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46073U - 棘輪扳手結構 - Google Patents

棘輪扳手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46073U
TWM446073U TW101216959U TW101216959U TWM446073U TW M446073 U TWM446073 U TW M446073U TW 101216959 U TW101216959 U TW 101216959U TW 101216959 U TW101216959 U TW 101216959U TW M446073 U TWM446073 U TW M44607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atchet
cover
groove
ratchet wrench
wrench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169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i-Yong Liu
Original Assignee
Yi-Yong Li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Yong Liu filed Critical Yi-Yong Liu
Priority to TW1012169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46073U/zh
Publication of TWM4460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46073U/zh

Links

Landscapes

  • Snaps, Bayonet Connections, Set Pins, And Snap Rings (AREA)

Description

棘輪扳手結構
本創作係關於一棘輪扳手結構,尤指一種棘輪扳手之本體係為輕質金屬或塑膠材料製成,該中間體係為具有強度之金屬,該中間體係為承受旋動扭力且棘輪扳手重量大幅減輕,常時間握持棘輪扳手時係較不易產生手部職業傷害。
按吾人先前所知,習用棘輪扳手結構,如美國專利號第4991468號,該專利結構係在於:一本體10,該本體10設有第一容置槽101及第二容置槽102;一棘輪17,該棘輪17係樞設於第一容置槽101處,該棘輪17外周緣係環設有棘輪部170;一下蓋30,該下蓋30係結合於本體10下側面;一制齒40,該制齒40係容置於第二容置槽102處,該制齒40一側係設有環狀排列之咬合齒41,該咬合齒41係與棘輪部170相嚙合;一上蓋60,該上蓋60係結合於本體10上側面;該本體10、棘輪17、下蓋30、制齒40及上蓋60係為構成棘輪扳手之基本元件。
但美國專利案4991468結構之缺失係在於: 請輔以公報之第一圖所示,該本體10為提供旋動扭力之需求,本體10整體係為鋼鐵材質鍛造而成,本體10基本上係有相當程度的重量,手握持棘輪扳手旋動時,手即要負擔大重量且長時間的握持旋動對手臂即有可能造成職業傷害。
另一美國專利案3742788,請輔以第一圖所示,該專利案結構亦揭露本體10、棘輪24、下蓋19、制齒27及上蓋18等的基本結構,基本上即與美國專利4991468具有相同之缺失。
有鑑於上述習用棘輪扳手結構,本創作人藉多年從事相關行業之經驗不斷研究與開發,終於有一棘輪扳手結構之產品。
習用棘輪扳手之本體係為鋼鐵材質鍛造而成,基本上係有相當程度的重量,手握持棘輪扳手旋動時,對手臂即有可能造成職業傷害。本創作係將棘輪扳手之本體係為輕質金屬或塑膠材料製成,中間體係為具有強度之金屬,中間體係為承受旋動扭力且棘輪扳手重量大幅減輕,常時間握持棘輪扳手時係較不易產生手部傷害。
一種棘輪扳手結構,其係包括:一本體係為輕質金屬如鋁或鎂,該本體設有容置槽;一中間體係為具有強度之金屬,該中間體係容置於容置槽處, 該中間體內側面係設有第一容槽、第二容槽及第三容槽;一第一蓋體係蓋合於中間體上側面,該第一蓋體係設有第一樞槽及第二樞槽;一第二蓋體係蓋合於中間體下側面,該第二蓋體係設有第三樞槽及第四樞槽;一棘輪係樞設於第一容槽處,該棘輪設有旋轉盤及扣環槽,該旋轉盤係靠抵於容置槽之上端面,該扣環槽係凸露於第二蓋體外;一制齒係容置於第二容槽內;一扣環係扣合於扣環槽處,該扣環並抵於第二蓋體下端面;該棘輪之旋轉盤靠抵於本體之上端面以及第二蓋體係靠抵於本體處,以及該扣環係扣合於棘輪之扣環處,該扣環並抵於第二蓋體下側面,該中間體、第一蓋體、第二蓋體及棘輪即容置於本體上。
該本體係為輕質金屬,該中間 體係為具有強度之金屬,該棘輪及制齒係靠抵於中間體內,如此中間體係為承受旋動扭力且整體棘輪扳手由於本體係為輕質金屬而重量大幅減輕,常時間握持棘輪扳手時係較不易產生手部職業傷害,本創作係在重量及扭力上取得結構上之雙重功效。該棘輪之旋轉盤靠抵於本體之上端面以及第二蓋體係靠抵於或本體上,以及扣環係扣合於棘輪之扣環槽處,扣環並抵於第二蓋體下端面,中間體、第一蓋體、第二蓋體及棘輪即容置於本體上,組設結構係相當容易。
為使 鈞局委員及熟習此項技藝人士對本創作之功效完全瞭解,茲配合圖式及圖號就本創作之結構、組成說明於後,惟以下所述者僅為用來解釋本創作之實施例,並非 企圖據以對本創作做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是以凡是在本創作之精神下,所作的任何修飾變更皆仍應屬於本創作之保護範圍。
首先請參閱第一圖之分解圖所示,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棘輪扳手結構,其係包括:一本體10,該本體10係為輕質金屬,如鋁、鎂或其合金或塑膠材料製成,該本體10作用端設有貫穿之容置槽11,該容置槽11係設有第一邊面111、第二邊面112及第三邊面113,該第一邊面111、第二邊面112及第三邊面11係呈曲面狀,該容置槽11近底端係設有抵緣14,該第一邊面111、第二邊面112及第三邊面11底端均具抵緣14,該本體10遠離容置槽11處係結合有握把以供手握持旋動;一中間體20,該中間體20係為具有強度之金屬,如鋼或鐵,該中間體20係容置於容置槽11處,該中間體20外周緣係靠抵於第一邊面111、第二邊面112及第三邊面11上,該中間體20之厚度係小於容置槽11之高度,使該容置槽11上邊面處及抵緣14處係露出中間體20外,該中間體20內側面係設有第一容槽21、第二容槽22及第三容槽23,該第一容槽21、第二容槽22及第三容槽23係呈貫穿狀;一第一蓋體30,該第一蓋體30係蓋合於中間體20上 側面,該第一蓋體30係容置於本體10之容置槽11處,該第一蓋體30外周緣係靠抵於第一邊面111、第二邊面112及第三邊面11上,該第一蓋體30係設有第一樞槽31及第二樞槽32,該第一樞槽31係與第一容槽21具有相同軸心,該第一樞槽31直徑係大於第一容槽21,第二樞槽32係與第三容槽23具有相同軸心,第二樞槽32係與第三容槽23同直徑,第一蓋體30係為具有強度之金屬如鋼或鐵所製;一第二蓋體40,該第二蓋體40係蓋合於中間體20下側面,該第二蓋體40係容置於容置槽11處並抵於抵緣14處,該第二蓋體40外周緣係靠抵於第一邊面111、第二邊面112及第三邊面11上,該第二蓋體40係設有第三樞槽41及第四樞槽42,該第三樞槽41係與第一容槽21具有相同軸心,第三樞槽41直徑係小於第一容槽21,第四樞槽42係與第三容槽23相同軸心,第四樞槽42直徑係小於第三容槽23,該第二蓋體40係為具有強度之金屬如鋼或鐵所製;一棘輪50,該棘輪50係樞設於中間體20之第一容槽21、第一蓋體30之第一樞槽31及第二蓋體40之第三樞槽41內,該棘輪50外周緣設有環狀排列齒之棘輪部51,該棘輪50中央係設有套合部52,該套合部52係呈多角槽狀,如十二角槽狀或六角槽狀以直接套合螺合件或套合起子頭旋動,該棘輪50上端係設有直徑較大之旋轉盤53,該旋轉盤53係靠抵於本體10之容置槽11之上端面,該棘輪50底端係有扣環槽54,該扣環槽54係凸露於第二蓋體40外,該棘輪 50係設有穿槽55,該穿槽55係連通扣環槽54及套合部52,該棘輪50上端面係設有凸出緣56,使該套合部52端面呈較小狀;一制齒60,該制齒60係容置於中間體20之第二容槽22內一側且可於第二容槽22內移位,該制齒60係受第一蓋體30及第二蓋體40封閉於第二容槽22內,該制齒60前側係設有複數咬合齒61,複數咬合齒61係與棘輪50之棘輪部51相嚙合;一轉向組70,該轉向組70係樞設於中間體20之第三容槽23,第一蓋體30之第二樞槽32及第二蓋體40之第四樞槽42處,該轉向組70係轉動而控制制齒60於第二容槽22內作動如係為左右移位而控制棘輪扳手之正逆旋動,該轉向組70係包括:一轉向件71、一彈簧帽72、彈性元件73及結合件74;該轉向件71係樞設於中間體20之第三容槽23及第一蓋體30之第二樞槽32,該轉向件71一端係設有撥鈕711,該撥鈕711係靠抵於第一蓋體10上端面,該轉向件71另端係凸設有第一結合部712,該第一結合部712係呈螺牙狀,該第一結合部712係對正第二蓋體40之第四樞槽42,該轉向件71係設有容彈槽713,容彈槽713係呈貫穿槽狀且對向制齒60處;該彈簧帽72及彈性元件73係相組設後而容設於容彈槽713內,該彈簧帽72係受彈性元件73彈力頂抵而抵於制齒60後側; 該結合件74係樞設於第四樞槽42處,該結合件74係設有第二結合部741,該第二結合部741係與第一結合部712相結合,第二結合部741係呈螺牙狀而與第一結合部712相螺合;該撥鈕711係靠抵於第一蓋體10上側面以及結合件74與轉向件71相結合,轉向組70即樞設於中間體20之第三容槽23、第一蓋體30之第二樞槽32及第二蓋體40之第四樞槽42處;一扣環80,該扣環80係扣合於扣環槽處54,該扣環80並抵於第二蓋體40下端面,該扣環80係設有抵端81,該抵端81係容置於穿槽55處,抵端81端部並凸露於套合部52範圍內;該棘輪50之旋轉盤53靠抵於本體10之上端面以及第二蓋體40係靠抵於抵緣14處,以及該扣環80係扣合於棘輪50之扣環槽54處,該扣環80並抵於第二蓋體40下側面,該中間體20、第一蓋體30、第二蓋體40及棘輪50即容置於本體10上。
當中間體20、第一蓋體30、第二蓋體40、棘輪50、制齒60、轉向組70、及扣環80組設於本體10後即如第二圖所示,第三圖係為上視圖,第四圖係本創作第三圖之A-A處剖視圖。由第四圖係可看出,該轉向件71之撥鈕711係靠抵於第一蓋體10上側面以及結合件74與轉向件71相結合,轉向組70即樞設於中間體20之第三容槽23、第一蓋體30之第二樞槽32及第二蓋體40之第四樞槽42處;該棘輪50之旋轉 盤53靠抵於本體10之上端面以及第二蓋體40係靠抵於抵緣14處,以及該扣環80係扣合於棘輪50之扣環處54,該扣環80並抵於第二蓋體40下側面,該中間體20、第一蓋體30、第二蓋體40及棘輪50即容置於本體10上,而完成棘輪扳手之組合。
請繼續參閱第五圖所示,係本創作之側視圖,第六圖係第五圖之B-B處剖視圖,當順時針旋動時,該棘輪20係容置於中間體20之第一容槽21處,制齒60係容設於第二容槽22內一側,該彈簧帽72係頂抵於制齒60後側處,使該制齒60之咬合齒61與棘輪50之棘輪部51相嚙合,且使該制齒60係抵於第二容槽22壁面上,旋轉轉向組70而控制其正逆轉。
請繼續參閱第七圖所示,係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該實施例中,該本體10係不設有抵緣14,該第二蓋體40係靠抵於本體10下端面,當組合後,整體剖視圖即如第八圖所示。
請參閱第九圖所示,係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該實施例中,該中間體20係與第一蓋體30一體成型,亦即中間體20係設有第一樞槽31及第二樞槽32,剖視圖即如第十圖所示。
請繼續參閱第十一圖所示,係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十二圖係棘輪50之前視圖,該實施例中,該第二蓋體40係設有活動槽43,該棘輪50係設有第一限位部57,該第一限位部57係呈凹環狀,該制齒60係設有第二 限位部63,該第二限位部63係呈凸塊狀,該第二限位部63係卡制於第一限位部57處,使該棘輪50係樞設於中間體20之第一容槽21處,該制齒60底部係凸設有凸部63,該凸部63係容置於活動槽43內,且係凸出第二蓋體40外,當組合後下視即如第十三圖所示,第十四圖係為十三圖A-A處剖視圖。
由第十三圖及第十四圖係揭露,當移位制齒60之凸部63,該制齒60係移位,使該第二限位部62係移出棘輪50之第一限位部57外,該棘輪50即可自中間體20之第一容槽22處取出,而更換另一結構之棘輪50,例如係更換具有四角端之棘輪50,或係更換另一具不同規格之套合槽52之棘輪50。
本創作另一實施例,該棘輪50之套合部52係為凸出之四角端以供套合套筒旋動。
本創作棘輪扳手結構之其它優點係在於:
1、該本體10係為輕質金屬,如鋁、鎂或其合金或塑膠材料製成,該中間體20係為具有強度之金屬,如鋼或鐵,該棘輪50及制齒60係靠抵於中間體20內,如此中間體20係為承受旋動扭力且整體棘輪扳手由於本體10係為輕質金屬而重量大幅減輕,常時間握持棘輪扳手時係較不易產生手部職業傷害,本創作係在重量及扭力上取得結構上之雙重功效。
2、該轉向組70之轉向件71之撥鈕711係靠抵於第一蓋體10上側面以及結合件74與轉向件71相結合,轉向組70即 樞設於中間體20之第三容槽23,第一蓋體30之第二樞槽32及第二蓋體40之第四樞槽42處,轉向組70整體之組設係相當容易。
3、該棘輪50之旋轉盤53靠抵於本體10之上端面以及第二蓋體40係靠抵於抵緣14處或本體10下端面,以及扣環80係扣合於棘輪50之扣環處54,扣環80並抵於第二蓋體40下端面,中間體20、第一蓋體30、第二蓋體40及棘輪50即容置於本體10上,而完成棘輪扳手之組合,組設結構係相當容易。
因此本創作之棘輪扳手結構具有產業利用性、新穎性及進步性,誠能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
10‧‧‧本體
11‧‧‧容置槽
111‧‧‧第一邊面
112‧‧‧第二邊面
113‧‧‧第三邊面
14‧‧‧抵緣
20‧‧‧中間體
21‧‧‧第一容槽
22‧‧‧第二容槽
23‧‧‧第三容槽
30‧‧‧第一蓋體
31‧‧‧第一樞槽
32‧‧‧第二樞槽
40‧‧‧第二蓋體
41‧‧‧第三樞槽
42‧‧‧第四樞槽
43‧‧‧活動槽
50‧‧‧棘輪
51‧‧‧棘輪部
52‧‧‧套合部
53‧‧‧旋轉盤
54‧‧‧扣環槽
55‧‧‧穿槽
56‧‧‧凸出緣
57‧‧‧第一限位部
60‧‧‧制齒
61‧‧‧咬合齒
62‧‧‧第二限位部
63‧‧‧凸部
70‧‧‧轉向組
71‧‧‧轉向件
711‧‧‧撥鈕
712‧‧‧第一結合部
713‧‧‧容彈槽
72‧‧‧彈簧帽
73‧‧‧彈性元件
74‧‧‧結合件
741‧‧‧第二結合部
80‧‧‧扣環
81‧‧‧抵端
第一圖、係本創作棘輪扳手結構之立體分解圖。
第二圖、係本創作棘輪扳手結構之組合圖。
第三圖、係本創作棘輪扳手結構之上視圖。
第四圖、係本創作第三圖之A-A處剖視圖。
第五圖、係本創作棘輪扳手結構之側視圖。
第六圖、係本創作第五圖之B-B處剖視圖。
第七圖、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立體分解圖。
第八圖、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剖視圖。
第九圖、係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立體分解圖。
第十圖、係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剖視圖。
第十一圖、係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立體分解圖。
第十二圖、係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棘輪前視圖。
第十三圖、係本創作第三實施例棘輪扳手結構之下視圖。
第十四圖、係本創作第十三圖之A-A處剖視圖。
10‧‧‧本體
11‧‧‧容置槽
111‧‧‧第一邊面
112‧‧‧第二邊面
113‧‧‧第三邊面
14‧‧‧抵緣
20‧‧‧中間體
21‧‧‧第一容槽
22‧‧‧第二容槽
23‧‧‧第三容槽
30‧‧‧第一蓋體
31‧‧‧第一樞槽
32‧‧‧第二樞槽
40‧‧‧第二蓋體
41‧‧‧第三樞槽
42‧‧‧第四樞槽
50‧‧‧棘輪
51‧‧‧棘輪部
52‧‧‧套合部
53‧‧‧旋轉盤
54‧‧‧扣環槽
55‧‧‧穿槽
56‧‧‧凸出緣
60‧‧‧制齒
61‧‧‧咬合齒
70‧‧‧轉向組
71‧‧‧轉向件
711‧‧‧撥鈕
712‧‧‧第一結合部
713‧‧‧容彈槽
72‧‧‧彈簧帽
73‧‧‧彈性元件
74‧‧‧結合件
741‧‧‧第二結合部
80‧‧‧扣環
81‧‧‧抵端

Claims (20)

  1. 一種棘輪扳手結構,其係包括:一本體,該本體係為輕質金屬或塑膠材料,該本體作用端設有貫穿之容置槽;一中間體,該中間體係為具有強度之金屬,該中間體係容置於容置槽處,該中間體內側面係設有第一容槽、第二容槽及第三容槽,該第一容槽、第二容槽及第三容槽係呈貫穿狀;一第一蓋體,該第一蓋體係蓋合於中間體上側面,該第一蓋體係設有第一樞槽及第二樞槽,該第一樞槽係與第一容槽具有相同軸心,第二樞槽係與第三容槽具有相同軸心;一第二蓋體,該第二蓋體係蓋合於中間體下側面,該第二蓋體係設有第三樞槽及第四樞槽,該第三樞槽係與第一容槽具有相同軸心,第四樞槽係與第三容槽具有相同軸心;一棘輪,該棘輪係樞設於中間體之第一容槽處,該棘輪外周緣設有環狀排列齒之棘輪部,該棘輪上端係設有直徑較大之旋轉盤,該旋轉盤係靠抵於本體之容置槽之上端面;一制齒,該制齒係容置於中間體之第二容槽內,該制齒係受第一蓋體及第二蓋體封閉於第第二容槽內,該制齒前側係設有複數咬合齒,該複數咬合齒係與棘輪之棘輪部相嚙合。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設有一轉向組,該轉向組係樞設於中間體之第三容槽,轉向組係轉動而控制制齒於第二容槽內作動而控制棘輪扳手之正逆旋動,該轉向組係包括:一轉向件、一彈簧帽及彈性元件;該轉向件係樞設於中間體之第三容槽及第一蓋體之第二樞槽,該轉向件一端係設有撥鈕,該撥鈕係靠抵於第一蓋體上端面,該轉向件係設有容彈槽;該彈簧帽及彈性元件係相組設後而容設於容彈槽內,該彈簧帽係受彈性元件彈力頂抵而抵於制齒後側。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轉向組係樞設於中間體之第三容槽,第一蓋體之第二樞槽及第二蓋體之第四樞槽處。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轉向件另端係凸設有第一結合部,設有一結合件,該結合件係樞設於第二蓋體之第四樞槽處,該結合件係設有第二結合部,該第二結合部係與第一結合部相結合;藉由撥鈕係靠抵於第一蓋體上側面以及結合件與轉向件相結合,轉向組即樞設於中間體之第三容槽、第一蓋體之第二樞槽及第二蓋體之第四樞槽處。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轉向組係轉動而控制制齒於第二容槽內左右移位而控制棘輪扳手之正逆旋動。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第一結合部係呈螺牙狀,該第一結合部係對正第二蓋體之第四樞 槽,該結合件之第二結合部係呈螺牙狀而與第一結合部相螺合。
  7. 如請求項4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本體係為鋁、鎂或其合金,該中間體材料係為鋼或鐵。
  8. 如請求項4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容置槽係設有第一邊面、第二邊面及第三邊面,該第一邊面、第二邊面及第三邊面係呈曲面狀,該中間體外周緣係靠抵於第一邊面、第二邊面及第三邊面上,該第一蓋體外周緣係靠抵於第一邊面、第二邊面及第三邊面上,該第二蓋體外周緣係靠抵於第一邊面、第二邊面及第三邊面上。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容置槽近底端係設有抵緣,該第一邊面、第二邊面及第三邊面底端均具抵緣,該中間體之厚度係小於容置槽之高度,使該容置槽上邊面處及抵緣處係露出中間體外,該第一蓋體係容置於本體之容置槽處,該第二蓋體係容置於容置槽處並抵於抵緣處。
  10. 如請求項4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棘輪係樞設於中間體之第一容槽、第一蓋體之第一樞槽及第二蓋體之第三樞槽內。
  11. 如請求項4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棘輪底端係有扣環槽,該扣環槽係凸露於第二蓋體外,設有一扣環,該扣環係扣合於扣環槽處,該扣環並抵於第二蓋體下端面,該棘輪之旋轉盤係靠抵於本體之上端面以及第二蓋體係靠抵於本體上,以及該扣環係扣合於棘輪之扣環槽 處,該扣環並抵於第二蓋體下側面,該中間體、第一蓋體、第二蓋體及棘輪即容置於本體上。
  12. 如請求項4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第一蓋體係為具有強度之金屬即鋼或鐵所製成,該第二蓋體係為具有強度之金屬即鋼或鐵所製成。
  13. 如請求項4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第一樞槽直徑係大於第一容槽,該第二樞槽係與第三容槽同直徑。
  14. 如請求項4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第三樞槽直徑係小於第一容槽,該第四樞槽直徑係小於第三容槽。
  1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棘輪中央係設有套合部,該套合部係呈多角槽狀,或該套合部係為凸出之四角端以供套合套筒旋動。
  16.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棘輪中央係設有套合部,該套合部係為六角槽狀,該套合部係套合起子頭旋動,該棘輪係設有穿槽,該穿槽係連通扣環槽及套合部,該棘輪上端面係設有凸出緣,使該套合部端面呈較小狀,該扣環係設有抵端,該抵端係容置於穿槽處,抵端端部並凸露於套合部範圍內。
  17. 如請求項4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制齒係容置於中間體之第二容槽內一側。
  18. 如請求項4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第二蓋體係靠抵於本體下端面。
  19. 如請求項4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中間體係與第一蓋體一體成型,亦即中間體係設有第一樞槽及第二樞槽。
  20. 如請求項4所述之棘輪扳手結構,其中,該第二蓋體係設有活動槽,該棘輪係設有第一限位部,該第一限位部係呈凹環狀,該制齒係設有第二限位部,該第二限位部係呈凸塊狀,該第二限位部係卡制於第一限位部處,使該棘輪係樞設於之第一容槽處,該制齒底部係凸設有凸部,凸部係容置於活動槽內,且凸部係凸出第二蓋體外,當移位制齒之凸部,該制齒係移位,使該第二限位部係移出棘輪之第一限位部外,該棘輪即可自中間體之第一容槽處取出,而更換另一結構之棘輪。
TW101216959U 2012-09-03 2012-09-03 棘輪扳手結構 TWM4460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6959U TWM446073U (zh) 2012-09-03 2012-09-03 棘輪扳手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6959U TWM446073U (zh) 2012-09-03 2012-09-03 棘輪扳手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46073U true TWM446073U (zh) 2013-02-01

Family

ID=48193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16959U TWM446073U (zh) 2012-09-03 2012-09-03 棘輪扳手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46073U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95545B (zh) * 2014-06-25 2015-08-11
TWI495544B (zh) * 2014-05-08 2015-08-11
TWI505915B (zh) * 2013-12-27 2015-11-01
TWI507271B (zh) * 2013-10-25 2015-11-11
TWI507272B (zh) * 2013-11-01 2015-11-11
TWI511847B (zh) * 2013-10-25 2015-12-11
TWI547349B (zh) * 2015-07-10 2016-09-01 Transmission tool structure
TWI640404B (zh) * 2018-02-09 2018-11-11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TWI799085B (zh) * 2022-01-14 2023-04-11 優鋼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防震棘輪扳手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7271B (zh) * 2013-10-25 2015-11-11
TWI511847B (zh) * 2013-10-25 2015-12-11
TWI507272B (zh) * 2013-11-01 2015-11-11
TWI505915B (zh) * 2013-12-27 2015-11-01
TWI495544B (zh) * 2014-05-08 2015-08-11
TWI495545B (zh) * 2014-06-25 2015-08-11
TWI547349B (zh) * 2015-07-10 2016-09-01 Transmission tool structure
TWI640404B (zh) * 2018-02-09 2018-11-11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TWI799085B (zh) * 2022-01-14 2023-04-11 優鋼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防震棘輪扳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446073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I540024B (zh)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TWM459071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M483144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M541928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M456259U (zh) 棘輪扳手之制齒結構
TWM454900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I547349B (zh) Transmission tool structure
TW201307005A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I647072B (zh)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TWM518610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M483148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M474601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I583506B (zh)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TW201702014A (zh) 扳手結構
TWI640404B (zh)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TW201325825A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I529034B (zh)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TWM478571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M505378U (zh) 扳手結構
TWM514385U (zh) 扳手結構
TWM545665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201524692A (zh) 棘輪扳手結構
CN109866153B (zh) 传动工具结构
TWI546162B (zh)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