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2276A - 非破壞測量裝置 - Google Patents
非破壞測量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812276A TW201812276A TW106102116A TW106102116A TW201812276A TW 201812276 A TW201812276 A TW 201812276A TW 106102116 A TW106102116 A TW 106102116A TW 106102116 A TW106102116 A TW 106102116A TW 201812276 A TW201812276 A TW 201812276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ring
- guide member
- end surface
- emitted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2835 absorb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4
- 230000001066 destr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5000013311 vegetables Nutritio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5000012055 fruits and vegetab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7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079 rubber t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3811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101710114762 50S ribosomal protein L11, chloroplastic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295 emission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306 harve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668 polycarbonat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431 polycarbonat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1700 light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5 Avera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241235 Citrullus lanat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828 Citrullus lanatus var citroid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7688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141359 Malus pumil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3768 Solanum lycopersic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1016 app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932 little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25 polyester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5 polyester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755 prolif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11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25—Colour; Spectral properties, i.e. comparison of effect of material on the light at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lengths or wavelength bands
- G01N21/31—Investigating relative effect of material at wavelengths characteristic of specific elements or molecules, e.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 G01N21/35—Investigating relative effect of material at wavelengths characteristic of specific elements or molecules, e.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using infrared light
- G01N21/3563—Investigating relative effect of material at wavelengths characteristic of specific elements or molecules, e.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using infrared light for analysing solids; Preparation of samples therefor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25—Colour; Spectral properties, i.e. comparison of effect of material on the light at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lengths or wavelength bands
- G01N21/31—Investigating relative effect of material at wavelengths characteristic of specific elements or molecules, e.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 G01N21/35—Investigating relative effect of material at wavelengths characteristic of specific elements or molecules, e.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using infrared light
- G01N21/359—Investigating relative effect of material at wavelengths characteristic of specific elements or molecules, e.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using infrared light using near infrared light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47—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 G01N21/49—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59—Transmissivity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02—Food
- G01N33/025—Fruits or vegetabl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47—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 G01N21/4738—Diffuse reflection, e.g. also for testing fluids, fibrous materials
- G01N21/474—Details of optical heads therefor, e.g. using optical fibres
- G01N2021/4752—Geometry
- G01N2021/4759—Annular illumination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021/8466—Investigation of vegetal material, e.g. leaves, plants, fruit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01/00—Features of devices classified in G01N21/00
- G01N2201/02—Mechanical
- G01N2201/022—Casings
- G01N2201/0221—Portable; cableless; compact; hand-hel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Radia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可小型化,且能夠以非破壞方式穩定地測量果菜等測量對象的吸光度之非破壞測量裝置。非破壞測量裝置包括:殼體(K),包含可抓持之抓握部(K2)、及具有與果菜(AS)等測量對象抵接的環狀的抵接部(7)之測量部(K1);光源群(14dG),由在殼體(K)內部相隔離地配置於周方向之複數個光源(14d)所構成;環形透鏡(8),在抵接部(7)的內側部分配置成比抵接部(7)小之環狀,使從光源群(14dG)發出之光(LT)呈環狀射出到殼體(K)外部;導光構件(11),一端面(11a1)在環形透鏡(8)的內側露出,另一端面(11fb)位於殼體(K)的內部而使從一端面(11a1)射入之光從該另一端面(11fb)射出到外部;光感測器(13c),配置於殼體(K)內,接受從導光構件(11)的另一端面(11fb)射出的光;以及光強度處理部(CT3),根據光感測器(13c)的受光強度而求出吸光度。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以非破壞方式測量果菜等測量對象的吸光度之非破壞測量裝置。
以非破壞方式測量果菜的吸光度之非破壞測量裝置為已知的。
舉例來說,有一種非破壞測量裝置係利用照射進入果菜之近紅外線光的透射光來測量吸光度,然後根據測得的吸光度來得到表示果菜的糖度之Brix值。
此非破壞測量裝置即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非破壞糖度測量裝置。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014042號公報
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非破壞測量裝置,係以收穫後的果菜為對象進行測量者。因為其係將收穫的果菜載置在輸送帶上測量吸光度,所以裝置很大型。
從果菜的生產者的觀點來看,希望能夠有 除了成熟而採收的果菜之外,也能夠以收穫前之仍在樹上或地上等之(成長中的)狀態的果菜為對象,而為了預測收穫時期等而以非破壞方式測量吸光度來掌握糖度之裝置。
具體而言,係希望能夠有小型化到能夠單手抓持的程度以便對於成長中的果菜也可容易地使用之非破壞測量裝置。
在希望將非破壞測量裝置小型化到能夠單手抓持的程度之情況,在光源方面,也基於省空間及省消耗電力的觀點而探討採用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之方案。
採用LED之情況,需要有新的手段以在即使皮很厚的果菜也不會有光量不足的情形而可穩定地測量。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提供可小型化,且能夠以非破壞方式穩定地測量果菜等測量對象的吸光度之非破壞測量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態樣,所提供的非破壞測量裝置係包括:殼體,此殼體包含可抓持之抓握部,及具有用來與測量對象抵接的環狀的抵接部之測量部;光源群,由在前述殼體的內部相隔離地配置於周方向之複數個光源所構成;環形透鏡(ring lens),在前述抵接部所圍住的內側部分配置成比前述抵接部小之環狀,使從前述光源群發出之光 呈環狀射出到前述殼體的外部;導光構件,一端面在前述環形透鏡的內側露出,另一端面位於前述殼體的內部而使從前述一端面射入之光從前述另一端面射出到外部;光感測器(photosensor),配置於前述殼體內,接受從前述導光構件的前述另一端面射出的光;以及光強度處理部,根據前述光感測器的受光強度而求出吸光度。
較佳為前述非破壞測量裝置還包括:在前述光源群與前述環形透鏡之間,將來自前述光源群之光導引至前述環形透鏡之環狀的中繼透鏡(relay lens)。
較佳為在前述非破壞測量裝置中,從前述環形透鏡射出之環狀的光的主光軸,係在從前述環形透鏡射出後向縮徑之方向傾斜。
較佳為在前述非破壞測量裝置中,前述光感測器係包含至少m個(m為2以上之整數)光感測器,且前述非破壞測量裝置還包括:在前述m個光感測器的各個與前述導光構件的前述另一端面之間,具有以m種不同的波長λ 1~λ m的各個作為中心波長之帶通濾光器(bandpass filter)。
較佳為在前述非破壞測量裝置中,前述光強度處理部係根據利用前述m個光感測器而得到之與前述波長λ 1~λ m的各個對應的受光強度來求出前述吸光度,而且從求出的前述吸光度來算出Brix值。
較佳為在前述非破壞測量裝置中,前述抓握部係形成為具有長邊而可抓持者,且前述測量部係在前述抓握部的前述長邊的一方的端部,使前述抵接部的延伸方向為沿著前述長邊之方向而形成,而且前述抵接部的前端面係位於比前述抓握部的表面還要突出之位置。
較佳為前述非破壞測量裝置還包括:在使前述測量對象與前述抵接部抵接之狀態下,在前述測量對象之由前述抵接部所圍住的表面與前述導光構件的前述另一端面之間,使得通過的光擴散之擴散部。
根據本發明,就能夠提供可小型化,且能夠以非破壞方式穩定地測量果菜等測量對象的吸光度之非破壞測量裝置。
1‧‧‧箱體
1a‧‧‧後表面
1a1‧‧‧貼合部
1b‧‧‧電池盒
1b1‧‧‧出入口
1c‧‧‧下表面
1h‧‧‧側壁部
1k‧‧‧基部
2‧‧‧蓋體
2a‧‧‧前面部
2a1‧‧‧前表面
2b‧‧‧工作台部
2b1‧‧‧內面
2b2‧‧‧內凸緣
2c‧‧‧隆起部
3‧‧‧顯示部
4‧‧‧開關部
5‧‧‧電池蓋
6‧‧‧按鈕
7‧‧‧外抵接部
8‧‧‧環形透鏡
8a‧‧‧環狀基部
8a1‧‧‧孔
8b‧‧‧偏向部
8b1‧‧‧入光面
8b1a、8b1b、8b2a‧‧‧緣部
8b2‧‧‧出光面
8b2b‧‧‧外徑緣
8c‧‧‧凸緣部
8c1‧‧‧平面部
8c2‧‧‧棚部
8r‧‧‧稜線部
9‧‧‧內抵接部
9b、11a1‧‧‧前端面
10‧‧‧凸面基底
10a‧‧‧前表面
10b‧‧‧工作台底部
10b1、10b2‧‧‧貫通孔
10c‧‧‧周壁部
10c2‧‧‧段差部
11、11W、11WA‧‧‧導光構件
11b‧‧‧中間筒部
11c‧‧‧截頭圓錐部
11d‧‧‧階段部
11e‧‧‧後方筒部
11f‧‧‧腳部
11f1至11f7‧‧‧導光突起部
11f1a至11f7a‧‧‧卡合部
11fb‧‧‧端面
11f1b至11f7b‧‧‧段差部
12‧‧‧溫度感測器
12a‧‧‧感溫面
13‧‧‧感測器基板
13a、14a‧‧‧前表面
13b‧‧‧插座
13c、13c1至13c7‧‧‧光感測器
13d‧‧‧開關
14‧‧‧基礎基板
14b‧‧‧插頭
14d‧‧‧LED
14dG‧‧‧LED群
14e‧‧‧FB用光感測器
14eG‧‧‧FB用光感測器群
14f‧‧‧顯示元件
14g‧‧‧孔
14s‧‧‧開關
15‧‧‧單元支架
15a‧‧‧基部
15b‧‧‧突出部
15b1、15b2‧‧‧階段部
16‧‧‧凸面基台
16a‧‧‧後端部
16b‧‧‧通路部
17‧‧‧溫度感測器基板
18‧‧‧中繼透鏡
19‧‧‧密封環
20‧‧‧濾光器支架
20a‧‧‧前表面
20b、20b1至20b6‧‧‧凹部
20c1至20c7‧‧‧貫通孔
20e1至20e7‧‧‧口袋部
21‧‧‧支架蓋
21a1‧‧‧前表面
21b1至21b7‧‧‧貫通孔
21c‧‧‧爪部
31至37‧‧‧帶通濾光器
41(WB)‧‧‧擴散板
41a‧‧‧前表面
41b‧‧‧後表面
42(WB)‧‧‧擴散構件
51‧‧‧糖度計
52‧‧‧標準蓋體
52a‧‧‧基體
52b‧‧‧反射體
52b1‧‧‧凹部
52b2‧‧‧曲面部
81、82‧‧‧O形環
91‧‧‧桌子
θ a‧‧‧傾斜角度
AS‧‧‧果菜
CL1‧‧‧軸線
CL11‧‧‧軸線
CLT‧‧‧受光軸線
CT‧‧‧控制部
CT1‧‧‧中央處理裝置(CPU)
CT2‧‧‧修正部
CT3‧‧‧光強度處理部
CT4‧‧‧顯示控制部
CT5‧‧‧光量控制部
CT6‧‧‧記憶部
F‧‧‧濾光器單元
LT‧‧‧光
LTd‧‧‧返回光
K‧‧‧殼體
K1‧‧‧測量部
K2‧‧‧抓握部
Na‧‧‧自攻螺絲
P1‧‧‧假想基準圓
P1a‧‧‧點
Va‧‧‧間隙
WB‧‧‧擴散部
第1圖係作為本發明之非破壞測量裝置的一實施形態之手持式非破壞糖度計51(糖度計51)的外觀斜視圖。
第2圖係第1圖之糖度計51的前視圖。
第3圖係第2圖中的S3-S3位置之剖視圖。
第4圖係第1圖之糖度計51的組裝圖。
第5圖係第1圖之糖度計51所具備的感測器基板13的前視圖。
第6圖係第1圖之糖度計51所具備的基礎基板14的前視圖。
第7圖係用來說明第1圖之糖度計51所具備的中繼透鏡18的安裝狀態之局部剖視圖。
第8圖係第1圖之糖度計51所具備的環形透鏡8的半剖視圖。
第9圖係用來說明第1圖之糖度計51所具備的濾光器單元F之組裝圖。
第10圖係第9圖之濾光器單元F的後視圖。
第11圖係第1圖之糖度計51所具備的導光構件11的斜視圖。
第12圖(a)及(b)係第11圖之導光構件11的兩個面的視圖,(a)係半剖視側視圖,(b)係後視圖。
第13圖係第3圖中的SB部的放大剖視圖。
第14圖係用來說明第1圖之糖度計51的控制系統之圖。
第15圖係用來說明第1圖之糖度計51之放在桌上進行測量的態樣之圖。
第16圖係用來說明第1圖之糖度計51之用手抓持住而進行測量的態樣之圖。
第17圖係用來說明第1圖之糖度計51中的光路之局部剖視圖。
第18圖係用來說明用於第1圖之糖度計51的校準之標準蓋體52及其使用狀態之半剖視圖。
第19圖係用來說明作為第1圖之糖度計51的變形例1之擴散板41及其安裝態樣之局部剖視圖。
第20圖係用來說明作為第1圖之糖度計51的變形例2之導光構件11W之半剖視圖。
以下,舉非破壞糖度計51(以下簡稱為糖度計51)為例來說明本發明之非破壞測量裝置的一個實施形態。而且,以下雖然說明的是以果菜作為測量對象之非破壞測量裝置的實施形態,但非破壞測量裝置的測量對象並不一定要限定於果菜。
首先,參照第1至4圖來說明糖度計51的構成。
第1圖係糖度計51的外觀斜視圖。第2圖係糖度計51的前視圖。第3圖係第2圖中的S3-S3位置之剖視圖。第4圖係糖度計51的組裝圖。
在以下的說明中,所謂的上下左右前後等方向係規定為第1圖所示之方向。
糖度計51係可單手抓持之所謂的手持式(handy type)糖度計。因此,第1圖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後等方向只是為了方便說明而規定的,並非用來限定糖度計51的使用時的姿勢等。
首先,針對糖度計51的外觀構成進行說明。
糖度計51係具有:前方側開放之大致為箱狀之箱體1、以及以蓋住前方側之形態安裝於箱體1之大致為蓋狀之蓋體2。
箱體1係如第3圖所示,具有形成為大致平板狀之基 部1k、以及從基部1k的周圍向前方立起之側壁部1h,而形成為箱狀。
箱體1與蓋體2係藉由未圖示的自攻螺絲(tapping screws)在兩者間裝有O形環81(參照第3圖)的情況下鎖成一體而構成殼體K。
糖度計51藉由殼體K中安裝的O形環81及其他的未圖示的密封構造等,而具有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國際電工技術委員會)規格中之保護特性IP65以上的防水防塵機能。
殼體K係具有:形成於上部之以在前後方向延伸之軸線CL1為中心之大致為圓筒狀之測量部K1、以及從測量部K1的後部側向下方延伸之大致為扁平立方體形狀之抓握部K2。
蓋體2係具有:在抓握部K2具有大致平坦狀的前表面2a1之前面部2a、以及在測量部K1相對於前面部2a的前後方向位置以圓筒狀向前方突出之工作台(stage)部2b。
蓋體2在前面部2a的左緣部具有向前方突出之隆起部2c。隆起部2c係為在後述的抓持狀態之手指勾持的部分。
測量部K1的軸線CL1係與後述之受光軸線CLT一致。
受光軸線CLT係假想地設定為在後述的光感測器13c感測的光的光軸。
在抓握部K2,在蓋體2的前表面2a1設有: 顯示部3,利用顯示元件14f(參照第3及6圖)而以可目視之方式顯示數字、文字、及記號;以及開關部4,包含用來供手指按壓以選擇動作模式及進行零位重置(zero reset)的複數個開關按壓部4a。
顯示部3係在控制部CT(參照第3及14圖)的控制之下顯示例如糖度計51的動作狀態、電池剩餘電量、及測量出的糖度(Brix值)。
在箱體1的內部中的左後部,形成有在下表面1c具有出入口1b1以收容電池之電池盒1b(參照第3圖)。
出入口1b1安裝有可自由裝拆之電池蓋5。
電池盒1b中係以使用者可從出入口1b1將電池插入及拔出(以下稱為插拔)之方式收容例如4號(AAA)乾電池來作為糖度計51的電源。
在箱體1的上右部,設有按鈕6。每當使用者等按壓按鈕6,設於內部的開關13d(參照第4及5圖)就動作而使測量開始及停止之動作交互地執行。
抓握部K2係形成為大人可單手抓持之大小。
為了使用此糖度計51而以例如右手抓持住抓握部K2之際,手心貼到箱體1的後表面1a,食指到小指之四根手指就會自然地勾持於隆起部2c,使用者可很良好地抓持住糖度計51。
按鈕6係設於在此抓持狀態下拇指可輕易按壓到的位置。
另外,在箱體1的後表面1a的右部,形成有與手的拇指球的形狀相配合之凹曲面的貼合部1a1(參照第1圖),讓拇指球的部分能夠以很好的感觸貼合於該處。
箱體1及蓋體2係由樹脂所形成。樹脂係為例如黑色的聚碳酸酯樹脂的會吸收近紅外線的等級的產品。
接著針對測量部K1的外觀構成進行詳細說明。
蓋體2的工作台部2b的前端安裝有環狀的外抵接部7。外抵接部7係以至少對於向後方的壓縮具有彈性之材料形成。材料係為例如海棉(sponge)。
在第2圖所示的前視圖中可觀察到在外抵接部7所圍住的內側部分,從外側往內依序有分別呈環狀之屬於透鏡構件之環形透鏡8、內抵接部9、及工作台基底(stage base)10的前表面10a的一部分。而且可在包含軸線CL1之中心部可觀察到導光構件11的前端面11a1。
內抵接部9係形成為環狀且安裝於凸面基底10的前表面10a。
內抵接部9係以至少對於向後方的壓縮具有彈性之材料形成。材料係為例如海棉。
內抵接部9在其內緣的一部分,具有向徑向外側挖入形成為圓弧狀之切入部9a。
溫度感測器12係在凸面基底10安裝成其感溫面12a在前表面露出。
溫度感測器12係配置成從前方看時感溫面12a的一部分進入到切入部9a內。
溫度感測器12係為所謂的熱電堆(thermopile),不僅以非接觸方式測量抵接於測量部K1之屬於測量對象的果菜AS(參照第15及16圖)的表面的溫度T2,而且也測量相當於周圍的殼體K之溫度T1。溫度感測器12以測到的溫度T1及溫度T2作為溫度資訊JT而將之輸出至控制部CT(參照第14圖)。溫度T1與溫度T2亦可相反。亦即,可以溫度T1作為果菜AS的表面的溫度。
在殼體K,測量部K1係以外抵接部7及內抵接部9的環形形狀的延伸面會成為沿著屬於抓握部K2的長邊方向之上下方向的面(例如大致平行)之姿勢,一體形成於抓握部K2的一端側(上方側)。
關於測量部K1的各部位的前後方向的位置,係如第3圖所示,內抵接部9的前端面9b係相對於外抵接部7的前端面7a位於後方側。
環形透鏡8的前後位置係配置成與內抵接部9的前端面9b大致相同。
環形透鏡8之中位於最前側之前端稜線部8r,其前後位置係與內抵接部9的前端面9b大致相同。
凸面基底10的前表面10a係相對於內抵接部9的前端面9b位於後方側。
導光構件11的前端面11a1的前後方向的位置,係與凸面基底10的前表面10a相同,或略為位於後方側。
接著,參照第3至12圖來說明配置於殼體K的內部之零件等。
如第3及4圖所示,殼體K的內部收容有在前後方向相向設置之兩片較大的基板。具體而言,從箱體1的基部1k側開始依序為感測器基板13及基礎基板14。
第5圖係用來說明感測器基板13之前視圖。
感測器基板13係在成為在收納在殼體K內之狀態下之前側前表面13a安裝有插座(receptacle)13b及複數個光感測器13c及開關13d。
插座13b係供配置於感測器基板13的前方之基礎基板14的插頭14b插入,使感測器基板13與基礎基板14電性連接(參照第3圖)。
複數個光感測器13c在本例中為7個。7個中的6個光感測器13c係以在受光軸線CLT的周圍以角度節距θ p為60°之等間隔且各光感測器13c的中心位置在直徑 a的線上之方式安裝。
剩餘的1個係安裝在直徑 a的中心位置。
7個光感測器13c在以下的說明中若有需要加以區別,則如第5圖所示將之區別為光感測器13c1~13c7。
開關13d係在組裝起來的糖度計51中,如前述每當按鈕6受到按壓就交互地重複進行ON動作、OFF動作。
感測器基板13係在比光感測器13c還要在徑向外側的位置,具有以約90°之間隔相隔離之4個貫通 孔。
第6圖係用來說明基礎基板14之前視圖。
基礎基板14係具有:在上部以受光軸線CLT為中心之圓形的孔14g;在孔14g的下緣,向下方挖入成矩形之切入部14g1;以及在孔14g的外側之分別位於相對於上下左右傾斜45°的方向之孔14h。
基礎基板14具有以受光軸線CLT為中心之形成為圓弧狀的外形之圓弧部14j。
基礎基板14係在成為收納在殼體K內之狀態下的前側之前表面14a安裝有顯示元件14f、開關14s、作為成為光源之發光元件之複數個(n個:n為2以上之整數)LED 14d、複數個FB(FeedBack:回授)用光感測器14e、以及控制糖度計51的動作之控制部CT。
另一方面,背面14c安裝有與感測器基板13的插座13b連接之插頭14b。
顯示元件14f係為例如液晶顯示器件、有機EL(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等之顯示器件。
複數個LED 14d在本例中為20個(n=20)。20個LED 14d係在以受光軸線CLT為中心之孔14g的周圍的直徑 b的線上以角度節距θ p為18°之等間隔而呈放射狀之形態安裝。
詳言之,LED 14d係在靠近圓弧部14j之位置在周方向相隔離而配置。
將複數個LED 14d整體視為一個光源群,以下也將其整體稱為LED群14dG。
LED 14d係採用6種分別以下列的波長為中心波長之LED,在周方向依序配置。
亦即,波長分別為880nm、900nm、950nm、980nm、1020nm、及1064nm。
在此情況,20個LED中以各波長為中心波長之LED 14d係各至少配置3個。而且其中,以880nm及900nm為中心波長之LED 14d係各配置4個。
相對於6種類的波長之LED 14d之選擇,並不限定於此。舉一個別的例子來說,亦可採用針對6種類的波長之內波長較短的3種及波長較長的3種,將分別以3種波長為中心波長的3種LED封裝成一個之所謂的三波長複合型LED。
可採用例如以880、900、950nm這三種波長為中心波長之三波長複合型LED、以及以980、1020、1064nm這三種波長為中心波長之三波長複合型LED,且適當地配置例如前者8個及後者12個總共20個。
在孔14g的緣部與LED 14d之間,在上下左右各方向分別安裝有FB(回授)用的光感測器14e(以下稱之為FB用光感測器14e)。以下,將此4個FB用光感測器14e統稱為FB用光感測器群14eG。
如第3及4圖所示,在感測器基板13設有以覆蓋住7個光感測器13c之形態配置之扁平圓筒狀的濾 光器單元(filter unit)F。
在濾光器單元F的前側,配置有實心且形成為大致為截頭圓錐狀之導光構件11。
濾光器單元F及導光構件11係從前方側抵接至感測器基板13,而且由從後方側以自攻螺絲Na予以鎖緊固定之工作台基台16將之連同單元支架(unit holder)15一起夾在與感測器基板13之間。導光構件11、工作台基台16、及濾光器單元F的具體的構成將在後面說明。
如第3及4圖所示,單元支架15係具有後方側開放而前方成為底之圓鍋狀的基部15a、以及從基部15a向前方突出之突出部15b。
基部15a係在相對於上下左右傾斜45°方向之4個位置,形成有供自攻螺絲Na穿過之往前後方向延伸之貫通孔15a1(參照第4圖)。
突出部15b係形成為供導光構件11毫無間隙地嵌入其內側之中空圓錐狀,且穿過基礎基板14的孔14g而向前方突出。
突出部15b的外周面形成有在後方側及前方側兩處直徑急遽變化之階段部15b1及階段部15b2。
突出部15b的外徑係設定得比基礎基板14的孔14g的內徑小,使得工作台基台16的後端部16a卡合於孔14g與突出部15b之間。後端部16a係抵接於突出部15b的階段部15b1而在前後方向定位。
工作台基台16係形成為後端部側縮窄之大致漏斗形狀。
後端部16a形成有向下方側突出之通路部16b。
通路部16b的外形形狀係形成為可卡合至基礎基板14的孔14g的切入部14g1。亦即,相對於基礎基板14,係於工作台基台16之受光軸線CLT周圍決定位置。
後端部16a的內周面,除了通路部16b的部分以外都與單元支架15的突出部15b的外表面抵接。
亦即,在通路部16b與突出部15b之間形成有間隙Va(參照第3圖)。
此間隙Va係使來自後述的溫度感測器基板17之引線在前後方向通過之通路。
後端部16a係在相對於前視圖中的上下左右傾斜45°方向,形成有4個在前後方向延伸之凸起部(boss)16a1。各凸起部16a1都形成為前方形成為底之有底孔。
將第3圖所示的自攻螺絲Na穿過感測器基板13的貫通孔13e及單元支架15的貫通孔15a1然後鎖到形成於工作台基台16的凸起部16a1之有底孔,而使單元支架15及工作台基台16對於感測器基板13固定。
此時,濾光器單元F及導光構件11就由單元支架15與感測器基板13加以夾持而保持在兩者之間。
在工作台基台16的前方配置工作台基底10。
工作台基底10係具有圓盤狀的工作台底部10b(參照 第3圖)、以及從工作台底部10b的周緣向後方立起之圓環狀的周壁部10c。前述的前表面10a即為工作台底部10b的前表面。
如第3圖所示,凸面底部10b的中心(受光軸線CLT的位置)形成有貫通孔10b1。另外,在相對於貫通孔10b1之上方側形成有貫通孔10b2。
於貫通孔10b1,導光構件11的前端部分從後方側進入,導光構件11的前端面11a1在前方露出。
於貫通孔10b2,溫度感測器12從後方側進入,溫度感測器12的感溫面12a在前方露出。
在工作台基底10之周壁部10c所圍起來之內部,配置有溫度感測器基板17。
如第4圖所示,溫度感測器基板17係呈圓盤狀,且形成為具有中心孔17a及一對貫通孔17b。
另外,溫度感測器基板17上安裝有溫度感測器12。
溫度感測器基板17係利用插穿過貫通孔17b之自攻螺絲(未圖示)而安裝至工作台底部10b。
從溫度感測器基板17拉出的引線(未圖示)係拉到後方,並通過間隙Va而拉到感測器基板13。
工作台基台16及工作台基底10係由樹脂所形成。樹脂係為例如黑色的聚碳酸酯樹脂的吸收近紅外線的等級的產品。
單元支架15係由鋁所形成,且表面施加了黑防蝕鋁(alumite)處理。以金屬形成單元支架15會發揮屏蔽(shield) 機能,可減低外部雜訊(noise)對於感測器基板13的影響。
在工作台基底10的周壁部10c安裝有中繼透鏡18。接著,參照以第7圖為主之圖來說明中繼透鏡18及其安裝構造。第7圖係第3圖中SA部的放大圖。
第7圖中,在工作台基底10的周壁部10c的外周面10c1全周,形成有前方側直徑略為擴大之段差部10c2。
中繼透鏡18即安裝至該段差部10c2。
中繼透鏡18係內徑為Da之環狀的光學構件,其與延伸方向正交之剖面形狀呈直徑為D之圓形。
環狀部分的中心位置Pc的直徑ψ b7,係設定成與安裝至基礎基板14之LED 14d的中心位置的直徑ψ b(參照第6圖)相等。
中繼透鏡18係由例如具有透光性之透明的聚破酸酯樹脂所形成。
工作台基底10的周壁部10c的外周面10c1,其比段差部10c2還要前方之外徑係形成為比中繼透鏡18的內徑Da大之直徑Db。
另外,在段差部10c2,係以半徑R(=D/2)的凹曲面10c3向後方逐漸縮徑,最終連接至具有與內徑Da相同的外徑之縮徑部10c4。
縮徑部10c4上,形成有在周方向以預定的間隔相隔離之複數個微小突起10c5。
中繼透鏡18係以向前方側緊貼凹曲面10c3之方式安 裝,微小突起10c5限制住中繼透鏡18之向後方側的移動。
將中繼透鏡18安裝至段差部10c2之際,係使中繼透鏡18從後方側一邊做擴大內徑之彈性變形一邊向前移動(參照箭號DRa)到越過微小突起10c5,最終束緊在微小突起10c5與凹曲面10c3之間。
如第3圖所示,在中繼透鏡18與蓋體2的工作台部2b的內面2b1之間,以強迫嵌合之方式嵌入有密封環19。
密封環19係以例如金屬製的彈簧線形成。
密封環19利用強迫嵌合的彈性反彈力將中繼透鏡18壓抵至工作台基底10,以更確實地維持中繼透鏡18的位置使之不會偏移。
在中繼透鏡18的前方,安裝有在前後方向與中繼透鏡18相向之前述的環形透鏡8。
環形透鏡8係由例如具有透光性之透明的聚碳酸酯樹脂所形成。
第8圖係用來說明環形透鏡8之半剖視圖(省略掉一部分不剖開)。
如第8圖所示,環形透鏡8係具有形成為環狀並具有孔8a1之環狀基部8a、從環狀基部8a向徑向外側且向前方傾斜而延伸之偏向部8b、以及從偏向部8b向徑向外側伸出之凸緣部8c。
環狀基部8a、偏向部8b、及凸緣部8c係以在前後延伸之軸線CL8為中心而形成為環狀。
偏向部8b係具有後方側之入光面8b1、以及前方側之出光面8b2。
入光面8b1係為通過直徑Dc之假想基準圓P1,且以越離開軸線CL8越向前方之形態以傾斜角度θ a傾斜之圓錐周面。
出光面8b2係形成為將包含軸線CL8之平面與假想基準圓P1的交點記為點P1a時,第8圖所示的剖面形狀係形成為以點P1a為中心之半徑為Ra的剖面圓弧狀且在周方向延伸之曲面。
形成入光面8b1之徑向的範圍,係內徑側的緣部8b1a為比直徑Dc小之直徑Dd,外徑側的緣部8b1b為比直徑Dc大之直徑De。
形成出光面8b2之徑向的範圍,係至少包含形成入光面8b1之徑向的範圍。
具體而言,出光面8b2的內徑側的緣部8b2a為比直徑Dd小之直徑Dd1,外徑側的緣部8b2b為比直徑De大之直徑De1。
凸緣部8c係具有:在前部之連接至出光面8b2的外徑緣8b2b,且與軸線CL8正交之環狀的平面部8c1;以及在平面部8c1的徑向外側,相對於平面部8c1形成為階梯狀之位於後方側的環狀的棚部8c2。
如第3圖所示,環形透鏡8係安裝成將工作台基底10的前表面10a的周緣部、與蓋體2的工作台部2b的內面2b1之間的空隙堵住。
詳言之,環狀基部8a的孔8a1係卡合至形成於工作台基底10的前表面10a的周緣之階段部,且兩者間利用O形環(未圖示)而密封且以接著劑加以固定。
凸緣部8c的平面部8c1係抵接於在工作台部2b的前端向內突出形成的內凸緣2b2的後表面,且在該後表面與棚部8c2之間裝有O形環82。
接著,參照第9及10圖來說明濾光器單元F。
濾光器單元F係具有:圓盤狀的濾光器支架20;在濾光器支架20的軸線CLf方向與濾光器支架20卡合之圓盤狀的支架蓋21;以及夾在濾光器支架20與支架蓋21之間之複數片(本例中為7片)作為光學帶通濾光器之帶通濾光器(bandpass filter)31~37而構成。7片帶通濾光器31~37係採用各自具有中心波長不同的帶通特性之外形形狀為矩形之濾光器。
濾光器支架20與支架蓋21係由樹脂所形成。樹脂係為例如黑色的聚碳酸酯樹脂的吸收近紅外線的等級的產品。
測量吸光度之波長,係根據糖的吸收波長而選擇m(m為2以上之整數)種波長。
在本例中,係選擇m=7之7種波長λ 1~λ 7。而且,在光感測器13c方面係具備m個光感測器13c1~13c7。
亦即,將光感測器13c1~13c7各者的中心波長設為根據習知的糖的吸收波長而選擇設定之7種波長λ 1~λ 7。
而且,LED 14d係分別選擇具有與各個中心波長λ 1~λ 7對應的發光中心波長之LED。
詳言之,LED 14d係分別選擇具有與各個中心波長λ 1~λ 7相等或相近的發光中心波長之LED。
在本例中選擇的中心波長λ 1~λ 7係如下列。其中,括號中的波長係對應於各個帶通濾光器31~37而選擇使用的LED 14d的發光中心波長。
帶通濾光器31…λ 1:875nm(880nm)
帶通濾光器32…λ 2:900nm(900nm)
帶通濾光器33…λ 3:950nm(950nm)
帶通濾光器34…λ 4:980nm(980nm)
帶通濾光器35…λ 5:1020nm(1020nm)
帶通濾光器36…λ 6:1050nm(1064nm)
帶通濾光器37…λ 7:1064nm(1064nm)
在上例中,帶通濾光器31、36以外之帶通濾光器32~35、37的中心波長,係與分別與之對應而使用之LED 14d的發光中心波長一致。帶通濾光器31、36的中心波長與對應的LED 14d的發光中心波長之差,則分別為5nm、14nm。
此程度(例如20nm以下)的波長差,並不會產生應該在一般的LED的發光光譜中考慮帶通濾光器的各中心波長的光強度之差。
一般的LED其發光光譜很窄,所以最好選擇具有與帶通濾光器的中心波長對應的發光中心波長之LED。
另一方面,在選擇低消耗電力且高亮度的發光光譜很寬之LED來作為LED 14d之情況,則即使不選擇與帶通濾光器的中心波長相近的發光中心波長之LED亦無妨。
第9圖係濾光器單元F的模式的組裝圖。
濾光器支架20係形成為以軸線CLf為中心之圓盤狀,且其前表面20a形成有在軸線CLf的周圍以角度節距60°相隔離且以中心在軸線CLf之直徑ψ c的圓為中心位置而形成的6個凹部20b1~20b6,以及形成於中央之凹部20b7。凹部20b1~20b7係形成為與帶通濾光器31~37的外形形狀對應之矩形的凹部。
支架蓋21係具有形成為圓盤狀之基部21a、從基部21a的周緣部向後方延伸出且與濾光器支架20卡合之4根爪部21c。爪部21c係在周方向以角度節距90°相隔離而配置。
基部21a係在以軸線CLf為中心之相互間的角度節距為60°且以直徑 d的圓為徑向中心之位置,形成有矩形的貫通孔21b1~21b6。
另外,在中心位置形成有圓形的貫通孔21b7。
直徑 d係設定為與直徑 c相等。
支架蓋21係可藉由從前方側接近濾光器支架20(參照箭號DRb)且使爪部21c卡合至設於濾光器支架20之被卡合部20d而與濾光器支架20一體化。
亦即,使帶通濾光器31~37分別收容於濾光器支架20的凹部20b1~20b7,並使支架蓋21從前方側卡合至濾光器 支架20,就形成保持有帶通濾光器31~37之濾光器單元F。
第10圖係濾光器單元F的後視圖。
濾光器支架20的後表面20f在與形成於前表面20a之凹部20b1~20b7對應之位置,形成有向前方挖入而形成的矩形開口的口袋部20e1~20e7。
凹部20b1~20b7與口袋部20e1~20e7係分別透過矩形的貫通孔20c1~20c7而在前後方向相連結。貫通孔20c1~20c6的徑向的中心位置係位在直徑 c之圓上。
接著,參照第11及12圖來說明導光構件11。
第11圖係從斜前方看導光構件11所見之斜視圖。
第12圖係導光構件11的半剖視圖(a)及後視圖(b)。第12圖(a)係後視圖(b)中的S12-S12位置的半剖視圖。
導光構件11係形成為具有透光性之透明構件。材質係為例如具有透光性之透明的聚碳酸酯樹脂。
導光構件11係形成為前後較長之長形。導光構件11係具備有:具有在長邊的一端面之前端面11a1,且以在前後延伸的軸線CL11為中心之直徑Df的圓筒狀的前突出部11a;以及直徑Dg比直徑Df大的圓筒狀的中間筒部11b;以及連接在中間筒部11b的後方側且向後方逐漸擴徑之截頭圓錐部11c。
另外,導光構件11還在截頭圓錐部11c的後方端部,具備有:經過在與軸線CL11正交之方向擴徑之階段部11d而形成為直徑Dh的圓筒狀之後方筒部11e; 以及具有從後方筒部11e的後表面11e1獨立向後方突出而形成的7個導光突起部11f1~11f7之腳部11f。
6個導光突起部11f1~11f6係等角度間隔(角度節距為60°)地形成於以軸線CL11為中心且直徑ψ e之圓上。
剩下的一個導光突起部11f7係在中心位置形成為圓柱狀。
另外,導光突起部11f1~11f6在後方前端部位具有在段差部11f1b~11f6b縮窄然後向後方突出之卡合部11f1a~11f6a。
導光突起部11f7在後方前端部位具有在段差部11f7b縮窄然後向後方突出之卡合部11f7a。
卡合部11f1a~11f7a的段差部11f1b~11f7b的位置及前端面的前後方向位置係都設定在相同的位置。
卡合部11f1a~11f7a其有段差的部位係抵接於支架蓋21的基部21a的前表面,且分別從前方側進入濾光器單元F的支架蓋21的貫通孔21b1~21b7。
關於濾光器單元F及導光構件11相對於感測器基板13的組裝狀態,將參照第13圖進行說明。此組裝狀態係如前述,利用自攻螺絲Na來固定工作台基台16,藉此而在前後方向將濾光器單元F及導光構件11夾在工作台基台16與感測器基板13之間。
第13圖係第3圖中的SB部的示意剖視圖。亦即,第13圖顯示感測器基板13的光感測器13c7、濾光 器單元F、導光構件11的導光突起部11f7之組裝狀態。其他的光感測器13c1~13c6也一樣,僅以光感測器13c7為代表進行說明。
如第13圖所示,濾光器支架20的後表面20f係抵接於感測器基板13的前表面13a。
安裝在前表面13a之光感測器13c7係進入形成於濾光器單元F的濾光器支架20之口袋部20e7。
帶通濾光器37嵌入濾光器支架20的凹部20b7。帶通濾光器37之往前方的移動,係由形成得比帶通濾光器37的外形小之支架蓋21的貫通孔21b7加以阻擋限制。
帶通濾光器37位於光感測器13c7的前方之相向位置。
導光構件11的導光突起部11f7的卡合部11f7a進入且卡合於支架蓋21的貫通孔21b7。導光突起部11f7的段差部11f7b抵接於支架蓋21的基部21a的前表面21a1。
說明過以上構成之糖度計51的動作,係由控制部CT加以控制。
第14圖係用來說明糖度計51的控制系統的構成之圖。
控制部CT係具有中央處理裝置(CPU)CT1、修正部CT2、光強度處理部CT3、顯示控制部CT4、光量控制部CT5、及記憶部CT6。
糖度計51的外形尺寸之長度L及寬度W(參照第2圖)、以及厚度H(參照第3圖)係例如設定為大致如以下的數值。
L=113mm,W=63mm,H=43mm
另外,測量部K1的外徑 f(參照第3圖)係設定為例如48mm。
接著,針對具有上述的構成之糖度計51的動作進行說明。
首先,作業者使糖度計51的測量部K1與作為測量對象之果菜AS接觸。
具體而言,測量例如收穫後的果菜AS之情況,係如第15圖所示,作業者將糖度計51以測量部K1的外抵接部7及內抵接部9朝向上端之方向載置於桌子91等之台上,就可將果菜AS放在測量部K1上而進行測量。以此測量態樣測量具有凹部的果菜AS之情況,只要使沒有凹部的部分或較少凹部的部分載置於測量部K1上即可。
在測量收穫前之還在成長中的果菜AS、或很重、或者很大的果菜AS之情況,則如第16圖所示,作業者抓持著抓握部K2使測量部K1與果菜AS的表面接觸而進行測量。
測量部K1係相對於抓握部K2突出而形成。
因此,將糖度計51載置於台上然後將果菜AS放在測量部K1上時,不會有果菜AS的凹凸表面的凸部抵接到抓握部K2導致果菜AS之放置變得不穩定之情形。
另外,抓持著糖度計51使測量部K1抵著果菜AS而進行測量之情況,果菜AS不易抵接抓持著的手指。因此,外抵接部7及內抵接部9與果菜AS之間產生間隙進而有 外光進入導致測量精度降低之可能性很小。
接著,參照以第14及17圖為主之圖來說明糖度計51的具體的測量動作。第17圖係用來說明以糖度計51進行糖度測量之際的光路之模式圖,係利用第3圖的測量部K1的部分。另外,第17圖中,為了使圖面不會太過複雜,並不在以剖面顯示之導光構件11畫陰影線。
首先,有LED 14d在周方向相隔離配置之圓的直徑 b(也參照第6圖)、中繼透鏡18的中心的直徑 b7(參照第7圖)以及環形透鏡8的假想基準圓P1的直徑Dc(參照第8圖)係設定為相等。直徑 b(= b7=Dc)係設定為例如直徑38mm。
(1)使用者在糖度計51的電源打開之狀態,使要測量的果菜AS載置於糖度計51的測量部K1的外抵接部7及內抵接部9上,或使糖度計51的測量部K1緊貼於要測量的果菜AS。
果菜AS係為例如水果及青菜,番茄、蘋果、西瓜等都屬於果菜AS。
藉由果菜AS本身的重量、或使用者的按壓力,外抵接部7及內抵接部9緊壓且幾乎密貼在果菜AS的表面。
(2)使用者按壓按鈕6,使開關13d為導通狀態。開關13d將表示其變為導通狀態之訊號傳送至控制部CT的中央處理裝置CT1。
(3)中央處理裝置CT1得知開關13d變為導通狀態之後,指示光量控制部CT5使LED群14dG發光。 從LED群14dG的各LED 14d向上方發出之光LT通過中繼透鏡18而到達環形透鏡8。
從LED 14d到環形透鏡8之間之成為光LT的路徑之空間Vb,其徑向外側由蓋體2的工作台部2b的內面2b1加以封住,其徑向內側由工作台基台16及工作台基底10的外周面10c1加以封住。
亦即,空間Vb係徑向側受到封閉,只有軸方向側開放之空間。軸方向側的前端部分係由環形透鏡8加以封住。
因此,不會有從LED群14dG發出的光未經過環形透鏡8而到達果菜AS之情形。
第17圖中,以實線表示從LED 14d發出的光LT的主光軸LTa。
主光軸LTa通過中繼透鏡18的中心後到達環形透鏡8的入光面8b1,因為入光面8b1係如第8圖所示越向徑向外側越向前方傾斜,所以會以依該傾斜角度θ a及環形透鏡8的材料的折射率而定之出射光的角度θ b從出光面8b2向前方射出。
出射光的角度θ b最好設定在0<θ b<45°之範圍內。而且,最好是環形透鏡8的假想基準圓P1的直徑Dc越大就將角度θ b設定得越大。
藉此,使進入果菜AS內之光LTR(將在後面說明)容易在果菜AS的內部會聚於中心。
如同糖度計51之直徑Dc為約40mm之情況,角度θ b以在20°左右為佳。
從該出光面8b2向前方射出之光,係成為包含主光軸LTa且在徑的內外方向具有寬度之環狀的光LTR。
亦即,在第17圖中,從出光面8b2射出之環狀的光之中,從環形透鏡8射出且向最內徑側偏的光之從LED 14d開始之光路LTb係以虛線顯示。最朝向外徑側偏射出的光之從LED 14d開始之光路LTc係以一點鏈線顯示。
另外,在第17圖中顯示有在射出後的前後方向位置P2之環狀的光LTR的強度特性Q。
依據該等所示,從環形透鏡8射出之環狀的光LTR的徑向的強度特性Q,係為具有在主光軸LTa急遽升高的峰值(peak)Qp,且強度向內徑側及向外徑側急速降低之特性。
另一方面,環狀的光LTR的周方向的強度特性,則大致保持一定。
亦即,雖然複數個LED 14d在周方向相隔離而配置,但因為各LED 14d之向周圍廣角度放射之發光特性、以及在中繼透鏡18及環形透鏡8產生之些微的內部擴散,所以在複數個LED 14d同時點亮之情況,環狀的光LTR的周方向的強度特性會平均化成為大致相同的程度。
從環形透鏡8射出之環狀的光LTR,其主光軸LTa係如上述以角度θ b向接近受光軸線CLT之方向偏(受光軸線CLT與導光構件11的軸線一致)。
換言之,從環形透鏡8射出之環狀的光LTR,在從環形透鏡8射出後係以縮徑之形態前進。
內抵接部9的內側的中心部位,係有導光構件11的前端面11a1露出。
(4)從環形透鏡8射出之光LTR係對於果菜AS的表面成環狀照射,並進入果菜AS的內部。
(5)進入果菜AS的內部之光LTR,係在果菜AS的內部散射,一部分依照與果菜AS的狀態對應之特性而被吸收,一部分則是射出到外部。(6)射出到外部之光的一部分,從露出到外部之導光構件11的前端面11a1進入導光構件11的內部。
進入導光構件11的內部之光,因為是從LED群14dG發出且通過果菜AS的內部之後返回之光,所以以下將之稱為返回光LTd。
返回光LTd在導光構件11的內部行進並被導引到腳部11f的導光突出部11f1~11f7。
如上所述,返回光LTd係為呈環狀進入果菜AS的內部並在內部反射,然後從與進入的環狀的進入部位相對之中央部位射出到外部之光。因此,即使果菜AS的內部組織其每個部分的吸光度有偏差,返回光LTd也會是將各偏差平均化之後的光。
而且,入射至果菜AS之光LTR係為環狀,且朝向接近受光軸線CLT之方向偏向。
因此,在果菜AS的內部亂反射之光之中,入射至中央下部的前端面11a1之光的比率,會比未偏向之情況(角度θ b=0)高。
因此,在糖度計51中,返回光LTd是以相對於LED 14d發出的光很高之效率得到,而且是即使果菜AS的內部組織的吸光度有偏差,也不易受該偏差影響而高精度地反映果菜AS的吸光度之光。
(7)被引導至腳部11f的導光突出部11f1~11f7之返回光LTd為相互的特性沒有偏差之均質的光,分別從各個卡合部11f1a~11f7a的後端面11fb作為突起部出射光LTe(LTe1~LTe7)而朝向帶通濾光器31~37射出。
後端面11fb係導光構件11之與長邊的一端面(亦即前端面11a1)相對之另一端面。
(8)從卡合部11f1a~11f7a射出之突起部出射光LTe係由帶通濾光器31~37按照其各自的分光特性加以分光後射入到光感測器13c1~13c7。(9)光感測器13c1~13c7分別檢測出受光強度(強度Q1~Q7),並將之傳送至光強度處理部CT3(參照第14圖)。
亦即,從光感測器13c1~13c7得到的強度Q1~Q7係為帶通濾光器31~37各自的中心波長λ 1~λ 7的分光強度。
(10)光強度處理部CT3以既知的演算方法從強度Q1~Q7算出各波長λ 1~λ 7的吸光度,然後從各吸光度算出Brix值Y。
具體的算出方法例如下所述。
一般而言,波長λ的吸光度A係如以下的式(1)所示。
IO(λ)係為進入作為參考的測量對象之波長λ的光的 強度,IS(λ)係從測量對象射出之波長λ的光的強度。
A=log〔IO(λ)/IS(λ)〕=logIO(λ)-logIS(λ)‧‧‧‧‧‧‧‧‧‧‧(1)
使7種類的波長λ 1~λ 7之中的波長λ 6為作為基準之波長,然後針對其他6種類的波長λ 1~λ 5,λ 7之各者,利用以下的式(2-1)~(2-6)來求出吸光度差A1~A5,A7。
根據此等數式,利用以下的式(3)來算出Brix值Y。
[數式2]Y=PL0+A 1×PL1+A 2×PL2+A 3×PL3+A 4×PL4+A 5×PL5+A 6×PL6+T 1×PL7+T 2×PL8‧‧‧(3)
其中,PL0~PL8係預先使用複數個測量對象(果菜AS)的吸光度資料,以多重回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求出之係數。溫度T1係以溫度感測器12測量出 的測量對象(果菜AS)的表面溫度,溫度T2係以溫度感測器12測量出的相當於殼體K的溫度。
如第14圖所示,控制部CT具有修正部CT2。
修正部CT2係根據來自FB用光感測器群14eG之光量資訊JL及來自溫度感測器12之溫度資訊JT,而對LED群14dG的光量進行閉迴路控制。
LED的一般的特性,係發光光量會隨著溫度上升而變化。LED 14d也一樣。
糖度計51係具有FB用光感測器群14eG、溫度感測器12、及修正部CT2,可使複數個LED 14d的發光光量保持一定並抑制時間變動而穩定化。因此,糖度計51的測量精度會更加提高。
控制部CT並不限定於將LED群14dG的所有LED 14d都控制成同時發光。
控制部CT亦可按設定的6種類的波長的每一種,或按在周方向的配置順序,使對應的LED 14d按時間序列順序發光,然後每次都利用光感測器13c1~13c7測量各情況的受光強度。
使LED群14dG同時發光,雖然時間短但消耗電力大,所以在必須削減電源的負荷之情況,後者之使複數個LED 14d按時間序列依序點亮來進行測量之方法較佳
上述之作為果菜的非破壞測量裝置之糖度計51,係使用複數個LED 14d來作為照射至果菜AS之光的光源。
因此,糖度計51的光源的消耗電力及設置空間較小,可做到能夠以單手抓持住殼體K之小型化。
因而,對於收穫前之還在成長中的果菜之測量也可容易地進行。
糖度計51係使複數個LED 14d在周方向排列配置,並且使從各LED 14d發出的光通過環狀的環形透鏡8而向果菜AS照射。因此,係使光成為環狀的光束而照射進入果菜AS的內部。
因此,即使果菜AS的內部的組織的吸光有偏差,也不易受該偏差的影響,可得到平均化的射出光,可得到良好地反映果菜AS的狀態之測量結果。
環形透鏡8係被賦予有使得來自LED 14d之入射光朝向環形透鏡8的中心偏向然後射出之光學特性。
因而,可得到較高的在果菜AS的內部反射然後朝向環形透鏡8的中央部分返回之光的強度,LED 14d的發光的利用效率較高。
因此,糖度計51可藉由在透光率較高的果菜抑制發光強度等而做到低消耗電力化,適合應用於以電池驅動之手持式裝置。另外,對於皮很厚等而透光率較低之果菜也容易得到能充分用於測量之返回光,糖度計51可測量之果菜的種類很多,泛用性很好。
糖度計51在從LED 14d到環形透鏡8的出光路徑的途中,具有使來自LED 14d之光會聚到環形透鏡 8之環狀的中繼透鏡18。
配置中繼透鏡18,可將LED 14d發出的光更高效率地導引進入環形透鏡8使之照射至果菜。
藉此,糖度計51亦可做到低消耗電力化,很適合應用於手持式裝置。以及,對於皮很厚等而透光率較低之果菜也容易得到能充分測量之返回光,糖度計51可測量之果菜的種類很多,泛用性很好。
另外,配置中繼透鏡18,可加長LED 14d與環形透鏡8之間的光的路徑距離。
所以,可將環形透鏡8配置在更接近果菜AS之位置。
因此,從環形透鏡8射出的光束係以十分窄的環狀照射進入果菜AS,可更加提高每單位面積的入光強度。因而,LED 14d發出的光的利用效率會更加提高。
而且,可將從外部的射進來的光所造成的影響抑制到可實質予以忽視之程度。
因此,糖度計51可進行高精度的測量。
又,由於配置中繼透鏡18可加長LED 14d與環形透鏡8之間的光的路徑距離,所以可使供果菜AS載置於其上之工作台部相對於用來供手抓持住之抓握部充分突出。
因此,即使在如第16圖所示之以手抓持著抓握部K2來進行測量之情況,也不會有果菜AS與抓持著抓握部K2的手指相抵接之情形,作業可感觸良好地且容易地以高效率進行。
又,若由於製造上的偏差使得基礎基板14上的LED 14d的安裝位置產生些微的偏差,則各LED 14d的光發出角度也會產生些微的差異。另外,在採用如前述之三波長複合型LED之類的封裝成一體的複合型LED之情況,每一種發光中心波長其出光位置也會在徑向有些微不同。
相對於此,在糖度計51中,將中繼透鏡18配置在LED 14d與環形透鏡8之間作為縮小光學系透鏡。
亦即,中繼透鏡18係將從環狀的光源(配置成環狀之複數個LED 14d)射出的光製作成光源的縮小系統並使之進入環形透鏡8。然後,環形透鏡8使進入的光源的縮小系統成為環狀的光束而照射至果菜。
因此,即使伴隨著LED 14d的安裝位置的些微的偏差、或LED 14d為複合化LED之情況的出光位置的徑向的些微的差異而使得出光角度產生偏差,該偏差對於測量之影響也很小。
因此,糖度計51可進行高精度的測量。
糖度計51係在相對於環形透鏡8之徑向的內外位置,分別具有內抵接部9及外抵接部7。
因此,在如第17圖所示使果菜AS抵接於測量部K1之狀態下,會形成由環形透鏡8、果菜AS、內抵接部9、及外抵接部7加以圍住之空間Vc。
亦即,相對於環形透鏡8之外徑側係由外抵接部7將工作台部2b與果菜AS間的間隙封住。內徑側則由內抵接部9將工作台部2b與果菜AS間的間隙封住。
因此,從環形透鏡8射出之環狀的光LTR,並不會到達導光構件11的前端面11a1,也不會漏出到徑向外側之外部。
因而,在糖度計51中在測量中供給然後返回之返回光LTd,必定是來自果菜AS之光,所以測量精度會提高。
而且,光LTR不會漏出到外部,所以LED 14d發出的光的利用效率會提高。
糖度計51具備有以受光軸線CLT方向為長邊之導光構件11,且使導光構件11的長邊的一端側為返回光LTd的入光面之前端面11a1,使另一端側為朝向光感測器13c之返回光LTd的出光面。
因此,從入光面進入之返回光LTd係以較長的距離伴隨著導光構件11的內面反射同時被引導至出光面,所以到達出光面之光不管到達的出光面的位置為何都為均質的光。
因而,糖度計51其進入到各個光感測器13c1~13c7之光的特性不會有偏差,可高精度地進行測量。
根據此構成,在殼體K內之前後方向的位置關係上,光感測器13c1~13c7係配置於比成為光源之LED群14dG的更後方側,亦即遠離外抵接部7及內抵接部9之位置。
因而,搭載有光感測器13c1~13c7之感測器基板13係配置於箱體1的後表面1a的附近,而且導光構件11係穿過基礎基板14的孔14g而配置。
接著,針對糖度計51的校準(calibration)進行說明。
為了維持糖度計51的測量精度,以及更確實得到與別的機具及過去的測量結果之整合性,糖度計51最好定期地進行校準。
糖度計51備有標準蓋體52以進行該校準。
第18圖係用來說明標準蓋體52的使用狀態之半剖視圖,其中顯示標準蓋體52、以及殼體K的測量部K1的一部分。
標準蓋體52係呈現可覆蓋測量部K1的前端開口之圓柱狀,蓋在蓋體2的工作台部2b上而使用。
標準蓋體52係具有圓鍋狀的基體52a,以及安裝在基體的內部之反射體52b。
在第18圖所示的使用狀態中,反射體52b係具備有:在中央部分向前方呈圓形凹入之凹部52b1;以及具有以越向徑向外側越向前方之形態傾斜且後方側會成為凸面之環狀的曲面之曲面部52b2。
凹部52b1係在前後方向與導光構件11的前端面11a1相向,曲面部52b2係至少在出光方向(第17圖所示之主光軸LTa方向)與環形透鏡8相向。
反射體52b係由白色材料形成為實心的物體。白色材料係為例如氟樹脂。
反射體52b發揮作為要測量的果菜的標準代替品之機能。
亦即,從環形透鏡8射出的環狀的光LTR(參照第17圖)照射到反射體52b的曲面部52b2之後一部分進入內部。
進入反射體52b的內部之光,係在內部擴散而一部分從凹部52b1射出到外部,成為返回光LTd而進入導光構件11。
以使得根據該返回光LTd之測量結果,成為預先設定且記憶於記憶部CT6之使用標準蓋體52而得到的基準測定值之方式,由光強度處理部CT3及中央處理裝置CT1進行校準。
使用標準蓋體52之測量,因為標準蓋體52很小且容易攜帶移動,並且只要蓋在工作台部2b上就可進行。因此,校準作業很容易,可容易地確保糖度計51之某個個體與其他個體之相關性。
本發明之實施例並不限定於上述的構成及程序步驟,在未脫離本發明的主旨之範圍內亦可做變形。
實施例之糖度計51可變形成為:在通過果菜AS而射出之返回光通過導光構件11然後從其後端面11fb射出之返回光的路徑上,設置使通過的光擴散之擴散部WB而積極地使返回光擴散之構造。
亦即,可在抵接於內抵接部9之果菜AS的表面之由環狀的內抵接部9所圍住的部分、與導光構件11的後端面11fb之間設置擴散部WB。關於此部分,將作為變形例1~3而說明如下。
(變形例1)
第19圖係用來說明變形例1之局部剖視圖,係與第17圖中導光構件11及其附近對應之圖。
變形例1係在實施例之糖度計51中,在與導光構件11的前端面11a1相對之前方設置有擴散板41者。
具體而言,擴散板41係以從前視圖觀看時覆蓋前端面11a1的全面之形態,利用接著劑或雙面膠帶等而安裝於例如工作台基底10。
擴散板41係使射入其前表面41a之光擴散後從後表面41b射出。
擴散板41的種類並沒有限定。可採用例如使擴散劑分散調配於透明樹脂中然後將之形成為板狀而成之擴散板,或者在透明樹脂板的至少一側的表面形成微小透鏡而成之擴散板等周知的擴散板。
變形例1係如第19圖所示,返回光LTd在配置於導光構件11的前端面11a1的前方之擴散板41的作用下,從前端面11a1擴散射入導光構件11。
因此,通過果菜AS而射入導光構件11之返回光LTd由於擴散板41積極地使之擴散,使之更高度地均勻化然後射入導光構件11。然後,均勻化的返回光LTd先通過導光構件11再通過帶通濾光器31~37後射入光感測器13c1~13c7。
因此,吸光度與Brix值Y的相關係數會提高,例如重複測量同一個青菜或水果AS時之吸光度及Brix值Y的變動會減低等,測量精度會提高。
(變形例2)
變形例2係採用導光構件11W來替換用於實施例之糖度計51中的導光構件11者。第20圖係導光構件11W的半剖視圖。
詳言之,導光構件11W係將導光構件11中的軸線CL11方向的一部分做成為擴散構件42者。
此處,說明導光構件11W在從前端面11a1到後方筒部11e的後表面11e1(參照第12圖)之間具有擴散部WB之例。
詳言之,導光構件11W係具有以在後方側與前端面11a1相距La之位置作為後方端之厚度Lb之擴散構件42,來作為擴散部WB。
擴散構件42係例如使擴散劑分散配合於透明樹脂中而形成。
變形例2中,相對於導光構件11W從前端面11a1射入之返回光LTd(第20圖中未圖示)係從擴散構件42的前方端入射然後擴散而在後方側射出。
距離La的最大值可設成從前端面11a1到後方筒部11e的後表面11e1之距離Lc。亦即,距離La可在從厚度Lb到距離Lc之範圍內設定。擴散構件42的厚度最大可設定到距離La。
因此,通過果菜AS而射入導光構件11W之返回光LTd在通過設於導光構件11W內的擴散構件42之際會受到積極的擴散而高度地均勻化。然後,均勻化的返 回光LTd從導光構件11W射出並通過帶通濾光器31~37然後射入光感測器13c1~13c7。
因此,吸光度與Brix值Y的相關係數會提高,例如重複測量同一個果菜AS時之吸光度及Brix值Y的變動會減低等,測量精度會提高。
再者,可採用同形狀之以分散有擴散劑之樹脂形成之導光構件11WA來替代實施例之糖度計5中使用的導光構件11,來作為變形例3(符號參照第12圖)。
在此情況,射入導光構件11WA之返回光LTd在導光構件11WA內行進的過程中會受到積極的擴散而高度地均勻化。然後,均勻化的返回光LTd從導光構件11WA射出並通過帶通濾光器31~37然後射入光感測器13c1~13c7。因此,吸光度與Brix值Y的相關係數會提高,例如重複測量同一個青菜或水果AS時之吸光度及Brix值Y的變動會減低等,測量精度會提高。
變形例1~3亦可在能夠組合的範圍內自由組合。
在實施例及變形例1~3中,中繼透鏡18及環形透鏡8亦可一體化成為一個光學構件。
中繼透鏡18及環形透鏡8亦可做成為複數個光學構件。
亦即,可形成為由使得從LED 14d1發出的光從測量部K1的前端呈環狀射出,並且使射出方向以角度θ b向靠近受光軸線CLT之方向偏向之一個光學構件、或複數個光學 構件所構成之光學系統。
在實施例中,說明的是以採用以7種中心波長λ 1~λ 7之中的6種作為發光中心波長之6種LED 14d來作為LED群14dG。
但當然不限於此,在判斷為根據具有一個發光中心波長或具有較寬的發光光譜之LED 14d的發光光譜,而選擇設定作為帶通濾光器之複數個中心波長的光可得到測量所需的光強度之情況,亦可針對複數個中心波長而共用該LED 14d。
亦即,可針對選擇設定作為帶通濾光器的中心波長之m(2以上之整數)種波長(λ 1~λ m),使用具有q(1≦q≦m)種發光中心波長之q種LED。
在此情況,光感測器13係備有至少m個。
光源並不限定於LED,亦可為其他的發光元件。
Claims (7)
- 一種非破壞測量裝置,包括:殼體,此殼體包含可抓持之抓握部,及具有用以與測量對象抵接的環狀的抵接部之測量部;光源群,由在前述殼體的內部相隔離地配置於周方向之複數個光源所構成;環形透鏡,在前述抵接部所圍住的內側部分配置成比前述抵接部小之環狀,使從前述光源群發出之光呈環狀射出到前述殼體的外部;導光構件,一端面在前述環形透鏡的內側露出,另一端面位於前述殼體的內部而使從前述一端面射入之光從前述另一端面射出到外部;光感測器,配置於前述殼體內,接受從前述導光構件的前述另一端面射出的光;以及光強度處理部,根據前述光感測器的受光強度而求出吸光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非破壞測量裝置,還包括:環狀的中繼透鏡,在前述光源群與前述環形透鏡之間,將前述光源群發出之光導引至前述環形透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非破壞測量裝置,其中,從前述環形透鏡射出之環狀的光的主光軸,係在從前述環形透鏡射出後向縮徑之方向傾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非破壞測 量裝置,其中,前述光感測器係包含至少m個(m為2以上之整數)光感測器,前述非破壞測量裝置還包括:在前述m個光感測器的各個與前述導光構件的前述另一端面之間,具有以m種不同的波長λ 1~λ m的各個作為中心波長之帶通濾光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非破壞測量裝置,其中,前述光強度處理部係根據利用前述m個光感測器而得到之與前述波長λ 1~λ m的各個對應的受光強度來求出前述吸光度,而且從求出的前述吸光度來算出Brix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非破壞測量裝置,其中,前述抓握部係形成為具有長邊而可抓持者,前述測量部係在前述抓握部的前述長邊的一方的端部,使前述抵接部的延伸方向為沿著前述長邊之方向而形成,而且前述抵接部的前端面係位於比前述抓握部的表面還要突出之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非破壞測量裝置,還包括:擴散部,在使前述測量對象與前述抵接部抵接之狀態下,在前述測量對象之由前述抵接部所圍住的表面與前述導光構件的前述另一端面之間,使通過的光 擴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73529 | 2016-09-06 | ||
JP2016-173529 | 2016-09-0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12276A true TW201812276A (zh) | 2018-04-01 |
TWI747871B TWI747871B (zh) | 2021-12-01 |
Family
ID=61561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02116A TWI747871B (zh) | 2016-09-06 | 2017-01-20 | 非破壞測量裝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99127B2 (zh) |
EP (1) | EP3511698A4 (zh) |
JP (1) | JPWO2018047366A1 (zh) |
KR (1) | KR102608701B1 (zh) |
CN (1) | CN108291869B (zh) |
IL (1) | IL259443B (zh) |
TW (1) | TWI747871B (zh) |
WO (1) | WO201804736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27840B2 (ja) * | 2017-11-29 | 2022-03-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分光反射測定器 |
CN109520970B (zh) * | 2018-11-07 | 2021-01-19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光谱的水果品质检测装置及方法 |
JP7371905B2 (ja) * | 2019-12-20 | 2023-10-31 | マイクロコントロー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コリメート光による分析を行う分析装置 |
JP2021124417A (ja) * | 2020-02-06 | 2021-08-30 | 株式会社青野工業 | 濃度兼放射線量測定器 |
CN112525073B (zh) * | 2020-11-19 | 2022-06-0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布里渊增益谱特征参数的结构裂缝识别方法 |
JP7449015B1 (ja) | 2023-07-24 | 2024-03-13 | 株式会社アタゴ | 青果物の非破壊測定装置及び非破壊測定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42840U (de) * | 1966-04-27 | 1966-07-21 | Precitronic | Lichtsignal-rundum-empfaenger. |
JP2882824B2 (ja) * | 1989-11-17 | 1999-04-12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青果物の成分測定装置 |
IE20000608A1 (en) * | 1999-07-28 | 2001-07-11 | William Kelly |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ring lighting |
AU2123901A (en) | 2000-04-24 | 2001-10-25 |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mpany Limited | Non-destructive sugar content measuring apparatus |
JP2002014042A (ja) | 2000-04-24 | 2002-01-18 |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 非破壊糖度測定装置 |
JP4333050B2 (ja) * | 2001-04-17 | 2009-09-16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センシング株式会社 | 測定用光学系及びこの光学系を備えた三刺激値型光電色彩計 |
US20040130720A1 (en) | 2001-04-25 | 2004-07-08 | Hiromu Maeda | Handy internal quality inspection instrument |
ITPN20010032A1 (it) | 2001-04-27 | 2002-10-27 | S C E Srl | Apparato portatile di misurazione non distruttiva della qualita' interna di prodotti vegetali |
DE50115561D1 (de) * | 2001-11-26 | 2010-08-26 | X Rite Europe Gmbh | Spektralphotometer und Verwendung desselben |
DE10256365A1 (de) * | 2001-12-04 | 2003-07-17 | Ccs Inc | Lichtabstrahlungsvorrichtung, Lichtquellenvorrichtung, Beleuchtungseinheit und Lichtverbindungsmechanismus |
JP2004363085A (ja) | 2003-05-09 | 2004-12-24 | Ebara Corp | 荷電粒子線による検査装置及びその検査装置を用いた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2006226775A (ja) * | 2005-02-16 | 2006-08-31 | Toyohashi Univ Of Technology | 果実の食味成分評価方法及び評価装置 |
JP2007057296A (ja) * | 2005-08-23 | 2007-03-08 | Denso Wave Inc | 光学読取装置 |
US9344612B2 (en) * | 2006-02-15 | 2016-05-17 | Kenneth Ira Ritchey | Non-interference field-of-view support apparatus for a panoramic facial sensor |
FR2922304B1 (fr) | 2007-10-12 | 2009-11-20 | Sp3H | Dispositif de spectrometrie pour l'analyse d'un fluide |
CA2760026C (en) | 2009-05-01 | 2018-03-20 | Xtralis Technologies Ltd | Improvements to particle detectors |
US8740383B2 (en) * | 2009-05-06 | 2014-06-03 |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atent Foundation | Self-illuminated handheld lens for retinal examination and photography and related method thereof |
FR2949861B1 (fr) * | 2009-09-07 | 2012-08-24 | Pellenc Sa | Spectrometre optique, en particulier spectrometre optique autonome et portable |
JP5576084B2 (ja) * | 2009-10-09 | 2014-08-20 | 学校法人光産業創成大学院大学 | 屋外用農作物内部品質測定装置 |
WO2012005350A1 (ja) * | 2010-07-09 | 2012-01-12 | 千代田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青果物の非破壊測定装置 |
CA2814213C (en) * | 2010-10-13 | 2014-08-19 | Ocular Prognostics, LLC | Handheld reflectometer for measuring macular pigment |
KR101134770B1 (ko) | 2011-07-22 | 2012-04-13 | 양완석 | 휴대용 인체외시경 영상장치 |
JP2015108508A (ja) * | 2012-03-14 | 2015-06-11 | 千代田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非破壊測定装置 |
KR101348563B1 (ko) * | 2013-07-22 | 2014-01-17 | 주식회사 대성텍 | 비파괴 당도측정기 |
CN105814423B (zh) | 2013-12-16 | 2018-06-29 |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 端面观测装置 |
-
2017
- 2017-01-20 CN CN201780004221.8A patent/CN108291869B/zh active Active
- 2017-01-20 EP EP17848313.7A patent/EP3511698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7-01-20 JP JP2018538004A patent/JPWO2018047366A1/ja active Pending
- 2017-01-20 WO PCT/JP2017/001848 patent/WO201804736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1-20 TW TW106102116A patent/TWI747871B/zh active
- 2017-01-20 US US15/775,503 patent/US11099127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1-20 KR KR1020187014585A patent/KR10260870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
- 2018-05-16 IL IL259443A patent/IL259443B/en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IL259443A (en) | 2018-07-31 |
TWI747871B (zh) | 2021-12-01 |
IL259443B (en) | 2022-02-01 |
CN108291869A (zh) | 2018-07-17 |
WO2018047366A1 (ja) | 2018-03-15 |
KR20190047654A (ko) | 2019-05-08 |
EP3511698A4 (en) | 2020-04-01 |
KR102608701B1 (ko) | 2023-11-30 |
EP3511698A1 (en) | 2019-07-17 |
JPWO2018047366A1 (ja) | 2019-06-24 |
US11099127B2 (en) | 2021-08-24 |
US20190003963A1 (en) | 2019-01-03 |
CN108291869B (zh) | 2022-09-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47871B (zh) | 非破壞測量裝置 | |
JP6395981B1 (ja) | 光源一体型レンズ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れを含む分光分析装置 | |
US7557925B2 (en) | Optical instrument and parts thereof for optimally defining light pathways | |
US7502112B2 (en) | Colorimetric device and colour determination process | |
US9631976B2 (en) | Miniature spectrometer and apparatus employing same | |
US11287317B2 (en) | Optical measurement device including internal spectral reference | |
US8964180B2 (en) | Self-contained and portable optical spectrometer | |
JPWO2002088681A1 (ja) | ハンデイタイプの内部品質検査装置 | |
CN112534224A (zh) | 光谱仪和用于校准光谱仪的方法 | |
ITPN20010032A1 (it) | Apparato portatile di misurazione non distruttiva della qualita' interna di prodotti vegetali | |
WO2015030832A1 (en) | Integrated optoelectronic module for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s and methods of use of the module | |
WO2013137145A1 (ja) | 非破壊測定装置 | |
JP6885231B2 (ja) | 検出装置および生体情報測定装置 | |
KR20110111970A (ko) | 과일당도측정 집적광센서 및 측정방법 | |
JP3620798B2 (ja) | 非破壊分光測定器 | |
JP7449015B1 (ja) | 青果物の非破壊測定装置及び非破壊測定方法 | |
JP4315280B2 (ja) | 炎感知器 | |
JP5576084B2 (ja) | 屋外用農作物内部品質測定装置 | |
KR20240140097A (ko) | 휴대용 분광계 장치 | |
KR20240017827A (ko) | 안정화되고 변조된 2 채널 광대역 광원 | |
JP2018004359A (ja) | 光学測定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