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41103A - 拍攝方法、裝置和智慧型裝置 - Google Patents

拍攝方法、裝置和智慧型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41103A
TW201941103A TW108109735A TW108109735A TW201941103A TW 201941103 A TW201941103 A TW 201941103A TW 108109735 A TW108109735 A TW 108109735A TW 108109735 A TW108109735 A TW 108109735A TW 201941103 A TW201941103 A TW 20194110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mart device
framing
imaging
imaging object
pres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9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寶嵐
周金利
王雪松
馬健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北京獵戶星空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北京獵戶星空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北京獵戶星空科技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11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110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2Control of parameters via user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4Computer-aided capture of images, e.g. transfer from script file into camera, check of taken image quality, advice or proposal for image composition or decision on when to take im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5Control of camera direction for changing a field of view, e.g. pan, tilt or based on tracking of obj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出一種拍攝方法、裝置和智慧型裝置,其中,方法包括:獲取智慧型裝置採集的取景畫面;識別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以及識別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當根據相對位置和空間距離,確定取景畫面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控制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該方法能夠實現無需使用者自行調整站位以及確認預覽畫面是否符合預期,簡化拍照過程中的操作步驟,提升使用者體驗,以及提高拍照效率。此外,由智慧型裝置控制器根據成像物件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和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自動確定取景畫面是否符合預設構圖條件,只有當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才控制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可以有效保障成像品質,提升成像效果。

Description

拍攝方法、裝置和智慧型裝置
本發明涉及人工智慧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拍攝方法、裝置和智慧型裝置。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慧產品,例如機器人不斷普及,使用者可以使用機器人進行拍照,或者控制機器人完成預設功能。先前技術中,通過使用者手動觸發機器人的拍照功能,當機器人的拍照功能被喚醒後,使用者需要自行調整站位,當預覽到滿意的取景畫面後,使用者可以通過觸發拍攝按鈕,而後利用倒數計時形式,拍攝照片。最後,通過使用者從所拍攝的照片中選取一張品質相對較高的照片。
這種方式下,由於需要使用者自行調整站位以及確認取景畫面是否符合預期,操作步驟繁瑣,導致拍照效率較低,且成像效果受到使用者攝影經驗限制,成像效果無法得到保證。
本發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
為此,本發明提出一種拍攝方法,以實現無需使用者自行調整站位以及確認預覽畫面是否符合預期,簡化拍照過程中的操作步驟,提升使用者體驗,以及提高拍照效率。此外,由智慧型裝置控制器根據成像物件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和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自動確定取景畫面是否符合預設構圖條件,只有當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才控制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可以有效保障成像品質,提升成像效果。
本發明提出一種拍攝裝置。
本發明提出一種智慧型裝置。
本發明提出一種電腦可讀儲存媒體。
本發明一方面實施例提出了一種拍攝方法,包括:
獲取智慧型裝置採集的取景畫面;
識別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該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以及識別該成像物件與該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
當根據該相對位置和該空間距離,確定該取景畫面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控制該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
作為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該識別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該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之後,還包括:
當該相對位置未處於預設範圍內時,根據該相對位置,驅動該智慧型裝置的底盤和雲台中的至少一個轉動,以使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該取景畫面的預設範圍內;
其中,該預設範圍,包括取景框內,或者構圖框內,或者該取景框和該構圖框之間的交疊區域,或者該取景框和該構圖框覆蓋區域;其中,該構圖框,用於指示該取景畫面中符合該預設構圖條件指示的相對位置。
作為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該驅動該智慧型裝置的底盤和雲台中的至少一個轉動,包括:
若該取景畫面中,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超出該預設範圍達到第一偏移量,根據該第一偏移量,驅動該雲台轉動;
若該取景畫面中,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超出該預設範圍達到第二偏移量,根據該第二偏移量,驅動該底盤轉動;其中,該第二偏移量大於該第一偏移量。
作為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該當根據該相對位置和該空間距離,確定該取景畫面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控制該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之前,還包括:
當獲取到拍照指令時,根據該相對位置和該空間距離,判斷該取景畫面是否符合預設構圖條件;
若判斷出該相對位置不符合該預設構圖條件,根據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相對構圖框的偏移量,驅動該智慧型裝置的底盤和雲台中的至少一個移動,直至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該構圖框內;
若判斷出該空間距離不符合該預設構圖條件,輸出提示資訊,並繼續識別該空間距離,直至該空間距離屬於該預設構圖條件指示的空間距離範圍。
作為第四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該獲取到拍照指令,包括:
根據最近採集到的預設個數的取景畫面之間的相似性,確定該成像物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產生該拍照指令。
作為第五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該預設構圖條件指示的相對位置,包括:
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該取景框橫向的中心;
且,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不低於該取景框縱向的預設高度。
作為第六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該識別該成像物件與該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包括:
根據該成像區域的高度與該成像物件的實際高度之間的比例關係以及圖像感測器的焦距,確定該成像物件與該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其中,該圖像感測器用於該智慧型裝置採集該取景畫面;
或者,根據深度攝像頭採集到的深度資料,確定該成像物件的空間距離。
作為第七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該控制該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包括:
控制該智慧型裝置連續拍攝至少兩幀圖像;
該控制該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之後,還包括:
根據圖像品質,從該至少兩幀圖像中選取用於預覽展示的圖像。
本發明實施例的拍攝方法,通過獲取智慧型裝置採集的取景畫面,而後識別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以及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只有當根據相對位置和空間距離,確定取景畫面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才控制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本實施例中,無需使用者自行調整站位以及確認預覽畫面是否符合預期,簡化拍照過程中的操作步驟,提升使用者體驗,以及提高拍照效率。此外,由智慧型裝置控制器根據成像物件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和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自動確定取景畫面是否符合預設構圖條件,只有當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才控制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可以有效保障成像品質,提升成像效果。
本發明又一方面實施例提出了一種拍攝裝置,包括:
獲取模組,用於獲取智慧型裝置採集的取景畫面;
識別模組,用於識別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該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以及識別該成像物件與該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
拍攝模組,用於當根據該相對位置和該空間距離,確定該取景畫面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控制該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
作為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該裝置還包括:
驅動模組,用於在該識別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該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之後,當該相對位置未處於預設範圍內時,根據該相對位置,驅動該智慧型裝置的底盤和雲台中的至少一個轉動,以使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該取景畫面的預設範圍內;
其中,該預設範圍,包括取景框內,或者構圖框內,或者該取景框和該構圖框之間的交疊區域,或者該取景框和該構圖框覆蓋區域;其中,該構圖框,用於指示該取景畫面中符合該預設構圖條件指示的相對位置。
作為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該驅動模組,具體用於:
若該取景畫面中,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超出該預設範圍達到第一偏移量,根據該第一偏移量,驅動該雲台轉動;
若該取景畫面中,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超出該預設範圍達到第二偏移量,根據該第二偏移量,驅動該底盤轉動;其中,該第二偏移量大於該第一偏移量。
作為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該裝置還包括:
判斷模組,用於在該當根據該相對位置和該空間距離,確定該取景畫面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控制該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之前,當獲取到拍照指令時,根據該相對位置和該空間距離,判斷該取景畫面是否符合預設構圖條件;
處理模組,用於若判斷出該相對位置不符合該預設構圖條件,根據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相對構圖框的偏移量,驅動該智慧型裝置的底盤和雲台中的至少一個移動,直至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該構圖框內,若判斷出該空間距離不符合該預設構圖條件,輸出提示資訊,並繼續識別該空間距離,直至該空間距離屬於該預設構圖條件指示的空間距離範圍。
作為第四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該判斷模組,具體用於:
根據最近採集到的預設個數的取景畫面之間的相似性,確定該成像物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產生該拍照指令。
作為第五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該預設構圖條件指示的相對位置,包括:
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該取景框橫向的中心;
且,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不低於該取景框縱向的預設高度。
作為第六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該識別模組,具體用於:
根據該成像區域的高度與該成像物件的實際高度之間的比例關係以及圖像感測器的焦距,確定該成像物件與該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其中,該圖像感測器用於該智慧型裝置採集該取景畫面;
或者,根據深度攝像頭採集到的深度資料,確定該成像物件的空間距離。
作為第七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該拍攝模組,具體用於:
控制該智慧型裝置連續拍攝至少兩幀圖像;
該裝置還包括:
選取模組,用於在該控制該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之後,根據圖像品質,從該至少兩幀圖像中選取用於預覽展示的圖像。
本發明實施例的拍攝裝置,通過獲取智慧型裝置採集的取景畫面,而後識別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以及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只有當根據相對位置和空間距離,確定取景畫面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才控制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本實施例中,無需使用者自行調整站位以及確認預覽畫面是否符合預期,簡化拍照過程中的操作步驟,提升使用者體驗,以及提高拍照效率。此外,由智慧型裝置控制器根據成像物件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和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自動確定取景畫面是否符合預設構圖條件,只有當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才控制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可以有效保障成像品質,提升成像效果。
本發明又一方面實施例提出了一種智慧型裝置,包括:記憶體、處理器及儲存在記憶體上並可在處理器上運行的電腦程式,該處理器執行該程式時,實現如本發明前述實施例該的拍攝方法。
本發明又一方面實施例提出了一種電腦可讀儲存媒體,其上儲存有電腦程式,其特徵在於,該程式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如本發明前述實施例該的拍攝方法。
本發明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發明的實踐瞭解到。
下面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該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於解釋本發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下面參考附圖描述本發明實施例的拍攝方法、裝置和智慧型裝置。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所提供的拍攝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本發明實施例的執行主體為智慧型裝置控制器,其中,智慧型裝置可以為任意一種具有計算處理能力的裝置、器械或者機器,例如智慧型裝置可以為機器人,或者為其他裝置,對此不作限制。
如第1圖所示,該拍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01,獲取智慧型裝置採集的取景畫面。
本發明實施例中,可以通過智慧型裝置中的圖像感測器採集取景畫面。其中,圖像感測器可以為可見光圖像感測器,或者,圖像感測器可以包括可見光圖像感測器和結構光圖像感測器。可見光圖像感測器利用成像物件反射的可見光進行成像,得到可見光圖像;結構光圖像感測器可以根據成像物件反射的結構光成像,得到結構光圖像。
具體地,在智慧型裝置的拍照功能被喚醒後,可以通過智慧型裝置中的圖像感測器採集取景畫面,而後,圖像感測器可以將採集的取景畫面發送至智慧型裝置控制器,相應地,智慧型裝置控制器可以獲取取景畫面。
步驟102,識別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以及識別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
本發明實施例中,可以識別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取景畫面中的圖像特徵,而後將識別出的圖像特徵輸入至預先訓練的圖像特徵識別模型,確定成像區域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其中,圖像特徵識別模型是經過預先訓練的,具體地,可以選取樣本圖像,而後基於樣本圖像的圖像特徵,對樣本圖像中的各個物體進行標注,以及對各個物體在樣本圖像中的相對位置進行標注,利用標注後的樣本圖像訓練圖像特徵識別模型。在訓練好圖像特徵識別模型後,可以利用訓練好的圖像特徵識別模型對取景畫面識別成像物件,在取景畫面中,若識別到成像物件,則進一步識別出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
例如,可以基於物體識別技術,識別出成像物件,而後基於圖像特徵識別演算法,識別出成像物件在的成像區域在取景畫面中的圖像特徵,而後將識別出的圖像特徵輸入至預先訓練的圖像特徵識別模型,即可確定成像區域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
作為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可以根據成像區域的高度與成像物件的實際高度之間的比例關係以及圖像感測器的焦距,確定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
具體地,可以基於透視理論,確定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例如,參見第2圖,第2圖為透視理論的原理示意圖。根據相似三角形AOB和COD,可以得到:
;(1)
其中,底片與鏡頭的距離為圖像感測器的焦距,標記焦距為f,成像物件的實際高度為H,成像區域的高度為h,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為d,則可以得到:
;(2)
作為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智慧型裝置可以包括深度攝像頭,可以通過深度攝像頭採整合像物件對應的深度資料,而後根據深度資料確定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
作為又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可以基於深度學習的方式,確定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具體地,可以選取樣本圖像,對樣本圖像中各物件與攝像頭間的距離進行標注,利用標注過的樣本圖像訓練距離識別模型。而後,可以利用訓練好的模型識別取景畫面,確定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
步驟103,當根據相對位置和空間距離,確定取景畫面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控制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
本發明實施例中,預設構圖條件為預先設置的。可選地,為了保證構圖品質,提升成像品質,預設構圖條件可以包括: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取景框橫向的中心。
進一步地,為了提升成像效果,預設構圖條件還可以包括: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不低於取景框縱向的預設高度。其中,預設高度為預先設置的,例如預設高度可以為智慧型裝置的內置程式預先設置的,或者預設高度可以由使用者進行設置,比如預設高度可以為1/3,對此不作限制。
此外,為了避免成像物件距離智慧型裝置太近,而導致取景畫面中只有成像物件的局部區域或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過大,從而導致成像效果較差,或者,為了避免成像物件距離智慧型裝置太遠,而導致取景畫面中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太小,從而導致成像效果較差,本發明實施例中,預設構圖條件還可以包括: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不低於預設的空間距離範圍。其中,預設的空間距離範圍為預先設置的,例如預設的空間距離範圍可以為智慧型裝置的內置程式預先設置的,或者預設的空間距離範圍可以由使用者進行設置,可選地,標記預設的空間距離範圍為[a,b],例如[a,b]可以為[0.5,3]米,對此不作限制。
本發明實施例中,當識別出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以及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後,可以當根據相對位置和空間距離,確定取景畫面是否符合預設構圖條件,當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表明此時的構圖品質較佳,因此可以控制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而當未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表明此時的構圖品質並未達到最優,為了避免降低成像效果以及使用者體驗,本發明實施例中,可以不控制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
本實施例的拍攝方法,通過獲取智慧型裝置採集的取景畫面,而後識別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以及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只有當根據相對位置和空間距離,確定取景畫面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才控制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本實施例中,無需使用者自行調整站位以及確認預覽畫面是否符合預期,簡化拍照過程中的操作步驟,提升使用者體驗,以及提高拍照效率。此外,由智慧型裝置控制器根據成像物件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和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自動確定取景畫面是否符合預設構圖條件,只有當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才控制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可以有效保障成像品質,提升成像效果。
為了清楚說明上一實施例,本實施例提供了另一種拍攝方法,第3圖為實施例二所提供的拍攝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如第3圖所示,該拍攝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201,獲取智慧型裝置採集的取景畫面。
步驟202,識別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
步驟201~202的執行過程可以參見上述實施例中步驟101~102的執行過程,在此不做贅述。
步驟203,判斷相對位置是否處於預設範圍內,若是,執行步驟205,否則,執行步驟204。
一般情況下,為了獲得較佳的成像效果,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需處於預設範圍內。需要說明的是,一般情況下,構圖框位於取景框中,當構圖框位於取景框中時,預設範圍可以包括取景框內,或者構圖框內。其中,構圖框,用於指示取景畫面中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指示的相對位置。然而,實際應用時,可能存在構圖框未完全位於取景框中的情況,此時,預設範圍還可以包括取景框和構圖框之間的交疊區域,或者取景框和構圖框覆蓋區域。
因此,本發明實施例中,可以判斷相對位置是否處於預設範圍內,若處於預設範圍內,且未獲取到拍照指令,則返回執行步驟201,若未處於預設範圍內,無論是否獲取到拍照指令,均觸發步驟204。
步驟204,根據相對位置,驅動智慧型裝置的底盤和雲台中的至少一個轉動,以使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取景畫面的預設範圍內。
一般情況下,當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相對於預設範圍的偏移量較小時,可以通過驅動智慧型裝置的雲台轉動,使得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取景畫面的預設範圍內。而當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相對於預設範圍的偏移量較大時,此時,可以通過驅動智慧型裝置的底盤轉動,使得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取景畫面的預設範圍內。
因此,本發明實施例中,當取景畫面中,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超出該預設範圍達到第一偏移量時,根據該第一偏移量,驅動該雲台轉動,而當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超出該預設範圍達到第二偏移量時,根據該第二偏移量,驅動該底盤轉動。其中,該第二偏移量大於該第一偏移量。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偏移量和第二偏移量均為預先設置的,例如第一偏移量(或者第二偏移量)可以為智慧型裝置的內置程式預先設置的,或者第一偏移量(或者第二偏移量)可以由使用者進行設置,對此不作限制。
步驟205,判斷是否獲取到拍照指令,若是,執行步驟206,否則,執行步驟201。
先前技術中,通過使用者手動觸發機器人的拍照功能,即機器人的拍照功能為被動觸發式,例如優必選-克魯澤機器人、康力優藍-U05機器人等,拍照方式單一。
而本發明實施例中,當使用者處於靜止狀態時,可以自動觸發智慧型裝置的拍照功能。智慧型裝置控制器可以識別成像物件是否處於靜止狀態,當確定成像物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可以自動產生拍照指令。
作為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智慧型裝置控制器可以根據最近採集到的預設個數的取景畫面之間的相似性,確定成像物件處於靜止狀態。其中,預設個數為預先設置的,例如預設個數可以為智慧型裝置的內置程式預先設定的,或者,預設個數也可以由使用者進行設置,對此不作限制。舉例而言,當預設個數為5個時,如果最近採集到的5個以上的取景畫面的相似性較高,此時,則可以確定成像物件處於靜止狀態。
進一步地,為了提升智慧型裝置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性,在產生拍照指令時,還可以產生文字和語音中的至少一個提示資訊,以提示使用者做好拍照準備,例如提示資訊可以為“我要拍照啦,321茄子!”。
作為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智慧型裝置控制器可以識別成像物件的姿態是否符合預設姿態,其中,預設姿態可以由使用者進行設置,或者,預設姿態可以為智慧型裝置的內置程式預先設定的,對此不作限制;成像物件的姿態可以包括手勢和表情中的至少一個。當確定該成像物件的姿態符合預設姿態的情況下時,可以產生該拍照指令。
需要說明的是,當預設姿態為手勢時,預設姿態可以包括單手做出的手勢和雙手做出的手勢。當為單手做出的手勢時,為了提升智慧型裝置控制器識別效率,可以不分左手做出的手勢還是右手做出的手勢。舉例而言,參見第4圖,當預設姿勢為“比心”時,無論成像物件是通過左手做出的“比心”動作,還是右手做出的“比心”動作,均確定該成像物件的姿態符合預設姿態。而當為雙手做出的手勢時,成像物件需準確做出預設姿態。舉例而言,參見第5圖,當預設姿態為“感謝”時,此時,成像物件需右手握拳,左手張開,並將左手掌心覆蓋在右拳上。
進一步地,為了提升智慧型裝置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性,在產生拍照指令時,還可以產生語音提示資訊,例如,提示資訊可以為“這個pose(或者表情)不錯哦,321茄子!”。
作為又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還可以通過使用者語音觸發自動拍照,智慧型裝置控制器可以根據該智慧型裝置採集到的使用者語音,產生該拍照指令。
進一步地,為了提升智慧型裝置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性,在產生拍照指令時,還可以產生語音提示資訊,例如,當使用者站好後,可以提示使用者“拍照嘍!”。
本發明實施例中,可以通過不同方式,觸發智慧型裝置自動拍照,在豐富拍照方式的基礎上,有效提升使用者的拍照體驗。若獲取到拍照指令,則可以執行步驟206,若未獲取到拍照指令,則返回執行步驟201。
步驟206,判斷相對位置是否符合預設構圖條件,若是,執行步驟208,否則,執行步驟207。
本發明實施例中,當智慧型裝置控制器獲取到拍照指令時,可以判斷相對位置是否符合預設構圖條件,具體地,可以判斷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是否處於該取景框橫向的中心,同時,判斷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是否不低於該取景框縱向的預設高度。只有當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該取景框橫向的中心,且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不低於該取景框縱向的預設高度時,確定相對位置符合預設構圖條件。
步驟207,根據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相對構圖框的偏移量,驅動智慧型裝置的底盤和雲台中的至少一個移動,直至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構圖框內。
具體地,當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相對構圖框的偏移量較小時,可以通過驅動智慧型裝置的雲台轉動,直至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構圖框內。而當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相對構圖框的偏移量較大時,此時,可以通過驅動智慧型裝置的底盤轉動,直至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構圖框內。
作為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當判斷出相對位置不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還可以輸出語音和文字中的至少一個提示資訊,由成像物件根據提示資訊,移動身體,使得成像區域處於構圖框內。
舉例而言,當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未處於取景框橫向的中心時,例如當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位於取景框的左側時,可以語音提示:請往右側走兩步。而當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位於取景框的右側時,可以語音提示:請往左側走兩步。或者,當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低於取景框縱向的預設高度時,可以語音提示:抬首挺胸,站直些!或者為:請往前走兩步!
在輸出提示資訊後,智慧型裝置控制器可以繼續識別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即重新觸發步驟206及後續步驟。
步驟208,識別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判斷空間距離是否符合預設構圖條件,若是,執行步驟210-211,否則,執行步驟209。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實施例中,步驟208是在步驟206之後執行的,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此,步驟208還可以在步驟206之前執行,或者,步驟208可以和步驟206並列執行。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避免成像物件距離智慧型裝置太近,而導致取景畫面中只有成像物件的局部區域或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過大,從而導致成像效果較差,或者,為了避免成像物件距離智慧型裝置太遠,而導致取景畫面中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太小,從而導致成像效果較差,本發明實施例中,預設構圖條件還可以包括: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不低於預設的空間距離範圍。
因此,可以判斷空間距離是否符合預設構圖條件,即確定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是否低於預設構圖條件指示的空間距離範圍,若是,則觸發步驟209,否則,執行步驟210。
步驟209,輸出提示資訊,並繼續識別空間距離,直至空間距離屬於預設構圖條件指示的空間距離範圍。
本發明實施例中,當識別出的空間距離不屬於預設構圖條件指示的空間距離範圍時,可以輸出語音和文字中的至少一個提示資訊。
舉例而言,標記預設構圖條件指示的空間距離範圍為[a,b],當成像物件距離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小於a時,此時,表明成像物件距離智慧型裝置太近,此時,可以輸出語音資訊:有點近了,退後一點拍照效果更佳。而當成像物件距離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大於b時,此時,表明成像物件距離智慧型裝置太遠,此時,可以輸出語音資訊:有點遠了,請往前兩步。
在輸出提示資訊後,智慧型裝置控制器可以繼續識別空間距離,即重新觸發步驟208及後續步驟。
步驟210,控制智慧型裝置連續拍攝至少兩幀圖像。
本發明實施例中,當根據該相對位置和該空間距離,確定該取景畫面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表明此時的構圖品質較佳,因此可以控制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可選地,為了進一步保障成像品質,可以控制智慧型裝置連續拍攝至少兩幀圖像,從而後續可以從至少兩幀圖像中選取圖像品質最佳的圖像進行展示。
步驟211,根據圖像品質,從至少兩幀圖像中選取用於預覽展示的圖像。
可選地,可以從至少兩幀圖像中選取圖像品質最佳的圖像進行展示,從而使用者可以發送或者下載圖像品質最佳的圖像,有效保障成像品質,保障成像效果,提升使用者的拍照體驗。
本實施例的拍攝方法,通過獲取智慧型裝置採集的取景畫面,而後識別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以及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只有當根據相對位置和空間距離,確定取景畫面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才控制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本實施例中,無需使用者自行調整站位以及確認預覽畫面是否符合預期,簡化拍照過程中的操作步驟,提升使用者體驗,以及提高拍照效率。此外,由智慧型裝置控制器根據成像物件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和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自動確定取景畫面是否符合預設構圖條件,只有當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才控制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可以有效保障成像品質,提升成像效果。
為了實現上述實施例,本發明還提出一種拍攝裝置。
第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三所提供的拍攝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如第6圖所示,該拍攝裝置100包括:獲取模組110、識別模組120,以及拍攝模組130。其中,
採集模組110,用於獲取智慧型裝置採集的取景畫面。
識別模組120,用於識別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以及識別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
作為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識別模組120,具體用於根據成像區域的高度與成像物件的實際高度之間的比例關係以及圖像感測器的焦距,確定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其中,圖像感測器用於智慧型裝置採集取景畫面;或者,根據深度攝像頭採集到的深度資料,確定成像物件的空間距離。
拍攝模組130,用於當根據相對位置和空間距離,確定取景畫面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控制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
進一步地,在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參見第7圖,在第6圖所示實施例的基礎上,該拍攝裝置100還可以包括:
驅動模組140,用於當相對位置未處於預設範圍內時,根據相對位置,驅動智慧型裝置的底盤和雲台中的至少一個轉動,以使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取景畫面的預設範圍內。
其中,預設範圍,包括取景框內,或者構圖框內,或者取景框和構圖框之間的交疊區域,或者取景框和構圖框覆蓋區域;其中,構圖框,用於指示取景畫面中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指示的相對位置。
本發明實施例中,預設構圖條件指示的相對位置,包括: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取景框橫向的中心;且,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不低於取景框縱向的預設高度。
作為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驅動模組140,具體用於在取景畫面中,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超出預設範圍達到第一偏移量時,根據第一偏移量,驅動雲台轉動,而在取景畫面中,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超出預設範圍達到第二偏移量時,根據第二偏移量,驅動底盤轉動;其中,第二偏移量大於第一偏移量。
判斷模組150,用於當獲取到拍照指令時,根據相對位置和空間距離,判斷取景畫面是否符合預設構圖條件。
作為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判斷模組150,具體用於根據最近採集到的預設個數的取景畫面之間的相似性,確定成像物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產生拍照指令。
處理模組160,用於若判斷出相對位置不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根據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相對構圖框的偏移量,驅動智慧型裝置的底盤和雲台中的至少一個移動,直至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構圖框內;若判斷出空間距離不符合預設構圖條件,輸出提示資訊,並繼續識別空間距離,直至空間距離屬於預設構圖條件指示的空間距離範圍。
作為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拍攝模組130,具體用於控制智慧型裝置連續拍攝至少兩幀圖像。
選取模組170,用於根據圖像品質,從至少兩幀圖像中選取用於預覽展示的圖像。
需要說明的是,前述對拍攝方法實施例的解釋說明也適用於該實施例的拍攝裝置100,此處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的拍攝裝置,通過獲取智慧型裝置採集的取景畫面,而後識別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以及成像物件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只有當根據相對位置和空間距離,確定取景畫面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才控制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本實施例中,無需使用者自行調整站位以及確認預覽畫面是否符合預期,簡化拍照過程中的操作步驟,提升使用者體驗,以及提高拍照效率。此外,由智慧型裝置控制器根據成像物件在取景畫面中的相對位置和與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自動確定取景畫面是否符合預設構圖條件,只有當符合預設構圖條件時,才控制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可以有效保障成像品質,提升成像效果。
為了實現上述實施例,本發明還提出一種智慧型裝置。
第8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五所提供的智慧型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如第8圖所示,該智慧型裝置包括:記憶體801、處理器802及儲存在記憶體801上並可在處理器802上運行的電腦程式,處理器802執行該程式時,實現如本發明前述實施例提出的拍攝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實施例,本發明還提出一種電腦可讀儲存媒體,其上儲存有電腦程式,其特徵在於,該程式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如本發明前述實施例提出的拍攝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實施例,本發明還提出一種電腦程式產品,該電腦程式產品包括儲存在電腦可讀儲存媒體上的電腦程式,該電腦程式包括程式指令,該程式指令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如本發明前述實施例提出的拍攝方法。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 “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徵、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徵、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複數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徵進行結合和組合。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徵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徵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徵。在本發明的描述中,“複數”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流程圖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過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為,表示包括一個或更多個用於實現定制邏輯功能或過程的步驟的可執行指令的代碼的模組、片段或部分,並且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的範圍包括另外的實現,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討論的順序,包括根據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時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順序,來執行功能,這應被本發明的實施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理解。
在流程圖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邏輯和/或步驟,例如,可以被認為是用於實現邏輯功能的可執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體實現在任何電腦可讀媒體中,以供指令執行系統、裝置或設備(如基於電腦的系統、包括處理器的系統或其他可以從指令執行系統、裝置或設備取指令並執行指令的系統)使用,或結合這些指令執行系統、裝置或設備而使用。就本說明書而言,"電腦可讀媒體"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儲存、通訊、傳播或傳輸程式以供指令執行系統、裝置或設備或結合這些指令執行系統、裝置或設備而使用的裝置。電腦可讀媒體的更具體的示例(非窮盡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個或複數佈線的電連接部(電子裝置),可攜式電腦盤盒(磁裝置),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唯讀記憶體(ROM),可抹除可程式化唯讀記憶體(EPROM或快閃記憶體),光纖裝置,以及可攜式光碟唯讀記憶體(CDROM)。另外,電腦可讀媒體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列印該程式的紙或其他合適的媒體,因為可以例如通過對紙或其他媒體進行光學掃描,接著進行編輯、解譯或必要時以其他合適方式進行處理來以電子方式獲得該程式,然後將其儲存在電腦記憶體中。
應當理解,本發明的各部分可以用硬體、軟體、韌體或它們的組合來實現。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複數步驟或方法可以用儲存在記憶體中且由合適的指令執行系統執行的軟體或韌體來實現。如,如果用硬體來實現和在另一實施方式中一樣,可用本領域公知的下列技術中的任一項或他們的組合來實現:具有用於對資料訊號實現邏輯功能的邏輯閘電路的離散邏輯電路,具有合適的組合邏輯閘電路的專用積體電路,可程式設計閘陣列(PGA),現場可程式設計閘陣列(FPGA)等。
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現上述實施例方法攜帶的全部或部分步驟是可以通過程式來指令相關的硬體完成,該的程式可以儲存於一種電腦可讀儲存媒體中,該程式在執行時,包括方法實施例的步驟之一或其組合。
此外,在本發明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整合在一個處理模組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實體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整合在一個模組中。上述整合的模組既可以採用硬體的形式實現,也可以採用軟體功能模組的形式實現。該整合的模組如果以軟體功能模組的形式實現並作為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也可以儲存在一個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中。
上述提到的儲存媒體可以是唯讀記憶體,磁片或光碟等。儘管上面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範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
100‧‧‧拍攝裝置
110‧‧‧獲取模組
120‧‧‧識別模組
130‧‧‧拍攝模組
140‧‧‧驅動模組
150‧‧‧判斷模組
160‧‧‧處理模組
170‧‧‧選取模組
801‧‧‧記憶體
802‧‧‧處理器
本發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下面結合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所提供的拍攝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第2圖為透視理論的原理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二所提供的拍攝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第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中預設姿態示意圖一;
第5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中預設姿態示意圖二;
第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三所提供的拍攝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第7圖為本發明實施例四所提供的拍攝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第8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五所提供的智慧型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Claims (12)

  1. 一種拍攝方法,其特徵在於,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獲取智慧型裝置採集的一取景畫面; 識別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該取景畫面中的一相對位置,以及識別該成像物件與該智慧型裝置之間的一空間距離; 當根據該相對位置和該空間距離,確定該取景畫面符合一預設構圖條件時,控制該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拍攝方法,其中,該識別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該取景畫面中的一相對位置之後,還包括: 當該相對位置未處於預設範圍內時,根據該相對位置,驅動該智慧型裝置的一底盤和一雲台中的至少一個轉動,以使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該取景畫面的一預設範圍內; 其中,該預設範圍,包括一取景框內,或者一構圖框內,或者該取景框和該構圖框之間的一交疊區域,或者該取景框和該構圖框覆蓋區域;其中,該構圖框,用於指示該取景畫面中符合該預設構圖條件指示的一相對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拍攝方法,其中,該驅動該智慧型裝置的一底盤和一雲台中的至少一個轉動,包括: 若該取景畫面中,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超出該預設範圍達到一第一偏移量,根據該第一偏移量,驅動該雲台轉動; 若該取景畫面中,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超出該預設範圍達到一第二偏移量,根據該第二偏移量,驅動該底盤轉動;其中,該第二偏移量大於該第一偏移量。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拍攝方法,其中,該當根據該相對位置和該空間距離,確定該取景畫面符合一預設構圖條件時,控制該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之前,還包括: 當獲取到一拍照指令時,根據該相對位置和該空間距離,判斷該取景畫面是否符合一預設構圖條件; 若判斷出該相對位置不符合該預設構圖條件,根據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相對構圖框的一偏移量,驅動該智慧型裝置的底盤和雲台中的至少一個移動,直至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該構圖框內; 若判斷出該空間距離不符合該預設構圖條件,輸出一提示資訊,並繼續識別該空間距離,直至該空間距離屬於該預設構圖條件指示的一空間距離範圍。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拍攝方法,其中,該獲取到一拍照指令,包括: 根據最近採集到的預設個數的取景畫面之間的相似性,確定該成像物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產生該拍照指令。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拍攝方法,其中,該預設構圖條件指示的相對位置,包括: 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處於該取景框橫向的中心; 且,該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不低於該取景框縱向的一預設高度。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拍攝方法,其中,該識別該成像物件與該智慧型裝置之間的一空間距離,包括: 根據該成像區域的高度與該成像物件的實際高度之間的比例關係以及圖像感測器的焦距,確定該成像物件與該智慧型裝置之間的空間距離;其中,該圖像感測器用於該智慧型裝置採集該取景畫面; 或者,根據深度攝像頭採集到的深度資料,確定該成像物件的空間距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任一項所述的拍攝方法,其中,該控制該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包括: 控制該智慧型裝置連續拍攝至少兩幀圖像; 該控制該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之後,還包括: 根據圖像品質,從該至少兩幀圖像中選取用於預覽展示的圖像。
  9. 一種拍攝裝置,其特徵在於,該裝置包括: 一獲取模組,用於獲取智慧型裝置採集的一取景畫面; 一識別模組,用於識別成像物件的成像區域在該取景畫面中的一相對位置,以及識別該成像物件與該智慧型裝置之間的一空間距離; 一拍攝模組,用於當根據該相對位置和該空間距離,確定該取景畫面符合一預設構圖條件時,控制該智慧型裝置進行拍攝。
  10. 一種智慧型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一記憶體、一處理器及儲存在記憶體上並可在處理器上運行的一電腦程式,該處理器執行該程式時,實現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任一項所述的拍攝方法。
  11. 一種電腦可讀儲存媒體,其上儲存有一電腦程式,其特徵在於,該程式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任一項所述的拍攝方法。
  12. 一種電腦程式產品,該電腦程式產品包括儲存在一電腦可讀儲存媒體上的一電腦程式,該電腦程式包括一程式指令,該程式指令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任一項所述的拍攝方法。
TW108109735A 2018-03-21 2019-03-21 拍攝方法、裝置和智慧型裝置 TW2019411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201810237073.0 2018-03-21
CN201810237073.0A CN108737718B (zh) 2018-03-21 2018-03-21 拍摄方法、装置和智能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1103A true TW201941103A (zh) 2019-10-16

Family

ID=63940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9735A TW201941103A (zh) 2018-03-21 2019-03-21 拍攝方法、裝置和智慧型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37718B (zh)
TW (1) TW201941103A (zh)
WO (1) WO20191793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37718B (zh) * 2018-03-21 2020-10-16 北京猎户星空科技有限公司 拍摄方法、装置和智能设备
CN109348135A (zh) * 2018-11-21 2019-02-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照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CN109788191A (zh) * 2018-12-21 2019-05-21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 拍照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917968A (zh) * 2019-05-08 2020-11-10 朱钢 一种提高运动题材取景拍摄成功率的实现方法
CN110738142B (zh) * 2019-09-26 2022-12-20 广州广电卓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改善人脸图像采集的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2955711A (zh) * 2020-02-28 2021-06-11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位置信息确定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935393A (zh) * 2020-06-28 2020-11-13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556904A (zh) * 2020-12-30 2022-05-27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云台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设备、云台系统和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44055B2 (ja) * 2008-03-19 2012-05-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制御方法
JP5875453B2 (ja) * 2012-04-19 2016-03-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自動追尾装置
CN104125395A (zh) * 2014-05-30 2014-10-29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自动拍摄的方法及装置
CN104361599B (zh) * 2014-11-25 2017-08-01 深圳市哈工大交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云台摄像机的标定及拍摄方法
CN104914864B (zh) * 2015-05-22 2018-06-08 深圳市大疆灵眸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装置、移动装置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5827933B (zh) * 2015-06-29 2019-04-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方法、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105007418B (zh) * 2015-07-03 2018-07-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拍照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5187719A (zh) * 2015-08-21 2015-12-23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拍摄方法及终端
CN105516609A (zh) * 2016-01-29 2016-04-2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照方法及装置
CN107438155A (zh) * 2016-05-27 2017-12-05 杨仲辉 智能图像拍摄方法
CN107094235A (zh) * 2017-04-07 2017-08-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拍照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7253201B (zh) * 2017-06-14 2023-03-10 电子科技大学 物料射击机器人
CN107592451A (zh) * 2017-08-31 2018-01-16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模式辅助拍照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737718B (zh) * 2018-03-21 2020-10-16 北京猎户星空科技有限公司 拍摄方法、装置和智能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79364A1 (zh) 2019-09-26
CN108737718A (zh) 2018-11-02
CN108737718B (zh) 2020-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941103A (zh) 拍攝方法、裝置和智慧型裝置
TWI697720B (zh) 拍攝方法、裝置、智慧型裝置及儲存媒體
US10165199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for photographing object according to 3D virtual object
US10917571B2 (en) Image capture device control based on determination of blur value of objects in images
WO2018201809A1 (zh) 基于双摄像头的图像处理装置及方法
US9986155B2 (en) Image capturing method, panorama image generat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19061063A1 (zh) 无人机图像采集方法及无人机
CN104717422B (zh) 显示设备以及显示方法
KR102407190B1 (ko) 영상 촬영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CN106292162A (zh) 立体照相装置和相关控制方法
CN109451240B (zh) 对焦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JP2009100301A (ja) 構図判定装置、構図判定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03067656B (zh)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EP2461570A1 (en) Control device, image-capturing system,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CN105812653B (zh)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WO2019137081A1 (zh)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图像处理装置及拍照设备
WO2019104569A1 (zh) 一种对焦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19214574A1 (zh) 图像拍摄方法、装置及电子终端
CN106161964A (zh) 一种拍照方法和装置
CN108600610A (zh) 拍摄辅助方法和装置
JP2020053774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記録方法
WO2019084756A1 (zh)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及飞行器
CN109068118A (zh) 双摄模组的基线距离调整方法、装置及双摄模组
JP2013183185A (ja) 撮像装置、撮影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24022349A1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