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7114A -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成型品 - Google Patents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成型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37114A
TW201837114A TW106111152A TW106111152A TW201837114A TW 201837114 A TW201837114 A TW 201837114A TW 106111152 A TW106111152 A TW 106111152A TW 106111152 A TW106111152 A TW 106111152A TW 201837114 A TW201837114 A TW 20183711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polycarbonate
styrene
diene
acrylonitri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11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0232B (zh
Inventor
黃登科
蘇文義
Original Assignee
奇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奇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奇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111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30232B/zh
Priority to CN201810162768.7A priority patent/CN108690339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02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023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371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711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9/00Compositions of polycarbonat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08L2205/02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hierarchy C08L, and differing only in parameters such as density, comonomer content, molecular weight, struc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C08L2205/03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containing four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成型品。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包括60~90wt%的聚碳酸酯、5~30wt%的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1~15wt%的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及0.5~15wt%的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二烯系單體單元係佔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之重量的71%~90%。

Description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成型品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C/ABS)合金的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成型品,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機械性質良好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成型品。
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C/ABS)合金是非結晶性的熱可塑性樹脂,具有優良的抗衝擊強度、耐熱性、高剛性等性能,被廣泛的用於3C家電、汽車、電子等領域。由於需滿足在各種特殊且複雜的環境中使用,其中包括溫度較低的地方,因此對於材料本身的低溫性能必須符合較高的要求。因此,在這些場合之下,對於PC/ABS合金需要較高的耐低溫性能,保證製品性能和安全,尤其是安全帽、運動器材,旅行箱…等用途。
一般而言,PC/ABS合金高低溫衝擊性能,主要是通過添加低溫韌性較好的增韌劑來達成,例如利用一種馬來酸酐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的乙烯類彈性體增韌劑,提高PC/ABS的耐低溫衝擊效果。但是,由於很多低溫韌性改性劑與PC/ABS之間並沒有很好的相容性,大大降低其效果。另一方面,PC/ABS是一種多相結構的合金,PC為海相,ABS為島相。ABS與PC之間的作用結合力也是決定材料物性好壞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克服上述因素,製備出兼具有較佳耐衝擊性、機械性質等優點的聚碳酸酯(PC)和ABS合金共混物,已成為業界急切進行研究的課題。
本揭露係有關於一種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其成型品,可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質及相容性。 根據本揭露之一概念,提出一種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其包括60~90wt%的聚碳酸酯、5~30wt%的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1~15wt%的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及0.5~15wt%的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二烯系單體單元係佔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之重量的71%~90%。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概念,提出一種成型品,其係由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形成。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包括60~90wt%的聚碳酸酯、5~30wt%的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1~15wt%的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及0.5~15wt%的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二烯系單體單元係佔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之重量的71%~90%。
為了對本揭露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瞭解,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包括60~90wt%的聚碳酸酯、5~30wt%的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1~15wt%的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及0.5~15wt%的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
一實施例中,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可包括65~85wt%的聚碳酸酯、8~25wt%的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2~12wt%的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及1~12wt%的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一實施例中,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可包括70~80wt%的聚碳酸酯、10~18wt%的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5~10wt%的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及2~8wt%的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
實施例中,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二烯系單體單元係佔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之重量的71%~90%,或71%~88%,或73%~88%。在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中,丙烯酸酯系單體單元對於苯乙烯系單體單元的重量比值(亦即丙烯酸酯系單體單元的重量除以苯乙烯系單體單元的重量)可為1.2~5,較佳為1.8~5,更佳為2~5。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重量平均粒徑可為50nm~500nm。
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對於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重量比值(亦即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重量除以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重量)可為0.4~2,較佳為0.6~2,更佳為0.7~2。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含有聚碳酸酯可使得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具有優異的機械性質,如引張強度高、衝擊強度高。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中,以聚碳酸酯、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及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總量為100重量份計,聚碳酸酯的含量可為60重量份至90重量份,較佳為65重量份至85重量份,更佳為70重量份至80重量份。
聚碳酸酯可包含性質不同的多種聚碳酸酯。舉例來說,聚碳酸酯可包括性質不同的第一聚碳酸酯及第二聚碳酸酯。實施例中,第一聚碳酸酯可佔聚碳酸酯之重量的60%~90%,第二聚碳酸酯可佔聚碳酸酯之重量的10%~40%。一實施例中,第一聚碳酸酯可佔聚碳酸酯之重量的62%~88%,第二聚碳酸酯可佔聚碳酸酯之重量的12%~38%。一實施例中,第一聚碳酸酯可佔聚碳酸酯之重量的64%~86%,第二聚碳酸酯可佔聚碳酸酯之重量的14%~36%。一實施例中,第二聚碳酸酯對於第一聚碳酸酯的重量比值(亦即第二聚碳酸酯的重量除以第一聚碳酸酯的重量)可為0.05~1.5,較佳為0.07~1.1,更佳為0.1~0.8。一實施例中,舉例來說,聚碳酸酯可由第一聚碳酸酯與第二聚碳酸酯組成,亦即聚碳酸酯的總重量是第一聚碳酸酯的重量與第二聚碳酸酯的重量總和。
聚碳酸酯經由凝膠滲透色譜法(GPC)測得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可為5,000~100,000,較佳地為7,000~50,000,更佳為10,000~35,000。例如第一聚碳酸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可為24,000~30,000,且第二聚碳酸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可為15,000~20,000。
實施例中,聚碳酸酯可為任何已知的均聚聚碳酸酯(homopolycarbonates)或共聚聚碳酸酯(copolycarbonates)。聚碳酸酯可以任何已知的方法製備,如光氣法、酯交換法、開環聚合法、二氧化碳聚合法等等。光氣法為在一均質系統或非均質系統中將溶於鹼液的二羥基芳基類化合物和溶於溶劑(如二氯甲烷)的光氣(phosgene)以胺類為觸媒進行界面聚合反應,可得芳香族聚碳酸酯。酯交換法為在熔融狀態將二羥基芳基類化合物與碳酸酯系化合物(如二苯基碳酸酯、二甲基碳酸酯)進行酯交換反應,可得芳香族聚碳酸酯。較佳地,聚碳酸酯可利用二羥基芳基類化合物與碳酸酯系化合物進行酯交換反應而製得。其中,二羥基芳基類化合物是選自於二羥基聯苯類化合物、雙-(羥苯基)烷類化合物、雙-(羥苯基)雙烷類化合物、雙-(羥苯基)-硫化物、雙-(羥苯基)醚類化合物、雙-(羥苯基)酮類化合物、雙-(羥苯基)亞碸類化合物、雙-(羥苯基)碸類化合物、烷基環亞己基雙酚類化合物、雙-(羥苯基)-二異丙基苯類化合物、上述化合物的烷化衍生物、上述化合物的鹵化衍生物或其組合。前述二羥基芳基類化合物的具體實例包括4,4-二羥基聯苯、2,2-二(4-羥基苯基)丙烷(2,2-bis(4-hydroxyphenyl)propane,簡稱雙酚A(bisphenol A))、2,4-雙-(4-羥苯基)-2-甲基丁烷、1,1-雙-(4-羥苯基)-環己烷(1,1-bis(4-hydroxyphenyl)cyclohexane)、α,α-雙-(4-羥苯基)-二異丙基苯、2,2-雙-(3-甲基-4-羥苯基)-丙烷、2,2-雙-(3-氯-4-羥苯基)-丙烷、雙-(3,5-二甲基-4-羥苯基)-甲烷、2,2-雙-(3,5-二甲基-4-羥苯基)-丙烷(2,2-bis(3,5-dimethyl-4-hydroxyphenyl)propane)、雙-(3,5-二甲基-4-羥苯基)-碸、2,4-雙-(3,5-二甲基-4-羥苯基)-2-甲基丁烷、1,1-雙-(3,5-二甲基-4-羥苯基)-環己烷、α,α-雙-(3,5-二甲基-4-羥苯基)-對-二異丙基苯、2,2-雙-(3,5-二氯-4-羥苯基)-丙烷、2,2-雙-(3,5-二溴-4-羥苯基)-丙烷(2,2-bis(3,5-dibromo-4-hydroxyphenyl)propane)、鹵化雙酚(halogenated bisphenol)、對苯二酚(hydroquinone)、雙(4-羥基苯基)甲烷(bis(4-hydroxyphenyl)methane)、雙(4-羥基苯基)硫(bis(4-hydroxyphenyl)sulfide)、雙(4-羥基苯基)碸(bis(4-hydroxyphenyl)sulfone)、雙(4-羥基苯基)亞碸(bis(4-hydroxyphenyl)sulfoxide)、雙(4-羥基苯基)酮(bis(4-hydroxyphenyl)ketone)、雙(4-羥基苯基)醚(bis(4-hydroxyphenyl)ether)、上述化合物的均聚物、上述化合物的共聚物或其組合。較佳地,二羥基芳基類化合物為2,2-雙-(4-羥苯基)-丙烷。前述碳酸酯系化合物包含但不限於二苯基碳酸酯(diphenyl carbonate)、二甲基碳酸酯(dimethyl carbonate)、二乙基碳酸酯(diethyl carbonate)或其組合。另外,聚碳酸酯的末端基團構造並沒有特定的限制。所述末端基團包含但不限於羥基、芳族烴基碳酸酯及烷基碳酸酯等。一實施例中,聚碳酸酯可包括由二羥基化合物中之丙二酚(bisphenol-A,即2,2’-雙-(4-羥苯基)-丙烷),與碳酸酯鍵形成化合物中之碳酸二苯酯(diphenyl carbonate)由酯交換法(熔融法)反應聚合而形成的聚碳酸酯化合物。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中,以聚碳酸酯、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及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總量為100重量份計,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的含量可為5重量份至30重量份,較佳為8重量份至25重量份,更佳為10重量份至18重量份。
上述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可由丙烯腈系單體、苯乙烯系單體及其他可共聚合單體聚合而成。一實施例中,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含14wt%~34wt%之丙烯腈系單體單元、66wt%~86wt%之苯乙烯系單體單元及0wt%~15wt%之其他可共聚合單體單元。一實施例中,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含19wt%~29wt%之丙烯腈系單體單元、71wt%~81wt%之苯乙烯系單體單元及0wt%~10wt%之其他可共聚合單體單元。一實施例中,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含22wt%~26wt%之丙烯腈系單體單元、74wt%~78wt%之苯乙烯系單體單元及0wt%~4wt%之其他可共聚合單體單元。一實施例中,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的重量為丙烯腈系單體單元、苯乙烯系單體單元及其他可共聚合單體單元的重量合。一實施例中,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是丙烯腈與苯乙烯經聚合反應而得的聚合物,且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的重量為丙烯腈(單體單元)與苯乙烯(單體單元)的重量合。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可為60,000至400,000,較佳為100,000~200,000,更佳為120,000~150,000。
苯乙烯系單體可包括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對-第三丁基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鄰-甲基苯乙烯、間-甲基苯乙烯、2, 4-二甲基苯乙烯、乙基苯乙烯、α-甲基-對-甲基苯乙烯或溴苯乙烯、二溴-苯乙烯、2,4,6-三溴苯乙烯等,其中以苯乙烯或α-甲基苯乙烯為較佳。上述苯乙烯系單體可單獨使用或數種合併使用。
丙烯腈系單體可包括丙烯腈、α-甲基丙烯腈、異丁烯腈、丙二腈、反丁烯腈等,其中以丙烯腈為較佳。上述丙烯腈系單體可單獨使用或數種合併使用。
其他可共聚合單體可包括丙烯酸酯系單體及單官能性馬來醯亞胺系單體等。
丙烯酸酯系單體的具體實例可包括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異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環己酯、丙烯酸苯酯、丙烯酸苯甲酯、丙烯酸2-乙基戊基酯、丙烯酸辛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olyethylene glycol diacrylate)、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苯甲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2-羥乙酯、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乙撐二甲基丙烯酸酯(ethylene dimethacrylate)、二甲基丙烯酸新戊酯(neopentyl dimethacrylate)等。較佳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及丙烯酸丁酯。
而單官能性馬來醯亞胺系單體的具體實例可包括馬來醯亞胺、N-甲基馬來醯亞胺、N-異丙基馬來醯亞胺、N-丁基馬來醯亞胺、N-己基馬來醯亞胺、N-辛基馬來醯亞胺、N-十二烷基馬來醯亞胺、N-環己基馬來醯亞胺、N-苯基馬來醯亞胺、N-2-甲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2,3-二甲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2,4-二甲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2,3-二乙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2,4-二乙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2,3-二丁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2,4-二丁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2,6-二甲基苯基馬來醯亞胺、N-2,3-二氯苯基馬來醯亞胺、N-2,4-二氯苯基馬來醯亞胺、N-2,3-二溴苯基馬來醯亞胺或N-2,4-二溴苯基馬來醯亞胺等。較佳為N-苯基馬來醯亞胺。
此外,其他可共聚合單體還可包括丙烯酸系單體(例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無水馬來酸、無水甲基順丁烯二酸、無水甲基反丁烯二酸、富馬酸(fumaric acid)、衣康酸(itaconic acid)等不飽和羧酸系化合物以及其酯化系單體(例如富馬酸二甲酯、衣康酸二丁酯)、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4-甲基1-戊烯、氯化乙烯、氯化乙烯叉、四氟化乙烯、一氯三氟化乙烯、六氟化丙烯、丙烯基胺、異丁烯基胺、醋酸乙烯、乙基乙烯基醚、甲基乙烯基酮、三烯丙基異氰酸酯(triallyl isocyanate)等。上述其他可共聚合單體可單獨使用或數種合併使用。
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的聚合方式可採用塊狀聚合法、溶液聚合法、懸濁聚合法、乳化聚合法等等,其中以塊狀聚合法或溶液聚合法為較佳。另外,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的製備方法較佳包括使用可進行連續式塊狀或溶液聚合法的反應器進行聚合反應。所述反應器包括:柱狀流式反應器、完全混合式反應器(CSTR),或者含靜止型混合元件的管反應器等,其中以完全混合式反應器為佳。所述反應器的使用數量可為一個,也可併用兩個或兩個以上。
在一實施例中,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的製備方法是以溶液聚合反應進行。該溶液聚合反應中所使用的溶劑,例如甲苯、乙苯或甲乙酮等。較佳地,該溶液聚合反應的操作溫度範圍為70℃至140℃;更佳地,該溶液聚合反應的操作溫度範圍為90℃至130℃。
在一實施例中,在製備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時,可採用熱聚合方式或者可將聚合起始劑加入反應中,其中所述聚合起始劑例如但不限於過氧化氫(Hydroperoxides)類化合物,例如:第三丁基過氧化物(tert-butyl hydroperoxide)或異丙基異丙苯基過氧化氫(Isopropylcumyl hydroperoxide)等;過氧酮縮醇(Peroxyketal)類化合物,例如:1,1-雙-第三丁基過氧化-3,3,5-三甲基環己烷(1,1-Di-(tert-butylperoxy)-3,3,5-trimethylcyclohexane)或2,2-二(4,4-二(叔丁基過氧化)環己基)丙烷(2,2-Di(4,4-di(tert-butylperoxy)cyclohexyl)propane)等;過氧化二醯類(Diacyl peroxides)化合物,例如:過氧化二月桂醯(Dilauroyl peroxide)、過氧化二十醯(Decanoyl peroxide)、過氧化二苯甲醯(Dibenzoyl peroxide,以下簡稱為BPO)等;過氧化酯類(Peroxyesters)化合物,例如:叔丁基過氧新戊酸酯(t-butylperoxypivalate)、2,5-二甲基-2,5-二(2-乙基己醇過氧化)己烷(2,5-Dimethyl-2,5-di(2-ethylhexanoylperoxy)hexane)等;過氧化縮酮類,例如:4, 4-二過氧化第三丁基-戊酸-正丁酯(4, 4-di-t-butyl peroxy valeric acid-n-butyl ester,簡稱TX-17)等;過氧化碳酸酯類(peroxycarbonates)化合物,例如:2-乙基己基叔戊基過氧化碳酸酯(tert-Amylperoxy 2-ethylhexyl carbonate)、2-乙基己基叔丁基過氧化碳酸酯(tert-Butylperoxy 2-ethylhexyl carbonate)等;或具有硝基與環己烷類的偶氮化合物等。以苯乙烯系單體、丙烯腈系單體及其他可共聚合單體的總量和為100重量份計,所述聚合起始劑的添加量範圍為0.01重量份至2.0重量份,較佳為0.01重量份至1.0重量份。
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的接枝率可透過調整接枝聚合反應的條件加以控制,例如:聚合溫度、橡膠狀聚合體的化學性質、粒子大小、單體加入的速率、起始劑、鏈移轉劑、乳化劑用量及種類等因素,都會影響其接枝的程度。
舉例來說,鏈移轉劑可包括:正-丁基硫醇(n-butyl mercaptan)、正-辛基硫醇(n-octyl mercaptan)、正-十二烷基硫醇(n-dodecyl mercaptan)或第三-十二烷基硫醇(tert-dodecyl mercaptan)。在一實施例中,以單體混合物的總量為100重量份計,鏈移轉劑的使用量範圍為0.01重量份至0.1重量份。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中,以聚碳酸酯、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及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總量為100重量份計,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含量可為1重量份至15重量份,較佳為2重量份至12重量份,更佳為5重量份至10重量份。
上述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可由丙烯腈系單體、二烯系單體、苯乙烯系單體及其他可共聚合單體聚合而成。一實施例中,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可含50wt%~90wt%之二烯系單體單元、1wt%~30wt%之丙烯腈系單體單元及8wt%~45wt%之苯乙烯系單體單元及0wt%~20wt%之其他可共聚合單體單元。一實施例中,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可含55wt%~85wt%之二烯系單體單元、3wt%~25wt%之丙烯腈系單體單元及12wt%~40wt%之苯乙烯系單體單元及0wt%~15wt%之其他可共聚合單體單元。一實施例中,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可含60wt%~80wt%之二烯系單體單元、5wt%~20wt%之丙烯腈系單體單元及15wt%~35wt%之苯乙烯系單體單元及0wt%~10wt%之其他可共聚合單體單元。
上述之丙烯腈系單體之種類與前述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之丙烯腈系單體相同,在此不再重覆列舉說明。
上述之苯乙烯系單體之種類與前述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之苯乙烯系單體相同,在此不再重覆列舉說明。
上述之其他可共聚合單體之種類與前述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之其他可共聚合單體相同,在此不再重覆列舉說明。
二烯系單體可包括1,3-丁二烯、2-甲基-1,3-丁二烯、2,3-二甲基-1,3-丁二烯、氯丁二烯、1,3-戊二烯、2-苯基丁二烯、1,3-己二烯或1,3-辛二烯等,其中以1,3-丁二烯、2-甲基-1,3-丁二烯、氯丁二烯或1,3-戊二烯為較佳。上述二烯系單體可單獨使用或數種合併使用。
一實施例中,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可以是具丙烯腈單體單元、丁二烯單體單元與苯乙烯單體單元之接枝共聚物。
一實施例中,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可以是苯乙烯系單體、丙烯腈系單體及其他可共聚合單體於二烯系橡膠上接枝聚合所得之接枝共聚物。
二烯系橡膠可以是以上述二烯系單體進行聚合反應而得之聚合物,或是使用二種或二種以上之上述二烯系單體進行共聚而得之共聚合物。其中,較佳為聚丁二烯。二烯系橡膠亦可以是上述二烯系單體與其他具乙烯基之單體進行共聚而得之共聚物,例如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丁二烯-乙烯基甲苯共聚物之類的丁二烯-苯乙烯系共聚物;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丁二烯-甲基丙烯腈共聚物之類的丁二烯-腈化乙烯系共聚物;丁二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丁二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丁二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丁二烯-2-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丁二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丁二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之類的丁二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等。二烯系橡膠亦可以是丁二烯含量在50重量%以上的三元共聚物。
一實施例中,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重量平均粒徑可為50nm~800nm。
一實施例中,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重量平均粒徑可為200nm~400nm,例如是300nm。
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重量平均粒徑是以膠乳狀態測定。使用MALVERN儀器公司製之MASTERSIZER 2000做為測定裝置,藉由光散射法,測定重量平均粒徑(nm)。
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可經由個別之塊狀、溶液、懸浮或乳化聚合法而製得,亦可經由此等聚合作用之組合製得,如乳化-塊狀或塊狀-懸浮聚合法,較佳為乳化聚合法、塊狀聚合法及溶液聚合法,尤以乳化聚合法為最佳。
於一實施例中,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製備方法可以是二烯系橡膠乳液中,加入苯乙烯系單體、丙烯腈系單體與其他可共聚合單體,及選擇性地添加乳化劑、聚合起始劑或鏈轉移劑等添加劑,經接枝聚合反應製得接枝共聚物。上述二烯系橡膠乳液可以是由乳化聚合法所製得,或者於乳化聚合反應後可進一步予以肥大處理。
於一實施例中,較佳地,前述乳化聚合反應的操作溫度範圍為90℃以下;於另一實施例中,更佳地,前述乳化聚合反應的操作溫度範圍為10℃~80℃。
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接枝率可透過調整接枝聚合反應的條件加以控制,例如:聚合溫度、橡膠狀聚合體的化學性質、粒子大小、單體加入的速率、起始劑、鏈移轉劑、乳化劑用量及種類等因素,都會影響其接枝的程度。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之起始劑可使用各種習知的乳化自由基聚合反應起始劑,例如:有機過氧化氫類,如:二異丙基苯化過氧化氫(diisopropyl benzene hydroperoxide)、異丙苯化過氧化氫(cumene hydroperoxide);過氧化物類,如:過氧化二苯醯(dibenzoyl peroxide)、第三丁基過氧化物(tert-butyl peroxide);過硫酸鹽類,如:過硫酸鉀(potassium persulfate)等,其中,以有機過氧化氫類為較佳。
於一實施例中,例如是以苯乙烯系單體、丙烯腈系單體及其他可共聚合單體的使用量總和為100重量份計,起始劑的使用量範圍可為0.01~5.0重量份,較佳為0.1~3.0重量份。再者,前述起始劑可增量加入,利於接枝聚合反應的進行。
再者,於前述乳化聚合反應中,選擇性地可添加一鏈轉移劑,以影響前述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接枝率。鏈轉移劑可單獨或混合使用,且鏈轉移劑包含但不限於正-十二烷基硫醇(n-dodecyl mercaptan,簡稱NDM)、第三-十二烷基硫醇(t-dodecyl mercaptan,簡稱TDM)、正-丁基硫醇、正-辛基硫醇等。
於一實施例中,較佳地,以苯乙烯系單體、丙烯腈系單體及其他可共聚合單體的使用量總和為100重量份計,則鏈轉移劑的使用量範圍例如為0.05~0.5重量份,較佳為0.1~1.0重量份。
一實施例中,接枝聚合反應完成後之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乳液,係再加入適當的凝結劑來進行凝結,一般所使用的凝結劑有硫酸、醋酸之酸類,鹼土族金屬鹽,例如:氯化鈣之鈣鹽、氯化鎂、硫酸鎂之鎂鹽、硫酸鋁之鋁鹽,其中以鹼土族金屬鹽為佳。凝結完成之聚合物漿液經脫水程式脫去水份,再經乾燥的處理,即可製得粉粒狀之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
於一實施例中,較佳地,以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為100重量份計,則凝結劑的使用量範圍例如為0.5~5.0重量份,較佳為1.0~3.0重量份。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中,以聚碳酸酯、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及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總量為100重量份計,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含量可為0.5重量份至15重量份,較佳為1重量份至12重量份,更佳為2重量份至8重量份。在一實施例中,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添加量大於2重量份時,可明顯提升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或其成型品)的低溫衝擊性。在一實施例中,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添加量介於2~10重量份時,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或其成型品)的低溫耐衝擊性可明顯提升,且成本並不會大幅增加。
一實施例中,所述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該聚碳酸酯包含一第一聚碳酸酯及一第二聚碳酸酯,該第一聚碳酸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4,000~30,000,該第二聚碳酸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5,000~20,000,其中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對於該第二聚碳酸酯的重量比值(亦即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重量除以第二聚碳酸酯的重量)可為0.08~3。一實施例中,所述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該聚碳酸酯包含一第一聚碳酸酯及一第二聚碳酸酯,該第一聚碳酸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4,000~30,000,該第二聚碳酸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5,000~20,000,其中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對於該第二聚碳酸酯的重量比值可為0.1~2。一實施例中,所述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該聚碳酸酯包含一第一聚碳酸酯及一第二聚碳酸酯,該第一聚碳酸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4,000~30,000,該第二聚碳酸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5,000~20,000,其中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對於該第二聚碳酸酯的重量比值可為0.15~1。
一實施例中,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可以是丙烯酸酯系單體及苯乙烯系單體於二烯系橡膠上接枝聚合而得之接枝共聚物。
上述之丙烯酸酯系單體之種類與前述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之其他可共聚合單體中之丙烯酸酯系單體相同,在此不再重覆列舉說明。
上述之苯乙烯系單體之種類與前述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之苯乙烯系單體相同,在此不再重覆列舉說明。
上述之二烯系橡膠之種類與前述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之二烯系橡膠相同,在此不再重覆列舉說明。
一實施例中,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之重量平均粒徑為50nm~500nm。一實施例中,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重量平均粒徑可為70nm~300nm,例如是150nm。若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重量平均粒徑大於50nm,可得到高耐衝撃的樹脂。若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重量平均粒徑小於500nm,可提高或維持樹脂之光澤度。
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重量平均粒徑是以膠乳狀態測定。使用MALVERN儀器公司製之MASTERSIZER 2000做為測定裝置,藉由光散射法,測定重量平均粒徑(nm)。一實施例中,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首先合成出粒徑為50~150nm的小粒徑的二烯系橡膠乳液(BR乳液),其中二烯系(例如丁二烯)的含量為80~95%,苯乙烯系(例如苯乙烯)的含量為5~20%。然後將二烯系橡膠乳液(BR乳液)進行接枝聚合。例如以連續添加方式加入苯乙烯系(例如苯乙烯)與丙烯酸酯系(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製得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樹脂乳液。此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樹脂乳液經凝聚、洗滌、乾燥後得到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一實施例中,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是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亦可包括其他物質,例如抗氧化劑、滑劑,或視實際需求使用的其它添加劑。
一實施例中,以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100重量份計,抗氧化劑的用量範圍為2重量份以下。
抗氧化劑可包括酚系抗氧化劑、硫醚系抗氧化劑、磷系抗氧化劑,或其它種抗氧化劑,或上述之組合。
酚系抗氧化劑例如但不限於3,5-雙(1,1-二甲基乙基)-4-羥基苯基丙酸十八烷基酯(3,5-bis(1,1-dimethylethyl)-4-hydroxybenzenepropanoic acid octadecyl ester,型號︰抗氧化劑IX-1076)、三乙二醇雙[3-(3-第三丁基-5-甲基-4-羥苯基)丙酸酯]、四[甲撐基-3-(3,5-雙第三丁基-4-羥苯基)丙酸酯]甲烷、2-第三丁基-6-(3-第三丁基-2-羥基-6-甲基苯甲基)-4-甲基苯基丙烯酸酯、2,2'-甲撐基-雙(4-甲基-6-第三丁基酚)(2,2'-methylenebis(4-methyl-6-tert-butylphenol),型號︰抗氧化劑2246)、2,2'-硫雙(4-甲基-6-第三丁基酚)、2,2'-硫代-二乙撐基-雙[3-(3,5-雙第三丁基-4-羥苯基)丙酸酯],或2,2'-乙二醯胺-雙[乙基-3-(3,5-雙-第三丁基-4-羥苯基)丙酸酯]等。
硫醚系抗氧化劑可單獨或混合使用。硫醚系抗氧化劑例如但不限於二硬脂醯硫二丙酸酯、二棕櫚醯硫二丙酸酯、五赤蘚醇-四-(β-十二甲基-硫丙酸酯),或雙十八烷基硫醚等。
磷系抗氧化劑可單獨或混合使用。磷系抗氧化劑可包括含亞磷酸酯的磷系抗氧化劑、含磷酸酯的磷系抗氧化劑或上述兩者之組合。該含亞磷酸酯的磷系抗氧化劑例如但不限於三(壬基苯基)亞磷酸酯、十二烷基亞磷酸酯、4,4'-亞丁基雙(3-甲基-6-第三丁基苯基-雙十三烷基亞磷酸酯)、三(2,4-第三丁基苯基)亞磷酸酯等。該含磷酸酯的磷系抗氧化劑例如但不限於四(2,4-第三丁基苯基)-4,4'-伸聯苯基磷酸酯,或9,10-二氫-9-氧-10-磷酸菲-10-氧撐等。
滑劑可單獨或混合使用。滑劑例如但不限於硬脂酸鈣、硬脂酸鎂、硬脂酸鋰等的金屬肥皂、乙撐二硬脂醯胺(ethylene bis-stearamide,簡稱EBA)、甲撐二硬脂醯胺、棕櫚酸醯胺、硬脂酸丁酯、硬脂酸棕櫚酯、季戊四醇四脂肪酸酯、聚丙酸醇三硬脂酸酯、正二十二烷酸、硬脂酸等的化合物、聚乙烯蠟、二十八烷酸蠟、巴西棕櫚蠟(carnuba wax)、石油蠟等。一實施例中,以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的總量為100重量份計,該滑劑的用量範圍為2重量份以下。
添加劑可包括助阻燃劑(flame retardant aids)、熱安定劑(heat stabilizers)、脫模劑(releasing agents)、加工助劑、偶合劑(coupling agents)、抗靜電劑(antistatic agents)、分散劑(dispersant)、耐候劑(weather resistant agents)、紫外線吸收劑、著色劑如色素(pigments)或染料(dyes)及無機填料(inorganic fillers)及其同類物質。添加劑不限於在聚合反應中、聚合反應後、凝結前或押出混練的過程中添加。
為讓本揭露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聚碳酸酯(A)>
聚碳酸酯使用奇美公司的市售商品PC-110作為第一聚碳酸酯以及PC-175作為第二聚碳酸酯,其含有100重量份的聚碳酸酯及0.05重量份以下的色粉、抗氧化劑、滑劑、耐候劑等。PC-110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2.7萬,PC-175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7萬。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B)之製備>
將76重量份的苯乙烯、24重量份的丙烯腈、8重量份的乙苯混合後,再以0.01重量份的第三-十二烷基硫醇予以混合,並以35 kg/hr的流量連續供給至完全混合連續式反應器內,其中所述反應器的容積為40公升,內溫分別保持為145°C,壓力保持為4 kg/cm2 ,整體轉換率約為50%。
在聚合終了後,將所得的共聚物溶液以預熱器加熱,並以減壓脫氣槽將未反應的單體及溶劑等的揮發性物質除去。接著,將所得的聚合熔融物押出造粒即得到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AS),其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4萬且其中苯乙烯單體單元含量為76%、丙烯腈單體單元含量為24%。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C)之製備>
將95重量份的1,3-丁二烯、5.0重量份的丙烯腈、15重量份的過硫酸鉀溶液(濃度1wt%)、2.3重量份作為乳化劑之松香皂、140.0重量份的蒸餾水及0.2重量份作為鏈轉移劑的第三-十二烷基硫醇在65℃溫度下反應12小時,得到含有轉化率約94%、固體含量約40%且平均粒徑為100nm之丁二烯橡膠乳液。
使用3.3重量份(乾重)之高分子凝集劑將100重量份(乾重)之100nm的丁二烯橡膠乳液中的橡膠粒子的粒徑增大,以得到一粒子肥大化的丁二烯橡膠乳液。
將100.0重量份的上述肥大化的丁二烯橡膠乳液(乾重)、25重量份的苯乙烯、8.3重量份的丙烯腈、0.2重量份的第三-十二烷基硫醇、0.5重量份的過氧化氫異丙苯、3.0重量份的硫酸亞鐵溶液(濃度0.2 wt%)、3.0重量份的甲醛化次硫酸氫鈉溶液(濃度10 wt%)、20.0重量份的乙二胺四醋酸溶液(濃度0.25 wt%)、1.1重量份的松香皂、及200.0重量份的蒸餾水混合並進行反應。其中,苯乙烯及丙烯腈以連續添加方式在5小時內加入反應系統中聚合。再以氯化鈣(CaCl2 )凝結、脫水後,再乾燥至水份含量2%以下,即可製得本實施例所需要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的重量平均粒徑是300nm且其中丙烯腈單體單元含量為7.5%、苯乙烯單體單元含量為17.5%及丁二烯單體單元含量為75%。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D)之製備>
本製備例之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的製備步驟(包括第一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D-1)、第二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D-2)之製備)如下:
將95重量份的1,3-丁二烯、5.0重量份的苯乙烯、15重量份的過硫酸鉀溶液(濃度1wt%)、2.3重量份作為乳化劑之松香皂、140.0重量份的蒸餾水及0.2重量份作為鏈轉移劑的第三-十二烷基硫醇在65℃溫度下反應12小時,得到含有轉化率約94%、固體含量約40%且重量平均粒徑為100nm之丁二烯橡膠乳液。 《第一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D-1)》
將100.0重量份的上述平均粒徑為100nm之丁二烯橡膠乳液(乾重)、22重量份的甲基丙烯酸甲酯、6.3重量份的苯乙烯、0.2重量份的第三-十二烷基硫醇、0.5重量份的過氧化氫異丙苯、3.0重量份的硫酸亞鐵溶液(濃度0.2 wt%)、3.0重量份的甲醛化次硫酸氫鈉溶液(濃度10 wt%)、20.0重量份的乙二胺四醋酸溶液(濃度0.25 wt%)、及200.0重量份的蒸餾水混合並進行反應。其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及苯乙烯以連續添加方式在5小時內加入反應系統中聚合。最後、再以鹽類溶液凝結、脫水後,再乾燥至水份含量2%以下,即可製得本實施例所需要的第一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之單體組成測定:測定是將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溶解於CDCl3 氘化溶劑中,於室溫下,以Bruker公司製、型號AV 400的核磁共振光譜儀(NMR spectrometer),累計次數24次等條件下進行。又,作為化學位移δ值的零點基準物質,是使用四甲基矽烷(Tetra-Methyl Silane,TMS)。利用NMR光譜圖中化學位移,3.4~3.6ppm為(甲基)丙烯酸酯中-OCH3 基的特徵訊號,5.5~6.5ppm為丁二烯中-C=C-H基的特徵訊號以及7.0~7.5ppm為苯乙烯Ar-H的特徵訊號,由其訊號強度計算出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的各比例組成。單位為重量%。
第一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D-1)經由核磁共振光譜儀(NMR spectrometer)分析,各單體單元比例組成分別為甲基丙烯酸甲酯單體單元17%、丁二烯單體單元78%、苯乙烯單體單元5%,且其重量平均粒徑是150nm。表1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單體單元以符號MMA表示,丁二烯單體單元以符號BD表示,苯乙烯單體單元以符號SM表示。在第一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D-1)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單體單元(MMA)對於苯乙烯單體單元(SM)的重量比值為3.4 ((D)中,MMA/SM之重量比值)。 《第二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D-2)》
將100.0重量份的上述平均粒徑為100nm之丁二烯橡膠乳液(乾重)、29重量份的甲基丙烯酸甲酯、24重量份的苯乙烯、0.2重量份的第三-十二烷基硫醇、0.5重量份的過氧化氫異丙苯、3.0重量份的硫酸亞鐵溶液(濃度0.2 wt%)、3.0重量份的甲醛化次硫酸氫鈉溶液(濃度10 wt%)、20.0重量份的乙二胺四醋酸溶液(濃度0.25 wt%)、及200.0重量份的蒸餾水混合並進行反應。其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及苯乙烯以連續添加方式在5小時內加入反應系統中聚合。最後、再以鹽類溶液凝結、脫水後,再乾燥至水份含量2%以下,即可製得本實施例所需要的第二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第二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D-2)經由核磁共振光譜儀(NMR spectrometer)分析,各單體單元比例組成分別為甲基丙烯酸甲酯單體單元19%、丁二烯單體單元65%、苯乙烯單體單元16%,且其重量平均粒徑是150nm。在第二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D-2)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單體單元(MMA)對於苯乙烯單體單元(SM)的重量比值為1.18 ((D)中,MMA/SM之重量比值)。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表1列示實施例及比較例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成分。表2列示由實施例及比較例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製得成型品的物性測試結果。
以實施例1為例作說明。其中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是50重量份的第一聚碳酸酯(PC-1)與25重量份的第二聚碳酸酯(PC-2)作為聚碳酸酯(PC),搭配15重量份的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B)、7.0重量份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C)以及3.0重量份的第一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D-1),以漢歇爾混合機乾混後,再以螺桿套筒溫度210~275°C,模頭溫度270°C的附有排氣口的雙軸押出機(澤機工業公司製;型號為ZPT-25)熔融、混練、造粒,可得粒狀的產物。其中,第一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D-1)對於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C)的重量比值為0.43 ((D)/(C)之重量比值)。第一聚碳酸酯(PC-1)佔聚碳酸酯(A)之重量的67% (PC-1佔(A)之重量百分率)。第二聚碳酸酯(PC-2)對於第一聚碳酸酯(PC-1)的重量比值為0.5 (PC-2/PC-1之重量比值)。第一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D-1)對於第二聚碳酸酯(PC-2)的重量比值為0.12 ((D)/PC-2之重量比值)。
實施例2-6與比較例1-5的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是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步驟來製備。惟,相異之處在於:改變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成分及其含量如表1所示。 <性質測試>
表2所示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性質測試說明如下。
衝擊強度(IZOD):將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進行射出成型以形成附有缺口之1/8吋厚成型品試驗片。接著,根據ISO 180在1/8''之厚度下、23℃/-30℃量測艾佐德衝擊強度(Izod impact strength)。衝擊強度越高表示耐衝擊性越好(單位:KJ/m2 )。
抗拉強度(TSy):將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進行射出成型以形成3 mm厚成型品試驗片。接著,根據ISO 527在50 mm/min伸縮率下量測抗拉強度(tensile strength)。抗拉強度越高表示機械性質越好(單位:MPa)。
熔融流動指數(MFR,MI,MVR):將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依ISO 1133規定,以溫度260℃荷重5kg測試(單位:cm3/10min)。
伸長率(EL):將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進行射出成型以形成3 mm厚成型品試驗片。接著,根據ISO 527在50 mm/min伸縮率下量測抗拉強度(tensile strength)。伸長率數值越大表示延伸性質越好。(單位:%)。
低溫落球衝擊強度(drop-ball):將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進行射出成型以形成107mm×107mm×1/8”成型品試驗片。測試前需先將該等試驗片置於-40℃冷凍室中冷凍24小時後依ASTM D3763規定,再量測使用儀器Dynatup 8250,落錘重量23.64公斤,落錘高度0.56公尺,衝擊速度3.34m/sec進行測試。本試驗結果為測試5次,並進行外觀評價。表2中,符號「◎」表示衝擊後在試驗片上造成直徑小於2cm之孔洞;符號「○」表示造成直徑2cm~3cm之孔洞;符號「△」表示造成直徑大於3cm之孔洞直徑;符號「×」表示造成直徑大於3cm之孔洞直徑且試驗片斷裂成兩塊,其中斷裂面通過孔洞。亦即,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的衝擊強度依符號「×」、符號「△」、符號「○」及符號「◎」的順序逐漸標示為強。 <評價結果>
請參照表2,與使用第二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D-2)的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比較例1、4、5)相比,使用第一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D-1)的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實施例1-6)的伸長率(EL)與低溫落球衝擊強度較佳。這顯示含有第一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D-1)的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的整體機械性質較佳。
在實施例1-6中,實施例1-5除了伸長率(EL)與低溫落球衝擊強度較佳之外,也同時具有良好的流動特性。這顯示當含有第二聚碳酸酯(PC-2)時,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不僅具有良好的整體機械性質,也具有良好的加工特性。 表1表2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出一種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能藉由控制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比例而使得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質,如良好的耐衝擊性,特別是低溫落球衝擊強度,並且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也具有良好的加工性。如此一來,本發明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之應用性更廣,且更能合乎業界對於樹脂組成物性質的需求。
綜上所述,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11)

  1. 一種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包括 60~90wt%的聚碳酸酯、 5~30wt%的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 1~15wt%的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及 0.5~15wt%的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其中, 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二烯系單體單元係佔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之重量的71%~90%。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該二烯系單體單元係佔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之重量的71%~88%。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該二烯系單體單元係佔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之重量的73%~88%。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在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中,丙烯酸酯系單體單元對於苯乙烯系單體單元的重量比值為1.2~5。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該聚碳酸酯包含一第一聚碳酸酯及一第二聚碳酸酯,該第一聚碳酸酯係佔該聚碳酸酯之重量的60%~90%,該第二聚碳酸酯係佔該聚碳酸酯之該重量的10%~40%,該第一聚碳酸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4,000~30,000,該第二聚碳酸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5,000~20,000。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該聚碳酸酯包含一第一聚碳酸酯及一第二聚碳酸酯,該第二聚碳酸酯對於該第一聚碳酸酯的重量比值為0.05~1.5,該第一聚碳酸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4,000~30,000,該第二聚碳酸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5,000~20,000。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該聚碳酸酯包含一第一聚碳酸酯及一第二聚碳酸酯,該第一聚碳酸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4,000~30,000,該第二聚碳酸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5,000~20,000,其中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對於該第二聚碳酸酯的重量比值為0.08~3。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該聚碳酸酯包含一第一聚碳酸酯及一第二聚碳酸酯,該第一聚碳酸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4,000~30,000,該第二聚碳酸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5,000~20,000,其中該丙烯酸酯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對於該第二聚碳酸酯的重量比值為0.15~1。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該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係含14wt%~34wt%之丙烯腈系單體單元、66wt%~86wt%之苯乙烯系單體單元及0wt%~15wt%之其他可共聚合單體單元,該苯乙烯系-丙烯腈系共聚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60,000~400,000。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其中該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係含50wt%~90wt%之二烯系單體單元、1wt%~30wt%之丙烯腈系單體單元以及8wt%~45wt%之苯乙烯系單體單元及0wt%~20wt%之其他可共聚合單體單元,該丙烯腈系-二烯系-苯乙烯系共聚物的重量平均粒徑為50nm~800nm。
  11. 一種成型品,係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0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所形成。
TW106111152A 2017-03-31 2017-03-31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成型品 TWI6302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1152A TWI630232B (zh) 2017-03-31 2017-03-31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成型品
CN201810162768.7A CN108690339B (zh) 2017-03-31 2018-02-26 热可塑性树脂组合物及成型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1152A TWI630232B (zh) 2017-03-31 2017-03-31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成型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0232B TWI630232B (zh) 2018-07-21
TW201837114A true TW201837114A (zh) 2018-10-16

Family

ID=63640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1152A TWI630232B (zh) 2017-03-31 2017-03-31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成型品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90339B (zh)
TW (1) TWI6302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52023A (zh) * 2018-12-17 2019-06-07 上海凯雄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阻燃pc-abs合金建筑模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4905A (en) * 1973-06-09 1976-05-04 Bayer Aktiengesellschaft Moulding composition of a polycarbonate, a graft copolymer and a copolymer and moulded articles therefrom
CN1108342C (zh) * 1995-12-14 2003-05-14 奇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热可塑性树脂组合物
KR100372569B1 (ko) * 2000-10-31 2003-02-19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난연성 열가소성 수지조성물
CN1740229A (zh) * 2005-09-12 2006-03-01 威海联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US7649051B2 (en) * 2005-10-25 2010-01-19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Flame retardant thermoplastic 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s
US7723428B2 (en) * 2007-07-31 2010-05-25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s with improved molding capability
US20090215949A1 (en) * 2008-02-21 2009-08-27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Flame retardant 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s
KR101409660B1 (ko) * 2010-08-16 2014-06-1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내충격성과 색상이 우수한 내열 abs 수지 조성물
CN102863726B (zh) * 2011-07-04 2016-04-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Pvc改性剂的合成方法
US9416269B2 (en) * 2013-01-11 2016-08-16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Polycarbonate blend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recycle for improvement in surface aesthetics
US20140275368A1 (en) * 2013-03-14 2014-09-18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Blended polymer compositions with improved mold release properties
CN110079069A (zh) * 2014-02-13 2019-08-02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
KR101743803B1 (ko) * 2014-03-11 2017-06-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Mbs 수지, 그 제조방법 및 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조성물
KR101950069B1 (ko) * 2015-04-30 2019-02-19 롯데첨단소재(주)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성형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90339B (zh) 2021-03-19
TWI630232B (zh) 2018-07-21
CN108690339A (zh) 2018-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98367B2 (en) Thermoplastic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resin composition with excellent releasability and colorability
US6515072B2 (en) Transparent rubber-modified styrenic resin composition
CN103476861A (zh) 基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和具有调节的耐划伤性和泛黄度的热塑性树脂
TWI496830B (zh) 橡膠改質苯乙烯系樹脂、其製備方法及其所製得的成型品
TWI630232B (zh)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成型品
TWI621652B (zh) 橡膠改質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及其所形成的成型品
TWI432461B (zh) 苯乙烯系樹脂組成物、其製法及由其製得的成型品
JP4398826B2 (ja) 帯電防止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成形品
US10017635B2 (en)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and product formed therefrom
CA2365270A1 (en)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polycarbonate and grafted rubber having improved low-temperature toughness
CN106867128B (zh) 热可塑性树脂组成物及其所形成的成型品
TWI439470B (zh) Rubber modified styrene resin, the preparation method and the use of its molded products
US3712934A (en) Weatherable,high impact,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JP2015168814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TW201311800A (zh) 橡膠改質苯乙烯系樹脂及利用其製得之成型品
JP2021084947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改質剤、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
JP4727116B2 (ja) ゴム変性共重合樹脂組成物
TWI513754B (zh)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其製造方法及包括其之製造產品
JP4112528B2 (ja) 透明ゴム変性スチレン系樹脂
CA2357523C (en)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polycarbonate and grafted rubber having improved low-temperature toughness
JPH03258851A (ja) 高光沢樹脂組成物
JP2016117849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樹脂成形品
JP2002053721A (ja) 透明ポリスチレン系樹脂組成物
JP2005179644A (ja) 透明ゴム変性ポリスチレン系樹脂
JPH09216978A (ja) 透明なスチレン系樹脂組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