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1330A - 攝影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攝影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1330A
TW202001330A TW107120263A TW107120263A TW202001330A TW 202001330 A TW202001330 A TW 202001330A TW 107120263 A TW107120263 A TW 107120263A TW 107120263 A TW107120263 A TW 107120263A TW 202001330 A TW202001330 A TW 20200133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axis
image
photographic optical
focal leng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02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70516B (zh
Inventor
廖正淵
黃歆璇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202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70516B/zh
Priority to CN201810687903.XA priority patent/CN110596853B/zh
Priority to US16/149,279 priority patent/US11262538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05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0516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01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133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4Reversed telephoto objec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攝影光學鏡頭,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六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當滿足特定條件時,攝影光學鏡頭能同時滿足廣視角及大光圈的需求。

Description

攝影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攝影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特別是一種適用於電子裝置的攝影光學鏡頭及取像裝置。
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更加精進,使得電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畫素可達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備高成像品質的光學鏡頭儼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配備光學鏡頭的電子裝置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對於光學鏡頭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樣化。由於往昔之光學鏡頭較不易在成像品質、敏感度、光圈大小、體積或視角等需求間取得平衡,故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光學鏡頭以符合需求。
本發明提供一種攝影光學鏡頭、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其中,攝影光學鏡頭包含六片透鏡。當滿足特定條件時,本發明提供的攝影光學鏡頭能同時滿足廣視角及大光圈的需求。
本發明提供一種攝影光學鏡頭,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六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
-0.50 < (R5+R6)/(R5-R6) < 2.0;
0.95 < T23/T12 < 10.0;以及
0 < f/TL < 0.65。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攝影光學鏡頭,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六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
-1.0 < (R5+R6)/(R5-R6) < 2.0;
0.95 < T23/T12 < 10.0;
0 < f/TL < 0.65;以及
-3.0 < f3/f4 < 0。
本發明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其包含前述的攝影光學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攝影光學鏡頭的成像面上。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前述的取像裝置。
本發明再提供一種攝影光學鏡頭,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六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第五透鏡的阿貝數為V5,其滿足下列條件:
-1.0 < (R5+R6)/(R5-R6) < 3.0;
0.20 < T23/T12 < 50.0;
-3.0 < f3/f4 < 0;
20 < V4+V5 < 50;以及
-0.42 < f/f2 < 0。
當(R5+R6)/(R5-R6)滿足上述條件時,可控制第三透鏡的透鏡形狀,以強化第三透鏡像偏折光路的能力,並同時修正像差。
當T23/T12滿足上述條件時,可確保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之間具備適當的間距,以利於透鏡組裝並平衡整體裝置配置。
當f/TL滿足上述條件時,可同時平衡攝影光學鏡頭總長與控制視角大小,以利於達成反焦透鏡系統(Retro-focus)。
當f3/f4滿足上述條件時,可有效分配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之間的屈折力,以確保第三透鏡具備足夠的光路控制能力,進而調控第三透鏡物側端的光路走向。
當V4+V5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利於平衡攝影光學鏡頭偏折不同波段之光線的能力以修正色差,且同時強化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之材質與空氣之間的密度差異,使得在有限空間內達成較強的光路控制能力。
當f/f2滿足上述條件時,可平衡第一透鏡所產生的像差,同時確保第二透鏡可提供適當的屈折能力,以輔助攝影光學鏡頭具有較佳的成像品質。
攝影光學鏡頭包含六片透鏡,並且該六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凹面。藉此,可緩和周邊光線進入第一透鏡的角度,有利於攝影光學鏡頭接收大視角的光線。
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藉此,可有效分擔第一透鏡的負屈折能力,以避免第一透鏡的曲率過大而產生過多像差。第二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第二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凹面;藉此,可輔助第一透鏡接收大視角光線,並同時修正像散,以平衡影像中心與周邊的成像品質。
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藉此,可與第二透鏡相互配合,以降低球差。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利於達成反焦式透鏡系統(Retro-focus),以擷取更大的視角範圍與更多樣的資訊內容。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藉此,有利於修正攝影光學鏡頭周邊像差,以及縮短攝影光學鏡頭總長度,藉以在成像品質與整體體積之間取得平衡。請參照圖15,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第三透鏡像側表面之反曲點P的示意圖。
第四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藉此,可與攝影光學鏡頭物側端的負屈折力相互調和,以有效控制鏡頭體積,並增加產品應用範圍。
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利於縮小攝影光學鏡頭後焦,以滿足微型化之特性。第五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平衡正切(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的光路走向,以利於修正攝影光學鏡頭的像散。
第六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藉此,可提供攝影光學鏡頭足夠的匯聚能力,以有效壓縮攝影光學鏡頭的總長,以達到小型化的需求。第六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可提供攝影光學鏡頭主要匯聚能力,以控制整體體積,有利於多方面的應用。
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其滿足下列條件:-1.0 < (R5+R6)/(R5-R6) < 3.0。藉此,可控制第三透鏡的透鏡形狀,以強化第三透鏡像側偏折光路的能力,進而修正像差。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 < (R5+R6)/(R5-R6) < 2.0。更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0 < (R5+R6)/(R5-R6) < 2.0。又更佳地,其可進一步滿足下列條件:-0.30 < (R5+R6)/(R5-R6) < 1.0。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其滿足下列條件:0.20 < T23/T12 < 50.0。藉此,可確保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之間具備適當的間距,以利於透鏡組裝並平衡整體裝置配置。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40 < T23/T12 < 15.0。更佳地,其可進一步滿足下列條件:0.95 < T23/T12 < 10.0。
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 < f/TL < 0.65。藉此,可同時平衡攝影光學鏡頭總長與控制視角大小,以利於達成反焦透鏡系統(Retro-focus)。較佳地,其可進一步滿足下列條件:0 < f/TL < 0.25。
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0 < f3/f4 < 0。藉此,可有效分配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之間的屈折力,以確保第三透鏡具備足夠的光路控制能力,進而調控第三透鏡物側端的光路走向。
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第五透鏡的阿貝數為V5,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0 < V4+V5 < 60。藉此,有利於平衡攝影光學鏡頭偏折不同波段之光線的能力以修正色差,且同時強化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之材質與空氣之間的密度差異,使得在有限空間內達成較強的光路控制能力。較佳地,其可進一步滿足下列條件:20 < V4+V5 < 50。
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42 < f/f2 < 0。藉此,可平衡第一透鏡所產生的像差,同時確保第二透鏡可提供適當的屈折能力,以輔助攝影光學鏡頭具有較佳的成像品質。
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34 < f/f4 < 1.0。藉此,可控制第四透鏡屈折力強度,以利於調和攝影光學鏡頭正屈折力的分布,並控制攝影光學鏡頭的體積。
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8,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0 < (R7+R8)/(R7-R8) < 0.10。藉此,可平衡第四透鏡物側與像側的表面形狀,以避免第四透鏡表面曲度過大而產生過多像差。
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0 < T34/T56 < 5.0。藉此,可有效控制攝影光學鏡頭的空間分布,以降低敏感度並提升效能。
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40 < R2/R4 < 15.0。藉此,透過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相互搭配,可接收大視角光線,以利於達成廣角鏡頭。
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 < (|f2|+|f3|)/|f1| < 0.70。藉此,可確保第一透鏡成為修正透鏡(Correction Lens),以平衡各離軸視場的影像品質。
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6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20 < R11/Y61 < 0.97。藉此,可針對第六透鏡物側表面近軸處與離軸處分別進行像差修正,以優化彗差、畸變等離軸像差,進而提升影像品質。較佳地,其可進一步滿足下列條件:0.30 < R11/Y61 < 0.68。請參照圖16,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參數Y61的示意圖。
本發明揭露的攝影光學鏡頭中,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可相黏合。當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相黏合時,可增加黏合面周邊的傾斜角度,以利於控制大視角光線的走向,進而提供較佳的影像修正能力。同時,第五透鏡像側表面與第六透鏡物側表面之間的一黏合層於光軸上的厚度為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 [公釐] < D < 0.05 [公釐]。藉此,可確保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間具備足夠的附著能力,並可有效控制黏合膠量,使成像品質保持穩定。請參照圖17,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中第五透鏡像側表面752與第六透鏡物側表面761之間具有黏合層AL,並且黏合層AL於光軸上的厚度為D。
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其可滿足下列條件至少其中之一:|f3| < |f2|;以及|f3| < |f1|。藉此,可平衡各透鏡物側端的屈折力配置,使在追求大視角同時,亦可控制攝影光學鏡頭的總長。較佳地,|f3| < |f2|以及|f3| < |f1|兩個條件可同時滿足。
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9,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0,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70 < (R9+R10)/(R9-R10) < 1.80。藉此,可有效控制第五透鏡形狀,使第五透鏡的光路控制能力集中於第五透鏡的像側方向,並與第六透鏡相互平衡搭配。
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0 < R11/CT6 < 0.45。藉此,可優化第六透鏡的厚度與表面形狀,並確保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具備足夠的光路控制能力,以調節像差。
本發明揭露的攝影光學鏡頭中,第一透鏡的焦距絕對值可為攝影光學鏡頭的六片透鏡的焦距絕對值中的最大值。藉此,能使第一透鏡成為修正透鏡,以修正周邊視場的成像品質。
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量為SAG52,第六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量為SAG61,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0 < (|SAG52|-|SAG61|)/f < 0。藉此,可利於縮小攝影光學鏡頭的後焦,滿足微型化之特性,並使攝影光學鏡頭之佩茲伐和面(Petzval Surface)更加平坦。請參照圖16,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參數SAG52及SAG61的示意圖。其中所述水平位移量朝像側方向則其值定義為正,朝物側方向則其值定義為負。
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攝影光學鏡頭的入瞳孔徑為EP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 < f/EPD < 3.50。藉此,可有效調配鏡頭進光孔徑,並控制入光量,以提升影像亮度。較佳地,其可進一步滿足下列條件:1.0 < f/EPD < 2.50。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攝影光學鏡頭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0 < TL/ImgH < 8.0。藉此,在追求微型化同時,可保有足夠光線接收區域,以提供較充足的影像亮度。
光圈至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5 < SD/TD < 0.45。藉此,可優化配置光圈位置,以平衡攝影光學鏡頭體積與視角。
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攝影光學鏡頭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0 < ImgH/f < 3.50。藉此,可將調整攝影光學鏡頭的視場角度調整至較佳的視場角度,以利於應用在不同領域,例如車用鏡頭。較佳地,其可進一步滿足下列條件:1.50 < ImgH/f < 3.0。
第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1,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第五透鏡的阿貝數為V5,第六透鏡的阿貝數為V6,第i透鏡的阿貝數為Vi,攝影光學鏡頭的六片透鏡中至少二片透鏡可滿足下列條件:10.0 < Vi < 25.0,其中i = 1、2、3、4、5、6。藉此,可確保攝影光學鏡頭具備足夠控制光線能力的透鏡,以平衡不同波段光線的聚焦位置,並避免影像重疊的情形產生。
本發明揭露的攝影光學鏡頭中,第五透鏡可與第六透鏡相黏合,且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之兩黏合面 (第五透鏡像側表面與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可皆為非球面。藉此,可控制成像面位置,以避免攝影光學鏡頭的體積過大,並同時修正離軸像差,以提升影像品質。
上述本發明攝影光學鏡頭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發明揭露的攝影光學鏡頭中,透鏡的材質可為玻璃或塑膠。若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增加攝影光學鏡頭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而玻璃透鏡可使用研磨或模造等技術製作而成。若透鏡材質為塑膠,則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此外,可於鏡面上設置非球面(ASP),藉此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縮減透鏡數目,並可有效降低本發明攝影光學鏡頭的總長,而非球面可以塑膠射出成型或模造玻璃透鏡等方式製作而成。
本發明揭露的攝影光學鏡頭中,可選擇性地在任一(以上)透鏡材料中加入添加物,以改變該透鏡對於特定波段光線的穿透率,進而減少雜散光與色偏。例如:添加物可具備濾除系統中600奈米至800奈米波段光線的功能,以助於減少多餘的紅光或紅外光;或可濾除350奈米至450奈米波段光線,以減少系統中的藍光或紫外光,因此,添加物可避免特定波段光線對成像造成干擾。此外,添加物可均勻混和於塑料中,並以射出成型技術製作成鏡片。
本發明揭露的攝影光學鏡頭中,若透鏡表面為非球面,則表示該透鏡表面光學有效區全部或其中一部分為非球面。
本發明揭露的攝影光學鏡頭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且未界定該凸面位置時,則表示該凸面可位於透鏡表面近光軸處;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且未界定該凹面位置時,則表示該凹面可位於透鏡表面近光軸處。若透鏡之屈折力或焦距未界定其區域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之屈折力或焦距可為透鏡於近光軸處之屈折力或焦距。
本發明揭露的攝影光學鏡頭中,所述透鏡表面的反曲點(Inflection Point),係指透鏡表面曲率正負變化的交界點。
本發明揭露的攝影光學鏡頭中,攝影光學鏡頭之成像面依其對應的電子感光元件之不同,可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之曲面,特別是指凹面朝往物側方向之曲面。
本發明揭露的攝影光學鏡頭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與成像面之間可選擇性配置一片以上的成像修正元件(平場元件等),以達到修正影像的效果(像彎曲等)。該成像修正元件的光學性質,比如曲率、厚度、折射率、位置、面型(凸面或凹面、球面或非球面、繞射表面及菲涅爾表面等)可配合取像裝置需求而做調整。一般而言,較佳的成像修正元件配置為將具有朝往物側方向為凹面的薄型平凹元件設置於靠近成像面處。
本發明揭露的攝影光學鏡頭中,可設置有至少一光闌,其可位於第一透鏡之前、各透鏡之間或最後一透鏡之後,該光闌的種類如耀光光闌(Glare Stop)或視場光闌(Field Stop)等,可用以減少雜散光,有助於提升影像品質。
本發明揭露的攝影光學鏡頭中,光圈之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出射瞳(Exit Pupil)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其具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並可增加電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系統的視場角。
本發明可適當設置一可變孔徑元件,該可變孔徑元件可為機械構件或光線調控元件,其可以電或電訊號控制孔徑的尺寸與形狀。該機械構件可包含葉片組、屏蔽板等可動件;該光線調控元件可包含濾光元件、電致變色材料、液晶層等遮蔽材料。該可變孔徑元件可藉由控制影像的進光量或曝光時間,強化影像調節的能力。此外,該可變孔徑元件亦可為本發明之光圈,可藉由改變光圈值以調節影像品質,如景深或曝光速度等。
本發明更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其包含前述光學取像鏡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取像鏡組的成像面上。較佳地,該取像裝置可進一步包含鏡筒、支持裝置(Holder Member)或其組合。
本發明更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前述取像裝置。請參照圖18、圖19與圖20,取像裝置10可多方面應用於倒車顯影裝置(請參照圖18)、安全監控設備(請參照圖19)與行車記錄器(請參照圖20)等電子裝置。較佳地,電子裝置可進一步包含控制單元、顯示單元、儲存單元、暫儲存單元(RAM)或其組合。
本發明的光學取像鏡組更可視需求應用於移動對焦的光學系統中,並兼具優良像差修正與良好成像品質的特色。本發明亦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車道偏移警示系統、盲點偵測系統、多鏡頭裝置、智慧型手機、智慧型電視、數位相機、空拍機、運動攝影器材、行動裝置、數位平板、網路監控設備、體感遊戲機與穿戴式裝置等電子裝置中。前揭電子裝置僅是示範性地說明本發明的實際運用例子,並非限制本發明之取像裝置的運用範圍。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1至圖2,其中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圖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1可知,取像裝置包含攝影光學鏡頭(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190。攝影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光圈10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濾光元件(Filter)170、保護玻璃(Cover glass)175與成像面18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190設置於成像面180上。攝影光學鏡頭包含六片透鏡(110、120、130、140、150、16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1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1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物側表面111為非球面,其像側表面112為球面。
第二透鏡1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1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3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表面132具有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1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1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5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1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6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61與第五透鏡像側表面152相黏合。
濾光元件170與保護玻璃175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六透鏡160及成像面180之間,並不影響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
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
X: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交點的切面的相對距離;
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
R:曲率半徑;
k:錐面係數;以及
Ai: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的攝影光學鏡頭中,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攝影光學鏡頭的光圈值為Fno,攝影光學鏡頭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數值如下:f = 1.42公釐(mm),Fno = 2.20,HFOV = 80.0度(deg.)。
第四透鏡140的阿貝數為V4,第五透鏡150的阿貝數為V5,其滿足下列條件:V4+V5 = 45.0。
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其滿足下列條件:T23/T12 = 3.08。
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五透鏡150與第六透鏡16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滿足下列條件:T34/T56 = 2.63。
第六透鏡物側表面161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1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其滿足下列條件:R11/CT6 = 0.44。
第六透鏡物側表面161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物側表面161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61,其滿足下列條件:R11/Y61 = 0.59。
第一透鏡像側表面112的曲率半徑為R2,第二透鏡像側表面122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R2/R4 = 3.69。
第三透鏡物側表面131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三透鏡像側表面132的曲率半徑為R6,其滿足下列條件:(R5+R6)/(R5-R6) = -0.06。
第四透鏡物側表面141的曲率半徑為R7,第四透鏡像側表面142的曲率半徑為R8,其滿足下列條件:(R7+R8)/(R7-R8) = 0.22。
第五透鏡物側表面151的曲率半徑為R9,第五透鏡像側表面152的曲率半徑為R10,其滿足下列條件:(R9+R10)/(R9-R10) = 0.91。
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第二透鏡120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f/f2 = -0.20。
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第四透鏡140的焦距為f4,其滿足下列條件:f/f4 = 0.69。
第三透鏡1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140的焦距為f4,其滿足下列條件:f3/f4 = -2.51。
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1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130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條件:(|f2|+|f3|)/|f1| = 2.50。
第五透鏡像側表面15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表面152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量為SAG52,第六透鏡物側表面16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物側表面161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量為SAG61,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SAG52|-|SAG61|)/f = -0.0205。
第五透鏡像側表面152與第六透鏡物側表面161之間的黏合層於光軸上的厚度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 = 0.03 [公釐]。
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攝影光學鏡頭的入瞳孔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f/EPD = 2.20。
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8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f/TL = 0.11。
攝影光學鏡頭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ImgH/f = 1.14。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8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攝影光學鏡頭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TL/ImgH = 7.70。
光圈100至第六透鏡像側表面162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第六透鏡像側表面162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滿足下列條件:SD/TD = 0.25。
第二透鏡1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130的焦距為f3。其中,第二透鏡120的焦距絕對值為7.10,第三透鏡130的焦距絕對值為5.17,其滿足下列條件:|f3| < |f2|。
第一透鏡110的阿貝數為V1,第二透鏡120的阿貝數為V2,第三透鏡130的阿貝數為V3,第四透鏡140的阿貝數為V4,第五透鏡150的阿貝數為V5,第六透鏡160的阿貝數為V6,第i透鏡的阿貝數為Vi,且有二片透鏡滿足下列條件:10.0 < Vi < 25.0,其中i = 1、2、3、4、5、6。在本實施例中,第四透鏡140的阿貝數與第五透鏡150的阿貝數皆介於10.0與25.0之間。詳細來說,第四透鏡140的阿貝數為21.5,第五透鏡150的阿貝數為23.5。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Figure 107120263-A0304-0001
Figure 107120263-A0304-0002
表一為圖1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公釐(mm),且表面0到18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二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為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4到A12則表示各表面第4到12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圖3至圖4,其中圖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圖4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3可知,取像裝置包含攝影光學鏡頭(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290。攝影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光圈200、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濾光元件270、保護玻璃275與成像面28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290設置於成像面280上。攝影光學鏡頭包含六片透鏡(210、220、230、240、250、26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2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21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2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2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3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表面232具有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2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2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2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6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261與第五透鏡像側表面252相黏合。
濾光元件270與保護玻璃275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六透鏡260及成像面280之間,並不影響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210的焦距絕對值大於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與第六透鏡260的焦距絕對值。詳細來說,第一透鏡210的焦距絕對值為20.21。此外,第三透鏡230的焦距絕對值為3.08,其滿足下列條件:|f3| < |f1|。
在本實施例中,有二片透鏡的阿貝數介於10.0與25.0之間。詳細來說,第四透鏡240的阿貝數為21.5,第五透鏡250的阿貝數為19.4。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Figure 107120263-A0304-0003
Figure 107120263-A0304-0004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Figure 107120263-A0304-0005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圖5至圖6,其中圖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圖6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5可知,取像裝置包含攝影光學鏡頭(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390。攝影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光圈300、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濾光元件370、保護玻璃375與成像面38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390設置於成像面380上。攝影光學鏡頭包含六片透鏡(310、320、330、340、350、36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3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31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3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3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3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表面332具有二反曲點。
第四透鏡3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3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3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6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濾光元件370與保護玻璃375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六透鏡360及成像面380之間,並不影響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
在本實施例中,有二片透鏡的阿貝數介於10.0與25.0之間。詳細來說,第四透鏡340的阿貝數為21.5,第五透鏡350的阿貝數為23.5。
第二透鏡3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330的焦距為f3。其中,第二透鏡320的焦距絕對值為9.27,第三透鏡330的焦距絕對值為5.12,其滿足下列條件:|f3| < |f2|。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Figure 107120263-A0304-0006
Figure 107120263-A0304-0007
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Figure 107120263-A0304-0008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圖7至圖8,其中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圖8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7可知,取像裝置包含攝影光學鏡頭(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490。攝影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光圈400、第五透鏡450、第六透鏡460、濾光元件470、保護玻璃475與成像面48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490設置於成像面480上。攝影光學鏡頭包含六片透鏡(410、420、430、440、450、46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4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41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4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4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3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表面432具有二反曲點。
第四透鏡4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4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4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6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461與第五透鏡像側表面452相黏合。
濾光元件470與保護玻璃475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六透鏡460及成像面480之間,並不影響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410的焦距絕對值大於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與第六透鏡460的焦距絕對值。詳細來說,第一透鏡410的焦距絕對值為8.96。此外,第三透鏡430的焦距絕對值為3.97,其滿足下列條件:|f3| < |f1|。
在本實施例中,有二片透鏡的阿貝數介於10.0與25.0之間。詳細來說,第四透鏡440的阿貝數為23.5,第五透鏡450的阿貝數為23.5。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Figure 107120263-A0304-0009
Figure 107120263-A0304-0010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Figure 107120263-A0304-0011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圖9至圖10,其中圖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圖10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9可知,取像裝置包含攝影光學鏡頭(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490。攝影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光圈500、第五透鏡550、第六透鏡560、濾光元件570、保護玻璃575與成像面58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590設置於成像面580上。攝影光學鏡頭包含六片單一非黏合透鏡(510、520、530、540、550、56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5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51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5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2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5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3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表面532具有二反曲點。
第四透鏡5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5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5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6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561與第五透鏡像側表面552相黏合。
濾光元件570與保護玻璃575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六透鏡560及成像面580之間,並不影響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510的焦距絕對值大於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與第六透鏡560的焦距絕對值。詳細來說,第一透鏡510的焦距絕對值為14.97。此外,第三透鏡530的焦距絕對值為2.35,其滿足下列條件:|f3| < |f1|。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Figure 107120263-A0304-0012
Figure 107120263-A0304-0013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Figure 107120263-A0304-0014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圖11至圖12,其中圖1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圖1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11可知,取像裝置包含攝影光學鏡頭(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690。攝影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光圈600、第五透鏡650、第六透鏡660、濾光元件670、保護玻璃(Cover glass)675與成像面68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690設置於成像面680上。攝影光學鏡頭包含六片透鏡(610、620、630、640、650、66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6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61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6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6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3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表面632具有二反曲點。
第四透鏡6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6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6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6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661與第五透鏡像側表面652相黏合。
濾光元件670與保護玻璃675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六透鏡660及成像面680之間,並不影響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610的焦距絕對值大於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與第六透鏡660的焦距絕對值。詳細來說,第一透鏡610的焦距絕對值為5.52。此外,第二透鏡620的焦距絕對值為3.00,第三透鏡630的焦距絕對值為2.52,其同時滿足下列條件:|f3| < |f1|及|f3| < |f2|。
在本實施例中,有二片透鏡的阿貝數介於10.0與25.0之間。詳細來說,第四透鏡640的阿貝數為23.5,第五透鏡650的阿貝數為23.5。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Figure 107120263-A0304-0015
Figure 107120263-A0304-0016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Figure 107120263-A0304-0017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圖13至圖14,其中圖1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圖14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13可知,取像裝置包含攝影光學鏡頭(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790。攝影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三透鏡730、光闌701、第四透鏡740、光圈700、第五透鏡750、第六透鏡760、濾光元件770、保護玻璃(Cover glass)775與成像面78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790設置於成像面780上。攝影光學鏡頭包含六片透鏡(710、720、730、740、750、76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7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71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7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7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3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表面732具有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7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7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7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6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761與第五透鏡像側表面752相黏合。
濾光元件770與保護玻璃775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六透鏡760及成像面780之間,並不影響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
第一透鏡710的焦距絕對值為5.44,第二透鏡720的焦距絕對值為9.91,第三透鏡730的焦距絕對值為3.42,其同時滿足下列條件:|f3| < |f1|及|f3| < |f2|。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Figure 107120263-A0304-0018
Figure 107120263-A0304-0019
第七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Figure 107120263-A0304-0020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取像裝置 AL‧‧‧黏合層 P‧‧‧反曲點 100、200、300、400、500、600、700‧‧‧光圈 701‧‧‧光闌 110、210、310、410、510、610、710‧‧‧第一透鏡 111、211、311、411、511、611、711‧‧‧物側表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像側表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第二透鏡 121、221、321、421、521、621、721‧‧‧物側表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像側表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第三透鏡 131、231、331、431、531、631、731‧‧‧物側表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像側表面 140、240、340、440、540、640、740‧‧‧第四透鏡 141、241、341、441、541、641、741‧‧‧物側表面 142、242、342、442、542、642、742‧‧‧像側表面 150、250、350、450、550、650、750‧‧‧第五透鏡 151、251、351、451、551、651、751‧‧‧物側表面 152、252、352、452、552、652、752‧‧‧像側表面 160、260、360、460、560、660、760‧‧‧第六透鏡 161、261、361、461、561、661、761‧‧‧物側表面 162、262、362、462、562、662、762‧‧‧像側表面 170、270、370、470、570、670、770‧‧‧濾光元件 175、275、375、475、575、675、775‧‧‧保護玻璃 180、280、380、480、580、680、780‧‧‧成像面 190、290、390、490、590、690、790‧‧‧電子感光元件 CT6‧‧‧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D‧‧‧第五透鏡像側表面與第六透鏡物側表面之間的黏合層於光軸上的厚度 EPD‧‧‧攝影光學鏡頭的入瞳孔徑 f‧‧‧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 f1‧‧‧第一透鏡的焦距 f2‧‧‧第二透鏡的焦距 f3‧‧‧第三透鏡的焦距 f4‧‧‧第四透鏡的焦距 Fno‧‧‧攝影光學鏡頭的光圈值 HFOV‧‧‧攝影光學鏡頭中最大視角的一半 ImgH‧‧‧攝影光學鏡頭的最大成像高度 R2‧‧‧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4‧‧‧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5‧‧‧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6‧‧‧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7‧‧‧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8‧‧‧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9‧‧‧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10‧‧‧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11‧‧‧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SAG52‧‧‧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量 SAG61‧‧‧第六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量 SD‧‧‧光圈至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D‧‧‧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1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23‧‧‧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34‧‧‧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56‧‧‧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Vi‧‧‧第i透鏡的阿貝數 V1‧‧‧第一透鏡的阿貝數 V2‧‧‧第二透鏡的阿貝數 V3‧‧‧第三透鏡的阿貝數 V4‧‧‧第四透鏡的阿貝數 V5‧‧‧第五透鏡的阿貝數 V6‧‧‧第六透鏡的阿貝數 Y61‧‧‧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4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6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8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10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1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1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1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14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1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第三透鏡像側表面之反曲點的示意圖。 圖16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參數SAG52、SAG61以及Y61的示意圖。 圖1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中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之間黏合層厚度的示意圖。 圖18繪示依照本發明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圖19繪示依照本發明的另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圖20繪示依照本發明的再另一種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100‧‧‧光圈
110‧‧‧第一透鏡
111‧‧‧物側表面
112‧‧‧像側表面
120‧‧‧第二透鏡
121‧‧‧物側表面
122‧‧‧像側表面
130‧‧‧第三透鏡
131‧‧‧物側表面
132‧‧‧像側表面
140‧‧‧第四透鏡
141‧‧‧物側表面
142‧‧‧像側表面
150‧‧‧第五透鏡
151‧‧‧物側表面
152‧‧‧像側表面
160‧‧‧第六透鏡
161‧‧‧物側表面
162‧‧‧像側表面
170‧‧‧濾光元件
175‧‧‧保護玻璃
180‧‧‧成像面
190‧‧‧電子感光元件

Claims (29)

  1. 一種攝影光學鏡頭,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且該第六透鏡具有正屈折力; 其中,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 -0.50 < (R5+R6)/(R5-R6) < 2.0; 0.95 < T23/T12 < 10.0;以及 0 < f/TL < 0.65。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該第五透鏡的阿貝數為V5,其滿足下列條件: 20 < V4+V5 < 60。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其滿足下列條件: -0.30 < (R5+R6)/(R5-R6) < 1.0。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其滿足下列條件: 0.34 < f/f4 < 1.0。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該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8,其滿足下列條件: -0.50 < (R7+R8)/(R7-R8) < 0.10。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滿足下列條件: 0.50 < T34/T56 < 5.0。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 2.40 < R2/R4 < 15.0。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條件: 0 < (|f2|+|f3|)/|f1| < 0.70。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相黏合,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61,其滿足下列條件: 0.20 < R11/Y61 < 0.97。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相黏合,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與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之間的一黏合層於光軸上的厚度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 0.01 [公釐] < D < 0.05 [公釐]。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條件至少其中之一: |f3| < |f2|;以及 |f3| < |f1|。
  12. 一種攝影光學鏡頭,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且該第六透鏡具有正屈折力; 其中,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 -1.0 < (R5+R6)/(R5-R6) < 2.0; 0.95 < T23/T12 < 10.0; 0 < f/TL < 0.65;以及 -3.0 < f3/f4 < 0。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
  15.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16.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9,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0,其滿足下列條件: 0.70 < (R9+R10)/(R9-R10) < 1.80。
  17.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其滿足下列條件: 0.10 < R11/CT6 < 0.45。
  18.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絕對值為該攝影光學鏡頭之該六片透鏡的焦距絕對值中的最大值。
  19.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相黏合,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量為SAG52,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量為SAG61,該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 -0.10 < (|SAG52|-|SAG61|)/f < 0。
  20.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更包含一光圈,其中該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該攝影光學鏡頭的入瞳孔徑為EPD,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攝影光學鏡頭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該光圈至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D,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滿足下列條件: 1.0 < f/EPD < 3.50; 3.0 < TL/ImgH < 8.0; 0.15 < SD/TD < 0.45;以及 1.50 < ImgH/f < 3.50。
  21.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1,該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該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該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該第五透鏡的阿貝數為V5,該第六透鏡的阿貝數為V6,該第i透鏡的阿貝數為Vi,該攝影光學鏡頭的該六片透鏡中至少二片透鏡滿足下列條件: 10.0 < Vi < 25.0,其中i = 1、2、3、4、5、6。
  22.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以及 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攝影光學鏡頭的該成像面上。
  23.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22所述攝取像裝置。
  24. 一種攝影光學鏡頭,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且該第六透鏡具有正屈折力; 其中,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該第五透鏡的阿貝數為V5,其滿足下列條件: -1.0 < (R5+R6)/(R5-R6) < 3.0; 0.20 < T23/T12 < 50.0; -3.0 < f3/f4 < 0; 20 < V4+V5 < 50;以及 -0.42 < f/f2 < 0。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與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相黏合。
  26.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條件至少其中之一: |f3| < |f2|;以及 |f3| < |f1|。
  27.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相黏合,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與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之間的一黏合層於光軸上的厚度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 0.01 [公釐] < D < 0.05 [公釐]。
  28.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攝影光學鏡頭的焦距為f,該攝影光學鏡頭的入瞳孔徑為EPD,該攝影光學鏡頭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 1.0 < f/EPD < 2.50;以及 1.50 < ImgH/f < 3.0。
  29.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攝影光學鏡頭,其中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61,其滿足下列條件: 0.20 < R11/Y61 < 0.97。
TW107120263A 2018-06-13 2018-06-13 攝影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705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0263A TWI670516B (zh) 2018-06-13 2018-06-13 攝影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01810687903.XA CN110596853B (zh) 2018-06-13 2018-06-28 摄影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6/149,279 US11262538B2 (en) 2018-06-13 2018-10-02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0263A TWI670516B (zh) 2018-06-13 2018-06-13 攝影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70516B TWI670516B (zh) 2019-09-01
TW202001330A true TW202001330A (zh) 2020-01-01

Family

ID=68618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0263A TWI670516B (zh) 2018-06-13 2018-06-13 攝影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62538B2 (zh)
CN (1) CN110596853B (zh)
TW (1) TWI67051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5415B (zh) * 2020-11-13 2022-08-21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7733B (zh) * 2018-12-20 2020-03-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片系統、辨識模組及電子裝置
US11391925B2 (en) * 2020-04-26 2022-07-19 Young Optics Inc. Optical lens
CN113050256B (zh) * 2021-04-28 2022-08-09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55490B2 (ja) * 1993-06-08 2002-02-12 富士写真光機株式会社 レトロフォーカス型大口径レンズ
JP4317928B2 (ja) * 1998-10-30 2009-08-19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1318310A (ja) 2000-02-29 2001-11-16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単焦点レンズ
JP2007164079A (ja) * 2005-12-16 2007-06-28 Elmo Co Ltd 魚眼レンズユニット
KR101136939B1 (ko) * 2010-07-15 2012-04-2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초광각 광학 렌즈 시스템
TWI432772B (zh) * 2011-06-10 2014-04-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擷取透鏡組
CN202083826U (zh) 2011-06-10 2011-12-21 桑来斯光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定焦超广角监控镜头
TWI435138B (zh) * 2011-06-20 2014-04-21 Largan Precision Co 影像拾取光學系統
JP6000802B2 (ja) 2012-10-25 2016-10-0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広角レンズ
JP2015034922A (ja) * 2013-08-09 2015-02-1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広角レンズ
TWI500956B (zh) * 2013-11-25 2015-09-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以及可攜式裝置
JP6539120B2 (ja) 2015-06-11 2019-07-03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車載カメラ用レンズユニット
TWI582457B (zh) * 2016-04-20 2017-05-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光學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M537220U (zh) * 2016-05-13 2017-02-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M545910U (zh) * 2016-05-13 2017-07-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US10302911B2 (en) * 2016-09-12 2019-05-28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TWI616677B (zh) * 2016-09-13 2018-03-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JP2018055045A (ja) * 2016-09-30 2018-04-0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広角レンズ
KR101983187B1 (ko) * 2016-12-20 2019-05-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EP3572859A4 (en) * 2017-01-20 2020-01-2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XED FOCAL LENGTH LENS SYSTEM AND CAMERA
JP2019012196A (ja) * 2017-06-30 2019-01-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接合レンズ及び車載カメラ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5415B (zh) * 2020-11-13 2022-08-21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96853B (zh) 2021-07-06
TWI670516B (zh) 2019-09-01
US11262538B2 (en) 2022-03-01
US20190384038A1 (en) 2019-12-19
CN110596853A (zh) 2019-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2675B (zh) 攝像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64468B (zh) 攝像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99574B (zh) 成像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9777B (zh) 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14368B (zh) 攝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30517A (zh) 光學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11066A (zh) 取像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88786B (zh) 光學取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45977A (zh) 攝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87713B (zh) 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7157B (zh) 攝影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6182B (zh) 成像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606341A (zh) 攝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70516B (zh) 攝影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89746B (zh) 光學成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98673B (zh) 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09539A (zh) 取像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104966A (zh) 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18361A (zh) 取像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36077A (zh) 光學成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8761740A (zh) 超广角光学摄像镜头组
TW202111375A (zh) 攝影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43837A (zh) 光學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3364B (zh) 攝影用光學鏡片組及電子裝置
TWI712832B (zh) 攝影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