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1827A - 斜進嵌件及高速進給銑具總成 - Google Patents

斜進嵌件及高速進給銑具總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1827A
TW201801827A TW106120750A TW106120750A TW201801827A TW 201801827 A TW201801827 A TW 201801827A TW 106120750 A TW106120750 A TW 106120750A TW 106120750 A TW106120750 A TW 106120750A TW 201801827 A TW201801827 A TW 20180182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
edge
insert
rake face
obliqu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0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爾 黑其特
歐沙瑪 艾塔
塔羅 庫伊斯
Original Assignee
艾斯卡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5/189,41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901992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艾斯卡公司 filed Critical 艾斯卡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1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182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5/00Milling-cutters
    • B23C5/02Milling-cut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utter
    • B23C5/06Face-milling cutters, i.e. having only or primarily a substantially flat cutting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5/00Milling-cutters
    • B23C5/16Milling-cutt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features other than shape
    • B23C5/20Milling-cutt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features other than shape with removable cutter bits or teeth or cutting inserts
    • B23C5/202Plate-like cutting inserts with special 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2200/00Details of milling cutting inserts
    • B23C2200/20Top or side views of the cutting edge
    • B23C2200/203Curved cutting e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2200/00Details of milling cutting inserts
    • B23C2200/20Top or side views of the cutting edge
    • B23C2200/205Discontinuous cutting e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2200/00Details of milling cutting inserts
    • B23C2200/36Other features of the milling insert not covered by B23C2200/04 - B23C2200/32
    • B23C2200/367Mounted tangentially, i.e. where the rake face is not the face with largest are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lling Processes (AREA)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 Gear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一種高速進給銑具總成包含一工具及一斜進嵌件。該斜進嵌件包含斜進子邊緣、進給子邊緣,及側子邊緣。該等斜進子邊緣及該等進給子邊緣比該等側子邊緣長。而且,該等斜進子邊緣及該等進給子邊緣隨著愈來愈接近於其兩者所連接到之該側子邊緣而會聚。

Description

斜進嵌件及高速進給銑具總成
本申請案之標的物係關於包括用於斜進及高速進給金屬切削加工操作之工具及嵌件之高速進給銑具總成。更特定而言,標的物係針對於經構形以經轉位至一工具上之恰好四個操作位置(每前刀面表面兩個可轉位位置)之斜進嵌件。
高速進給銑削總成通常用經設計以在0.5 mm至2 mm之一切屑負載範圍內實施凸肩切削操作之一構造來表徵。適度切屑負載與主要軸向指向力之一組合可允許此等總成達成一相對高工具進給速率。 舉例而言,US 2005/0111925A1揭示一種高速進給銑具。值得注意的係圖9中所展示之接近角(K’)及如何藉由一經增加(亦即,高速進給)工具進給速率(圖11,段落[0051])補償一適度切割深度之相關闡釋。參考圖13及圖14在段落[0056]中闡釋一斜進操作。另外,嵌件據稱可轉位至四個不同位置(段落[0058])。亦將注意,所揭示之嵌件具有自頂部側15延伸至底部側16以提供所要間隙之一顯著非平行周邊表面。所揭示之又一特徵係提供用於間隙之一倒角表面35 (圖5,段落[0047])。 W0 2014/156225揭示所關注之另一銑具及切割嵌件。如至少自其圖16將最佳地理解,然而,所展示之切割嵌件及嵌件腔顯著不同於下文中所闡述之彼切割嵌件及嵌件腔。 US 2013/0129432揭示安裝於切割機主體中以用於面銑削及斜進之切割嵌件。其作者認為不可能獲得一標準負正方形切割嵌件之唯一軸向及徑向位置,該標準負正方形切割嵌件在不改變切割嵌件在切割機主體中之位置之情況下允許利用嵌件之離隙使高速進給面銑削與斜進交替,但應注意,在正嵌件具有自然離隙(段落[0006])之情況下並非此情形。而且,所揭示之嵌件經構形以可轉位至多個不同位置。
一般而言,可轉位至更大數目個位置之切割嵌件比經構形以轉位至較低數目個位置之切割嵌件更具成本效益。儘管如此,據信根據本申請案之標的物之一斜進嵌件可與具有較大數目個可轉位位置之切割嵌件或具有一較簡單設計之工具競爭,該斜進嵌件僅經構形以用於四個可轉位位置且需要一可能複雜工具來提供必要間隙,但可相當簡單地經製造且仍能夠執行斜進及高速進給操作。 根據本申請案之標的物之一第一態樣,提供一種斜進嵌件,該斜進嵌件包括:相對的第一前刀面表面及第二前刀面表面;一嵌件周邊表面,其連接該第一前刀面表面及該第二前刀面表面;一嵌件螺絲孔,其向外開口至該嵌件周邊表面之相對側,該嵌件螺絲孔具有一嵌件螺絲孔軸線;以及第一切割邊緣及第二切割邊緣,其沿著該嵌件周邊表面與該第一前刀面表面及該第二前刀面表面中之一對應者之一交會處延伸;該第一切割邊緣及該第二切割邊緣中之每一者包括:一第一斜進子邊緣;一第一側子邊緣;一第一進給子邊緣,其連接至該第一斜進子邊緣及該第一側子邊緣;一第二斜進子邊緣,其連接至該第一側子邊緣;一第二側子邊緣,其連接至該第一斜進子邊緣;及一第二進給子邊緣,其連接至該第二斜進子邊緣及該第二側子邊緣;其中:該等斜進子邊緣及該等進給子邊緣中之每一者比該等側子邊緣中之每一者長;每一前刀面表面之一最大前刀面表面長度係可在其該第一側子邊緣與該第二側子邊緣之間量測的,且該等斜進子邊緣及該等進給子邊緣中之每一者隨著愈來愈接近於其兩者所連接到的該側子邊緣而會聚。 根據本申請案之標的物之另一態樣,提供一種包括斜進子邊緣及進給子邊緣之斜進嵌件,該等斜進子邊緣及該等進給子邊緣隨著愈來愈接近於其兩者所連接到的該側子邊緣而會聚。 根據本申請案之標的物之又一態樣,提供一種斜進嵌件,該斜進嵌件在其兩個相對前刀面表面中之每一者處包括兩個斜進子邊緣、兩個進給子邊緣及兩個側子邊緣;該等斜進子邊緣及該等進給子邊緣中之每一者比每一側子邊緣長。 根據本申請案之標的物之再一態樣,提供一種斜進嵌件,該斜進嵌件包括:相對的第一前刀面表面及第二前刀面表面;一嵌件周邊表面;第一切割邊緣及第二切割邊緣,其沿著該嵌件周邊表面與該第一前刀面表面及該第二前刀面表面中之一對應者之一交會處延伸;及一嵌件螺絲孔,其向外開口至該嵌件周邊表面之相對側;該嵌件周邊表面包括:一第一斜進子表面;一第一側子表面;一第一進給子表面,其連接至該第一斜進子表面及該第一側子表面;一第二斜進子表面,其連接至該第一側子表面;一第二側子表面,其連接至該第一斜進子表面;及一第二進給子表面,其連接至該第二斜進子表面及該第二側子表面。 根據本申請案之標的物之另一態樣,提供一種包括一斜進子邊緣及一進給子邊緣之斜進嵌件;其中該斜進子邊緣在其接近於該進給子邊緣之一端處包括一尖銳斜進隅角部分;且該進給子邊緣在其接近於該進給子邊緣之一端處包括一尖銳進給隅角部分。 換言之,根據該等態樣中之任一者,一斜進嵌件之該等斜進子邊緣及該等進給子邊緣可經由兩個毗鄰尖銳隅角部分連接。 根據又一態樣,提供一種高速進給銑具,其經構形以用於圍繞一旋轉軸線在一旋轉方向上旋轉,該旋轉軸線界定向前方向及向後方向,該工具包括一嵌件腔;該嵌件腔包括一腔頂部表面,該腔頂部表面又包括第一腔頂部子表面及第二腔頂部子表面;該第一腔頂部子表面毗鄰於一工具周邊表面且隨著愈來愈接近於其而在一向前方向上延伸更多;該第二腔頂部子表面毗鄰於一腔側表面且隨著愈來愈接近於其而在該向前方向上延伸更多。 根據另一態樣,提供一種高速進給銑具,其經構形以用於圍繞一旋轉軸線在一旋轉方向上旋轉,該旋轉軸線界定向前方向及向後方向,該工具包括:一工具端表面及自其向後延伸之一圓周地延伸之工具周邊表面;一排屑槽,其形成於該工具端表面與該工具周邊表面之一交會處且自其向後延伸;及一嵌件腔,其形成於該工具端表面與該工具周邊表面之一交會處且向外開口至該排屑槽,該嵌件腔包括:一腔後表面,其自該工具周邊表面向內延伸且面對該旋轉方向;一腔側表面,其自該腔後表面延伸至該排屑槽且面向外;一腔頂部表面,其自該工具周邊表面向內延伸至該腔側表面,且亦自該腔後表面延伸至該排屑槽;及一腔螺絲孔,其向外開口至該腔頂部表面;其中:該腔後表面包括一後鄰接子表面;該腔頂部表面包括第一腔頂部子表面及第二腔頂部子表面;該第一腔頂部子表面毗鄰於該工具周邊表面且隨著愈來愈接近於其而在該向前方向上延伸更多;該第二腔頂部子表面毗鄰於該腔側表面且隨著愈來愈接近於其而在該向前方向上延伸更多;且該第一腔頂部子表面及該第二腔頂部子表面隨著愈來愈接近於該排屑槽而在該向前方向上延伸更多。 根據又一態樣,提供一種高速進給銑具總成,其以組合形式包括:一斜進嵌件,其可係根據該第一態樣;一工具,其可係根據該先前態樣;及一螺絲,其經由該嵌件及該等腔螺絲孔將該斜進嵌件緊固至該工具之該嵌件腔;該工具及該斜進嵌件經構形以用於以下各項之鄰接:該嵌件周邊表面與該腔側表面以及該第一腔頂部子表面及該第二腔頂部子表面中之每一者;及該第一前刀面表面及該第二前刀面表面中之一者與該腔後表面。 根據另一態樣,提供一種高速進給銑具總成,其以組合形式包括根據上文所闡述之工具態樣中之一者之一工具及根據上文所闡述之切割嵌件態樣中之一者之一切割嵌件。 將理解,上述係一總結,且以上態樣中之任一者可進一步包括下文中所闡述之特徵中之任一者。具體而言,以下特徵單獨或組合地可適用於以上態樣中之任一者: A. 一嵌件可包括沿著一嵌件周邊表面與第一前刀面表面及第二前刀面表面中之一對應者之一交會處延伸之第一切割邊緣及第二切割邊緣。 B. 第一切割邊緣及第二切割邊緣可比第一前刀面表面及第二前刀面表面自一中間高度平面延伸得更遠。進給子邊緣至少在與側子邊緣之一連接點處可比斜進子邊緣至少在斜進子邊緣與側子邊緣之一連接點處自該中間高度平面延伸得更遠。每一進給子邊緣可位於垂直於一中間高度平面之一單個平面中。每一斜進子邊緣可傾斜,使得隨著愈來愈接近於與一側子邊緣之一連接點,其延伸得更靠近於一中間高度平面。此傾斜可輔助藉由減小將以其他方式形成於彼處之一相對高傾角而加強側子邊緣,藉此改良側子邊緣之切削加工能力。 C. 第一切割邊緣及第二切割邊緣可各自具有一負刀棱面角α (亦即,在一向內-向下方向上自各別切割邊緣傾斜至嵌件之一相關聯前刀面表面)。負刀棱面據信至少對於高速進給凸肩切削操作係有益的。 D. 一嵌件可包括相對的第一前刀面表面及第二前刀面表面。 E. 每一前刀面表面可包括一前刀面鄰接表面。每一前刀面鄰接表面可包括分別位於一中間長度平面之相對側上之第一前刀面鄰接子表面及第二前刀面鄰接子表面。每一前刀面鄰接子表面可傾斜,使得隨著愈來愈接近於該中間長度平面而存在自一中間高度平面之更大延伸。 F. 一嵌件之前刀面表面可係完全相同的。 G. 第一前刀面表面及第二前刀面表面可沒有突出部分。特定而言,突出部分可阻礙切屑流動。該第一前刀面表面及該第二前刀面表面可各自包括可係平坦之一中央前刀面表面區域。 H. 一嵌件可包括一嵌件周邊表面。該嵌件周邊表面可連接該嵌件之第一前刀面表面及第二前刀面表面。 I. 一嵌件周邊表面可包括:一第一斜進子表面;一第一側子表面;一第一進給子表面,其連接至該第一斜進子表面及該第一側子表面;一第二斜進子表面,其連接至該第一側子表面;一第二側子表面,其連接至該第一斜進子表面;及一第二進給子表面,其連接至該第二斜進子表面及該第二側子表面。 J. 一嵌件周邊表面可自一第一切割邊緣平行延伸至一第二切割邊緣。由於沒有傾斜間隙表面(例如,諸如在US 2005/0111925A1中所揭示之間隙表面「22」),為一嵌件提供間隙可產生一更複雜工具設計。儘管如此,據信此設計可產生據信抵消已知缺點之一更簡單嵌件製造程序,例如可能夠將一嵌件壓製至最終尺寸。 K. 一嵌件周邊表面可沒有離隙部分。由於不具有離隙部分(例如,諸如在US 2005/0111925A1中所揭示之倒角表面「35」),為一嵌件提供間隙可產生一更複雜工具設計。儘管如此,據信此設計可產生據信抵消已知缺點之一更簡單嵌件製造程序,例如可能夠將一嵌件壓製至最終尺寸。 L. 一嵌件可包括向外開口至一嵌件周邊表面之相對側之一嵌件螺絲孔。該嵌件螺絲孔可在該嵌件周邊表面之每一側處向外開口至相對於彼此傾斜的該嵌件周邊表面之子表面。該嵌件螺絲孔可在該嵌件周邊表面之每一側處向外開口至斜進子表面及進給子表面兩者。該嵌件螺絲孔可向外開口至第一斜進子表面及第一進給子表面以及第二斜進子表面及第二進給子表面。該嵌件螺絲孔可與側子表面相等地間隔開。該嵌件螺絲孔可與前刀面表面相等地間隔開。該嵌件螺絲孔可具有一嵌件螺絲孔軸線。高嵌件螺絲孔軸線可位於沿著一中間厚度平面處(或含納於該中間厚度平面內)且可垂直於一中間長度平面。一螺絲孔厚度可隨著愈來愈接近於第一前刀面表面及第二前刀面表面中之每一者而增加。 M. 每一切割邊緣可包括:一第一斜進子邊緣;一第一側子邊緣;一第一進給子邊緣,其連接至該第一斜進子邊緣及該第一側子邊緣;一第二斜進子邊緣,其連接至該第一側子邊緣;一第二側子邊緣,其連接至該第一斜進子邊緣;及一第二進給子邊緣,其連接至該第二斜進子邊緣及該第二側子邊緣。 N. 每一斜進子邊緣可比每一側子邊緣長。即使斜進子邊緣小於一嵌件之其他子邊緣係合乎邏輯的,但由於僅在總體切削加工時間之一小百分比內發生斜進操作(無疑地與一主要凸肩切削操作相比較),因此已發現提供一相當長斜進子邊緣可克服使嵌件製造複雜化之某些間隙困難。 O. 每一進給子邊緣可比每一側子邊緣長。此可增加利用進給子邊緣之一主要銑削操作(亦即,凸肩切削)之效率。 P. 每一進給子邊緣可比每一斜進子邊緣長。此可增加利用進給子邊緣之一主要銑削操作(亦即,凸肩切削)之效率。一斜進子邊緣之一筆直部分可具有一毗鄰進給子邊緣之一筆直部分之長度之70% ± 15%之一長度。 Q. 斜進子邊緣及進給子邊緣中之每一者可隨著愈來愈接近於其兩者所連接到的一側子邊緣而會聚。 R. 一前刀面表面之每一斜進子邊緣可與一中間長度平面形成一內部銳角嵌件斜進角k0。嵌件斜進角k0可滿足條件(5° ≤ k0 ≤ 30°)。嵌件斜進角k0較佳地滿足條件(15° ± 5°)。毗鄰於斜進子邊緣之一嵌件周邊表面之一子表面可以與斜進子邊緣相同之角度定向。 S. 一前刀面表面之每一進給子邊緣可與一中間長度平面形成一內部銳角嵌件接近角k1。嵌件接近角k1可滿足條件(5° ≤ k1 ≤ 30°)。嵌件接近角k1較佳地滿足條件(15° ± 5°)。毗鄰於進給子邊緣之嵌件周邊表面之一子表面可以與進給子邊緣相同之角度定向。 T. 一嵌件斜進角k0及一嵌件接近角k1可係相等的。然而,在例如針對經構形以用於相對較小直徑工具之嵌件之特定情況下,嵌件接近角k1可大於嵌件斜進角k0。此可允許即使斜進功能效率減小亦達成一可接受深度(及因此進給速率)。 U. 一斜進嵌件可包括形成於一筆直延伸部與一毗鄰第一斜進子邊緣之間的一第一內角R1,及形成於該筆直延伸部與一毗鄰第一進給子邊緣之間的一第二內角R2。第一內角R1可不相等於第二內角R2。較佳地,第一內角R1大於第二內角R2。 V. 每一側子邊緣可由一中間長度平面平分。 W. 每一側子邊緣可包括一筆直部分。除非以其他方式陳述,否則措辭「筆直部分」結合任一子邊緣係指面對一前刀面表面(諸如圖2C中所展示之彼前刀面表面)之一視圖。據信,具有一筆直部分之一側子邊緣可提供顯著地比一彎曲側子邊緣長之一切削加工工具壽命。此筆直部分可介於一總體側子邊緣長度之45 ± 20%之間。一般而言,結合一子邊緣長度使用之措辭「總體」包含在子邊緣之兩側上(直至與一毗鄰子邊緣之一連接點)之隅角部分及其之間的子邊緣之一剩餘部分。 X. 在同一前刀面表面上之側子邊緣之筆直部分可彼此平行。在一第一前刀面表面及一第二前刀面表面上之側子邊緣之筆直部分可彼此平行。在一前刀面表面上之一側子邊緣之筆直部分可僅平行於同一前刀面表面上之筆直部分。 Y. 毗鄰於一側子邊緣之一嵌件周邊表面之一子表面可以與該側子邊緣相同之角度定向。該等側子邊緣筆直部分可具有嵌件之一最大厚度之15% ± 5%之一長度,該最大厚度係可平行於一中間厚度平面且平行於一嵌件螺絲孔軸線量測的。 Z. 該等側子邊緣筆直部分可具有係一斜進子邊緣之一總體長度之13% ± 5%之一長度。該等側子邊緣筆直部分可具有係一進給子邊緣之一總體長度之13% ± 5%之一長度。 AA. 每一側子邊緣可在其每一端處包括一隅角部分。 BB. 每一斜進子邊緣可包括一筆直部分。在同一前刀面表面上之斜進子邊緣之筆直部分可彼此平行。一嵌件之所有斜進子邊緣之筆直部分可彼此平行。一筆直部分可係一總體斜進子邊緣長度之85% ± 5%。 CC. 每一斜進子邊緣可在其每一端處包括一隅角部分。 DD. 每一進給子邊緣可包括一筆直部分。在同一前刀面表面上之進給子邊緣的筆直部分可係彼此平行。一嵌件之所有進給子邊緣的筆直部分可係彼此平行。一筆直部分可係一總體進給子邊緣長度的85% ± 5%。 EE. 每一進給子邊緣可在其每一端處包括一隅角部分。 FF. 斜進子邊緣及進給子邊緣之筆直部分可具有一相同長度。 GG. 一子邊緣之一隅角部分可較佳地係彎曲的。即使彎曲隅角可不如尖銳或倒角隅角般精確,但此彎曲可允許一簡化製造程序。 HH. 毗鄰邊緣之間之一連接點可係位於由毗鄰邊緣之毗鄰隅角部分形成之一隅角的中間處。舉例而言,每一斜進子邊緣可包括一隅角部分,且每一進給子邊緣可包括毗鄰於該斜進子邊緣之隅角部分之一隅角部分,且該斜進子邊緣與該進給子邊緣之一連接點係位於由該等毗鄰隅角部分形成之一隅角之中間處。一般來說,斜進子邊緣及進給子邊緣可係連接在位於由毗鄰隅角部分形成之一隅角之中間處之一連接點處。類似地,斜進子邊緣及側子邊緣可係連接在位於由毗鄰隅角部分形成之一隅角之中間處之一連接點處。類似地,進給子邊緣及側子邊緣可係連接在位於由毗鄰隅角部分形成之一隅角之中間處之一連接點處。 II. 毗鄰之斜進子邊緣與進給子邊緣的連接點可係全部位於一中間厚度平面上。毗鄰之斜進子邊緣與進給子邊緣的連接點可係位於一中間厚度平面的不同側上。 JJ. 毗鄰之斜進子邊緣與進給子邊緣的連接點可係全部位於平行於一中間厚度平面之一平面上。 KK. 一中間厚度平面可含有一前刀面軸線及一嵌件螺絲孔軸線,且可平分該第一前刀面表面及該第二前刀面表面。 LL. 一中間長度平面可平分第一前刀面表面及第二前刀面表面,且垂直於一中間厚度平面延伸。 MM. 一中間高度平面可位於第一前刀面表面與第二前刀面表面中間,且可垂直於一中間厚度平面及一中間長度平面延伸。 NN. 一嵌件之一最大厚度可介於毗鄰的斜進子邊緣與進給子邊緣之連接點之間。 OO. 一嵌件之一最大厚度可係平行於一嵌件螺絲孔軸線可量測的。 PP. 在每一前刀面表面上之一最大前刀面表面長度可係在其第一側子邊緣與第二側子邊緣之間可量測的。可平行於一中間長度平面且在第一側子邊緣與第二側子邊緣之間量測之一長度可大於在其他子邊緣之間且沿著一前刀面表面可量測之所有其他長度。 QQ. 在每一前刀面表面上之一縱向前刀面表面長度LLR 可係平行於一中間長度平面可量測的。縱向前刀面表面長度LLR 可大於垂直於該中間長度平面可量測之一最大厚度TM 。較佳地,縱向前刀面表面長度LLR 滿足條件(2.3TM ± 0.5TM )。 RR. 在每一前刀面表面上之一縱向前刀面表面長度LLR 可大於平行於一高度平面可量測之一最大高度HM 。較佳地,該最大長度滿足條件(1.5HM ± 0.3HM )。 SS. 一前刀面軸線可延伸穿過第一前刀面表面及第二前刀面表面之一中心。 TT. 一嵌件可具有係平行於一前刀面軸線可量測之一最大高度。 UU. 一嵌件可具有係平行於一中間厚度平面可量測之一最大厚度。 VV. 一嵌件之最大高度可大於其一最大厚度。 WW. 一嵌件可關於延伸穿過第一前刀面表面及第二前刀面表面之一中心之一前刀面軸線180°旋轉地對稱,及/或關於垂直於該前刀面軸線且沿著中間厚度平面與中間高度平面之一交會處延伸之一嵌件螺絲孔軸線180°旋轉地對稱。一嵌件可關於垂直於該前刀面軸線且沿著中間厚度平面與中間高度平面之一交會處延伸之一高度軸線180°旋轉地對稱。 XX. 每一斜進子邊緣可包括一尖銳斜進隅角部分,該尖銳斜進隅角部分係最靠近於一進給子邊緣之該斜進子邊緣之一隅角部分。 YY. 每一進給子邊緣可包括毗鄰於一尖銳斜進隅角部分之一尖銳進給隅角部分。 ZZ. 一筆直延伸部可界定於尖銳斜進隅角部分與進給隅角部分的間斷點之間。該筆直延伸部可具有介於0.5 mm至2.0 mm之間的一長度。較佳地,該筆直延伸部可具有小於0.75 mm之一長度。該筆直延伸部可具有小於一進給子邊緣之一筆直部分之該長度之四分之一之一長度。較佳地,該筆直延伸部具有小於或等於該進給子邊緣之該筆直部分之該長度之六分之一之一長度。 AAA. 第一切割邊緣及第二切割邊緣可各自位於一平面中。將理解,此意味該第一切割邊緣及該第二切割邊緣中之每一者位於不同平面中。儘管該等不同平面可較佳地彼此平行。 BBB. 一工具可經構形以用於圍繞一旋轉軸線在一旋轉方向上旋轉,該旋轉軸線界定向前方向及向後方向。 CCC. 一工具可包括一工具端表面及自其向後延伸之一圓周地延伸之工具周邊表面。 DDD. 一排屑槽可形成於一工具端表面與一工具周邊表面之交會處且可自其向後延伸。 EEE. 一嵌件腔可形成於一工具端表面與一工具周邊表面之一交會處。該嵌件腔可向外開口至一排屑槽。 FFF. 一嵌件腔可包括一腔側表面。該腔側表面可自一腔後表面延伸至一排屑槽。該腔側表面可自一腔頂部表面延伸至一排屑槽。該腔側表面可面向外。 GGG. 一腔側表面可包括一側鄰接子表面。該側鄰接表面可垂直於一工具平面延伸,該工具平面垂直於一旋轉軸線延伸。 HHH. 一嵌件腔可包括一腔後表面。該腔後表面可自一工具周邊表面向內延伸。該腔後表面可面對一旋轉方向。 III. 一腔後表面可包括一後鄰接表面。一後鄰接表面可形成有一後表面離隙凹部,該後表面離隙凹部將該後鄰接表面劃分成兩個後鄰接子表面。雖然此劃分可減少與一切割嵌件之接觸面積,但其可適應一不太精確地製造之嵌件且因此可簡化嵌件製造。該後鄰接表面可在一嵌件腔之一下部半體(亦即,最靠近於一工具端表面的嵌件腔之一半體)處沿著其軸向定位。 JJJ. 一後鄰接表面或子表面可相對於一腔螺絲孔軸線傾斜,使得隨著愈來愈接近於該工具端表面,該後鄰接子表面在該旋轉方向上延伸得更遠。 KKK. 一嵌件腔可包括一腔頂部表面。該腔頂部表面可自一工具周邊表面向內延伸至一腔側表面。該腔頂部表面可自一腔後表面延伸至一排屑槽。 LLL. 一腔頂部表面可包括第一腔頂部子表面及第二腔頂部子表面。 MMM. 一第一腔頂部子表面可毗鄰於一工具周邊表面且可隨著愈來愈接近於該工具周邊表面而在一向前方向上延伸更多。 NNN. 一第二腔頂部子表面可毗鄰於一腔側表面且可隨著愈來愈接近於該腔側表面而在一向前方向上延伸更多。 OOO. 第一腔頂部子表面及第二腔頂部子表面兩者皆可隨著愈來愈接近於一排屑槽而在一向前方向上延伸更多。雖然此延伸對於切削加工係不太合意的,但其據信被製造一更簡單嵌件之可能性抵消。 PPP. 一嵌件腔可包括一腔螺絲孔。該腔螺絲孔可向外開口至一腔頂部表面。 QQQ. 一總成可包括一工具、斜進嵌件及螺絲,該螺絲經構形以將該嵌件緊固至該工具之一嵌件腔。 RRR. 一總成可包括多個斜進嵌件。 SSS. 一工具及斜進嵌件可經構形以用於該斜進嵌件之嵌件周邊表面與該工具之腔側表面以及第一腔頂部子表面及第二腔頂部子表面之鄰接,及該斜進嵌件之第一前刀面表面及第二前刀面表面中之一者與該工具之腔後表面之鄰接。該斜進嵌件可經構形使得其可經轉位,使得該嵌件周邊表面之一不同部分鄰接該工具之腔側表面以及第一腔頂部子表面及第二腔頂部子表面。另外,該斜進嵌件可經構形使得其可顛倒,使得另一前刀面表面接觸該工具之腔後表面(且亦在顛倒位置中經轉位)。該工具及/或斜進嵌件可經構形以用於在恰好四個不同位置中將該斜進嵌件緊固至一嵌件腔。 TTT. 在一工具之腔後表面在與旋轉方向相對之一方向上之一視圖中,一第一腔頂部子表面可與垂直於旋轉軸線延伸之一工具平面形成一內部銳角第一工具角k2且一第二腔頂部子表面可與該工具平面形成一內部銳角第二工具角k3。該第一工具角及該第二工具角可滿足條件(6° ≤ k2,k3 ≤ 31°)。據信,可用更靠近於15.5°之接近角達成更佳效能。因此,第一工具角及第二工具角較佳地滿足條件(15.5° ± 5°)。 UUU. 第一工具角k2及第二工具角k3可係相等的。 VVV. 第一腔頂部子表面及第二腔頂部子表面可延伸一相等徑向距離。術語「徑向」僅在一般意義上使用,且如依據圖式將理解,係指一工具之大體向內-向外方向(在垂直於其一旋轉軸線之一平面中)且未必係精確地指向該旋轉軸線之一方向。 WWW. 一腔頂部表面可形成有在第一腔頂部子表面與第二腔頂部子表面之間的一頂部表面離隙凹部。雖然在第一腔頂部子表面與第二腔頂部子表面之間具有一頂部表面離隙凹部可減少與一切割嵌件之接觸面積,但其可適應一不太精確地製造之嵌件且因此可簡化嵌件製造。 XXX. 一工具可包括一定數目(n)個嵌件腔。該等嵌件腔可沿著一工具周邊表面相等地圓周地間隔開。該等嵌件腔可係完全相同的。該工具之嵌件腔之該數目(n)可等於由將工具之切割直徑(以毫米為單位來量測)除以10得出之一最靠近整數。 YYY. 第一工具接近角k2與第二工具接近角k3之一總和可大於嵌件斜進角k0與嵌件接近角k1之一總和。據信即使此減小該嵌件與該工具之間的一接觸面積,此缺點亦藉由允許一更簡單嵌件製造程序來抵消。 ZZZ. 一工具總成可較佳地經構形以用於滿足條件(1 mm ≤ ap ≤ 2.5 mm)之一切割深度ap 。據信用可用更靠近於1.85 mm之一切割深度ap 達成更佳效能。因此,切割深度ap 較佳地滿足條件(1.85 mm ± 0.5 mm)。ap 與長度之一較佳比滿足條件(1:15至1:6)。 在上文及下文中之說明書中,一值後續接著使用符號「±」之一範圍應被視為係一最佳值,且更靠近於該最佳值之範圍之值比距其更遠之值更較佳。 將理解,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之所有嵌件係斜進嵌件,且偶爾提及僅為了簡潔而其前面不具有措辭「斜進」之措辭「嵌件」。類似地,措辭「高速進給銑具」可僅以措辭「工具」之簡寫形式出現。
參考圖1A至圖1D,其圖解說明一高速進給銑具總成10。總成10可包括一工具12及一斜進嵌件14 (14A、14B、14C、14D、14E)以及用於將每一嵌件14緊固至工具12之一螺絲16。 對於50 mm之一工具直徑DT ,工具12可具有如展示之五個嵌件14。 一旋轉軸線AR 可縱向延伸穿過工具12之中心,且可界定一向前方向DF 及一向後方向DRE 。 工具12可經構形以用於圍繞旋轉軸線AR 在一旋轉方向DRO 上旋轉。 圖1C展示垂直於旋轉軸線AR 延伸之一工具平面PTL 。一向外方向DOR 平行於工具平面PTL 且自工具12向外延伸。一向內方向DIR 平行於工具平面PTL 且向內延伸至工具12中。將理解,向內方向及向外方向並非精確地指向旋轉軸線AR ,而是大體指向及遠離工具12之中心。 現在參考圖2A至圖2E,將更詳細地闡述嵌件14A。所展示之嵌件可係完全相同的且可被視為具有下文中結合所闡述之嵌件14A提及之所有特徵。 嵌件14A係用於金屬切削加工操作且可通常由諸如燒結碳化物之極其堅硬且耐磨材料製成。較佳地,可將嵌件14A壓製至最終尺寸。 嵌件14A可包括相對的第一前刀面表面18A及第二前刀面表面18B以及連接第一前刀面表面18A與第二前刀面表面18B之一嵌件周邊表面20。 嵌件14A可形成有向外開口至嵌件周邊表面20之相對側24A、24B (圖2E)之一嵌件螺絲孔22。 一第一切割邊緣26A可沿著嵌件周邊表面20與第一前刀面表面18A之一交會處延伸。 一第二切割邊緣26B可沿著嵌件周邊表面20與第二前刀面表面18B之一交會處延伸。 第一切割邊緣26A及第二切割邊緣26B可係完全相同的且可被視為具有下文中結合彼此所提及之所有特徵。 而且,第一前刀面表面18A及第二前刀面表面18B可係完全相同的且可被視為具有下文中關於彼此所提及之所有特徵。 第一切割邊緣26A可包括:一第一斜進子邊緣28A1;一第一側子邊緣28B1;一第一進給子邊緣28C1,其連接至第一斜進子邊緣28A1及第一側子邊緣28B1;一第二斜進子邊緣28A2,其連接至第一側子邊緣28B1;一第二側子邊緣28B2,其連接至第一斜進子邊緣28A1;及一第二進給子邊緣28C2,其連接至第二斜進子邊緣28A2及第二側子邊緣28B2。 第一前刀面表面18A可包括自第一切割邊緣26A向內延伸之一刀棱面30。 自刀棱面30進一步向內可係在刀棱面30與一中央前刀面表面區域34之間延伸之一傾斜部分32。 如圖2C中最佳地展示,斜進子邊緣及進給子邊緣隨著愈來愈接近於其兩者所連接到的側子邊緣而會聚。舉例而言,第一進給子邊緣28C1隨著愈來愈接近於第一側子邊緣28B1而更靠近於第二斜進子邊緣28A2。 參考圖2D,嵌件14A可包括延伸穿過第一前刀面表面18A及第二前刀面表面18B (圖2A)之一中心且垂直於第一前刀面表面18A及第二前刀面表面18B之一前刀面軸線AK 。 一中間長度平面PL 可沿著其一縱向尺寸平分第一前刀面表面18A及第二前刀面表面18B。中間長度平面PL 可平分側子邊緣28B1、28B2、28B3、28B4 (圖2A、圖2C)。 一中間厚度平面PT 可垂直於中間長度平面PL 延伸且亦可平分第一前刀面表面18A及第二前刀面表面18B。 參考圖2A,一中間高度平面PH 可垂直於中間長度平面PL 及中間厚度平面PT 延伸且亦可平分嵌件14A。 一高度軸線AH 可垂直於前刀面軸線AK 延伸且可沿著中間厚度平面PT 與中間高度平面PH 之一交會處延伸。 由於嵌件螺絲孔可在嵌件14A之中心中,因此一嵌件螺絲孔軸線AS 可與高度軸線AH 同軸。 嵌件14A可經構形以用於兩個可轉位位置。舉例而言,嵌件14A可關於前刀面軸線AK 180°旋轉地對稱。 嵌件14A可經構形以顛倒,從而允許兩個額外可轉位位置。舉例而言,嵌件14A亦可關於螺絲孔軸線AS 及/或高度軸線AH 180°旋轉地對稱。 參考圖2C,每一斜進子邊緣28A1、28A2可包括一筆直部分36S1、36S2。每一斜進子邊緣28A1、28A2可包括連接至筆直部分36S1、36S2之每一側之一對隅角部分36C1、36C2、36C3、36C4。 每一側子邊緣28B1、28B2可包括一筆直部分38S1、38S2。每一側子邊緣28B1、28B2可包括連接至筆直部分38S1、38S2之每一側之一對隅角部分38C1、38C2、38C3、38C4。 每一進給子邊緣28C1、28C2可包括一筆直部分40S1、40S2。每一進給子邊緣28C1、28C2可包括連接至筆直部分40S1、40S2之每一側之一對隅角部分40C1、40C2、40C3、40C4。 每一筆直部分(36S1、36S2、38S1、38S2、40S1、40S2)在間斷點(42D1、42D2、42D3、42D4、44D1、44D2、44D3、44D4、46D1、46D2、46D3、46D4) (亦即邊緣過渡以在一不同方向上延伸之地方)處結束。倘若筆直部分係大體筆直的但係稍微拱形的(至少相對於一理論上筆直線,但仍顯著地不如隅角部分顯拱形),間斷點將被視為在於方向或梯度上存在一可見改變之地方開始。 第一斜進子邊緣28A1之筆直部分36S1可具有一長度LS1 。 第一側子邊緣28B1之筆直部分38S1可具有一長度LS2 。 第一進給子邊緣28C1之筆直部分40S1可具有一長度LS3 。 每一子邊緣可在平分由毗鄰隅角部分形成之一隅角之一連接點處過渡至一毗鄰子邊緣。舉例而言,第一進給子邊緣28C1與第一側子邊緣28B1可在一第一連接點X1處連接。第一連接點X1距第一進給子邊緣28C1之筆直部分40S1及第一側子邊緣28B1之筆直部分38S1之起點可係一相等距離。類似地,第一側子邊緣28B1與第二斜進子邊緣28A2可在一第二連接點X2處連接。第二斜進子邊緣28A2與第二進給子邊緣28C2可在一第三連接點X3處連接。第二進給子邊緣28C2與第二側子邊緣28B2可在一第四連接點X4處連接。第二側子邊緣28B2與第一斜進子邊緣28A1可在一第五連接點X5處連接。第一斜進子邊緣28A1與第一進給子邊緣28C1可在一第六連接點X6處連接。 每一子邊緣之一總體長度可在其連接點之間經量測。舉例而言,第一斜進子邊緣28A1之一總體長度LO1 可在其連接點X5、X6之間經量測。第一側子邊緣之一總體長度LO2 可在其連接點X1、X2之間經量測。第一進給子邊緣之一總體長度LO3 可在其連接點X6、X1之間經量測。 第一斜進子邊緣之筆直部分36S1 及第一進給子邊緣之筆直部分40S1 可具有相同長度LS1 、LS3 。斜進子邊緣總體長度LO1 及進給子邊緣總體長度LO3 亦可係相同長度。 第二子邊緣28A2、28B2、28C2之長度可與各別第一子邊緣28A1、28B1、28C1之彼等長度相同。 第一斜進子邊緣28A1及第二斜進子邊緣28A2之筆直部分可係平行的。 第一側子邊緣28B1及第二側子邊緣28B2之筆直部分可係平行的。 第一進給子邊緣28C1及第二進給子邊緣28C2之筆直部分可係平行的。 第三連接點X3及第六連接點X6可兩者皆位於一中間厚度平面PT 上。 圖2B中展示嵌件14之一最大厚度TM 。最大厚度TM 係可平行於中間厚度平面PT 量測的。舉例而言,其可在第三連接點X3與第六連接點X6之間經量測。 返回至圖2C,一最大前刀面表面長度LMR 經展示在第一側子邊緣28B1之筆直部分38S1及第二側子邊緣28B2之筆直部分38S2之完全相對端(例如,38C2、38C4)之間。 每一前刀面表面上之一縱向前刀面表面長度LLR 可係平行於中間長度平面PL 可量測的。 最大前刀面表面長度LMR 可稍微大於縱向前刀面表面長度LLR 。縱向前刀面表面長度LLR 亦可具有比第一前刀面表面18A之任何兩個其他子邊緣之間(亦即,並非側子邊緣28B1、28B2兩者之間)之長度大之一長度。 圖2B中展示嵌件14之一最大高度HM 。最大高度HM 係平行於前刀面軸線AK 可量測的。舉例而言,其可在圖2A中所展示之視圖中於點48A (在所展示之視圖中,其位於第一切割邊緣26A與中間厚度平面PT 之一交會處)與點48B (在所展示之視圖中,其位於第二切割邊緣26B與中間厚度平面PT 之一交會處)之間經量測。 一個測試成功之設計具有以下長度:每一側子邊緣之筆直部分的長度LS2 可係1 mm,且每一總體長度LO2 可係2.35 mm;每一斜進子邊緣及進給子邊緣之筆直部分的長度LS1 、LS3 可係6.5 mm,且每一總體長度LO1 、LO3 可係7.8 mm。最大厚度TM 可係6.35 mm;最大前刀面表面長度LMR 可係15.13 mm;縱向前刀面表面長度LLR 可係15.10 mm。最大高度HM 可係9.5 mm。 將理解,根據本申請案之標的物之一嵌件可定為不同大小。儘管如此,與所例示之彼等長度比成比例的長度比可係類似的。 參考圖2A至圖2C,將理解,第一切割邊緣26A的部分可自中間高度平面PH 延伸不同量。為了參考,在圖2B中展示平行於中間高度平面PH 且沿著嵌件14A之一上部末端延伸之一末端平面PE 。 進給子邊緣28C1、28C2之筆直部分40S1、40S2可平行於末端平面PE 延伸。 在斜進子邊緣28A1、28A2自筆直部分過渡至隅角部分之間斷點42D1、42D3處,第一切割邊緣26A可最靠近於中間高度平面PH 。第一切割邊緣26A之大體路徑可係如下:當第一斜進子邊緣28A1自間斷點42D1延伸至第六連接點X6時,其可自中間高度平面PH 延伸得更遠。自第六連接點X6直至間斷點46D2,第一進給子邊緣28C1可平行於末端平面PE 延伸。當第一進給子邊緣28C1在其隅角部分40C2處開始彎曲時,第一切割邊緣26A可朝向中間高度平面PH 延伸得更遠,直至其到達第二斜進子邊緣28A2之低間斷點42D3。自間斷點42D3 ,第一切割邊緣26A可再次自中間高度平面PH 延伸得更遠,直至到達第三連接點X3 (圖2C)等。 在圖2B中,且圖2E中最佳展示,刀棱面30可與末端平面PE 形成一刀棱面角α。刀棱面角α可係6° ± 10°。此可選刀棱面據信輔助延長工具壽命以用於高速進給操作。 嵌件周邊表面20可包括:一第一斜進子表面20A1;一第一側子表面20B1;一第一進給子表面20C1,其經連接至第一斜進子表面20A1及第一側子表面20B1;一第二斜進子表面20A2 (圖2D),其經連接至第一側子表面20B1;一第二側子表面20B2,其經連接至第一斜進子表面20A1;及一第二進給子表面20C2,其經連接至第二斜進子表面20A2 (圖2D)及第二側子表面20B2。 第一斜進子表面20A1可在相對斜進子邊緣與進給子邊緣之間延伸。詳盡地闡述,第一斜進子表面20A1可在第一切割邊緣26A之第一斜進子邊緣28A1與第二切割邊緣26B之一相對進給子邊緣50C1之間延伸。類似地,第一進給子表面20C1可在相對斜進子邊緣50A1與進給子邊緣28C1之間延伸。將注意,名稱「進給子表面」及「斜進子表面」未必指示幾何差異。第二斜進子表面及第二進給子表面以一類似方式延伸。 第一側子表面20B1可在相對側子邊緣28B1、28B3之間延伸。第二側子表面20B2可在其他側子邊緣28B2、28B4之間延伸。 參考圖2C,第一斜進子邊緣28A1可與中間縱向平面PL 形成一嵌件斜進角k0。嵌件斜進角k0可係15°。 第一進給子邊緣28C1可與中間縱向平面PL 形成一嵌件接近角k1。嵌件接近角k1可係15°。 亦參考圖2C,嵌件螺絲孔22可部分地向外開口至第一斜進子表面20A1,及第二斜進子表面20A2,以及第一進給子表面20C1及第二進給子表面20C2中之每一者。 在圖2B之視圖中,展示嵌件螺絲孔22之一最小螺絲孔厚度TS1 。該螺絲孔厚度可隨著愈來愈接近於第一前刀面表面18A及第二前刀面表面18B中之每一者而增加至一最大螺絲孔厚度TS2 。 返回至圖2D,嵌件螺絲孔22可具有其直徑隨著愈來愈接近於嵌件周邊表面20而增加之一中央收縮部分52。傾斜或更精確地截頭圓錐形螺絲鄰接表面54A、54B可位於中央收縮部分52與嵌件周邊表面20之間。 參考圖2E,每一前刀面表面18A、18B可包括一各別前刀面鄰接表面56A、56B。每一前刀面鄰接表面56A、56B可包括位於中間長度平面PL 之相對側上之第一前刀面鄰接子表面56A1、56B1及第二前刀面鄰接子表面56A2、56B2。 每一前刀面鄰接子表面可係傾斜的,使得隨著愈來愈接近於中間長度平面PL ,存在自一中間高度平面PH 之更大延伸。舉例而言,展示第一前刀面表面18A上之第一前刀面鄰接子表面56A1,其中一第一隨機位置58A靠近於中間長度平面PL 且一第二隨機位置58B更遠離其。如所展示,第一位置58A比第二位置58B距中間高度平面PH 更遠。 參考圖3B,工具12可包括一工具端表面60及自其向後延伸之一圓周地延伸之工具周邊表面62。 工具12可進一步包括形成於工具端表面60與工具周邊表面62的一交會處且自其向後延伸的一排屑槽64。 工具12可進一步包括形成於工具端表面60與工具周邊表面62之一交會處且向外開口至排屑槽64的一嵌件腔66。 由於工具12之嵌件腔66可全部係完全相同的,因此將參考圖3B中所展示之嵌件腔66中之任一者,圖3B展示來自不同視圖之完全相同特徵。 亦參考圖3D,嵌件腔66可包括一腔側表面68、一腔後表面70、一腔頂部表面72及向外開口至腔頂部表面72之一螺紋腔螺絲孔73。 注意圖1B中之方向,可理解:腔後表面70自工具周邊表面62向內延伸(亦即,在向內方向DIR 上)且面對旋轉方向DRO (圖1B);腔側表面68自腔後表面70延伸至排屑槽64且面向外(亦即,在向外方向DOR 上);腔頂部表面72自工具周邊表面62向內延伸(亦即,在向內方向DIR 上)至腔側表面68,且亦自腔後表面70延伸至排屑槽64 (亦即,在旋轉方向DRO 上)。 腔側表面68可包括一側鄰接子表面68A。側鄰接子表面68A可垂直於工具平面PTL (圖1C)延伸。 腔後表面70可包括一後鄰接表面70A。 後鄰接表面70A可形成有一後表面離隙凹部70B,後表面離隙凹部70B將後鄰接表面70A劃分成兩個後鄰接子表面70C、70D。 亦參考圖3C,後鄰接表面70A可在一嵌件腔66之一下部半體(例如,低於垂直於一腔螺絲孔軸線AB 延伸且自其一最高點(舉例而言,一頂部表面離隙凹部82)至其最低點(舉例而言,在圖3C中指定為71之點)平分嵌件腔的一平分平面PB )處沿著其軸向定位。 後鄰接子表面70A、70B可係傾斜的,如所展示。為提供一防滑效應,後鄰接子表面70A (亦即,其後鄰接子表面70C、70D)可相對於嵌件14A傾斜。此可(舉例而言)藉由使後鄰接子表面70C、70D相對於腔螺絲孔軸線AB 傾斜來達成。出於說明性目的,展示平行於腔螺絲孔軸線AB 之一額外軸線AB1 以展示相對於腔螺絲孔軸線AB 之一後鄰接表面角β。後鄰接表面角β可係10°。 腔頂部表面72可包括第一腔頂部子表面72A及第二腔頂部子表面72B。第一腔頂部子表面72A及第二腔頂部子表面72B可在腔螺絲孔73之每一側上係鏡像對稱的(或更精確地,關於平分腔螺絲孔73並且垂直於工具平面PTL 且沿著旋轉方向延伸之一平面PS (圖3B)鏡像對稱)。可理解,第一腔頂部子表面72A及第二腔頂部子表面72B可延伸一相等徑向距離RD (亦即,在自工具基本上向內或向外之一方向上,亦即,沿著垂直於工具之一旋轉軸線之一平面)。 第一腔頂部子表面72A經展示毗鄰於工具周邊表面62且隨著愈來愈接近於工具周邊表面62而在向前方向DF 上延伸更多。舉例而言,第一腔頂部子表面72A上之一第一隨機位置74A比一第二隨機位置74B更靠近於工具周邊表面62。如所展示,第一位置74A比第二隨機位置74B在向前方向DF 上延伸得更遠。 藉由對比,第二腔頂部子表面72B (在圖3B中以一假想線展示)可毗鄰於一腔側表面68且隨著愈來愈接近於腔側表面68而在向前方向DF 上延伸更多。 第一腔頂部子表面72A及第二腔頂部子表面72B可隨著愈來愈接近於排屑槽64而在向前方向DF 上延伸更多。舉例而言,第一腔頂部子表面72A上(且直接毗鄰工具周邊表面62)之一第三隨機位置76A比一第四隨機位置76B (亦直接毗鄰於工具周邊表面62)更靠近於排屑槽64。如展示,第三位置76A比第四隨機位置76B在向前方向DF 上延伸得更遠。 此外,第一腔頂部子表面72A可與垂直於旋轉軸線AR 延伸之一平面PC 形成一內部銳角第一工具角k2。第一工具角k2可係15.5°。 在同一視圖中,第二腔頂部子表面72B可與平面PC 形成一內部銳角第二工具角k3。第二工具角k3可係15.5°。 第一工具接近角k2及第二工具接近角k3之一總和(例如,31°)可大於嵌件斜進角k0及嵌件接近角k1之一總和(例如,30°)。替代地陳述,一外部工具角Ɛ1 (圖3B) (例如,149°)可小於一內部嵌件角Ɛ2 (圖2C),例如,150°。 因此,嵌件周邊表面20及更精確地其斜進子表面及進給子表面(例如,20A1、20C1)僅經構形以用於與第一腔頂部子表面72A及第二腔頂部子表面72B之有限接觸。詳盡地闡述,經構形以鄰接嵌件的嵌件腔66之區在圖3D中經展示為陰影部分。值得注意地,在第一腔頂部子表面及第二腔頂部子表面上存在第一理論接觸線72C及第二理論接觸線72D。此等線指示經構形以鄰接之嵌件14A及腔頂部表面72之區域。將理解,由於工具角(亦即,第一工具接近角k2及第二工具接近角k3)之總和大於嵌件角(亦即,嵌件斜進角k0及嵌件接近角k1)之總和,因此然後各自之對應表面之間的接觸將受限制且不在整個第一腔頂部子表面72A及第二腔頂部子表面72B上方延伸。即使較大接觸面積一般係較佳的,藉由具有不同角而使嵌件製造需要較小精確度,此在將一嵌件壓製至最終尺寸時係有益的。 藉由對比,展示為68A、70C、70D之其他陰影區域係嵌件腔66之明顯定界之子表面。 螺絲16可包括一螺絲頭部16A及自其延伸之一外部帶螺紋長柄16B。 當螺絲16將嵌件14A固定至嵌件腔66時,如圖3C中所展示,長柄16B以螺紋方式緊固至腔螺絲孔73且螺絲頭部16A鄰接斜進嵌件14A之螺絲鄰接表面54A中之一者。 嵌件14A及工具12經構形以用於僅嵌件之嵌件周邊表面20與工具之腔側表面68以及第一腔頂部子表面72A及第二腔頂部子表面72B之接觸,及斜進嵌件之前刀面表面18B中之一者與工具之腔後表面70之鄰接。 更精確地,嵌件14A及工具12經構形以用於僅以下各項之接觸:第二側子表面20B2與側鄰接子表面68A;第二斜進子表面20A2與第一腔頂部子表面72A;第二進給子表面20C2與第二腔頂部子表面72B;及第二前刀面表面18B與後鄰接表面70A。 更精確地,第二斜進子表面20A2可接觸第一腔頂部子表面72A之第一理論接觸線72C,且第二進給子表面20C2可接觸第二腔頂部子表面72B之第二理論接觸線72D。 此外,更精確地,前刀面鄰接子表面56B2中之恰好一者可接觸後鄰接子表面70C、70D之兩者。 為確保僅在所要部分處之接觸,嵌件腔66可形成有離隙部分。為簡化嵌件製造,總成10之所有離隙部分可形成於工具12上。 舉例而言,腔後表面70可具有上文提及之後表面離隙70B。簡略地參考圖2C,應注意,位於沿著中間厚度平面PT 處的第一前刀面表面18A之一中央部分78因此將不接觸腔後表面70 (此乃因其將毗鄰後表面離隙70B)。然而,位於中央部分78之相對側上的第一前刀面表面18A之第一鄰接部分80A及第二鄰接部分80B將各自分別接觸後鄰接子表面70C、70D中之一者。 腔頂部表面72可形成有位於第一腔頂部子表面72A與第二腔頂部子表面72B之間的頂部表面離隙凹部82。 為進一步達成所要接觸,一下部離隙區域84可形成於後鄰接表面70下面。另外,一上部離隙區域86可將腔後表面70與腔頂部表面72分開。類似地,一第一側離隙區域88可將腔側表面與腔後表面分開。類似地,一第二側離隙區90可將腔側表面68與腔頂部表面72分開。 注意力轉向圖4A至圖4D及圖2C,將注意總成10可對一工件92實施若干個不同切削加工操作。 藉由使總成10在垂直於經切削加工之工件92之一下部表面92A之一側向方向DS1 上移動而實施圖4A中所展示之凸肩切削操作。當總成10仍與工件92之一向上延伸梯級92B及更精確地其一向上突出側表面92C間隔開時,僅嵌件14A之第一進給子邊緣28C1自工件92移除材料。此係藉由一切屑94A被第一進給子邊緣28C1移除且在第一前刀面表面18A上面流動來示意性地展示。值得注意地,總成10可將材料移除至圖1C中所展示之一切割深度ap 。亦將注意,可用切割邊緣之一相當長部分實施材料移除。更精確地,可用自第六接觸點X6延伸至第一進給子邊緣28C1之筆直部分40S1之端(亦即,指定為46D2之間斷點)的第一切割邊緣26A之一部分實施此操作。 在圖4B中,一經組合凸肩切削與平面切削操作經展示,且亦藉由亦使總成10在側向方向DS1 上移動來實施。總成10可同時自毗鄰梯級92B及更精確地其側表面92C而且自工件92之下部表面92A移除材料。此係藉由具有不同於圖4A中之切屑94A之形狀之一切屑94B被第一進給子邊緣28C1及第一側子邊緣28B1兩者移除來示意性地展示。亦將注意,可用切割邊緣之一相當長部分實施材料移除。更精確地,可用自第六接觸點X6延伸至第一側子邊緣28B1之筆直部分38S1之端(亦即,指定為44D2之間斷點)的第一切割邊緣26A之一部分實施此操作。 圖4C中展示一斜進操作,其中總成10同時在一側向方向DS2 及向前方向DF 兩者上移動。換言之,總成10在一側向-向前方向DSF 上移動。在此運動期間,第一斜進子邊緣28A1自工件92移除材料,由指定為94C之一切屑示意性地展示。將注意,嵌件14A能夠在斜進期間移除一相當大切屑,此歸因於其相當大斜進子邊緣。亦將注意,可用切割邊緣之一相當長部分實施材料移除。更精確地,可用自第六接觸點X6延伸至第一斜進子邊緣28A1之筆直部分36S1之端(亦即,指定為42D1之間斷點)的第一切割邊緣26A之一部分實施此操作。 圖4D中展示一插進操作,其中總成10在向前方向DF 上移動。在此運動期間,第一側子邊緣28B1、第一進給子邊緣28C1及甚至第一斜進子邊緣28A1中之每一者(若其下方存在材料)可自工件92移除材料。雖然相當大嵌件斜進角k0及接近角k1可減小表面光度,但此可藉由斜進及進給操作能力來抵消。亦將注意,可用切割邊緣之一相當長部分實施材料移除。更精確地,可用自第一側子邊緣28B1之筆直部分38S1 之端(亦即,指定為44D2之間斷點)延伸至第一斜進子邊緣28A1之筆直部分36S1之端(亦即,指定為42D1之間斷點)的第一切割邊緣26A之一部分實施此操作。 現在參考圖5A至圖5C,將展示替代嵌件特徵。 除明確陳述或清晰展示之外,一經例示嵌件114A之該等特徵亦應被視為對應於先前所闡述之嵌件14A。 嵌件114A可包括相對的第一前刀面表面118A及第二前刀面表面118B以及連接第一前刀面表面118A與第二前刀面表面118B之一嵌件周邊表面120。 嵌件114A可形成有向外開口至嵌件周邊表面120之相對側之一嵌件螺絲孔112。 一第一切割邊緣126A可沿著嵌件周邊表面120與第一前刀面表面118A之一交會處延伸。一第二切割邊緣126B可沿著嵌件周邊表面120與第二前刀面表面118B之一交會處延伸。 第一切割邊緣126A及第二切割邊緣126B可係完全相同的且每一者可被視為具有下文中結合彼此所提及之所有特徵。 而且,第一前刀面表面118A及第二前刀面表面118B可係完全相同的且每一者可被視為具有下文中關於彼此所提及之所有特徵。 第一切割邊緣126A可包括:一第一斜進子邊緣128A1;一第一側子邊緣128B1;一第一進給子邊緣128C1,其連接至第一斜進子邊緣128A1及第一側子邊緣128B1;一第二斜進子邊緣128A2,其連接至第一側子邊緣128B1;一第二側子邊緣128B2,其連接至第一斜進子邊緣128A1;及一第二進給子邊緣128C2,其連接至第二斜進子邊緣128A2及第二側子邊緣128B2。 第一前刀面表面118A可包括自第一切割邊緣126A向內延伸之一刀棱面130。 自刀棱面130進一步向內可係在刀棱面130與一中央前刀面表面區域134之間延伸之一傾斜部分132。與上文所闡述之第一實施例嵌件14A之一個差異係:第二實施例嵌件114A之每一中央前刀面表面區域134可係平坦的。 如圖5C中最佳展示,斜進子邊緣128A1、128A2及進給子邊緣128C1、128C2隨著愈來愈接近於其兩者所連接到的側子邊緣128B1、128B2而會聚。舉例而言,第一進給子邊緣128C1隨著愈來愈接近於第一側子邊緣128B1而更靠近於第二斜進子邊緣128A2。 嵌件114A可包括延伸穿過第一前刀面表面118A及第二前刀面表面118B (圖5C)之一中心且垂直於第一前刀面表面118A及第二前刀面表面118B之一前刀面軸線AK 。 一中間長度平面PL (圖5B)可沿著其一縱向尺寸平分第一前刀面表面118A及第二前刀面表面118B。 一中間厚度平面PT (圖5A及5C)可垂直於中間長度平面PL 延伸且亦可平分第一前刀面表面118A及第二前刀面表面118B。替代地經定義,中間厚度平面PT 可含有前刀面軸線AK 且亦可平分第一前刀面表面118A及第二前刀面表面118B。 參考圖5A,一中間高度平面PH 可垂直於中間長度平面PL 及中間厚度平面PT 延伸且亦可平分嵌件114A同時與第一側子邊緣128B1及第二側子邊緣128B2相等地間隔開。 一高度軸線AH 可垂直於前刀面軸線AK 延伸且可沿著中間厚度平面PT 與中間高度平面PH 之一交會處延伸。 嵌件螺絲孔122可在嵌件114A之中心中,且一嵌件螺絲孔軸線AS 在此非限制性實例中可與高度軸線AH 同軸。 嵌件114A可經構形以用於第一前刀面表面118A上之兩個可轉位位置。詳細地闡述,嵌件114A可圍繞前刀面軸線AK 旋轉以使其到達一第二可轉位位置。舉例而言,嵌件114A可關於前刀面軸線AK 為180°可旋轉地對稱。 替代地或較佳地,嵌件114A可另外亦經構形以顛倒,從而允許第二前刀面表面118B上之兩個額外可轉位位置。舉例而言,嵌件114A亦可關於位於沿著中間高度平面PH 與中間厚度平面PT 之交會處之一軸線(其在此實例中對應於高度軸線AH )180°旋轉地對稱。 參考圖5C,每一斜進子邊緣128A1、128A2可包括一筆直部分136S1、136S2。每一斜進子邊緣128A1、128A2亦可包括連接至筆直部分136S1、136S2之每一側之一對隅角部分136C1、136C2、136C3、136C4。 每一側子邊緣128B1、128B2可包括一筆直部分138S1、138S2。每一側子邊緣128B1、128B2亦可包括連接至筆直部分138S1、138S2之每一側之一對隅角部分138C1、138C2、138C3、138C4。 每一進給子邊緣128C1、128C2可包括一筆直部分140S1、140S2。每一進給子邊緣128C1、128C2可包括連接至筆直部分140S1、140S2之每一側之一對隅角部分140C1、140C2、140C3、140C4。 每一筆直部分(136S1、136S2、138S1、138S2、140S1、140S2)在間斷點(142D1、142D2、142D3、142D4、144D1、144D2、144D3、144D4、146D1、146D2、146D3、146D4)(亦即,邊緣過渡以在一不同方向上延伸之地方)處結束。 第二實施例嵌件114A與先前所闡述之第一實施例嵌件14A之不同之處在於:連接斜進子邊緣與進給子邊緣之隅角部分並非彎曲的而係尖銳隅角部分(然而第一實施例嵌件14A在所有隅角部分係彎曲之情況下例示一嵌件)。 為詳細闡述,第一斜進子邊緣128A1包括尖銳斜進隅角部分136C2且第一進給子邊緣128C1包括尖銳進給隅角部分140C1。一連接點X6位於毗鄰尖銳隅角部分136C2、140C1之間。 注意力轉向圖5D,關於進給隅角部分140C1及毗鄰斜進隅角部分136C2中之一者藉由實例之方式詳細闡述,展示兩者皆具有尖銳形狀或換言之尖銳隅角邊緣。此產生一筆直延伸部139。換言之,一筆直延伸部139可在毗鄰斜進間斷點142D2與進給間斷點146D1之間延伸。如所展示,筆直延伸部139具有短於相關聯斜進邊緣128A1及進給邊緣128C1中之任一者之長度之一長度。 包括此筆直延伸部139 (或替代地陳述,包括尖銳毗鄰進給及斜進隅角)之一嵌件可如所展示而定向,其中筆直延伸部139平行或實質上平行於經切削加工之表面137。將理解,用筆直延伸部139及毗鄰第一斜進子邊緣128A1形成之內角可係可計算的(出於本申請專利範圍之目的)。此陳述亦適用於筆直延伸部139及毗鄰第一進給子邊緣128C1,而且適用於其他筆直延伸部。 詳細地闡述,亦將注意,形成於筆直延伸部 139 與毗鄰第一斜進子邊緣128A1之間的一第一內角R1不同(亦即,不相等)於形成於筆直延伸部139與毗鄰第一進給子邊緣128C1之間的一第二內角R2。更精確地,第一內角R1及第二內角R2兩者皆小於180°。在此非限制性實例中,第一內角R1係171°。在此非限制性實例中,第二內角R2係163°。將理解,此等角可變化,但較佳地致使筆直延伸部139與經切削加工之表面137平行。因此亦將理解,此等角與嵌件斜進角k0及嵌件接近角k1有關且可依據其來計算。較佳地,筆直延伸部139可經定向使得進給隅角部分140C1比斜進隅角部分136C2距表面137稍微更遠(即使差係以微米為單位量測之一量,較佳地介於5微米至25微米之間,且因此在此放大率下係不可見的,且因此亦可被視為平行或實質上平行)。 當嵌件114A在側向方向DS1 上移動時,表面137之光度可稍微改良。 儘管如此,將注意,此等嵌件及工具意欲用於高速進給操作(注意,先前所闡述之第一實施例嵌件亦可替代地具備尖銳毗鄰進給隅角及斜進隅角,而不需要任何其他修改)且因此表面光度仍可遠次於意欲用於非粗加工操作之嵌件及工具。 亦將注意,提供鋒利邊緣亦可預計為提供較差工具壽命。儘管如此,光度之稍微改良據信抵消工具壽命之任何可能缺點。 最終,應注意,藉由利用尖銳隅角部分,進給子邊緣及斜進子邊緣尚未縮短。較佳地,筆直延伸部139具有介於0.5 mm與2.0 mm之間的一長度。出於上文提及之原因,更靠近於0.5 mm之值係較佳的。 如圖式中所展示,與第一實施例嵌件14A相比較,當前例示之第二實施例嵌件114A具有比斜進邊緣長之進給子邊緣。此幫助增加切割深度以補償所例示第二實施例嵌件114A針對其經設計之一較小工具直徑(未展示,尤其對於32 mm且較佳地甚至更小之工具直徑)。儘管如此,此設計亦可同樣用於較大直徑(若期望)。 將理解,類似先前第一實施例嵌件14A之一嵌件可經修改以在其毗鄰斜進子邊緣及進給子邊緣處具有尖銳隅角部分,且可具有相等長度或不同長度斜進子邊緣及進給子邊緣,此乃因隅角部分形狀及子邊緣長度彼此獨立。 類似於先前所闡述之第一實施例嵌件14A,子邊緣之筆直部分可係平行的。然而,如(例如)圖5C中所展示,由於進給子邊緣及斜進子邊緣具有不相等長度,因此第一切割邊緣126A及第二切割邊緣126B可稍微彼此異相。圖5A中藉助於在周邊表面120之另外平坦部分中之較小變形148A、148B、148C、148D展示一類似結果。儘管如此,此等不相等長度使製造複雜化,此已產生一分裂模具製造設計,從而產生圖5A中所見之分模線150A、150B且在切割嵌件114A之周邊表面120上可見。 相對尺寸之一個實例性集合可係如下:每一側子邊緣之筆直部分之長度可係0.45 mm;每一斜進進給子邊緣之筆直部分之長度可係2.5 mm;每一進給子邊緣之筆直部分之長度可係3.6 mm。間斷點146D1、142D2之間的一距離可係0.6 mm。側子邊緣及斜進子邊緣之筆直部分之間的隅角之一曲率半徑可係0.85 mm,且側子邊緣及進給子邊緣之筆直部分之間的隅角之一曲率半徑可係1.00 mm。 圖5A及圖5B中所展示之又一差異點可係:經例示切割邊緣126A、126B可各自位於一單個平面中,而非包括距高度平面PH 係不同距離之部分。 參考圖5D,當嵌件將以不平行於一工件之一方式定向時,將參考工件表面137形成以下角。第一斜進子邊緣128A1可與表面137形成9°之一嵌件斜進角k0。第一進給子邊緣128C1可與表面137形成17°之一嵌件接近角k1。換言之,嵌件接近角k1係嵌件斜進角k0之角度延伸之大致兩倍。較佳地,嵌件接近角k1在範圍17° ± 3°內。 上文之說明包含一例示性實施例及若干細節,且不自本申請案之請求項範疇排除非例示實施例及細節。
2D-2D‧‧‧線
2E-2E‧‧‧線
3C-3C‧‧‧線
10‧‧‧高速進給銑具總成/總成
12‧‧‧工具
14‧‧‧斜進嵌件/嵌件
14A‧‧‧斜進嵌件/嵌件
14B‧‧‧斜進嵌件/嵌件
14C‧‧‧斜進嵌件/嵌件
14D‧‧‧斜進嵌件/嵌件
14E‧‧‧斜進嵌件/嵌件
16‧‧‧底部側/螺絲
16A‧‧‧螺絲頭部
16B‧‧‧外部帶螺紋長柄/長柄
18A‧‧‧第一前刀面表面/刀面
18B‧‧‧第二前刀面表面/刀面
20‧‧‧嵌件周邊表面
20A1‧‧‧第一斜進子表面/斜進子表面
20A2‧‧‧第二斜進子表面
20B1‧‧‧第一側子表面
20B2‧‧‧第二側子表面
20C1‧‧‧第一進給子表面/進給子表面
20C2‧‧‧第二進給子表面
22‧‧‧嵌件螺絲孔
24A‧‧‧側
24B‧‧‧側
26A‧‧‧第一切割邊緣
26B‧‧‧第二切割邊緣
28A1‧‧‧第一斜進子邊緣/斜進子邊緣/第一子邊緣
28A2‧‧‧第二斜進子邊緣/斜進子邊緣/第二子邊緣
28B1‧‧‧第一側子邊緣/側子邊緣/第一子邊緣
28B2‧‧‧第二側子邊緣/側子邊緣/第二子邊緣
28B3‧‧‧側子邊緣
28B4‧‧‧側子邊緣
28C1‧‧‧第一進給子邊緣/子邊緣/進給子邊緣
28C2‧‧‧第二進給子邊緣/第二子邊緣/進給子邊緣
30‧‧‧刀棱面
32‧‧‧傾斜部分
34‧‧‧中央前刀面表面區域
36C1‧‧‧隅角部分
36C2‧‧‧隅角部分
36C3‧‧‧隅角部分
36C4‧‧‧隅角部分
36S1‧‧‧筆直部分
36S2‧‧‧筆直部分
38C1‧‧‧隅角部分
38C2‧‧‧隅角部分/端
38C3‧‧‧隅角部分
38C4‧‧‧隅角部分/端
38S1‧‧‧筆直部分
38S2‧‧‧筆直部分
40C1‧‧‧隅角部分
40C2‧‧‧隅角部分
40C3‧‧‧隅角部分
40C4‧‧‧隅角部分
40S1‧‧‧筆直部分
40S2‧‧‧筆直部分
42D1‧‧‧間斷點
42D2‧‧‧間斷點
42D3‧‧‧間斷點
42D4‧‧‧間斷點
44D1‧‧‧間斷點
44D2‧‧‧間斷點
44D3‧‧‧間斷點
44D4‧‧‧間斷點
46D1‧‧‧間斷點
46D2‧‧‧間斷點
46D3‧‧‧間斷點
46D4‧‧‧間斷點
48A‧‧‧點
48B‧‧‧點
50A1‧‧‧斜進子邊緣
50C1‧‧‧進給子邊緣
52‧‧‧中央收縮部分
54A‧‧‧截頭圓錐形螺絲鄰接表面
54B‧‧‧截頭圓錐形螺絲鄰接表面
56A‧‧‧前刀面鄰接表面
56A1‧‧‧第一前刀面鄰接子表面
56A2‧‧‧第二前刀面鄰接子表面
56B‧‧‧前刀面鄰接表面
56B1‧‧‧第一前刀面鄰接子表面
56B2‧‧‧第二前刀面鄰接子表面/前刀面鄰接子表面
58A‧‧‧第一隨機位置/隨機位置
58B‧‧‧第二隨機位置/隨機位置
60‧‧‧工具端表面
62‧‧‧工具周邊表面
64‧‧‧排屑槽
66‧‧‧嵌件腔
68‧‧‧腔側表面
68A‧‧‧側鄰接子表面
70‧‧‧腔後表面/後鄰接表面
70A‧‧‧後鄰接表面/後鄰接子表面
70B‧‧‧後表面離隙凹部/後鄰接子表面/後表面離隙
70C‧‧‧後鄰接子表面
70D‧‧‧後鄰接子表面
71‧‧‧點
72‧‧‧腔頂部表面
72A‧‧‧第一腔頂部子表面
72B‧‧‧第二腔頂部子表面
72C‧‧‧第一理論接觸線
72D‧‧‧第二理論接觸線
73‧‧‧螺紋腔螺絲孔/腔螺絲孔
74A‧‧‧第一隨機位置/第一位置
74B‧‧‧第二隨機位置
76A‧‧‧第三隨機位置/第三位置
76B‧‧‧第四隨機位置
78‧‧‧中央部分
80A‧‧‧第一鄰接部分
80B‧‧‧第二鄰接部分
82‧‧‧頂部表面離隙凹部
84‧‧‧下部離隙區域
86‧‧‧上部離隙區域
88‧‧‧第一側離隙區域
90‧‧‧第二側離隙區域
92‧‧‧工件
92A‧‧‧下部表面
92B‧‧‧向上延伸梯級/梯級
92C‧‧‧向上突出側表面/側表面
94A‧‧‧切屑
94B‧‧‧切屑
94C‧‧‧切屑
112‧‧‧嵌件螺絲孔
114A‧‧‧嵌件/第二實施例嵌件
118A‧‧‧第一前刀面表面
118B‧‧‧第二前刀面表面
120‧‧‧嵌件周邊表面/周邊表面
126A‧‧‧第一切割邊緣/切割邊緣
126B‧‧‧第二切割邊緣/切割邊緣
128A1‧‧‧第一斜進子邊緣/斜進子邊緣/斜進邊緣
128A2‧‧‧第二斜進子邊緣/斜進子邊緣
128B1‧‧‧第一側子邊緣/側子邊緣
128B2‧‧‧第二側子邊緣/側子邊緣
128C1‧‧‧第一進給子邊緣/進給子邊緣/進給邊緣
128C2‧‧‧第而進給子邊緣/進給子邊緣
130‧‧‧刀棱面
132‧‧‧傾斜部分
134‧‧‧中央前刀面表面區域
136C1‧‧‧隅角部分
136C2‧‧‧隅角部分
136C3‧‧‧隅角部分
136C4‧‧‧隅角部分
136S1‧‧‧筆直部分
136S2‧‧‧筆直部分
137‧‧‧表面/工件表面
138C1‧‧‧隅角部分
138C2‧‧‧隅角部分
138C3‧‧‧隅角部分
138C4‧‧‧隅角部分
138S1‧‧‧筆直部分
138S2‧‧‧筆直部分
139‧‧‧筆直延伸部
140C1‧‧‧隅角部分/尖銳進給隅角部分/進給隅角部分
140C2‧‧‧隅角部分
140C3‧‧‧隅角部分
140C4‧‧‧隅角部分
140S1‧‧‧筆直部分
140S2‧‧‧筆直部分
142D1‧‧‧間斷點
142D2‧‧‧間斷點/斜進間斷點
142D3‧‧‧間斷點
142D4‧‧‧間斷點
144D1‧‧‧間斷點
144D2‧‧‧間斷點
144D3‧‧‧間斷點
144D4‧‧‧間斷點
146D1‧‧‧間斷點/進給間斷點
146D2‧‧‧間斷點
146D3‧‧‧間斷點
146D4‧‧‧間斷點
148A‧‧‧變形
148B‧‧‧變形
148C‧‧‧變形
148D‧‧‧變形
150A‧‧‧分模線
150B‧‧‧分模線
aP‧‧‧切割深度
AB‧‧‧腔螺絲孔軸線
AB1‧‧‧軸線
AH‧‧‧高度軸線
AK‧‧‧前刀面軸線
AS‧‧‧嵌件螺絲孔軸線/螺絲孔軸線
AR‧‧‧旋轉軸線
DF‧‧‧向前方向
DT‧‧‧工具直徑
DOR‧‧‧向外方向
DIR‧‧‧向內方向
DS1‧‧‧側向方向
DS2‧‧‧側向方向
DSF‧‧‧側向-向前方向
DRE‧‧‧向後方向
DRO‧‧‧旋轉方向
HM‧‧‧最大高度
k0‧‧‧內部銳角嵌件斜進角/嵌件斜進角
k1‧‧‧內部銳角嵌件接近角/嵌件接近角/接近角
k2‧‧‧工具角/內部銳角第一工具角/第一工具角/第一工具接近角
k3‧‧‧內部銳角第二工具角/第二工具角/第二工具接近角
LLR‧‧‧縱向前刀面表面長度
LMR‧‧‧最大前刀面表面長度
LS1‧‧‧長度
LS2‧‧‧長度
LS3‧‧‧長度
PC‧‧‧平面
PE‧‧‧末端平面
PH‧‧‧中間高度平面/高度平面
PL‧‧‧中間長度平面/中間縱向平面
PS‧‧‧平面
PT‧‧‧中間厚度平面
PTL‧‧‧工具平面
R1‧‧‧第一內角
R2‧‧‧第二內角
RD‧‧‧徑向距離
TM‧‧‧最大厚度
TS1‧‧‧最小螺絲孔厚度
TS2‧‧‧最大螺絲孔厚度
X1‧‧‧第一連接點/連接點
X2‧‧‧第二連接點/連接點
X3‧‧‧第三連接點
X4‧‧‧第四連接點
X5‧‧‧第五連接點/連接點
X6‧‧‧第六連接點/連接點/接觸點
Ɛ1‧‧‧外部工具角
Ɛ2‧‧‧內部嵌件角
α‧‧‧負刀棱面角/刀棱面角
β‧‧‧後鄰接表面角
為達成對本申請案之標的物之一更佳理解,且為了展示在實務上可如何實施標的物,現在將參考附圖,其中: 圖1A係一工具總成之一透視圖; 圖1B係圖1A中之總成之一端視圖; 圖1C係圖1A及圖1B中之總成之側視圖,且垂直於圖之右隅角中之斜進嵌件之一前刀面表面(亦即,沿著彼嵌件之一前刀面軸線之一視圖); 圖1D係圖1A至圖1C中之總成之側視圖,且自圖1C中之視圖旋轉為垂直於在圖之中間中之斜進嵌件之一側子表面; 圖2A係圖1A至圖1D中之平面銑刀之一斜進嵌件之一俯視圖; 圖2B係圖2A中之斜進嵌件之一側視圖; 圖2C係圖2A及圖2B中之斜進嵌件之前視圖,此圖亦可被視為垂直於一前刀面表面之一視圖(亦即,沿著一前刀面軸線之一視圖); 圖2D係沿著圖2A中之線2D-2D截取之一剖面圖; 圖2E係沿著圖2A中之線2E-2E截取之一剖面圖; 圖3A係展示圖1C中之總成之一部分之一視圖; 圖3B係對應於圖3A中之視圖但僅展示工具之一視圖; 圖3C係沿著圖3A中之線3C-3C截取之一剖面圖; 圖3D係圖3B中所展示之工具之一嵌件腔之一透視圖; 圖4A係對一工件執行一凸肩切削操作(亦即,自主要表面而非毗鄰梯級移除材料)之圖1A至圖1D中之總成之一側視圖; 圖4B係對一工件執行一經組合凸肩切削與平面切削操作(亦即,自主要表面及毗鄰梯級兩者移除材料)之圖1A至圖1D中之總成之一側視圖; 圖4C係對一工件之一部分地展示之主要表面執行一斜進操作之圖1A至圖1D中之總成之一側視圖; 圖4D係對一工件執行一插進操作之圖1A至圖1D中之總成之一側視圖(然而不同於圖4A至圖4C,此視圖不展示一切屑); 圖5A係一斜進嵌件之另一實施例之一俯視圖; 圖5B係圖5A中之斜進嵌件之一側視圖; 圖5C係圖5A及圖5B中之斜進嵌件之前視圖,此圖亦可被視為垂直於一前刀面表面之一視圖(亦即,沿著一前刀面軸線之一視圖);及 圖5D係類似於圖5C之一視圖,惟斜進嵌件相對於一工件表面定向於一操作位置中除外。

Claims (19)

  1. 一種斜進嵌件,其包括: 相對之第一前刀面表面及第二前刀面表面; 一嵌件周邊表面,其連接該第一前刀面表面與該第二前刀面表面; 一嵌件螺絲孔,其向外開口至該嵌件周邊表面之相對側,該嵌件螺絲孔具有一嵌件螺絲孔軸線;及 第一切割邊緣及第二切割邊緣,其沿著該嵌件周邊表面與該第一前刀面表面及該第二前刀面表面中之一對應者之一交會處延伸; 該第一切割邊緣及該第二切割邊緣中之每一者包括: 一第一斜進子邊緣;一第一側子邊緣;一第一進給子邊緣,其經連接至該第一斜進子邊緣及該第一側子邊緣; 一第二斜進子邊緣,其經連接至該第一側子邊緣;一第二側子邊緣,其經連接至該第一斜進子邊緣;及一第二進給子邊緣,其經連接至該第二斜進子邊緣及該第二側子邊緣; 其中: 該等斜進子邊緣及該等進給子邊緣中之每一者比該等側子邊緣中之每一者長; 每一前刀面表面之一最大前刀面表面長度係可在其該第一側子邊緣與該第二側子邊緣之間量測的;且 該等斜進子邊緣及該等進給子邊緣中之每一者隨著愈來愈接近於其兩者所連接到之該側子邊緣而會聚; 其中: 每一斜進子邊緣包括一尖銳斜進隅角部分,該尖銳斜進隅角部分係最靠近於一進給子邊緣之該斜進子邊緣之一隅角部分; 每一進給子邊緣包括毗鄰於該等尖銳斜進隅角部分中之一者之一尖銳進給隅角部分;且 一筆直延伸部係界定於該等尖銳斜進隅角部分及該等尖銳進給隅角部分的間斷點之間。
  2. 如請求項1之斜進嵌件,其中毗鄰之斜進子邊緣與進給子邊緣的連接點係位於一中間厚度平面的不同側上,該中間厚度平面平分該第一前刀面表面及該第二前刀面表面,且含有該嵌件螺絲孔軸線,且亦含有延伸穿過該第一前刀面表面及該第二前刀面表面之一中心之一前刀面軸線。
  3. 如請求項1之斜進嵌件,其中該等進給子邊緣中之每一者比該等斜進子邊緣中之每一者長。
  4. 如請求項1之斜進嵌件,其中該嵌件周邊表面沒有離隙部分。
  5. 如請求項1之斜進嵌件,其中每一側子邊緣包括一筆直部分。
  6. 如請求項5之斜進嵌件,其中每一側子邊緣之該筆直部分僅與在同一前刀面表面上之該側子邊緣之該筆直部分平行。
  7. 如請求項5之斜進嵌件,其中每一筆直部分具有: 係該等斜進子邊緣中之每一者之一總體長度之13% ± 5%之一長度;及/或 係該等進給子邊緣中之每一者之一總體長度之13% ± 5%之一長度。
  8. 如請求項5之斜進嵌件,進一步包括: 一中間厚度平面,其平分該第一前刀面表面及該第二前刀面表面,且含有該嵌件螺絲孔軸線,及延伸穿過該第一前刀面表面與該第二前刀面表面之一中心之一前刀面軸線; 其中:該等筆直部分具有係該嵌件之一最大厚度之15% ± 5%之一長度,該最大厚度係平行於該中間厚度平面且平行於該嵌件螺絲孔軸線可量測的。
  9. 如請求項1之斜進嵌件,進一步包括: 一前刀面軸線,其延伸穿過該第一前刀面表面及該第二前刀面表面之一中心; 一中間厚度平面,其含有該前刀面軸線及該嵌件螺絲孔軸線,且平分該第一前刀面表面及該第二前刀面表面; 一中間長度平面,其平分該第一前刀面表面及該第二前刀面表面,且垂直於該中間厚度平面延伸; 一中間高度平面,其位於該第一前刀面表面與該第二前刀面表面中間,且垂直於該中間厚度平面及該中間長度平面延伸; 一最大高度,其係平行於該前刀面軸線可量測的;及 一最大厚度,其係平行於該嵌件螺絲孔軸線可量測的;其中: 該最大高度大於該最大厚度。
  10. 如請求項1之斜進嵌件,進一步包括: 一前刀面軸線,其延伸穿過該第一前刀面表面及該第二前刀面表面之一中心; 一中間厚度平面,其含有該前刀面軸線及該嵌件螺絲孔軸線,且平分該第一前刀面表面及該第二前刀面表面; 一中間長度平面,其平分該第一前刀面表面及該第二前刀面表面,且垂直於該中間厚度平面延伸; 一中間高度平面,其位於該第一前刀面表面與該第二前刀面表面中間,且垂直於該中間厚度平面及該中間長度平面延伸; 其中該嵌件係: 關於該前刀面軸線180°旋轉地對稱;及/或 關於該嵌件螺絲孔軸線180°旋轉地對稱。
  11. 如請求項1之斜進嵌件,其中每一前刀面表面之一中央前刀面表面區域係平坦的。
  12. 如請求項1之斜進嵌件,進一步包括經形成於該筆直延伸部與該毗鄰第一斜進子邊緣之間之一第一內角R1,及經形成於該筆直延伸部與該毗鄰第一進給子邊緣之間之一第二內角R2,其中該第一內角R1不相等於該第二內角R2。
  13. 如請求項12之斜進嵌件,其中該第一內角R1大於該第二內角R2。
  14. 如請求項1之斜進嵌件,其中該筆直延伸部具有介於0.5 mm至2.0 mm之間之一長度。
  15. 如請求項14之斜進嵌件,其中該筆直延伸部具有小於0.75 mm之一長度。
  16. 如請求項1之斜進嵌件,其中該筆直延伸部具有小於包括該尖銳進給隅角部分之該進給子邊緣之一筆直部分之一長度之四分之一之一長度。
  17. 如請求項16之斜進嵌件,其中該筆直延伸部具有小於或等於包括該尖銳進給隅角部分之該進給子邊緣之該筆直部分之該長度之六分之一之一長度。
  18. 如請求項1之斜進嵌件,其中該斜進子邊緣之一筆直部分具有係該毗鄰進給子邊緣之一筆直部分之一長度之70% ± 15%之一長度。
  19. 如請求項1之斜進嵌件,其中該第一切割邊緣及該第二切割邊緣中之每一者位於一平面中。
TW106120750A 2016-06-22 2017-06-21 斜進嵌件及高速進給銑具總成 TW2018018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189,415 2016-06-22
US15/189,415 US9901992B2 (en) 2014-12-23 2016-06-22 Ramping insert and high-feed milling tool assembly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1827A true TW201801827A (zh) 2018-01-16

Family

ID=59227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0750A TW201801827A (zh) 2016-06-22 2017-06-21 斜進嵌件及高速進給銑具總成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EP (1) EP3475019A1 (zh)
JP (1) JP7008037B2 (zh)
KR (1) KR102330032B1 (zh)
CN (1) CN109641292B (zh)
BR (1) BR112018076617A2 (zh)
CA (1) CA3025103A1 (zh)
IL (1) IL263140B (zh)
RU (1) RU2018138797A (zh)
TW (1) TW201801827A (zh)
WO (1) WO20172212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93718B1 (ko) * 2020-04-16 2021-08-26 한국야금 주식회사 절삭 인서트 및 이를 장착한 절삭공구
US11602796B2 (en) * 2020-08-14 2023-03-14 Kennametal Inc. Indexable tangential railway wheel milling inserts and cutting tool hold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L100383A (en) * 1991-12-16 1994-12-29 Iscar Ltd Exchangeable hard metal cutting inserts
TW431921B (en) * 1998-10-15 2001-05-01 Toshiba Machine Co Ltd End mill tool
IL153252A0 (en) * 2002-06-04 2003-07-06 Iscar Ltd Tangential cutting insert and milling cutter
RU2337795C2 (ru) * 2002-12-04 2008-11-10 Искар Лтд. Тангенциальная режущая пластина и фреза
SE526234C2 (sv) 2003-03-12 2005-08-02 Sandvik Intellectual Property Roterbart skärverktyg samt skär med snedställd planfasegg
JP4491404B2 (ja) * 2005-11-07 2010-06-30 住友電工ハードメタル株式会社 刃先交換式チップと刃先交換式隅削りフライスカッタ
JP4779864B2 (ja) * 2006-08-09 2011-09-28 株式会社タンガロイ スローアウェイチップおよびスローアウェイ式切削工具
JP2008229745A (ja) * 2007-03-16 2008-10-02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切削インサートおよびインサート着脱式転削工具
IL187721A (en) * 2007-11-28 2014-05-28 Iscar Ltd Cutting put
US8277153B2 (en) * 2009-12-02 2012-10-02 Kennametal Inc. Cutting insert and shim for heavy machining operations
US8449230B2 (en) * 2010-08-13 2013-05-28 Ingersoll Cutting Tool Company Cutting insert having concave clearance depressions formed on corner side surfaces
CN103442832A (zh) * 2011-04-25 2013-12-11 株式会社钨钛合金 切削刀片和可转位旋转切削工具
EP2596889B1 (en) 2011-11-23 2017-04-26 Sandvik Intellectual Property AB A cutting insert and a milling tool
KR101380884B1 (ko) * 2012-06-14 2014-04-02 한국야금 주식회사 양면형 절삭 인서트
CN104487194B (zh) * 2013-03-26 2018-01-12 住友电工硬质合金株式会社 切削刀具和使用该切削刀具的端面铣刀
US20150117969A1 (en) * 2013-10-29 2015-04-30 Kennametal Inc. Cutting insert and shim for heavy machining operations
US9375793B2 (en) * 2013-10-29 2016-06-28 Kennametal Inc. Cutting insert for heavy machining operations
JP5888656B2 (ja) * 2014-06-02 2016-03-22 住友電工ハードメタル株式会社 切削インサートとフライスカッタ
US9901992B2 (en) * 2014-12-23 2018-02-27 Iscar, Ltd. Ramping insert and high-feed milling tool assembly
JP6696181B2 (ja) * 2016-01-13 2020-05-20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切削インサートおよび刃先交換式切削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L263140A (en) 2018-12-31
RU2018138797A (ru) 2020-07-22
BR112018076617A2 (pt) 2019-04-02
WO2017221232A1 (en) 2017-12-28
KR20190027824A (ko) 2019-03-15
CN109641292B (zh) 2021-03-16
CA3025103A1 (en) 2017-12-28
IL263140B (en) 2022-06-01
EP3475019A1 (en) 2019-05-01
JP7008037B2 (ja) 2022-01-25
CN109641292A (zh) 2019-04-16
KR102330032B1 (ko) 2021-11-24
JP2019518617A (ja) 2019-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44597B2 (en) Cutting tool insert and cutting tool insert holder
US8708616B2 (en) Rotary cutting tool and reversible cutting insert therefor
KR102464292B1 (ko) 선삭 공구 절삭 인서트 및 선삭 공구
JP5254550B2 (ja) 旋削インサート及び旋削工具
WO2016017780A1 (ja) 切削インサートおよび刃先交換式切削工具
JP2011504817A (ja) 接線方向切削インサート
KR102301448B1 (ko) 인서트의 부적절한 장착을 방지하는 수단을 갖는 인덱서블 단면형 절삭 인서트, 및 그러한 인서트를 포함하는 절삭 공구
KR20210141534A (ko) 대각선으로 대향된 상승 코너와 대각선으로 대향된 하강 코너를 가지는 양면 커팅 인서트 및 로터리 커팅 도구
JP5218673B2 (ja) 切削インサートおよび切削工具
CN107000077B (zh) 倾斜刀片和高进给铣削工具组件
US9901992B2 (en) Ramping insert and high-feed milling tool assembly
TW201801827A (zh) 斜進嵌件及高速進給銑具總成
JP6528781B2 (ja) 切削インサート、工具ボデーおよび切削工具
KR20200121794A (ko) 밀링 공구용의 절삭 인서트 및 공구 본체
CN110461515A (zh) 阶梯钻以及阶梯钻的制造方法
JP2010036295A (ja) ドリル及びドリルの製造方法
IL232752A (en) Indexable cutting insert and cutting tools fo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