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7125A -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及資訊終端用程式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及資訊終端用程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7125A
TW202007125A TW108122597A TW108122597A TW202007125A TW 202007125 A TW202007125 A TW 202007125A TW 108122597 A TW108122597 A TW 108122597A TW 108122597 A TW108122597 A TW 108122597A TW 202007125 A TW202007125 A TW 20200712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terminal
unit
communication device
informa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25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河田光司
菅原隆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7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712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9/00Electric permutation locks; Circuits therefor ; Mechanical aspects of electronic locks; Mechanical key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揭示之課題在於對資訊終端以適當之時序發送通告信號。本揭示之通信裝置(1)具備取得部(15)及發送部(111)。取得部(15)自資訊終端(2)取得資訊終端(2)相關之終端資訊。發送部(111)將用以告知可通信之通告信號以根據資訊終端(2)而變更之發送模式發送至資訊終端(2)。

Description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及資訊終端用程式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通信裝置、通信系統、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及資訊終端用程式。更詳細而言,本揭示係關於一種可與資訊終端通信之通信裝置、通信系統、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及資訊終端用程式。
先前,已知有可與行動電話終端通信之電氣鎖裝置(例如,日本專利申請公開編號2018-66216(以下稱為「文獻1」))。文獻1記載之電氣鎖裝置具備可與行動電話終端之終端側通信部之間進行雙向通信之鎖側通信部。
於文獻1記載之電氣鎖裝置及行動電話終端中,若終端側通信部接收由鎖側通信部以特定週期發送之連接請求信號,則終端側通信部向鎖側通信部發送與連接請求信號相對之應答信號。接著,若鎖側通信部接收來自終端側通信部之應答信號,則開始電氣鎖裝置與行動電話終端之通信。
於文獻1記載之電氣鎖裝置(通信裝置)中,有無法對行動電話終端(資訊終端)於適當之時序發送連接請求信號(通告信號)之可能性。
本揭示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對資訊終端於適當之時序發送通告信號之通信裝置、通信系統、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及資訊終端用程式。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通信裝置具備取得部及發送部。上述取得部自上述資訊終端取得資訊終端相關之終端資訊。上述發送部將用以告知可通信之通告信號以根據上述資訊終端而變更之發送模式發送至上述資訊終端。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通信系統具備上述通信裝置、及上述資訊終端。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為可與通信裝置通信之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上述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包含2個處理。第1處理係將上述資訊終端相關之終端資訊發送至上述通信裝置之處理。第2處理係自上述通信裝置接收用以告知可通信之通告信號之處理。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資訊終端用程式係用以使電腦系統執行上述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的程式。
(實施形態) (1)概要 以下,對本實施形態之通信裝置1、及具備通信裝置1之通信系統10之概要,參照圖1及圖2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10係例如用以控制電氣鎖3之系統(電氣鎖系統)。電氣鎖3對開閉構件5上鎖或解鎖。開閉構件5開閉建築物4之開口部40。開閉構件5為隔開建築物4之內側(屋內41)與外側(屋外42)之門或窗,例如,玄關、廚房入口等之門(扇門或拉門)、或落地窗等。於本實施形態中,建築物4係獨立式住宅,開閉構件5為玄關門。
通信系統10如圖1所示,具備通信裝置1、及資訊終端2。通信裝置1為例如具有控制電氣鎖3之功能之電氣鎖裝置。通信裝置1及電氣鎖3如圖2所示設置於開閉構件5。資訊終端2為例如建築物4之使用者6所持之智慧型手機。使用者6為例如建築物4之住戶。
通信裝置及資訊終端2構成為可雙向通信。本實施形態中,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間之通信方式為以電波為介質之無線通信。通信裝置1構成為藉由與資訊終端2之通信而將電氣鎖3之狀態電性切換為對開閉構件5上鎖之上鎖狀態及使對開閉構件5解鎖之解鎖狀態。即,資訊終端2具有作為用以使電氣鎖3上鎖或解鎖之鎖裝置的功能。
作為通信系統(電氣鎖系統)10之基本功能,藉由資訊終端2將預先記憶於資訊終端2之包含鎖ID(Identification:識別碼)之鎖資訊發送至通信裝置1,而由通信裝置1將電氣鎖3控制為解鎖狀態。即,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通信,於自資訊終端2接收之鎖資訊之認證成功之情形,電氣鎖3成為解鎖狀態。
本實施形態之通信裝置1具備:取得部15、及發送部111。取得部15自資訊終端2取得資訊終端2相關之終端資訊。發送部111將用以告知可通信之通告信號以根據資訊終端2而變更之發送模式發送至資訊終端2。
本揭示所言之「終端資訊」為資訊終端2相關之資訊,更詳細而言為資訊終端2與通信裝置1之間進行之通信相關之資訊。終端資訊例如包含自通信裝置1發送之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interval:間隔)之資訊(以下亦稱為「間隔資訊」)、及資訊終端2之機種資訊(表示資訊終端2之種類之資訊)等。又,終端資訊亦可包含安裝於資訊終端2之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之版本資訊。於本實施形態中,終端資訊包含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即,於本實施形態中,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由資訊終端2設定。
又,本揭示所言之「發送間隔」意指第1個通告信號之發送開始時序與第2個通告信號之發送開始時序之間隔。該發送間隔例如較佳為藉由模擬或實驗等預先調整之值。再者,本揭示所言之「通告信號」為用以告知可(雙向)通信之信號。資訊終端2可根據是否接收該通告信號,判斷於可通信之範圍內是否存在通信裝置1。又,本揭示所言之「發送模式」包含通告信號之發送相關之資訊,例如包含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通告信號所含之資料(UUID等)、通告信號之輸出形式、通告信號之種類等。於本實施形態中,「發送模式」包含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
此處,資訊終端2中之信號之收發送之時序有隨資訊終端2所安裝之操作系統(以下亦稱為「OS」)之版本而不同之情形。因此,通信裝置1以特定發送間隔發送通告信號時,根據OS之版本而定,而有資訊終端2接收通告信號需要時間之可能性。
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裝置1中,發送部111構成為以根據資訊終端2變更之發送模式(發送間隔)發送通告信號。因此,例如於資訊終端2所安裝之OS(程式)之版本變化之情形,亦可以與OS版本相應之發送間隔發送通告信號。藉此,可減低資訊終端2接收到通告信號之時間變長之缺點,其結果,具有直到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連接所需之時間變短的優點。
(2)細節 以下,對本實施形態之通信裝置1、資訊終端2及電氣鎖3之細節,參照圖1進行說明。
(2.1)通信裝置 通信裝置1如圖1所示,具備裝置側通信部11、裝置側控制部12、裝置側操作部13、及裝置側記憶部14。
裝置側通信部11具有天線及通信電路,進行以電波為介質之無線通信。裝置側通信部11例如構成為進行依據BLE[Bluetooth(登錄商標) Low Energy:藍牙低能耗]之規格之近距離無線通信。此處所言之[BLE]為無線PAN(Personal Area Network:個人區域網路)技術即Bluetooth(登錄商標)之規格中之低電力消耗規格之稱呼。裝置側通信部11包含發送部111、及接收部112。發送部111至少以根據資訊終端2變更之發送間隔(發送模式)發送通告信號。接收部112至少自資訊終端2接收包含終端資訊之通信信號。即,於本實施形態中,裝置側通信部11之接收部112具有作為自資訊終端2取得資訊終端2相關之終端資訊之取得部15的功能。裝置側通信部11如上所述,具有信號之發送功能及接收功能,構成為與後述之終端側通信部21之間進行雙向通信。
裝置側控制部12例如以具有處理器及記憶體之微電腦構成。即,裝置側控制部12以具有處理器及記憶體之電腦系統實現。且,藉由處理器執行適當之程式,電腦系統作為裝置側控制部12(包含後述之變更部121及認證部122)發揮功能。程式亦可預先記錄於裝置側記憶部14,又可通過網際網路等電氣通信線路、或記錄於記憶卡等非暫時性記錄媒體而提供。
裝置側控制部12包含變更部121、及認證部122。
變更部121構成為基於取得部15(此處為接收部112)取得之終端資訊而變更發送模式。更詳細而言,變更部121構成為基於取得部15取得之終端資訊而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於本實施形態中,變更部121於來自資訊終端2之終端資訊所含之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與裝置側記憶部14所記憶之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不同之情形,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接著,裝置側通信部11之發送部111按變更部121變更之發送間隔,發送通告信號。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例如為20 ms、30 ms等。
認證部122構成為對資訊終端2是否正規登錄加以認證(判定)。認證部122比較裝置側記憶部14所記憶之資訊終端2之識別資訊(後述)、與來自資訊終端2之通信信號所含之識別資訊,於兩者一致之情形,判定為已登錄之終端,於兩者不一致之情形,判定為未登錄之終端。另,以下說明中,亦將已登錄之終端稱為「登錄終端」,又將未登錄之終端稱為「未登錄終端」。
裝置側操作部13構成為受理使用者6之操作輸入。裝置側操作部13例如包含設置於建築物4之外側(屋外42)之用以解除操作之按鈕開關。裝置側操作部13例如亦可設置於開閉構件5(玄關門)所具備之門把(握把),又可為檢測使用者6觸碰門把之操作之觸控感測器等。裝置側操作部13於受理使用者6之操作輸入時,將與操作輸入相應之操作信號輸出至裝置側控制部12。
裝置側記憶部14例如具備如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and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電性可擦除可程式化唯讀記憶體)之可電氣重寫之非揮發性記憶體。裝置側記憶部14記憶對資訊終端2所分配之個別識別資訊。又,裝置側記憶部14記憶被允許電氣鎖3之上鎖、解鎖之1台以上之資訊終端2之鎖資訊。對複數個資訊終端2賦予彼此不同之鎖資訊。為此,裝置側記憶部14將資訊終端2之識別資訊與對資訊終端2賦予之鎖資訊建立對應並記憶。再者,裝置側記憶部14記憶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發送間隔之資訊)。裝置側記憶部14若由變更部121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則記憶變更後之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
(2.2)資訊終端 資訊終端2如圖1所示,具備終端側通信部21、終端側控制部22、終端側操作部23、終端側記憶部24、及顯示部25。
終端側通信部21具有天線及通信電路。終端側通信部21構成為與裝置側通信部11(發送部111及接收部112)之間,進行依據BLE規格之近距離無線通信。終端通信部21至少將包含終端資訊之通信信號發送至通信裝置1。於本實施形態中,終端資訊中包含資訊終端2之識別資訊與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又,終端側通信部21至少接收來自通信裝置1之通告信號。即,終端側通信部21具有信號之發送功能及接收功能,構成為與裝置側通信部11之間進行雙向通信。
終端側控制部22例如以具有處理器及記憶體之微電腦構成。即,終端側控制部22以具有處理器及記憶體之電腦系統實現。且,藉由處理器執行適當之程式,電腦系統作為終端側控制部22發揮功能。程式亦可預先記錄於終端側記憶部24,又可通過網際網路等電氣通信線路、或記錄於記憶卡等非暫時性記錄媒體而提供。
終端側操作部23具有受理使用者6之操作輸入的功能。終端側操作部23例如亦可以設置於資訊終端2之外殼之按鈕開關構成,又可以設置於資訊終端2之外殼之桿等構成。於本實施形態中,終端側操作部23具有設置於構成資訊終端2之顯示部25之顯示器裝置的觸控面板。觸控面板包含靜電電容式、感壓式等觸控感測器。若使用者6進行觸碰顯示部25之顯示器裝置之操作(點擊操作、滑動操作等),則終端側操作部23將與操作相應之信號輸出至終端側控制部22。終端側操作部23例如將用以使電氣鎖3上鎖或解鎖之操作信號輸出至終端側控制部22。
終端側記憶部24例如具備如EEPROM之可電性重寫之非揮發性記憶體。終端側記憶部24記憶對資訊終端2所分配之個別之識別資訊、及自通信裝置1賦予之鎖資訊等。又,於終端側記憶部24,記憶有資訊終端2之電腦執行之程式(OS等)。該程式亦可預先記憶於終端側記憶部24,又可通過網際網路等電氣通信線路、或記錄於記憶卡等非暫時性記錄媒體而提供。如本實施形態所示,若資訊終端2為智慧型手機,則亦可於終端側記憶部24記憶有使用者6任意安裝之應用軟體(以下亦稱為「應用程式」)。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終端側記憶部24,記憶有用以使資訊終端2作為使電氣鎖3上鎖或解鎖之鎖裝置發揮功能的電氣鎖用應用程式。
顯示部25為例如液晶顯示器、有機EL(Electro 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器等薄型顯示器裝置。顯示部25藉由終端側控制部22控制顯示內容。另,顯示部25並非資訊終端2之必須構成,可適當省略。
然而,資訊終端2較佳為登錄終端。換言之,資訊終端2較佳為已登錄於通信裝置1之終端。根據該構成,通信裝置1(之變更部121)只要僅應對已登錄之資訊終端2即可,可降低通信裝置1(之變更部121)之處理負擔。
(2.3)電氣鎖 電氣鎖3對開閉構件5(此處為玄關門)進行上鎖及解鎖。電氣鎖3具有嵌鎖(deadbolt)、驅動部、及驅動電路。驅動電路根據由裝置側控制部12輸出之控制信號(解鎖信號或上鎖信號)作成驅動信號,將該驅動信號輸出至驅動部。驅動部包含電動馬達、及將電動馬達之驅動力傳遞至嵌鎖之傳遞機構。驅動部根據自驅動電路輸入之驅動信號對驅動馬達進行驅動。驅動馬達之驅動力經由傳遞機構傳遞至嵌鎖,藉此,嵌鎖朝上鎖位置或解鎖位置移動。
此處,於嵌鎖移動至上鎖位置之狀態下,嵌鎖之至少一部分插入設置於支持開閉構件5之門框之插栓孔內,於該狀態下,將開閉構件5以關閉狀態保持。即,開閉構件5成為上鎖之狀態。於嵌鎖移動至解鎖位置之狀態下,嵌鎖整體位於插栓孔之外,於該狀態下,可將開閉構件5開閉。即,開閉構件5成為解鎖之狀態。
(3)動作 (3.1)通信系統之動作 以下,對通信系統10之動作,參照圖3進行說明。
於通信裝置1中,裝置側通信部11之發送部111以記憶於裝置側記憶部14之發送間隔發送通告信號(步驟S1)。
於資訊終端2中,若終端側通信部21接收來自通信裝置1之通告信號,則終端側控制部22作成包含資訊終端2之識別資訊之連接請求信號(通信信號),將該連接請求信號自終端側通信部21向通信裝置1發送。於通信裝置1中,若裝置側通信部11之接收部112接收到連接請求信號,則於資訊終端2為登錄終端之情形時,確立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連接。藉此,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間開始通信。
若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連接確立,則終端側控制部22作成包含與資訊終端2相關之終端資訊(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之通信信號,將該通信信號自終端側通信部21向通信裝置1發送(步驟S2)。
於通信裝置1中,裝置側通信部11之接收部112(即取得部15)若接收到來自資訊終端2之通信信號,則將通信信號中包含之終端資訊傳送至變更部121(步驟S3)。變更部121基於取得部15取得之終端資訊而執行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模式(發送間隔)之變更處理。另,關於變更部121之變更處理,於「(3.2)變更部之動作」之項詳細說明。
此處,變更部121於變更處理中,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之情形時,使變更後之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記憶於裝置側記憶部14(步驟S5)。即,覆寫記憶於裝置側記憶部14之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又,變更部121將變更後之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輸出至發送部111(步驟S6)。發送部111於新發送通告信號之情形,以變更後之發送間隔發送通告信號(步驟S7)。
上述之步驟S1~S7之動作於資訊終端2每次進入通信裝置1之通信圈時執行。
(3.2)變更部之動作 繼而,對通信裝置1之變更部121之變更處理,參照圖4進行說明。
於通信裝置1中,裝置側控制部12之認證部122基於來自資訊終端2之連接請求信號所含之識別資訊,判定(認證)資訊終端2是否為登錄終端(步驟S101)。此時,認證部122根據連接請求信號所含之識別資訊與裝置側記憶部14所記憶之識別資訊是否一致,判定資訊終端2是否為登錄終端。基於認證部122之認證結果,於資訊終端2並非登錄終端之情形時(步驟S101:否(No)),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連接未確立,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間未開始通信。
另一方面,基於認證部122之認證結果,資訊終端2為登錄終端之情形時(步驟S101:是(Yes)),確立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連接,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間開始通信。
若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間開始通信,則裝置側通信部11之接收部112接收來自資訊終端2之通信信號,即包含資訊終端2相關之終端資訊的通信信號。換言之,取得部15自資訊終端2取得資訊終端2相關之終端資訊(步驟S102)。
變更部121基於裝置側通信部11之接收部112接收之上述通信信號所含之終端資訊,執行變更處理。此時,變更部121判定終端資訊所含之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與裝置側記憶部14所記憶之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是否一致(步驟S103)。變更部121於兩者不一致之情形(步驟S103:是),變更為終端資訊所含之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並將變更後之發送間隔之資訊記憶於裝置側記憶部14(步驟S104)。又,變更部121於兩者一致之情形(步驟S103:否),不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步驟S105)。
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裝置1及通信系統10中,變更部121僅於資訊終端2為登錄終端之情形時進行變更處理,可降低變更部121之處理負擔。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通信裝置1及通信系統10中,基於來自資訊終端2之通信信號所含之終端資訊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可對資訊終端2於適當之時序發送通告信號。因此,於通信裝置1中,可不更新韌體(firmware)而對資訊終端2於適當之時序發送通告信號。
(4)變化例 上述實施形態僅為本揭示之各實施形態之一者。上述實施形態若可達成本揭示之目的,則可根據設計等進行多種變更。又,與資訊終端2同樣之功能亦可以資訊終端2之控制方法、電腦程式、或記錄電腦程式之非暫時性記錄媒體等具體化。再者,與通信裝置1同樣之功能亦可以通信裝置1之控制方法、電腦程式、或記錄電腦程式之非暫時性記錄媒體等具體化。
一態樣之資訊終端2之控制方法為可與通信裝置1通信之資訊終端2之控制方法。資訊終端2之控制方法包含2個處理。第1處理係將資訊終端2相關之終端資訊發送至通信裝置1之處理。第2處理係自通信裝置1接收用以告知可通信之通告信號之處理。
一態樣之資訊終端用程式係用以由電腦系統執行資訊終端2之控制方法的程式。
一態樣之通信裝置1之控制方法為可與資訊終端2通信之通信裝置1之控制方法。通信裝置1之控制方法包含2個處理。第1處理係自資訊終端2取得資訊終端2相關之終端資訊之處理。第2處理係將用以告知可通信之通告信號以根據資訊終端2而變更之發送模式發送至資訊終端2的處理。
一態樣之通信裝置用程式係用以由電腦系統執行通信裝置1之控制方法的程式。
以下,列舉上述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以下說明之變化例可適當組合而應用。
本揭示之通信裝置1、資訊終端2、通信裝置1之控制方法及資訊終端2之控制方法之執行主體包含電腦系統。電腦系統具有作為硬體之處理器及記憶體。藉由處理器執行電腦系統之記憶體所記錄之程式,而實現作為本揭示之通信裝置1、資訊終端2、通信裝置1之控制方法及資訊終端2之控制方法之執行主體的功能。程式亦可預先記錄於電腦系統之記憶體,又可通過電氣通信線路提供。又,程式亦可記錄於可由電腦系統讀取之記憶卡、光碟、硬碟驅動器等非暫時性記錄媒體而提供。電腦系統之處理器以包含半導體積體電路(IC:Integrated Circuit)或大規模積體電路(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之1至複數個電子電路而構成。此處雖稱為IC或LSI,但根據積體之程度,亦可改變稱呼,稱為系統LSI、VLSI(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超大規模積體電路)、或ULSI(Ultra Large Scale Integration:特大規模積體電路)。於LSI之製造後編程之場可程式化閘極陣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或可再構成LSI內部之接合關係或設置LSI內部之電路區劃之可再構成邏輯器件亦可同樣使用。複數個電子電路亦可匯集於1個晶片,亦可分散設置於複數個晶片。複數個晶片亦可匯集於1個裝置,亦可分散設置於複數個裝置。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裝置側通信部11、裝置側控制部12、裝置側操作部13及裝置側記憶部14以1個裝置(通信裝置1)實現。相對於此,裝置側通信部11、裝置側控制部12、裝置側操作部13及裝置側記憶部14亦可以2個以上之裝置實現。又,裝置側通信部11、裝置側控制部12、裝置側操作部13及裝置側記憶部14之至少1個功能亦可以2個以上之裝置實現。又,裝置側控制部12例如,亦可藉由雲端(雲端計算)實現。
再者,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終端側通信部21、終端側控制部22、終端側操作部23、終端側記憶部24及顯示部25以1個裝置(資訊終端2)實現。相對於此,終端側通信部21、終端側控制部22、終端側操作部23、終端側記憶部24及顯示部5亦可以2個以上之裝置實現。又,終端側通信部21、終端側控制部22、終端側操作部23、終端側記憶部24及顯示部25之至少1個功能亦可以2個以上之裝置實現。又,終端側控制部22例如,亦可藉由雲端(雲端計算)實現。
(4.1)變化例1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變更部121基於來自資訊終端2之終端資訊所含之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而執行變更處理。相對於此,變更部121例如亦可構成為基於資訊終端2所安裝之OS之版本資訊而執行變更處理。以下,對變化例1之通信裝置1及通信系統10,參照圖5進行說明。另,關於通信裝置1及通信系統10之構成,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對同一構成要件附註同一符號並省略詳細說明。
變化例1之通信系統10具備通信裝置1、及資訊終端2。通信裝置1具備裝置側通信部11、裝置側控制部12、裝置側操作部13、及裝置側記憶部14。裝置側通信部11包含發送部111、及接收部112(取得部15)。裝置側控制部12包含變更部121、及認證部122。資訊終端2具備終端側通信部21、終端側控制部22、終端側操作部23、及終端側記憶部24。
於來自資訊終端2之終端資訊中,包含安裝於資訊終端2之OS之版本資訊、及與版本資訊建立對應之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換言之,終端資訊包含資訊終端2所使用之程式之版本資訊。於變化例1中,安裝於資訊終端2之OS為上述程式。
裝置側記憶部14進而記憶有安裝於資訊終端2之OS之版本資訊。於變化例1中,裝置側記憶部14記憶有OS之最新版本資訊。
變更部121於變更處理中,基於終端資訊所含之OS之版本資訊,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換言之,變更部121於終端資訊所含之OS之版本資訊為特定版本資訊之情形,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發送模式)。變化例1中,特定版本資訊為最新之版本資訊。即,於變化例1中,變更部121於終端資訊所含之OS之版本資訊為最新版本資訊之情形,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
發送部111於由變更部121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發送模式)之情形,以變更後之發送間隔發送通告信號。
繼而,對通信裝置1之變更部121之變更處理,參照圖5進行說明。
於通信裝置1中,裝置側控制部12之認證部122基於來自資訊終端2之連接請求信號所含之識別資訊,判定(認證)資訊終端2是否為登錄終端(步驟S201)。此時,認證部122藉由連接請求信號所含之識別資訊與裝置側記憶部14所記憶之識別資訊是否一致,判定資訊終端2是否為登錄終端。基於認證部122之認證結果,於資訊終端2並非登錄終端之情形時(步驟S201:否),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連接未確立,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間未開始通信。
另一方面,基於認證部122之認證結果,資訊終端2為登錄終端之情形時(步驟S201:是),確立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連接,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間開始通信。
若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間開始通信,則裝置側通信部11之接收部112接收來自資訊終端2之通信信號,即包含資訊終端2相關之終端資訊、資訊終端2之識別資訊及連接請求的通信信號。換言之,取得部15自資訊終端2取得資訊終端2相關之終端資訊(步驟S202)。
變更部121基於裝置側通信部11之接收部112接收之上述通信信號所含之終端資訊,執行變更處理。此時,變更部121判定終端資訊所含之OS之版本資訊是否為最新之版本資訊(步驟S203)。變更部121於終端資訊所含之版本資訊為最新版本資訊之情形(步驟S203:是),變更為終端資訊所含之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步驟S204)。又,變更部121於終端資訊所含之版本資訊非最新版本資訊之情形(步驟S203:否),不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步驟S205)。
此處,假設版本資訊為數字資訊之情形。該情形時,數字變得越大,版本越新。變更部121比較終端資訊所含之版本資訊、與裝置側記憶部14所記憶之版本資訊。若終端資訊所含之版本資訊大於裝置側記憶部14所記憶之版本資訊,則變更部121判定終端資訊所含之版本資訊為最新之版本資訊。又,若裝置側記憶部14所記憶之版本資訊大於終端資訊所含之版本資訊,則變更部121判定裝置側記憶部14所記憶之版本資訊為最新之版本資訊。另,版本資訊未限定於數字資訊,若可特定OS之版本,亦可為文字資訊等。
根據變化例1,可根據資訊終端2所安裝之OS(程式)之版本資訊,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尤其,如變化例1所示,於特定之版本資訊為最新之版本資訊之情形,可使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與資訊終端2所安裝之OS之最新版本一致。
於變化例1中,特定之版本資訊為最新之版本資訊,但特定之版本資訊未限定於最新之版本資訊,只要為較裝置側記憶部14所記憶之版本資訊更新之版本資訊即可。
於變化例1中,與版本資訊建立對應之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包含於終端資訊,但亦可例如藉由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以外之裝置通信,而自該裝置取得間隔資訊。
(4.2)變化例2 於上述變化例1中,變更部121於終端資訊所含之OS之版本資訊為最新(特定)版本資訊之情形,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相對於此,變更部121亦可構成為於終端資訊所含之版本資訊最多之情形時,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以下,針對變化例2之通信裝置1及通信系統10,參照圖6進行說明。另,關於通信裝置1及通信系統10之構成,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對同一構成要件附註同一符號並省略詳細說明。
變化例2之通信系統10具備通信裝置1、及資訊終端2。通信裝置1具備裝置側通信部11、裝置側控制部12、裝置側操作部13、及裝置側記憶部14。裝置側通信部11包含發送部111、及接收部112(取得部15)。裝置側控制部12包含變更部121、及認證部122。資訊終端2具備終端側通信部21、終端側控制部22、終端側操作部23、及終端側記憶部24。通信裝置1可連接複數個資訊終端2。
於來自資訊終端2之終端資訊中,包含安裝於資訊終端2之OS之版本資訊、及與OS之版本資訊建立對應之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發送間隔資訊)。
裝置側記憶部14於變化例2中,將資訊終端2之識別資訊與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建立對應而記憶。
變更部121於來自資訊終端2之終端資訊所含之OS之版本資訊最多之情形,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換言之,變更部121於一對一地與可連接之複數個資訊終端2對應之複數個版本資訊中,終端資訊所含之版本資訊最多之情形,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
繼而,針對通信裝置1之變更部121之變更處理,參照圖6進行說明。
於通信裝置1中,裝置側控制部12之認證部122基於來自資訊終端2之連接請求信號所含之識別資訊,判定(認證)資訊終端2是否為登錄終端(步驟S301)。此時,認證部122藉由連接請求信號所含之識別資訊與裝置側記憶部14所記憶之識別資訊是否一致,判定資訊終端2是否為登錄終端。基於認證部122之認證結果,資訊終端2並非登錄終端之情形時(步驟S301:否),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連接未確立,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間未開始通信。
另一方面,基於認證部122之認證結果,資訊終端2為登錄終端之情形時(步驟S301:是),確立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連接,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間開始通信。
若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間開始通信,則裝置側通信部11之接收部112接收來自資訊終端2之通信信號,即包含資訊終端2相關之終端資訊、資訊終端2之識別資訊及連接請求的通信信號。換言之,取得部15自資訊終端2取得資訊終端2相關之終端資訊(步驟S302)。
變更部121基於裝置側通信部11之接收部112接收之上述通信信號所含之終端資訊,執行變更處理。此時,變更部121判定終端資訊所含之版本資訊是否為最多之版本資訊(步驟S303)。變更部121於終端資訊所含之版本資訊最多之情形(步驟S303:是),變更為終端資訊所含之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步驟S304)。又,若終端資訊所含之版本資訊以外之版本資訊最多(步驟S303:否),則變更部121不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步驟S305)。
此處,例如,假設3台資訊終端2所安裝之OS之版本資訊為第1版本資訊,2台資訊終端2所安裝之OS之版本資訊為第2版本資訊之情形。於該情形時,若終端資訊所含之版本資訊為第1版本資訊,則變更部121變更為終端資訊所含之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又,若終端資訊所含之版本資訊為第2版本資訊,則變更部121不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
根據變化例2,可根據資訊終端2所安裝之OS(程式)之版本資訊,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尤其,如變化例2所示,藉由變更為與最多的版本資訊建立對應之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可對複數個資訊終端2以適當之時序發送通告信號。
(4.3)變化例3 通信裝置1之發送部111亦可構成為將彼此不同之複數個發送間隔組合而發送通告信號。
此處,假設發送部111將第1發送間隔(例如20 ms)與第2發送間隔(例如30 ms)組合而發送通告信號之情形。該情形時,發送部111亦可將第1發送間隔與第2發送間隔交替組合而發送通告信號。又,發送部111亦可將連續之2個以上之第1發送間隔、與連續之2個以上之第2發送間隔交替組合而發送通告信號。
根據變化例3,可對複數個資訊終端2以適當之時序發送通告信號。
(4.4)變化例4 變化例121進而亦可根據特定條件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本揭示所言之「特定條件」意指用以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之條件,例如,資訊終端2之剩餘電池量。
此處,於資訊終端2之剩餘電池量變少之狀態下,資訊終端2為了抑制電池之消耗,較佳加長信號之收發送間隔。因此,於該情形時,變更部121較佳構成為,與資訊終端2之電池剩餘量較多之情形相比,加長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
於來自資訊終端2之終端資訊中,進而包含資訊終端2之電池剩餘量相關之電池資訊。
變更部121基於來自資訊終端2之終端資訊所含之電池資訊,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具體而言,若資訊終端2之電池剩餘量在基準值以上,則變更部121根據電池資訊將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設定為第1發送間隔。又,若資訊終端2之電池剩餘量未滿基準值,則變更部121根據電池資訊,將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設定為較第1發送間隔更長之第2發送間隔。
根據變化例4,可根據特定條件(資訊終端2之電池剩餘量等)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
(4.5)變化例5 通信裝置1之發送部111亦可構成為,以自複數個發送間隔中根據資訊終端2而選擇之發送間隔,發送通告信號。
於來自資訊終端2之終端資訊中,包含安裝於資訊終端2之OS之版本資訊。
裝置側記憶部14將複數個版本資訊、及與複數個版本資訊一對一地對應之複數個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建立對應而記憶。
變更部121基於終端資訊所含之版本資訊,自裝置側記憶部14所記憶之複數個間隔資訊中選擇對應之間隔資訊。接著,發送部111以由變更部121選擇之發送間隔,發送通告信號。
根據變化例5,有變更部121僅自裝置側記憶部14所記憶之複數個間隔資訊中選擇與資訊終端2相應之間隔資訊即可之優點。
(4.6)變化例6 變更部121亦可構成為於通信裝置1或資訊終端2中受理使用者6之輸入之情形,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發送模式)。以下,對資訊終端2之終端側操作部23受理使用者6之操作輸入之情形進行說明,但通信裝置1之裝置側操作部13受理使用者6之操作輸入之情形亦同樣。
資訊終端2之終端側操作部23若受理使用者6之特定之操作輸入,則將與該操作輸入相應之操作信號輸出至終端側控制部22。終端側控制部22根據來自終端操作部23之操作信號,作成包含用以執行變更部121之變更處理之變更指令的通信信號,並使該通信信號自終端側通信部21發送。於上述通信信號,進而包含資訊終端2相關之終端資訊等。
通信裝置1之裝置側通信部11若接收來自資訊終端2之通信信號,則將該通信信號所含之終端資訊及變更指令輸出至變更部121。變更部121根據變更指令執行變更處理。
根據變化例6,可根據使用者6之意思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模式(發送間隔)。
(4.7)變化例7 變更部121亦可構成為根據資訊終端2之機種資訊而執行變更處理。此處所言之「機種資訊」係表示資訊終端2種類之資訊,例如包含資訊終端2之型號等。
裝置側記憶部14將資訊終端2之機種資訊、與是否需要變更部121之變更處理,建立對應而記憶。
資訊終端2之終端側通信部21發送包含資訊終端2相關之終端資訊、及資訊終端2之機種資訊的通信信號。於終端資訊包含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發送間隔之資訊)。
繼而,對通信裝置1之變更部121之變更處理進行說明。
裝置側通信部11之接收部112若接收來自資訊終端2之通信信號,則將通信信號所含之機種資訊輸出至變更部121。變更部121基於機種資訊判定是否需要變更處理。此時,變更部121基於裝置側記憶部14所記憶之機種資訊與是否需要變更處理之對應關係,判定是否需要變更處理。變更部121於必須進行變更處理之情形,基於來自資訊終端2之終端資訊執行變更處理,於無需變更處理之情形,不執行變更處理。
根據變化例7,可根據資訊終端2之機種資訊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
另,來自資訊終端2之通信信號所含之資訊未限定於資訊終端2之機種資訊,例如,亦可為表示是否需要變更部121之變更處理需否旗標。於該情形時,亦可不將資訊終端2與是否需要變更部121之變更處理建立對應及記憶於裝置側記憶部14,從而可縮小裝置側記憶部14之容量。
(4.8)其他變化例 以下,例舉其他變化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資訊終端2為智慧型手機,但資訊終端2未限定於智慧型手機,但例如亦可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個人數位助理)等廣泛使用之行動資訊終端。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終端資訊所含之程式之版本資訊為資訊終端2所安裝之OS之版本資訊,但例如亦可為資訊終端2所安裝之應用程式(包含電氣鎖用應用程式)之版本資訊。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終端資訊所含之間隔資訊之比較對象為裝置側記憶部14所記憶之間隔資訊,但上述比較對象亦可例如經由網際網路等之網路而自伺服器等即時性地取得。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由資訊終端2設定,但亦可由通信裝置1設定。該情形時,資訊終端2有僅將用以設定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之資訊發送至通信裝置1即可的優點。
於上述變化例1中,資訊終端2之版本資訊包含於來自資訊終端2之通信信號,但上述版本資訊亦可包含於來自通信裝置1之通告信號中。該情形時,只要於資訊終端2中設定與上述版本資訊對應之通告信號之間隔資訊(發送間隔之資訊)並將設定之間隔資訊發送至通信裝置1即可。
(總結) 如上說明,第1態樣之通信裝置(1)具備取得部(15)、及發送部(111)。取得部(15)自資訊終端(2)取得資訊終端(2)相關之終端資訊。發送部(111)將用以告知可通信之通告信號以根據資訊終端(2)而變更之發送模式發送至資訊終端(2)。
根據該態樣,藉由根據資訊終端(2)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模式,可對資訊終端(2)以適當之時序發送通告信號。
第2態樣之通信裝置(1)係於第1態樣,進而具備基於取得部(15)取得之終端資訊而變更發送模式的變更部(121)。
根據該態樣,可基於來自資訊終端(2)之終端資訊,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模式。
第3態樣之通信裝置(1)係於第2態樣中,發送模式包含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變更部(121)基於取得部(15)取得之終端資訊而變更發送間隔。
根據該態樣,可基於來自資訊終端(2)之終端資訊,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
第4態樣之通信裝置(1)係於第2態樣中,終端資訊包含以資訊終端(2)設定之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之資訊即間隔資訊。
根據該態樣,有亦可不於通信裝置(1)側設定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之優點。
第5態樣之通信裝置(1)係於第1~4中任一態樣中,終端資訊包含資訊終端(2)所使用之程式之版本資訊。
根據該態樣,可基於程式之版本資訊,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模式。
第6態樣之通信裝置(1)係於第5態樣中,進而具備基於取得部(15)取得之終端資訊而變更發送模式的變更部(121)。變更部(121)於第1情形或第2情形時變更發送模式。第1情形係終端資訊所含之版本資訊為特定版本資訊之情形。第2情形係一對一地與可連接之複數個資訊終端(2)對應之複數個版本資訊中,終端資訊所含之版本資訊最多之情形。發送部(111)以變更部(121)所變更之發送模式,發送通告信號。
根據該態樣,可使通告信號之發送模式與資訊終端所含之程式之版本資訊一致。
第7態樣之通信裝置(1)係於第1~6中任一態樣中,發送模式包含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發送部(111)以自複數個發送間隔中根據資訊終端(2)以所選擇之發送間隔,發送通告信號。
根據該態樣,有僅自複數個發送間隔中選擇與資訊終端(2)相應之發送間隔即可之優點。
第8態樣之通信裝置(1)係於第1~7中任一態樣中,進而具備基於取得部(15)取得之終端資訊而變更發送模式的變更部(121)。發送模式包含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變化例(121)進而根據特定條件變更發送間隔。
根據該態樣,可根據特定條件,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
第9態樣之通信裝置(1)係於第1~8中任一態樣中,發送模式包含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發送部(111)使彼此長度不同之複數個發送間隔組合而發送通告信號。
根據該態樣,可對複數個資訊終端(2)以適當之時序發送通告信號。
第10態樣之通信裝置(1)係於第1~9中任一態樣中,資訊終端(2)為已於通信裝置(1)登錄之終端。
根據該態樣,只要僅應對於已登錄之資訊終端(2)即可,可降低通信裝置(1)之處理負擔。
第11態樣之通信裝置(1)係於第1~10中任一態樣中,來自資訊終端(2)之與通告信號相對之應答信號中包含用以開始與通信裝置(1)通信之連接請求之情形時,開始與資訊終端(2)通信。
根據該態樣,於來自資訊終端(2)之應答信號中包含連接請求之情形,可開始通信裝置(1)與資訊終端(2)之通信。
第12態樣之通信裝置(1)係於第1~11中任一態樣中,進而具備基於取得部(15)取得之終端資訊而變更發送模式的變更部(121)。變更部(121)於通信裝置(1)或資訊終端(2)中受理使用者之輸入之情形,變更發送模式。
根據該態樣,可根據使用者之意思變更通告信號之發送模式。
第13態樣之通信系統(10)係具備第1~12之任一態樣之通信裝置(1)、及資訊終端(2)。
根據該態樣,可自通信裝置(1)對資訊終端(2)以適當之時序發送通告信號。
第14態樣之資訊終端(2)之控制方法為可與通信裝置(1)通信之資訊終端(2)之控制方法。資訊終端(2)之控制方法包含2個處理。第1處理係將資訊終端(2)相關之終端資訊發送至通信裝置(1)之處理。第2處理係自通信裝置(1)接收用以告知可通信之通告信號之處理。
根據該態樣,不使用專用之資訊終端(2),亦可自通信裝置(1)以適當之時序接收通告信號。
第15態樣之資訊終端用程式係用以由電腦系統執行第14態樣之資訊終端(2)之控制方法的程式。
根據該態樣,不使用專用之資訊終端(2),亦可自通信裝置(1)以適當之時序接收通告信號。
關於第2~12之態樣之構成,並非通信裝置(1)之必須構成,可適當省略。
1‧‧‧通信裝置 2‧‧‧資訊終端 3‧‧‧電氣鎖 4‧‧‧建築物 5‧‧‧開閉構件 6‧‧‧使用者 10‧‧‧通信系統 11‧‧‧裝置側通信部 12‧‧‧裝置側控制部 13‧‧‧裝置側操作部 14‧‧‧裝置側記憶部 15‧‧‧取得部 21‧‧‧終端側通信部 22‧‧‧終端側控制部 23‧‧‧終端側操作部 24‧‧‧終端側記憶部 25‧‧‧顯示部 40‧‧‧開口部 41‧‧‧屋內 42‧‧‧屋外 111‧‧‧發送部 112‧‧‧接收部 121‧‧‧變更部 122‧‧‧認證部 S1~S7‧‧‧步驟 S101~S105‧‧‧步驟 S201~S205‧‧‧步驟 S301~S305‧‧‧步驟
圖1係一實施形態之通信裝置及通信系統之方塊圖。 圖2係同上之通信系統之使用例之說明圖。 圖3係說明同上之通信系統之動作之順序圖。 圖4係說明同上之通信裝置之動作之流程圖。 圖5係說明一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通信裝置之動作之流程圖。 圖6係說明一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通信裝置之動作之流程圖。
1‧‧‧通信裝置
2‧‧‧資訊終端
3‧‧‧電氣鎖
10‧‧‧通信系統
11‧‧‧裝置側通信部
12‧‧‧裝置側控制部
13‧‧‧裝置側操作部
14‧‧‧裝置側記憶部
15‧‧‧取得部
21‧‧‧終端側通信部
22‧‧‧終端側控制部
23‧‧‧終端側操作部
24‧‧‧終端側記憶部
25‧‧‧顯示部
111‧‧‧發送部
112‧‧‧接收部
121‧‧‧變更部
122‧‧‧認證部

Claims (15)

  1. 一種通信裝置,其具備: 取得部,其自資訊終端取得上述資訊終端相關之終端資訊;及 發送部,其將用以告知可通信之通告信號以根據上述資訊終端而變更之發送模式發送至上述資訊終端。
  2. 如請求項1之通信裝置,其進而具備: 變更部,其基於上述取得部取得之上述終端資訊而變更上述發送模式。
  3. 如請求項2之通信裝置,其中 上述發送模式包含上述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且 上述變更部基於上述取得部取得之上述終端資訊而變更上述發送間隔。
  4. 如請求項2之通信裝置,其中 上述終端資訊包含以上述資訊終端設定之上述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之資訊即間隔資訊。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通信裝置,其中 上述終端資訊包含在上述資訊終端使用之程式之版本資訊。
  6. 如請求項5之通信裝置,其進而具備: 變更部,其基於上述取得部取得之上述終端資訊而變更上述發送模式; 上述變更部於上述終端資訊所含之上述版本資訊為特定版本資訊之情形、或與可連接之複數個上述資訊終端一對一地對應之複數個上述版本資訊中上述終端資訊所含之版本資訊最多之情形時,變更上述發送模式; 上述發送部按上述變更部變更之上述發送模式,發送上述通告信號。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通信裝置,其中 上述發送模式包含上述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 上述發送部以自複數個上述發送間隔中根據上述資訊終端而選擇之發送間隔,發送上述通告信號。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通信裝置,其進而具備: 變更部,其基於上述取得部取得之上述終端資訊而變更上述發送模式; 上述發送模式包含上述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 上述變更部進而根據特定條件而變更上述發送間隔。
  9.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通信裝置,其中 上述發送模式包含上述通告信號之發送間隔; 上述發送部將長度互異之複數個上述發送間隔加以組合而發送上述通告信號。
  10.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通信裝置,其中 上述資訊終端為已登錄於上述通信裝置之終端。
  11.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通信裝置,其中 來自上述資訊終端之對於上述通告信號之應答信號中包含用以開始與上述通信裝置之通信之連接請求之情形時,開始與上述資訊終端之通信。
  12.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通信裝置,其進而具備: 變更部,其基於上述取得部取得之上述終端資訊而變更上述發送模式; 上述變更部於上述通信裝置或上述資訊終端中受理使用者之輸入之情形時,變更上述發送模式。
  13. 一種通信系統,其具備: 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通信裝置;及 上述資訊終端。
  14. 一種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其係可與通信裝置通信之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且包含: 將上述資訊終端相關之終端資訊發送至上述通信裝置之處理;及 自上述通信裝置接收用以告知可通信之通告信號之處理。
  15. 一種資訊終端用程式,其用以使電腦系統執行請求項14之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
TW108122597A 2018-06-29 2019-06-27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及資訊終端用程式 TW2020071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5449 2018-06-29
JP2018125449A JP7122623B2 (ja) 2018-06-29 2018-06-29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7125A true TW202007125A (zh) 2020-02-01

Family

ID=68984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2597A TW202007125A (zh) 2018-06-29 2019-06-27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及資訊終端用程式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122623B2 (zh)
CN (1) CN112369080A (zh)
TW (1) TW202007125A (zh)
WO (1) WO20200044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62014A1 (ja) * 2020-02-14 2021-08-19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車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92151B2 (ja) 2013-12-18 2016-03-2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ペリフェラル
WO2015097848A1 (ja) * 2013-12-27 2015-07-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端末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JP2017022655A (ja) 2015-07-14 2017-0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送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7041770A (ja) 2015-08-20 2017-02-23 ラトック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データ無線通信装置
JP2017156856A (ja) * 2016-02-29 2017-09-0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サーバ装置、広告投稿方法、特典付与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90548B2 (ja) 2016-07-22 2020-11-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処理システム、処理装置、端末及び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05210A (ja) 2020-01-09
WO2020004450A1 (ja) 2020-01-02
CN112369080A (zh) 2021-02-12
JP7122623B2 (ja) 2022-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90572B2 (en) Electronic lock having a mobile device user interface
KR20140115631A (ko) 스마트폰을 이용한 도어락 제어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US1167149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establishing server connections to internet of things devices, including electronic locks
US20170344140A1 (en) Wireless fob
TW202007125A (zh)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資訊終端之控制方法及資訊終端用程式
JP6811426B2 (ja) 電気錠システム、電気錠装置、及び電気錠用プログラム
JP7054784B2 (ja) 電気錠制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956378B2 (ja) 電気錠制御システム
JP6890273B2 (ja) 電気錠制御システム、電気錠システム、登録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96804B2 (ja) 電気錠システム及び電気錠装置
EP3677743A1 (en) Electronic lock control system, electronic lock system, control method for electronic lock control systems, and program
JP6920650B2 (ja) 電気錠制御システム、電気錠システム、登録方法、プログラム
WO2019222804A1 (en) Wireless access tag system and method
JP2019108683A (ja) 電気錠制御システム、表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4027309A1 (en) Universal smart interface for electronic locks
JP7012248B2 (ja) 電気錠制御システム、鍵装置、電気錠制御装置、及び電気錠システム
JP7250370B1 (ja) 認証システム、電気錠装置、認証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WO2020013149A1 (ja) 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携帯端末、及び電気錠制御システム
CN112868215B (zh) 与包括电子锁的物联网设备建立服务器连接的系统和方法
JP7122521B2 (ja) 電気錠用通信システム、電気錠制御システム、電気錠システム、電気錠付戸、鍵装置、鍵装置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20013150A1 (ja) 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携帯端末、及び電気錠制御システム
JP2019035230A (ja) 電気錠制御システム、鍵装置、電気錠システム、電気錠制御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鍵装置の制御方法、電気錠制御システム用プログラム、及び鍵装置用プログラ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