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1411A - 含氮六員雜環衍生物及含有此等之醫藥組成物 - Google Patents

含氮六員雜環衍生物及含有此等之醫藥組成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21411A
TW201821411A TW106136132A TW106136132A TW201821411A TW 201821411 A TW201821411 A TW 201821411A TW 106136132 A TW106136132 A TW 106136132A TW 106136132 A TW106136132 A TW 106136132A TW 201821411 A TW201821411 A TW 20182141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ituted
unsubstituted
group
aromatic
aromatic heterocycl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61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井啓一朗
緒方雄貴
小林尚武
中橋徳文
甲斐浩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鹽野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鹽野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鹽野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14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141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3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61K31/44Non condensed pyridines; Hydrogenated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1/455Nicotinic acids, e.g. niacin; Derivatives thereof, e.g. esters, ami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atoms, e.g. piperazine or tetrazines
    • A61K31/505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 A61K31/513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having oxo group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heterocyclic ring, e.g. cytosi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53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hree nitrogen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e.g. chlorazanil, melami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53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at least one nitrogen and one oxygen as the ring hetero atoms, e.g. 1,2-oxazines
    • A61K31/53751,4-Oxazines, e.g. morpholine
    • A61K31/53771,4-Oxazines, e.g. morpholine not condensed and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s, e.g. timol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61P25/24Antidepress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61P25/28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for treating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g. nootropic agents, cognition enhancers, drugs for treating Alzheimer's disease or other forms of dement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43/00Drugs for specific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P1/00-A61P41/00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A61P9/1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eating ischaemic or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 e.g. antianginal drugs, coronary vasodilators, drugs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tinopathy, cerebrovascula insufficiency, renal arteriosclerosi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1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1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13/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no bond between the ring nitrogen atom and a non-ring member or having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 C07D213/6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no bond between the ring nitrogen atom and a non-ring member or having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213/78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 C07D213/84Nitriles
    • C07D213/85Nitriles in position 3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39/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diazine or hydrogenated 1,3-diazine rings
    • C07D239/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diazine or hydrogenated 1,3-diaz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239/2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diazine or hydrogenated 1,3-diaz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39/28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diazine or hydrogenated 1,3-diaz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239/46Two or more oxygen, sulphur or nitrogen atoms
    • C07D239/47One nitrogen atom and one oxygen or sulfur atom, e.g. cytosi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5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having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251/00
    • C07D25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having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251/00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253/061,2,4-Triazi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 C07D40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1/1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hain containing hetero atoms as chain li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 C07D40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3/1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hain containing hetero atoms as chain li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5/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C07D405/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5/1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hain containing hetero atoms as chain li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1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 C07D41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17/1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hain containing hetero atoms as chain link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eur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Psychiatr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具有P2X7受體抑制作用之新穎化合物及具有P2X7受體抑制作用之醫藥組成物。
一種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等: (式中,Y1為O等;R1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等;R2a、R2b、R2c及R2d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等;R7a為氫原子等;R3等, 環B為六員芳香族碳環等;R9a及R10a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等;R5為氫原子等;n為1至5的整數;m為0至4的整數;p1為0至3的整數)。

Description

含氮六員雜環衍生物及含有此等之醫藥組成物
本發明係關於有用於治療與P2X7受體相關之疾患或狀態之化合物,以及含有該化合物之醫藥組成物。
腺苷三磷酸(ATP)在細胞內係作用為能量源或磷酸化基質,另一方面,在細胞外係作用為信息傳遞物質。已知ATP會因細胞損傷、炎症、侵害刺激、血中氧濃度降低等各式各樣的刺激而被釋放至細胞外,同時與其他神經傳遞物質同樣地自神經末稍被釋放(非專利文獻1)。釋放至細胞外之ATP係經由ATP受體負責各種細胞外信息傳遞。
ATP受體係大致區分為離子通道型P2X家族及G蛋白偶合型P2Y家族。P2X家族係已知7種亞型,其形成同源三聚體或與其他P2X亞型形成異源三聚體並發揮作為通道的機能。
P2X7受體為隸屬於P2X家族之非選擇性陽 離子通道,發揮作為同源三聚體之機能。因細胞外之ATP而開啟,陽離子便流入細胞內。在反覆刺激時等會使細胞內訊息亢進,經由泛連接蛋白(pannexin)等半通道在膜上形成小孔(非專利文獻2)。此會誘發ATP等小徑分子釋放至細胞外,同時誘導細胞進一步活化。已報導P2X7受體的活化會引起炎症性細胞介素,特別是介白素1β及介白素18的成熟及釋放,涉及到炎症或免疫反應、疼痛等(非專利文獻3)。因此,一般認為P2X7受體涉及到疼痛、中樞性疾患、免疫性疾患及炎症性疾患等(非專利文獻7至8及專利文獻1)。
已確認P2X7受體係表現於巨噬細胞、肥胖細胞、小神經膠細胞、星狀神經膠細胞等。已報導在P2X7受體基因剔除小鼠中,炎症或神經損傷後之疼痛減弱(非專利文獻4)。此外,已明白在小鼠之基因多型分析中,第451號胺基酸涉及到受體活化後之小孔形成,與神經損傷後之疼痛強度相關(非專利文獻5)。由以慢性疼痛患者作為對象之人類的基因多型分析亦報導同樣的機能缺失型變異,一般認為抑制此受體可成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變形性關節炎、神經障礙性疼痛等慢性疼痛之治療藥。
此外,由P2X7受體之表現分析或使用基因剔除小鼠之分析等,已報導P2X7受體涉及到多發性硬化症、脊髓損傷、腦中風、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憂鬱症等中樞性疾患(非專利文獻6),其抑制藥有可成為治療藥之可能性。
在專利文獻2至5中,已記載顯示出鎮痛作用之化合物,但與本發明化合物結構不同,並未記載亦未暗示有關P2X7抑制作用。
在專利文獻6及7中,已記載具有與本發明化合物類似的結構之化合物顯示出鎮痛活性,但並未記載亦未暗示有關P2X7抑制作用。
在專利文獻8及9中,已記載具有P2X7抑制作用之化合物,但與本發明所涉及之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結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2/036193號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第2014/200078號
[專利文獻3]國際公開第2013/089212號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第2012/020749號
[專利文獻5]國際公開第2010/092966號
[專利文獻6]國際公開第2013/118855號
[專利文獻7]國際公開第2012/020742號
[專利文獻8]國際公開第2015/099107號
[專利文獻9]國際公開第2016/171249號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Burnstock G., Mol Pain. 2009. 5. 69
[非專利文獻2]Baroja-Mazo A et al.,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3. 1828. 79-93
[非專利文獻3]MacKenzie A et al., Immunity. 2001. 15. 825-835
[非專利文獻4]Chessell IP et al., Pain. 2005. 114. 386-396
[非專利文獻5]Sorge RE et al., Nature Med. 2012. 18. 595-599
[非專利文獻6]Skaper SD et al., FASEB J. 2010. 24. 337-345
[非專利文獻7]Takenouchi T et al., Arch Immunol Ther Exp (Warsz). 2010 Apr; 58(2):91-6
[非專利文獻8]Friedle SA et al., Recent Pat CNS Drug Discov. 2010 Jan; 5(1):35-45
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具有P2X7受體抑制作用之新穎化合物及具有P2X7受體抑制作用之醫藥組成物。
本發明係關於以下(1”)、(1’)、(1)至(49)、(50’)、(51”)至(56”)及(1001)至(1007)。
(1”)一種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式中,Y1為N(RY)、O或S;RY為氫原子、羥基、氰基、羧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R1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R2a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R2b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與同一碳原子鍵結之R2a及R2b可共同形成側氧基;R7a為氫原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R2c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 R2d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與同一碳原子鍵結之R2c及R2d可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或者2個R2c可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R3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環B為六員芳香族碳環、六員非芳香族碳環、六員芳香族雜環或六員非芳香族雜環;環C為五員非芳香族碳環、五員芳香族雜環或五員非芳香族雜環;環D為五員非芳香族碳環、六員非芳香族碳環或六員芳香族碳環;R9a及R9b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R10a、R10b、R10c及R10d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羥基、羧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 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亞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亞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亞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 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 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亞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亞碸亞胺基;R9a、R9b、R10a及R10b可為下述a)或b);a)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9a及R10a或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9b及R10b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b)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2個R10a或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2個R10b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R10e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R5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 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 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 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胺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胺基;n為1至5的整數;m為0至4的整數;p1為0至3的整數;p2為0至2的整數;p3為0至2的整數;惟,排除下列化合物:
(1’)一種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式中,Y1為N(RY)、O或S;RY為氫原子、羥基、氰基、羧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R1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 R2a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R2b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與同一碳原子鍵結之R2a及R2b可共同形成側氧基;R7a為氫原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R2c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R2d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與同一碳原子鍵結之R2c及R2d可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或者2個R2c可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R3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環B為六員芳香族碳環、六員非芳香族碳環、六員芳香族雜環或六員非芳香族雜環;環C為五員非芳香族碳環、五員芳香族雜環或五員非芳香族雜環; 環D為五員非芳香族碳環、六員非芳香族碳環或六員芳香族碳環;R9a及R9b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R10a、R10b、R10c及R10d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羥基、羧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 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 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亞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亞碸亞胺基;R9a、R9b、R10a及R10b可為下述a)或b);a)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9a及R10a或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9b及R10b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b)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2個R10a或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2個R10b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R10c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R5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 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胺 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 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胺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胺基;n為1至5的整數;m為0至4的整數;p1為0至3的整數;p2為0至2的整數; p3為0至2的整數;惟,排除下列化合物:
(1)
一種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式中,Y1為N(RY)、O或S;RY為氫原子、羥基、氰基、羧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R1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 族雜環式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R2a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R2b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與同一碳原子鍵結之R2a及R2b可共同形成側氧基;R7a為氫原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R2c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R2d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與同一碳原子鍵結之R2c及R2d可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或者2個R2c可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R3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環B為六員芳香族碳環、六員非芳香族碳環、六員芳香族雜環或六員非芳香族雜環;環C為五員非芳香族碳環、五員芳香族雜環或五員非 芳香族雜環;環D為五員非芳香族碳環或六員非芳香族碳環;R9a及R9b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R10a、R10b、R10c及R10d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羥基、羧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 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 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R9a、R9b、R10a及R10b可為下述a)或b);a)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9a及R10a或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9b及R10b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b)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2個R10a或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2個R10b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R10e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R5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 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 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 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胺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胺基;n為1至5的整數;m為0至4的整數;p1為0至3的整數;p2為0至2的整數; p3為0至2的整數;惟,排除下列化合物:
(2)
一種式(I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式中,Y1、R2a、R2b、R2c、R2d、R5、R7a、n及m與上述(1)同意義;R6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 胺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胺基;R1為經取代之苯基;a)m為0時,R3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環B’為吡啶;R10aa為鹵素、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R10ab為鹵素、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R10ac為鹵素、羥基、羧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 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 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 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9a及R10aa或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10ab及R10ac可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環B、環C、環D、R9a、R9b、R10a、R10b、R10c、R10d、R10e、p1、p2及p3與上述(1)同意義);b)m為1至4時,R3與上述(1)同意義;惟,R5非為甲氧基;惟,排除下列化合物:
(3)
一種式(II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式中,Y1、R1、R2a、R2b、R2c、R2d、R3、R5、R7a、n及m與上述(1)同意義;R6與上述(2)同意義;R4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胺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胺基;惟,排除下列化合物:
(4)
如上述(3)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4為氰基。
(5)
如上述(2)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6為氫原子、鹵素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6)
如上述(2)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6為氫原子。
(7)
如上述(1”)、(1’)及(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3為下式所示之基:
(8)
如上述(1”)、(1’)及(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環C為五員芳香族雜環。
(9)
如上述(1”)、(1’)及(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環C為吡唑。
(10)
如上述(1”)、(1’)及(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3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R9a、R10a及p1與上述(1)同意義;環B’與上述(2)同意義)。
(11)
如上述(1”)、(1’)及(1)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及R10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羥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 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
(12)
如上述(1”)、(1’)及(1)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及R10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羥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
(13)
如上述(1”)、(1’)及(1)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及R10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 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
(14)
如上述(1”)、(1’)及(1)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及R10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
(15)
如上述(1”)、(1’)及(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3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R9a與上述(1)同意義;環B’及R10ac與上述(2)同意義;R10ad為鹵素、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 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10ac及R10ad可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
(16)
如上述(15)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d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 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
(17)
如上述(15)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d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
(18)
如上述(15)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d為鹵素。
(19)
如上述(1”)、(1’)、(1)及(3)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3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R9a與上述(1)同意義,R10aa、R10ab及R10ac與上述(2)同意義。
(20)
如上述(1”)、(1’)及(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3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R9a與上述(1)同意義,R10aa、R10ab及R10ac與上述(2)同意義。
(21)
如上述(2)及(19)至(2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a及R10a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
(22)
如上述(2)及(19)至(2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a及R10a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23)
如上述(2)及(19)至(2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a及R10a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
(24)
如上述(2)及(15)至(2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c為鹵素、羥基、羧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 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 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 族雜環胺磺醯基。
(25)
如上述(2)及(15)至(2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c為鹵素、羥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
(26)
如上述(2)及(15)至(2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c為鹵素、胺甲醯基、氰基、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
(27)
如上述(2)及(15)至(2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 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c為鹵素、胺甲醯基、氰基、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
(28)
如上述(1”)、(1’)及(1)至(2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9a及R9b各自獨立地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29)
如上述(1”)、(1’)及(1)至(2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9a及R9b各自獨立地為未經取代之烷基。
(30)
如上述(1”)、(1’)及(1)至(2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鍵結至鄰接的環構成原子之R9a及R10a或鍵結至鄰接的環構成原子之R9b及R10b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或者鍵結至鄰接的環構成原子之2個R10a或鍵結至鄰接的環構成原子之2個R10b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或者 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9a及R10aa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或者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10ab及R10ac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或者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10ac及R10ad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
(31)
如上述(1”)、(1’)及(1)至(2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鍵結至鄰接的環構成原子之R9a及R10a或鍵結至鄰接的環構成原子之R9b及R10b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或者鍵結至鄰接的環構成原子之2個R10a或鍵結至鄰接的環構成原子之2個R10b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或者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9a及R10aa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或者 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10ab及R10ac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或者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10ac及R10ad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
(32)
如上述(1”)、(1’)及(1)至(3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R1a、R1b及R1c各自獨立地為鹵素。
(33)
如上述(3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a、R1b及R1c各自獨立地為氟原子或氯原子。
(34)
如上述(3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a、R1b及R1c為氟原子。
(35)
如上述(1”)、(1’)及(1)至(3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5為氫原子、鹵素、羥基、 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胺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胺基。
(36)
如上述(1”)、(1’)及(1)至(3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5為氫原子、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
(37)
如上述(1”)、(1’)及(1)至(3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5為氫原子、鹵素、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38)
如上述(1”)、(1’)及(1)至(3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Y1為O。
(39)
如上述(1”)、(1’)及(1)至(3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2a及R2b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或鹵素。
(40)
如上述(1”)、(1’)及(1)至(3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2a及R2b為氫原子。
(41)
如上述(1”)、(1’)及(1)至(4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2c及R2d為氫原子。
(42)
如上述(1”)、(1’)及(1)至(4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7a為氫原子。
(43)
如上述(1”)、(1’)及(1)至(4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n為1。
(44)
如上述(1”)、(1’)及(1)至(4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m為0。
(45)
如上述(1”)、(1’)及(1)至(4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2c及R2d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或鹵素。
(46)
如上述(1”)、(1’)及(1)至(4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2c及R2d為氫原子。
(47)
一種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該化合物為化合物 I-0003、化合物I-0005、化合物I-0016、化合物I-0017、化合物I-0019、化合物I-0023、化合物I-0024、化合物I-0057、化合物I-0058、化合物I-0059、化合物I-0060、化合物I-0061、化合物I-0062、化合物I-0063、化合物I-0064、化合物I-0065、化合物I-0066、化合物I-0067、化合物I-0068、化合物I-0069、化合物I-0078、化合物I-0081、化合物I-0090、化合物I-0117、化合物I-0122、化合物I-0129、化合物I-0145、化合物I-0160、化合物I-0170、化合物I-0201、化合物I-0206、化合物I-0216、化合物I-0225、化合物I-0233、化合物I-0234、化合物I-0241、化合物I-0251及化合物I-0262。
(48)
一種醫藥組成物,其含有上述(1”)、(1’)及(1)至(4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49)
如上述(48)所記載之醫藥組成物,其係P2X7受體抑制劑。
(50’)
如上述(1’)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式(I)為式(I’): 式中,=A-為=N-或=CR1b-;R1a、R1b及R1c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或鹵素;R5為氫原子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R9a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A’-為=N-或=CR10aa-;R10aa及R10ad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R10ab為氫原子、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或羥基;R10ac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醯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亞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亞碸亞胺基;惟,在=A’-為=CR10aa-,=A-為=CR1b-之情況,R10ab非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
(50”)
如上述(50’)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A-為=CR1b-,=A’-為=CR10aa-,R10aa、R10ab及R10ad為氫原子。
(51”)
如上述(50’)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該化合物係選自化合物I-0061、I-0090、化合物I-0117、化合物I-0122、化合物I-0129、化合物I-0145、化合物I-0160、化合物I-0170、化合物I-0201、化合物I-0206、化合物I-0216、化合物I-0225、化合物I-0233、化合物I-0234、化合物I-0241、化合物I-0251及化合物I-0262。
(52”)
一種P2X7受體抑制劑,其含有上述(1”)、(1’)、(1)至(47)、(50’)、(50”)及(5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53”)
一種醫藥組成物,其含有上述(50’)、(50”)或(51”)中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54”)
如上述(53”)所記載之醫藥組成物,其係P2X7受體抑制劑。
(55”)
如上述(1”)、(1’)、(1)至(47)、(50’)、(50”)及(51”) 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係用於治療及/或預防與P2X7受體相關之疾患。
(56”)
一種與P2X7受體相關之疾患之治療及/或預防方法,其特徵為投予上述(1”)、(1’)、(1)至(47)、(50’)、(50”)及(5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1001)一種用於經口投予之醫藥組成物,其含有上述(1”)、(1”)、(1)至(47)、(50’)、(50”)及(5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1002)如上述(1001)所記載之醫藥組成物,其係錠劑、散劑、顆粒劑、膠囊劑、丸劑、薄膜劑、懸浮劑、乳劑、酏劑、糖漿劑、檸檬水劑、酒精劑、芳香水劑、萃取物劑、煎劑或酊劑。
(1003)如上述(1002)所記載之醫藥組成物,其係糖衣錠、薄膜包衣錠、腸溶性包衣錠、緩釋錠、口含錠、舌下錠、口頰錠、咀嚼錠、口腔內崩解錠、乾糖漿、軟膠囊劑、微膠囊劑或緩釋性膠囊劑。
(1004)一種用於非經口投予之醫藥組成物,其含有上述(1”)、(1’)、(1)至(47)、(50’)、(50”)及(5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1005)如上述(1004)所記載之醫藥組成物,其係用於經皮、皮下、靜脈內、動脈內、肌肉內、腹腔內、經黏膜、吸入、經鼻、點眼、點耳或陰道內投予。
(1006)如上述(1004)或(1005)所記載之醫藥組成物,其 係注射劑、點滴劑、點眼劑、點鼻劑、點耳劑、氣霧劑、吸入劑、洗劑、注入劑、塗佈劑、含漱劑、浣腸劑、軟膏劑、硬膏劑、凍膠劑、乳霜劑、貼附劑、糊劑、外用散劑或栓劑。
(1007)一種小兒用或高齡者用醫藥組成物,其含有上述(1”)、(1’)、(1)至(47)、(50’)、(50”)及(5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本發明所涉及之化合物具有對P2X7受體之抑制作用,有用於作為與P2X7相關之疾患或狀態之治療劑及/或預防劑。
以下對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各用語的意義進行說明。各用語在沒有特別斷定之前提下,無論是在單獨使用之情況,或是在與其他用語組合使用之情況,皆以同一意義使用。
「由...所組成」之用語係意味僅具有構成要件。
「包含」之用語係意味並不限定於構成要件,不排除未記載之要素。
所謂的「鹵素」,係包含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及碘原子。特定而言,較佳為氟原子及氯原子。
所謂的「烷基」,係包含碳數1至15,較佳 為碳數1至10,更佳為碳數1至6,再佳為碳數1至4的直鏈或分枝狀烴基。可列舉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正戊基、異戊基、新戊基、正己基、異己基、正庚基、異庚基、正辛基、異辛基、正壬基、正癸基等。
作為「烷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正戊基。作為更佳態樣,可列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第三丁基。
所謂的「烯基」,係包含在任意位置具有1個以上雙鍵之碳數2至15,較佳為碳數2至10,更佳為碳數2至6,再佳為碳數2至4的直鏈或分枝狀烴基。可列舉例如乙烯基、烯丙基、丙烯基、異丙烯基、丁烯基、異丁烯基、異戊二烯基、丁二烯基、戊烯基、異戊烯基、戊二烯基、己烯基、異己烯基、己二烯基、庚烯基、辛烯基、壬烯基、癸烯基、十一烯基、十二烯基、十三烯基、十四烯基、十五烯基等。
作為「烯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乙烯基、烯丙基、丙烯基、異丙烯基、丁烯基。
所謂的「炔基」,係包含在任意位置具有1個以上三鍵之碳數2至10,較佳為碳數2至8,更佳為碳數2至6,再佳為碳數2至4的直鏈或分枝狀烴基。包含例如乙炔基、丙炔基、丁炔基、戊炔基、己炔基、庚炔基、辛炔基、壬炔基、癸炔基等。此等亦可進一步在任意位置 具有雙鍵。
作為「炔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乙炔基、丙炔基、丁炔基、戊炔基。
所謂的「芳香族碳環」,係意味單環或2環以上的環狀芳香族烴環。可列舉例如苯環、萘環、蒽環、菲環等。
作為「芳香族碳環」之較佳態樣,可列舉苯環。
所謂的「芳香族碳環式基」,係意味單環或2環以上的環狀芳香族烴基。可列舉例如苯基、萘基、蒽基、菲基等。
作為「芳香族碳環式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苯基。
所謂的「非芳香族碳環」,係意味單環或2環以上的環狀飽和烴環或環狀非芳香族不飽和烴環。2環以上的非芳香族碳環亦包含上述「芳香族碳環」中之環縮合至單環或2環以上的非芳香族碳環而成者。
再者,「非芳香族碳環」亦包含以下列方式進行交聯之環或螺環。
作為單環的非芳香族碳環,較佳為碳數3至16,更佳為碳數3至12,再佳為碳數4至8。可列舉例如環丙烷、環丁烷、環戊烷、環己烷、環庚烷、環辛烷、環壬烷、環癸烷、環丙烯、環丁烯、環戊烯、環己烯、環庚烯、環己 二烯等。
作為2環以上的非芳香族碳環,可列舉例如二氫茚、茚、苊烯、四氫萘、茀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碳環式基」,係意味單環或2環以上的環狀飽和烴基或環狀非芳香族不飽和烴基。2環以上的非芳香族碳環式基亦包含上述「芳香族碳環式基」中之環縮合至單環或2環以上的非芳香族碳環式基而成者。
再者,「非芳香族碳環式基」亦包含以下列方式進行交聯之基或形成螺環之基。
作為單環的非芳香族碳環式基,較佳為碳數3至16,更佳為碳數3至12,再佳為碳數4至8。可列舉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環辛基、環壬基、環癸基、環丙烯基、環丁烯基、環戊烯基、環己烯基、環庚烯基、環己二烯基等。
作為2環以上的非芳香族碳環式基,可列舉例如二氫茚基、茚基、苊烯基、四氫萘基、茀基等。
所謂的「芳香族雜環」,係意味在環內具有1個以上任意選自O、S及N之相同或不同的雜原子之單環或2環以上的芳香族環。
2環以上的芳香族雜環亦包含上述「芳香族碳環」中之環縮合至單環或2環以上的芳香族雜環而成者。
作為單環的芳香族雜環,較佳為五至八員,更佳為五員或六員。可列舉例如吡咯、咪唑、吡唑、吡啶、嗒、嘧啶、吡、三唑、三、四唑、呋喃、噻吩、異唑、唑、二唑、異噻唑、噻唑、噻二唑等。
作為2環的芳香族雜環,可列舉例如吲哚、異吲哚、吲唑、吲、喹啉、異喹啉、噌啉、呔、喹唑啉、啶、喹喏啉、嘌呤、喋啶、苯并咪唑、苯并異唑、苯并唑、苯并二唑、苯并異噻唑、苯并噻唑、苯并噻二唑、苯并呋喃、異苯并呋喃、苯并噻吩、苯并三唑、咪唑并吡啶、三唑并吡啶、咪唑并噻唑、吡并嗒唑并吡啶、噻唑并吡啶等。
作為3環以上的芳香族雜環,可列舉例如咔唑、吖啶、二苯并哌喃、啡噻、啡噻、啡、二苯并呋喃等。
所謂的「芳香族雜環式基」,係意味在環內具有1個以上任意選自O、S及N之相同或不同的雜原子之單環或2環以上的芳香族環式基。
2環以上的芳香族雜環式基亦包含上述「芳香族碳環式基」中之環縮合至單環或2環以上的芳香族雜環式基而成者。
作為單環的芳香族雜環式基,較佳為五至八員,更佳為五員或六員。可列舉例如吡咯基、咪唑基、吡唑基、吡啶基、嗒基、嘧啶基、吡基、三唑基、三基、四唑基、呋喃基、噻吩基、異唑基、唑基、二唑基、異噻唑基、噻唑基、噻二唑基等。
作為2環的芳香族雜環式基,可列舉例如吲哚基、異吲哚基、吲唑基、吲基、喹啉基、異喹啉基、噌啉基、呔基、喹唑啉基、啶基、喹喏啉基、嘌呤基、喋啶基、苯并咪唑基、苯并異唑基、苯并唑基、苯并二唑基、苯并異噻唑基、苯并噻唑基、苯并噻二唑基、苯并呋喃基、異苯并呋喃基、苯并噻吩基、苯并三唑基、咪唑并吡啶基、三唑并吡啶基、咪唑并噻唑基、吡并嗒基、唑并吡啶基、噻唑并吡啶基等。
作為3環以上的芳香族雜環式基,可列舉例如咔唑基、吖啶基、二苯并哌喃基、啡噻基、啡噻基、啡基、二苯并呋喃基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雜環」,係意味在環內具有1個以上任意選自O、S及N之相同或不同的雜原子之單環或2環以上的環狀非芳香族環。
2環以上的非芳香族雜環亦包含上述「芳香族碳環」、「非芳香族碳環」及/或「芳香族雜環」中之各環縮合至單環或2環以上的非芳香族雜環而成者。再者,2環以上的非芳香族雜環亦包含上述「非芳香族碳環」中之環縮合至單環或2環以上的芳香族雜環而成者。
再者,「非芳香族雜環」亦包含以下列方式進行交聯之環或螺環。
作為單環的非芳香族雜環,較佳為三至八員,更佳為五員或六員。可列舉例如二烷、硫雜環丙烷、氧雜環丙烷、氧雜環丁烷、氧雜硫雜環戊烷、氮雜環丁烷、硫雜環己烷、四氫噻唑、吡咯啶、吡咯啉、咪唑啶、咪唑啉、吡唑啶、吡唑啉、哌啶、哌、嗎啉、硫嗎啉、二氫吡啶、四氫吡啶、四氫呋喃、四氫哌喃、二氫噻唑、四氫噻唑、四氫異噻唑、二氫、六氫氮雜環庚烯、四氫二氮雜環庚烯、四氫嗒、六氫嘧啶、二氧雜環戊烷、二、氮雜環丙烷、二氧雜環己烯、氧雜環庚烷、硫雜環戊烷、硫雜環己烯、噻等。
作為2環以上的非芳香族雜環,可列舉例如吲哚啉、異吲哚啉、二氫苯并哌喃、異二氫苯并哌喃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雜環式基」,係意味在環內具有1個以上任意選自O、S及N之相同或不同的雜原子之單環或2環以上的環狀非芳香族環式基。
2環以上的非芳香族雜環式基亦包含上述「芳香族碳環式基」、「非芳香族碳環式基」及/或「芳香族雜環式基」中之各環縮合至單環或2環以上的非芳香族雜環式基而成者。再者,2環以上的非芳香族雜環式基亦包含上述「非芳香族碳環式基」中之環縮合至單環或2環以上的芳香族雜環式基而成者。
再者,「非芳香族雜環式基」亦包含以下列方式進行交聯之基或形成螺環之基。
作為單環的非芳香族雜環式基,較佳為三至八員,更佳為五員或六員。可列舉例如二氧雜環己基、硫雜環丙基、氧雜環丙基、氧雜環丁基、氧雜硫雜環戊基、氮雜環丁基、硫雜環己基、四氫噻唑基、吡咯啶基、吡咯啉基、咪唑啶基、咪唑啉基、吡唑啶基、吡唑啉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N-嗎啉基、硫嗎啉基、N-硫嗎啉基、二氫吡啶基、四氫吡啶基、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二氫噻唑基、四氫噻唑基、四氫異噻唑基、二氫基、六氫氮雜環庚烯基、四氫二氮雜環庚烯基、四氫嗒基、六氫嘧啶基、二氧雜環戊基、二基、氮雜環丙基、二氧雜環己烯基、氧雜環庚基、硫雜環戊基、硫雜環己烯基、噻基等。
作為2環以上的非芳香族雜環式基,可列舉例如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二氫苯并哌喃基、異二氫苯并哌喃基等。
所謂的「烷氧基」,係意味上述「烷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第三丁氧基、異丁氧基、第二丁氧基、戊氧基、異戊氧基、己氧基等。
作為「烷氧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異丙氧基、第三丁氧基。
所謂的「烯氧基」,係意味上述「烯基」鍵 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烯氧基、烯丙氧基、1-丙烯氧基、2-丁烯氧基、2-戊烯氧基、2-己烯氧基、2-庚烯氧基、2-辛烯氧基等。
所謂的「炔氧基」,係意味上述「炔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炔氧基、1-丙炔氧基、2-丙炔氧基、2-丁炔氧基、2-戊炔氧基、2-己炔氧基、2-庚炔氧基、2-辛炔氧基等。
所謂的「烷硫基」,係意味上述「烷基」與氫硫基之硫原子所鍵結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甲硫基、乙硫基、正丙硫基、異丙硫基等。
所謂的「烯硫基」,係意味上述「烯基」與氫硫基之硫原子所鍵結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烯硫基、丙烯硫基等。
所謂的「炔硫基」,係意味上述「炔基」與氫硫基之硫原子所鍵結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炔硫基、丙炔硫基等。
所謂的「烷胺基」,係意味上述「烷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甲胺基、乙胺基、異丙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作為「烷胺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甲胺基、乙胺基。
所謂的「烯胺基」,係意味上述「烯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烯胺基、丙烯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 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炔胺基」,係意味上述「炔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炔胺基、丙炔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烷羰基」,係意味上述「烷基」鍵結至羰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甲羰基、乙羰基、丙羰基、異丙羰基、第三丁羰基、異丁羰基、第二丁羰基、戊羰基、異戊羰基、己羰基等。
作為「烷羰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甲羰基、乙羰基、正丙羰基。
所謂的「烯羰基」,係意味上述「烯基」鍵結至羰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烯羰基、丙烯羰基等。
所謂的「炔羰基」,係意味上述「炔基」鍵結至羰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炔羰基、丙炔羰基等。
所謂的「烷磺醯基」,係意味上述「烷基」鍵結至磺醯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甲磺醯基、乙磺醯基、丙磺醯基、異丙磺醯基、第三丁磺醯基、異丁磺醯基、第二丁磺醯基等。
作為「烷磺醯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甲磺醯基、乙磺醯基。
所謂的「烯磺醯基」,係意味上述「烯基」鍵結至磺醯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烯磺醯基、丙烯磺醯基等。
所謂的「炔磺醯基」,係意味上述「炔基」鍵結至磺醯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炔磺醯基、丙炔磺醯基等。
所謂的「烷羰氧基」,係意味上述「烷羰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甲羰氧基、乙羰氧基、丙羰氧基、異丙羰氧基、第三丁羰氧基、異丁羰氧基、第二丁羰氧基等。
作為「烷羰氧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甲羰氧基、乙羰氧基。
所謂的「烯羰氧基」,係意味上述「烯羰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烯羰氧基、丙烯羰氧基等。
所謂的「炔羰氧基」,係意味上述「炔羰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炔羰氧基、丙炔羰氧基等。
所謂的「烷氧羰基」,係意味上述「烷氧基」鍵結至羰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甲氧羰基、乙氧羰基、丙氧羰基、異丙氧羰基、第三丁氧羰基、異丁氧羰基、第二丁氧羰基、戊氧羰基、異戊氧羰基、己氧羰基等。
作為「烷氧羰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甲氧羰基、乙氧羰基、丙氧羰基。
所謂的「烯氧羰基」,係意味上述「烯氧基」鍵結至羰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烯氧羰基、丙烯氧羰基等。
所謂的「炔氧羰基」,係意味上述「炔氧基」鍵結至羰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炔氧羰基、丙炔氧羰基等。
所謂的「烷磺醯氧基」,係意味上述「烷磺醯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甲磺醯氧基、乙磺醯氧基、丙磺醯氧基、異丙磺醯氧基、第三丁磺醯氧基、異丁磺醯氧基、第二丁磺醯氧基等。
作為「烷磺醯氧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甲磺醯氧基、乙磺醯氧基。
所謂的「烯磺醯氧基」,係意味上述「烯磺醯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烯磺醯氧基、丙烯磺醯氧基等。
所謂的「炔磺醯氧基」,係意味上述「炔磺醯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炔磺醯氧基、丙炔磺醯氧基等。
所謂的「烷氧磺醯基」,係意味上述「烷氧基」鍵結至磺醯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甲氧磺醯基、乙氧磺醯基、丙氧磺醯基、異丙氧磺醯基、第三丁氧磺醯基、異丁氧磺醯基、第二丁氧磺醯基、戊氧磺醯基、異戊氧磺醯基、己氧磺醯基等。
作為「烷氧磺醯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甲氧磺醯基、乙氧磺醯基、丙氧磺醯基。
所謂的「烯氧磺醯基」,係意味上述「烯氧基」鍵結至磺醯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烯氧磺醯基、 丙烯氧磺醯基等。
所謂的「炔氧磺醯基」,係意味上述「炔氧基」鍵結至磺醯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炔氧磺醯基、丙炔氧磺醯基等。
所謂的「烷基胺甲醯基」,係意味上述「烷基」與胺甲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甲基胺甲醯基、乙基胺甲醯基等。再者,胺甲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烯基胺甲醯基」,係意味上述「烯基」與胺甲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烯基胺甲醯基、丙烯基胺甲醯基等。再者,胺甲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炔基胺甲醯基」,係意味上述「炔基」與胺甲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炔基胺甲醯基、丙炔基胺甲醯基等。再者,胺甲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烷基胺磺醯基」,係意味上述「烷基」與胺磺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甲基胺磺醯基、二甲基胺磺醯基等。再者,胺磺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烯基胺磺醯基」,係意味上述「烯基」與胺磺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烯基胺磺醯基、丙烯基胺磺醯基等。再者,胺甲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炔基胺磺醯基」,係意味上述「炔基」與胺磺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炔基胺磺醯基、丙炔基胺磺醯基等。再者,胺甲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烷羰胺基」,係意味上述「烷羰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甲羰胺基、乙羰胺基、丙羰胺基、異丙羰胺基、第三丁羰胺基、異丁羰胺基、第二丁羰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作為「烷羰胺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甲羰胺基、乙羰胺基。
所謂的「烯羰胺基」,係意味上述「烯羰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烯羰胺基、丙烯羰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炔羰胺基」,係意味上述「炔羰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 可列舉例如乙炔羰胺基、丙炔羰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烷磺醯基胺基」,係意味上述「烷磺醯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甲磺醯基胺基、乙磺醯基胺基、丙磺醯基胺基、異丙磺醯基胺基、第三丁磺醯基胺基、異丁磺醯基胺基、第二丁磺醯基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作為「烷磺醯基胺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甲磺醯基胺基、乙磺醯基胺基。
所謂的「烯磺醯基胺基」,係意味上述「烯磺醯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烯磺醯基胺基、丙烯磺醯基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炔磺醯基胺基」,係意味上述「炔磺醯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炔磺醯基胺基、丙炔磺醯基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烷氧羰胺基」,係意味上述「烷氧羰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甲氧羰胺基、乙氧羰胺基、丙氧羰胺基、異丙氧羰胺基、第三丁氧羰胺基、異丁氧羰胺基、第二丁 氧羰胺基、戊氧羰胺基、異戊氧羰胺基、己氧羰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作為「烷氧羰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甲氧羰胺基、乙氧羰胺基、丙氧羰胺基。
所謂的「烯氧羰胺基」,係意味上述「烯氧羰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烯氧羰胺基、丙烯氧羰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炔氧羰胺基」,係意味上述「炔氧羰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乙炔氧羰胺基、丙炔氧羰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烷亞胺基」,係意味上述「烷基」與亞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甲亞胺基、乙亞胺基、正丙亞胺基、異丙亞胺基等。
所謂的「烷氧亞胺基」,係意味上述「烷氧基」與亞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甲氧亞胺基、乙氧亞胺基、正丙氧亞胺基、異丙氧亞胺基等。
「芳香族碳環氧基」、「芳香族碳環胺基」、 「芳香族碳環硫基」、「芳香族碳環羰基」、「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芳香族碳環羰氧基」、「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芳香族碳環氧羰基」、「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芳香族碳環羰胺基」、「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及「芳香族碳環氧羰胺基」之「芳香族碳環」部分亦與上述「芳香族碳環式基」相同。
所謂的「芳香族碳環氧基」,係意味「芳香族碳環」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苯氧基、萘氧基等。
所謂的「芳香族碳環胺基」,係意味「芳香族碳環」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苯胺基、萘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芳香族碳環硫基」,係意味「芳香族碳環」與氫硫基之硫原子所鍵結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苯硫基、萘硫基等。
所謂的「芳香族碳環羰基」,係意味「芳香族碳環」鍵結至羰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苯羰基、萘羰基等。
所謂的「芳香族碳環磺醯基」,係意味「芳香族碳環」鍵結至磺醯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苯磺醯基、萘磺醯基等。
所謂的「芳香族碳環羰氧基」,係意味上述「芳香族碳環羰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苯羰氧基、萘羰氧基等。
所謂的「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係意味上述「芳香 族碳環磺醯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苯磺醯氧基、萘磺醯氧基等。
所謂的「芳香族碳環氧羰基」,係意味上述「芳香族碳環氧基」鍵結至羰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苯氧羰基、萘氧羰基等。
所謂的「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係意味上述「芳香族碳環氧基」鍵結至磺醯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苯氧磺醯基、萘氧磺醯基等。
所謂的「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係意味「芳香族碳環」與胺甲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苯基胺甲醯基、萘基胺甲醯基等。再者,胺甲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係意味「芳香族碳環」與胺磺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苯基胺磺醯基、萘基胺磺醯基等。再者,胺磺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芳香族碳環羰胺基」,係意味上述「芳香族碳環羰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苯羰胺基、萘羰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係意味上述「芳 香族碳環磺醯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苯磺醯基胺基、萘磺醯基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芳香族碳環氧羰胺基」,係意味上述「芳香族碳環氧羰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苯氧羰胺基、萘氧羰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非芳香族碳環氧基」、「非芳香族碳環胺基」、「非芳香族碳環硫基」、「非芳香族碳環羰基」、「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非芳香族碳環羰胺基」、「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及「非芳香族碳環氧羰胺基」之「非芳香族碳環」部分亦與上述「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相同。
所謂的「非芳香族碳環氧基」,係意味「非芳香族碳環」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環丙氧基、環己氧基、環己烯氧基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碳環胺基」,係意味「非芳香族碳環」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環丙胺基、環己胺基、環己烯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 進行置換。
所謂的「非芳香族碳環硫基」,係意味「非芳香族碳環」與氫硫基之硫原子所鍵結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環丙硫基、環己硫基、環己烯硫基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碳環羰基」,係意味「非芳香族碳環」鍵結至羰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環丙羰基、環己羰基、環己烯羰基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係意味「非芳香族碳環」鍵結至磺醯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環丙磺醯基、環己磺醯基、環己烯磺醯基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係意味上述「非芳香族碳環羰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環丙羰氧基、環己羰氧基、環己烯羰氧基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係意味上述「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環丙磺醯氧基、環己磺醯氧基、環己烯磺醯氧基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係意味上述「非芳香族碳環氧基」鍵結至羰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環丙氧羰基、環己氧羰基、環己烯氧羰基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係意味上述「非芳香族碳環氧基」鍵結至磺醯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環丙氧磺醯基、環己氧磺醯基、環己烯氧磺醯基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係意味「非芳香族碳環」與胺甲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 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環丙基胺甲醯基、環己基胺甲醯基、環己烯基胺甲醯基等。再者,胺甲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係意味「非芳香族碳環」與胺磺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環丙基胺磺醯基、環己基胺磺醯基、環己烯基胺磺醯基等。再者,胺磺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非芳香族碳環羰胺基」,係意味上述「非芳香族碳環羰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環丙羰胺基、環己羰胺基、環己烯羰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係意味上述「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環丙磺醯基胺基、環己磺醯基胺基、環己烯磺醯基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非芳香族碳環氧羰胺基」,係意味上述「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環丙氧羰胺基、環己氧羰胺基、環己烯氧羰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芳香族雜環氧基」、「芳香族雜環胺基」、 「芳香族雜環硫基」、「芳香族雜環羰基」、「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芳香族雜環羰氧基」、「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芳香族雜環氧羰基」、「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芳香族雜環羰胺基」、「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及「芳香族雜環氧羰胺基」之「芳香族雜環」部分亦與上述「芳香族雜環式基」相同。
所謂的「芳香族雜環氧基」,係意味「芳香族雜環」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吡啶氧基、唑氧基等。
所謂的「芳香族雜環胺基」,係意味「芳香族雜環」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吡啶胺基、唑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芳香族雜環硫基」,係意味「芳香族雜環」與氫硫基之硫原子所鍵結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吡啶硫基、唑硫基等。
所謂的「芳香族雜環羰基」,係意味「芳香族雜環」鍵結至羰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吡啶羰基、唑羰基等。
所謂的「芳香族雜環磺醯基」,係意味「芳香族雜環」鍵結至磺醯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吡啶磺醯基、唑磺醯基等。
所謂的「芳香族雜環羰氧基」,係意味上述「芳香族雜環羰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吡啶羰氧基、唑羰氧基等。
所謂的「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係意味上述「芳香族雜環磺醯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吡啶磺醯氧基、唑磺醯氧基等。
所謂的「芳香族雜環氧羰基」,係意味上述「芳香族雜環氧基」鍵結至羰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吡啶氧羰基、唑氧羰基等。
所謂的「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係意味上述「芳香族雜環氧基」鍵結至磺醯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吡啶氧磺醯基、唑氧磺醯基等。
所謂的「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係意味「芳香族雜環」與胺甲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吡啶基胺甲醯基、唑基胺甲醯基等。再者,胺甲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係意味「芳香族雜環」與胺磺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吡啶基胺磺醯基、唑基胺磺醯基等。再者,胺磺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芳香族雜環羰胺基」,係意味上述「芳香族雜環羰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吡啶羰胺基、唑羰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係意味上述「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吡啶磺醯基胺基、唑磺醯基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芳香族雜環氧羰胺基」,係意味上述「芳香族雜環氧羰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吡啶氧羰胺基、唑氧羰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非芳香族雜環氧基」、「非芳香族雜環胺基」、「非芳香族雜環硫基」、「非芳香族雜環羰基」、「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非芳香族雜環羰胺基」、「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及「非芳香族雜環氧羰胺基」之「非芳香族雜環」部分亦與上述「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相同。
所謂的「非芳香族雜環氧基」,係意味「非芳香族雜環」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哌啶氧基、四氫呋喃氧基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雜環胺基」,係意味「非芳香族雜環」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哌啶胺基、四氫呋喃胺基等。再者,胺基 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非芳香族雜環硫基」,係意味「非芳香族雜環」與氫硫基之硫原子所鍵結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哌啶硫基、四氫呋喃硫基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雜環羰基」,係意味「非芳香族雜環」鍵結至羰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哌啶羰基、四氫呋喃羰基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係意味「非芳香族雜環」鍵結至磺醯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哌啶磺醯基、四氫呋喃磺醯基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係意味上述「非芳香族雜環羰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哌啶羰氧基、四氫呋喃羰氧基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係意味上述「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哌啶磺醯氧基、四氫呋喃磺醯氧基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係意味上述「非芳香族雜環氧基」鍵結至羰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哌啶氧羰基、四氫呋喃氧羰基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係意味上述「非芳香族雜環氧基」鍵結至磺醯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哌啶氧磺醯基、四氫呋喃氧磺醯基等。
所謂的「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係意味「非芳香 族雜環」與胺甲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哌啶基胺甲醯基、四氫呋喃基胺甲醯基等。再者,胺甲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係意味「非芳香族雜環」與胺磺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哌啶基胺磺醯基、四氫呋喃基胺磺醯基等。再者,胺磺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非芳香族雜環羰胺基」,係意味上述「非芳香族雜環羰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哌啶羰胺基、四氫呋喃羰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係意味上述「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哌啶磺醯基胺基、四氫呋喃磺醯基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非芳香族雜環氧羰胺基」,係意味上述「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哌啶氧羰胺基、四氫呋喃氧羰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進行置換。
所謂的「鹵烷基」,係意味1個以上的上述「鹵素」鍵結至上述「烷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單氟甲基、單氟乙基、單氟丙基、2,2,3,3,3-五氟丙基、單氯甲基、三氟甲基、三氯甲基、2,2,2-三氟乙基、2,2,2-三氯乙基、1,2-二溴乙基、1,1,1-三氟丙-2-基等。
作為「鹵烷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三氟甲基、三氯甲基。
所謂的「鹵烷氧基」,係意味上述「鹵烷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單氟甲氧基、單氟乙氧基、三氟甲氧基、三氯甲氧基、三氟乙氧基、三氯乙氧基等。
作為「鹵烷氧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三氟甲氧基、三氯甲氧基。
所謂的「鹵烷胺基」,係意味上述「鹵烷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單氟甲胺基、單氟乙胺基、三氟甲胺基、三氯甲胺基、三氟乙胺基、三氯乙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或上述「鹵烷基」進行置換。
作為「鹵烷胺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三氟甲胺基、三氯甲胺基。
所謂的「鹵烷硫基」,係意味上述「鹵烷基」鍵結至氫硫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單氟甲硫基、單氟乙硫基、三氟甲硫基、三氯甲硫基、三氟乙硫基、三氯乙硫 基等。
作為「鹵烷硫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三氟甲硫基、三氯甲硫基。
所謂的「鹵烷羰基」,係意味上述「鹵烷基」鍵結至羰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單氟甲羰基、單氟乙羰基、三氟甲羰基、三氯甲羰基、三氟乙羰基、三氯乙羰基等。
作為「鹵烷羰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三氟甲羰基、三氯甲羰基。
所謂的「鹵烷磺醯基」,係意味上述「鹵烷基」鍵結至磺醯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單氟甲磺醯基、單氟乙磺醯基、三氟甲磺醯基、三氯甲磺醯基、三氟乙磺醯基、三氯乙磺醯基等。
作為「鹵烷磺醯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三氟甲磺醯基、三氯甲磺醯基。
所謂的「鹵烷基胺甲醯基」,係意味上述「鹵烷基」與胺甲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單氟甲基胺甲醯基、單氟乙基胺甲醯基、三氟甲基胺甲醯基、三氯甲基胺甲醯基、三氟乙基胺甲醯基、三氯乙基胺甲醯基等。再者,胺甲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或上述「鹵烷基」進行置換。
作為「鹵烷基胺甲醯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三氟甲基胺甲醯基、三氯甲基胺甲醯基。
所謂的「鹵烷基胺磺醯基」,係意味上述「鹵烷基」與胺磺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單氟甲基胺磺醯基、單氟乙基胺磺醯基、三氟甲基胺磺醯基、三氯甲基胺磺醯基、三氟乙基胺磺醯基、三氯乙基胺磺醯基等。再者,胺磺醯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或上述「鹵烷基」進行置換。
作為「鹵烷基胺磺醯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三氟甲基胺磺醯基、三氯甲基胺磺醯基。
所謂的「鹵烷羰胺基」,係意味上述「鹵烷羰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單氟甲羰胺基、單氟乙羰胺基、三氟甲羰胺基、三氯甲羰胺基、三氟乙羰胺基、三氯乙羰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或上述「鹵烷基」進行置換。
作為「鹵烷羰胺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三氟甲羰胺基、三氯甲羰胺基。
所謂的「鹵烷磺醯基胺基」,係意味上述「鹵烷磺醯基」與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1個氫原子進行置換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單氟甲磺醯基胺基、單氟乙磺醯基胺基、三氟甲磺醯基胺基、三氯甲磺醯基胺基、三氟乙磺醯基胺基、三氯乙磺醯基胺基等。再者,胺基之氮原子所鍵結之另一氫原子亦可與上述「烷基」或上述「鹵烷基」進行置換。
作為「鹵烷磺醯基胺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三氟甲磺醯基胺基、三氯甲磺醯基胺基。
所謂的「鹵烷羰氧基」,係意味上述「鹵烷羰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單氟甲羰氧基、單氟乙羰氧基、三氟甲羰氧基、三氯甲羰氧基、三氟乙羰氧基、三氯乙羰氧基等。
作為「鹵烷羰氧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三氟甲羰氧基、三氯甲羰氧基。
所謂的「鹵烷磺醯氧基」,係意味上述「鹵烷磺醯基」鍵結至氧原子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單氟甲磺醯氧基、單氟乙磺醯氧基、三氟甲磺醯氧基、三氯甲磺醯氧基、三氟乙磺醯氧基、三氯乙磺醯氧基等。
作為「鹵烷磺醯氧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三氟甲磺醯氧基、三氯甲磺醯氧基。
所謂的「鹵烷氧羰基」,係意味上述「鹵烷氧基」鍵結至羰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單氟甲氧羰基、單氟乙氧羰基、三氟甲氧羰基、三氯甲氧羰基、三氟乙氧羰基、三氯乙氧羰基等。
作為「鹵烷氧羰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三氟甲氧羰基、三氯甲氧羰基。
所謂的「鹵烷氧磺醯基」,係意味上述「鹵烷氧基」鍵結至磺醯基而成之基。可列舉例如單氟甲氧磺醯基、單氟乙氧磺醯基、三氟甲氧磺醯基、三氯甲氧磺醯基、三氟乙氧磺醯基、三氯乙氧磺醯基等。
作為「鹵烷氧磺醯基」之較佳態樣,可列舉三氟甲氧磺醯基、三氯甲氧磺醯基。
作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之取代基,可列舉取代基群組A。任意位置之碳原子亦可與選自取代基群組A之1個以上基團進行鍵結。
取代基群組A: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甲醯基、亞胺基、羥亞胺基、氰亞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C2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C2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C2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C2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亞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C2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亞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C2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C2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C2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C2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C2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C2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C2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C2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C2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C2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 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 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 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及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
作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胺基」、「經取 代或未經取代之炔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胺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胺基」之取代基,可列舉取代基群組B。任意位置之碳原子亦可與選自取代基群組B之1個以上基團進行鍵結。
取代基群組B: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 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甲醯基、亞胺基、羥亞胺基、氰亞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亞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亞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 之芳香族雜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 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可經 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及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
作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六員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五至六員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五至六員芳香族雜環」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五至六員非芳香族雜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六員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 代或未經取代之三至六員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五至六員芳香族雜環式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五至六員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 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 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胺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以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胺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胺基」之「芳香族碳環」、「非芳香族碳環」、「芳香族雜環」及「非芳香族雜環」之環上之取代基,可列舉取代基群組C1。環上之任意位置之原子亦可與選自取代基群組C1之1個以上基團進行鍵結。
取代基群組C1: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炔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 烯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炔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烯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炔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烯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炔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 族碳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 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 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及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E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
取代基群組C2: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烷氧基、鹵烷氧基、烷胺基、鹵烷胺基、烷硫基、鹵烷硫基以及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及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
取代基群組D: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及氰基。
取代基群組E: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及氰基以及 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氧基及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磺醯基。
取代基群組F: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烷基、鹵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烷胺基、鹵烷胺基、烷硫基、鹵烷硫基、烷羰基、鹵烷羰基、烷磺醯基、鹵烷磺醯基、烷羰胺基、鹵烷羰胺基、烷磺醯基胺基、鹵烷磺醯基胺基、烷基胺甲醯基、鹵烷基胺甲醯基、烷基胺磺醯基及鹵烷基胺磺醯基。
此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亦可經1個以上「側氧基」取代。在此情況,係意味碳原子上 之2個氫原子以下列方式被置換之基。
上述「非芳香族碳環氧基」、「非芳香族碳環胺基」、「非芳香族碳環硫基」、「非芳香族碳環羰基」、「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非芳香族碳環羰胺基」、「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非芳香族碳環氧羰胺基」、「非芳香族雜環氧基」、「非芳香族雜環胺基」、「非芳香族雜環硫基」、「非芳香族雜環羰基」、「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非芳香族雜環羰胺基」、「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及「非芳香族雜環氧羰胺基」之非芳香族碳環及非芳香族雜環部分亦與上述同樣地可經選自「側氧基」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
作為R1中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之苯基」之環上之取代基,可列舉例如鹵素、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 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烷基、鹵烷基、烷胺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烷基。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
作為R2a、R2b、R2c及R2d中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之取代基,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氰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等。
作為R7a中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之取代基,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氰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等。
作為RY中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之取代基,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 烷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氰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
作為RY中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之環上之取代基,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等。
作為R4及R6中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 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胺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胺基」之取代基,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氰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
作為R5中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 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胺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胺基」之取代基,可列舉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 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氰基、烷氧基、鹵烷氧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等。
作為R5中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基」、「經取代或 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 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 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胺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胺基」之「芳香族碳環」、「非芳香族碳環」、「芳香族雜環」及「非芳香族雜環」之環上之取代基,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等。
作為R9a及R9b中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之取代基,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氰基、烷氧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等。
作為R10a、R10b、R10c及R10d中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 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亞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亞碸亞胺基」之取代基,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 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基及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 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氰基、烷氧基、 鹵烷氧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烷氧基等。
作為R10a、R10b、R10c及R10d中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 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之「芳香族碳環」、「非芳香族碳環」、「芳香族雜環」及「非芳香族雜環」之環上之取代基,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側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 烷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側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氰基、側氧基、烷基等。
作為在「鍵結至鄰接的環構成原子之R9a及R10a或鍵結至鄰接的環構成原子之R9b及R10b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之情況及「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9a及R10aa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之情況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 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之環上之取代基,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等。
作為在「鍵結至鄰接的環構成原子之2個 R10a或鍵結至鄰接的環構成原子之2個R10b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之情況、「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10ab及R10ac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之情況及「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10ac及R10ad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之情況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之環上之取代基,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 烷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烷基等。
作為R10aa、R10ac及R10ad中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 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亞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亞碸亞胺基」之取代基,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 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等。
作為R10ac中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 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之取代基,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 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基及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F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氰基、可經選 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氰基、烷氧基、鹵烷氧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烷氧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羥基等。
作為R10ac中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 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之「芳香族碳環」、「非芳香族碳環」、「芳香族雜環」及「非芳香族雜環」之環上之取代基,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 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羰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磺醯基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胺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硫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可經選自取代基群組D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等。
作為一態樣,可列舉例如鹵素、烷基、鹵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等。
將本發明之一態樣例示於下。
在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中,將各取代基之具體例示於下。作為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化合物,例示出此等具體例之所有組合。
(a)以下(a-1)或(a-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a-1)式(II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 中,R4為氫原子、鹵素、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a-2)式(II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4為氰基。
(b)以下(b-1)至(b-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b-1)式(II)、式(III)或上述(a)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6為氫原子、鹵素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b-2)式(II)、式(III)或上述(a)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6為氫原子或鹵素。
(b-3)式(II)、式(III)或上述(a)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6為氫原子。
(c)以下(c-1)至(c-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c-1)式(I)、式(II)、式(III)、上述(a)或(b)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Y1為O。
(c-2)式(I)、式(II)、式(III)、上述(a)或(b)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Y為氫原子、羥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
(c-3)式(I)、式(II)、式(III)、上述(a)或(b)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Y為氫原子。
(d)以下(d-1)或(d-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d-1)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c)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7a為氫原子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d-2)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c)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7a為氫原子。
(e)以下(e-1)至(e-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e-1)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d)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2a及R2b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者與同一碳原子鍵結之R2a及R2b共同形成側氧基。
(e-2)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d)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2a及R2b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或鹵素。
(e-3)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d)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2a及R2b為氫原子。
(f)以下(f-1)或(f-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f-1)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e)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n為1或2。
(f-2)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e)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n為1。
(g)以下(g-1)至(g-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 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g-1)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f)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2c及R2d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g-2)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f)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2c及R2d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或鹵素。
(g-3)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f)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2c及R2d為氫原子。
(h)以下(h-1)或(h-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h-1)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g)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m為0或1。
(h-2)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g)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m為0。
(i)以下(i-1)至(i-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i-1)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h)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5為氫原子、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 代之烯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
(i-2)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h)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5為氫原子、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
(i-3)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h)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5為氫原子、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
(i-4)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h)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5為氫原子、鹵 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
(i-5)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h)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5為氫原子、鹵素、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i-6)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h)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5為氫原子;鹵素;氰基;未經取代之烷基;經選自鹵素、羥基、氰基、烷氧基及鹵烷氧基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
(i-7)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h)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5為氫原子;鹵素;氰基;未經取代之烷基;經選自鹵素及羥基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
(j)以下(j-1)至(j-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j-1)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i)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為經取代之苯基。
(j-2)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i)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為經1個以上鹵素取代且可進一步經選自鹵素、烷基及鹵烷基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苯基。
(j-3)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i)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為經1個以上 鹵素取代之苯基。
(j-4)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i)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為經2至3個鹵素取代之苯基。
(j-5)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i)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R1a、R1b及R1c各自獨立地為鹵素)。
(j-6)上述(j-5)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a、R1b及R1c各自獨立地為氟原子或氯原子。
(j-7)上述(j-5)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a、R1b及R1c為氟原子。
(k)以下(k-1)至(k-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k-1)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j)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3為下式所示之基:
(k-2)式(I)、式(II)、式(III)、上述(a)至(j)及(k-1) 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環C為環戊烷或五員芳香族雜環。
(k-3)式(I)、式(II)、式(III)、上述(a)至(j)及(k-1)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環C為五員芳香族雜環。
(k-4)式(I)、式(II)、式(III)、上述(a)至(j)及(k-1)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環C為吡咯、吡唑或咪唑。
(k-5)式(I)、式(II)、式(III)、上述(a)至(j)及(k-1)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環C為吡唑。
(1)以下(l-1)至(l-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l-1)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j)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3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R9a、R10a及p1與上述(1)同意義;環B’與上述(2)同意義)。
(l-2)式(I)、式(II)、式(III)、上述(a)至(k)及(l-1)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及R10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羥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
(l-3)式(I)、式(II)、式(III)、上述(a)至(k)及(l-1)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及R10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羥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
(l-4)式(I)、式(II)、式(III)、上述(a)至(k)及(l-1)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及R10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
(l-5)式(I)、式(II)、式(III)、上述(a)至(k)及(l-1)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及 R10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
(l-6)式(I)、式(II)、式(III)、上述(a)至(k)及(l-1)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及R10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
(l-7)式(I)、式(II)、式(III)、上述(a)至(k)及(l-1)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及R10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氰基;未經取代之烷基;經選自鹵素、羥基、氰基、烷氧基及鹵烷氧基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未經取代之烷氧基;或經選自鹵素、羥基、氰基、烷氧基及鹵烷氧基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
(l-8)式(I)、式(II)、式(III)、上述(a)至(k)及(l-1)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及R10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氰基;未經取代之烷基;經選自鹵素及羥基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未經取代之烷氧基;或經選自鹵素及羥基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
(l-9)式(I)、式(II)、式(III)、上述(a)至(k)及(l-1)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及R10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烷基;鹵烷基;烷氧基;或鹵烷 氧基。
(l-10)式(I)、式(II)、式(III)、上述(a)至(k)及(l-1)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及R10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烷基;或烷氧基。
(l-11)式(I)、式(II)、式(III)、上述(a)至(k)及(l-1)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及R10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烷基;烷氧基;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烷基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烷氧烷基;鹵烷基;羥烷基;烷磺醯基;烷亞磺醯基或烷亞碸亞胺基。
(m)以下(m-1)至(m-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m-1)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1)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p1為1或2。
(m-2)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1)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p1為2。
(m-3)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1)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p1為1。
(m-4)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1)及(m-1)至(m-3)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p2為1。
(n)以下(n-1)至(n-1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n-1)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j)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3為下式所示之 基: (式中,R9a與上述(1)同意義;環B’及R10ac與上述(2)同意義;R10ad為鹵素、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 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10ac及R10ad可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
(n-2)上述(n-1)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3為下式所示之基:
(n-3)上述(n-1)或(n-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d為鹵素、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 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
(n-4)上述(n-1)或(n-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d為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
(n-5)上述(n-1)或(n-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d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
(n-6)上述(n-1)或(n-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d為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
(n-7)上述(n-1)或(n-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d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
(n-8)上述(n-1)或(n-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 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d為鹵素;氰基;未經取代之烷基;經選自鹵素及羥基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未經取代之烷氧基;或經選自鹵素及羥基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
(n-9)上述(n-1)或(n-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d為鹵素;未經取代之烷基;經選自鹵素及羥基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未經取代之烷氧基;或經選自鹵素及羥基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
(n-10)上述(n-1)或(n-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d為鹵素;烷基;鹵烷基;烷氧基;或鹵烷氧基。
(n-11)上述(n-1)或(n-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d為鹵素;烷基;或烷氧基。
(n-12)上述(n-1)或(n-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d為鹵素。
(o)以下(o-1)至(o-1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o-1)式(I)、式(III)及上述(a)至(j)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3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R9a與上述(1)同意義,R10aa、R10ab及R10ac與上述(2)同意義)。
(o-2)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j)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3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R9a與上述(1)同意義,R10aa、R10ab及R10ac與上述(2)同意義)。
(o-3)式(II)、上述(o-1)或(o-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a為鹵素、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 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
(o-4)式(II)、上述(o-1)或(o-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a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
(o-5)式(II)、上述(o-1)或(o-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a及R10a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
(o-6)式(II)、上述(o-1)或(o-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a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
(o-7)式(II)、上述(o-1)或(o-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a為鹵素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o-8)式(II)及上述(o-1)至(o-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a為鹵素;未經 取代之烷基;或經選自鹵素及羥基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
(o-9)式(II)、上述(o-1)或(o-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a為鹵素;烷基;或鹵烷基。
(o-10)式(II)及上述(o-1)或(o-2)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a為鹵素。
(o-11)式(II)及上述(o-1)至(o-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b為鹵素、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
(o-12)式(II)及上述(o-1)至(o-10)中任一項所記載 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b為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
(o-13)式(II)及上述(o-1)至(o-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b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
(o-14)式(II)及上述(o-1)至(o-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b為鹵素、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o-15)式(II)及上述(o-1)至(o-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b為鹵素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o-16)式(II)及上述(o-1)至(o-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b為鹵素;氰基;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選自鹵素及羥基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
(o-17)式(II)及上述(o-1)至(o-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b為鹵素;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選自鹵素及羥基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
(o-18)式(II)及上述(o-1)至(o-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b為鹵素;烷基;或鹵烷基。
(o-19)式(II)及上述(o-1)至(o-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b為鹵素。
(p)以下(p-1)至(p-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p-1)式(II)及上述(n)至(o)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c為鹵素、羥基、羧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 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 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
(p-2)式(II)及上述(n)至(o)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c為鹵素、羥基、羧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 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 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
(p-3)式(II)及上述(n)至(o)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c為鹵素、羥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
(p-4)式(II)及上述(n)至(o)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c為鹵素、胺甲醯基、氰基、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
(p-5)式(II)及上述(n)至(o)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c為鹵素、胺甲醯基、氰基、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
(p-6)式(II)及上述(n)至(o)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c為鹵素;胺甲醯基;氰基;經1個以上羥基或烷氧基取代且可進一步經鹵素取代之烷基;經1個以上羥基或烷氧基取代且可進一步經鹵素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1個以上羥基或烷氧基取代且可進一步經鹵素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1個以上羥基或烷 氧基取代且可進一步經鹵素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
(p-7)式(II)及上述(n)至(o)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c為鹵素;胺甲醯基;氰基;經1個以上羥基或烷氧基取代且可進一步經鹵素取代之烷基;經1個以上羥基或烷氧基取代且可進一步經鹵素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
(p-8)式(II)及上述(n)至(o)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c為鹵素;胺甲醯基;氰基;經1個以上羥基或烷氧基取代且可進一步經鹵素取代之烷基;或經1個以上羥基或烷氧基取代且可進一步經鹵素取代之烷氧基。
(p-9)式(II)及上述(n)至(o)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10ac為鹵素;胺甲醯基;氰基;經選自羥基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基;經選自羥基之1個以上基團取代之烷氧基;烷基胺甲醯基;或非芳香族雜環式基。
(q)以下(q-1)至(q-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q-1)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p)中任一項 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9a及R9b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q-2)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p)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9a及R9b為鹵素、烷基或鹵烷基。
(q-3)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p)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9a及R9b為未經取代之烷基。
(q-4)式(I)、式(II)、式(III)及上述(a)至(p)中任一項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9a及R9b各自獨立地為未經取代之甲基或未經取代之乙基。
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以下,示出各記號之具體例。作為式(I’)所示之化合物,例示出此等具體例之所有組合。
作為R1a,可列舉鹵素。(以下,視為A-1)
作為R1a,可列舉氟原子。(以下,視為A-2)
作為=A-,可列舉=CR1b-。在此處,作為R1b,可列舉氫原子或鹵素。(以下,視為B-1)
作為=A-,可列舉=C(-鹵素)-(以下,視為B-2)
作為=A-,可列舉=C(-氟原子)-。(以下,視為B -3)
作為R1c,可列舉鹵素。(以下,視為C-1)
作為R1c,可列舉氟原子。(以下,視為C-2)
作為R5,可列舉氫原子或未經取代之C1-C3烷基。(以下,視為D-1)
作為R5,可列舉氫原子或未經取代之甲基。(以下,視為D-2)
作為R5,可列舉氫原子。(以下,視為D-3)
作為R5,可列舉未經取代之甲基。(以下,視為D-4)
作為R9a,可列舉未經取代之C1-C3烷基或鹵素。(以下,視為E-1)
作為R9a,可列舉未經取代之甲基。(以下,視為E-2)
作為R9a,可列舉鹵素。(以下,視為E-3)
作為R10ab,可列舉氫原子、鹵素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作為取代基,羥基、鹵素或氰基)。(以下,視為F-1)
作為R10ab,可列舉氫原子、鹵素或未經取代之甲基。(以下,視為F-2)
作為R10ab,可列舉氫原子。(以下,視為F-3)
作為R10ab,可列舉鹵素。(以下,視為F-4)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作為取代基,羥基、鹵素、氰基、烷氧基、烷氧羰基或烷羰基)。 (以下,視為G-1)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作為取代基,鹵素、羥基、氰基、烷磺醯基、烷硫基)。(以下,視為G-2)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胺甲醯基(作為取代基,烷基)。(以下,視為G-3)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磺醯基(作為取代基,烷基或鹵烷基)。(以下,視為G-4)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亞磺醯基(作為取代基,烷基或鹵烷基)。(以下,視為G-5)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氫硫基(作為取代基,烷基或鹵烷基)。(以下,視為G-6)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作為取代基,羥基)。(以下,視為G-7)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作為取代基,羥基、側氧基或烷基)。(以下,視為G-8)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作為取代基,烷基、鹵素、鹵烷基或氰基)。(以下,視為G-9)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作為取代基,烷基、鹵素、鹵烷基或氰基)。(以下,視為G-10)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苯并噻唑基、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唑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咪唑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四唑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三唑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吡啶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二唑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異唑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異唑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吡唑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嘧啶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吡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嗒基。(以下,視為G-11)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苯并噻唑基(作為取代基,烷基、鹵素或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唑基(作為取代基,烷基、鹵素或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咪唑基(作為取代基,烷基、鹵素或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四唑基(作為取代基,烷基、鹵素或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三唑基(作為取代基,烷基、鹵素或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吡啶基(作為取代基,烷基、鹵素或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二唑基(作為取代基,烷基、鹵素或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異唑基(作為取代基,烷基、鹵素或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異唑基(作為取代基,烷基、鹵素或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吡唑基(作為取代基,烷基、鹵素或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嘧啶基(作為取代基,烷基、鹵素或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吡基(作為取代基,烷基、鹵素或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嗒基(作為取代基,烷基、鹵素或氰基)。(以下,視為G-12)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苯并噻唑基 (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咪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四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三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吡啶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二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異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異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吡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嘧啶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吡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嗒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以下,視為G-13)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咪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四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三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二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異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吡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以下,視為G-14)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以下,視為G-15)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咪唑基(作為 取代基,甲基或鹵素)。(以下,視為G-16)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四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以下,視為G-17)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三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以下,視為G-18)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二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以下,視為G-19)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異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以下,視為G-20)
作為R10ac,可列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吡唑基(作為取代基,甲基或鹵素)。(以下,視為G-21)
作為R10ad,可列舉氫原子。(以下,視為H-1)
作為=A’-,可列舉=C(-H)-(以下,視為J-1)
作為=A’-,可列舉=C(-鹵素)-(以下,視為J-2)
作為=A’-,可列舉=C(-F或-Cl)-(以下,視為J-3)
作為=A’-,可列舉=C(-F)-(以下,視為J-4)
作為=A’-,可列舉=N-。(以下,視為J-5)
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化合物並不限定於特定的異構物,包含所有可能的異構物(例如酮-烯醇異構物、亞胺-烯胺異構物、非鏡像異構物、光學異構物、旋轉異構物等)、消旋體或該等之混合物。
舉例而言,在式(I)、式(II)及式(III)中R7a為氫原子之化合物包含如以下之互變異構物。
舉例而言,式(I’)所示之化合物包含如以下之互變異構物。
本說明書中,在下式所示之基中,鍵結至環B之環構成原子之p1個氫原子可被R10a或R10c置換:
本說明書中,在下式所示之基中,鍵結至環C之環構 成原子之p2個氫原子可被R10b或R10d置換:
本說明書中,在下式所示之基中,鍵結至環D之環構成原子之p3個氫原子可被R10e置換:
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化合物之一個以上氫、碳及/或其他原子可分別以氫、碳及/或其他原子之同位素置換。作為該種同位素之例,分別包含諸如2H、3H、11C、13C、14C、15N、18O、17O、31P、32P、35S、18F、123I及36Cl之氫、碳、氮、氧、磷、硫、氟、碘及氯。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化合物亦包含經該種同位素置換之化合物。該經同位素置換之化合物亦有用於作為醫藥品,包含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化合物之所有放射性標識體。此外,用於製造該「放射性標識體」之「放射性標識化方法」亦包含在本發明中,該「放射性標識體」係有用於作為代謝藥物動態研究、結合檢驗中之研究及/或診斷之工具。
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化合物之放射性標識體可藉由該技術領域所週知的方法予以調製。舉例而言,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氚標 識化合物可藉由使用氚之觸媒脫鹵素化反應將氚導入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特定的化合物而予以調製。此方法包含在適切的觸媒,例如Pd/C存在下,在鹼存在下或不存在下,使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化合物經適切鹵素取代而成之前驅物與氚氣進行反應。用於調製氚標識化合物之其他適切的方法可參照“Isotopes in the Phys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Vol.1,Labeled Compounds(Part A),Chapter 6(1987年)”。14C-標識化合物可藉由使用具有14C碳之原料予以調製。
作為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化合物之製藥上容許之鹽,可列舉例如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化合物與鹼金屬(例如鋰、鈉、鉀等)、鹼土族金屬(例如鈣、鋇等)、鎂、過渡金屬(例如鋅、鐵等)、氨、有機鹼(例如三甲基胺、三乙基胺、二環己基胺、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葡甲胺、乙二胺、吡啶、甲吡啶、喹啉等)及胺基酸之鹽,或與無機酸(例如鹽酸、硫酸、硝酸、碳酸、氫溴酸、磷酸、氫碘酸等)及有機酸(例如蟻酸、醋酸、丙酸、三氟醋酸、檸檬酸、乳酸、酒石酸、草酸、馬來酸、富馬酸、苦杏仁酸、戊二酸、蘋果酸、安息香酸、酞酸、抗壞血酸、苯磺酸、對甲苯磺酸、甲磺酸、乙磺酸等)之鹽。特定而言,可列舉與鹽酸、硫酸、磷酸、酒石酸、甲磺酸之鹽等。此等鹽可藉由通常所施行之方法予以形成。
本發明之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 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有時會形成溶劑合物(例如水合物等)及/或結晶多形,本發明亦包含該種各種溶劑合物及結晶多形。關於「溶劑合物」,對於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化合物,亦可與任意數的溶劑分子(例如水分子等)進行配位。藉由將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放置於大氣中,吸收水分,有時吸附水會進行附著,有時會形成水合物。此外,有時會藉由將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進行再結晶而形成結晶多形。
本發明之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有時會形成前藥,本發明亦包含該等各種前藥。前藥為具有可化學性或代謝性分解之基團之本發明化合物之衍生物,其係藉由溶劑分解或於生理學條件下在活體內成為藥學上活性的本發明化合物之化合物。前藥包含於生物體內之生理條件下接受酵素性氧化、還原、水解等而轉換成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化合物之化合物;因胃酸等進行水解而轉換成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化合物之化合物等。選擇適當的前藥衍生物之方法及製造之方法係記載於例如“Design of Prodrugs,Elsevier,Amsterdam,1985”。前藥有時其本身具有活性。
在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具有羥基之情況,可例示例如藉由使具有羥基之化合物與適當的醯鹵、適當的酸酐、適當的 磺醯氯、適當的磺醯酐及混合酐進行反應或者藉由使用縮合劑使其進行反應所製造之諸如醯氧基衍生物或磺醯氧基衍生物之前藥。可列舉例如CH3COO-、C2H5COO-、tert-BuCOO-、C15H31COO-、PhCOO-、(m-NaOOCPh)COO-、NaOOCCH2CH2COO-、CH3CH(NH2)COO-、CH2N(CH3)2COO-、CH3SO3-、CH3CH2SO3-、CF3SO3-、CH2FSO3-、CF3CH2SO3-、p-CH3O-PhSO3-、PhSO3-、p-CH3PhSO3-。
由於本發明所涉及之化合物具有P2X7受體拮抗作用,因而有用於作為與P2X7受體相關之疾患之治療劑及/或預防劑。作為與P2X7受體相關之疾患,可列舉疼痛、中樞性疾患、免疫性疾患及炎症性疾患等,較佳可列舉疼痛(非專利文獻7至8及專利文獻1等)。
作為疼痛,可列舉帶狀疱疹痛、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三叉神經痛、視丘痛、癌性疼痛、術後痛、生理痛、陣痛、胸痛、腹痛、疝痛、腰背部痛、頭痛、偏頭痛、坐骨神經痛、肌肉痛、口腔顏面痛、牙痛、舌痛症、肩痛、傷害感受性疼痛、去傳入神經痛、心因性疼痛等;絞扼性神經障礙、腕隧道症候群、糖尿病、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肌筋膜痛症候群、纖維肌痛症候群、複合性局部疼痛症候群、灼痛、韓森氏症(Hansen’s disease)、脊髓損傷、腦中風、多發性硬化症、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子宮內膜症、椎間盤突出、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變形性關節症、變形性頸 椎症、脊柱管狹窄症、胸廓出口症候群、臂神經叢撕脫症候群、肩手症候群、頸部鞭打症、膽石症、胰臟炎(包含急性及慢性)、膀胱炎(包含急性及間質性)、尿道炎(包含急性及慢性)、尿路結石症、前列腺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過敏性腸症候群、骨折、骨質疏鬆症、痛風、馬尾症候群、僵直性脊椎炎症、有痛性痙攣、ABC症候群、皮膚疾患、閉塞性動脈硬化症、倍耳勾氏症(Buerger disease)、雷諾氏現象(Raynaud's phenomenon)、壞疽、顎關節症、身體表現性障礙、身體化障礙、憂鬱症等疾患所伴隨之疼痛;藥物療法所伴隨之疼痛、放射線療法所伴隨之疼痛。此外,可期待對類鴉片藥的鎮痛耐性之效果。
作為疼痛,較佳可列舉帶狀疱疹痛、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三叉神經痛、視丘痛、癌性疼痛、術後痛、坐骨神經痛、去傳入神經痛等;絞扼性神經障礙、腕隧道症候群、糖尿病、格林-巴利症候群、肌筋膜痛症候群、纖維肌痛症候群、複合性局部疼痛症候群、灼痛、脊髓損傷、腦中風、多發性硬化症、帕金森氏症、椎間盤突出、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變形性關節症、變形性頸椎症、脊柱管狹窄症、臂神經叢撕脫症候群、肩手症候群、膀胱炎(包含急性及間質性)、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過敏性腸症候群、痛風、憂鬱症等疾患所伴隨之疼痛;藥物療法所伴隨之疼痛、放射線療法所伴隨之疼痛。 此外,可期待對類鴉片藥的鎮痛耐性之效果。
作為中樞性疾患,可列舉阿茲海默型認知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阿茲海默型老年認知症等)、腦類澱粉血管障礙、帕金森氏症、庫賈氏症(Creutzfeldt-Jakob disease)、杭丁頓氏舞蹈症病(Huntington's chorea)、憂鬱症、統合失調症、注意欠缺多動性障礙、睡眠障礙、自閉症、癲癇、腦中風、多發性硬化症、脊髓損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類鴉片藥及古柯鹼、菸鹼等所引發之精神依存等。
作為中樞性疾患,較佳可列舉阿茲海默型認知症(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型老年認知症等)、腦類澱粉血管障礙、帕金森氏症、憂鬱症、思覺失調症、注意欠缺多動性障礙、睡眠障礙、自閉症、癲癇、腦中風、多發性硬化症、脊髓損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類鴉片藥及古柯鹼、菸鹼等所引發之精神依存等。
作為免疫/炎症性疾患,可列舉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變形性關節炎、氣喘、支氣管炎、慢性閉塞性肺疾患、肺氣腫、敗血性休克、肝炎(包含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肝纖維症、肝硬化、膽囊炎、絲球體腎炎、腎病症候群、胰臟炎(包含急性及慢性)、膀胱炎(包含急性及間質性)、尿道炎(包含急性及慢性)、前列腺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過敏性腸症候群、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濕疹性皮膚疾患、延遲性過敏反應、結膜炎、葡萄膜炎、惡性細胞(前列腺癌、乳癌、肺癌、子宮癌、 胰臟癌、大腸癌等)的增殖及轉移、白血病、腦膜炎、熱傷傷害、舌炎、齒齦炎、牙周病、包含逆流性之食道炎等。此外,有亦與同種移植或輸血所伴隨之排斥反應相關之可能性。作為其他顯示出相關之疾患,就循環器官疾患而言,可列舉粥樣硬化性動脈硬化症、缺血性心疾患、糖尿病等,就骨疾患而言,可列舉骨質疏鬆症、骨佩吉特氏症(Paget's disease of bone)、骨壞死、顎關節症等,就泌尿器官疾患而言,可列舉膀胱過動症、腹壓性尿失禁、前列腺肥大等。
作為免疫/炎症性疾患,較佳可列舉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變形性關節炎、氣喘、支氣管炎、慢性閉塞性肺疾患、膀胱炎(包含急性及間質性)、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
(本發明之化合物之製造法)
本發明所涉及之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化合物可藉由例如下述所示之一般合成法予以製造。此等合成所使用之起始物質及反應試藥皆能夠在商業上購得,或者可使用能夠在商業上購得之化合物依照該領域中週知的方法予以製造。此外,萃取、精製等只要施行在通常的有機化學實驗中所施行之處理即可。
本發明之化合物的合成可一面參酌該領域中公知的手法一面實施。
在下述所有步驟中,在具有成為反應的障礙之取代基(例如羥基、巰基、胺基、甲醯基、羰基、羧基等)之情況, 只要藉由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Theodora W Greene(John Wiley & Sons)等所記載之方法預先進行保護,並在合宜的階段去除該保護基即可。
此外,針對下述所有步驟,可適宜變更所實施之步驟的順序,亦可將各中間體進行單離並用於下一步驟。
此外,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縮寫表示以下意義。
DIBAL:氫化二異丁基鋁
DIEA:N,N-二異丙基乙基胺
DMA:N,N-二甲基乙醯胺
DMF:N,N-二甲基甲醯胺
DMSO:二甲基亞碸
EDC‧HCl:1-乙基-3-(3-二甲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
NMP:N-甲基吡咯啶酮
HATU:O-(7-氮雜苯并三唑-1-基)-1,1,3,3-四甲基脲鎓六氟磷酸鹽
HOAt: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
HOBt:1-羥基苯并三唑
PdCl2(dppf):[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化物
TMS:三甲基矽基
Xantphos:4,5’-雙(二苯基膦基)-9,9’-二甲基二苯并哌喃
WSCD HCl:1-乙基-3-(3-二甲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
藉由使用不同的起始物質施行A法的合成,可同樣地合成式(II)及式(III)所示之化合物。
[A法]
(式中,G1、G2及G3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亞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等脫離基;其他記號與前述(1)同意義。)
步驟1
藉由使鹼性水溶液對化合物(A-1)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A-2)。
作為鹼,可列舉例如金屬氫氧化物(例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鋰等)、金屬碳酸鹽(例如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銫等)等。相對於化合物(A-1)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DMF、DMSO、NMP、水及該等之混合溶劑等。
反應溫度為0℃至40℃,較佳為0℃至20℃。
反應時間為0.5小時至48小時,較佳為1小時至16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A-2)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2
藉由使化合物(A-2)及化合物(A-3)在鹼存在下,在適當的溶劑中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A-4)。
在本反應中,化合物(A-3)係相對於化合物(A-2)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鹼,可列舉例如金屬氫氧化物(例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磷酸三鉀等)、金屬氫化物(例如氫化鈉、氫化鋰等)、金屬碳酸鹽(例如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銫等)、金屬烷氧化物(例如甲氧化鈉、乙氧化鈉、第三丁氧化鉀等)、烷基金屬(例如丁基鋰等)、吡啶、三乙基胺、DIEA等。相對於化合物(A-2)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鹵化烴類(例 如氯仿、二氯甲烷等)、DMF、DMSO、NMP、乙腈、吡啶、水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0至200℃,視情況在微波照射下,較佳為0至150℃。
反應時間為0.1至72小時,較佳為0.5小時至18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A-4)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3
藉由使化合物(A-4)及化合物(A-5)視需要在鈀觸媒及鹼或酸存在下,在無溶劑或適當的溶劑中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Iα)。
在本反應中,化合物(A-5)係相對於化合物(A-4)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鹼,可列舉例如金屬氫氧化物(例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磷酸三鉀等)、金屬氫化物(例如氫化鈉、氫化鋰等)、金屬碳酸鹽(例如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銫等)、金屬烷氧化物(例如甲氧化鈉、乙氧化鈉、第三丁氧化鉀等)、烷基金屬(例如丁基鋰等)、吡啶、三乙基胺、DIEA等。相對於化合物(A-4)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酸,可列舉例如醋酸、丙酸等。相對於化合物(A-4)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 莫耳當量。
作為鈀觸媒,可列舉醋酸鈀、雙(二亞苄基丙酮)鈀、肆(三苯基膦)鈀、雙(三苯基膦)鈀(II)二氯化物、雙(三第三丁基膦)鈀、PdCl2(dppf)CH2Cl2等。相對於化合物(A-4)而言可使用0.001至0.5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醇類(例如第三丁醇、異丙醇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鹵化烴類(例如氯仿、二氯甲烷等)、DMF、DMSO、NMP、乙腈、吡啶、水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0至200℃,視情況在微波照射下,較佳為0至150℃。
反應時間為0.1至72小時,較佳為0.5小時至18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Iα)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藉由使用不同的起始物質施行B法的合成,可同樣地合成式(II)及式(III)所示之化合物。
[B法]
(式中,PG1為羥基之適切的保護基;G1、G2及G3與A法同意義;其他記號與前述(1)同意義。)
步驟1
藉由在鹼存在下,使化合物(B-1)在適當的溶劑中對化合物(A-1)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B-2)。
在本反應中,化合物(B-1)係相對於化合物(A-1)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鹼,可列舉例如金屬氫化物(例如氫化鈉、氫化鋰等)、金屬碳酸鹽(例如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銫等)、金屬烷氧化物(例如甲氧化鈉、乙氧化鈉、第三丁氧化鉀等)、烷基金屬(例如丁基鋰等)等。相對於化合物(A-1)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1.5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醇類(例如第三丁醇、異丙醇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DMF、DMSO、NMP及該等之混合溶劑等。
作為反應溫度,可列舉-20℃至200℃,較佳為0℃至30℃。
作為反應時間,可列舉0.1小時至80小時,較佳為1小時至16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B-2)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2
依照A法步驟3所記載之合成方法,藉由使化合物(B-2)及化合物(A-5)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B-3)。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B-3)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3
藉由在酸或路易斯酸(Lewis acid)或鹼存在下,在適當的溶劑中對化合物(B-3)進行脫保護,可獲得化合物(B-4)。
作為酸,可列舉鹽酸-醋酸乙酯、鹽酸-甲醇、鹽酸-二烷、氫溴酸-醋酸、氫溴酸、硫酸、蟻酸、三氟醋酸等。作為路易斯酸,可列舉碘化三甲基矽烷、BBr3、AlCl3、BF3‧(Et2O)等。作為鹼,可列舉四丁基銨氟化物、 氟化氫-吡啶等。相對於化合物(B-3)而言可使用0.01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0.5至10.0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醇類(例如甲醇、乙醇、異丙醇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鹵化烴類(例如氯仿、二氯甲烷等)、DMF、DMSO、NMP、乙腈、DMA、吡啶、水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0至200℃,視情況在微波照射下,較佳為0至150℃。
反應時間為0.1至72小時,較佳為0.5小時至18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B-4)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4
依照A法步驟2所記載之合成方法,藉由使化合物(B-4)及化合物(A-3)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Iα)。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Iα)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藉由使用不同的起始物質施行C法的合成,可同樣地合成式(II)及式(III)所示之化合物。
[C法]
(式中,R5A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其他記號與前述(1)同意義。)
步驟1
藉由使用A法所獲得之化合物(IC-1),在酸或鹼存在下進行水解,可獲得化合物(IC-2)。
作為酸,可列舉鹽酸、對甲苯磺酸、硫酸、蟻酸、三氟醋酸等。
作為鹼,可列舉氫氧化鋰、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碳酸鈉、碳酸銫、碳酸鉀、碳酸氫鈉、磷酸鈉、磷酸氫鈉、磷酸鉀、磷酸氫鉀、四丁基銨氟化物等。
相對於化合物(IC-1)而言可使用1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5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醇類(例如甲醇、乙醇、異丙醇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 烷、二甲氧基乙烷等)、DMF、DMSO、NMP、乙腈、DMA、水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10至200℃,較佳為0至150℃。
反應時間為0.1至72小時,較佳為0.5小時至18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IC-2)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2
藉由使化合物(IC-2)與氯化銨在適當的溶劑中進行縮合,可獲得化合物(IC-3)。
作為縮合劑,可列舉1-羥基苯并三唑、HOAt、鹽酸1-乙基-3-(3-二甲胺基丙基)碳二亞胺、HATU、六氟磷酸(苯并三唑-1-基氧基)三(N-吡咯啶基)鏻等縮合劑與三乙基胺、二異丙基乙基胺等鹼等。相對於化合物(IC-2)而言可使用1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至5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DMF、NMP、乙腈、DMA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10至200℃,較佳為0至150℃。
反應時間為0.1至72小時,較佳為0.5小時至18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IC-3)若有必要可藉由常 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3
藉由使化合物(IC-3)在鹼存在下,與脫水劑在適當的溶劑中或無溶劑中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IC-4)。
作為脫水劑,可列舉亞硫醯氯、三氟醋酸酐、五氧化二磷等,相對於化合物(IC-3)而言可使用1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鹼,可列舉例如吡啶、三乙基胺、DIEA等。相對於化合物(IC-3)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鹵化烴類(例如氯仿、二氯甲烷等)、DMF、NMP、乙腈、DMA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10至150℃,較佳為0至100℃。
反應時間為0.1至72小時,較佳為0.5小時至18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IC-4)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藉由使用不同的起始物質施行D法的合成,可同樣地合成式(II)及式(III)所示之化合物。
[D法]
(式中,R5A與C法同意義;其他記號與前述(1)同意義。)
藉由使A法所獲得之化合物(IC-1)與還原劑在適當的溶劑中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ID-1)。
作為還原劑,可列舉硼氫化鈉、硼氫化鋰、氫化鋁鋰、DIBAL等,相對於化合物(IC-1)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10.0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醇類(例如甲醇、乙醇、第三丁醇、異丙醇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鹵化烴類(例如氯仿、二氯甲烷等)、DMF、NMP、乙腈、水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78至150℃,較佳為0至100℃。
反應時間為0.1至48小時,較佳為1小時至24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ID-1)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藉由使用不同的起始物質施行E法的合成,可同樣地合成式(II)及式(III)所示之化合物。
[E法]
(式中之記號與前述(1)同意義。)
藉由使D法所獲得之化合物(ID-1)與氟化劑在適當的溶劑中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IE-1)。
作為氟化劑,可列舉三氟化N,N-二乙胺基硫、三氟化N,N-雙(2-甲氧基乙基)胺基硫等,相對於化合物(ID-1)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10.0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鹵化烴類(例如氯仿、二氯甲烷等)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0至80℃,較佳為0至60℃。
反應時間為0.1至48小時,較佳為1小時至12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IE-1)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F法]
(式中,RF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其他記號與前述(1)同意義。)
步驟1
藉由在酸存在下,使化合物(F-2)在適當的溶劑中對化合物(F-1)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F-3)。
在本反應中,化合物(F-2)係相對於化合物(F-1)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2.0莫耳當量。
作為酸,可列舉例如醋酸、三氟醋酸、對甲苯磺酸等。相對於化合物(F-1)而言可使用0.05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0.1至2.0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醇類(例如甲醇、乙醇、第三丁醇、異丙醇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 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DMF、NMP、乙腈、DMA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0℃至100℃,較佳為0℃至20℃。
反應時間為0.5小時至48小時,較佳為1小時至12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F-3)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2
藉由使化合物(F-3)與三甲基矽基異硫氰酸酯在適當的溶劑中或無溶劑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F-4)。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醇類(例如甲醇、乙醇、第三丁醇、異丙醇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DMF、NMP、乙腈、DMA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0℃至200℃,較佳為40℃至150℃。
反應時間為0.5小時至48小時,較佳為1小時至12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F-4)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3
藉由使化合物(F-4)在鹼存在下,與碘化甲烷在適當的溶劑中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F-5)。
作為鹼,可列舉例如金屬氫氧化物(例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磷酸三鉀等)、金屬氫化物(例如氫化鈉、氫化鋰等)、金屬碳酸鹽(例如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銫等)、金屬烷氧化物(例如甲氧化鈉、乙氧化鈉、第三丁氧化鉀等)、烷基金屬(例如丁基鋰等)、吡啶、三乙基胺、DIEA等。相對於化合物(F-4)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DMF、NMP、乙腈、DMA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0℃至100℃,較佳為0℃至40℃。
反應時間為0.5小時至48小時,較佳為1小時至8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F-5)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4
依照A法步驟3所記載之合成方法,藉由使化合物(F-5)及化合物(A-5)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IIα)。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IIα)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G法]
(式中,G3與A法同意義;RG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其他記號與前述(1)同意義。)
步驟1
藉由使化合物(G-1)與S-甲基異硫半卡肼碘酸鹽在酸存在下,在無溶劑或適當的溶劑中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G-2)。
作為酸,可列舉例如醋酸、三氟醋酸、對甲苯磺酸等。相對於化合物(G-1)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10.0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醇類(例如甲醇、乙醇、第三丁醇、異丙醇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DMF、NMP、乙腈、DMA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0℃至150℃,較佳為20℃至100℃。
反應時間為0.5小時至48小時,較佳為1小時至16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G-2)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2
依照A法步驟3所記載之合成方法,藉由使化合物(G-2)及化合物(A-5)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G-3)。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G-3)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3
依照A法步驟2所記載之合成方法,藉由使化合物(G-3)及化合物(A-3)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Iα)。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Iα)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H法]
(式中,G1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亞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等脫離基;X為溴或碘;RA及RB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環E為六員芳香族碳環或六員芳香族雜環;環F為五員芳香族雜環;Rxx為氟、氯、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其他記號與前述(1)同意義。)
步驟1
藉由使化合物(H-1)在鹼或酸存在下,在無溶劑或適當的溶劑中對A法所獲得之化合物(A-4)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H-2)。
在本反應中,化合物(H-1)係相對於化合物(A-4)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鹼,可列舉例如金屬氫氧化物(例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磷酸三鉀等)、金屬氫化物(例如氫化鈉、氫化鋰等)、金屬碳酸鹽(例如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銫等)、金屬烷氧化物(例如甲氧化鈉、乙氧化鈉、第三丁氧化鉀等)、烷基金屬(例如丁基鋰等)、吡啶、三乙基胺、DIEA等。相對於化合物(A-4)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酸,可列舉例如醋酸、丙酸等。相對於化合物(A-4)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 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醇類(例如第三丁醇、異丙醇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鹵化烴類(例如氯仿、二氯甲烷等)、DMF、DMSO、NMP、乙腈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0至200℃,視情況在微波照射下,較佳為0至150℃。
反應時間為0.1至72小時,較佳為3小時至18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H-2)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2
藉由在金屬觸媒及鹼存在下,使化合物(H-2)與硼酸或硼酸酯(H-3)在適當的溶劑中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H-4)。
在本反應中,硼酸或硼酸酯(H-3)係相對於化合物(H-2)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金屬觸媒,可列舉醋酸鈀、雙(二亞苄基丙酮)鈀、肆(三苯基膦)鈀、雙(三苯基膦)鈀(II)二氯化物、雙(三第三丁基膦)鈀、PdCl2(dppf)CH2Cl2等。相對於化合物(H-2)而言可使用0.001至1.0莫耳當量。
作為鹼,可列舉氫氧化鋰、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第三丁氧化鉀、第三丁氧化鈉、碳酸鈉、碳酸銫、碳酸鉀、 碳酸氫鈉、磷酸鈉、磷酸氫鈉、磷酸鉀、磷酸氫鉀等。相對於化合物(H-2)而言可使用1.0至10.0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DMF、DMA、NMP、DMSO、水及該等之混合溶劑等。
反應溫度為20至250℃,視情況在微波照射下,較佳為0至200℃。
反應時間為0.1至48小時,較佳為0.1小時至12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H-4)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J法]
(式中,G1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亞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等脫離基;RA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Ryy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其他記號與前述(1)同意義。)
步驟1
藉由使化合物(J-1)在鹼或酸存在下,在無溶劑或適當的溶劑中對A法所獲得之化合物(A-4)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J-2)。
在本反應中,化合物(J-1)係相對於化合物(A-4)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鹼,可列舉例如金屬氫氧化物(例如氫氧化鈉、氫 氧化鉀、磷酸三鉀等)、金屬氫化物(例如氫化鈉、氫化鋰等)、金屬碳酸鹽(例如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銫等)、金屬烷氧化物(例如甲氧化鈉、乙氧化鈉、第三丁氧化鉀等)、烷基金屬(例如丁基鋰等)、吡啶、三乙基胺、DIEA等。相對於化合物(A-4)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酸,可列舉例如醋酸、丙酸等。相對於化合物(A-4)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醇類(例如第三丁醇、異丙醇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鹵化烴類(例如氯仿、二氯甲烷等)、DMF、DMSO、NMP、乙腈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0至200℃,視情況在微波照射下,較佳為0至150℃。
反應時間為0.1至72小時,較佳為3小時至18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J-2)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2
藉由將(J-2)在酸或鹼存在下進行水解,可獲得化合物(J-3)。
作為酸,可列舉鹽酸、對甲苯磺酸、硫酸、蟻酸、三氟醋酸等。
作為鹼,可列舉氫氧化鋰、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碳酸鈉、碳酸銫、碳酸鉀、碳酸氫鈉、磷酸鈉、磷酸氫鈉、磷酸鉀、磷酸氫鉀、四丁基銨氟化物等。
相對於化合物(J-2)而言可使用1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5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醇類(例如甲醇、乙醇、異丙醇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DMF、DMSO、NMP、乙腈、DMA、水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10至200℃,較佳為0至150℃。
反應時間為0.1至72小時,較佳為0.5小時至18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J-3)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3
藉由使化合物(J-3)與肼甲酸第三丁酯在適當的溶劑中進行縮合,可獲得化合物(J-4)。
作為縮合劑,可列舉1-羥基苯并三唑、HOAt、鹽酸1-乙基-3-(3-二甲胺基丙基)碳二亞胺、HATU、六氟磷酸(苯并三唑-1-基氧基)三(N-吡咯啶基)鏻等縮合劑與三乙基胺、二異丙基乙基胺等鹼等。相對於化合物(J-3)而言可使用1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至5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DMF、NMP、乙腈、DMA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10至200℃,較佳為0至150℃。
反應時間為0.1至72小時,較佳為0.5小時至18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J-4)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4
藉由使化合物(J-4)在適當的溶劑中,以酸進行脫保護,可獲得化合物(J-5)。
作為酸,可列舉鹽酸、硫酸、蟻酸、三氟醋酸等。
相對於化合物(J-4)而言可使用1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至5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醇類(例如甲醇、乙醇、第三丁醇、異丙醇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DMF、NMP、乙腈、DMA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20至100℃,較佳為20至80℃。
反應時間為0.1至72小時,較佳為0.5小時至8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J-5)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5
藉由使化合物(J-5)與化合物(J-6)在酸存在下,在無溶劑或適當的溶劑中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J-7)。
化合物(J-6)係相對於化合物(J-5)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3.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酸,可列舉鹽酸、對甲苯磺酸、硫酸、蟻酸、三氟醋酸等。相對於化合物(J-5)而言可使用0.1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0.2至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醇類(例如甲醇、乙醇、第三丁醇、異丙醇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DMF、NMP、乙腈、DMA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20至150℃,較佳為40至100℃。
反應時間為0.1至72小時,較佳為0.5小時至12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J-7)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K法]
(式中,RZZ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其他記號與前述(1)同意義。)
步驟1
藉由使J法所獲得之化合物(J-3)與氯化銨在適當的溶劑中進行縮合,可獲得化合物(K-1)。
在本反應中,氯化銨係相對於化合物(J-3)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縮合劑,可列舉WSCD HCl、1-羥基苯并三唑、HOAt、鹽酸1-乙基-3-(3-二甲胺基丙基)碳二亞胺、HATU、六氟磷酸(苯并三唑-1-基氧基)三(N-吡咯啶基)鏻等縮合劑與三乙基胺、二異丙基乙基胺等鹼等。相對於化合物(J-3)而言可使用1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至5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DMF、NMP、 乙腈、DMA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10至200℃,較佳為0至150℃。
反應時間為0.1至72小時,較佳為0.5小時至18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K-1)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2
依照C法步驟3所記載之合成方法,藉由使化合物(K-1)在鹼存在下,與脫水劑在適當的溶劑中或無溶劑中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K-2)。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K-2)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3
藉由使化合物(K-2)與羥胺鹽酸鹽在鹼存在下,在適當的溶劑中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K-3)。
在本反應中,羥胺鹽酸鹽係相對於化合物(K-2)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鹼,可列舉氫氧化鋰、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第三丁氧化鉀、第三丁氧化鈉、碳酸鈉、碳酸銫、碳酸鉀、碳酸氫鈉、磷酸鈉、磷酸氫鈉、磷酸鉀、磷酸氫鉀等。相對於化合物(K-2)而言可使用1.0至10.0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醇類(例如甲醇、乙醇、第三丁醇、異丙醇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DMF、NMP、乙腈、DMA 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40至150℃,較佳為40至100℃。
反應時間為0.1至24小時,較佳為0.5小時至8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K-3)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4
藉由使化合物(K-3)與化合物(K-4)在酸存在下,在無溶劑或適當的溶劑中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K-5)。
在本反應中,化合物(K-4)係相對於化合物(K-3)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3.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酸,可列舉鹽酸、對甲苯磺酸、硫酸、蟻酸、三氟醋酸等。相對於化合物(K-3)而言可使用0.1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0.2至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醇類(例如甲醇、乙醇、第三丁醇、異丙醇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DMF、NMP、乙腈、DMA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20至150℃,較佳為40至100℃。
反應時間為0.1至72小時,較佳為0.5小時至12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K-5)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L法]
(式中,G1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亞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等脫離基;X為溴或碘;其他記號與前述(1)同意義。)
步驟1
藉由使化合物(L-1)在酪酸中對A法所獲得之化合物(A-4)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L-2)。
在本反應中,化合物(L-1)係相對於化合物(A-4)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反應溫度為40至200℃,視情況在微波照射下,較佳為40至150℃。
反應時間為0.1至72小時,較佳為3小時至18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L-2)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2
藉由使(L-2)在三氟醋酸中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L-3)。
反應溫度為20至100℃,較佳為40至80℃。
反應時間為0.1至72小時,較佳為0.5小時至8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L-3)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步驟3
藉由使化合物(L-3)在金屬觸媒及鹼存在下,與化合物(L-4)在適當的溶劑中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L-5)。
在本反應中,化合物(L-4)係相對於化合物(L-3)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金屬觸媒,可列舉醋酸鈀、雙(二亞苄基丙酮)鈀、肆(三苯基膦)鈀、雙(三苯基膦)鈀(II)二氯化物、雙(三第三丁基膦)鈀、PdCl2(dppf)CH2Cl2等。相對於化合物(L-3)而言可使用0.001至0.5莫耳當量。
此外,視需要可與觸媒同時使用可配位於屬於上述鈀系觸媒的中心元素之鈀原子之磷配位子。作為此磷配位子,可列舉例如三苯基膦、三鄰甲苯基膦、三間甲苯基膦、三對甲苯基膦、參(2,6-二甲氧基苯基)膦、參[2-(二苯基膦基)乙基]膦、雙(2-甲氧基苯基)苯基膦、2-(二第三丁基膦基)聯苯、2-(二環己基膦基)聯苯、2-(二苯基膦基)-2’-(N,N-二甲胺基)聯苯、三第三丁基膦、雙(二苯基膦基)甲烷、1,2-雙(二苯基膦基)乙烷、1,2-雙(二甲基膦 基)乙烷、1,3-雙(二苯基膦基)丙烷、1,4-雙(二苯基膦基)丁烷、1,5-雙(二苯基膦基)戊烷、1,6-雙(二苯基膦基)己烷、1,2-雙(二甲基膦基)乙烷、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雙(2-二苯基膦基乙基)苯基膦、2-(二環己基膦基)-2’,6’-二甲氧基-1,1’-聯苯、2-(二環己基膦基)-2’,4’,6’-三-異丙基-1,1’-聯苯、雙(2-二苯基膦基苯基)醚、4,5’-雙(二苯基膦基)-9,9’-二甲基二苯并哌喃等,在本步驟中,較佳為4,5’-雙(二苯基膦基)-9,9’-二甲基二苯并哌喃等。磷配位子的使用量係相對於鈀化合物而言可為0.5至2.5莫耳當量,較佳為1.0至1.5莫耳當量。
作為鹼,可列舉氫氧化鋰、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第三丁氧化鉀、第三丁氧化鈉、碳酸鈉、碳酸銫、碳酸鉀、碳酸氫鈉、磷酸鈉、磷酸氫鈉、磷酸鉀、磷酸氫鉀等。相對於化合物(L-3)而言可使用1.0至10.0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DMF、DMA、NMP、DMSO、水及該等之混合溶劑等。
反應溫度為20至250℃,視情況在微波照射下,較佳為0至200℃。
反應時間為0.1至48小時,較佳為0.5小時至12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L-5)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在本發明之化合物的合成中,可基於以下所示之α法的合成法,在合宜的階段將C=O適宜轉換成C=S。
藉由使用不同的起始物質施行α法的合成,可同樣地合成式(II)及式(III)所示之化合物。
[α法]
(式中,各記號與前述(1)同意義。)
藉由使化合物(Iα)與2,4-雙(4-甲氧基苯基)-1,3,2,4-二硫雜二磷雜環丁烷-2,4-二硫化物在適當的溶劑中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Iα’)。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乙腈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10至110℃,較佳為0至80℃。
反應時間為0.1至72小時,較佳為0.5小時至18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Iα’)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在本發明之化合物的合成中,可基於以下 所示之β法的合成法,在合宜的階段將C=S適宜轉換成C=N(RY)。
藉由使用不同的起始物質施行β法的合成,可同樣地合成式(II)及式(III)所示之化合物。
[β法]
(式中,Y1A為C=N(RY),其他記號與前述(1)同意義。)
藉由使化合物(Iα’)在酸或鹼存在下,與化合物(β-1)在適當的溶劑中進行反應,可獲得化合物(Iα”)。
在本反應中,化合物(β-1)係相對於化合物(Iα’)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5.0莫耳當量。
作為酸,可列舉例如醋酸、三氟醋酸、對甲苯磺酸等。相對於化合物(Iα’)而言可使用0.05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0.1至2.0莫耳當量。
作為鹼,可列舉例如吡啶、三乙基胺、DIEA等。相對於化合物(Iα’)而言可使用1.0莫耳當量或其以上,較佳為1.0至20.0莫耳當量。
作為反應溶劑,可列舉醇類(例如甲醇、乙醇、第三丁醇、異丙醇等)、芳香族烴類(例如甲苯、苯、二甲苯等)、飽和烴類(例如環己烷、己烷等)、醚類(例如四氫呋喃、二乙醚、二烷、二甲氧基乙烷等)、DMF、NMP、乙腈、DMA 等,可單獨或混合使用。
反應溫度為0至150℃,較佳為0至80℃。
反應時間為0.1至72小時,較佳為0.5小時至18小時。
所獲得之所期望的化合物(Iα”)若有必要可藉由常法(例如管柱層析、再結晶等)予以精製。
式(I)、式(I’)、式(II)或式(III)所示之化合物之光學活性體可藉由使用光學活性起始原料,在適當的階段施行不對稱合成獲得光學活性中間體,或者將屬於消旋體之中間體或最終物在適當的階段進行光學分割而予以製造。作為光學分割之手法,有使用光學活性管柱將光學異構物進行分離之方法、利用酵素反應等之速度論光學分割、使用對掌性酸、對掌性鹼之鹽形成所引發之非鏡像異構物的晶析分割、優先晶出法等。
較佳的本發明化合物不僅具備P2X7受體拮抗作用,亦具備作為醫藥之有用性,具有下述任一種或所有優異的特徵。
a)對CYP酵素(例如CYP1A2、CYP2C9、CYP2C19、CYP2D6、CYP3A4等)之抑制作用弱。
b)顯示出高的生物利用度、適度的清除率等良好的藥物動態。
c)代謝安定性高。
d)在本說明書所記載之測定條件之濃度範圍內不會對CYP酵素(例如CYP3A4)顯示出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e)不具有變異原性。
f)心血管系統的風險較低。
g)顯示出高的溶解性。
h)具有高的P2X7受體選擇性(例如對P2X家族之其他受體之選擇性等)。
i)具有高的腦移行性。
在投予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之情況,可藉由經口、非經口之任何方法進行投予。作為非經口投予之方法,可列舉經皮、皮下、靜脈內、動脈內、肌肉內、腹腔內、經黏膜、吸入、經鼻、點眼、點耳、陰道內投予等。
經口投予只要依照常法,調製成內用固形製劑(例如錠劑、散劑、顆粒劑、膠囊劑、丸劑、薄膜劑等)、內用液劑(例如懸浮劑、乳劑、酏劑、糖漿劑、檸檬水劑、酒精劑、芳香水劑、萃取物劑、煎劑、酊劑等)等通常使用之任何劑型來進行投予即可。在此處,錠劑可為糖衣錠、薄膜包衣錠、腸溶性包衣錠、緩釋錠、口含錠、舌下錠、口頰錠、咀嚼錠或口腔內崩解錠,散劑及顆粒劑可為乾糖漿,膠囊劑可為軟膠囊劑、微膠囊劑或緩釋性膠囊劑。
非經口投予可藉由注射劑、點滴劑、外用劑(例如點眼劑、點鼻劑、點耳劑、氣霧劑、吸入劑、洗劑、注入劑、塗佈劑、含漱劑、浣腸劑、軟膏劑、硬膏劑、凍膠劑、乳霜劑、貼附劑、糊劑、外用散劑、栓劑等)等通常使用之任何劑型適當地進行投予。在此處,注射劑可為O/W、W/O、O/W/O、W/O/W型等乳液。
可在本發明化合物的有效量中視需要混合適合其劑型之賦形劑、黏合劑、崩解劑、潤滑劑等各種醫藥用添加劑,製成醫藥組成物。再者,該醫藥組成物亦可藉由適宜變更本發明化合物的有效量、劑型及/或各種醫藥用添加劑,而製成小兒用、高齡者用、重症患者用或手術用醫藥組成物。小兒用醫藥組成物較佳係投予至未滿12歲或15歲的患者。此外,小兒用醫藥組成物可投予至出生後未滿27日、出生後28日至23個月、2歲至11歲或者12歲至16歲或18歲的患者。高齡者用醫藥組成物較佳係投予至65歲以上的患者。
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的投予量較宜在考慮患者的年齡、體重、疾病的種類或程度、投予途徑等之後進行設定,在進行經口投予之情況,通常為0.05至300mg/人/日,較佳為0.1至100mg/人/日的範圍內。在非經口投予之情況,係因投予途徑而大為不同,通常為0.005至10mg/人/日,較佳為0.01至1mg/人/日的範圍內。只要1日1次至分成數次投予該等即可。
以下列舉本發明之實施例及參考例以及試驗例來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受此等所限定。
各實施例所獲得之NMR分析係在400MHz施行,使用DMSO-d6、CDCl3進行測定。
表中之保留時間表示在LC/MS:液相層析/質量分析中之保留時間,於以下條件進行測定。
分析條件[1]
管柱:Shim-pack XR-ODS(2.2μm,i.d.50×3.0mm)(Shimadzu)
流速:1.6mL/分鐘
UV檢測波長:254nm
移動相:[A]為含有0.1%蟻酸之水溶液,[B]為含有0.1%蟻酸之乙腈溶液
梯度:以3分鐘施行10%至100%溶劑[B]的線性梯度,維持0.5分鐘100%溶劑[B]。
分析條件[2]
管柱:ACQUITY UPLC(註冊商標)BEH C18(1.7μm,i.d.2.1×50mm)(Waters)
流速:0.8mL/分鐘
UV檢測波長:254nm
移動相:[A]為含有10mM碳酸銨之水溶液,[B]為乙腈
梯度:以3.5分鐘施行5%至100%溶劑[B]的線性梯度,維持0.5分鐘100%溶劑[B]。
分析條件[3]
管柱:ACQUITY UPLC(註冊商標)BEH C18(1.7μm,i.d.2.1×50mm)(Waters)
流速:0.8mL/分鐘
UV檢測波長:254nm
移動相:[A]為含有0.1%蟻酸之水溶液,[B]為含有0.1%蟻酸之乙腈溶液
梯度:以3.5分鐘施行5%至100%溶劑[B]的線性梯度,維持0.5分鐘100%溶劑[B]。
[實施例1] 化合物I-0063的合成
步驟1
將化合物1(5.0g,23.34mmol)溶解於二氯甲烷(50mL)中。加入DIEA(5.30mL,30.30mmol)及3,4,5-三氟苄基溴(5.78g,25.70mmol),於室溫攪拌1日。加入2mol/L鹽酸水溶液,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水、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鈉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藉由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 酯)予以精製,而獲得化合物2(2.79g,產率33.4%)。
1H-NMR(CDCl3)δ:1.36(t,J=7.1Hz,3H),2.62(s,3H),4.35(q,J=7.1Hz,2H),5.04(s,2H),6.90(t,J=6.6Hz,2H),8.05(s,1H).
步驟2
將化合物2(0.5g,1.395mmol)溶解於醋酸(3.0mL)中。加入2-甲基-5-羥甲基苯胺(230mg,1.674mmol),於回流下,攪拌9小時。將反應液加至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0.1mol/L鹽酸水溶液、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而以淡黃色泡狀物質之形式獲得化合物3的粗生成物(698.6mg)。
LC-MS(分析條件[3]):保留時間=1.94,[M+H]=448
步驟3
將化合物3的粗生成物(698.6mg)溶解於甲醇(5.0mL)、四氫呋喃(3.0mL)中,加入2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3.49mL,6.98mmoL),於室溫攪拌3小時,靜置1日。在反應液中加入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鈉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而以淡黃色泡狀物質之形式獲得化合物4的粗生成物(603.5mg)。
LC-MS(分析條件[3]):保留時間=1.68,[M+H]=420
步驟4
將化合物4的粗生成物(585mg)溶解於DMF(6.0mL) 中。加入EDC‧HCl(321mg,1.674mmol)、氯化銨(90.0mg,1.674mmol)、HOBt(226mg,1.674mmol)及三乙基胺(0.232mL,1.674mmol),於室溫攪拌10小時,於室溫靜置12小時。將反應液加至水中,於0℃攪拌1小時。將所析出之固體進行過濾,以水洗淨。進行減壓乾燥,以淡黃色泡狀物質之形式獲得化合物5的粗生成物(408.3mg)。
LC-MS(分析條件[3]):保留時間=1.58,[M+H]=419
步驟5
將化合物5的粗生成物(408.3mg)溶解於吡啶(4.08mL)中。於冰冷下,加入三氟醋酸酐(0.344mL,2.440mmol),於室溫攪拌4.5小時,於室溫靜置12小時。在反應液中加入水及2mol/L氫氧化鈉,於室溫攪拌1小時。將反應液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10%檸檬酸水溶液、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鈉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藉由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予以精製。將所獲得之粗生成物以醋酸乙酯予以固化,而以白色固體之形式獲得化合物I-0063(50.1mg,產率12.8%)。
LC-MS(分析條件[3]):保留時間=1.80,[M+H]=401
1H-NMR(DMSO-d6)δ:1.78(s,3H),4.42(d,J=10.0Hz,2H),5.11-5.14(brm,3H),6.79-6.98(brm,3H),7.44(t,J=7.7Hz,2H),8.72(s,1H).
[實施例2] 化合物I-0024的合成
步驟1
將丙二酸二第三丁酯(6.92g,32.00mmol)溶解於DMF(50mL)中。於冰冷下,加入氫化鈉(60%礦油混合物,1.28g,32.00mmol),於室溫攪拌30分鐘。於冰冷下,加入化合物6(3.78g,20.00mmol),於80℃攪拌2小時。加入氫化鈉(60%礦油混合物,1.28g,32.00mmol)及碘化甲烷(2.00mL,32.00mmol),於室溫攪拌1小時,於50℃攪拌2小時。在反應液中加入水,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以己烷洗淨,進行減壓乾燥,而以白色固體之形式獲得化合物7(6.10g,產率76.4%)。
1H-NMR(CDCl3)δ:1.42(s,18H),1.92(s,3H),3.96(s,3H), 6.94-6.92(m,1H),7.77(dd,J=9.0Hz,1.9Hz,1H).
步驟2
將化合物7(6.0g,15.02mmol)溶解於1,4-二烷(50mL)中。加入6mol/L鹽酸(100mL,601mmol),於100℃攪拌5小時。在反應液中加入水,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以己烷洗淨,進行減壓乾燥,而以白色固體之形式獲得化合物8(3.53g,產率96.6%)。
1H-NMR(DMSO-d6)δ:1.46(d,J=7.0Hz,3H),3.97(s,3H),4.27(q,J=7.0Hz,1H),7.32(t,J=8.9Hz,1H),7.97(dd,J=9.2Hz,1.4Hz,1H).
步驟3
將化合物8(3.5g,14.39mmol)溶解於DMF(30mL)中。加入碳酸鉀(1.99g,14.39mmol),於80℃攪拌1小時。在反應液中加入水,以二乙醚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鈉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藉由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予以精製,以黃色油狀物質之形式獲得化合物9(2.66g,產率92.8%)。
LC-MS(分析條件[1]):保留時間=2.08,[M+H]=200
1H-NMR(CDCl3)δ:1.29(t,J=7.4Hz,3H),2.98(ddd,J=14.9Hz,7.4Hz,2.8Hz,2H),3.97(s,3H),6.88(t,J=8.7Hz,1H),7.86(dd,J=9.2Hz,1.8Hz,1H).
步驟4
將化合物9(2.6g,13.05mmol)溶解於甲醇(30.0mL)中。加入5%鈀碳(176mg,0.0394mmol),於氫環境下,於室溫攪拌4小時。將反應液進行矽藻土過濾,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藉由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予以精製,而以茶色油狀物質之形式獲得化合物10(2.14g,產率96.9%)。
LC-MS(分析條件[1]):保留時間=0.94,[M+H]=170
1H-NMR(CDCl3)δ:1.17(t,J=7.6Hz,3H),2.57-63(m,2H),3.45(s,2H),6.40(d,J=8.5Hz,1H),6.67(t,J=8.8Hz,1H).
步驟5
將化合物11(1.0g,6.73mmol)及化合物10(1.2g,7.07mmol)溶解於DMF(5mL)中,於100℃攪拌2.5小時。將反應液注入冰水中,濾取所析出之固體。將所獲得之固體以醋酸乙酯洗淨,進行乾燥,而獲得化合物12(0.7g,產率37%)。
1H-NMR(DMSO-d6)δ:1.06(t,J=7.2Hz,3H),2.55(q,J=7.2,2H),3.82(s,3H),7.00(m,1H),7.24(d,J=8.4Hz,1H),7.68(m,1H),8.15(br s,1H).
步驟6
將化合物12(0.3g,1.07mmol)溶解於N-甲基吡咯啶酮(1.5mL)中,加入DIEA(0.24ml,1.39mmol)及3,4,5-三氟苄基溴(0.16ml,1.17mmol),於120℃攪拌16小時。將反應液注入冰水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5%檸檬酸水溶液及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鈉乾燥,將溶劑減壓 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藉由矽膠管柱層析(醋酸乙酯-正己烷)予以精製,而獲得化合物I-0024(79mg,產率17%)。
1H-NMR(DMSO-d6)δ:0.79(t,J=7.2Hz,3H),2.21(q,J=7.6,2H),3.82(s,3H),5.17(s,2H),6.89(d,J=8.8Hz,1H),7.01(m,1H),7.26-7.40(m,2H),8.03(d,J=6.0Hz,1H),8.55(s,1H).
[實施例3] 化合物I-0061的合成
(步驟1)
於氮環境下,將可藉由文獻(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24(24),5630-5634;2014)所記載之方法予以合成之化合物13(2.0g,32.00mmol)溶解於DMF(15mL)中。加入2,4,6-三甲基環三硼氧烷(0.954g,7.60mmol)、碳酸鉀(0.954g,7.60mmol)及PdCl2(PPh3)2(0.954g,7.60mmol),於100℃攪拌3小時。在反應液中加入水,以 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藉由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予以精製,以黃色固體之形式獲得化合物14(1.02g,產率67.7%)。
LC-MS(分析條件[1]):保留時間=1.80,[M+H]=199
1H-NMR(CDCl3)δ:2.77(s,3H),3.94(s,3H),4.10(s,3H),7.76(s,1H).
步驟2
將化合物14(1.0g,5.05mmol)溶解於甲醇(10.0mL)-醋酸乙酯(10.0mL)中。加入5%鈀碳(113mg,0.025mmol),於氫環境下,於室溫攪拌2日。將反應液進行矽藻土過濾,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藉由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予以精製,而以黃色固體之形式獲得化合物15(0.615mg,產率72.5%)。
LC-MS(分析條件[1]):保留時間=0.58,[M+H]=169
1H-NMR(CDCl3)δ:2.26(s,3H),3.26(brs,2H),3.81(s,3H),3.94(s,3H),6.54(s,1H).
步驟3
將化合物16(150mg,0.95mmol)及化合物15(209mg,1.24mmol)溶解於醋酸(0.5mL)中,於90℃攪拌1小時。在反應液中注入冰水,濾取所析出之固體。將所獲得之固體以醋酸乙酯洗淨,進行乾燥,而獲得化合物17的粗生成物(90mg)。
步驟4
將化合物17(90mg,0.342mmol)溶解於DMF(0.6mL)中,加入DIEA(0.078ml,0.44mmol)及3,4,5-三氟苄基溴(0.054ml,0.41mmol),於80℃攪拌16小時。在反應液中注入冰水,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鈉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藉由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予以精製,而獲得化合物I-0061(19mg,產率14%)。
1H-NMR(DMSO-d6)δ:2.02(s,3H),3.71(s,3H),3.83(s,3H),5.31(s,2H),6.54(s,1H),7.11(br,1H),7.33(t,J=8.0Hz,2H),7.40(m,1H),8.96(br,1H).
[實施例4] 化合物I-0019的合成
步驟1
在乙氧化鉀(2.52g,30mmol)的四氫呋喃(80mL)溶液中,加入化合物18(2.19g,15mmol)及化合物19(2.04mL, 15mmol),攪拌10分鐘。加入化合物18(2.03mL,15mmol),攪拌1小時。在反應液中加入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二乙醚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鈉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而獲得化合物20的粗生成物(3.42g)。
步驟2
將化合物20的粗生成物(2.32g)及化合物21(1.70g,9.99mmol)的醋酸(17mL)溶液於90℃攪拌1小時。將反應液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藉由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予以精製,而獲得化合物22的粗生成物(435mg)。
步驟3
將化合物22(100mg,0.51mmol)及4,5-二甲氧基-2-甲基苯胺(104mg,0.62mmol)溶解於醋酸(1.0mL)中,於80℃攪拌5小時。在反應液中注入冰水,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鈉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藉由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予以精製,而獲得化合物23的粗生成物(86mg,產率53%)。
步驟4
將化合物23(80mg,0.256mmol)溶解於DMF(0.8mL)中,加入DIEA(0.062ml,0.36mmol)及3,4,5-三氟苄基溴(0.041ml,0.31mmol),於80℃攪拌3小時。在反應液中注入冰水,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鈉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藉由矽膠管柱層析(醋酸乙酯-正己烷)予以精製,而獲得化合物I-0019(26mg,產率23%)。
1H-NMR(CDCl3)δ:1.93(s,3H),3.83(s,3H),3.88(s,3H),5.22(s,2H),6.26(s,1H),6.52(t,J=53.2Hz,1H),6.75(s,1H),7.18(t,J=8.0Hz,2H),7.88(s,1H).
[實施例5] 化合物I-0050的合成
步驟1
將3,4,5-三氟苄基溴(2.29g,10.19mmoL)溶解於DMF(10mL)中,加入化合物24(1.50g,9.71mmoL)及DIEA(1.87mL,10.68mmoL),於室溫攪拌7小時,靜置整夜。在反應液中加入水,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藉由矽膠層析(氯仿-甲醇)予以精製,而獲得化合物25(422mg,15%)。
[M+H]=299:分析條件[3]:保留時間=1.58(分鐘)
步驟2
在4-甲氧基-2-甲基苯胺(28mg,0.20mmoL)中,加入化合物25(40mg,0.13mmoL)的1,4-二烷(1.2mL)溶液、Xantphos(12mg,0.02mmoL)、碳酸銫(66mg,0.20 mmoL)及醋酸鈀(II)(3mg,0.01mmoL)。於氮環境下,於100℃攪拌1小時。放冷至室溫,在反應液中加入氯仿及水,以相分離器將有機層與水層進行分離。在水層中加入氯仿並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合併,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藉由逆相HPLC(乙腈-水)予以精製,而獲得化合物I-0050(9mg,17%)。
[M+H]=400:分析條件[3]:保留時間=1.71(分鐘)
[實施例6] 化合物I-0234的合成
步驟1
將化合物26(2.00g,12.72mmol)及3-胺基-4-甲基安息香酸甲酯(3.15g,19.09mmol)溶解於2,2-二甲基酪酸(10.0mL)中,於110℃攪拌17小時。在反應液中加入醋酸乙酯-二異丙醚混合溶液(1:1,20.0mL),於室溫攪拌30分鐘。濾取所析出之固體,以醋酸乙酯-二異丙醚混合溶液(1:1,10.0mL)洗淨,以白色固體之形式獲得化合物27(3.17g,產率90.8%)。
LC-MS(分析條件[3]):[M+H]=275,保留時間=0.99(分鐘)
步驟2
在化合物27(3.000g,10.94mmol)的DMF(24.0mL)溶液中加入DIEA(2.388mL,13.67mmol)及3,4,5-三氟苄基溴(2.95g,13.13mmoL),於80℃攪拌6小時。加入水,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10%檸檬酸水溶液、飽和碳酸鈉水溶液及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鈉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藉由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予以精製,而獲得化合物4的粗生成物。將所獲得之粗生成物以丙酮-二異丙醚洗淨,獲得化合物I-0167(1.79g,產率39.1%)。
LC-MS(分析條件[3]):[M+H]=419,保留時間=1.99(分鐘)
步驟3
在化合物I-0167(0.750g,1.79mmol)的四氫呋喃(3.0mL)溶液中加入2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4.48mL, 9.96mmol),於室溫攪拌3小時。加入2mol/L鹽酸水溶液,濾取所析出之固體,以水洗淨,以白色固體之形式獲得化合物I-0285(0.703g,產率97%)。
LC-MS(分析條件[3]):[M+H]=405,保留時間=1.75(分鐘)
1H-NMR(DMSO-d6)δ:2.05-2.06(m,6H),5.32(s,2H),7.33-7.34(m,3H),7.71-7.74(m,2H),8.87(brs,1H).
步驟4
在化合物I-0285(0.200g,0.495mmol)、肼甲酸第三丁酯(0.078g,0.594mmol)及N-羥基苯并三唑(0.067g,0.495mmol)的N,N-二甲基甲醯胺(4.0mL)溶液中,加入1-乙基-3-(3-二甲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0.123g,0.643mmol),於室溫攪拌一晚。加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水,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以黃色非晶質之形式獲得化合物I-0286(0.264g,產率103%)。在未進一步精製之情形下用於下一步驟。
LC-MS(分析條件[1]):[M+H]=519,保留時間=1.79(分鐘)
1H-NMR(DMSO-d6)δ:1.43(s,9H),2.06(s,6H),5.33(s,2H),7.20-7.40(m,3H),7.66(s,1H),7.70(d,J=7.6Hz,1H),8.89(s,2H),10.18(s,1H).
步驟5
在化合物I-0286(0.264g,0.495mmol)的二氯甲烷 (5.3mL)溶液中,加入三氟醋酸(2.6mL,33.7mmol),於室溫攪拌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減壓濃縮。在殘渣中加入2mol/L碳酸鈉水溶液(10mL),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在殘渣中加入二乙醚,濾取固體,以淡黃土色固體之形式獲得化合物I-0287(0.135g,產率65%)。
1H-NMR(DMSO-d6)δ:2.02(s,3H),2.05(s,3H),4.47(brs,2H),5.31(s,2H),7.30-7.50(m,3H),7.63(m,2H),8.87(s,1H),9.74(s,1H).
步驟6
在化合物I-0287(0.120g,0.287mmol)的甲苯(2.4mL)-甲醇(0.80mL)溶液中,加入原甲酸三甲酯(0.159mL,1.44mmol)及對甲苯磺酸一水合物(11mg,0.057mmol),於90℃攪拌3小時。加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水,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藉由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予以精製,而以白色固體之形式獲得I-0234(83mg,產率68%)。
LC-MS(分析條件[1]):[M+H]=429,保留時間=1.68(分鐘)
1H-NMR(DMSO-d6)δ:2.07(s,3H),2.08(s,3H),5.34(s,2H),7.36(t,J=7.6Hz,2H),7.49(m,1H),7.85(m,2H),8.93(s,1H),9.33(s,1H).
[實施例7]
步驟1
將化合物28(5.00g,34.9mmol)及3-胺基-4-甲基安息香酸甲酯(8.65g,52.4mmol)溶解於2,2-二甲基酪酸(25.0mL)中,於120℃攪拌16小時。在反應液中加入醋酸乙酯-二異丙醚混合溶液(1:1,50.0mL),於室溫攪拌30分鐘。濾取所析出之固體,以醋酸乙酯-二異丙醚混合溶液(1:1,100.0mL)洗淨,獲得化合物29(8.18g,產率90.0%)。
LC-MS(分析條件[3]):[M+H]=261,保留時間=0.90(分鐘)
步驟2
在化合物29(8.18g,31.4mmol)的DMF(57.3mL)溶液中加入DIEA(6.86mL,39.3mmol)及3,4,5-三氟苄基溴(8.49g,37.7mmoL),於80℃攪拌15小時。加入水,濾取所析出之固體,以水洗淨。將所獲得之殘渣以丙酮-二異丙醚混合溶液(1:1)洗淨,獲得化合物I-0128(2.95g,產率23.2%)。
LC-MS(分析條件[3]):[M+H]=405,保留時間=1.88(分鐘)
步驟3
在化合物I-0128(2.95g,7.30mmol)的四氫呋喃(15.0mL)溶液中加入2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15.0mL,30.0mmol),於室溫攪拌6小時。將反應溶液以二異丙醚洗淨。在水層中加入2mol/L鹽酸水溶液,於室溫攪拌15分鐘。濾取所析出之固體,以水及二異丙醚洗淨,獲得化合物30(2.79g,產率94.1%)。
LC-MS(分析條件[3]):[M+H]=391,保留時間=1.65(分鐘)
1H-NMR(DMSO-d6)δ:2.06(s,2H),5.35(s,2H),7.36-7.41(m,4H),7.75(brs,2H),9.04(brs,1H).
步驟4
將化合物30(0.300g,0.769mmol)溶解於DMF(6.00mL)中。加入氯化銨(0.206g,3.84mmol)、HOBt(0.125g,0.922mmol)、三乙基胺(0.533mL,3.84mmol)及WSCD HCl(0.177g,0.922mmol),於室溫攪拌19小時。加入 HATU(0.351g,0.922mmol),於室溫攪拌15小時30分鐘。在反應液中加入水,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合併,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鎂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藉由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予以精製,而獲得化合物I-0067(0.210g,產率70.2%)。
LC-MS(分析條件[1]):[M+H]=390,保留時間=1.40(分鐘)
步驟5
在將化合物I-0067(0.120g,0.308mmol)溶解於吡啶(12.0mL)中而成之溶液中,於冰冷下,加入三氟醋酸酐(0.109mL,0.771mmol),於0℃攪拌30分鐘。加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鈉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以二異丙醚-二氯甲烷混合溶液洗淨,獲得化合物I-0064(47.6mg,產率41.6%)。
1H-NMR(CDCl3)δ:2.05(s,3H),5.16(s,2H),7.02(s,1H),7.11(t,J=7.0Hz,2H),7.20(s,1H),7.34(brs,1H),7.68(brs,1H)
步驟6
將化合物I-0064(47.6mg,0.128mmol)及羥胺鹽酸鹽(33.8mg,0.487mmol)、三乙基胺(0.0675mL)加至乙醇(0.476mL)中,加熱回流1小時。將反應液以醋酸乙酯進行稀釋後,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以無水硫酸鈉 乾燥。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在己烷及二乙醚中製成粉末,獲得化合物31的粗生成物(69.2mg,產率98.8%)。
分析條件[1]:保留時間=1.15(分鐘):[M+H]=405.3
步驟7
將化合物31(69.2mg,0.127mmol)懸浮於原甲酸三甲酯(2.77ml)中,加入三氟醋酸(4.88μL,0.063mmol),於50℃攪拌1小時。將溶劑減壓餾去,將所獲得之殘渣藉由矽膠層析(氯仿-甲醇)予以精製,而獲得化合物I-0233(30.6mg,產率58.3%)。
1H-NMR(CDCl3)δ:2.07(s,3H),5.19(s,2H),7.14-7.15(m,3H),7.37(d,J=8.3Hz,1H),7.49(s,1H),7.80-7.82(m,2H),8.74(s,1H).
按照一般的合成方法及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合成以下化合物。將化學結構式及物性(LC/MS數據或NMR光譜)示於下。
在下表中,在光學活性的欄中記載為a之化合物為R體及S體之混合物。在光學活性的欄中記載為b之化合物係立體情報不明,其係R體或S體之任一者。在光學活性的欄中記載為c之化合物表示如化學結構所示決定立體性。
以下,記載關於本發明化合物之生物試驗例。
本發明所涉及之式(I)所示之化合物只要是具有P2X7受體抑制作用,會抑制人類P2X7受體者即可。
具體而言,在以下所記載之評估方法中,IC50較佳為5000nM以下,更佳為1000nM以下,再佳為100nM以下。
人類P2X 7受體抑制活性的評估
將人類P2X7受體基因(GenBank登錄序列NM_002562.5,惟,包含T606C及G952A之單核苷酸多型性)導入1321N1細胞中並使其表現。將安定表現人類P2X7受體之1321N1細胞以成為每1孔8000個之方式接種於PureCoat Amine 384孔黑透明平底盤(Falcon;Corning公司製),在培養基(包含10%胎牛血清、25mM HEPES、1%青黴素/鏈黴素混合溶液之DMEM(D5796;SIGMA公司製))中於37℃、5%二氧化碳下培養1日。使用細胞清洗器ELx405(BioTek公司製),以緩衝液(20mM HEPES,55.6mM D-葡萄糖,將HBSS(-)(Life Technologies公司製# 14185-052)稀釋成1×,調整成pH7.4至7.5)洗淨,每1孔以20μL緩衝液填滿。以自動分注裝置Bravo(Agilent公司)分注包含經緩衝液稀釋之最終濃度4μM的Yo-Pro(Life Technologies公司製)之螢光試藥15μL。將微孔盤設置於動態螢光測定裝置FLIPR TETRA(Molecular Devices公司製),以內裝的自動分注裝置每1孔添加15μL經緩衝液稀釋之最終濃度30μM的BzATP溶液,開始進行螢光強度的測定。在此約8分鐘後,以內裝的自動分注裝置每1孔分注各15μL使用稀釋用緩衝液稀釋成不同濃度之本發明化合物的DMSO溶液,繼續進行螢光強度的測定20分鐘。將添加屬於本發明化合物的溶劑之DMSO溶液之情況之最大螢光強度的值設為抑制0%(陰性對照),將添加既知抑制 劑之情況之最大螢光強度的值設為抑制100%(陽性對照),抑制率的算出係基於藉由緊接於添加本發明化合物之前至20分鐘後之螢光強度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所表示之變化量由下列式算出。
抑制率=(1-(本發明化合物所引發之變化量-陽性對照所引發之變化量)/(陰性對照所引發之變化量-陽性對照所引發之變化量))×100
藉由邏輯斯近似法(logistic approximation)算出成為抑制50%之濃度(IC50)來評估本發明化合物的抑制活性。
將關於本發明化合物的人類P2X7受體抑制活性之評估結果示於下表中。
將上述以外之關於本發明化合物的人類P2X7受體抑制活性之評估結果示於下表中。另外,IC50值係將未達10nmol/L設為「A」,將10nmol/L以上至未達100nmol/L設為「B」,將100nmol/L以上至未達500nmol/L設為「C」。
試驗例2:大鼠P2X 7受體抑制活性的評估
將大鼠P2X7受體基因(GenBank登錄序列NM_019256.1,惟,包含C586T及C652A之單核苷酸多型性)導入1321N1細胞中並使其表現。將安定表現大鼠P2X7受體之1321N1細胞以成為每1孔10000個之方式接種於TC處理384孔黑透明平底盤(Falcon;Corning公司製),在培養基(包含10%胎牛血清、2mM GlutaMax-1、1%青黴素/鏈黴素混合溶液之DMEM(D6546;SIGMA公司製))中於37 ℃、5%二氧化碳下培養1日。使用細胞清洗器ELx405(BioTek公司製),以緩衝液(20mM HEPES,將HBSS(+)(Life Technologies公司製# 14065-056)稀釋成1×,調整成pH7.4)洗淨,每1孔以20μL緩衝液填滿。以自動分注裝置Bravo(Agilent公司)分注包含經緩衝液稀釋之最終濃度8μM的Yo-Pro(Life Technologies公司製)之螢光試藥15μL。將微孔盤設置於動態螢光測定裝置FLIPR TETRA(Molecular Devices公司製),以內裝的自動分注裝置每1孔添加15μL經緩衝液稀釋之最終濃度250μM的BzATP溶液,開始進行螢光強度的測定。在此約8分鐘後,以內裝的自動分注裝置每1孔分注各15μL使用稀釋用緩衝液稀釋成不同濃度之本發明化合物的DMSO溶液,繼續進行螢光強度的測定20分鐘。將添加屬於本發明化合物的溶劑之DMSO溶液之情況之最大螢光強度的值設為抑制0%(陰性對照),將添加既知抑制劑之情況之最大螢光強度的值設為抑制100%(陽性對照),抑制率的算出係基於藉由緊接於添加本發明化合物之前至20分鐘後之螢光強度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所表示之變化量由下列式算出。
抑制率=(1-(本發明化合物所引發之變化量-陽性對照所引發之變化量)/(陰性對照所引發之變化量-陽性對照所引發之變化量))×100
藉由邏輯斯近似法算出成為抑制50%之濃度(IC50)來評估本發明化合物的抑制活性。
試驗3-1:利用Seltzer模型之藥效評估 <大鼠Partial Sciatic Nerve Ligation模型(坐骨神經部分結紮模型)的製作>
將大鼠藉由異氟烷進行麻醉,剃掉左足的毛。切開大腿上部的皮膚,分割肌肉而使坐骨神經露出。將坐骨神經的約一半以尼龍絲牢固結紮,縫合肌肉及皮膚。將其作為手術側。針對右足係施行坐骨神經結紮以外之同樣的處置,作為偽手術側。
<評估(1)>
手術2週後,藉由馮弗雷細絲(von Frey filament)評估對機械性痛覺超敏之作用。手術2週後,將大鼠放入載置於金屬網上之塑膠製籠中,使其馴化。自金屬網側將馮弗雷細絲(0.4至26g)按壓於大鼠的腳掌,將大鼠開始顯示出逃避行為之細絲的壓值作為疼痛閾值。針對左右後足評估疼痛閾值,作為處置前之閾值。採用手術後之疼痛閾值為0.6至2g,且偽手術側之疼痛閾值為8至15g的動物於藥效評估中。另外,為了訓練動物,在處置前之疼痛閾值測定前實施同樣的操作。對所採用之動物投予本發明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係使用研缽及研棒進行粉碎,藉由0.5%甲基纖維素溶液以成為0.03至100mg/2mL/kg之方式調製成懸浮液或溶液。使用經口餵食針對動物進行經口投予。投予1至5小時後,評估左右後足的疼痛閾值,作為處置後之疼痛閾值。藉由下述方法算出%reversal值,作為化合物的鎮痛效果並進行比較。
%reversal值=(手術側處置後之疼痛閾值的對數-手術側處置前之疼痛閾值的對數)/(偽手術側處置前之疼痛閾值的對數-手術側處置前之疼痛閾值的對數)×100
(結果)
<評估(2)>
藉由測痛儀(analgesiometer)(Randall Selitto)評估對機械痛覺過敏之作用。手術2週後,藉由測痛儀以每1秒 增加各16g刺激壓之方式壓迫大鼠後肢,將大鼠顯示出逃避行為時之壓作為疼痛閾值。針對左右後肢評估疼痛閾值,作為處置前之疼痛閾值。採用手術側之疼痛閾值為60至90g,且偽手術側之疼痛閾值為100至175g的動物。另外,為了訓練動物,在處置前之疼痛閾值測定前實施同樣的操作。對所採用之動物投予本發明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係使用研缽及研棒進行粉碎,使用0.5%甲基纖維素液以成為0.03至100mg/2mL/kg之方式調製成懸浮液或溶液,使用經口餵食針對動物進行經口投予。投予1至5小時後,評估左右後肢的疼痛閾值,作為處置後之疼痛閾值。藉由下述方法計算%reversal值,對化合物的鎮痛作用進行比較。
%reversal值=(手術側處置後之疼痛閾值-手術側處置前之疼痛閾值)/(偽手術側處置前之疼痛閾值-手術側處置前之疼痛閾值)×100
試驗3-2:利用馬尾神經壓迫模型之藥效評估 <模型動物的製作>
為了製作模型動物,於麻醉下切開大鼠的腰背部,露出第4、第5及第6腰椎。將第4至5及第5至6腰椎椎關節切開。自椎關節切開口將矽橡膠插入並留置於第4及第6腰椎脊柱管內,縫合切開口。
為了製作偽手術動物,施行自上述操作中排除矽橡膠的插入及留置的操作之手術。
<鎮痛效果的評估>
手術2週後,藉由馮弗雷細絲評估對機械性痛覺超敏之作用。手術2週後,將大鼠放入載置於金屬網上之塑膠製籠中,使其馴化。自金屬網側將馮弗雷細絲(0.4至26g)按壓於大鼠的腳掌,將大鼠開始顯示出逃避行為之細絲的壓值作為疼痛閾值。針對左右後足評估疼痛閾值,作為處置前之閾值。針對兩後足評估疼痛閾值,將模型動物的兩足的閾值為0.4至1g之疼痛較強的值作為藥物投予前之閾值。採用偽手術組的疼痛閾值為8至15g的動物於藥效評估中。另外,為了訓練動物,在處置前之疼痛閾值測定前實施同樣的操作。對所採用之動物投予本發明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係使用研缽及研棒進行粉碎,藉由0.5%甲基纖維素溶液以成為0.03至100mg/2mL/kg之方式調製成懸浮液或溶液。使用經口餵食針對動物進行經口投予。投予1至5小時後,評估左右後足的疼痛閾值,作為處置後之疼痛閾值。藉由下述方法算出%reversal值,作為化合物的鎮痛效果並進行比較。
試驗3-3:利用EAE模型之藥效評估 <大鼠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模型(實驗性自體免疫性腦脊髓炎模型)的製作>
將大鼠(Lewis rat,雌)藉由異氟烷進行麻醉,剃掉尾根部之背部的毛。藉由調製將CFA(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完全弗氏佐劑)與MBP(Myelin Basic Protein,髓鞘鹼性蛋白)的食鹽水溶液以1:1混合而成之1g/L乳液, 並投予100uL至大鼠尾根部之背部皮下而進行免疫。將其作為處置組。使用不含MBP之食鹽水製作與CFA之乳液,施行同樣的處置,將其作為偽處置組。
<評估>
免疫3週後,藉由馮弗雷細絲評估對機械性痛覺超敏之作用。免疫3週後,將大鼠放入載置於金屬網上之塑膠製籠中,使其馴化。自金屬網側將馮弗雷細絲(0.4至26g)按壓於大鼠的腳掌,將大鼠開始顯示出逃避行為之細絲的壓值作為疼痛閾值。針對兩後足評估疼痛閾值,處置組的兩足的閾值為4g以下,且將0.6至2g之疼痛較強的值作為藥物投予前之閾值。採用偽處置組的疼痛閾值為6至15g的動物於藥效評估中。另外,為了訓練動物,在藥物投予前之疼痛閾值測定前實施同樣的操作。對所採用之動物投予本發明化合物。本發明化合物係使用研缽及研棒進行粉碎,藉由0.5%甲基纖維素溶液以成為0.03至100mg/2mL/kg之方式調製成懸浮液或溶液。使用經口餵食針對動物進行經口投予。投予1至5小時後,評估後足的疼痛閾值,作為藥物投予後之疼痛閾值。藉由下述方法算出%reversal值,作為化合物的鎮痛效果並進行比較。
%reversal值=(處置組藥物投予後之疼痛閾值的對數-處置組藥物投予前之疼痛閾值的對數)/(偽處置側藥物投予前之疼痛閾值的對數-處置組藥物投予前之疼痛閾值的對數)×100
對P2X7受體之抑制活性亦能夠藉由使用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13)170 624-640所記載之評估方法進行評估。
試驗例4:CYP抑制試驗
使用市售的混合人類肝微粒體,以屬於人類主要CYP5分子種(CYP1A2、2C9、2C19、2D6、3A4)之典型的基質代謝反應之7-乙氧基試鹵靈(7-ethoxyresorufin)的O-脫乙基化(CYP1A2)、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的甲基-羥化(CYP2C9)、美芬妥英(mephenytoin)的4’-羥化(CYP2C19)、右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的O脫甲基化(CYP2D6)、特非那定(terfenadine)的羥化(CYP3A4)作為指標,評估各代謝物生成量受到本發明化合物抑制之程度。
反應條件如下:基質,0.5μmol/L乙氧基試鹵靈(CYP1A2)、100μmol/L甲苯磺丁脲(CYP2C9)、50μmol/LS-美芬妥英(CYP2C19)、5μmol/L右美沙芬(CYP2D6)、1μmol/L特非那定(CYP3A4);反應時間,15分鐘;反應溫度,37℃;酵素,混合人類肝微粒體0.2mg蛋白質/mL;本發明化合物濃度,1、5、10、20μmol/L(4點)。
在96孔盤中,以上述組成將各5種基質、人類肝微粒體、本發明化合物加至50mmol/L Hepes緩衝液中,添加屬於輔酵素之NADPH,而開始進行作為指標之代謝反應。於37℃進行反應15分鐘後,藉由添加甲醇/乙腈=1/1(V/V)溶液而停止反應。3000rpm、15分鐘的離心後,將離心上清液中之試鹵靈(CYP1A2代謝物)以螢光多標計 數儀或LC/MS/MS進行定量,將甲苯磺丁脲羥化體(CYP2C9代謝物)、美芬妥英4’羥化體(CYP2C19代謝物)、右啡烷(dextrorphan)(CYP2D6代謝物)、特非那定醇體(CYP3A4代謝物)以LC/MS/MS進行定量。
將在反應溶液中僅添加屬於溶解化合物之溶劑之DMSO來代替本發明化合物者作為對照(100%),算出殘存活性(%),使用濃度及抑制率,藉由利用邏輯斯模型(logistic model)之逆推定算出IC50
試驗例5-1:CYP3A4螢光MBI試驗
CYP3A4螢光MBI試驗為調查代謝反應所引發之本發明化合物之CYP3A4抑制的增強之試驗。藉由CYP3A4酵素(大腸菌表現酵素)將7-苄氧基三氟甲基香豆素(7-BFC)進行脫苄基化,而產生發出螢光之代謝物7-羥基三氟甲基香豆素(7-HFC)。以7-HFC生成反應作為指標評估CYP3A4抑制。
反應條件如下:基質,5.6μmol/L 7-BFC;預反應時間,0或30分鐘;反應時間,15分鐘;反應溫度,25℃(室溫);CYP3A4含量(大腸菌表現酵素),預反應時62.5pmol/mL,反應時6.25pmol/mL(10倍稀釋時);本發明化合物濃度,0.625、1.25、2.5、5、10、20μmol/L(6點)。
在96孔盤中,以上述預反應的組成將本發明化合物溶液加至K-Pi緩衝液(pH7.4)中作為預反應液,將其一部分以經基質及K-Pi緩衝液稀釋1/10之方式 移至另一96孔盤中,添加屬於輔酵素之NADPH而開始進行作為指標之反應(無預反應),反應規定的時間後,藉由加入乙腈/0.5mol/L Tris(參羥胺基甲烷)=4/1(V/V)而停止反應。此外,在殘留的預反應液中亦添加NADPH而開始進行預反應(有預反應),預反應規定的時間後,以經基質及K-Pi緩衝液稀釋1/10之方式將一部分移至另一盤中,並開始進行作為指標之反應。反應規定的時間後,藉由加入乙腈/0.5mol/L Tris(參羥胺基甲烷)=4/1(V/V)而停止反應。對經施行各指標反應之微孔盤以螢光盤讀取儀測定屬於代謝物之7-HFC的螢光值。(Ex=420nm,Em=535nm)將在反應系統中僅添加屬於溶解本發明化合物之溶劑之DMSO者作為對照(100%),算出添加各濃度的本發明化合物時之殘存活性(%),使用濃度及抑制率,藉由利用邏輯斯模型之逆推定算出IC50。IC50值之差為5μmol/L以上之情況設為(+),為3μmol/L以下之情況設為(-)。
試驗例5-2:CYP3A4(MDZ)MBI試驗
關於本發明化合物的CYP3A4抑制,係由起因於本發明化合物之代謝反應之抑制作用的增強來評估以機制為基礎之抑制(Mechanism based inhibition,MBI)能力之試驗。使用混合人類肝微粒體並以咪達唑侖(midazolam)(MDZ)的1-羥化反應作為指標來評估CYP3A4抑制。
反應條件如下:基質,10μmol/L MDZ;預反應時間,0或30分鐘;基質代謝反應時間,2分鐘;反 應溫度,37℃;混合人類肝微粒體,預反應時0.5mg/mL,反應時0.05mg/mL(10倍稀釋時);本發明化合物預反應時之濃度,1、5、10、20μmol/L(4點)。
在96孔盤中,以上述預反應的組成將混合人類肝微粒體、本發明化合物溶液加至K-Pi緩衝液(pH7.4)中作為預反應液,將其一部分以經包含基質之K-Pi緩衝液稀釋1/10之方式移至另一96孔盤中,添加屬於輔酵素之NADPH而開始進行作為指標之反應(預培養0分鐘),反應規定的時間後,藉由加入甲醇/乙腈=1/1(V/V)溶液而停止反應。此外,在殘留的預反應液中亦添加NADPH而開始進行預反應(預培養30分鐘),預反應規定的時間後,以經包含基質之K-Pi緩衝液稀釋1/10之方式將一部分移至另一盤中,並開始進行作為指標之反應。反應規定的時間後,藉由加入甲醇/乙腈=1/1(V/V)溶液而停止反應。將施行各指標反應之微孔盤進行3000rpm、15分鐘的離心後,將離心上清液中之1-羥化咪達唑侖以LC/MS/MS進行定量。
將在反應液中僅添加屬於溶解化合物之溶劑之DMSO來代替本發明化合物者作為對照(100%),算出添加各濃度的本發明化合物時之殘存活性(%),使用濃度及抑制率,藉由利用邏輯斯模型之逆推定算出IC。將預培養0分鐘之IC/預培養30分鐘之IC作為Shifted IC值,若Shifted IC為1.5以上則為Positive,若Shifted IC為1.0以下則為Negative。
試驗例6:BA試驗 經口吸收性之檢討實驗材料及方法
(1)使用動物:使用小鼠或大鼠。
(2)飼育條件:使小鼠或大鼠自由攝取固形飼料及滅菌自來水。
(3)投予量、分組的設定:以規定的投予量進行經口投予及靜脈內投予。以下列方式設定群組。(取決於每種化合物,投予量有所變更)
經口投予2至60μmol/kg或1至30mg/kg(n=2至3)
靜脈內投予1至30μmol/kg或0.5至10mg/kg(n=2至3)
(4)投予液的調製:經口投予係以溶液或懸浮液之形式進行投予。靜脈內投予係以可溶化之形式進行投予。
(5)投予方法:經口投予係藉由經口餵食針強制地投予至胃內。靜脈內投予係藉由附注射針之注射器自尾靜脈進行投予。
(6)評估項目:經時地採血,使用LC/MS/MS測定血漿中本發明化合物濃度。
(7)統計分析:針對血漿中本發明化合物濃度推移,藉由非線形最小二乘法算出血漿中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AUC),由經口投予組與靜脈內投予組之投予量比及AUC比算出本發明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BA)。
試驗例7:波動艾美氏試驗(Fluctuation Ames Test)
評估本發明化合物的變異原性。
將凍結保存之鼠沙門氏傷寒桿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TA98株、TA100株)20μL接種於10mL液體營養培養基(2.5%Oxoid nutrient broth No.2)並於37℃進行振盪前培養10小時。TA98株係將7.70至8.00mL菌液進行離心(2000×g,10分鐘)而去除培養液。將菌懸浮於與用於離心之菌液同容量的Micro F緩衝液(K2HPO4:3.5g/L、KH2PO4:1g/L、(NH4)2SO4:1g/L、檸檬酸三鈉二水合物:0.25g/L、MgSO4‧7H20:0.1g/L)中,添加至120mL Exposure培養基(包含生物素:8μg/mL、組胺酸:0.2μg/mL、葡萄糖:8mg/mL之Micro F緩衝液)中。TA100株係將3.10至3.42mL菌液添加至Exposure培養基120至130mL中並調製試驗菌液。將本發明化合物DMSO溶液(自最高用量50mg/mL以2至3倍公比進行數階段稀釋)、作為陰性對照之DMSO、作為陽性對照之於非代謝活化條件下對於TA98株為50μg/mL的4-硝基喹啉-1-氧化物DMSO溶液、對於TA100株為0.25μg/mL的2-(2-呋喃基)-3-(5-硝基-2-呋喃基)丙烯醯胺DMSO溶液、於代謝活化條件下對於TA98株為40μg/mL的2-胺基蒽DMSO溶液、對於TA100株為20μg/mL的2-胺基蒽DMSO溶液各12μL與試驗菌液588μL(於代謝活化條件下試驗菌液498μL與S9 mix 90μL之混合液)進行摻和,於37℃振盪培養90分鐘。將暴露於本發明化合物之菌液460μL摻和至Indicator 培養基(包含生物素:8μg/mL、組胺酸:0.2μg/mL、葡萄糖:8mg/mL、溴甲酚紫:37.5μg/mL之Micro F緩衝液)2300μL中,各50μL分注於微孔盤48孔/用量,於37℃靜置培養3日。包含藉由胺基酸(組胺酸)合成酵素基因的突變而獲得增殖能力之菌之孔係因pH變化而由紫色變色成黃色,因而對每1用量48孔中之變色成黃色之菌增殖孔進行計數,與陰性對照組進行比較來進行評估。將變異原性為陰性者表示為(-),為陽性者表示為(+)。
試驗例8:hERG試驗
以本發明化合物之心電圖QT間隔延長風險評估為目的,使用表現human ether-a-go-go related gene(hERG)通道之CHO細胞,檢討本發明化合物對在心室再極化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之延遲整流K+電流(IKr)之作用。
使用全自動膜片鉗系統(QPatch;Sophion Bioscience A/S),藉由全細胞膜片鉗法,將細胞保持於-80mV的膜電位,給予-50mV的洩漏電位後,記錄給予+20mV的去極化刺激2秒,再進一步給予-50mV的再極化刺激2秒時所誘發之IKr。以將二甲基亞碸調整成0.1%之細胞外液(NaCl:145mmol/L、KCl:4mmol/L、CaCl2:2mmol/L、MgCl2:1mmol/L、葡萄糖:10mmol/L、HEPES(4-(2-hydroxyethyl)-1-piperazineethanesulfonicbacid,4-(2-羥乙基)-1-哌乙磺酸):10mmol/L,pH=7.4)作為介質,將使介質及本發明化合物以目標濃度溶解而成之細胞 外液於各室溫條件下,應用於細胞7分鐘以上。由所獲得之IKr,使用分析軟體(QPatch Assay software;Sophion Bioscience A/S),以保持膜電位中之電流值為基準計測最大尾電流的絕對值。再者,算出相對於介質應用後之最大尾電流之本發明化合物應用後之最大尾電流作為抑制率,評估本發明化合物對IKr之影響。
試驗例9:溶解性試驗
本發明化合物的溶解度係於添加1%DMSO條件下予以決定。以DMSO調製10mmol/L化合物溶液。將本發明化合物溶液2μL分別添加至JP-1液、JP-2液198μL中。使其於室溫振盪1小時後,將混合液進行吸引過濾。將濾液以甲醇/水=1/1(V/V)或乙腈/甲醇/水=1/1/2(V/V/V)稀釋10或100倍,藉由絕對檢量線法使用LC/MS或固相萃取(SPE)/MS測定濾液中濃度。
JP-1液的組成如下。
在氯化鈉2.0g、鹽酸7.0mL中加入水而製成1000mL。
JP-2液的組成如下。
在將磷酸二氫鉀3.40g及無水磷酸氫二鈉3.55g溶於水中並製成1000mL而成者1容量中加入水1容量。
試驗例10:代謝安定性試驗
使市售的混合人類肝微粒體與本發明化合物進行反應一定時間,藉由反應樣本與未反應樣本的比較算出殘存 率,評估本發明化合物在肝中代謝之程度。
在包含人類肝微粒體0.5mg蛋白質/mL之0.2mL的緩衝液(50mmol/L Tris-HCl pH7.4、150mmol/L氯化鉀、10mmol/L氯化鎂)中,於1mmol/L NADPH存在下使其於37℃進行反應0分鐘或30分鐘(氧化反應)。反應後,在甲醇/乙腈=1/1(v/v)溶液100μL中添加反應液50μL,進行混合,以3000rpm離心15分鐘。將該離心上清液中之本發明化合物以LC/MS/MS或固相萃取(SPE)/MS進行定量,將0分鐘反應時之化合物量設為100%來計算反應後之本發明化合物的殘存量。
試驗例11:粉末溶解度試驗
在適當的容器中加入適量本發明化合物,在各容器中添加JP-1液(在氯化鈉2.0g、鹽酸7.0mL中加入水而製成1000mL)、JP-2液(在將磷酸二氫鉀3.40g及無水磷酸氫二鈉3.55g溶於水中並製成1000mL而成者1容量中加入水1容量)、20mmol/L牛膽酸鈉(TCA)/JP-2液(在TCA 1.08g中加入JP-2液並製成100mL)各200μL。在添加試驗液後,在全量溶解之情況,適宜追加本發明化合物。加以密封並於37℃振盪1小時後,進行過濾,在各濾液100μL中添加甲醇100μL而施行2倍稀釋。稀釋倍率係視需要變更。確認無氣泡及析出物,加以密封並振盪。藉由絕對檢量線法使用HPLC對本發明化合物進行定量。
試驗例12:腦移行性試驗
以1μmol/mL/kg或0.5mg/mL/kg的用量將本發明化合物靜脈內投予至大鼠,在30分鐘後於異氟烷麻醉下自下大動脈藉由全採血使其放血死亡。
然後,摘出腦,以蒸餾水調製20至25%的均漿。
另一方面,所獲得之血液係在離心處理後,製成血漿。然後,在腦樣本中以1:1添加對照血漿,在血漿樣本中以1:1添加對照腦,使用LC/MS/MS測定各樣本。將所獲得之測定時之面積比(腦/血漿)作為腦Kp值。
試驗例13:P-gp基質試驗
在單層培養人類MDR1表現細胞或母細胞之Transwell(註冊商標,CORNING公司)的單側添加本發明化合物,使其進行反應一定時間。針對MDR1表現細胞及母細胞,算出頂端(Apical)側至側底(Basolateral)側方向(A→B)及側底(Basolateral)側至頂端(Apical)側方向(B→A)的膜穿透係數,算出MDR1表現細胞及母細胞的外排率(Efflux Ratio,ER;B→A與A→B的膜穿透係數之比)值。將MDR1表現細胞與母細胞的外排率(ER值)進行比較,判斷本發明化合物是否為P-gp基質。
試驗例14:mdr1a(-/-)B6小鼠P-gp基質試驗 使用動物:
mdr1a(-/-)B6小鼠(基因剔除小鼠)或C57BL/6J小鼠
(野生小鼠) 方法:
1.使小鼠自由攝取固形飼料及滅菌自來水。
2.本發明化合物係在各時點投予至3隻動物,血液及腦樣本係在投予後之規定時點(例如:15分鐘、30分鐘、1小時、2小時、4小時、6小時、8小時或24小時)進行採取。血液(0.3至0.7mL)係以包含血液凝固防止劑(EDTA及肝素)之注射器進行採取。血液及腦樣本係立即加以冰冷。
3.血液樣本係藉由離心分離(1780xg,10分鐘)去除細胞,獲得血漿。然後,將血漿樣本移至管中,於-70℃進行保存。
4.腦樣本係以組織重量:蒸餾水重量比=1:3予以均質化,移至管中並於-70℃進行保存。
5.血漿及腦樣本係施行除蛋白,以LC/MS/MS進行分析。在測定中係使用由空白血漿或空白腦所作成之檢量線,為了施行測定法的真實度及精度的確認,使用品質對照用樣本。
6.血漿及腦內濃度值(ng/mL及ng/g)係以用於求出藥物動態參數之適切的方法,例如WinNonlin(註冊商標)藥物動態分析軟體程式進行分析。
(分析)
Kp;腦/血漿中濃度比
Kp比=基因剔除小鼠(KO)的Kp值/野生小鼠(Wild)的Kp值
腦AUC/血漿AUC之KO/Wild比={腦AUC/血漿AUC(KO)}/{腦AUC/血漿AUC(Wild)}
試驗例15:人類孕烷X受體(pregnane X receptor,PXR)活化的評估
使用Human PXR activation(Puracyp公司製)套組進行評估。
將表現人類PXR之DPX2細胞每1孔40000個接種於96孔盤,於37℃、5%二氧化碳下培養24小時(培養基:包含10%胎牛血清、抗生物質、丙酮酸鈉、D-葡萄糖、酚紅之DPX2細胞用培養培養基)。培養24小時後,將本發明化合物的DMSO溶液以終濃度成為10及50μM之方式,此外,以屬於陽性對象藥之利福平(rifampicin)DMSO溶液成為0.2、1、2及20μM之方式使用培養基(包含10%胎牛血清、D-葡萄糖、抗生物質、丙酮酸鈉、L-麩醯胺酸之DPX2細胞用Dosing medium)進行稀釋。自經培養24小時之96孔盤中除去培養基,將所調製之本發明化合物溶液及利福平溶液各100μL進行處置,培養48小時。培養48小時後,自96孔盤中除去培養基,填滿各100μL在10.5mL的TubeE中加入5.25μL的CellTiter-Fluor而成之反應溶液。在培養1小時後,將微孔盤設置於微孔盤讀取儀(PerkinElmer公司製),每1孔以0.1秒的間隔測定螢光強度。取出微孔盤,在各孔中加入各100μL將ONE-Glo Assay Substrate加至ONE-Glo Assaybuffer中而成之溶 液。在加入溶液之後2分鐘後,將微孔盤設置於微孔盤讀取儀,每1孔以2秒的間隔測定發光強度。本發明品的PXR活性係設為將發光強度除以螢光強度而得之值。
(結果)
製劑例
以下所示之製劑例僅為例示,完全不意圖限定發明的範圍。
製劑例1:錠劑
將本發明化合物、乳糖及硬脂酸鈣進行混合,進行粉碎造粒並乾燥,製成適當大小的顆粒劑。其次,添加硬脂酸鈣並進行壓縮成形而製成錠劑。
製劑例2:膠囊劑
將本發明化合物、乳糖及硬脂酸鈣均勻地進行混合而以粉末或細粒狀之形式製作散劑。將其填充於膠囊容器中而製成膠囊劑。
製劑例3:顆粒劑
將本發明化合物、乳糖及硬脂酸鈣均勻地進行混合,進行壓縮成型後,進行粉碎、整粒、過篩而製成適當大小的顆粒劑。
製劑例4:口腔內崩解錠
將本發明化合物及結晶纖維素進行混合,造粒後進行打錠而製成口腔內崩解錠。
製劑例5:乾糖漿
將本發明化合物及乳糖進行混合,進行粉碎、整粒、過篩而製成適當大小的乾糖漿。
製劑例6:注射劑
將本發明化合物及磷酸緩衝液進行混合,製成注射劑。
製劑例7:點滴劑
將本發明化合物及磷酸緩衝液進行混合,製成點滴劑。
製劑例8:吸入劑
藉由將本發明化合物及乳糖進行混合並進行細粉碎,而製成吸入劑。
製劑例9:軟膏劑
將本發明化合物及凡士林進行混合,製成軟膏劑。
製劑例10:貼附劑
將本發明化合物及黏性石膏等基劑進行混合,製成貼附劑。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所涉及之化合物具有對P2X7受體之抑制作用,被認為有用於作為與P2X7受體相關之疾患或狀態之治療劑及/或預防劑。

Claims (30)

  1. 一種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式中,Y 1為N(R Y)、O或S;R Y為氫原子、羥基、氰基、羧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R 1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R 2a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R 2b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與同一碳原子鍵結之R 2a及R 2b可共同形成側氧 基;R 7a為氫原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R 2c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R 2d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與同一碳原子鍵結之R 2c及R 2d可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或者2個R 2c可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R 3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環B為六員芳香族碳環、六員非芳香族碳環、六員芳香族雜環或六員非芳香族雜環;環C為五員非芳香族碳環、五員芳香族雜環或五員非芳香族雜環;環D為五員非芳香族碳環、六員非芳香族碳環或六員芳香族碳環;R 9a及R 9b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 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R 10a、R 10b、R 10c及R 10d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羥基、羧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 代或未經取代之烷亞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亞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亞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 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亞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亞碸亞胺基;R 9a、R 9b、R 10a及R 10b可為下述a)或b);a)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 9a及R 10a或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 9b及R 10b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b)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2個R 10a或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2個R 10b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 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R 10e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R 5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 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 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經 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胺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胺基;n為1至5的整數;m為0至4的整數;p1為0至3的整數;p2為0至2的整數;p3為0至2的整數;惟,排除下列化合物:
  2. 一種式(I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式中,Y 1、R 2a、R 2b、R 2c、R 2d、R 5、R 7a、n及m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同意義;R 6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胺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胺基; R 1為經取代之苯基;a)m為0時,R 3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環B’為吡啶;R 10aa為鹵素、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 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R 10ab為鹵素、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或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R 10ac為鹵素、羥基、羧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 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 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 9a及R 10aa或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 10ab及R 10ac可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環B、環C、環D、R 9a、R 9b、R 10a、R 10b、R 10c、R 10d、R 10e、p1、p2及p3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同意義);b)m為1至4時,R 3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同意義;惟,R 5非為甲氧基;惟,排除下列化合物:
  3. 一種式(II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式中,Y 1、R 1、R 2a、R 2b、R 2c、R 2d、R 3、R 5、R 7a、n及m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同意義;R 6與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同意義;R 4為氫原子、鹵素、羥基、羧基、胺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磺酸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胺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胺基;惟,排除下列化合物: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 4為氰基。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 6為氫原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 3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R 9a、R 10a及p1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同意義;環B’與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同意義。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 3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R 9a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同意義;環B’及R 10ac與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同意義;R 10ad為鹵素、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 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與鄰接的原子鍵結之R 10ac及R 10ad可共同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 10ad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及3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 3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R 9a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同意義,R 10aa、R 10ab及R 10ac與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同意義。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 3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R 9a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同意義,R 10aa、R 10ab及R 10ac與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同意義。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及10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 10aa及R 10ab各自獨立地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及7至10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 10ac為鹵素、羥基、羧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 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 非芳香族雜環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磺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胺磺醯 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胺磺醯基。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及7至10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 10ac為鹵素、羥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胺磺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氧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氧基。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 9a及R 9b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 1為下式所示之基: 式中,R 1a、R 1b及R 1c各自獨立地為鹵素。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 之鹽,其中,R 1a、R 1b及R 1c為氟原子。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 5為氫原子、鹵素、羥基、胺甲醯基、胺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胺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胺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胺基。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 5為氫原子、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Y 1為O。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9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 2a及R 2b為氫原子。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0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R 7a為氫原子。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1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n為1。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m為0。
  24. 一種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該化合物係選自化合物I-0003、化合物I-0005、化合物I-0016、化合物I-0017、化合物I-0019、化合物I-0023、化合物I-0024、化合物I-0057、化合物I-0058、化合物I-0059、化合物I-0060、化合物I-0061、化合物I-0062、化合物I-0063、化合物I-0064、化合物I-0065、化合物I-0066、化合物I-0067、化合物I-0068、化合物I-0069、化合物I-0078、化合物I-0081、化合物I-0090、化合物I-0117、化合物I-0122、化合物I-0129、化合物I-0145、化合物I-0160、化合物I-0170、化合物I-0201、化合物I-0206、化合物I-0216、化合物I-0225、化合物I-0233、化合物I-0234、化合物I-0241、化合物I-0251及化合物I-0262者。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中,式(I)為式(I’): 式中,=A-為=N-或=CR 1b-;R 1a、R 1b及R 1c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或鹵素;R 5為氫原子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R 9a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 未經取代之烷氧基;=A’-為=N-或=CR 10aa-;R 10aa及R 10ad各自獨立地為氫原子、鹵素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R 10ab為氫原子、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或羥基;R 10ac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胺甲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雜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醯基、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非芳香族碳環式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磺醯基、羥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硫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亞磺醯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香族雜環式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亞碸亞胺基;惟,在=A’-為=CR 10aa-,=A-為=CR 1b-之情況,R 10ab非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氧基。
  26. 一種P2X 7受體抑制劑,其含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27. 一種醫藥組成物,其含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之醫藥組成物,其具有P2X 7受體抑制作用。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 其製藥上容許之鹽,其係用於治療及/或預防與P2X 7受體相關之疾患。
  30. 一種與P2X 7受體相關之疾患之治療及/或預防方法,其特徵為投予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製藥上容許之鹽。
TW106136132A 2016-10-21 2017-10-20 含氮六員雜環衍生物及含有此等之醫藥組成物 TW2018214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6711 2016-10-21
JP2016-206711 2016-10-21
JP2017133193 2017-07-07
JP2017-133193 2017-07-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1411A true TW201821411A (zh) 2018-06-16

Family

ID=62018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6132A TW201821411A (zh) 2016-10-21 2017-10-20 含氮六員雜環衍生物及含有此等之醫藥組成物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1821411A (zh)
WO (1) WO20180745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7022654A2 (pt) 2015-04-24 2018-07-10 Shionogi & Co., Ltd. derivado heterocíclico de 6 membros e composição farmacêutica compreendendo o mesmo
CN110072862B (zh) 2016-10-17 2022-05-13 盐野义制药株式会社 二环性含氮杂环衍生物及含有该衍生物的药物组合物
JP2022126890A (ja) * 2019-07-02 2022-08-31 Agc株式会社 フルオロアルキル基含有化合物と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14061A1 (de) * 2003-07-02 2005-01-20 Bayer Healthcare Ag Amid-substituierte 1,2,4-Triazin-5(2H)-one
EP2604260B1 (en) * 2010-08-10 2017-05-10 Shionogi&Co., Ltd. Novel heterocyclic derivatives and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containing same
WO2015099107A1 (ja) * 2013-12-26 2015-07-02 塩野義製薬株式会社 含窒素6員環誘導体およびそれらを含有する医薬組成物
BR112017022654A2 (pt) * 2015-04-24 2018-07-10 Shionogi & Co., Ltd. derivado heterocíclico de 6 membros e composição farmacêutica compreendendo o mesmo
WO2017204316A1 (ja) * 2016-05-27 2017-11-30 塩野義製薬株式会社 5-オキソ-1,2,4-トリアジン誘導体およびその医薬組成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74565A1 (ja) 2018-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24486B2 (en) 6-membered heterocyclic derivatives and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comprising the same
TWI330081B (en) New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s and their use in treatment and/or prevention of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
JP6618120B2 (ja) TrkA阻害活性を有する複素環および炭素環誘導体
JP5816630B2 (ja) ナフチリジン誘導体
US9988373B2 (en) Nitrogen-containing six-membered cyclic derivatives and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comprising the same
JP6898043B2 (ja) TrkA阻害活性を有する含窒素複素環および炭素環誘導体
TW201623295A (zh) 具有bace1抑制活性之二氫噻及二氫衍生物
WO2016084922A1 (ja) 1,2,4-トリアジン誘導体およびその医薬組成物
WO2016088838A1 (ja) プリン誘導体およびその医薬組成物
JPWO2018021447A1 (ja) ドーパミンd3受容体拮抗作用を有する含窒素縮環化合物
TWI774700B (zh) 二環性含氮雜環衍生物及含有該衍生物之醫藥組成物
TW201821411A (zh) 含氮六員雜環衍生物及含有此等之醫藥組成物
WO2017204316A1 (ja) 5-オキソ-1,2,4-トリアジン誘導体およびその医薬組成物
WO2017209265A1 (ja) 二環性複素環誘導体およびそれらを含有する医薬組成物
TWI671302B (zh) 具有吲哚胺2,3-雙加氧酶抑制活性的稠合咪唑化合物
JP2019182865A (ja) 二環性含窒素複素環誘導体を含有する医薬組成物
JP2019182806A (ja) 二環性複素環誘導体およびそれらを含有する医薬組成物
WO2017204318A1 (ja) 1,2,4-トリアジン誘導体
WO2017209267A1 (ja) プリン誘導体
TW202124379A (zh) 對分枝桿菌感染有用之含苄胺的5,6-雜芳族化合物
JP6692113B2 (ja) 6員複素環誘導体を含有する医薬組成物
JP2019026646A (ja) 含窒素複素環および炭素環誘導体を含有する、疼痛の治療および/または予防用医薬組成物
TW202014191A (zh) 具有選擇性bace1抑制活性的四氫哌喃并衍生物
JP2019127467A (ja) ドーパミンd3受容体拮抗作用を有する含窒素縮環化合物を含有する医薬組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