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2194A -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 Google Patents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32194A
TW201732194A TW105106696A TW105106696A TW201732194A TW 201732194 A TW201732194 A TW 201732194A TW 105106696 A TW105106696 A TW 105106696A TW 105106696 A TW105106696 A TW 105106696A TW 201732194 A TW201732194 A TW 20173219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ve
focus
light
reflective structure
le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6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7126B (zh
Inventor
王正
Original Assignee
世正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世正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世正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066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3712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32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21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71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7126B/zh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車燈裝置包括一第一反射結構、一第二反射結構、一第一發光結構、一第二發光結構、一活動式遮蔽結構、一透鏡結構及一反射片結構。第一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第二焦點。第二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第二焦點。第一發光結構對應第一反射結構的第一焦點。第二發光結構對應第二反射結構的第一焦點。活動式遮蔽結構設置於第一反射結構及第二反射結構之間,活動式遮蔽結構具有一旋轉軸,活動式遮蔽結構能沿著旋轉軸樞轉。透鏡結構具有一與第一反射結構的第二焦點相互疊合的第一透鏡焦點及一與第二反射結構的第二焦點相互疊合的第二透鏡焦點。

Description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尤指一種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首先,習知的車用前照燈之發光模組,可分為鹵鎢燈及HID燈(氣體放電式燈,High Intensity Discharge Lamp),其中鹵鎢燈的燈絲長為5.6毫米,HID燈的電弧長為4.3毫米。為配合傳統的照明燈源,其集光系統大多採用具有單一光軸及單一發光模組的特點。目前設置於車用前照燈的發光二極體模組為了要模仿鹵鎢燈絲及HID燈的電弧長度及大小,都是採用連續式的連晶式發光二極體封裝態樣,且因在單一光軸及單一焦點的情況下,只能夠使用單一發光模組,因此目前大多採用1毫米*1毫米大小的發光二極體作為基礎進行封裝。而連續式的連晶式發光二極體封裝態樣所指的是通過共晶製程或其他製程將多個發光二極體晶片封裝於矽基板上,因此使得發光二極體的晶粒(晶片,Chip)彼此之間的距離可以為0.2毫米以下,甚至可以小到0.05毫米以下。由於多個發光二極體彼此之間的間距較小,因此可以將其視為連續式的發光體。然而,此種連續式的連晶式發光二極體封裝態樣,在相同亮度下,其價格為通過一般製程所製造的照明用發光二極體的10倍以上。亦即,一般製程所封裝的照明用發光二極體係將單一顆發光二極體的晶粒(晶片,Chip)直接封裝,或是將兩顆或三顆以上的發光二極體的晶粒直接進行封裝。換言之,使用此類發光二極 體的封裝,為非連晶的架構。再者,非連晶式態樣所封裝成的發光二極體所指的是每一個發光二極體的晶粒之間的距離大於0.2毫米或是0.5毫米,甚至每一個發光二極體的晶粒之間的距離可以到4毫米。
接著,如圖19及圖20所示,圖19為習知技術的車燈裝置示意圖,圖20為習知技術的車燈裝置所產生之光形投影示意圖。習知的車用前照燈具有一近燈燈杯P1、一遠燈燈杯P2、明暗截止遮板P3及一透鏡P4。近燈燈杯P1及遠燈燈杯P2分別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對應於第一焦點的第二焦點,透鏡P4具有一透鏡焦點Q。近燈燈杯P1及遠燈燈杯P2所分別具有第二焦點與透鏡P4的透鏡焦點Q三者相互重合。然而,此種三個焦點相互重合的車燈裝置,在遠燈點亮時,會產生如圖20所示光形投影圖,亦即,在兩個光源之間形成一暗帶區域G。
另外,如專利公告第US 8,545,073號之「具有改善的遠光功能的用於車輛的照明模組和裝置(Lighting module and device for vehicle with improved high-beam function)」專利案中,為了克服暗帶區域G之產生,US 8,545,073號專利案係採用「盡可能無限薄(ideally infinitely thin)的光束撓曲件(beam bender)8」以避免暗帶區域G產生。然而,由於光束撓曲件係一實質物體,並無法以無限薄的方式所呈現,因此,仍然會有如圖20所示光形投影圖中暗帶區域G之產生。
藉此,如何提供一種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以克服上述的缺失,已然成為該項事業所欲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車燈裝置,以避免暗帶區域產生,同時亦能夠符合近燈光形及遠燈光形之法規。另外,亦能夠不受到光束撓曲件(明暗截止遮板)必須非常薄的限制。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車燈裝置,其包括一第一反射結構、一第二反射結構、一第一發光結構、一第二發光結構、一活動式遮蔽結構、一透鏡結構以及一反射片結構。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對應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的第二焦點。所述第二反射結構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彼此相對設置,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對應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的第二焦點,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彼此相對應設置。所述第一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其中所述第一發光結構所產生的一第一光源投射在所述第一反射結構上,以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的第一反射光源。所述第二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其中所述第二發光結構所產生的一第二光源投射在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上,以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的第二反射光源。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設置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之間,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具有一旋轉軸、一第一外表面、一相對於所述第一外表面的第二外表面以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外表面與所述第二外表面的截止邊緣。所述透鏡結構具有一入光面、一對應於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一穿過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的主軸線、一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相互疊合的第一透鏡焦點以及一與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相互疊合的第二透鏡焦點,其中所述主軸線穿過所述第一透鏡焦點及所述截止邊緣,所述第一透鏡焦點及所述第二透鏡焦點互相分離。所述反射片結構設置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之間,其中所述反射片結構具有一第一反射表面及一相對於所述第一反射表面的第二反射表面,所述第一反射表面與所述主軸線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反射表面與所述主軸線之間具有一介於1度至 15度之間的預定夾角。其中,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能沿著所述旋轉軸樞轉,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與所述主軸線之間具有一介於0度至40度之間的預定樞轉角度。
本發明所採用的另外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配光方法,其包括:提供一第一反射結構,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對應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的第二焦點;提供一第二反射結構,所述第二反射結構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彼此相對設置,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對應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的第二焦點,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彼此相對應設置;提供一第一發光結構,所述第一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提供一第二發光結構,所述第二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提供一活動式遮蔽結構,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設置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之間,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具有一旋轉軸、一第一外表面、一相對於所述第一外表面的第二外表面以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外表面與所述第二外表面的截止邊緣;以及提供一透鏡結構,所述透鏡結構具有一入光面、一對應於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一穿過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的主軸線、一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相互疊合的第一透鏡焦點以及一與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相互疊合的第二透鏡焦點,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焦點及所述第二透鏡焦點互相分離;其中,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能沿著所述旋轉軸樞轉。其中,所述第一發光結構所產生的一第一光源投射在所述第一反射結構上,以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的第一反射光源,且所述第一反射光源投射於透鏡結構的一第一光穿透區域上。其中,所述第二發光結構所產生的一第二光源投射在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上,以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的第二反射光源,且所述第 二反射光源投射於所述透鏡結構的一第二光穿透區域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可以在於,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不僅能夠符合法規之規範,同時亦能夠消除兩個光源之間的暗帶區域產生。另外,本案亦藉由活動式遮蔽結構,使得本案可不必受到活動式遮蔽結構之截止邊緣必須非常薄的限制。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者。
V‧‧‧車燈裝置
1,1’‧‧‧第一反射結構
11‧‧‧第一焦點
12‧‧‧第二焦點
13‧‧‧第三焦點
14‧‧‧第四焦點
15‧‧‧主體部
16‧‧‧反射部
2,2’‧‧‧第二反射結構
21,21’‧‧‧第一焦點
22,22’‧‧‧第二焦點
3,3’‧‧‧第一發光結構
31,31’‧‧‧第一光源
32,32’‧‧‧第一反射光源
33’‧‧‧反射光源
4‧‧‧第二發光結構
41,41’‧‧‧第二光源
42,42’‧‧‧第二反射光源
5,5’‧‧‧活動式遮蔽結構
51‧‧‧第一外表面
52‧‧‧第二外表面
53‧‧‧截止邊緣
54‧‧‧反射板
541‧‧‧第一反射面
542‧‧‧第二反射面
6,6’‧‧‧透鏡結構
61‧‧‧第一透鏡焦點
62,62’‧‧‧第二透鏡焦點
63‧‧‧水平軸線
64‧‧‧垂直軸線
65‧‧‧入光面
66‧‧‧出光面
7‧‧‧反射片結構
71‧‧‧第一反射表面
72‧‧‧第二反射表面
8‧‧‧基座結構
81‧‧‧承載部
811‧‧‧第一表面
812‧‧‧第二表面
82‧‧‧散熱部
A‧‧‧主軸線
I‧‧‧旋轉軸
Z1‧‧‧第一光穿透區域
Z2‧‧‧第二光穿透區域
D‧‧‧預定距離
L‧‧‧預定間距
W‧‧‧預定間隙
T‧‧‧預定間距
F‧‧‧焦平面
θ‧‧‧預定夾角
α‧‧‧預定樞轉角度
G‧‧‧暗帶區域
P1‧‧‧近燈燈杯
P2‧‧‧遠燈燈杯
P3‧‧‧明暗截止遮板
P4‧‧‧透鏡
Q‧‧‧焦點
S100~S114‧‧‧步驟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其中一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另外一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其中一部份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另外一部份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其中一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其中一剖視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另外一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另外一剖視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其中一各焦點位置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另外一各焦點位置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再一各焦點位置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又一各焦點位置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實施例另外一種實施態樣的活動式遮蔽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的上視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車燈裝置的第一發光結構所產生之光形投影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車燈裝置的第二發光結構所產生之光形投影示意 圖。
圖17為本發明車燈裝置同時開啟第一發光結構及第二發光結構所產生之光形投影示意圖。
圖18為本發明實施例配光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19為習知技術的車燈裝置示意圖。
圖20為習知技術的車燈裝置所產生之光形投影示意圖。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例來說明本發明所揭露有關「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瞭解本發明的優點與功效。本發明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亦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發明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另外,本發明的圖式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先予敘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揭示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技術範疇。
〔第一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1至圖4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具有切換遠近燈光形的車燈裝置V。車燈裝置V中可包括一第一反射結構1、一第二反射結構2、一第一發光結構3、一與第一發光結構3相對應設置的第二發光結構4、一活動式遮蔽結構5、一透鏡結構6以及一反射片結構7。另外,較佳地,車燈裝置V還包括一用於承載第一反射結構1、第二反射結構2、第一發光結構3、第二發光結構4、活動式遮蔽結構5及反射片結構7的基座結構8。
承上述,舉例來說,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可分別由多個不同曲率之曲面所組成,例如可通過以橢圓為基礎的曲面組成反射結構。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可分別具有一反射面,以反射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的光源。換 句話說,第一反射結構1可以做為汽車前照燈之近燈燈杯,而第二反射結構2可以做為前照燈之遠燈燈杯。另外,值得說明的是,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可為一非連晶式的發光二極體(LED)。
承上述,基座結構8可具有一承載部81及一連接於承載部81的散熱部82。反射片結構7可設置於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之間,較佳地,反射片結構7可設置於承載部81上。另外,活動式遮蔽結構5可以設置於車燈裝置V的殼體(圖未繪示)上,使得活動式遮蔽結構5可設置於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之間。詳細來說,反射片結構7可具有一第一反射表面71及一相對於第一反射表面71的第二反射表面72。第一反射表面71與第二反射表面之間可具有一預定夾角θ(請參閱圖8所示),預定夾角θ可介於1度至15度之間,較佳地,預定夾角可介於6度至10度之間。另外,反射片結構7的第一反射表面71及第二反射表面72可分別用於反射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光源,換言之,反射片結構7具有一用於反射光源的鏡面,且反射片結構7的形狀為楔形狀的椎體。
另外,承載部81可具有一第一表面811及一相對於第一表面811的第二表面812,其中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一發光結構3設置於承載部81的第一表面811上,第二反射結構2及第二發光結構4設置於承載部81的第二表面812上。換言之,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可分別設置於承載部8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而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可分別通過一基板(未標號)而分別設置於承載部8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另外,散熱部82(例如:散熱鰭片)可用於對設置於承載部81上的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進行散熱。
承上述,透鏡結構6具有一入光面65、一對應於入光面65的出光面66、一穿過入光面65及出光面66的主軸線A。活動式 遮蔽結構5具有一旋轉軸I、一第一外表面51、一相對於第一外表面51的第二外表面52以及一連接於第一外表面51與第二外表面52之間的截止邊緣53。然而,需說明的是,活動式遮蔽結構5的第一外表面51及第二外表面52可為反射面,但是在其他實施態樣中,第一外表面51及第二外表面52也可以為一吸收面,亦即,第一外表面51及第二外表面52可不具有反射效果,本發明不以第一外表面51及第二外表面52為反射面或吸收面為限。亦即,可僅藉由反射片結構7來反射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光源。另外,較佳地,當活動式遮蔽結構5的第一外表面51與主軸線A相互平行時,主軸線A可以通過活動式遮蔽結構5的截止邊緣53。
承上述,請一併參閱圖7及圖8所示,具體而言,活動式遮蔽結構5能沿著旋轉軸I樞轉,活動式遮蔽結構5與主軸線A之間具有一預定樞轉角度α,活動式遮蔽結構5可以在預定樞轉角度α的區間中向往復擺動,預定樞轉角度α可介於0度至40度之間。亦即,活動式遮蔽結構5可以為一沿著旋轉軸I樞轉的明暗截止線遮板,而通過截止邊緣53形狀上的設計,以產生符合法規之光形。
另外,請一併參閱圖3及圖4所示,第一反射結構1可包括一從一主體部15前端延伸而出的反射部16。此外,活動式遮蔽結構5的第二外表面52上還進一步設置有一反射板54,反射板54的兩側具有一朝向第二外表面52延伸的側端部(未標號),並藉由設置於兩側之側端部以連接於活動式遮蔽結構5的第二外表面52上。進一步來說,反射板54的兩側分別具有一第一反射面541及一第二反射面542。第一反射面541主要可用於反射第一發光結構3所產生的光源。須說明的是,第一發光結構3、反射部16及第一反射面541三者之間的關係容後說明第二反射面。
接著,請參閱圖5及圖6所示,同時並適時的參閱圖9、圖 10及圖15所示。圖9及圖10所示的狀態為開啟近燈之狀態,亦即,第一發光結構3為開啟狀態,第二發光結構4為關閉狀態,而活動式遮蔽結構5的第一外表面51與主軸線A相互平行。在只開啟第一發光結構的情況下,可以產生如圖15所示的光形投影圖。須說明的是,圖9先以不設置有反射板54的實施態樣進行說明。反射板54之結構,於圖10再行介紹。
更詳細的來說,請參閱圖9所示,以下將先說明第一發光結構3所產生之光源之行經路徑、第一反射結構1、第二反射結構2、第一發光結構3、第二發光結構4、活動式遮蔽結構5、透鏡結構6、及反射片結構7七者之間的關係。另外,第一發光結構3、反射部16及反射板54三者之間的關係容後說明。
具體而言,第一反射結構1具有由橢圓曲面所形成的一第一焦點11及一對應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的第二焦點12。第二反射結構2與第一反射結構1彼此可相對設置,第二反射結構2具有由橢圓曲面所形成的一第一焦點21及一對應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一焦點21的第二焦點22,其中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與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彼此相對應設置。
接著,請再同時配合圖11及圖12所示,透鏡結構6為一具有多焦點的透鏡結構6,透鏡結構6還具有一與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相互疊合的第一透鏡焦點61以及一與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相互疊合的第二透鏡焦點62。主軸線A可穿過第一透鏡焦點61及截止邊緣53,第一透鏡焦點61及第二透鏡焦點62兩者互相分離。換言之,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及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兩者互不重疊。
再者,如圖1所示,透鏡結構6定義有一水平軸線63、一正交於水平軸線63的垂直軸線64以及一焦平面F。如圖11所示,焦平面F可平行水平軸線63與垂直軸線64兩者相交所構成的平面(例如:入光面65),且焦平面F可穿過活動式遮蔽結構5的截 止邊緣53(如圖10所示),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此外,第一透鏡焦點61也設置於焦平面F上,且第一透鏡焦點61位於截止邊緣53上。然而,在其他實施態樣中第一透鏡焦點61也可以與活動式遮蔽結構5的截止邊緣53相距一預定間隔(圖未繪示)。另外,主軸線A可通過活動式遮蔽結構5的截止邊緣53,且主軸線A也同時通過第一透鏡焦點61。
值得說明的是,第二透鏡焦點62位於活動式遮蔽結構5的下方,亦即,第二透鏡焦點62朝向遠離活動式遮蔽結構5的第一外表面51及第二外表面52之方向設置,且第二透鏡焦點62至第一外表面51之間的距離大於第二透鏡焦點62至第二外表面52之間的距離。再者,第二透鏡焦點62可依據所欲產生的光形,而設置於焦平面F上或不設置於焦平面F上。再者,透鏡結構6具有一對應於第一透鏡焦點61的第一光穿透區域Z1及一對應於第二透鏡焦點62的第二光穿透區域Z2。
接著,如圖9所示,第一發光結構3對應於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其中第一發光結構3所產生的一第一光源31投射在第一反射結構1上,以形成一通過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的第一反射光源32。較佳地,第一發光結構3可設置於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上。然而,須說明的是,第一發光結構3亦可依據所欲產生之光形,而鄰近地設置於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附近,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另外,值得說明的是,雖然本發明實施例的圖式中所顯示的第一發光結構3共有兩組,但是,可將兩組第一發光結構3設置的足夠相近,以使得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位於兩組第一發光結構3之間。換言之,也可以僅設置一組第一發光結構3,使得第一發光結構3的光源中心點位於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上,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接著,請參閱圖10所示,以下將進一步說明第一發光結構3、反射部16及反射板54三者之間的關係。具體來說,第一發光結 構3所產生的第一光源31’可以投射在反射部16上,以形成一投射在反射板54上的的第二反射光源32’。再來,第二反射光源32’可通過反射板54的反射,而形成一通過透鏡結構6的反射光源33’。換言之,藉由反射板54的設置,可以使得反射光源33’被向上偏移,以形成一在主軸線A上方3度的光源。
再來,請參閱圖14所示,為了使得在近燈開啟的情況下所產生之光源足夠亮,第一反射結構1也可以進一步包含有一第三焦點13及一對應於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三焦點13的第四焦點14,且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及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四焦點14彼此重合。另外,兩組第一發光結構3’可以分別設置於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及第三焦點13上。換言之,若以本發明圖12所示,第一焦點11及第三焦點13分別位在兩組第一發光結構(兩顆發光二極體模組)3’上。藉此,兩組第一發光結構3’所產生的光源都可以投射到第二焦點12、第四焦點14及焦平面F上,亦即,其第一反射光源32都可以投射到第一透鏡焦點61上,並將該第一反射光源32投射至透鏡結構6的第一光穿透區域Z1上。換句話說,第一反射結構1可為具有多焦點的橢球反射杯結構。
承上述,如圖14所示,以非連晶式發光二極體為例,兩組第一發光結構3’之間可具有一預定間距T,預定間距T可介於0.2毫米至4毫米之間或是0.5毫米至4毫米之間。具體來說,當兩組第一發光結構3’是各別封裝的單顆發光二極體晶片時,兩個發光二極體晶片彼此之間的預定間距T可介於0.2毫米至4毫米之間或是0.5毫米至4毫米之間。另外,值得說明的是,雖然圖14所示的是兩組第一發光結構3’,然而,亦可以將兩個發光二極體晶片封裝在同一個封裝體中,且使得這兩個發光二極體晶片之間的預定間距T介於0.2毫米至4毫米之間或是0.5毫米至4毫米之間。換句話說,兩組第一發光結構3’可分別設置在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及第三焦點13上。然而,在其他實施態樣中,亦 可以使得第一焦點11及第二焦點12的兩者之間所形成的連線(光軸),位於所對應的第一發光結構3’的側邊,第三焦點13及第四焦點14的連線(光軸)位於所對應的第一發光結構3’的側邊,換言之,這兩條連線都可以不穿過兩組第一發光結構3’。值得說明的是,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亦可以進一步的由更多不同曲率的橢球曲線所形成,藉此,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的焦點可以更多,使之可以設置更多組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且使得多組第一發光結構3’及多組第二發光結構4分別對應於焦點上。
另外,請同時參閱圖3所示,若是以連晶式發光二極體為例,第一發光結構3中可具有多個發光二極體晶片,且各個發光二極體晶片之間的間距可介於0毫米至0.2毫米之間或是0毫米至0.5毫米之間。
誠如上述,換言之,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及第三焦點13彼此之間的距離可以介於0毫米至0.2毫米之間、0毫米至0.5毫米之間、0.2毫米至4毫米之間或是0.5毫米至4毫米之間。較佳地,使用非連晶式態樣所封裝成的發光二極體時,第一焦點11及第三焦點13之間的距離可以為0.2毫米至4毫米之間或是0.5毫米至4毫米之間。
接著,請參閱圖7及圖8所示,同時並適時的參閱圖11及圖16所示。圖7及圖8所示的狀態為第一發光結構3為關閉狀態,第二發光結構4則為開啟狀態,而活動式遮蔽結構5可沿著旋轉軸1樞轉之一預定位置,且使得活動式遮蔽結構5上的截止邊緣53朝遠離主軸線A的方向移動時,可以產生如圖16所示的光形投影圖。
承上述,如圖11所示,當位於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內的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同時點亮時,可做為車燈裝置V的遠燈。第二發光結構4可對應於第二反射結構2的 第一焦點21,其中第二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一第二光源41投射在第二反射結構2上,以形成一通過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的第二反射光源42,且第二反射光源42可投射至透鏡結構6的第二光穿透區域Z2上。另外,值得說明的是,另外一部分由第二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第二光源41’,經由第二反射結構2的反射後,可以產生另外一投射在反射片結構7上的第二反射光源42’,並將第二反射光源42’投射到透鏡結構6上的第一光穿透區域Z1。附帶一提,雖然本發明圖式中顯示一組第二發光結構4直接設置於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一焦點21上,但是,在其他實施態樣中,亦可以如同前述,提供兩組第二發光結構4,且可以進一步在第二反射結構2上設置第三焦點(圖未繪示)及一對應於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三焦點的第四焦點(圖未繪示),且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及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四焦點彼此重合。同時,將這兩組第二發光結構4可以分別設置在互不重疊的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一焦點21及第三焦點上。
承上述,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可與透鏡結構6的第二透鏡焦點62重合,藉此,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位於活動式遮蔽結構5的下方,亦即,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都朝向遠離活動式遮蔽結構5的第一外表面51及第二外表面52之方向設置。再者,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可依據所欲產生的光形,而設置於焦平面F上或不設置於焦平面F上。
承上述,以圖11為例,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可設置於活動式遮蔽結構5的其中一側,且位於鄰近第二外表面52的一側。換言之,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設置於第二外表面52的同一側邊。另外,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與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可都設置於焦平面F上,且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可以與截止邊緣53重合。而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與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之間彼此可相距一預 定距離D,預定距離D可介於0毫米(mm)至2毫米(mm)之間。
然而,請同時參閱圖12所示,須說明的是,雖然前述內容描述活動式遮蔽結構5的截止邊緣53、焦平面F、第一透鏡焦點61及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彼此重合,但在其他實施態樣中,由於第一透鏡焦點61也可以與截止邊緣53相距一預定間隔,因此,截止邊緣53可以不與焦平面F重合,而使得焦平面F、第一透鏡焦點61及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22三者彼此重合,且與活動式遮蔽結構5的截止邊緣53相距一預定間隔(圖未繪示,圖中所示的焦平面F與截止邊緣53之間的預定間隔的尺寸為0)。亦即,焦平面F、第一透鏡焦點61及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三者彼此重合所形成的交點,係位於透鏡結構6與活動式遮蔽結構5的截止邊緣53之間。換言之,藉由預定間隔的設置,可改變第一發光結構3投射在透鏡結構6上的位置。附帶一提,預定間隔的距離可介於0毫米(mm)至10毫米(mm)之間。
接著,請參閱圖12所示,由圖9及圖12的比較可知,在圖12所示的實施態樣中,第二反射結構2’的可具有一第一焦點21’及一第二焦點22’,而第二焦點22’可以不設置於焦平面F上。亦即,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可與焦平面F相距一預定間距L,而預定間距L可介於0毫米(mm)至10毫米(mm)之間。換言之,透鏡結構6’的第二透鏡焦點62’也會隨之改變。
然而,值得說明的是,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可以位於透鏡結構6與焦平面F之間或位於焦平面F與第二反射結構2之間,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另外,附帶一提,截止邊緣53至反射片結構7之間可相距一預定間隙W,預定間隙W可介於0.1毫米(mm)至10毫米(mm)之間。
接著,請參閱圖17所示,圖17為第一發光結構3與第二發光結構4同時開啟的狀態,換言之,當活動式遮蔽結構5沿著旋轉軸I樞轉,且使得活動式遮蔽結構5上的截止邊緣53朝遠離主 軸線A的方向移動時,可以產生如圖17所示的光形投影圖。換言之,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光形之間,可不具有一暗帶區域G,使得所產生的光形能夠較為均勻。
〔第二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18所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配光方法。如步驟S100所示,提供一第一反射結構1,其中第一反射結構1具有一第一焦點11及一第二焦點12。具體來說,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對應於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
承上述,如步驟S102所示,提供一第二反射結構2,其中第二反射結構2具有一第一焦點21及一第二焦點22。詳細來說,第二反射結構2與第一反射結構1彼此相對設置,且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對應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一焦點21。另外,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與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彼此相對應設置。
承上述,如步驟S104所示,提供一第一發光結構3,第一發光結構3對應於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較佳地,可將第一發光結構3設置於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上。
承上述,如步驟S106所示,提供一第二發光結構4,第二發光結構4對應於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一焦點21。較佳地,可將第二發光結構4設置於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一焦點21上。
承上述,如步驟S108所示,提供一活動式遮蔽結構5,活動式遮蔽結構5具有一旋轉軸1及一截止邊緣53,其中活動式遮蔽結構5能沿著旋轉軸I樞轉。詳細來說,活動式遮蔽結構5可設置於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之間,且活動式遮蔽結構5還具有一第一外表面51、一相對於第一外表面51的第二外表面52以及一連接於第一外表面51與第二外表面52的截止邊緣53。
承上述,如步驟S110所示,提供一透鏡結構6,透鏡結構6具有一入光面65、一出光面66、一穿過入光面65及出光面66的 主軸線A、一與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相互疊合的第一透鏡焦點61以及一與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相互疊合的第二透鏡焦點62。值得說明的是,第一透鏡焦點61及第二透鏡焦點62彼此互相分離。另外,第一發光結構3所產生的一第一光源31投射在第一反射結構1上,以形成一通過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的第一反射光源32,且第一反射光源32投射於透鏡結構6的一第一光穿透區域Z1上。第二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一第二光源41投射在第二反射結構2上,以形成一通過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的第二反射光源42,且第二反射光源42投射於透鏡結構6的一第二光穿透區域Z2上。
承上述,如步驟S112所示,提供一反射片結構7,反射片結構7設置於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之間,其中反射片結構7具有一第一反射表面71及一第二反射表面72,第一反射表面71可與主軸線A相互平行。
承上述,如步驟S114所示,提供一基座結構8,基座結構8具有一承載部81及一連接於承載部81的散熱部82。舉例來說,反射片結構7及活動式遮蔽結構5設置於承載部81上,反射片結構7設置於活動式遮蔽結構5及所述基座結構8之間,承載部81具有一第一表面811及一相對於第一表面811的第二表面812,其中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一發光結構3設置於第一表面811上,第二反射結構2及第二發光結構4設置於第二表面812上。
另外,須說明的是,前述第一反射結構1、第二反射結構2、第一發光結構3、第二發光結構4、活動式遮蔽結構5、透鏡結構6、反射片結構7及基座結構8的具體內容,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贅述。
〔實施例的可行功效〕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可以在於,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車燈裝置V及配光方法,藉由將第二反射結構2中的第二焦 點22與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互不重合的特徵,使得所產生之光形投影不僅能夠符合法規之規範,同時亦能夠消除兩個光源(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光源)之間的暗帶區域G產生。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侷限本發明的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1‧‧‧第一反射結構
11‧‧‧第一焦點
12‧‧‧第二焦點
15‧‧‧主體部
16‧‧‧反射部
2‧‧‧第二反射結構
21‧‧‧第一焦點
22‧‧‧第二焦點
3‧‧‧第一發光結構
31‧‧‧第一光源
32‧‧‧第一反射光源
4‧‧‧第二發光結構
5‧‧‧活動式遮蔽結構
53‧‧‧截止邊緣
6‧‧‧透鏡結構
61‧‧‧第一透鏡焦點
62‧‧‧第二透鏡焦點
64‧‧‧垂直軸線
7‧‧‧反射片結構
A‧‧‧主軸線
Z1‧‧‧第一光穿透區域
Z2‧‧‧第二光穿透區域
D‧‧‧預定距離
W‧‧‧預定間隙
F‧‧‧焦平面
θ‧‧‧預定夾角

Claims (11)

  1. 一種車燈裝置,其包括:一第一反射結構,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對應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的第二焦點;一第二反射結構,所述第二反射結構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彼此相對設置,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對應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的第二焦點,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彼此相對應設置;一第一發光結構,所述第一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其中所述第一發光結構所產生的一第一光源投射在所述第一反射結構上,以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的第一反射光源;一第二發光結構,所述第二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其中所述第二發光結構所產生的一第二光源投射在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上,以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的第二反射光源;一活動式遮蔽結構,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設置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之間,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具有一旋轉軸、一第一外表面、一相對於所述第一外表面的第二外表面以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外表面與所述第二外表面的截止邊緣;一透鏡結構,所述透鏡結構具有一入光面、一對應於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一穿過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的主軸線、一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相互疊合的第一透鏡焦點以及一與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相互疊合的第二透鏡焦點,其中所述主軸線穿過所述第一透鏡焦點及 所述截止邊緣,所述第一透鏡焦點及所述第二透鏡焦點互相分離;以及一反射片結構,所述反射片結構設置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之間,其中所述反射片結構具有一第一反射表面及一相對於所述第一反射表面的第二反射表面,所述第一反射表面與所述主軸線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反射表面與所述主軸線之間具有一介於1度至15度之間的預定夾角;其中,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能沿著所述旋轉軸樞轉,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與所述主軸線之間具有一介於0度至40度之間的預定樞轉角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車燈裝置,還進一步包括:一基座結構,所述基座結構具有一承載部及一連接於所述承載部的散熱部,所述反射片結構及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設置於所述承載部上,所述反射片結構設置於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及所述基座結構之間,所述承載部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相對於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及所述第一發光結構設置於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及所述第二發光結構設置於所述第二表面上。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透鏡結構定義有一水平軸線、一正交於所述水平軸線的垂直軸線以及一焦平面,所述焦平面平行於所述水平軸線與所述垂直軸線兩者相交所構成的平面,所述焦平面穿過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的所述截止邊緣,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焦點設置於所述焦平面上,且所述第一透鏡焦點位於所述截止邊緣上。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都設置於所述焦平面上。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 二焦點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彼此相距一介於0毫米至2毫米之間的預定距離。
  6. 如請求項3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發光結構設置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上,所述第二發光結構設置於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上。
  7. 如請求項3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上還進一步設置有一連接於所述第二外表面的反射板,以反射所述第二反射光源。
  8. 如請求項3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設置於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的其中一側,且位於鄰近所述第二外表面的一側。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設置於所述焦平面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與所述主軸線相距一介於0毫米至2毫米之間的預定距離。
  10. 如請求項8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與所述焦平面相距一介於0毫米至10毫米之間的預定間距。
  11. 一種配光方法,其包括:提供一第一反射結構,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對應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的第二焦點;提供一第二反射結構,所述第二反射結構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彼此相對設置,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對應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的第二焦點,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彼此相對應設置;提供一第一發光結構,所述第一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 提供一第二發光結構,所述第二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提供一活動式遮蔽結構,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設置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之間,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具有一旋轉軸、一第一外表面、一相對於所述第一外表面的第二外表面以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外表面與所述第二外表面的截止邊緣;以及提供一透鏡結構,所述透鏡結構具有一入光面、一對應於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一穿過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的主軸線、一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相互疊合的第一透鏡焦點以及一與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相互疊合的第二透鏡焦點,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焦點及所述第二透鏡焦點互相分離;其中,所述活動式遮蔽結構能沿著所述旋轉軸樞轉;其中,所述第一發光結構所產生的一第一光源投射在所述第一反射結構上,以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的第一反射光源,且所述第一反射光源投射於透鏡結構的一第一光穿透區域上;其中,所述第二發光結構所產生的一第二光源投射在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上,以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的第二反射光源,且所述第二反射光源投射於所述透鏡結構的一第二光穿透區域上。
TW105106696A 2016-03-04 2016-03-04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TWI6371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6696A TWI637126B (zh) 2016-03-04 2016-03-04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6696A TWI637126B (zh) 2016-03-04 2016-03-04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2194A true TW201732194A (zh) 2017-09-16
TWI637126B TWI637126B (zh) 2018-10-01

Family

ID=60480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6696A TWI637126B (zh) 2016-03-04 2016-03-04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3712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7131B (zh) * 2018-02-08 2019-01-11 樺薪光電有限公司 車燈
TWI650257B (zh) * 2018-02-13 2019-02-11 誠益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線投射裝置
CN110274205A (zh) * 2018-03-13 2019-09-24 诚益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线投射装置
TWI740766B (zh) * 2021-01-06 2021-09-21 堤維西交通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兼具遠近燈效果的車燈總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8943B (zh) * 2014-04-18 2016-11-21 王正 車燈模組
TWI573952B (zh) * 2014-05-16 2017-03-11 王正 複合光源車燈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7131B (zh) * 2018-02-08 2019-01-11 樺薪光電有限公司 車燈
US10697604B2 (en) 2018-02-08 2020-06-30 Hua Xin Optronics Co. Vehicle lamp
TWI650257B (zh) * 2018-02-13 2019-02-11 誠益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線投射裝置
CN110274205A (zh) * 2018-03-13 2019-09-24 诚益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线投射装置
TWI740766B (zh) * 2021-01-06 2021-09-21 堤維西交通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兼具遠近燈效果的車燈總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7126B (zh) 2018-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78695B2 (en) Lighting unit for vehicle headlamp including convex lens arranged between light source and shade
TWI624621B (zh) 車燈裝置
US8348486B2 (en) Vehicular lamp unit and vehicular lamp
TWM539600U (zh) 車燈裝置及其光源模組
EP2484964B1 (en) Lamp unit
JP2009224303A (ja) 車両用照明灯具
EP2284435A2 (en) Lamp unit for vehicular headlamp
CN110088525B (zh) 车辆用灯具
TWI723304B (zh) 具有高光利用率的光線投射裝置
EP2518551B1 (en) Mount for an illumination source
JP2010080306A (ja) 車両前照灯用灯具ユニット
TWI637126B (zh)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JP5497408B2 (ja) 車両用前照灯
US9903551B2 (en) Vehicle lamp structure
US10151439B2 (en) Dual beam headlamp
JP2012018847A (ja) 車両用照明灯具
WO2015174179A1 (ja) 車両用前照灯
TWI637125B (zh)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JP2012018846A (ja) 車両用照明灯具
TWI698613B (zh) 高效率光線投射裝置
TWI627369B (zh) 光源模組及其配光方法、以及車燈裝置
JP5338742B2 (ja) 車両用前照灯
TWI694934B (zh) 微型化光線投射裝置
TW201732195A (zh)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JP2008108942A (ja) 光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