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5716A - 數據傳輸的方法、基站及終端設備 - Google Patents

數據傳輸的方法、基站及終端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35716A
TW201735716A TW106110881A TW106110881A TW201735716A TW 201735716 A TW201735716 A TW 201735716A TW 106110881 A TW106110881 A TW 106110881A TW 106110881 A TW106110881 A TW 106110881A TW 201735716 A TW201735716 A TW 20173571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terminal device
relay node
relay
li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08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5157B (zh
Inventor
曾元清
Original Assignee
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57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57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51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515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165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reducing network power consum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 H04W36/03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in pre-organised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34Reselection control
    • H04W36/38Reselection control by fixed network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8/00User notification, e.g. alerting and paging, for incoming communication, change of service or the like
    • H04W68/005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for alerting of incoming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1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 and access point, i.e. wireless air interf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實施例提出了一種數據傳輸的方法,包括:基站接收終端設備發送的終端信息;所述基站根據所述終端信息,確定所述終端設備通過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所述基站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本發明實施例中,基站可以指示終端設備將蜂窩鏈路切換至經過第一中繼節點的直連鏈路,從而保證終端設備與基站之間的通信質量。

Description

數據傳輸的方法、基站及終端設備
本發明實施例涉及通信領域,並且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數據傳輸的方法、基站及終端設備。
傳統移動通信一般採用基於蜂窩網的通信方式。具體地,在蜂窩網中,當源終端需要向目標終端傳輸數據時,該源終端首先需要與基站建立連接,然後經由基站將源終端的數據發送至目標終端。
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版本12(Release 12,R12)中引入了設備到設備(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技術,也可以稱為終端直連技術。在D2D通信技術中,終端可以利用基站分配的資源,與其它終端直接進行通信。
整個D2D過程大致可分為D2D發現過程和D2D通信過程,其中,在D2D發現過程,D2D終端會去檢測其他D2D終端廣播的發現信號,從而在近距離範圍內檢測其他D2D終端的存在,並識別其他D2D終端的身份信息。在D2D通信過程中,D2D終端之間可以近距離進行語音通話或多媒體信息共享等多種形式的數據交換。
LTE的版本13(Release 13,R13)引入了基於D2D的終端中繼技術。即D2D協作中繼通信技術。利用D2D協作中繼通信技術,當終端處於無網絡覆蓋的環境,或終端的網絡覆蓋較差時,該終端可以將處於網絡覆蓋中的其他終端作為跳板,接入基站(或接入網絡)。作為跳板的終端可以稱為中繼終端,或中繼節點。也就是說,發送終端可以基於發送終端與中繼終端之間的直連鏈路(Sidelink,SL)以及中繼終端與基站之間的Uu接口(包括下行(Downlink,DL)與上行(Uplink,UL)),從而通過中繼終端與基站進行數據交換。
在現有技術中,終端基於信號好壞進行SL和Uu的選擇。基站會廣播一個評價信號好壞的門限值,當終端與基站之間的Uu接口信號低於該門限值,則終端會選擇並要求與中繼節點建立連接;當該Uu接口信號高於該門限值,則終端會停止使用中繼節點建立連接。
在未來無線通信系統中,除了傳統意義上的終端,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其他類型的終端,例如,智能手環、無線電視、智能眼鏡、機器人、手錶等可穿戴設備(wearable device),這些特殊類型的終端成本較低,可以支持不同的帶寬和發射功率。此外,在D2D協作中繼通信技術,不同中繼終端的狀態可能不同,例如,電量或負載達到某一閾值的中繼終端可能無法為新的終端提供接入服務。
但是,在現有技術中,終端直連技術中的鏈路選擇及重選是完全基於終端決策的,網絡側僅會通過廣播信號好壞的門限值以及資源分配進行部分控制,無法根據終端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這樣的通信方式不夠靈活。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數據傳輸的方法,能夠對終端設備與基站之間的通信進行鏈路切換,且該通信方式能夠靈活實現。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數據傳輸的方法,包括:
基站接收終端設備發送的終端信息;
所述基站根據所述終端信息,確定所述終端設備通過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所述基站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本發明實施例中,基站可以指示終端設備將蜂窩鏈路切換至經過第一中繼節點的直連鏈路,從而保證終端設備與基站之間的通信質量。
可選地,在所述基站根據所述終端信息,確定所述終端設備通過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的中繼信息;
所述基站根據所述終端信息,確定所述終端設備通過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包括:
所述基站根據所述終端信息以及所述中繼信息,確定所述終端設備通過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其中,所述中繼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基站根據所述終端信息,確定所述終端設備通過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第一請求消息,所述第一請求消息用於請求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作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中繼;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第一反饋消息,所述第一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同意作為所述中繼。
可理解,在所述基站接收終端設備發送的終端信息之前,還可以包括: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判斷準則,以便於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根據所述判斷準則確定是否作為所述中繼。其中,所述判斷準則可以包括預設的電量閾值和/或預設的負載閾值。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基站根據所述終端信息,確定所述終端設備通過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包括:
所述基站向第二中繼節點發送第二請求消息,所述第二請求消息用於請求所述第二中繼節點作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中繼;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二中繼節點的第二反饋消息,所述第二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二中繼節點拒絕作為所述中繼;
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第三請求消息,所述第三請求消息用於請求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作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中繼;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第三反饋消息,所述第三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同意作為所述中繼。
結合第一方面或者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第二通知消息,所述第二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將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結合第一方面或者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中繼資源配置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使用所述中繼資源協助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所述通信。
結合第一方面或者上述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基站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無線資源配置信息,以便於所述終端設備使用所述無線資源進行所述通信。
作為一例,在所述基站接收終端設備發送的終端信息之前,還可以包括:所述基站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進行信號質量的測量。
可選地,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終端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項:中繼請求信息;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所述終端設備的業務優先級或鏈路傾向。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數據傳輸的方法,包括:
終端設備向基站發送終端信息;
所述終端設備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其中,所述第一通知消息是所述基站根據所述終端信息所確定的。
本發明實施例中,終端設備接收基站的通知,並據此將蜂窩鏈路切換至經過第一中繼節點的直連鏈路,能夠保證終端設備與基站之間的通信質量。
結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還可以包括:所述終端設備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無線資源配置信息;所述終端設備使用所述無線資源,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結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還可以包括:所述終端設備使用預先分配的無線資源,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可選地,在所述終端設備向基站發送終端信息之前,還包括:所述終端設備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配置信息;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配置信息進行信號質量的測量。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種數據傳輸的方法,包括:
第一中繼節點接收基站發送的第一請求消息,所述第一請求消息用於請求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作為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中繼;
如果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同意作為所述中繼,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向所述基站發送第一反饋消息,所述第一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同意作為所述中繼,或
如果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拒絕作為所述中繼,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向所述基站發送第二反饋消息,所述第二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拒絕作為所述中繼。
本發明實施例中,由基站與第一中繼節點進行協調交互,第一中繼節點能夠協助基站將終端設備的蜂窩鏈路切換至經過第一中繼節點的直連鏈路。或者,第一中繼節點可以拒絕請求,並由基站將終端設備的蜂窩鏈路切換至另一不經過第一中繼節點的直連鏈路。從而能夠保證終端設備與基站之間的通信質量。
可選地,在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接收基站發送的第一請求消息之後,還可以包括: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根據判斷準則,判斷是否同意作為所述中繼。
相應地,可理解,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所述判斷準則。其中,所述判斷準則可以包括預設的電量閾值和/或預設的負載閾值。
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根據判斷準則,判斷是否同意作為所述中繼,包括: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根據所述判斷準則和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中繼信息,判斷是否同意作為所述中繼。其中,所述中繼信息可以包括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結合第二方面,在另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向所述基站發送第一反饋消息之後,還可以包括: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第二通知消息,所述第二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將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結合第二方面,在再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向所述基站發送第一反饋消息之後,還可以包括: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中繼資源配置信息;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使用所述中繼資源協助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所述通信。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種數據傳輸的方法,包括:
終端設備接收第一中繼節點發送的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第一通知消息,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本實施例中,終端設備可以根據第一中繼節點的通知,將經過第一中繼節點的直連鏈路切換至第一鏈路,從而保證終端設備與基站之間的通信質量。
可理解,在所述終端設備接收第一中繼節點發送的第一通知消息之前,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結合第四方面,在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蜂窩鏈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蜂窩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可選地,所述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包括:所述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的接入資源,所述接入資源是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向所述基站申請的;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接入資源,接入所述基站;在所述接入之後,通過所述蜂窩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結合第四方面,在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直連鏈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直連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結合第四方面,在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選擇多條鏈路中的一個作為所述第一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其中,所述多條鏈路包括所述終端設備與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直連鏈路,以及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蜂窩鏈路。
可選地,所述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信號強度,確定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蜂窩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可選地,所述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信號強度,確定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直連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其中,所述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可以包括: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信號強度,以及根據所述第二中繼節點的中繼信息,確定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直連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其中,所述中繼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中繼節點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種數據傳輸的方法,包括:
第一中繼節點確定停止作為終端設備與基站之間的中繼;
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本發明實施例中,中繼節點可以確定終端設備與基站之間的路徑切換,將經過中繼節點的直連鏈路切換至第一鏈路,這樣能夠保證終端設備與基站之間的通信質量。
可選地,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確定停止作為終端設備與基站之間的中繼,包括: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根據中繼信息,確定停止作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中繼。其中,所述中繼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結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蜂窩鏈路。
可選地,還可包括: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向所述基站發送請求消息,所述請求消息用於代替所述終端設備向所述基站請求接入資源;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所述接入資源;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將所述接入資源發送至所述終端設備,以便於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接入資源接入所述基站。
結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直連鏈路。
結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選擇多條鏈路中的一個作為所述第一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其中,所述多條鏈路包括所述終端設備與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直連鏈路,以及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蜂窩鏈路。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種基站,包括接收單元、發送單元和確定單元,能夠用於實現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實現方式中的數據傳輸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種終端設備,包括發送單元、接收單元和通信單元。能夠用於實現上述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任一實現方式中的數據傳輸的方法;或者,該終端設備能夠用於實現上述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任一實現方式中的數據傳輸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種中繼節點,該中繼節點是指實現中繼功能的終端設備。中繼節點包括接收單元、發送單元和判斷單元,該中繼節點能夠用於實現上述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任一實現方式中的數據傳輸的方法。或者該中繼節點包括接收單元、發送單元和確定單元,該中繼節點能夠用於實現上述第五方面或者第五方面的任一實現方式中的數據傳輸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種基站,包括接收器、發送器和處理器,能夠用於實現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實現方式中的數據傳輸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種終端設備,包括發送器、接收器和處理器。能夠用於實現上述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任一實現方式中的數據傳輸的方法;或者,該終端設備能夠用於實現上述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任一實現方式中的數據傳輸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種中繼節點,該中繼節點是指實現中繼功能的終端設備,中繼節點包括接收器、發送器和處理器。該中繼節點能夠用於實現上述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任一實現方式中的數據傳輸的方法;或者該中繼節點能夠用於實現上述第五方面或者第五方面的任一實現方式中的數據傳輸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存儲有程序,所述程序使得基站執行上述第一方面,及其各種實現方式中的任一種用於數據傳輸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存儲有程序,所述程序使得終端設備執行上述第二方面,及其各種實現方式中的任一種用於數據傳輸的方法;或者,所述程序使得終端設備執行上述第四方面,及其各種實現方式中的任一種用於數據傳輸的方法。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存儲有程序,所述程序使得中繼節點執行上述第三方面,及其各種實現方式中的任一種用於數據傳輸的方法;或者,所述程序使得中繼節點執行上述第五方面,及其各種實現方式中的任一種用於數據傳輸的方法。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圖式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圖式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圖式獲得其他的圖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圖式,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應理解,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以應用於各種通信系統,例如:全球移動通訊(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統、碼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統、寬帶碼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統、通用分組無線業務(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LTE頻分雙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統、LTE時分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等。
還應理解,本發明實施例中,基站也可以稱為網絡設備或網絡側設備等,基站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還可以是LTE中的演進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是未來5G網絡中的基站設備等,本發明對此並不限定。
還應理解,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終端設備可以經無線接入網(Radio Access Network,RAN)與一個或多個核心網(Core Network)進行通信,終端設備可稱為接入終端、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UE)、用戶單元、用戶站、移動站、移動台、遠方站、遠程終端、移動設備、用戶終端、終端、無線通信設備、用戶代理或用戶裝置。終端設備可以是蜂窩電話、無繩電話、會話啟動協議(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電話、無線本地環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個人數字處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手持設備、計算設備或連接到無線調制解調器的其它處理設備、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以及未來5G網絡中的終端設備等。
圖1是蜂窩通信與D2D通信的一個場景示意圖。圖1中示出了終端設備10、終端設備12、終端設備14和基站21。
其中,終端設備12可以通過路徑2與基站21進行通信(即蜂窩鏈路)。或者,終端設備12也可以通過路徑1(即直連鏈路或者中繼鏈路),經過作為中繼節點的終端設備10與基站21進行通信。或者,作為另一種情形,也可以經過作為中繼節點的終端設備14與基站21進行通信。
並且,終端設備12可以根據基站21廣播發送的信號好壞的門限值進行路徑選擇。
當終端設備12為特殊類型終端時,例如終端設備12為無法與基站進行通信的可穿戴設備,終端設備12通過中繼節點與網絡進行連接時,可以盡可能重用現有技術中的終端直連技術以及終端中繼技術。
然而現有的終端直連技術中,鏈路選擇及重選是完全基於終端決策的,網絡側僅會通過廣播信號好壞的門限值以及資源分配進行部分控制,無法完全進行控制。此外,由於在可穿戴設備中,覆蓋並非採用中繼鏈路的唯一需求,部分終端希望能夠通過中繼鏈路節省電量或者進行業務彙聚,因此信號好壞也並非評判中繼鏈路使用與否的唯一準則。因此本專利試圖通過網絡和中繼終端的交互,對於終端中繼鏈路的選擇和重選進行更好地控制。
圖2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數據傳輸的方法流程圖。圖2中所示的方法包括:
步驟S201,基站21向終端設備12發送配置信息。
可理解,在步驟S201之前,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通過兩者之間的蜂窩鏈路進行數據傳輸。
可選地,基站21可以通過廣播的形式發送該配置信息。這樣,處於該基站21覆蓋範圍內的所有的終端設備都可以收到該配置信息。例如,另一終端設備10也可以接收到該配置信息。
可選地,基站21通過蜂窩鏈路與終端設備12進行通信的過程中,如果判斷需要進行鏈路切換,那麼可以執行步驟S201。
舉例來說,如果基站21發現終端設備12距離基站21的距離在增大,或者,基站21發現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質量變差,則可以執行步驟S201。
步驟S201可以理解為是,基站21配置終端設備12進行信號質量測量,具體地,基站21配置終端設備12進行Uu和/或SL測量。其中,Uu是指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接口,SL是指終端設備12與其他終端設備之間的接口。
步驟S202,終端設備12向基站21上報終端信息。
可選地,終端設備12在接收到配置信息之後,可以進行信號質量測量。這樣,終端設備12可以確定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
可選地,終端設備12在接收到配置信息之後,還可以發起D2D發現過程,從而確定終端設備12與其附近的其他終端設備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例如,終端設備12可以確定與另一終端設備10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這裡,將另一終端設備10稱為第一中繼節點11。
相應地,終端信息可以包括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和/或,包括終端設備12與第一中繼節點11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
另外,該終端信息還可以包括終端設備的業務優先級或鏈路傾向。例如,該業務優先級可以包括第一業務的優先級為1,第二業務的優先級為2。例如,該鏈路傾向可以包括:第一業務傾向於使用經過第一中繼節點11的中繼鏈路,第二業務傾向於使用經過另一個中繼節點的中繼鏈路,第三業務傾向於使用與基站之間的蜂窩鏈路,等等。
其中,業務優先級或鏈路傾向可以是用戶偏好提前設置在終端設備12上的。也就是說,可以是由用戶根據自己的偏好或業務需求進行提前設置的。
應注意,本發明實施例中,步驟S201是可選地,作為一個實施例,如果未執行步驟S201,終端設備12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執行步驟S202。舉例來說,終端設備12通過蜂窩鏈路與基站21進行通信的過程中,如果期望進行鏈路切換,可以執行步驟S202。舉例來說,若終端設備12測量到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質量低於預設的信號閾值時,執行步驟S202,請求將蜂窩鏈路切換為SL。舉例來說,若終端設備12檢測到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鏈路帶寬不滿足特定的業務(例如業務A)時,執行步驟S202,請求將該業務A的傳輸鏈路由蜂窩鏈路切換為SL。
此時,該終端信息包括中繼請求信息。該中繼請求信息表示該終端設備12期望使用中繼節點與基站21進行後續的通信。
可理解,即使不執行步驟S201,終端信息也可以進一步包括前述的信號質量信息、業務優先級或鏈路傾向。也就是說,終端設備12可以主動發起信號質量測量,獲得前述的信號質量信息。
可理解,如果步驟S201中的配置信息是基站21以廣播的形式發送的,基站21可以接收多個終端設備的終端信息。
步驟S203,第一中繼節點11向基站21發送中繼信息。
中繼信息可以包括第一中繼節點11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其中,狀態信息可以包括第一中繼節點11的網絡狀態等。例如,網絡狀態可以表示數據是否打開。
可見,該中繼信息表示第一中繼節點11是否可以作為中繼終端,將其他終端(如終端設備12)接入基站21。
可理解,基站21可以接收多個終端設備發送的中繼信息。
應注意,本發明實施例對步驟S202和步驟S203的執行順序不作限定。例如,可以先執行步驟S202,再執行步驟S203;或者可以先執行步驟S203再執行步驟S202;或者,可以同時執行步驟S202和步驟S203。
可選地,本發明實施例中,步驟S202中,終端設備12也可以向基站21發送終端設備12的中繼信息,包括終端設備12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也就是說,該終端設備12也可以作為其他終端的中繼。
可選地,本發明實施例中,步驟S203中,第一中繼節點11也可以向基站21發送第一中繼節點11的終端信息,包括第一中繼節點11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等。也就是說,終端設備10也可以請求其他的終端作為終端設備10與基站21之間的中繼。
步驟S204,基站21根據在步驟S202中接收到的終端信息,確定該終端設備12通過第一中繼節點11與基站21進行後續的通信。
基站21可以根據終端信息,為終端設備12選擇第一中繼節點11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通信的中繼。
可選地,基站21可以根據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質量、終端設備12與第一中繼節點11之間的信號質量、第一中繼節點11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質量,確定第一中繼節點11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通信的中繼。舉例來說,若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質量變弱(例如,低於某個預設的第一閾值),但是終端設備12與第一中繼節點11之間的信號質量以及第一中繼節點11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質量都較強(例如,高於某個預設的第二閾值),那麼基站21可以確定第一中繼節點11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通信的中繼。
可選地,基站21可以根據終端設備的業務優先級或鏈路傾向,確定第一中繼節點11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通信的中繼。舉例來說,假設第一業務的優先級為1,若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質量變弱,但是終端設備12與第一中繼節點11之間的信號質量以及第一中繼節點11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質量都較強,那麼基站21可以確定第一中繼節點11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第一業務的通信的中繼。以保證優先級為1的第一業務的傳輸。舉例來說,假設該鏈路傾向包括:第一業務傾向於使用經過第一中繼節點11的中繼鏈路,且該終端設備12的待傳輸業務為第一業務,那麼,基站21可以確定第一中繼節點11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通信的中繼。
可選地,基站21可以根據中繼請求信息,確定第一中繼節點11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通信的中繼。舉例來說,基站21可以根據位置信息和/或信號質量信息,執行步驟S204。例如,若基站21確定第一中繼節點11位於終端設備12附近,且第一中繼節點11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質量由於某個預設的閾值,則可以確定第一中繼節點11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通信的中繼。
可見,本發明實施例中,基站21可以根據終端設備12的用戶偏好及業務需求,優化中繼鏈路選擇,能夠為終端設備12選擇更好的傳輸鏈路。
可選地,基站21可以根據步驟S202中收到的終端信息以及步驟S203中收到的中繼信息,確定第一中繼節點11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通信的中繼。舉例來說,若終端設備12與第一中繼節點11之間的信號質量強(例如,高於某個預設的第二閾值),且第一中繼節點11的電量高(例如,高於某個預設的電量閾值),那麼,基站21可以確定第一中繼節點11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通信的中繼。
步驟S205,基站21向終端設備12發送第一通知消息,該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12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
其中,第一通知消息中可以包括第一中繼節點11的標識。
該第一通知消息可以理解為,指示終端設備12將數據業務由Uu接口切換為SL接口。也就是說,指示終端設備12將數據業務的傳輸鏈路由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蜂窩鏈路轉為終端設備12與第一中繼節點11之間的Sidelink。
可選地,在步驟S204之後,還可以包括步驟S206:
步驟S206,基站21向第一中繼節點11發送第二通知消息,該第二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12將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
也就是說,該第二通知消息用於指示第一中繼節點11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進行通信的中繼。其中,第二通知消息中可以包括終端設備12的標識。
可選地,在步驟S204之後,還可以包括步驟S207:
步驟S207,基站21向終端設備12發送無線資源配置信息,以便於終端設備12使用所述無線資源進行所述通信。
具體地,基站21可以向終端設備12發送無線資源配置,進一步地,終端設備12在通過第一中繼節點11與基站21進行通信的過程中,使用該無線資源。
可理解,步驟S207中的無線資源是終端設備12與第一中繼節點11之間進行的通信的D2D傳輸資源。
可選地,在步驟S204之後,還可以包括步驟S208:
步驟S208,基站21向第一中繼節點11發送中繼資源配置信息,以便於第一中繼節點11使用所述中繼資源協助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通信。
應注意,步驟S205和步驟S207可以同時執行,步驟S205中的第一通知消息和步驟S207中無線資源配置可以在同一個消息中指示。步驟S206和步驟S208可以同時執行,步驟S206中的第二通知消息和步驟S208中的中繼資源配置可以在同一個消息中指示。
應注意,本發明實施例對步驟S205和步驟S206的執行順序不作限定。例如,可以先執行步驟S206再執行步驟S205。本發明實施例對步驟S207和步驟S208的執行順序不作限定。例如,可以先執行步驟S208再執行步驟S207。
進一步地,可以執行步驟S209。
步驟S209,終端設備12通過第一中繼節點11與基站21進行通信。
也就是說,終端設備12通過終端設備12與第一中繼節點11之間的直連鏈路(SL),與基站21進行通信。
具體地,終端設備12可以通過與第一中繼節點11之間的直連鏈路,將上行數據發送至第一中繼節點11,再由該第一中繼節點11將上行數據轉發至基站21。
可選地,若前述執行了步驟S207,終端設備12可以使用該無線資源,與第一中繼節點11進行通信。也就是說,終端設備12在通過第一中繼節點11與基站進行通信的過程中,使用該無線資源進行數據傳輸。
可選地,若前述沒有執行步驟S207,終端設備12可以使用預先分配的無線資源,與第一中繼節點11進行通信。也就是說,終端設備12在通過第一中繼節點11與基站進行通信的過程中,使用該預先分配的無線資源進行數據傳輸。
可選地,若前述執行了步驟S208,第一中繼節點11可以使用步驟S208所配置的中繼資源,協助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通信。
可見,本發明實施例中,可以由基站21根據終端信息,進行中繼鏈路的確定,以將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傳輸由蜂窩鏈路切換至直連鏈路,從而能夠保證終端設備12選擇更好的傳輸鏈路,保證傳輸的效率。
可選地,作為另一個實施例,如圖3所示,在步驟S204之後,可以包括:
步驟S2041,基站21向第一中繼節點11發送第一請求消息,該第一請求消息用於請求第一中繼節點11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中繼。
進一步地,第一中繼節點11可以根據中繼信息判斷是否可以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中繼。
具體地,第一中繼節點11可以根據預定義的判斷準則進行判斷。這裡,該預定義的判斷準則可以包括預設的電量閾值和/或預設的負載閾值等。
其中,該預定義的判斷準則可以是預先配置在第一中繼節點11上的,或者,該預定義的判斷準則可以是由基站21通過配置信息發送的。可理解,在步驟S201中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該預定義的判斷準則。或者,步驟S201中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預設的電量閾值和/或預設的負載閾值。
也就是說,第一中繼節點11接收到第一請求消息之後,根據判斷準則和中繼信息判斷是否允許終端設備12使用中繼(即第一中繼節點11)與基站21進行通信。
具體地,第一中繼節點11可以根據預設的電量閾值,以及第一中繼節點11的電量,進行判斷。如果第一中繼節點11的電量高於該電量閾值,可以確定判斷的結果為允許。如果第一中繼節點11的電量低於該電量閾值,可以確定判斷的結果為拒絕。
或者,具體地,第一中繼節點11可以根據預設的負載閾值,以及第一中繼節點11的負載,進行判斷。如果第一中繼節點11的負載低於該負載閾值,可以確定判斷的結果為允許。如果第一中繼節點11的負載高於該負載閾值,可以確定判斷的結果為拒絕。
舉例來說,若第一中繼節點11的電量高(例如,高於預設的電量閾值),和/或,第一中繼節點11的負載低(例如,低於預設的負載閾值),則可以確定判斷的結果為允許。也就是說,允許終端設備12使用中繼(即第一中繼節點11)與基站21進行通信。
步驟S2042,第一中繼節點11向基站21發送第一反饋消息,該第一反饋消息用於表示第一中繼節點11同意作為所述中繼。
或者,該第一反饋消息也可以認為是第一中繼節點11的中繼確認消息。
這樣,基站21在收到第一中繼節點11的第一反饋消息之後,再執行步驟S205。也就是說,基站21在收到第一中繼節點11的中繼確認之後,再執行步驟S205。
應注意,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步驟S203是可選地,即在步驟S204中,基站21可以根據終端信息確定第一中繼節點11作為中繼。
可理解,參照圖2部分的描述,步驟S206至步驟S208是可選的。即,本實施例中的步驟S206至步驟S208可以不執行。
可選地,作為另一個實施例,如圖4所示,包括:
步驟S201,基站21發送配置信息。
具體地,該步驟可以參見前述圖2的實施例中步驟S201的描述,為避免重複,這裡不再贅述。
步驟S202,終端設備12向基站21上報終端信息。
可選地,終端設備12在接收到配置信息之後,可以發起D2D發現過程,從而確定終端設備12與其附近的其他終端設備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例如,終端設備12可以確定與另一終端設備10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終端設備12也可以確定與另一終端設備14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這裡,將另一終端設備10稱為第一中繼節點11,將另一終端設備14稱為第二中繼節點13。
相應地,終端信息還可以包括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和/或,包括終端設備12與第一中繼節點11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以及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
可選地,終端信息還可以包括業務優先級或鏈路傾向。
具體地,該步驟可以參見前述圖2的實施例中步驟S202的描述,為避免重複,這裡不再贅述。
步驟S2030,基站21接收第一中繼節點11發送的中繼信息,基站21接收第二中繼節點13發送的中繼信息。
第一中繼節點11發送的中繼信息可以包括第一中繼節點11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第二中繼節點13發送的中繼信息可以包括第一中繼節點11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應注意,本發明實施例對步驟S202和步驟S2030的執行順序不作限定。例如,可以先執行步驟S202,再執行步驟S2030;或者可以先執行步驟S2030再執行步驟S202;或者,可以同時執行步驟S202和步驟S2030。
應注意,本實施例中的步驟S2030是可選地,即步驟S2030可以不執行。
步驟S2031,基站21根據終端信息和中繼信息,確定第二中繼節點13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通信的中繼。
可選地,如果存在多個中繼節點可以作為終端設備12的中繼,則基站21可以根據終端信息和中繼信息對多個中繼節點進行排序。
或者,可選地,如果未執行步驟S2030,基站21可以根據終端信息,對多個中繼節點進行排序。例如,可以根據位置信息、多個中繼節點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等,進行排序。
假設,該多個中繼節點中的最優選擇是第二中繼節點13,次優選擇是第一中繼節點11。
也就是說,基站21可以確定多條中繼路徑,該多條中繼路徑均可以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可選路徑,並且,基站21可以對該多條中繼路徑進行排序。例如,通過第二中繼節點13的中繼路徑為最優路徑,通過第一中繼節點11的中繼路徑為次優路徑。
舉例來說,若第二中繼節點13的電量高於第一中繼節點11的電量,和/或,若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信號質量優於終端設備12與第一中繼節點11之間的信號質量,那麼,基站21可以確定第二中繼節點13作為中繼。
步驟S2032,基站21向第二中繼節點13發送第二請求消息,該第二請求消息用於請求第二中繼節點13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中繼。
進一步地,第二中繼節點13可以根據第二中繼節點13的中繼信息判斷是否可以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中繼。
具體地,第二中繼節點13可以根據預定義的判斷準則進行判斷。這裡,該預定義的判斷準則可以包括預設的電量閾值和/或預設的負載閾值等。
其中,該預定義的判斷準則可以是預先配置在第二中繼節點13上的,或者,該預定義的判斷準則可以是由基站21通過配置信息發送的。可理解,在步驟S201中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該預定義的判斷準則。或者,步驟S201中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預設的電量閾值和/或預設的負載閾值。
也就是說,第二中繼節點13接收到第二請求消息之後,根據第二中繼節點13的中繼信息判斷是否允許終端設備12使用中繼(即第二中繼節點13)與基站21進行通信。
舉例來說,若第二中繼節點13的電量低(例如,低於預設的電量閾值),和/或,第二中繼節點13的負載高(例如,高於預設的負載閾值),則可以確定判斷的結果為不允許(拒絕)。也就是說,不允許終端設備12使用中繼(即第二中繼節點13)與基站21進行通信。
步驟S2033,第二中繼節點13向基站21發送第二反饋消息,該第二反饋消息用於表示第二中繼節點13拒絕作為所述中繼。
由於第二中繼節點13不允許終端設備12通過其進行中繼流程,則基站21需要選擇新的中繼節點。也就是說,基站21需要觸發新一輪的中繼選擇過程。
步驟S204,基站21根據終端信息和中繼信息,確定第一中繼節點11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通信的中繼。
該過程與步驟S2031類似,如果在步驟S2031中基站21確定的是最優的中繼路徑,即第二中繼節點13,則在步驟S204中基站21確定次優的中繼路徑,即第一中繼節點11。
步驟S2034,基站21向第一中繼節點11發送第三請求消息,該第三請求消息用於請求第一中繼節點11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中繼。
進一步地,第一中繼節點11可以根據中繼信息判斷是否可以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中繼。
具體地,第一中繼節點11可以根據預定義的判斷準則進行判斷。這裡,該預定義的判斷準則可以包括預設的電量閾值和/或預設的負載閾值等。
該步驟步驟S2034與前述圖3的實施例中的步驟S2041類似,為避免重複,這裡不再贅述。
步驟S2035,第一中繼節點11向基站21發送第三反饋消息,該第三反饋消息用於表示第一中繼節點11同意作為所述中繼。
該步驟步驟S2034與前述圖3的實施例中的步驟S2042類似,為避免重複,這裡不再贅述。
進一步地,在步驟S2035之後,基站21可以執行步驟S205。
可見,本發明實施例中,基站21與中繼節點之間交互協調,可以結合終端信息,優化中繼鏈路選擇,能夠為終端設備12選擇更好的傳輸鏈路。
本發明實施例中,基站21可以根據終端信息,或者根據終端信息和中繼信息,為終端設備12確定優化的中繼鏈路,保證終端設備12的中繼鏈路的數據傳輸。
圖5是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數據傳輸的方法的流程圖。圖5所示的方法包括:
步驟S501,第一中繼節點11確定停止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中繼。
可理解,在步驟S501之前,終端設備12通過第一中繼節點11與基站21進行通信。也就是說,在步驟S501之前,第一中繼節點11是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中繼。
即,在步驟S501之前,終端設備12通過終端設備12與第一中繼節點11之間的直連鏈路,與基站21進行通信。
或者,圖5所示的方法可以在上述圖2至圖4的任一實施例之後執行。
步驟S501也可以理解為,第一中繼節點11確定將終止與終端設備12之間的直連鏈路(SL)。
可選地,在步驟S501之前,終端設備12可以進行信號測量,並將測量信息發送至第一中繼節點11。相應地,在步驟S501中,第一中繼節點11可以根據該測量信息,確定停止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中繼。舉例來說,該測量信息可以是參考信號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
可選地,第一中繼節點11可以根據中繼信息,確定停止作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中繼。
這裡,中繼信息包括第一中繼節點11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可選地,第一中繼節點11可以根據預設的判斷準則,確定停止作為所述中繼。這裡,該預定義的判斷準則可以包括預設的電量閾值和/或預設的負載閾值等。其中,該預設的判斷準則可以是預先配置在第一中繼節點11上的,或者,該預設的判斷準備可以是基站21通過配置信息發送至第一中繼節點11的。
例如,當第一中繼節點11的電量低於預設的電量閾值時,和/或,當第一中繼節點11的負載信息高於預設的負載閾值時,第一中繼節點11可以確定不再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中繼。
可選地,當第一中繼節點11不願意繼續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中繼時,可以確定停止作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中繼。
步驟S502,第一中繼節點11向終端設備12發送第一通知消息,該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終端設備12通過第一鏈路與基站21進行通信。
或者,第一通知消息用於告知終端設備12將釋放終端設備12與第一中繼節點11之間的直連鏈接,並指示終端設備12通過第一鏈路與基站21進行通信。
可選地,作為一個實施例,步驟S502中的第一鏈路可以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蜂窩鏈路。
那麼,在步驟S502之後,可以執行步驟S503。
步驟S503,終端設備12根據第一通知消息,通過第一鏈路與基站21進行通信。
也就是說,終端設備12根據步驟S502中接收到的第一通知消息,通過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蜂窩鏈路與基站21進行通信。
可選地,在步驟S503之前,如圖5所示,還可以包括:
步驟S5021,第一中繼節點11向基站21發送請求消息,所述請求用於代替終端設備12向基站21請求接入資源。
請求消息還可以同時包括終端設備12將與基站21進行通信的指示信息。也就是說,第一中繼節點11可以告知基站21該終端設備12希望與其進行通信。
步驟S5022,基站21向第一中繼節點11發送接入資源。
具體地,基站21根據請求消息,向第一中繼節點11發送接入資源。
可選地,基站21可以向第一中繼節點11發送接入資源配置,並且,第一中繼節點11根據該接入資源配置確定接入資源。
步驟S5023,第一中繼節點11將接入資源發送至終端設備12。
可選地,第一中繼節點11可以將從基站21接收到的接入資源配置發送至終端設備12。
在步驟S5023之後,可以執行步驟S503。並且,在步驟S503中,終端設備12根據該接入資源接入基站21,並在接入之後,通過蜂窩鏈路與基站21進行通信。
也就是說,終端設備12可以根據接入資源,執行在基站21處的隨機接入的過程。並且,在完成隨機接入之後,通過蜂窩鏈路與基站21進行通信。
具體地,此處的隨機接入可以參見現有技術中關於隨機接入的過程的描述,為避免重複,這裡不再贅述。
這樣,在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由第一中繼節點11為終端設備12確定傳輸鏈路,並且由第一中繼節點11代替終端設備12向基站21申請接入資源,能夠保證終端設備12的傳輸鏈路從直連鏈路至蜂窩鏈路的切換,保證數據傳輸的效率。
可理解,在圖5所示的實施例之後,還可以再執行圖2至圖4中任一實施例所示的方法。即,實現從蜂窩鏈路至直連鏈路的切換。
可選地,作為另一個實施例,步驟S502中的第一鏈路可以為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直連鏈路。
那麼,在步驟S502之後,如圖6所示,可以執行步驟S504。
步驟S504,終端設備12通過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直連鏈路,與基站21進行通信。
也就是說,第二中繼節點13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通信的中繼。
這樣,在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由第一中繼節點11為終端設備12確定傳輸鏈路,能夠保證終端設備12的傳輸鏈路從直連鏈路(終端設備12與第一中繼節點11之間的直連鏈路)至另一直連鏈路(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直連鏈路)的切換,保證數據傳輸的效率。
可選地,作為另一個實施例,步驟S502中的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終端設備12選擇多條鏈路中的一個作為所述第一鏈路,並通過該第一鏈路與基站21進行通信。其中,所述多條鏈路包括所述終端設備與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直連鏈路,以及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蜂窩鏈路。
可理解,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通知消息也可以指示終端設備12從多條鏈路中選擇其中之一作為第一鏈路。這裡的多條鏈路可以包括蜂窩鏈路,經過第二中繼節點的直連鏈路,還可以包括經過其他中繼節點的直連鏈路等等。
那麼,在步驟S502之後,如圖7所示,可以執行步驟S505和步驟S506。
步驟S505,終端設備12確定傳輸鏈路。
具體地,終端設備12在接收到第一通知消息之後,重新確定與基站21之間的傳輸鏈路。這裡,終端設備12重新確定的傳輸鏈路為第一鏈路。可選地,終端設備12可以從多條鏈路中選擇其中之一作為第一鏈路。
可選地,終端設備12可以根據信號強度信息,重新確定傳輸鏈路。
舉例來說,終端設備12可以根據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強度,確定通過與基站21之間的蜂窩鏈路進行通信。例如,若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質量優於某個預設的信號閾值時,可以確定通過與基站21之間的蜂窩鏈路與基站21直接進行通信。其中,在步驟S503中,終端設備12可以通過信號檢測,確定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強度。也就是說,終端設備12可以確定第一鏈路為蜂窩鏈路。
舉例來說,終端設備12可以根據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強度,以及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信號強度,確定通過與基站21之間的蜂窩鏈路與基站21直接進行通信。例如,若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質量優於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信號質量時,可以確定通過與基站21之間的蜂窩鏈路與基站21直接進行通信。其中,在步驟S503中,終端設備12可以執行D2D發現過程,確定能夠與其進行D2D通信的終端(例如第二中繼節點13),並進一步確定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信號強度。
舉例來說,終端設備12可以根據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信號強度,確定通過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直連鏈路與基站21直接進行通信。例如,若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信號強度優於某個預設的信號閾值,則確定通過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直連鏈路與基站21直接進行通信。也就是說,終端設備12可以確定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直連鏈路為第一鏈路。
舉例來說,終端設備12可以根據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信號強度以及根據第二中繼節點13的中繼信息,確定通過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直連鏈路與基站21直接進行通信。或者,終端設備12可以根據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強度,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信號強度,以及根據第二中繼節點13的中繼信息,確定通過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直連鏈路與基站21直接進行通信。例如,若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信號強度優於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信號強度時,可以確定通過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直連鏈路與基站21直接進行通信。
其中,中繼信息可以包括:第二中繼節點13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該中繼信息可以是第二中繼節點13通過第二中繼節點13與第一中繼節點11之間的直連鏈路發送至第一中繼節點11,並由第一中繼節點11通過第一中繼節點11與終端設備12之間的直連鏈路發送至終端設備12的。
步驟S506,終端設備12通過步驟S505所確定的鏈路與基站21進行通信。
具體地,終端設備12通過第一鏈路與基站21進行通信。
可選地,若步驟S505中終端設備12所確定的鏈路為蜂窩鏈路,則步驟S506中,終端設備12通過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蜂窩鏈路與基站21進行通信。具體地,可以參見前述圖5的實施例中步驟S503的描述。可理解,在該實施例之後,還可以再執行圖2至圖4中任一實施例所示的方法。即,實現從蜂窩鏈路至直連鏈路的切換。
可選地,若步驟S505中終端設備12所確定的鏈路為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直連鏈路,則步驟S506中,終端設備12通過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直連鏈路與基站21進行通信。具體地,可以參見前述圖6的實施例中步驟S504的描述。
這樣,在圖7所示的實施例中,由第一中繼節點11指示終端設備12切換至其他的鏈路(第一鏈路或第二鏈路),由終端設備12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鏈路選擇,能夠保證終端設備12的傳輸鏈路從直連鏈路(終端設備12與第一中繼節點11之間的直連鏈路)至蜂窩鏈路(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直連鏈路)的切換,或者從直連鏈路(終端設備12與第一中繼節點11之間的直連鏈路)至另一直連鏈路(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直連鏈路)的切換,保證數據傳輸的效率。
由此可見,本發明實施例中,可以由基站21,或者由基站21與中繼節點之間的交互協調,優化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通信鏈路的切換。具體地,可以根據實際的情形,由蜂窩鏈路切換為直連鏈路(即中繼鏈路),或者由直連鏈路切換為蜂窩鏈路,或者由一條直連鏈路切換為另一條直連鏈路,能夠為終端設備12選擇更好的傳輸鏈路,從而能夠保證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通信質量。
圖8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基站的結構框圖。圖8所示的基站21包括接收單元211、發送單元212和確定單元213。
接收單元211,用於接收終端設備12發送的終端信息;
確定單元213,用於根據所述接收單元211接收的所述終端信息,確定所述終端設備通過第一中繼節點11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
發送單元212,用於向所述終端設備12發送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12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
本發明實施例中,基站21可以指示終端設備12將蜂窩鏈路切換至經過第一中繼節點11的直連鏈路,從而保證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通信質量。
可選地,作為一個實施例,接收單元211還用於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發送的中繼信息。確定單元213,具體用於根據所述終端信息以及所述中繼信息,確定所述終端設備12通過第一中繼節點11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其中,所述中繼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可選地,作為另一個實施例,發送單元212,還用於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發送第一請求消息,所述第一請求消息用於請求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作為所述終端設備12與所述基站21之間的中繼。接收單元211還用於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的第一反饋消息,所述第一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同意作為所述中繼。
其中,發送單元212,還可以用於: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發送判斷準則,以便於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根據所述判斷準則確定是否作為所述中繼。這裡,所述判斷準則可以包括預設的電量閾值和/或預設的負載閾值。
可選地,作為另一個實施例,發送單元212,還可用於向第二中繼節點13發送第二請求消息,所述第二請求消息用於請求所述第二中繼節點13作為所述終端設備12與所述基站21之間的中繼。接收單元211,還可用於接收所述第二中繼節點13的第二反饋消息,所述第二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二中繼節點13拒絕作為所述中繼。發送單元212,還可用於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發送第三請求消息,所述第三請求消息用於請求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作為所述終端設備12與所述基站21之間的中繼。接收單元211,還可用於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的第三反饋消息,所述第三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同意作為所述中繼。
進一步地,發送單元212,還可用於: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發送第二通知消息,所述第二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12將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
進一步地,發送單元212,還可用於: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發送中繼資源配置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使用所述中繼資源協助所述終端設備12與所述基站21之間的所述通信。
進一步地,發送單元212,還可用於:向所述終端設備12發送無線資源配置信息,以便於所述終端設備12使用所述無線資源進行所述通信。
其中,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所述終端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項:中繼請求信息;所述終端設備12與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所述終端設備12與所述基站21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所述終端設備12的業務優先級或鏈路傾向。
可選地,發送單元212,還可用於:向所述終端設備12發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12進行信號質量的測量。
應注意,本發明實施例中,接收單元211可以由接收器實現,發送單元212可以由發送器實現,確定單元213可以由處理器實現。如圖9所示,基站21可以包括處理器901、接收器902、發送器903和存儲器904。其中,存儲器904可以用於存儲處理器901執行的代碼等。處理器901用於執行存儲器904所存儲的代碼。
基站21中的各個組件通過總線系統905耦合在一起,其中總線系統905除包括數據總線之外,還包括電源總線、控制總線和狀態信號總線。
圖10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系統芯片的示意性結構圖。圖10的系統芯片1000包括輸入接口1010、輸出接口1020、至少一個處理器1030、存儲器1040,所述輸入接口1010、輸出接口1020、所述處理器1030以及存儲器1040之間通過總線1050相連,所述處理器1030用於執行所述存儲器1040中的代碼,當所述代碼被執行時,所述處理器1030實現圖2至圖4任一實施例中由基站執行的方法。
圖8所示的基站21或圖9所示的基站21或圖10所示的系統芯片1000能夠實現前述圖2至圖4的任一方法實施例中由基站所實現的各個過程,為避免重複,這裡不再贅述。
圖11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終端設備的結構框圖。圖11所示的終端設備12包括:發送單元121、接收單元122和通信單元123。
可選地,作為一個實施例,
發送單元121,用於向基站21發送終端信息;
接收單元122,用於接收所述基站21發送的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12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其中,所述第一通知消息是所述基站21根據所述終端信息所確定的。
本發明實施例中,終端設備12接收基站21的通知,並據此將蜂窩鏈路切換至經過第一中繼節點11的直連鏈路,能夠保證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通信質量。
可選地,作為一個實施例,接收單元122,還可用於接收所述基站21發送的無線資源配置信息。通信單元123,用於使用所述無線資源,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
可選地,作為另一個實施例,通信單元123,用於使用預先分配的無線資源,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
另外,圖11所示的終端設備12還可以包括測量單元(未示意)。具體地,接收單元122,可以還用於接收所述基站21發送的配置信息。相應地,測量單元用於根據所述配置信息進行信號質量的測量。
應注意,本發明實施例中,發送單元121可以由發送器實現,接收單元122可以由接收器實現,通信單元123可以由處理器實現。如圖12所示,終端設備12可以包括處理器1201、接收器1202、發送器1203和存儲器1204。其中,存儲器1204可以用於存儲處理器1201執行的代碼等。處理器1201用於執行存儲器1204所存儲的代碼。
終端設備12中的各個組件通過總線系統1205耦合在一起,其中總線系統1205除包括數據總線之外,還包括電源總線、控制總線和狀態信號總線。
圖1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系統芯片的另一個示意性結構圖。圖13的系統芯片1300包括輸入接口1310、輸出接口1320、至少一個處理器1330、存儲器1340,所述輸入接口1310、輸出接口1320、所述處理器1330以及存儲器1340之間通過總線1350相連,所述處理器1330用於執行所述存儲器1340中的代碼,當所述代碼被執行時,所述處理器1330實現圖2至圖4任一實施例中由基站21執行的方法。
圖11所示的終端設備12或圖12所示的終端設備12或圖13所示的系統芯片1300能夠實現前述圖2至圖4的任一方法實施例中由終端設備所實現的各個過程,為避免重複,這裡不再贅述。
可選地,作為另一個實施例,
接收單元122,用於接收第一中繼節點11發送的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12通過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
通信單元123,用於根據所述接收單元122接收的所述第一通知消息,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
本實施例中,終端設備12可以根據第一中繼節點11的通知,將經過第一中繼節點11的直連鏈路切換至第一鏈路,從而保證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通信質量。
可選地,作為一個實施例,通信單元123還可用於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
作為一例,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12與所述基站21之間的蜂窩鏈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12通過所述蜂窩鏈路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
進一步地,接收單元122,還用於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發送的接入資源,所述接入資源是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向所述基站21申請的。通信單元123,可具體用於根據所述接入資源接入所述基站21,並在所述接入之後,通過所述蜂窩鏈路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
作為另一例,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直連鏈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12通過所述直連鏈路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
作為另一例,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12選擇多條鏈路中的一個作為所述第一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其中,所述多條鏈路包括所述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直連鏈路,以及所述終端設備12與所述基站21之間的蜂窩鏈路。
通信單元123,可具體用於:根據所述終端設備12與所述基站21之間的信號強度,確定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12與所述基站21之間的蜂窩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
通信單元123,可具體用於:根據所述終端設備12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信號強度,確定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12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直連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或者,通信單元123,可具體用於:根據所述終端設備12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信號強度,以及根據所述第二中繼節點13的中繼信息,確定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12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直連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
其中,中繼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中繼節點12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相應地,在此實施例中,圖13中的處理器1330實現圖5至圖7任一實施例中由基站21執行的方法。
圖11所示的終端設備12或圖12所示的終端設備12或圖13所示的系統芯片1300能夠實現前述圖5至圖7的任一方法實施例中由終端設備所實現的各個過程,為避免重複,這裡不再贅述。
圖14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中繼節點的結構框圖。可理解,中繼節點是實現中繼功能的終端。圖14中的中繼節點可以為第一中繼節點11,包括:接收單元111和發送單元112,進一步地,第一中繼節點11還可以包括判斷單元113。
接收單元111,用於接收基站21發送的第一請求消息,所述第一請求消息用於請求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作為終端設備12與所述基站21之間的中繼;
發送單元112,用於如果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同意作為所述中繼,向所述基站21發送第一反饋消息,所述第一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同意作為所述中繼,或
發送單元112,用於如果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拒絕作為所述中繼,向所述基站21發送第二反饋消息,所述第二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拒絕作為所述中繼。
本發明實施例中,由基站21與第一中繼節點11進行協調交互,第一中繼節點11能夠協助基站21將終端設備12的蜂窩鏈路切換至經過第一中繼節點11的直連鏈路。或者,第一中繼節點11可以拒絕請求,並由基站21將終端設備12的蜂窩鏈路切換至另一不經過第一中繼節點11的直連鏈路。從而能夠保證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通信質量。
判斷單元113,用於根據判斷準則,判斷是否同意作為所述中繼。
相應地,接收單元111,還用於:接收所述基站21發送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所述判斷準則。其中,所述判斷準則包括預設的電量閾值和/或預設的負載閾值。
可選地,判斷單元113,可以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判斷準則和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的中繼信息,判斷是否同意作為所述中繼。其中,所述中繼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進一步地,發送單元112向基站21發送第一反饋消息,則接收單元111,還可以用於接收所述基站21發送的第二通知消息,所述第二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12將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11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
進一步地,發送單元112向基站21發送第一反饋消息,則接收單元111,還可以用於接收所述基站21發送的中繼資源配置信息。第一中繼節點11還可以包括通信單元(未示意),用於使用所述中繼資源協助所述終端設備12與所述基站21之間的所述通信。
應注意,本發明實施例中,接收單元111可以由接收器實現,發送單元112可以由發送器實現,通信單元113可以由處理器實現。如圖15所示,中繼節點11可以包括處理器1501、接收器1502、發送器1503和存儲器1504。其中,存儲器1504可以用於存儲處理器1501執行的代碼等。處理器1501用於執行存儲器1504所存儲的代碼。
中繼節點11中的各個組件通過總線系統1505耦合在一起,其中總線系統1505除包括數據總線之外,還包括電源總線、控制總線和狀態信號總線。
圖16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系統芯片的另一個示意性結構圖。圖16的系統芯片1600包括輸入接口1610、輸出接口1620、至少一個處理器1630、存儲器1640,所述輸入接口1610、輸出接口1620、所述處理器1630以及存儲器1640之間通過總線1650相連,所述處理器1630用於執行所述存儲器1640中的代碼,當所述代碼被執行時,所述處理器1630實現圖2至圖4任一實施例中由第一中繼節點執行的方法。
圖14所示的第一中繼節點11或圖15所示的第一中繼節點11或圖16所示的系統芯片1600能夠實現前述圖2至圖4的任一方法實施例中由第一中繼節點所實現的各個過程,為避免重複,這裡不再贅述。
圖17是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中繼節點的結構框圖。圖17所示的中繼節點可以是第一中繼節點11,包括:接收單元111、發送單元112和確定單元114。
確定單元114,用於確定停止作為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中繼;
發送單元112,用於向所述終端設備12發送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12通過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
本發明實施例中,中繼節點可以確定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路徑切換,將經過中繼節點的直連鏈路切換至第一鏈路,這樣能夠保證終端設備12與基站21之間的通信質量。
可選地,確定單元114,可具體用於:根據中繼信息,確定停止作為所述終端設備12與所述基站21之間的中繼。其中,中繼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作為一例,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12與所述基站21之間的蜂窩鏈路。相應地,發送單元112,還可用於向所述基站21發送請求消息,所述請求消息用於代替所述終端設備12向所述基站21請求接入資源。接收單元111,可用於接收所述基站21發送的所述接入資源。發送單元112,還可用於將所述接入資源發送至所述終端設備12,以便於所述終端設備12根據所述接入資源接入所述基站21。
作為另一例,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直連鏈路。
作為另一例,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12選擇多條鏈路中的一個作為所述第一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21進行通信。其中,所述多條鏈路包括所述終端設備12與第二中繼節點13之間的直連鏈路,以及所述終端設備12與所述基站21之間的蜂窩鏈路。
應注意,本發明實施例中,接收單元111可以由接收器實現,發送單元112可以由發送器實現,確定單元114可以由處理器實現。如圖15所示。
並且,相應地,處理器1630實現圖5至圖7任一實施例中由第一中繼節點執行的方法。
圖17所示的第一中繼節點11或圖15所示的第一中繼節點11或圖16所示的系統芯片1600能夠實現前述圖5至圖7的任一方法實施例中由第一中繼節點所實現的各個過程,為避免重複,這裡不再贅述。
可以理解,本發明實施例中的處理器可以是一種集成電路芯片,具有信號的處理能力。在實現過程中,上述方法實施例的各步驟可以通過處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邏輯電路或者軟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處理器可以是通用處理器、數字信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專用集成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現成可編程門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編程邏輯器件、分立門或者晶體管邏輯器件、分立硬件組件。可以實現或者執行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公開的各方法、步驟及邏輯框圖。通用處理器可以是微處理器或者該處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規的處理器等。結合本發明實施例所公開的方法的步驟可以直接體現為硬件譯碼處理器執行完成,或者用譯碼處理器中的硬件及軟件模塊組合執行完成。軟件模塊可以位於隨機存儲器,閃存、唯讀存儲器,可編程唯讀存儲器或者電子抹除式可編程存儲器、寄存器等本領域成熟的存儲介質中。該存儲介質位於存儲器,處理器讀取存儲器中的信息,結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驟。
可以理解,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存儲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儲器或非易失性存儲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儲器兩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儲器可以是唯讀存儲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編程唯讀存儲器(Programmable ROM,PROM)、抹除式可編程唯讀存儲器(Erasable PROM,EPROM)、電子抹除式可編程唯讀存儲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閃存。易失性存儲器可以是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緩存。通過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說明,許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靜態隨機存取存儲器(Static RAM,S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Synchronous DRAM,SDRAM)、雙倍數據速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強型同步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連接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內存總線隨機存取存儲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應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統和方法的存儲器旨在包括但不限於這些和任意其它適合類型的存儲器。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意識到,結合本文中所公開的實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單元及算法步驟,能夠以電子硬件、或者計算機軟件和電子硬件的結合來實現。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還是軟件方式來執行,取決於技術方案的特定應用和設計約束條件。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對每個特定的應用來使用不同方法來實現所描述的功能,但是這種實現不應認為超出本發明的範圍。
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瞭解到,為描述的方便和簡潔,上述描述的系統、裝置和單元的具體工作過程,可以參考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的對應過程,在此不再贅述。
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統、裝置和方法,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多個單元或組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徵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一點,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接口,裝置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電性,機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於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佈到多個網絡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發明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軟件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並作為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可以存儲在一個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基於這樣的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或者該技術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軟件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計算機軟件產品存儲在一個存儲介質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計算機設備(可以是個人計算機,服務器,或者網絡設備等)執行本發明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驟。而前述的存儲介質包括:USB硬碟、移動硬碟、唯讀存儲器(Read-Only Memory,ROM)、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盤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序代碼的介質。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的保護範圍為准。
1、2‧‧‧路徑
10、12、14‧‧‧終端設備
11‧‧‧第一中繼節點
13‧‧‧第二中繼節點
21‧‧‧基站
111‧‧‧接收單元
112‧‧‧發送單元
113‧‧‧判斷單元
114‧‧‧確定單元
121‧‧‧發送單元
122‧‧‧接收單元
123‧‧‧通信單元
S201、S202、S203、S204、S205、S206、S207、S208、S209‧‧‧步驟
211‧‧‧接收單元
212‧‧‧發送單元
213‧‧‧確定單元
901‧‧‧處理器
902‧‧‧接收器
903‧‧‧發送器
904‧‧‧存儲器
905‧‧‧總線系統
1000‧‧‧系統芯片
1010‧‧‧輸入接口
1020‧‧‧輸出接口
1030‧‧‧處理器
1040‧‧‧存儲器
1050‧‧‧總線
1201‧‧‧處理器
1202‧‧‧接收器
1203‧‧‧發送器
1204‧‧‧存儲器
1205‧‧‧總線系統
1300‧‧‧系統芯片
1310‧‧‧輸入接口
1320‧‧‧輸出接口
1330‧‧‧處理器
1340‧‧‧存儲器
1350‧‧‧總線
1501‧‧‧處理器
1502‧‧‧接收器
1503‧‧‧發送器
1504‧‧‧存儲器
1505‧‧‧總線系統
1600‧‧‧系統芯片
1610‧‧‧輸入接口
1620‧‧‧輸出接口
1630‧‧‧處理器
1640‧‧‧存儲器
1650‧‧‧總線
S2041、S2042‧‧‧步驟
S2030、S2031、S2032、S2033、S2034、S2035‧‧‧步驟
S501、S502、S503、S504、S505、S506‧‧‧步驟
S5021、S5022、S5023‧‧‧步驟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個應用場景的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數據傳輸的方法的一個示意性流程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數據傳輸的方法的另一個示意性流程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數據傳輸的方法的另一個示意性流程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數據傳輸的方法的另一個示意性流程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數據傳輸的方法的另一個示意性流程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數據傳輸的方法的另一個示意性流程圖。
圖8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基站的結構框圖。
圖9是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基站的結構框圖。
圖10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系統芯片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11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終端設備的結構框圖。
圖12是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終端設備的結構框圖。
圖13是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系統芯片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14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實施例的中繼節點的結構框圖。
圖15是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中繼節點的結構框圖。
圖16是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系統芯片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17是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實施例的中繼節點的結構框圖。
11‧‧‧第一中繼節點
12‧‧‧終端設備
21‧‧‧基站
S201、S202、S203、S204、S205、S206、S207、S208、S209‧‧‧步驟

Claims (84)

  1. 一種數據傳輸的方法,包括: 一基站接收一終端設備發送的一終端信息; 所述基站根據所述終端信息,確定所述終端設備通過一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一通信; 所述基站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一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所述通信。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基站根據所述終端信息,確定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所述通信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的一中繼信息; 所述基站根據所述終端信息,確定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所述通信,包括: 所述基站根據所述終端信息以及所述中繼信息,確定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所述通信。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中繼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以及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站根據所述終端信息,確定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所述通信,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一第一請求消息,所述第一請求消息用於請求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作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一中繼;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一第一反饋消息,所述第一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同意作為所述中繼。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終端設備發送的所述終端信息之前,還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一判斷準則,以便於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根據所述判斷準則確定是否作為所述中繼。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判斷準則包括預設的電量閾值和/或預設的負載閾值。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站根據所述終端信息,確定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所述通信,包括: 所述基站向一第二中繼節點發送一第二請求消息,所述第二請求消息用於請求所述第二中繼節點作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一中繼;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二中繼節點的一第二反饋消息,所述第二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二中繼節點拒絕作為所述中繼; 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一第三請求消息,所述第三請求消息用於請求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作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所述中繼;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一第三反饋消息,所述第三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同意作為所述中繼。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一第二通知消息,所述第二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將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所述通信。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一中繼資源其配置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使用所述中繼資源協助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所述通信。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一無線資源其配置信息,以便於所述終端設備使用所述無線資源進行所述通信。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終端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項: 中繼請求信息; 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 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以及 所述終端設備的業務優先級或鏈路傾向。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終端設備發送的所述終端信息之前,還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一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進行信號質量的測量。
  13. 一種數據傳輸的方法,其中,包括: 一終端設備向一基站發送一終端信息; 所述終端設備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一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一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其中,所述第一通知消息是所述基站根據所述終端信息所確定的。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還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一無線資源其配置信息; 所述終端設備使用所述無線資源,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還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使用預先分配的無線資源,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1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至15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終端設備向所述基站發送終端信息之前,還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一配置信息; 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配置信息進行信號質量的測量。
  1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至15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終端信息還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項: 中繼請求信息; 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 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以及 所述終端設備的業務優先級或鏈路傾向。
  18. 一種用於數據傳輸的方法,其中,包括: 一第一中繼節點接收一基站發送的一第一請求消息,所述第一請求消息用於請求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作為一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一中繼; 如果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同意作為所述中繼,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向所述基站發送一第一反饋消息,所述第一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同意作為所述中繼,或 如果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拒絕作為所述中繼,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向所述基站發送一第二反饋消息,所述第二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拒絕作為所述中繼。
  1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所述第一請求消息之後,還包括: 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根據一判斷準則,判斷是否同意作為所述中繼。
  2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一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所述判斷準則。
  2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判斷準則包括預設的電量閾值和/或預設的負載閾值。
  2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至21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根據所述判斷準則,判斷是否同意作為所述中繼,包括: 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根據所述判斷準則和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一中繼信息,判斷是否同意作為所述中繼。
  2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中繼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以及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2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至21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向所述基站發送所述第一反饋消息之後,還包括: 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一第二通知消息,所述第二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將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一通信。
  2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至21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向所述基站發送所述第一反饋消息之後,還包括: 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一中繼資源其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使用所述中繼資源協助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一通信。
  26. 一種數據傳輸的方法,其中,包括: 一終端設備接收一第一中繼節點發送的一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一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第一通知消息,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2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的所述第一通知消息之前,還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2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6或2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一蜂窩鏈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蜂窩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2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的一接入資源,所述接入資源是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向所述基站申請的; 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接入資源,接入所述基站; 在接入所述基站之後,通過所述蜂窩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3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6或2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一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一直連鏈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直連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3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6或2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選擇一多條鏈路中的一個作為所述第一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其中,所述多條鏈路包括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一直連鏈路,以及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蜂窩鏈路。
  3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信號強度,確定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蜂窩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3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信號強度,確定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所述直連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3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信號強度,以及根據所述第二中繼節點的一中繼信息,確定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所述直連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3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中繼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中繼節點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以及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36. 一種數據傳輸的方法,其中,包括: 一第一中繼節點確定停止作為一終端設備與一基站之間的中繼; 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一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一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3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確定停止作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中繼,包括: 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根據一中繼信息,確定停止作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中繼。
  3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中繼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3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6至38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蜂窩鏈路。
  4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所述的方法,其中,還包括: 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向所述基站發送一請求消息,所述請求消息用於代替所述終端設備向所述基站請求一接入資源; 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所述接入資源; 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將所述接入資源發送至所述終端設備,以便於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接入資源接入所述基站。
  4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6至38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一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直連鏈路。
  4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6至38項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選擇一多條鏈路中的一個作為所述第一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其中,所述多條鏈路包括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直連鏈路,以及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蜂窩鏈路。
  43. 一種基站,其中,包括: 一接收單元,用於接收一終端設備發送的一終端信息; 一確定單元,用於根據所述接收單元接收的所述終端信息,確定所述終端設備通過一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一通信;以及 一發送單元,用於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一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所述通信。
  4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3項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接收單元,還用於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的一中繼信息; 所述確定單元,具體用於根據所述終端信息以及所述中繼信息,確定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所述通信。
  4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中繼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以及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4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3至45項任一項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發送單元,還用於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一第一請求消息,所述第一請求消息用於請求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作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一中繼; 所述接收單元,還用於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一第一反饋消息,所述第一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同意作為所述中繼。
  4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發送單元,還用於: 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一判斷準則,以便於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根據所述判斷準則確定是否作為所述中繼。
  4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判斷準則包括預設的電量閾值和/或預設的負載閾值。
  4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3至45項任一項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發送單元,還用於向一第二中繼節點發送一第二請求消息,所述第二請求消息用於請求所述第二中繼節點作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一中繼; 所述接收單元,還用於接收所述第二中繼節點的一第二反饋消息,所述第二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二中繼節點拒絕作為所述中繼; 所述發送單元,還用於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一第三請求消息,所述第三請求消息用於請求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作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所述中繼; 所述接收單元,還用於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一第三反饋消息,所述第三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同意作為所述中繼。
  5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3至45項任一項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發送單元,還用於: 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一第二通知消息,所述第二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將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所述通信。
  5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3至45項任一項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發送單元,還用於: 向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一中繼資源其配置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使用所述中繼資源協助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所述通信。
  5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3至45項任一項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發送單元,還用於: 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一無線資源其配置信息,以便於所述終端設備使用所述無線資源進行所述通信。
  5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3至45項任一項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終端信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項: 中繼請求信息; 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 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以及 所述終端設備的業務優先級或鏈路傾向。
  5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3至45項任一項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發送單元,還用於: 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一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進行信號質量的測量。
  55. 一種終端設備,其中,包括: 一發送單元,用於向一基站發送一終端信息; 一接收單元,用於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一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一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其中,所述第一通知消息是所述基站根據所述終端信息所確定的。
  5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5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還包括一通信單元, 所述接收單元,還用於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一無線資源其配置信息; 所述通信單元,用於使用所述無線資源,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5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5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還包括一通信單元, 所述通信單元,用於使用預先分配的一無線資源,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5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5至57項任一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還包括一測量單元: 所述接收單元,還用於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一配置信息; 所述測量單元,用於根據所述配置信息進行信號質量的測量。
  5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5至57項任一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終端信息還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項: 中繼請求信息; 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 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信號質量信息;以及 所述終端設備的業務優先級或鏈路傾向。
  60. 一種中繼節點,其中,所述中繼節點為一第一中繼節點,包括: 一接收單元,用於接收一基站發送的一第一請求消息,所述第一請求消息用於請求所述第一中繼節點作為一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一中繼; 一發送單元,用於如果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同意作為所述中繼,向所述基站發送一第一反饋消息,所述第一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同意作為所述中繼,或 所述發送單元,用於如果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拒絕作為所述中繼,向所述基站發送一第二反饋消息,所述第二反饋消息用於表示所述第一中繼節點拒絕作為所述中繼。
  6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0項所述的中繼節點,其中,還包括一判斷單元,用於根據一判斷準則,判斷是否同意作為所述中繼。
  6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1項所述的中繼節點,其中,所述接收單元,還用於: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一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所述判斷準則。
  6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2項所述的中繼節點,其中,所述判斷準則包括預設的電量閾值和/或預設的負載閾值。
  6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1至63項任一項所述的中繼節點,其中,所述判斷單元,具體用於根據所述判斷準則和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一中繼信息,判斷是否同意作為所述中繼。
  6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4項所述的中繼節點,其中,所述中繼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以及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6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0至63項任一項所述的中繼節點,其中,若所述發送單元向所述基站發送所述第一反饋消息, 所述接收單元,還用於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一第二通知消息,所述第二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將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一通信。
  6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0至63項任一項所述的中繼節點,其中,若所述發送單元向所述基站發送所述第一反饋消息,還包括一通信單元, 所述接收單元,還用於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一中繼資源其配置信息; 所述通信單元,用於使用所述中繼資源協助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所述通信。
  68. 一種終端設備,其中,包括: 一接收單元,用於接收一第一中繼節點發送的一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一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一通信單元,用於根據所述接收單元接收的所述第一通知消息,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6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8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 所述通信單元,還用於通過所述第一中繼節點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7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8或69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一蜂窩鏈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蜂窩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7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0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 所述接收單元,還用於接收所述第一中繼節點發送的一接入資源,所述接入資源是所述第一中繼節點向所述基站申請的; 所述通信單元,具體用於根據所述接入資源接入所述基站,並在接入所述基站之後,通過所述蜂窩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7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8或69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一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一直連鏈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所述直連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7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8或69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選擇一多條鏈路中的一個作為所述第一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其中,所述多條鏈路包括所述終端設備與一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一直連鏈路,以及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一蜂窩鏈路。
  7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3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通信單元,具體用於: 根據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信號強度,確定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所述蜂窩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7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3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通信單元,具體用於: 根據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信號強度,確定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所述直連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7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5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通信單元,具體用於: 根據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信號強度,以及根據所述第二中繼節點的一中繼信息,確定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所述直連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7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中繼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中繼節點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以及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78. 一種中繼節點,其中,包括: 一確定單元,用於確定停止作為一終端設備與一基站之間的中繼; 一發送單元,用於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一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通過一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7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8項所述的中繼節點,其中,所述確定單元,具體用於: 根據一中繼信息,確定停止作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中繼。
  8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9項所述的中繼節點,其中,所述中繼信息包括:一第一中繼節點的電量信息、負載信息以及狀態信息中的至少一項。
  8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8至80項任一項所述的中繼節點,其中,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蜂窩鏈路。
  8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1項所述的中繼節點,其中,還包括一接收單元, 所述發送單元,還用於向所述基站發送一請求消息,所述請求消息用於代替所述終端設備向所述基站請求一接入資源; 所述接收單元,用於接收所述基站發送的所述接入資源; 所述發送單元,還用於將所述接入資源發送至所述終端設備,以便於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接入資源接入所述基站。
  8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8至80項任一項所述的中繼節點,其中,所述第一鏈路為所述終端設備與一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直連鏈路。
  8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8至80項任一項所述的中繼節點,其中,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選擇一多條鏈路中的一個作為所述第一鏈路,並通過所述第一鏈路與所述基站進行通信; 其中,所述多條鏈路包括所述終端設備與一第二中繼節點之間的直連鏈路,以及所述終端設備與所述基站之間的蜂窩鏈路。
TW106110881A 2016-03-30 2017-03-30 數據傳輸的方法、基站、終端設備及中繼節點 TWI7251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CN2016/077842 2016-03-30
PCT/CN2016/077842 WO2017166115A1 (zh) 2016-03-30 2016-03-30 数据传输的方法、基站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5716A true TW201735716A (zh) 2017-10-01
TWI725157B TWI725157B (zh) 2021-04-21

Family

ID=59962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0881A TWI725157B (zh) 2016-03-30 2017-03-30 數據傳輸的方法、基站、終端設備及中繼節點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0849037B2 (zh)
EP (1) EP3399835A4 (zh)
JP (1) JP6761044B2 (zh)
KR (1) KR20180125455A (zh)
CN (1) CN108605379B (zh)
TW (1) TWI725157B (zh)
WO (1) WO201716611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02102A (zh) * 2018-01-09 2021-04-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网络双工协调的方法和中继节点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11026B (zh) * 2014-12-22 2019-05-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设备直通中继选择的方法、网络控制节点及用户设备
JP6761044B2 (ja) * 2016-03-30 2020-09-23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データ伝送方法及び端末デバイス
CN107517489A (zh) * 2016-06-17 2017-12-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业务连续性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1310866B2 (en) * 2016-11-04 2022-04-19 Kyocera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JP6747571B2 (ja) * 2017-02-16 2020-08-2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通信端末、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CN108632919A (zh) * 2017-03-23 2018-10-09 索尼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1034334B (zh) * 2017-08-11 2022-0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路径转换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US10419077B1 (en) * 2018-03-28 2019-09-17 Google Ll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via a mobile relay
CN110582067B (zh) * 2018-06-08 2022-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方法、通信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13016218A (zh) * 2019-01-04 2021-06-22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通信方法及设备
US11330550B2 (en) 2019-03-15 2022-05-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sitioning with relays
CN109862542A (zh) * 2019-04-03 2019-06-07 成都中科微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通信系统中的d2d通信中继节点选择方法
KR102328223B1 (ko) * 2019-05-02 2021-11-18 아서스테크 컴퓨터 인코포레이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유니 캐스트 전송의 SLRB(Sidelink Radio Bearer) 구성을 요청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12867027A (zh) * 2019-11-28 2021-05-28 苹果公司 用于已连接用户设备的链路管理
US20230022773A1 (en) * 2019-12-19 2023-01-2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Link Selection, User Equipment, Network Node, and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5278613A (zh) * 2020-01-02 2022-11-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切换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US11558803B2 (en) * 2020-03-16 2023-0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th selection for sidelink relay
CN113453291A (zh) * 2020-03-25 2021-09-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节点切换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13453272B (zh) * 2020-03-25 2023-11-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副链路中继架构中的切换方法和设备
US11800599B2 (en) 2020-04-03 2023-10-24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discovering and selecting relay user equipment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2040475A (zh) * 2020-08-18 2020-12-04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连接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KR20220036782A (ko) * 2020-09-16 2022-03-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차량에 탑재된 통신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US11751284B2 (en) 2020-09-24 2023-09-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operative relay in sidelink networks
US20230379990A1 (en) * 2020-10-27 2023-11-23 Hyundai Motor Company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lay communication in sidelink
WO2022092865A1 (ko) * 2020-10-29 2022-05-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사이드링크 릴레이 통신에서 링크 복구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WO2022110067A1 (zh) * 2020-11-27 2022-06-0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测量发送方法和测量接收方法
EP4265054A1 (en) * 2020-12-18 2023-10-25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th switch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2217614A1 (en) * 2021-04-16 2022-10-20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 replacement
CN113453360B (zh) * 2021-06-22 2022-11-2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23050182A1 (en) * 2021-09-29 2023-04-06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17378247A (zh) * 2022-05-06 2024-01-0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7694021A (zh) * 2022-07-12 2024-03-1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其装置
CN117560734A (zh) * 2022-08-04 2024-0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16744267B (zh) * 2022-11-16 2024-05-2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44097A (en) 2006-09-08 2008-05-28 Fujitsu Ltd Multi-hop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987219B1 (ko) 2007-06-29 2010-10-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1483886B (zh) * 2008-01-10 2011-12-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跳中继网络中的中继站广播消息传输方法
US20110111693A1 (en) * 2008-02-14 2011-05-12 Seigo Nakao Radio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relay station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1521902A (zh) 2008-02-28 2009-09-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信道测量信息上报方法、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
JP5070093B2 (ja) * 2008-03-06 2012-11-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装置、無線端末装置、無線中継局装置、送信パワー制御方法、無線通信中継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101414632B1 (ko) 2008-03-06 2014-07-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단말의 릴레이를 통한 통신 방법 및 릴레이 시스템의 통신방법
WO2010000094A1 (zh) 2008-07-01 2010-01-07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中继网络中为移动终端调度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CN101841865A (zh) 2009-03-20 2010-09-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站工作模式选择方法和装置
WO2010113261A1 (ja) * 2009-03-31 2010-10-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中継局、基地局、移動局及び中継方法
EP2454917B1 (fr) 2009-07-17 2018-06-06 Orange Sélection de relais dynamiques pour des communications coopératives dans un réseau mobile
KR101605326B1 (ko) * 2010-02-26 2016-04-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기지국 및 사용자기기
JP5674829B2 (ja) 2010-03-18 2015-02-25 アルカテル−ルーセント アップリンク送信のための方法、基地局およびリレー・ノード
CN102469410B (zh) 2010-11-02 2016-04-2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12091418A2 (ko) 2010-12-27 2012-07-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단말간 직접 통신 및 단말 릴레잉 방법
US20130016649A1 (en) * 2011-07-12 2013-0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design for user equipment relays
KR102115425B1 (ko) 2013-07-02 2020-06-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본 경로 및 직접 경로 간 전환 장치 및 방법
CN103607750A (zh) * 2013-11-25 2014-02-26 南京邮电大学 下一代蜂窝系统中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中继选择方法
JP2015115753A (ja) 2013-12-11 2015-06-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
US10412654B2 (en) 2014-02-17 2019-09-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improving data throughput in wireless networks
WO2015198575A1 (ja) * 2014-06-25 2015-12-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中継システム、無線中継方法、無線中継プログラムが記憶された記憶媒体、および無線中継局
WO2015199490A1 (ko) * 2014-06-27 2015-12-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기간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효율적인 릴레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JP2016058490A (ja) 2014-09-08 2016-04-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リソグラフィ装置、およ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US9871884B2 (en) * 2014-09-30 2018-01-16 Xiaomi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ferring messages
US20160212721A1 (en) * 2015-01-16 2016-07-21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 synchronization signal source for sidelink communcations
CN104837122B (zh) * 2015-04-02 2019-01-08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多方通信方法、终端及系统
CN104954970B (zh) * 2015-05-28 2018-09-07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d2d的资源分配的方法及系统
CN104964970A (zh) 2015-06-30 2015-10-07 苏州东辰林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乙硼烷检测试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28082A (zh) * 2015-08-21 2016-01-06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d2d通信的中继设备确定方法
CN105188099B (zh) 2015-08-21 2019-01-11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d2d通信的中继设备重选方法
JP6631351B2 (ja) 2016-03-23 2020-01-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デバイス・ツー・デバイス通信に関するリソース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の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JP6761044B2 (ja) * 2016-03-30 2020-09-23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データ伝送方法及び端末デバイス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02102A (zh) * 2018-01-09 2021-04-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网络双工协调的方法和中继节点设备
US11363619B2 (en) 2018-01-09 2022-06-14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Relay network duplex coordination method and relay node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61044B2 (ja) 2020-09-23
US10849037B2 (en) 2020-11-24
WO2017166115A1 (zh) 2017-10-05
CN108605379B (zh) 2022-07-26
US11463931B2 (en) 2022-10-04
TWI725157B (zh) 2021-04-21
CN108605379A (zh) 2018-09-28
EP3399835A4 (en) 2019-04-10
US20210084555A1 (en) 2021-03-18
KR20180125455A (ko) 2018-11-23
EP3399835A1 (en) 2018-11-07
US20190037463A1 (en) 2019-01-31
JP2019512915A (ja) 2019-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5157B (zh) 數據傳輸的方法、基站、終端設備及中繼節點
US11223988B2 (en) Quality of service rule management in 5G
US11109263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ata transmission apparatus
KR102407695B1 (ko) 앵커 핸드오버 방법 및 장비
WO2017166141A1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WO2018000441A1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JP2019500804A (ja) 移動性管理の方法、端末および基地局
WO2021031022A1 (zh) 链路切换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JP2021530171A (ja) 経路選択方法、端末デバイス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
TWI753965B (zh) 切換通訊模式的方法、終端設備和網路設備
US20220248298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WO2020150876A1 (zh) 会话建立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JP2022502929A (ja) データ伝送制御方法、ネットワーク機器および記憶媒体
CN114390634A (zh) 一种中继终端的选择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EP3606282B1 (en) Conges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13412665A (zh) 一种会话设置方法、网络设备、用户设备
JP2020205619A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基地局及び端末デバイス
WO2017028017A1 (zh) 通信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用户设备
CN113163514A (zh) 会话处理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18201451A1 (zh) 一种设备接入方法、用户设备及网络设备
WO2023108564A1 (zh)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
JP7286741B2 (ja) 輻輳処理のための方法及び機器
WO2022222748A1 (zh) 中继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4731544A (zh) 一种基于网络切片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5567991A (zh) 传输方式切换的方法和相关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