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74205A - 光线投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线投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74205A
CN110274205A CN201810203906.1A CN201810203906A CN110274205A CN 110274205 A CN110274205 A CN 110274205A CN 201810203906 A CN201810203906 A CN 201810203906A CN 110274205 A CN110274205 A CN 1102742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unit
reflector element
projection device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039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yi Photoelectric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engyi Photoelectric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yi Photoelectric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Chengyi Photoelectric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81020390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742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02742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42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70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 F21V29/71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eparate elements interconnected by heat-conducting means, e.g. with heat pipes or thermally conductive bars between separate heat-sink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5/04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of lens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04Optical desig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线投射装置,其包括一导热介面单元、一发光单元、一第一反射单元以及一透镜单元。导热介面单元包括一第一表面。发光单元包括一设置在第一表面上的第一发光结构。第一反射单元对应于第一发光结构设置。透镜单元对应于第一反射单元。第一表面相对于透镜单元的一透镜光轴呈倾斜设置。借此,本发明达到了提高集光效率的效果。

Description

光线投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线投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应用于车灯装置上的光线投射装置。
背景技术
首先,现有的机车或汽车用前照灯的发光模块,可分为卤钨灯、卤素灯或HID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High Intensity Discharge Lamp)等灯泡。另外,如TW M539600号专利案所公开的“车灯装置及其光源模块”专利案中,是以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其光源而取代现有卤钨灯、卤素灯或HID灯。然而,在此架构中,其散热效果及集光效率并不佳。
接着,如TW M536321号专利案所公开的“车灯装置及其光源模块”专利案中,主要是利用反射壳体14及设置在基板11上的第一发光元件12 而产生近光灯光型,并利用设置在基板11上的第二发光元件13而产生远光灯光型。然而,在TW M536321专利案中,基板11为一具有明显厚度的散热基板,其本身不具导电的功能。此外,由TW M536321专利案的第 1图及第2图可以了解,第一发光元件12及第二发光元件13都是是设置在一陶瓷基板上,再固定在一金属电路板(MCPCB)上,之后再将具有陶瓷基板及第一发光元件12(或第二发光元件13)设置在基板11上。因此,第一发光元件12及第二发光元件13的散热路径为依序通过陶瓷基板、金属电路板、基板以及散热件。所以,TW M536321专利案的散热路径过长,因此整体散热效果不明显。并且由以上的叙述可知,第一发光元件12 的发光面以及第二发光元件13的发光面之间,并不是最短距离,造成体积大及发光效率不佳等缺点。再者,TW M536321专利案的整体结构(如反射壳体、遮板、透镜、发光元件)的荷重,是承载在基板11上,另外,导热路径也是在经过同一个基板架构下进行,并无法分别地有效达到热传导路径与荷重结构分离的效果。再者,也由于TW M536321专利案中的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表面之间的距离较长,因此,在为了提升近光灯的发光效率,第一发光元件12的发光面必须在固定部19的中心轴线(参考轴线,Reference axis)附近,此举将导致第二发光元件13的发光面远离现有卤钨灯、卤素灯或HID灯的远光灯灯丝位置,而导致远光灯的发光效率较差。
进一步来说,TW M536321专利案中的基板11是呈平行于透镜的透镜光轴设置的,且第一发光元件12及第二发光元件13的发光面也是呈平行于透镜的透镜光轴设置的,因此,TW M536321专利案的整体集光效率并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光线投射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线投射装置,其包括一导热介面单元、一发光单元、一第一反射单元、一第二反射单元以及一透镜单元。导热介面单元包括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发光单元包括一设置在第一表面上的第一发光结构以及一设置在第二表面上的第二发光结构。第一反射单元对应于第一发光结构设置。第二反射单元对应于第二发光结构设置。透镜单元对应于第一反射单元以及第二反射单元。
更进一步地,第一表面相对于透镜单元的一透镜光轴呈倾斜设置,且第二表面相对于透镜光轴呈倾斜设置。
更进一步地,第一反射单元具有一第一反射表面,其中一部分的第一反射表面面向透镜单元,第二反射单元具有一第二反射表面,其中一部分的第二反射表面背对透镜单元。
更进一步地,第一反射单元具有一第一焦点以及一对应于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透镜单元具有一透镜光轴以及一位于透镜光轴上的透镜焦点;其中,第一发光结构对应于第一反射单元的第一焦点。
更进一步地,第二反射单元具有至少一焦点,第二发光结构对应于第二反射单元的至少一焦点。
更进一步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包括一朝向第一反射单元的方向投射的第一投射光线,第一投射光线通过第一反射单元的反射,以形成一经过第一反射单元的第二焦点的第一反射光线。
更进一步地,光线投射装置与一车灯装置中的一反射结构相对应设置,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包括一朝向第二反射单元的方向投射的第二投射光线,第二投射光线通过第二反射单元的反射,以形成一朝向第二发光结构或第二表面的方向投射的第二反射光线,第二反射光线通过第二发光结构或第二表面的反射,以形成一朝向反射结构的方向投射的第三反射光线,第三反射光线通过反射结构的反射,以形成一第四反射光线。
更进一步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第一反射光线投射至透镜单元,以形成一符合车辆前照灯法规的光型。
更进一步地,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大体呈平行设置。
更进一步地,光线投射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散热单元,导热介面单元设置在散热单元上。
更进一步地,光线投射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承载单元,其中,承载单元设置在散热单元上,第一反射单元、第二反射单元及透镜单元设置在承载单元上;其中,导热介面单元及承载单元分别设置在散热单元上。
更进一步地,承载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承载本体以及一设置在承载本体上的遮板件,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通过遮板件的遮挡而投射出一具有明暗截止线段的轮廓的光型。
更进一步地,承载单元包括一承载本体、一设置在承载本体上且连接于散热单元的支撑件以及一设置在承载本体上的透镜承载件;其中,第一反射单元及第二反射单元设置在承载本体上,且透镜单元设置在透镜承载件上。
更进一步地,导热介面单元的材质与承载单元的材质不同。
更进一步地,光线投射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基座单元,基座单元设置在散热单元上,其中,基座单元具有一参考轴线,参考轴线邻近于透镜单元的一透镜光轴,且参考轴线与透镜光轴相互重合或彼此分离一小于10 毫米的预定距离。
更进一步地,导热介面单元的导热性质比散热单元的导热性质好。
更进一步地,第一反射单元包括一第一反射面以及一连接于第一反射面的第二反射面,第一反射面位于透镜单元的一透镜光轴与第一表面之间,第二反射面位于透镜光轴的上方;其中,第一反射面的曲率与第二反射面的曲率相同或不同。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另外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线投射装置,其包括一导热介面单元、一发光单元、一第一反射单元以及一透镜单元。导热介面单元包括一第一表面。发光单元包括一设置在第一表面上的第一发光结构。第一反射单元对应于第一发光结构设置。透镜单元对应于第一反射单元。其中,第一表面相对于透镜单元的一透镜光轴呈倾斜设置。
更进一步地,导热介面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发光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设置在第二表面上的第二发光结构,且第二表面相对于透镜光轴呈倾斜设置。
更进一步地,光线投射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反射单元,第二反射单元对应于第二发光结构设置。
本发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其能利用“第二反射单元对应于第二发光结构设置”的技术方案,而能达到提高集光效率的效果。此外,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利用“第一表面相对于透镜单元的一透镜光轴呈倾斜设置”的技术方案,而能达到提高集光效率的效果。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另外一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另外一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另外一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1的VII-VII割面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光线投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另外一光线投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设置在承载本体上的遮板件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另外一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3为图8的XII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光线投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光线投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XVI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光线投射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XIX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光线投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所公开有关“光线投射装置”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本发明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另外,本发明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予以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应理解,虽然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或信号等,但这些元件或信号不应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乃用以区分一元件与另一元件,或者一信号与另一信号。另外,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或”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所有组合。
第一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图2、图5及图6所示,图1及图2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U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5及图6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U的立体剖面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线投射装置U,其包括一散热单元1、一导热介面单元2、一承载单元3、一第一反射单元4、一发光单元5以及一透镜单元6。举例来说,光线投射装置U可应用于车用前照灯,且光线投射装置U可以与设置在车辆上的一反射结构P(请参阅图8所示,反射结构P为现有设置在汽机车上的反射灯罩)配合使用。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优选可以设置在一具有反射结构P的车灯装置中。
综上所述,进一步来说,本发明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可适用于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规范(Regulations of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简称ECE regulations)中的ECE R37中相关的灯源结构,例如但不限于:H4、HS1、S1、S2、S3、H1、H7或H11等,以取代现有规格的卤素灯、卤钨灯或HID灯中的灯泡,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也可以适用于其他车灯法规规范中的灯源结构。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以H4的规格作为举例说明,但本发明架构的应用不以此为限。
接着,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并请复参阅图1、图2、图5及图6 所示,图3及图4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U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散热单元1可包括一散热本体11以及一连接于散热本体11上的连接部12。举例来说,导热介面单元2可设置在散热单元1的连接部12上,且导热介面单元2可包括一第一表面2a以及一相对于第一表面2a的第二表面2b。另外,连接部12可包括一第一连接部121以及一第二连接部122,导热介面单元2的其中一部分可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部122 之间。借此,导热介面单元2可将热传递至散热单元1上。优选地,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导热介面单元2的材质与承载单元3的材质不同,且导热介面单元2的导热性质(或可称导热特性,例如热导率)比散热单元1 的导热性质或是承载单元3的导热性质好,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综上所述,举例来说,导热介面单元2的材质可以为一具有铜(copper) 材质的金属板,散热单元1可以为一具有铝(Aluminum)材质的金属板,承载单元3可以为一具有钢材质的金属板,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热介面单元2也可为陶瓷基板或其他材质,散热单元1也不限于具有铝的金属板,且承载单元3不限于具有钢材质的金属板。须特别说明的是,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导热介面单元2可直接设置在散热本体11上的连接部12上,以使得导热介面单元2能通过连接部12而将热直接传递至散热本体11上。另外,散热本体11可以为一散热鳍片或散热柱体,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再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热介面单元2 也可以为一具有导电层的薄型热管。再者,须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热介面单元2的材质可以为一具有铝材质、银材质、金材质等导热性较佳的金属,同时,导热介面单元2的材质也可以为石墨、石墨复合材或者是具有相变化的高导热管材(例如但不限于热管或回路式热管等)、棒材或片材。也就是说,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导热介面单元2的导热性质优选比散热单元1的导热性质或是承载单元3的导热性质好。另外,由于铜的热传导系数明显较铝为佳,但在相同厚度下,铜的结构强度并不如铝的结构强度,且铝的结构强度也不如钢的结构强度。因此,通过导热介面单元2与承载单元3分别设置在散热单元1上,且通过上述导热介面单元2的材质与承载单元3的材质不同的特性,可以达到热传导的路径构件与荷重的承载结构两者分离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达到热传路径较短,以及承载结构较强的特性。另外,承载单元3的材质优选较导热介面单元2 的材质为强韧(坚硬)。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一设置在散热单元1上的风扇单元 (图中未示出)。
接着,请复参阅图1至图6所示,承载单元3可设置在散热单元1的连接部12上,承载单元3可包括一承载本体31、一设置在承载本体31 上且连接于散热单元1的支撑件32以及一设置在承载本体31上的透镜承载件33。举例来说,支撑件32可包括一第一支撑板321以及一第二支撑板322,第一支撑板321及一第二支撑板322的其中一侧可同时设置在散热单元1的连接部12上,而第一支撑板321及一第二支撑板322的另外一侧可与承载本体31相互接合,例如,可通过螺锁方式将其固定,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32也可以与承载本体31为一体成型的设置。须特别说明的是,承载单元3的支撑件32是直接连接于散热单元1的连接部12,以使得散热单元1能直接提供一支撑力给承载单元3及设置在承载单元3上的第一反射单元4。也就是说,承载单元3的支撑件32是与散热单元1的连接部12直接接触,且支撑件32 可通过一螺锁件而固定在连接部12上。
另外,请复参阅图1至图6所示,并适时的参阅图8所示,图8为光线投射装置U的其中一光线投射示意图,须说明的是,为使附图易于理解,图8中仅示出主要元件,且图8中所示的遮板件34以示意方式呈现。举例来说,第一反射单元4可设置在承载本体31上,且第一反射单元4可具有一第一焦点4a以及一对应于第一焦点4a的第二焦点4b。举例来说,第一反射单元4可以椭圆线段为基础线,所建构成的复合椭球曲面,也就是说,第一反射单元4可由多个不同曲率所组成的复合椭圆曲面或单一椭圆曲面所组成。进一步来说,发光单元5可包括一设置在导热介面单元2 的第一表面2a的第一发光结构51以及一设置在导热介面单元2的第二表面2b的第二发光结构52,然而,第二发光结构52的设置位置不以此为限。此外,光线投射装置U也可以选择性地设置或不设置第二发光结构52。另外。优选地,第一发光结构51可对应于第一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例如:第一发光结构51可设置在第一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或者是邻近于第一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
再者,如图5至图8及图10所示,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在承载本体31上的遮板件34的示意图,遮板件34的前缘可约略区分为左右两侧,左右两侧彼此之间有一明显的段差,以形成符合汽车照明法规中的非对称式照明的明暗截止线。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遮板件34的前缘也可以呈现一直线,以形成在两轮车辆上所使用的对称式照明的明暗截止线。须说明的是,所属技术领域人员当了解遮板件34的实际结构与形状,因此,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再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遮板件34。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当第一发光结构51点亮时可作为前照灯的近光灯,当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同时点亮时可作为前照灯的远光灯。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得第一发光结构51不点亮,仅使得第二发光结构52点亮而作为前照灯的远光灯。另外,举例来说,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可以分别为单一个发光二极管晶片(LED),或者是由多个发光二极管晶片所组成的封装结构,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来说,请复参阅图1至图6所示,透镜单元6可设置在承载单元3上,且透镜单元6可具有一透镜光轴A以及一位于透镜光轴A上的透镜焦点6a,同时,透镜焦点6a可对应于第一反射单元4的第二焦点4b。举例来说,第一反射单元4的第二焦点4b可邻近于透镜焦点6a,或者是与透镜焦点6a相互重合而使得透镜光轴A通过第一反射单元4的第二焦点4b。另外,透镜单元6可以为一平凸透镜、一双凸透镜或是一凹凸透镜,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优选地,透镜单元6中较凸的部分为光线朝向光线射出的方向凸出。
接着,请复参阅图1至图6所示,承载单元3还可进一步包括一设置在承载本体31上的遮板件34,第一发光结构51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请参阅图8所示)通过遮板件34的遮挡而投射出一具有明暗截止线段的轮廓的光型。进一步来说,遮板件34可以为一明暗截止线遮板(cut-off plate)。借此,通过遮板件34的遮挡后,能产生符合法规的配光标准。也就是说,通过遮板件34所产生的明暗截止线为符合一车用前照灯法规的近光灯光型。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导热介面单元2及承载单元3是分别设置在散热单元1上,以分别形成一主要作为热传导的路径以及一主要作为荷重的承载结构。但是,若是为了增加导热效率以及导热介面单元2的承载强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热介面单元2也可以依靠(或可称接触)在承载单元3上,以增加导热介面单元2的导热效率,并同时提高导热介面单元2的结构强度,或者是对导热介面单元2具有保护作用。也就是说,如图5 及图6所示,当导热介面单元2依靠在承载单元3上时,承载单元3的承载本体31优选能相对于导热介面单元2的第一表面2a及第二表面2b形成一分别用于容置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的凹槽(图中未标号)。
接着,请复参阅图1至图6所示,光线投射装置U上还可进一步包括一基座单元7,且基座单元7可设置在散热单元1的连接部12上,以使得光线投射装置U设置在车辆上。详细来说,基座单元7可符合现有车用前照灯的规格,以使得在不用变动现有前照灯的架构下,而通过基座单元7 将光线投射装置U设置在车辆上,以取代现有规格的卤素灯、卤钨灯或 HID灯中的灯泡。
接着,请参阅图7及图8所示,图7为图1的VII-VII割面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举例来说,在图7及图8的实施方式中,导热介面单元2的第一表面2a与第二表面2b两者大体呈平行设置。此外,以图1至图8的实施方式来说,第一表面2a可与透镜光轴A呈平行设置,且第二表面2b 也可与透镜光轴A呈平行设置,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进一步来说,基座单元7可具有一参考轴线R,参考轴线R邻近于透镜光轴A,且参考轴线 R与透镜单元6的透镜光轴A彼此分离一介于0毫米(millimeter,mm) 至10毫米之间的预定距离G。也就是说,参考轴线R与透镜光轴A可相互重合或彼此分离一小于10毫米的预定距离G。另外,参考轴线R可大体平行于透镜光轴A设置。举例来说,基座单元7的参考轴线R为基座单元7的中心轴,也就是现有H4等规格的车灯的参考轴(Reference axis),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须说明的是,为使附图易于理解,图8中不示出承载单元3的架构。
综上所述,请复参阅图8所示,第一发光结构51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L1可包括一朝向第一反射单元4的方向投射的第一投射光线L11,第一投射光线L11通过第一反射单元4的反射,以形成一通过第一反射单元 4的第二焦点4b的第一反射光线L12,且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第一反射光线L12可投射至透镜单元6,以形成一符合车辆前照灯法规的近光灯光型。另外,当光线投射装置U与一车灯装置(图中未示出)中的一反射结构P相对应设置时,第二发光结构52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L2可包括一朝向反射结构P的方向投射的第二投射光线L21,第二投射光线L21通过反射结构P的反射,以形成一第二反射光线L22。同时,由透镜单元6投射而出的第一反射光线L12与第二反射光线L22相互叠加配合时,可以形成一符合车辆前照灯法规的远光灯光型。另外,如图8所示,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第一投射光线L11及第二投射光线L21可大体朝相反方向射出(朝上射出及朝下射出),然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接着,请参阅图9所示,图9为光线投射装置U的另外一光线投射示意图,须说明的是,为使附图易于理解,图9中仅示出主要元件,且图9 中所示的遮板件34以示意方式呈现。同时,图9中所示的其他构件与前述所说明的内容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由图9及图8的比较可知,图9 所示的实施方式与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最大的差别在于:图9中所提供的导热介面单元2具有一段差,以使得导热介面单元2具有一呈阶梯状的外型。
详细来说,如图9所示,导热介面单元2还进一步包括一导热介面本体21,导热介面本体21可包括一第一板体21a、一第二板体21b以及一连接于第一板体21a与第二板体21b之间的连接板体21c。位于第一板体 21a上的第一表面2a与位于第二板体21b上的第二表面2b之间可具有一介于0度至30度之间的预定角度θ或者是介于1度至45度之间的预定角度θ,优选地,预定角度θ可介于1度至30度之间,也就是说,第一板体21a与第二板体21b两者呈倾斜设置,以使得位于第一板体21a上的第一表面2a与位于第二板体21b上的第二表面2b两者呈倾斜设置,进而使得位于第一板体21a上的第一表面2a与位于第二板体21b上的第二表面2b之间可具有一介于1度至45度之间的预定角度θ,优选地,预定角度θ可介于1度至30度之间。换句话说,以图9的实施方式来说,在侧视图的视角下,位于第二板体21b上的第二表面2b可与透镜光轴A呈平行设置,且位于第一板体21a上的第一表面2a可相对于透镜光轴A呈倾斜设置。即,位于第一板体21a上的第一表面2a与透镜光轴A之间可具有一介于1度至45度之间的角度,优选地,其角度可介于1度至30度之间。也就是说,在侧视的视角下,透镜光轴A可通过一水平面(图中未示出) 且平行于水平面,且透镜光轴A可重合于水平面,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图9中并未示出承载单元3的实际架构,但是,承载单元3的架构可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同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承载单元3也可以具有类似导热介面本体21的阶梯状的外型,或者是沿着导热介面本体21的外型设置,以使得第一反射单元4能设置在承载单元3 的承载本体31上,且使得第一发光结构51能对应于第一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另外,承载单元3可设置在散热单元1上,同时,承载单元3 可包括一承载本体31、一设置在承载本体31上且连接于散热单元1的支撑件32以及一设置在承载本体31上的透镜承载件33,其中,第一反射单元4可设置在承载本体31上,透镜单元6可设置在透镜承载件33上。借此,以使得承载单元3及导热介面单元2分别设置在散热单元1上。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承载单元3也可以设置在导热介面单元2,以使得承载单元3通过导热介面单元2,而间接设置在散热单元1上。
另外,如图9所示,第二板体21b的第二表面2b可大体平行于透镜光轴A,第一发光结构51可设置在第一板体21a的第一表面2a上,第二发光结构52可设置在第二板体21b的第二表面2b上,然而第二发光结构 52的设置位置并不以此为限。另外,在图9中,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面可都位于基座单元7的参考轴线R的同一侧边,也就是说,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的位置可大体位于透镜光轴 A以下。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面位置可以对应于第一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优选地,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面延展开来可邻近于第一反射单元4的第二焦点4b或与第二焦点4b重合。
进一步来说,如图9所示,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第一反射单元4对应于第一发光结构51,通过第一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与第二焦点4b 之间的一连线E可相对于透镜光轴A呈倾斜设置,且连线E与透镜光轴A 之间可具有一介于0度至30度之间的预设角度α。
综上所述,以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来说,参考轴线R可与透镜光轴A 相互重合、大体重合或者是相距一介于0毫米至10毫米之间的预定距离 G。另外,第一反射单元4可包括一第一反射表面41,且第一反射表面41 可包括一第一反射面411以及一连接于第一反射面411的第二反射面412,第一反射面411以及第二反射面412可分别位于透镜光轴A的两相反侧,且第一反射面411及第二反射面412可以椭圆线段为基础线,所建构成的复合椭球曲面。同时,第一反射面411的曲率与第二反射面412的曲率可相同或不同。也就是说,第一反射面411可位于透镜单元6的透镜光轴A 与第一表面2a之间,第二反射面412位于透镜光轴A以上的位置。进一步来说,当第一反射面411的曲率与第二反射面412的曲率相同时,第一反射面411的一第一焦点(图中未标号,相当于图9中的第一焦点4a)可与第二反射面412的一第一焦点(图中未标号,相当于图9中的第一焦点 4a)相互重合,且都对应于第一发光结构51,而第一反射面411的一第二焦点(图中未标号,相当于图9中的第二焦点4b)可与第二反射面412 的一第二焦点(图中未标号,相当于图9中的第二焦点4b)相互重合,且都对应于透镜焦点6a。
另外,请复参阅图9所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反射面411的曲率与第二反射面412的曲率不同时,第一反射面411可作为聚光光型用的反射灯杯设计,第二反射面412可作为扩光光型用的反射灯杯设计,也就是说,第一反射面411可作为完整光型的热区光型,第二反射面412可作为完整光型的非热区部分的扩光光型。也就是说,第二反射面412的第一焦点与第一发光结构51互不重合,或者是第一发光结构51位于第二反射面412的第一焦点附近,以使得第二反射面412相对于第一发光结构51 具有扩光的效果,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第二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1及图12所示,图11及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U的立体组合示意图。由图11及图12与图1至图4的比较可知,第二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可直接利用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的位置配置而产生符合车辆照明法规的配光标准,而不需要配置透镜单元6以及承载单元3。进一步来说,如图11及图12所示,光线投射装置U可包括一散热单元1、一导热介面单元2、一发光单元5以及一基座单元7。须说明的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其他元件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同时,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前述实施例。
接着,请参阅图13所示,图13为前述实施例中图8的XII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同时,省略了第一反射单元4。详细来说,导热介面单元2可包括一导热介面本体21、一设置在导热介面本体21两相反侧的绝缘层22(或可称介电层)以及一位于导热介面本体21两相反侧且设置在绝缘层22上的导电层23。也就是说,导热介面单元2相当于一双面单层的结构。进一步来说,导热介面本体21两相反侧中的其中一侧的导电层23 具有一裸露在外的第一表面2a,且导热介面本体21两相反侧中的另外一侧的导电层23具有一裸露在外的第二表面2b。同时,第一发光结构51 及第二发光结构52可分别设置在第一表面2a上及第二表面2b上。另外,值得说明的是,虽然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是以双面单层的导热介面单元2 作为说明,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利用锡焊方式将两层铜基板结合,而形成的双层双面的导热介面单元2。
综上所述,请复参阅图13所示,第一发光结构51可包括一基板512 以及一设置在第一发光结构51的基板512上的发光晶片511,第二发光结构52可包括一基板522以及一设置在第二发光结构52的基板522上的发光晶片521。另外,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晶片511可电性连接于导热介面本体21的其中一侧的导电层23,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晶片521可电性连接于导热介面本体21的另外一侧的导电层23。举例来说,基板(512、 522)可以为一陶瓷基板(例如但不限于氧化铝)。借此,以图13所示的热传递路径可由发光晶片(511、521)传递至基板(512、522)后,再通过基板(512、522)传递至导热介面单元2上,接着,再通过导热介面单元2直接传递至散热单元1。
另外,举例来说,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导电层23为常用的导电材料,可为铜、铝、银或金等。而绝缘层22可为一具有绝缘效果的材质,以作为导热介面本体21及导电层23之间的绝缘用。另外,导热介面本体21为一具有高导热效率的材质,其材质可与导电层23的材质相同或不同,优选地,导热介面本体21的导热能力至少与导电层23相同或相当,甚至更好。举例来说,导热介面本体21的材质可以为一具有铜材质、铝材质、银材质、金材质等导热性较佳的金属,同时,导热介面单元2的材质也可以为石墨、石墨复合材或者是具有相变化的高导热管材(例如但不限于热管或回路式热管等)、棒材或片材,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
接着,请参阅图14所示,由图14与图13的比较可知,图14中的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与图13不同。详细来说,图14中的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不具有基板(512、522),也就是说,发光晶片是直接设置在导热介面单元2上。换句话说,第一发光结构51 包括一发光晶片511,第二发光结构52包括一发光晶片521,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晶片511电性连接于导热介面本体21的其中一侧的导电层 23,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晶片521电性连接于导热介面本体21的另外一侧的导电层23。借此,以图14所示的热传递路径可由发光晶片(511、 512)直接传递至导热介面单元2上后,再通过导热介面单元2直接传递至散热单元1。
进一步来说,请复参阅图11至图14所示,以不具有透镜单元6的实施例而言,基座单元7的参考轴线R可位于第一发光结构51的一发光面 511S与第二发光结构52的一发光面521S之间,且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面511S与参考轴线R之间可具有一小于2毫米(millimeter,mm)的第一间隔距离H1,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面521S与参考轴线R可之间具有一小于2毫米的第二间隔距离H2。优选地,第一间隔距离H1可小于 1.3毫米,更优选地,第一间隔距离H1可小于0.5毫米。另外,优选地,第二间隔距离H2可小于1.64毫米,更优选地,第二间隔距离H2可小于 0.82毫米。然而,须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具有透镜单元 6的光线投射装置U。
进一步来说,请复参阅图1及图2所示,以具有透镜单元6的实施例而言,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面511S与参考轴线R之间可具有一小于 10毫米的第一间隔距离H1,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面521S与参考轴线R可之间具有一小于2毫米的第二间隔距离H2。优选地,第一间隔距离 H1可小于8毫米,更优选地,第一间隔距离H1可小于2毫米。另外,优选地,第二间隔距离H2可小于1.64毫米,更优选地,第二间隔距离H2 可小于0.82毫米。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请复参阅图5至图7所示,优选地,承载单元 3中邻近透镜单元6的部分的厚度尺寸可介于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面 511S至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面521S之间的距离的4倍以内,更优选地,承载单元3中邻近透镜单元6的部分的厚度尺寸可介于第一发光结构 51的发光面511S至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面521S之间的距离的2倍以内,更为优选地,承载单元3中邻近透镜单元6的部分的厚度尺寸与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面511S至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面521S之间的距离相同。进一步来说,承载单元3中邻近透镜单元6的部分的厚度尺寸可小于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面511S至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面521S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来说,请复参阅图11至图14所示,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可以多个发光晶片进行封装,同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在两个相邻的发光晶片之间设置一胶体,以使得光线都是由第一发光结构51的顶部发光面511S以及第二发光结构52的顶部发光面521S投射而出。
第三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5所示,图1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光线投射示意图。由图15与及图9的比较可知,第三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中的第二发光结构52的设置位置不同于前述实施例。进一步来说,如图15所示,光线投射装置U可包括一导热介面单元2、一发光单元5、一第一反射单元4以及一透镜单元6。须说明的是,为使附图易于理解,图15中仅示出主要元件。也就是说,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也可以如同前述实施例所述地,进一步包括一散热单元1、一承载单元3及/或一基座单元7,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另外,图15中所示的遮板件34是以示意方式呈现,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遮板件34也可以直接设置在导热介面单元2 上。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实施例中的其他元件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同时,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前述实施例。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图15中并未示出承载单元3的实际架构,但是,承载单元3的架构可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同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承载单元3也可以具有类似导热介面本体21的阶梯状的外型,或者是沿着导热介面本体21的外型设置,以使得第一反射单元4能设置在承载单元3 的承载本体31上,且使得第一发光结构51能对应于第一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另外,导热介面单元2可设置在散热单元1上,且承载单元3 可设置在散热单元1上,同时,承载单元3可包括一承载本体31、一设置在承载本体31上且连接于散热单元1的支撑件32以及一设置在承载本体 31上的透镜承载件33。第一反射单元4可设置在承载本体31上,透镜单元6可设置在透镜承载件33上。借此,以使得导热介面单元2与承载单元3分别设置在散热单元1上。须说明的是,在第三实施例中,承载单元 3也可以是通过导热介面单元2而间接设置在散热单元1上,即,承载单元3是先设置在导热介面单元2,而导热介面单元2再设置在散热单元1 上,换句话说,第一反射单元4可设置在导热介面单元2,然而本发明不已此为限。
综上所述,进一步来说,导热介面单元2可包括一第一表面2a以及一相对于第一表面2a的第二表面2b,以图15的实施方式而言,导热介面单元2可包括一导热介面本体21,导热介面本体21可包括一第一板体21a、一第二板体21b以及一连接于第一板体21a与第二板体21b之间的连接板体21c,且第一表面2a可位于第一板体21a的上表面,第二表面2b可位于第一板体21a的下表面。举例来说,如图15所示,第一表面2a与第二表面2b可大体呈平行设置,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另外,第一表面2a相对于透镜单元6的一透镜光轴A可呈倾斜设置,且第二表面2b相对于透镜光轴A可呈倾斜设置。发光单元5可包括一设置在第一表面2a上的第一发光结构51以及一设置在第二表面2b上的第二发光结构52。此外,第一反射单元4可对应于第一发光结构51设置,且透镜单元6能对应于第一反射单元4。
综上所述,须说明的是,虽然附图中所示的导热介面本体21具有第一板体21a、第二板体21b以及连接板体21c,且是通过第二板体21b连接(固定)于散热单元1的连接部12,并通过连接板体21c而间接连接于第一板体21a,以承载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板体21b连接于连接部12的方式也可以呈倾斜设置。此外,也可以仅设置用于承载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的第一板体21a,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热介面本体21可以仅包括一第一板体21a,且第一板体21a可直接与散热单元1 的连接部12连接,且第一板体21a仍依然如图15所示的呈倾斜设置。再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导热介面本体21可以仅包括一第一板体21a以及一连接板体21c,且连接板体21c是设置在散热单元1 的连接部12上。换句话说,本发明不以导热介面本体21的固定方式为限。
借此,相较于前述图9的实施方式而言,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发光结构51及第二发光结构52是分别设置在导热介面单元2的第一板体21a上的上下表面(第一表面2a及第二表面2b)。换句话说,第一发光结构51的一发光面511S相对于透镜单元6的透镜光轴A可呈倾斜设置,且第二发光结构52的一发光面521S相对于透镜光轴A可呈倾斜设置。即,第一发光结构51的一发光面511S及第二发光结构52的一发光面521S相对于一水平面(图中未示出,水平面平行于透镜光轴A)呈倾斜设置。优选地,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面511S与透镜光轴A之间可具有一介于1度至 45度之间的第一倾斜角度β1,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面521S与透镜光轴A之间可具有一介于1度至45度之间的第二倾斜角度β2。更优选地,第一倾斜角度β1可介于1度至30度之间,第二倾斜角度β2可介于1度至30度之间,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2a与透镜光轴A之间可具有一介于1度至45度之间的角度,第二表面2b与透镜光轴A之间可具有一介于1度至45度之间的角度。
综上所述,进一步来说,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面位置可以对应于第一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优选地,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面延展开来可邻近于第一反射单元4的第二焦点4b或与第二焦点4b重合。再者,第一反射单元4可如同前述实施例所述,包括一第一反射面411以及一连接于第一反射面411的第二反射面412。第一反射面411可位于透镜单元 6的一透镜光轴A与第一表面2a之间,第二反射面412可位于透镜光轴A 的上方,且第一反射面411的曲率与第二反射面412的曲率可相同或不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另外,须特别说明的是,虽然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发光单元5 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发光结构52,但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仅在导热介面单元2的第一表面2a上设置第一发光结构51,此外,第一表面2a可相对于透镜单元6的一透镜光轴A呈倾斜设置。换句话说,本发明不以第二发光结构52的设置与否为限制。
第四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6所示及图17所示,图1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光线投射示意图,图17为图16的XVII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由图16与图8的比较可知,第四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反射单元 4’。进一步而言,光线投射装置U可包括一导热介面单元2、一发光单元 5、一第一反射单元4、第二反射单元4’以及一透镜单元6。此外,发光单元5、第一反射单元4及第二反射单元4’可沿着透镜单元6的一透镜光轴A设置。须说明的是,为使附图易于理解,图16中仅示出主要元件。也就是说,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也可以如同前述实施例所述地,进一步包括一散热单元1、一承载单元3及/或一基座单元7,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另外,图16中所示的遮板件34是以示意方式呈现,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遮板件34也可以直接设置在导热介面单元2上。再者,虽然图16中并未示出承载单元3的实际架构,但是,承载单元3 的架构可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实施例中的其他元件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同时,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前述实施例。
综上所述,请复参阅图16及图17所示,导热介面单元2可包括一第一表面2a以及一相对于第一表面2a的第二表面2b,发光单元5可包括一设置在第一表面2a上的第一发光结构51以及一设置在第二表面2b上的第二发光结构52。第一反射单元4可对应于第一发光结构51设置,且第二反射单元4’可对应于第二发光结构52设置,同时,透镜单元6可对应于第一反射单元4以及第二反射单元4’。
举例来说,如同前述实施例所述,第一反射单元4可设置在承载单元 3的承载本体31上,因此,第二反射单元4’也可以设置在承载单元3的承载本体31上,以使得第一反射单元4及第二反射单元4’的荷重能由承载单元3所承载。换句话说,第一反射单元4可设置在承载单元3的上表面,第二反射单元4’可设置在承载单元3的下表面。然而,须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反射单元4’也可以设置在导热介面单元2上,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单元4、第二反射单元4’以及透镜单元6可都设置在导热介面单元2上。
另外,进一步来说,第一反射单元4可具有一第一反射表面41,其中一部分或全部的的第一反射表面41可面向透镜单元6,第二反射单元4’可具有一第二反射表面41’,其中一部分或全部的的第二反射表面41’可背对透镜单元6。换句话说,第一反射单元4及第二反射单元4’两者所面对的方向彼此相反(例如正Z方向及负Z方向)。
更进一步来说,请复参阅图16及图17所示,第一反射单元4可具有一第一焦点4a以及一对应于第一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的第二焦点4b。透镜单元6可具有一透镜光轴A以及一位于透镜光轴A上的透镜焦点6a,第一发光结构51可对应于第一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优选地,第一发光结构51可设置在第一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上或邻近于第一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更进一步地,第二反射单元4’可具有至少一焦点 4a’(或可称第二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第二发光结构52可对应于第二反射单元4’的至少一焦点4a’。优选地,第二发光结构52可设置在第二反射单元4’的至少一焦点4a’上或邻近于第二反射单元4’的至少一焦点4a’。
须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反射单元4’可具有一第一焦点4a’以及一对应于第二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的第二焦点4b’(请参阅图18及图19所示),再者,第二反射单元4’也可以不具有任何焦点而仅为一反射弧面,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当第二反射单元4’仅具有一焦点4a’(第一焦点4a’)时,第二反射单元4’的第二反射表面41’可为一正圆曲率曲面或拋物线曲率的曲面,另外,当第二反射单元4’具有第一焦点4a’及第二焦点4b’时,第二反射单元4’的第二反射表面 41’可为一椭圆曲率曲面。
综上所述,请复参阅图16及图17所示,以下将进一步说明第二发光结构52的光线投射状态。详细来说,第一发光结构51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L1可包括一朝向第一反射单元4的方向投射的第一投射光线L11,第一投射光线L11通过第一反射单元4的反射,以形成一通过第一反射单元 4的第二焦点4a的第一反射光线L12,且第一发光结构51所产生的第一反射光线L12可通过遮板件34后而投射至透镜单元6,以形成一符合车辆前照灯法规的近光灯光型。
接着,请复参阅图16及图17所示,光线投射装置U可与一车灯装置中的一反射结构P相对应设置,第二发光结构52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L2’可包括一朝向第二反射单元4’的方向投射的第二投射光线L21’,第二投射光线L21’通过第二反射单元4’的反射,以形成一朝向第二发光结构 52及/或第二表面2b的方向投射的第二反射光线L22’。第二反射光线L22’通过第二发光结构52及/或第二表面2b的反射,以形成一朝向反射结构P 的方向投射的第三反射光线L23’,第三反射光线L23’通过反射结构P 的反射,以形成一第四反射光线L24’。此外,第一反射光线L12与第四反射光线L24’相互叠加配合时,可以形成一符合车辆前照灯法规的远光灯光型。
综上所述,进一步来说,以下将先以第二反射单元4’可具有至少一焦点4a’(或可称第二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反射单元4’也可具有第一焦点4a’及第二焦点4b’,或不具有任何焦点而仅为一反射弧面,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详细来说,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面521S可设置在第二反射单元4’的至少一焦点4a’上,借此,第二反射单元4’可为一正圆曲率曲面。接着,第二投射光线L21’投射至第二反射单元4’后,第二投射光线L21’通过第二反射单元4’的反射,而投射至第二反射单元4’的至少一焦点4a’上。而由于现有架构下的发光二极管晶片(LED)内部结构的涂层(通常为镀银或是易于反射的多层膜结构)可具有反射效果,因此,投射至第二发光结构52上的第二反射光线L22’,能通过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反射,而形成一朝向反射结构P的方向投射的第三反射光线L23’。再来,第三反射光线L23’通过反射结构P的反射,以形成一第四反射光线L24’。值得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由于部分的第二反射光线L22’会投射至第二表面2b上,因此,也可以在第二表面2b上设置一具有反射效果的反射层,以增加投射至第二表面2b上的第二反射光线L22’的反射效率。举例来说,反射层可通过金属电镀方式或塑胶电镀方式形成于第二表面2b 上,且反射层可以由含金金属、镍金属或者金金属及镍金属的混合物所组成,然而本发明的反射层设置方式不以此为限。
另外,须特别说明的是,原则上第二反射光线L22’会与第二投射光线L21’重合或大体重合,且通过第二反射单元4’的至少一焦点4a’上或附近,但是,为避免混淆,图16及图17所显示的第二反射光线L22’,以未通过第二反射单元4’的至少一焦点4a’上的方式呈现。
第五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8及图19所示,图18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光线投射示意图,图19为图18的XIX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由图18与图16及图15的比较可知,在图18的实施方式中,综合了图16 及图15的技术手段。也就是说,第五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光线投射装置U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反射单元4’,且导热介面单元2 的第一表面2a及第二表面2b可相对于透镜单元6的透镜光轴A呈倾斜设置。须说明的是,为使附图易于理解,图18中仅示出主要元件。也就是说,第五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也可以如同前述实施例所述地,进一步包括一散热单元1、一承载单元3及/或一基座单元7,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另外,图18中所示的遮板件34是以示意方式呈现,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遮板件34也可以直接设置在导热介面单元2上。再者,虽然图18中并未示出承载单元3的实际架构,但是,承载单元3的架构可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值得注意的是,第五实施例中的其他元件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同时,第五实施例所提供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前述实施例。
综上所述,请复参阅图18所示,光线投射装置U可包括一导热介面单元2、一发光单元5、一第一反射单元4、一第二反射单元4’以及一透镜单元6。此外,导热介面单元2可包括一第一表面2a以及一相对于第一表面2a的第二表面2b,第一表面2a相对于透镜单元6的一透镜光轴A 呈倾斜设置,且第二表面2b相对于透镜光轴A呈倾斜设置。
须说明的是,相较于图16的实施方式而言,虽然图18的实施方式是第一表面2a相对于透镜单元6的透镜光轴A呈倾斜设置,且第二表面2b 相对于透镜光轴A呈倾斜设置。但是,第二发光结构52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L2’仍可包括一朝向第二反射单元4’的方向投射的第二投射光线 L21’,第二投射光线L21’通过第二反射单元4’的反射,以形成一朝向第二发光结构52及/或第二表面2b的方向投射的第二反射光线L22’。第二反射光线L22’通过第二发光结构52及/或第二表面2b的反射,以形成一朝向反射结构P的方向投射的第三反射光线L23’,第三反射光线L23’通过反射结构P的反射,以形成一第四反射光线L24’。
接着,请复参阅图19所示,以下将以第二反射单元4’可具有第一焦点4a’及第二焦点4b’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然本发明不以第二反射单元4’的态样为限,也就是说,无论第二反射单元4’的曲面为何,皆可应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
举例来说,第二反射单元4’可具有第一焦点4a’及第二焦点4b’,借此,第二反射单元4’可为一椭圆曲率曲面。优选地,第二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可位于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面521S上,且第二反射单元4’的第二焦点4b’可位于第二发光结构52上或是第二表面2b上,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举例来说,以下将以第二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及第二焦点4b’位在第二发光结构52上进行说明。详细来说,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面 521S可设置在第二反射单元4’的第一焦点4a’上,接着,第二投射光线 L21’投射至第二反射单元4’后,第二投射光线L21’通过第二反射单元 4’的反射,而投射至第二反射单元4’的第二焦点4b’上。而由于现有架构下的发光二极管晶片(LED)的内部结构中,具有反射作用的涂层,因此,投射至第二发光结构52或第二表面2b上的第二反射光线L22’,能通过第二发光结构52或第二表面2b的反射,而形成一朝向反射结构P 的方向投射的第三反射光线L23’。再来,第三反射光线L23’通过反射结构P的反射,以形成一第四反射光线L24’。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如同前述地只设置第一板体21a及连接板体21c,或者是只设置第一板体21a。
第六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20所示,图20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光线投射示意图。由图20与图18的比较可知,第六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六实施例的导热介面单元2可通过散热单元1 的一定位件13而固定在连接部12上。换句话说,前述实施例是将导热介面单元2的其中一部分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部122之间,以使得导热介面单元2将热传递至散热单元1上。然而,第六实施例则是利用定位件13将导热介面单元2设置在散热单元1上,以使得导热介面单元2将热传递至散热单元1上。
接着,请复参阅图20所示,须说明的是,为使附图易于理解,图20 中仅示出主要元件。另外,图20中所示的遮板件34是以示意方式呈现,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遮板件34也可以直接设置在导热介面单元2 上。再者,虽然图20中并未示出承载单元3的实际架构,但是,承载单元3的架构可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值得注意的是,第六实施例中的其他元件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同时,第六实施例所提供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前述实施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将利用图20的实施方式说明第二发光结构52所投射的部分第二光线L2”的其他行经路径。然而,须说明的是,前述实施例所说明的第二光线(L2’)的行经路径也可以应用于第六实施例,且后续所说明的部分第二光线L2”的其他行经路径也可以应用于前述实施例。
综上所述,详细来说,第二发光结构52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L2”可包括一朝向第二反射单元4’的方向投射的第二投射光线L21”,第二投射光线L21”通过第二反射单元4’的反射,以形成一朝向反射结构P 的方向投射的第三反射光线L23”,第三反射光线L23”通过反射结构P 的反射,以形成一第四反射光线L24”。此外,第一反射光线L12与第四反射光线L24”相互叠加配合时,可以形成一符合车辆前照灯法规的远光灯光型。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 U,其能利用“第二反射单元4’对应于第二发光结构52设置”的技术方案,而能达到提高集光效率的效果。此外,也能够利用“第一表面2a相对于透镜单元6的一透镜光轴A呈倾斜设置”的技术方案,而能达到提高集光效率的效果。
进一步来说,也能够利用“第二表面2b相对于透镜单元6的一透镜光轴A呈倾斜设置”的技术方案,而能达到提高集光效率的效果。
进一步来说,也能够利用“第一反射单元4具有一第一反射表面41,其中一部分的第一反射表面41面向透镜单元6,第二反射单元4’具有一第二反射表面41’,其中一部分的第二反射表面41’背对透镜单元6”的技术方案,而能达到提高集光效率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也能利用“导热介面单元2及承载单元3分别设置于散热单元1上”的技术方案,而能达到“热传导的路径构件与荷重的承载结构两者分离”的技术效果。进一步来说,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能同时达到提高承载能力以及散热效率的效果。
此外,也能够利用“第一发光结构51的发光晶片511S电性连接于导热介面本体21的其中一侧的导电层23,第二发光结构52的发光晶片521S 电性连接于导热介面本体21的另外一侧的导电层23”的技术方案,而能达到“提高发光效率以及散热效率”的技术效果。进一步来说,可通过上述结构设计而使其发光型态接近现有架构的卤钨灯、卤素灯或HID灯。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投射装置包括:
一导热介面单元,所述导热介面单元包括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
一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第一发光结构以及一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第二发光结构;
一第一反射单元,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对应于所述第一发光结构设置;
一第二反射单元,所述第二反射单元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光结构设置;以及
一透镜单元,所述透镜单元对应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以及所述第二反射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于所述透镜单元的一透镜光轴呈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二表面相对于所述透镜光轴呈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具有一第一反射表面,其中一部分的所述第一反射表面面向所述透镜单元,所述第二反射单元具有一第二反射表面,其中一部分的所述第二反射表面背对所述透镜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具有一第一焦点以及一对应于所述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所述透镜单元具有一透镜光轴以及一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的透镜焦点;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所述第一焦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单元具有至少一焦点,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二反射单元的至少一所述焦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包括一朝向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方向投射的第一投射光线,所述第一投射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反射,以形成一经过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第二焦点的第一反射光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投射装置与一车灯装置中的一反射结构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光线包括一朝向所述第二反射单元的方向投射的第二投射光线,所述第二投射光线通过所述第二反射单元的反射,以形成一朝向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或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投射的第二反射光线,所述第二反射光线通过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或所述第二表面的反射,以形成一朝向所述反射结构的方向投射的第三反射光线,所述第三反射光线通过所述反射结构的反射,以形成一第四反射光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所述第一反射光线投射至所述透镜单元,以形成一符合车辆前照灯法规的光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呈平行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投射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散热单元,所述导热介面单元设置在所述散热单元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投射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承载单元,其中,所述承载单元设置在所述散热单元上,所述第一反射单元、所述第二反射单元及所述透镜单元设置在所述承载单元上;其中,所述导热介面单元及所述承载单元分别设置在所述散热单元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承载本体以及一设置在所述承载本体上的遮板件,所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光线通过所述遮板件的遮挡而投射出一具有明暗截止线段的轮廓的光型。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单元包括一承载本体、一设置在所述承载本体上且连接于所述散热单元的支撑件以及一设置在所述承载本体上的透镜承载件;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及所述第二反射单元设置在所述承载本体上,且所述透镜单元设置在所述透镜承载件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介面单元的材质与所述承载单元的材质不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投射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基座单元,所述基座单元设置在所述散热单元上,其中,所述基座单元具有一参考轴线,所述参考轴线邻近于所述透镜单元的一透镜光轴,且所述参考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相互重合或彼此分离一小于10毫米的预定距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介面单元的导热性质比所述散热单元的导热性质好。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包括一第一反射面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反射面的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位于所述透镜单元的一透镜光轴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所述第二反射面位于所述透镜光轴的上方;其中,所述第一反射面的曲率与所述第二反射面的曲率相同或不同。
18.一种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投射装置包括:
一导热介面单元,所述导热介面单元包括一第一表面;
一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第一发光结构;
一第一反射单元,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对应于所述第一发光结构设置;以及
一透镜单元,所述透镜单元对应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于所述透镜单元的一透镜光轴呈倾斜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介面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所述发光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第二发光结构,且所述第二表面相对于所述透镜光轴呈倾斜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投射装置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二反射单元,所述第二反射单元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光结构设置。
CN201810203906.1A 2018-03-13 2018-03-13 光线投射装置 Pending CN1102742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03906.1A CN110274205A (zh) 2018-03-13 2018-03-13 光线投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03906.1A CN110274205A (zh) 2018-03-13 2018-03-13 光线投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4205A true CN110274205A (zh) 2019-09-24

Family

ID=67958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03906.1A Pending CN110274205A (zh) 2018-03-13 2018-03-13 光线投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74205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19051A (ja) * 2004-06-30 2006-01-19 Ichikoh Ind Ltd 車両用灯具
EP1705422A1 (en) * 2005-03-24 2006-09-27 Ichikoh Industries, Ltd. Vehicle lamp unit and vehicle headlamp using the same
JP2011181279A (ja) * 2010-02-26 2011-09-15 Ichikoh Ind Ltd 車両用前照灯
US20130107564A1 (en) * 2011-07-29 2013-05-02 Yasushi Yatsuda Vehicle lighting unit
CN204513199U (zh) * 2015-03-27 2015-07-29 重庆雷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投射式led汽车远近光灯光学照明系统
US9103520B1 (en) * 2014-04-18 2015-08-11 Osram Sylvania Inc. Combination turn and tail multi-color LED lamp
CN105090855A (zh) * 2014-05-23 2015-11-25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前照灯
CN205026539U (zh) * 2015-07-23 2016-02-10 安徽卡澜特车灯科技有限公司 高效率led双芯片远近光一体化汽车前照大灯模组
TW201732194A (zh) * 2016-03-04 2017-09-16 世正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CN207080934U (zh) * 2016-10-25 2018-03-09 Sl株式会社 车载灯具
CN207945635U (zh) * 2018-03-13 2018-10-09 诚益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线投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19051A (ja) * 2004-06-30 2006-01-19 Ichikoh Ind Ltd 車両用灯具
EP1705422A1 (en) * 2005-03-24 2006-09-27 Ichikoh Industries, Ltd. Vehicle lamp unit and vehicle headlamp using the same
JP2011181279A (ja) * 2010-02-26 2011-09-15 Ichikoh Ind Ltd 車両用前照灯
US20130107564A1 (en) * 2011-07-29 2013-05-02 Yasushi Yatsuda Vehicle lighting unit
US9103520B1 (en) * 2014-04-18 2015-08-11 Osram Sylvania Inc. Combination turn and tail multi-color LED lamp
CN105090855A (zh) * 2014-05-23 2015-11-25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前照灯
CN204513199U (zh) * 2015-03-27 2015-07-29 重庆雷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投射式led汽车远近光灯光学照明系统
CN205026539U (zh) * 2015-07-23 2016-02-10 安徽卡澜特车灯科技有限公司 高效率led双芯片远近光一体化汽车前照大灯模组
TW201732194A (zh) * 2016-03-04 2017-09-16 世正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車燈裝置及其配光方法
CN207080934U (zh) * 2016-10-25 2018-03-09 Sl株式会社 车载灯具
CN207945635U (zh) * 2018-03-13 2018-10-09 诚益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线投射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7654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ip-on board flexible light emitting diode
TWI381138B (zh) 具有散熱座之非眩光反射式發光二極體(led)照明裝置
TWI619904B (zh) 光線投射裝置及其散熱模組
US7246921B2 (en) Back-reflecting LED light source
TWI262276B (en) Illumination module
KR101117590B1 (ko) Led 조명모듈 및 그 패키지 방법
CN101581408B (zh) 一种led灯泡
CN207945635U (zh) 光线投射装置
CN102575819A (zh) 附灯头的灯以及照明器具
CN209130767U (zh) 具有高光利用率的光线投射装置
TWM539600U (zh) 車燈裝置及其光源模組
TWI723304B (zh) 具有高光利用率的光線投射裝置
CN207849257U (zh) 光线投射装置
EP2045514B1 (en) Modular reflective optical lighting system and lighting device equipped therewith, in particular for vehicles
CN202373623U (zh) Led支架和led模组
CN104154491A (zh) 基于csp芯片的柔性曲面底板的配光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59225B (zh) 一种光学反射器件及led发光元件
TWI650257B (zh) 光線投射裝置
CN109424918A (zh) 光线投射装置及其散热模块
CN110274205A (zh) 光线投射装置
WO2013145049A1 (ja) ランプ
CN110748805B (zh) 一种照明光源系统
CN210771909U (zh) Led汽车大灯模组
CN209084661U (zh) 车辆用灯具
KR20130003414A (ko) 엘이디 램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2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