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0517A - 光學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0517A
TW202030517A TW108103997A TW108103997A TW202030517A TW 202030517 A TW202030517 A TW 202030517A TW 108103997 A TW108103997 A TW 108103997A TW 108103997 A TW108103997 A TW 108103997A TW 202030517 A TW202030517 A TW 20203051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optical axis
image side
focal leng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39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74432B (zh
Inventor
林振誠
曾昱泰
郭子傑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039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74432B/zh
Priority to US16/297,199 priority patent/US10895718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44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443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305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0517A/zh
Priority to US17/118,435 priority patent/US11525981B2/en
Priority to US17/979,701 priority patent/US11977274B2/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Abstract

一種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七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七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且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非球面且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當滿足特定條件時,光學攝影透鏡組能同時滿足微型化及廣視角的需求。

Description

光學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光學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特別是一種適用於電子裝置的光學攝影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更加精進,使得電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畫素可達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備高成像品質的光學鏡頭儼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配備光學鏡頭的電子裝置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對於光學鏡頭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樣化。由於往昔之光學鏡頭較不易在成像品質、敏感度、光圈大小、體積或視角等需求間取得平衡,故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光學鏡頭以符合需求。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其中,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當滿足特定條件時,本發明提供的光學攝影透鏡組能同時滿足微型化及廣視角的需求。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七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七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且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非球面且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
2.20 < ΣAT/T23 < 12.5;以及
|f6/f| < 0.90。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七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七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且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非球面且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第五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
2.20 < ΣAT/T23 < 7.10;以及
|f6/f| < 0.90。
本發明再提供一種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七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七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非球面且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其滿足下列條件:
1.20 < ΣAT/T23 < 90.0;
-24.0 < f5/f < 0;以及
1.80 < CT5/T56。
本發明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其包含前述的光學攝影透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攝影透鏡組的成像面上。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前述的取像裝置。
當ΣAT/T23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光學攝影透鏡組中的透鏡配置,以在增大視角與壓縮體積間取得平衡。
當|f6/f|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使第六透鏡具有適當的屈折力,而有助於壓縮體積。
當f5/f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使第五透鏡具有足夠強度的負屈折力,以平衡系統為壓縮體積所產生之像差。
當CT5/T56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使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相互配合以修正離軸像差。
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並且七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其中,七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壓縮體積與增大視角。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有助於提升光學攝影透鏡組的對稱性以減少像差產生。
第二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藉此,可分散光學攝影透鏡組的正屈折力分布,以降低單一透鏡所產生之像差。第二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可與第一透鏡相互配合以減少離軸像差。第二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凹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像散。
第三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藉此,可提供壓縮體積所需之正屈折力。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可調整光線行進的方向,以維持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短總長並有助於增大成像面面積。
第四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藉此,可平衡光學攝影透鏡組中為縮減體積所產生之像差。第四透鏡像側表面最大有效半徑位置可較第四透鏡像側表面中心更靠近物側;藉此,可讓第四透鏡具有適當的面形,有助於增大成像面面積。
第五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凹面;藉此,可調整光線於第五透鏡的入射角度以降低面反射。第五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藉此,可與第六透鏡相互配合以修正像差。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可調整光線行進方向,而有助於增大視角與成像面面積。
第六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藉此,可提供光學攝影透鏡組像側端匯聚光線的能力。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有助於使第六透鏡具有適當的屈折力強度。
第七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藉此,有助於平衡光學攝影透鏡組像側端的屈折力配置,以減少像差產生。第七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可調整第七透鏡的面形,而有助於修正離軸之像彎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凹面;藉此,可使光學攝影透鏡組具有適當的後焦距長度。
本發明所揭露的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可有至少三片透鏡各自的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各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藉此,可提升透鏡表面的變化程度,以壓縮體積並提升成像品質。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可有至少四片透鏡各自的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各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可有至少五片透鏡各自的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各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請參照圖25,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和第七透鏡170的反曲點P的示意圖。
本發明所揭露的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可有至少二片透鏡各自的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於離軸處各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藉此,可進一步提升透鏡表面的變化程度,以提升周邊影像品質。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可有至少三片透鏡各自的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於離軸處各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請參照圖25,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0、第六透鏡160和第七透鏡170的臨界點C的示意圖。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非球面且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藉此,可調整廣視場之光線之入射角度,以降低面反射,進而提升影像照度。
第一透鏡像側表面可為非球面且於離軸處可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藉此,有助於修正離軸像差。
第七透鏡物側表面可為非球面且於離軸處可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藉此,可調整光線於第七透鏡的入射角度,以提升周邊影像品質。
第七透鏡像側表面可為非球面且於離軸處可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藉此,可進一步提升周邊影像品質,並有助於增大成像面面積。
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其滿足下列條件:1.20 < ΣAT/T23 < 90.0。藉此,可調整光學攝影透鏡組中的透鏡配置,以在增大視角與壓縮體積間取得平衡。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60 < ΣAT/T23 < 40.0。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2.20 < ΣAT/T23 < 12.5。在又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2.20 < ΣAT/T23 < 7.10。在又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2.50 < ΣAT/T23 < 5.50。
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其可滿足下列條件:|f6/f| < 0.90。藉此,可使得第六透鏡具有適當的屈折力強度,而有助於壓縮體積。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40 < |f6/f| < 0.80。
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4.0 < f5/f < 0。藉此,可使第五透鏡具有足夠強度的負屈折力,以平衡系統為壓縮體積所產生之像差。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2.0 < f5/f < 0。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6.0 < f5/f < 0。
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80 < CT5/T56。藉此,可使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相互配合以修正離軸像差。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2.50 < CT5/T56 < 100。
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第五透鏡的阿貝數為V5,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0.0 < V4+V5 < 70.0。藉此,可使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相互配合以降低色差。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30.0 < V4+V5 < 60.0。
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0 < ΣCT/ΣAT < 3.0。藉此,可調整透鏡配置以壓縮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總長。
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0 < CT2/T12 < 100。藉此,可使得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相互配合以提升周邊影像品質。
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30 < f2/f3 < 5.0。藉此,可調整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的屈折力配置以壓縮體積。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60 < f2/f3 < 4.0。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40 < TL/f < 1.70。藉此,可在壓縮體積與增大視角間取得平衡。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攝影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2 < TL/EPD < 4.0。藉此,可在壓縮體積與增大光圈間取得平衡。
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0 < f/|R1|+f/|R2|。藉此,可使第一透鏡具有適當的面形以配合廣視角之配置。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2.10 < f/|R1|+f/|R2| < 2.85。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影透鏡組更包含一光圈,光圈可設置於被攝物與第四透鏡之間;藉此,有助於壓縮光學攝影透鏡組的體積。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光圈可設置於第一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藉此,有助於在大視角的配置下維持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短總長。
光圈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70 < SL/TL < 1.1。藉此,可調整光圈的位置以在視角與體積間取得平衡。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80 < SL/TL < 0.94。
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5 < f/f2 < 0.80。藉此,可使得第二透鏡具有適當強度的正屈折力,以在壓縮體積時避免產生過多像差。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20 < f/f2 < 0.70。
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25 < (R5+R6)/(R5-R6) < 3.5。藉此,可調整第三透鏡的面形,使第三透鏡具有適當的屈折力強度。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35 < (R5+R6)/(R5-R6) < 2.5。
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72,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65 < Y72/TD < 1.2。藉此,可使光學攝影透鏡組具有適當的體積分布以配合廣視角與短總長的配置。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70 < Y72/TD < 1.0。請參照圖25,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72的示意圖。
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Yc72,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7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35 < Yc72/Y72 < 0.70。藉此,可調整臨界點的位置以進一步提升周邊影像品質。請參照圖25,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72、Yc72以及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的臨界點C的示意圖。
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 < f/f4 < 0.60。藉此,可調整第四透鏡的屈折力配置以平衡光學攝影透鏡組的屈折力分布。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80 < f/f4 < 0.30。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5 [公釐] < TL < 8.5 [公釐]。藉此,能使光學攝影透鏡組具有適當長度的總長以配合各種應用。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4.0 [公釐] < TL < 7.0 [公釐]。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攝影透鏡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即電子感光元件之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總長的一半),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0 < TL/ImgH < 1.45。藉此,可在壓縮總長與增大成像面間取得平衡。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攝影透鏡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光學攝影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20 < TL/ImgH+cot(HFOV) < 2.40。藉此,有助於使光學攝影透鏡組在體積、視角與成像品質間取得平衡。
第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1,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第五透鏡的阿貝數為V5,第六透鏡的阿貝數為V6,第七透鏡的阿貝數為V7,第i透鏡的阿貝數為Vi,第一透鏡的折射率為N1,第二透鏡的折射率為N2,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第四透鏡的折射率為N4,第五透鏡的折射率為N5,第六透鏡的折射率為N6,第七透鏡的折射率為N7,第i透鏡的折射率為Ni,光學攝影透鏡組中至少一片透鏡可滿足下列條件:Vi/Ni < 12.0,其中i = 1、2、3、4、5、6或7。藉此,可調整透鏡材質,有助於修正色差等像差。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30 < R1/f < 0。藉此,可調整第一透鏡的面形,使第一透鏡具有適當的屈折力強度。
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72,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0 < Y72/f < 1.10。藉此,有助於使光學攝影透鏡組在壓縮體積與調整視角間取得平衡。
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0 < f/f1 < 0.40。藉此,可使第一透鏡具有適當的屈折力強度以配合廣視角之配置。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30 < f/f1 < 0.35。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Yc1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0 < Yc11/Y11 < 0.80。藉此,可調整第一透鏡之面形,以進一步提升影像照度。請參照圖25,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11、Yc11以及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臨界點C的示意圖。
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9,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0,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30 < R9/R10 < 0.70。藉此,可調整第五透鏡之面形,有助於提升周邊影像品質。
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1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 < f12/f < 5.0。藉此,可使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相互配合以壓縮體積。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0 < f12/f < 4.0。
光學攝影透鏡組的光圈值(F-number)為Fno,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20 < Fno < 2.40。藉此,可讓光學攝影透鏡組具有適當大小的光圈以配合各種應用。
光學攝影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可滿足下列條件:40.0 [度] < HFOV < 70.0 [度]。藉此,使光學攝影透鏡組具有廣視角的特性,並能避免因視角過大而產生過多的畸變。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45.0 [度] < HFOV < 55.0 [度]。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7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80 < Y72/Y11 < 2.80。藉此,可調整透鏡外徑比例,而有助於在廣視角之配置下維持光學攝影透鏡組的微型化。
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第七透鏡的焦距為f7,第i透鏡的焦距為fi,其可滿足下列條件:|f6| < |fi|,其中i = 1、2、3、4、5、7。藉此,可調整光學攝影透鏡組的屈折力分布,而有助於形成短總長之廣角鏡頭。
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七透鏡的焦距為f7,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0 < f/f7 < -0.50。藉此,可使第七透鏡具有合適的屈折力,而有助於調整後焦距的長度。在一種實施方式中,其亦可滿足下列條件:-2.5 < f/f7 < -0.75。
上述本發明光學攝影透鏡組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影透鏡組中,透鏡的材質可為玻璃或塑膠。若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增加光學攝影透鏡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而玻璃透鏡可使用研磨或模造等技術製作而成。若透鏡材質為塑膠,則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此外,可於鏡面上設置非球面(ASP),藉此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縮減透鏡數目,並可有效降低本發明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總長,而非球面可以塑膠射出成型或模造玻璃透鏡等方式製作而成。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影透鏡組中,若透鏡表面為非球面,則表示該透鏡表面光學有效區全部或其中一部分為非球面。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可選擇性地在任一(以上)透鏡材料中加入添加物,以改變透鏡對於特定波段光線的穿透率,進而減少雜散光與色偏。例如:添加物可具備濾除系統中600奈米至800奈米波段光線的功能,以助於減少多餘的紅光或紅外光;或可濾除350奈米至450奈米波段光線,以減少多餘的藍光或紫外光,因此,添加物可避免特定波段光線對成像造成干擾。此外,添加物可均勻混和於塑料中,並以射出成型技術製作成透鏡。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影透鏡組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且未界定該凸面位置時,則表示該凸面可位於透鏡表面近光軸處;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且未界定該凹面位置時,則表示該凹面可位於透鏡表面近光軸處。若透鏡之屈折力或焦距未界定其區域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之屈折力或焦距可為透鏡於近光軸處之屈折力或焦距。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影透鏡組中,所述透鏡表面的反曲點(Inflection Point),係指透鏡表面曲率正負變化的交界點。所述透鏡表面的臨界點(Critical Point),係指垂直於光軸的平面與透鏡表面相切之切線上的切點,且臨界點並非位於光軸上。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光學攝影透鏡組之成像面依其對應的電子感光元件之不同,可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之曲面,特別是指凹面朝往物側方向之曲面。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影透鏡組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與成像面之間可選擇性配置一片以上的成像修正元件(平場元件等),以達到修正影像的效果(像彎曲等)。該成像修正元件的光學性質,比如曲率、厚度、折射率、位置、面型(凸面或凹面、球面或非球面、繞射表面及菲涅爾表面等)可配合取像裝置需求而做調整。一般而言,較佳的成像修正元件配置為將具有朝往物側方向為凹面的薄型平凹元件設置於靠近成像面處。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可設置有至少一光闌,其可位於第一透鏡之前、各透鏡之間或最後一透鏡之後,該光闌的種類如耀光光闌(Glare Stop)或視場光闌(Field Stop)等,可用以減少雜散光,有助於提升影像品質。
本發明揭露的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光圈之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出射瞳(Exit Pupil)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其具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並可增加電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光學攝影透鏡組的視場角。
本發明可適當設置一可變孔徑元件,該可變孔徑元件可為機械構件或光線調控元件,其可以電或電訊號控制孔徑的尺寸與形狀。該機械構件可包含葉片組、屏蔽板等可動件;該光線調控元件可包含濾光元件、電致變色材料、液晶層等遮蔽材料。該可變孔徑元件可藉由控制影像的進光量或曝光時間,強化影像調節的能力。此外,該可變孔徑元件亦可為本發明之光圈,可藉由改變光圈值以調節影像品質,如景深或曝光速度等。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1至圖2,其中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圖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1可知,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攝影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195。光學攝影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光圈10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第七透鏡170、濾光元件(Filter)180與成像面19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195設置於成像面190上。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110、120、130、140、150、160、17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1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1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112具有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1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11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1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1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1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4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142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142最大有效半徑位置較其像側表面142中心更靠近物側。
第五透鏡1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5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5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5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152具有一反曲點。
第六透鏡1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6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6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162具有四反曲點,其物側表面16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162於離軸處具有二臨界點。
第七透鏡1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7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7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71具有三反曲點,其像側表面172具有二反曲點,其物側表面171於離軸處具有二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17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濾光元件18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七透鏡170及成像面19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
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
Figure 02_image001
X: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交點的切面的相對距離;
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
R:曲率半徑;
k:錐面係數;以及
Ai: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光學攝影透鏡組的光圈值為Fno,光學攝影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數值如下:f = 3.91公釐(mm),Fno = 2.05,HFOV = 49.8度(deg.)。
第一透鏡110的阿貝數為V1,第一透鏡110的折射率為N1,其滿足下列條件:V1/N1 = 28.55。
第二透鏡120的阿貝數為V2,第二透鏡120的折射率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V2/N2 = 36.26。
第三透鏡130的阿貝數為V3,第三透鏡130的折射率為N3,其滿足下列條件:V3/N3 = 36.26。
第四透鏡140的阿貝數為V4,第五透鏡150的阿貝數為V5,其滿足下列條件:V4+V5 = 46.6。
第四透鏡140的阿貝數為V4,第四透鏡140的折射率為N4,其滿足下列條件:V4/N4 = 10.91。
第五透鏡150的阿貝數為V5,第五透鏡150的折射率為N5,其滿足下列條件:V5/N5 = 17.80。
第六透鏡160的阿貝數為V6,第六透鏡160的折射率為N6,其滿足下列條件:V6/N6 = 36.26。
第七透鏡170的阿貝數為V7,第七透鏡170的折射率為N7,其滿足下列條件:V7/N7 = 36.26。
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其滿足下列條件:ΣAT/T23 = 3.53。在本實施例中,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係指二相鄰透鏡之間於光軸上的空氣間距。在本實施例中,ΣAT為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與第七透鏡170當中任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
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其滿足下列條件:ΣCT/ΣAT = 2.38。在本實施例中,ΣCT為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與第七透鏡170於光軸上之厚度的總和。
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其滿足下列條件:CT2/T12 = 26.38。
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五透鏡150與第六透鏡16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可滿足下列條件:CT5/T56 = 8.07。
光圈100至成像面19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9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SL/TL = 0.87。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9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TL = 6.03 [公釐]。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9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攝影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TL/EPD = 3.16。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9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TL/f = 1.54。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9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攝影透鏡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TL/ImgH = 1.29。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9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學攝影透鏡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光學攝影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可滿足下列條件:TL/ImgH+cot(HFOV) = 2.13。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曲率半徑為R1,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可滿足下列條件:R1/f = -0.72。
第三透鏡物側表面131的曲率半徑為R5,第三透鏡像側表面132的曲率半徑為R6,其可滿足下列條件:(R5+R6)/(R5-R6) = 1.21。
第五透鏡物側表面151的曲率半徑為R9,第五透鏡像側表面152的曲率半徑為R10,其可滿足下列條件:R9/R10 = 0.33。
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f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f/f1 = 0.02。
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二透鏡120的焦距為f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f/f2 = 0.50。
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四透鏡140的焦距為f4,其可滿足下列條件:f/f4 = -0.54。
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七透鏡170的焦距為f7,其可滿足下列條件:f/f7 = -1.21。
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112的曲率半徑為R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f/|R1|+f/|R2| = 2.78。
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的合成焦距為f1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f12/f = 1.88。
第二透鏡1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130的焦距為f3,其可滿足下列條件:f2/f3 = 1.58。
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五透鏡150的焦距為f5,其可滿足下列條件:f5/f = -1.79。
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六透鏡160的焦距為f6,其可滿足下列條件:|f6/f| = 0.65。
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72,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可滿足下列條件:Y72/f = 0.98。
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72,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Y72/TD = 0.81。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7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Y72/Y11 = 2.23。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Yc1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Yc11/Y11 = 0.70。
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Yc72,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7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Yc72/Y72 = 0.45。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第一實施例
f(焦距)=3.91公釐(mm),Fno(光圈值)=2.05,HFOV(半視角)=49.8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2.806 (ASP) 0.247 塑膠 1.562 44.6 190.51
2 -2.821 (ASP) 0.013
3 第二透鏡 1.740 (ASP) 0.343 塑膠 1.544 56.0 7.88
4 2.726 (ASP) 0.160
5 光圈 平面 0.237
6 第三透鏡 -25.810 (ASP) 0.730 塑膠 1.544 56.0 5.00
7 -2.487 (ASP) 0.370
8 第四透鏡 -2.705 (ASP) 0.361 塑膠 1.686 18.4 -7.26
9 -6.243 (ASP) 0.339
10 第五透鏡 -2.674 (ASP) 0.468 塑膠 1.584 28.2 -7.01
11 -8.195 (ASP) 0.058
12 第六透鏡 3.005 (ASP) 0.733 塑膠 1.544 56.0 2.54
13 -2.342 (ASP) 0.223
14 第七透鏡 1.951 (ASP) 0.452 塑膠 1.544 56.0 -3.22
15 0.848 (ASP) 0.720
16 濾光元件 平面 0.135 玻璃 1.517 64.2 -
17 平面 0.437
18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d-line)為587.6 nm
表二、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6
k = -2.5068E+01 -2.7059E+01 -1.0830E+00 2.6460E+00 -9.9000E+01
A4 = 1.9894E-02 1.5688E-02 -3.8563E-02 -1.1376E-01 -4.7625E-02
A6 = 1.1238E-03 1.5002E-02 4.4485E-02 8.9361E-02 -1.9445E-02
A8 = 1.2086E-03 -6.1766E-03 -1.9393E-02 -7.6040E-02 -1.2559E-02
A10 = -2.0242E-04 2.6555E-03 3.5275E-03 2.2189E-02 -9.2208E-03
A12 = - -3.6555E-04 - - -5.2960E-03
表面 7 8 9 10 11
k = 7.7409E-01 1.3137E+00 4.9967E+00 -1.3053E+01 -1.0993E+00
A4 = -6.7028E-02 -9.7815E-02 -4.4880E-02 -1.0930E-01 -2.3913E-01
A6 = -5.3146E-03 -3.5090E-02 7.3319E-02 2.7558E-01 2.5564E-01
A8 = -4.6376E-03 8.1297E-02 -1.5216E-01 -3.0963E-01 -1.8776E-01
A10 = 4.9868E-03 -5.8548E-02 1.7618E-01 1.9200E-01 9.4437E-02
A12 = -4.4257E-03 3.2382E-02 -1.2359E-01 -7.0108E-02 -3.1025E-02
A14 = - -7.7288E-03 5.2011E-02 1.3837E-02 6.3397E-03
A16 = - - -1.1913E-02 -1.1217E-03 -7.2575E-04
A18 = - - 1.1516E-03 - 3.5276E-05
表面 12 13 14 15  
k = -2.2425E+01 -3.4716E+00 -9.0176E-01 -3.4617E+00  
A4 = 7.5227E-02 3.6690E-01 -1.3281E-01 -7.0342E-02  
A6 = -2.5146E-02 -2.3869E-01 1.8979E-02 2.0143E-02  
A8 = -1.6122E-02 8.6728E-02 -1.8706E-03 -5.7592E-03  
A10 = 1.2646E-02 -2.0790E-02 5.4261E-04 1.3118E-03  
A12 = -3.9904E-03 3.3191E-03 -1.2967E-04 -1.9372E-04  
A14 = 7.0193E-04 -3.4334E-04 1.6145E-05 1.7556E-05  
A16 = -7.0807E-05 2.1888E-05 -1.0923E-06 -9.4728E-07  
A18 = 3.8174E-06 -7.7679E-07 3.8755E-08 2.8066E-08  
A20 = -8.5229E-08 1.1684E-08 -5.6906E-10 -3.5301E-10  
表一為圖1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公釐(mm),且表面0到18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二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為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4到A20則表示各表面第4到20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圖3至圖4,其中圖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圖4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3可知,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攝影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295。光學攝影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光圈20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第七透鏡270、濾光元件280與成像面29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295設置於成像面290上。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210、220、230、240、250、260、27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2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21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212具有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2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21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2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2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21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2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四透鏡2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24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242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242最大有效半徑位置較其像側表面242中心更靠近物側。
第五透鏡2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5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5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25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252具有二反曲點。
第六透鏡2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6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26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262具有五反曲點,其物側表面26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262於離軸處具有二臨界點。
第七透鏡2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7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7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27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272具有二反曲點,其物側表面271於離軸處具有二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27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濾光元件28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七透鏡270及成像面29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表三、第二實施例
f(焦距)=4.30公釐(mm),Fno(光圈值)=2.24,HFOV(半視角)=50.5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3.257 (ASP) 0.292 塑膠 1.545 56.1 239.88
2 -3.279 (ASP) 0.030
3 第二透鏡 1.912 (ASP) 0.448 塑膠 1.544 56.0 10.12
4 2.688 (ASP) 0.170
5 光圈 平面 0.192
6 第三透鏡 200.000 (ASP) 0.796 塑膠 1.545 56.1 4.62
7 -2.546 (ASP) 0.410
8 第四透鏡 -2.439 (ASP) 0.441 塑膠 1.669 19.4 -6.87
9 -5.579 (ASP) 0.416
10 第五透鏡 -3.461 (ASP) 0.524 塑膠 1.585 32.9 -10.03
11 -8.901 (ASP) 0.033
12 第六透鏡 5.355 (ASP) 0.778 塑膠 1.544 56.0 2.94
13 -2.161 (ASP) 0.161
14 第七透鏡 2.115 (ASP) 0.564 塑膠 1.545 56.1 -3.53
15 0.912 (ASP) 0.800
16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7 平面 0.432
18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d-line)為587.6 nm
表四、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6
k = -2.6215E+01 -2.4094E+01 -1.1853E+00 2.3612E+00 9.0000E+01
A4 = 1.0620E-02 1.2148E-02 -2.7975E-02 -8.4669E-02 -3.7283E-02
A6 = 3.0188E-03 7.5682E-03 2.8097E-02 4.9923E-02 -1.5128E-02
A8 = -2.6703E-05 -1.5025E-03 -1.1782E-02 -4.5562E-02 -1.0551E-02
A10 = -2.1649E-05 4.7637E-04 9.8617E-04 1.3240E-02 -5.6388E-03
A12 = - -4.8781E-05 - - -3.7299E-03
表面 7 8 9 10 11
k = 1.2075E+00 5.4816E-01 1.4314E+00 -1.4625E+01 1.1006E+00
A4 = -4.9936E-02 -7.2716E-02 -3.4600E-02 -1.0450E-01 -1.8064E-01
A6 = -6.9631E-03 -2.1031E-02 4.6630E-02 1.9887E-01 1.7004E-01
A8 = -2.6404E-03 4.6334E-02 -7.9550E-02 -1.7914E-01 -1.0324E-01
A10 = 3.9218E-03 -2.8101E-02 7.9116E-02 8.9273E-02 3.9847E-02
A12 = -3.3408E-03 1.3832E-02 -4.7193E-02 -2.5950E-02 -9.6584E-03
A14 = - -3.0310E-03 1.6770E-02 4.0461E-03 1.4404E-03
A16 = - - -3.2441E-03 -2.5786E-04 -1.2095E-04
A18 = - - 2.6483E-04 - 4.3540E-06
表面 12 13 14 15  
k = -5.1404E+01 -4.3354E+00 -9.1196E-01 -3.7706E+00  
A4 = 8.3882E-02 2.9762E-01 -8.8810E-02 -4.0043E-02  
A6 = -3.3551E-02 -1.6794E-01 7.1352E-03 6.6747E-03  
A8 = -1.7734E-03 5.2676E-02 -5.6564E-04 -1.5738E-03  
A10 = 3.7369E-03 -1.0947E-02 3.2495E-04 3.6900E-04  
A12 = -1.1360E-03 1.5087E-03 -7.1166E-05 -5.2881E-05  
A14 = 1.8059E-04 -1.3321E-04 7.3668E-06 4.3852E-06  
A16 = -1.6337E-05 7.1406E-06 -4.1049E-07 -2.0929E-07  
A18 = 7.9262E-07 -2.0919E-07 1.1999E-08 5.3731E-09  
A20 = -1.6030E-08 2.5370E-09 -1.4527E-10 -5.7718E-11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二實施例
f [公釐] 4.30 TL/ImgH 1.29
Fno 2.24 TL/ImgH+cot(HFOV) 2.11
HFOV [度] 50.5 R1/f -0.76
V1/N1 36.30 (R5+R6)/(R5-R6) 0.97
V2/N2 36.26 R9/R10 0.39
V3/N3 36.30 f/f1 0.02
V4+V5 52.3 f/f2 0.42
V4/N4 11.62 f/f4 -0.63
V5/N5 20.77 f/f7 -1.22
V6/N6 36.26 f/|R1|+f/|R2| 2.63
V7/N7 36.31 f12/f 2.19
ΣAT/T23 3.90 f2/f3 2.19
ΣCT/ΣAT 2.72 f5/f -2.34
CT2/T12 14.93 |f6/f| 0.68
CT5/T56 15.88 Y72/f 0.99
SL/TL 0.86 Y72/TD 0.81
TL [公釐] 6.70 Y72/Y11 2.23
TL/EPD 3.49 Yc11/Y11 0.71
TL/f 1.56 Yc72/Y72 0.45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圖5至圖6,其中圖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圖6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5可知,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攝影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395。光學攝影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光圈300、第三透鏡330、光闌301、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第七透鏡370、濾光元件380與成像面39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395設置於成像面390上。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310、320、330、340、350、360、37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3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31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312具有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3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31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3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32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322具有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3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33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33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四透鏡3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像側表面342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342最大有效半徑位置較其像側表面342中心更靠近物側。
第五透鏡3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5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5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351具有二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352具有二反曲點。
第六透鏡3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6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36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362具有四反曲點,其物側表面36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362於離軸處具有二臨界點。
第七透鏡3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7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7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37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372具有四反曲點,其物側表面371於離軸處具有二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37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濾光元件38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七透鏡370及成像面39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表五、第三實施例
f(焦距)=4.38公釐(mm),Fno(光圈值)=1.84,HFOV(半視角)=50.4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3.280 (ASP) 0.290 塑膠 1.545 56.1 -934.92
2 -3.404 (ASP) 0.030
3 第二透鏡 2.180 (ASP) 0.568 塑膠 1.544 56.0 8.25
4 3.849 (ASP) 0.163
5 光圈 平面 0.288
6 第三透鏡 31.199 (ASP) 0.676 塑膠 1.545 56.1 6.93
7 -4.261 (ASP) -0.367
8 光闌 平面 0.662
9 第四透鏡 -3.497 (ASP) 0.396 塑膠 1.669 19.4 -8.53
10 -9.441 (ASP) 0.389
11 第五透鏡 -3.834 (ASP) 0.592 塑膠 1.566 37.4 -8.04
12 -25.715 (ASP) 0.030
13 第六透鏡 2.176 (ASP) 0.691 塑膠 1.544 56.0 3.00
14 -5.831 (ASP) 0.427
15 第七透鏡 2.657 (ASP) 0.546 塑膠 1.534 55.9 -4.34
16 1.149 (ASP) 0.800
17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8 平面 0.361
19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d-line)為587.6 nm
於表面8(光闌301)的有效半徑為1.340 mm
表六、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6
k = -2.2499E+01 -2.9398E+01 -7.6565E-01 3.2189E+00 0.0000E+00
A4 = 1.0898E-04 -6.0110E-03 -9.1739E-03 -5.1175E-02 -2.3485E-02
A6 = 9.9849E-03 2.1334E-02 1.4974E-03 1.8366E-02 -7.2733E-03
A8 = -3.1441E-03 -7.8236E-03 4.3116E-03 -1.3414E-02 -5.4005E-03
A10 = 6.3772E-04 1.7667E-03 -2.1598E-03 2.7747E-03 3.3556E-03
A12 = -5.1654E-05 -1.0322E-04 - - -2.9039E-03
表面 7 9 10 11 12
k = 4.5693E-01 3.9434E+00 0.0000E+00 -4.4862E+01 0.0000E+00
A4 = -5.1348E-02 -8.0500E-02 -2.3196E-02 -1.8033E-02 -1.8084E-01
A6 = -1.1044E-02 -4.1675E-02 -3.1521E-02 6.2009E-02 1.4226E-01
A8 = 6.5458E-03 6.1151E-02 2.6157E-02 -6.8964E-02 -7.4553E-02
A10 = -1.5824E-03 -2.3934E-02 -9.1268E-03 3.8773E-02 2.5546E-02
A12 = -1.1167E-03 8.8088E-04 1.0957E-03 -1.2724E-02 -5.4511E-03
A14 = - 1.2300E-03 6.8055E-05 2.4096E-03 7.0214E-04
A16 = - - - -2.3798E-04 -5.0189E-05
A18 = - - - 9.2182E-06 1.5282E-06
表面 13 14 15 16  
k = -1.4058E+01 -1.0000E+00 -1.0000E+00 -3.4866E+00  
A4 = 4.4144E-02 2.0436E-01 -1.1348E-01 -6.1742E-02  
A6 = -1.6738E-02 -1.1286E-01 1.8405E-02 1.6866E-02  
A8 = -2.3411E-03 3.5098E-02 -1.5385E-03 -3.7387E-03  
A10 = 1.9806E-03 -7.4562E-03 1.3331E-04 6.1761E-04  
A12 = -4.7680E-04 1.0792E-03 -1.7602E-05 -6.8082E-05  
A14 = 6.3312E-05 -1.0205E-04 1.7311E-06 4.7249E-06  
A16 = -4.8195E-06 5.9656E-06 -9.5771E-08 -1.9696E-07  
A18 = 1.9402E-07 -1.9488E-07 2.7342E-09 4.4966E-09  
A20 = -3.1809E-09 2.7178E-09 -3.1645E-11 -4.3190E-11  
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三實施例
f [公釐] 4.38 TL/ImgH 1.30
Fno 1.84 TL/ImgH+cot(HFOV) 2.13
HFOV [度] 50.4 R1/f -0.75
V1/N1 36.30 (R5+R6)/(R5-R6) 0.76
V2/N2 36.26 R9/R10 0.15
V3/N3 36.30 f/f1 -0.0047
V4+V5 56.9 f/f2 0.53
V4/N4 11.65 f/f4 -0.51
V5/N5 23.91 f/f7 -1.01
V6/N6 36.26 f/|R1|+f/|R2| 2.62
V7/N7 36.46 f12/f 1.85
ΣAT/T23 3.60 f2/f3 1.19
ΣCT/ΣAT 2.32 f5/f -1.84
CT2/T12 18.93 |f6/f| 0.69
CT5/T56 19.73 Y72/f 0.99
SL/TL 0.84 Y72/TD 0.80
TL [公釐] 6.75 Y72/Y11 2.04
TL/EPD 2.83 Yc11/Y11 0.69
TL/f 1.54 Yc72/Y72 0.44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圖7至圖8,其中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圖8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7可知,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攝影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495。光學攝影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光圈400、第三透鏡430、光闌401、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第六透鏡460、第七透鏡470、濾光元件480與成像面49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495設置於成像面490上。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410、420、430、440、450、460、47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4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41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412具有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4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41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4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42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422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42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三透鏡4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31於近光軸處為平面,其像側表面4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4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4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44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442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44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442最大有效半徑位置較其像側表面442中心更靠近物側。
第五透鏡4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5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像側表面452具有三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45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六透鏡4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6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46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462具有三反曲點,其物側表面46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462於離軸處具有二臨界點。
第七透鏡4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7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7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47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472具有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471於離軸處具有二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47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濾光元件48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七透鏡470及成像面49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表七、第四實施例
f(焦距)=4.33公釐(mm),Fno(光圈值)=1.65,HFOV(半視角)=48.9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3.140 (ASP) 0.311 塑膠 1.545 56.1 -378.80
2 -3.300 (ASP) 0.010
3 第二透鏡 2.345 (ASP) 0.571 塑膠 1.544 56.0 7.45
4 5.088 (ASP) 0.086
5 光圈 平面 0.421
6 第三透鏡 (ASP) 0.609 塑膠 1.544 56.0 8.93
7 -4.856 (ASP) -0.291
8 光闌 平面 0.557
9 第四透鏡 -6.376 (ASP) 0.484 塑膠 1.679 18.4 -9.31
10 790.184 (ASP) 0.407
11 第五透鏡 -4.313 (ASP) 0.662 塑膠 1.566 37.4 -7.53
12 377.430 (ASP) 0.010
13 第六透鏡 2.316 (ASP) 0.600 塑膠 1.544 56.0 2.66
14 -3.495 (ASP) 0.450
15 第七透鏡 2.459 (ASP) 0.478 塑膠 1.534 55.9 -3.81
16 1.037 (ASP) 0.800
17 濾光元件 平面 0.110 玻璃 1.517 64.2 -
18 平面 0.459
19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d-line)為587.6 nm
於表面8(光闌401)的有效半徑為1.360 mm
表八、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6
k = -1.9106E+01 -2.1771E+01 -8.5374E-01 3.9437E+00 0.0000E+00
A4 = -1.0840E-03 4.4736E-03 -1.1849E-02 -5.1868E-02 -2.3890E-02
A6 = 1.1103E-02 1.1193E-02 3.4939E-03 1.8844E-02 4.2599E-03
A8 = -3.6513E-03 -1.3221E-03 1.0733E-03 -1.0031E-02 -1.4718E-02
A10 = 7.2643E-04 -4.6498E-04 -9.7407E-04 1.8715E-03 1.1526E-02
A12 = -5.6621E-05 2.2202E-04 - - -3.9290E-03
表面 7 9 10 11 12
k = -1.1129E+00 7.9521E+00 0.0000E+00 -1.9814E+01 -9.9000E+01
A4 = -5.9691E-02 -9.3030E-02 -3.0642E-02 4.3404E-03 -2.0923E-01
A6 = 4.1854E-03 -3.3424E-02 -2.2074E-02 4.2108E-02 1.4816E-01
A8 = 6.3342E-03 6.4081E-02 2.1407E-02 -6.0838E-02 -7.3204E-02
A10 = -4.4393E-03 -3.5287E-02 -8.1098E-03 3.8287E-02 2.3522E-02
A12 = 1.6932E-04 6.2839E-03 1.0632E-03 -1.3490E-02 -4.5170E-03
A14 = - 2.7802E-04 3.0514E-05 2.7224E-03 4.9613E-04
A16 = - - - -2.9193E-04 -2.8492E-05
A18 = - - - 1.2823E-05 6.4903E-07
表面 13 14 15 16  
k = -1.2475E+01 -1.0000E+00 -9.6533E-01 -3.5413E+00  
A4 = 6.7127E-02 3.0857E-01 -1.2053E-01 -6.1356E-02  
A6 = -1.7372E-02 -1.7625E-01 9.6890E-03 1.2616E-02  
A8 = -1.1104E-02 5.5769E-02 3.4321E-03 -1.7469E-03  
A10 = 6.8918E-03 -1.1595E-02 -9.7147E-04 2.2222E-04  
A12 = -1.7810E-03 1.5938E-03 1.1662E-04 -2.5669E-05  
A14 = 2.5444E-04 -1.3912E-04 -7.9746E-06 2.0869E-06  
A16 = -2.0444E-05 7.1809E-06 3.2199E-07 -1.0203E-07  
A18 = 8.5756E-07 -1.9046E-07 -7.1616E-09 2.6692E-09  
A20 = -1.4535E-08 1.7895E-09 6.7709E-11 -2.8708E-11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四實施例
f [公釐] 4.33 TL/ImgH 1.35
Fno 1.65 TL/ImgH+cot(HFOV) 2.22
HFOV [度] 48.9 R1/f -0.72
V1/N1 36.30 (R5+R6)/(R5-R6) 1.00
V2/N2 36.26 R9/R10 -0.01
V3/N3 36.26 f/f1 -0.01
V4+V5 55.8 f/f2 0.58
V4/N4 10.96 f/f4 -0.47
V5/N5 23.91 f/f7 -1.14
V6/N6 36.26 f/|R1|+f/|R2| 2.69
V7/N7 36.46 f12/f 1.69
ΣAT/T23 3.25 f2/f3 0.83
ΣCT/ΣAT 2.25 f5/f -1.74
CT2/T12 57.10 |f6/f| 0.61
CT5/T56 66.20 Y72/f 0.97
SL/TL 0.85 Y72/TD 0.78
TL [公釐] 6.73 Y72/Y11 1.97
TL/EPD 2.56 Yc11/Y11 0.70
TL/f 1.55 Yc72/Y72 0.45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圖9至圖10,其中圖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圖10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9可知,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攝影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595。光學攝影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510、光闌501、第二透鏡520、光圈500、第三透鏡530、光闌502、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第六透鏡560、第七透鏡570、濾光元件580與成像面59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595設置於成像面590上。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510、520、530、540、550、560、57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5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51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512具有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5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51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5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52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522具有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5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5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5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4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54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542具有二反曲點,其物側表面54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其像側表面54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542最大有效半徑位置較其像側表面542中心更靠近物側。
第五透鏡5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5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5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55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552具有一反曲點。
第六透鏡5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6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6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561具有二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562具有二反曲點。
第七透鏡5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7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7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57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572具有二反曲點,其物側表面571於離軸處具有二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57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濾光元件58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七透鏡570及成像面59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表九、第五實施例
f(焦距)=4.34公釐(mm),Fno(光圈值)=1.83,HFOV(半視角)=50.3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3.364 (ASP) 0.273 塑膠 1.545 56.1 -27.65
2 -4.455 (ASP) 0.311
3 光闌 平面 -0.299
4 第二透鏡 2.037 (ASP) 0.549 塑膠 1.544 56.0 6.83
5 4.080 (ASP) 0.129
6 光圈 平面 0.396
7 第三透鏡 -91.743 (ASP) 0.684 玻璃 1.542 62.9 5.37
8 -2.830 (ASP) -0.366
9 光闌 平面 0.400
10 第四透鏡 137.600 (ASP) 0.347 塑膠 1.660 20.4 -13.18
11 8.175 (ASP) 0.651
12 第五透鏡 -4.084 (ASP) 0.346 塑膠 1.671 19.5 -13.65
13 -7.625 (ASP) 0.117
14 第六透鏡 -3.721 (ASP) 0.982 塑膠 1.544 56.0 2.16
15 -0.976 (ASP) 0.129
16 第七透鏡 7.682 (ASP) 0.605 塑膠 1.534 55.9 -2.19
17 0.985 (ASP) 0.956
18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9 平面 0.395
20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d-line)為587.6 nm
於表面3(光闌501)的有效半徑為1.410 mm
於表面9(光闌502)的有效半徑為1.290 mm
表十、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7
k = -2.2181E+01 -2.7572E+01 3.2244E-01 -1.3204E+01 2.2916E+00
A4 = 4.9506E-02 6.7025E-02 -5.0850E-02 -2.1461E-02 -1.8797E-02
A6 = -2.0972E-02 -2.7096E-02 3.9042E-02 1.8188E-02 -2.9170E-03
A8 = 1.3898E-02 2.1264E-02 -4.9801E-02 -2.1858E-02 -1.6562E-02
A10 = -5.3107E-03 -7.8137E-03 3.9014E-02 1.0991E-02 1.4476E-02
A12 = 1.1123E-03 1.4250E-03 -1.8043E-02 -5.2790E-03 -1.0563E-02
A14 = -9.4898E-05 -1.0866E-05 3.0730E-03 1.4608E-03 2.3927E-03
表面 8 10 11 12 13
k = -2.9471E+01 9.0000E+01 -3.7469E+01 3.5947E+00 -1.0720E+01
A4 = -2.0409E-01 -8.9552E-02 -4.6540E-02 -3.6516E-02 -4.7958E-02
A6 = 2.2920E-01 4.5250E-02 2.3193E-03 -1.7877E-02 -3.2483E-03
A8 = -2.4742E-01 -4.1951E-02 1.7585E-03 -1.7177E-02 -1.0495E-02
A10 = 1.6357E-01 9.4713E-03 -9.5028E-03 3.1764E-02 1.3700E-02
A12 = -6.6793E-02 2.1084E-03 6.2472E-03 -2.2326E-02 -7.2622E-03
A14 = 1.5451E-02 -4.3429E-04 -1.9703E-03 8.4933E-03 2.0596E-03
A16 = -1.7122E-03 -2.4362E-04 2.8579E-04 -1.4890E-03 -2.6837E-04
A18 = - - - 8.5840E-05 8.0797E-06
A20 = - - - - 6.5391E-07
表面 14 15 16 17  
k = -3.7982E-01 -3.8173E+00 -1.0076E+01 -4.9746E+00  
A4 = -5.3152E-02 -1.2735E-01 -4.3601E-02 -2.6458E-02  
A6 = 3.2248E-02 9.0447E-02 1.1933E-02 6.8949E-03  
A8 = -2.8858E-02 -5.9551E-02 -3.1686E-03 -1.4926E-03  
A10 = 2.6589E-02 2.8707E-02 6.4625E-04 2.3146E-04  
A12 = -1.3431E-02 -8.1181E-03 -8.4042E-05 -2.4949E-05  
A14 = 3.7145E-03 1.3375E-03 6.7453E-06 1.7863E-06  
A16 = -5.6844E-04 -1.2730E-04 -3.2524E-07 -7.9936E-08  
A18 = 4.5173E-05 6.4936E-06 8.6602E-09 2.0067E-09  
A20 = -1.4531E-06 -1.3732E-07 -9.8057E-11 -2.1442E-11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五實施例
f [公釐] 4.34 TL/ImgH 1.31
Fno 1.83 TL/ImgH+cot(HFOV) 2.14
HFOV [度] 50.3 R1/f -0.78
V1/N1 36.30 (R5+R6)/(R5-R6) 1.06
V2/N2 36.26 R9/R10 0.54
V3/N3 40.78 f/f1 -0.16
V4+V5 39.9 f/f2 0.64
V4/N4 12.29 f/f4 -0.33
V5/N5 11.66 f/f7 -1.99
V6/N6 36.26 f/|R1|+f/|R2| 2.26
V7/N7 36.46 f12/f 2.04
ΣAT/T23 2.80 f2/f3 1.27
ΣCT/ΣAT 2.58 f5/f -3.14
CT2/T12 45.75 |f6/f| 0.50
CT5/T56 2.96 Y72/f 1.01
SL/TL 0.86 Y72/TD 0.83
TL [公釐] 6.82 Y72/Y11 2.36
TL/EPD 2.87 Yc11/Y11 0.59
TL/f 1.57 Yc72/Y72 0.58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圖11至圖12,其中圖1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圖1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11可知,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攝影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695。光學攝影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610、光闌601、第二透鏡620、光圈600、第三透鏡630、光闌602、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第六透鏡660、第七透鏡670、濾光元件680與成像面69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695設置於成像面690上。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610、620、630、640、650、660、67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6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61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612具有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6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61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6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62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622具有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6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63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63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四透鏡6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4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像側表面642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64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642最大有效半徑位置較其像側表面642中心更靠近物側。
第五透鏡6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5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5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65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652具有一反曲點。
第六透鏡6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6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6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661具有二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662具有二反曲點。
第七透鏡6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7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7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67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672具有二反曲點,其物側表面671於離軸處具有二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67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濾光元件68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七透鏡670及成像面69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表十一、第六實施例
f(焦距)=4.32公釐(mm),Fno(光圈值)=1.85,HFOV(半視角)=50.4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3.377 (ASP) 0.275 塑膠 1.545 56.1 -27.12
2 -4.502 (ASP) 0.320
3 光闌 平面 -0.290
4 第二透鏡 2.021 (ASP) 0.540 塑膠 1.544 56.0 6.83
5 4.013 (ASP) 0.119
6 光圈 平面 0.396
7 第三透鏡 106.412 (ASP) 0.694 塑膠 1.545 56.1 5.22
8 -2.916 (ASP) -0.356
9 光闌 平面 0.409
10 第四透鏡 -200.000 (ASP) 0.350 塑膠 1.671 19.5 -12.09
11 8.455 (ASP) 0.612
12 第五透鏡 -4.019 (ASP) 0.355 塑膠 1.671 19.5 -13.65
13 -7.417 (ASP) 0.118
14 第六透鏡 -3.724 (ASP) 0.982 塑膠 1.544 56.0 2.14
15 -0.971 (ASP) 0.117
16 第七透鏡 7.324 (ASP) 0.615 塑膠 1.534 55.9 -2.18
17 0.975 (ASP) 0.956
18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9 平面 0.397
20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d-line)為587.6 nm
於表面3(光闌601)的有效半徑為1.408 mm
於表面9(光闌602)的有效半徑為1.290 mm
表十二、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7
k = -2.2182E+01 -2.7732E+01 2.3666E-01 -1.3549E+01 -9.0000E+01
A4 = 4.8765E-02 6.5109E-02 -5.3107E-02 -2.0503E-02 -1.8853E-02
A6 = -2.0157E-02 -2.4310E-02 4.4455E-02 1.4141E-02 3.0294E-03
A8 = 1.4119E-02 2.0516E-02 -5.9847E-02 -1.8975E-02 -2.9859E-02
A10 = -5.7073E-03 -8.1090E-03 4.9840E-02 1.1262E-02 3.1746E-02
A12 = 1.2497E-03 1.6022E-03 -2.4533E-02 -7.4768E-03 -2.1831E-02
A14 = -1.1065E-04 -3.6525E-05 4.5967E-03 2.5457E-03 5.3836E-03
表面 8 10 11 12 13
k = -3.1633E+01 -9.0000E+01 -2.6044E+01 3.5808E+00 -1.0428E+01
A4 = -2.0247E-01 -8.7179E-02 -4.5615E-02 -3.5230E-02 -4.9345E-02
A6 = 2.2836E-01 3.9452E-02 2.2585E-03 -2.0890E-02 2.2164E-03
A8 = -2.6205E-01 -4.7058E-02 -1.6174E-04 -1.0041E-02 -2.2516E-02
A10 = 1.8976E-01 2.4061E-02 -6.7110E-03 2.3984E-02 2.8574E-02
A12 = -8.6147E-02 -1.0554E-02 4.5771E-03 -1.7389E-02 -1.8073E-02
A14 = 2.2039E-02 4.8022E-03 -1.4908E-03 6.6001E-03 6.7498E-03
A16 = -2.5372E-03 -1.0855E-03 2.3099E-04 -1.1000E-03 -1.4559E-03
A18 = - - - 5.4065E-05 1.6933E-04
A20 = - - - - -8.3960E-06
表面 14 15 16 17  
k = -3.7586E-01 -3.8176E+00 -1.0300E+01 -4.9277E+00  
A4 = -5.2684E-02 -1.2779E-01 -4.3306E-02 -2.6363E-02  
A6 = 3.1960E-02 9.0580E-02 1.1659E-02 6.8374E-03  
A8 = -2.8770E-02 -5.9290E-02 -3.0651E-03 -1.4800E-03  
A10 = 2.6568E-02 2.8463E-02 6.2530E-04 2.3026E-04  
A12 = -1.3428E-02 -8.0249E-03 -8.1531E-05 -2.4912E-05  
A14 = 3.7143E-03 1.3184E-03 6.5599E-06 1.7881E-06  
A16 = -5.6844E-04 -1.2514E-04 -3.1687E-07 -8.0095E-08  
A18 = 4.5173E-05 6.3670E-06 8.4462E-09 2.0102E-09  
A20 = -1.4531E-06 -1.3438E-07 -9.5658E-11 -2.1457E-11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六實施例
f [公釐] 4.32 TL/ImgH 1.31
Fno 1.85 TL/ImgH+cot(HFOV) 2.14
HFOV [度] 50.4 R1/f -0.78
V1/N1 36.30 (R5+R6)/(R5-R6) 0.95
V2/N2 36.26 R9/R10 0.54
V3/N3 36.30 f/f1 -0.16
V4+V5 39.0 f/f2 0.63
V4/N4 11.66 f/f4 -0.36
V5/N5 11.66 f/f7 -1.98
V6/N6 36.26 f/|R1|+f/|R2| 2.24
V7/N7 36.46 f12/f 2.06
ΣAT/T23 2.81 f2/f3 1.31
ΣCT/ΣAT 2.64 f5/f -3.16
CT2/T12 18.00 |f6/f| 0.50
CT5/T56 3.01 Y72/f 1.02
SL/TL 0.86 Y72/TD 0.84
TL [公釐] 6.82 Y72/Y11 2.37
TL/EPD 2.93 Yc11/Y11 0.59
TL/f 1.58 Yc72/Y72 0.58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圖13至圖14,其中圖1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圖14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13可知,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攝影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795。光學攝影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710、光闌701、第二透鏡720、光圈700、第三透鏡730、光闌702、第四透鏡740、第五透鏡750、第六透鏡760、第七透鏡770、濾光元件780與成像面79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795設置於成像面790上。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710、720、730、740、750、760、77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7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71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712具有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7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71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7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721具有二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722具有二反曲點。
第三透鏡7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73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73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四透鏡7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4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74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742具有二反曲點,其物側表面74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其像側表面74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742最大有效半徑位置較其像側表面742中心更靠近物側。
第五透鏡7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5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5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75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752具有一反曲點。
第六透鏡7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6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6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76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762具有二反曲點。
第七透鏡7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7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7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77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772具有二反曲點,其物側表面771於離軸處具有二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77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濾光元件78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七透鏡770及成像面79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表十三、第七實施例
f(焦距)=4.34公釐(mm),Fno(光圈值)=1.85,HFOV(半視角)=50.1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3.606 (ASP) 0.280 塑膠 1.545 56.1 -39.35
2 -4.454 (ASP) 0.319
3 光闌 平面 -0.289
4 第二透鏡 2.015 (ASP) 0.513 塑膠 1.544 56.0 7.66
5 3.550 (ASP) 0.141
6 光圈 平面 0.364
7 第三透鏡 109.282 (ASP) 0.707 塑膠 1.545 56.1 4.62
8 -2.569 (ASP) -0.388
9 光闌 平面 0.419
10 第四透鏡 185.927 (ASP) 0.350 塑膠 1.669 19.4 -9.46
11 6.118 (ASP) 0.646
12 第五透鏡 -3.812 (ASP) 0.356 塑膠 1.669 19.4 -14.03
13 -6.657 (ASP) 0.098
14 第六透鏡 -3.718 (ASP) 0.929 塑膠 1.544 56.0 2.42
15 -1.058 (ASP) 0.198
16 第七透鏡 7.440 (ASP) 0.609 塑膠 1.534 55.9 -2.47
17 1.087 (ASP) 1.000
18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9 平面 0.315
20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d-line)為587.6 nm
於表面3(光闌701)的有效半徑為1.430 mm
於表面9(光闌702)的有效半徑為1.300 mm
於表面11(第四透鏡像側表面742)的有效半徑為1.620 mm
表十四、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7
k = -2.4996E+01 -1.4119E+01 5.0836E-01 -1.4492E+01 0.0000E+00
A4 = 4.3999E-02 7.4239E-02 -6.1891E-02 -1.5422E-02 -2.1323E-02
A6 = -1.7824E-02 -3.4792E-02 4.6136E-02 2.1772E-02 1.6263E-02
A8 = 1.2929E-02 2.8076E-02 -6.5216E-02 -4.7562E-02 -5.4311E-02
A10 = -5.2830E-03 -1.3140E-02 5.3861E-02 4.9222E-02 5.6434E-02
A12 = 1.1542E-03 3.5826E-03 -2.7244E-02 -3.1346E-02 -3.3829E-02
A14 = -1.0464E-04 -4.1732E-04 5.3309E-03 8.6791E-03 8.0442E-03
表面 8 10 11 12 13
k = -1.9981E+01 0.0000E+00 -2.5567E+00 3.8591E-01 0.0000E+00
A4 = -1.1950E-01 -3.0457E-02 -5.3053E-02 -4.7528E-02 -7.2331E-02
A6 = 3.1605E-02 -7.8239E-02 1.3397E-02 8.6369E-03 6.5579E-02
A8 = 2.5784E-02 1.1072E-01 -1.8843E-02 -6.3504E-02 -9.2761E-02
A10 = -7.1363E-02 -1.0545E-01 1.4056E-02 8.4751E-02 7.4365E-02
A12 = 5.6897E-02 5.4839E-02 -7.3919E-03 -5.8657E-02 -3.6227E-02
A14 = -2.1180E-02 -1.3739E-02 2.1795E-03 2.2894E-02 1.0791E-02
A16 = 2.9994E-03 1.1497E-03 -2.3505E-04 -4.5255E-03 -1.8315E-03
A18 = - - - 3.4618E-04 1.5595E-04
A20 = - - - - -4.8374E-06
表面 14 15 16 17  
k = -2.3243E-01 -3.9355E+00 -1.2732E+01 -4.8657E+00  
A4 = -7.7736E-02 -1.3141E-01 -4.6814E-02 -2.9700E-02  
A6 = 1.0036E-01 9.9014E-02 1.3290E-02 8.1876E-03  
A8 = -9.7416E-02 -6.2663E-02 -3.5818E-03 -1.7990E-03  
A10 = 6.4373E-02 2.8651E-02 7.3050E-04 2.7643E-04  
A12 = -2.6351E-02 -7.8162E-03 -9.4781E-05 -2.9236E-05  
A14 = 6.5435E-03 1.2504E-03 7.6073E-06 2.0488E-06  
A16 = -9.5469E-04 -1.1537E-04 -3.6811E-07 -8.9666E-08  
A18 = 7.5044E-05 5.6632E-06 9.8742E-09 2.2017E-09  
A20 = -2.4492E-06 -1.1367E-07 -1.1302E-10 -2.3032E-11  
第七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七實施例
f [公釐] 4.34 TL/ImgH 1.30
Fno 1.85 TL/ImgH+cot(HFOV) 2.14
HFOV [度] 50.1 R1/f -0.83
V1/N1 36.30 (R5+R6)/(R5-R6) 0.95
V2/N2 36.26 R9/R10 0.57
V3/N3 36.30 f/f1 -0.11
V4+V5 38.9 f/f2 0.57
V4/N4 11.65 f/f4 -0.46
V5/N5 11.65 f/f7 -1.76
V6/N6 36.26 f/|R1|+f/|R2| 2.18
V7/N7 36.46 f12/f 2.14
ΣAT/T23 2.99 f2/f3 1.66
ΣCT/ΣAT 2.48 f5/f -3.23
CT2/T12 17.10 |f6/f| 0.56
CT5/T56 3.63 Y72/f 0.99
SL/TL 0.86 Y72/TD 0.82
TL [公釐] 6.78 Y72/Y11 2.30
TL/EPD 2.89 Yc11/Y11 0.58
TL/f 1.56 Yc72/Y72 0.57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圖15至圖16,其中圖1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圖16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15可知,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攝影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895。光學攝影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810、光圈800、第二透鏡820、第三透鏡830、光闌801、第四透鏡840、第五透鏡850、第六透鏡860、第七透鏡870、光闌802、濾光元件880與成像面89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895設置於成像面890上。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810、820、830、840、850、860、87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8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8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81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812具有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8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81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8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8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83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83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四透鏡8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4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84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842具有二反曲點,其物側表面84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其像側表面84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842最大有效半徑位置較其像側表面842中心更靠近物側。
第五透鏡8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5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85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85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852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85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六透鏡8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6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86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86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862具有一反曲點。
第七透鏡8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87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87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87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872具有二反曲點,其物側表面871於離軸處具有二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87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濾光元件88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七透鏡870及成像面89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表十五、第八實施例
f(焦距)=4.38公釐(mm),Fno(光圈值)=1.86,HFOV(半視角)=50.4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3.510 (ASP) 0.288 塑膠 1.545 56.1 55.13
2 -3.233 (ASP) 0.434
3 光圈 平面 -0.404
4 第二透鏡 1.827 (ASP) 0.410 塑膠 1.544 56.0 15.90
5 2.132 (ASP) 0.438
6 第三透鏡 13.114 (ASP) 0.794 塑膠 1.545 56.1 5.04
7 -3.398 (ASP) -0.326
8 光闌 平面 0.396
9 第四透鏡 36.684 (ASP) 0.330 塑膠 1.669 19.4 -12.62
10 6.839 (ASP) 0.618
11 第五透鏡 -3.512 (ASP) 0.370 塑膠 1.584 28.2 -9.75
12 -9.512 (ASP) 0.035
13 第六透鏡 -6.823 (ASP) 0.943 塑膠 1.544 56.0 2.80
14 -1.307 (ASP) 0.333
15 第七透鏡 4.663 (ASP) 0.634 塑膠 1.534 55.9 -3.18
16 1.187 (ASP) -0.350
17 光闌 平面 1.350
18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9 平面 0.281
20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d-line)為587.6 nm
於表面8(光闌801)的有效半徑為1.355 mm
於表面17(光闌802)的有效半徑為4.325 mm
表十六、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6
k = -2.9860E+01 -3.5817E+01 5.9515E-01 -3.4880E+00 -3.0315E+01
A4 = 2.2643E-02 1.0318E-02 -4.2628E-02 -3.7047E-02 -9.7139E-03
A6 = -1.5243E-03 2.6249E-02 -1.4403E-02 6.7428E-02 1.8945E-03
A8 = 3.8907E-03 -1.4257E-02 4.8628E-02 -3.8269E-02 -1.7783E-02
A10 = -1.9232E-03 5.8259E-03 -5.8760E-02 -1.0058E-03 1.5428E-02
A12 = 5.0064E-04 -1.0458E-03 3.3723E-02 1.6596E-02 -1.2171E-02
A14 = -5.5102E-05 7.6363E-05 -8.1830E-03 -5.7477E-03 3.5209E-03
表面 7 9 10 11 12
k = -7.3015E+00 0.0000E+00 -2.5012E+01 1.5393E+00 1.3017E+01
A4 = -1.6241E-01 -1.9867E-01 -8.9602E-02 -8.4782E-02 -4.8995E-02
A6 = 2.5608E-01 3.0396E-01 1.0093E-01 -1.1184E-02 -1.0421E-01
A8 = -3.3757E-01 -3.8160E-01 -9.2517E-02 5.2289E-02 1.4274E-01
A10 = 2.5289E-01 2.8682E-01 5.0082E-02 -1.5962E-02 -8.5030E-02
A12 = -1.1010E-01 -1.3385E-01 -1.6625E-02 -1.4408E-02 2.6081E-02
A14 = 2.5287E-02 3.7494E-02 3.2951E-03 1.1730E-02 -3.9078E-03
A16 = -2.3180E-03 -4.8442E-03 -2.9256E-04 -3.0094E-03 2.2600E-04
A18 = - - - 2.6493E-04 -
表面 13 14 15 16  
k = 1.6842E+00 -4.3965E+00 -6.7414E+01 -4.5602E+00  
A4 = 2.8647E-02 -1.0339E-01 -3.1728E-02 -3.0904E-02  
A6 = -9.8025E-02 1.0532E-01 3.1546E-06 7.4608E-03  
A8 = 1.2884E-01 -6.8230E-02 1.2358E-03 -1.4573E-03  
A10 = -9.1867E-02 3.0592E-02 -1.9976E-04 2.0841E-04  
A12 = 3.9278E-02 -8.9052E-03 1.2905E-05 -2.1207E-05  
A14 = -1.0392E-02 1.6404E-03 -1.5717E-07 1.4556E-06  
A16 = 1.6591E-03 -1.8478E-04 -2.5153E-08 -6.2863E-08  
A18 = -1.4553E-04 1.1627E-05 1.3575E-09 1.5251E-09  
A20 = 5.3582E-06 -3.1321E-07 -2.1791E-11 -1.5729E-11  
第八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八實施例
f [公釐] 4.38 TL/ImgH 1.30
Fno 1.86 TL/ImgH+cot(HFOV) 2.13
HFOV [度] 50.4 R1/f -0.80
V1/N1 36.30 (R5+R6)/(R5-R6) 0.59
V2/N2 36.26 R9/R10 0.37
V3/N3 36.30 f/f1 0.08
V4+V5 47.6 f/f2 0.28
V4/N4 11.65 f/f4 -0.35
V5/N5 17.80 f/f7 -1.37
V6/N6 36.26 f/|R1|+f/|R2| 2.60
V7/N7 36.46 f12/f 2.72
ΣAT/T23 3.48 f2/f3 3.16
ΣCT/ΣAT 2.47 f5/f -2.23
CT2/T12 13.67 |f6/f| 0.64
CT5/T56 10.57 Y72/f 0.99
SL/TL 0.89 Y72/TD 0.82
TL [公釐] 6.78 Y72/Y11 2.37
TL/EPD 2.88 Yc11/Y11 0.64
TL/f 1.55 Yc72/Y72 0.56
<第九實施例>
請參照圖17至圖18,其中圖1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圖18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九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17可知,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攝影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995。光學攝影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910、光圈900、第二透鏡920、第三透鏡930、光闌901、第四透鏡940、第五透鏡950、第六透鏡960、第七透鏡970、濾光元件980與成像面99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995設置於成像面990上。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910、920、930、940、950、960、97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9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9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91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912具有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9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91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9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9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9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9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93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93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四透鏡9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94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像側表面942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94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942最大有效半徑位置較其像側表面942中心更靠近物側。
第五透鏡9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5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95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95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952具有一反曲點。
第六透鏡9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6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96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96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962具有一反曲點。
第七透鏡9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97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97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97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972具有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97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97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濾光元件98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七透鏡970及成像面99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七以及表十八。
表十七、第九實施例
f(焦距)=4.35公釐(mm),Fno(光圈值)=1.94,HFOV(半視角)=48.9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4.802 (ASP) 0.292 塑膠 1.562 44.6 14.95
2 -3.122 (ASP) 0.377
3 光圈 平面 -0.342
4 第二透鏡 2.070 (ASP) 0.375 塑膠 1.544 56.0 -424.91
5 1.921 (ASP) 0.377
6 第三透鏡 8.879 (ASP) 0.865 塑膠 1.544 56.0 4.27
7 -3.035 (ASP) -0.288
8 光闌 平面 0.434
9 第四透鏡 -24.535 (ASP) 0.305 塑膠 1.669 19.4 -9.52
10 8.651 (ASP) 0.573
11 第五透鏡 -4.661 (ASP) 0.368 塑膠 1.614 26.0 -17.27
12 -8.569 (ASP) 0.088
13 第六透鏡 -3.652 (ASP) 1.003 塑膠 1.544 56.0 2.27
14 -1.012 (ASP) 0.189
15 第七透鏡 7.610 (ASP) 0.608 塑膠 1.534 55.9 -2.32
16 1.035 (ASP) 1.000
17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8 平面 0.335
19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d-line)為587.6 nm
於表面8(光闌901)的有效半徑為1.345 mm
表十八、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6
k = -2.8428E+01 -3.8542E+01 1.0959E+00 -3.5198E+00 -4.4629E+01
A4 = 2.1284E-02 4.3833E-03 2.2420E-03 -5.7202E-02 -1.0316E-02
A6 = 2.6941E-03 4.3196E-02 -7.8742E-02 1.0655E-01 3.9687E-03
A8 = 3.6419E-03 -2.6257E-02 1.3306E-01 -8.8076E-02 -3.3996E-02
A10 = -2.3325E-03 1.3030E-02 -1.2312E-01 4.1012E-02 4.0963E-02
A12 = 6.2734E-04 -3.4071E-03 6.1140E-02 -9.7254E-04 -3.2192E-02
A14 = -7.4550E-05 3.8323E-04 -1.3206E-02 -2.8204E-03 9.5180E-03
表面 7 9 10 11 12
k = -6.7679E+00 6.8160E+01 -3.9053E+01 3.3546E+00 1.3448E+01
A4 = -1.0704E-01 -1.4784E-01 -8.5963E-02 -6.4109E-02 -2.8116E-02
A6 = 6.7216E-02 1.3998E-01 7.9332E-02 2.5610E-02 -3.1421E-02
A8 = -3.8568E-02 -1.3610E-01 -6.4020E-02 -4.9140E-02 1.1968E-02
A10 = -3.0867E-02 7.7263E-02 3.0781E-02 6.0449E-02 2.0882E-03
A12 = 5.4364E-02 -2.8848E-02 -9.5187E-03 -4.1828E-02 -2.8308E-03
A14 = -2.8912E-02 8.6756E-03 1.9067E-03 1.6126E-02 8.5962E-04
A16 = 5.4870E-03 -1.4752E-03 -1.7676E-04 -3.1032E-03 -8.5098E-05
A18 = - - - 2.3079E-04 -
表面 13 14 15 16  
k = -1.7605E-01 -3.6529E+00 -2.0643E+01 -5.0065E+00  
A4 = -1.6813E-03 -1.1008E-01 -4.0293E-02 -2.4501E-02  
A6 = -2.5214E-02 7.1985E-02 8.6366E-03 5.4277E-03  
A8 = -6.9923E-03 -4.5754E-02 -1.5818E-03 -9.5581E-04  
A10 = 2.2057E-02 2.0410E-02 2.1842E-04 1.1289E-04  
A12 = -1.1511E-02 -5.0062E-03 -1.6770E-05 -8.4511E-06  
A14 = 2.7347E-03 6.6096E-04 4.5112E-07 3.4430E-07  
A16 = -3.1355E-04 -4.4107E-05 2.0183E-08 -3.7343E-09  
A18 = 1.4025E-05 1.1520E-06 -1.6059E-09 -2.0656E-10  
A20 = - - 2.9435E-11 5.5897E-12  
第九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九實施例
f [公釐] 4.35 TL/ImgH 1.38
Fno 1.94 TL/ImgH+cot(HFOV) 2.25
HFOV [度] 48.9 R1/f -1.10
V1/N1 28.55 (R5+R6)/(R5-R6) 0.49
V2/N2 36.26 R9/R10 0.54
V3/N3 36.26 f/f1 0.29
V4+V5 45.4 f/f2 -0.01
V4/N4 11.65 f/f4 -0.46
V5/N5 16.09 f/f7 -1.87
V6/N6 36.26 f/|R1|+f/|R2| 2.30
V7/N7 36.46 f12/f 3.33
ΣAT/T23 3.73 f2/f3 -99.60
ΣCT/ΣAT 2.71 f5/f -3.97
CT2/T12 10.71 |f6/f| 0.52
CT5/T56 4.18 Y72/f 0.94
SL/TL 0.90 Y72/TD 0.78
TL [公釐] 6.77 Y72/Y11 2.43
TL/EPD 3.02 Yc11/Y11 0.64
TL/f 1.56 Yc72/Y72 0.62
<第十實施例>
請參照圖19至圖20,其中圖1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圖20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九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19可知,取像裝置包含光學攝影透鏡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1095。光學攝影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010、光圈1000、第二透鏡1020、第三透鏡1030、光闌1001、第四透鏡1040、第五透鏡1050、第六透鏡1060、第七透鏡1070、濾光元件1080與成像面109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1095設置於成像面1090上。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1010、1020、1030、1040、1050、1060、107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10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0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01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1012具有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101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101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二透鏡10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0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10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0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03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物側表面103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第四透鏡10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04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041具有一反曲點,其像側表面1042具有二反曲點,其物側表面104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其像側表面104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1042最大有效半徑位置較其像側表面1042中心更靠近物側。
第五透鏡10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5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05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05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1052具有一反曲點。
第六透鏡10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6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06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061具有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1062具有一反曲點。
第七透鏡10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07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07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071具有二反曲點,其像側表面1072具有一反曲點,其物側表面1071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且其像側表面1072於離軸處具有一臨界點。
濾光元件108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七透鏡1070及成像面1090之間,並不影響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九以及表二十。
表十九、第十實施例
f(焦距)=4.39公釐(mm),Fno(光圈值)=1.85,HFOV(半視角)=48.0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3.819 (ASP) 0.297 塑膠 1.545 56.1 42.16
2 -3.364 (ASP) 0.406
3 光圈 平面 -0.386
4 第二透鏡 1.880 (ASP) 0.437 塑膠 1.544 56.0 17.26
5 2.158 (ASP) 0.437
6 第三透鏡 14.698 (ASP) 0.862 塑膠 1.544 56.0 6.86
7 -4.901 (ASP) -0.342
8 光闌 平面 0.380
9 第四透鏡 7.216 (ASP) 0.300 塑膠 1.688 18.7 221.26
10 7.447 (ASP) 0.635
11 第五透鏡 -4.111 (ASP) 0.316 塑膠 1.660 20.4 -11.15
12 -9.605 (ASP) 0.147
13 第六透鏡 -3.848 (ASP) 1.050 塑膠 1.544 56.0 2.22
14 -1.009 (ASP) 0.157
15 第七透鏡 8.279 (ASP) 0.613 塑膠 1.544 56.0 -2.26
16 1.043 (ASP) 1.000
17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8 平面 0.306
19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d-line)為587.6 nm
於表面8(光闌1001)的有效半徑為1.340 mm
表二十、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6
k = -3.0293E+01 -3.9370E+01 7.8587E-01 -3.4965E+00 -6.3896E+01
A4 = 2.9191E-02 1.9004E-02 -2.6536E-02 -3.9238E-02 -1.2101E-02
A6 = -3.6912E-03 1.9745E-02 -4.6563E-02 7.2581E-02 7.1130E-03
A8 = 5.0128E-03 -5.8299E-03 9.3571E-02 -5.1161E-02 -2.9121E-02
A10 = -2.2490E-03 4.7556E-04 -9.9140E-02 1.6720E-02 2.9553E-02
A12 = 5.4805E-04 6.9881E-04 5.3124E-02 5.1817E-03 -1.9120E-02
A14 = -5.2958E-05 -1.1229E-04 -1.2249E-02 -3.0005E-03 4.7231E-03
表面 7 9 10 11 12
k = -3.6935E-01 -9.0000E+01 -3.2732E+01 3.2690E+00 1.4117E+01
A4 = -2.8700E-01 -2.3325E-01 -3.7670E-02 -4.9677E-02 -3.4016E-02
A6 = 4.9253E-01 3.5449E-01 -9.5576E-03 7.1340E-03 -3.0959E-02
A8 = -6.1429E-01 -4.3326E-01 2.6482E-02 -4.1483E-02 1.9042E-02
A10 = 4.7235E-01 3.3298E-01 -2.8808E-02 5.3766E-02 -5.0696E-03
A12 = -2.2027E-01 -1.6232E-01 1.4474E-02 -3.5869E-02 3.4771E-04
A14 = 5.6596E-02 4.6678E-02 -3.4294E-03 1.3823E-02 1.9017E-04
A16 = -6.1501E-03 -6.0083E-03 3.2179E-04 -2.7438E-03 -3.1350E-05
A18 = - - - 2.1650E-04 -
表面 13 14 15 16  
k = -2.4134E-01 -3.7837E+00 -1.6856E+01 -5.2946E+00  
A4 = -1.5470E-02 -1.1258E-01 -4.7607E-02 -2.5947E-02  
A6 = -2.2910E-02 7.2358E-02 1.4734E-02 6.6769E-03  
A8 = 8.7815E-03 -4.4982E-02 -3.9991E-03 -1.4254E-03  
A10 = 7.6323E-03 2.0127E-02 7.7414E-04 2.1509E-04  
A12 = -5.8931E-03 -5.0344E-03 -9.5254E-05 -2.2405E-05  
A14 = 1.6048E-03 6.8662E-04 7.3248E-06 1.5471E-06  
A16 = -1.9839E-04 -4.8079E-05 -3.4241E-07 -6.7036E-08  
A18 = 9.3141E-06 1.3509E-06 8.9165E-09 1.6428E-09  
A20 = - - -9.9300E-11 -1.7290E-11  
第十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十實施例
f [公釐] 4.39 TL/ImgH 1.42
Fno 1.85 TL/ImgH+cot(HFOV) 2.32
HFOV [度] 48.0 R1/f -0.87
V1/N1 36.30 (R5+R6)/(R5-R6) 0.50
V2/N2 36.26 R9/R10 0.43
V3/N3 36.26 f/f1 0.10
V4+V5 39.1 f/f2 0.25
V4/N4 11.08 f/f4 0.02
V5/N5 12.29 f/f7 -1.94
V6/N6 36.26 f/|R1|+f/|R2| 2.45
V7/N7 36.26 f12/f 2.68
ΣAT/T23 3.28 f2/f3 2.52
ΣCT/ΣAT 2.70 f5/f -2.54
CT2/T12 21.85 |f6/f| 0.51
CT5/T56 2.15 Y72/f 0.91
SL/TL 0.90 Y72/TD 0.75
TL [公釐] 6.82 Y72/Y11 2.25
TL/EPD 2.88 Yc11/Y11 0.61
TL/f 1.56 Yc72/Y72 0.62
<第十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21,其中圖2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取像裝置10為一相機模組。取像裝置10包含成像鏡頭11、驅動裝置12、電子感光元件13以及影像穩定模組14。成像鏡頭11包含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攝影透鏡組、用於承載光學攝影透鏡組的鏡筒(未另標號)以及支持裝置(Holder Member,未另標號)。取像裝置10利用成像鏡頭11聚光產生影像,並配合驅動裝置12進行影像對焦,最後成像於電子感光元件13並且能作為影像資料輸出。
驅動裝置12可具有自動對焦(Auto-Focus)功能,其驅動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馬達(Voice Coil Motor,VCM)、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壓電系統(Piezoelectric)、以及記憶金屬(Shape Memory Alloy)等驅動系統。驅動裝置12可讓成像鏡頭11取得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攝物於不同物距的狀態下,皆能拍攝清晰影像。此外,取像裝置10搭載一感光度佳及低雜訊的電子感光元件13(如CMOS、CCD)設置於光學攝影透鏡組的成像面,可真實呈現光學攝影透鏡組的良好成像品質。
影像穩定模組14例如為加速計、陀螺儀或霍爾元件(Hall Effect Sensor)。驅動裝置12可搭配影像穩定模組14而共同作為一光學防手震裝置(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藉由調整成像鏡頭11不同軸向的變化以補償拍攝瞬間因晃動而產生的模糊影像,或利用影像軟體中的影像補償技術,來提供電子防手震功能(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進一步提升動態以及低照度場景拍攝的成像品質。
<第十二實施例>
請參照圖22至圖24,其中圖2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23繪示圖22之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立體示意圖,圖24繪示圖22之電子裝置的系統方塊圖。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20為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20包含第十一實施例之取像裝置10、取像裝置10a、取像裝置10b、閃光燈模組21、對焦輔助模組22、影像訊號處理器23(Image Signal Processor)、使用者介面24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25。取像裝置10、取像裝置10a及取像裝置10b面向同一方向且皆為單焦點。並且,取像裝置10a及取像裝置10b皆具有與取像裝置10類似的結構配置。詳細來說,取像裝置10a及取像裝置10b各包含一成像鏡頭、一驅動裝置、一電子感光元件以及一影像穩定模組。其中,取像裝置10a及取像裝置10b的成像鏡頭各包含一透鏡組、用於承載透鏡組的一鏡筒以及一支持裝置。
本實施例之取像裝置10、取像裝置10a與取像裝置10b具有相異的視角(其中,取像裝置10為一廣角裝置,取像裝置10a為一望遠裝置,取像裝置10b的視角可介於取像裝置10a與取像裝置10之間),使電子裝置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達到光學變焦的拍攝效果。上述電子裝置20以包含多個取像裝置10、10a、10b為例,但取像裝置的數量與配置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當使用者拍攝被攝物26時,電子裝置20利用取像裝置10、取像裝置10a或取像裝置10b聚光取像,啟動閃光燈模組21進行補光,並使用對焦輔助模組22提供的被攝物26之物距資訊進行快速對焦,再加上影像訊號處理器23進行影像最佳化處理,來進一步提升攝像用光學鏡頭所產生的影像品質。對焦輔助模組22可採用紅外線或雷射對焦輔助系統來達到快速對焦。使用者介面24可採用觸控螢幕或實體拍攝按鈕,配合影像軟體處理器25的多樣化功能進行影像拍攝以及影像處理。經由影像軟體處理器25處理後的影像可顯示於使用者介面24。
本發明的取像裝置10並不以應用於智慧型手機為限。取像裝置10更可視需求應用於移動對焦的系統,並兼具優良像差修正與良好成像品質的特色。舉例來說,取像裝置10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裝置、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行車記錄器、倒車顯影裝置、多鏡頭裝置、辨識系統、體感遊戲機與穿戴式裝置等電子裝置中。前揭電子裝置僅是示範性地說明本發明的實際運用例子,並非限制本發明之取像裝置的運用範圍。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10a、10b:取像裝置 11:成像鏡頭 12:驅動裝置 13:電子感光元件 14:影像穩定模組 20:電子裝置 21:閃光燈模組 22:對焦輔助模組 23:影像訊號處理器 24:使用者介面 25:影像軟體處理器 26:被攝物 P:反曲點 C:臨界點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光圈 301、401、501、502、601、602、701、702、801、802、901、1001:光闌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第一透鏡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物側表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像側表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第二透鏡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物側表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像側表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第三透鏡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1031:物側表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1032:像側表面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第四透鏡 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1041:物側表面 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1042:像側表面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第五透鏡 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1051:物側表面 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1052:像側表面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第六透鏡 161、261、361、461、561、661、761、861、961、1061:物側表面 162、262、362、462、562、662、762、862、962、1062:像側表面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第七透鏡 171、271、371、471、571、671、771、871、971、1071:物側表面 172、272、372、472、572、672、772、872、972、1072:像側表面 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1080:濾光元件 190、290、390、490、590、690、790、890、990、1090:成像面 195、295、395、495、595、695、795、895、995、1095:電子感光元件 ΣAT: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 ΣCT: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 CT2: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5: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EPD:光學攝影透鏡組的入瞳孔徑 f: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 fi:第i透鏡的焦距 f1:第一透鏡的焦距 f2:第二透鏡的焦距 f3:第三透鏡的焦距 f4:第四透鏡的焦距 f5:第五透鏡的焦距 f6:第六透鏡的焦距 f7:第七透鏡的焦距 f1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合成焦距 Fno:光學攝影透鏡組的光圈值 HFOV:光學攝影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 ImgH:光學攝影透鏡組的最大成像高度 Ni:第i透鏡的折射率 N1:第一透鏡的折射率 N2:第二透鏡的折射率 N3:第三透鏡的折射率 N4:第四透鏡的折射率 N5:第五透鏡的折射率 N6:第六透鏡的折射率 N7:第七透鏡的折射率 R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2: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5: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6: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9: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10: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SL:光圈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1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23: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56: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D: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Vi:第i透鏡的阿貝數 V1:第一透鏡的阿貝數 V2:第二透鏡的阿貝數 V3:第三透鏡的阿貝數 V4:第四透鏡的阿貝數 V5:第五透鏡的阿貝數 V6:第六透鏡的阿貝數 V7:第七透鏡的阿貝數 Y1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Y72: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Yc1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 Yc72: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
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4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6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8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10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1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1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1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14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1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16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1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18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九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1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取像裝置示意圖。 圖20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2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之一側的立體示意圖。 圖23繪示圖22之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立體示意圖。 圖24繪示圖22之電子裝置的系統方塊圖。 圖2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11、Y72、Yc11、Yc72以及部分透鏡的反曲點和臨界點的示意圖。
100:光圈
110:第一透鏡
111:物側表面
112:像側表面
120:第二透鏡
121:物側表面
122:像側表面
130:第三透鏡
131:物側表面
132:像側表面
140:第四透鏡
141:物側表面
142:像側表面
150:第五透鏡
151:物側表面
152:像側表面
160:第六透鏡
161:物側表面
162:像側表面
170:第七透鏡
171:物側表面
172:像側表面
180:濾光元件
190:成像面
195:電子感光元件

Claims (30)

  1. 一種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該七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該七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非球面且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且該第五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 其中,該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 2.20 < ΣAT/T23 < 12.5;以及 |f6/f| < 0.90。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影透鏡組中至少三片透鏡各自的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各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該第六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該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 0.40 < |f6/f| < 0.80。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該第五透鏡的阿貝數為V5,其滿足下列條件: 20.0 < V4+V5 < 70.0。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該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其滿足下列條件: 2.0 < ΣCT/ΣAT < 3.0。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條件: 10.0 < CT2/T12 < 100;以及 0.30 < f2/f3 < 5.0。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光學攝影透鏡組的入瞳孔徑為EPD,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 1.40 < TL/f < 1.70; 2.2 < TL/EPD < 4.0;以及 2.0 < f/|R1|+f/|R2|。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更包含一光圈,其中該光圈設置於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該光圈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 0.80 < SL/TL < 0.94。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為非球面且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該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二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 0.15 < f/f2 < 0.80。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四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其滿足下列條件: -0.25 < (R5+R6)/(R5-R6) < 3.5。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為非球面且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72,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Yc72,其滿足下列條件: 0.65 < Y72/TD < 1.2;以及 0.35 < Yc72/Y72 < 0.70。
  12.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以及 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光學攝影透鏡組的一成像面上。
  13.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取像裝置。
  14. 一種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該七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該七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非球面且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且該第五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 其中,該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 2.20 < ΣAT/T23 < 7.10;以及 |f6/f| < 0.90。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 2.50 < ΣAT/T23 < 5.50; 0.40 < |f6/f| < 0.80;以及 -1.0 < f/f4 < 0.60。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光學攝影透鏡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該光學攝影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滿足下列條件: 4.0 [公釐] < TL < 7.0 [公釐]; 0.80 < TL/ImgH < 1.45;以及 1.20 < TL/ImgH+cot(HFOV) < 2.40; 其中,該第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1,該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該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該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該第五透鏡的阿貝數為V5,該第六透鏡的阿貝數為V6,該第七透鏡的阿貝數為V7,第i透鏡的阿貝數為Vi,該第一透鏡的折射率為N1,該第二透鏡的折射率為N2,該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該第四透鏡的折射率為N4,該第五透鏡的折射率為N5,該第六透鏡的折射率為N6,該第七透鏡的折射率為N7,第i透鏡的折射率為Ni,該光學攝影透鏡組中至少一片透鏡滿足下列條件: Vi/Ni < 12.0,其中i = 1、2、3、4、5、6或7。
  17. 如請求項14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七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七透鏡物側表面為非球面且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72,其滿足下列條件: -1.30 < R1/f < 0;以及 0.80 < Y72/f < 1.10。
  18. 一種光學攝影透鏡組,包含七片透鏡,該七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該七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為非球面且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 其中,該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該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其滿足下列條件: 1.20 < ΣAT/T23 < 90.0; -24.0 < f5/f < 0;以及 1.80 < CT5/T56。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各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其滿足下列條件: 2.20 < ΣAT/T23 < 7.10。
  20.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滿足下列條件: -6.0 < f5/f < 0;以及 2.50 < CT5/T56 < 100。
  21.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該第五透鏡的阿貝數為V5,其滿足下列條件: 20.0 < V4+V5 < 70.0。
  22.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其滿足下列條件: 10.0 < CT2/T12 < 100。
  23.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5,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該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臨界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Yc11,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其滿足下列條件: -0.25 < (R5+R6)/(R5-R6) < 3.5; -0.50 < f/f1 < 0.40;以及 0.50 < Yc11/Y11 < 0.80。
  24.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9,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0,其滿足下列條件: -0.30 < R9/R10 < 0.70。
  25.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12,其滿足下列條件: 0 < f12/f < 5.0。
  26.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影透鏡組中至少兩片透鏡各自的至少一表面為非球面且於離軸處各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該光學攝影透鏡組的光圈值為Fno,該光學攝影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72,其滿足下列條件: 1.20 < Fno < 2.40; 45.0 [度] < HFOV < 55.0 [度];以及 1.80 < Y72/Y11 < 2.80。
  27.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四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四透鏡像側表面最大有效半徑位置較該第四透鏡像側表面中心更靠近物側,該第六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該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該第七透鏡的焦距為f7,第i透鏡的焦距為fi,其滿足下列條件: |f6| < |fi|,其中i = 1、2、3、4、5、7。
  28.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其中該第七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七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為非球面且於離軸處具有至少一臨界點,該光學攝影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七透鏡的焦距為f7,其滿足下列條件: -3.0 < f/f7 < -0.50。
  29.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光學攝影透鏡組;以及 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光學攝影透鏡組的一成像面上。
  30.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29所述之取像裝置。
TW108103997A 2019-02-01 2019-02-01 光學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744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3997A TWI674432B (zh) 2019-02-01 2019-02-01 光學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16/297,199 US10895718B2 (en) 2019-02-01 2019-03-08 Optical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7/118,435 US11525981B2 (en) 2019-02-01 2020-12-10 Optical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7/979,701 US11977274B2 (en) 2019-02-01 2022-11-02 Optical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3997A TWI674432B (zh) 2019-02-01 2019-02-01 光學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74432B TWI674432B (zh) 2019-10-11
TW202030517A true TW202030517A (zh) 2020-08-16

Family

ID=69023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3997A TWI674432B (zh) 2019-02-01 2019-02-01 光學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3) US10895718B2 (zh)
TW (1) TWI674432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2830B (zh) * 2019-12-25 2020-1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57863B (zh) * 2020-09-01 2022-03-11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TWI769536B (zh) * 2020-09-28 2022-07-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20628B (zh) * 2022-03-08 2023-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光學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34467B (zh) 2015-02-17 2016-05-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11644642B2 (en) * 2019-02-21 2023-05-09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KR102416100B1 (ko) * 2019-10-15 2022-07-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10780424B (zh) * 2019-11-14 2022-10-0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198438A (zh) * 2020-03-05 2020-05-2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KR102399235B1 (ko) * 2020-04-17 2022-05-1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TWI721888B (zh) * 2020-05-20 2021-03-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1399190A (zh) * 2020-05-26 2020-07-1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505811B (zh) * 2020-07-02 2020-10-16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505812B (zh) * 2020-07-02 2020-10-13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505810B (zh) * 2020-07-02 2020-10-02 瑞声通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929820B (zh) * 2020-09-02 2021-03-09 诚瑞光学(苏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WO2022178657A1 (zh) * 2021-02-23 2022-09-01 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82694A (ja) 1992-08-26 1994-03-25 Asahi Optical Co Ltd 非球面レンズ系
US5371628A (en) 1992-05-27 1994-12-06 Sekinos Co., Ltd. Projection lens incorporating a pair of matching plastic lenses
JP2010079252A (ja) * 2008-09-01 2010-04-08 Fujinon Corp 小型投写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JP2010170045A (ja) 2009-01-26 2010-08-05 Fujinon Corp 投写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JP5468966B2 (ja) * 2010-04-02 2014-04-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写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JP5480064B2 (ja) 2010-08-19 2014-04-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写用レンズ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KR101659167B1 (ko) 2014-10-16 2016-09-2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JP2016095460A (ja) 2014-11-17 2016-05-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US10551593B2 (en) * 2016-04-08 2020-02-04 Young Optics Inc. Optical lens
TWI683128B (zh) 2016-05-20 2020-01-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TWI621874B (zh) 2016-05-20 2018-04-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二)
JP6768375B2 (ja) * 2016-06-30 2020-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614517B (zh) 2017-01-04 2018-0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46366B (zh) * 2017-01-06 2019-01-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六)
CN109212727B (zh) * 2017-07-07 2021-04-06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机与投影镜头
TWI642991B (zh) 2017-12-25 2018-12-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08076813U (zh) * 2018-01-30 2018-11-09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视场、高像质、小畸变的光学成像系统
JP7034756B2 (ja) 2018-02-21 2022-03-14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撮像レンズ
TWI657258B (zh) * 2018-03-02 2019-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攝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47511B (zh) * 2018-03-07 2019-0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14852B (zh) * 2018-05-23 2021-01-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CN108873253B (zh) 2018-07-02 2020-02-2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TWI684024B (zh) * 2018-07-04 2020-02-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8873254B (zh) 2018-07-05 2023-11-2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2830B (zh) * 2019-12-25 2020-1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57863B (zh) * 2020-09-01 2022-03-11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TWI769536B (zh) * 2020-09-28 2022-07-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11828910B2 (en) 2020-09-28 2023-11-28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e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820628B (zh) * 2022-03-08 2023-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光學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49434A1 (en) 2020-08-06
TWI674432B (zh) 2019-10-11
US20210096333A1 (en) 2021-04-01
US11525981B2 (en) 2022-12-13
US20230130683A1 (en) 2023-04-27
US11977274B2 (en) 2024-05-07
US10895718B2 (en) 2021-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9574B (zh) 成像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9777B (zh) 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14368B (zh) 攝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12830B (zh) 攝影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74432B (zh) 光學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45974A (zh) 光學攝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45973A (zh) 光學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45977A (zh) 攝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88786B (zh) 光學取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87713B (zh) 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74451B (zh) 取像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104964A (zh) 光學成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6182B (zh) 成像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45057B (zh) 光學影像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7157B (zh) 攝影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129328A (zh) 攝影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81229B (zh) 取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36077A (zh) 光學成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7156B (zh) 光學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96860B (zh) 攝影用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104966A (zh) 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65488B (zh) 攝影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036075A (zh) 光學成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219585A (zh) 影像擷取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3364B (zh) 攝影用光學鏡片組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