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9557A - 限制開關 - Google Patents

限制開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9557A
TW201939557A TW108107635A TW108107635A TW201939557A TW 201939557 A TW201939557 A TW 201939557A TW 108107635 A TW108107635 A TW 108107635A TW 108107635 A TW108107635 A TW 108107635A TW 201939557 A TW201939557 A TW 20193955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portion
rotation shaft
rotation
housing body
limit switc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7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7929B (zh
Inventor
高橋学
月森一如
吉田昂平
米山弘泰
小松信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95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95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79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792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22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 H01H21/24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 H01H21/28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01H21/285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having an operating arm actuated by the movement of the body and mounted on an axis converting its rotating movement into a rectilinear switch activating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22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 H01H21/24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 H01H21/28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22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 H01H21/24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 H01H21/28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01H2021/287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with adjustable head, e.g. the actuator head can have different positions in relation to the limit switch itsel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36Driv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Abstract

一種限制開關,其包括於內部具有接點機構部的開關本體、及能夠裝卸地連接於該開關本體上的操作部。操作部的轉動軸部或軸承部的一者具有突起部,突起部於相對於轉動軸部的徑向上延伸,轉動軸部或軸承部的另一者具有轉動限制部,轉動限制部以能夠環繞轉動軸部對突起部進行接觸的方式配置,限制突起部的環繞轉動軸部的轉動。

Description

限制開關
本揭示是有關於一種限制開關。
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包括於內部收容有內槽開關的殼體的限制開關。於該限制開關中具有自殼體的外部延伸至內部為止且能夠轉動地支持於殼體上的軸、及與軸的殼體的外部側的端部連接並能夠使軸轉動的臂。
所述限制開關以如下方式構成:當對臂施加外力來使臂自初始位置進行轉動時,於殼體的內部與軸連接的凸輪部轉動而使內置開關開啟,另一方面,當解除已施加至臂上的外力時,臂復原至初始位置而使內置開關關閉。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20422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於所述限制開關中,當對臂施加了設想以上的大小的外力的情況下,存在凸輪部等用於使限制開關開啟、關閉的驅動零件破損,限制開關發生故障的情況。於此情況下,存在限制開關的修理花費工夫,而欠缺便利性之虞。
本揭示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容易修理且便利性高的限制開關。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揭示的一例的限制開關包括:
開關本體,於內部具有接點機構部;以及
操作部,能夠裝卸地連接於所述開關本體上;
所述操作部具有:
殼體本體,與所述開關本體連接;
轉動軸部,自所述殼體本體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殼體本體的內部為止,並且能夠環繞其延伸方向進行轉動;
軸承部,設置於所述殼體本體中,能夠轉動地支持所述轉動軸部;以及
操作桿,於所述殼體本體的外部與所述轉動軸部連接,並且使所述轉動軸部轉動來使所述接點機構部開啟、關閉;
所述轉動軸部或所述軸承部的一者具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於相對於所述轉動軸部的徑向上延伸,
所述轉動軸部或所述軸承部的另一者具有轉動限制部,所述轉動限制部以能夠環繞所述轉動軸部對所述突起部進行接觸的方式配置,限制所述突起部的環繞所述轉動軸部的轉動。
[發明的效果]
根據所述限制開關,具有能夠裝卸地連接於開關本體上的操作部,該操作部的轉動軸部或軸承部的一者具有突起部,突起部於相對於轉動軸部的徑向上延伸,轉動軸部或軸承部的另一者具有轉動限制部,轉動限制部以能夠環繞轉動軸部對突起部進行接觸的方式配置,限制突起部的環繞轉動軸部的轉動。即,所述限制開關於轉動軸部及軸承部中,藉由限制轉動軸部的轉動,限制操作桿的轉動。藉此,即便自其轉動方向對操作桿施加了設想以上的大小的外力,亦可防止使接點機構部開啟、關閉的驅動零件的破損,因此例如只要更換操作部便可修理限制開關。即,可實現容易修理且便利性高的限制開關。
以下,根據隨附圖式對本揭示的一例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的說明中,視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用語(例如包含「上」、「下」、「右」、「左」的用語),但該些用語的使用是為了使參照圖式的本揭示的理解變得容易,本揭示的技術範圍並不由該些用語的含義來限定。另外,以下的說明本質上只不過是例示,並不意圖限制本揭示、其適用物、或其用途。進而,圖式是示意性的圖,各尺寸的比率等未必與現實者一致。
如圖1所示,本揭示的一實施方式的限制開關1包括:開關本體2,於內部具有接點機構部(未圖示);以及操作部3,能夠裝卸地連接於該開關本體2上。
如圖1所示,開關本體2具有中空的大致長方體狀,於在其長邊方向上相對的側面的一方(即,圖1的上側的面)連接有操作部3。
如圖1所示,操作部3具有:殼體10;轉動軸部20,自殼體10的外部延伸至殼體10的內部為止,且能夠環繞其延伸方向進行轉動;軸承部30(參照圖3),設置於殼體10中,能夠轉動地支持轉動軸部20;以及操作桿40,於殼體10的外部與轉動軸部20連接。
如圖2所示,殼體10具有與開關本體2連接的中空且大致立方體狀的殼體本體11、及設置於該殼體本體11的一面上的周壁部12。於殼體本體11中設置有軸承部30,於該軸承部30上能夠轉動地支持自殼體本體11的外部延伸至殼體本體11的內部為止的轉動軸部20。另外,作為一例,周壁部12具有大致圓筒狀,如圖3所示,於殼體本體11的外部,環繞轉動軸部20包圍軸承部30。
如圖2所示,轉動軸部20具有大致圓柱形狀,以能夠環繞其延伸方向進行轉動的方式構成。
如圖3所示,轉動軸部20具有於相對於轉動軸部20的徑向上延伸的突起部21、及在與轉動軸部20的延伸方向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並收容保持突起部21的凹部22。該突起部21相對於轉動軸部20由其他構件構成,其一部分被壓入凹部22中來收容保持。突起部21及凹部22的各者於轉動軸部20的延伸方向上比後述的密封部13更靠近殼體本體11的內部,突起部21以於相對於轉動軸部20的圓周方向上接觸後述的軸承部30的轉動限制部31的方式配置。即,藉由軸承部30的轉動限制部31來限制突起部21的環繞轉動軸部20的轉動,而劃定轉動軸部20的轉動範圍。
如圖3所示,軸承部30設置於殼體本體11中,離殼體本體11的內部遠的一側的端部由周壁部12包圍。如圖4所示,該軸承部30具有可能夠轉動地支持轉動軸部20的大致圓筒狀,於所述離殼體本體11的內部遠的一側的端部上設置有轉動限制部31。
如圖5所示,轉動限制部31包含於相對於轉動軸部20的圓周方向上延伸的切口,相對於轉動軸部20的圓周方向的第一端部32及第二端部33接觸轉動軸部20的突起部21,限制轉動軸部20的突起部21的環繞轉動軸部20的轉動。
再者,於周壁部12內且於轉動軸部20的延伸方向上,在比軸承部30離殼體本體11的內部更遠的一側的端部上設置有密封部13。該密封部13例如包含油封,將殼體本體11的內部密封。
如圖1所示,操作桿40配置於殼體本體11的外部,在與轉動軸部20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操作桿40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與轉動軸部20連接,以可使轉動軸部20伴隨操作桿40的轉動而轉動的方式構成。另外,於操作桿40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上,設置有相對於與轉動軸部20大致平行的轉動軸L可能夠轉動地得到支持的輥41。
如圖2所示,操作桿40以能夠在中間的復原位置P1與兩端的第一動作位置P2及第二動作位置P2之間轉動的方式構成,所述中間的復原位置P1於轉動軸部20的相對於延伸方向的圓周方向上空開間隔來配置。於所述限制開關1中,復原位置P1、第一動作位置P2及第二動作位置P3於環繞轉動軸部20的圓周方向上,相互以約90度的間隔來配置。再者,於圖2中,由虛線來表示於操作桿40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線。
如圖1所示,操作桿40於未被施加外力的狀態下,位於復原位置P1上。此時,操作桿40自轉動軸部20沿著開關本體2的長邊方向朝遠離開關本體2的方向延伸。再者,於操作桿40位於復原位置P1上的狀態下,開關本體2內的接點機構部變成關閉。
另一方面,當對操作桿40施加相對於轉動軸L的圓周方向的外力時,操作桿40與轉動軸部20一同自復原位置P1朝第一動作位置P2或第二動作位置P3轉動。藉由該操作桿40的轉動,與轉動軸部20連接的後述的第一凸輪部61及第二凸輪部61轉動,而將開關本體2內的接點機構部自關閉切換成開啟。即,操作桿40以使轉動軸部20轉動來使接點機構部開啟、關閉的方式構成。
再者,如圖5所示,於所述限制開關1中,當操作桿40位於第一動作位置P2上的情況下,轉動軸部20的突起部21接觸軸承部30的轉動限制部31的相對於轉動軸部20的圓周方向的第一端部32,另一方面,當操作桿40位於第二動作位置P3上的情況下,轉動軸部20的突起部21接觸軸承部30的轉動限制部31的相對於轉動軸部20的圓周方向的第二端部33。
另外,如圖3所示,操作部3具有轉動軸支持部50。該轉動軸支持部50於周壁部12內且於轉動軸部20的延伸方向上,環繞轉動軸部20而設置於比軸承部30更遠離殼體本體11的內部的位置上。
詳細而言,如圖4所示,轉動軸支持部50包含環繞轉動軸部20遍及全周來配置的大致圓環狀的第二軸承部51。該第二軸承部51於沿著轉動軸部20的延伸方向的外力(即,圖1中所示的沿著轉動軸L的外力F)未被施加至操作桿40上的狀態下,容許轉動軸部20的轉動,於沿著轉動軸部20的延伸方向的外力被施加至操作桿40上的狀態下,相對於轉動軸部20的徑向外側的端部52接觸周壁部12的內周面121(圖3中所示)來支持轉動軸部20。
進而,如圖3所示,操作部3具有於殼體本體11的內部分別與轉動軸部20連接的第一凸輪部61與第二凸輪部62、及設置於殼體本體11的內部的彈性部63。第二凸輪部62與第一凸輪部61相對於轉動軸部20對稱地配置。
再者,如圖6所示,連接有第一凸輪部61、第二凸輪部62及彈性部63的轉動軸部20,沿著與其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剖面具有大致半圓弧形狀,並形成有後述的第一凸輪部61及第二凸輪部62的卡止突起部613、卡止突起部623所卡止的卡止面23。
如圖6所示,第一凸輪部61為圓環狀(不僅包含完全的圓環狀,亦包含設置有一部分切口的大致圓環狀),具有第一傳遞部611,所述第一傳遞部611於操作桿40自復原位置P1朝第一動作位置P2轉動時與轉動軸部20一同轉動來使接點機構部開啟、關閉,於操作桿40自復原位置P1朝第二動作位置P3轉動時不與轉動軸部20一同轉動。即,第一傳遞部611將藉由操作桿40自復原位置P1朝第一動作位置P2轉動所產生的轉動軸部20的轉動運動的動力傳遞至驅動零件中,而使接點機構部開啟、關閉。
於第一凸輪部61的大致中央設置有大致圓形的貫穿孔部612。於該貫穿孔部612的內周面上設置有卡止於轉動軸部20的卡止面23上的卡止突起部613。藉由該卡止突起部613,當操作桿40於自復原位置P1朝向第一動作位置P2的第二方向B上轉動時,第一凸輪部61與轉動軸部20一同進行轉動,另一方面,當操作桿40於自復原位置P1朝向第二動作位置P3的第一方向A上轉動時,第一凸輪部61不與轉動軸部20一同進行轉動,而容許相對於第一凸輪部61的轉動軸部20的轉動。
於第一傳遞部611中的操作桿40自復原位置P1朝向第一動作位置P2的第二方向B的下游側的端部,設置有第一接觸面614。如圖8所示,該第一接觸面614以於操作桿40位於復原位置P1上的狀態下,接觸後述的第一接觸突部71的方式配置。另外,於第一傳遞部611的相對於轉動軸部20的第一接觸面614的相反側,設置有卡止彈性部63的第一端部631的彈簧卡止部615。
如圖7所示,第二凸輪部62為圓環狀(不僅包含完全的圓環狀,亦包含設置有一部分切口的大致圓環狀),具有第二傳遞部621,所述第二傳遞部621於操作桿40自復原位置P1朝第二動作位置P3轉動時與轉動軸部20一同轉動來使接點機構部開啟、關閉,於操作桿40自復原位置P1朝第一動作位置P2轉動時不與轉動軸部20一同轉動。即,第二傳遞部621將藉由操作桿40自復原位置P1朝第二動作位置P3轉動所產生的轉動軸部20的轉動運動的動力傳遞至驅動零件中,而使接點機構部開啟、關閉。
於第二凸輪部62的大致中央設置有大致圓形的貫穿孔部622。於該貫穿孔部622的內周面上設置有卡止於轉動軸部20的卡止面23上的卡止突起部623。藉由該卡止突起部623,當操作桿40於自復原位置P1朝向第二動作位置P3的第一方向A上轉動時,第二凸輪部62與轉動軸部20一同進行轉動,另一方面,當操作桿40於自復原位置P1朝向第一動作位置P2的第二方向B上轉動時,第二凸輪部62不與轉動軸部20一同進行轉動,而容許相對於第二凸輪部62的轉動軸部20的轉動。
於第二傳遞部621中的操作桿40自復原位置P1朝向第二動作位置P3的第一方向A的下游側的端部,設置有第二接觸面624。如圖8所示,該第二接觸面624以於操作桿40位於復原位置P1上的狀態下,接觸後述的第二接觸突部72的方式配置。另外,於第二傳遞部621的相對於轉動軸部20的第二接觸面624的相反側,設置有卡止彈性部63的第二端部632的彈簧卡止部625。
再者,於所述限制開關1中,第一凸輪部61的第一接觸面614及第二凸輪部62的第二接觸面624分別配置在與轉動軸部2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同一個假想平面上。
如圖4所示,彈性部63包含螺旋彈簧,配置於第一凸輪部61與第二凸輪部62之間,以第一端部631卡止於第一凸輪部61的彈簧卡止部615上,第二端部632卡止於第二凸輪部62的彈簧卡止部625上的狀態與轉動軸部20連接。該彈性部63經由第一凸輪部61及轉動軸部20而自第一動作位置P2朝復原位置P1對操作桿40施力,並且經由第二凸輪部62及轉動軸部20而自第二動作位置P3朝復原位置P1對操作桿40施力。
另外,操作部3具有分別設置於殼體本體11的內部的第一凸輪轉動限制部及第二凸輪轉動限制部。
如圖8所示,第一凸輪轉動限制部包含第一凸輪部61的第一接觸面614、及與殼體本體11連接的第一接觸突部71。第一接觸突部71以如下方式構成:自殼體本體11的內部朝第一接觸面614延伸,當操作桿40位於復原位置P1上時接觸第一接觸面614,限制第一凸輪部61朝操作桿40自復原位置P1朝向第二動作位置P3的第一方向A的轉動。
如圖8所示,第二凸輪轉動限制部包含第二凸輪部62的第二接觸面624、及與殼體本體11連接的第二接觸突部72。第二接觸突部72以如下方式構成:自殼體本體11的內部朝第二接觸面624延伸,當操作桿40位於復原位置P1上時接觸第二接觸面624,限制第二凸輪部62朝操作桿40自復原位置P1朝向第二動作位置P2的第二方向B的轉動。
再者,第一接觸面614及第二接觸面624的各者例如藉由對第一傳遞部611的第一方向下游側的端部及第二傳遞部621的第二方向下游側的端部進行壓碎加工來形成。
於所述限制開關1中,操作部3具有轉動軸支持部50,所述轉動軸支持部50於沿著轉動軸部20的延伸方向的外力未被施加至操作桿40上的狀態下,容許相對於殼體本體11的轉動軸部20的轉動,於沿著轉動軸部20的延伸方向的外力被施加至操作桿40上的狀態下,接觸周壁部12來支持轉動軸部20。藉由該轉動軸支持部50,可防止由沿著轉動軸部20的延伸方向的外力所引起的轉動軸部20的變形,因此可實現難以發生故障的限制開關1。
另外,轉動軸支持部50具有環繞轉動軸部20遍及全周來配置的圓環狀的第二軸承部51。藉此,可於環繞轉動軸部20的任意的位置上,防止由沿著轉動軸部20的延伸方向的外力所引起的轉動軸部20的變形。
另外,於所述限制開關1中,具有能夠裝卸地連接於開關本體2上的操作部3,該操作部3的轉動軸部20具有突起部21,突起部21於相對於該轉動軸部20的徑向上延伸,軸承部30具有轉動限制部31,轉動限制部31以能夠環繞轉動軸部20對突起部21進行接觸的方式配置,限制突起部21的環繞轉動軸部20的轉動。即,所述限制開關1並非在開關本體2或操作部3的內部,而是在轉動軸部20及軸承部30中限制轉動軸部20的轉動,藉此限制操作桿40的轉動。藉此,即便自其轉動方向對操作桿40施加了設想以上的大小的外力,亦可防止各凸輪部61、凸輪部62等使接點機構部開啟、關閉的驅動零件的破損,例如,可因此只要更換操作部便可修理限制開關1。即,可實現容易修理且便利性高的限制開關1。
另外,操作部3具有:筒狀的周壁部12,於殼體本體11的外部,環繞轉動軸部20包圍軸承部30;以及密封部13,於周壁部12內且於轉動軸部20的延伸方向上,比軸承部30更遠離殼體本體11的內部來配置,將殼體本體11的內部密封;突起部21於轉動軸部20的延伸方向上,比密封部13更靠近殼體本體11的內部來配置。藉此,可將操作部3的內部密封,並防止凸輪部61、凸輪部62等使接點機構部開啟、關閉的驅動零件的破損,因此可進一步提高限制開關1的便利性。
另外,於轉動軸部20上設置有自該轉動軸部20朝徑向的外側延伸的突起部21,於軸承部30上設置有轉動限制部31。藉此,可容易地實現容易修理且便利性高的限制開關1。
另外,突起部21相對於轉動軸部20由其他構件構成,轉動軸部20具有凹部22,凹部22在與其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並收容保持突起部21的一部分。藉此,例如利用硬度比轉動軸部20高的材料構成突起部21,可提高突起部21的強度。
另外,於所述限制開關1中,操作部3具有:彈性部63,經由轉動軸部20及第一凸輪部61而自第一動作位置P2朝復原位置P1對操作桿40施力,並且經由轉動軸部20及第二凸輪部62而自第二動作位置P3朝復原位置P1對操作桿40施力;第一凸輪轉動限制部614、71,限制操作桿40自復原位置P1朝向第二動作位置P3的第一方向A上的第一凸輪部61的轉動;以及第二凸輪轉動限制部624、72,限制操作桿40自復原位置P1朝向第一動作位置P2的第二方向B上的第二凸輪部的轉動。藉由彈性部63、第一凸輪轉動限制部614、71及第二凸輪轉動限制部624、72,可減少復原位置P1上的操作桿40的搖動,而使操作桿40於復原位置P1上立即停止。其結果,可實現抑制操作桿40的復原位置P1的偏差,能夠正確地進行動作的限制開關1。
另外,第一凸輪轉動限制部具有:第一接觸面614,設置於第一傳遞部611中的操作桿40自復原位置P1朝向第一動作位置P2的第二方向B的下游側的端部;以及第一接觸突部71,與殼體本體11連接,並且當操作桿40位於復原位置P1上時接觸第一接觸面614,限制第一凸輪部61朝第一方向A的轉動;第二凸輪轉動限制部具有:第二接觸面624,設置於第二傳遞部621中的第一方向A的下游側的端部;以及第二接觸突部72,與殼體本體11連接,並且當操作桿40位於復原位置P1上時接觸第二接觸面624,限制第二凸輪部62朝第二方向B的轉動。藉此,可進一步減少復原位置P1上的操作桿40的搖動。
再者,所述限制開關1並不限定於所述實施方式,只要操作部3具有轉動軸支持部50,則可採用任意的結構。例如,亦可省略轉動軸支持部50、第一凸輪轉動限制部及第二凸輪轉動限制部。
轉動軸支持部50並不限定於包含環繞轉動軸部20遍及全周來配置的大致圓環狀的第二軸承部51的情況。例如,如圖9所示,亦可包含自轉動軸部20朝其徑向的外側延伸的突出部53。作為一例,設置多個該突出部53,並於轉動軸部20的圓周方向上空開間隔來配置。如此,轉動軸支持部50只要是可於沿著轉動軸部20的延伸方向的外力F未被施加至操作桿40上的狀態下,容許轉動軸部20的轉動,於沿著轉動軸部20的延伸方向的外力被施加至操作桿40上的狀態下,接觸周壁部12來支持轉動軸部20的結構,則可採用任意的結構。即,可實現不易發生故障且設計的自由度高的限制開關1。
突起部並不限定於轉動軸部20,例如,如圖10所示,亦可為軸承部30的突起部34,突起部34自與轉動軸部20相向的內周面朝與轉動軸部20正交的方向延伸。再者,於圖10的轉動軸部20中,設置有槽狀的轉動限制部24,轉動限制部24能夠收容軸承部30的突起部34且於轉動軸部20的圓周方向上延伸。
突起部21並不限定於相對於轉動軸部20由其他構件構成的情況,亦可由與轉動軸部20相同的構件一體地構成。
第一凸輪轉動限制部及第二凸輪轉動限制部的各者並不限定於包含接觸面614、接觸面624及接觸突部71、接觸突部72的情況。例如,如圖11所示,亦可由第三接觸面616與第一彈性止動件73來構成第一凸輪轉動限制部,由第四接觸面626與第二彈性止動件74來構成第二凸輪轉動限制部。第三接觸面616及第四接觸面626的各者以如下方式配置:當轉動軸部20位於復原位置P1上時,自轉動軸部20的延伸方向觀察,於第一傳遞部611與第二傳遞部621之間且於操作桿40的延伸方向(即,圖11的向上)上與殼體本體11相向。另外,第一彈性止動件73及第二彈性止動件74的各者分別接觸第三接觸面616及第四接觸面626,在與轉動軸部20正交的方向上對各凸輪部61、凸輪部62施力。
另外,例如第一接觸突部71及第二接觸突部72的各者可包含與殼體本體11相同的構件,亦可包含其他構件(例如橡膠等彈性構件、固定螺釘(set screw)或墊片(shim))。
如此,第一凸輪轉動限制部及第二凸輪轉動限制部的各者只要是可限制第一凸輪部61朝第二方向B的轉動、或第二凸輪部62朝第一方向A的轉動的結構,則可採用任意的結構。即,可實現能夠正確地進行動作且設計的自由度高的限制開關1。
周壁部12並不限定於相對於殼體10一體地設置的情況,亦可設置成不同體。於此情況下,周壁部12可包含與殼體本體11相同的材料,亦可包含不同的材料。
以上,參照圖式對本揭示中的各種實施方式進行了詳細說明,最後對本揭示的各種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的說明中,作為一例,亦添加參照符號來記載。
本揭示的第一形態的限制開關1包括:
開關本體2,於內部具有接點機構部;以及
操作部3,能夠裝卸地連接於所述開關本體2上;
所述操作部3具有:
殼體本體11,與所述開關本體2連接;
轉動軸部20,自所述殼體本體11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殼體本體11的內部為止,並且能夠環繞其延伸方向進行轉動;
軸承部30,設置於所述殼體本體11中,能夠轉動地支持所述轉動軸部20;以及
操作桿40,於所述殼體本體11的外部與所述轉動軸部20連接,並且使所述轉動軸部20轉動來使所述接點機構部開啟、關閉;
所述轉動軸部20或所述軸承部30的一者具有突起部21、突起部34,突起部21、突起部34於相對於所述轉動軸部20的徑向上延伸,
所述轉動軸部20或所述軸承部30的另一者具有轉動限制部31、轉動限制部24,轉動限制部31、轉動限制部24以能夠環繞所述轉動軸部20對所述突起部21、突起部34進行接觸的方式配置,限制所述突起部21、突起部34的環繞所述轉動軸部20的轉動。
根據第一形態的限制開關1,即便自其轉動方向對操作桿40施加了設想以上的大小的外力,亦可防止凸輪部61、凸輪部62等使接點機構部開啟、關閉的驅動零件的破損,因此例如只要更換操作部便可修理限制開關1。即,可實現容易修理且便利性高的限制開關1。
本揭示的第二形態的限制開關1的所述操作部3包括:
筒狀的周壁部12,於所述殼體本體11的外部,環繞所述轉動軸部20包圍所述軸承部30;以及
密封部13,於所述周壁部12內且於所述轉動軸部20的延伸方向上,比所述軸承部30更遠離所述殼體本體11的內部來配置,將所述殼體本體11的內部密封;且
所述突起部21、突起部34於所述轉動軸部20的延伸方向上,比所述密封部13更靠近所述殼體本體11的內部來配置。
根據第二形態的限制開關1,可將操作部3的內部密封,並防止凸輪部61、凸輪部62等使接點機構部開啟、關閉的驅動零件的破損,因此可進一步提高限制開關1的便利性。
本揭示的第三形態的限制開關1於所述轉動軸部20上設置有自所述轉動軸部20朝所述徑向的外側延伸的所述突起部21,且
於所述軸承部30上設置有所述轉動限制部31。
根據第三形態的限制開關1,可容易地實現容易修理且便利性高的限制開關1。
本揭示的第四形態的限制開關1的所述突起部21相對於所述轉動軸部20由其他構件構成,且
所述轉動軸部20具有凹部22,凹部22在與其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並收容保持所述突起部21的一部分。
根據第四形態的限制開關1,例如利用硬度比轉動軸部20高的材料構成突起部21,藉此可提高突起部21的強度。
再者,藉由將所述各種實施方式或變形例中的任意的實施方式或變形例適宜組合,可取得各自所具有的效果。另外,可進行實施方式彼此的組合、或實施例彼此的組合、或實施方式與實施例的組合,並且亦可進行不同的實施方式或實施例中的特徵彼此的組合。
一面參照隨附圖式一面與較佳的實施方式相關聯而充分地記載了本揭示,但對於已熟練該技術的人們而言,各種變形或修正不言自明。此種變形或修正只要不脫離由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提出的本揭示的範圍,則應理解為包含於其中。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揭示的限制開關例如可應用於汽車等的裝配線。
1‧‧‧限制開關
2‧‧‧開關本體
3‧‧‧操作部
10‧‧‧殼體
11‧‧‧殼體本體
12‧‧‧周壁部
121‧‧‧內周面
13‧‧‧密封部
20‧‧‧轉動軸部
21、34‧‧‧突起部
22‧‧‧凹部
23‧‧‧卡止面
24、31‧‧‧轉動限制部
30‧‧‧軸承部
32‧‧‧第一端部
33‧‧‧第二端部
40‧‧‧操作桿
41‧‧‧輥
50‧‧‧轉動軸支持部
51‧‧‧第二軸承部
52‧‧‧端部
53‧‧‧突出部
61‧‧‧第一凸輪部
611‧‧‧第一傳遞部
612、622‧‧‧貫穿孔部
613、623‧‧‧卡止突起部
614‧‧‧第一接觸面
615、625‧‧‧彈簧卡止部
616‧‧‧第三接觸面
62‧‧‧第二凸輪部
621‧‧‧第二傳遞部
624‧‧‧第二接觸面
626‧‧‧第四接觸面
63‧‧‧彈性部
631‧‧‧第一端部
632‧‧‧第二端部
71‧‧‧第一接觸突部
72‧‧‧第二接觸突部
73‧‧‧第一彈性止動件
74‧‧‧第二彈性止動件
P1‧‧‧復原位置
P2‧‧‧第一動作位置
P3‧‧‧第二動作位置
A‧‧‧第一方向
B‧‧‧第二方向
F‧‧‧外力
L‧‧‧轉動軸
圖1是表示本揭示的一實施方式的限制開關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卸除了圖1的限制開關的操作桿的狀態的操作部的立體圖。
圖3是沿著圖2的III-III線的剖面圖。
圖4是表示卸除了圖1的限制開關的殼體及操作桿的狀態的操作部的立體圖。
圖5是沿著圖2的V-V線的剖面圖。
圖6是沿著圖4的VI-VI線的剖面圖。
圖7是沿著圖4的VII-VII線的剖面圖。
圖8是沿著圖2的VIII-VIII線的剖面圖。
圖9是表示圖1的限制開關的第一變形例的正面圖。
圖10是表示圖1的限制開關的第二變形例的沿著圖2的III-III線的剖面圖。
圖11是表示圖1的限制開關的第三變形例的沿著圖2的VIII-VIII線的剖面圖。

Claims (4)

  1. 一種限制開關,包括: 開關本體,於內部具有接點機構部;以及 操作部,能夠裝卸地連接於所述開關本體上; 所述操作部具有: 殼體本體,與所述開關本體連接; 轉動軸部,自所述殼體本體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殼體本體的內部為止,並且能夠環繞其延伸方向進行轉動; 軸承部,設置於所述殼體本體中,能夠轉動地支持所述轉動軸部;以及 操作桿,於所述殼體本體的外部與所述轉動軸部連接,並且使所述轉動軸部轉動來使所述接點機構部開啟、關閉; 所述轉動軸部或所述軸承部的一者具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於相對於所述轉動軸部的徑向上延伸, 所述轉動軸部或所述軸承部的另一者具有轉動限制部,所述轉動限制部以能夠環繞所述轉動軸部對所述突起部進行接觸的方式配置,限制所述突起部的環繞所述轉動軸部的轉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限制開關,其中所述操作部包括: 筒狀的周壁部,於所述殼體本體的外部,環繞所述轉動軸部包圍所述軸承部;以及 密封部,於所述周壁部內且於所述轉動軸部的延伸方向上,比所述軸承部更遠離所述殼體本體的內部來配置,將所述殼體本體的內部密封;且 所述突起部於所述轉動軸部的延伸方向上,比所述密封部更靠近所述殼體本體的內部來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限制開關,其中於所述轉動軸部上設置有自所述轉動軸部朝所述徑向的外側延伸的所述突起部,且 於所述軸承部上設置有所述轉動限制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限制開關,其中所述突起部相對於所述轉動軸部由其他構件構成,且 所述轉動軸部具有凹部,所述凹部在與其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並收容保持所述突起部的一部分。
TW108107635A 2018-03-14 2019-03-07 限制開關 TWI6979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6938A JP6866862B2 (ja) 2018-03-14 2018-03-14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JP2018-046938 2018-03-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9557A true TW201939557A (zh) 2019-10-01
TWI697929B TWI697929B (zh) 2020-07-01

Family

ID=67908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7635A TWI697929B (zh) 2018-03-14 2019-03-07 限制開關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056295B2 (zh)
JP (1) JP6866862B2 (zh)
KR (1) KR102340957B1 (zh)
CN (1) CN111066111B (zh)
DE (1) DE112019001279T5 (zh)
TW (1) TWI697929B (zh)
WO (1) WO201917666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134814A5 (zh) * 1971-04-21 1972-12-08 Telemecanique Electrique
CN1063577A (zh) * 1991-01-20 1992-08-12 李国宁 限位开关
JPH11176290A (ja) * 1997-12-11 1999-07-02 Omron Corp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およびその動作点調整方法
JP3959826B2 (ja) * 1998-02-24 2007-08-15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CN100573762C (zh) * 2006-01-27 2009-12-23 上海拜骋电器有限公司 开关组件
CN202189713U (zh) * 2011-01-24 2012-04-11 黄文敏 一种刀开关旋转操作机构
CN102956393A (zh) * 2011-08-24 2013-03-06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JP5842527B2 (ja) * 2011-10-14 2016-01-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押ボタンスイッ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5935334B2 (ja) 2012-01-13 2016-06-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JP6080359B2 (ja) * 2012-01-13 2017-02-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ITMI20130061U1 (it) * 2013-02-18 2014-08-19 Elesa Spa Cerniera avente un interruttore di sicurezza incorporato.
JP6316075B2 (ja) * 2014-04-15 2018-04-25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66111B (zh) 2022-02-08
JP6866862B2 (ja) 2021-04-28
WO2019176664A1 (ja) 2019-09-19
TWI697929B (zh) 2020-07-01
DE112019001279T5 (de) 2020-11-26
US11056295B2 (en) 2021-07-06
US20210027958A1 (en) 2021-01-28
CN111066111A (zh) 2020-04-24
KR20200027007A (ko) 2020-03-11
JP2019160629A (ja) 2019-09-19
KR102340957B1 (ko) 2021-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4479B (zh) 限制開關
TW201939559A (zh) 限制開關
TW201939557A (zh) 限制開關
JP5738656B2 (ja) ダンパ
JP5006963B2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8047729A (ja)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装置
JP2020112259A (ja) 開閉弁
JP5977891B2 (ja) 回転型電気部品
JP4651523B2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785696B2 (ja) 開閉弁
KR20160003100U (ko) 도어록의 손잡이 조절장치
JP2024504497A (ja) 壁に設けられた開口を真空密に閉鎖する閉鎖装置
JP3182731U (ja) レバースイッチ装置
JP2014105768A (ja) ヒンジ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