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2878A - 棘輪扳手結構 - Google Patents

棘輪扳手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32878A
TW201832878A TW106106634A TW106106634A TW201832878A TW 201832878 A TW201832878 A TW 201832878A TW 106106634 A TW106106634 A TW 106106634A TW 106106634 A TW106106634 A TW 106106634A TW 201832878 A TW201832878 A TW 20183287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atchet
groove
receiving groove
pocket
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66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87987B (zh
Inventor
楊承蒲
Original Assignee
楊承蒲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楊承蒲 filed Critical 楊承蒲
Priority to TW1061066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8798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79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7987B/zh
Priority to CN201720827562.2U priority patent/CN207189531U/zh
Publication of TW201832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2878A/zh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棘輪扳手結構,其係包括:一本體、一棘輪、一環圈、一制齒二端面係設有第一限制部;二控制件係相配合組設呈一體帶動狀,該二控制件間係設有該制齒,該控制件係設有限制槽以供該第一限制部容設,該限制槽之面積係大於該第一限制部之面積,使該制齒退齒時,該第一限制部係於該限制槽內移位,該棘輪係仍樞設於該第一容槽處,該限制槽端部處係設有第二限制部,該第二限制部係可限制該第一限制部,使該制齒係不脫出該第二容槽外,當該控制件於該第四容槽及該第五容槽處位移時,該第二限制部係可帶動該第一限制部及該制齒移位,使該制齒係與該棘輪相脫開,且該第三頂面係不靠抵於該第一頂面處,該第四頂面係不頂於該第二頂面處,該棘輪及該環圈即可自該第一容槽處取下。

Description

棘輪扳手結構
本發明係與一棘輪扳手結構有關,尤指一種棘輪扳手結構之該控制件之該限制槽係供該制齒之該第一限制部容設,因此該制齒係不需設有任意槽狀結構,該制齒結構不破壞下即可具有一定扭力,如此即可具有確實結構。
按吾人先前所知,習用可替換之棘輪扳手結構,如美國專利案號:8022233,台灣專利申請號:098112746,證書號:I347247,專利名稱:棘輪扳手更換結構,該專利案結構係在於:一種棘輪扳手更換結構,其係包含有:一扳桿50,其兩端中至少一端具有頭部51,該頭部51形成有一底緣具抵緣530之中空輪槽52,又頭部51於輪槽52鄰近扳桿50的周緣形成有一撥槽53,再者頭部51於撥槽53的內壁面形成有一容置槽54,且頭部51第二頂面鎖設一蓋片56,該蓋片56於鄰近輪槽52的邊緣形成有一道開放狀的推撥缺口57,且蓋片56於推撥缺口57另側邊緣並形成有一釋放缺口58;一套合輪60,其係設於前述頭部51之輪槽52抵緣530上,該套合輪60外緣並形成有複數棘齒61,再者套合輪60外緣於鄰近頂緣處形成有一道限位環槽62;一掣動件70,其係設於前述頭部51之撥槽53內,該掣動件70並具有可咬掣套合輪60的複數棘齒71,又掣動件70中段鄰近頂緣處具有一對應前述 限位環槽62之限位凸塊72,且掣動件70第二頂面利用一連桿73固定有一可貼抵蓋片56第二頂面移動的推片75,再者掣動件70並於前述頭部51容置槽54內設有一固定座76,且固定座76內形成有一後段具階級段770的貫穿狀穿孔77,而穿孔77內滑設有一具對應階級段780的頂推柱78,又頂推柱78與內壁間設有一彈性件79。
但此習用棘輪扳手結構之缺失係在於:
1、該習用之棘輪扳手結構其元件繁多,該掣動件70係需與該連桿73、推片75、固定座76、頂推柱78及彈性件79相配合組設,而具有較高之元件成本,且其組裝方法係較為複雜,需花費之工時也較長,使其組設成本亦相對提高。
2、請輔以美國公報之第3圖及第8圖所示,該棘齒71係設需設有一貫穿槽以供容設該連桿73,該棘齒71設有貫穿槽即會使該棘齒71承受扭力會降低。
3、該推片75和該連桿73間應係以黏劑黏設,一段時間使用後,該黏劑即會可能失效,該推片75即容易脫落,若該推片75和該連桿73間係以螺合件相螺合,該連桿73即要設螺孔,該推片75即要設有穿孔,亦需增設另一螺合件,該連桿73設有螺孔以及該推片75設有穿孔係會增加該棘輪扳手之成本。
4、該棘齒71退齒時,該推片75係會隨該棘齒71有退位之動作,旋動時,退轉之機率係相當多,該推片75係於會於該扳桿50一直跳,如此結構上即較不確實。
5、請輔以第1圖、第4圖及第9圖所示,該套合輪60取出後,該棘齒71 後側係設有彈性件79,該棘齒71、該推片75、該固定座76及該頂推柱78應也會受該彈性件79之彈力而移出至中空輪槽52處,該棘齒71、該推片75、該固定座76及該頂推柱78移出後應會自動分離,一般之消費者應無法將該棘齒71、該推片75、該固定座76及該頂推柱78再組設於該扳桿50之該頭部51處。
有鑑於上述習用棘輪扳手結構之缺失,本發明人藉多年從事相關行業之製造、生產及設計經驗,終於有一能解決習用弊端之棘輪扳手結構之產品問世。
習用棘輪扳手結構中之該棘齒係設需設有一貫穿槽以供容設該連桿,該棘齒設有貫穿槽即會使該棘齒承受扭力會降低,本發明係與一棘輪扳手結構有關,尤指一種棘輪扳手結構之該控制件之限制槽係供該制齒之第一限制部容設,因此該制齒係不需設有任意槽狀結構,該制齒結構不破壞下即可具有一定扭力,如此即可具有確實結構。
一種棘輪扳手結構,其係包括:一本體、一棘輪、一環圈、一制齒二端面係設有第一限制部;二控制件係相配合組設呈一體帶動狀,該二控制件間係設有該制齒,該控制件係設有限制槽以供該第一限制部容設,該限制槽之面積係大於該第一限制部之面積,使該制齒退齒時,該第一限制部係於該限制槽內移位,該棘輪係仍樞設於該第一容槽處,該限制槽端部處係設有第二限制部,該第二限制部係可限 制該第一限制部,使該制齒係不脫出該第二容槽外,當該控制件於該第四容槽及該第五容槽處位移時,該第二限制部係可帶動該第一限制部及該制齒移位,使該制齒係與該棘輪相脫開,且該第三頂面係不靠抵於該第一頂面處,該第四頂面係不頂於該第二頂面處,該棘輪及該環圈即可自該第一容槽處取下。
該控制件之限制槽係供該第一限制部容設,因此該制齒係不需設有任意槽狀結構,該制齒結構不破壞下即可具有一定扭力。該限制槽之面積係大於該第一限制部之面積,使該制齒退齒時,該第一限制部係於該限制槽內移位,該二控制件係不會有移位狀態。該第二靠抵面係靠抵於該第一靠抵面上,使該二控制件係不脫出該第五容槽外,該制齒係受該第二限制部限制亦不脫出該第二容槽處。該制齒退齒時,該第三頂面係仍靠抵於該第一頂面處,該第四頂面係仍頂於該第二頂面處,該棘輪係仍樞設於該第一容槽處,當該控制件於該第四容槽及該第五容槽處位移時,該第二限制部係可帶動該第一限制部及該制齒移位,使該咬合部係與該棘輪部相脫開,且該第三頂面係不靠抵於該第一頂面處,該第四頂面係不頂於該第二頂面處,該棘輪及該環圈即可自該第一容槽處取下。
為使 鈞局委員及熟習此項技藝人士對本發明之功效完全瞭解,茲配合圖式及圖號就本發明之結構、組成說明於後,惟以下所述者僅為用來解釋本發明之實施例,並非企圖據以對本發明做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是以凡是在本發明之精神下,所作的任何修飾變更皆仍應屬於本發明之保護範圍。
10‧‧‧本體
11‧‧‧第一容槽
12‧‧‧第二容槽
13‧‧‧第三容槽
14‧‧‧第四容槽
15‧‧‧第五容槽
151‧‧‧第一邊面
152‧‧‧第二邊面
16‧‧‧第一抵緣
161‧‧‧第一靠抵面
20‧‧‧棘輪
21‧‧‧棘輪部
22‧‧‧套合槽
23‧‧‧第一扣環槽
24‧‧‧第一頂面
30‧‧‧環圈
31‧‧‧第二扣環槽
32‧‧‧第二頂面
40‧‧‧扣環
50‧‧‧制齒
51‧‧‧咬合部
511‧‧‧第三頂面
512‧‧‧第四頂面
52‧‧‧後側面
53‧‧‧第一限制部
531‧‧‧第一靠抵部
54‧‧‧套合部
60‧‧‧彈性元件
70‧‧‧控制件
71‧‧‧第二靠抵面
72‧‧‧限制槽
73‧‧‧第二限制部
731‧‧‧第二靠抵部
74‧‧‧凸柱
75‧‧‧穿槽
76‧‧‧第一組設部
77‧‧‧第二組設部
78‧‧‧第三邊面
79‧‧‧第四邊面
80‧‧‧第一結合件
81‧‧‧第二結合件
第一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之立體分解圖。
第二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本體之前視圖。
第三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控制件之立體圖。
第四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另一控制件之立體圖。
第五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部份元件之立體組合圖。
第六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部份元件之上視圖。
第七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之立體組合圖。
第八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之上視圖。
第九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之部份元件之上視圖。
第十圖、係本發明第八圖A-A處之剖視圖。
第十一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另一操作狀態之上視圖。
第十二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另一操作狀態之部份元件之上視圖。
第十三圖、係本發明取下棘輪、環圈及扣環之立體圖。
第十四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十五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六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本體之前視圖。
第十七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制齒之立體圖。
第十八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控制件之立體圖。
第十九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二十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上視圖。
第二十一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部份元件之上視圖。
第二十二圖、係本發明第二十圖A-A處之剖視圖。
第二十三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另一操作狀態之上視圖上視圖。
第二十四圖、係本發明第二十三圖B-B處之剖視圖。
首先請參閱第一圖、第二圖、第三圖及第四圖所示,第一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之立體分解圖,第二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本體10之前視圖,第三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控制件70之立體圖,第四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另一控制件70之立體圖,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棘輪扳手結構,其係包括:一本體10,請輔以第二圖所示,該本體10係包括作用端及柄部,該本體10之作用端係設有第一容槽11,該第一容槽11係呈圓槽狀,該第一容槽11係呈貫穿槽狀,該第一容槽11一側近柄部處係設有第二容槽12,該第二容槽12係與該第一容槽11呈相通狀,該第二容槽12係呈貫穿槽狀,該第二容槽12係呈弧面狀,該第二容槽12一側近柄部處係設有第三容槽13及第四容槽14,該第三容槽13及該第四容槽14係呈貫穿槽狀,該第三容槽13與該第二容槽12係呈相通狀,該第四容槽14與該第二容槽12係呈相通狀,該第三容槽13與該第四容槽14亦呈相通狀,該本體10二端面處係各設有一第五容槽15,二個第五容槽15相對該第二容槽12係呈對稱狀,該第五容槽15係設於該第二容槽12、該第三容槽13及該第四容槽14之範圍處,該第五容槽15二側係分別設有第一邊面151及第二邊面152,該第一邊面151及該第二邊面152係呈直面狀,該第五容槽15與該第二容槽12、該第三容槽13及該第四容槽14間係設有第一抵緣16,該第二邊面152延伸處係設有第一 靠抵面161,該第一靠抵面161係使該第五容槽15寬度呈較小狀,該第一靠抵面161係呈弧面狀,該第一靠抵面161係設於該第一容槽11及該第二邊面152間;一棘輪20,該棘輪20係樞設於該本體10之該第一容槽11處,該棘輪20外周緣係設有環狀排列齒之棘輪部21,該棘輪20係設有套合槽22,該套合槽22係呈多角槽狀以供套合螺合件旋動之,該棘輪20係設有一第一扣環槽23,該棘輪部21係呈較小直徑狀,使該棘輪20係設有第一頂面24;一環圈30,該環圈30係固設於該棘輪20之該第一扣環槽23處,該環圈30之內周面係設有第二扣環槽31,該第二扣環槽31係與該第一扣環槽23相對正,該第二扣環槽31係呈凹環槽狀,該環圈30頂部處係設有第二頂面32,該第二頂面32係對向該第一頂面24,該環圈30係呈一圓環體狀;一扣環40,該扣環40係呈C形環體狀且略具彈性,該扣環40係容設於該棘輪20之該第一扣環槽23及該環圈30之該第二扣環槽31內,使該棘輪20樞設於該第一容槽11內,該扣環40係使該環圈30係組設於該棘輪20上;一制齒50,該制齒50係容置於該第二容槽12及該第三容槽13內,該制齒50係可受控制而於該第二容槽12及該第三容槽13處前後位移,該制齒50前側係設有咬合部51,該咬合部51係與該棘輪部21相囓合,該咬合部51之二端面係設有第三頂面511及第四頂面512,該第三頂面511係靠抵於該第一頂面24處,該第四頂面512係頂於該第二頂面32處,使該棘輪20係 受該制齒30限制而樞設於該第一容槽11處,該制齒50後側係設有後側面52,該後側面52係靠抵於該第二容槽12之壁面上,該後側面52係呈弧面狀,該制齒50二端面係設有第一限制部53,該第一限制部53之二端係凸出該制齒50之二端面,該第一限制部53係呈圓柱體狀,該制齒50後側另端係凸設有套合部54,該套合部54係與該後側面52相遠離,該套合部54係呈圓柱體狀;一彈性元件60,該彈性元件60係套合於該套合部54上,該彈性元件60係彈抵於該第三容槽13及該套合部54間,使該咬合部51與該棘輪部21相囓合;二控制件70,請輔以第三圖及第四圖所示,該二控制件70係相配合組設呈一體帶動狀,該二控制件70間係設有該制齒50,每一控制件70係容設於該第四容槽14及每一第五容槽15處,該控制件70係與該第一抵緣16相靠抵,該控制件70係可於該第四容槽14及該第五容槽15處直線位移,該二控制件70相對該制齒30係呈對稱狀,該控制件70係設有第二靠抵面71,該第二靠抵面71係靠抵於該第一靠抵面161上,使該二控制件70係不脫出該第五容槽15外,該第二靠抵面71係呈弧面狀,該控制件70係設有限制槽72,該限制槽72係供該第一限制部53容設,該限制槽72之面積係大於該第一限制部53之面積,使該制齒50退齒時,該第一限制部53係於該限制槽72內移位,且該第三頂面511係仍靠抵於該第一頂面24處,該第四頂面512係仍頂於該第二頂面32處,該棘輪20係仍樞設於該第一容槽11處,該限制槽72端部處係設有第二限制部73,該第二限制部73係可限制該第一限制部53,使該制齒50係不脫出該第二容槽12外,當該控制件70於該第四容槽14 及該第五容槽15處位移時,該第二限制部73係可帶動該第一限制部53及該制齒50移位,使該咬合部51係與該棘輪部21相脫開,且該第三頂面511係不靠抵於該第一頂面24處,該第四頂面512係不頂於該第二頂面32處,該棘輪20、該環圈30及該扣環40即可自該第一容槽11處取下,每一控制件70係凸設有凸柱74,該二控制件70之該凸柱74係於該第四容槽14處相對正組設,使該二控制件70係呈一體帶動狀,該凸柱74內係設有穿槽75,該二穿槽75係呈一貫穿圓槽狀,設於該本體10底部處之該第五容槽15內之該凸柱74係設有第一組設部76,該第一組設部76係呈凹槽狀,設於該本體10頂部處之該第五容槽15內之該凸柱74係設有第二組設部77,該第二組設部77係呈凸塊狀,該第二組設部77係與該第一組設部76相配合套設,使該二控制件70相組設,該控制件70之二側面係分別設有第三邊面78及第四邊面79,該第三邊面78係與該第一邊面151相靠抵,該第四邊面79係與該第二邊面152相靠抵;一第一結合件80及第二結合件81,該第一結合件80係貫穿結合於該二控制件70之該穿槽75處並與該第二結合件81相結合,使該二控制件70相組設。
請參閱第五圖至第七圖所示,第五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部份元件之立體組合圖,第六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部份元件之上視圖,第七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之立體組合圖,由圖示可清楚所示,第五圖及第六圖係無顯示該控制件70及該第一結合件80,該棘輪20、該環圈30及該扣環40係樞設於該本體10之該第一容槽11內,該制齒50係容設於該本體10之該第二容槽12及該第三容槽13處,該咬合部51係與該棘輪20之該 棘輪部21相囓合,該彈性元件60係彈抵於該第三容槽13及該套合部54間,使該咬合部51與該棘輪部21相囓合,該控制件70係容設於該本體10之該第四容槽14及該第五容槽15處,該控制件70係靠抵於該第一抵緣16上,該限制槽72係套設於該第一限制部53之端部處,該二控制件70之該凸柱74係於該第四容槽14處相對正組設,該第一結合件80係貫穿結合於該二控制件70之該穿槽75處並與該第二結合件81相結合,使該二控制件70相結合而不相脫開。
請繼續參閱第八圖至第十圖所示,第八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之上視圖,第九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之部份元件之上視圖,第十圖係本發明第八圖A-A處之剖視圖,由圖示可清楚所示,該棘輪20、該環圈30及該扣環40係樞設於該本體10之該第一容槽11內,該制齒50係容設於該本體10之該第二容槽12處,該制齒50之咬合部51係與該棘輪20之該棘輪部21相囓合,該第三頂面511係靠抵於該第一頂面24處,該第四頂面512係頂於該第二頂面32處,使該棘輪20係受該制齒30限制而樞設於該第一容槽11處。
請繼續參閱第十一圖及第十二圖所示,第十一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另一操作狀態之上視圖,第十二圖係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另一操作狀態之部份元件之上視圖,由圖示可清楚所示,該控制件70係可於該本體10之該第四容槽14及該第五容槽15處前後位移,該限制槽72係套設於該制齒50之該第一限制部53上,當往後位移該二控制件70時,該二控制件70係同時帶動該制齒50於該第二容槽12及該第三容槽13處位移,使該制齒50係壓抵該彈性元件60使其呈壓縮狀,該咬合部51即與該棘輪部21相脫 開,且該第三頂面511係不靠抵於該第一頂面24處,該第四頂面512係不頂於該第二頂面32處,該棘輪20、該環圈30及該扣環40即可自該第一容槽11處取下,如此即可更換另一規格之該棘輪20、該環圈30及該扣環40,如第十三圖所示,第十三圖係本發明取下該棘輪20、該環圈30及該扣環40之立體圖。
請繼續參閱第十四圖所示,第十四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圖,該棘輪20係可與該環圈30呈一體狀,亦即該棘輪20之該第一扣環處23處即直接設為該環圈30,如此即不需有該第一扣環槽23及該第二扣環槽31。
請參閱第十五圖至第十八圖所示,第十五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十六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本體10之前視圖,第十七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制齒50之立體圖,第十八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控制件70之立體圖,該本體10之該第二容槽12與該第三容槽13係呈一體狀,亦即亦可為係無設有該第三容槽13,該第二容槽12係呈圓弧槽狀,該第二容槽12之直徑係小於該第一容槽11之直徑,該第二容槽12之圓心係設於該第一容槽11之範圍內,該第四容槽14係呈圓弧槽狀,該第四容槽14之圓心係無設於該第二容槽12之範圍內,該第四容槽14之直徑係小於該第二容槽12之直徑,該制齒50係呈月牙狀,該制齒50係容設於該第二容槽12內一側,該制齒50之二端係分別軸向凸設有一第一限制部53,該第一限制部53係呈非圓狀,該第一限制部53端部處係設有第一靠抵部531,該第一靠抵部531係呈平面狀,該套合部54係呈凹槽狀,該彈性元件60係彈抵於該第二容槽12及該套合部54間,該控制件70之該第二限制部73係設有第二靠抵部 731,該第二靠抵部731係供該第一靠抵部531相靠抵,該第二靠抵部731係呈平面狀。
請繼續參閱第十九圖至第二十四圖所示,第十九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第二十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上視圖,第二十一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部份元件之上視圖,第二十二圖係本發明第二十圖A-A處之剖視圖,第二十三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另一操作狀態之上視圖上視圖,第二十四圖係本發明第二十三圖B-B處之剖視圖,由圖示可清楚所示,該制齒50係容設於該第二容槽12內一側,該控制件70係容設於該第五容槽15處,該限制槽72係套設於該第一限制部53上,該第一靠抵部531係靠抵於該第二靠抵部731處,該第一限制部53係呈非圓狀,且該第一靠抵部531及該第二靠抵部731係皆呈平面狀,當該二控制件70受後移並帶動該制齒50同時後移時,該第一限制部53即不會於該限制槽72內旋動,亦即取下該棘輪20、該環圈30及該扣環40後,該制齒50係不會於該第二容槽12內自由轉動。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請輔以第一圖及第十四圖所示,第一圖之該棘輪20係組設有一環圈30,同理該棘輪20上下係可分別組設一環圈30,亦即該棘輪20係組設有二環圈30及二扣環40,該環圈30可係與該棘輪20具有不同顏色,如此而具有美觀功效,該環圈30可為塑膠材料或鋼質材料。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該棘輪20之該第一扣環槽23處係為螺紋結構,該環圈30之該第二扣環槽31處係為螺紋結構,該棘輪20與該環圈30間係為相螺合,如此即不需設有扣環40,或該棘輪20與該環圈30間係為緊 配合結構。
本發明另一實施,該環圈30可係與該本體10之第一容槽11相固設,亦即該環圈30與該第一容槽11間係為緊配合結構,該扣環40之斷面為圓形狀,當該制齒50後移取下該棘輪20時,該環圈30及該扣環40係不會被取下。
本發明棘輪扳手結構之優點係在於:
1、該限制槽72係供該第一限制部53容設,因此該制齒50係不需設有任意槽狀結構,該制齒50結構不破壞下即可具有一定扭力,該制齒50即與習用各制齒相同。
2、該限制槽72之面積係大於該第一限制部53之面積,使該制齒50退齒時,該第一限制部53係於該限制槽72內移位,該二控制件70係不會有移位狀態。
3、該第二靠抵面71係靠抵於該第一靠抵面161上,使該二控制件70係不脫出該第五容槽15外,該制齒50係受該第二限制部73限制亦不脫出該第二容槽12處。
4、該制齒50退齒時,該第三頂面511係仍靠抵於該第一頂面24處,該第四頂面512係仍頂於該第二頂面32處,該棘輪20係仍樞設於該第一容槽11處。
5、當該控制件70於該第四容槽14及該第五容槽15處位移時,該第二限制部73係可帶動該第一限制部53及該制齒50移位,使該咬合部51係與該棘輪部21相脫開,且該第三頂面511係不靠抵於該第一頂面24處,該第四頂面512係不頂於該第二頂面32處,該棘輪20、該環圈30及該扣環40即可自該第一容槽11處取下。
6、輔以第2點及第5點所述,該制齒50退齒時,該二控制件70係不會移位,但該控制件70於該第五容槽15處移位時係會帶動該制齒50於該第二容槽12處移位。
7、該二控制件70及該制齒50後移後,該棘輪20、該環圈30及該扣環40係可自該第一容槽11之上端面或下端面取下,取下該棘輪20係不需有方向性。
因此本發明之棘輪扳手結構具有產業利用性、新穎性及進步性,誠能符合發明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

Claims (18)

  1. 一種棘輪扳手結構,其係包括:一本體,該本體係包括作用端及柄部,該本體之作用端係設有第一容槽,該第一容槽係呈圓槽狀,該第一容槽係呈貫穿槽狀,該第一容槽一側近柄部處係設有第二容槽,該第二容槽係與該第一容槽呈相通狀,該第二容槽係呈貫穿槽狀,該第二容槽一側近柄部處係設有第三容槽及第四容槽,該第三容槽及該第四容槽係呈貫穿槽狀,該第三容槽與該第二容槽係呈相通狀,該第四容槽與該第二容槽係呈相通狀,該第三容槽與該第四容槽亦呈相通狀,該本體二端面處係各設有一第五容槽,該第五容槽係設於該第二容槽、該第三容槽及該第四容槽之範圍處,該第五容槽與該第二容槽、該第三容槽及該第四容槽間係設有第一抵緣,該第五容槽處係設有第一靠抵面,該第一靠抵面係使該第五容槽寬度呈較小狀;一棘輪,該棘輪係樞設於該第一容槽處,該棘輪外周緣係設有環狀排列齒之棘輪部,該棘輪部係呈較小直徑狀,使該棘輪係設有第一頂面;一環圈,該環圈係固設於該棘輪上,該環圈頂部處係設有第二頂面,該第二頂面係對向該第一頂面,該環圈係呈一圓環體狀;一制齒,該制齒係容置於該第二容槽及該第三容槽內,該制齒係可受控制而於該第二容槽及該第三容槽處前後位移,該制齒前側係設有咬合部,該咬合部係與該棘輪部相囓合,該咬合部之二端面係設有第三頂面及第四頂面,該第三頂面係靠抵於該第一頂面處,該第四頂面係頂於該第二頂面處,使該棘輪係受該制齒限制而樞設於該第一容槽處,該制齒後側係設有後側面,該後側面係靠抵於該第二容槽之壁面上,該制齒二端面係設 有第一限制部,該第一限制部之二端係凸出該制齒之二端面;一彈性元件,該彈性元件係彈抵於該第三容槽及該制齒間,使該咬合部與該棘輪部相囓合;二控制件,該二控制件係相配合組設呈一體帶動狀,該二控制件間係設有該制齒,每一控制件係容設於每一第五容槽處,該控制件係與該第一抵緣相靠抵,該控制件係可於該第五容槽處位移,該控制件係設有第二靠抵面,該第二靠抵面係靠抵於該第一靠抵面上,使該二控制件係不脫出該第五容槽外,該控制件係設有限制槽,該限制槽係供該第一限制部容設,該限制槽之面積係大於該第一限制部之面積,使該制齒退齒時,該第一限制部係於該限制槽內移位,且該第三頂面係仍靠抵於該第一頂面處,該第四頂面係仍頂於該第二頂面處,該棘輪係仍樞設於該第一容槽處,該限制槽端部處係設有第二限制部,該第二限制部係可限制該第一限制部,使該制齒係不脫出該第二容槽外,當該控制件於該第四容槽及該第五容槽處位移時,該第二限制部係可帶動該第一限制部及該制齒移位,使該咬合部係與該棘輪部相脫開,且該第三頂面係不靠抵於該第一頂面處,該第四頂面係不頂於該第二頂面處,該棘輪及該環圈即可自該第一容槽處取下。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第二容槽係呈弧面狀,該後側面係呈弧面狀。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二個第五容槽相對該第二容槽係呈對稱狀,該二控制件相對該制齒係呈對稱狀。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第五容槽二側係分別設有第一邊面及第二邊面,該第二邊面延伸處係設有第一靠抵面,該第一邊 面及該第二邊面係呈直面狀,該控制件之二側面係分別設有第三邊面及第四邊面,該第三邊面係與該第一邊面相靠抵,該第四邊面係與該第二邊面相靠抵。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第一靠抵面係呈弧面狀,該第一靠抵面係設於該第一容槽及該第二邊面間,該第二靠抵面係呈弧面狀。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棘輪係設有套合槽,該套合槽係呈多角槽狀以供套合螺合件旋動之。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棘輪係設有一第一扣環槽,該環圈係固設於該棘輪之該第一扣環槽處,該環圈之內周面係設有第二扣環槽,該第二扣環槽係與該第一扣環槽相對正,該第二扣環槽係呈凹環槽狀,設有一扣環,該扣環係呈C形環體狀且略具彈性,該扣環係容設於該棘輪之該第一扣環槽及該環圈之該第二扣環槽內,使該棘輪樞設於該第一容槽內。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第一限制部係呈圓柱體狀。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制齒之後側另端係凸設有套合部,該套合部係與該後側面相遠離,該套合部係呈圓柱體狀,該彈性元件係套合於該套合部上,該彈性元件係彈抵於該第三容槽及該套合部間。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每一控制件係容設於該第四容槽及每一第五容槽處,該控制件係可於該第四容槽及該第五容槽處直 線位移。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每一控制件係凸設有凸柱,該二控制件之該凸柱係於該第四容槽處相對正組設,使該二控制件係呈一體帶動狀,該凸柱內係設有穿槽,該二穿槽係呈一貫穿圓槽狀,設有一第一結合件及第二結合件,該第一結合件係貫穿結合於該二控制件之該穿槽處並與該第二結合件相結合,使該二控制件相組設。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設於該本體底部處之該第五容槽內之該凸柱係設有第一組設部,該第一組設部係呈凹槽狀,設於該本體頂部處之該第五容槽內之該凸柱係設有第二組設部,該第二組設部係呈凸塊狀,該第二組設部係與該第一組設部相配合套設,使該二控制件相組設。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棘輪係可與該環圈呈一體狀。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本體之該第二容槽與該第三容槽係呈一體狀,該第二容槽係呈圓弧槽狀,該第二容槽之直徑係小於該第一容槽之直徑,該第二容槽之圓心係設於該第一容槽之範圍內,該第四容槽係呈圓弧槽狀,該第四容槽之圓心係無設於該第二容槽之範圍內,該第四容槽之直徑係小於該第二容槽之直徑,該制齒係呈月牙狀,該制齒係容設於該第二容槽內一側,該制齒之二端係分別軸向凸設有一第一限制部,該第一限制部係呈非圓狀,該第一限制部端部處係設有第一靠抵部,該第一靠抵部係呈平面狀,該套合部係呈凹槽狀,該彈性元件係彈抵於該第二容槽及該套合部間,該控制件之該第二限制部係設有第二靠抵 部,該第二靠抵部係供該第一靠抵部相靠抵,該第二靠抵部係呈平面狀。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棘輪上下係可分別組設一環圈,亦即該棘輪係組設有二環圈及二扣環。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環圈可係與該棘輪具有不同顏色,該環圈可為塑膠材料或鋼質材料。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棘輪係設有螺紋結構,該環圈係設有螺紋結構,該棘輪與該環圈間係為相螺合,或該棘輪與該環圈間係為緊配合結構。
  1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環圈可係與該本體之第一容槽相固設,亦即該環圈與該第一容槽間係為緊配合結構,該扣環之斷面為圓形狀,當該制齒後移取下該棘輪時,該環圈係不會被取下。
TW106106634A 2017-03-01 2017-03-01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TWI5879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06634A TWI587987B (zh) 2017-03-01 2017-03-01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CN201720827562.2U CN207189531U (zh) 2017-03-01 2017-07-10 棘轮扳手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06634A TWI587987B (zh) 2017-03-01 2017-03-01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87987B TWI587987B (zh) 2017-06-21
TW201832878A true TW201832878A (zh) 2018-09-16

Family

ID=59688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6634A TWI587987B (zh) 2017-03-01 2017-03-01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89531U (zh)
TW (1) TWI5879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2028B (zh) * 2017-09-11 2018-08-11 楊承蒲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18323B2 (en) * 2002-11-01 2005-07-19 Easco Hand Tools Inc. Reversible ratcheting tool with improved pawl
US6988429B2 (en) * 2004-01-06 2006-01-24 Easco Hand Tools, Inc. Reversible ratcheting tool with improved control member
TW201226120A (en) * 2010-12-24 2012-07-01 Honiton Ind Inc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TWM409133U (en) * 2010-12-31 2011-08-11 Honiton Ind Inc Structure for ratchet wrench
TW201414582A (zh) * 2012-10-02 2014-04-16 yu-ting Hong 棘輪扳手結構
TWM454286U (zh) * 2012-10-12 2013-06-01 yu-ting Hong 棘輪扳手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87987B (zh) 2017-06-21
CN207189531U (zh) 2018-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196996A1 (en) Screwdriver
TWM576088U (zh)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US8960054B2 (en) Selective one-way wrench
TWM446073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I632028B (zh)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TWI587987B (zh)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EP2543904A2 (en) Clutch capable of force transmission in a selected one of two directions
TWM492810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M543145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I624339B (zh) Tool structure
US9868195B2 (en) Hand tool assembly
TWI647072B (zh)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TWI271287B (en) Combination of driving tool
TW201315575A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I573669B (zh)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TWI526283B (zh) Wrench structure
TWM474601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I693987B (zh) 傳動工具結構
TWM505378U (zh) 扳手結構
TWM506679U (zh) 扳手結構
TW201414584A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I583505B (zh)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TW201627109A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M521519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201605580A (zh) 棘輪扳手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