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8775A -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8775A
TW201908775A TW106123242A TW106123242A TW201908775A TW 201908775 A TW201908775 A TW 201908775A TW 106123242 A TW106123242 A TW 106123242A TW 106123242 A TW106123242 A TW 106123242A TW 201908775 A TW201908775 A TW 20190877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nular
optical element
ring
shaped
outer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32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25557B (zh
Inventor
張明順
林正峰
周明達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232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25557B/zh
Priority to CN201710655477.7A priority patent/CN109239818B/zh
Priority to CN202110975822.1A priority patent/CN113655553B/zh
Priority to US15/869,385 priority patent/US10514481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55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555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08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8775A/zh
Priority to US16/680,568 priority patent/US11187833B2/e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2Optical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justing optical elements during the assembly of optical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glu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6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retaining rings or sprin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種環形光學元件,具有光軸,包含外徑面、內環面、物側面及像側面。外徑面環繞光軸。內環面環繞光軸並形成中心開孔。物側面連接外徑面及內環面,物側面包含環形反射面、環形輔助面及連接面。環形反射面相對於光軸傾斜。環形輔助面較環形反射面接近光軸。連接面用以與光學元件連接,且連接面較環形輔助面接近光軸。像側面連接外徑面及內環面並與物側面相對設置,且像側面包含環形光學面。物側面的環形輔助面與環形反射面形成V形溝槽。藉此,有助於環形反射面作為檢測光線的全反射面。

Description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 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環形光學元件及成像鏡頭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環形光學元件及成像鏡頭模組。
就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成像鏡頭模組而言,設置於其中的光學元件除了包含用於成像的透鏡外,通常亦包含環形光學元件,用以維持透鏡之間的適當光學間距,或是用以將所有透鏡固定於塑膠鏡筒中。再者,在環形光學元件組裝於成像鏡頭模組的方式中,可以不點膠的方式與相鄰的光學元件或塑膠鏡筒表面相互承靠,亦可以點膠的方式與相鄰的光學元件或塑膠鏡筒表面固定。
當環形光學元件以點膠的方式與相鄰的光學元件或塑膠鏡筒表面固定時,若點膠品質不佳,例如發生填膠不均、少量填膠、填膠阻塞等情況,會導致定位後的透鏡偏離光軸,進一步影響整個成像鏡頭模組的成像品質。然而,介於兩平面之間狹窄空隙的點膠狀況卻難以目視或傳統影 像檢測方法有效地判別,並進而難以建立量產所需的組裝允收標準。因此,如何改進成像鏡頭模組及其環形光學元件的結構,以提供成像鏡頭模組有效並符合量產所需的點膠品質檢測方法,已成為當今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本發明提供一種環形光學元件及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環形光學元件的環形反射面可作為檢測光線的全反射面,因而得以透過檢測影像得知環形光學元件的外徑面與塑膠鏡筒的內緣面的貼合情形,有助於提升成像鏡頭模組的組裝品質及量產效率。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環形光學元件,具有光軸,包含外徑面、內環面、物側面及像側面。外徑面環繞光軸。內環面環繞光軸並形成中心開孔。物側面連接外徑面及內環面,物側面包含環形反射面、環形輔助面及連接面。環形反射面相對於光軸傾斜。環形輔助面較環形反射面接近光軸。連接面用以與光學元件連接,且連接面較環形輔助面接近光軸。像側面連接外徑面及內環面並與物側面相對設置,且像側面包含環形光學面。物側面的環形輔助面與環形反射面形成V形溝槽,環形輔助面與環形反射面的夾角為da,其滿足下列條件:39度<da<89度。藉此,有助於環形反射面作為檢測光線的全反射面。
根據前段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環形光學元件及其環形反射面與環形光學面可一體成型且由射出成型製 成。環形光學面與環形反射面的夾角為θ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1度<θ1<55度。環形反射面與外徑面的夾角為θ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1度<θ2<60度。環形光學元件對波長587.6nm的光線的折射率為n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42<nd<1.68。環形光學元件的色散係數為V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Vd<35。環形反射面與外徑面的夾角為θ2,環形光學元件對波長780nm的光線的臨界角為θc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θ2>θc1。環形光學元件可為黑色塑膠材質,且對紅外光透明。環形光學元件可為透明無色塑膠材質,且對可見光透明。V形溝槽可由物側面朝向像側面漸縮。內環面可包含調整結構,調整結構朝向像側面延伸且較環形光學面接近光軸,調整結構與光軸的夾角為da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3度<da2<45度。環形光學面可具有鏡面性質,環形光學面的表面粗糙度為Ra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5aRa1<0.05a。環形反射面可具有鏡面性質,環形反射面的表面粗糙度為Ra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5aRa2<0.05a。外徑面可具有鏡面性質,外徑面的表面粗糙度為Ra3,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5aRa3<0.05a。檢測光線可穿透環形光學面,再經由環形反射面至外徑面。檢測光線可在環形反射面發生全反射。垂直分模結構可位於環形光學面與調整結構之間。調整結構可包含複數直條狀結構,直條狀結構由物側面朝向像側面延伸。各直條狀結構可具有楔形特徵。直條狀結構的數量為N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60<N1<400。各直條狀結構可具有 鏡面性質,各直條狀結構的表面粗糙度為Ra4,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5aRa4<0.05a。藉由上述提及的各點技術特徵,有助於環形光學元件在成型過程與組裝過程維持整體表面的平整性。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前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光學透鏡組及塑膠鏡筒。光學透鏡組包含複數透鏡。透鏡沿光軸設置於塑膠鏡筒內,且塑膠鏡筒包含物端部、像端部及管狀部。物端部包含物端外表面及物端開口。像端部包含像端外表面及像端開口。管狀部連接物端部與像端部,管狀部包含複數平行內緣面,其中至少一平行內緣面包含複數直條紋結構,直條紋結構環繞平行內緣面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且直條紋結構與環形光學元件的外徑面對應設置。藉此,可有效控制成像鏡頭模組的組裝品質。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段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藉此,能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
10、20、30‧‧‧電子裝置
11‧‧‧相機模組
13‧‧‧電子感光元件
14‧‧‧自動對焦組件
15‧‧‧光學防手震組件
16‧‧‧感測元件
17‧‧‧輔助光學元件
18‧‧‧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19‧‧‧使用者介面
19a‧‧‧觸控螢幕
19b‧‧‧按鍵
77‧‧‧軟性電路板
78‧‧‧連接器
12、22、32、5000‧‧‧成像鏡頭模組
5600‧‧‧光學透鏡組
5601、5602、5603、5604、5605、5606‧‧‧透鏡
5696‧‧‧元件連接面
5700‧‧‧成像面
5200‧‧‧塑膠鏡筒
5300‧‧‧物端部
5310‧‧‧物端外表面
5311‧‧‧物端開口
5500‧‧‧像端部
5530‧‧‧像端外表面
5533‧‧‧像端開口
5400‧‧‧管狀部
5420‧‧‧平行內緣面
5422‧‧‧直條紋結構
5422a、5422b、5422c、5422d、5422e、5422f、5422g、5422h、5422i、5422j‧‧‧直條紋結構影像
100、200、300、400‧‧‧環形光學元件
150、250、350、450‧‧‧外徑面
160、260、360、460‧‧‧內環面
163、263、363、463‧‧‧調整結構
164、364、464‧‧‧直條狀結構
165‧‧‧中心開孔
170、270、370、470‧‧‧物側面
176、276、376、476‧‧‧V形溝槽
177、277、377、477‧‧‧環形反射面
178、278、378、478‧‧‧環形輔助面
179、279、379、479‧‧‧連接面
180、280、380、480‧‧‧像側面
181、281、381、481‧‧‧環形光學面
381a‧‧‧虛擬替代面
182、282、382、482‧‧‧垂直分模結構
81、82、83、84‧‧‧模具
PL1‧‧‧水平分模面
PL2、PL3‧‧‧垂直分模面
F‧‧‧擠壓力
L‧‧‧檢測光線
N‧‧‧環形反射面的法線
R‧‧‧鄰近表面
z‧‧‧光軸
da‧‧‧環形輔助面與環形反射面的夾角
da2‧‧‧調整結構與光軸的夾角
θ‧‧‧檢測光線入射環形反射面的入射角
θ1‧‧‧環形光學面與環形反射面的夾角
θ2‧‧‧環形反射面與外徑面的夾角
α‧‧‧環形光學面與虛擬替代面的夾角
第1A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的立體圖;第1B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的另一立體圖;第1C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的平面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C圖的環形光學元件沿剖線1D-1D的剖面及鄰近表面的示意圖; 第1E圖繪示依照第1D圖的參數示意圖;第1F圖繪示依照第1D圖的另一參數示意圖;第1G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的模具示意圖;第2A圖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及鄰近表面的示意圖;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的參數示意圖;第2C圖繪示依照第2A圖的另一參數示意圖;第3A圖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及鄰近表面的示意圖;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的參數示意圖;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的另一參數示意圖;第4A圖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及鄰近表面的示意圖;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的參數示意圖;第4C圖繪示依照第4A圖的另一參數示意圖;第5A圖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的示意圖;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的局部5B放大圖;第5C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的局部立體圖;第5D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的檢測位置示意圖;第5E圖繪示依照第5D圖的檢測位置5E的檢測影像示意圖;第5F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的另一檢測影像示意圖; 第5G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的再一檢測影像示意圖;第5H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的更一檢測影像示意圖;第5I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的又一檢測影像示意圖;第6A圖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6B圖繪示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另一示意圖;第6C圖繪示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方塊圖;第7圖繪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以及第8圖繪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一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A圖及第1B圖,第1A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100的立體圖,其為環形光學元件100的物側面170視角的立體圖;第1B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100的另一立體圖,其為環形光學元件100的像側面180視角的立體圖。由第1A圖及第1B圖可知,環形光學元件100具有光軸z,其中光軸z也可說是環形光學元件100的中心軸。環形光學元件100包含外徑面150、內環面160、物側面170及像側面180。外徑面150環繞光軸z。內環面160環繞光軸z並形成中心開孔165,即內環面160包圍中心開孔165。進一步而言,當環形光學元件 100應用於成像鏡頭模組(圖未揭示)中,物側面170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被攝物,像側面180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成像面。
配合參照第1C圖及第1D圖,第1C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100的像側面180的平面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C圖的環形光學元件100沿剖線1D-1D的剖面及鄰近表面R的示意圖,其中剖面線1D-1D的延長線通過光軸z。第一實施例中,環形光學元件100為相對於光軸z的圓環形,即是環形光學元件100的所有指定剖面皆相同,其中所述指定剖面通過光軸z且法線垂直於光軸z,所述指定剖面的一半並如第1D圖所繪示。再者,為了更清楚地顯示第一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100,故於第1D圖中省略環形光學元件100對稱於光軸z的相同部分。其他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中(圖未揭示),環形光學元件相對於光軸可為非圓的環形。
由第1A圖至第1D圖可知,物側面170連接外徑面150及內環面160,物側面170包含環形反射面177、環形輔助面178及連接面179。環形反射面177相對於光軸z傾斜,即第1D圖中的環形反射面177與光軸z不垂直亦不平行,且環形反射面177為相對於光軸z的圓錐面。環形輔助面178較環形反射面177接近光軸z。連接面179用以與成像鏡頭模組的其他光學元件(圖未揭示)連接,且連接面179較環形輔助面178接近光軸z,即是環形反射面177、環形輔助面178及連接面179由外徑面150至光軸z依序形成於物側面170。再者,成像鏡頭模組中的光學元件可以是透鏡、成 像補償元件、遮光片、間隔環、固定環等,其中環形光學元件特別是指間隔環及固定環。
配合參照第1E圖,其繪示依照第1D圖的參數示意圖。由第1D圖及第1E圖可知,像側面180連接外徑面150及內環面160並與物側面170相對設置,且像側面180包含環形光學面181,或可說是環形光學面181形成於像側面180。物側面170的環形輔助面178與環形反射面177形成V形溝槽176。藉此,環形輔助面178有助於環形光學元件100在成型過程(如射出成型過程)與組裝過程維持整體表面的平整性,並降低翹曲或平面局部收縮等情況的發生,且環形輔助面178可提供結構強度保護環形光學面181與環形反射面177的平整性及光學性質。再者,有助於環形反射面177作為檢測光線L的全反射面。具體而言,當某一波長的檢測光線L可穿透及進入環形光學元件100,來自外徑面150的檢測光線L,可經由環形反射面177全反射後顯示在環形光學面181上,即可由環形光學面181目視或以影像檢測設備觀察到檢測光線L,舉例如第1D圖及第1E圖的檢測光線L及其箭頭方向所繪示。
進一步舉例來說,在第1D圖及第1E圖中,依據全反射的光學原理,當檢測光線L可穿透及進入環形光學元件100,且在環形光學元件100中入射環形反射面177,其中環形反射面177作為環形光學元件100與空氣的界面,環形光學元件100相對為高折射率的光密介質,空氣相對為低折射率的光疏介質,當檢測光線L入射環形反射面177的入 射角θ大於環形光學元件100的臨界角(Critical Angle),則檢測光線L在環形反射面177發生全反射,即檢測光線L並不會由環形反射面177折射進入空氣中,其中入射角θ即是檢測光線L與環形反射面177法線N的夾角,環形光學元件100的臨界角隨檢測光線L的波長及光密介質與光疏介質的折射率而變,且本發明所述的臨界角皆以空氣作為光疏介質。此外,應可理解本發明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100的光學性質,並不限於檢測成像鏡頭模組組裝品質等用途的檢測光線L,而是涵蓋其他用途的光線。
環形輔助面178與環形反射面177的夾角(指小於或等於90度的夾角)為da,亦可說是V形溝槽176的夾角為da,其滿足下列條件:39度<da<89度。藉此,可增加環形光學元件100的支撐強度,避免環形反射面177在成像鏡頭模組的組裝過程中受到外力(如第1D圖及第1E圖中的擠壓力F)而影響其平面度。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9度<da<80度。
詳細而言,環形光學元件100及其環形反射面177與環形光學面181可一體成型且由射出成型製成。藉此,可提升生產效率,避免增加額外的部件,也不會對小體積的成像鏡頭模組增加額外空間。其他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中(圖未揭示),環形光學元件可由其他成型方式,如機械加工、3D列印或其他模造方法製成,但不以此為限。
檢測光線L可在環形反射面177發生全反射,其中檢測光線L可為波長範圍400nm至700nm的可見光,亦 可為波長範圍700nm至1000nm的紅外光。藉由調整檢測光線L的波長使之穿透及進入環形光學元件100,並調整檢測光線L入射環形反射面177的入射角θ,可使得檢測光線L在依據本發明的環形光學元件100的環形反射面177發生全反射。藉此,使微弱的檢測光線L也會被環形反射面177完整傳遞至環形光學面181,以增加檢測影像(即檢測光線L在環形光學面181被觀察到的影像)辨識的清晰度。
檢測光線L可穿透環形光學面181,再經由環形反射面177至外徑面150。藉此,檢測光線L可由環形光學面181入射,並同時由環形光學面181接收檢測影像,使得檢測光線L與影像檢測設備的監測鏡頭可以同時工作,且在監測鏡頭觀察環形光學面181的檢測影像時可以適時調整檢測光線L的光源亮度,以增加檢測影像的辨識效果。
根據前段所述,第一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100還可有進一步的應用。具體而言,檢測光線L可由鄰近表面R反射至環形反射面177,再經由環形反射面177全反射至環形光學面181,並由環形光學面181觀察到反應鄰近表面R及外徑面150結構特性的檢測影像。
進一步舉例來說,在第1D圖及第1E圖中,鄰近表面R光滑明亮且與外徑面150鄰近設置,當環形光學元件100組裝在成像鏡頭模組的塑膠鏡筒內,鄰近表面R可為塑膠鏡筒的內緣面,外徑面150與鄰近表面R可本質上平行,且外徑面150與鄰近表面R之間可有微小的空隙,或是外徑面150與鄰近表面R可彼此相連。具體而言,環形光學元件 100可作為一固定環,用以將複數個透鏡固定於成像鏡頭模組的塑膠鏡筒內。
當某一波長的檢測光線L可穿透及進入環形光學元件100,檢測光線L可以等於或接近0度的入射角入射環形光學面181並進入環形光學元件100,其中環形光學面181垂直於環形光學元件100的光軸z。檢測光線L可接著入射到環形反射面177,且檢測光線L入射環形反射面177的入射角大於環形光學元件100的臨界角,檢測光線L可由環形反射面177全反射至外徑面150,且入射外徑面150的入射角可等於或接近0度,接著檢測光線L穿過外徑面150並可以等於或接近0度的入射角至鄰近表面R,本段舉例說明的檢測光線L的路徑並未於圖式中揭示,然可為第1D圖及第1E圖的檢測光線L的相反箭頭方向路徑。
進一步地,藉由鄰近表面R具有適當的光學及結構特性,如鄰近表面R的材質對檢測光線L為不透明(也可說是檢測光線L對鄰近表面R的穿透率小於50%)、鄰近表面R光滑明亮、鄰近表面R與外徑面150平行設置等,可令檢測光線L的大部分由鄰近表面R反射至外徑面150。由於鄰近表面R與外徑面150的特性,如鄰近表面R與外徑面150之間的空隙大小、鄰近表面R與外徑面150的表面粗糙度等會使得從鄰近表面R反射出的檢測光線L有所差異,進而使得由環形光學面181觀察到的檢測影像具有可辨識的差異。
接著,由鄰近表面R反射的檢測光線L,可以等於或接近0度的入射角通過外徑面150,再以入射角θ入射環 形反射面177,並經環形反射面177全反射後以等於或接近0度的入射角通過及顯示在環形光學面181上,本段舉例說明的檢測光線L的路徑並如第1D圖及第1E圖的檢測光線L箭頭方向所示。據此,可由環形光學面181目視或以設備觀察到檢測影像,且檢測影像可反應鄰近表面R及外徑面150的結構特性。再者,應可理解到將環形光學元件100作檢測光線的有關應用時,前述與第1D圖及第1E圖的檢測光線L路徑僅用以舉例說明多種可行的檢測光線路徑的其中一種。
此外,可以理解到依據本發明的環形光學元件,其環形反射面可用以作為檢測光線的全反射面,進而應用於環形光學元件上任一表面與鄰近表面的組裝特性檢驗,其實施方式並不為第一實施例環形光學元件100揭露的具體結構、材質所限制,檢測光線亦不限於第1D圖及第1E圖揭露的入射各有關表面的入射角及路徑。再者,可透過調整環形光學元件及檢測光線的相關特徵,使得檢測影像較入射環形光學元件前的檢測光線有最小的衰減量。因此,在依據本發明的其他環形光學元件中(圖未揭示),環形光學面可不垂直於環形光學元件的光軸z。進一步而言,在依據本發明的其他環形光學元件的應用中(圖未揭示),檢測光線入射環形光學面、外徑面或鄰近表面的入射角可不為0度,外徑面與鄰近表面可不平行,檢測光線入射鄰近表面前的路徑可與由鄰近表面反射後的路徑不同。
V形溝槽176可由物側面170朝向像側面180漸縮,即是V形溝槽176漸縮的方向不偏向外徑面150亦不偏 向內環面160。藉此,有助於環形光學元件100在射出成型過程中,滿足物側面170的離型角度需求。
配合參照第1F圖,其繪示依照第1D圖的另一參數示意圖。由第1F圖可知,環形光學面181與環形反射面177的夾角(指小於或等於90度的夾角)為θ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1度<θ1<55度。藉此,有利於維持環形光學元件100的厚度,且檢測光線L可以順利經由環形反射面177與環形光學面181傳遞出來。
環形反射面177與外徑面150的夾角(指小於或等於90度的夾角)為θ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1度<θ2<60度。藉此,避免環形光學元件100出現局部厚度不均的現象,其中厚度不均會使環形光學元件100容易翹曲或收縮。
請參照第1D圖至第1F圖,環形光學元件100可為透明無色塑膠材質,且對可見光透明,也可說是可見光對環形光學元件100的穿透率大於50%。藉此,檢測光線L可使用波長範圍400nm至700nm的可見光,以適於人眼直接觀察,方便後續檢測機台校正篩檢的標準,並有助於減少機器誤判。進一步地,特別是指環形光學元件100對波長587.6nm的可見光透明,因此檢測光線L可使用波長587.6nm的可見光。第一實施例中,環形光學元件100為透明無色塑膠材質,且對可見光透明。
此外,第一實施例中的環形光學元件100亦可對紅外光透明,也可說是紅外光對環形光學元件100的穿透 率大於50%,因此檢測光線L可使用波長範圍700nm至1000nm的紅外光,或是進一步地,檢測光線L可使用波長780nm的紅外光。藉此,選用紅外光則因此不會跟可見光衝突,以利同時檢測成像鏡頭模組的影像品質及組裝品質。
環形光學元件100對波長587.6nm的光線的折射率為nd,其中波長587.6nm的光線即d-line光線,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42<nd<1.68。藉此,滿足所述數值範圍的折射率nd對應到較小的臨界角,環形光學元件100因此更容易發生全反射,以有助於檢測光線L較低耗損地傳遞,且由鄰近表面R反射的檢測光線L路徑更容易通過環形光學面181。此外,實務上常以量測到的波長587.56nm的光線的折射率,作為d-line光線的折射率。
環形反射面177與外徑面150的夾角為θ2,環形光學元件100對波長780nm的光線的臨界角為θc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θ2>θc1。藉此,有利於透過全反射較完整地反射檢測光線L,使檢測影像清晰。進一步而言,可由折射率量測設備量測出環形光學元件100的材質對波長780nm的光線的折射率,進而計算得出環形光學元件100對波長780nm的光線的臨界角θc1。亦可透過實驗,以波長780nm的光線及數個不同數值的入射角入射環形光學元件100,再分別量測是否發生全反射的情況,以逼近環形光學元件100對波長780nm的光線的臨界角θc1範圍或數值,並進一步確認夾角θ2及臨界角θc1是否滿足「θ2>θc1」的 條件。第一實施例中,夾角θ2及臨界角θc1滿足下列條件:θ2>θc1。
具體而言,環形光學元件100為透明無色塑膠材質,其對不同波長光線的折射率請參照下列表一之一。依據表一之一,環形光學元件100對波長700nm的臨界角θc2及波長587.56nm的臨界角θc3可分別由下列式(1.1)及式(1.2)計算而得,其中參數Nair表示對應波長的空氣折射率,參數N-IR表示環形光學元件100對波長700nm的光線的折射率,參數N-Vis表示環形光學元件100對波長587.56nm的光線的折射率,且可理解環形光學元件100對其他波長的臨界角可比照式(1.1)及式(1.2)計算而得,故在表一之一中省略。此外,實務上常以量測到的波長706.519nm的光線的折射率,作為波長700nm的光線的折射率,並常以量測到的波長404.656nm的光線的折射率,作為波長400nm的光線的折射率。
環形光學元件100的色散係數(Abbe Number)為V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Vd<35。藉此,較小的 色散係數Vd有助於環形光學元件100具有較佳的轉折光線能力,並使環形光學元件100維持小體積。
環形光學面181可具有鏡面性質,環形光學面181的表面粗糙度為Ra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5aRa1<0.05a。藉此,環形光學面181具有較光滑的表面,更容易直接由人眼檢查外徑面150與鄰近表面R(如塑膠鏡筒的內緣面)的接觸情形,減少誤判的情況。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5a<Ra1<0.025a。
常用的表面粗糙度(Ra)區分值與其對應的尺寸範圍如以下表一之二所示,由於小於0.012a的表面粗糙度(Ra)區分值已接近理想的鏡面性質,難以透過一般量測設備準確測得對應的尺寸範圍,故未於表一之二中列出。
環形反射面177可具有鏡面性質,環形反射面177的表面粗糙度為Ra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5aRa2<0.05a。藉此,環形反射面177具有較佳的表面性質,有利於檢測光線L在環形光學元件100的傳遞時耗損較少,且環形反射面177無須鍍鋁或鍍銀,有助於提升生產效率。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5a<Ra2<0.025a。
外徑面150可具有鏡面性質,外徑面150的表面粗糙度為Ra3,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5aRa3<0.05a。藉此,較光滑的外徑面150可使檢測影像更清晰,當外徑面150的表面粗糙度較高時,將會影響檢測光線L的傳遞而使使檢測影像的光線變弱。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5a<Ra3<0.025a。
具體而言,環形反射面177將來自外徑面150的檢測光線L全反射後,轉折往環形光學面181,其中外徑面150與環形光學面181的表面性質相當。再者,環形反射面177、外徑面150與環形光學面181的共同點都是直接轉寫自各自對應的射出成型模具表面性質,且其表面光滑明亮的共同特徵無太多差異,惟外徑面150的邊緣因為模具的緣故,可能會多出些許毛邊(Flash)。
由第1A圖至第1D圖可知,內環面160可包含調整結構163,調整結構163朝向像側面180延伸且較環形光學面181接近光軸z,調整結構163與光軸z的夾角(指小於或等於90度的夾角)為da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3度<da2<45度。環形光學元件100與其他光學元件連接及組裝於成像鏡頭模組時會受到組裝治具短暫的擠壓,環形光學元件100上的擠壓位置可如第1D圖及第1E圖的擠壓力F所示,調整結構163有助於環形光學元件100在成型過程與組裝過程維持整體表面的平整性,並減低由外力產生的翹曲或平面局部收縮等情況的發生,且調整結構163與環形輔助面178可提供結構強度保護環形光學面181與環形反射面177的平整性 及光學性質。再者,滿足所述數值範圍的夾角da2有利於當今成像鏡頭模組中主光線角度(Chief Ray Angle,CRA)的變大趨勢。
調整結構163可包含複數直條狀結構164,直條狀結構164由物側面170朝向像側面180延伸。藉此,直條狀結構164的構形具有較佳的支撐性,使環形光學面181足以承受成像鏡頭模組組裝過程所必須面對的擠壓力F(如第1D圖及第1E圖所示)。再者,直條狀結構164可鄰近環形光學面181,在環形光學元件100的射出成型階段,可透過直條狀結構164對環形光學面181的平整程度有所幫助,即是指環形光學面181不易出現凹痕縮水的情形以致增加檢測影像的歪曲程度。第一實施例中,調整結構163包含複數直條狀結構164,也可說是調整結構163由直條狀結構164構成,直條狀結構164由物側面170朝向像側面180延伸,且調整結構163及其直條狀結構164位於內環面160也進而同時位於像側面180,直條狀結構164與環形光學面181相鄰並較環形光學面181略微凸出。
各直條狀結構164可具有楔形特徵。藉此,楔形結構是尾端漸縮的結構,與射出成型所考量的離型角有類似的功效。由於過厚的塑膠成型物易產生收縮問題,各直條狀結構164的楔形特徵能降低與環形光學面181關連的局部厚度,進一步改善環形光學面181的收縮問題,使射出成型的環形光學面181更平整,降低局部凹陷及歪曲的產生。再者,楔形直條狀結構的結構支撐性較好,有助於提高環形光 學元件100的整體強度,可抵抗成像鏡頭模組組裝機台的力道。
直條狀結構164的數量為N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60<N1<400。藉此,滿足所述數值範圍的數量N1的稠密性有較佳的支撐效果,且可有效調整環形光學面181的平整性。
各直條狀結構164可具有鏡面性質,各直條狀結構的表面粗糙度為Ra4,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5aRa4<0.05a。藉此,由於複數直條狀結構164構成的調整結構163已不容易產生雜散光,故可藉由調整直條狀結構164的表面粗糙度Ra4滿足所述數值範圍,而省略直條狀結構164表面消光的處理程序,以提升生產效率。
由第1F圖可知,垂直分模結構182可位於環形光學面181與調整結構163之間。藉此,環形光學元件100在射出成型過程中,調整結構163的形狀有助於維持環形光學面181的平面度,並減少整個環形光學面181翹曲歪斜的情形。具體而言,垂直分模結構182位於環形光學面181與調整結構163的交界,且為直條狀結構164相對於環形光學面181凸出的環形階差結構。
配合參照第1G圖,其繪示第一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100的模具81、82、83及84示意圖,且第1G圖所繪示的模具81、82、83及84省略了對稱於光軸z的相同部分。由第1F圖及第1G圖可知,模具81、82、83及84形成一環形模穴,所述環形模穴透過射出成型方式形成環形光學元件 100,其中模具81與83之間有水平分模面PL1,水平分模面PL1垂直於光軸z,且為環形光學元件100模具中的主要分模面。此外,模具81與82之間有垂直分模面PL2,模具83與84之間有垂直分模面PL3,其中垂直分模面PL2及PL3皆垂直於水平分模面PL1,且由垂直分模面PL2的設置而形成環形光學元件100的垂直分模結構182。藉由模具81、82、83及84中前述分模面PL1、PL2及PL3的設置,可增進環形光學元件100的尺寸精度。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一,其表列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1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並如第1E圖及第1F圖所繪示。
<第二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2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200及鄰近表面R的示意圖。由第2A圖可知,環形光學元件200具有光軸(圖未揭示),其中光軸也可說是環形光學元件200的中心軸。環形光學元件200包含外徑面250、內環面260、物側面270及像側面280。外徑面250環繞光軸。內環面260環繞光軸並形成中心開孔(未另標號)。
第二實施例中,環形光學元件200為相對於光軸的圓環形,即是環形光學元件200的所有指定剖面皆相同,其中所述指定剖面通過光軸且法線垂直於光軸,所述指定剖面的一半並如第2A圖所繪示。
配合參照第2B圖及第2C圖,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的參數示意圖,第2C圖繪示依照第2A圖的另一參數示意圖。由第2A圖至第2C圖可知,物側面270連接外徑面250及內環面260,物側面270包含環形反射面277、環形輔助面278及連接面279。環形反射面277相對於光軸傾斜,即環形反射面277為相對於光軸的圓錐面。環形輔助面278較環形反射面277接近光軸。連接面279用以與成像鏡頭模組的其他光學元件(圖未揭示)連接,且連接面279較環形輔助面278接近光軸,即是環形反射面277、環形輔助面278及連接面279由外徑面250至光軸依序形成於物側面270。
像側面280連接外徑面250及內環面260並與物側面270相對設置,且像側面280包含環形光學面281,或可說是環形光學面281形成於像側面280。物側面270的環形輔助面278與環形反射面277形成V形溝槽276。
詳細而言,環形光學元件200及其環形反射面277與環形光學面281一體成型且由射出成型製成。
環形光學元件200為透明無色塑膠材質,且對可見光透明,也可說是可見光對環形光學元件200的穿透率大於50%,因此檢測光線L可為波長範圍400nm至700nm的可見光。進一步地,特別是指環形光學元件200對波長 587.6nm的可見光透明,因此檢測光線L可使用波長587.6nm的可見光。
此外,第二實施例中的環形光學元件200亦對紅外光透明,也可說是紅外光對環形光學元件200的穿透率大於50%,因此檢測光線L可為波長範圍700nm至1000nm的紅外光,或是進一步地,檢測光線L可使用波長780nm的紅外光。
具體而言,環形光學元件200為透明無色塑膠材質,其對不同波長光線的折射率請參照下列表二之一。依據表二之一,環形光學元件200對波長700nm的臨界角θc2及波長587.56nm的臨界角θc3可分別由下列式(2.1)及式(2.2)計算而得,其中參數Nair表示對應波長的空氣折射率,參數N-IR表示環形光學元件200對波長700nm的光線的折射率,參數N-Vis表示環形光學元件200對波長587.56nm的光線的折射率,且可理解環形光學元件200對其他波長的臨界角可比照式(2.1)及式(2.2)計算而得,故在表二之一中省略。
V形溝槽276由物側面270朝向像側面280漸縮。環形光學面281、環形反射面277及外徑面250具有鏡面性質。環形反射面277與外徑面250的夾角為θ2,環形光學元件200對波長780nm的光線的臨界角為θc1,其滿足下列條件:θ2>θc1。
檢測光線L在環形反射面277發生全反射。再者,檢測光線L可穿透環形光學面281,再經由環形反射面277至外徑面250。
進一步舉例來說,在第2A圖及第2B圖中,鄰近表面R與外徑面250鄰近設置或相連設置。當某一波長的檢測光線L可穿透及進入環形光學元件200,檢測光線L依序入射環形光學面281、環形反射面277、外徑面250至鄰近表面R,本段舉例說明的檢測光線L的路徑並未於圖式中揭示,然可為第2A圖及第2B圖的檢測光線L的相反箭頭方向路徑。再者,環形光學面281相對於環形光學元件200的光軸傾斜(即不垂直於光軸),檢測光線L入射環形光學面281、外徑面250及鄰近表面R的入射角皆等於或接近0度,檢測光線L入射環形反射面277的入射角為θ(大於臨界角)。
接著,檢測光線L由鄰近表面R反射,並依序入射外徑面250、環形反射面277及環形光學面281,本段舉例說明的檢測光線L的路徑並如第2A圖及第2B圖的檢測光線L箭頭方向所示。再者,檢測光線L入射外徑面250及環形光學面281的入射角皆等於或接近0度,檢測光線L入射環形反射面277的入射角為θ(大於臨界角)。據此,可由環形光 學面281目視或以設備觀察到檢測影像,且檢測影像可反應鄰近表面R及外徑面250的結構特性。此外,應可理解到將環形光學元件200作檢測光線的有關應用時,前述與第2A圖及第2B圖的檢測光線L路徑僅用以舉例說明多種可行的檢測光線路徑的其中一種。
由第2A圖至第2C圖可知,內環面260包含調整結構263,調整結構263朝向像側面280延伸且較環形光學面281接近光軸。再者,調整結構263位於內環面260也進而同時位於像側面280,調整結構263為相對於光軸的圓錐面,且調整結構263的表面為消光表面,調整結構263的表面粗糙度(Ra)的尺寸範圍為0.4μm至0.56μm。
由第2B圖及第2C圖可知,垂直分模結構282位於環形光學面281與調整結構263之間。進一步地,不垂直於光軸的環形光學面281與調整結構263之間更有一垂直於光軸的表面(即承受成像鏡頭模組組裝時的擠壓力F的表面,且未另標號),垂直分模結構282即位於環形光學面281與所述垂直於光軸的表面的交界。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二之二,其表列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200中參數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並如第2B圖及第2C圖所繪示。
<第三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3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300及鄰近表面R的示意圖。由第3A圖可知,環形光學元件300具有光軸,其中光軸也可說是環形光學元件300的中心軸。環形光學元件300包含外徑面350、內環面360、物側面370及像側面380。外徑面350環繞光軸。內環面360環繞光軸並形成中心開孔(未另標號)。
第三實施例中,環形光學元件300為相對於光軸的圓環形,即是環形光學元件300的所有指定剖面皆相同,其中所述指定剖面通過光軸且法線垂直於光軸,所述指定剖面的一半並如第3A圖所繪示。
配合參照第3B圖及第3C圖,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的參數示意圖,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的另一參數示意圖。由第3A圖至第3C圖可知,物側面370連接外徑面350及內環面360,物側面370包含環形反射面377、環形輔助面378及連接面379。環形反射面377相對於光軸傾斜,即環形反射面377為相對於光軸的圓錐面。環形輔助面378較環形反射面377接近光軸。連接面379用以與成像鏡頭模組的其他光學元件(圖未揭示)連接,且連接面379較環形輔助面378接近光軸,即是環形反射面377、環形輔助面378及連接面379由外徑面350至光軸依序形成於物側面370。
像側面380連接外徑面350及內環面360並與物側面370相對設置,且像側面380包含環形光學面381, 或可說是環形光學面381形成於像側面380。物側面370的環形輔助面378與環形反射面377形成V形溝槽376。
詳細而言,環形光學元件300及其環形反射面377與環形光學面381一體成型且由射出成型製成。
環形光學元件300為黑色塑膠材質,且對紅外光透明,也可說是紅外光對環形光學元件300的穿透率大於50%,因此檢測光線L可為波長範圍700nm至1000nm的紅外光。藉此,使用黑色塑膠,不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雜散光,不會對成像鏡頭模組的實際成像品質帶來影響。再者,選用紅外光則因此不會跟可見光衝突,以利同時檢測成像鏡頭模組的影像品質及組裝品質。進一步地,特別是指環形光學元件300對波長780nm的紅外光透明,因此檢測光線L可使用波長780nm的紅外光。
具體而言,環形光學元件300為黑色塑膠材質,其對不同波長光線的折射率請參照下列表三之一。依據表三之一,環形光學元件300對波長700nm的臨界角θc2及波長587.56nm的臨界角θc3可分別由下列式(3.1)及式(3.2)計算而得,其中參數Nair表示對應波長的空氣折射率,參數N-IR表示環形光學元件300對波長700nm的光線的折射率,參數N-Vis表示環形光學元件300對波長587.56nm的光線的折射率,且可理解環形光學元件300對其他波長的臨界角可比照式(3.1)及式(3.2)計算而得,故在表三之一中省略。
V形溝槽376由物側面370朝向像側面380漸縮。環形光學面381、環形反射面377及外徑面350具有鏡面性質。環形反射面377與外徑面350的夾角為θ2,環形光學元件300對波長780nm的光線的臨界角為θc1,其滿足下列條件:θ2>θc1。
檢測光線L在環形反射面377發生全反射。再者,檢測光線L可穿透環形光學面381,再經由環形反射面377至外徑面350。
進一步舉例來說,在第3A圖及第3B圖中,鄰近表面R與外徑面350鄰近設置或相連設置。當某一波長的檢測光線L可穿透及進入環形光學元件300,檢測光線L依序入射環形光學面381、環形反射面377、外徑面350至鄰近表面R,本段舉例說明的檢測光線L的路徑並未於圖式中揭示,然可為第3A圖及第3B圖的檢測光線L的相反箭頭方向路徑。再者,環形光學面381垂直於環形光學元件300的光軸,檢測光線L入射環形光學面381的入射角不為0度,檢測光線L入射環形反射面377的入射角為θ(大於臨界角),檢測光線L入射外徑面350及鄰近表面R的入射角皆等於或接近0度。
接著,檢測光線L由鄰近表面R反射,並依序入射外徑面350、環形反射面377及環形光學面381,本段舉例說明的檢測光線L的路徑並如第3A圖及第3B圖的檢測光線L箭頭方向所示。再者,檢測光線L入射外徑面350的入射角等於或接近0度,檢測光線L入射環形反射面377的入射角為θ(大於臨界角),檢測光線L入射環形光學面381的入射角不為0度。據此,可由環形光學面381目視或以設備觀察到檢測影像,且檢測影像可反應鄰近表面R及外徑面350的結構特性。此外,應可理解到將環形光學元件300作檢測光線的有關應用時,前述與第3A圖及第3B圖的檢測光線L路徑僅用以舉例說明多種可行的檢測光線路徑的其中一種。
由第3B圖可知,環形光學面381垂直於環形光學元件300的光軸,同時第3B圖舉例的檢測光線L入射環形光學面381的入射角不為0度。由環形光學面381觀察檢測影像時,檢測影像會往遠離外徑面350的方向(即接近光軸的方向)成像,因此觀察到的檢測影像直覺上不與環形光學面381同平面,而相較於第一實施例中由環形光學面181觀察到的檢測影像直覺上是與環形光學面181同平面。
進一步地,若在設計及製造環形光學元件300時以第3B圖中的虛擬替代面381a替代環形光學面381,即環形光學面381改成虛擬替代面381a,其中環形光學面381與虛擬替代面381a的夾角為α,虛擬替代面381a不垂直於環形光學元件300的光軸,同時第3B圖舉例的檢測光線L入射虛擬替代面381a的入射角等於或接近0度,則由虛擬替代 面381a觀察到的檢測影像直覺上是與虛擬替代面381a同平面。
由第3A圖至第3C圖可知,內環面360包含調整結構363,調整結構363朝向像側面380延伸且較環形光學面381接近光軸。調整結構363包含複數直條狀結構364,也可說是調整結構363由直條狀結構364構成,直條狀結構364由物側面370朝向像側面380延伸,且調整結構363及其直條狀結構364位於內環面360也進而同時位於像側面380,直條狀結構364與環形光學面381相鄰並較環形光學面381略微凸出。再者,各直條狀結構364具有楔形特徵,且各直條狀結構364具有鏡面性質。
垂直分模結構382位於環形光學面381與調整結構363之間。具體而言,垂直分模結構382位於環形光學面381與調整結構363的交界,且為直條狀結構364相對於環形光學面381凸出的環形階差結構。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三之二,其表列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300中參數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並如第3B圖及第3C圖所繪示。
<第四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4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400及鄰近表面R的示意圖。由第4A圖可知,環形光學元件400具有光軸,其中光軸也可說是環形光學元件400的中心軸。環形光學元件400包含外徑面450、內環面460、物側面470及像側面480。外徑面450環繞光軸。內環面460環繞光軸並形成中心開孔(未另標號)。
第四實施例中,環形光學元件400為相對於光軸的圓環形,即是環形光學元件400的所有指定剖面皆相同,其中所述指定剖面通過光軸且法線垂直於光軸,所述指定剖面的一半並如第4A圖所繪示。
配合參照第4B圖及第4C圖,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的參數示意圖,第4C圖繪示依照第4A圖的另一參數示意圖。由第4A圖至第4C圖可知,物側面470連接外徑面450及內環面460,物側面470包含環形反射面477、環形輔助面478及連接面479。環形反射面477相對於光軸傾斜,即環形反射面477為相對於光軸的圓錐面。環形輔助面478較環形反射面477接近光軸。連接面479用以與成像鏡頭模組的其他光學元件(圖未揭示)連接,且連接面479較環形輔助面478接近光軸,即是環形反射面477、環形輔助面478及連接面479由外徑面450至光軸依序形成於物側面470。
像側面480連接外徑面450及內環面460並與物側面470相對設置,且像側面480包含環形光學面481, 或可說是環形光學面481形成於像側面480。物側面470的環形輔助面478與環形反射面477形成V形溝槽476。
詳細而言,環形光學元件400及其環形反射面477與環形光學面481一體成型且由射出成型製成。
環形光學元件400為黑色塑膠材質,且對紅外光透明,也可說是紅外光對環形光學元件400的穿透率大於50%,因此檢測光線L可為波長範圍700nm至1000nm的紅外光。進一步地,特別是指環形光學元件400對波長780nm的紅外光透明,因此檢測光線L可使用波長780nm的紅外光。
具體而言,環形光學元件400為黑色塑膠材質,其對不同波長光線的折射率請參照下列表四之一。依據表四之一,環形光學元件400對波長700nm的臨界角θc2及波長587.56nm的臨界角θc3可分別由下列式(4.1)及式(4.2)計算而得,其中參數Nair表示對應波長的空氣折射率,參數N-IR表示環形光學元件400對波長700nm的光線的折射率,參數N-Vis表示環形光學元件400對波長587.56nm的光線的折射率,且可理解環形光學元件400對其他波長的臨界角可比照式(4.1)及式(4.2)計算而得,故在表四之一中省略。
V形溝槽476由物側面470朝向像側面480漸縮。環形光學面481、環形反射面477及外徑面450具有鏡面性質。環形反射面477與外徑面450的夾角為θ2,環形光學元件400對波長780nm的光線的臨界角為θc1,其滿足下列條件:θ2>θc1。
檢測光線L在環形反射面477發生全反射。再者,檢測光線L可穿透環形光學面481,再經由環形反射面477至外徑4250。
進一步舉例來說,在第4A圖及第4B圖中,鄰近表面R與外徑面450鄰近設置或相連設置。當某一波長的檢測光線L可穿透及進入環形光學元件400,檢測光線L依序入射環形光學面481、環形反射面477、外徑面450至鄰近表面R,本段舉例說明的檢測光線L的路徑並未於圖式中揭示,然可為第4A圖及第4B圖的檢測光線L的相反箭頭方向路徑。再者,環形光學面481相對於環形光學元件400的光軸傾斜(即不垂直於光軸),檢測光線L入射環形光學面481、外徑面450及鄰近表面R的入射角皆等於或接近0度,檢測光線L入射環形反射面477的入射角為θ(大於臨界角)。
接著,檢測光線L由鄰近表面R反射,並依序入射外徑面450、環形反射面477及環形光學面481,本段舉例說明的檢測光線L的路徑並如第4A圖及第4B圖的檢測光線L箭頭方向所示。再者,檢測光線L入射外徑面450及環形 光學面481的入射角皆等於或接近0度,檢測光線L入射環形反射面477的入射角為θ(大於臨界角)。據此,可由環形光學面481目視或以設備觀察到檢測影像,且檢測影像可反應鄰近表面R及外徑面450的結構特性。此外,應可理解到將環形光學元件400作檢測光線的有關應用時,前述與第4A圖及第4B圖的檢測光線L路徑僅用以舉例說明多種可行的檢測光線路徑的其中一種。
由第4A圖至第4C圖可知,內環面460包含調整結構463,調整結構463朝向像側面480延伸且較環形光學面481接近光軸。調整結構463包含複數直條狀結構464,也可說是調整結構463由直條狀結構464構成,直條狀結構464由物側面470朝向像側面480延伸,且調整結構463及其直條狀結構464位於內環面460也進而同時位於像側面480,環形光學面481與直條狀結構464相鄰並較直條狀結構464略微凸出。再者,各直條狀結構464具有楔形特徵,且各直條狀結構464具有鏡面性質。
垂直分模結構482位於環形光學面481與調整結構463之間。具體而言,垂直分模結構482位於環形光學面481與調整結構463的交界,且為環形光學面481相對於直條狀結構464凸出的環形階差結構。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四之二,其表列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400中參數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並如第4B圖及第4C圖所繪示。
<第五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5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5000的示意圖,其中第5A圖中省略部分光學元件細節,且為了更清楚地顯示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5000,故於第5A圖中省略成像鏡頭模組5000對稱於光軸z的相同部分。由第5A圖可知,成像鏡頭模組5000包含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環形光學元件100、光學透鏡組5600及塑膠鏡筒5200。關於環形光學元件100的其他細節請參照前述第一實施例的相關內容,在此不予贅述。
配合參照第5B圖及第5C圖,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的局部5B放大圖,第5C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5000的局部立體圖。由第5A圖至第5C圖可知,光學透鏡組5600包含複數透鏡5601、5602、5603、5604、5605及5606。透鏡5601、5602、5603、5604、5605及5606沿光軸z設置於塑膠鏡筒5200內,且塑膠鏡筒5200包含物端部5300、像端部5500及管狀部5400。物端部5300包含物端外表面5310及物端開口5311。像端部5500包含像端外表面5530及像端開口5533。管狀部5400連接物端部5300與像端部5500,管狀部5400包含複數平行內緣面(未另標號),平行內緣面在第5A圖中與光軸z平行,其中至少一平 行內緣面5420包含複數直條紋結構5422,直條紋結構5422略微凸起於平行內緣面5420並環繞平行內緣面5420的圓周方向規則預先排列,且直條紋結構5422與環形光學元件100的外徑面150對應設置,因此設有直條紋結構5422的平行內緣面5420與外徑面150環形對應,平行內緣面5420與外徑面150之間可有微小的空隙,或可彼此相連。
此外,設有直條紋結構5422的平行內緣面5420即可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述的鄰近表面R,關於鄰近表面R與檢測光線L的其他細節請參照前述第一實施例的相關內容,在此不予贅述。藉此,透過檢測光線L更容易從環形光學面181檢測環形光學元件100的外徑面150與塑膠鏡筒5200的直條紋結構5422的貼合情形。再者,若將環形光學元件100改以黑色塑膠材質製成,更易於顯示檢測影像(即檢測光線L在環形光學元件100的環形光學面181被觀察到的影像),有助於提高辨識與檢測的效率。
具體而言,成像鏡頭模組50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學透鏡組5600、環形光學元件100及成像面5700,其中光學透鏡組5600成像於成像面5700,且成像面5700是可供設置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的位置。光學透鏡組56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5601、5602、5603、5604、5605及5606,其中光學透鏡組5600的透鏡為六片(5601、5602、5603、5604、5605及5606),其與環形光學元件100皆沿成像鏡頭模組5000的光軸z設置於塑膠鏡筒5200內,且環形光學元件100為一固定環,用以將透鏡 5601、5602、5603、5604、5605及5606以及設置其間的其他光學元件固定於成像鏡頭模組5000的塑膠鏡筒5200內。再者,於成像鏡頭模組5000的組裝過程中,環形光學元件100會受到組裝治具短暫的擠壓力F,調整結構163與環形輔助面178可提供結構強度保護環形光學面181與環形反射面177的平整性及光學性質。
環形光學元件100的連接面179用以與透鏡5606的元件連接面5696連接,且連接面179及元件連接面5696皆垂直於光軸z。
進一步而言,物端部5300為塑膠鏡筒5200上供設置最接近被攝物的光學元件(即透鏡5601)的部分朝被攝物方向延伸的部分(不包含塑膠鏡筒5200上供設置透鏡5601的部分),像端部5500為塑膠鏡筒5200上供設置最接近成像面5700的光學元件(即環形光學元件100)的部分朝成像面5700方向延伸的部分(不包含塑膠鏡筒5200上供設置環形光學元件100的部分),管狀部5400為塑膠鏡筒5200上介於物端部5300及像端部5500之間的部分。
配合參照第5D圖,其繪示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5000的檢測位置5E示意圖。由第5C圖及第5D圖可知,檢測光線L可由環形光學面181進入環形光學元件100,接著由設有直條紋結構5422的平行內緣面5420反射至環形反射面177,再經由環形反射面177全反射至環形光學面181,並由環形光學面181觀察到設有直條紋結構5422的平行內緣面5420與外徑面150結構特性的檢測影像。
配合參照第5E圖及第5F圖,第5E圖繪示依照第5D圖的檢測位置5E的檢測影像示意圖,第5F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5000的另一檢測影像示意圖。第5E圖及第5F圖皆可為從環形光學面181上任一處檢測位置觀察到的檢測影像(第5F圖的檢測位置未另圖示),且皆是平行內緣面5420與外徑面150鄰近或相連時但其間尚未點膠的情況。
在第5E圖中,顯示了二個直條紋結構影像5422a及5422b,此是外徑面150與平行內緣面5420及其直條紋結構5422還未緊密靠近的情形,第5E圖中的整體檢測影像較亮,且僅能隱約觀察到直條紋結構影像5422a及5422b的輪廓。
在第5F圖中,顯示了二個直條紋結構影像5422c及5422d,此是外徑面150與直條紋結構5422緊密貼合的情形,第5F圖檢測影像中的直條紋結構影像5422c及5422d亮度較暗為深黑色(圖中以斜線表示),且能觀察到直條紋結構影像5422c及5422d的清楚輪廓,直條紋結構影像5422c及5422d以外的部分(即二個直條紋結構5422之間的空隙且未與外徑面150貼合的影像)較亮,表示有空隙,亦顯示該處的外徑面150未與塑膠鏡筒5200的平行內緣面5420接觸。
配合參照第5G圖至第5I圖,第5G圖至第5I圖分別繪示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5000的三種檢測影像示意圖。第5G圖至第5I圖皆可為從環形光學面181上任一 處檢測位置觀察到的檢測影像(檢測位置皆未另圖示),且皆是平行內緣面5420與外徑面150之間點膠後的情況。
在第5G圖中,顯示了二個直條紋結構影像5422e及5422f,第5G圖中部分的檢測影像亮度較暗,顯示部分的外徑面150與直條紋結構5422緊密貼合,同時第5G圖中部分的檢測影像亮度較亮,顯示該處的外徑面150與空氣接觸。由第5G圖推測實際的組裝情況可能是,環形光學元件100有組裝歪斜的情形,直條紋結構5422並非均勻地擠壓在外徑面150上,以致難以觀察到直條紋結構影像5422e及5422f完整清楚的輪廓。再者,直條紋結構影像5422e及5422f之間亮度較暗,顯示有少量的液態膠水材料流入直條紋結構5422之間的空隙而使得空隙被填滿。
在第5H圖中,顯示了二個直條紋結構影像5422g及5422h,第5H圖中部分的檢測影像亮度較暗,顯示部分的外徑面150與直條紋結構5422緊密貼合,同時第5H圖中部分的檢測影像亮度較亮,顯示該處的外徑面150與空氣接觸。由第5H圖推測實際的組裝情況可能是,環形光學元件100有組裝歪斜的情形,直條紋結構5422並非均勻地擠壓在外徑面150上,以致難以觀察到直條紋結構影像5422g及5422h完整清楚的輪廓。再者,直條紋結構影像5422g及5422h之間亮度較暗,顯示有較多的液態膠水材料流入直條紋結構5422之間的空隙而使得空隙被填滿,甚至直條紋結構5422與外徑面150之間也可能被液態膠水材料填滿。
在第5I圖中,顯示了二個直條紋結構影像5422i及5422j,第5I圖中的整體檢測影像亮度較暗,顯示外徑面150與直條紋結構5422緊密貼合。由第5I圖推測實際的組裝情況可能是,直條紋結構影像5422i及5422j的輪廓較不明顯,可能是由於外徑面150具有較大的公差,使得環形光學元件100與塑膠鏡筒5200組裝後的擠壓力道較充分。再者,大量充足的液態膠水材料流入直條紋結構5422之間的空隙而使得空隙被填滿,甚至直條紋結構5422與外徑面150之間也可能被液態膠水材料填滿。此外,由於第5I圖中的整體檢測影像亮度皆暗,並無較亮的部分,需要留意是否是局部的擠壓力道較大或是液態膠水材料溢流,因此需要再觀察環形光學面181他處檢測位置的檢測影像以確認環形光學元件100的組裝品質。
根據上述以及第5G圖至第5I圖,藉由本發明的環形光學元件100,可較容易地觀察到成像鏡頭模組5000的組裝品質好壞,進而有助於提升外觀檢驗的效率,以符合量產需求。進一步而言,來自外徑面150的檢測光線L對應的是與外徑面150該處接觸或鄰近的平行內緣面5420,因此由環形光學面181可完整觀察到外徑面150該處與其鄰近的平行內緣面5420的接觸情形。若平行內緣面5420與外徑面150的真圓度差異過大或兩者互相偏斜時,部分外徑面150甚至不會與平行內緣面5420接觸,此時環形光學面181觀察到的來自外徑面150該處的檢測影像會與他處的檢測影像不同。因此可用以判定外徑面150與平行內緣面5420是否處 處密合,若無密合的區域過多時,則會判定組裝失敗,從而篩檢出組裝品質不良的成像鏡頭模組5000。進一步地,可透過環形光學面181上四個、六個或其他數目檢測位置的檢測影像,並搭配如第5G圖至第5I圖所示檢測影像的出現比例,訂定成像鏡頭模組5000的外觀或組裝品質的允收標準。
此外,成型模具表面經由拋光的表面處理程序(Polish),可使轉寫後的環形光學面181成為平整的表面,從而完整不失真地傳遞外徑面150與其接觸或鄰近的平行內緣面5420的接觸情形。並使檢測設備的監視鏡頭直接觀察環形光學面181上的檢測影像就可得知成像鏡頭模組5000組裝的好壞,而可控制成像鏡頭模組5000的組裝品質。
根據上述,就環形光學元件與塑膠鏡筒組裝而言,即使現前的成像鏡頭模組組裝技術可以精準點膠,卻仍無法得知平行內緣面(也可說是塑膠鏡筒的內緣面)與環形光學元件(也可說是固定環)的壓合情形,也無法精確得知液態膠水材料的填入情形。然而依據本發明的環形光學元件,藉由直接觀察環形光學面檢測影像的亮暗,則可判斷是否有填膠不均、少量填膠、填膠阻塞或是環形光學元件部品歪斜、受力不均...等組裝不良的情況,使得成像鏡頭模組出貨品質檢測相關的檢討議題可以獲得支持,有助於提升成像鏡頭模組的出貨品質。此外,塑膠鏡筒的平行內緣面設計有直條紋結構有助於檢測影像的判斷,配合使用紅外光的檢測 光線,可使塑膠鏡筒與環形光學元件都維持黑色塑膠材料,不須因為此設計而改用透明塑膠材料。
<第六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6A圖及第6B圖,其中第6A圖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的示意圖,第6B圖繪示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的另一示意圖,且第6A圖及第6B圖特別是電子裝置10中的相機示意圖。由第6A圖及第6B圖可知,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10包含相機模組11,相機模組1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模組12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3,其中電子感光元件13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12的成像面(圖未揭示)。藉此,以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故能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
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10的使用者介面19進入拍攝模式,其中第六實施例中使用者介面19可為觸控螢幕19a、按鍵19b等。此時成像鏡頭模組12匯集成像光線在電子感光元件13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18。
配合參照第6C圖,其繪示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的方塊圖,特別是電子裝置10中的相機方塊圖。由第6A圖至第6C圖可知,因應電子裝置10的相機規格,相機模組11可更包含自動對焦組件14及光學防手震組件15,電子裝置10可更包含至少一個輔助光學元件17及至少一個感測元件16。輔助光學元件17可以是補償色溫的閃光燈模組、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16可具有感 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使相機模組11配置的自動對焦組件14及光學防手震組件15發揮功能,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發明的電子裝置1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觸控螢幕19a直接目視到相機的拍攝畫面,並在觸控螢幕19a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再者,由第6B圖可知,相機模組11、感測元件16及輔助光學元件17可設置在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77上,並透過連接器78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18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當前的電子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具有輕薄的趨勢,將相機模組與相關元件配置於軟性電路板上,再利用連接器將電路彙整至電子裝置的主板,可滿足電子裝置內部有限空間的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並獲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相機模組的自動對焦功能藉由電子裝置的觸控螢幕獲得更靈活的控制。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包含複數感測元件16及複數輔助光學元件17,感測元件16及輔助光學元件17設置在軟性電路板77及另外至少一個軟性電路板(未另標號)上,並透過對應的連接器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18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感測元件及輔助 光學元件亦可依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設置於電子裝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載板上。
此外,電子裝置10可進一步包含但不限於無線通訊單元(Wireless Communication Unit)、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第七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7圖,第7圖繪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的示意圖。第七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係一平板電腦,電子裝置20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模組22。
<第八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8圖,第8圖繪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的示意圖。第八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係一穿戴式裝置,電子裝置30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模組32。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23)

  1. 一種環形光學元件,具有一光軸,包含:一外徑面,其環繞該光軸;一內環面,其環繞該光軸並形成一中心開孔;一物側面,其連接該外徑面及該內環面,該物側面包含:一環形反射面,其相對於該光軸傾斜;一環形輔助面,其較該環形反射面接近該光軸;及一連接面,其用以與一光學元件連接,且該連接面較該環形輔助面接近該光軸;以及一像側面,其連接該外徑面及該內環面並與該物側面相對設置,且該像側面包含一環形光學面;其中,該物側面的該環形輔助面與該環形反射面形成一V形溝槽,該環形輔助面與該環形反射面的夾角為da,其滿足下列條件:39度<da<89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該環形光學元件及其該環形反射面與該環形光學面一體成型且由射出成型製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該環形光學面與該環形反射面的夾角為θ1,其滿足下列條件:31度<θ1<55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該環形反射面與該外徑面的夾角為θ2,其滿足下列條件:31度<θ2<60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該環形光學元件對波長587.6nm的光線的折射率為nd,其滿足下列條件:1.42<nd<1.68。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該環形光學元件的色散係數為Vd,其滿足下列條件:15<Vd<35。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該環形反射面與該外徑面的夾角為θ2,該環形光學元件對波長780nm的光線的臨界角為θc1,其滿足下列條件:θ2>θc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該環形光學元件為黑色塑膠材質,且對紅外光透明。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該環形光學元件為透明無色塑膠材質,且對可見光透明。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該V形溝槽由該物側面朝向該像側面漸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該內環面包含一調整結構,該調整結構朝向該像側面延伸且較該環形光學面接近該光軸,該調整結構與該光軸的夾角為da2,其滿足下列條件:13度<da2<45度。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該環形光學面具有鏡面性質,該環形光學面的表面粗糙度為Ra1,其滿足下列條件:0.005a Ra1<0.05a。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該環形反射面具有鏡面性質,該環形反射面的表面粗糙度為Ra2,其滿足下列條件:0.005a Ra2<0.05a。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該外徑面具有鏡面性質,該外徑面的表面粗糙度為Ra3,其滿足下列條件:0.005a Ra3<0.05a。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一檢測光線可穿透該環形光學面,再經由該環形反射面至該外徑面。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一檢測光線在該環形反射面發生全反射。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一垂直分模結構位於該環形光學面與該調整結構之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該調整結構包含複數直條狀結構,該些直條狀結構由該物側面朝向該像側面延伸。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各該直條狀結構具有楔形特徵。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該些直條狀結構的數量為N1,其滿足下列條件:60<N1<400。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其中各該直條狀結構具有鏡面性質,各該直條狀結構的表面粗糙度為Ra4,其滿足下列條件:0.005a Ra4<0.05a。
  22.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環形光學元件;一光學透鏡組,包含複數透鏡;以及一塑膠鏡筒,該些透鏡沿該光軸設置於該塑膠鏡筒內,且該塑膠鏡筒包含:一物端部,包含一物端外表面及一物端開口;一像端部,包含一像端外表面及一像端開口;及一管狀部,其連接該物端部與該像端部,該管狀部包含複數平行內緣面,其中至少一該平行內緣面包 含複數直條紋結構,該些直條紋結構環繞該平行內緣面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且該些直條紋結構與該環形光學元件的該外徑面對應設置。
  23.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
TW106123242A 2017-07-11 2017-07-11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6255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3242A TWI625557B (zh) 2017-07-11 2017-07-11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CN201710655477.7A CN109239818B (zh) 2017-07-11 2017-08-03 环形光学元件、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02110975822.1A CN113655553B (zh) 2017-07-11 2017-08-03 环形光学元件、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US15/869,385 US10514481B2 (en) 2017-07-11 2018-01-12 Annular optical element,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6/680,568 US11187833B2 (en) 2017-07-11 2019-11-12 Annular optical element,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3242A TWI625557B (zh) 2017-07-11 2017-07-11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25557B TWI625557B (zh) 2018-06-01
TW201908775A true TW201908775A (zh) 2019-03-01

Family

ID=63255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3242A TWI625557B (zh) 2017-07-11 2017-07-11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514481B2 (zh)
CN (2) CN113655553B (zh)
TW (1) TWI62555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6857B (zh) * 2019-04-29 2020-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鏡筒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98700B (zh) * 2019-08-13 2020-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775706B (zh) * 2021-08-12 2022-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影像模組及電子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5557B (zh) * 2017-07-11 2018-06-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627460B (zh) 2017-07-19 2018-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71548B (zh) * 2018-08-17 2019-09-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72538B (zh) * 2018-09-12 2019-09-2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09375295A (zh) * 2018-12-24 2019-02-22 无锡奥夫特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边缘微结构的光学窗口
TWI714247B (zh) * 2019-02-27 2020-12-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1948775B (zh) * 2019-05-15 2023-04-14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塑胶镜筒、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10191289B (zh) * 2019-06-05 2021-06-29 北京中星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动态红外图像的采集结构、采集装置和显示方法
CN112462481B (zh) * 2019-09-09 2022-07-1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支撑组件与可携式光学成像镜头
US11703656B2 (en) * 2019-09-19 2023-07-18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Lens mount, optical element, and lens module
CN111273455A (zh) * 2019-12-12 2020-06-12 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可见光/红外复合镜头的装调方法
US11425291B2 (en) 2020-03-04 2022-08-23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amera module
TWI742687B (zh) 2020-05-22 2021-10-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透鏡與成像鏡頭
TWI762355B (zh) * 2021-06-11 2022-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裝置、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FR3127854B1 (fr) 2021-10-06 2023-08-25 Safran Electrical & Power Convertisseur électrique configuré pour alimenter une machine électrique, module électrique comportant un tel convertisseur, procédé d’utilisation d’un tel module électriqu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5304A (en) * 1997-07-02 1999-11-30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Plastic lens
JP4250794B2 (ja) * 1998-10-28 2009-04-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距離変化検知方法及び装置、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全反射光検出方法
JP2002156578A (ja) * 2000-11-20 2002-05-3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焦点検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対物レンズ、光学顕微鏡又は光学検査装置
US6587618B2 (en) * 2001-03-16 2003-07-01 Corning Incorporated Collimator array and method and system for aligning optical fibers to a lens array
JP2006195331A (ja) * 2005-01-17 2006-07-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撮影レンズ
EP2027498B1 (en) * 2006-05-08 2010-05-05 Boston Scientific Limited Optical assembly for medical imaging devices
DE102007003040B4 (de) * 2007-01-20 2010-09-02 Stratec Biomedical Systems Ag Vorrichtung zur optischen Detektion eines Phasenübergangs oder dergleichen
US8115906B2 (en) * 2007-12-14 2012-02-14 Nikon Corporation Movable body system, pattern formation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and measurement device,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2227663B (zh) * 2008-11-28 2014-02-19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透镜单元以及车载用红外线透镜单元
CN102045495A (zh) * 2009-10-20 2011-05-04 北京汇冠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
CN201548794U (zh) * 2009-10-20 2010-08-11 北京汇冠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
CN102053341B (zh) * 2009-11-05 2012-10-0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近红外线取像透镜组
WO2012051223A2 (en) * 2010-10-11 2012-04-19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Telescopic contact lens
KR20120068569A (ko) * 2010-12-17 2012-06-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차폐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자 기기
CN102819080A (zh) * 2011-06-09 2012-12-1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TWI530725B (zh) * 2011-07-22 2016-04-2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模組
JP2014182354A (ja) * 2013-03-21 2014-09-29 Sharp Corp レンズ傾き検出装置およびレンズ傾き検出方法
CN104570168A (zh) * 2013-10-16 2015-04-29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镜片、镜头及镜片的制造方法
TWI507716B (zh) * 2013-11-22 2015-11-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鏡頭及行動裝置
TWM481412U (zh) * 2014-03-05 2014-07-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環形光學元件與鏡頭組
US9726846B2 (en) * 2014-05-06 2017-08-08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Dual-shot injection molded optical components
JP2016033555A (ja) * 2014-07-31 2016-03-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KR102332214B1 (ko) * 2014-08-15 2021-11-26 지고 코포레이션 렌즈 및 렌즈 몰드의 광학적 평가 방법
WO2016031332A1 (ja) * 2014-08-26 2016-03-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16128849A (ja) * 2015-01-09 2016-07-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回転式操作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9612437B1 (en) 2015-09-11 2017-04-04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lens module with plastic barrel,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ame apparatus
CN105721753B (zh) * 2016-03-29 2020-06-2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镜头组装方法和镜头组装装置
TWM529856U (zh) * 2016-06-30 2016-10-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06525867A (zh) * 2016-12-29 2017-03-22 重庆市江津区恩聪机械厂 汽缸外壳缺陷检测系统的视觉检测装置
TWI625557B (zh) * 2017-07-11 2018-06-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6857B (zh) * 2019-04-29 2020-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鏡筒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98700B (zh) * 2019-08-13 2020-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775706B (zh) * 2021-08-12 2022-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影像模組及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39818B (zh) 2021-09-14
CN109239818A (zh) 2019-01-18
TWI625557B (zh) 2018-06-01
CN113655553B (zh) 2023-05-02
US20200096680A1 (en) 2020-03-26
CN113655553A (zh) 2021-11-16
US20190018171A1 (en) 2019-01-17
US10514481B2 (en) 2019-12-24
US11187833B2 (en) 2021-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5557B (zh)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US20210199927A1 (en) Optical imaging system
US20230418028A1 (en) Optical imaging system
TW201816457A (zh) 攝影光學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1837500A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57257B (zh) 塑膠透鏡、塑膠環形光學元件、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63422B (zh) 攝像透鏡以及攝像裝置
TW201901210A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1523015A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623777B (zh) 成像透鏡、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M578388U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2009548A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BR102023005261A2 (pt) Módulo de lentes de imagem e dispositivo eletrônico
TWI692400B (zh)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CN103069309A (zh) 光学功能器件和摄像装置
TWI529414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US10336021B2 (en) Imaging lens element,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7918186A (zh) 六非球面透镜
CN208126000U (zh) 机器视觉检测镜头
TWI812062B (zh)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CN218675437U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JP2009139885A (ja) ペリクルミラー及び撮像装置
CN107894651A (zh) 机器视觉检测镜头
TWI775706B (zh) 相機模組、影像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847637B (zh) 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