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1848A -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21848A
TW201821848A TW106126959A TW106126959A TW201821848A TW 201821848 A TW201821848 A TW 201821848A TW 106126959 A TW106126959 A TW 106126959A TW 106126959 A TW106126959 A TW 106126959A TW 201821848 A TW201821848 A TW 20182184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straight strip
light absorbing
central axis
absorb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69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12354B (zh
Inventor
周明達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269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12354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23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235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21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1848A/zh

Links

Landscapes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鏡頭,包含至少一透鏡,其為雙色模造透鏡,雙色模造透鏡包含透光部及光線吸收部。透光部包含光學有效區及周邊區。周邊區環繞光學有效區並包含複數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光線吸收部為環形並環繞中心軸,且光線吸收部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雙色模造透鏡由射出成型製成並為一體成型,光線吸收部包含複數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且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對應並連接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為直條楔形結構。藉此,以降低光學鏡頭中的雜散光反射,並確保光學元件的尺寸精度。

Description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光學鏡頭,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光學鏡頭。
塑膠透鏡通常用以有效降低光學鏡頭的生產成本,習用的塑膠透鏡主要使用射出成型的方法製造而成,由於塑膠透鏡的表面光滑明亮並具有較高的反射率,當雜散光入射至塑膠透鏡的表面時,因而無法有效衰減雜散光之反射光強度。
配合參照第13圖,第13圖繪示先前技術的光學鏡頭90的示意圖。由第13圖可知,光線L進入光學鏡頭90後,光線L於透鏡91表面的入射角大於其臨界角而發生全反射,接著入射至透鏡91及間隔環96間的介面,光線L並繼續在透鏡91、間隔環96、97及鏡筒99的表面之間多重反射而成為雜散光入射至成像面98。因此,先前技術的光學鏡頭 90中未經足夠衰減的雜散光將導致成像上產生鬼影等問題,進而影響光學鏡頭90的成像品質。
此外,當前的小型化光學鏡頭中通常包含多個塑膠透鏡,以藉由塑膠透鏡可形成曲率變化極高的小型非球面透鏡的優點來提升成像品質,不過小型非球面透鏡卻常產生透鏡精度不足或對心不易等問題。
綜上所述,如何同時兼顧小型化光學鏡頭在抑制雜散光及精度方面的要求,進而提升小型化光學鏡頭的成像品質以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已成為當今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光學鏡頭的雙色模造透鏡至少包含對應並連接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及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或是對應並連接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及第一內部環狀結構,以降低光學鏡頭中的雜散光反射,並確保光學元件的尺寸精度。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鏡頭,包含至少一透鏡,其為雙色模造透鏡,雙色模造透鏡包含透光部及光線吸收部。透光部包含光學有效區及周邊區。周邊區環繞光學有效區並包含複數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沿雙色模造透鏡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光線吸收部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的至少一表面,光線吸收部為環形並環繞中心軸,且光線吸收部的塑膠 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雙色模造透鏡由射出成型製成並為一體成型,光線吸收部包含複數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沿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且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對應並連接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為直條楔形結構。藉此,可降低光學鏡頭中的雜散光反射,並確保光學元件的尺寸精度及減少組裝公差。
根據前段所述的光學鏡頭,雙色模造透鏡可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透光部的周邊區及光線吸收部分別包含外環面,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可由中心軸往周邊區的外環面的方向設置,且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可由中心軸往光線吸收部的外環面的方向設置。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可為直條凸起條紋。平直面可位於周邊區的外環面及光線吸收部的外環面之間,平直面環繞並垂直於中心軸,且平直面位於周邊區或光線吸收部。平直面的寬度為w,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3mm<w<0.52mm。光學有效區可包含至少一非球面。光學鏡頭的透鏡的數量可為二片以上,透鏡中的至少一者為雙色模造透鏡,連接結構可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周邊區及光線吸收部的至少一者,連接結構包含連接面及承靠面,連接面為環形圓錐面,承靠面與中心軸垂直並較連接面遠離中心軸,連接結構與雙色模造透鏡相鄰的透鏡連接,且連接結構使雙色模造透鏡與相鄰的透鏡對正中心軸。連接面與承靠面的夾角為α,其可滿足下列條件:95度<α<135度。連接結構可位於光線吸收部。連接結構可位於周邊區。 藉由上述提及的各點技術特徵,可使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較易於生產。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相機模組,相機模組包含前述的光學鏡頭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鏡頭的成像面。藉此,有助於電子裝置中的相機模組維持成像品質並滿足高光學規格。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光學鏡頭,包含至少一透鏡,其為雙色模造透鏡,雙色模造透鏡包含透光部及光線吸收部。透光部包含光學有效區及周邊區。周邊區環繞光學有效區並包含複數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沿雙色模造透鏡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光線吸收部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的至少一表面,光線吸收部為環形並環繞中心軸,且光線吸收部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雙色模造透鏡由射出成型製成並為一體成型,光線吸收部包含複數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沿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且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對應並連接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的數量為80個以上,且320個以下。藉此,可維持雙色模造透鏡在消除雜散光與製造可行性兩者之間的平衡。
根據前段所述的光學鏡頭,雙色模造透鏡可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透光部的周邊區及光線吸收部分別包含外環面,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可由中心軸往周邊區的外環面的方向設置,且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可由中心軸往光線 吸收部的外環面的方向設置。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可為直條凸起條紋。平直面可位於周邊區的外環面及光線吸收部的外環面之間,平直面環繞並垂直於中心軸,且平直面位於周邊區或光線吸收部。平直面的寬度為w,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3mm<w<0.52mm。光學鏡頭的透鏡的數量可為二片以上,透鏡中的至少一者為雙色模造透鏡,連接結構可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周邊區及光線吸收部的至少一者,連接結構包含連接面及承靠面,連接面為環形圓錐面,承靠面與中心軸垂直並較連接面遠離中心軸,連接結構與雙色模造透鏡相鄰的透鏡連接,且連接結構使雙色模造透鏡與相鄰的透鏡對正中心軸。連接面與承靠面的夾角為α,其可滿足下列條件:95度<α<135度。連接結構可位於光線吸收部。連接結構可位於周邊區。藉由上述提及的各點技術特徵,可維持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及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的稠密度,並兼顧加工處理的品質。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相機模組,相機模組包含前述的光學鏡頭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鏡頭的成像面。藉此,以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故能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
10、20、30‧‧‧電子裝置
11、21、31‧‧‧相機模組
16‧‧‧感測元件
17‧‧‧輔助光學元件
18‧‧‧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19a‧‧‧觸控螢幕
19b‧‧‧按鍵
77‧‧‧軟性電路板
78‧‧‧連接器
14‧‧‧自動對焦組件
15‧‧‧光學防手震組件
13‧‧‧電子感光元件
12、9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光學鏡頭
99、109、209、309、409、509、609、709、809、909‧‧‧鏡筒
9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908‧‧‧成像面
96、97、106‧‧‧間隔環
91、101、102、103、104、201、202、203、204、301、302、303、304、401、402、403、404、501、502、503、504、601、602、603、604、701、702、703、704、801、802、803、804、901、902、903、904‧‧‧透鏡
190、290、390、490、590、690、790、890、990‧‧‧雙色模造透鏡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物側表面
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像側表面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透光部
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3‧‧‧光學有效區
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4‧‧‧周邊區
115、215、315、615、616、715、716、915‧‧‧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
417、517、617、618、717、718、817、917‧‧‧第一內部環狀結構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光線吸收部
125、225、325、625、626、725、726、925‧‧‧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
427、527、627、628、727、728、827、927‧‧‧第二內部環狀結構
119、129、219、229、319、329、419、429、519、529、619、629、719、729、819、829、919、929‧‧‧外環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平直面
332、432、532、831、832、931、932‧‧‧連接結構
342、442、542、841、842、941、942‧‧‧連接面
352、452、552、851、852、951、952‧‧‧承靠面
461、462‧‧‧環形凹槽
491、492‧‧‧階梯狀表面
671、672、771、772、872、972‧‧‧凸起結構
681、682、781、782、882、982‧‧‧間隔結構
71‧‧‧第一固定模具
73、74‧‧‧第二固定模具
75、76‧‧‧可動模具
PL1‧‧‧平行分模面
PL2、PL3‧‧‧垂直分模面
L‧‧‧光線
θ1‧‧‧任二相鄰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
θ2‧‧‧任二相鄰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
w‧‧‧平直面的寬度
α‧‧‧連接面與承靠面的夾角
α1‧‧‧周邊區的連接面與承靠面的夾角
α2‧‧‧光線吸收部的連接面與承靠面的夾角
φt‧‧‧第一內部環狀結構中最大外徑的一者的外徑
φab‧‧‧光線吸收部的最大內徑
第1A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 第1B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的示意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B圖剖面線1C-1C的剖視圖;第1D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透光部的平面圖;第1E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的平面圖;第1F圖繪示第一實施例雙色模造透鏡製造方法的第一步驟之示意圖;第1G圖繪示第一實施例雙色模造透鏡製造方法的第二步驟之示意圖;第2A圖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第2B圖繪示第二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的示意圖;第2C圖繪示依照第2B圖剖面線2C-2C的剖視圖;第2D圖繪示第二實施例的透光部的平面圖;第2E圖繪示第二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的平面圖;第3A圖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第3B圖繪示第三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的示意圖;第3C圖繪示依照第3B圖剖面線3C-3C的剖視圖;第3D圖繪示第三實施例的透光部的平面圖;第3E圖繪示第三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的平面圖;第4A圖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第4B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的示意圖;第4C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透光部的示意圖;第4D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的示意圖;第5A圖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第5B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的示意圖; 第5C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透光部的示意圖;第5D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的示意圖;第6A圖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第6B圖繪示第六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的示意圖;第6C圖繪示第六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的平面圖;第6D圖繪示第六實施例的透光部的平面圖;第7A圖繪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第7B圖繪示第七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的示意圖;第7C圖繪示第七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的平面圖;第7D圖繪示第七實施例的透光部的平面圖;第8A圖繪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第8B圖繪示第八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的示意圖;第8C圖繪示第八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的平面圖;第8D圖繪示第八實施例的透光部的平面圖;第9A圖繪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第9B圖繪示第九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的示意圖;第9C圖繪示第九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的平面圖;第9D圖繪示第九實施例的透光部的平面圖;第10A圖繪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10B圖繪示第十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另一示意圖;第10C圖繪示第十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方塊圖;第11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12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以及 第13圖繪示先前技術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
<第一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A圖,第1A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00的示意圖。由第1A圖可知,光學鏡頭100包含雙色模造透鏡190,雙色模造透鏡190包含透光部110及光線吸收部120。
配合參照第1B圖及第1C圖,第1B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190的示意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B圖剖面線1C-1C的剖視圖。由第1A圖至第1C圖可知,透光部110包含光學有效區113及周邊區114,周邊區114環繞光學有效區113,其中成像光線通過光學有效區113並於成像面108形成影像,光學有效區113可包含平面或是具有屈光度非球面的表面,遮住此區域會影響成像。
光線吸收部120位於雙色模造透鏡190的物側表面170及像側表面180中的至少一表面(第一實施例中,光線吸收部120位於物側表面170),其中物側表面170為雙色模造透鏡190面向被攝物(圖未揭示)的表面,像側表面180為雙色模造透鏡190面向成像面108的表面。光線吸收部120為環形並環繞雙色模造透鏡190的中心軸,光線吸收部12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11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且雙色模造透鏡190由射出成型製成並為一體成型,其中可經過二次射出成型或二次模造後而製成包含透光部 110及光線吸收部120的雙色模造透鏡190。第一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190中,光線吸收部120的塑膠材質具有吸收可見光線性質,其顏色為黑色,透光部110的塑膠材質具有可見光線穿透性質,其顏色為透明無色,故光線吸收部12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11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光線吸收部可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像側表面,或是光線吸收部可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
配合參照第1D圖及第1E圖,第1D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透光部110的平面圖,第1E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120的平面圖。由第1B圖至第1E圖可知,周邊區114包含複數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115,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115沿雙色模造透鏡1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光線吸收部120包含複數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沿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且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對應並連接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115。再者,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115及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可為一連續凸起的直條形結構,例如直條凸起條紋、直條楔形結構等,亦可為複數凸起結構及複數間隔結構排列而成的直條形結構。
由第1E圖可知,任二相鄰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為θ2,其滿足下列條件:0度<θ2<18度。藉此,可降低光學鏡頭100中 的雜散光反射,並確保光學元件(如雙色模造透鏡190)的尺寸精度。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度<θ2<10度。
進一步來說,由第1A圖可知,光學鏡頭1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101、102、103、雙色模造透鏡190、透鏡104及成像面108,其中光學鏡頭100的透鏡為五片(101、102、103、190、104),且透鏡101、102、103、雙色模造透鏡190及透鏡104沿光學鏡頭100的光軸(即雙色模造透鏡190的中心軸)設置於塑膠鏡筒109內。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光學鏡頭的透鏡可為四片、六片、七片或更多片透鏡。
由第1A圖至第1C圖可知,光線L進入光學鏡頭100後,光線L於透鏡190表面的入射角大於其臨界角而發生全反射,接著入射至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115及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間的介面,光線L在精細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115及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間反射,同時受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吸收而衰減強度,藉以有效降低入射至成像面108的雜散光,進而維持光學鏡頭100的成像品質。
詳細來說,配合參照第1F圖及第1G圖,第1F圖繪示第一實施例雙色模造透鏡190製造方法的第一步驟之示意圖,第1G圖繪示第一實施例雙色模造透鏡190製造方法的第二步驟之示意圖。由第1F圖及第1G圖可知,雙色模造透鏡190可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藉此,可確保光學元件的尺寸精度及減少光學鏡頭100的組裝公差。
在雙色模造透鏡190製造方法的第一步驟中,先透過可動模具75、76及第一固定模具71間的模穴以射出成型的方式形成光線吸收部120。接著在雙色模造透鏡190製造方法的第二步驟中,將可動模具75、76移動至第二固定模具73、74以形成另一模穴,此時已成型的光線吸收部120會連動至另一模穴中,再透過另一次的射出成型方式形成透光部110,以透過二次射出成型將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的透光部110及光線吸收部120一體成型製成雙色模造透鏡190。再者,第一實施例雙色模造透鏡190的模具設計上,可動模具75與第二固定模具73間有水平分模面PL1,水平分模面PL1垂直於光軸,且為雙色模造透鏡190模具中的主要分模面。此外,第二固定模具73及74間有垂直分模面PL2,可動模具75及76間有垂直分模面PL3,垂直分模面PL2及PL3皆垂直於水平分模面PL1,藉由模具中前述分模面的設置,可增進雙色模造透鏡190的尺寸精度。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雙色模造透鏡的製造方法上,可先製造出透光部,接著再製造出光線吸收部。
由第1D圖及第1E圖可知,透光部110的周邊區114更包含外環面119,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115可由中心軸往周邊區114的外環面119的方向設置,亦可說是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115可由外環面119往中心軸的方向設置,或可說是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115可由中心軸向外環面119的方向排列成輻射狀。光線吸收部120更包含外環面129,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可由中心軸往光線吸收部 120的外環面129的方向設置,亦可說是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可由外環面129往中心軸的方向設置,或可說是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可由中心軸向外環面129的方向排列成輻射狀。藉此,可維持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115及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的稠密度,並兼顧加工處理的品質。
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可為直條楔形結構,即是底寬頂窄的直條結構。進一步來說,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剖面上呈等腰三角形。藉由直條楔形結構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可更加有效消除雜散光,並有助於離型以提高雙色模造透鏡190的生產良率。
由第1C圖至第1E圖可知,第一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190由前述的二次射出成型製造方法製成,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的整體對應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115的整體。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為直條楔形結構,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115亦對應為直條楔形結構。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具有相同的幾何結構並沿雙色模造透鏡1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115亦對應地具有相同的幾何結構並沿雙色模造透鏡1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其中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115與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的幾何結構可不同。任二相鄰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125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為θ2,任二相鄰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115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對應為θ1,且θ1=θ2。在其他實施 例中(圖未揭示),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規則排列的方式並不限於結構相同、間距相同或參數θ1數值相同,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規則排列的方式並不限於結構相同、間距相同或參數θ2數值相同,亦可是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及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呈週期性排列。
由第1B圖可知,平直面130可位於周邊區114的外環面119及光線吸收部120的外環面129之間,平直面130環繞並垂直於中心軸,且平直面130位於周邊區114或光線吸收部120。為使雙色模造透鏡190較易於生產,隨射出成型的模具設計在雙色模造透鏡190上會有平直面130的特徵。第一實施例中,平直面130位於周邊區114。
平直面130的寬度為w,即平直面130在中心軸的徑向上的寬度為w,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3mm<w<0.52mm。藉此,維持參數w數值在特定的範圍,可確保雙色模造透鏡190量產時的尺寸安定性。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05mm<w<0.35mm。
透光部110的光學有效區113可包含至少一非球面,即是光學有效區113位在的雙色模造透鏡190的物側表面170及像側表面180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藉此,有助於消除光學像差,使雙色模造透鏡190適用於高規格的光學鏡頭100。第一實施例中,光學有效區113包含二個非球面,其分別為光學有效區113位在的雙色模造透鏡190的物側表面170及像側表面180。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一,其表列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並如第1B圖、第1D圖及第1E圖所繪示。
<第二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2A圖,第2A圖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200的示意圖。由第2A圖可知,光學鏡頭200包含雙色模造透鏡290,雙色模造透鏡290包含透光部210及光線吸收部220。
配合參照第2B圖及第2C圖,第2B圖繪示第二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290的示意圖,第2C圖繪示依照第2B圖剖面線2C-2C的剖視圖。由第2A圖至第2C圖可知,透光部210包含光學有效區213及周邊區214,周邊區214環繞光學有效區213,其中成像光線通過光學有效區213並於成像面208形成影像,光學有效區213可包含平面或是具有屈光度非球面的表面,遮住此區域會影響成像。
光線吸收部220位於雙色模造透鏡290的物側表面270,其中物側表面270為雙色模造透鏡290面向被攝物(圖未揭示)的表面,像側表面280為雙色模造透鏡290面向成像面208的表面。光線吸收部220為環形並環繞雙色模造透鏡290的中心軸,光線吸收部220的塑膠材質具有吸收可見光線性質,其顏色為黑色,透光部210的塑膠材質具有 可見光線穿透性質,其顏色為透明無色,故光線吸收部22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21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且雙色模造透鏡290由射出成型製成並為一體成型。
配合參照第2D圖及第2E圖,第2D圖繪示第二實施例的透光部210的平面圖,第2E圖繪示第二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220的平面圖。由第2B圖至第2E圖可知,周邊區214包含複數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215,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215沿雙色模造透鏡2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光線吸收部220包含複數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225,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225沿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且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225對應並連接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215。
詳細來說,雙色模造透鏡290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透光部210的周邊區214更包含外環面219,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215由中心軸往周邊區214的外環面219的方向設置。光線吸收部220更包含外環面229,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225由中心軸往光線吸收部220的外環面229的方向設置。
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215為直條凸起條紋,且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215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剖面上呈矩形。藉此,有助於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215追加表面處理工法。
第二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290由二次射出成型製造方法製成,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215的整體對應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225的整體。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215 為直條凸起條紋,在光線吸收部220上對應為各直條形凹槽(未另標號),各直條形凹槽位於各二相鄰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225之間,且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225亦對應為直條凸起條紋。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215具有相同的幾何結構並沿雙色模造透鏡2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225亦對應地具有相同的幾何結構並沿雙色模造透鏡2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其中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215與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225的幾何結構不同。任二相鄰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215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為θ1,任二相鄰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225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對應為θ2,且θ1=θ2。
由第2A圖可知,光學鏡頭2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201、202、203、雙色模造透鏡290、透鏡204及成像面208,其中光學鏡頭200的透鏡為五片(201、202、203、290、204),且透鏡201、202、203、雙色模造透鏡290及透鏡204沿光學鏡頭200的光軸(即雙色模造透鏡290的中心軸)設置於塑膠鏡筒209內。
由第2A圖及第2B圖可知,平直面230位於周邊區214的外環面219及光線吸收部220的外環面229之間,平直面230環繞並垂直於中心軸,且平直面230位於周邊區214。光學有效區213包含二個非球面,其分別為光學有效區213位在的雙色模造透鏡290的物側表面270及像側表面280。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二,其表列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200中參數θ1、θ2及w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00相同,並如第2B圖、第2D圖及第2E圖所繪示。
<第三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3A圖,第3A圖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300的示意圖。由第3A圖可知,光學鏡頭300包含雙色模造透鏡390,雙色模造透鏡390包含透光部310及光線吸收部320。
配合參照第3B圖及第3C圖,第3B圖繪示第三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390的示意圖,第3C圖繪示依照第3B圖剖面線3C-3C的剖視圖。由第3A圖至第3C圖可知,透光部310包含光學有效區313及周邊區314,周邊區314環繞光學有效區313,其中成像光線通過光學有效區313並於成像面308形成影像,光學有效區313可包含平面或是具有屈光度非球面的表面,遮住此區域會影響成像。
光線吸收部320位於雙色模造透鏡390的物側表面370,其中物側表面370為雙色模造透鏡390面向被攝物(圖未揭示)的表面,像側表面380為雙色模造透鏡390面向成像面308的表面。光線吸收部320為環形並環繞雙色模造透鏡390的中心軸,光線吸收部320的塑膠材質具有吸收 可見光線性質,其顏色為黑色,透光部310的塑膠材質具有可見光線穿透性質,其顏色為透明無色,故光線吸收部32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31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且雙色模造透鏡390由射出成型製成並為一體成型。
配合參照第3D圖及第3E圖,第3D圖繪示第三實施例的透光部310的平面圖,第3E圖繪示第三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320的平面圖。由第3B圖至第3E圖可知,周邊區314包含複數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315,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315沿雙色模造透鏡3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光線吸收部320包含複數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325,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325沿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且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325對應並連接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315。
詳細來說,雙色模造透鏡390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透光部310的周邊區314更包含外環面319,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315由中心軸往周邊區314的外環面319的方向設置。光線吸收部320更包含外環面329,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325由中心軸往光線吸收部320的外環面329的方向設置。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325為直條楔形結構,且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325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剖面上呈等腰三角形。
第三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390由二次射出成型製造方法製成,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325的整體對應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315的整體。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325為直條楔形結構,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315亦對應為直條 楔形結構。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325具有相同的幾何結構並沿雙色模造透鏡3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315亦對應地具有相同的幾何結構並沿雙色模造透鏡3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其中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315與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325的幾何結構可不同。任二相鄰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325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為θ2,任二相鄰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315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對應為θ1,且θ1=θ2。
由第3A圖可知,光學鏡頭300的透鏡的數量為二片以上,透鏡中的一者為雙色模造透鏡390。光學鏡頭3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301、302、雙色模造透鏡390、透鏡303、304及成像面308,其中光學鏡頭300的透鏡為五片(301、302、390、303、304),且透鏡301、302、雙色模造透鏡390、透鏡303及304沿光學鏡頭300的光軸(即雙色模造透鏡390的中心軸)設置於塑膠鏡筒309內。
由第3A圖及第3B圖可知,平直面330位於周邊區314的外環面319及光線吸收部320的外環面329之間,平直面330環繞並垂直於中心軸,且平直面330位於光線吸收部320。光學有效區313包含二個非球面,其分別為光學有效區313位在的雙色模造透鏡390的物側表面370及像側表面380。
連接結構332位於雙色模造透鏡390的周邊區314及光線吸收部320的至少一者,連接結構332包含連接 面342及承靠面352,連接面342為以中心軸為中心線的環形圓錐面,承靠面352與中心軸垂直並較連接面342遠離中心軸。連接結構332與雙色模造透鏡390相鄰的透鏡302連接,且連接結構332使雙色模造透鏡390與相鄰的透鏡302對正中心軸。藉由連接結構332的尺寸精度,使雙色模造透鏡390與相鄰的透鏡302具有較佳的對心精度,並使雙色模造透鏡390適用於高規格的光學鏡頭300,其中高規格的光學鏡頭300係指可包含較大光圈、高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調制轉移函數)、較均勻的透鏡折射率等特性。
連接面342與承靠面352的夾角為α,其滿足下列條件:95度<α<135度。藉此,有助於降低光學鏡頭300的組裝失敗與維持雙色模造透鏡390較佳的成型效率。
連接結構332位於光線吸收部320。藉此,可有效衰減透鏡之間傳遞的雜散光。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三,其表列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300中參數θ1、θ2、w及α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00相同,並如第3B圖、第3D圖及第3E圖所繪示。
<第四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4A圖,第4A圖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光學鏡頭400的示意圖。由第4A圖可知,光學鏡頭400包含雙色模造透鏡490,雙色模造透鏡490包含透光部410及光線吸收部420。
配合參照第4B圖,第4B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490的示意圖。由第4A圖及第4B圖可知,透光部410包含光學有效區413及周邊區414,周邊區414環繞光學有效區413,其中成像光線通過光學有效區413並於成像面408形成影像,光學有效區413可包含平面或是具有屈光度非球面的表面,遮住此區域會影響成像。
光線吸收部420位於雙色模造透鏡490的物側表面470及像側表面480中的至少一表面(第四實施例中,光線吸收部420位於物側表面470),其中物側表面470為雙色模造透鏡490面向被攝物(圖未揭示)的表面,像側表面480為雙色模造透鏡490面向成像面408的表面。光線吸收部420為環形並環繞雙色模造透鏡490的中心軸,光線吸收部42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41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且雙色模造透鏡490由射出成型製成並為一體成型,其中可經過二次射出成型或二次模造後而製成包含透光部410及光線吸收部420的雙色模造透鏡490。第四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490中,光線吸收部420的塑膠材質具有吸收可見光線性質,其顏色為黑色,透光部410的塑膠材質具有可見光線穿透性質,其顏色為透明無色,故光線吸收部42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41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在 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光線吸收部可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像側表面,或是光線吸收部可位於雙色模造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
配合參照第4C圖及第4D圖,第4C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透光部410的示意圖,第4D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420的示意圖。由第4B圖至第4D圖可知,周邊區414包含複數第一內部環狀結構417,第一內部環狀結構417相對雙色模造透鏡490的中心軸同心排列。光線吸收部420包含複數第二內部環狀結構427,第二內部環狀結構427相對中心軸同心排列,且第二內部環狀結構427對應並連接第一內部環狀結構417。再者,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417及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427可為一連續凸起的環狀結構,亦可為複數凸起結構及複數間隔結構排列而成的環狀結構。
由第4B圖可知,第一內部環狀結構417中最大外徑的一者的外徑為φt,光線吸收部420的最大內徑為φab,其滿足下列條件:1.0<φt/φab<2.5。藉此,可降低光學鏡頭400中的雜散光反射,並使雙色模造透鏡490在小型化的前提下維持本身的結構強度,且在射出成型後獲得較好的光學品質。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05<φt/φab<2.0。
詳細來說,由第4B圖至第4D圖可知,雙色模造透鏡490可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藉此,可確保光學元件(如雙色模造透鏡490)的尺寸精度及減少光學鏡頭400的組裝公差。
環形凹槽461可形成於第一內部環狀結構417,且環形凹槽461包含複數階梯狀表面491。環形凹槽462可形成於第二內部環狀結構427,且環形凹槽462包含複數階梯狀表面492。藉此,第一內部環狀結構417及第二內部環狀結構427可由較易施作的加工方法達成,並可維持微小結構的外觀穩定性,使成型結果達到設計圖面的預期結果。
環形凹槽461的階梯狀表面491的數量可為4個以上,且14個以下,其中階梯狀表面491的數量係指1個環形凹槽461中垂直中心軸的表面的數量。環形凹槽462的階梯狀表面492的數量可為4個以上,且14個以下,其中階梯狀表面492的數量係指1個環形凹槽462中垂直中心軸的表面的數量。藉此,環形凹槽461及環形凹槽462可具有較明確的階梯狀結構,以確保衰減雜散光的功效。
第四實施例中,第一內部環狀結構417的數量為2個,其中較遠離外環面419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417的接近外環面419的一側與遠離外環面419的一側分別形成2個環形凹槽461(對應的階梯狀表面491的數量分別為7個及3個),故環形凹槽461的數量為2個。第二內部環狀結構427的數量為2個,其中較接近外環面429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427的接近外環面429的一側與遠離外環面429的一側分別形成2個環形凹槽462(對應的階梯狀表面492的數量分別為7個及6個),故環形凹槽462的數量為2個。
第四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490由二次射出成型製造方法製成,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417及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427為一連續凸起的環狀結構,第一內部環狀結構417的整體對應第二內部環狀結構427的整體。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417對應各環形凹槽462,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427對應各環形凹槽461。
由第4A圖可知,光學鏡頭400的透鏡的數量為二片以上,透鏡中的一者為雙色模造透鏡490。光學鏡頭4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401、402、雙色模造透鏡490、透鏡403、404及成像面408,其中光學鏡頭400的透鏡為五片(401、402、490、403、404),且透鏡401、402、雙色模造透鏡490、透鏡403及404沿光學鏡頭400的光軸(即雙色模造透鏡490的中心軸)設置於塑膠鏡筒409內。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光學鏡頭的透鏡可為四片、六片、七片或更多片透鏡。
由第4A圖及第4B圖可知,平直面430位於周邊區414的外環面419及光線吸收部420的外環面429之間,平直面430環繞並垂直於中心軸,且平直面430位於光線吸收部420,其中平直面430的寬度為w,即平直面430在中心軸的徑向上的寬度為w。光學有效區413包含二個非球面,其分別為光學有效區413位在的雙色模造透鏡490的物側表面470及像側表面480。
連接結構432可位於雙色模造透鏡490的周邊區414及光線吸收部420的至少一者,連接結構432包含連 接面442及承靠面452,連接面442為以中心軸為中心線的環形圓錐面,承靠面452與中心軸垂直並較連接面442遠離中心軸。連接結構432與雙色模造透鏡490相鄰的透鏡402連接,且連接結構432使雙色模造透鏡490與相鄰的透鏡402對正中心軸。藉由連接結構432的尺寸精度,使雙色模造透鏡490與相鄰的透鏡402具有較佳的對心精度,並使雙色模造透鏡490適用於高規格的光學鏡頭400,其中高規格的光學鏡頭400係指可包含較大光圈、高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調制轉移函數)、較均勻的透鏡折射率等特性。
連接面442與承靠面452的夾角為α,其可滿足下列條件:95度<α<135度。藉此,有助於降低光學鏡頭400的組裝失敗與維持雙色模造透鏡490較佳的成型效率。
連接結構432可位於光線吸收部420。藉此,可有效衰減透鏡之間傳遞的雜散光。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四,其表列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光學鏡頭4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並如第4B圖所繪示。
<第五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5A圖,第5A圖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光學鏡頭500的示意圖。由第5A圖可知,光學鏡頭500包含雙色模造透鏡590,雙色模造透鏡590包含透光部510及光線吸收部520。
配合參照第5B圖,第5B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590的示意圖。由第5A圖及第5B圖可知,透光部510包含光學有效區513及周邊區514,周邊區514環繞光學有效區513,其中成像光線通過光學有效區513並於成像面508形成影像,光學有效區513可包含平面或是具有屈光度非球面的表面,遮住此區域會影響成像。
光線吸收部520位於雙色模造透鏡590的物側表面570,其中物側表面570為雙色模造透鏡590面向被攝物(圖未揭示)的表面,像側表面580為雙色模造透鏡590面向成像面508的表面。光線吸收部520為環形並環繞雙色模造透鏡590的中心軸,光線吸收部520的塑膠材質具有吸收可見光線性質,其顏色為黑色,透光部510的塑膠材質具有可見光線穿透性質,其顏色為透明無色,故光線吸收部52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51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且雙色模造透鏡590由射出成型製成並為一體成型。
配合參照第5C圖及第5D圖,第5C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透光部510的示意圖,第5D圖繪示第五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520的示意圖。由第5B圖至第5D圖可知,周邊區514包含複數第一內部環狀結構517,第一內部環狀結構517相對雙色模造透鏡590的中心軸同心排列。光線吸收部 520包含複數第二內部環狀結構527,第二內部環狀結構527相對中心軸同心排列,且第二內部環狀結構527對應並連接第一內部環狀結構517。
詳細來說,第五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590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517及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527為一連續凸起的環狀結構,第一內部環狀結構517的整體對應第二內部環狀結構527的整體。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517對應光線吸收部520的各環型凹槽(未另標號),所述環型凹槽可位於二相鄰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527之間。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527對應透光部510的各環型凹槽(未另標號),所述環型凹槽可位於二相鄰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517之間。
由第5A圖可知,光學鏡頭5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501、502、雙色模造透鏡590、透鏡503、504及成像面508,其中光學鏡頭500的透鏡為五片(501、502、590、503、504),且透鏡501、502、雙色模造透鏡590、透鏡503及504沿光學鏡頭500的光軸(即雙色模造透鏡590的中心軸)設置於塑膠鏡筒509內。
由第5A圖及第5B圖可知,平直面530位於周邊區514的外環面519及光線吸收部520的外環面529之間,平直面530環繞並垂直於中心軸,且平直面530位於光線吸收部520。光學有效區513包含二個非球面,其分別為光學有效區513位在的雙色模造透鏡590的物側表面570及像側表面580。
連接結構532位於雙色模造透鏡590的光線吸收部520,連接結構532包含連接面542及承靠面552,連接面542為以中心軸為中心線的環形圓錐面,承靠面552與中心軸垂直並較連接面542遠離中心軸。連接結構532與雙色模造透鏡590相鄰的透鏡502連接,且連接結構532使雙色模造透鏡590與相鄰的透鏡502對正中心軸。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五,其表列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光學鏡頭500中參數w、α、φt、φab及φt/φab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四實施例的光學鏡頭400相同,並如第5B圖所繪示。
<第六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6A圖,第6A圖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光學鏡頭600的示意圖。由第6A圖可知,光學鏡頭600包含雙色模造透鏡690,雙色模造透鏡690包含透光部610及光線吸收部620。
配合參照第6B圖,第6B圖繪示第六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690的示意圖。由第6A圖及第6B圖可知,透光部610包含光學有效區613及周邊區614,周邊區614環繞光學有效區613,其中成像光線通過光學有效區613並於成像面608形成影像,光學有效區613可包含平面或是具有屈光度非球面的表面,遮住此區域會影響成像。
光線吸收部620位於雙色模造透鏡690的物側表面670,其中物側表面670為雙色模造透鏡690面向被攝物(圖未揭示)的表面,像側表面680為雙色模造透鏡690面向成像面608的表面。光線吸收部620為環形並環繞雙色模造透鏡690的中心軸,光線吸收部620的塑膠材質具有吸收可見光線性質,其顏色為黑色,透光部610的塑膠材質具有可見光線穿透性質,其顏色為透明無色,故光線吸收部62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61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且雙色模造透鏡690由射出成型製成並為一體成型。
配合參照第6C圖及第6D圖,第6C圖繪示第六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620的平面圖,第6D圖繪示第六實施例的透光部610的平面圖。由第6B圖至第6D圖可知,周邊區614包含複數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615及616,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615及616沿雙色模造透鏡6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交替規則排列。光線吸收部620包含複數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5及626,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5及626沿中心軸的圓周方向交替規則排列,且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5及626對應並連接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615及616。
詳細來說,雙色模造透鏡690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透光部610的周邊區614更包含外環面619,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615及616由中心軸往周邊區614的外環面619的方向設置。光線吸收部620更包含外環面629,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5及626由中心軸往光線吸收部620的外環面629的方向設置。
由第6B圖及第6C圖可知,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5及626包含複數凸起結構672及複數間隔結構682,即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5及626由複數凸起結構672及複數間隔結構682排列成直條形。藉此,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5及626進一步具有二維的結構特徵,可提高結構的稠密性以衰減雜散光,且配合間隔結構682的設置有利於射出成型的製造方式。
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5及626的凸起結構672及間隔結構682交替排列並直線對齊,即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5及626由凸起結構672及間隔結構682交替排列並直線對齊而成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5及626。藉此,有助於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5及626的成形結構與設計圖面相符,且易於加工機具的設計。
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5的數量為80個以上,且320個以下,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6的數量為80個以上,且320個以下。藉此,可維持雙色模造透鏡690在消除雜散光與製造可行性兩者之間的平衡。第六實施例中,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5的數量為90個,且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6的數量為90個。
第六實施例中,由第6C圖及第6D圖可知,雙色模造透鏡690由二次射出成型製造方法製成,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615及616的整體對應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5及626的整體。光線吸收部620的凸起結構672對應透光部610的間隔結構681,光線吸收部620的間隔結構682對應透光 部610的凸起結構671,且凸起結構672及間隔結構681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及徑向的剖面上皆呈階梯狀表面。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5及626分別對應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615及616,且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615及616由複數凸起結構671及複數間隔結構681排列成直條形。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5具有相同的幾何結構並沿雙色模造透鏡6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615亦對應地具有相同的幾何結構並沿雙色模造透鏡6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其中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615與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5的幾何結構不同。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6具有相同的幾何結構並沿雙色模造透鏡6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616亦對應地具有相同的幾何結構並沿雙色模造透鏡6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其中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616與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6的幾何結構不同。任二相鄰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5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為θ2,任二相鄰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615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對應為θ1,任二相鄰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626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為θ2,任二相鄰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616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對應為θ1,且θ1=θ2。
由第6A圖可知,光學鏡頭6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601、602、603、雙色模造透鏡690、透鏡604及成像面608,其中光學鏡頭600的透鏡為五片(601、602、 603、690、604),且透鏡601、602、603、雙色模造透鏡690及透鏡604沿光學鏡頭600的光軸(即雙色模造透鏡690的中心軸)設置於塑膠鏡筒609內。
由第6A圖及第6B圖可知,平直面630位於周邊區614的外環面619及光線吸收部620的外環面629之間,平直面630環繞並垂直於中心軸,且平直面630位於周邊區614。光學有效區613包含二個非球面,其分別為光學有效區613位在的雙色模造透鏡690的物側表面670及像側表面680。
從另一角度觀之,由第6B圖至第6D圖可知,周邊區614包含複數第一內部環狀結構617及618,第一內部環狀結構617及618相對雙色模造透鏡690的中心軸交替同心排列。光線吸收部620包含複數第二內部環狀結構627及628,第二內部環狀結構627及628相對中心軸交替同心排列,且第二內部環狀結構627及628對應並連接第一內部環狀結構617及618。
詳細來說,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617包含複數凸起結構671及複數間隔結構681,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618包含複數凸起結構671及複數間隔結構681,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627包含複數凸起結構672及複數間隔結構682,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628包含複數凸起結構672及複數間隔結構682。
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617的各凸起結構671與相鄰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618的間隔結構681沿中心軸的徑 向對齊,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617的各間隔結構681與相鄰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618的凸起結構671沿中心軸的徑向對齊。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627的各凸起結構672與相鄰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628的間隔結構682沿中心軸的徑向對齊,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627的各間隔結構682與相鄰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628的凸起結構672沿中心軸的徑向對齊。
凸起結構671及間隔結構681交替排列成第一內部環狀結構617及618,凸起結構672及間隔結構682交替排列成第二內部環狀結構627及628。
第六實施例中,由第6C圖及第6D圖可知,雙色模造透鏡690由二次射出成型製造方法製成,第一內部環狀結構617及618的整體對應第二內部環狀結構627及628的整體。光線吸收部620的凸起結構672對應透光部610的間隔結構681,光線吸收部620的間隔結構682對應透光部610的凸起結構671,且凸起結構672及間隔結構681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及徑向的剖面上皆呈階梯狀表面。第二內部環狀結構627及628分別對應第一內部環狀結構617及618。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六,其表列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光學鏡頭600中參數θ1、θ2、w、φt、φab及φt/φab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00及第四實施例的光學鏡頭400相同,並如第6B圖至第6D圖所繪示。
<第七實施例>
配合參照7A圖,第7A圖繪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光學鏡頭700的示意圖。由第7A圖可知,光學鏡頭700包含雙色模造透鏡790,雙色模造透鏡790包含透光部710及光線吸收部720。
配合參照第7B圖,第7B圖繪示第七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790的示意圖。由第7A圖及第7B圖可知,透光部710包含光學有效區713及周邊區714,周邊區714環繞光學有效區713,其中成像光線通過光學有效區713並於成像面708形成影像,光學有效區713可包含平面或是具有屈光度非球面的表面,遮住此區域會影響成像。
光線吸收部720位於雙色模造透鏡790的物側表面770,其中物側表面770為雙色模造透鏡790面向被攝物(圖未揭示)的表面,像側表面780為雙色模造透鏡790面向成像面708的表面。光線吸收部720為環形並環繞雙色模造透鏡790的中心軸,光線吸收部720的塑膠材質具有吸收可見光線性質,其顏色為黑色,透光部710的塑膠材質具有可見光線穿透性質,其顏色為透明無色,故光線吸收部72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71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且雙色模造透鏡790由射出成型製成並為一體成型。
配合參照第7C圖及第7D圖,第7C圖繪示第七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720的平面圖,第7D圖繪示第七實施例的透光部710的平面圖。由第7B圖至第7D圖可知,周邊區714包含複數第一內部環狀結構717及718,第一內部環狀 結構717及718相對雙色模造透鏡790的中心軸交替同心排列。光線吸收部720包含複數第二內部環狀結構727及728,第二內部環狀結構727及728相對中心軸交替同心排列,且第二內部環狀結構727及728對應並連接第一內部環狀結構717及718。
詳細來說,第七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790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
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717、718及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727、728的至少一者可包含複數凸起結構及複數間隔結構。藉此,第一內部環狀結構717、718及第二內部環狀結構727、728可進一步具有二維的結構特徵,可提高結構的稠密性以衰減雜散光,且配合間隔結構的設置有利於射出成型的製造方式。第七實施例中,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717包含複數凸起結構771及複數間隔結構781,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718包含複數凸起結構771及複數間隔結構781,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727包含複數凸起結構772及複數間隔結構782,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728包含複數凸起結構772及複數間隔結構782。
周邊區714上,各凸起結構771與相鄰的間隔結構781可沿中心軸的徑向對齊。光線吸收部720上,各凸起結構772與相鄰的間隔結構782可沿中心軸的徑向對齊。藉此,可增加光線吸收部720與透光部710的周邊區714的接觸面積。第七實施例中,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717的各凸起結構771與相鄰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718的間隔結構781沿 中心軸的徑向對齊,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717的各間隔結構781與相鄰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718的凸起結構771沿中心軸的徑向對齊。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727的各凸起結構772與相鄰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728的間隔結構782沿中心軸的徑向對齊,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727的各間隔結構782與相鄰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728的凸起結構772沿中心軸的徑向對齊。
凸起結構771及間隔結構781可交替排列成環狀,凸起結構772及間隔結構782可交替排列成環狀。藉此,可更增加光線吸收部720與透光部710的周邊區714的接觸面積。第七實施例中,凸起結構771及間隔結構781交替排列成第一內部環狀結構717及718,凸起結構772及間隔結構782交替排列成第二內部環狀結構727及728。
第七實施例中,由第7C圖及第7D圖可知,雙色模造透鏡790由二次射出成型製造方法製成,第一內部環狀結構717及718的整體對應第二內部環狀結構727及728的整體。光線吸收部720的凸起結構772對應透光部710的間隔結構781,光線吸收部720的間隔結構782對應透光部710的凸起結構771,且凸起結構772及間隔結構781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及徑向的剖面上皆呈階梯狀表面。第二內部環狀結構727及728分別對應第一內部環狀結構717及718。
由第7A圖可知,光學鏡頭7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701、702、703、雙色模造透鏡790、透鏡704及成像面708,其中光學鏡頭700的透鏡為五片(701、702、 703、790、704),且透鏡701、702、703、雙色模造透鏡790及透鏡704沿光學鏡頭700的光軸(即雙色模造透鏡790的中心軸)設置於塑膠鏡筒709內。
由第7A圖及第7B圖可知,平直面730位於周邊區714的外環面719及光線吸收部720的外環面729之間,平直面730環繞並垂直於中心軸,且平直面730位於周邊區714。光學有效區713包含二個非球面,其分別為光學有效區713位在的雙色模造透鏡790的物側表面770及像側表面780。
從另一角度觀之,由第7B圖至第7D圖可知,周邊區714包含複數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715及716,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715及716沿雙色模造透鏡7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交替規則排列。光線吸收部720包含複數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5及726,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5及726沿中心軸的圓周方向交替規則排列,且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5及726對應並連接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715及716。
詳細來說,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715及716由中心軸往周邊區714的外環面719的方向設置,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5及726由中心軸往光線吸收部720的外環面729的方向設置。
由第7B圖及第7C圖可知,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5及726包含複數凸起結構772及複數間隔結構782,即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5及726由複數凸起結構772及複數間隔結構782排列成直條形。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5 及726的凸起結構772及間隔結構782交替排列並直線對齊,即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5及726由凸起結構772及間隔結構782交替排列並直線對齊而成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5及726。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5的數量為45個,且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6的數量為45個。
第七實施例中,由第7C圖及第7D圖可知,雙色模造透鏡790由二次射出成型製造方法製成,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715及716的整體對應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5及726的整體。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715及716為一連續凸起的直條形結構,且是直條凸起條紋,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5及726由凸起結構772及間隔結構782交替排列成直條形。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5的兩側分別對應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715及716,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6的兩側分別對應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716及715。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5具有相同的幾何結構並沿雙色模造透鏡7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6具有相同的幾何結構並沿雙色模造透鏡7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715對應地具有相同的幾何結構並沿雙色模造透鏡7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716亦對應地具有相同的幾何結構並沿雙色模造透鏡7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其中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715、716及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5、726的幾何結構不同。任二相鄰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5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為θ2,任二 相鄰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726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為θ2,任二相鄰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715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對應為θ1,任二相鄰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716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亦對應為θ1,且θ1=θ2。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七,其表列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光學鏡頭700中參數θ1、θ2、w、φt、φab及φt/φab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00及第四實施例的光學鏡頭400相同,並如第7B圖至第7D圖所繪示。
<第八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8A圖,第8A圖繪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光學鏡頭800的示意圖。由第8A圖可知,光學鏡頭800包含雙色模造透鏡890,雙色模造透鏡890包含透光部810及光線吸收部820。
配合參照第8B圖,第8B圖繪示第八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890的示意圖。由第8A圖及第8B圖可知,透光部810包含光學有效區813及周邊區814,周邊區814環繞光學有效區813,其中成像光線通過光學有效區813並於成像面808形成影像,光學有效區813可包含平面或是具有屈光度非球面的表面,遮住此區域會影響成像。
光線吸收部820位於雙色模造透鏡890的物側表面870,其中物側表面870為雙色模造透鏡890面向被攝物(圖未揭示)的表面,像側表面880為雙色模造透鏡890面向成像面808的表面。光線吸收部820為環形並環繞雙色模造透鏡890的中心軸,光線吸收部820的塑膠材質具有吸收可見光線性質,其顏色為黑色,透光部810的塑膠材質具有可見光線穿透性質,其顏色為透明無色,故光線吸收部82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81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且雙色模造透鏡890由射出成型製成並為一體成型。
配合參照第8C圖及第8D圖,第8C圖繪示第八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820的平面圖,第8D圖繪示第八實施例的透光部810的平面圖。由第8B圖至第8D圖可知,周邊區814包含複數第一內部環狀結構817,第一內部環狀結構817相對雙色模造透鏡890的中心軸同心排列。光線吸收部820包含複數第二內部環狀結構827,第二內部環狀結構827相對中心軸同心排列,且第二內部環狀結構827對應並連接第一內部環狀結構817。
詳細來說,第八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890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817為一連續凸起的環狀結構,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827包含複數凸起結構872及複數間隔結構882,即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827為凸起結構872及間隔結構882交替排列而成的環狀結構,第一內部環狀結構817的整體對應第二內部環狀結構827的整體。凸起結構872對應透光部810的弧線凹槽(未另標號), 各弧線凹槽位於各二相鄰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817之間,各二相鄰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827之間的區域(未另標號)對應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817。
由第8A圖可知,光學鏡頭8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801、雙色模造透鏡890、透鏡802、803、804及成像面808,其中光學鏡頭800的透鏡為五片(801、890、802、803、804),且透鏡801、雙色模造透鏡890、透鏡802、803及804沿光學鏡頭800的光軸(即雙色模造透鏡890的中心軸)設置於塑膠鏡筒809內。
由第8A圖及第8B圖可知,平直面830位於周邊區814的外環面819及光線吸收部820的外環面829之間,平直面830環繞並垂直於中心軸,且平直面830位於周邊區814。光學有效區813包含二個非球面,其分別為光學有效區813位在的雙色模造透鏡890的物側表面870及像側表面880。
連接結構831位於雙色模造透鏡890的周邊區814,連接結構831包含連接面841及承靠面851,連接面841為以中心軸為中心線的環形圓錐面,承靠面851與中心軸垂直並較連接面841遠離中心軸。連接結構831與雙色模造透鏡890相鄰的透鏡802連接,且連接結構831使雙色模造透鏡890與相鄰的透鏡802對正中心軸。藉此,有助於雙色模造透鏡890組裝在光學鏡頭800中。此外,雙色模造透鏡890不為光學鏡頭800中最接近被攝物的透鏡,亦不為最 接近成像面808的透鏡,可有效衰減光學鏡頭800視角內較高強度的雜散光。
再者,連接結構832位於雙色模造透鏡890的光線吸收部820,連接結構832包含連接面842及承靠面852,連接面842為以中心軸為中心線的環形圓錐面,承靠面852與中心軸垂直並較連接面842遠離中心軸。連接結構832與雙色模造透鏡890相鄰的透鏡801連接,且連接結構832使雙色模造透鏡890與相鄰的透鏡801對正中心軸。
周邊區814的連接面841與承靠面851的夾角為α1,光線吸收部820的連接面842與承靠面852的夾角為α2,其中參數α1及α2皆滿足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第四實施例中參數α的定義。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八,其表列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光學鏡頭800中參數w、α1、α2、φt、φab及φt/φab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四實施例的光學鏡頭400相同,並如第8B圖所繪示。
<第九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9A圖,第9A圖繪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光學鏡頭900的示意圖。由第9A圖可知,光學鏡頭900包含雙色模造透鏡990,雙色模造透鏡990包含透光部910及光線吸收部920。
配合參照第9B圖,第9B圖繪示第九實施例的雙色模造透鏡990的示意圖。由第9A圖及第9B圖可知,透光部910包含光學有效區913及周邊區914,周邊區914環繞光學有效區913,其中成像光線通過光學有效區913並於成像面908形成影像,光學有效區913可包含平面或是具有屈光度非球面的表面,遮住此區域會影響成像。
光線吸收部920位於雙色模造透鏡990的物側表面970,其中物側表面970為雙色模造透鏡990面向被攝物(圖未揭示)的表面,像側表面980為雙色模造透鏡990面向成像面908的表面。光線吸收部920為環形並環繞雙色模造透鏡990的中心軸,光線吸收部920的塑膠材質具有吸收可見光線性質,其顏色為黑色,透光部910的塑膠材質具有可見光線穿透性質,其顏色為透明無色,故光線吸收部92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透光部910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且雙色模造透鏡990由射出成型製成並為一體成型。
配合參照第9C圖及第9D圖,第9C圖繪示第九實施例的光線吸收部920的平面圖,第9D圖繪示第九實施例的透光部910的平面圖。由第9B圖至第9D圖可知,周邊區914包含複數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915,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915沿雙色模造透鏡9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光線吸收部920包含複數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925,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925沿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且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925對應並連接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915。
詳細來說,雙色模造透鏡990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透光部910的周邊區914更包含外環面919,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915由中心軸往周邊區914的外環面919的方向設置。光線吸收部920更包含外環面929,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925由中心軸往光線吸收部920的外環面929的方向設置。
由第9B圖及第9C圖可知,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915為一連續凸起的直條形結構,且是直條凸起條紋。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925包含複數凸起結構972及複數間隔結構982,即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925由複數凸起結構972及複數間隔結構982排列成直條形。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925的凸起結構972及間隔結構982交替排列並直線對齊,即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925由凸起結構972及間隔結構982交替排列並直線對齊而成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925。再者,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925的數量為24個。
第九實施例中,由第9C圖及第9D圖可知,雙色模造透鏡990由二次射出成型製造方法製成,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915的整體對應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925的整體。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925對應各二相鄰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915之間的結構,各二相鄰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925之間的結構對應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915。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915具有相同的幾何結構並沿雙色模造透鏡990的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925亦對應地具有相同的幾何結構並沿雙色模造透鏡990的 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其中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915與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925的幾何結構不同。任二相鄰的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925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為θ2,任二相鄰的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915在中心軸的圓周方向的中心間隔角度對應為θ1,且θ1=θ2。
由第9A圖可知,光學鏡頭9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901、雙色模造透鏡990、透鏡902、903、904及成像面908,其中光學鏡頭900的透鏡為五片(901、990、902、903、904),且透鏡901、雙色模造透鏡990、透鏡902、903及904沿光學鏡頭900的光軸(即雙色模造透鏡990的中心軸)設置於塑膠鏡筒909內。
由第9A圖及第9B圖可知,平直面930位於周邊區914的外環面919及光線吸收部920的外環面929之間,平直面930環繞並垂直於中心軸,且平直面930位於周邊區914。光學有效區913包含二個非球面,其分別為光學有效區913位在的雙色模造透鏡990的物側表面970及像側表面980。
連接結構931位於雙色模造透鏡990的周邊區914,連接結構931包含連接面941及承靠面951,連接面941為以中心軸為中心線的環形圓錐面,承靠面951與中心軸垂直並較連接面941遠離中心軸。連接結構931與雙色模造透鏡990相鄰的透鏡902連接,且連接結構931使雙色模造透鏡990與相鄰的透鏡902對正中心軸。藉此,有助於雙色模造透鏡990組裝在光學鏡頭900中。此外,雙色模造透 鏡990不為光學鏡頭900中最接近被攝物的透鏡,亦不為最接近成像面908的透鏡,可有效衰減光學鏡頭900視角內較高強度的雜散光。
再者,連接結構932位於雙色模造透鏡990的光線吸收部920,連接結構932包含連接面942及承靠面952,連接面942為以中心軸為中心線的環形圓錐面,承靠面952與中心軸垂直並較連接面942遠離中心軸。連接結構932與雙色模造透鏡990相鄰的透鏡901連接,且連接結構932使雙色模造透鏡990與相鄰的透鏡901對正中心軸。
周邊區914的連接面941與承靠面951的夾角為α1,光線吸收部920的連接面942與承靠面952的夾角為α2,其中參數α1及α2皆滿足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第三實施例中參數α的定義。
從另一角度觀之,由第9B圖至第9D圖可知,周邊區914包含複數第一內部環狀結構917,第一內部環狀結構917相對雙色模造透鏡990的中心軸同心排列。光線吸收部920包含複數第二內部環狀結構927,第二內部環狀結構927相對中心軸同心排列,且第二內部環狀結構927對應並連接第一內部環狀結構917。
詳細來說,第九實施例中,雙色模造透鏡990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917為一連續凸起的環狀結構,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927包含複數凸起結構972及複數間隔結構982,即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927為凸起結構972及間隔結構982交替排列而成的環狀結構,第一 內部環狀結構917的整體對應第二內部環狀結構927的整體。凸起結構972對應透光部910的弧線凹槽(未另標號),各弧線凹槽位於各二相鄰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917之間,各二相鄰的第二內部環狀結構927之間的區域(未另標號)對應各第一內部環狀結構917。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九,其表列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光學鏡頭900中參數θ1、θ2、w、α1、α2、φt、φab及φt/φab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00及第四實施例的光學鏡頭400相同,並如第9B圖至第9D圖所繪示。
<第十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0A圖及第10B圖,其中第10A圖繪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的示意圖,第10B圖繪示第十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的另一示意圖,且第10A圖及第10B圖特別是電子裝置10中的相機示意圖。由第10A圖及第10B圖可知,第十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10包含相機模組11,相機模組1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光學鏡頭12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3,其中電子感光元件13設置於光學鏡頭12的成像面。藉此,以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故能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
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10的使用者介面(未另標號)進入拍攝模式,其中第十實施例中使用者介面可為觸控螢幕19a、按鍵19b等。此時光學鏡頭12匯集成像光線在電子感光元件13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18。
配合參照第10C圖,第10C圖繪示第十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的方塊圖,特別是電子裝置10中的相機方塊圖。由第10A圖至第10C圖可知,因應電子裝置10的相機規格,相機模組11可更包含自動對焦組件14及光學防手震組件15,電子裝置10可更包含至少一個輔助光學元件17及至少一個感測元件16。輔助光學元件17可以是補償色溫的閃光燈模組、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16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使相機模組11配置的自動對焦組件14及光學防手震組件15發揮功能,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發明的電子裝置1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觸控螢幕19a直接目視到相機的拍攝畫面,並在觸控螢幕19a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再者,由第10B圖可知,相機模組11、感測元件16及輔助光學元件17可設置在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77上,並透過連接器78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18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當前的電子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具有輕薄的趨勢,將相機模組與相關元件配置於軟性電路板上,再利用連接器將電路彙整至電子裝置的主板,可滿足電子裝置內部有限空間的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並獲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相機模組的自動對焦功能藉由電子裝置的觸控螢幕獲得更靈活的控制。第十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包含複數感測元件16及複數輔助光學元件17,感測元件16及輔助光學元件17設置在軟性電路板77及另外至少一個軟性電路板(未另標號)上,並透過對應的連接器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18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感測元件及輔助光學元件亦可依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設置於電子裝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載板上。
此外,電子裝置10可進一步包含但不限於無線通訊單元(Wireless Communication Unit)、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第十一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1圖,第11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的示意圖。第十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係一平板電腦,電子裝置20包含相機模組21,相機模組21 包含依據本發明的光學鏡頭(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鏡頭的成像面。
<第十二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2圖,第12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的示意圖。第十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係一穿戴式裝置,電子裝置30包含相機模組31,相機模組3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光學鏡頭(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光學鏡頭的成像面。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23)

  1. 一種光學鏡頭,包含至少一透鏡,該透鏡為一雙色模造透鏡,該雙色模造透鏡包含:一透光部,其包含:一光學有效區;及一周邊區,其環繞該光學有效區並包含複數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該些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沿該雙色模造透鏡的一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以及一光線吸收部,其位於該雙色模造透鏡的一物側表面及一像側表面中的至少一表面,該光線吸收部為環形並環繞該中心軸,且該光線吸收部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該透光部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該雙色模造透鏡由射出成型製成並為一體成型,該光線吸收部包含複數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該些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沿該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且該些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對應並連接該些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各該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為一直條楔形結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雙色模造透鏡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透光部的該周邊區及該光線吸收部分別包含一外環面,各該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由該中心軸往該周邊區的該外環面的方向設置,且各該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由該中心軸往該光線吸收部的該外環面的方向設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各該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為一直條凸起條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一平直面位於該周邊區的該外環面及該光線吸收部的該外環面之間,該平直面環繞並垂直於該中心軸,且該平直面位於該周邊區或該光線吸收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平直面的寬度為w,其滿足下列條件:0.03mm<w<0.52mm。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光學有效區包含至少一非球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光學鏡頭的該透鏡的數量為二片以上,該些透鏡中的至少一者為該雙色模造透鏡,一連接結構位於該雙色模造透鏡的該周邊區及該光線吸收部的至少一者,該連接結構包含一連接面及一承靠面,該連接面為一環形圓錐面,該承靠面與該中心軸垂直並較該連接面遠離該中心軸,該連接結構與該雙色模造透鏡相鄰的一該透鏡連接,且該連接結構使該雙色模造透鏡與相鄰的該透鏡對正該中心軸。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連接面與該承靠面的夾角為α,其滿足下列條件:95度<α<135度。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連接結構位於該光線吸收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連接結構位於該周邊區。
  12.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相機模組,該相機模組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光學鏡頭的一成像面。
  13. 一種光學鏡頭,包含至少一透鏡,該透鏡為一雙色模造透鏡,該雙色模造透鏡包含:一透光部,其包含:一光學有效區;及一周邊區,其環繞該光學有效區並包含複數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該些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沿該雙色模造透鏡的一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以及一光線吸收部,其位於該雙色模造透鏡的一物側表面及一像側表面中的至少一表面,該光線吸收部為環形並環繞該中心軸,且該光線吸收部的塑膠材質及顏色與該透光部的塑膠材質及顏色不同,該雙色模造透鏡由射出成型製成並為一體成型,該光線吸收部包含複數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該些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沿該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規則排列,且該些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對應並連接該些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該些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的數量為80個以上,且320個以下。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雙色模造透鏡由二次射出成型製成。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透光部的該周邊區及該光線吸收部分別包含一外環面,各該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由該中心軸往該周邊區的該外環面的方向設置,且各該第二內部直條形結構由該中心軸往該光線吸收部的該外環面的方向設置。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各該第一內部直條形結構為一直條凸起條紋。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一平直面位於該周邊區的該外環面及該光線吸收部的該外環面之間,該平直面環繞並垂直於該中心軸,且該平直面位於該周邊區或該光線吸收部。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平直面的寬度為w,其滿足下列條件:0.03mm<w<0.52mm。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光學鏡頭的該透鏡的數量為二片以上,該些透鏡中的至少一者為該雙色模造透鏡,一連接結構位於該雙色模造透鏡的該周邊區及該光線吸收部的至少一者,該連接結構包含一連接面及一承靠面,該連接面為一環形圓錐面,該承靠面與該中心軸垂直並較該連接面遠離該中心軸,該連接結構與該雙色模造透鏡相鄰的一該透鏡連接,且該連接結構使該雙色模造透鏡與相鄰的該透鏡對正該中心軸。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連接面與該承靠面的夾角為α,其滿足下列條件:95度<α<135度。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連接結構位於該光線吸收部。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連接結構位於該周邊區。
  23.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相機模組,該相機模組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光學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光學鏡頭的一成像面。
TW106126959A 2016-12-14 2016-12-14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123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6959A TWI612354B (zh) 2016-12-14 2016-12-14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6959A TWI612354B (zh) 2016-12-14 2016-12-14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12354B TWI612354B (zh) 2018-01-21
TW201821848A true TW201821848A (zh) 2018-06-16

Family

ID=61728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6959A TWI612354B (zh) 2016-12-14 2016-12-14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1235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9750B (zh) * 2019-03-20 2020-04-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CN112444927A (zh) * 2019-08-30 2021-03-05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镜片组、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
TWI742411B (zh) * 2019-07-26 2021-10-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雜光消除結構之光學元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2400B (zh) 2018-12-14 2020-05-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703342B (zh) 2019-03-29 2020-09-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US11703656B2 (en) 2019-09-19 2023-07-18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Lens mount, optical element, and lens module
TWI813011B (zh) * 2021-08-09 2023-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98008B (zh) * 2022-02-25 2023-04-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透鏡元件、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28705B (zh) * 2012-10-16 2017-03-0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
TWI581030B (zh) * 2015-04-27 2017-05-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TWM520143U (zh) * 2015-12-17 2016-04-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531602U (zh) * 2016-06-30 2016-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9750B (zh) * 2019-03-20 2020-04-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CN111722361A (zh) * 2019-03-20 2020-09-2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
CN111722361B (zh) * 2019-03-20 2022-05-24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
US11435500B2 (en) 2019-03-20 2022-09-0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42411B (zh) * 2019-07-26 2021-10-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雜光消除結構之光學元件
CN112444927A (zh) * 2019-08-30 2021-03-05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镜片组、光学镜头及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12354B (zh) 2018-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8614B (zh)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12354B (zh) 含有雙色模造透鏡的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US10928560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with dual molded optical elem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623787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1891B (zh) 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03342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28690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KR101503982B1 (ko) 렌즈 모듈
TWI657281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578388U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3960767A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732541B (zh) 成像透鏡組與成像鏡頭模組
TWI689750B (zh)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33354B (zh) 成像鏡頭、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91782B (zh)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9526B (zh) 成像鏡頭、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2334689A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201344278A (zh) 微型鏡頭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