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8359A - 防眩薄膜 - Google Patents

防眩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8359A
TW201938359A TW108108379A TW108108379A TW201938359A TW 201938359 A TW201938359 A TW 201938359A TW 108108379 A TW108108379 A TW 108108379A TW 108108379 A TW108108379 A TW 108108379A TW 201938359 A TW201938359 A TW 20193835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les
glare
density
resin
base res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8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京春
杉山靖典
渡部洋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木本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木本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木本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83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835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為提供一種具有優良防眩性,難產生刺眼的可對應高精細化的防眩薄膜。
藉由以下防眩薄膜而解決上述課題,該防眩薄膜(1)為於基材薄膜(10)的至少一面上具有防眩層(11)者,其特徵為防眩層(11)含有基礎樹脂(12)、與基礎樹脂(12)的折射率差為0.02以上且密度超過該基礎樹脂(12)的密度之0.90倍的粒子A,及密度為基礎樹脂(12)的密度之0.90倍以下的粒子B者。作為粒子B藉由使用密度小的聚烯烴粒子等而可防止粒子B的沈澱,進而容易解決上述課題。

Description

防眩薄膜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防眩薄膜,更詳細為有關藉由使用特定2種類粒子,可大幅度地改善刺眼及防眩性的防眩薄膜。
過去對於液晶顯示器、CRT顯示器、EL顯示器、電漿顯示器等顯示裝置,必須防止螢光燈或外部光線等映入,於表面上具備凹凸結構的防眩薄膜被設置於顯示器表面上。
作為如此防眩薄膜,已知有種種藉由於透明的基礎樹脂中分散微粒子,於表面上形成凹凸結構者(例如專利文獻1~3)。
作為基礎樹脂,藉由使用紫外線硬化樹脂等,防眩薄膜發揮硬質塗布性,而可作為偏光板之保護薄膜等使用。
近年來,欲使畫質變好,開發出畫素尺寸小的高精細顯示器裝置。對於如此高精細顯示器裝置中之顯示器,容易產生防眩薄膜的表面之凹凸結構成為亮點,而產生畫面之「刺眼」(產生明亮度的不均勻)的問題。
於專利文獻2中揭示將防眩層的表面霧度值(外部霧度值)與內部霧度值各設定在特定範圍內的防眩薄膜,雖專利文獻2的實施例中記載若表面霧度值過小時會使炫光變大(防眩性變差),若內部霧度值過小時,容易產生表面眩光(刺眼),但未記載欲使霧度值設定在特定範圍內的具體方針。
又,在專利文獻3中揭示藉由界定防眩性硬質塗布薄膜之全霧度值、內部霧度值除以全霧度值的値、防眩性硬質塗布層表面之表面粗度等,可對應本來為矛盾問題的高對比化、防眩性之確保、白色模糊之防止、對應高精細的所有事項。但,對於專利文獻3中並未揭示有關實現所望霧度值或表面形狀的具體方法。
欲對應高精細化,要求具有優良辨識性之顯示裝置,欲實現該顯示裝置的高性能防眩薄膜之開發正被期待著。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特開平6-018706號公報
[專利文獻2] 特開平11-305010號公報
[專利文獻3] 特開2013-178533號公報
[發明所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為有鑑於上述背景技術所成者,該課題為提供一種具有優良防眩性且不容易產生刺眼的可對應高精細化之防眩薄膜。

[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者們重複詳細檢討必須解決的上述課題之結果,發現若併用具有防眩層的基礎樹脂與特定折射率差之內部擴散用的粒子A,與比基礎樹脂更輕的外部擴散用之粒子B而製作出防眩薄膜,可個別設計出內部擴散與外部擴散,而可同時使防眩性與刺眼防止皆佳,進而完成本發明。
即,本發明為提供一種於基材薄膜的至少一面具有防眩層的防眩薄膜,其特徵為該防眩層為含有基礎樹脂、與該基礎樹脂的折射率差為0.02以上且密度超過該基礎樹脂的密度之0.90倍的粒子A,及密度為該基礎樹脂的密度之0.90倍以下的粒子B者。

[發明之效果]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優良防眩性,且難以產生刺眼,可對應高精細化的防眩薄膜。
特別為含於本發明之防眩層的粒子B因密度較小,故即使未使用沈澱防止劑等添加劑,容易浮上於防眩層表面。浮上於防眩層表面的粒子為賦予表面的凹凸結構之形成且可提高防眩性。
又,含於本發明之防眩層的粒子A未浮上於與粒子B相異的表面,而均勻地存在於基礎樹脂中,有助於內部擴散。
本發明中,如此因將角色相異的2種類粒子使用於防眩層,可各自設置內部擴散與外部擴散,可成為兼具防眩性與抑制刺眼的防眩薄膜。
本發明之防眩薄膜可抑制刺眼,又欲得到充分硬度,作為液晶顯示等偏光板的保護薄膜使用為佳。
以下對於本發明進行說明,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以下實施形態,可任意變形下實施。
本發明之防眩薄膜1為於基材薄膜10的至少一面上具有防眩層11的防眩薄膜(圖1表示僅於一面上具有防眩層11之例子)。
防眩層11為含有基礎樹脂12、與基礎樹脂12的折射率差為0.02以上且密度超過該基礎樹脂12的密度之0.90倍的粒子A,及密度為該基礎樹脂12的密度之0.90倍以下的粒子B。
防眩層的表面11a成為凹凸結構,可藉由表面擴散而發揮防眩性(且,圖1中凹凸結構以誇張方式描繪)。
基材薄膜10為欲於該上面支持防眩層11的基體,可適用具有透明性的塑質薄膜或玻璃板等。
作為基材薄膜10的具體材質,可舉出聚乙烯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丁烯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萘二甲酸酯、聚碳酸酯、聚芳酯、聚乙烯、聚丙烯、環聚烯烴、聚苯乙烯、三乙醯纖維素(TAC)、二乙醯纖維素、聚(甲基)丙烯酸酯、聚氯乙烯、聚醯亞胺、聚醯胺、降冰片烯化合物、玻璃等。
基材薄膜10的平均厚度並無特別限定,由作為防眩薄膜使用時的強度或處理容易度、成本等觀點來看,以25μm~500μm為佳,以50μm~300μm為特佳。
作為基材薄膜10,可使用施予電漿處理、電暈放電處理、遠紫外線照射處理、底層易接著層之形成等易接著處理者。
防眩層11中作為必須成分,含有基礎樹脂12、與基礎樹脂12的折射率差為0.02以上的粒子A、密度為基礎樹脂12的密度之0.90倍以下的粒子B。
所謂本發明中之「基礎樹脂12」表示,於形成塗膜(防眩層)的材料中,後述粒子(粒子A、粒子B、其他粒子)及添加劑以外的成分(樹脂)等全部。
於基礎樹脂12中,可單獨使用1種樹脂,亦可併用2種以上之樹脂。
將後述粒子(粒子A、粒子B、其他粒子)或添加劑分散或溶解於基礎樹脂12中,藉由使該基礎樹脂12進行乾燥及/或硬化而形成防眩層11。
由對防眩層11賦予耐擦傷性的觀點來看,基礎樹脂12以含有活性線硬化樹脂者為佳。由欲提高粒子之分散性的觀點來看,基礎樹脂12以含有熱塑性樹脂者為佳。又,基礎樹脂12以含有活性線硬化樹脂與熱塑性樹脂雙方者為特佳。
對於可含有本發明之防眩層11的基礎樹脂12之活性線硬化樹脂,含有未硬化的活性線硬化型樹脂(預聚物)或光聚合性單體等活性線硬化樹脂原料為藉由如紫外線(UV)、電子線(EB)的活性線之照射而經由交聯反應等使其硬化的樹脂。
其中,由耐擦傷性或成本、成為原料的未硬化之活性線硬化型樹脂(預聚物)的獲得容易性之觀點來看,以藉由紫外線進行硬化的紫外線硬化樹脂為特佳。
作為原料的活性線硬化型樹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作為活性線硬化樹脂之具體例子,可舉出(甲基)丙烯酸系預聚物等經硬化的樹脂(且在本說明書中,所謂「(甲基)丙烯酸」表示「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所謂「(甲基)丙烯酸酯」表示「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系預聚物為藉由活性線之照射可使其進行交聯硬化的光聚合性預聚物,於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丙烯醯基,藉由交聯硬化而成為3次元網目結構。
(甲基)丙烯酸系預聚物的種類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三聚氰胺(甲基)丙烯酸酯、聚氟烷基(甲基)丙烯酸酯、聚矽氧(甲基) 丙烯酸酯等。
這些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活性線硬化樹脂原料的主成分若為上述(甲基)丙烯酸系預聚物時,於活性線硬化樹脂原料可添加光聚合性單體。
藉由添加光聚合性單體,可提高交聯硬化性,且可進一步提高防眩層之硬度故為佳。
作為光聚合性單體的例子,可舉出2-乙基己基(甲基)丙烯酸酯、2-羥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羥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丁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等單官能(甲基)丙烯酸單體;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羥基特戊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2官能丙烯酸單體;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甲基) 丙烯酸單體等。
這些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活性線硬化樹脂原料中欲進行硬化反應,以含有光聚合起始劑或光聚合促進劑者為佳。
作為光聚合起始劑的具體例子,可舉出苯乙酮、二苯甲酮、米勒酮、安息香、苯甲基甲基縮酮、苯甲醯基苯甲酸酯、α-醯基肟酯、噻噸酮類等。
又,光聚合促進劑為可藉由硬化時的氧而減輕聚合障礙並加速硬化速度者,例如可舉出p-二甲基胺基安息香酸異戊基酯、p-二甲基胺基安息香酸乙基酯等。
又,在活性線硬化樹脂之中,特以使用有機無機混合樹脂(Hybrid resin)者為佳。
所謂「有機無機混合樹脂」為在奈米水準下有機成分與無機成分經複合化的樹脂。有機無機混合樹脂與作為過去做為代表的玻璃纖維強化塑質(FRP)之複合體相異,有機成分與無機成分之混合方式為緊密,因分散狀態為分子水準或接近此者,故可相乘性地提高有機成分・無機成分之各特性或功能。
有機無機混合樹脂可為於硬化前反應有機成分與無機成分之已經複合化者,亦可為藉由活性線照射將無機成分與有機成分進行反應者。
有機無機混合樹脂中之無機成分的尺寸為設定在不會產生光的幾何學散射之800nm以下,使用粒子時為使用平均粒徑為800nm以下之粒子。 作為該無機成分,可舉出二氧化矽、二氧化鈦等金屬氧化物,以二氧化矽為佳。作為二氧化矽,於表面上導入具有光聚合反應性的感光性基之反應性二氧化矽者為較佳。
且,對本說明書,所謂粒子的「平均粒徑」係指藉由雷射回析・散射法可測定之體積平均粒子徑(D50)的値。粒子形狀非球形狀時的平均粒徑係作為球相當徑而算出。
在有機無機混合樹脂中之無機成分的含有率以10質量%以上為佳,較佳為20質量%以上。又,以65質量%以下為佳,較佳為40質量%以下。
作為有機無機混合樹脂中之有機成分,可舉出前述無機成分(較佳為反應性二氧化矽)與具有可進行聚合的聚合性不飽和基之化合物(例如於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聚合性不飽和基之多價不飽和有機化合物、於分子中具有1個聚合性不飽和基之單價不飽和有機化合物等)。
防眩層11的基礎樹脂12含有有機無機混合樹脂時,於防眩層11表面上浮起,被認為賦予外部擴散的後述粒子B會更容易浮上,故特別容易達成本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防眩層11的基礎樹脂12亦可含有熱塑性樹脂。藉由含有熱塑性樹脂,於基礎樹脂12中之粒子(特別為粒子A)的分散性可容易提高。又,成為粒子表面以樹脂成分包覆的形狀,於塗膜表面容易形成凹凸。
作為熱塑性樹脂之具體例子,可舉出聚乙烯縮丁醛、聚乙烯甲醛等聚乙烯縮醛樹脂;聚酯樹脂;(甲基)丙烯酸樹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樹脂等。
熱塑性樹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基礎樹脂12為同時含有活性線硬化樹脂與熱塑性樹脂時,含有比率對於活性線硬化樹脂100質量份而言,熱塑性樹脂以1質量份以上者為佳,以2質量份以上者為較佳,以3質量份以上者為特佳。又,對於活性線硬化樹脂100質量份,熱塑性樹脂以30質量份以下者為佳,以20質量份以下者為較佳,以10質量份以下者為特佳。
若在上述下限以上時,粒子表面以樹脂成分包覆,容易提高防眩性或刺眼防止效果。若在上述上限以下時,基礎樹脂12會充分地硬化,而容易得到具有充分硬度之防眩層11。
基礎樹脂12的折射率以1.40以上者為佳,以1.45以上者為較佳,以1.50以上者為特佳。又,以1.8以下者為佳,以1.75以下者為較佳,以1.7以下者為特佳。
且,所謂「基礎樹脂12的折射率」表示僅形成塗膜(防眩層)後的前述防眩層中不存在粒子的基礎樹脂12之部分性折射率而言。但作為「基礎樹脂12」使用有機無機混合樹脂時的有機無機混合樹脂的無機成分為含於「基礎樹脂12的折射率及密度」者。
基礎樹脂12的密度以1.1g/cm3 以上者為佳,以1.15g/cm3 以上者為較佳,以1.2g/cm3 以上者為特佳。又,以1.7g/cm3 以下者為佳,以1.65g/cm3 以下者為較佳,以1.6g/cm3 以下者為特佳。
且,所謂「基礎樹脂12的密度」為僅形成塗膜(防眩層)之前的防眩層形成材料中不存在粒子或溶劑等的基礎樹脂12之部分性密度。且作為「基礎樹脂12」使用藉由熱或活性線等進行反應而硬化的樹脂時,將硬化前的密度設定為「基礎樹脂12之密度」。但作為「基礎樹脂12」使用有機無機混合樹脂時的有機無機混合樹脂之無機成分為含於「基礎樹脂12之密度」者。
本發明之防眩層11為含有與基礎樹脂12的折射率差為0.02以上,密度為超過該基礎樹脂12的密度之0.90倍的粒子A(即,與基礎樹脂12的折射率差為0.02以上之粒子中除去後述粒子B者)。粒子A因具有與基礎樹脂12的特定折射率差,故有助於內部擴散且對內部霧度值產生影響。
粒子A與基礎樹脂12的折射率差為0.02以上,但以0.03以上者為佳,0.05以上者為較佳,0.1以上者為更佳,0.15以上者為特佳,0.2以上者為最佳。又,以0.5以下者為佳,以0.48以下者為較佳,以0.46以下者為更佳,以0.43以下者為特佳,以0.4以下者為最佳。
若在上述範圍內時,容易將內部霧度值設定在適當範圍,容易提高防眩層11之防眩性。
粒子A與基礎樹脂12之折射率可皆為較大值。
粒子A的密度以基礎樹脂12的密度之0.95倍以上者為佳,以1.0倍以上者為較佳。
若在上述範圍內時,於塗膜中容易均勻地分散粒子A,且更有效率地得到內部霧度。
粒子A之種類(作為粒子A的原料而使用的物質)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舉出三聚氰胺樹脂(折射率:1.66、密度:1.50g/cm3 )、苯並胍胺樹脂(折射率:1.66、密度:1.40g/cm3 )、尿素樹脂等胺基樹脂的粒子;二氧化矽粒子(折射率:1.46、密度:2.20g/cm3 );聚矽氧粒子(折射率:1.42、密度:1.32g/cm3 );滑石(折射率:1.56、密度:2.70g/cm3 );丙烯酸-苯乙烯粒子(折射率:1.56、密度:1.20g/cm3 )等。
將活性線硬化型樹脂與熱塑性樹脂在前述較佳比率範圍下併用時,基礎樹脂12的折射率容易成為1.4~1.6程度之値。
粒子A可為有機粒子亦可為無機粒子,有機粒子與無機粒子相比較與基礎樹脂的親和性為高,於塗膜中變的容易均勻地分散粒子,故使用有機粒子者為佳。
又,進一步將作為有機粒子具有高折射率的胺基樹脂之粒子作為粒子A使用時,容易將粒子A與基礎樹脂12之折射率差設定在上述範圍,而容易得到上述效果。
作為粒子A,可單獨使用1種粒子,亦可併用2種以上。
防眩層11中之粒子A的分布雖無特別限定,粒子A因係有助於內部擴散之粒子,故對於防眩層11中,期待可均勻地分散(如後述,粒子B以於防眩層11的表面附近偏向存在者為佳)。
粒子A的平均粒徑雖無特別限定,以0.8μm以上者為佳,以1.0μm以上者為較佳,以1.2μm以上者為特佳。又,以3μm以下者為佳,以2.5μm以下者為較佳,以2μm以下者為特佳。
平均粒徑為上述範圍內時,粒子A於防眩層11中可容易地均勻地分散,容易將內部霧度值設定在適度範圍,容易提高防眩性。
粒子A的形狀並無特別限定。粒子A的形狀若非球形狀時,上述平均粒徑相當於球徑。
本發明之防眩層11為含有基礎樹脂12的密度之0.90倍以下的密度之粒子B。粒子B的密度比基礎樹脂12小(因為較輕),容易浮在防眩層11之表面附近。粒子B度防眩層的表面11a之凹凸結構的形狀產生影響,而被推測為有助於外部擴散者。
粒子B比基礎樹脂12輕而容易浮上,故通常如圖1所示,推測會於防眩層之表面11a的附近偏向存在。
粒子B的密度為基礎樹脂12的密度之0.90倍以下,以0.85倍以下為佳,以0.8倍以下為較佳,以0.7倍以下為特佳。
若在上述範圍內時,粒子B容易浮上,藉由表面之凹凸結構的形成,容易提高防眩性。
粒子B之種類(作為粒子B的原料使用的物質)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舉出聚乙烯(密度:0.94g/cm3 )、聚丙烯(密度:0.91g/cm3 )、乙烯-丙烯共聚物、丙烯-丁烯共聚物等聚烯烴粒子;聚苯乙烯(密度:1.05g/cm3 )粒子等。
由聚烯烴粒子其密度低度而容易浮上;容易提高防眩層之耐刮傷等理由來看,作為粒子B者為特佳。
粒子B的密度以0.6g/cm3 以上者為佳,以0.7g/cm3 以上者為特佳。又,以1.2g/cm3 以下者為佳,以1.0g/cm3 以下者為特佳。
作為粒子B,可單獨使用1種粒子亦可併用2種以上。
粒子B之平均粒徑並無特別限定,以1μm以上者為佳,以1.5μm以上者為較佳,以2μm以上者為特佳。又,以7μm以下者為佳,以5μm以下者為較佳,以4μm以下者為特佳。
粒子B的平均粒徑對於防眩層11之平均層厚,以0.1倍以上者為佳,以0.3倍以上者為較佳,以0.5倍以上者為特佳。
又,以1倍以下者為佳,以0.95倍以下者為較佳,以0.9倍以下者為特佳。
平均粒徑若在上述範圍內時,粒子B在防眩層11中變的容易浮上,使外部擴散變的容易控制。
粒子B的形狀並無特別限定。粒子B的形狀若非球形狀時(以此為佳),上述平均粒徑相當於球徑。
粒子B由防眩性之觀點來看,以不規則的粒子者為佳。
粒子A與粒子B的含有比率中,對於粒子B為1質量份而言,粒子A以0.2質量份以上者為佳,以0.3質量份以上者為較佳,以0.4質量份以上者為特佳。又,對於粒子B為1質量份而言,粒子A以2質量份以下者為佳,以1.5質量份以下者為較佳,以1質量份以下者為特佳。
若在上述範圍內,粒子B容易於表面浮上。
又,防眩層11所含有的粒子A與粒子B之合計比率對於防眩層11全體(固體成分)而言,以1質量%以上者為佳,以3質量%以上者為特佳。
又,以15質量%以下者為佳,以10質量%以下者為特佳。
防眩層11中,不損害本發明所要發揮的效果・性能之範圍下,於粒子A中亦可含有亦不相當於粒子B的其他粒子。對於全粒子而言,粒子A與粒子B之合計比率以70質量%以上者為佳,以90質量%以上者為較佳,以100質量%以上(即,未含有非相當於粒子A及粒子B的其他粒子)者為特佳。
但,對於含於有機無機混合樹脂的無機成分表示,未含於該「全粒子」者。
在過去技術中,將使微粒子進行分散的基礎樹脂經乾燥・硬化使其形成塗膜(防眩層)時,微粒子在防眩層之中會沈澱,有時會有於防眩層表面上無法充分形成凹凸結構之情況,欲防止此,必須添加沈澱防止劑。本發明中,藉由使用密度小的粒子B,即使另外未添加沈澱防止劑,於防眩層表面可形成充分有助於外部擴散之凹凸結構。
於本發明之防眩層11中,勢必要可含有其他粒子(非粒子A且非粒子B之粒子);滑劑、螢光增白劑、顏料、染料、帶電防止劑、難燃劑、抗菌劑、防黴劑、抗氧化劑、可塑劑、塗平劑、流動調整劑、消泡劑、分散劑、交聯劑、光安定劑等添加劑。
製造本發明之防眩薄膜1時,將含有基礎樹脂、粒子A、粒子B或是必要的其他成分、溶劑等防眩層形成液塗布於基材薄膜10之上,藉由乾燥・硬化後形成防眩層11。
防眩層形成液為將粒子(粒子A及粒子B)等成分經分散・溶解的液體。
通常,活性線硬化型樹脂為液體,於防眩層形成液中可含有溶劑(有機溶劑等)。含有熱塑性樹脂時,以含有溶劑者為佳。
作為如此溶劑之例子,可舉出甲苯、二甲苯、甲基乙基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基醇、異丙醇、丁基醇等。
溶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防眩層形成液可直接混和含於防眩層11之各成分並調製,或亦可預先調製出使各成分經分散・溶解的分散液・溶液,再混合這些分散液・溶液而作為防眩層形成液。
將防眩層形成液塗布於基材薄膜10之上的方法,可使用過去公知方法。例如可使用棒塗布、模具塗布、刮刀塗布機、旋轉塗布機、輥塗機、凹印塗布機、流塗機(簾式塗佈機)、噴霧塗布機、絲網印刷等進塗布。
防眩層形成液若含有活性線硬化型樹脂時,視必要進行乾燥後,藉由活性線之照射使其硬化後可得到防眩層11。
作為照射活性放射線之方法,可舉出自超高壓水銀燈、高壓水銀燈、低壓水銀燈、碳弧光、金屬鹵素燈等所發出的100nm~400nm,較佳為照射200nm~400nm的波長區域之紫外線的方法,或自掃描型或簾型電子線加速器所發出的100nm以下之波長區域的電子線之方法。
防眩層11的厚度(平均層厚;於圖1中之H)雖無特別限定,以2μm以上為佳,以3μm以上為特佳。又,以10μm以下為佳,以7μm以下為特佳。
若為上述下限以上時,無法充分地發揮硬度。又,若在上述上限以下時,容易產生捲曲。

[實施例]
以下舉出實施例及比較例而更具體說明本發明,但若未超過本發明的要旨下並未限定於此等實施例。
[實驗例1]
作為基材薄膜,使用厚度80μm之透明TAC(三乙醯纖維素)薄膜,於另一面上,將下述處方的防眩層形成液1進行塗布,乾燥並進行紫外線照射後形成平均厚度4.5μm之防眩層,而製作出防眩薄膜。
且,液組成之材料的密度、折射率係指除去溶劑之僅為固體成分的密度、折射率。
<防眩層形成液1組成>
・UV硬化性丙烯酸樹脂 12.5g
(固體成分80%、密度1.20g/cm3 、折射率1.52)
・熱塑性縮丁醛樹脂 0.3g
(固體成分100%、密度1.20g/cm3 、折射率1.48)
・三聚氰胺樹脂粒子 0.6g
(固體成分100%、平均粒子徑1.2μm、密度1.50g/ cm3 、折射率1.66)
・聚丙烯粒子 1g
(固體成分100%、平均粒子徑2.5μm、密度0.91g/ cm3 、折射率1.48)
・氟系塗平劑 0.05g
(固體成分40%、溶劑60%)
・光聚合起始劑 0.4g
(固體成分100%)
・溶劑 30.7g
<霧度之測定>
首先,依據JIS K 7136,測定所製作的防眩薄膜之霧度值,及未形成防眩層的基材薄膜(透明TAC薄膜)之霧度值。
由所製作的防眩薄膜之霧度值,減去基材薄膜(透明TAC薄膜)的霧度值作為全霧度值。
其次,將厚度20μm的透明黏著片貼附於所製作的防眩薄膜之防眩層側上,作為內部霧度值算出用試料。將前述透明黏著片之霧度值,及內部霧度值算出用試料之霧度值依據JIS K 7136進行測定。
而自內部霧度值算出用試料之霧度值減去該透明黏著片之霧度值及基材薄膜(透明TAC薄膜)的霧度值之値作為內部霧度值。
最後自前述全霧度值減去前述內部霧度值的値作為外部霧度值。
且,前述透明黏著片的霧度值欲在如前述的計算過程中減去,故由不會直接影響內部霧度值、外部霧度值、及總霧度值,但提高測定精度之觀點來看,於透明黏著片使用未達5%之霧度值者。
<截面SEM照片之觀測>
將所製作的防眩薄膜之截面藉由掃描型電子顯微鏡進行觀測。
<刺眼試驗>
將高精細顯示器的平板電腦型PC(畫素數224dpi)之全畫面以綠色表示,於該上面載持所製作的防眩薄膜,將刺眼以目視判斷。幾乎無刺眼者評估為「○」,見到刺眼者評估為「×」。
<防眩性試驗>
將與所製作的防眩薄膜之防眩層經塗層的面之反面,隔著約25μm厚度之透明OCA,貼合於厚度3mm之黑色丙烯酸板。其次,將防眩層側設置在上面放置該丙烯酸板,將該附於丙烯酸板正上方(約1m20cm)的螢光燈點燈,對防眩層照射,判斷於防眩層是否可辨識螢光燈。模糊而無法辨識時評估為「○」,若可清楚地辨識者評估為「×」。
[實驗例2]
將實驗例1中之防眩層形成液1變更為下述處方的防眩層形成液2以外,與實驗例1同様地至做出防眩薄膜而進行評估。
<防眩層形成液2組成>
・UV硬化性有機無機混合丙烯酸樹脂 19.2g
(固體成分50%、密度1.40g/cm3 、折射率1.49)
・熱塑性縮丁醛樹脂 0.3g
(固體成分100%、密度1.20g/cm3 、折射率1.48)
・三聚氰胺樹脂粒子 0.45g
(固體成分100%、平均粒子徑1.2μm、密度1.50g/ cm3 、折射率1.66)
・聚丙烯粒子 1g
(固體成分100%、平均粒子徑2.5μm、密度0.91g/ cm3 、折射率1.48)
・氟系塗平劑 0.05g
(固體成分40%、溶劑60%)
・光聚合起始劑 0.4g
(固體成分100%)
・溶劑 22.1g
且使用於防眩層形成液2的UV硬化性有機無機混合丙烯酸樹脂為含有反應性奈米二氧化矽,藉由UV照射而可形成有機無機複合體之形式有機無機混合樹脂。
[實驗例3]
將實驗例1中之防眩層形成液1變更為下述處方的防眩層形成液3以外,與實驗例1同様下製作出防眩薄膜並進行評估。
<防眩層形成液3組成>
・UV硬化性丙烯酸樹脂 12.5g
(固體成分80%、密度1.20g/cm3 、折射率1.52)
・熱塑性縮丁醛樹脂 0.3g
(固體成分100%、密度1.20g/cm3 、折射率1.48)
・三聚氰胺樹脂粒子 0.6g
(固體成分100%、平均粒子徑1.2μm、密度1.50g/ cm3 、折射率1.66)
・氟系塗平劑 0.05g
(固體成分40%、溶劑60%)
・光聚合起始劑 0.4g
(固體成分100%)
・溶劑 28.0g
[實驗例4]
將實驗例1中之防眩層形成液1變更為下述處方的防眩層形成液4以外,與實驗例1同様下製造出防眩薄膜並進行評估。
<防眩層形成液4組成>
・UV硬化性丙烯酸樹脂 12.5g
(固體成分80%、密度1.20g/cm3 、折射率1.52)
・熱塑性縮丁醛樹脂 0.3g
(固體成分100%、密度1.20g/cm3 、折射率1.48)
・聚丙烯粒子 1g
(固體成分100%、平均粒子徑2.5μm、密度0.91g/ cm3 、折射率1.48)
・氟系塗平劑 0.05g
(固體成分40%、溶劑60%)
・光聚合起始劑 0.4g
(固體成分100%)
・溶劑 29.0g
[實驗例5]
將於實驗例1中之防眩層形成液1變更為下述處方的防眩層形成液5以外,與實驗例1同様下製作出防眩薄膜並進行評估。
<防眩層形成液5組成>
・UV硬化性丙烯酸樹脂 12.5g
(固體成分80%、密度1.20g/cm3 、折射率1.52)
・熱塑性縮丁醛樹脂 0.3g
(固體成分100%、密度1.20g/cm3 、折射率1.48)
・三聚氰胺樹脂粒子 0.6g
(固體成分100%、平均粒子徑1.2μm、密度1.50g/ cm3 、折射率1.66)
・聚甲基丙烯酸甲基粒子 1g
(固體成分100%、平均粒子徑3.0μm、密度1.20g/ cm3 、折射率1.50)
・氟系塗平劑 0.05g
(固體成分40%、溶劑60%)
・光聚合起始劑 0.4g
(固體成分100%)
・溶劑 30.7g
[實驗例6]
對於實驗例1,除防眩層的平均厚度設定在6.5μm以外,與實驗例1同様下製作出防眩薄膜並進行評估。
[實驗例7]
對於實驗例1,除防眩層的平均厚度設定在2.0μm以外,與實驗例1同様下製作出防眩薄膜並進行評估。
[結果]
對於實驗例1~7,刺眼試驗、防眩性試驗、霧度之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
又,在實驗例1~3、5所製作的防眩薄膜之截面SEM照片如圖2~5所示。
於防眩層中含有本發明的粒子A與粒子B之2種類粒子的實驗例1及實驗例2之防眩薄膜,因含有粒子B故可形成充分的表面凹凸,得到防眩性良好之結果。進一步內部霧度值亦如設定之値,故得到刺眼良好之結果。
相對於此,未含有粒子B之實驗例3的防眩薄膜之防眩性為差,未含有粒子A的實驗例4之防眩薄膜則產生刺眼現像。
又,即使使用2種類粒子,但取代本發明之粒子B而使用密度大的聚甲基丙烯酸甲基粒子(粒子B’)而製作防眩層的實驗例5之防眩薄膜亦顯示較差防眩性。
實施例6之防眩薄膜的膜厚雖為粒子B之平均粒徑的2.4倍,但亦得到良好結果。
實驗例7之防眩薄膜雖得到良好結果,但其外觀為比粒子B的平均粒子徑的膜厚更為薄且粒狀感為強(用眼睛可見到的較大凹凸為多)。
由防眩薄膜之SEM照片可得知,在實驗例1或實驗例2之防眩薄膜(圖2及圖3)中,粒子B浮在防眩層11之表面附近。
相對於此,僅含有粒子A而未含有粒子B之實驗例3的防眩薄膜(圖4)或取代粒子B而使用密度大之粒子B’的實驗例5之防眩薄膜(圖5)中,於防眩層之表面附近皆未存在粒子。
可推測將密度較小的粒子(粒子B)與粒子A併用時,於防眩層11之表面附近藉由浮上粒子B,可使防眩薄膜之防眩性與刺眼皆成為良好者。

[產業上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防眩薄膜無具有優良防眩性且難產生刺眼,可對應高精細化,故可廣泛利用於偏光板等光學構件或液晶面板、液晶顯示裝置等圖像顯示裝置等。
1‧‧‧防眩薄膜
10‧‧‧基材薄膜
11‧‧‧防眩層
11a‧‧‧防眩層表面
12‧‧‧基礎樹脂
A‧‧‧粒子A
B‧‧‧粒子B
B’‧‧‧粒子B’(聚甲基丙烯酸甲基粒子)
H‧‧‧防眩層平均層厚
[圖1] 表示本發明之防眩薄膜的截面之結構模式圖。
[圖2] 表示以實驗例1所製作的防眩薄膜之截面SEM照片。
[圖3] 表示以實驗例2所製作的防眩薄膜之截面SEM照片。
[圖4] 表示以實驗例3所製作的防眩薄膜之截面SEM照片。
[圖5] 表示以實驗例5所製作的防眩薄膜之截面SEM照片。

Claims (9)

  1. 一種防眩薄膜,其為於基材薄膜的至少一面上具有防眩層的防眩薄膜,其特徵為該防眩層為含有基礎樹脂、與該基礎樹脂的折射率差為0.02以上且密度超過該基礎樹脂的密度之0.90倍的粒子A,及密度為該基礎樹脂的密度之0.90倍以下的粒子B者。
  2. 如請求項1之防眩薄膜,其中上述基礎樹脂含有活性線硬化樹脂。
  3. 如請求項2之防眩薄膜,其中上述活性線硬化樹脂為有機無機混合樹脂。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防眩薄膜,其中上述基礎樹脂含有熱塑性樹脂。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防眩薄膜,其中上述粒子B為聚烯烴粒子。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防眩薄膜,其中上述粒子B為不規則的粒子。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防眩薄膜,其中上述粒子B的平均粒徑為上述防眩層的平均層厚之0.1倍以上1倍以下者。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防眩薄膜,其中上述粒子A為胺基樹脂之粒子。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防眩薄膜,其中上述粒子B為偏向存在於上述防眩層的表面附近。
TW108108379A 2018-03-19 2019-03-13 防眩薄膜 TW2019383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0633A JP7323986B2 (ja) 2018-03-19 2018-03-19 防眩フィルム
JP2018-050633 2018-03-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8359A true TW201938359A (zh) 2019-10-01

Family

ID=67986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8379A TW201938359A (zh) 2018-03-19 2019-03-13 防眩薄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7323986B2 (zh)
KR (1) KR20200132844A (zh)
CN (1) CN111602073A (zh)
TW (1) TW201938359A (zh)
WO (1) WO20191816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80191A (zh) 2020-05-09 2020-08-25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表面处理方法、抗眩光涂层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8706A (ja) 1992-01-24 1994-01-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耐擦傷性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507719B2 (ja) 1998-02-17 2004-03-1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素子及び表示装置
JP4376368B2 (ja) 1999-09-24 2009-12-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2082206A (ja) 2000-09-06 2002-03-2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JP2009230155A (ja) * 2002-04-24 2009-10-0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素子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215458B2 (ja) 2002-06-26 2009-01-28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JP4271922B2 (ja) * 2002-09-30 2009-06-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TW200517458A (en) * 2003-10-06 2005-06-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film
KR100711483B1 (ko) * 2004-03-29 2007-04-24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모에가와 세이시쇼 방현 필름
JP2008122832A (ja) * 2006-11-15 2008-05-2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光拡散部材
JP2009086329A (ja) 2007-09-28 2009-04-2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積層体、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100094469A (ko) * 2007-10-23 2010-08-26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 필름, 방현성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JP2009265651A (ja) 2008-04-02 2009-11-12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309111B2 (ja) * 2010-10-29 2013-10-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及び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WO2013047184A1 (ja) 2011-09-29 2013-04-04 株式会社きもと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JP2013178533A (ja) 2013-04-05 2013-09-09 Nitto Denko Corp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4112257A (ja) * 2014-03-05 2014-06-1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132844A (ko) 2020-11-25
CN111602073A (zh) 2020-08-28
JP2019164189A (ja) 2019-09-26
JP7323986B2 (ja) 2023-08-09
WO2019181615A1 (ja) 2019-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55337B1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TWI491929B (zh) 防眩膜、偏光板、透過型液晶顯示器
TWI588020B (zh) Anti-glare film, anti-glare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TWI528053B (zh) Anti-glare film, anti-glare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TWI454725B (zh) 光學積層膜
CN1725104A (zh) 光漫射元件
CN107250963B (zh) 触摸面板、显示装置和光学片以及光学片的选择方法和光学片的制造方法
TWI571651B (zh) Anti - glare film and display device
JPH11286083A (ja) 防眩性フイルム
TW201539281A (zh) 觸控面板、顯示裝置及光學薄片、以及光學薄片之選擇方法及光學薄片之製造方法
WO2011130951A1 (zh) 一种用于背光模块的光学复合片
TWI270692B (en) Transmitting screen-use light diffusing member
TW201604574A (zh) 光學膜及附觸控面板之顯示裝置
TWI635358B (zh) Hard coating film and display element with surface member
TWI391250B (zh) 光學層合體
TW201938359A (zh) 防眩薄膜
TWI684897B (zh) 飛散防止薄片
CN1774650A (zh) 防眩薄膜
JP2010078948A (ja)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透過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JP2005352275A (ja) 透過型スクリーン用表面保護部材
JP2004025787A (ja) 防眩フィルム
KR20150079051A (ko) 방현성이 향상된 방현 필름
JP7409574B1 (ja) 光学フィルム、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1186066A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
JP2024003048A (ja) 光学フィルム、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