該第一方向相交的一第二方向相互連接的多個第二觸控電極,以及 其中在該第二觸控驅動期間,該第二觸控驅動訊號提供給該些第一觸控電極和該些第二觸控電極中的至少一些。
  9. 如請求項5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在該第二觸控驅動期間中,一上行訊號從該些觸控電極的至少一觸控電極傳輸到一筆,並且在該第三觸控驅動期間,一下行訊號從該筆傳輸到該至少一觸控電極。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更包含一基極電壓線電性連接至該第二電極,以便在該第一觸控驅動期間提供接地訊號給該基極電壓線,並且在該第二觸控驅動期間提供與該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相對應的訊號給該基極電壓線。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基極電壓線在該第一觸控驅動期間電性連接到設置在該基板上的一接地,並且在該第二觸控驅動期間與該接地電性隔離。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觸控驅動訊號與在該第一觸控驅動期間的恆壓不同,且該第二觸控驅動訊號與在該第二觸控驅動期間的訊號相同。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些觸控電極各自為包括一開口區域的網格型觸控電極,且該開口區域位置對應於該些子畫素的一發光區域。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些觸控電極的至少二觸控電極通過形成在與該至少二觸控電極不同水平層的一連接線連接, 其中該些路由線中的至少一路由線包括具有一第一層和一第二層的多層, 其中該第一層是與該連接線相同的層,以及 其中該第二層是與該些觸控電極相同的層。
  15. 一種驅動觸控顯示裝置的方法,包含: 在一第一觸控驅動期間中,提供一第一觸控驅動訊號至多個觸控電極中的至少一些且在該第一觸控驅動期間將恆壓提供到一顯示電極;以及 在一第二觸控驅動期間中,提供一第二觸控驅動訊號至該些觸控電極中的至少一些以及提供相應於該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訊號至該顯示電極。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方法,更包含在該第一觸控驅動期間執行一顯示驅動並在該第二觸控驅動期間停止該顯示驅動。
  17.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方法,其中在該第二觸控驅動期間提供給該顯示電極的訊號是對應於該第二觸控驅動訊號的頻率、相位和幅度中的至少其中之一。
  18.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顯示電極是多個電極中最接近該些觸控電極的一電極,且在該電極中提供用於顯示驅動的電壓。
  19.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觸控驅動訊號與在該第一觸控驅動期間的恆壓不同,且該第二觸控驅動訊號與在該第二觸控驅動期間的訊號相同。
  20. 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含: 一面板,配置用於顯示畫面,該面板包含多個觸控電極以及一顯示電極,該顯示電極嵌入該面板並位於該些觸控電極下方;以及 一觸控驅動電路,配置用以驅動該些觸控電極, 其中在一第一觸控驅動期間中,至少部分該些觸控電極接收一第一觸控驅動訊號,且該顯示電極接收恆壓, 其中在一第二觸控驅動期間中,至少部分該些觸控電極接收一第二觸控驅動訊號,且該顯示電極接收該第二觸控驅動訊號,以及 其中該第一觸控驅動訊號不同於恆壓。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更包含在該第二觸控驅動期間之後的一第三觸控驅動期間, 其中該觸控驅動電路被配置為在該第一觸控驅動期間感測一手指觸摸,並且在該第三觸控驅動期間感測一筆觸摸。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觸控顯示裝置,其中在該第二觸控驅動期間,一上行訊號從該些觸控電極的至少一觸控電極傳輸到一筆,並且在該第三觸控驅動期間,一下行訊號從該筆傳輸到該至少一觸控電極。
TW108125597A 2018-07-20 2019-07-19 觸控顯示面板、觸控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TWI7177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84545 2018-07-20
KR1020180084545A KR102553530B1 (ko) 2018-07-20 2018-07-20 터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8138A true TW202008138A (zh) 2020-02-16
TWI717787B TWI717787B (zh) 2021-02-01

Family

ID=67438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5597A TWI717787B (zh) 2018-07-20 2019-07-19 觸控顯示面板、觸控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976865B2 (zh)
EP (1) EP3598283B1 (zh)
JP (1) JP6770148B2 (zh)
KR (1) KR102553530B1 (zh)
CN (1) CN110737370B (zh)
TW (1) TWI71778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7667B (zh) * 2020-12-11 2023-04-01 南韓商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觸控感測器的顯示器裝置及製造其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08164B1 (ko) * 2017-10-31 2022-06-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20220008998A (ko) 2020-07-14 2022-01-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20220069483A (ko) * 2020-11-20 2022-05-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240138212A1 (en) * 2021-03-25 2024-04-25 Sharp Display Technology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US20230118014A1 (en) * 2021-10-18 2023-04-20 Lg Display Co., Lt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4816128A (zh) * 2022-05-30 2022-07-2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主动笔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70844B2 (ja) * 2008-02-18 2011-09-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センシング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1625611B1 (ko) * 2009-09-03 2016-06-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갖는 터치 입출력 장치
KR101579353B1 (ko) 2012-12-05 2015-12-21 가부시키가이샤 재팬 디스프레이 터치 검출 기능을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KR102081606B1 (ko) * 2013-09-04 2020-02-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ic 및 이를 이용한 터치 스크린 일체형 표시장치
JP2015109963A (ja) 2013-10-30 2015-06-18 帝人株式会社 薬剤でコーティングされた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の製造方法
JP6230887B2 (ja) 2013-11-29 2017-11-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半導体評価装置、半導体ウェハの評価方法および半導体ウェハの製造方法
KR102192521B1 (ko) * 2013-12-31 2020-12-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장치, 이를 이용한 터치 스크린 표시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US20150212643A1 (en) * 2014-01-27 2015-07-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ouch sensing controller, touch sensing device and touch sens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240828B1 (ko) * 2014-08-28 2021-04-1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및 이의 구동 장치
JP6473671B2 (ja) 2015-06-05 2019-02-2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及び表示システム
KR102408163B1 (ko) 2015-10-12 2022-06-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회로, 디스플레이 구동 회로, 터치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및 그 구동 방법
TWI584186B (zh) 2016-04-13 2017-05-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面板及其驅動方法
KR102539856B1 (ko) * 2016-07-28 2023-06-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와 그 게이트 구동 회로
KR102579132B1 (ko) * 2016-08-02 2023-09-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를 구비한 전자 장치
KR102586113B1 (ko) * 2016-08-31 2023-10-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스크린 내장형 표시패널, 터치스크린 내장형 표시장치, 통합 구동 회로 및 구동 방법
CN116795221A (zh) * 2016-10-06 2023-09-22 株式会社和冠 控制器、传感器、系统以及方法
KR102568925B1 (ko) * 2016-10-25 2023-08-2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센서를 구비하는 표시장치 및 그에 대한 터치감지방법
KR102314497B1 (ko) * 2016-10-25 2021-10-2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표시 장치, 액티브 펜, 터치 시스템, 터치회로 및 펜 인식 방법
US10474286B2 (en) * 2016-10-25 2019-11-12 Lg Display Co., Ltd. Touch display device, active pen, touch system, touch circuit, and pen recognition method
EP3316092B1 (en) * 2016-10-28 2020-05-13 LG Display Co., Ltd. Touch sensor integrated type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KR102571357B1 (ko) * 2016-10-28 2023-08-2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센서 내장형 표시장치
US10496205B2 (en) * 2016-12-28 2019-12-03 Lg Display Co., Ltd. Touch sens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JP6734771B2 (ja) * 2016-12-28 2020-08-0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KR20180076688A (ko) * 2016-12-28 2018-07-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TWI625660B (zh) 2017-01-09 2018-06-01 義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系統及用於觸控顯示系統的操作方法
KR102325034B1 (ko) * 2017-06-02 2021-11-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구동 방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7667B (zh) * 2020-12-11 2023-04-01 南韓商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觸控感測器的顯示器裝置及製造其的方法
TWI817906B (zh) * 2020-12-11 2023-10-01 南韓商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觸控感測器的顯示器裝置
US11930655B2 (en) 2020-12-11 2024-03-12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ouch sens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US11943951B2 (en) 2020-12-11 2024-03-26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ouch sens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37370B (zh) 2024-04-09
EP3598283A1 (en) 2020-01-22
TWI717787B (zh) 2021-02-01
US20200026408A1 (en) 2020-01-23
EP3598283B1 (en) 2022-02-09
KR20200009746A (ko) 2020-01-30
JP2020013578A (ja) 2020-01-23
US10976865B2 (en) 2021-04-13
CN110737370A (zh) 2020-01-31
JP6770148B2 (ja) 2020-10-14
KR102553530B1 (ko) 2023-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08758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touch sensing method
TWI717787B (zh) 觸控顯示面板、觸控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TWI731746B (zh) 觸控顯示裝置
JP7333841B2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10802634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10845908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KR20210037299A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1106299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KR20200061056A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795480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touch sensing method
US11243629B2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KR20210050099A (ko) 터치 구동 회로 및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10026451A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10062178A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GB2591160A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KR20230006985A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30072121A (ko) 표시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