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7125B -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 Google Patents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7125B
TWI637125B TW105109454A TW105109454A TWI637125B TW I637125 B TWI637125 B TW I637125B TW 105109454 A TW105109454 A TW 105109454A TW 105109454 A TW105109454 A TW 105109454A TW I637125 B TWI637125 B TW I63712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cus
light
reflective
reflective structure
le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94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4358A (zh
Inventor
王正
Original Assignee
世正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世正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世正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094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37125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343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43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71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7125B/zh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公開一種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車燈裝置包括一第一反射結構、一第二反射結構、一第一發光結構、一第二發光結構、一透鏡結構、一主軸線以及一焦平面。第一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第二焦點。第二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第二焦點。第一發光結構對應第一反射結構的第一焦點。第二發光結構對應第二反射結構的第一焦點。透鏡結構具有一第一透鏡焦點及一第二透鏡焦點,第一透鏡焦點及第二透鏡焦點互相分離。主軸線設置於第一反射結構與第二反射結構之間。焦平面垂直於主軸線。

Description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本發明提出一種車燈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用於遠燈功能的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首先,現有的車用前照燈之發光模組,可分為鹵鎢燈及HID燈(氣體放電式燈,High Intensity Discharge Lamp),其中鹵鎢燈的燈絲長為5.6毫米,HID燈的電弧長為4.3毫米。為配合傳統的照明燈源,其集光系統大多採用具有單一光軸及單一發光模組的特點。目前設置於車用前照燈的發光二極體模組為了要模仿鹵鎢燈絲及HID燈的電弧長度及大小,都是採用連續式的連晶式發光二極體封裝態樣,且因在單一光軸及單一焦點的情況下,只能夠使用單一發光模組,因此目前大多採用1毫米*1毫米大小的發光二極體作為基礎進行封裝。而連續式的連晶式發光二極體封裝態樣所指的是通過共晶製程或其他製程將多個發光二極體晶片封裝於矽基板上,因此使得發光二極體的晶粒(晶片,Chip)彼此之間的距離可以為0.2毫米以下,甚至可以小到0.05毫米以下。由於多個發光二極體彼此之間的間距較小,因此可以將其視為連續式的發光體。然而,此種連續式的連晶式發光二極體封裝態樣,在相同亮度下,其價格為通過一般製程所製造的照明用發光二極體的10倍以上。即,一般製程所封裝的照明用發光二極體係將單一顆發光二極體的晶粒(晶片,Chip)直接封裝,或是將兩顆或三顆以上的發光二極體的晶粒直接進行封裝。換言之,使用此類發光二極體 的封裝,為非連晶的架構。再者,非連晶式態樣所封裝成的發光二極體所指的是每一個發光二極體的晶粒之間的距離大於0.2毫米或是0.5毫米,甚至每一個發光二極體的晶粒之間的距離可以到4毫米。
藉此,如何提供一種車燈裝置及配光方法,以克服上述的缺失,已然成為該項事業所欲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以改善車輛頭燈中的遠燈所投射出的發光強度。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車燈裝置,其包括一第一反射結構、一第二反射結構、一第一發光結構、一第二發光結構、一透鏡結構、一主軸線以及一焦平面。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對應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的第二焦點。所述第二反射結構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彼此相對設置,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對應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的第二焦點,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彼此相對應設置。所述第一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其中所述第一發光結構所產生的一第一光線投射在所述第一反射結構上,以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的第一反射光線。所述第二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其中所述第二發光結構所產生的一第二光線投射在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上,以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的第二反射光線。所述透鏡結構具有一第一透鏡焦點、一第二透鏡焦點、一入光面以及一對應於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所述第一透鏡焦點及所述第二透鏡焦點互相分離。所述主軸線通過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所述主軸線設置 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與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之間,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與所述主軸線相對應設置。所述焦平面垂直於所述主軸線,其中所述焦平面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相對應設置。其中,至少一個所述第一透鏡焦點或所述第二透鏡焦點與所述主軸線相距一距離。
本發明所採用的另外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配光方法,其包括:提供一第一反射結構,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對應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的第二焦點;提供一第二反射結構,所述第二反射結構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彼此相對設置,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對應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的第二焦點,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彼此相對應設置;提供一第一發光結構,所述第一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提供一第二發光結構,所述第二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提供一透鏡結構,所述透鏡結構具有一第一透鏡焦點、一第二透鏡焦點、一入光面以及一對應於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所述第一透鏡焦點及所述第二透鏡焦點互相分離;提供一通過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的主軸線;以及提供一垂直於所述主軸線的焦平面,其中所述焦平面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相對應設置;其中,至少一個所述第一透鏡焦點或所述第二透鏡焦點與所述主軸線相距一預定距離;其中,所述第一發光結構所產生的一第一光線投射在所述第一反射結構上,以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的第一反射光線,且所述第一反射光線投射於透鏡結構的一第一光穿透區域上;其中,所述第二發光結構所產生的一第二光線投射在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上,以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的第二 反射光線,且所述第二反射光線投射於所述透鏡結構的一第二光穿透區域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可以利用“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與所述主軸線相對應設置”及“至少一個所述第一透鏡焦點或所述第二透鏡焦點與所述主軸線相距一預定距離”的技術特徵,而提高發光強度。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提供的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
Q‧‧‧車燈裝置
1,1’‧‧‧第一反射結構
11‧‧‧第一焦點
12‧‧‧第二焦點
13‧‧‧第三焦點
14‧‧‧第四焦點
2.2’‧‧‧第二反射結構
21‧‧‧第一焦點
22‧‧‧第二焦點
23‧‧‧第三焦點
24‧‧‧第四焦點
3‧‧‧第一發光結構
31,31’‧‧‧第一光線
311‧‧‧第一部分的第一光線
312‧‧‧第二部分的第一光線
313‧‧‧第三部分的第一光線
32,32’‧‧‧第一反射光線
321‧‧‧第一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線
322‧‧‧第二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線
323‧‧‧第三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線
33‧‧‧發光二極體晶片
4‧‧‧第二發光結構
41,41’‧‧‧第二光線
411‧‧‧第一部分的第二光線
412‧‧‧第二部分的第二光線
413‧‧‧第三部分的第二光線
42,42’‧‧‧第二反射光線
421‧‧‧第一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線
422‧‧‧第二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線
423‧‧‧第三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線
5,5’‧‧‧透鏡結構
51,51’‧‧‧第一透鏡焦點
52,52’‧‧‧第二透鏡焦點
53‧‧‧入光面
54‧‧‧出光面
6‧‧‧反射片結構
61‧‧‧第一反射表面
62‧‧‧第二反射表面
63‧‧‧端面
7‧‧‧基座結構
71‧‧‧承載部
711‧‧‧第一表面
712‧‧‧第二表面
72‧‧‧散熱部
8‧‧‧容置結構
81‧‧‧容置部
82‧‧‧蓋體
821‧‧‧開口
L‧‧‧預定距離
L1‧‧‧第一預定距離
L2‧‧‧第二預定距離
A‧‧‧主軸線
F‧‧‧焦平面
H‧‧‧水平軸線
V‧‧‧垂直軸線
Z1,Z1’‧‧‧第一光穿透區域
Z1C‧‧‧第一中心點
Z2,Z2’‧‧‧第二光穿透區域
Z2C‧‧‧第二中心點
D1‧‧‧第一預定間距
D2‧‧‧第二預定間距
W‧‧‧預定間隙
θ‧‧‧預定夾角
Ø‧‧‧預定直徑
K‧‧‧重疊區域
J‧‧‧預設距離
Q1‧‧‧第一連線
Q2‧‧‧第二連線
S,S’‧‧‧發光面
N,N’‧‧‧短邊距離
M,M’‧‧‧長邊距離
S100~S116‧‧‧步驟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其中一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其中一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內部結構的立體組合示意圖(一)。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內部結構的立體組合示意圖(二)。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其中一部分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另外一部分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的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剖視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其中一各焦點位置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透鏡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11為現有技術的透鏡結構的組合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實施例透鏡結構的組合示意圖。
圖13為利用現有技術的透鏡結構所產生的光形投影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車燈裝置配合反射片結構及透鏡結構所產生的光形投影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車燈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另外一各焦點位置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再一各焦點位置示意圖。
圖18為本發明另外一實施例車燈裝置的各焦點位置示意圖。
圖19A本發明實施例發光面的其中一俯視示意圖。
圖19B本發明實施例發光面的另外一俯視示意圖。
圖20為本發明實施例配光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例來說明本發明所公開有關“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發明的優點與效果。本發明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發明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另外,本發明的圖式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予以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技術範圍。
第一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1至圖4所示,並適時配合圖5、圖6及圖9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車燈裝置Q,其包括:一第一反射結構1、一與第一反射結構1彼此相對設置的第二反射結構2、一第一發光結構3、一與第一發光結構3相對應設置的第二發光結構4、一透鏡結構5、一反射片結構6、一主軸線A以及一焦平面F。另外,車燈裝置Q還包括一用於承載第一反射結構1、第二反射結構2、第一發光結構3、第二發光結構4及反射片結構6的基座結構7。再者,主軸線A可設置於第一反射結構1與第二反射結構2之間,且主軸線A可通過透鏡結構5及反射片結構6。另外,附帶一提,請參閱圖9所示,焦平面F可垂直於主軸線A,且焦平面F與垂直軸線V相距一預設距離J,且焦平面F與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及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相對應設置。進一步來說,假使透鏡結構5的直徑為Ø,預設距離J 的尺寸可以為Ø/3<J<Ø,較佳地,預設距離J的尺寸可以為(2Ø)/3。換句話說,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若透鏡結構5的直徑Ø為80毫米(mm),則焦平面F與垂直軸線V之間的預設距離J可以介於26.7毫米至80毫米之間,較佳地,可為50毫米左右。
承上述,較佳地,車燈裝置Q還進一步包括一用於容置第一反射結構1、第二反射結構2、第一發光結構3、第二發光結構4及基座結構7的容置結構8。容置結構8可包括一容置部81及一與容置部81相配合的蓋體82,蓋體82具有一開口821以露出設置在容置部81中的透鏡結構5。另外,須說明的是,為利於說明,僅於圖1及圖2示出容置結構8,其餘附圖以省略容置結構8的方式進行說明。
承上述,舉例來說,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可分別由多個不同曲率之曲面所組成,例如可通過以橢圓為基礎的曲面組成反射結構。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可分別具有一反射面,以反射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的光線。換句話說,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同時點亮時為汽車前照燈之遠燈燈杯。即,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車燈裝置Q可以為車輛頭燈,較佳地,為車輛頭燈中的遠燈。另外,值得說明的是,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可為一非連晶式或連晶式態樣的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
接著,請一併參閱圖3、圖7及圖8所示,基座結構7具有一承載部71及一連接於承載部71的散熱部72,反射片結構6可設置於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之間,較佳地,反射片結構6可設置於承載部71上。詳細來說,反射片結構6具有一第一反射表面61、一相對於第一反射表面61的第二反射表面62以及一連接於第一反射表面61及第二反射表面62的端面63。另外,主軸線A可通過反射片結構6的端面63或端面63附近。第一反射表面61與第二反射表面62之間可具有一預定夾角θ,預定夾角 θ可介於0度至45度之間,較佳地,預定夾角θ可介於10度至35度之間。另外,反射片結構6的第一反射表面61及第二反射表面62可分別用於反射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光線,換句話說,反射片結構6具有一用於反射光線的鏡面,且反射片結構6的形狀為楔形狀的椎體。然而,須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態樣中,反射片結構6也可以為一吸收面,即,第一反射表面61及第二反射表面62可不具有反射效果,本發明不以第一反射表面61及第二反射表面62為反射面或吸收面為限。
承上述,承載部71具有一第一表面711及一相對於第一表面711的第二表面712,其中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一發光結構3設置於第一表面711上,第二反射結構2及第二發光結構4設置於第二表面712上。換句話說,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可分別設置於承載部7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而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可分別通過一基板(未標號)而分別設置於承載部7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另外,散熱部72(例如:散熱鰭片)可用於對設置於承載部71上的第一發光結構3以及第二發光結構4進行散熱。
承上述,請一併參閱圖9所示,透鏡結構5具有一入光面53及一對應於入光面53的出光面54,而主軸線A可通過透鏡結構5的入光面53及出光面。另外,透鏡結構5可定義有一水平軸線H以及一正交於水平軸線H的垂直軸線V,焦平面F可垂直於主軸線A,且主軸線A通過焦平面F。再者,值得一提的是,焦平面F還可平行於水平軸線H與垂直軸線V兩者相交所構成的平面(請參閱圖9所示)。
接著,請參閱圖9所示,第一反射結構1具有由橢圓曲面所形成的一第一焦點11及一對應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的第二焦點12。第二反射結構2與第一反射結構1彼此可相對設置,第二反射結構2具有由橢圓曲面所形成的一第一焦點21及一對應 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一焦點21的第二焦點22,其中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與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彼此相對應設置。較佳地,以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而言,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與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彼此相互疊合。
此外,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及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與主軸線A相對應設置。舉例來說,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與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可同時位於主軸線A上。並且,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與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可同時位於焦平面F上。然而,須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與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可以不為於主軸線A上。即,如圖9所示,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及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都位於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之間即可。
接著,第一發光結構3對應於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其中第一發光結構3所產生的一第一光線31投射在第一反射結構1上,以形成一通過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的第一反射光線32,且第一反射光線32可投射至透鏡結構5的第一光穿透區域Z1上。較佳地,第一發光結構3可設置於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上。然而,須說明的是,第一發光結構3也可依據所欲產生之光形,而鄰近地設置於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附近,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本發明實施例的圖式中所顯示的第一發光結構3僅有一組,但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可以設置有多組第一發光結構3。須說明的是,設置有兩組第一發光結構3的實施方式,容後說明。
承上述,第二發光結構4可對應於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一焦點21,其中第二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一第二光線41投射在第二反射結構2上,以形成一通過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的第二反射光線42,且第二反射光線42可投射至透鏡結構5的第二光穿 透區域Z2上。附帶一提,雖然本發明附圖中顯示一組第二發光結構4直接設置於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一焦點21上,但是,在其他實施態樣中,也可以如同前述,提供兩組第二發光結構4,且可以進一步在第二反射結構2上設置第三焦點(圖未繪示)及一對應於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三焦點的第四焦點(圖未繪示),且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及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四焦點彼此重合。同時,將這兩組第二發光結構4可以分別設置在互不重疊的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一焦點21及第三焦點上。值得說明的是,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透鏡結構5具有一第一光穿透區域Z1及一第二光穿透區域Z2,第一透鏡焦點51為第一光穿透區域Z1的焦點,第二透鏡焦點52為第二光穿透區域Z2的焦點,且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的位置分別位於主軸線A的兩側。如圖9所示,第一光穿透區域Z1具有一第一中心點Z1C,且第一中心點Z1C至第一透鏡焦點51之間定義有一第一連線Q1,第一中心點Z1C至第一透鏡焦點51之間的第一連線Q1可通過主軸線A。另外,第二光穿透區域Z2具有一第二中心點Z2C,且第二中心點Z2C至第二透鏡焦點52之間定義有一第二連線Q2,第二中心點Z2C至第二透鏡焦點52之間的第二連線Q2可通過主軸線A。進一步來說,第一連線Q1及第二連線Q2兩者可彼此相互交錯。換句話說,以圖9來說,設置在主軸線A下方的透鏡結構5的第一光穿透區域Z1所具有的第一透鏡焦點51會位於主軸線A上方。另外,設置在主軸線A上方的透鏡結構5的第二光穿透區域Z2所具有的第二透鏡焦點52會位於主軸線A下方。附帶一提,具體的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產生的方式容後說明(如圖10至12所示)。
接著,透鏡結構5還具有一第一透鏡焦點51及一第二透鏡焦點52。第一透鏡焦點51可對應於透鏡結構5的第一光穿透區域Z1,第二透鏡焦點52可對應於透鏡結構5的第二光穿透區域Z2,且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彼此互相分離。另外,前 述水平軸線H與垂直軸線V兩者相交所構成的平面可以為透鏡結構5的入光面53,即,焦平面F可平行於透鏡結構5的入光面53,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換句話說,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透鏡結構5的入光面53可以為一凸面(請參閱圖16所示)。值得說明的是,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及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都位於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之間。
承上述,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兩者其中之一與主軸線A相距一距離(第一預定距離L1、第二預定距離L2或預定距離L)或者是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兩者都與主軸線A相距一距離(第一預定距離L1、第二預定距離L2或預定距離L)。較佳地,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可分別位於主軸線A的兩側,且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可設置於焦平面F上。舉例來說,第一透鏡焦點51及主軸線A可相距一介於0毫米(mm)至5毫米(mm)之間的第一預定距離L1或者是一大於0毫米(例如0.1毫米)且小於等於5毫米之間的第一預定距離L1(0mm<L1≦5mm)。較佳地,第一預定距離L1可介於0.1毫米(mm)至1毫米(mm)之間。第二透鏡焦點52及主軸線A相距一介於0毫米(mm)至5毫米(mm)之間的第二預定距離L2或者是一大於0毫米(例如0.1毫米)且小於等於5毫米之間的第二預定距離L2(0mm<L2≦5mm)。較佳地,第二預定距離L2可介於0.1毫米(mm)至1毫米(mm)之間。然而,須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可以設置於焦平面F附近而不位於焦平面F上。
更進一步來說,請一併配合圖19A所示,第一預定距離L1及第二預定距離L2的尺寸大小主要取決於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的發光面大小,舉例來說,現有的發光二極體結構為1(mm)*1(mm)大小的發光二極體、1.4(mm)*1.4(mm)大小的發光二 極體、2(mm)*2(mm)大小的發光二極體或者是N(mm)*N(mm)大小的發光二極體晶片(例如:圖5中所示的三個發光二極體晶片33),且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由多個發光二極體晶片進行封裝後所形成。藉此,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可分別具有一發光面S,發光面S定義有一短邊距離N及一長邊距離M,短邊距離N的長度小於長邊距離M的長度,則第一預定距離L1及第二預定距離L2的關係分別為0<L1≦5*N及0<L2≦5*N。較佳地,可為0<L1≦2.5*N及0<L2≦2.5*N,或者是可為0<L1≦N及0<L2≦N。更佳地,可為0<L1≦0.7*N及0<L2≦0.7*N。另外,請參閱圖19B所示,在其他的實施方式中,發光二極體晶片的排列方式也可以呈菱形狀的排列,藉此,圖19B所示發光面S’同樣可定義有一短邊距離N’及一長邊距離M’,短邊距離N’的長度小於長邊距離M’的長度。需說明的是,圖19B所示的短邊距離N’與第一預定距離L1及第二預定距離L2之間的關係,與前述圖19A所示的短邊距離N與第一預定距離L1及第二預定距離L2之間的關係相仿,在此不再贅述。即,第一預定距離L1及第二預定距離L2的關係分別為0<L1≦5*N’及0<L2≦5*N’。較佳地,可為0<L1≦2.5*N’及0<L2≦2.5*N’,或者是可為0<L1≦N’及0<L2≦N’。更佳地,可為0<L1≦0.7*N’及0<L2≦0.7*N’。值得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發光二極體晶片也可以其他方式排列,例如,以四顆發光二極體晶片進行排列,且這四顆發光二極體兩兩相互對稱排列。
附帶一提,如圖5及圖6所示,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所採用的是以3顆1mm*1mm大小的發光二極體晶片進行排列。藉此,短邊距離可定義為N,第一預定距離L1可為大於0毫米(mm)且小於等於5*1毫米(mm)之間,第二預定距離L2可為大於0毫米(mm)且小於等於5*1毫米(mm)之間,然而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其他尺寸的發光二極體晶片(例如: 1.4(mm)*1.4(mm)、2(mm)*2(mm)或者是N(mm)*N(mm)大小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另外,若是以3顆1mm*1mm大小的發光二極體晶片進行如同圖19B的方式進行排列,第一預定距離L1可為大於0毫米(mm)且小於等於5*2毫米(mm)之間,第二預定距離L2可為大於0毫米(mm)且小於等於5*2毫米(mm)之間。
承上述,第一透鏡焦點51及主軸線A兩者相距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5毫米,或者是兩者相距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5倍的短邊距離N的一第一預定距離L1。另外,第二透鏡焦點52及主軸線A兩者相距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5毫米或者是兩者相距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5倍的短邊距離N的一第二預定距離L2。
承上述,須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第二透鏡焦點52位於主軸線A上(圖中未示出),而使第一透鏡焦點51與主軸線A兩者相距一大於0毫米(mm)且小於10毫米(mm)之間的距離,或者是使第一透鏡焦點51位於主軸線A上(圖中未示出),而使第二透鏡焦點52與主軸線A兩者相距一大於0毫米(mm)且小於10毫米(mm)之間的距離。即,第一透鏡焦點51與第二透鏡焦點52彼此相距一介於0毫米(mm)至10毫米(mm)之間的預定距離L。再者,換句話說,當第二透鏡焦點52位於主軸線A上時,第一透鏡焦點51與主軸線A兩者相距一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10倍的短邊距離N的距離。或者是第一透鏡焦點51位於主軸線A上時,第二透鏡焦點52與主軸線A兩者相距一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10倍的短邊距離N的距離。優選地,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當第二透鏡焦點52位於主軸線A上時,第一透鏡焦點51與主軸線A兩者相距一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5倍的短邊距離N的距離。或者是第一透鏡焦點51位於主軸線A上時,第二透鏡焦點52與主軸線A兩者相距一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5倍的短邊距離N的距離。
換句話說,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兩者相距一 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10倍的短邊距離N的距離。優選地,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兩者相距一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5倍的短邊距離N的距離。須說明的是,若是使得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兩者其中之一位於主軸線A上時,將會使得所產生的光形產生偏移。此時,可以通過調整車燈裝置Q的本體,使得主軸線A與水平面產生一角度,而使得光形對正於所欲投射的平面。值得說明的是,為利於介紹,圖9僅先示出第一光線31、第一反射光線32、第二光線41、第二反射光線42,其他具體光線的行徑路徑,容後說明(請參閱圖17所示)。
接著,請參閱圖10至圖12所示,以下將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透鏡結構5與現有技術之間的差別。具體來說,若是將透鏡結構5區分為第一光穿透區域Z1的部分及第二光穿透區域Z2的部分。現有技術是直接將兩個第一光穿透區域Z1’的部分及第二光穿透區域Z2’相互連接,使得第一光穿透區域Z1’的第一透鏡焦點51與第二光穿透區域Z2’的第二透鏡焦點52彼此重合,並且同時位於主軸線A上。此時,將會產生如圖13所示的光形投影示意圖。在相同條件下,現有技術所提供的車燈能夠產生的發光強度(Luminous intensity)約為97,778燭光(candle,cd),其所產生的光形示意圖如圖13所示。另外,本發明的透鏡結構5結構也分為第一光穿透區域Z1的部分及第二光穿透區域Z2的部分,且同時分別具有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但是,請參閱圖12所示,本發明透鏡結構5的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的位置,將會因為第一光穿透區域Z1及第二光穿透區域Z2兩者之間有著部分的重疊(重疊區域K),而造成偏移,使得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的位置分別位於主軸線A的兩側。藉此,配合反射片結構6,將可以產生如圖14所示的光形投影示意圖。在相同條件下,本發明所提供的車燈裝置Q,能夠產生的發光強度約為126,788燭光(candle,cd),其所產生的光形示意圖如 圖14所示。須說明的是,通過發明所提供的車燈裝置Q及配光方法,能夠提高發光強度達30%。
接著,請參閱圖15所示,在其他實施態樣中,為了使得車燈裝置Q所產生的發光強度更亮,第一反射結構1也可以進一步包含有一第三焦點13及一對應於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三焦點13的第四焦點14,且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及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四焦點14彼此重合。另外,兩組第一發光結構3可以分別設置於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及第三焦點13上。換言之,若以本發明圖15所示,第一焦點11及第三焦點13分別位在兩組第一發光結構(兩顆發光二極體模組)3上。藉此,兩組第一發光結構3所產生的光線都可以投射到第二焦點12、第四焦點14及焦平面F上,換句話說,第一反射結構1可為具有多焦點的橢球反射杯結構。
另外,須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態樣中,也可以如同前述,提供兩組第二發光結構4,且可以進一步在第二反射結構2上設置第三焦點(圖15未示出)及一對應於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三焦點的第四焦點(圖15未示出),且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及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四焦點彼此重合。附帶一提,設置有第三焦點13及第四焦點14的第一反射結構1,以及設置有第三焦點23及第四焦點24的第二反射結構2,容後說明(請參閱圖17所示)。
承上述,如圖15所示,以非連晶式發光二極體為例,兩組第一發光結構3之間可具有一預定間距T,預定間距T可介於0.2毫米至4毫米之間或是0.5毫米至4毫米之間。具體來說,當兩組第一發光結構3是各別封裝的單顆發光二極體晶片時,兩個發光二極體晶片彼此之間的預定間距T可介於0.2毫米至4毫米之間或是0.5毫米至4毫米之間。另外,值得說明的是,雖然圖15所示的是兩組第一發光結構3,然而,也可以將兩個發光二極體晶片封裝在同一個封裝體中,且使得這兩個發光二極體晶片之間的預 定間距T介於0.2毫米至4毫米之間或是0.5毫米至4毫米之間。換句話說,兩組第一發光結構3可分別設置在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及第三焦點13上。然而,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得第一焦點11及第二焦點12的兩者之間所形成的連線(光軸),位於所對應的第一發光結構3的側邊,第三焦點13及第四焦點14的連線(光軸)位於所對應的第一發光結構3的側邊,換言之,這兩條連線都可以不穿過兩組第一發光結構3。值得說明的是,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也可以進一步的由更多不同曲率的橢球曲線所形成,藉此,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的焦點可以更多,使之可以設置更多組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且使得多組第一發光結構3及多組第二發光結構4分別對應於焦點上。
另外,請同時參閱圖5所示,若是以連晶式發光二極體為例,第一發光結構3中可具有多個發光二極體晶片33,且各個發光二極體晶片33之間的間距可介於0毫米至0.2毫米之間或是0毫米至0.5毫米之間。
誠如上述,換言之,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及第三焦點13彼此之間的距離可以介於0毫米至0.2毫米之間、0毫米至0.5毫米之間、0.2毫米至4毫米之間或是0.5毫米至4毫米之間。較佳地,使用非連晶式態樣所封裝成的發光二極體時,第一焦點11及第三焦點13之間的距離可以為0.2毫米至4毫米之間或是0.5毫米至4毫米之間。
接著,請參閱圖16所示,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透鏡結構5’也可以不限於前述圖9所示的平凸透鏡,也可以為如圖16所示的為一雙凸透鏡,本發明不以透鏡形狀為限,即,只要第一透鏡焦點(51,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52’)位於適當位置即可。以圖16來說,透鏡結構5’的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可以設置於焦平面F附近,即,第一透鏡焦點51’及焦平面F可相距一介 於0毫米(mm)至5毫米(mm)之間的第一預定間距D1,或者是一大於0毫米(例如0.1毫米)且小於等於5毫米之間的第一預定間距D1(0mm<D1≦5mm)。較佳地,第一預定間距D1可介於0.1毫米(mm)至2毫米(mm)之間。另外,第二透鏡焦點52’及焦平面F可相距一介於0毫米(mm)至5毫米(mm)之間的第二預定間距D2,或者是一大於0毫米(例如0.1毫米)且小於等於5毫米之間的第二預定間距D2(0mm<D2≦5mm)。較佳地,第二預定間距D2可介於0.1毫米(mm)至2毫米(mm)之間。
再者,反射片結構6的端面63也可以與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兩者相距一介於0毫米至5毫米之間的預定間隙W,或者是一大於0毫米(例如0.1毫米)且小於等於5毫米之間的預定間隙W(0mm<W≦5mm)。此外,反射片結構6的端面63也可以與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兩者相距一介於0毫米至5毫米之間的預定間隙W,或者是一大於0毫米(例如0.1毫米)且小於等於5毫米之間的預定間隙W(0mm<W≦5mm)。換句話說,反射片結構6的端面63可以與焦平面F相距一介於0毫米至5毫米之間的預定間隙W,或者是一大於0毫米(例如0.1毫米)且小於等於5毫米之間的預定間隙W。附帶一提,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預定間隙W的尺寸大小也與前述實施例中所提到的發光二極體晶片的發光面S相互關聯,預定間隙W可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5倍的短邊距離N的距離,即,0<W≦5*N、0<W≦2.5*N、0<W≦N或者是0<W≦0.7*N。
另外,須說明的是,本發明特別適用於車輛頭燈中的遠燈結構,即,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車燈裝置不具有明暗截止線遮板。此外,本發明實施例所採用的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較佳可使用為面光源的發光二極體,藉此,部分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光線,能夠投射到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上,以產生如圖14所示的光形投影圖。附帶一 提的是,雖然本發明實施例中是說明通過偏移透鏡結構5的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至主軸線A的上方及下方(即,沿著焦平面F朝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的方向移動),然而,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朝向水平軸線H的延伸方向左右偏移。原本上下疊合的透鏡結構5,以左右疊合的方式形成。換句話說,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透鏡結構5還可以包括一第三透鏡焦點(圖中未示出)及一第四透鏡焦點(圖中未示出),且第三透鏡焦點及第四透鏡焦點分別位於主軸線A的兩側。同時,第一透鏡焦點51、第二透鏡焦點52、第三透鏡焦點及第四透鏡焦點可以圍繞出一平面。即,以主軸線A為中心,主軸線A至第一透鏡焦點51之間的距離為半徑,在焦平面F上所形成的區域為透鏡結構5的各個透鏡焦點(例如:第一透鏡焦點51、第二透鏡焦點52、第三透鏡焦點及第四透鏡焦點等)所在的範圍。換句話說,以主軸線A為中心,5毫米為半徑,所形成的區域為透鏡結構5的各個透鏡焦點所在的範圍。
須說明的是,如同前述,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第二透鏡焦點52位於主軸線A上(圖中未示出),而使第一透鏡焦點51與主軸線A相距一大於0毫米(mm),且小於等於10毫米(mm)之間的距離,或者是使第一透鏡焦點51位於主軸線A上(圖中未示出),而使第二透鏡焦點52與主軸線A相距一大於0毫米(mm),且小於等於10毫米(mm)之間的距離。
接著,請在參閱圖17所示,圖17將進一步說明設置有第三焦點及第四焦點14的第一反射結構1’,以及設置有第三焦點23及第四焦點24的第二反射結構2’的具體實施方式。詳細來說,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分別由多個不同曲率之曲面所組成,藉此,第一反射結構1’還進一步具有一第三焦點13及一對應於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三焦點13的第四焦點14,第二反射結構2’還進一步具有一第三焦點23及一對應於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三焦 點23的第四焦點24。
承上述,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四焦點14及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四焦點24都位於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之間。此外,第一發光結構3所產生的另外一第一光線31’投射在第一反射結構1’上,以形成另外一通過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四焦點14及主軸線A的第一反射光線32’,且第一反射光線32’可投射至透鏡結構5的第一光穿透區域Z1上。再者,第二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另外一第二光線41’投射在第二反射結構2’上,以形成另外一通過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四焦點24及主軸線A的第二反射光線42’,且第二反射光線42’可投射至透鏡結構5的第二光穿透區域Z2上。藉此,第一反射光線32’及第二反射光線42’兩者可彼此相互交錯。
第二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18所示,為利於說明,圖18省略部分標號,然而,第二實施例也可以與第一實施例相互配合運用。第二實施例中將進一步說明,通過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的光線,以及通過反射片結構6的第一反射表面61及第二反射表面62所反射的光線。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第一發光結構3所產生的第一光線31包括一第一部分的第一光線311、第二部分的第一光線312及一第三部分的第一光線313。第一反射光線32包括一第一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線321、一第二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線322及一第三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線323。
詳細來說,第一發光結構3所產生的第一光線31包括一投射在第一反射結構1上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光線311、一投射在第一反射結構1上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光線312以及一投射在第一反射結構1上的第三部分的第一光線313。藉此,第一部分的第一光線311形成一通過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線321,第二部分的第一光線312形成一通過第一透鏡焦點 51及第一光穿透區域Z1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線322,第三部分的第一光線313形成一通過反射片結構6的一第一反射表面61及第二光穿透區域Z2的第三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線323。然而,值得說明的是,雖然圖18中所示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線312及第三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線313是通過第一透鏡焦點51,但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二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線312及第三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線313通過焦平面F時的交點,也可以位於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之間。
另外,以本發明實施例而言,第二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第一光線41包括一第一部分的第二光線411、第二部分的第二光線412及一第三部分的第二光線413。第二反射光線42包括一第一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線421、一第二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線422及一第三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線423。
詳細來說,第二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第二光線41包括一投射在第二反射結構2上的第一部分的第二光線411、一投射在第二反射結構2上的第二部分的第二光線412以及一投射在第二反射結構2上的第三部分的第二光線413。藉此,第一部分的第二光線411形成一通過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的第一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線421,第二部分的第二光線412形成一通過第二透鏡焦點52及第二光穿透區域Z2的第二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線422,第三部分的第二光線413形成一通過反射片結構6的一第二反射表面62及第一光穿透區域Z1的第三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線423。然而,值得說明的是,雖然圖18中所示的第二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線412及第三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線413是通過第二透鏡焦點52,但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二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線412及第三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線413通過焦平面F時的交點,也可以位於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之間。
第三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19所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配光方法。如步驟S100所示:提供一第一反射結構1,第一反射結構1具有一第一焦點11及一第二焦點12。具體來說,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對應於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
承上述,如步驟S102所示:提供一第二反射結構2,第二反射結構2具有一第一焦點21及一第二焦點22。詳細來說,第二反射結構2與第一反射結構1彼此相對設置,且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對應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一焦點21。另外,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與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彼此相對應設置。
承上述,如步驟S104所示:提供一第一發光結構3,第一發光結構3對應於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較佳地,可將第一發光結構3設置於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一焦點11上。
承上述,如步驟S106所示:提供一第二發光結構4,第二發光結構4對應於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一焦點21。較佳地,可將第二發光結構4設置於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一焦點21上。
承上述,如步驟S108所示:提供一透鏡結構5,透鏡結構5具有一第一透鏡焦點51、一第二透鏡焦點52、一入光面53以及一出光面54。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光線可以由入光面53進入透鏡結構5並由出光面54射出。值得說明的是,第一透鏡焦點51及第二透鏡焦點52彼此互相分離。
承上述,如步驟S110所示:提供一通過入光面53及出光面54的主軸線A,其中,至少一個第一透鏡焦點51或第二透鏡焦點52與主軸線A相距一預定距離L。較佳地,如同前面第一實施例,可以使第一透鏡焦點51與主軸線A相距一第一預定距離L1,使第二透鏡焦點52與主軸線A相距一第二預定距離L2。
承上述,如步驟S112所示:提供一垂直於主軸線A的焦平面F,焦平面F與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及第二反射結構2 的第二焦點22相對應設置。舉例來說,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及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可設置於焦平面F上。
承上述,如步驟S114所示:提供一設置於第一反射結構1與第二反射結構2之間的反射片結構6。舉例來說,主軸線A可通過反射片結構6,使得反射片結構6位於第一反射結構1及第二反射結構2的正中間。通過反射片結構6的設置,可反射第一發光結構3及第二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光線,並將該些光線反射到透鏡結構5的入光面53。
承上述,如步驟S116所示:提供一基座結構7,基座結構7具有一承載部71及一連接於承載部71的散熱部72。舉例來說,第一反射結構1、第二反射結構2、第一發光結構3、第二發光結構4以及反射片結構6都可以設置於基座結構7上。
另外,須說明的是,前述第一反射結構1、第二反射結構2、第一發光結構3、第二發光結構4、透鏡結構5、反射片結構6以及基座結構7的具體內容,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贅述。換句話說,第一反射結構1、第二反射結構2以及透鏡結構5上的各個焦點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說明。
藉此,第一發光結構3所產生的一第一光線31投射在第一反射結構1上,以形成一通過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的第一反射光線32,且第一反射光線32投射於透鏡結構5的一第一光穿透區域Z1上。另外,第二發光結構4所產生的一第二光線41投射在第二反射結構2上,以形成一通過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的第二反射光線42,且第二反射光線42投射於透鏡結構5的一第二光穿透區域Z2上。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可以利用“第一反射結構1的第二焦點12及第二反射結構2的第二焦點22與主軸線A相對應設置”及“至 少一個第一透鏡焦點51或第二透鏡焦點52與主軸線A相距一距離”的技術特徵,而改善聚光效果,進而提高發光強度,以取代目前使用HID燈的車輛頭燈。再者,通過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所產生的發光強度可高於利用HID燈做為光源的車輛頭燈。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發明的專利範圍,所以全部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Claims (20)

  1. 一種車燈裝置,所述車燈裝置包括:一第一反射結構,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對應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的第二焦點;一第二反射結構,所述第二反射結構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彼此相對設置,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對應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的第二焦點,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彼此相對應設置;一第一發光結構,所述第一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其中所述第一發光結構所產生的一第一光線投射在所述第一反射結構上,以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的第一反射光線;一第二發光結構,所述第二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其中所述第二發光結構所產生的一第二光線投射在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上,以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的第二反射光線;一透鏡結構,所述透鏡結構具有一第一透鏡焦點、一第二透鏡焦點、一入光面以及一對應於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所述第一透鏡焦點及所述第二透鏡焦點互相分離;一主軸線,所述主軸線通過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所述主軸線設置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與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之間,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與所述主軸線相對應設置;以及一焦平面,所述焦平面垂直於所述主軸線,其中所述焦平面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相對應設置。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車燈裝置,還進一步包括:一反射片結構,所述反射片結構設置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與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之間,所述主軸線通過所述反射片結構。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反射片結構具有一第一反射表面、一相對於所述第一反射表面的第二反射表面以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反射表面及所述第二反射表面的端面,所述主軸線通過所述端面或通過所述端面附近。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發光結構及所述第二發光結構分別具有一發光面,所述發光面定義有一短邊距離及一長邊距離,所述端面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兩者相距一預定間隙,所述端面與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兩者相距所述預定間隙,所述預定間隙介於0毫米至5毫米之間、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5毫米之間或者是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5倍的所述短邊距離的距離。
  5. 如請求項2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車燈裝置,還進一步包括:一基座結構,所述基座結構具有一承載部及一連接於所述承載部的散熱部,所述反射片結構設置於所述承載部上,所述承載部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相對於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及所述第一發光結構設置於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及所述第二發光結構設置於所述第二表面上。
  6. 如請求項1、2或5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透鏡結構定義有一水平軸線及一正交於所述水平軸線的垂直軸線,所述焦平面垂直於所述主軸線,且所述主軸線通過所述焦平面。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與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都位於所述焦平面上。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與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彼此相互疊合,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與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都位於所述主軸線上。
  9. 如請求項1、2或5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發光結構設置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上,所述第二發光結構設置於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上。
  10. 如請求項1、2或5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發光結構及所述第二發光結構分別具有一發光面,所述發光面定義有一短邊距離及一長邊距離,所述第一透鏡焦點及所述主軸線兩者相距介於0毫米至10毫米之間或者是兩者相距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10倍的所述短邊距離的距離。
  11. 如請求項1、2或5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發光結構及所述第二發光結構分別具有一發光面,所述發光面定義有一短邊距離及一長邊距離,所述第二透鏡焦點及所述主軸線兩者相距介於0毫米至10毫米之間或者是兩者相距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10倍的所述短邊距離的距離。
  12. 如請求項1、2或5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發光結構及所述第二發光結構分別具有一發光面,所述發光面定義有一短邊距離及一長邊距離,所述第一透鏡焦點及所述第二透鏡焦點分別位於所述主軸線的兩側,所述第一透鏡焦點及所述主軸線兩者相距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5毫米或者是兩者相距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5倍的所述短邊距離的一第一預定距離,所述第二透鏡焦點及所述主軸線兩者相距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5毫米或者是兩者相距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5倍的所述短邊距離的一第二預定距離。
  13. 如請求項1、2或5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位於 所述第一透鏡焦點及所述第二透鏡焦點之間。
  14. 如請求項1、2或5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發光結構及所述第二發光結構分別具有一發光面,所述發光面定義有一短邊距離及一長邊距離,所述第一透鏡焦點或所述第二透鏡焦點兩者其中之一不位於所述主軸線上,或者是兩者都不位於所述主軸線上,所述第一透鏡焦點及所述第二透鏡焦點52兩者相距一大於0毫米且小於等於10倍的短邊距離N的距離。
  15. 如請求項1、2或5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透鏡結構具有一第一光穿透區域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光穿透區域的第二光穿透區域,所述第一光穿透區域具有所述第一透鏡焦點及一第一中心點,所述第二光穿透區域具有所述第二透鏡焦點及一第二中心點,所述第一透鏡焦點及所述第一中心點定義有一第一連線,所述第二透鏡焦點及所述第二中心點定義有一第二連線,所述第一連線與所述第二連線相互交錯。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一連線通過所述主軸線,所述第二連線通過所述主軸線。
  17. 如請求項15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發光結構所產生的所述第一光線包括一投射在所述第一反射結構上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光線、一投射在所述第一反射結構上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光線以及一投射在所述第一反射結構上的第三部分的第一光線,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光線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線,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光線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一透鏡焦點及所述第一光穿透區域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線,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一光線形成一通過所述反射片結構的一第一反射表面及所述第二光穿透區域的第三部分的第一反射光線。
  18. 如請求項15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二發光結構所產生的所述第二光線包括一投射在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上的第一 部分的第二光線、一投射在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上的第二部分的第二光線以及一投射在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上的第三部分的第二光線,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光線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的第一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線,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光線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二透鏡焦點及所述第二光穿透區域的第二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線,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二光線形成一通過所述反射片結構的一第二反射表面及所述第一光穿透區域的第三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線。
  19. 如請求項1、2或5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三焦點及一對應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三焦點的第四焦點,所述第二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三焦點及一對應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三焦點的第四焦點,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四焦點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四焦點位於所述第一透鏡焦點及所述第二透鏡焦點之間。
  20. 一種車燈裝置的配光方法,所述配光方法包括:提供一第一反射結構,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對應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的第二焦點;提供一第二反射結構,所述第二反射結構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彼此相對設置,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具有一第一焦點及一對應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的第二焦點,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彼此相對應設置;提供一第一發光結構,所述第一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提供一第二發光結構,所述第二發光結構對應於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一焦點;提供一透鏡結構,所述透鏡結構具有一第一透鏡焦點、一第二透鏡焦點、一入光面以及一對應於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所 述第一透鏡焦點及所述第二透鏡焦點互相分離;提供一通過所述入光面及所述出光面的主軸線;以及提供一垂直於所述主軸線的焦平面,其中所述焦平面與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及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相對應設置;其中,至少一個所述第一透鏡焦點或所述第二透鏡焦點與所述主軸線相距一預定距離;其中,所述第一發光結構所產生的一第一光線投射在所述第一反射結構上,以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一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的第一反射光線,且所述第一反射光線投射於透鏡結構的一第一光穿透區域上;其中,所述第二發光結構所產生的一第二光線投射在所述第二反射結構上,以形成一通過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的所述第二焦點的第二反射光線,且所述第二反射光線投射於所述透鏡結構的一第二光穿透區域上。
TW105109454A 2016-03-25 2016-03-25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TWI6371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9454A TWI637125B (zh) 2016-03-25 2016-03-25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9454A TWI637125B (zh) 2016-03-25 2016-03-25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4358A TW201734358A (zh) 2017-10-01
TWI637125B true TWI637125B (zh) 2018-10-01

Family

ID=61021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9454A TWI637125B (zh) 2016-03-25 2016-03-25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3712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28378B1 (en) 2021-04-12 2022-08-30 Young Optics Inc. Vehicle lamp device and projection lens for vehicle lamp
US11519577B2 (en) 2021-02-26 2022-12-06 Young Optics Inc. Vehicle lamp device and projection lens therefor
US11635600B2 (en) 2021-06-07 2023-04-25 Young Optics Inc. Vehicle projection lens and vehicle lamp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41016A (zh) * 2014-04-18 2015-11-01 Cheng Wang 車燈模組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41016A (zh) * 2014-04-18 2015-11-01 Cheng Wang 車燈模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19577B2 (en) 2021-02-26 2022-12-06 Young Optics Inc. Vehicle lamp device and projection lens therefor
US11428378B1 (en) 2021-04-12 2022-08-30 Young Optics Inc. Vehicle lamp device and projection lens for vehicle lamp
US11635600B2 (en) 2021-06-07 2023-04-25 Young Optics Inc. Vehicle projection lens and vehicle lamp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4358A (zh) 2017-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21372B2 (ja) 半放物線状反射器を備えるledコリメータ素子
US7922375B2 (e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 having light transmitting member with annular mirror-finish
US7878695B2 (en) Lighting unit for vehicle headlamp including convex lens arranged between light source and shade
KR101925849B1 (ko) 차량 조명장치
TWM539600U (zh) 車燈裝置及其光源模組
US9340147B2 (en) Vehicle lamp
CN106051572B (zh) 车用灯具
TW201333382A (zh) 照明裝置及用於該裝置的集光體
US9657913B2 (en) Vehicle lamp module
EP2518551B1 (en) Mount for an illumination source
TWI723304B (zh) 具有高光利用率的光線投射裝置
JP2010080306A (ja) 車両前照灯用灯具ユニット
TWI637125B (zh)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TWI637126B (zh)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KR101366513B1 (ko) 차량용 조명 등기구
TWI627369B (zh) 光源模組及其配光方法、以及車燈裝置
CN107654958B (zh) 车灯模块
US9903551B2 (en) Vehicle lamp structure
KR101373324B1 (ko) 차량용 조명 등기구
US20160238208A1 (en) Light distance-adjustable vehicle lamp device
TW201930781A (zh) 照明機器
TWI573952B (zh) 複合光源車燈
TWI634279B (zh)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RU2626059C1 (ru) Способ рециркуляции света и светодиодный модуль рециркуляции
CN108302484B (zh) 车灯结构及其灯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