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10089A - 硬塗薄膜 - Google Patents
硬塗薄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710089A TW201710089A TW105120295A TW105120295A TW201710089A TW 201710089 A TW201710089 A TW 201710089A TW 105120295 A TW105120295 A TW 105120295A TW 105120295 A TW105120295 A TW 105120295A TW 201710089 A TW201710089 A TW 20171008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ard coat
- fine particles
- coat layer
- film
- refractive index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硬塗薄膜,其可兼顧賦予良好之AN效果與維持視認性,且將霧度值抑制為較低,而抑制對比度變差或透過率降低,從而良好地維持顯示器之視認性。
本發明之硬塗薄膜10係於透明薄膜基材1上具有含有微粒子A及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硬塗層2。微粒子A為有機系微粒子。硬塗層2中之微粒子A與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差為超過0.001且0.050以下之範圍,由硬塗層2中之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所構成之膜厚T為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之0.7倍~2.0倍。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硬塗薄膜,更詳細而言,係關於一種可用作觸控面板搭載型顯示器等之顯示裝置零件之保護薄膜之於透明薄膜基材上設置有硬塗層之硬塗薄膜。
觸控面板搭載型顯示器等有時使用於觸控面板單元與液晶顯示器單元之間設置空氣層之間隙之氣隙方式。然而,於使用該方式之情形時,用手指或手寫筆觸碰觸控面板時觸控面板發生變形,從而觸控面板下部與液晶顯示器單元上部之偏光板之間之間隔縮短,因此會產生被稱為「牛頓環」之波紋狀光學干擾條紋。為了消除該牛頓環,上部偏光板有時使用具有表面凹凸之硬塗薄膜,且為了獲得充分之抗牛頓環效果(以下,簡稱為「AN效果」),有使硬塗層表面之凹凸形狀變大、或者增加凹凸之頻率之方法。然而,使硬塗層表面之凹凸形狀變大、或者增加凹凸之頻率會導致於高解析度之畫面中於薄膜表面上所謂閃爍(眩光、表面眩光)之閃閃發光之閃耀會變強,從而影像之視認性變差。
例如,關於如日本專利特開2007-265100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表面粗度較大之硬塗薄膜,其雖獲得AN效果,但由於硬塗薄膜之表面凹凸而產生較強之眩光,從而視認性變差。
因此,為了兼顧獲得AN效果與抑制眩光,已知可藉
由提昇具有AN效果之硬塗層內部之霧度值(霧度)而增強由霧度引起之光之內部散射從而抑制眩光。然而,因霧度值上升而硬塗層會漸漸白濁,因此有畫面發白模糊(對比度變差)、或者透過率降低,而使顯示裝置之顯示亮度降低之弊端。
例如,日本專利特開平11-326608號公報(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一種透光性薄膜,其調配有平均粒徑為0.5~5μm且與透過性樹脂之折射率之差為0.02~0.2之透光性微粒子。根據該專利文獻2之記載,藉由將構成層之透過性樹脂與其所包含之透光性微粒子之折射率之差設為0.02~0.2,而可不降低擴散‧透光性而使圖像清晰度提高,又,於該情形時,即便提高霧度值以降低眩光,亦可將圖像清晰度維持為較高。然而,具體獲得之薄膜之霧度值較高為10%以上,雖具有防眩性,但塗膜發白,透過率與對比度之降低明顯。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7-26510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11-326608號公報
如上所述,若以習知技術進行硬塗層之設計以獲得充分之AN效果,則有由眩光引起之視認性變差之顧慮。又,為了兼顧AN效果與視認性之維持,而採取了提昇硬塗層內部之霧度之手段,但霧度之上升存在由於畫面之對比度變差或透過率降低,而顯示器之視認性變差而畫質降低之問題。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硬塗薄膜,其可兼顧賦予良好之AN效果與維持視認性,並且藉由將霧度值抑制為較低,而抑制對比度之變差或透過率之降低,從而良好地維持顯示器之視認性。
本發明者等人經過銳意研究,結果發現,可藉由具備以下之構成而解決上述問題。即,本發明係具有以下之構成者。
第1發明係一種硬塗薄膜,其係於透明薄膜基材上具有含有微粒子A及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硬塗層者,其特徵在於:上述微粒子A為有機系微粒子,上述硬塗層中之上述微粒子A與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差為超過0.001且0.050以下之範圍內,且由上述硬塗層中之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所構成之膜厚為上述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之0.7倍~2.0倍。
第2發明係如上述第1發明之硬塗薄膜,其特徵在於:上述硬塗層中之上述微粒子A與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差為超過0.001且0.030以下之範圍內。
第3發明係如上述第1或第2發明之硬塗薄膜,其特徵在於:上述微粒子A其平均粒徑為2.0μm~18.0μm。
第4發明係如上述第1至第3中任一項之發明之硬塗薄膜,其特徵在於:於上述硬塗層中含有上述微粒子A、及平均粒徑為上述微粒子A之0.3倍~0.8倍且與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差為超過0.001且0.050以下之範圍內之微粒子B。
第5發明係如上述第4發明之硬塗薄膜,其特徵在於:上述硬塗層中之上述微粒子B係與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
折射率差為超過0.001且0.030以下之範圍內。
第6發明係如上述第4或第5發明之硬塗薄膜,其特徵在於:上述微粒子A與上述微粒子B之調配比率<重量比>為微粒子A:微粒子B=50:50~2:98之範圍。
第7發明係如上述第1至第6中任一項之發明之硬塗薄膜,其特徵在於:上述微粒子A之調配量相對於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100重量份為0.002~2重量份。
第8發明係如上述第1至第7中任一項之發明之硬塗薄膜,其特徵在於:上述硬塗層表面之凹凸之平均傾斜角為0.1度以上且1.5度以下之範圍。
第9發明係如上述第1至第8中任一項之發明之硬塗薄膜,其特徵在於:上述硬塗層係於大氣環境下藉由游離輻射照射而硬化而成者。
第10發明係如上述第1至第9中任一項之發明之硬塗薄膜,其特徵在於:上述硬塗薄膜之霧度值為0.1~10.0%,且全光線透過率為91.00以上。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可兼顧賦予良好之AN效果與維持視認性,並且藉由將霧度值抑制為較低,而抑制對比度之變差或透過率之降低,從而良好地維持顯示器之視認性之硬塗薄膜。
1‧‧‧透明薄膜基材
2‧‧‧硬塗層
10‧‧‧硬塗薄膜
20‧‧‧黑色丙烯酸板
30‧‧‧薄膜玻璃板
A、B‧‧‧微粒子
T‧‧‧膜厚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硬塗薄膜之一實施形態之模式性剖面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硬塗薄膜之其他實施形態之模式性剖面
圖。
圖3係用於說明AN特性之評價方法之模式性剖面圖。
圖4係表示AN特性之評價基準之照片。
以下,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
再者,本說明書(於申請專利範圍中亦相同)中,「○○~△△」之記載只要無特別事先說明,則意指為「○○以上且△△以下」。
本發明之硬塗薄膜之一實施形態如上述第1發明所述般,係於透明薄膜基材上具有含有微粒子A及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硬塗層者,其特徵在於:上述微粒子A為有機系微粒子,上述硬塗層中之上述微粒子A與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差為超過0.001(即,大於0.001)且0.050以下之範圍內,且由上述硬塗層中之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所構成之膜厚為上述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之0.7倍~2.0倍。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硬塗薄膜之一實施形態之模式性剖面圖。
如圖1所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硬塗薄膜10係於透明薄膜基材1上具有含有微粒子A及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硬塗層2。此處,微粒子A為有機系微粒子。又,如上述般,硬塗層2中之微粒子A與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差為超過0.001且0.050以下之範圍內,且由硬塗層2中之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所構成之膜厚T為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之0.7倍~2.0倍。
再者,圖1只不過為模式性地表示硬塗薄膜之剖面
者,而未必準確地表示出微粒子A之尺寸(粒徑)或形狀、微粒子A之含有狀態、微粒子A之尺寸與硬塗層之膜厚之關係等。
可用於本發明之上述透明薄膜基材1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PET;折射率1.665)、聚碳酸酯薄膜(PC;折射率1.582)、三乙醯纖維素薄膜(TAC;折射率1.485)、降烯薄膜(NB;折射率1.525)等。薄膜厚度亦無特別限制,通常使用例如25μm~250μm左右厚度者。通常之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為1.52左右,因此為了提高視認性,較佳為接近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之TAC薄膜、NB薄膜,又,就價格而言,較佳為PET薄膜。
作為本發明之硬塗層2所含有之樹脂,只要為形成覆膜之樹脂,則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尤其是就對硬塗層表面賦予剛性(鉛筆硬度、耐擦傷性),又於形成硬塗層時無需大量之熱之方面而言,可較佳地使用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又,於上述硬塗層2中,亦可於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視需要含有調平劑、消泡劑、滑劑、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聚合抑制劑、濕潤分散劑、流變控制劑、抗氧化劑、防污劑、抗靜電劑、導電劑等。
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只要為藉由照射電子束或紫外線等而進行硬化之透明樹脂,則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自丙烯酸胺基甲酸乙酯系樹脂、丙烯酸聚酯系樹脂、及環氧丙烯酸酯系樹脂等中適當地選擇。關於作為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較佳者,可較佳地列舉:包含為了獲得與透明薄膜基材1之良好之密接性而於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之(甲基)丙烯醯基之可紫外線硬化之多官能丙烯酸酯者。作為於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之(甲基)丙烯醯基之可紫外線硬
化之多官能丙烯酸酯的具體例,可列舉: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羥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元醇聚丙烯酸酯;雙酚A二環氧丙基醚之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環氧丙基醚之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環氧丙基醚之二(甲基)丙烯酸酯等環氧(甲基)丙烯酸酯;可藉由使多元醇、多元羧酸及/或其酸酐、及丙烯酸進行酯化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聚酯;藉由使多元醇、多元異氰酸酯及含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進行反應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胺基甲酸乙酯;聚矽氧烷聚(甲基)丙烯酸酯等。
上述可紫外線硬化之多官能丙烯酸酯可單獨使用,亦可混合2種以上使用,其含量相對於硬塗層用塗料之樹脂固形份較佳為50~95質量%。再者,除上述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以外,亦可添加相對於硬塗層用塗料之樹脂固形份較佳為10質量%以下之(甲基)丙烯酸2-羥基酯、(甲基)丙烯酸2-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等單官能丙烯酸酯。
又,可於上述硬塗層2中添加用以調整硬度之聚合性低聚物。作為此種低聚物,可列舉:末端(甲基)丙烯酸酯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末端苯乙烯基聚(甲基)丙烯酸酯、末端(甲基)丙烯酸酯基聚苯乙烯、末端(甲基)丙烯酸酯基聚乙二醇、末端(甲基)丙烯酸酯基丙烯腈-苯乙烯共聚合體、末端(甲基)丙烯酸酯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合體等巨單體,其含量相對於硬塗層用塗料中之樹脂固形份較佳為5~50質量%。作為形成本發明之硬塗層2所含有之上述微粒子A之材料,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使用易形成真球
狀且於在硬塗層表面露出時易形成均勻之傾斜角之有機系微粒子。作為此種有機系微粒子,例如可列舉:包含氯乙烯樹脂(折射率1.53)、丙烯酸系樹脂(折射率1.49)、(甲基)丙烯酸系樹脂(折射率1.52~1.53)、聚苯乙烯樹脂(折射率1.59)、三聚氰胺樹脂(折射率1.57)、聚乙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丙烯酸-乙烯共聚合樹脂(折射率1.49~1.59)等之微粒子。
本發明所使用之微粒子A必須使用相對於構成硬塗層2之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硬化後之折射率),折射率之差為超過0.001且0.050以下之範圍內之微粒子。較佳為使用與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之差為超過0.001且0.04以下之範圍內之微粒子A,更佳為使用與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之差為超過0.001且0.03以下之範圍內之微粒子A,進而較佳為使用與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之差為超過0.001且0.01以下之範圍內之微粒子A。即,由於通常之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例如為1.52~1.53左右,故而較佳為使用折射率為1.47~1.58之微粒子A。例如,於構成硬塗層2之樹脂為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丙烯酸胺基甲酸乙酯(折射率=1.52)之情形時,硬塗層2所含有之微粒子A較佳為使用利用透明性優異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折射率1.52~1.53)、或丙烯酸-乙烯共聚合樹脂將折射率調整至1.49~1.53、更佳為將折射率調整至1.51~1.53之微粒子。藉由使用已適當調整了與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範圍之微粒子A,而可將硬塗層2之霧度值抑制為較低,而將清晰度或對比度維持為較高,故而較佳。
本發明所使用之上述微粒子A較佳為平均粒徑為2.0
μm~18.0μm之範圍者。平均粒徑滿足該範圍之微粒子A容易對硬塗層表面之凹凸形狀或凹凸之頻率等凹凸之形成進行調整,而較佳用於本發明。進而較佳為平均粒徑6μm~18.0μm之微粒子A。
再者,本發明中,上述所謂平均粒徑,可使用通常所使用之粒徑之測定方法,作為此種平均粒徑,例如可以有效直徑進行表示,該有效直徑係藉由可獲得微粒子之長度平均直徑之雷射繞射粒度測定器SALD2200(島津製作所公司製造)對峰值徑進行測定而獲得。又,亦可以當量直徑進行表示,該當量直徑係藉由使用COULTERMULTISIZER(貝克曼庫爾特公司製造),並根據幾何學公式自粒子之投影面積或體積等直接測定值進行推算而獲得。
本發明中,上述微粒子A之調配量相對於硬塗層2中之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100重量份,較佳為0.002~2重量份,更佳為0.02~1重量份。進而較佳為0.04~0.5質量份。藉由微粒子A之調配量為上述範圍,而變得容易調整由硬塗層中之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所構成之膜厚與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的比。
本發明中,由硬塗層2中之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所構成之膜厚T(以下,亦簡稱為「硬塗層之膜厚」)為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之0.7倍~2.0倍。又,硬塗層之膜厚更佳為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之0.8倍~1.2倍。於硬塗層之膜厚未滿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之0.7倍之情形時,於硬塗層表面微粒子A頻繁露出而使表面之粗度增大從而產生眩光。另一方面,於硬塗層之膜厚超過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之2.0倍之情形時,於硬塗層表面微粒子A變得難以露出,因此無法獲得所期待之AN效果。本發明中,藉由硬塗層之膜厚相對於硬塗層中所含有之上述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為上述範
圍內,而較佳地發揮所獲得之AN效果與眩光抑制之平衡性,因此其結果為,可兼顧AN效果與視認性之維持。
又,本發明中,於硬塗層2中含有平均粒徑與上述微粒子A不同之其他微粒子之情況亦為較佳之實施形態。作為本發明之硬塗薄膜之其他實施形態,如上述第4發明所述,係於硬塗層中含有上述微粒子A、及平均粒徑為微粒子A之0.3倍~0.8倍且與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差處於超過0.001且0.050以下之範圍內之微粒子B。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硬塗薄膜之其他實施形態之模式性剖面圖,但如圖2所示,於硬塗層2中含有微粒子A與微粒子B兩者。再者,圖2亦係模式性地表示硬塗薄膜之剖面者,而未必準確地表示出微粒子B之尺寸(粒徑)或形狀、微粒子B之含有狀態、與微粒子A之尺寸之關係等。
如本實施形態所述般,藉由將較上述微粒子A為小粒徑即平均粒徑為微粒子A之0.3倍~0.8倍之微粒子B與微粒子A一併含於硬塗層中,而發揮如下效果,即一面抑制眩光一面使AN效果進一步提高。
又,更佳為包含粒徑為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之0.5倍~0.75倍之微粒子B。關於上述微粒子B,亦較佳為使用有機系微粒子,關於其材質,可列舉與上述微粒子A之材質相同者。又,關於上述微粒子B,亦使用相對於構成硬塗層2之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硬化後之折射率),折射率之差為超過0.001且0.050以下之範圍內(較佳為與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之差為超過0.001且0.04以下之範圍內,更佳為與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
折射率之差為超過0.001且0.03以下之範圍內,進而較佳為與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之差為超過0.001且0.01以下之範圍內)之微粒子,藉此可將硬塗層2之霧度值抑制為較低,而將清晰度或對比度維持為較高,故而較佳。
本發明中,於將上述微粒子B與上述微粒子A併用之情形時,上述微粒子B之單獨調配量並無特別限定,但硬塗層2中之微粒子A與微粒子B之調配比率(重量比)較佳為微粒子A:微粒子B=50:50~2:98之範圍,更佳為微粒子A:微粒子B=10:90~2:98之範圍。
藉由於硬塗層中以上述之調配比率含有上述微粒子A與上述微粒子B,而可於已抑制為低霧度且良好地抑制眩光之情況下改善AN效果。又,亦可於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除上述微粒子A與微粒子B以外,進而包含其他微粒子。又,本發明中,較佳為上述硬塗層表面之凹凸之平均傾斜角處於0.1度以上且1.5度以下之範圍。此處,所謂上述硬塗層表面之凹凸之平均傾斜角,係將傾斜角之值進行平均而獲得者,該傾斜角之值係使用藉由基於使用三維表面粗度計而測得之硬塗薄膜表面之剖面曲線之剖面解析而獲得的自突起部之下點直至上點之X軸方向的距離(△X)與該點之高低度(△Y),由以下之式所定義。
傾斜角θ=tan-1(△Y/△X)
例如藉由調整上述微粒子A之粒徑、調配量等,而將由硬塗層2中之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所構成之膜厚T與上述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設計為適當之範圍(例如,如上述般,硬塗層之膜厚為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之0.7倍~2.0倍),藉此於本發明之硬
塗層中,可將由微粒子A與硬塗層所形成之硬塗層表面之凹凸之平均傾斜角設為0.1度以上且1.5度以下之範圍。於該平均傾斜角未滿0.1度之情形時,硬塗層表面不具有充分之凹凸性(凹凸之尺寸與頻率等)而未充分表現出AN效果。另一方面,於該平均傾斜角超過1.5度之情形時,硬塗層表面之凹凸性過大而變得容易產生眩光。為了獲得本發明之效果,更佳為該平均傾斜角為0.5度以上且1.0度以下之範圍。
本發明之硬塗層中,於除上述微粒子A以外還包含上述微粒子B之情形時,亦可藉由調整各微粒子之粒徑、調配量、膜厚等而將上述平均傾斜角調整為0.1度以上且1.5度以下之範圍。藉由該平均傾斜角滿足上述範圍內,而容易獲得本發明之效果,若進而為0.5度以上且1.0度以下之範圍,則可獲得更高之本發明之效果,故而較佳。
上述硬塗層2可將使上述樹脂與微粒子等溶解、分散於溶劑中而成之塗料塗佈於透明薄膜基材1上並進行乾燥而形成。作為溶劑,可視上述樹脂之溶解性而適當選擇,只要為至少可使固形份(樹脂、微粒子、觸媒、硬化劑、其他添加劑)均勻地溶解或分散之溶劑即可。作為此種溶劑,例如可例示:酮類(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環己酮等)、醚類(二烷、四氫呋喃等)、脂肪族烴類(己烷等)、脂環烴類(環己烷等)、芳香族烴類(甲苯、二甲苯等)、鹵化碳類(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酯類(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醇類(甲醇、乙醇、異丙醇、丁醇、環己醇等)、賽路蘇類(甲基賽路蘇、乙基賽路蘇等)、乙酸溶纖劑類、亞碸類、醯胺類等。又,溶劑可單獨使用,亦可混合使用。
塗佈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利用凹版塗佈、微凹版塗佈、棒式塗佈、滑動性塗佈、狹縫式模嘴塗佈、浸漬塗佈等易於調整塗膜厚度之方式進行塗佈。再者,硬塗層2之膜厚T可藉由利用顯微鏡等觀察薄膜剖面照片,自塗膜界面直至表面進行實際測量而測定。
又,硬塗層2之利用游離輻射照射之硬化方法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於大氣環境下進行硬化。於硬塗層2之利用游離輻射照射之硬化時,藉由於大氣環境下進行硬化,而可利用由氧引起之硬化反應抑制來調整表面凹凸之形狀,而調整至如一面維持視認性一面進一步提高AN效果之表面凹凸性(凹凸之尺寸或平均傾斜角、頻率等)。其結果為,相較於具有習知之表面凹凸之硬塗薄膜,可兼顧良好之AN效果與視認性,並且將霧度值抑制為較低。
又,關於本發明之硬塗薄膜,較佳為其霧度值為0.1%~10%,更佳為0.1%~8.0%,進而較佳為0.1%~2.0%。進而,全光線透過率較佳為91.00以上。
又,關於本發明之硬塗薄膜,可於含有上述微粒子A及樹脂之硬塗層2上設置抗反射層。該情形時之抗反射層係將基於JIS Z 8701之三刺激值中Y值設為反射率,較佳為該反射率為2%以下。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本發明之硬塗薄膜,可藉由設為上述之構成而獲得可兼顧良好之AN效果與視認性,並且將霧度值抑制為較低,而抑制對比度之變差或透過率之降低,從而良好地維持顯示器之視認性之硬塗薄膜。本發明之硬塗薄膜表現出優異效果之理由係推測如下。即,藉由將硬塗層之膜厚調整至其與上述微
粒子A之平均粒徑之關係較佳之範圍內,並使所含有之上述微粒子A自硬塗層之表面以成為適當凹凸性之方式突出,而形成可兼顧AN效果與視認性之硬塗層之表面。進而,藉由將具有較上述微粒子A小(較佳為較硬塗層之膜厚小)之平均粒徑之微粒子B與微粒子A一併含於硬塗層中,而可一面抑制眩光一面更為提高AN效果。又,藉由將該等含於硬塗層中之微粒子設為與形成硬塗層之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差接近者,而即便含有該等微粒子,亦保持低霧度而確保透明性較高。
以下,藉由實施例而進一步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但本發明只要不超出主旨,則並不限定於該等實施例。再者,以下之「份」及「%」只要無特別事先說明,則分別表示重量份及重量%。
向甲苯50份添加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造之丙烯酸-苯乙烯共聚合粒子(平均粒徑8.0μm,折射率1.525)0.1份作為微粒子A,並添加適量之分散劑(BYK-Chemie公司製造)後充分進行攪拌。向該液添加紫外線硬化型樹脂(新中村化學公司製造之丙烯酸胺基甲酸乙酯,產品名U-15HA,折射率1.53)47.8份與適量之Irgacure 184(BASF公司製造,光聚合起始劑),充分進行攪拌而製備成硬塗層用塗料。
於厚度(40μm)之TAC薄膜(三乙醯纖維素薄膜)上,使用邁耶棒(Meyer bar)將上述硬塗層用塗料以膜厚成為7.0μm之方式進行塗佈,以80℃乾燥1分鐘後,於大氣環境下照射200mJ/cm2之紫外線(光源:Fusion Japan公司製造之UV燈)而使上述硬塗層硬化,而獲得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1之硬塗層用塗料中,使用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造之丙烯酸-乙烯共聚合粒子(平均粒徑8.0μm,折射率1.505)作為微粒子A,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1之硬塗層用塗料中,添加0.5份微粒子且將膜厚設為15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1之硬塗層用塗料中,將膜厚設為15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1之硬塗層用塗料中,將膜厚設為9.5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1之硬塗層用塗料中,將膜厚設為6.5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1之硬塗層用塗料中,將紫外線硬化型樹脂之添加量設為43.7份,進而添加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造之丙烯酸-乙烯共聚合粒子(平均粒徑4.0μm,折射率1.525)4.1份作為微粒子B,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7之硬塗層塗料中,添加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造之丙烯酸-乙烯共聚合粒子(平均粒徑6.0μm,折射率1.525)4.1份作為微粒子B,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7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7之硬塗層塗料中,添加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造之丙烯酸-乙烯共聚合粒子(平均粒徑2.5μm,折射率1.525)4.1份作為微粒子B,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7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7之硬塗層用塗料中,將紫外線硬化型樹脂之添加量設為44.8份,將微粒子A之添加量設為1.5份,將微粒子B之添加量設為1.5份,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7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1之硬塗薄膜中,塗佈硬塗層用塗料,以80℃乾燥1分鐘後,於以氧濃度成為1000ppm以下之方式設定之氮氣環境下照射紫外線而使之硬化,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獲得於實施例7中所製作之硬塗薄膜上積層下述之抗反射層而成之附帶抗反射層之硬塗薄膜。
向第三丁醇72份添加抗反射層用塗料Opstar JUA204(氟系樹脂,JSR公司製造)28份並充分進行攪拌,而製備抗反射層用塗料。使用邁耶棒(Meyer bar),將該塗料塗佈於上述中所獲得之硬塗薄膜之硬塗層上,以80℃乾燥1分鐘後,於氮氣環境下照射200mJ/cm2之紫外線(光源係與上述相同),而形成約0.1μm之抗反射層。如此,獲得實施例12之附帶抗反射層之硬塗薄膜(以下,簡稱為「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7之硬塗層用塗料中,添加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造之丙烯酸-苯乙烯共聚合粒子(平均粒徑5.0μm,折射率1.50)4.1份作為微粒子B,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7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13之硬塗層用塗料中,添加2.5份微粒子B,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7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7之硬塗層用塗料中,添加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造之丙烯酸-乙烯共聚合粒子(平均粒徑6.0μm,折射率1.525)0.1份作為微粒子A,且將膜厚設為5.5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7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7之硬塗層用塗料中,添加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造之丙烯酸-乙烯共聚合粒子(平均粒徑5.0μm,折射率1.525)0.1份作為微粒子A,添加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造之丙烯酸-苯乙烯共聚合粒子(平均粒徑2.0μm,折射率1.50)4.1份作為微粒子B,且將膜厚設為4.8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7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7之硬塗層用塗料中,添加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造之丙烯酸聚合粒子(平均粒徑4.0μm,折射率1.49)4.1份作為微粒子B,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7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7之硬塗層用塗料中,添加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造之丙烯酸聚合粒子(平均粒徑8.0μm,折射率1.49)0.1份作為微粒子A,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7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7之硬塗層用塗料中,添加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造之丙烯酸-乙烯共聚合粒子(平均粒徑2.5μm,折射率1.525)0.1份作為微粒子A,添加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造之丙烯酸聚合粒子(平均粒徑1.8μm,折射率1.49)4.1份作為微粒子B,且將膜厚設為2.3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7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7之硬塗層用塗料中,添加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造之丙烯酸聚合粒子(平均粒徑15.0μm,折射率1.49)0.1份作為微粒子A,添加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造之丙烯酸聚合粒子(平均粒徑8.0μm,折射率1.49)4.1份作為微粒子B,且將膜厚設為12.5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7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於實施例1之硬塗層用塗料中,不添加微粒子A,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使用邁耶棒(Meyer bar)將實施例1之硬塗層用塗料以膜厚成為17.0μm之方式進行塗佈,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使用邁耶棒(Meyer bar)將實施例1之硬塗層用塗料以膜厚成為5.0μm之方式進行塗佈,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將實施例1之硬塗層用塗料所含有之微粒子A變更為玻璃填料GF0093(日本Frit公司製造,平均粒徑8.0μm,折射率1.50),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進行製作而獲得硬塗薄膜。
對以上述方式所製作之實施例及比較例之各硬塗薄膜評價以下之項目,並將其結果集中示於下述表1。
硬塗層膜厚係使用Ryoka Systems(股)製造之三維表面粗度計
「VertScan2.0」進行測定而獲得。顯示由層剖面解析而獲得之Z方向之干擾條紋之強度,對該干擾條紋之強度之峰間進行測定,藉此求出膜厚。測定條件之設定係如下所述。
<光學條件>
相機(Camera):SONY HR-50 1/3型
物鏡(Objective):10×(10倍)
攝像管(Tube):1×Body
中繼(Relay):No Relay
濾光器(Filter):530white
※光量調節:以Lamp之值進入50~95之範圍內之方式自動實施。
<測定條件>
模式(Mode):Wave
尺寸(Size):640×480
區間(Range)(μm):Start(15)、Stop(-10)
硬塗層表面之凹凸之平均傾斜角係使用Ryoka Systems(股)製造之三維表面粗度計「VertScan2.0」進行測定而獲得。上述平均傾斜角係將傾斜角之值進行平均而獲得者,該傾斜角之值係使用藉由基於使用上述三維表面粗度計而測得之硬塗薄膜表面之剖面曲線的剖面解析而獲得之自突起部之下點直至上點之X軸方向之距離(△X)與該點之高低度(△Y),並藉由以下之公式而算出。
傾斜角θ=tan-1(△Y/△X)
再者,測定條件之設定係與上述之膜厚測定之情形相同。
霧度值係使用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製造之霧度計「HM150」進行測定而獲得。
於使整面顯示綠色之解析度264ppi之液晶顯示體(LCD)上重疊各薄膜,利用目視對畫面之閃閃發光之閃耀之產生程度進行評價。再者,於LCD表面上預先設置有不會發生眩光之透明類型之硬塗薄膜。將無眩光者設為「5」,將眩光較強者設為「1」,越接近「5」則眩光之產生越少。再者,關於眩光,若為「3」以上之評價,則為合格品。
如圖3所示般,於無凹凸之黑色丙烯酸板20上貼附各硬塗薄膜10,自其上部設置300μm之間隙並重疊具有適度柔軟性之薄膜玻璃板30。於一定之負重下將該薄膜玻璃板30以5cm之間隔壓抵於丙烯酸板20側時,利用目視對單色光下於5cm之間隔所產生之牛頓環之產生程度進行評價。將無法視認牛頓環者設為「5」,將可以一定間隔明確地視認牛頓環者設為「1」,越接近「5」則越難以視認牛頓環(參照圖4)。再者,關於AN性,若為「3」以上之評價,則為合格品。
自以上之表1之結果可知,本發明之實施例之硬塗薄膜具有良好之AN性且可抑制眩光,因此可兼顧賦予良好之AN效果與維持視認性,並且將霧度值抑制為較低,而抑制對比度變差或透過率降低,全光線透過率亦良好,因此可獲得可良好地維持顯示器之視認性之硬塗薄膜。
又,於硬塗層中併用有微粒子A與較微粒子A為小粒徑之微粒子B之實施例7~10及13~20之硬塗薄膜可進一步提高AN效果與眩光抑制效果之平衡性。
又,自實施例1與實施例11之對比亦可知,藉由使硬塗層於大氣環境下進行硬化而可進一步提高AN效果。
另一方面,未添加有微粒子A之比較例1之硬塗薄膜雖無眩光,但無法獲得AN性。又,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與硬塗層之膜厚之比率為本發明之範圍外(2.13倍)的比較例2之硬塗薄膜其硬塗層表面未形成適當之凹凸性(凹凸性較小),平均傾斜角亦非常小,其結果為,雖眩光之產生得到抑制,但幾乎無法獲得AN性。又,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與硬塗層之膜厚之比率為本發明之範圍外(0.63倍)的比較例3之硬塗薄膜其硬塗層表面未形成適當之凹凸性(凹凸性較大),其結果為,雖獲得AN性,但無法抑制眩光之產生。又,於硬塗層中含有玻璃填料代替有機微粒子之比較例4之硬塗薄膜雖獲得AN性、眩光之抑制效果,但霧度值變高,若使用此種硬塗薄膜,則顯示器之畫質降低。再者,上述實施例之各硬塗薄膜中,可於硬塗層上積層抗反射層(參照實施例12)。
Claims (10)
- 一種硬塗薄膜,其係於透明薄膜基材上具有含有微粒子A及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硬塗層者,其特徵在於:上述微粒子A為有機系微粒子,上述硬塗層中之上述微粒子A與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差為超過0.001且0.050以下之範圍內,且由上述硬塗層中之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所構成之膜厚為上述微粒子A之平均粒徑之0.7倍~2.0倍。
- 如請求項1之硬塗薄膜,其中,上述硬塗層中之上述微粒子A與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差為超過0.001且0.030以下之範圍內。
- 如請求項1或2之硬塗薄膜,其中,上述微粒子A其平均粒徑為2.0μm~18.0μm。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硬塗薄膜,其中,於上述硬塗層中含有上述微粒子A、及平均粒徑為上述微粒子A之0.3倍~0.8倍且與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差為超過0.001且0.050以下之範圍內之微粒子B。
- 如請求項4之硬塗薄膜,其中,上述硬塗層中之上述微粒子B係與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之折射率差為超過0.001且0.030以下之範圍內。
- 如請求項4或5之硬塗薄膜,其中,上述微粒子A與上述微粒子B之調配比率(重量比)為微粒子A:微粒子B=50:50~2:98之範圍。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硬塗薄膜,其中,上述微粒子A 之調配量相對於上述游離輻射硬化型樹脂100重量份為0.002~2重量份。
-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硬塗薄膜,其中,上述硬塗層表面之凹凸之平均傾斜角處於0.1度以上且1.5度以下之範圍。
-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硬塗薄膜,其中,上述硬塗層為於大氣環境下藉由游離輻射照射進行硬化而成者。
-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硬塗薄膜,其中,上述硬塗薄膜之霧度值為0.1~10.0%,且全光線透過率為91.00以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29358 | 2015-06-2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10089A true TW201710089A (zh) | 2017-03-16 |
Family
ID=57608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20295A TW201710089A (zh) | 2015-06-28 | 2016-06-28 | 硬塗薄膜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201710089A (zh) |
WO (1) | WO201700277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207513A1 (ja) | 2017-05-10 | 2018-11-15 | リケンテクノス株式会社 | ハードコート積層フィルム |
EP3756885A4 (en) * | 2018-02-22 | 2021-11-24 | Riken Technos Corporation | MULTI-LAYER ANTI-REFLECTIVE HARD COATING FIL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08991B2 (ja) * | 2007-12-26 | 2014-02-05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5789963B2 (ja) * | 2009-11-30 | 2015-10-07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
JP5463972B2 (ja) * | 2010-03-10 | 2014-04-09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用ハードコート基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タッチパネル |
JP2013022843A (ja) * | 2011-07-21 | 2013-02-04 | Nitto Denko Corp |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
JP2013195606A (ja) * | 2012-03-19 | 2013-09-30 | Nippon Paper Industries Co Ltd |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
-
2016
- 2016-06-28 WO PCT/JP2016/069072 patent/WO201700277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6-28 TW TW105120295A patent/TW201710089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7002779A1 (ja) | 2017-0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653378B2 (ja) |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 |
JP4848072B2 (ja) |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 |
JP5824446B2 (ja) |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0256851A (ja) |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 |
JP7113760B2 (ja) |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 |
JP2013257359A (ja) |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 |
JP6565094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
JP2008299007A (ja) |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並びに表示装置 | |
JP6533791B2 (ja) | アンチウォーターマークフィルム及びタッチ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 | |
TW201710089A (zh) | 硬塗薄膜 | |
JP6565096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
JP2011209717A (ja) |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 |
WO2019116663A1 (ja) |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途 | |
JP2013045031A (ja) |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 |
JP2013195606A (ja) |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 |
TWI586995B (zh) | Anti-glare film | |
JP6484846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
JP2016218179A (ja) |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 |
JP6565095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
TWI859127B (zh) | 防眩薄膜以及其製造方法及用途 | |
TWI852742B (zh) | 顯示裝置以及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 | |
TWI855836B (zh) | 顯示裝置以及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 | |
JP2014071395A (ja) |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 |
JP2012220768A (ja) |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 |
JP2013257358A (ja) | 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