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9542A - 於脫箱造模線之重錘載置設備及重錘載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於脫箱造模線之重錘載置設備及重錘載置方法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39542A
TW201739542A TW106105199A TW106105199A TW201739542A TW 201739542 A TW201739542 A TW 201739542A TW 106105199 A TW106105199 A TW 106105199A TW 106105199 A TW106105199 A TW 106105199A TW 201739542 A TW201739542 A TW 20173954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mold
lifting device
jacket
deceleration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5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Douta SATO
Tomoyuki Yokomae
Nobuyuki Kawai
Hiromu Yamaguchi
Takahiro Sugino
Original Assignee
Sintokogi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okogio Ltd filed Critical Sintokogi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739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954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11/00Mould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arrangement of the parts of s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21/00Flas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2C21/12Accesso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23/00Tools; Devices not mentioned before for moul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asting Devices For Molds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重錘載置設備具備:重錘升降裝置6,其使重錘下降而載置於鑄模之上;及減速位置決定裝置30,其決定重錘升降裝置之重錘之下降方向之減速位置;且重錘升降裝置6之重錘之下降速度包含自開始下降起直至到達減速位置為止之第一下降速度、與自減速位置起直至被載置於鑄模之上為止之第二下降速度,並且第二下降速度與第一下降速度相比為低速。

Description

於脫箱造模線之重錘載置設備及重錘載置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將重錘載置於脫箱造模線之鑄模之上的重錘載置設備及重錘載置方法。
在使用無鑄箱之砂鑄模進行鑄造之脫箱造模法中,為了防止因被澆注之熔液造成之鑄模之浮起,而在鑄模之外周套上錐形狀之夾套,且在鑄模之上載置重錘。在熔液凝固之後,夾套及重錘被自鑄模卸下,而鑄造成之產品被取出。 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一種有關於脫箱造模線之重錘夾套轉移裝置。專利文獻1記載之重錘夾套轉移裝置係自冷卻線上之鑄模卸下重錘,並將重錘設置於澆注線上之鑄模上。而後,自冷卻線上之鑄模卸下夾套,並將夾套套在澆注線上之鑄模上。 專利文獻1記載之澆注線及冷卻線係平行地配置,重錘夾套轉移裝置以跨著澆注線與冷卻線之方式而配置。因此,可抑制用於重錘及夾套之轉移所必要之空間。 然而,重錘自開始下降起直至被載置於鑄模之上為止的重錘之下降速度,係被設定為鑄模不會因將重錘載置於鑄模之上時之衝擊而崩壞之程度的速度。由於該速度為低速,故重錘自開始下降起直至被載置於鑄模之上為止之週期時間變長。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018033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鑒於上述之課題,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於脫箱造模線之重錘載置設備及重錘載置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發明之一個方式係將重錘載置於脫箱造模線上之鑄模的重錘載置設備,其具備:重錘升降裝置,其使前述重錘下降而載置於前述鑄模之上;及減速位置決定裝置,其決定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之前述重錘之下降方向之減速位置;且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之前述重錘之下降速度包含自開始下降起直至到達前述減速位置為止之第一下降速度、與自前述減速位置起直至被載置於前述鑄模之上為止之第二下降速度;並且前述第二下降速度與前述第一下降速度相比為低速。 減速位置決定裝置決定重錘升降裝置之重錘之下降方向之減速位置。重錘利用重錘升降裝置為了載置於鑄模之上而被下降。此時,重錘之下降速度係被設定成在自開始下降起直至到達減速位置為止之區間(第一區間)、與自減速位置起直至被載置於鑄模之上為止之區間(第二區間)不同。第二區間之重錘之下降速度(第二下降速度)係設定為鑄模不會因載置重錘時之衝擊而崩壞之程度的速度。亦即,第一區間之重錘之下降速度(第一下降速度)係被設定為較第二下降速度更快之速度。 根據本方式,藉由設定以第一下降速度使重錘下降之區間,而可縮短以第二下降速度使重錘下降之時間。因此,根據本方式,可縮短自重錘之開始下降起直至將重錘載置於鑄模之上為止之週期時間。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可行的是,重錘載置設備進一步具備夾套升降裝置,其配置於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之上游,而將夾套套在前述鑄模之側面。前述減速位置決定裝置亦可配設在前述夾套升降裝置上。根據該方式,於在重錘升降裝置之上游所具備之夾套升降裝置動作時,減速位置決定裝置動作,而可決定重錘升降裝置之重錘之下降方向之減速位置。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可行的是,前述減速位置決定裝置具備光計測機構,其配設在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上,利用光來計測直至前述鑄模之上表面為止之距離。前述光計測機構亦可以自該光計測機構放射之光垂直地觸及前述鑄模之上表面之方式配設。該情形下,利用重錘升降裝置所具備之光計測機構,計測從重錘升降裝置起直至鑄模之上表面為止之距離。而後,基於所計測之距離而利用減速位置決定裝置來決定減速位置。根據該方式,可以光計測機構此一個裝置進行直至鑄模之上表面為止之距離的計測與重錘之減速位置的決定。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可行的是,前述減速位置決定裝置具備:第一檢測體,其相對於前述夾套升降裝置可相對地升降;及第一接近開關,其與前述夾套升降裝置一起升降,來檢測前述第一檢測體。前述第一接近開關亦可具備對應不同之前述鑄模之高度的複數個接近開關。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可行的是,前述重錘升降裝置具備檢測前述減速位置之減速位置檢測裝置。前述減速位置檢測裝置亦可具備:第二檢測體,其伴隨著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之升降動作而升降;及第二接近開關,其安裝在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上,來檢測前述第二檢測體。前述第二接近開關亦可具備對應不同之前述鑄模之高度的複數個接近開關。由於接近開關之更換容易,故在破損等之不良狀況產生時可迅速地對應。因此,根據該方式而成為整備性優異之重錘載置設備。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前述減速位置決定裝置可進一步具備在前述鑄模之高度方向上延伸之桿構件。可行的是,於前述桿構件之上端配設前述第一檢測體,前述桿構件之下端以可抵接於形成在前述夾套之凸緣部之方式配置。根據該方式,可以簡單之構造進行減速位置之決定。 在一個實施方式中,可行的是,前述第一檢測體在前述鑄模之高度方向上延伸,且為下端開口之圓筒形狀。假設若將第一檢測體之形狀設為上端開口之圓筒形狀,則鑄砂會進入第一檢測體之內部。又,若將第一檢測體之形狀設為圓柱形狀,則第一檢測體之材料費用會變成高價。根據該方式,第一檢測體之內部鑄砂不會進入,且可將材料費用抑制為低價。 本發明之又一方式係將重錘載置於上述之脫箱造模線上之鑄模的方法,其具有:套夾套步驟,其利用前述夾套升降裝置使前述夾套下降而套在前述鑄模之側面;減速位置決定步驟,其利用前述減速位置決定裝置來決定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之前述重錘之下降方向之前述減速位置;第一重錘下降步驟,其利用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使前述重錘以前述第一下降速度下降至前述減速位置;及第二重錘下降步驟,其利用前述重錘升降裝置自前述減速位置起直至將前述重錘載置於前述鑄模為止,使前述重錘以前述第二下降速度下降。在該重錘載置方法中,由第一檢測體與第一接近開關決定重錘之減速位置,在該減速位置重錘之下降速度減低,而重錘被載置於鑄模之上。因此,該重錘載置方法可將重錘載置於具有任意高度之鑄模之上。另外,在該重錘載置方法中,可依次實施各步驟,亦可同時實施2個以上之步驟。 本發明之另一方式係將重錘載置於上述之脫箱造模線上之鑄模的方法,其具有:計測步驟,其利用前述光計測機構計測自該光計測機構起直至前述鑄模之上表面為止之距離;減速位置決定步驟,其基於由前述計測步驟計測之距離來決定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之前述重錘之下降方向之減速位置;第一重錘下降步驟,其利用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使前述重錘以前述第一下降速度下降至前述減速位置;及第二重錘下降步驟,其利用前述重錘升降裝置自前述減速位置起直至將前述重錘載置於前述鑄模為止,使前述重錘以前述第二下降速度下降。在該重錘載置方法中,基於由光計測機構計測之距離決定重錘之減速位置,在該減速位置重錘之下降速度降低,而重錘被載置於鑄模之上。因此,該重錘載置方法可將重錘載置於具有任意高度之鑄模之上。另外,在該重錘載置方法中,可依次實施各步驟,亦可同時實施2個以上之步驟。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各個層面及實施方式,在利用重錘升降裝置使重錘下降時,由於設定成以第一下降速度下降之第一區間與以第二下降速度下降之第二區間,故與在全區間以第二下降速度下降之情形相比,可縮短自重錘之開始下降起直至將重錘載置於鑄模之上為止之週期時間。
參照圖式說明重錘載置設備之實施方式之一例。在以下之說明中,上下左右方向如無特別異議則指圖中之方向。又,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本實施方式之構成,可根據需要適宜變更。另外,所謂各實施方式之鑄模若無特別說明,則指由鑄砂作成,且上箱與下箱合在一起者。 (第一實施方式) 圖1顯示第一實施方式之脫箱造模線1之整體構成。如圖1所示般,澆注線2與冷卻線3沿圖中之X軸方向平行地配置,於其兩端配置有平板台車移送設備(推出裝置、緩衝裝置及移車台)4。藉此,載置鑄模8並搬送之平板台車9可循環。脫箱造模線1包含將平板台車9每隔一定時間間隔輸送之輸送機。而且,脫箱造模機10以由脫箱造模機10造模之鑄模8可自搬入位置11搬入至澆注線2上之方式配置。具備夾套升降裝置5與重錘升降裝置6之重錘載置設備7以跨著澆注線2與冷卻線3之方式配置。圖1中所標記之箭頭表示平板台車9及載置於平板台車9上之鑄模8之行進方向。 圖2顯示第一實施方式之重錘載置設備7之平面圖。以跨著澆注線2與冷卻線3之方式配置有重錘載置設備7之設備架20。於設備架20配置有氣缸21與連結架22。連結架22係以使夾套升降裝置5與重錘升降裝置6成為一體之方式固定。由連結架22固定之夾套升降裝置5與重錘升降裝置6利用氣缸21之動作而沿設備架20上移動(圖中之Y軸方向)。如是,形成可在澆注線2上及冷卻線3上停止之構成。 圖3顯示第一實施方式之重錘載置設備7之構造。具體而言,顯示分別自右側面觀察位於澆注線2上時之夾套升降裝置5與位於冷卻線3上時之重錘升降裝置6之構造。 夾套升降裝置5具備:升降氣缸14、架15、及夾套升降爪16。升降氣缸14連接於架15。夾套升降爪16設置於架15上。利用升降氣缸14,夾套升降裝置5之架15及夾套升降爪16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動(圖中之Z軸方向)。於夾套12上形成有凸緣部12a。在舉起夾套12時,夾套升降爪16卡合於凸緣部12a,而以卡合之狀態上升。藉此,夾套升降裝置5可舉起套在冷卻線3上之鑄模8的夾套12。而後,夾套升降裝置5利用氣缸21之動作朝圖中之Y軸方向移動,而使在冷卻線3舉起之夾套12下降而套在澆注線2上之鑄模8上。 如圖3所示般,夾套升降裝置5具備減速位置決定裝置30。圖5顯示減速位置決定裝置30之構造。減速位置決定裝置30具備:桿構件31、第一檢測體32、及第一接近開關33a、33b、33c。於夾套升降裝置5之架15之上部配設有第一架34。在第一架34上第一接近開關33a、33b、33c分別配設於不同高度之部分。第一接近開關33a、33b、33c以互不影響之程度隔開。3個第一接近開關自上而下以第一接近開關33a、33b、33c之順序配置。 桿構件31以在夾套升降裝置5之上下方向(鑄模8之高度方向)上延伸之方式配設(圖中之Z軸方向)。在桿構件31之一端安裝有第一檢測體32。第一檢測體32具有其一端開口之圓筒形狀。第一檢測體32如圖8所示般,以第一檢測體32之開口為下之方式安裝於桿構件31。第一檢測體32之高度之幅度(圖中Z軸方向之長度)設定為較第一接近開關33a與33c之隔開距離更長。而且,在夾套升降裝置5升降夾套12時,桿構件31之另一端與凸緣部12a抵接。 3個第一接近開關分別在第一檢測體32升降而位於相同高度之位置時,將信號發送至定序器(未圖示)。 以下顯示在夾套升降裝置5之動作時的減速位置決定裝置30之動作。首先,顯示夾套升降裝置5自舉起套在冷卻線3上之鑄模8之夾套12起,直至將夾套12套在澆注線2上之鑄模8為止的減速位置決定裝置30之動作(參照圖5)。3個第一接近開關分別配設於第一架34。第一架34配設於夾套升降裝置5之架15。因此,3個第一接近開關與夾套升降裝置5一起移動。安裝有第一檢測體32之桿構件31抵接於夾套12。夾套12利用夾套升降裝置5下降。因此,第一檢測體32亦與夾套升降裝置5一起移動。因此,3個第一接近開關與第一檢測體32之位置關係不變。又,該情形下,第一檢測體32位於較3個第一接近開關更低高度的位置。因此,3個第一接近開關任一個皆未檢測到第一檢測體32。 其次,顯示夾套升降裝置5自將夾套12套在澆注線2上之鑄模8起,直至在澆注線2上下降到底為止的減速位置決定裝置30之動作。3個第一接近開關與之前之說明同樣地,與夾套升降裝置5一起移動(下降)。另一方面,安裝有第一檢測體32之桿構件31抵接於夾套12。夾套12由於套在鑄模8故而不下降。因此,第一檢測體32不與夾套升降裝置5一起移動(下降)。因此,第一檢測體32若自3個第一接近開關側觀察,則看似為高度上升。如此般,第一檢測體32相對於夾套升降裝置5可相對地升降。如是,如圖6所示般,在夾套升降裝置5之夾套升降爪16下降到底時(夾套升降爪16位於下降界限位置時),相應於第一檢測體32自初始位置起移動之高度距離A1,3個第一接近開關檢測到第一檢測體32而將信號發送至定序器。第一檢測體32之高度距離A1,與夾套升降裝置5之夾套升降爪16在澆注線2上位於下降界限位置時的自凸緣部12a下端起直至夾套升降爪16上表面為止之距離A2之距離相等。 第一接近開關為了檢測第一檢測體32,有必要使第一接近開關與第一檢測體32以某一程度之距離靠近。因此,以成為第一接近開關可檢測到第一檢測體32之距離之方式配置第一接近開關與第一檢測體32。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檢測體32為圓筒形狀。因此,即便第一檢測體32以桿構件31為中心旋轉,第一檢測體32亦不與第一接近開關接觸。而且,在第一檢測體32安裝於桿構件31時,以第一檢測體32之開口為下之方式安裝。因此,鑄砂等之雜質不會進入第一檢測體32之中。進而,亦可在第一檢測體32之上部設置鑄砂等之雜質可穿過之孔。藉此,可防止雜質積留於第一檢測體32之上。 再者,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使桿構件31及第一檢測體32相對於架15不降低至必要以上,而在桿構件31設置有擋止件35。 如圖3所示般,重錘載置設備7之重錘升降裝置6具備:升降氣缸17、架18、及重錘升降爪19。升降氣缸17連接於架18。重錘升降爪19設置於架18上。重錘升降裝置6之架18及重錘升降爪19可利用升降氣缸17在上下方向上移動(圖中之Z軸方向)。在舉起重錘13時,重錘升降爪19卡合於重錘13,而以卡合之狀態上升。藉此,重錘升降裝置6可舉起載置於冷卻線3上之鑄模8上表面的重錘13。重錘升降裝置6利用氣缸21之動作朝圖中之Y軸方向移動,而可將在冷卻線3上舉起之重錘13載置於澆注線2上之鑄模8上表面。 如圖4所示般,重錘升降裝置6具備減速位置檢測裝置37。圖7顯示減速位置檢測裝置37之構造。減速位置檢測裝置37具備:第二檢測體38、及第二接近開關36a、36b、36c、36d。第二接近開關36a、36b、36c、36d分別配設於不同之高度。第二接近開關36a、36b、36c、36d以互不影響之程度隔開。4個第二接近開關自上而下以第二接近開關36a、36b、36c、36d之順序配置。另外,4個第二接近開關配設於第二架39上。第二架39如圖4所示般配設於設備架20。如此般,第二接近開關36a、36b、36c、36d被安裝於重錘升降裝置6。 第二檢測體38配設於配合利用重錘升降裝置6之重錘13之升降而升降的重錘側導引銷40之上部。而且,4個第二接近開關分別在第二檢測體38升降而位於相同之高度時,將信號發送至定序器(未圖示)。 其次,參照圖式說明利用第一實施方式之重錘載置設備7進行之重錘載置方法之一例。又,在本實施方式中,鑄模8之上箱與下箱之高度係設定為相同。上箱之外周下部與下箱之外周上部皆為錐形形狀,藉由使上箱與下箱閉合,而鑄模8之外周中央形成一個錐形形狀。 (步驟1:套上夾套之步驟) 預先利用夾套升降裝置5,使套在冷卻線3上之鑄模8之夾套12脫離,並移動至澆注線2上之鑄模8之上。移動至澆注線2上之鑄模8之上的夾套12,在使夾套12之凸緣部12a與夾套升降裝置5之夾套升降爪16卡合之狀態下下降而套在鑄模8之上。在該套上夾套之步驟中,由於3個第一接近開關與第一檢測體32和夾套升降裝置5一起移動,故位置關係不變。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夾套12之內周形成錐形形狀,鑄模8之外周與夾套12之內周相配,故夾套12套在鑄模8上。在夾套12套在鑄模8時,夾套12之高度中央設為位於鑄模8之上箱與下箱之對合面者。 (步驟2:減速位置決定步驟) 夾套12利用夾套升降裝置5被套在鑄模8之後,夾套升降爪16自凸緣部12a離開,繼續下降至下降界限位置。此處,所謂下降界限位置係表示夾套升降裝置5之夾套升降爪16下降到底時之位置。在夾套升降爪16自凸緣部12a脫離直至到達下降界限位置之期間,3個第一接近開關與夾套升降裝置5一起繼續下降。另一方面,第一檢測體32由於經由桿構件31抵接於套在鑄模8之夾套12,故不變位。因此,若自3個第一接近開關觀察第一檢測體32,則看似第一檢測體32上升。 圖8顯示減速位置決定裝置30之放大圖。將夾套12套在鑄模8之前的第一檢測體32之上端高度設為高度β。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接近開關33a、33b、33c分別位於遠離高度β距離為Da、Db、Dc之高度之位置。在夾套升降裝置5之夾套升降爪16到達下降界限位置時,在3個第一接近開關33a、33b、33c分別位於與第一檢測體32為相同高度之位置時,將信號發送至定序器。在本實施方式中,設定為距離Da>距離Db>距離Dc。 圖9顯示夾套升降裝置5之夾套升降爪16到達下降界限位置之狀態的夾套升降裝置5與夾套12之位置關係。基於該圖9說明重錘升降裝置6之重錘13的下降方向之減速位置決定方法。此處,分別說明將重錘13載置於3個具有不同高度即高度H、N、L之鑄模8H、8N、8L時決定重錘13之減速位置之方法。且一併說明在平板台車9上未載置鑄模8時的重錘13之減速位置之決定方法。所謂減速位置係指以第一下降速度下降之重錘13開始減速之位置。在圖9中,將下降界限之夾套升降爪16之上表面高度設為下降界限高度α。另外,上述3個不同之高度係以高度H>N>L之順序愈來愈低地設定。 首先,說明如圖9(A)所示的將重錘13載置於鑄模8H時之在減速位置決定步驟中的夾套升降裝置5與減速位置決定裝置30之動作。夾套升降爪16在自凸緣部12a脫離起直至到達下降界限位置之期間下降距離h。另一方面,第一檢測體32若自3個第一接近開關觀察,則與夾套升降爪16同樣自高度β起上升距離h。此處,距離h較圖8之距離Da長。亦即,第一檢測體32之上端在夾套升降裝置5之夾套升降爪16到達下降界限位置時,位於較第一接近開關33a更靠上之位置。 相對於3個第一接近開關,若第一檢測體32自高度β起上升距離h,則3個第一接近開關33a、33b、33c之高度全部位於落入第一檢測體32之上端與下端之範圍內之位置。在夾套升降裝置5之夾套升降爪16到達下降界限位置時,3個第一接近開關33a、33b、33c分別檢測到第一檢測體32並將信號發送至定序器。如上述般藉由將信號發送至定序器,而決定在將重錘13載置於鑄模8H時的重錘13之減速位置。 其次,說明如圖9(B)所示的將重錘13載置於鑄模8N時之在減速位置決定步驟中的夾套升降裝置5與減速位置決定裝置30之動作。在夾套升降爪16自凸緣部12a脫離起直至到達下降界限位置之期間,第一檢測體32係與鑄模8H之說明相同地,若自3個第一接近開關觀察時,係自高度β起上升距離n。此處,距離n較圖8之距離Db長且較距離Da短。亦即,第一檢測體32之上端位於第一接近開關33a與33b之間。 相對於3個第一接近開關,若第一檢測體32自高度β起上升距離n,則2個第一接近開關33b、33c之高度位於落入第一檢測體32之上端與下端之範圍內之位置。因此,在夾套升降裝置5之夾套升降爪16到達下降界限位置時,2個第一接近開關33b、33c分別檢測到第一檢測體32並將信號發送至定序器。如上述般藉由將信號發送至定序器,而決定在將重錘13載置於鑄模8N時的重錘13之減速位置。 其次,說明如圖9(C)所示的將重錘13載置於鑄模8L時之在減速位置決定步驟中的夾套升降裝置5與減速位置決定裝置30之動作。在夾套升降爪16自凸緣部12a脫離起直至到達下降界限位置之期間,第一檢測體32係與鑄模8H之說明相同地,若自3個第一接近開關觀察時,係自高度β起上升距離l。此處,距離l較圖8之距離Dc長且較距離Db短。亦即,第一檢測體32上端位於第一接近開關33b與33c之間。 相對於3個第一接近開關,若第一檢測體32自高度β起上升距離l,則1個第一接近開關33c之高度位於落入第一檢測體32之上端與下端之範圍內之位置。因此,在夾套升降裝置5之夾套升降爪16到達下降界限位置時,1個第一接近開關33c檢測到第一檢測體32並將信號發送至定序器。如上述般藉由將信號發送至定序器,而決定在將重錘13載置於鑄模8L時的重錘13之減速位置。 最後記載如圖9(D)所示的在鑄模8於平板台車9之上不存在時之在減速位置決定步驟中的夾套升降裝置5與減速位置決定裝置30之動作。在夾套升降爪16自凸緣部12a脫離起直至到達下降界限位置之期間,第一檢測體32係與鑄模8H之說明相同地,若自3個第一接近開關觀察時,則自高度β起上升距離e。此處,距離e較距離Dc短。亦即,第一檢測體32上端位於較第一接近開關33c更靠下之位置。 相對於3個第一接近開關,第一檢測體32即便自高度β起上升距離e,3個第一接近開關之高度任一個仍位於較第一檢測體43之上端高之位置。因此,在夾套升降裝置5之夾套升降爪16到達下降界限位置時,3個第一接近開關任一個均未檢測到第一檢測體32,而不將信號發送至定序器。藉由在減速位置決定步驟中不將信號自第一接近開關發送至定序器,而決定重錘13之減速位置。另外,在鑄模8於平板台車9之上不存在時,如圖9(D)所示般,夾套12被直接載置於平板台車9之上。 在夾套升降裝置5之夾套升降爪16到達下降界限後,以不與鑄模8及夾套12接觸之方式使夾套升降裝置5再次上升。其後,夾套升降裝置5利用氣缸21在冷卻線3上移動。而後,被載置於平板台車9上之鑄模8以連續之鑄模群之狀態由平板台車移送設備4以逐次1節距份額(1鑄模份額)斷續搬送。另外,上述4個不同之距離以距離h>n>l>e之順序變短。在夾套升降裝置5之夾套升降爪16到達下降界限位置時,夾套升降爪16與凸緣部12a在上述任一情形下皆不接觸。 (步驟3:第一重錘下降步驟) 被載置於冷卻線3上之鑄模8之重錘13由重錘升降裝置6舉起,並被移動至澆注線2上之鑄模8之上。其後,重錘13朝向鑄模8下降。將此時之重錘升降裝置6之下降速度設為第一下降速度。第一下降速度與後述之第二下降速度相比為高速。又,第一下降速度係考量對重錘升降裝置6之負荷及使重錘13自下降起減速至第二下降速度為止之時間而設定。在進行利用重錘升降裝置6之重錘13之升降動作時,使重錘13與第二檢測體38一起進行升降動作。 (步驟4:第二重錘下降步驟) 重錘升降裝置6之減速位置根據由3個第一接近開關發送至定序器之信號而被設定。在本實施方式中,針對3個具有不同高度即高度H、N、L之鑄模8H、8N、8L說明設定減速位置之流程。針對於平板台車9上未載置鑄模8時(僅載置夾套12時),說明設定減速位置之流程。又,將重錘升降裝置6使重錘13下降之前的第二檢測體38之高度設為高度γ。第二接近開關36a、36b、36c、36d位於可檢測第二檢測體38之位置,將第二檢測體38成為與第二接近開關36a、36b、36c、36d為相同高度之位置分別設為位置P1、P2、P3、P4。 [表1] 圖10顯示重錘升降裝置6之減速位置。表1表示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之由第一接近開關發送之信號與第二檢測體38之位置之關係。表1中之「由第一接近開關發送之信號之有無」欄係在減速位置決定步驟中,就每一鑄模種類(鑄模高度)記載3個第一接近開關33a、33b、33c是否將信號發送至定序器。此處,「○」表示在減速位置決定步驟中發送信號,「×」表示未發送信號。「第二檢測體之位置」欄表示在重錘升降裝置6開始減速時之第二檢測體38之位置。 如表1所示般,根據鑄模高度,自第一接近開關朝向定序器發送之信號的種類不同,而預先設定對應於該信號之種類的第二檢測體38之減速位置。具體而言,在3個第一接近開關33a、33b、33c朝定序器發送信號時,若第二接近開關36a檢測到第二檢測體38(若第二檢測體38位於位置P1),則重錘升降裝置6開始減速。在2個第一接近開關33b、33c朝定序器發送信號時,若第二接近開關36b檢測到第二檢測體38(第二檢測體38位於位置P2),則重錘升降裝置6被減速。而後,在1個第一接近開關33c朝定序器發送信號時,若第二接近開關36c檢測到第二檢測體38(第二檢測體38位於位置P3),則重錘升降裝置6開始減速。在減速位置決定步驟中於第一接近開關不朝定序器發送信號時,若第二接近開關36d檢測到第二檢測體38(第二檢測體38位於位置P4),則重錘升降裝置6開始減速。另外,減速位置以P1>P2>P3>P4之順序設定於高的位置。減速位置設定為愈高之位置,則以第一下降速度下降之區間愈加縮短。 已開始減速之重錘升降裝置6在此後,直至將重錘13載置於鑄模8或夾套12為止以第二下降速度繼續下降。此處第二下降速度與第一下降速度相比為低速。第二下降速度只要為鑄模8不會因將重錘13載置於鑄模8時之衝擊而崩壞之程度的速度,可任意地設定。 在維持第二下降速度不變之下,在重錘升降裝置6將重錘13載置於鑄模8(或夾套12)之上以後,重錘升降裝置6下降一定距離而停止。而後,重錘升降裝置6以不與鑄模8及重錘13接觸之方式再次上升。其後,為了重複上述步驟,重錘升降裝置6利用氣缸21在冷卻線3之上移動。 其次,針對第一實施方式中之第一接近開關33a、33b、33c及第二接近開關36a、36b、36c、36d之高度位置之設定方法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方式中,鑄模8之上箱與下箱之高度為相同,且夾套12之高度中央位於上箱與下箱之對合面。如前述所述般,自凸緣部12a之下表面起直至下降界限高度α為止之距離與在減速位置決定步驟中第一檢測體32自高度β起上升之距離為相同。因此,在減速位置決定步驟中,鑄模8之高度之值愈大,則自凸緣部12a之下表面起直至下降界限高度α為止之距離愈長,而第一檢測體32自高度β起上升之距離也愈長。 另一方面,鑄模8之高度之值愈大,則重錘升降裝置6之減速位置愈有必要位於愈高之位置。根據以上之事實,第一接近開關33a、33b、33c及第二接近開關36a、36b、36c、36d的高度位置之設定方法記載如下。另外,第一接近開關33a、33b、33c及第二接近開關36a、36b、36c、36d皆以互不影響之程度隔開。 首先記載3個第一接近開關之高度位置之設定方法。預先,針對在可由脫箱造模機10造模之鑄模之中高度最大之鑄模8M與高度最小之鑄模8m進行減速位置決定步驟,而確認第一檢測體32之上端高度位置。該等之第一檢測體32之上端高度在圖8中表示為PM及Pm。而且,在上端高度PM、Pm之範圍內配置2個第一接近開關33a、33b。另外,將鑄模8M之高度設定為H+,且將鑄模8m之高度設定為L-。 針對在夾套12不套在鑄模8,而被載置於平板台車9之情形下,亦同樣地進行減速位置決定步驟,而確認第一檢測體32之上端高度位置。將該第一檢測體32之上端高度在圖8中表示為Pn。而且,在上端高度Pm與Pn之範圍內配置1個第一接近開關33c。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於第一接近開關33a、33c之中間位置配置第一接近開關33b。惟,3個第一接近開關33a、33b、33c只要在前述之範圍內可配置於任意之位置。在減速位置決定步驟中,將第一檢測體32上升距離Da時之鑄模設為具有鑄模高度M+之鑄模8Da,將第一檢測體32上升距離Db時之鑄模設為具有鑄模高度L+之鑄模8Db。 其次,記載4個第二接近開關之高度位置之設定方法。首先,第二接近開關36a之位置係設定為在將重錘13載置於鑄模8M時,可以第二下降速度載置。具體而言,係以下述方式設定第二接近開關36a之位置,即:自將重錘13載置於具有鑄模高度H+之鑄模8M之瞬間之第二檢測體38之位置起,為了自第一下降速度減速至第二下降速度所必要的距離上方之位置成為位置P1。 第二接近開關36b之位置係設定為在將重錘13載置於鑄模8Da時,可以第二下降速度載置。具體而言,係以下述方式設定第二接近開關36b之位置,即:自將重錘13載置於具有鑄模高度M+之鑄模8Da之瞬間之第二檢測體38之位置起,為了自第一下降速度減速至第二下降速度所必要的距離上方之位置成為位置P2。 另外,第二接近開關36c之位置係設定為在將重錘13載置於鑄模8Db時,可以第二下降速度載置。具體而言,係以下述方式設定第二接近開關36c之位置,即:自將重錘13載置於具有鑄模高度L+之鑄模8Db之瞬間之第二檢測體38之位置起,為了自第一下降速度減速至第二下降速度所必要的距離上方之位置成為位置P3。 第二接近開關36d之位置係設定為在將重錘13載置於夾套12時,可以第二下降速度載置。具體而言,係以下述方式設定第二接近開關36d之位置,即:自將重錘13載置於夾套12之瞬間之第二檢測體38之位置起,為了自第一下降速度減速至第二下降速度所必要的距離上方之位置成為位置P4。 在表1中彙總鑄模高度與第二檢測體38之減速位置之關係。針對表1所記載之鑄模高度,分別設定高度H係在自高度M+起至H+之範圍內,高度M係在自高度L+起至M+之範圍內,高度L係在自高度L-起至L+之範圍內。如以上所述般,減速位置係考量載置重錘13之鑄模之高度而被決定。再者,亦可考量在使重錘升降裝置之下降速度自第一下降速度減少至第二下降速度時之對重錘升降裝置6之機械負荷來決定減速位置。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上端高度PM、Pm之範圍內係配置2個第一接近開關33a、33b,但不限定於此,亦可配置1個或3個以上之第一接近開關。該情形下,亦可基於上述第二接近開關之高度位置之設定方法,配置上述4個以外之第二接近開關。 根據本實施方式,利用重錘升降裝置6使重錘13自下降起直至載置於鑄模8為止之步驟分為以第一下降速度使重錘13下降之第一重錘下降步驟與以第二下降速度使重錘13下降之第二重錘下降步驟。根據該構成,由於可將以在不破壞具有任意之高度之鑄模8之下載置重錘13之速度、且與第一下降速度相比為更低速的第二下降速度進行之重錘13之下降時間限制為最小限度,故可縮短步驟時間。 根據本實施方式,利用減速位置決定裝置30就於澆注線2上流動而來之每一鑄模8決定自第一下降速度變更為第二下降速度之位置即減速位置。根據該構成,由於就於澆注線2上流動而來之每一鑄模8決定減速位置,故即便於澆注線2上具有不同高度之鑄模流動而來,亦可對應。亦即,根據本實施方式,由於可將載置重錘之鑄模之高度任意地設定,故可對應於鑄模之高度之變化。 根據本實施方式,減速位置決定裝置30及減速位置檢測裝置37皆具備複數個接近開關。由於接近開關可容易地進行拆卸,故在破損等之不良情況產生時,可迅速地進行更換等之對應。 (第二實施方式) 其次,作為又一方式之重錘載置設備之一例,將具備光計測機構作為減速位置決定裝置之重錘載置設備,作為第二實施方式予以說明。又,在以下之說明中針對與第一實施方式之變更點予以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光計測機構係使用雷射感測器。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重錘載置設備107具備重錘升降裝置106,以跨著澆注線與冷卻線之形式配置。在自重錘升降裝置106觀察下,於澆注線之上游側夾套升降裝置105以跨著澆注線與冷卻線之形式配置。夾套升降裝置105除了不具備減速位置決定裝置30以外,與第一實施方式之夾套升降裝置5為相同之構成。 圖11顯示第二實施方式之重錘升降裝置106之構成。重錘升降裝置106具備升降氣缸(未圖示)、架118、重錘升降爪119、及框體150。框體150為筒形狀,升降氣缸以被框體150包圍之方式配設。升降氣缸連接於架118。重錘升降爪119設置於架118上。重錘升降裝置106之架118與重錘升降爪119可利用升降氣缸在上下方向上移動(圖中之Z軸方向)。在舉起重錘13時,重錘升降爪119卡合於重錘13之下表面,而以卡合之狀態上升。藉此,重錘升降裝置106可舉起載置於冷卻線上之鑄模8上表面的重錘13。重錘升降裝置106可將在冷卻線上舉起之重錘13載置於澆注線上之鑄模8上表面。框體150與重錘升降裝置106形成為一體,與重錘升降裝置106一起利用升降氣缸在上下方向上移動。 如圖11所示般,重錘升降裝置106具備2個雷射感測器130作為減速位置決定裝置。2個雷射感測器130安裝於框體150,以相對於水平面(鑄模之上表面)垂直地放射雷射光之方式配置。雷射感測器130可藉由接受自鑄模8反射之雷射光,而連續地測定自雷射感測器130至鑄模8之距離。而且將所測定之距離隨時發送至定序器(未圖示)。 其次,參照圖式說明第二實施方式之重錘載置設備107之重錘載置方法之一例。預先利用夾套升降裝置105使夾套12套在澆注線上之鑄模8上。而且,套著夾套12之鑄模8位於重錘升降裝置106之下。 利用重錘升降裝置106,被載置於冷卻線上之鑄模8的重錘13被舉起,並被移動至澆注線上之鑄模8。其後,利用重錘升降裝置106使重錘13下降。2個雷射感測器130分別朝向鑄模8之上表面垂直地放射雷射光,開始自雷射感測器130起直至鑄模8上表面為止之距離之計測(計測步驟)。在該計測步驟中,自利用重錘升降裝置106使重錘13下降開始起直至被載置於鑄模8之上為止連續地計測距離,並將該計測結果發送至定序器。又,在重錘升降裝置106使重錘13下降時,由於2個雷射感測器130安裝於框體150,故與重錘升降裝置106一起移動。另一方面,鑄模8被載置於澆注線上。因此,雷射感測器130隨著時間經過而逐漸靠近鑄模8。 在使重錘升降裝置106開始自第一下降速度朝第二下降速度之減速時的自雷射感測器130起直至鑄模8上表面為止之距離PS係被預先設定。在利用重錘升降裝置106之重錘13之下降中,在由雷射感測器130連續地計測之距離成為距離PS時,決定重錘升降裝置106之減速位置並開始減速(減速位置決定步驟)。又,利用重錘升降裝置106之重錘13之下降步驟分為自開始下降起直至減速位置為止以第一下降速度下降之步驟(第一重錘下降步驟)與自減速位置起直至被載置於鑄模8為止以第二下降速度下降之步驟(第二重錘下降步驟)。第二實施方式之距離PS考量自第一下降速度朝第二下降速度之減速距離等而可任意地設定。 以下述方式進行設定,即:在2個雷射感測器130連續地計測之距離之中較小的值成為距離PS時,開始重錘升降裝置106之減速。此係因考量自一個雷射感測器130放射之雷射光觸及鑄模8上表面之澆注口之情形。 於在平板台車上未載置鑄模8時(僅載置夾套12時),自雷射感測器130放射之雷射光觸及平板台車。該情形下,重錘13之下降開始時之雷射感測器130之計測距離與於在平板台車上載置有鑄模8之情形比較顯著地變長。該情形下,定序器判斷為在平板台車上僅載置有夾套12。而且,將重錘13之減速位置設為自夾套12之凸緣部12a之上表面起,為了自第一下降速度減速至第二下降速度所必要的距離上方之位置。 在將重錘13載置於鑄模8之上(或夾套12上)後,重錘升降裝置106下降一定距離而停止。而後,重錘升降裝置106以不與鑄模8及重錘13接觸之方式上升。其後,為了重複上述步驟,重錘升降裝置106在冷卻線之上移動。 根據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是,減速位置決定裝置僅為2個雷射感測器130,而不具有減速位置檢測裝置。因此,可設定為簡單之設備構成。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在實施方式中,係將利用重錘升降裝置使重錘減速之次數設為一次,但亦可將減速次數分割成二次以上,而階段性地使重錘減速。藉此,可抑制重錘升降裝置之機械負荷。例如,於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將重錘13載置於鑄模8L時,亦可以下述方式設定,即:在第二接近開關36a、36c分別檢測到第二檢測體38時,重錘升降裝置6減速。
1‧‧‧脫箱造模線
2‧‧‧澆注線
3‧‧‧冷卻線
4‧‧‧移車台
5‧‧‧夾套升降裝置
6‧‧‧重錘升降裝置
7‧‧‧重錘載置設備
8‧‧‧鑄模
8H‧‧‧鑄模
8N‧‧‧鑄模
8L‧‧‧鑄模
9‧‧‧平板台車
10‧‧‧脫箱造模機
11‧‧‧搬入位置
12‧‧‧夾套
12a‧‧‧凸緣部
13‧‧‧重錘
14‧‧‧升降氣缸
15‧‧‧架
16‧‧‧夾套升降爪
17‧‧‧升降氣缸
18‧‧‧架
19‧‧‧重錘升降爪
20‧‧‧設備架
21‧‧‧氣缸
22‧‧‧連結架
30‧‧‧減速位置決定裝置
31‧‧‧桿構件
32‧‧‧第一檢測體
33a‧‧‧第一接近開關
33b‧‧‧第一接近開關
33c‧‧‧第一接近開關
34‧‧‧第一架
35‧‧‧擋止件
36a‧‧‧第二接近開關
36b‧‧‧第二接近開關
36c‧‧‧第二接近開關
36d‧‧‧第二接近開關
37‧‧‧減速位置檢測裝置
38‧‧‧第二檢測體
39‧‧‧第二架
40‧‧‧重錘側導引銷
106‧‧‧重錘升降裝置
118‧‧‧架
119‧‧‧重錘升降爪
130‧‧‧雷射感測器
150‧‧‧框體
A1‧‧‧高度距離
A2‧‧‧距離
Da‧‧‧距離
Db‧‧‧距離
Dc‧‧‧距離
e‧‧‧距離
h‧‧‧距離
H‧‧‧高度
l‧‧‧距離
L‧‧‧高度
n‧‧‧距離
N‧‧‧高度
P1‧‧‧位置
P2‧‧‧位置
P3‧‧‧位置
P4‧‧‧位置
Pm‧‧‧上端高度
PM‧‧‧上端高度
Pn‧‧‧上端高度
X‧‧‧軸
Y‧‧‧軸
Z‧‧‧軸
α‧‧‧高度
β‧‧‧高度
γ‧‧‧高度
圖1係顯示第一實施方式之脫箱造模線的示意圖。 圖2係第一實施方式之重錘載置設備的平面圖。 圖3係顯示第一實施方式之重錘載置設備之構造的示意圖。 圖4係第一實施方式之澆注線之重錘載置設備的前視圖。 圖5係顯示第一實施方式之減速位置決定裝置的示意圖。 圖6係顯示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夾套升降爪到達下降界限位置時之夾套升降裝置的示意圖。 圖7係顯示第一實施方式之減速位置檢測裝置的示意圖。 圖8係第一實施方式之減速位置決定裝置的放大圖。 圖9係顯示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夾套升降裝置之夾套升降爪到達下降界限位置時的夾套升降裝置與夾套之位置關係的示意圖。圖9(A)係鑄模之高度為H時之示意圖;圖9(B)係鑄模之高度為N時之示意圖;圖9(C)係鑄模之高度為L時之示意圖;圖9(D)係無鑄模時之示意圖。 圖10係顯示第一實施方式之重錘升降裝置之減速位置的示意圖。 圖11係顯示第二實施方式之重錘升降裝置的示意圖。
2‧‧‧澆注線
3‧‧‧冷卻線
5‧‧‧夾套升降裝置
6‧‧‧重錘升降裝置
7‧‧‧重錘載置設備
8‧‧‧鑄模
9‧‧‧平板台車
12‧‧‧夾套
12a‧‧‧凸緣部
13‧‧‧重錘
14‧‧‧升降氣缸
15‧‧‧架
16‧‧‧夾套升降爪
17‧‧‧升降氣缸
18‧‧‧架
19‧‧‧重錘升降爪
30‧‧‧減速位置決定裝置
X‧‧‧軸
Y‧‧‧軸
Z‧‧‧軸

Claims (9)

  1. 一種重錘載置設備,其係將重錘載置於脫箱造模線上之鑄模者,並具備: 重錘升降裝置,其使前述重錘下降而載置於前述鑄模之上;及 減速位置決定裝置,其決定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之前述重錘之下降方向之減速位置;且 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之前述重錘之下降速度包含自開始下降起直至到達前述減速位置為止之第一下降速度、與自前述減速位置起直至被載置於前述鑄模之上為止之第二下降速度;並且 前述第二下降速度與前述第一下降速度相比為低速。
  2. 如請求項1之重錘載置設備,其中進一步具備夾套升降裝置,其配置於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之上游,而將夾套套在前述鑄模之側面,且 前述減速位置決定裝置配設於前述夾套升降裝置。
  3. 如請求項1之重錘載置設備,其中前述減速位置決定裝置具備光計測機構,其配設於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且利用光來計測直至前述鑄模之上表面為止之距離,且 前述光計測機構以自該光計測機構放射之光垂直地觸及前述鑄模之上表面之方式配設。
  4. 如請求項2之重錘載置設備,其中前述減速位置決定裝置具備: 第一檢測體,其相對於前述夾套升降裝置可相對地升降;及 第一接近開關,其與前述夾套升降裝置一起升降,來檢測前述第一檢測體;且 前述第一接近開關具備對應不同之前述鑄模之高度的複數個接近開關。
  5. 如請求項4之重錘載置設備,其中前述重錘升降裝置具備檢測前述減速位置之減速位置檢測裝置,且 前述減速位置檢測裝置具備: 第二檢測體,其伴隨著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之升降動作而升降;及 第二接近開關,其安裝在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上,來檢測前述第二檢測體;且 前述第二接近開關具備對應不同之前述鑄模之高度的複數個接近開關。
  6. 如請求項5之重錘載置設備,其中前述減速位置決定裝置進一步具備在前述鑄模之高度方向上延伸之桿構件,且 於前述桿構件之上端配設前述第一檢測體,並且 前述桿構件之下端以可抵接於形成在前述夾套之凸緣部之方式配置。
  7. 如請求項6之重錘載置設備,其中前述第一檢測體在前述鑄模之高度方向上延伸,且為下端開口之圓筒形狀。
  8. 一種重錘載置方法,其係使用如請求項2之重錘載置設備而將重錘載置於脫箱造模線上之鑄模者,並具有: 套夾套步驟,其利用前述夾套升降裝置使前述夾套下降而套在前述鑄模之側面; 減速位置決定步驟,其利用前述減速位置決定裝置來決定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之前述重錘之下降方向之前述減速位置; 第一重錘下降步驟,其利用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使前述重錘以前述第一下降速度下降至前述減速位置;及 第二重錘下降步驟,其利用前述重錘升降裝置自前述減速位置起直至將前述重錘載置於前述鑄模為止,使前述重錘以前述第二下降速度下降。
  9. 一種重錘載置方法,其係使用如請求項3之重錘載置設備而將重錘載置於脫箱造模線上之鑄模者,並具有: 計測步驟,其利用前述光計測機構計測自該光計測機構起直至前述鑄模之上表面為止之距離; 減速位置決定步驟,其基於由前述計測步驟計測之距離來決定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之前述重錘之下降方向之減速位置; 第一重錘下降步驟,其利用前述重錘升降裝置使前述重錘以前述第一下降速度下降至前述減速位置;及 第二重錘下降步驟,其利用前述重錘升降裝置自前述減速位置起直至將前述重錘載置於前述鑄模為止,使前述重錘以前述第二下降速度下降。
TW106105199A 2016-05-07 2017-02-17 於脫箱造模線之重錘載置設備及重錘載置方法 TW2017395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93512 2016-05-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9542A true TW201739542A (zh) 2017-11-16

Family

ID=60268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5199A TW201739542A (zh) 2016-05-07 2017-02-17 於脫箱造模線之重錘載置設備及重錘載置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73472B2 (zh)
CN (1) CN108367342B (zh)
TW (1) TW201739542A (zh)
WO (1) WO201719542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31822A (en) * 1970-12-24 1973-05-08 Hartman M W Manuf Co Inc Foundry mold jacket and weight shifter
JPS5577972A (en) * 1978-12-08 1980-06-12 Nippon Kokan Keishiyu Kk Mold treating method
JPS58189051U (ja) * 1982-06-10 1983-12-15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枠合せ装置
US6216767B1 (en) * 2000-01-07 2001-04-17 Vulcan Engineering Company, Inc. Mold handling apparatus
JP2010221255A (ja) * 2009-03-24 2010-10-07 Sintokogio Ltd 重錘の上・下両面の清掃装置
JP6064497B2 (ja) * 2012-10-02 2017-01-25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鋳造用鋳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95421A1 (ja) 2017-11-16
JPWO2017195421A1 (ja) 2019-03-07
JP6673472B2 (ja) 2020-03-25
CN108367342A (zh) 2018-08-03
CN108367342B (zh) 2020-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45430B1 (ko) 주조 설비 및 주조 설비에 있어서의 주형의 조형 데이터와 용탕의 용탕 상태 데이터의 관리 방법
CN104858404B (zh) 铸件毛坯的吊出方法以及装置
KR100590418B1 (ko) 자동 금형 주조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4936726B (zh) 试件采集方法、试件数据管理方法以及试件模型
CN108348987B (zh) 上下铸型的错型检测装置以及错型检测方法
JP6856077B2 (ja) 鋳造設備における情報表示システム
CN110227804A (zh) 一种银锭自动浇铸设备
US11045866B2 (en) Method for preventing defect caused by shift in cavity parts
TW201739542A (zh) 於脫箱造模線之重錘載置設備及重錘載置方法
JP5724700B2 (ja) 無枠造型注湯冷却ラインにおけるジャケット緩め方法及びジャケット緩め装置
WO2018142977A1 (ja) 鋳造設備を構成する複数の装置の異常の原因を検出するシステム
CN108555274B (zh) 异型坯中间包快换方法
KR20180079369A (ko) 주조 장치 및 주조 방법
CN110072652B (zh) 铸造设备的工作方法以及工作装置
JPH04167965A (ja) 鋳型冷却装置
JP2012081485A (ja) 鋳型造型装置
CN111215611A (zh) 一种消失模铸造自动浇注系统
CN210387561U (zh) 一种半自动浇注机
CN214517459U (zh) 一种砂箱自动合箱装置
JP2011206818A (ja) 竪型鋳造機用金型
JPH0232063B2 (ja) Tategatadaikasutokinokanagatakokansochi
CN112808988A (zh) 一种浇注升降车
JP2000176633A (ja) 鋳物の取出し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H0524150U (ja) 鋳型の型抜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