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6679U - 扳手結構 - Google Patents

扳手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6679U
TWM506679U TW104202255U TW104202255U TWM506679U TW M506679 U TWM506679 U TW M506679U TW 104202255 U TW104202255 U TW 104202255U TW 104202255 U TW104202255 U TW 104202255U TW M506679 U TWM506679 U TW M50667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ring
rod
sleeve
rotating ro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22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un-Wei Yang
Zhe-Ping Zhang
Original Assignee
Zhe Jiang Yiyang Tool Manufacture Co Ltd
Chun-Wei Yang
Zhe-Ping Zh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 Jiang Yiyang Tool Manufacture Co Ltd, Chun-Wei Yang, Zhe-Ping Zhang filed Critical Zhe Jiang Yiyang Tool Manufacture Co Ltd
Priority to TW1042022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06679U/zh
Publication of TWM5066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6679U/zh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Description

扳手結構
本創作係與一扳手結構有關,尤指一種扳手結構之第一旋轉組上係設有一控制套環,該控制套環係可於第一旋桿上軸向移動而使第一旋轉組及第二旋轉組結合或分離,且該第一旋轉組及第二旋轉組係可連動驅動組作動,係使本創作扳手結構於操作時達到增加方便性及實用性之使用功效。
按吾人先前所知,習用之扳手結構,如美國專利案號:第6311584B1號,同台灣專利申請案號:第089201877A01號,專利名稱:具兩種扭力輸出扳手工具-追加(一),一種具二種扭力輸出扳手工具-追加(一),係包含有:一扳手桿體10、一握柄20、一套接頭30,扳手桿體10以套接頭座11供套接頭30套設,並利用握柄20作F柄扳手之操作形式使用,或直接調轉握柄20而帶動連接桿21、第三齒環22轉動;其中:扳手桿體10之套接頭座11內周設具棘齒12,而套接頭座11棘齒12下方套置一齒環50,齒環50並為第三齒環22嚙合傳動,套接頭30以二對應弧形槽分別裝設具二端棘齒41之板塊40與二彈性元件43,板塊40與二彈性元件43分別為插銷定位,而於彈性元件43側弧形槽上下乃設二斜面,分別供圓桿61置設並為彈性元件43頂持;據以切鈕35切控而扳手工具作F柄扳手使用時,乃利用套接頭30板塊40之其一棘齒41嚙合套接頭座11內周棘齒12,而達到單向傳動另向空轉之F柄扳手使用形態,反作用力並為套接頭座11所承受,另當定點調旋握柄20 得第三齒環22傳動齒環50,如齒環50旋轉向恰為圓桿61偏擺向則可傳動套接頭30快速轉動,反轉則因套接頭30為板塊40棘齒41嚙合套接頭座11內周棘齒12,而無法傳動形成空轉者;其特徵在於:套接頭座11棘齒12上、下方之凹階14分別設組齒環50,套接頭30以上座31、下座32、二板塊40配合鉚接桿39予以組合而成,鉚接桿39並適當限位二彈性元件43,二對應弧槽37分別容設二彈性元件43一端,二板塊40為切桿36鋼珠彈簧38控制兩側並分別具棘齒41,而套接頭30於彈性元件43側上、下座31、32上設二平面34,分別供圓桿61置設並為彈性元件43頂持;藉由上述之組合,據以達其製組更為容易、切控操作更為確實功效者。
但此習用扳手結構之缺失係在於:請輔以美國專利公報第8圖、第9圖及第10圖所示,該握柄20係相對桿體10移位,使該元件24係可凸露於握柄20外,而具第9圖及第10圖快速旋轉之功效,但該握柄20與桿體10間係無任何卡制結構,當於第8圖所示旋轉握柄20時,手係施力於握柄20上而容易移位握柄20而轉變成第9圖或第10圖之旋轉方式,該握柄20係可自桿體10上移位旋轉握柄20時施力而移位係容易造成危險。
鑑於上述習用之扳手結構之缺失,本創作人藉多年從事相關行業之開發、製造及設計經驗,終於有一能解決習用弊端之扳手結構之產品產生。
習用扳手結構係僅具一種使用功效而無擴充性,本創作係與一扳手結構有關,尤指一種扳手結構之第一旋轉組上係設有一控制套環,該控制套環係可於第一旋桿上軸向移動而使第一旋 轉組及第二旋轉組結合或分離,且該第一旋轉組及第二旋轉組係可連動驅動組作動,係使本創作扳手結構於操作時達到增加方便性及實用性之使用功效。
一種扳手結構,其係包括:一本體係設有第一樞槽及限制部;一驅動組係樞設於本體之作用端內;一控制組係控制驅動組,使該扳手具順時針旋動或逆時針旋動;一第一旋轉組係包括有一第一旋桿、一第三齒環、一控制套環、一第一扣環、一第二彈性元件及一珠體;一第二旋轉組係設有一第二旋桿,二頂帽、一第二彈性元件、一第三旋桿及一握柄;一第二結合件係容設於本體之限制部中,該第二結合件係與第一旋桿之環槽相對正且可於環槽中滑移,即該第二結合件係使第一旋桿受限於本體之第一樞槽處不脫出。
當該控制套環位在卡扣位置時,該珠體係被錐形槽較小內徑之內周面向內推動,使該珠體係可嵌入第二旋桿之環溝中,該第二旋桿受限於珠體且相對第一旋桿即呈一固定位置狀。若使用者將握柄向後拉伸,該握柄係帶動第三旋桿移位,即該第二旋桿及第三旋桿係調整為一固定之長桿體狀,係使本創作扳手結構於操作旋動時達到更大之旋動扭力。當該控制套環位在釋放位置時,該錐形槽較大內徑之一端係對正第一旋桿之容珠孔處,即該珠體係可向外移動以脫離第二旋桿之環溝,使該第二旋桿及第一旋桿呈一無卡制狀態,當使用者將該控制套環向前推至釋放位置時,該第一旋桿及第二旋桿係呈分離狀態,該第二旋轉組係可與其他手工具件組相套合,係使本創作扳手結構增加實用性及多樣性之功效。
為使 鈞局委員及熟習此項技藝人士對本創作之功效完全瞭解,茲配合圖式及圖號就本創作之結構、組成說明於後,惟以下所述者 僅為用來解釋本創作之實施例,並非企圖據以對本創作做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是以凡是在本創作之精神下,所作的任何修飾變更皆仍應屬於本創作之保護範圍。
10‧‧‧本體
11‧‧‧環齒部
12‧‧‧第一容槽
13‧‧‧第二容槽
14‧‧‧第一樞槽
15‧‧‧限制部
20‧‧‧驅動組
21‧‧‧下座
211‧‧‧第一結合部
212‧‧‧第二結合部
213‧‧‧第一靠抵面
214‧‧‧容置空間
215‧‧‧作用端
22‧‧‧環座
23‧‧‧第一齒環
231‧‧‧第一齒部
232‧‧‧第一內周面
24‧‧‧第一結合桿
25‧‧‧第二結合桿
26‧‧‧第一制齒
261‧‧‧第一樞孔
27‧‧‧第二齒環
271‧‧‧第二齒部
272‧‧‧第二內周面
28‧‧‧上座
281‧‧‧第三結合部
282‧‧‧第四結合部
283‧‧‧第二靠抵面
284‧‧‧第二樞孔
30‧‧‧控制組
31‧‧‧控制件
311‧‧‧切桿
32‧‧‧第一彈性元件
33‧‧‧柱桿
40‧‧‧第一旋轉組
41‧‧‧第一旋桿
411‧‧‧凸部
412‧‧‧結合部
413‧‧‧環槽
414‧‧‧第一套合槽
415‧‧‧第二套合槽
416‧‧‧容珠孔
417‧‧‧扣環槽
42‧‧‧第三齒環
421‧‧‧第三齒部
43‧‧‧第一結合件
44‧‧‧控制套環
441‧‧‧彈簧槽
442‧‧‧擋緣
443‧‧‧錐形槽
444‧‧‧止滑紋路
45‧‧‧第一扣環
46‧‧‧第二彈性元件
47‧‧‧珠體
48‧‧‧封閉件
50‧‧‧第二旋轉組
51‧‧‧第二旋桿
511‧‧‧第一套合部
512‧‧‧第二套合部
513‧‧‧環溝
514‧‧‧穿孔
52‧‧‧頂帽
53‧‧‧第三彈性元件
54‧‧‧第三旋桿
541‧‧‧第一穿槽
542‧‧‧套合孔
55‧‧‧握柄
551‧‧‧第二穿槽
60‧‧‧第二結合件
70‧‧‧第二扣環
第一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之立體分解圖。
第二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驅動組之立體分解圖。
第三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驅動組之立體組合圖。
第四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第一旋轉組之立體分解圖。
第五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第一旋轉組之控制套環之透視圖。
第六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第二旋轉組之立體分解圖。
第七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之立體組合圖。
第八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之側視圖。
第九圖、係本創作第八圖A-A處之剖視圖。
第十圖、係本創作第九圖B處之放大圖。
第十一圖、係本創作第九圖C處之放大圖。
第十二圖、係本創作第九圖E處之放大圖。
第十三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拉長第二旋桿之側視圖。
第十四圖、係本創作第十三圖A-A處之剖視圖。
第十五圖、係本創作第十四圖E處之放大圖。
第十六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第一旋轉組及第二旋轉組相脫開之剖視圖。
第十七圖、係本創作第十六圖C處之放大圖。
第十八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第一旋轉組及第二旋轉組相脫開之立體圖。
第十九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旋動第二旋轉組之上視圖。
第二十圖、係本創作第十九圖F-F處之剖視圖。
第二十一圖、係本創作第二十圖G處之放大圖。
第二十二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首先請參閱第一圖至第六圖所示,第一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之立體分解圖,第二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驅動組20之立體分解圖,第三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驅動組20之立體組合圖,第四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第一旋轉組40之立體分解圖,第五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第一旋轉組40之控制套環44之透視圖,第六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第二旋轉組50之立體分解圖,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扳手結構,其係包括:一本體10,該本體10一端係設有作用端,該作用端內周緣係設有環齒部11,該環齒部11係呈環狀排列狀,該環齒部11上下兩端係分別設有第一容槽12及第二容槽13,該環齒部11與第一容槽12及第二容槽13係呈同軸心狀,該第一容槽12之內直徑係大於環齒部11,該第二容槽13之內直徑係大於環齒部11,該第一容槽12及第二容槽13係具有相同直徑,該本體10之桿體上係設有第一樞槽14,該第一樞槽14係延著桿體之軸心呈穿透狀,該第一樞槽14與環齒部11係呈相通狀,該本體10一側係設有一限制部15,該限制部15與第一樞槽14係呈相通狀,該限制部15係呈圓孔狀,該限制部15係呈內螺紋狀;一驅動組20,該驅動組20係樞設於本體10之作用端內,請輔以第二圖及第三圖所示,該驅動組20係包括有一下座21、一環座22、一第一齒環23、二第一結合桿24、二第二結合桿25、二第一制齒26、一第二齒環27 及一上座28;該下座21係呈一圓柱體狀,該下座21上係設有二第一結合部211及二第二結合部212,該二第一結合部211及二第二結合部212係呈相間隔之環狀排列狀,該第一結合部211及第二結合部212係呈直向之圓孔狀,該第一結合部211之直徑係大於第二結合部212之直徑,該下座21兩側邊係各設有第一靠抵面213,該第一靠抵面213係呈平面狀,使該下座21兩側邊係各設有容置空間214,該下座21係凸設有一作用端215,該作用端215係呈一規格之四角頭狀,該作用端215係可與套筒、接桿、轉接頭...等之規格四角槽相套設;該環座22係呈一圓環體狀,該環座22係套設於下座21之外周面上,該環座22之內周面與下座21具有相同直徑,該環座22之外直徑係大於下座21之直徑;該第一齒環23係呈一圓環體狀,該第一齒環23係樞設於下座21之外周面上,該第一齒環23係設於環座22上,該第一齒環23係設有第一齒部231,該第一齒部231係呈環繞排列狀,第一齒環23係設有第一內周面232,第一內周面232係對正下座21之第一靠抵面213處,使該圍繞處係形成容置空間214;該第一結合桿24係與第一結合部211相套合,二第一結合桿24係呈圓桿體狀;該第二結合桿25係與第二結合部212相套合,二第二結合桿25係呈圓桿體狀;二第一制齒26係設於下座21之上端面,該二第一制齒26相對下座21係呈相對稱狀,該第一制齒26兩端係各設有一齒部,該齒部係與本體10之環齒部11相嚙合,該第一制齒26中央係設有第一樞孔261,該第一樞孔 261係與下座21之第一結合部211相對正,該第一結合桿24係與第一樞孔261相樞設;該第二齒環27係呈一圓環體狀,該第二齒環27與第一齒環23係具有相同直徑,該第二齒環27係設有第二齒部271,該第二齒部271係呈環繞排列狀,該第二齒部271係與第一齒環23之第一齒部231相對正,該第一齒部231與第二齒部271間係設有一距離,該第二齒環27上係設有第二內周面272;該上座28係呈一圓柱體狀,該上座28係與下座21相互對正,該第二齒環27係套設於上座28之外周面上,該上座28上係設有二第三結合部281及二第四結合部282,該第三結合部281及第四結合部282係分別與第一結合部211及第二結合部212相對正,該第三結合部281係與第一結合桿24相套設,該第四結合部282係與第二結合桿25相套設,該上座28兩側邊係各設有第二靠抵面283,該第二靠抵面283係呈平面狀,該第二靠抵面283係與第一靠抵面213相對正,該上座28中央係設有第二樞孔284,第二樞孔284係呈穿透狀;一控制組30,該控制組30上係包括有一控制件31、二第一彈性元件32及二柱桿33;該控制件31係凸設有一切桿311,該切桿311係呈一凸出之圓桿體狀,該切桿311係與上座28之第二樞孔284相樞設,該切桿311之兩側邊係各設有一凹弧部,該控制件31上端面係凸露於本體10外且可供使用者轉動;該每一第一彈性元件32係樞設於每一第二結合桿25上,該第一彈性元件32一端係與切桿311相樞設,該第一彈性元件32一端係呈凸弧面狀,該第一彈性元件32另端係呈凹弧面狀,該第一彈性元件32係為一彈片結 構;二柱桿33,該柱桿33係呈一圓桿體狀,該每一柱桿33係與每一第一彈性元件32另端相套設,該柱桿33係設於下座21之容置空間214處,該柱桿33一端係設於下座21之第一靠抵面213及第一齒環23之第一內周面232間,該柱桿33另端係設於第二齒環27之第二內周面272及第二靠抵面283間;旋轉控制件31,該控制件31係帶動第一制齒26以第一結合桿24為軸心轉動,該控制件31並帶動第一彈性元件32,該第一彈性元件32再帶動柱桿33於容置空間214處移位,如此而控制扳手之順時針旋動或逆時針旋動;一第一旋轉組40,請輔以第四圖所示,該第一旋轉組40係包括有一第一旋桿41、一第三齒環42,一第一結合件43、一控制套環44、一第一扣環45、一第二彈性元件46、一珠體47及一封閉件48;該第一旋桿41係呈一圓桿體狀,該第一旋桿41係樞設於本體10之第一樞槽14中,該第一旋桿41一端係設有凸部411,該凸部411係呈非圓柱體狀,該凸部411端面係設有一結合部412,該結合部412係呈內螺紋狀,該第一旋桿41上係設有一環槽413,該環槽413係與限制部15相對正,該環槽413係呈凹環槽狀,該第一旋桿41另端係設有第一套合槽414,該第一套合槽414係呈非圓槽狀,該第一套合槽414係呈四角槽狀,該第一旋桿41近開口處係設有第二套合槽415,該第二套合槽415係呈圓槽狀,該第一套合槽414及第二套合槽415係呈相通狀,第一旋桿41外周面上係設有一容珠孔416及一扣環槽417,容珠孔416係對正第二套合槽415處,扣環槽417係對正第一套合槽414處;該第三齒環42係呈一圓環體狀,該第三齒環42係設於第一旋 桿41前端,該第三齒環42係與凸部411相套設,該第三齒環42前端係設有環繞之第三齒部421,該第三齒部421係設於第一齒環23之第一齒部231及第二齒環27之第二齒部271間,該第三齒部421係與第一齒部231及第二齒部271相嚙合;該第一結合件43係穿設第三齒環42而與第一旋桿41之結合部412相螺合結合,該第一結合件43係呈外螺紋狀,該第一結合件43係為一螺合件;該控制套環44係套設於第一旋桿41上,該控制套環44係可於第一旋桿41上軸向移動到一釋放位置及一卡扣位置,請輔以第五圖所示,該控制套環44係呈一圓環體狀,該控制套環44內周面前側係設有一彈簧槽441,該彈簧槽441係延伸到控制套環44之前端面呈開口狀,該彈簧槽441底部係設有一擋緣442,該控制套環44內周面後側係設有一錐形槽443,該錐形槽443係由前向後呈擴大狀,該錐形槽443與彈簧槽441係呈相通狀,該錐形槽443係對正第二套合槽415處,該擋緣442係設於彈簧槽441及錐形槽443間,該控制套環44之外周面係設有複數止滑紋路444,該止滑紋路444係可為凹陷狀;該第一扣環45係呈C形之環體狀,該第一扣環45係套設於第一旋桿41之扣環槽417上,該第一扣環45係隱於彈簧槽441內,該第一扣環45之外周面係凸出第一旋桿41之外周面,該第一扣環45與控制套環44端面呈齊平狀;該第二彈性元件46係套設於第一旋桿41上,該第二彈性元件46係容設於控制套環44之彈簧槽441中,該第二彈性元件46係與控制套環44之擋緣442及第一扣環45相互彈頂,該第二彈性元件46係使控制套環44具有由釋放位置移動到卡扣位置之彈力功效,該第二彈性元件46係為一彈簧結 構;該珠體47係呈一圓球體狀,該珠體47係容設於第一旋桿41之容珠孔416中,且該珠體47係受控制套環44之錐形槽443壓抵而不脫出容珠孔416外,該容珠孔416係沖壓一緣部,使該珠體47係不掉入第二套合槽415內;該封閉件48係呈一圓環體狀,該封閉件48係套設於第一旋桿41上,該封閉件48係設於第一旋桿41與控制套環44之錐形槽443間,該封閉件48係封閉錐形槽443之開口端處,該封閉件48與第一旋桿41之後端面呈齊平狀;一第二旋轉組50,請輔以第六圖所示,該第二旋轉組50上係設有一第二旋桿51,二頂帽52、一第二彈性元件53、一第三旋桿54及一握柄55;該第二旋桿51係呈非圓桿體狀,該第二旋桿51係呈一六角型桿體狀,該第二旋桿51一端係設有第一套合部511及第二套合部512,該第一套合部511係呈與第一套合槽414相同形狀,第一套合部511係呈四角頭狀,該第二套合部512係呈圓柱體狀,該第一套合部511及第二套合部512係分別與第一旋桿41之第一套合槽414及第二套合槽415相套合,該第二套合部512上係設有一環溝513,該環溝513係呈凹弧狀,環溝513係與第一旋桿41之容珠孔416相對正,珠體47係容設於環溝513中,第二旋桿51係受限於珠體47,使該第二套合部512限制於第二套合槽415處,第二旋桿51另端係設有一穿孔514;該二頂帽52係設於第二旋桿51之穿孔514中,該二頂帽52係略凸露於穿孔514外;該第三彈性元件53係容設於第二旋桿51之穿孔514中,該第 三彈性元件53之兩端係與頂帽52相互頂抵,該第三彈性元件53係為一彈簧結構;該第三旋桿54係呈非圓桿體狀,該第三旋桿54係呈一六角形桿體狀,該第三旋桿54兩端係呈開放狀,該第三旋桿54內係設有第一穿槽541,該第一穿槽541斷面係與第二旋桿51斷面呈相同形狀,該第一穿槽541係呈六角形狀,該第一穿槽541係與第二旋桿51相套設,該第三旋桿54上係設有複數套合孔542,該複數套合孔542係呈直線排列狀,該套合孔542係呈穿透狀之圓孔狀,該套合孔542之數目係為二個,該第二旋桿51之穿孔514係可與其一套合孔542相互對正,使該頂帽52係抵於套合孔542處,以調整第三旋桿54相對於第二旋桿51位置,亦即調整第二旋桿51及第三旋桿54之總長度;該握柄55一端係設有第二穿槽551,該第二穿槽551一端係呈開放狀,該第二穿槽551斷面係配合第三旋桿54斷面形狀,該第二穿槽551係呈六角形狀,該第二穿槽551係與第三旋桿54相結合,該握柄55係供使用者用手握持;一第二結合件60,該第二結合件60係容設於本體10之限制部15中,該第二結合件60係與第一旋桿41之環槽413相對正且可於環槽413中滑移,即該第二結合件60係使第一旋桿41受限於本體10之第一樞槽14處不脫出,該第二結合件60係呈外螺紋狀,該第二結合件60係與限制部15相螺合結合;一第二扣環70,該第二扣環70係呈C形之環體狀,該第二扣環70係套設於下座21之外周面上,該第二扣環70係使該驅動組20不脫出本體10外。
請繼續參閱第七圖所示,第七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之立體組 合圖,由圖示可清楚所示,該驅動組20係樞設於本體10之作用端內,該下座21之作用端215係呈一規格之四角頭狀,該控制件31上端面係凸露於本體10外且可供使用者轉動,該控制套環44係套設於第一旋桿41上,該第一旋轉組40與第二旋轉組50係相結合,該第二結合件60係與本體10之限制部15相螺合結合,該第二結合件60係使第一旋桿41受限於本體10之第一樞槽14處不脫出。
請繼續參閱第八圖至第十圖所示,第八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之側視圖,第九圖係本創作第八圖A-A處之剖視圖,第十圖係本創作第九圖B處之放大圖,由圖示可清楚所示,該第一結合桿24係與第一結合部211及第三結合部281相套設,該第一制齒26之第一樞孔261係樞設於第一結合桿24上,該第二結合桿25係與第二結合部212及第四結合部282相套設,該第一制齒26之齒部係與本體10之環齒部11相嚙合,該第一彈性元件32係樞設於第二結合桿25上,該第一彈性元件32一端係與切桿311相樞設,該第一彈性元件32另端係與柱桿33相頂抵,該二柱桿33係分別設於下座21之容置空間214處,即該二柱桿33係卡設於第一靠抵面213、第一內周面232、第二內周面272及第二靠抵面283間,該第三齒環42係設於第一旋桿41前端,該第三齒環42之第三齒部421係與第一齒環23之第一齒部231及第二齒環27之第二齒部271相嚙合。
請參閱第十一圖所示,第十一圖係本創作第九圖C處之放大圖,由圖示可清楚所示,該控制套環44係套設於第一旋桿41上,該控制套環44係可於第一旋桿41上軸向移動到一釋放位置及一卡扣位置,該第一扣環45係套設於第一旋桿41之扣環槽417上,該第一扣環45係隱於控制套環44之彈簧槽441內,該第二彈性元件46係與控制套環44之擋緣442及第一扣環45相互彈頂,該第二彈性元件46係使控制套環44具有由釋放位置移動到卡扣位置之 彈力功效,當該控制套環44位在卡扣位置時,該珠體47係被錐形槽443較小內徑之內周面向內推動,使該珠體47係可嵌入第二旋桿51之環溝513中,該第二旋桿51受限於珠體47,該第二旋桿51相對第一旋桿41即呈一固定位置狀。
請參閱第十二圖所示,第十二圖係本創作第九圖E處之放大圖,由圖示可清楚所示,該第二旋桿51係套設於第一穿槽541中,該第三旋桿54係套設於第二穿槽551中,該二頂帽52係受第三彈性元件53之彈力而頂抵於後端之套合孔542處,即該第三旋桿54相對第二旋桿51係呈一固定位置狀。
請參閱第十三圖至第十五圖所示,第十三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拉長第二旋桿51之側視圖,第十四圖係本創作第十三圖A-A處之剖視圖,第十五圖係本創作第十四圖E處之放大圖,由圖示可清楚所示,若使用者將握柄55向後拉伸,該握柄55係帶動第三旋桿54移位,該二頂帽52係受套合孔542移位而內縮,該二頂帽52係受第三彈性元件53之彈力頂抵於第三旋桿54前端之套合孔542,即該第二旋桿51及第三旋桿54係調整為一固定之長桿體狀。
請參閱第十六圖及第十七圖所示,第十六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第一旋轉組40及第二旋轉組50相脫開之剖視圖,第十七圖係本創作第十六圖C處之放大圖,由圖示可清楚所示,該控制套環44係可於第一旋桿41上軸向移動到一釋放位置及一卡扣位置,當使用者將該控制套環44往驅動組20方向推至釋放位置時,該第二彈性元件46係呈壓縮狀,該錐形槽443較大內徑之一端係對正第一旋桿41之容珠孔416處,即該錐形槽443係不再壓抵於珠體47外周面處,拉動第二旋桿51之環溝513移位時係可使該珠體47可向外移動以脫離第二旋桿51之環溝513,係使該第二旋桿51及第一旋桿41呈一無卡 制狀態。
請參閱第十八圖所示,第十八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第一旋轉組40及第二旋轉組50相脫開之立體圖,由圖示可清楚所示,當使用者將該控制套環44往驅動組20方向推至釋放位置時,該第一旋桿41及第二旋桿51係呈分離狀態,該第二旋轉組50之第一套合部511係凸露於外部,該第一套合部511係可驅動其他手工具件,係使本創作扳手結構增加實用性及多樣性之使用功效。
請參閱第十九圖至第二十一圖所示,第十九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旋動第二旋轉組50之上視圖,第二十圖係本創作第十九圖F-F處之剖視圖,第二十一圖係本創作第二十圖G處之放大圖,由圖示可清楚所示,使用者係可三百六十度旋動第二旋轉組50之握柄55,該握柄55係會帶動第三旋桿54、第二旋桿51、第一旋桿41及第三齒環42轉動,請再輔以第十圖所示,該第三齒環42轉動係會帶動第一齒環23、第二齒環27、控制組30之柱桿33及驅動組20轉動三百六十度轉動,使該下座21之作用端215係驅動另一手工具件轉動。
請參閱第二十二圖所示,第二十二圖係本創作扳手結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在此實施例中,由圖示係可清楚所示,係不設有控制套環44、一第一扣環45、一第二彈性元件46、一珠體47及一封閉件48,該第一旋轉組40之第一旋桿41係與第二旋轉組50之第二旋桿51係呈一體狀結構。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該第一旋轉組40之第一旋桿41之第一套合槽414係可呈六角槽狀,該第二旋轉組50之第二旋桿51之第一套合部511係呈凸伸之六角桿狀,當然同理該第一套合部511係可為任一手工具頭端形狀以旋動各式螺合件,該第一套合槽414係為可配合第一套合部511之任一形 狀。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該第一套合槽414及第二套合槽415係可設於第二旋桿51上,該第一套合部511、第二套合部512及環溝513再設於第一旋桿41上,該控制套環44、一第一扣環45、一第二彈性元件46、一珠體47及一封閉件48係設於第二旋動組50之第二旋桿51外周面處,如此亦具相同功效。
本創作扳手結構之優點係在於:
1、請輔以第十一圖所示,當該控制套環44位在卡扣位置時,該珠體47係被錐形槽443較小內徑之內周面向內推動,使該珠體47係可嵌入第二旋桿51之環溝513中,該第二旋桿51受限於珠體47且相對第一旋桿41即呈一固定位置狀。
2、請輔以第十四圖所示,若使用者將握柄55向後拉伸,該握柄55係帶動第三旋桿54移位,即該第二旋桿51及第三旋桿54係調整為一固定之長桿體狀,係使本創作扳手結構於操作旋動時達到更大之旋動扭力而具更實用之功效。
3、請輔以第十七圖所示,當該控制套環44位在釋放位置時,該錐形槽443較大內徑之一端係對正第一旋桿41之容珠孔416處,即該珠體47係可向外移動以脫離第二旋桿51之環溝513,使該第二旋桿51及第一旋桿41呈一無卡制狀態,請再輔以第十八圖所示,當使用者將該控制套環44向前推至釋放位置時,該第一旋桿41及第二旋桿51係呈分離狀態,該第二旋轉組50係可與其他手工具件組相互套合,係使本創作扳手結構增加實用性及多樣性之使用功效。
因此本創作之扳手結構具有產業利用性、新穎性及進步性,誠能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
10‧‧‧本體
11‧‧‧環齒部
12‧‧‧第一容槽
13‧‧‧第二容槽
14‧‧‧第一樞槽
15‧‧‧限制部
20‧‧‧驅動組
30‧‧‧控制組
31‧‧‧控制件
311‧‧‧切桿
32‧‧‧第一彈性元件
33‧‧‧柱桿
40‧‧‧第一旋轉組
50‧‧‧第二旋轉組
60‧‧‧第二結合件
70‧‧‧第二扣環

Claims (18)

  1. 一種扳手結構,其係包括:一本體,該本體係設有桿體,該本體之桿體上係設有第一樞槽,該第一樞槽係延著桿體之軸心呈穿透狀,該本體一側係設有一限制部,該限制部與第一樞槽係呈相通狀;一驅動組,該驅動組係樞設於本體之作用端內;一控制組,該控制組係控制驅動組,使該扳手具順時針旋動或逆時針旋動;一第一旋轉組,該第一旋轉組係包括有一第一旋桿、一第三齒環、一控制套環、一第一扣環、一第二彈性元件及一珠體;該第一旋桿係呈一圓桿體狀,該第一旋桿係樞設於本體之第一樞槽中,該第一旋桿一端係設有凸部,該第一旋桿上係設有一環槽,該環槽係與限制部相對正,該環槽係呈凹環槽狀,該第一旋桿另端係設有第一套合槽,該第一套合槽係呈非圓槽狀,該第一旋桿近開口處係設有第二套合槽,該第二套合槽係呈圓槽狀,該第一套合槽及第二套合槽係呈相通狀,第一旋桿外周面上係設有一容珠孔及一扣環槽;該第三齒環係呈一圓環體狀,該第三齒環係設於第一旋桿前端,該第三齒環係與凸部相套設,該第三齒環前端係設有環繞之第三齒部;該控制套環係套設於第一旋桿上,該控制套環係可於第一旋桿上軸向移動到一釋放位置及一卡扣位置,該控制套環係呈一圓環體狀,該控制套環內周面前側係設有一彈簧槽,該彈簧槽係延伸到控制套環之前端面呈開口狀,該彈簧槽底部係設有一擋緣,該控制套環內周面後側係設有一錐形槽,該錐形槽係由前向後呈擴大狀,該錐形槽與彈簧槽係呈相通狀,該錐形槽係對正第二套合槽處,該擋緣係設於彈簧槽及錐形槽間;該第一扣環係呈C形之環體狀,該第一扣環係套設於第一旋桿之扣環槽上,該第一扣環 係隱於彈簧槽內,該第一扣環之外周面係凸出第一旋桿之外周面,該第一扣環與控制套環端面呈齊平狀;該第二彈性元件係套設於第一旋桿上,該第二彈性元件係容設於控制套環之彈簧槽中,該第二彈性元件係與控制套環之擋緣及第一扣環相互彈頂,該第二彈性元件係使控制套環具有由釋放位置移動到卡扣位置之彈力功效,該第二彈性元件係為一彈簧結構;該珠體係呈一圓球體狀,該珠體係容設於第一旋桿之容珠孔中,且該珠體係受控制套環之錐形槽壓抵而不脫出容珠孔外,該容珠孔係沖壓一緣部,該緣部使該珠體係不掉入第二套合槽內;一第二旋轉組,該第二旋轉組上係設有一第二旋桿,二頂帽、一第二彈性元件、一第三旋桿及一握柄;該第二旋桿係呈非圓桿體狀,該第二旋桿一端係設有第一套合部及第二套合部,該第一套合部係呈與第一套合槽相同形狀,該第二套合部係呈圓柱體狀,該第一套合部及第二套合部係分別與第一旋桿之第一套合槽及第二套合槽相套合,該第二套合部上係設有一環溝,該環溝係呈凹弧狀,環溝係與第一旋桿之容珠孔相對正,珠體係容設於環溝中,第二旋桿係受限於珠體,使該第二套合部限制於第二套合槽處,第二旋桿另端係設有一穿孔;該二頂帽係設於第二旋桿之穿孔中,該二頂帽係略凸露於穿孔外;該第三彈性元件係容設於第二旋桿之穿孔中,該第三彈性元件之兩端係與頂帽相互頂抵,該第三彈性元件係為一彈簧結構;該第三旋桿係呈非圓桿體狀,該第三旋桿內係設有第一穿槽,該第一穿槽斷面係與第二旋桿斷面呈相同形狀,該第一穿槽係與第二旋桿相套設,該第三旋桿上係設有複數套合孔,該複數套合孔係呈直線排列狀,該套合孔係呈穿透狀之圓孔狀,該第二旋桿之穿孔係可與其一套合孔相互對正,使該頂帽係抵於套合孔處,以調整第三旋桿相對於第二旋桿位置,亦即調整第二旋桿及第三旋桿之總長度;該握柄一端係設有第二穿槽,該 第二穿槽一端係呈開放狀,該第二穿槽斷面係配合第三旋桿斷面形狀,該第二穿槽係與第三旋桿相結合;一第二結合件,該第二結合件係容設於本體之限制部中,該第二結合件係與第一旋桿之環槽相對正且可於環槽中滑移,即該第二結合件係使第一旋桿受限於本體之第一樞槽處不脫出。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扳手結構,其中,該本體一端係設有作用端,該作用端內周緣係設有環齒部,該環齒部係呈環狀排列狀,該環齒部上下兩端係分別設有第一容槽及第二容槽,該環齒部與第一容槽及第二容槽係呈同軸心狀,該第一樞槽與環齒部係呈相通狀。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扳手結構,其中,該第一容槽之內直徑係大於環齒部,該第二容槽之內直徑係大於環齒部,該第一容槽及第二容槽係具有相同直徑。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扳手結構,其中,該限制部係呈圓孔狀,該限制部係呈內螺紋狀,該第二結合件係呈外螺紋狀,該第二結合件係與限制部相螺合結合。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扳手結構,其中,該驅動組係包括有一下座、一環座、一第一齒環、二第一結合桿、二第二結合桿、二第一制齒、一第二齒環及一上座;該下座係呈一圓柱體狀,該下座上係設有二第一結合部及二第二結合部,該二第一結合部及二第二結合部係呈相間隔之環狀排列狀,該第一結合部及第二結合部係呈直向之圓孔狀,該下座兩側邊係各設有第一靠抵面,該第一靠抵面係呈平面狀,使該下座兩側邊係各設有容置空間;該環座係呈一圓環體狀,該環座係套設於下座之外周面上,該環座之內周面與下座具有相同直徑,該環座之外直徑係大於下座之直徑;該第一齒環係呈一圓環體狀,該第一齒環係樞設於下座之外周面上,該第一齒 環係設於環座上,該第一齒環係設有第一齒部,該第一齒部係呈環繞排列狀,第一齒環係設有第一內周面,第一內周面係對正下座之第一靠抵面處,使該圍繞處係形成容置空間;該第一結合桿係與第一結合部相套合,二第一結合桿係呈圓桿體狀;該第二結合桿係與第二結合部相套合,二第二結合桿係呈圓桿體狀;二第一制齒係設於下座之上端面,該二第一制齒相對下座係呈相對稱狀,該第一制齒兩端係各設有一齒部,該齒部係與本體之環齒部相嚙合,該第一制齒中央係設有第一樞孔,該第一樞孔係與下座之第一結合部相對正,該第一結合桿係與第一樞孔相樞設;該第二齒環係呈一圓環體狀,該第二齒環與第一齒環係具有相同直徑,該第二齒環係設有第二齒部,該第二齒部係呈環繞排列狀,該第二齒部係與第一齒環之第一齒部相對正,該第一齒部與第二齒部間係設有一距離,該第二齒環上係設有第二內周面;該上座係呈一圓柱體狀,該上座係與下座相互對正,該第二齒環係套設於上座之外周面上,該上座上係設有二第三結合部及二第四結合部,該第三結合部及第四結合部係分別與第一結合部及第二結合部相對正,該第三結合部係與第一結合桿相套設,該第四結合部係與第二結合桿相套設,該上座兩側邊係各設有第二靠抵面,該第二靠抵面係呈平面狀,該第二靠抵面係與第一靠抵面相對正,該上座中央係設有第二樞孔,第二樞孔係呈穿透狀。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扳手結構,其中,該第一結合部之直徑係大於第二結合部之直徑。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扳手結構,其中,該下座係凸設有一作用端,該作用端係呈一規格之四角頭狀。
  8. 如請求項5所述之扳手結構,其中,該控制組係包括有一控制件、二第一彈性元件及二柱桿;該控制件係凸設有一切桿,該切桿係呈一凸出 之圓桿體狀,該切桿係與上座之第二樞孔相樞設,該切桿之兩側邊係各設有一凹弧部,該控制件上端面係凸露於本體外且可供使用者轉動;該每一第一彈性元件係樞設於每一第二結合桿上,該第一彈性元件一端係與切桿相樞設,該第一彈性元件一端係呈凸弧面狀,該第一彈性元件另端係呈凹弧面狀,該第一彈性元件係為一彈片結構;二柱桿,該柱桿係呈一圓桿體狀,該每一柱桿係與每一第一彈性元件另端相套設,該柱桿係設於下座之容置空間處,該柱桿一端係設於下座之第一靠抵面及第一齒環之第一內周面間,該柱桿另端係設於第二齒環之第二內周面及第二靠抵面間;旋轉控制件,該控制件係帶動第一制齒以第一結合桿為軸心轉動,該控制件並帶動第一彈性元件,該第一彈性元件再帶動柱桿於容置空間處移位,如此而控制扳手之順時針旋動或逆時針旋動。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扳手結構,其中,該凸部係呈非圓柱體狀,該凸部端面係設有一結合部,該結合部係呈內螺紋狀,該第一旋轉組係設有一第一結合件,該第一結合件係穿設第三齒環而與第一旋桿之結合部相螺合結合,該第一結合件係呈外螺紋狀,該第一結合件係為一螺合件。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扳手結構,其中,該第一套合槽係呈四角槽狀,第一套合部係呈四角頭狀。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扳手結構,其中,該容珠孔係對正第二套合槽處,扣環槽係對正第一套合槽處。
  12. 如請求項5所述之扳手結構,其中,該第三齒部係設於第一齒環之第一齒部及第二齒環之第二齒部間,該第三齒部係與第一齒部及第二齒部相嚙合。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扳手結構,其中,該控制套環之外周面係設有複數止滑紋路,該止滑紋路係可為凹陷狀。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扳手結構,其中,該第一旋轉組係設有一封閉件,該封閉件係呈一圓環體狀,該封閉件係套設於第一旋桿上,該封閉件係設於第一旋桿與控制套環之錐形槽間,該封閉件係封閉錐形槽之開口端處,該封閉件與第一旋桿之後端面呈齊平狀。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扳手結構,其中,該第二旋桿係呈一六角型桿體狀,該第三彈性元件係為一彈簧結構,該第三旋桿係呈一六角形桿體狀,該第三旋桿兩端係呈開放狀,該第一穿槽係呈六角形狀,該套合孔之數目係為二個,該第二穿槽係呈六角形狀。
  1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扳手結構,其中,設有一第二扣環,該第二扣環係呈C形之環體狀,該第二扣環係套設於下座之外周面上,該第二扣環係使該驅動組不脫出本體外。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扳手結構,其中,該第一旋轉組之第一旋桿之第一套合槽係可呈六角槽狀,該第二旋轉組之第二旋桿之第一套合部係呈凸伸之六角桿狀。
  1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扳手結構,其中,該第一套合槽及第二套合槽係可設於第二旋桿上,該第一套合部、第二套合部及環溝再設於第一旋桿上,該控制套環、一第一扣環、一第二彈性元件、一珠體及一封閉件係設於第二旋動組之第二旋桿外周面處。
TW104202255U 2015-02-12 2015-02-12 扳手結構 TWM5066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2255U TWM506679U (zh) 2015-02-12 2015-02-12 扳手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2255U TWM506679U (zh) 2015-02-12 2015-02-12 扳手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6679U true TWM506679U (zh) 2015-08-11

Family

ID=54339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2255U TWM506679U (zh) 2015-02-12 2015-02-12 扳手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0667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0766B (zh) * 2016-05-10 2018-01-11 Hu Hou Fei 防崩齒棘動工具
TWI783787B (zh) * 2021-11-19 2022-11-11 元鑠工具有限公司 扭力扳手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0766B (zh) * 2016-05-10 2018-01-11 Hu Hou Fei 防崩齒棘動工具
TWI783787B (zh) * 2021-11-19 2022-11-11 元鑠工具有限公司 扭力扳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11484B2 (en) Ratcheting screwdriver
TWI704035B (zh) 扭力結構
US20240109167A1 (en) Biased pawl ratcheting wrench
TWI633978B (zh) 鎖固型扭力扳手
TW202130466A (zh) 扭力結構
TWM556200U (zh) 鎖固型扭力扳手
US8490521B2 (en) Ratchet tool
US20130008755A1 (en) Clutch Capable of Force Transmission in a Selected One of Two Directions
TWM506679U (zh) 扳手結構
TWM505378U (zh) 扳手結構
TWI624339B (zh) Tool structure
TW201315575A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201307005A (zh) 棘輪扳手結構
US9914201B2 (en) Ratchet tool device
TWM498091U (zh) 棘輪工具之換向裝置
TW201910075A (zh) 滑桿結構
TWM474601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M530774U (zh) 雙向棘輪快拆裝置
TW201636161A (zh) 扳手結構
US20160311088A1 (en) Ratchet wrench
TWI702124B (zh) 緊固收摺型輕量化工具扳手
TWM545665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I714442B (zh) 扭力結構
TWM492811U (zh) 萬向球結構
TW201515777A (zh) 棘輪扳手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