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0416A - 支撐件 - Google Patents
支撐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730416A TW201730416A TW105143478A TW105143478A TW201730416A TW 201730416 A TW201730416 A TW 201730416A TW 105143478 A TW105143478 A TW 105143478A TW 105143478 A TW105143478 A TW 105143478A TW 201730416 A TW201730416 A TW 201730416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od
- support
- actuating
- displacement
- support memb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37452 priming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3578 rel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811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12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5224 fore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3 sol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985710 Antennarius striat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LINPVWIEWJTEEJ-UHFFFAOYSA-N methyl 2-chloro-9-hydroxyfluorene-9-carboxylate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C2C(C(=O)OC)(O)C3=CC=CC=C3C2=C1 LINPVWIEWJTE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0 re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5/00—Shores or struts; Chocks
- E04G25/04—Shores or struts; Chocks telescopic
- E04G25/06—Shores or struts; Chocks telescopic with parts held together by positive means
- E04G25/061—Shores or struts; Chocks telescopic with parts held together by positive means by pins
- E04G25/063—Shores or struts; Chocks telescopic with parts held together by positive means by pins with safety devices to avoid the accidental loss or unlocking of the pin, e.g. chains attaching the pin to the prop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F—FINISHING WORK ON BUILDINGS, e.g. STAIRS, FLOORS
- E04F21/00—Implements for finishing work on buildings
- E04F21/18—Implements for finishing work on buildings for setting wall or ceiling slabs or plates
- E04F21/1805—Ceiling panel lifting devices
- E04F21/1833—Ceiling panel lifting devices spring-force actuat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7/00—Connections of rods or tubes, e.g. of non-circular section, mutually, including resilient connections
- F16B7/10—Telescoping systems
- F16B7/14—Telescoping systems locking in intermediate non-discrete posi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5/00—Shores or struts; Chocks
- E04G25/04—Shores or struts; Chocks telescopic
- E04G2025/045—Shores or struts; Chocks telescopic which telescoping action effected by a lev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7/00—Connections of rods or tubes, e.g. of non-circular section, mutually, including resilient connections
- F16B7/10—Telescoping systems
- F16B7/14—Telescoping systems locking in intermediate non-discrete positions
- F16B7/16—Telescoping systems locking in intermediate non-discrete positions locking only against movement in one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ccommodation For Nursing Or Treatment Tables (AREA)
-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Household Use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支撐件,其包含第一棒體(12);第一抵靠元件(26),以第一螺紋方向藉由第一螺紋(32)保持於該第一棒體(12)上;第二棒體(14);第二抵靠元件(46),以第二螺紋方向藉由第二螺紋(48)保持於該第二棒體(14)上,該第一螺紋方向係相反於該第二螺紋方向;以及導引裝置(16),該第一棒體(12)係藉由該導引裝置(16)在該第二棒體(14)上可位移地導引,作用於該第一棒體(12)上並包含致動元件(70)之致動裝置(164)係配置在該第二棒體(14)上,該第一棒體(12)之第一位移方向(18)之位移有可能藉由該致動元件(70)之致動來引發,而且該第一位移方向(18)是該第一抵靠元件(26)與該第二抵靠元件(46)間的距離增加的方向,並且該致動裝置(164)包含阻礙裝置(114;184),至少在無主動釋離作用出現在該阻礙裝置(114;184)時,在第二位移方向(20)阻礙該第一棒體(12)相對於該第二棒體(14)位移,該第二位移方向(20)係相反於該第一位移方向(18)。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支撐件,其包含第一棒體;第一抵靠元件,以第一螺紋方向藉由第一螺紋保持於該第一棒體上;第二棒體;第二抵靠元件,以第二螺紋方向藉由第二螺紋保持於該第二棒體上,該第一螺紋方向係相反於該第二螺紋方向;以及導引裝置,該第一棒體係藉由該導引裝置在該第二棒體上可位移地導引。
PIHER INDUSTRIAS PIQUERAS,S.A.公司以「Multi Prop」名稱出售一種支撐件,公司網址是www.piher.com,地址在Pol.Cantabria 1,C/Pescadores 6,26009 Logrono,Spain。
型錄「PIHER,www.piher.com,Catalog 2014」的第5至9頁顯示支柱。
EP 0 888 485 B1揭示一種由至少兩條伸縮管或至少一條管件中之桿體伸縮件所組成之支撐件,其用於諸如天花板、屋頂撐條、機器組件或類似者等物體,其中第一管件或桿體可相對於第二管件位移,並且其中設置用於將諸管件、或管件與桿體互相鎖固之手段。第
一管件或桿體可相對於第二管件移動第一與第二距離,配置於第二管件中並與其連接之氣壓彈簧或螺旋彈簧係設置成移動第一距離,而具備手操作前移手段之棘輪、齒條、夾持保持器或類似者係設置成移動第二距離。
US 2012/0034023 A1揭示一種伸縮設備,其包含伸縮插入外部管件之內部管件。與槓桿樞轉連接之框架係配置於外部管件上。此槓桿包含供插入內部管件凹陷處之元件,用於相對於外部管件鎖固內部管件。
DE 296 01 103 U1揭示一種伸縮支撐件,其包含外部管件及可在該外部管件中位移之支撐部。設置用於防止延伸之支撐部插入的可釋放鎖固裝置。
US 4,928,916揭示另一種支撐件。
可在包含第一壁件及相反之第二壁件的物體用此一支撐件來達到支撐功效。舉例而言,第一抵靠元件係靠著第一壁件而置,且第二抵靠元件係靠著第二壁件而置。藉由轉動第一棒體與第二棒體之組合,可因具有相反方向之螺紋而引進對應之力。在此物體達到支撐功能。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上述易於操作之支撐件。
根據本發明,可用上述支撐件來達成此目的,其中作用於該第一棒體上並包含致動元件之致動裝置係配置在該第二棒體上,該第一棒體之第一位移方向之位移有可能藉由該致動元件之致動來引發,而且該第一
位移方向是該第一抵靠元件與該第二抵靠元件間的距離增加的方向,並且其中該致動裝置包含阻礙裝置,至少在無主動釋離作用出現在該阻礙裝置時,在第二位移方向阻礙該第一棒體相對於該第二棒體位移,該第二位移方向係相反於該第一位移方向。
藉由以該致動元件在該致動裝置上作用,可將該第一棒體帶到令其相關第一抵靠元件靠著物體之壁件而置的位置。當該第二抵靠元件靠著相反之壁件而置時,該支撐件係接著被預夾持於該物體上。藉由用具備相反方向之螺紋來轉動第一棒體與第二棒體之組合,可接著用高承力容量與力傳遞來達到最終夾持。
該致動裝置使其有可能藉由該致動元件之致動而在該位移方向達到該第一棒體之位移。因此以單手操作原則上是有可能的。特別的是,舉例而言,操作人員不須用一手保持第二棒體與第一棒體之組合並用另一手在該位移方向拉動該第一棒體;憑藉根據本發明之解決方案,用該保持之手來操作該致動元件也是有可能的。憑藉簡化的操作性,得以從而擴大使用範圍。
該阻礙裝置可確保藉由該致動元件之致動所達到的位移位置。
原則上,該阻礙裝置也有可能在夾持位置吸收該支撐件上的負載力。
有利的是,該致動元件係作為或包含桿元件或係耦接至桿元件,該桿元件係配置於該第二棒體上以便繞著樞軸樞轉移動。憑藉此一桿元件,可用簡單的方
式來實施泵送機構,以便使該第一棒體在第一位移方向相對於該第二棒體位移,而且特別的是,可用簡單的方式達到單手操作性。憑藉為了樞轉移動而安裝之桿元件,有可能在推動元件上用簡單的方式作用,該推動元件係藉由該桿元件帶到該第一棒體上之前移位置,且接著在該前移位置中位移了一定的距離,藉此,該第一棒體進而相對於該第二棒體位移。原則上,該致動元件可以是與該桿元件分開的元件,其接著係以有力效(force-effective)或有矩效(moment-effective)的方式相應耦接至該桿元件。舉例而言,可想而知,該致動元件係諸如電動馬達之馬達之部分,其接著作用於該桿元件。在構造方面,在有利的具體實施例中,能使該支撐件構造成簡單且小型的構造,該桿元件係直接成形於該致動元件上,並且舉例而言,係與其構成為單件。該致動元件之樞轉接著直接係該桿元件之樞轉。
特別的是,可讓該桿元件繞著樞轉之樞軸係橫向地且較佳為垂直於該第一位移方向定向。該第一棒體在該第一位移方向之位移可藉以用簡單的方式來引發,尤其是用一種泵送操作來引發。
再者,有利的是,該致動元件及/或該桿元件係配置於固定至該第二棒體之保持器上。這導致小型的構造。單手操作性也能夠以簡單的方式來達成。
構造簡單的設計歸因於樞轉軸承係配置於該保持器之外側上,該致動元件及/或該桿元件係安裝在該樞轉軸承上以便樞轉移動。因此可以用簡單的方式來實
施讓操作人員從外側取用之致動元件,以便使該第一棒體在該第一位移方向位移,尤其是用泵送機構之方式來位移。可輕易地製造對應的支撐件,並且獲得小型的構造。
有利的是,該保持器係構造為套筒,舉例而言,構造為空心圓筒。特別的是,也可接著將該保持器當作導引裝置或該導引裝置之部分,用於在該第二棒體上導引該第一棒體。再者,其由於構造為套筒的關係,可形成用於該致動裝置之組件的封閉式罩體,而採用保護方式來配置這些組件。
特別的是,該保持器具有通口,該第一棒體通過該通口。該第一棒體在該第二棒體上之導引可藉以用簡單的方式來實施。特別的是,由於該凹口對應形成,該第一棒體在該第二棒體上之滑動導引係藉由該保持器來實施。該導引進而可藉由使該棒體之外剖面對應適應於該凹口之形狀來實施,使得該第一棒對應於該第二棒體被以轉動方式固定地導引。舉例而言,對於該第一棒體選擇非轉動對稱之輪廓,在剖面具有該保持器相應適配的凹口。
有利的是,該保持器係配置於安置在該第二棒體上之手柄上,尤其是連接至該手柄,而且尤其是該保持器與該手柄係連接成單件。這導致設計構造簡單。可使該支撐件所需個別部分之數量減到最少。製造及裝配得以簡化。再者,接著可輕易地達成該支撐件之單手操作性。藉由轉動該支撐件(第一棒體與第二棒體之組合
),其可保持於該手柄,並且可在物體處引起夾持。憑藉在該手柄處保持該支撐件之保持之手,也可致動該致動裝置之致動元件,尤其是不需要抓住,以便使該第一棒體在該第一位移方向位移。
有利的是,可用單手抓握並藉以可轉動第一棒體與第二棒體之組合的手柄係配置於該第二棒體上。這使得操作性簡單。特別的是,該手柄被構造符合人體工學,而且舉例而言,可防止或阻止操作人員的手滑開。
該手柄有利地係被構造為套筒,其位於該第二棒體上且尤其是圍繞該第二棒體。這導致可製造性簡單。
特別有利的是,該致動元件係相對於該手柄配置,使得當用保持之手於手柄保持該支撐件時,該致動元件能以該保持之手的一個以上的手指致動。特別的是,對應之尺寸與「平均手部尺寸」一致。操作人員可接著用該保持之手在該處保持該支撐件,並藉由致動該致動元件,將其帶到該等抵靠元件靠著該物體而置的預緊位置。抵達此位置而使該第一棒體及該第二棒體相對於該等抵靠元件轉動時,該操作人員可接著在抓握該手柄同時轉動第一棒體與第二棒體之組合,並且設定最終支撐位置。這些操作全都可用單手來進行。該操作人員之另一手便能進行其它動作。達到了高度的操作便利性。
在人體工學上有利的是,該致動元件包含放置手指的置指空心部,舉例而言,根據操作人員保持手柄的位置,將拇指鞍狀關節、或在食指指尖周圍的區域
放置在該置指空心部中。這為單手操作帶來高度的操作便利性。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該致動裝置包含作用在該第一棒體上之至少一個推動元件,且該桿元件係作用在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用於引發該第一棒體在該第一位移方向位移之泵送機構可藉由該至少一推動元件來實施。槓桿傳動可藉由該桿元件來提供,其導致高度的操作便利性。
有利的是,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相對於該第一棒體具有初始位置或初始位置範圍,其中該第一棒體可相對於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及該第二棒體位移。舉例而言,該阻礙裝置若被釋放,當該推動元件處於此初始位置或此初始位置範圍內時,可接著在該第二位移方向於該第二棒體上導引該第一棒體。舉例而言,從而有可能用簡單的方式釋放支撐位置。原則上,若該至少一推動元件處於該初始位置或該初始位置範圍內,並且該阻礙裝置被釋放時,操作人員也可用未保持該支撐件之另一隻手來「手動」拉出該第一棒體。
同樣有利的是,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具有前移位置或前移位置範圍,其中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係被固定至該第一棒體,藉由該槓桿元件在第一樞轉方向之樞轉移動,使該至少一推動元件從該初始位置或該初始位置範圍被帶到該前移位置或該前移位置範圍。該桿元件從而可藉由該致動元件而起作用。當該至少一推動元件已達到該前移位置或該前移位置範圍時,則藉由對應
之槓桿傳動,該至少一推動元件可相對於該第二棒體位移,結果是,該第一棒體亦可相對於該第二棒體在該第一位移方向位移。
同樣有利的是,該致動裝置係構造成使得從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之該前移位置或該前移位置範圍開始,該桿元件在該第一樞轉方向上的進一步樞轉可使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移動,並因推動元件的固定使該第一棒體在該位移方向以平移方式相對於該第二棒體移動。在該第一位移方向之位移從而是藉由機械方面構造較簡單的機構來引發。此機構可用小型的構造來實施。
同樣有利的是,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係以彈簧加載,對應之彈簧裝置係被配置並構造成,使得其盡力將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從該前移位置或該前移位置範圍帶到該初始位置或該初始位置範圍。該桿元件若未施加任何對應之力,則可以再次自動達到該初始位置或該初始位置範圍。從而可用簡單的方式執行使該第一棒體沿該第一位移方向位移之泵送操作。藉由該致動元件在該第一樞轉方向之樞轉移動,達到該至少一推動元件對該第一棒體之夾持,並且在該第一位移方向上實現了一定距離的前進。鬆開該致動元件時,該至少一推動元件回到其初始位置,並且該調整後的位移位置得以被維持。藉由該致動元件在該第一樞轉方向上的進一步樞轉,達到進一步前移等。該第一棒體可藉以在該第一位移方向逐步地位移(藉由「泵送致動」),各位移方向在其到達時便緊固住。
同樣有利的是,該桿元件及/或該致動元件係被彈簧加載,對應之彈簧裝置係被配置並構造成,使得其盡力在相反於該第一樞轉方向之第二樞轉方向移動該桿元件及/或該致動元件。可藉以用簡單的方式來實施泵送機構。該操作人員主動地在該第一樞轉方向移動該致動元件,藉以克服前述彈簧裝置之彈簧力。該致動元件藉由鬆開而回到其初始位置,並且接著可進行在該第一樞轉方向上之進一步的樞轉移動。
特別的是,當在該第一樞轉方向樞轉該桿元件時,該致動元件朝向該第二棒體移動,並且特別的是,該桿元件係形成於該致動元件上。因此能以簡單的方式來構造具有泵送機構之致動裝置,該泵送機構具有小型的構造及在構造方面有利的設計。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具有具備中心平面的板狀構造,以及在該前移位置或該前移位置範圍中,該中心平面係朝該第一位移方向與垂直平面夾第一銳角定向,並且在該初始位置中或該初始位置範圍內係與該垂直平面至少約略平行或夾小於該第一銳角之第二銳角定向。該推動元件舉例而言,係形成為金屬片元件。這導致具備簡單構造設計之小型的構造之實作態樣。
所提供的是,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具有通口,該第一棒體通過該通口。該至少一推動元件對該第一棒體之角定位藉以按順序以簡單的方式來改變,尤其是為了達到夾持而改變。
尤其有利的是,該阻礙裝置係可釋放的,且尤其可手動釋放,此外,在無釋放的情況下,該第一棒體在該第二位移方向相對於該第二棒體之位移會被阻礙,而在有釋放的情況下,該第一棒體在該第二位移方向之位移不會被阻礙。因此可確保該第一棒體在該第一位移方向位移時不在該第二位移方向「突然返回」。然而,該第一棒體由於係可釋放的,尤其是可手動釋放,因此可視需要在該第二位移方向移動。
有利的是,該阻礙裝置包含可夾持或可閂鎖至該第一棒體之至少一個阻礙元件。可藉由夾持或閂鎖至該第一棒體來達到阻礙位置。該第一棒體相對於該第二棒體在該第二位移方向之位移移動可被該阻礙位置阻礙。然而,由於該阻礙位置係夾持或閂鎖至該第一棒體,因此該阻礙位置亦可藉由該第一棒體在該第一位移方向之移動而被釋放。舉例而言,亦可設置用於閂鎖至該第一棒體之該阻礙元件。舉例而言,該阻礙元件係藉由可插入該第一棒體中對應凹口之鼻部所形成。
特別有利的是,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係配置成用於相對於該第一棒體樞轉移動,並且取決於樞轉位置,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在該第一棒體上處於夾持位置或閂鎖位置,或該第一棒體被釋放。可在阻礙裝置處釋放的能力可藉由從外側手動進行對應之樞轉移動來達成,以便能夠釋放。該第一棒體可藉以自由地相對於該第二棒體(在該第一位移方向及在該第二位移方向)位移。然而,也可能從而藉由該第一棒體之移動來釋放阻礙位
置。於某一樞轉位置,當至少一阻礙元件被夾持或閂鎖至該第一棒體,且該樞轉位置係藉由該第一棒體(在該第一位移方向)之位移來改變時,則藉以有可能使該第一棒體在該第一位移方向、並相對於該至少一阻礙元件位移。在該第一位移方向之位移因此可達到該阻礙位置之自動釋放。在致動元件處之用於在該第一位移方向之位移的致動,會導致藉由該阻礙裝置的該阻礙被自動釋放,以精確地實現沿在該第一位移方向之位移。然而,當在該第一位移方向於該致動裝置處之前移程序終止時,阻礙在該第二位移方向之位移。阻礙位置維持可藉由主動之手動樞轉從外側釋放。
特別的是,在該第一棒體藉由該致動元件在該第一位移方向進行位移移動時,藉由該第一棒體之位移,將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從夾持位置或閂鎖位置帶到釋放位置。該致動元件之對應致動(其尤其導致該第一棒體上推動元件之夾持及位移)藉由該阻礙裝置處阻礙位置釋放時該第一棒體之位移而自動產生,其進而接著實現在該第一位移方向之前移。
其後有利的是,於夾持位置或處於夾持位置範圍,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係相對於中心平面朝該第一位移方向與垂直平面夾銳角,該銳角相較於推動元件之銳角具有相反符號,用於當該推動元件在該第一棒體上處於夾持位置時,在該第一位移方向引發移動。藉由以該推動元件在該第一棒體上施力,該至少一阻礙元件處該阻礙元件之夾持位置可藉以用於藉由該至少一阻礙元
件來釋放阻礙。此「釋放」僅在一方向有效,亦即對於該第一棒體在該第一位移方向之位移而言。
舉例而言,該至少一阻礙元件具有板狀構造,且尤其是構造為金屬片元件。
同樣有利的是,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具有通口,該第一棒體通過該通口。該第一棒體上之夾持可藉以用簡單作法來達成。
特別有利的是,設置由複數個阻礙元件所組成之阻礙元件堆疊。該阻礙元件堆疊中之阻礙元件可彼此連接,或彼此鬆弛地堆疊。藉以可將數個阻礙元件夾持至該第一棒體。藉以達到更高承力容量。原則上,於夾持位置,該對應之力有可能必須藉由至少一阻礙元件來吸收,該至少一阻礙元件係用該第一棒體上之力鎖固來保持。該保持力可因複數個阻礙元件而藉由放大接觸表面來提高。
可提供的是,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係為彈簧加載,對應之彈簧裝置係被配置並構造,使得其盡力將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帶到該阻礙位置。若未出現對應之介入,得藉以自動建立該阻礙位置。舉例而言,若為了樞轉移動而配置至少一阻礙元件,則該彈簧裝置將該至少一阻礙元件壓入該阻礙位置。可藉由靠此彈簧裝置之該彈簧力進行反向移動來釋放該阻礙位置。可從外側手動實行該釋放。由於該致動裝置中之耦接,在該第一位移方向致動該第一棒體之前移時,並且藉由該至少一阻礙元件之挾帶,尤其是在樞轉移動時,亦可釋放該阻礙
位置。
有利的是,設置作用在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上之釋放握把,該釋放握把尤其係配置於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上,並且該釋放握把尤其係構造作為釋放開關。藉由該釋放握把使該至少一阻礙元件手動起作用,尤其是以便釋放阻礙位置。舉例而言,該釋放握把係構造成使得該至少一阻礙元件可相對於該第一棒體樞轉。
特別有利的是,該釋放握把係安置成使得在用單手保持該支撐件時可用對應之手的操作致動。舉例而言,用單手於手柄保持該支撐件。該致動元件舉例而言可用此保持之手的拇指或食指來致動。該釋放握把接著可用另一指來致動,例如,食指或拇指。接著可用單手操作將支撐件夾持於物體,以及從該物體釋放該支撐件。
特別的是,該釋放握把係配置於背離配置有該致動元件之側的側上。該第一棒體置於上有配置該致動元件之側與上有配置該釋放握把之側之間。有可能藉以用簡易作法進行單手操作。
原則上,該釋放握把有可能配置於該致動裝置之推動元件與該第二抵靠元件之間。在本具體實施例中,該釋放握把可謂係位於該推動元件下面。保持該支撐件時,諸如食指之手指舉例而言,可藉以直接在該釋放握把上作用。
在一替代具體實施例中,該釋放握把係配置於該致動裝置之推動元件與該第一抵靠元件之間。其從
而係配置於該推動元件上面。本具體實施例有利於就此一配置防止非刻意釋放的情況,通常,需要改變手的位置或手指的位置才能對該釋放握把作用。
有利的是,該第二棒體具有該第一棒體的插入區。可藉以實施具備大跨距之小型的支撐件。特別的是,該第一棒體係於該插入區中被導引。舉例而言,其係藉由滑動導件來導引;該第二棒體於該插入區之內側接著對於該第一棒體安置在該插入區中之區域的外側,較佳為形成滑動軸承。屈曲之風險係藉由該第一棒體在該第二棒體之插入區中之導引來抵消。
尤其有利的是,於面向該第二抵靠元件之端部在該插入區中配置該第一棒體用的阻尼器,以及尤其是彈性止動裝置。該彈性止動裝置舉例而言,係由諸如橡膠緩衝器之一個以上的緩衝器所形成,或舉例而言,係設置液壓或氣動阻尼器,或可設置摩擦阻尼器。舉例而言,釋放該阻礙裝置時,該第一棒體可接著落到該插入區中該第二棒體之內止動表面上,並藉以對其重擊。該衝擊係藉由該彈性止動裝置而減弱。這導致操作便利性提升。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棒體係設有凹口,並且其中該致動裝置包含可插進凹口之至少一個接合元件。相對於該第一位移方向及該第二位移方向,該第一棒體相對於該第二棒體之位移位置可藉由將該接合元件插進相關凹口以強制聯鎖來緊固。該對應支撐件藉以達到高承力容量。
有利的是,該至少一個接合元件係配置於該引動元件用的保持器上。這導致小型的構造。亦可實施單手操作性。
舉例而言,該致動裝置包含開關,該開關作用於該至少一個接合元件上,以及可藉由該開關使該至少一個接合元件插進並抽離凹口。這導致簡單的操作性。
然後有利的是,該開關係配置成可用保持該支撐件之手操作,而且特別是,保持該支撐件時,可保持用該支撐件之手操作該致動元件。這使得該支撐件完全可用單手操作。
特別有利的是,該第一棒體係以轉動固定方式配置於該第二棒體上。第一棒體與第二棒體之組合可藉以轉動,而且如此一來,可相對於該第一抵靠元件及該第二抵靠元件轉動,以便設定該支撐件之最終位置或支撐力。
10‧‧‧支撐件
12‧‧‧第一棒體
14‧‧‧第二棒體
16‧‧‧導引裝置
18‧‧‧第一位移方向
20‧‧‧第二位移方向
22‧‧‧插入區
24‧‧‧端部
26‧‧‧第一抵靠元件
28‧‧‧板件
30‧‧‧輪廓
32‧‧‧第一螺紋
34‧‧‧突耳裝置
36‧‧‧銷件
38‧‧‧樞轉軸承
40‧‧‧樞軸
42‧‧‧插件
44‧‧‧端部
46‧‧‧第二抵靠元件
48‧‧‧第二螺紋
52‧‧‧插件
54‧‧‧板件
56‧‧‧突耳裝置
58‧‧‧銷件
60‧‧‧樞轉軸承
62‧‧‧手柄
62'‧‧‧手柄
64‧‧‧套筒
66‧‧‧保持器
66'‧‧‧保持器
68‧‧‧通口
70‧‧‧致動元件
72‧‧‧樞轉軸承
74‧‧‧樞軸
76‧‧‧肋件
78‧‧‧軸件
80‧‧‧第一樞轉方向
82‧‧‧第二樞轉方向
84‧‧‧置指空心部
86‧‧‧桿元件
88‧‧‧內部
90‧‧‧橫向元件
92‧‧‧縱向元件
94‧‧‧開口
95‧‧‧第一彈簧裝置
96‧‧‧推動元件
98‧‧‧中心平面
100‧‧‧通口
102‧‧‧側
104‧‧‧初始位置
105‧‧‧第二銳角
106‧‧‧垂直平面
108‧‧‧前移位置
110‧‧‧第一銳角
112‧‧‧導引元件
114‧‧‧阻礙裝置
116‧‧‧第二彈簧裝置
118‧‧‧阻礙元件
120‧‧‧阻礙元件堆疊
122‧‧‧中心平面
124‧‧‧抵靠件
126‧‧‧樞軸
128‧‧‧阻礙位置
130‧‧‧銳角
132‧‧‧第三彈簧裝置
134‧‧‧通口
136‧‧‧壁件
138‧‧‧止動件
140‧‧‧釋放握把
142‧‧‧開口
144‧‧‧阻礙元件堆疊
146‧‧‧致動元件
148‧‧‧桿元件
150‧‧‧釋放握把
152‧‧‧彈性止動裝置
153‧‧‧環形表面
154‧‧‧支撐件
156‧‧‧第一棒體
158‧‧‧凹口
160‧‧‧接合元件
162‧‧‧開關
164‧‧‧致動裝置
166‧‧‧接合元件
168‧‧‧樞轉軸承
170‧‧‧樞軸
172‧‧‧鼻部
174‧‧‧彈簧裝置
176‧‧‧區域
178‧‧‧開關
180‧‧‧陡側翼
182‧‧‧斜側翼
184‧‧‧阻礙裝置
以下較佳具體實施例之描述將搭配圖式用於更詳細闡釋本發明。
第1圖係根據本發明之支撐件之一具體實施例的側視圖。
第2圖係沿著根據第3圖之線條2-2根據第1圖之支撐件的剖面圖。
第3圖係根據第1圖之支撐件的另一側視圖。
第4圖係根據第1圖沿著線條4-4的剖面圖。
第5圖係根據第2圖之區域B處於推動元件之初始位
置的放大圖。
第6圖係根據第2圖之區域B處於推動元件之前移位置的放大圖。
第7圖係根據第2圖之區域C的放大圖。
第8圖係類似於第5圖之支撐件的另一具體實施例的剖面圖。
第9圖係根據本發明之支撐件的另一具體實施例的側視圖。
第10圖係類似於第5圖之支撐件的另一具體實施例的剖面圖。
第11圖係根據第10圖之區域D的放大圖。
根據本發明之支撐件之第一具體實施例,同參第1至7圖所示,其中支撐件係以10表示,該支撐件包含第一棒體12及第二棒體14。第一棒體12係藉由第二棒體14上之導引裝置16來可位移地導引。
第一棒體12藉由導引裝置16相對於第二棒體14在第一位移方向18及在第二位移方向20位移。第二位移方向20與第一位移方向18的方向是相反的。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二棒體14具有插入區22,第一棒體12插入該插入區。
第二棒體14尤其係構造為空心管,而第二棒體14之插入區22係由此空心管之對應內部所形成。
第一棒體12在第一位移方向18具有縱向延伸區。第二棒體14在第二位移方向20具有縱向延伸區。第
一棒體12之直徑比第一棒體12在第一位移方向18之長度小相當多。第二棒體14之直徑比第二棒體14在第一位移方向18之長度小相當多。特別的是,第一棒體12在第一位移方向18具有至少30cm之長度,而且尤其是至少50cm。再者,第二棒體14在第一位移方向18具有至少30cm之長度,而且尤其是至少50cm。
第一抵靠元件26係配置於第一棒體12之端部24之區域中的第一棒體12上。第一棒體12之端部24背離第二棒體14。
舉例而言,第一抵靠元件26,係構造為板件28,在一具體實施例中,係設置有輪廓30,舉例而言,係設置有肋形輪廓,該等輪廓之間具有放置肋件的間隔凹槽。
特別的是,板件28係由塑膠材料所製成。
第一抵靠元件26在其端部24之區域中藉由具有第一螺紋方向之第一螺紋32保持在第一棒體12上。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突耳裝置34係固定至板件28。第一抵靠元件26接著係藉由突耳裝置34保持於銷件36上。特別的是,樞轉軸承38係藉由突耳裝置34所形成,其舉例而言,突耳裝置34包含有間隔突耳、以及銷件36,該銷件36係位於間隔突耳之間。對應之樞軸40係橫向於且尤其垂直該第一位移方向18。在第1圖中,樞軸40係垂直繪圖平面定向。
樞轉軸承38尤其是呈現「遲滯」,此處所指之遲滯的意義為,需施力才能改變第一抵靠元件26相對
於第一棒體12所定位之樞轉位置。在樞轉軸承38處所產生的「遲滯」舉例而言,係藉由一個以上的碟片來產生,尤其是以塑膠碟片來產生,其能使定位的樞轉位置以強制聯鎖被保持在銷件36與突耳裝置34之諸突耳之間。
銷件36尤其是構造為螺紋銷,其具有外部螺紋。銷件36接著相對於與第一位移方向18平行之轉動軸而轉動地固定連接至第一抵靠元件26。
安置於第一棒體12上之第一螺紋32接著係為內部螺紋,銷件36之外部螺紋接合於其中。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固定至第一棒體12之插件42係位於第一棒體12之端部24。插件42舉例而言,係藉由壓入配合至第一棒體12或緊固至第一棒體12來連接。
第一螺紋32係形成於插件42上,該第一螺紋32接著藉由插件42相應的固定至第一棒體12。
第二抵靠元件46係位於第二棒體14之端部44。第二抵靠元件46係藉由第二螺紋48固定至第二棒體14。第二抵靠元件46所處之端部44係背離第一棒體12之端部24,第一抵靠元件26係位於該端部24。
第二螺紋48具有第二螺紋方向,第二抵靠元件46係藉由該第二螺紋48而位於第二棒體14上。第二螺紋方向係與第一螺紋32之第一螺紋方向相反。
若第一螺紋32為左旋螺紋,則第二螺紋48即為右旋螺紋。若第一螺紋32為右旋螺紋,則第二螺紋48即為左旋螺紋。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舉例而言,緊固至第二
棒體14之插件52係固定於第二棒體14之端部44。此插件52形成第二螺紋48。
第二抵靠元件46與具有板件54、突耳裝置56及銷件58之第一抵靠元件26基本上具有相同構造。
板件54係藉由樞轉軸承60保持於銷件58上,而對應之軸件係固定至突耳裝置56。
樞轉軸承60之對應樞軸係平行於樞軸40。
銷件58較佳係構造成螺紋銷,該螺紋銷具有接合第二螺紋48之外部螺紋,該第二螺紋48接著係相應地形成為內部螺紋。
板件54在構造上可與板件28完全一樣。其亦可具有不同尺寸,而且取決於用途,舉例而言,可具有更小或更大的側向尺寸。
由於第一抵靠元件26藉由第一螺紋32安置在第一棒體12上,樞軸40在垂直於第一位移方向18之平面中的相對位置係取決於第一抵靠元件26相對於第一棒體12的各別轉動位置。
按照對應之方式,樞轉軸承60之樞軸在垂直於第一位移方向18之平面中的位置係取決於第二抵靠元件46相對於第二棒體14的轉動位置。
介於第一抵靠元件26與第二抵靠元件46之間的距離可藉由在第一位移方向18之位移來增加。第一位移方向18因此係抵靠元件26、46之增加距離的方向。
介於第一抵靠元件26與第二抵靠元件46之間的距離可藉由第一棒體12在第二位移方向20於導引裝置
16處相對於第二棒體14之位移來縮減。
若介於第一棒體12與第二棒體14之間的位移位置是固定的(下文有更詳細的闡釋),則由於第一螺紋32與第二螺紋48上相反的螺紋方向,藉由轉動第一棒體12與第二棒體14之組合,藉此以抵靠元件26、46來施加支撐力,使支撐件10可因此可藉由抵靠元件26、46夾持於物體上。該支撐件係藉由使第一抵靠元件26靠著該物體之第一壁件、並使第二抵靠元件46靠著該物體之第二壁件而置,而該第一壁件與該第二壁件相反而置,且支撐件10整體係安置於該第一壁件與該第二壁件之間。
第一抵靠元件26係藉由第一螺紋32可轉動地保持於第一棒體12上。第二抵靠元件46係藉由第二螺紋48可轉動地保持於第二棒體14上。
導引裝置16係構造成使得至少當第一棒體12相對於第二棒體14固定以在位移方向18、20上位移時,第一棒體12相對第二棒體14轉動地固定。因此,第一棒體12與第二棒體14之組合可整體轉動。
此轉動固定舉例而言,可藉由第一棒體12相對於導引裝置16之對應的剖面輪廓來提供。
手柄62係配置於第二棒體14上。此手柄62係固定安置(轉動地固定、不可位移)於第二棒體14上,尤其是在第二棒體14之外側上。其係構造為(完全地)圍繞第二棒體14之套筒64。
當第一棒體12相對於第二棒體14位移時,手柄62用於實行整個組合之轉動移動,以使支撐件10夾持
於該物體之該第一壁件與該第二壁件之間,如以上所述。
手柄62係構造成使得其可藉由用單手抓住來抓握。特別的是,其係構造為抵制保持之手的滑開。特別是,手柄62之外側具有非轉動對稱的構造,因而能使第二棒體14(且藉此還有第一棒體12)有良好的轉動性。舉例而言,其具有例如與第一位移方向18平行或夾銳角成定向之凹陷處及隆起處。
手柄62尤其是由塑膠材料所產生。
保持器66係安置於第二棒體14上。此尤其係具有套筒狀構造。
特別的是,保持器66係安置於手柄62上並與其連接。特別的是,其係與手柄62連接成單件。
舉例而言手柄62與保持器66之組合係構造為在射出成型程序中產生之部分。
保持器66具有通口68,其連接至第二棒體14之插入區22。第一棒體12通過通口68,並且插入第二棒體14之插入區22。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保持器66與導引裝置16之插入區22一起成形。通口68從而適應於第一棒體12之(外部)輪廓,以便實現平移導引。特別的是,該平移導引係相對與第一位移方向18平行之轉動軸而轉動地固定。
舉例而言,所提供的是,通口68係構造於保持器66上而使得第一棒體12被導引,並且在插入區22中於保持器之外側(滑動導件中)被導引。因插入區22中之導引及第一棒體12之風險而使屈曲被抵制。
具備通口68之保持器66及插入區22接著對於第一棒體12形成滑動軸承,以便在第一位移方向18及在第二位移方向20進行位移導引。
保持器66尤其係構造為套筒。
手柄62具有面向第二抵靠元件46之一端、及面向第一抵靠元件26之一端。保持器66係配置於手柄62之與第一抵靠元件26相關之端。其從而係相對於手柄62上面之第二抵靠元件46被配置。如下文更詳細的闡釋,這能用單手致動配置於保持器66上之致動元件70。
致動元件70係安裝成藉由保持器66上之樞轉軸承72來樞轉移動。樞軸74係橫向於且尤其垂直該第一位移方向18定向。
樞轉軸承72係配置於保持器66之外側上。為達此目的,間隔肋件76舉例而言,係安置於保持器66上。肋件76(第1圖僅顯示一個)尤其係與保持器66連接成單件。
肋件76具有對應之開口,軸件78係位於開口內,且舉例而言係轉動地固定落座於肋件76上。致動元件70係可轉動地安裝於軸件78上。按照這種概念,軸件78接著係為外軸件。
舉例而言,對應之軸件有可能轉動地固定連接至致動元件70及肋件76上安裝之軸件。
致動元件70係構造為手柄。該致動元件具有第一樞轉方向80(第5圖),該第一樞轉方向係對應於致動元件70朝向保持器66移動,並因此朝向第二棒體14移動
。該致動元件具有第二樞轉方向82(第6圖),係相反於第一樞轉方向80之方向,並對應從保持器66樞轉遠離(且因此樞轉遠離第二棒體14)。
致動元件70係配置並構造成,使抓住支撐件10之手柄62的操作人員,可在致動元件70樞轉移動時致動致動元件70,尤其是用同一隻手在第一樞轉方向80致動致動元件70,特別的是,可用食指或拇指使致動元件70致動,這取決於操作人員握住手柄的方式而定。
尤其,致動元件70具有置指空心部84,在根據規格使用期間及用單手抓握手柄62時,將拇指鞍狀關節之區域、或同一手之食指指尖的區域置放於該置指空心部中。(此係基於平均手部尺寸。)
致動元件70在桿元件86上作用,其係配置於保持器66上,尤其係配置於保持器66之內部88中。保持器66接著形成桿元件86之罩體。
在所示具體實施例中,桿元件86係形成於致動元件70上。為達此目的,致動元件70具有橫向元件90,該橫向元件90連接到形成置指空心部84之縱向元件92上,且尤其係連接成為單件。
特別的是,軸件78係安置於自縱向元件92移轉至橫向元件90之區域。
保持器66具有開口94,因此,縱向元件92可安置於保持器66之外側,而橫向元件90係安置於保持器66之內部88,橫向元件90係連接至縱向元件92。
由於縱向元件92連接至橫向元件,致動元件
70之樞轉移動引起桿元件86之對應樞轉移動。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致動元件70係藉由保持器66上之(第一)彈簧裝置95來支撐。此第一彈簧裝置95係配置並構造成使得第一彈簧裝置95之彈簧力盡力在第二樞轉方向82繞著樞軸74樞轉致動元件70,直到對應止動為止。為能使致動元件70在樞轉方向80樞轉,必須克服第一彈簧裝置95之彈簧力。
第一彈簧裝置95舉例而言,係藉由對應之彈性元件所形成,其係被支撐於保持器66上,而且舉例而言,係被支撐於保持器66之外側上、以及縱向元件92與其面向之內側上。
配置於保持器66之內部88中的是(至少)一推動元件96。推動元件96具有板狀構造。(其係構造為「薄層」。)其具有中心平面98。
推動元件96舉例而言,係金屬片元件。
推動元件96具有通口100。第一棒體12通過此通口。桿元件86作用於推動元件96上。其可靠著推動元件96之面向第二抵靠元件46之側102安置。
推動元件96具有第5圖所示之初始位置(或具備數個初始位置之初始位置範圍)。在此初始位置104(開始位置)中,推動元件96係安置成使得第一棒體12穿經開口94自由位移,亦即,推動元件96未阻礙第一棒體12之可位移性。然而,附加阻礙裝置114可阻礙此可移動性。
初始位置104尤其係為裡面有推動元件96之中心平面98與第一位移方向18之垂直平面106夾第二銳
角105定向的位置。在第5圖所示之具體實施例中,第二銳角約略為5°。
再者,推動元件96具有前移位置108(或具備數個前移位置之前移位置範圍)。第6圖顯示對應之前移位置。在前移位置108中,推動元件96係相對於其與垂直平面106夾第一銳角110之中心平面98定向。推動元件96係尤其藉由夾持而固定至第一棒體12。由於第一銳角110,以推動元件96引起開口94中第一棒體12之夾持。
第一銳角110大於第二銳角105。
在第6圖所示之具體實施例中,第一銳角110約略為10°。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可隨推動元件96移動之導引元件112係配置於與側102對立之推動元件96上。導引元件112用於導引保持器66中之推動元件96。
藉由桿元件86並因此可藉由致動元件70,將推動元件96從其初始位置104帶到前移位置108。藉由在第一樞轉方向80樞轉致動元件70(藉以克服第一彈簧裝置95之彈簧力),桿元件86於側102在推動元件96上施力,其引起移轉至前移位置108(第6圖)。此等尺寸使得進一步在第一樞轉方向80的樞轉,而讓推動元件96在第一位移方向18平移移動。夾持至推動元件96之第一棒體12係藉以在第一位移方向18相對於第二棒體14位移。在第一位移方向18之位移距離係藉由桿元件86之對應構造及推動元件96之配置來預先界定。
當致動元件70被釋放時,致動元件70在第二
樞轉方向82往回樞轉,並且終止推動元件96上桿元件86進行之施力。由於阻礙裝置114與推動元件96分開,尤其是有間隔,第一棒體12維持處於其先前已達到之位移位置。
推動元件96可藉由其開口94而落回到其初始位置104。
此落回可藉由第二彈簧裝置116來輔助進行,其係配置於保持器66之內部88中,並且在推動元件96上作用。第二彈簧裝置116係配置並構造成使得其可盡力將推動元件96帶回到其初始位置104。
第二彈簧裝置116舉例而言,包含螺旋形彈簧,其圍繞第一棒體12並且係配置於保持器66之內部88中。
當致動元件70係藉由第一彈簧裝置95在第二樞轉方向82之彈簧力而樞轉到其開始位置、且桿元件86在推動元件96上之施力降低並可能完全被排除時,第二彈簧裝置116可將推動元件96從前移位置108壓出到初始位置104。
阻礙裝置114包含複數個阻礙元件118。阻礙元件118尤其係彼此固定連接或鬆弛地堆疊於阻礙元件堆疊120中。阻礙元件118在構造上與推動元件96完全一樣。
阻礙元件118尤其是一種金屬片部分,其係為具備對應中心平面122之板狀。
當支撐件10被夾持於第一壁件與第二壁件之間的物體時,阻礙元件堆疊120必須攜載對應之負載。因
此,有利的是,阻礙元件堆疊120中設置複數個阻礙元件118。(推動元件96在夾持期間對於承載沒有作用;其僅對於引發第一棒體12相對於第二棒體14在第一位移方向18位移移動才有需要。)
保持器66上形成用於阻礙元件堆疊120之抵靠件124。此抵靠件124為阻礙元件堆疊120提供支撐點。樞軸126係配置於抵靠件124。樞軸126係由阻礙元件堆疊120之位於抵靠件124之抵靠區所形成。
抵靠件124係相對於第一棒體12配置於與導引元件112對立之側。
在阻礙位置128中,阻礙元件堆疊120阻礙在第二位移方向20之位移。
阻礙位置128得以由阻礙元件118之與垂直平面106夾銳角130之對應中心平面122來確保。銳角130與第一銳角110及第二銳角105具有相反符號。在推動元件96之夾持位置(前移位置108)中,其因此相對於垂直平面106具有與其阻礙位置128中之阻礙元件118相反之定向。
阻礙元件堆疊120係藉由(第三)彈簧裝置132而起作用。此第三彈簧裝置132盡力將阻礙元件堆疊120壓到阻礙位置128,以使其與垂直平面106夾各別銳角130定向。
阻礙元件118具有各別通口134,第一棒體12通過該等通口。在阻礙位置128中,阻礙元件118藉由通口134被夾持至第一棒體12。阻礙位置128因此係為阻礙元件堆疊120之阻礙元件118之夾持位置。
第三彈簧裝置132盡力將阻礙元件堆疊120壓到其阻礙位置128,並因此與垂直平面106夾銳角130而將其定向,該第三彈簧裝置舉例而言,包含螺旋形彈簧並被支撐於保持器66之壁件136,其係橫向於第一位移方向18而被定向,並相對於內有配置橫向元件90(桿元件86)之內部88中的區域構成定界。
一止動件138係配置於保持器66上,該止動件138係與抵靠件124對立而置,並且從而定界阻礙元件堆疊120之移動範圍。
不因操作人員而受影響,阻礙裝置114之阻礙元件堆疊120使第一棒體12無法相對於第二棒體14在第二位移方向20移動。
阻礙位置128造成阻礙元件堆疊120被夾持至第一棒體12,且第一棒體12在第二位移方向20之位移藉以被阻礙。
當致動元件70在第一樞轉方向80被樞轉、且推動元件96藉以被帶到前移位置108並在第一位移方向18位移時,由於第一棒體12上之施力使得阻礙元件堆疊120被樞轉,更具體而言,使得銳角130變小。夾持位置(阻礙位置128)因此被釋放,而且第一棒體12可相對於第二棒體14向上位移,亦即,第一棒體12可在阻礙元件118之對應開口中位移。第一棒體12在第二位移方向20之移動係藉由在第一位移方向18之移動來阻礙。在第一彈簧裝置95的效應下,致動元件70在第二樞轉方向82樞轉,阻礙元件118回到其阻礙位置128,且第一棒體12在第二
位移方向20之位移被阻礙。
阻礙裝置114係構造為可釋放阻礙裝置。釋放握把140係配置於阻礙元件堆疊120上。此釋放握把140係配置於相對於與致動元件70之縱向元件92相對之第一棒體12之側上;第一棒體12位在釋放握把140與致動元件70(尤其是致動元件70之縱向元件92)之間。
如上所述,阻礙元件堆疊120係藉由具有樞軸126的抵靠件124被樞轉地配置在保持器66中。藉由釋放握把140,可從外側並藉由對應之樞轉來取用阻礙元件堆疊120,銳角130變小,第一棒體12上阻礙元件118之阻礙位置128(夾持位置)被釋放。
藉由釋放阻礙位置128,第一棒體12可接著在第二位移方向20(並且在第一位移方向18)相對於第二棒體14位移。
若第一棒體12係相對於重力方向配置在第二棒體14上面,則釋放阻礙位置時,第一棒體12可在重力效應下落入第二棒體14之插入區22。
保持器66在釋放握把140之區域中具有用以實現對應取用之開口或凹口142。
釋放握把140尤其係構造為釋放開關,其具有兩個特徵化位置,亦即,一方面,達到阻礙位置128之位置。此位置係藉由第三彈簧裝置132來自動建立。其亦具有藉由阻礙元件堆疊120來達到的釋放位置,該阻礙元件堆疊係藉由釋放握把140朝向壁件136樞轉。
這些特徵化位置舉例而言,係藉由止動件來
界定。
釋放握把140尤其係配置成,可讓操作人員抓住手柄62以保持支撐件10,並讓操作人員將其食指或拇指置放於致動元件70上來操作。舉例而言,操作人員可用其拇指或食指在該釋放握把上動作,以便藉由與第三彈簧裝置132之彈簧力相逆的樞轉移動來釋放阻礙位置128。
在第1至7圖所示之具體實施例中,釋放握把140係安置於桿元件86與第二抵靠元件46之間。按照這種概念,釋放握把140係安置於桿元件86下面。因此,阻礙元件堆疊120係安置於桿元件86與第二抵靠元件46之間,並且按照這種概念,係安置於桿元件86下面。
在本具體實施例中,憑藉合適的尺寸,並且以「平均手部尺寸」為基礎,其舉例而言,有可能在手以食指或拇指保持手柄62時使該食指或拇指操作釋放握把140,而且,也有可能同時以同一隻手的拇指或食指來操作致動元件70。
在一替代地具體實施例(第8圖)中,阻礙元件堆疊144係配置於具備桿元件148之對應致動元件146上。阻礙元件堆疊144及與其相關的釋放握把150因此係配置於第一抵靠元件26與桿元件148之間。
除此之外,相應之支撐功能將如以上所參照之支撐件10所述,並且相同的參考符號係用於相同的元件。
釋放握把150係位在桿元件148上方,因此,
在與手柄62相距更大之距離處的配置可有利於當對應之支撐件被保持於手柄62時,防止阻礙元件堆疊144之阻礙位置意外釋放。憑藉合適的尺寸,並且相對於標準的手部尺寸,釋放握把150接著超出例如食指的「正常」可及之處,亦即需要特殊移動手指及/或手才能引發釋放程序。
否則,對應之支撐件如上述作用,並且阻礙元件堆疊144具有與阻礙元件堆疊120一樣的功能。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彈性止動裝置152係配置於插件52上面之端部44臨近處的插入區22中(第7圖)。插件52之壁件係提供用於彈性止動裝置152之抵靠表面。此配置並構造為當第一棒體12之衝擊在其落入第二棒體14之插入區22時會減弱。
舉例而言,若支撐件10係對齊成使得第二位移方向20具有平行於重力方向之分量,並且若阻礙元件堆疊120或阻礙元件堆疊144之阻礙位置128接著被釋放,則第一棒體12因重力作用而落入插入區22並且對其施以撞擊。此撞擊因彈性止動裝置152而減弱。
舉例而言,彈性止動裝置152係由橡膠緩衝器或類似者所形成。
特別的是,彈性止動裝置152係構造為環形圓筒或類似者,其係配置於插入區22。舉例而言,於對應之銷件58上方推動第一止動裝置152。
若第一棒體12係構造為可讓銷件58部分進入之管件,則銷件58可在彈性止動裝置152上方突出(請參照第7圖)。
在本具體實施例中,第一棒體12與環形表面153撞擊止動裝置152之對應環形表面。特別的是,第一棒體12因此未直接撞擊銷件58。
若第一棒體12舉例而言,係由固態材料所形成,則彈性止動裝置152超過銷件58突出。
在支撐件154之一具體實施例(第9圖)中,設置第一棒體156,其基本上在構造方面與第一棒體12完全一樣,而第一棒體156係形成為管件,複數個間隔凹口158係在該管件中沿著第一位移方向18配置。對應之凹口158舉例而言,係形成為對應管件之內部裡的開口。
原則上,有可能僅將凹口形成為凹陷處,尤其是在第一棒體156係形成為固態材料體時。
支撐件10中用於相同元件之相同參考符號係用於支撐件154。
配置於保持器66上的是可插進對應凹口158之接合元件160。當接合元件160插入凹口158時,第一棒體156在第二位移方向20相對於第二棒體14之移動係接著被強制聯鎖所阻礙。
以介於第一棒體156與第二棒體14之間的強制聯鎖進行之固定因此可藉由凹口158與插入其中之接合元件160的組合來達成。(在支撐件10中,第一棒體12與第二棒體14之間以強制聯鎖進行的固定,主要是在達到阻礙位置時,分別由阻礙元件堆疊120及144所引起。)
在其最簡單的組態中,保持器66具有凹口,而接合元件160係為銷件,其可穿經此開口插進第一棒體
156之對應凹口158,以便(相對於第一位移方向18及第二位移方向20)以強制聯鎖引起該固定。
可提供的是,開關162係配置於保持器66上,其在接合元件60上作用,而且接合元件160可能憑以插進相應對齊之凹口158以及抽離。舉例而言,接合元件160係可樞轉地配置於保持器66之內部88中,而且用於插入之對應樞轉移動係由開關所引起,或可藉由恢復樞轉移動來引起抽離。
特別的是,接著設置彈簧負載,憑藉彈簧力而未在開關162上施力,接合元件160被抽離,並且可藉由開關162明顯施力以便引起插入。
否則,支撐件154與支撐件10有相似功能。
在一具體實施例(第10、11圖)中,設置保持器66',其上設置與支撐件10中之推動元件96對應之推動元件、以及與支撐件10之致動元件70對應之致動元件。如支撐件10中之相同參考符號係用於這些元件。
此等元件基本上與支撐件10之保持器66中是以相同作法來配置,並且以相同作法作用。
手柄62'係連接至保持器。手柄62'(保保持器66')上舉例而言,可樞轉地在保持器66'與手柄62'之間配置接合元件166。此接合元件166係保持於樞轉軸承168上。樞轉軸承能夠繞著樞軸170樞轉移動,其相對於對應之第二棒體垂直於第一棒體156之位移方向。
接合元件166具有作為阻礙元件之鼻部172。此鼻部172可插進或抽離第一棒體156之對應凹口158。接
合元件166之對應樞轉移動引起插入或抽離。
接合元件166係藉由彈簧裝置174被支撐於手柄62'上。
彈簧裝置174尤其包含一或多個螺旋形彈簧,係被支撐於與內有安置鼻部172之區域背離之區域176中的接合元件166上。
彈簧裝置174全接合元件166上施加壓力,其在第一棒體156之方向按壓鼻部162。若鼻部172位於凹口158,則鼻部172係藉以插進凹口158。出現閂鎖現象。
為了使鼻部172從對應之凹口158抽離,必須克服彈簧裝置174之力。為達此目的,操作人員必須從而樞轉接合元件166,以便使鼻部172能使遠離第一棒體156移動。
因此,接合元件166係構造為開關178。
特別的是,開關178係構造為能用單手操作,亦即,可用保持手柄62'之手操作,並藉以在致動元件70上作用。
不用操作人員介入,鼻部172位於凹口158之區域中時,彈簧裝置174造成鼻部172插進凹口158。這導致自動固定。
需要主動介入才能抽離。
當操作人員鬆開接合元件166時,彈簧裝置174接著引起樞轉移動,並且當第一棒體156移動時,鼻部172插進對應之凹口158在某種程度上,被導引通過鼻部172。
這導致自動鎖固。
在第10及11圖所示之具體實施例中,接合元件166亦形成阻礙裝置。未設置另外的阻礙裝置,尤其是藉由諸如阻礙元件堆疊120之阻礙元件堆疊來設置。
然而,接合元件166也有可能用阻礙元件堆疊120與另外的阻礙裝置組合。
操作人員在操作對應之支撐件時,尤其是當藉由在開關178上作用而朝向第一棒體156樞轉致動元件70時,藉由鼻部172釋放阻礙,以便第一棒體156能在位移方向18位移。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鼻部172係構造成使得第一棒體156在移動時,被自動導引離開其插入之對應凹口158。
特別的是,鼻部172具有與其連接之陡側翼180及斜側翼182。陡側翼180相對於位移方向18最接近第一抵靠元件26。特別的是,其係垂直該第一位移方向18定向。斜側翼182形成斜面。
當鼻部172插入凹口158時,可接著因斜側翼182(作為斜面)而以推動元件96藉由第一棒體156之移動將鼻部172抽離凹口158,以便能夠在第一位移方向18位移。
當第一棒體156在第二位移方向20移動或被移動時,只能藉由操作人員在接合元件166處主動介入才可能進行抽離,亦即鼻部172必須主動樞轉離開對應之凹口158。
斜側翼182上(藉由致動元件70所造成)在第一位移方向18移動時之施力引起接合元件166相逆於彈簧裝置174之力而樞轉,其導致鼻部172抽離對應之凹口158。
藉以獲得支撐件,其可用單手來操作,而且其中對應之阻礙裝置184係由接合元件166所形成,其引起在第二位移方向20之阻礙。
當第一棒體156在第一位移方向18被向上移動時,該鼻部在相鄰凹口158之間第一棒體156之外側「被沿著拖曳」。當鼻部172位於凹口158上方時,其接著因彈簧裝置174之力而被插入,並且在此位置中,藉由閂鎖引起在第二位移方向20之阻礙。閂鎖位置得以建立。
在第一位移方向18(藉由致動元件70之進一步致動或再次致動)出現進一步的位移時,鼻部172可再次抽離等,如下文所述。
否則,該支撐件如上所述作用。
支撐件10及154分別根據本發明作用如下:為了在第一壁件與第二壁件之間一物體處提供支撐件,而且支撐件10及154分別安置於該第一壁件與該第二壁件之間,操作人員分別在手柄62處抓住支撐件10及154。
支撐件10及154分別包含致動裝置164,其包括致動元件70、桿元件86、推動元件96以及阻礙裝置114。致動裝置164可在支撐件10及154分別在手柄62處被抓住時,藉由致動元件70來操作。特別的是,致動元件70接著可藉由保持之手的食指或拇指來操作。操作人員可
藉以在手柄62處完全保持支撐件10。其可使致動裝置164致動,並且藉以使第一棒體12在第一位移方向18位移。其可藉以靠著對應之壁件引起第一抵靠元件26及第二抵靠元件46之抵靠。其設定先拉。
第一棒體12係藉由泵送致動裝置164而在第一位移方向18位移。操作人員主動地在第一樞轉方向80移動致動元件70。推動元件96藉以在第一棒體12上自其初始位置104轉移至前移位置108。第一棒體12由於被夾持至該第一棒體之推動元件96之對應位移,而在第一位移方向18被帶著樞轉移動至一定的距離。
當操作人員未在致動元件70上施力時,第一彈簧裝置95之力接著藉由在第二樞轉方向82之樞轉移動使致動元件70退回。藉由反復進行「泵送」,支撐件10及154之第一棒體12分別相對於第二棒體14被逐步延伸。
當第一抵靠元件26及第二抵靠元件46靠著對應之壁件時,可藉由轉動支撐件10,並從而藉由轉動第一棒體12與第二棒體14之組合來施加提升之支撐力。此力係藉由第一螺紋32及第二螺紋48來引進。
大小為例如4000N之高承力可藉由此轉動並藉由螺紋32、48來引進。
在這裡,單手操作是有可能的。第一抵靠元件26與第二抵靠元件46之抵靠可藉由對應之泵送操作來確保,並且實際高承力係接著以相反方向之螺紋32、48藉由第一棒體12與第二棒體14之組合來引進。
這導致高度的操作便利性,原因如上述,在
於單手操作是有可能的。
第一棒體12在第二位移方向20相對於第二棒體14之位移在阻礙裝置114中之阻礙位置128係藉由從而在釋放握把140上之作用來釋放時是有可能的。
當第一棒體12被驅動到第二棒體14時,尤其是當第一棒體12因重力作用而向下落在第二棒體14中時,彈性止動裝置152防止硬撞擊。此撞擊因彈性止動裝置152而減弱。達到高度操作便利性。
阻礙裝置114可特別也藉由與保持手柄62之同一手來釋放,而且舉例而言,致動裝置164處之泵送移動先前是用該手來實行。
一方面,根據本發明,可分別用支撐件10及154來達到單手操作。第一抵靠元件26與第二抵靠元件46靠著物體運用先拉可藉由泵送操作來達成抵靠。最終力接著係藉由轉動來引進。另一方面,接著可藉由轉動來引進大承力。
從而以高度操作便利性分別達到支撐件10及154之高承載容量。操作人員主要是空出另一手舉例而言,保持物體或物體之部分。
阻礙元件堆疊120及144分別相對於第二位移方向20,在夾持位置緊固第二棒體14上第一棒體12之位置。
憑藉支撐件154,此位置可藉由對應凹口158處接合元件160之強制聯鎖連接來緊固。
就支撐件154而言,當接合元件160相應接合
凹口158時,可設定提升之支撐力,或藉由第一棒體156與第二棒體14之組合的對應轉動來達成進一步夾持。
根據本發明,舉例而言,設置可當作天花板支柱使用之支撐件,其具備高承力容量能用單手操作。轉移至物體之高轉移力是有可能,而且再者,分別在支撐件10及154之高負載力也是有可能的。
根據第10及11圖包含致動裝置之支撐件原則上是用與上述相同的作法作用。在那裡,阻礙裝置184僅係藉由接合元件166所形成。諸如阻礙元件堆疊144或120之阻礙元件堆疊並未被設置,但仍可被另外使用。
以上已相對用於在第二位移方向20之阻礙,描述具備接合元件166之對應支撐件作用時所採用的作法。
相對在第一位移方向18之位移,此一支撐件與例如支撐件10有相同功能。
10‧‧‧支撐件
12‧‧‧第一棒體
14‧‧‧第二棒體
16‧‧‧導引裝置
18‧‧‧第一位移方向
20‧‧‧第二位移方向
24‧‧‧端部
26‧‧‧第一抵靠元件
28‧‧‧板件
30‧‧‧輪廓
32‧‧‧第一螺紋
34‧‧‧突耳裝置
36‧‧‧銷件
38‧‧‧樞轉軸承
40‧‧‧樞軸
42‧‧‧插件
44‧‧‧端部
46‧‧‧第二抵靠元件
48‧‧‧第二螺紋
52‧‧‧插件
54‧‧‧板件
56‧‧‧突耳裝置
58‧‧‧銷件
60‧‧‧樞轉軸承
62‧‧‧手柄
64‧‧‧套筒
66‧‧‧保持器
68‧‧‧通口
70‧‧‧致動元件
72‧‧‧樞轉軸承
74‧‧‧樞軸
76‧‧‧肋件
78‧‧‧軸件
80‧‧‧第一樞轉方向
82‧‧‧第二樞轉方向
84‧‧‧置指空心部
164‧‧‧致動裝置
Claims (42)
- 一種支撐件,其包含第一棒體(12;156);第一抵靠元件(26),以第一螺紋方向藉由第一螺紋(32)保持於該第一棒體(12;156)上;第二棒體(14);第二抵靠元件(46),以第二螺紋方向藉由第二螺紋(48)保持於該第二棒體(14)上,該第一螺紋方向係相反於該第二螺紋方向;以及導引裝置(16),該第一棒體(12;156)係藉由該導引裝置(16)在該第二棒體(14)上可位移地導引,其特徵在於作用於該第一棒體(12;156)上並包含致動元件(70)之致動裝置(164)係配置在該第二棒體(14)上,該第一棒體(12;156)之第一位移方向(18)之位移有可能藉由該致動元件(70)之致動來引發,而且該第一位移方向(18)是該第一抵靠元件(26)與該第二抵靠元件(46)間的距離增加的方向,並且其中該致動裝置(164)包含阻礙裝置(114;184),至少在無主動釋離作用出現在該阻礙裝置(114;184)時,在第二位移方向(20)阻礙該第一棒體(12;156)相對於該第二棒體(14)位移,該第二位移方向(20)係相反於該第一位移方向(18)。
- 如請求項1之支撐件,其中該致動元件(70)係為或包含桿元件(86)或係耦接至桿元件(86),該桿元件(86)係配置於該第二棒體(14)上以便繞著樞軸(74)樞轉移動。
- 如請求項2之支撐件,其中該樞軸(74)係橫向地定向,且尤其垂直該第一位移方向(18)定向。
- 如請求項2或3之支撐件,其中該致動元件(70)及/或該桿元件(86)係配置於固定至該第二棒體(14)之保持器 (66;66')上。
- 如請求項4之支撐件,其中樞轉軸承(72)係配置於該保持器(66;66')之外側上,該致動元件(70)及/或該桿元件(86)係安裝在該樞轉軸承(72)上以便樞轉移動。
- 如請求項4或5之支撐件,其中該保持器(66;66')係構造為套筒。
- 如請求項4至6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該保持器(66;66')具有通口(68),該第一棒體(12;156)通過該通口。
- 如請求項4至7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該保持器(66;66')係配置於安置在該第二棒體(14)上之手柄(62,62')上,尤其是連接至該手柄(62;62'),而且尤其是該保持器(66;66')與該手柄(62;62')係連接成單件。
-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可用單手抓握並藉以可轉動第一棒體(12;156)與第二棒體(14)之組合的手柄(62;62')係配置於該第二棒體(14)上。
- 如請求項9之支撐件,其中該手柄(62,62')係構造成位於該第二棒體(14)上且尤其是圍繞該第二棒體(14)之套筒。
- 如請求項9或10之支撐件,其中該致動元件(70)係相對於該手柄(62;62')配置,使得當用保持之手於手柄(62,62')保持該支撐件時,該致動元件(70)能以該保持之手的一個以上的手指致動。
- 如請求項11之支撐件,其中該致動元件(70)包含一置指空心部(84)。
- 如請求項2至12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該致動裝置 (164)包含作用在該第一棒體(12;156)上之至少一個推動元件(96),且該桿元件(86)係作用在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96)。
- 如請求項13之支撐件,其中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96)相對於該第一棒體(12;156)具有初始位置(104)或初始位置範圍,其中該第一棒體(12;56)可相對於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96)及該第二棒體(14)位移。
- 如請求項14之支撐件,其中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96)具有前移位置(108)或前移位置範圍,其中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96)係被夾持至該第一棒體(12;156),可藉由該槓桿元件(86)在第一樞轉方向(80)之樞轉移動,將該至少一推動元件(96)從該初始位置(104)或該初始位置範圍帶到該前移位置(108)或該前移位置範圍。
- 如請求項15之支撐件,其中該致動裝置(164)係構造成使得從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96)之該前移位置(108)或該前移位置範圍開始,該桿元件(86)在該第一樞轉方向(80)之進一步樞轉使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96)移動並因夾持使該第一棒體(12;156)在該位移方向(18)以平移方式相對於該第二棒體(14)移動。
- 如請求項15或16之支撐件,其中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96)係為彈簧加載,對應之彈簧裝置(95)係被配置並構造,使得其盡力將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96)從該前移位置(108)或該前移位置範圍帶到該初始位置(104)或該初始位置範圍。
- 如請求項15至17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該桿元件 (86)及/或該致動元件(70)係為彈簧加載,對應之彈簧裝置(116)係被配置並構造有,使得其盡力在相反於該第一樞轉方向(80)之第二樞轉方向(82)移動該桿元件(86)及/或該致動元件(70)。
- 如請求項15至18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在該第一樞轉方向(80)樞轉該桿元件(86)時,該致動元件(70)朝向該第二棒體(14)移動,並且特別的是,該桿元件(86)係形成於該致動元件(70)上。
- 如請求項15至19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96)具有具備中心平面(98)的板狀構造,以及在該前移位置(108)或該前移位置範圍中,該中心平面(98)係朝該第一位移方向(18)與垂直平面(106)夾第一銳角(110)定向,並且在該初始位置(104)中或該初始位置範圍內係至少約略平行於該垂直平面(106)或以小於該第一銳角(110)之第二銳角(105)定向。
- 如請求項13至20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該至少一個推動元件(96)具有通口(100),該第一棒體(12;156)通過該通口。
- 如請求項1至21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該阻礙裝置(114;184)係可釋放的,而且尤其可手動釋放,此外,在無釋放的情況下,該第一棒體(12;156)在該第二位移方向(20)相對於該第二棒體(14)之位移係被阻礙,而在有釋放的情況下,該第一棒體(12)在該第二位移方向(20)之位移不被阻礙。
- 如請求項22之支撐件,其中該阻礙裝置(114)包含可夾 持或可閂鎖至該第一棒體(12;156)之至少一個阻礙元件(118;172)。
- 如請求項23之支撐件,其中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118)係配置成用於相對於該第一棒體(12;156)樞轉移動,並且取決於樞轉位置,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118)在該第一棒體(12;156)上處於夾持位置或閂鎖位置,或該第一棒體(12;156)被釋放。
- 如請求項24之支撐件,其中在該第一棒體(12;156)藉由該致動元件(70)在該第一位移方向(18)進行位移移動時,藉由該第一棒體(12;156)之位移將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118)從夾持位置或閂鎖位置帶到釋放位置。
- 如請求項23至25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於夾持位置或處於夾持位置範圍,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118)係相對於中心平面(122)朝該第一位移方向(18)與垂直平面(106)夾銳角(130),該銳角(130)相較於推動元件(96)之銳角(110)具有相反符號,用於當該推動元件(96)在該第一棒體(12;156)上處於夾持位置時,在該第一位移方向(18)引發移動。
- 如請求項23至26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118)具有板狀構造。
- 如請求項23至27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118)具有通口(134),該第一棒體(12;156)通過該通口。
- 如請求項23至26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設置由複數個阻礙元件(118)所組成之阻礙元件堆疊(120)。
- 如請求項23至29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118;172)係為彈簧加載,對應之彈簧裝置(132;174)係被配置並構造,使得其盡力將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118;172)帶到其阻礙位置。
- 如請求項23至30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設置作用在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118)上之釋放握把(140),該釋放握把(140)尤其係配置於該至少一個阻礙元件(118)上,並且該釋放握把(140)尤其係構造為釋放開關。
- 如請求項31之支撐件,其中該釋放握把(140)係安置成使得在用單手保持該支撐件時可用對應之手的操作致動。
- 如請求項31或32之支撐件,其中該釋放握把(140)係配置於背離配置有該致動元件(70)之側的側上。
- 如請求項31至33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該釋放握把(140)係配置於該致動裝置(144)之推動元件(96)與該第二抵靠元件(46)之間。
- 如請求項31至33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該釋放握把(150)係配置於該致動裝置(164)之推動元件(96)與該第一抵靠元件(26)之間。
- 如請求項1至35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該第二棒體(14)具有該該第一棒體(12;156)的插入區(22),而且特別的是,於該插入區(22)中導引該第一棒體(12;156)。
- 如請求項36之支撐件,其中於面向該第二抵靠元件(46)之端部在該插入區(22)中配置該第一棒體(12;156)用的阻尼器,以及尤其是彈性止動裝置(152)。
- 如請求項1至37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該第一棒體(156)係設有凹口(158),並且其中該致動裝置(164)包含可插進凹口(158)之至少一個接合元件(160;166)。
- 如請求項38之支撐件,其中該至少一個接合元件(160;166)係配置於該引動元件(70)用的保持器(66;66')上。
- 如請求項38或39之支撐件,其中該致動裝置(164;166)包含開關(162;178),該開關(162;178)作用於該至少一個接合元件(160;166)上,以及可藉由該開關(162;178)使該至少一個接合元件(160;166)插進並抽離凹口(158)。
- 如請求項40之支撐件,其中該開關(162;178)係配置成可用保持該支撐件之手操作,而且特別是,保持該支撐件時,可用該手操作該致動元件(70)。
- 如請求項1至41中任一項之支撐件,其中該第一棒體(12;156)係以轉動固定方式配置於該第二棒體(14)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16100487.1 | 2016-01-13 | ||
DE102016100487.1A DE102016100487A1 (de) | 2016-01-13 | 2016-01-13 | Stütz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30416A true TW201730416A (zh) | 2017-09-01 |
TWI742028B TWI742028B (zh) | 2021-10-11 |
Family
ID=57868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43478A TWI742028B (zh) | 2016-01-13 | 2016-12-28 | 支撐件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74552B2 (zh) |
EP (1) | EP3402944B1 (zh) |
CN (1) | CN108463602A (zh) |
DE (1) | DE102016100487A1 (zh) |
ES (1) | ES2961376T3 (zh) |
PL (1) | PL3402944T3 (zh) |
TW (1) | TWI742028B (zh) |
WO (1) | WO201712161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859202B2 (en) * | 2017-09-08 | 2020-12-08 | Zuby, LLC | Coupler for releasably securing integrated segments of an assemblage against otherwise accommodated relative translational displacement |
EP3620595A1 (en) * | 2018-09-06 | 2020-03-11 | Wxsafe Ab | A telescopic edge protection post |
US11208819B2 (en) * | 2019-07-12 | 2021-12-28 | Charles J. Mackarvich | Compression post with visual indication system |
US11098493B2 (en) * | 2019-07-12 | 2021-08-24 | Charles J. Mackarvich | Compression post with retainer clip |
CN111058653A (zh) * | 2019-12-27 | 2020-04-24 |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构件支撑工装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SE545619C2 (en) * | 2020-03-11 | 2023-11-14 | Balco Group Ab | Telescopic pillar system and the use of such pillar system |
CN111927146B (zh) * | 2020-08-12 | 2021-12-10 | 日照市方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机械支架 |
CN111962862B (zh) * | 2020-08-19 | 2021-12-17 | 苏州建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防止叠合板与后浇带基板错台结构及施工方法 |
CN112900820B (zh) * | 2021-01-16 | 2022-04-01 |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施工用施工架 |
LV15671B (lv) * | 2021-03-09 | 2023-03-20 | Valters Artis | Ierīce, sistēma un metode sienas vai līdzīgas vertikālas virsmas līmeņošanai |
TWM617538U (zh) * | 2021-06-30 | 2021-09-21 | 高鐵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自行車攜車架之可伸縮式連桿結構(三) |
CN113774802B (zh) * | 2021-09-17 | 2023-01-24 | 黑龙江省龙建路桥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现浇箱梁临边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
CN114017075B (zh) * | 2021-10-11 | 2023-10-20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具有可转动底脚的支撑柱 |
DE202021105975U1 (de) | 2021-11-02 | 2021-12-16 | Kronen-Hansa-Werk Gmbh & Co. Kg | Türfutterstrebe |
DE102021128461A1 (de) | 2021-11-02 | 2023-05-04 | Kronen-Hansa-Werk Gmbh & Co. Kg | Türfutterstrebe |
CN114250868A (zh) * | 2021-11-25 | 2022-03-29 | 滁州金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铝梁底部立杆连接头 |
DE102022102365A1 (de) | 2022-02-01 | 2023-08-03 | Bessey Tool Gmbh & Co. Kg | Haltestativ für eine Stütze |
EP4227478A1 (fr) * | 2022-02-10 | 2023-08-16 | Macc | Etai deployable et verrouillable avec systeme de blocage automatique |
CN114737792B (zh) * | 2022-04-19 | 2023-07-28 | 山东强瑞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工地易拆卸的支撑顶柱 |
CN115288478B (zh) * | 2022-09-02 | 2024-02-09 | 江西宝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房建施工用临时支撑装置 |
FR3147340A1 (fr) * | 2023-03-28 | 2024-10-04 | Sidamo | Outil de maintien d’objets ayant une surface liss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903227A (en) * | 1955-03-02 | 1959-09-08 | Key Theophilus De Kalb | Display supporting fixture |
US4733844A (en) * | 1987-02-10 | 1988-03-29 | John Molloy | Sheet rock support devise |
US4928916A (en) * | 1989-04-28 | 1990-05-29 | Molloy John F | Ceiling panel installation support with telescoping panel rest for ease of carrying |
US5228810A (en) * | 1991-03-22 | 1993-07-20 | Seegmiller Ben L | Mine support post |
DE29601103U1 (de) * | 1996-01-23 | 1996-04-11 | Klaus Bau-Technik GmbH, 86438 Kissing | Teleskopstütze |
DE29605222U1 (de) * | 1996-03-22 | 1996-06-13 | Glück, Rainer, 90766 Fürth | Haltevorrichtung |
DE19749477C2 (de) * | 1997-11-08 | 2001-07-05 | Numatics Gmbh | Feststellvorrichtung |
DE19805474C1 (de) * | 1998-02-11 | 1999-07-29 | Werner Adolf Betzenhofer | Teleskopstütze |
CN2407170Y (zh) * | 2000-01-05 | 2000-11-22 | 黄琼美 | 改进的伸缩支撑杆的定位装置 |
US7086631B2 (en) * | 2004-03-03 | 2006-08-08 | Eml Technologies Llc | Quick-release telescoping tripod |
CA2515750C (en) * | 2005-08-10 | 2014-06-03 | Jonathan Jonny Melic | Locking and lifting mechanism for safety fence support post |
US8167152B1 (en) * | 2007-02-08 | 2012-05-01 | 3Form, Inc. | Variable height and angle panel mounting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 |
US20120034023A1 (en) * | 2010-08-09 | 2012-02-09 | Wang Kun-Jie | Telescopic Apparatus |
CN201934451U (zh) * | 2011-01-06 | 2011-08-17 | 游聪谋 | 伸缩杆锁定结构 |
DE202012002195U1 (de) * | 2012-03-01 | 2012-03-28 | Ms Handelsvertretung Consulting & Trading Gmbh | Teleskopstütze mit 2 unterschiedlichen Spannvorrichtungen |
CN104564939B (zh) | 2013-10-23 | 2017-02-22 |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 锁紧装置、应用该锁紧装置的伸缩杆及割草机 |
US9663962B1 (en) * | 2014-01-17 | 2017-05-30 | Zipwall, Llc. | Pole mount and methods of installation and application |
CN204704225U (zh) * | 2015-05-30 | 2015-10-14 | 朱振濠 | 凹槽管伸缩杆 |
CN204919813U (zh) * | 2015-08-05 | 2015-12-30 | 四川鑫铖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模板房可调支撑脚 |
-
2016
- 2016-01-13 DE DE102016100487.1A patent/DE102016100487A1/de active Pending
- 2016-12-27 WO PCT/EP2016/082700 patent/WO2017121614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12-27 EP EP16829247.2A patent/EP3402944B1/de active Active
- 2016-12-27 CN CN201680078655.8A patent/CN108463602A/zh active Pending
- 2016-12-27 ES ES16829247T patent/ES2961376T3/es active Active
- 2016-12-27 PL PL16829247.2T patent/PL3402944T3/pl unknown
- 2016-12-28 TW TW105143478A patent/TWI742028B/zh active
-
2018
- 2018-06-06 US US16/001,044 patent/US10774552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PL3402944T3 (pl) | 2023-12-11 |
DE102016100487A1 (de) | 2017-07-13 |
CN108463602A (zh) | 2018-08-28 |
ES2961376T3 (es) | 2024-03-11 |
WO2017121614A1 (de) | 2017-07-20 |
US10774552B2 (en) | 2020-09-15 |
US20180371773A1 (en) | 2018-12-27 |
EP3402944B1 (de) | 2023-08-09 |
EP3402944C0 (de) | 2023-08-09 |
EP3402944A1 (de) | 2018-11-21 |
TWI742028B (zh) | 2021-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730416A (zh) | 支撐件 | |
US9744675B1 (en) | Gripper capable of lifting a work piece | |
CN101394772B (zh) | 具有用于打开爪形成元件的装置的可拆卸握持装置 | |
TWI734784B (zh) | 間接活線工事用把持工具 | |
US8776646B2 (en) | Locking pliers | |
US20100211006A1 (en) | Medical guide wire torqu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applying torque using the device | |
EA011805B1 (ru) | Инъекци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
US10910801B2 (en) | Stripping tool | |
EP2777879B1 (en) | Clamp | |
US20100282032A1 (en) | Self-adjusting pliers | |
US10179394B2 (en) | Toggle clamp with locking mechanism | |
RU2020117519A (ru) | Клещи для снятия изоляции | |
JP6301682B2 (ja) | 2つのアームのための戻り防止手段が装備された調理容器用の着脱可能な把持装置 | |
JP2018134391A (ja) | 枢動ボタン付きの開放システムを備える脱着可能なハンドル | |
US9248555B2 (en) | Locking V hinge tool device | |
US9370857B2 (en) | Pipe wrench or water pump wrench | |
TWI646745B (zh) | Cutting tool | |
US6892994B1 (en) | Three-fingered holder | |
US9156143B2 (en) | Adjustable ratcheting socket tool | |
CA2911012C (en) | Wrench for breaking internal connections | |
KR102571037B1 (ko) | 간접 활선 공사용 파지 공구 | |
US4597315A (en) | Pipe wrench | |
US10272546B2 (en) | Force relieving mechanism and ratchet clamp having force relieving mechanism | |
JP6470550B2 (ja) | スライディングノズル装置のスライド金枠と駆動装置との連結切り替え構造 | |
CN110418757B (zh) | 提握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