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4360A - 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34360A
TW201834360A TW107102054A TW107102054A TW201834360A TW 201834360 A TW201834360 A TW 201834360A TW 107102054 A TW107102054 A TW 107102054A TW 107102054 A TW107102054 A TW 107102054A TW 201834360 A TW201834360 A TW 20183436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ywheel
spring
generating device
portable self
metal wi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20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52882B (zh
Inventor
孫大業
Original Assignee
韓商拿世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韓商拿世肯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韓商拿世肯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4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43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28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288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8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e.g. with turbines
    • H02K7/1807Rotary generators
    • H02K7/1853Rotary generators driven by intermittent for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2Additional mass for increasing inertia, e.g. flywheels
    • H02K7/025Additional mass for increasing inertia, e.g. flywheels for power storag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5/00Devices for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from muscle energy
    • F03G5/06Devices for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from muscle energy other than of endless-walk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30Flywhee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1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dynamo-electric generators driven at varying speed, e.g. on vehicle
    • H02J7/141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dynamo-electric generators driven at varying speed, e.g. on vehicle with a generator driven by a prime mover other than the motor of a vehic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8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e.g. with turbines
    • H02K7/1807Rotary generators
    • H02K7/1861Rotary generators driven by animals or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6Mechanical energy storage, e.g. flywheels or pressurised flui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關於一種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使用其就能夠在通常供不了電的軍事行動、難民營、因地震等而導致的災難、船舶的緊急事態、戶外活動等緊急情況下以小型且高效率來實現自發電而對電池進行充電,且能夠與多種智能模組配合使用。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構成為包括:能夠旋轉的飛輪部件;使飛輪部件旋轉的第一和第二旋轉部件;藉由拉拽動作而分別使第一和第二旋轉部件旋轉的第一和第二金屬線;使第一和第二金屬線各自執行捲繞動作的第一和第二彈簧部件;以及藉由飛輪部件的旋轉而進行發電的發電部件。藉由用戶重複進行用一隻手或兩隻手拉拽金屬線的動作而能夠長時間持續地進行發電。

Description

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
本發明關於一種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Portable self-generation device and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尤其關於一種在通常供不了電的軍事行動、難民營、因地震等而導致的災難、船舶的緊急事態、戶外活動等緊急情況下能夠以小型且高效率來實現自發電而對電池進行充電,且能夠與多種智能模組配合使用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
一般來講,電雖然作為工業社會的主要能源而在利用,但由於化石能源的枯竭而最近對於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潮汐發電等多種替代發電設施在快速進行投資和開發。另一方面,在發電設施所生產的電雖然藉由電力電纜供給至家庭用以及工業用裝置或產品而用作能源,但小規模的家電產品或如生活用品那樣要求具有可攜性或活動性的大多數產品具備如一次電池或二次電池那樣的電池而用作電源。
另外,隨著社會在高度發展而開發出多種電子設備,其使用人口呈日趨增加的趨勢,近來如智能手機那樣的可攜式電子設備的應用在增大。而且,由於如釣魚、爬山等在戶外進行的休閒文化的發達而在戶外生活的時間增加, 因此在具備使用備用電池。
然而,電池由於其使用時間受限定,因而一旦電源放電則需要重新充電使用,然而,在移動過程中或在戶外就存在不能充電的問題。另外,電池被放電則在通常供不了電的軍事行動、難民營、因地震等而導致的災難、船舶的緊急事態等情況下存在不能使用來進行救助請求的通訊設備、用於照明的電氣設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等工作的問題。
因此,最近對於可攜式自發電裝置提出有各種方案並在使用這些裝置,這些可攜式自發電裝置藉由自發電而獲取如軍事行動、釣魚、爬山等在戶外活動期間使用的各種電子設備所消耗的電能,從而在緊急情況下能夠使用所需的電源。這種現有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在要生產電能的情況下,須實現如規定的操作(操作桿的旋轉運動)等另外的動作,因此使用不便且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儘管如此,所能得到的能量的量卻極少,因此存在實際上不能適用於電氣設備的問題。
在下述專利文獻1至4和非專利文獻1等中公開了用於解決這種問題的技術的例子。
例如,如圖1所示,下述專利文獻1公開了一種藉由正向和反向旋轉的自發電型齒輪驅動裝置,該裝置設有具備了旋轉體32和電感體38的電源發電部30,並構成有使旋轉體32僅沿著正向旋轉的齒輪驅動部10,在齒輪驅動部10的驅動軸8上軸配合有藉由踏板的正向和反向驅動而 旋轉的驅動帶輪6、與驅動帶輪6聯接的第一驅動齒輪12以及與驅動帶輪6聯接的第二驅動齒輪14,上述第一驅動齒輪12與第二驅動齒輪14藉由其間的多個齒輪而彼此聯動,在驅動帶輪6和第二驅動齒輪14各自設有離合器軸承6a、14a而使驅動軸8僅沿著正向交替地傳遞旋轉力,藉由上述驅動軸8而在旋轉的旋轉體32與電感體38之間產生的旋轉阻力傳遞至驅動帶輪6,從而構成為驅動踏板時具有運動載荷。
另外,由本發明人申請專利並已授權的下述專利文獻2公開了一種自發電裝置,該裝置包括:藉由外力而朝向正向和反向交替地旋轉的驅動軸;僅將上述驅動軸的正向旋轉力向發電軸傳遞的正向動力傳遞部;僅將上述驅動軸的反向旋轉力向發電軸傳遞的反向動力傳遞部;以及利用上述發電軸的單向旋轉力進行發電的發電機,在上述驅動軸軸配合有帶輪,由於捲繞於上述驅動軸的帶輪的金屬線(wire)交替地進行往復運動,因此上述驅動軸能夠沿著正向和反向交替地旋轉。
另外,下述專利文獻3公開了一種雙向電力傳遞機構,其為包括電力輸入裝置、單向驅動部以及電力輸出裝置的雙向電力傳遞機構,上述電力輸入裝置將往復運動力傳遞至單向驅動部使得單向驅動部也相應地進行兩個方向相反的運動,單向傳遞部件可以是單向驅動電力輸出裝置,就單向驅動單元而言,在電力傳遞的反轉移動並未配合期間,電力輸出裝置的移動方向與傳遞輸出配合,兩個 單向傳遞元件各自同時為用於兩個單向傳遞部件的電力輸入裝置,藉由為了移動方向而進行設定,兩個單向傳遞元件驅動電力輸出裝置。
另外,下述專利文獻4公開了一種人力發電裝置,該裝置為利用捲繞於線軸進行往復運動的繩索而進行發電的構造,繩索被拉拽的情況下產生的能量在輸出的同時存儲於能量源(energy source),在繩索退繞的情況下在能量源進行輸出,並利用一個離合器使轉子沿著一個方向旋轉,因而是藉由轉子與定子的相對旋轉而進行發電的、僅有一個方向的旋轉力進行發電的構造。
另外,下述非專利文獻1公開了一種可攜式自發電系統,該系統具備:用於藉由用戶的手進行單向旋轉的曲柄-機構部;考慮了降低噪聲和提高系統整體效率的增速齒輪部;適用了軸向磁通型無刷發電機設計技術的發電部;以及即便用戶的操作並不勻速引起輸入有變化,也在最低速度(以曲柄來每分鐘旋轉32次)以上能夠進行充電的充電/電力轉換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韓國授權專利公報第10-1178592號(2012年8月24日授權)。
專利文獻2:韓國授權專利公報第10-1596430號(2016年2月16日授權)。
專利文獻3:中國專利公開公報CN1683785A(2005 年10月19日公開)。
專利文獻4:美國專利公報US8,013,457(2011年9月6日授權)。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Design of an Axial Flux Permanent Magnet Generator for a Portable Hand Crank Generating System(用於可攜式手搖發電系統的軸向磁通永磁發電機的設計),Lee, Ji-Young; Koo, Dae-Hyun; Moon, Seung-Ryul; Han, Choong-Kyu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vol. 48, issue 11, pp. 2977-2980。
然而,如上所述的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的自發電裝置,如跑步機、高拉滑輪機(Lat Pull Down)、搖擺式健身器等那樣固定設置於一處,因此如軍事行動等那樣用來在戶外應用的便攜性降低,因而存在用戶不能攜帶並在必要時進行發電的問題。
另外,上述專利文獻2中所公開的技術,存在零部件因長時間反復使用而會破損的危險,且存在捲繞於帶輪的金屬線的狀態處於鬆弛狀態時就不能工作的問題。
另外,上述專利文獻3中所公開的技術,由於行程(運動距離)短且運動力小,因此藉由多個增速齒輪而提高了旋轉速度,但由於不僅其構成複雜而且藉由多級連接構造而構成,因此存在為了發電而消耗能量之類的問題。
另外,上述專利文獻4中所公開的技術,其為僅有拉拽繩索時產生的旋轉力存儲於能量源而繩索退繞時反而消耗能量源的能量的構造,因此發生不能充分地進行發電而進行充電的問題。
另外,下述非專利文獻1中所公開的技術,須使曲柄-機構部沿著一個方向旋轉,因此在用戶進行發電過程中能量消耗變大而導致疲勞,因而存在不能持續地較長時間進行發電的問題。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如軍事行動、難民營、因地震等而導致的災難、船舶的緊急事態、釣魚、爬山等情況下用戶在戶外利用一隻手或兩隻手、一隻腳或兩隻腳能夠長時間持續地進行發電並對電池進行充電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以小型來製作雙向自發電裝置,且能夠以高效率來實現發電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分別設置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以及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從而即使某一側發生故障也能夠繼續發電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以彼此相同的零部件來製作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並以彼此相同的零部件來製作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而且以彼此相同的 零部件來設計製作第一彈簧部件和第二彈簧部件從而能夠降低發電裝置的製造成本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在戶外與如驅蟲器/驅蚊器、應急燈、求救訊號器等智能模組配合使用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促進用戶的運動並能夠進行自發電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能夠旋轉的飛輪部件;使上述飛輪部件旋轉的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藉由拉拽動作而分別使上述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旋轉的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使上述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各自執行捲繞動作的第一彈簧部件和第二彈簧部件;以及藉由上述飛輪部件的旋轉而進行發電的發電部件。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飛輪部件僅沿著一個方向旋轉,上述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分別嵌合於上述飛輪部件的左右或上下。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飛輪部件包括:飛輪本體,其具備設置於外周的齒圈(ring gear)和設置於內側的第一離合器齒輪(clutch gear);飛輪支撐體,其插入上述飛輪本體;以及飛輪,其與上述飛輪支撐體配合且具備設置於內側的第二離合器齒 輪。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各自包括:卷軸(reel),其保持捲繞有上述金屬線的狀態,且藉由金屬線的拉拽和捲繞而能夠旋轉;彈簧罩部,其嵌合於上述卷軸且內置上述彈簧部件;鎖定板(lock plate),其安裝於上述彈簧罩部;以及鎖定(lock)部件,其嵌合於上述飛輪本體的第一離合器齒輪或飛輪的第二離合器齒輪且安裝於上述鎖定板使得上述飛輪部件沿著一個方向旋轉。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第一彈簧部件和第二彈簧部件包括內置於上述彈簧罩部的盤簧(spiral spring)和軸的端部所插入的彈簧保持器,上述盤簧的內側一端插入上述彈簧保持器,上述盤簧的外側一端插入上述彈簧罩部。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在上述卷軸的內側設有多個突出部,在上述彈簧罩部的外側設有多個槽,上述多個突出部各自與上述多個槽嵌合,從而能夠一體旋轉。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在上述彈簧罩部的周圍設有上述盤簧的外側一端所插入的插入口,在上述彈簧罩部的外側設有藉由上述插入口而插入的上述盤簧的外側一端所安裝的安裝部。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括容納上述飛輪部件、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 部件、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第一彈簧部件和第二彈簧部件的罩部件,上述罩部件由上部罩和下部罩形成以能夠分離。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在上述彈簧保持器設有突出部,上述突出部插入設置於上述罩部件的凹部而阻止上述彈簧保持器旋轉。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發電部件包括馬達、設置於馬達的旋轉軸且與上述飛輪本體的齒圈嚙合的齒輪、用於將上述馬達安裝於上述罩部件的馬達支架。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飛輪支撐體插入上述軸的中央部分,上述飛輪支撐體藉由與上述軸嵌合的E形環(E ring)而以能夠旋轉的方式保持於軸。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金屬線的拉拽狀態由上述盤簧的彈力所限制。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在上述鎖定板設有支撐上述鎖定部件的旋轉的支撐凸起,上述鎖定部件在上述支撐凸起的周圍設置成一對,上述鎖定部件在上述飛輪本體或與飛輪相同的平面內嵌合於第一離合器齒輪或第二離合器齒輪。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第一金屬線以及第一彈簧部件與上述第二旋轉部件、上述第二金屬線以及第二彈簧部件彼此獨立地工作。
另外,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而具備了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模組其特徵在於,具備:如上所述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容納上述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本體;與上述本體配合且固定上述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底座部件;以及分別配合有上述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的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
另外,具備了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模組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括安裝於上述本體內且以在上述發電裝置所產生的電來進行充電的電池、與上述電池連接的發光裝置、與上述電池連接的通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端子中的至少一個。
另外,具備了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模組其特徵在於,在上述本體的上部設有螺紋配合構造,能夠以螺紋配合狀態連結的驅蟲器/驅蚊器模組、應急燈模組、求救訊號器模組、制熱器模組、制冷器模組中的至少一個與上述本體配合。
如上所述,利用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則由於設有能夠沿著一個方向旋轉的飛輪部件、使上述飛輪部件旋轉的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以及藉由拉拽動作而分別使上述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旋轉的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因此藉由用戶用一隻手或兩隻手重複進行拉拽金屬線的動作可得到在較為舒適的狀態下能夠長時間持續地進行高效大量發電的效果。
另外,利用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則由於具有分別內置有第一彈簧部件和第二彈簧部件的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分別嵌合於飛輪部件的左右或上下的構成,因此還可得到能夠使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小型化的效果。
另外,利用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則由於鎖定(lock)部件插入設置於飛輪部件內,因此能夠防止鎖定部件脫離,且彈簧部件內置於旋轉部件內,因此還可得到能夠防止零部件破損的效果。
另外,利用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則由於設有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以及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因此還可得到即使長時間使用時某一側旋轉部件和金屬線破損也能夠使用另一側旋轉部件和金屬線繼續進行自發電的效果。
另外,利用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則由於以彼此相同的零部件來製作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並以彼此相同的零部件來製作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而且以彼此相同的零部件來製作第一彈簧部件和第二彈簧部件,因此還可得到能夠降低用於設計並製造各自的構成零部件的費用從而能夠降低自發電裝置的製造成本的效果。
另外,利用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則由於能夠在本體配合使用驅蟲器/驅蚊器模組、應急燈模組、求救訊號器模組、制熱器模組、制冷器模組 等,因此還可得到能夠實現電氣設備的擴張性的效果。
另外,利用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則由於在將拉線(金屬線)拉拽而進行驅動時產生一定的斥力,須以大於該斥力的力來拉拽拉線,由此產生運動效果,藉由顯示操作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進行發電時的用戶的運動量,還可得到旨在促進用戶健康的效果。
100‧‧‧飛輪部件
110‧‧‧飛輪本體
111‧‧‧齒圈
112‧‧‧第一離合器齒輪
113‧‧‧空間部
114‧‧‧第一突起
120‧‧‧飛輪支撐體
121‧‧‧通孔
122‧‧‧插入孔
123‧‧‧軸承
130‧‧‧飛輪
131‧‧‧第二離合器齒輪
132‧‧‧第二突起
200‧‧‧軸
210‧‧‧環形槽
220‧‧‧E形環
300‧‧‧旋轉部件
310‧‧‧卷軸
311‧‧‧第一孔部
312‧‧‧容納部
313‧‧‧突出部
320‧‧‧彈簧罩部
321‧‧‧第二孔部
322‧‧‧槽
323‧‧‧插入口
324‧‧‧安裝部
330‧‧‧鎖定板
331‧‧‧孔
332‧‧‧插入口
333‧‧‧支撐凸起
334‧‧‧突起
340‧‧‧鎖定部件
341‧‧‧孔
342‧‧‧爪部
343‧‧‧圓弧部
400‧‧‧金屬線
500‧‧‧彈簧部件
510‧‧‧盤簧
511‧‧‧外側一端
512‧‧‧內側一端
520‧‧‧彈簧保持器
521‧‧‧突起部
522‧‧‧切口部
523‧‧‧突出部
600‧‧‧發電部件
610‧‧‧馬達
620‧‧‧齒輪
630‧‧‧馬達支架
700‧‧‧罩部件
710‧‧‧上部罩
720‧‧‧下部罩
730‧‧‧凹部
740‧‧‧腿部件
800‧‧‧彈簧罩
900‧‧‧支撐架
1000‧‧‧本體
1100‧‧‧蓋子
1200‧‧‧底座部件
1300‧‧‧鉤件
1400‧‧‧手柄
1500‧‧‧電池
1600‧‧‧發光裝置
1700‧‧‧印刷電路板
圖1是現有自發電型齒輪驅動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外觀立體圖。
圖3是圖示於圖2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正面和側面剖視圖。
圖4是圖示於圖2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圖示於圖4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分解立體圖。
圖6是用於說明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中的飛輪部件和旋轉部件的構成的立體圖。
圖7是用於說明飛輪部件的旋轉狀態的立體圖。
圖8是用於說明鎖定部件嵌合於飛輪的狀態的圖。
圖9是具備了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模組的外觀立體圖。
圖10是圖示於圖9的模組的分解立體圖。
圖11是用於說明作為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另一例的飛輪部件和旋轉部件的構成的立體圖。
本發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和特徵將藉由本說明書的描述及圖式而更加清楚。
另外,在關於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各個構成及動作的說明中,對於分別設置於飛輪部件的左右或上下的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第一彈簧部件和第二彈簧部件,能夠以一對旋轉部件、一對金屬線、一對彈簧部件來進行說明。
另外,上述第一旋轉部件,上述第一金屬線以及第一彈簧部件與上述第二旋轉部件、上述第二金屬線以及第二彈簧部件彼此獨立地工作,以彼此相同的零部件來製作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並以彼此相同的零部件來製作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而且以彼此相同的零部件來製作第一彈簧部件和第二彈簧部件,因此以對於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以及第一彈簧部件和第二彈簧部件中的某一個的說明來代替對於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以及第一彈簧部件和第二彈簧部件各自的說明,且對於與圖式對應的符號,使其簡單地與旋轉部件、金屬線、彈簧部件對應而進行說明。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的構成。
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外觀立體圖,圖3是圖示於圖2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正面和側面剖視圖,圖4是圖示於圖2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分解立 體圖,圖5是圖示於圖4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分解立體圖,圖6是用於說明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中的飛輪部件和旋轉部件的構成的立體圖。
如圖2至圖4所示,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包括:能夠旋轉的飛輪部件100;與上述飛輪部件100配合的軸200;使上述飛輪部件100旋轉的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300;藉由拉拽動作而分別使上述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300旋轉的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400;使上述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400各自執行捲繞動作的第一彈簧部件和第二彈簧部件500;藉由上述飛輪部件的旋轉而進行發電的發電部件600;以及容納上述飛輪部件100、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300、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400、第一彈簧部件和第二彈簧部件500的罩部件700。
另外,如圖4所示,分別內置有上述第一彈簧部件和第二彈簧部件500的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300和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400分別設置於飛輪部件100的左右兩側,上述彈簧部件500、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300以及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400分別由相同的構成零部件構成,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以某一側為基準進行說明。另外,不同於現有技術,在本發明中設有一對旋轉部件300和一對金屬線400,從而即使長時間使用時某一側的旋轉部件300、金屬線400等破損也能夠繼續使用另一側的旋轉部件300、金屬線400,因此能夠提供預備功 能。另外,由於一對旋轉部件300、一對金屬線400以及一對彈簧部件500由彼此相同的零部件構成,因此用於設計及製造各個構成零部件的費用降低,從而能夠降低自發電裝置的製造成本。
另外,在圖4所示的構造中雖然以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300分別設置於飛輪部件100的左右兩側的構造來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在飛輪部件100橫臥的構造中還能夠採用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300分別設置於飛輪部件100的上下兩側的構造。
如圖4至圖6所示,上述飛輪部件100包括:飛輪本體110,其具備設置於外周的齒圈111和設置於內側的第一離合器齒輪112;飛輪支撐體120,其插入上述飛輪本體110;以及飛輪130,其與上述飛輪支撐體120配合且具備設置於內側的第二離合器齒輪131。
上述飛輪本體110呈圓盤狀,其由例如工程塑料即聚碳酸酯形成,如圖6所示,沿著設置於外周的齒圈111在內側形成有空間部113,在該空間部113的中央部分設有由八個輪齒構成的第一離合器齒輪112。各個輪齒朝向一個方向傾斜地形成,例如由以60~80度的角度突出的形態構成。另外,在空間部113的周圍部分以90度間距設有四個第一突起114。
為了將飛輪130的旋轉力傳遞至飛輪本體110而設置上述飛輪支撐體120,該飛輪支撐體120由圓筒形金屬材料形成,以便能夠如圖5和圖6所示那樣插入安裝於上述 飛輪本體110的空間部113。為了將軸200插入而在該飛輪支撐體120的中央部分設有插入孔122,並在邊緣部分設有上述四個第一突起114所能夠插入的四個通孔121。因此,藉由在該四個通孔121嵌合四個第一突起114而如圖3所示那樣使得飛輪本體110和飛輪支撐體120一體化。另外,在該插入孔122的周圍設有軸承123,從而能夠與插入於插入孔122的軸200無關地將飛輪130的旋轉力傳遞至飛輪本體110。亦即,為了防止藉由軸200的旋轉干擾而設置上述軸承123。
上述飛輪130其材質與飛輪本體110相同且形成為圓盤狀,如圖5所示,在上述飛輪130中央部分設有由八個輪齒形成且沿著與第一離合器齒輪112相同的方向設置的第二離合器齒輪131。亦即,第二離合器齒輪131的各個輪齒朝向一個方向傾斜地形成,例如由以60~80度的角度突出的形態構成。另外,在周圍部分設有四個第二突起132,藉由在飛輪支撐體120的四個通孔121嵌合四個第二突起132,使得飛輪本體110、飛輪支撐體120以及飛輪130一體化。
另外,在上述說明中雖然以第一突起114和第二突起132從四個通孔121的左右兩側嵌合而形成為一體的構造來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還能夠使用高強度塑料等材質並藉由金屬模而將飛輪本體110、飛輪支撐體120以及飛輪130製成一體。另外,在上述說明中雖然以通孔和突起各自為四個來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能夠 適用兩個以上。
如上所述,適用於本發明的上述飛輪部件100用工程塑料來製作,從而不同於在一般的機械裝置或汽車零件所使用的單向離合器(ONE WAY CLUTCH),其是用金屬及軸承來製作以能夠適應高速旋轉。亦即,在本發明中藉由分別設置於飛輪本體110和飛輪130的第一離合器齒輪112和第二離合器齒輪131以及一對旋轉部件300而使飛輪部件100加速。由此,以數百RPM(每分鐘轉數)來進行發電,從而遠不及一般的機械裝置或汽車零件所使用的單向離合器的數千單位的高速RPM,因此飛輪本體110和飛輪130由耐久性和耐磨性高於一般塑料(ABS等)的工程塑料(ACETAL)構成而不使用金屬材料,從而能夠以輕量且小型來穩定地進行發電。
上述軸200例如由不鏽鋼形成,如圖5所示,上述軸200沿著周圍設有一對環形槽210,飛輪支撐體120位於該一對環形槽210之間,藉由在一對環形槽210中分別嵌入E形環220,從而防止由金屬製成的飛輪支撐體120在旋轉時移位。
如圖5和圖6所示,上述一對旋轉部件300設置成分別嵌合於上述飛輪部件100的左右。亦即,上述一對旋轉部件300各自具備:卷軸(reel)310,其保持捲繞有上述金屬線400的狀態,且藉由金屬線的拉拽和捲繞而能夠旋轉;彈簧罩部320,其嵌合於上述卷軸310且內置上述彈簧部件500;鎖定板(lock plate)330,其安裝於上述彈簧 罩部320;以及一對鎖定(10ck)部件340,其分別嵌合於飛輪本體110的第一離合器齒輪112和飛輪130的第二離合器齒輪131且安裝於上述鎖定板330使得上述飛輪部件100沿著一個方向旋轉。
另外,上述彈簧部件500包括:內置於上述彈簧罩部320的盤簧(spiral spring)510;以及上述軸200的端部所插入的彈簧保持器(spring holder)520。
如圖5和圖6所示,上述卷軸310形成為線軸形狀以使金屬線400保持捲繞的狀態,在該卷軸310的中央部分設有彈簧保持器520所插入的第一孔部311,並形成有用於內置彈簧罩部320的容納部312,在卷軸310的內側設有彈簧罩部320所嵌合的多個突出部313。雖然在圖5和圖6中示出的是多個突出部313由一對構成的結構,但並不限定於此,多個突出部313能夠設置3個以上。
如圖5和圖6所示,上述彈簧罩部320形成為中空的圓筒狀以在其內部保持盤簧510,該彈簧罩部320在其中央部分設有彈簧保持器520所插入的第二孔部321,並在外側與多個突出部313對應而形成有多個槽322以與多個突出部313嵌合,並在周圍部分設有上述盤簧510的外側一端511所插入的插入口323和藉由該插入口323而插入的外側一端所安裝的安裝部324。因此,盤簧510的外側一端511以藉由插入口323而安裝於安裝部324的狀態嵌合於卷軸310的容納部312,從而能夠防止盤簧510的外側一端511脫離彈簧罩部320。另外,如圖5所示,在彈 簧罩部320的表面部分沿著第二孔部321的周圍形成有多個突起325以使鎖定板330配合。
如圖5和圖6所示,鎖定板330由大致橢圓形的平板形成,並在平板的周邊部與上述多個突起325對應而設有多個突起325所嵌合的多個孔331,並在中央部分設有軸200所貫通的插入口332。另外,在上述插入口332的周圍設有以圓筒形突出而支撐鎖定部件340的旋轉的支撐凸起333,並在支撐凸起333的周圍設有與鎖定部件340嵌合的一對突起334。上述一對突起334各自具有高低差且形成為兩級。
如圖6所示,上述鎖定部件340製成一對,其具備:上述一對突起334各自所嵌合的孔341;與第一離合器齒輪112和第二離合器齒輪131各自的輪齒嚙合的爪部342;以及與圓筒形支撐凸起333對應而構成為半圓弧形狀的圓弧部343。上述孔341與形成為兩級的突起334對應而在內部形成為兩級,從而牢固地保持鎖定板330和鎖定部件340的嵌合狀態。如圖6所示,上述爪部342以具有高低差的方式形成,以向第一離合器齒輪112和第二離合器齒輪131傳遞足夠的旋轉力。上述鎖定部件340在與上述飛輪本體110和飛輪130大致相同的平面內嵌合於第一離合器齒輪112和第二離合器齒輪131。因此在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中,採用內置有彈簧部件的一對旋轉部件分別嵌合於飛輪部件的左右的構成,由此能夠使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小型化。
上述金屬線400的材質雖然由金屬材料或纖維材料構成,但並不限定於特定材質,只要具備能夠在卷軸310執行捲繞和退繞的功能即可。該金屬線400的一端能夠固定於卷軸310,金屬線400的另一端固定於下述的手柄。這種金屬線400的拉拽狀態由上述盤簧510的彈力所控制。
上述盤簧510由彈簧鋼製成,保持例如捲繞8至12圈左右的彈簧狀態,上述盤簧的外側一端511插入形成於上述彈簧罩部320的插入口323,盤簧510的內側一端512插入上述彈簧保持器520中。上述盤簧510保持被捲的狀態,與其對應而金屬線400也保持捲繞於卷軸310的狀態。因此,藉由用戶的金屬線400的拉拽響應於盤簧510的退繞條件而受到限制,金屬線400藉由盤簧510的恢復力而恢復捲繞於卷軸310的狀態。
如圖6所示,在上述彈簧保持器520設有為了插入軸200的一端而形成有中空的突起部521,在該突起部521設有盤簧510的內側一端512所嵌入固定的切口部522。因此,軸200的一端在中空部分以插入有盤簧510的內側一端512的狀態嵌合,從而能夠防止盤簧510的內側一端512脫離突起部521。另外,如圖5和圖6所示,在彈簧保持器520形成有為了阻止彈簧保持器520旋轉而製成一字形的突出部523。如圖3所示,亦即,突出部523插入固定在設置於罩部件700的凹部730,因此彈簧保持器520的旋轉由該突出部523所阻止。另外,突出部523以固定方式安裝於罩部件700,由此飛輪部件100和旋轉部件300 能夠在罩部件700內保持間距以能夠旋轉。
如圖2和圖4所示,上述發電部件600包括馬達610、設置於該馬達610的旋轉軸的齒輪620、用於將馬達610安裝於罩部件700的馬達支架630。上述馬達支架630安裝於罩部件700,由此上述齒輪620與設置於飛輪本體110外周的齒圈111嚙合,齒輪620隨飛輪部件100旋轉而旋轉,從而在馬達進行發電。相互嚙合的齒圈111和齒輪620的齒輪比雖然並未特定,但為了容易進行發電而較佳設置成具有盡可能大的值。另外,由於製成藉由馬達支架630而將馬達610安裝於罩部件700的構造,因此能夠根據馬達610的發電容量而以可變方式使用。
如圖2至圖4所示,上述罩部件700由以能夠分離的方式設置的上部罩710和下部罩720形成。在該上部罩710和下部罩720各自設有與飛輪部件100和一對旋轉部件300的形狀對應且彼此隔開並能夠進行容納的容納部,這種容納部並不限定於特定形狀,只要能夠實現小型化並具備飛輪部件100和一對旋轉部件300各自能夠旋轉的空間即可。另外,在上部罩710或下部罩720各自設有能夠拉出一對金屬線400的前端的孔。這種孔也並不限定於特定條件,只要達到進行拉拽或捲繞金屬線400的動作時不會破損金屬線的程度即可。
另外,從圖3的(a)和(b)可知,上述彈簧保持器520的突出部523插入固定於由上述上部罩710和下部罩720所形成的凹部730,因此能夠將盤簧510的內側一端 512固定而不會使其旋轉。這樣,突出部523由上部罩710和下部罩720所固定,因此飛輪部件100和旋轉部件300在上部罩710和下部罩720內能夠保持間距以便能夠旋轉。
另外,在下部罩720設有用於固定將在下面敘述的模組的底座部件的腿部件740。
以下,對於飛輪部件100與旋轉部件300的配合關係進行說明。
就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裝配而言,首先,向軸200插入飛輪支撐體120,並使飛輪支撐體120嵌合於飛輪本體110,接著,使飛輪130嵌合於飛輪支撐體120,由此裝配飛輪部件100。
繼而,一個彈簧部件500和旋轉部件300的裝配進行如下:從飛輪部件100的一側插入安裝有金屬線400的卷軸310,在彈簧保持器520的切口部522嵌入盤簧510的內側一端512,並使軸200的一端嵌合於彈簧保持器520,且使盤簧510的外側一端511藉由彈簧罩部320的插入口323而安裝於安裝部324,在該狀態下鎖定板330嵌合於彈簧罩部320,且鎖定部件340嵌合於該鎖定板330。此後,從飛輪部件100的另一側如上所述那樣裝配另一個彈簧部件500和旋轉部件300,由此飛輪部件100和一對旋轉部件300如圖3所示那樣配合。
這樣,將飛輪部件100和一對旋轉部件300在已配合的狀態下安裝於下部罩720,並在下部罩720上覆蓋上部罩710,將上部罩710和下部罩720螺紋連結,並在罩部 件700安裝發電部件600,由此完成如圖2所示的根據本發明的自發電裝置。
以下,參照圖7和圖8對於如上所述的飛輪部件100和旋轉部件300的配合狀態以及飛輪部件100的旋轉進行說明。
圖7是用於說明飛輪部件的旋轉狀態的立體圖,圖8是用於說明鎖定部件嵌合於飛輪的狀態的圖。在圖7和圖8的圖示中,為了清楚地示出配合關係而省略了卷軸310和金屬線400的構成。另外,圖7示出了從設置有旋轉部件300的一側觀察的飛輪130的狀態,圖8示出了從飛輪130一側觀察的鎖定部件340的狀態。
從圖3和圖7可知,飛輪本體110的第一離合器齒輪112或飛輪130的第二離合器齒輪131各自保持與鎖定部件340嚙合的狀態。亦即,保持鎖定部件340的爪部342的成角部分與朝向一個方向傾斜地形成的第一離合器齒輪112和第二離合器齒輪131各自的輪齒嚙合的狀態。因此,在圖7所示的狀態下若旋轉部件300藉由金屬線400的拉拽而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即鎖定部件340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則與爪部342嚙合的第二離合器齒輪131也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
另一方面,若用戶中止拉拽金屬線400,則金屬線400藉由彈簧部件500的彈力而在卷軸310捲繞使得旋轉部件300從圖7所示的狀態沿著逆時針方向旋轉。亦即,在圖8所示的狀態下若旋轉部件300的鎖定板330沿著順時針方 向旋轉,則爪部342處於從第二離合器齒輪131的各個輪齒脫開的狀態,因而飛輪130並不旋轉。因此,根據本發明的飛輪部件100單向旋轉,例如從圖7所示的狀態僅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
以下,參照圖9和圖10對於具備了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模組進行說明。
圖9是具備了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模組的外觀立體圖,圖10是圖示於圖9的模組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9和圖10所示,具備了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模組具備:本體1000,其容納可攜式自發電裝置;蓋子1100,其以螺紋配合狀態連結於上述本體1000的上部;底座部件1200,其與上述本體1000配合且使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固定;鉤件(hook)1300,其用於將本體1000在例如爬山時固定於樹枝或帶部件等;以及一對手柄1400,其各自配合有金屬線400而用於用戶用兩隻手交替地拉拽金屬線400。例如,如圖10所示,在底座部件1200設有四個螺紋配合用槽,在該槽螺紋連結如圖3所示的腿部件740,由此牢固地固定自發電裝置。
亦即,如圖10所示,就上述鉤件1300而言,其下部嵌合於底座部件1200,且其上部製成形成於本體1000的上部的螺紋牙的一部分,成為與蓋子1100螺紋配合的狀態,由此牢固地固定於本體1000的一側。
為了與另行設置的帶部件配合而設置這種鉤件1300,用戶將該帶部件與鉤件1300配合,並將帶部件固定 於用戶的腳、第三人的胳膊、樹木等之後,交替地拉拽一對手柄1400,由此能夠實現藉由金屬線400的發電。
另外,雖然在圖9和圖10中以為了安裝帶部件而設置了鉤件1300的構造來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還能夠採用將帶部件內置於本體1000內的構造。
另外,在上述底座部件1200內置有以藉由發電部件600產生的電來進行充電的電池1500,在一對手柄1400之間設有LED發光裝置1600,用於電控電池1500的充電狀態及發光裝置1600等的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1700安裝於底座部件1200。在該印刷電路板1700安裝設置於本體1000的側面的通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端子。因此,能夠向藉由該USB端子而連接的電氣設備例如智能手機、筆記型電腦、軍用或應急用通訊設備、電燈裝置或手持取暖器以及如電燃燒器那樣的放熱裝置供電。
這種帶部件和USB電纜能夠內置於例如形成在上述本體1000與蓋子1100之間的容納空間。
在上述LED發光裝置1600還能夠設置例如顯示電池1500的充電狀態、顯示用戶操作一對手柄1400所消耗的運動卡路里量的功能。
另外,雖然在上述說明中例示了發光裝置1600,但並不限定於此,能夠替代發光裝置1600而安裝使用電源的驅蟲器/驅蚊器、應急燈、求救訊號器等。
另外,容納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本體 1000由於其上部製成用於螺紋配合的構造,因此還可以將能夠以這種螺紋配合狀態連結的驅蟲器/驅蚊器模組、應急燈模組、求救訊號器模組、制熱器模組、制冷器模組等與本體1000的上部配合而使用。
以下,對於具備了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模組的工作進行說明。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為了便於說明起見,將藉由金屬線的拉拽動作的旋轉稱為正轉,並將藉由金屬線捲繞的動作的旋轉稱為反轉。
首先,使用帶部件而將安裝於本體的鉤件1300固定於用戶的腳,並拉拽一對手柄1400中右側手柄,則第一金屬線被拉拽,由此第一旋轉部件的卷軸310正轉。隨著第一旋轉部件的卷軸310正轉,設有與該卷軸310的多個突出部313嵌合的多個槽322的第一旋轉部件的彈簧罩部320沿著與第一旋轉部件的卷軸310相同的方向正轉。另外,隨著該彈簧罩部320的正轉,與第一旋轉部件的彈簧罩部320的多個突起325嵌合的第一旋轉部件的鎖定板330正轉,隨著該鎖定板330的正轉,與第一旋轉部件的鎖定板330的突起334嵌合的第一旋轉部件的鎖定部件340正轉。隨著該第一旋轉部件的鎖定部件340的正轉,與鎖定部件340的爪部342嚙合的第一離合器齒輪112正轉,隨著第一離合器齒輪112的旋轉,齒圈111正轉。隨著齒圈111的正轉,與齒圈嚙合的發電部件600的齒輪620正轉,馬達610與齒輪620的正轉對應而工作從而進行發電。
如上所述,用戶拉拽右側手柄的過程由盤簧510的彈 力所控制,因此,用戶只能停止拉拽右側手柄的過程,執行拉拽左側手柄的動作。
若停止拉拽右側手柄的過程,則第一金屬線400藉由盤簧510的彈力而捲繞於第一旋轉部件的卷軸310,由此,第一旋轉部件的卷軸310反轉。隨著第一旋轉部件的卷軸310反轉,設有與該卷軸310的多個突出部313嵌合的多個槽322的第一旋轉部件的彈簧罩部320沿著與第一旋轉部件的卷軸310相同的方向反轉。另外,隨著該彈簧罩部320的反轉,與第一旋轉部件的彈簧罩部320的多個突起325嵌合的第一旋轉部件的鎖定板330反轉,隨著該鎖定板330的反轉,與第一旋轉部件的鎖定板330的突起334嵌合的第一旋轉部件的鎖定部件340反轉。隨著該第一旋轉部件的鎖定部件340的反轉,鎖定部件340的爪部342處於從第一離合器齒輪112的各個輪齒脫開的狀態,因而第一離合器齒輪112並不旋轉。亦即,根據本發明的飛輪本體110僅沿著正向旋轉。
另一方面,若拉拽一對手柄1400中左側的手柄,則第二金屬線被拉拽,由此第二旋轉部件的卷軸310正轉。隨著第二旋轉部件的卷軸310正轉,設有與該卷軸310的多個突出部313嵌合的多個槽322的第二旋轉部件的彈簧罩部320沿著與第二旋轉部件的卷軸310相同的方向正轉。另外,隨著該彈簧罩部320的正轉,與第二旋轉部件的彈簧罩部320的多個突起325嵌合的第二旋轉部件的鎖定板330正轉,隨著該鎖定板330的正轉,與第二旋轉部件的 鎖定板330的突起334嵌合的第二旋轉部件的鎖定部件340正轉。隨著該第二旋轉部件的鎖定部件340的正轉,與鎖定部件340的爪部342嚙合的第二離合器齒輪131正轉,隨著第二離合器齒輪131的旋轉,齒圈111正轉。隨著齒圈111的正轉,與齒圈嚙合的發電部件600的齒輪620正轉,馬達610與齒輪620的正轉對應而工作從而進行發電。
另外,對於第二金屬線的左側手柄的拉拽由盤簧510的彈力所控制,因此,用戶只能停止拉拽左側手柄的過程。
若停止拉拽左側手柄的過程,則第二金屬線400藉由盤簧510的彈力而捲繞於第二旋轉部件的卷軸310,由此第二旋轉部件的卷軸310反轉。隨著第二旋轉部件的卷軸310反轉,設有與該卷軸310的多個突出部313嵌合的多個槽322的第二旋轉部件的彈簧罩部320沿著與第二旋轉部件的卷軸310相同的方向反轉。另外,隨著該彈簧罩部320的反轉,與第二旋轉部件的彈簧罩部320的多個突起325嵌合的第二旋轉部件的鎖定板330反轉,隨著該鎖定板330的反轉,與第二旋轉部件的鎖定板330的突起334嵌合的第二旋轉部件的鎖定部件340反轉。隨著該第二旋轉部件的鎖定部件340的反轉,鎖定部件340的爪部342處於從第二離合器齒輪131的各個輪齒脫開的狀態,因而第二離合器齒輪131並不旋轉。亦即,根據本發明的飛輪本體110僅沿著正向旋轉。
如上所述,藉由用戶交替地重複拉拽右側手柄和左側 手柄的過程,飛輪部件100得以連續正轉,由此發電部件600能夠持續地進行發電。亦即,藉由用戶重複進行用一隻手或兩隻手拉拽金屬線的動作,能夠長時間持續地進行發電。
以上雖然藉由上述實施例來具體說明了由本發明人所完成的發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當然,在不背離其要旨的範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亦即,在上述實施例的說明中雖然以鎖定板330嵌合於彈簧罩部320的構造來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還能夠如圖10那樣採用彈簧罩部和鎖定板設置成一體的構造。
圖11是用於說明作為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另一例的飛輪部件和旋轉部件的構成的立體圖。
如圖11所示,在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另一例中,還能夠製成如下構造:將彈簧罩部和鎖定板一體化而將彈簧罩800製成兩級,在該彈簧罩800的表面嵌合鎖定部件340並將鎖定部件340插入設置於支撐架900的中央的孔中而與飛輪部件100配合。如上所述,鎖定部件340由支撐架900所引導,從而能夠防止鎖定部件340脫離飛輪部件100。
另外,在上述說明中雖然對於小型且能夠以高效率來實現自發電並對電池進行充電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還能夠擴大自發電裝置的大小而實現大容量自發電。
[產業利用性]
使用根據本發明的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就能夠在通常供不了電的軍事行動、難民營、因地震等而導致的災難、船舶的緊急事態、戶外活動等緊急情況下藉由用戶重複進行用一隻手或兩隻手拉拽金屬線的動作而長時間持續地進行發電。

Claims (17)

  1. 一種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包括:能夠旋轉的飛輪部件;使前述飛輪部件旋轉的第一旋轉部件和第二旋轉部件;藉由拉拽動作而分別使前述第一旋轉部件和前述第二旋轉部件旋轉的第一金屬線和第二金屬線;使前述第一金屬線和前述第二金屬線各自執行捲繞動作的第一彈簧部件和第二彈簧部件;以及藉由前述飛輪部件的旋轉而進行發電的發電部件。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中,前述飛輪部件僅沿著一個方向旋轉;前述第一旋轉部件和前述第二旋轉部件分別嵌合於前述飛輪部件的左右或上下。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中,前述飛輪部件包括:飛輪本體,其具備設置於外周的齒圈和設置於內側的第一離合器齒輪;飛輪支撐體,其插入前述飛輪本體;以及飛輪,其與前述飛輪支撐體配合且具備設置於內側的第二離合器齒輪。
  4.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中,前述第一旋轉部件和前述第二旋轉部件各自包括: 卷軸,其保持捲繞有前述金屬線的狀態,且藉由金屬線的拉拽和捲繞而能夠旋轉;彈簧罩部,其嵌合於前述卷軸且內置前述彈簧部件;鎖定板,其安裝於前述彈簧罩部;以及鎖定部件,其嵌合於前述飛輪本體的第一離合器齒輪或前述飛輪的第二離合器齒輪且安裝於前述鎖定板使得前述飛輪部件沿著一個方向旋轉。
  5.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中,前述第一彈簧部件和前述第二彈簧部件各自包括內置於前述彈簧罩部的盤簧和軸的端部所插入的彈簧保持器;前述盤簧的內側一端插入前述彈簧保持器,前述盤簧的外側一端插入前述彈簧罩部。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中,在前述卷軸的內側設有多個突出部;在前述彈簧罩部的外側設有多個槽;前述多個突出部各自與前述多個槽嵌合,從而能夠一體旋轉。
  7.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中,在前述彈簧罩部的周圍設有前述盤簧的外側一端所插入的插入口,在前述彈簧罩部的外側設有藉由前述插入口而插入的前述盤簧的外側一端所安裝的安裝部。
  8.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進一步包 括容納前述飛輪部件、前述第一旋轉部件和前述第二旋轉部件、前述第一金屬線和前述第二金屬線、前述第一彈簧部件和前述第二彈簧部件的罩部件;前述罩部件由上部罩和下部罩形成以能夠分離。
  9. 如請求項8所記載之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中,在前述彈簧保持器設有突出部;前述突出部插入設置於前述罩部件的凹部而阻止前述彈簧保持器旋轉。
  10. 如請求項9所記載之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中,前述發電部件包括馬達、設置於前述馬達的旋轉軸且與前述飛輪本體的齒圈嚙合的齒輪、用於將前述馬達安裝於前述罩部件的馬達支架。
  11.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中,前述飛輪支撐體插入前述軸的中央部分;前述飛輪支撐體藉由與前述軸嵌合的E形環而以能夠旋轉的方式保持於前述軸。
  12.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中,前述金屬線的拉拽狀態由前述盤簧的彈力所控制。
  13.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中,在前述鎖定板設有支撐前述鎖定部件的旋轉的支撐凸起;前述鎖定部件在前述支撐凸起的周圍設置成一對;前述鎖定部件在前述飛輪本體或與飛輪相同的平面內嵌合於第一離合器齒輪或第二離合器齒輪。
  14.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其中,前述第一旋轉部件、前述第一金屬線以及前述第一彈簧部件與前述第二旋轉部件、前述第二金屬線以及前述第二彈簧部件彼此獨立地工作。
  15. 一種模組,具備: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容納前述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本體;與前述本體配合且固定前述可攜式自發電裝置的底座部件;以及分別配合有前述第一金屬線和前述第二金屬線的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
  16.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模組,其進一步包括安裝於前述本體內且以在前述發電裝置所產生的電來進行充電的電池、與前述電池連接的發光裝置、與前述電池連接的通用序列匯流排端子中的至少一個。
  17.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模組,其中,在前述本體的上部設有螺紋配合構造;能夠以螺紋配合狀態連結的驅蟲器/驅蚊器模組、應急燈模組、求救訊號器模組、制熱器模組、制冷器模組中的至少一個與前述本體配合。
TW107102054A 2017-01-20 2018-01-19 Portable self-generating device and module having the same TWI6528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010046A KR101872400B1 (ko) 2017-01-20 2017-01-20 휴대용 자가발전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모듈
??10-2017-0010046 2017-01-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4360A true TW201834360A (zh) 2018-09-16
TWI652882B TWI652882B (zh) 2019-03-01

Family

ID=62780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2054A TWI652882B (zh) 2017-01-20 2018-01-19 Portable self-generating device and module having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387704B2 (zh)
EP (1) EP3573221B1 (zh)
JP (1) JP6807120B2 (zh)
KR (1) KR101872400B1 (zh)
CN (1) CN110192334B (zh)
TW (1) TWI652882B (zh)
WO (1) WO20181357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37344B1 (ko) * 2018-12-14 2021-04-07 바다중공업 주식회사 전기식 수밀도어 비상발전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69534U (zh) * 1984-10-12 1986-05-13
JPH05164036A (ja) * 1991-12-13 1993-06-2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波力発電台船
CN2166275Y (zh) * 1993-03-20 1994-05-25 洪玉杰 单链轮驱动双轴飞轮
KR100269764B1 (ko) * 1996-11-30 2000-10-16 심현진 풍력 발전 장치
US6230678B1 (en) * 1998-10-30 2001-05-15 Briggs & Stratton Corporation Starting and stopping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1136707A (ja) * 1999-11-01 2001-05-18 Nissho Engineering:Kk 携帯用手動発電機
JP2002130320A (ja) * 2000-10-25 2002-05-09 Hitachi Zosen Corp クラッチ装置
JP3507446B2 (ja) * 2001-02-05 2004-03-15 株式会社 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作業車両の走行装置
JP2003129929A (ja) * 2001-10-23 2003-05-08 Ito Keiyo 簡易発電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簡易発電システム
FR2840111A1 (fr) * 2002-05-27 2003-11-28 Roger Soranzo Dispositif de charge de batterie portatif actionne par l'energie musculaire de la marche ou le mouvement alternatif des bras
US8820286B2 (en) * 2003-08-28 2014-09-02 Mainstream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Lightweight portable electric generator with integrated starter/alternator
CN1683785A (zh) 2005-02-23 2005-10-19 石为民 双向做功传动机构及便携自助式发电、照明装置
US20060279085A1 (en) * 2005-06-08 2006-12-14 Kenneth Lee Portable electrical device with dynamic battery recharging
US20080157637A1 (en) 2006-11-07 2008-07-03 Potenco, Inc. Secondary attachment for human power generation
US7741804B2 (en) * 2007-08-20 2010-06-22 Easy Energy Inc. Man-powered slim charger
KR20100120967A (ko) * 2009-05-07 2010-11-17 배상용 자전거 안장 자가발전기
US20100283249A1 (en) * 2009-05-07 2010-11-11 Phillip Hard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version of ocean waves into usable mechanical energy
KR101178592B1 (ko) 2010-04-21 2012-08-30 (재)남해마늘연구소 숙성 홍마늘 제조방법
CN101856556B (zh) * 2010-04-24 2011-09-28 饶建明 一种后视头箍
US8590420B2 (en) * 2010-07-19 2013-11-26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Fluidic variable inertia flywheel and flywheel accumulator system
CN101958569A (zh) * 2010-10-15 2011-01-2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充供电模块及安装有充供电模块的电子装置
US9018812B2 (en) * 2011-01-28 2015-04-28 Gideon Gimlan Transportation device with reciprocating part and kinetic storage
KR101312055B1 (ko) * 2011-12-15 2013-09-25 정영곤 정역회전에 의한 자가발전형 기어구동장치
CN202926987U (zh) * 2012-07-12 2013-05-08 吴晓东 一种双棘轮驱动机构
JP6161154B2 (ja) * 2013-05-14 2017-07-12 明 渋谷 波力発電装置
KR101596430B1 (ko) * 2014-04-25 2016-02-23 주식회사 나스켐 자가 발전장치
DE202014005958U1 (de) * 2014-07-10 2014-08-21 Franz Leis Dynamosystem für Trecking-Aktivitäten
CN104564555B (zh) * 2014-12-10 2017-06-2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管状的背包动能捕获装置及其方法
KR101964664B1 (ko) * 2015-11-06 2019-04-02 주식회사 나스켐 자가 발전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73221A1 (en) 2019-11-27
JP6807120B2 (ja) 2021-01-06
KR101872400B1 (ko) 2018-06-28
CN110192334B (zh) 2021-11-02
US11387704B2 (en) 2022-07-12
CN110192334A (zh) 2019-08-30
WO2018135789A1 (ko) 2018-07-26
EP3573221A4 (en) 2020-10-21
US20200052549A1 (en) 2020-02-13
JP2020507297A (ja) 2020-03-05
TWI652882B (zh) 2019-03-01
EP3573221B1 (en) 2022-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1323B (zh) 便攜式自發電裝置
US20170051727A1 (en) Self-power generating apparatus
US20080157531A1 (en) Duty cycle improvement for human power generation
JP2010537619A (ja) 人動スリム充電器
US20080150378A1 (en) Human power generation using a pulley
TWI652882B (zh) Portable self-generating device and module having the same
US20170025925A1 (en) Power generating system having multi-stage transmission structure
TWI671978B (zh) 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
TWI691150B (zh) 可攜式自發電裝置及具備其的模組
US20160248311A1 (en) Rotational Inertia Electricity Generator
KR101964664B1 (ko) 자가 발전장치
RU2376700C1 (ru) Электрогенератор с ручным приводо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