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09034A - 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09034A
TW201709034A TW104128388A TW104128388A TW201709034A TW 201709034 A TW201709034 A TW 201709034A TW 104128388 A TW104128388 A TW 104128388A TW 104128388 A TW104128388 A TW 104128388A TW 201709034 A TW201709034 A TW 20170903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larizing plate
metal
antenna module
disposed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8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葉裕洲
葉宗和
吳振旗
程柏叡
黃雪蓉
胡志明
林庭慶
Original Assignee
介面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介面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介面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283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709034A/zh
Publication of TW201709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9034A/zh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案關於一種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包含顯示模組、偏光板、金屬網格線路、複數個金屬引線及天線模組。偏光板設置於顯示模組之上表面或下表面。金屬網格線路設置於偏光板之至少一表面或內部,以架構形成可視觸控區。複數個金屬引線設置於偏光板之至少一表面或內部,且佈設於可視觸控區之周邊以架構形成周邊線路區,並與金屬網格線路電性連接。天線模組設置於偏光板之至少一表面或內部,且位於周邊線路區並與複數個金屬引線相隔離。

Description

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
本案係關於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尤指一種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
隨著資訊與通訊技術之進步,具觸控功能之電子裝置例如行動電話、平板電腦、可攜式電腦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配備。一般而言,具觸控功能之電子裝置需包括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觸控顯示裝置包括玻璃蓋板、觸控模組與顯示模組。觸控模組係架構於玻璃蓋板之下,且觸控模組與顯示模組直接進行上下之疊合,因為觸控模組為透明之面板,故影像可以穿透疊合在上之觸控模組而顯示,再藉由觸控模組作為輸入之媒介或介面。然而,電子裝置逐漸朝向輕薄及高密集度之趨勢發展,傳統的觸控顯示裝置必須增加一個觸控模組之重量,使得觸控顯示裝置之重量大幅地增加,不符合現時市場對於顯示器輕、薄、短、小之要求,而且直接疊合觸控模組將增加厚度,因而降低了光線的穿透率,增加反射率、色偏與霧度,使螢幕顯示的品質降低。此外,傳統的觸控模組及其設置方式將會增加製程步驟與材料成本,且會影響觸控面板的觸控感應效能及顯示模組的視覺效果。

現今市場上觸控顯示技術依觸控模組之設置位置可簡單區分為外掛式觸控技術與內嵌式觸控技術,其中內嵌式觸控技術具有整體厚度薄化、製程簡化,並可維持顯示器原始呈色及亮度等優點,因此內嵌式觸控技術遂成研發之重點。然而目前的內嵌式觸控技術所採用之觸控電極係以氧化銦錫(以下簡稱ITO)之透明電極為主,其中ITO之片電阻較高,觸控反應較慢,製程較複雜,且不適於大尺寸及可撓顯示應用。此外,傳統內嵌式觸控技術之感應電極層較接近顯示模組之驅動線路而容易引入更多雜訊。再則,傳統內嵌式觸控技術需於顯示模組之製程步驟中增加多道工序以形成內嵌觸控結構,此將會降低顯示器產出量,拉長生產週期,使整體生產成本增加,且不易客製化,不易增加附加價值,並且無法使可靠度與良率提升。另外,回歸技術本身:首先,傳統內嵌式觸控技術的導入估計會讓面板廠於量產前即承受3%至10%不等的良率損失,也因此將造成可觀的製程及材料成本損失,所以良率提升勢必為重要任務;再者,對於內嵌式觸控技術含份最高的In-cell TDM,觸控與顯示層別高度共用線路佈局,一旦面板解析度從現行的HD/FHD提升至WQHD/UHD,製作良率的挑戰不說,畫素之開口率(Aperture Ratio)和充電率(Charging Ratio)間的權衡(Trade-off)、顯示驅動與觸控偵測的分時處理(Timing Control)等機制,以及面板內部的電磁場雜訊干擾等等,都是一道道有待解決的關卡。最後內嵌式觸控面板的觸控層別高度仰賴電磁場的變化(電容變化)來偵測觸控事件,當移除玻璃板等結構簡化後,讓發射電極(Tx)與感應電極(Rx)容易遭受外界靜電破壞而喪失觸控功能,是以業界多以抗靜電偏光片或導電銀膠等作法解決,未來隨產品在大尺寸、無邊框、高解析等等的進化需求下,還需提出其他優化設計來增加產品可靠度。因此,實有必要發展一種內嵌式金屬網格觸控顯示裝置,以解決先前技術所面臨之問題。
另一方面,隨著資訊與通訊技術之進步,結合無線通訊功能之電子裝置亦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配備。一般而言,具無線通訊功能之電子裝置需包括天線模組以及無線信號處理模組,其中天線模組係架構為無線信號收發元件,且通常以外加的方式設置於電子裝置之電路板上、殼體之內表面、背蓋之內表面,或設置於顯示面板之底側。然而,電子裝置逐漸朝向輕薄及高密集度之趨勢發展,傳統的天線模組及其設置方式為避免信號干擾需保留淨空區域,因此將佔據電子裝置內部的空間,影響內部線路佈局,使電子裝置之厚度無法進一步降低。以結合無線通訊功能之觸控顯示裝置為例,傳統的天線模組及設置方式導入觸控顯示裝置時會增加製程步驟與材料成本,且容易造成信號的干擾,影響天線模組的無線信號收發效能與觸控模組的觸控感應效能。
此外,天線模組所包含之饋線通常使用外接的圓柱型線纜,其中該圓柱型線纜包括線芯、包覆於線芯外之絕緣層、包覆於絕緣層外之金屬屏蔽層,以及包覆於金屬屏蔽層外之保護層。然而,圓柱型線纜雖可避免饋線之信號干擾,但其厚度較厚不易撓曲,且須另外的製程步驟使天線輻射體與饋線連接,因此不利於天線模組與觸控技術之整合與發展。
本案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係將金屬網格線路與天線模組皆設置於偏光板之至少一表面或內部,藉此使觸控感應線路具有較佳視效與較低電阻值,可提升觸控反應速度,適於撓性顯示應用,不會造成信號干擾和分時多工的困擾,且不需另行加設屏蔽元件,並且使觸控顯示裝置之結構輕薄化,降低厚度,且可達成觸控與無線信號收發之功能。
本案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係於內部之上偏光板或下偏光板之至少一表面或其內部同時形成金屬網格線路與天線模組,藉此使觸控顯示裝置具有極佳視效、極低反射率、無反光色偏兼具高觸控解析度、具高整合良率、具抗靜電能力,且不影響應用於高解析度之UHD、QWHD的螢幕視效。
本案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係將金屬網格線路與天線模組一次成型地設置於偏光板之至少一表面或內部,藉此可簡化製程,可降低製程與材料成本的損失,且可提高良率、產品可靠度和客製化靈活度,並且可以避免信號干擾,提升直通良率。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提供一種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包含顯示模組、偏光板、金屬網格線路、複數個金屬引線以及天線模組。偏光板係設置於顯示模組之上表面或下表面。金屬網格線路設置於偏光板之至少一表面或內部,以架構形成可視觸控區。複數個金屬引線設置於偏光板之至少一表面或內部,且佈設於可視觸控區之周邊以架構形成周邊線路區,並與金屬網格線路電性連接。天線模組設置於偏光板之至少一表面或內部,且位於周邊線路區並與複數個金屬引線相隔離。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另提供一種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包含顯示模組、上偏光板、下偏光板、金屬網格線路、複數個金屬引線以及天線模組。上偏光板設置於顯示模組之上表面。下偏光板設置於顯示模組之下表面。金屬網格線路設置於上偏光板或下偏光板之至少一表面或內部,以架構形成可視觸控區。複數個金屬引線與金屬網格線路設置於同一偏光板,且佈設於可視觸控區之周邊以架構形成周邊線路區,並與金屬網格線路電性連接。天線模組與金屬網格線路設置於同一偏光板,且設置於周邊線路區,其中天線模組與複數個金屬引線相隔離。
1‧‧‧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
11‧‧‧上偏光板
111‧‧‧可視觸控區
112‧‧‧周邊線路區
114‧‧‧上透光薄膜
115‧‧‧偏光膜
116‧‧‧下透光薄膜
12‧‧‧顯示模組
121‧‧‧彩色濾光元件
122‧‧‧液晶層
123‧‧‧電晶體陣列層
13‧‧‧金屬網格線路
131‧‧‧感應電極(Rx)
132‧‧‧發射電極(Tx)
133、135、136、137‧‧‧透光薄膜
14‧‧‧金屬引線
15‧‧‧天線模組
151‧‧‧天線輻射體
151a‧‧‧饋點
151b‧‧‧接地點
152‧‧‧薄型饋線
153‧‧‧第一導電保護層
154‧‧‧第二導電保護層
155‧‧‧金屬屏蔽元件
1551‧‧‧第一屏蔽金屬層
1552‧‧‧第二屏蔽金屬層
1553‧‧‧第三屏蔽金屬層
1554‧‧‧第四屏蔽金屬層
16‧‧‧下偏光板
17‧‧‧玻璃蓋板
18 ‧‧‧背光模組
20‧‧‧排線連接部
21‧‧‧撓性排線
3‧‧‧電路板
31‧‧‧第一導接元件
32‧‧‧第二導接元件
171‧‧‧遮光圖案層
191‧‧‧第一保護層
192‧‧‧第二保護層
193‧‧‧保護層
194、195、196、197、198‧‧‧光學膠
W1‧‧‧第一寬度
W2‧‧‧第二寬度
W3‧‧‧第三寬度
W4‧‧‧第四寬度
W5‧‧‧第五寬度
W6‧‧‧第六寬度
A1、A2、P1、P2、T1、T2‧‧‧厚度
C1‧‧‧第一厚度
C2‧‧‧第二厚度
C3‧‧‧第三厚度
AA、BB、CC‧‧‧截面

  第1A圖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之結構示意圖。
  第1B圖為第1A圖所示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於AA截面之截面圖。
  第2A圖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之結構示意圖。
  第2B圖為第2A圖所示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於BB截面之截面圖。
  第3圖為本案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之結構示意圖。
  第4圖為本案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之結構示意圖。
  第5A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金屬網格線路及天線模組相對偏光板佈線之一示範例之結構示意圖。
  第5B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金屬網格線路及天線模組相對偏光板佈線之另一示範例之結構示意圖。
  第5C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金屬網格線路及天線模組相對偏光板佈線之另一示範例之結構示意圖。
  第5D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金屬網格線路及天線模組相對偏光板佈線之另一示範例之結構示意圖。
  第5E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金屬網格線路及天線模組相對偏光板佈線之另一示範例之結構示意圖。
  第5F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金屬網格線路及天線模組相對偏光板佈線之另一示範例之結構示意圖。
  第6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金屬網格線路之金屬微線之一示範性結構示意圖。
   第7圖係為本案之觸控顯示裝置之天線模組與電路板之導接元件相導接之一示範例之結構示意圖。
   第8圖為本案第五較佳實施例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之結構示意圖。
  第9A圖為第8圖所示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於CC截面之一示範例之截面圖。
  第9B圖為第8圖所示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於CC截面之另一示範例之截面圖。
  第9C圖為第8圖所示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於CC截面之另一示範例之截面圖。
  第10圖係顯示使用傳統外加式天線結合圓柱型線纜之饋線以及使用本案天線模組之薄型饋線進行訊號反射損失測試之比較圖。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式在本質上係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於限制本案。
第1A圖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之結構示意圖,以及第1B圖為第1A圖所示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於AA截面之截面圖。如第1A及1B圖所示,本案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1(以下簡稱觸控顯示裝置)包含上偏光板11、顯示模組12、金屬網格線路13、複數個金屬引線14以及天線模組15。上偏光板11係設置於顯示模組12之上表面。金屬網格線路13設置於上偏光板11之至少一表面或內部,以架構形成可視觸控區111。複數個金屬引線14設置於上偏光板11之至少一表面或內部,且佈設於可視觸控區111之周邊以架構形成周邊線路區112,並與金屬網格線路13電性連接。天線模組15設置於上偏光板11之至少一表面或內部,且位於周邊線路區112,並與複數個金屬引線14相隔離。於本實施例中,天線模組15包括天線輻射體151,其中天線輻射體151係架構於進行特定頻段之無線信號收發,例如但不限於藍芽(Bluetooth)、無線保真(WiFi)或全球定位系統(GPS)等頻段之無線信號收發。於本實施例中,天線模組15與複數個金屬引線14相隔離係指彼此於結構上不連接。
於本實施例中,顯示模組12可為液晶顯示模組,且由彩色濾光元件121、液晶層122以及電晶體陣列層123依序層疊組成。彩色濾光元件121係架構於濾除不需要之顏色光成分,液晶層122係架構於顯示影像,電晶體陣列層123係進行導通與截止之切換運作,以控制液晶層122之成像。當然,顯示模組12之層疊結構不以此為限,亦可依實際應用而變化與調整。
於本實施例中,上偏光板11可包括上透光薄膜114、偏光膜115及下透光薄膜116,且依序層疊組成。上透光薄膜114可為三醋酸纖維素(TAC)膜,偏光膜115可為含碘的聚乙烯醇 (PVA)膜,以及下透光薄膜116可為三醋酸纖維素 (TAC)膜。金屬網格線路13、複數個金屬引線14以及天線模組15可利用例如但不限於光罩顯影蝕刻製程同時或一次成型地形成且設置於下透光薄膜116之下表面,換言之,金屬網格線路13、複數個金屬引線14及天線模組15係位於上偏光板11與顯示模組12之彩色濾光元件121之間。該含碘的聚乙烯醇膜係提供一偏光膜功能,兩個三醋酸纖維素膜則提供保護及支撐偏光膜115的功能。當然上述材料得以具相同功能性之材料來取代,如三醋酸纖維素膜可以超複屈折(SRF)膜取代,並不影響該含碘的聚乙烯醇膜之偏光基體,亦不影響本案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基本效能之表現。於一些實施例中,上透光薄膜114及下透光薄膜116亦可分別選自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醚亞醯胺(Polyetherimide,PEI)、聚苯碸(Polyphenylensulfone,PPSU)、聚酰亞胺(Polyimide,P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環烯烴類共聚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COC)、液晶高分子聚合物(Liquid Crystal Polymer,LCP)、薄玻璃或前述材料之組合。當然,上透光薄膜114、偏光膜115及下透光薄膜116亦可分別藉由表面處理方式而具有抗眩光(Anti-glare,AG)、抗反射(Anti-reflection,AR)或低反射(Low-reflection,LR)功能。
於本實施例中,本案之觸控顯示裝置1更包括下偏光板16,設置於顯示模組12之下表面,其具有相似於上偏光板11之結構、材料與功能,於此不再贅述。觸控顯示裝置1更可包括玻璃蓋板17,設置於上偏光板11之上方,以架構於保護觸控顯示裝置1。觸控顯示裝置1更包括背光模組18,設置於下偏光板16之下表面,用以提供顯示模組12所需光源。
第2A圖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之結構示意圖,以及第2B圖為第2A圖所示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於BB截面之截面圖。本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1係與第1A及1B圖所示之觸控顯示裝置1相似,且相同的元件標號代表相同之元件、結構與功能,於此不再贅述。不同於第1A及1B圖所示之觸控顯示裝置1,本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1之金屬網格線路13、複數個金屬引線14以及天線模組15可利用例如但不限於光罩顯影蝕刻製程同時或一次成型地形成且設置於上偏光板11之上透光薄膜114之上表面,換言之,金屬網格線路13、複數個金屬引線14及天線模組15係位於上偏光板11與玻璃蓋板17之間。可替換地,觸控顯示裝置1之金屬網格線路13、複數個金屬引線14以及天線模組15可利用例如但不限於光罩顯影蝕刻製程同時或一次成型地形成且設置於偏光膜115之上表面,或同時形成且設置於偏光膜115之下表面。
於一些實施例中,金屬網格線路13、複數個金屬引線14以及天線模組15亦可選擇設置於下偏光板16之至少一表面或內部。第3圖為本案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之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1係與第1A及1B圖所示之觸控顯示裝置1相似,且相同的元件標號代表相同之元件、結構與功能,於此不再贅述。不同於第1A及1B圖所示之觸控顯示裝置1,本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1之金屬網格線路13、複數個金屬引線14以及天線模組15可利用例如但不限於光罩顯影蝕刻製程同時或一次成型地形成且設置於下偏光板16之上表面,換言之,金屬網格線路13、複數個金屬引線14及天線模組15係位於下偏光板16與顯示模組12之電晶體陣列層123之間。其中,下偏光板16之層疊結構係與前述實施例之上偏光板11相似,且金屬網格線路13、複數個金屬引線14以及天線模組15設置於下偏光板16之方式與結構亦與前述實施例之金屬網格線路13、複數個金屬引線14以及天線模組15設置於上偏光板11之方式與結構相似,於此不再贅述。
第4圖為本案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之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1係與第3圖所示之觸控顯示裝置1相似,且相同的元件標號代表相同之元件、結構與功能,於此不再贅述。不同於第3圖所示之觸控顯示裝置1,本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1之金屬網格線路13、複數個金屬引線14以及天線模組15可利用例如但不限於光罩顯影蝕刻製程同時或一次成型地形成且設置於下偏光板16之下表面,換言之,金屬網格線路13、複數個金屬引線14及天線模組15係位於下偏光板16與背光模組18之間。
第5A圖係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金屬網格線路及天線模組相對偏光板佈線之一示範例之示意圖。於此實施例中,金屬網格線路13包括感應電極(Rx)131以及發射電極(Tx)132,其中感應電極(Rx)131與發射電極(Tx)132係相互隔離。於本實施例中,感應電極(Rx)131與發射電極(Tx)132相互隔離係指彼此於結構上不連接或彼此以絕緣層相分隔。首先,可實施例如光罩顯影蝕刻製程而於上偏光板11之下表面同時或一次成型地形成感應電極(Rx)131與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換言之,感應電極(Rx)131與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係直接形成於上偏光板11之下透光薄膜116之下表面。接著,提供一透光薄膜133,並於透光薄膜133上沈積金屬導電層後,執行光罩顯影蝕刻製程以於透光薄膜133上形成發射電極(Tx)132。爾後,於發射電極(Tx)132上形成保護層193。最後,將載有發射電極(Tx)132之透光薄膜133與載有感應電極(Rx)131與天線模組15之上偏光板11利用光學膠194接合,即可構成如第5A圖所示之具天線模組及內嵌觸控之偏光板結構,並得以於後續續行組裝應用。可替換地,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亦可與發射電極(Tx)132同時或一次成型地形成於透光薄膜133之同一表面。保護層193亦可為與光學膠194相同材質。應注意的是,金屬網格線路13之感應電極(Rx)131與發射電極(Tx)132之位置亦可互換,不以前揭實施例為限。
第5B圖係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金屬網格線路及天線模組相對偏光板佈線之另一示範例之示意圖。於本實施例中,金屬網格線路13包括感應電極(Rx)131以及發射電極(Tx)132,且透過實施例如光罩顯影蝕刻製程可於上偏光板11之上表面上一次成型地形成感應電極(Rx)131與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換言之,感應電極(Rx)131與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係直接形成於上偏光板11之上透光薄膜114之上表面。接著,提供一透光薄膜133,並於透光薄膜133上沈積金屬導電層後,執行光罩顯影蝕刻製程以於透光薄膜133上形成發射電極(Tx)132。爾後,於發射電極(Tx)132上形成保護層193。最後,將載有發射電極(Tx)132之透光薄膜133與載有感應電極(Rx)131與天線模組15之上偏光板11利用光學膠194接合,即可構成如第5B圖所示之具天線模組及內嵌觸控之偏光板結構,並得以於後續續行組裝應用。可替換地,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亦可與發射電極(Tx)132同時或一次成型地形成於透光薄膜133之同一表面。保護層193亦可為與光學膠194相同材質。應注意的是,金屬網格線路13之感應電極(Rx)131與發射電極(Tx)132之位置亦可互換,不以前揭實施例為限。
第5C圖係本案較佳實施例之金屬網格線路及天線模組相對偏光板佈線之另一示範例之示意圖。於此實施例中,金屬網格線路13包括感應電極(Rx)131以及發射電極(Tx)132,且可實施例如光罩顯影蝕刻製程而於上偏光板11之上透光薄膜114之上表面一次成型地且直接地形成感應電極(Rx)131與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爾後實施另一光罩顯影蝕刻製程以於上偏光板11之下透光薄膜116之下表面形成發射電極(Tx)132。其中感應電極(Rx)131與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上可形成第一保護層191;而於發射電極(Tx)132上可形成第二保護層192,即可構成如5C圖所示之具天線模組及內嵌觸控之偏光板結構,以於後續續行組裝應用。可替換地,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亦可與發射電極(Tx)132一次成型地形成於上偏光板111之下透光薄膜116之下表面。第一保護層191與第二保護層192可為相同材質,例如但不限於光學膠。應注意的是,金屬網格線路13之感應電極(Rx)131與發射電極(Tx)132之位置亦可互換,不以前揭實施例為限。
於一些實施例中,如第5D圖所示,金屬網格線路13之感應電極(Rx)131與發射電極(Tx)132亦可分別形成且設置於上偏光板11之上透光薄膜114之上表面與下表面,其中感應電極(Rx)131與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上可形成第一保護層191;而於發射電極(Tx)132上可形成第二保護層192。第一保護層191與第二保護層192可分別為光學膠,因此藉由第二保護層192可使上透光薄膜114與偏光膜15接合。於另一些實施例中,如第5E圖所示,金屬網格線路13之感應電極(Rx)131與發射電極(Tx)132亦可分別形成且設置於上偏光板11之偏光膜115之上表面與下表面,換言之,天線模組15以及金屬網格線路13之感應電極(Rx)131與發射電極(Tx)132係設置於上偏光板11之內部。感應電極(Rx)131與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上可形成第一保護層191;而於發射電極(Tx)132上可形成第二保護層192。第一保護層191與第二保護層192可分別為光學膠,因此藉由第一保護層191可使上透光薄膜114與偏光膜15接合,且藉由第二保護層192可使下透光薄膜116與偏光膜15接合。於另一些實施例中,如第5F圖所示,金屬網格線路13之感應電極(Rx)131與發射電極(Tx)132亦可分別形成且設置於上偏光板11之下透光薄膜116之上表面與下表面,其中感應電極(Rx)131與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上可形成第一保護層191;而於發射電極(Tx)132上可形成第二保護層192。第一保護層191與第二保護層可分別為光學膠,因此藉由第一保護層191可使下透光薄膜116與偏光膜15接合。應注意的是,金屬網格線路13之感應電極(Rx)131與發射電極(Tx)132之位置亦可互換,不以前揭實施例為限。
前述實施例所得之具天線模組及內嵌觸控之偏光板結構,可因應實際使用需求而直接導入觸控顯示裝置1之構裝整體,而不易干擾,更不需再另行加設屏蔽元件。此外,特殊的金屬網格線路結構更不影響光線於該偏光板之通透。實際應用時,更可針對前述金屬網格線路的細微結構進一步優化,如控制光罩顯影蝕刻製程中各層蝕刻率以產生階梯狀表面的電極結構,可進一步將光線散射,降低被視認性。或於金屬網格線路之金屬微線表面覆蓋一層黑化塗料層或在電極處加上粗化結構和色度調和層,藉此以降低金屬反光影響偏光板之應用。更甚者,本案之金屬網格線路、複數個金屬引線及天線模組係預先整合於偏光板中,相較於玻璃蓋板及彩色濾光之玻璃面板,本案之具天線模組及內嵌觸控之偏光板更可視為一可撓型元件而可應用於撓性顯示裝置,且本案之金屬網格線路、複數個金屬引線及天線模組亦可藉由圖案設計而進一步實現無邊框結構與立體蓋板結構應用。
於一些實施例中,金屬網格線路13之金屬微線的材料可選自銅、金、銀、鋁、鎢、鐵、鎳、鉻、鈦、鉬、銦、鋅、錫、鉭、釩、鉻、鈷、錳或其至少任二者以上所組成的複合材料,如銅鈦鐵合金、銅鎳鐵合金、鎳銅合金、鎳鋅合金、鎳鉭合金、鎳鎢合金、鎳鉻合金、鎳銅鉻合金等,且不以此為限。其中,金屬微線寬度可介於1µum至20µm,且以介於1µm至5µm為較佳,更以介於1µm至3µm為最佳。金屬微線厚度可介於0.1µm至20µm,且以介於0.1µm至5µm為較佳。
於一些實施例中,金屬網格線路13之金屬微線所構成之感應電極(Rx)與發射電極(Tx)係彼此分隔排列,且分別以弧形為佳。第6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金屬網格線路之金屬微線之一示範性結構示意圖。如第6圖所示,金屬網格線路13之金屬微線係以弧形為佳,其曲率半徑以介於0.05mm至5mm為佳,且傾斜於第一軸線(如X軸線)與第二軸線(如Y軸線),傾斜角度以介於30度至60度為佳,且複數個網格單元138之輪廓皆不同,藉由此設計可以有效降低或避免干涉紋(Moire)。於一些實施例中,在雙層電極的設計架構下,下層電極層的有效感應線路導電材料總面積係大於上層電極層的有效感應線路導電材料總面積,藉此可有效提升觸控靈敏度、解析度與精準度。
第7圖係為本案之觸控顯示裝置之天線模組與電路板之導接元件相導接之一示範例之結構示意圖。如第1A、1B及7圖所示,本案之觸控顯示裝置1之上偏光板11之寬度係相對大於顯示模組12、下偏光板16以及背光模組18之各寬度。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更包括至少一饋點151a以及一接地點151b。電路板3包括第一導接元件31以及第二導接元件32,其中第一導接元件31與第二導接元件32係與電路板3之無線信號處理電路以及接地部連接。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接元件31與第二導接元件32可為金屬頂針或彈性接觸片。當觸控顯示裝置1與電路板3相組接時,天線模組15之饋點151a與接地點151b係分別與電路板3之第一導接元件31與第二導接元件32接觸與導接,藉此使天線模組15可與電路板3之無線信號處理電路以及接地部連接。於一些實施例中,天線輻射體151之饋點151a與接地點151b上可分別形成與設置第一導電保護層153以及第二導電保護層154,且第一導接元件31與第二導接元件32可分別透過第一導電保護層153以及第二導電保護層154而與饋點151a及接地點151b接觸與導接,藉此可防止天線輻射體151受到第一導接元件31與第二導接元件32(即金屬頂針或彈性接觸片)的直接接觸而造成刮傷或磨損,進而影響到天線效率。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導電保護層153與第二導電保護層154可以例如但不限於真空沈積、電鍍、網印、轉印、移印、印刷、點膠、貼合或噴塗等施工手法形成金屬導電保護層於天線輻射體15之饋點151a與接地點151b的表面。導電保護層材料成份可以例如但不限於熱(光)固化導電材料、導電高分子(PEDOT)、導電顆粒與感壓膠混合材料、碳導電膠(帶)、鋁導電膠(帶)、銅導電膠(帶)、銀導電膠(帶)或鋅導電膠(帶)等。第一導電保護層153與第二導電保護層154之面積係分別介於1µm2至10cm2之間,且以0.5mm2至10mm2為較佳。第一導電保護層153與第二導電保護層154之厚度係分別介於1µm至200µm之間,且以8µm至50µm為較佳。
第8圖係本案第五較佳實施例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之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1係與第1A及1B圖所示之觸控顯示裝置1相似,且相同的元件標號代表相同之元件、結構與功能,於此不再贅述。不同於第1A及1B圖所示之觸控顯示裝置1,本實施例之觸控顯示裝置1之天線模組15包括天線輻射體151、薄型饋線152以及金屬屏蔽元件155,其中天線輻射體151、薄型饋線152以及金屬屏蔽元件155分別設置於周邊線路區112,且分別與複數個金屬引線14隔離。薄型饋線152之一端連接於天線輻射體151,且薄型饋線152之另一端整合於排線連接部20,藉此可利用撓性排線21而與電路板之對應饋點電連接(未圖示)。金屬屏蔽元件155係與薄型饋線152隔離,且環設於薄型饋線152並沿薄型饋線152之線路延伸設置,最後整合於排線連接部20並連接至撓性排線21之接地埠(GND)。於本實施例中,金屬屏蔽元件155與薄型饋線152相隔離係指彼此於結構上不連接。於本實施例中,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與薄型饋線152之至少一者係與金屬網格線路位13位於上偏光板11(或下偏光板16)之同一表面或內部。於另一實施例中,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薄型饋線152及金屬屏蔽元件155係與金屬網格線路13以及複數個金屬引線14同時或一次成型地形成且設置於上偏光板11之同一表面或內部,亦或同時或一次成型地形成且設置於下偏光板16之同一表面或內部。
第9A圖為第8圖所示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於CC截面之一示範例之截面圖。於此實施例中,如第8及9A圖所示,首先,可實施例如光罩顯影蝕刻製程而於上偏光板11之下表面同時或一次成型地形成金屬網格線路13之感應電極(Rx)131、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薄型饋線152、金屬屏蔽元件155之第二屏蔽金屬層1552與第三屏蔽金屬層1553,其中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薄型饋線152、金屬屏蔽元件155之第二屏蔽金屬層1552與第三屏蔽金屬層1553係位於周邊線路區112,且薄型饋線152位於第二屏蔽金屬層1552以及第三屏蔽金屬層1553之間。接著,實施另一光罩顯影蝕刻製程以於上偏光板111之上表面同時或一次成型地形成金屬網格線路13之發射電極(Tx)132以及第四屏蔽金屬層1554,其中第四屏蔽金屬層1554係位於周邊線路區112。然後,提供一透光薄膜136,其材質可與偏光板11之上透光薄膜114以及下透光薄膜116相同,並於該透光薄膜136上以例如但不限於真空沈積、電鍍、網印、轉印、移印、印刷、點膠或噴塗等施工手法形成金屬導電層後,執行光罩顯影蝕刻製程以於透光薄膜136上形成第一屏蔽金屬層1551。之後,將透光薄膜136與上偏光板11利用光學膠195接合,其中第一屏蔽金屬層1551係位於周邊線路區112。於本實施例中,金屬屏蔽元件155包括第一屏蔽金屬層1551、第二屏蔽金屬層1552、第三屏蔽金屬層1553與第四屏蔽金屬層1554,其係與天線輻射體151以及薄型饋線152相分隔,且環設並包覆薄型饋線152,其中金屬屏蔽元件155係沿薄型饋線152之線路延伸設置,最後整合於排線連接部20並連接至撓性排線21之接地埠(GND),藉此可抑制薄型饋線152的信號干擾。玻璃蓋板17包括一遮光圖案層171,該遮光圖案層171係對位於周邊線路區122,可覆蓋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薄型饋線152、金屬屏蔽元件155與複數條金屬引線14,使其不被視認。玻璃蓋板17與偏光板11間可利用光學膠196相接合。應注意的是,金屬網格線路13之感應電極(Rx)131與發射電極(Tx)132之位置亦可互換,不以前揭實施例為限。
第9B圖為第8圖所示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於CC截面之另一示範例之截面圖。於此實施例中,如第8及9B圖所示,首先,可實施例如光罩顯影蝕刻製程而於上偏光板11之上表面同時或一次成型地形成金屬網格線路13之發射電極(Tx)132以及金屬屏蔽元件155之第四屏蔽金屬層1554,其中第四屏蔽金屬層1554係位於周邊線路區112。接著,實施另一光罩顯影蝕刻製程於上偏光板111之下表面,以同時或一次成型地形成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薄型饋線152以及金屬屏蔽元件155之第二屏蔽金屬層1552與第三屏蔽金屬層1553,其中天線輻射體151、薄型饋線152、第二屏蔽金屬層1552與第三屏蔽金屬層1553係位於周邊線路區112,且薄型饋線152位於第二屏蔽金屬層1552以及第三屏蔽金屬層1553之間。然後,提供一透光薄膜137,其材質可與偏光板11之上透光薄膜114以及下透光薄膜116相同,並於該透光薄膜137上以例如但不限於真空沈積、電鍍、網印、轉印、移印、印刷、點膠或噴塗等施工手法形成金屬導電層後,執行光罩顯影蝕刻製程以於透光薄膜137上同時或一次成型地形成金屬網格線路13之感應電極(Rx)131以及第一屏蔽金屬層1551。之後,將透光薄膜137與上偏光板11利用光學膠195接合,其中第一屏蔽金屬層1551係位於周邊線路區112。於本實施例中,金屬屏蔽元件155包括第一屏蔽金屬層1551、第二屏蔽金屬層1552、第三屏蔽金屬層1553與第四屏蔽金屬層1554,其係環設且包覆薄型饋線152,其中金屬屏蔽元件155係沿薄型饋線15之線路延伸設置,最後整合於排線連接部20並連接至撓性排線21之接地埠(GND),藉此可抑制薄型饋線152的信號干擾。玻璃蓋板17包括一遮光圖案層171,該遮光圖案層171係對位於周邊線路區122,可覆蓋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薄型饋線152、金屬屏蔽元件155與複數條金屬引線14,使其不被視認。玻璃蓋板17與偏光板11間可利用光學膠196相接合。應注意的是,金屬網格線路13之感應電極(Rx)131與發射電極(Tx)132之位置亦可互換,不以前揭實施例為限。
第9C圖為第8圖所示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於CC截面之另一示範例之截面圖。於此實施例中,如第8及9C圖所示,首先,可實施例如光罩顯影蝕刻製程而於上偏光板11之下表面同時或一次成型地形成金屬網格線路13之感應電極(Rx)131、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薄型饋線152、金屬屏蔽元件155之第二屏蔽金屬層1552與第三屏蔽金屬層1553,其中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薄型饋線152、第二屏蔽金屬層1552以及第三屏蔽金屬層1553係位於周邊線路區112,且薄型饋線152位於第二屏蔽金屬層1552以及第三屏蔽金屬層1553之間。接著,實施另一光罩顯影蝕刻製程以於上偏光板11之上表面形成第四屏蔽金屬層1554,其中第四屏蔽金屬層1554係位於周邊線路區112。然後,提供一透光薄膜135,其材質可與偏光板11之上透光薄膜114以及下透光薄膜116相同,並於該透光薄膜135上以例如但不限於真空沈積、電鍍、網印、轉印、移印、印刷、點膠或噴塗等施工手法形成金屬導電層後,執行光罩顯影蝕刻製程以於透光薄膜135上同時或一次成型地形成金屬網格線路13之發射電極(Tx)132以及第一屏蔽金屬層1551。之後,將透光薄膜135與上偏光板11利用光學膠197接合,其中第一屏蔽金屬層1551係位於周邊線路區112。於本實施例中,金屬屏蔽元件155包括第一屏蔽金屬層1551、第二屏蔽金屬層1552、第三屏蔽金屬層1553與第四屏蔽金屬層1554,其係環設且包覆薄型饋線152,其中金屬屏蔽元件155係沿薄型饋線152之線路延伸設置,最後整合於排線連接部20並連接至撓性排線21之接地埠(GND),藉此可抑制薄型饋線152的信號干擾。玻璃蓋板17包括一遮光圖案層171,該遮光圖案層171係對位於周邊線路區122,可覆蓋天線模組15之天線輻射體151、薄型饋線152、金屬屏蔽元件155、複數條金屬引線14,使其不被視認。玻璃蓋板17與偏光板11間可利用光學膠198相接合。應注意的是,金屬網格線路13之感應電極(Rx)131與發射電極(Tx)132之位置亦可互換,不以前揭實施例為限。
於一些實施例中,如第9C圖所示,薄型饋線152與第二屏蔽金屬層1552之間隙具有第一寬度W1,其中第一寬度W1係介於1µm至1cm之間,且以0.1mm至0.35mm為較佳。薄型饋線152之線寬具有第二寬度W2,其中第二寬度W2係介於1µm至1cm之間,且以0.3mm至1mm為較佳。第二屏蔽金屬層1552之線寬具有第三寬度W3,第三屏蔽金屬層1553之線寬具有第四寬度W4,其中第三寬度W3與第四寬度W4係介於1µm至10cm之間,且以0.25mm至0.5mm為較佳。第一屏蔽金屬層1551之線寬具有第五寬度W5,第四屏蔽金屬層1554之線寬具有第六寬度W6,其中第五寬度W5與第六寬度W6係介於1µm至10cm之間,且以0.5mm至2.0mm為較佳。第一屏蔽金屬層1551具有第一厚度C1,其中第一厚度C1係介於0.1µm至0.2mm之間,且以0.5µm至20µm為較佳。薄型饋線152、第二屏蔽金屬層1552與第三屏蔽金屬層1553具有實質上相等之厚度,且以第二厚度C2代表之,其中第二厚度C2係介於0.1µm至0.2mm之間,且以0.5µm至20µm為較佳。第四屏蔽金屬層1554具有第三厚度C3,其中第三厚度C3係介於0.1µm至0.2mm之間,且以0.5µm至20µm為較佳。透光薄膜135之厚度P1與偏光板11之厚度P2分別介於10µm至500µm之間,且以50µm至0.35mm為較佳。光學膠197之厚度A1與光學膠198之厚度A2分別介於5µm至1cm之間,且以0.1mm至0.35mm為較佳。玻璃蓋板17之厚度T1係介於12µm至1cm之間,且以50µm至1.0mm為較佳。遮光圖案層171之厚度T2係介於5µm至50µm之間,且以9µm至20µm為較佳。
第10圖係顯示使用傳統外加式天線結合圓柱型線纜之饋線以及使用本案天線模組之薄型饋線進行訊號反射損失測試之比較圖。如第10圖所示,於1GHz至7GHz的頻段下進行反射損失測試,由比較圖明顯地可以看出,使用本案天線模組之薄型饋線與金屬屏蔽元件的方式其訊號干擾值接近於0,因此可達到與傳統外加式天線與饋線相當的結果與功效。
綜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種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係將金屬網格線路與天線模組皆設置於偏光板之至少一表面或內部。由於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採用金屬網格線路作為觸控感應電極,因此具有低於ITO透明電極之電阻值以及較佳視效,更可藉由控制金屬網格線路之金屬微線之厚度來調整電阻值,故可直接導入觸控顯示裝置而不會造成干擾和分時多工的困擾,不需另行加設屏蔽元件。同時一併整合天線模組結構,更有利促成整體觸控顯示裝置之結構輕薄化,降低厚度,且可達成觸控與無線信號收發之功能。此外,本案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係於內部之上偏光板或下偏光板之至少一表面或內部同時形成金屬網格線路與天線模組,藉此使觸控顯示裝置具有極佳視效、極低反射率、無反光色偏兼具高觸控解析度、具高整合良率、具抗靜電能力,且不影響應用於高解析度之UHD、QWHD的螢幕視效。再則,本案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係將金屬網格線路與天線模組於同階段製程步驟皆設置於偏光板之至少一表面或內部,藉此可簡化製程,可降低製程與材料成本的損失,且可提高良率、產品可靠度和客製化靈活度,並且可以避免信號干擾,提升直通良率。
本案得由熟習此技術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
 
1‧‧‧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
11‧‧‧上偏光板
111‧‧‧可視觸控區
112‧‧‧周邊線路區
12‧‧‧顯示模組
13‧‧‧金屬網格線路
14‧‧‧金屬引線
15‧‧‧天線模組
16‧‧‧下偏光板
17‧‧‧玻璃蓋板
18‧‧‧背光模組
151‧‧‧天線輻射體
151a‧‧‧饋點
151b‧‧‧接地點
AA‧‧‧截面

Claims (20)

  1. 一種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包含:
    一顯示模組;
    一偏光板,設置於該顯示模組之一上表面或一下表面;
    一金屬網格線路,設置於該偏光板之至少一表面或內部,以架構形成一可視觸控區;
    複數個金屬引線,設置於該偏光板之該至少一表面或該內部,且佈設於該可視觸控區之周邊以架構形成一周邊線路區,並與該金屬網格線路電性連接;以及
    一天線模組,設置於該偏光板之該至少一表面或內部,且位於該周邊線路區並且與該複數個金屬引線相隔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模組為一液晶顯示模組,且包括依序層疊設置之一彩色濾光元件、一液晶層以及一電晶體陣列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金屬網格線路係設置於該偏光板之一上表面、一下表面或該內部,且該天線模組包括一天線輻射體,該天線輻射體與該金屬網格線路係位於該偏光板之同一表面或該內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偏光板包含依序層疊設置之一上透光薄膜、一偏光膜以及一下透光薄膜,該金屬網格線路包括一感應電極以及一發射電極,其中該感應電極與該發射電極係相互隔離,且分別設置於該上透光薄膜之一上表面、該上透光薄膜之一下表面、該偏光膜之一上表面、該偏光膜之一下表面、該下透光薄膜之一上表面,或該下透光薄膜之一下表面其中之任一表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天線輻射體係與該感應電極與該發射電極之其中一者設置於同一表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偏光板更包括一透光薄膜,貼合於該上透光薄膜之該上表面或該下透光薄膜之該下表面,其中該金屬網格線路之該感應電極與該發射電極之其中一者係設置於該透光薄膜。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偏光膜為一含碘的聚乙烯醇膜,且該上透光薄膜與該下透光薄膜係分別選自三醋酸纖維素、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醚亞醯胺、聚苯碸、聚酰亞胺、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環烯烴類共聚物、液晶高分子聚合物、超複屈折膜、薄玻璃或其組合。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天線輻射體具有一饋點以及一接地點,分別與一電路板之一第一導接元件以及一第二導接元件接觸與導通,其中該天線輻射體之該饋點與該接地點分別設置一第一導電保護層以及一第二導電保護層。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金屬網格線路與該天線模組係為一次成型於該偏光板之該至少一表面或內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天線模組包括:
    一天線輻射體;
    一薄型饋線,設置於該周邊線路區,其中該薄型饋線之一端連接於該天線輻射體,該薄型饋線之另一端連接於該偏光板之一排線連接部;以及
    一金屬屏蔽元件,與該薄型饋線相隔離,且環設與包覆該薄型饋線。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金屬屏蔽元件包括一第一屏蔽金屬層、一第二屏蔽金屬層,一第三屏蔽金屬層以及一第四屏蔽金屬層,其中該薄型饋線、該第二金屬屏蔽層與該第三金屬屏蔽層位於該偏光板之同一表面,該第四金屬屏蔽層位於該偏光板之另一表面,該第一金屬屏蔽層位於一透光薄膜之一表面,該透光薄膜與該偏光板貼合。

  12. 一種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包含:
     一顯示模組;
    一上偏光板,設置於該顯示模組之一上表面;
    一下偏光板,設置於該顯示模組之一下表面;
    一金屬網格線路,設置於該上偏光板或該下偏光板之至少一表面或內部,以架構形成一可視觸控區;
    複數個金屬引線,與該金屬網格線路設置於同一偏光板,且佈設於該可視觸控區之周邊以架構形成一周邊線路區,並與該金屬網格線路電性連接;以及
    一天線模組,與該金屬網格線路設置於同一偏光板,且設置於該周邊線路區,其中該天線模組與該複數個金屬引線相隔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更包括一玻璃蓋板,設置於該上偏光板之上方,其中該天線模組與該金屬網格線路係設置於該上偏光板與該玻璃蓋板之間,設置於該上偏光板與該顯示模組之間,或設置於該上偏光板之該內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更包括一背光模組,設置於該下偏光板之下方,其中該天線模組與該金屬網格線路係設置於該下偏光板與該背光模組之間,設置於該下偏光板與該顯示模組之間,或設置於該下偏光板之該內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上偏光板與該下偏光板分別包含依序層疊設置之一上透光薄膜、一偏光膜以及一下透光薄膜,其中該金屬網格線路包括一感應電極以及一發射電極,其中該感應電極與該發射電極係相互隔離,且分別設置於該上透光薄膜之一上表面、該上透光薄膜之一下表面、該偏光膜之一上表面、該偏光膜之一下表面、該下透光薄膜之一上表面,或該下透光薄膜之一下表面其中之任一表面。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偏光板更包括一透光薄膜,貼合於該上透光薄膜之該上表面或該下透光薄膜之該下表面,其中該金屬網格線路之該感應電極與該發射電極之其中一者係設置於該透光薄膜。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天線模組包括一天線輻射體,該天線輻射體係與該感應電極與該發射電極之其中一者一次成型地設置於同一表面。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天線輻射體具有一饋點以及一接地點,分別與一電路板之一第一導接元件以及一第二導接元件接觸與導通,其中該天線輻射體之該饋點與該接地點分別設置一第一導電保護層以及一第二導電保護層。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天線模組包括:
    一天線輻射體,設置於該上偏光板;
    一薄型饋線,設置於該上偏光板之該周邊線路區,其中該薄型饋線之一端連接於該天線輻射體,且該薄型饋線之另一端連接於該上偏光板之一排線連接部;以及
    一金屬屏蔽元件,與該薄型饋線相隔離,且環設與包覆該薄型饋線。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其中該金屬屏蔽元件包括一第一屏蔽金屬層、一第二屏蔽金屬層,一第三屏蔽金屬層以及一第四屏蔽金屬層,其中該薄型饋線、該第二金屬屏蔽層與該第三金屬屏蔽層位於該上偏光板之同一表面,該第四金屬屏蔽層位於該上偏光板之另一表面,該第一金屬屏蔽層位於一透光薄膜之一表面,該透光薄膜與該上偏光板貼合。
TW104128388A 2015-08-28 2015-08-28 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 TW2017090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28388A TW201709034A (zh) 2015-08-28 2015-08-28 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28388A TW201709034A (zh) 2015-08-28 2015-08-28 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9034A true TW201709034A (zh) 2017-03-01

Family

ID=58774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8388A TW201709034A (zh) 2015-08-28 2015-08-28 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70903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32219A (zh) * 2020-01-17 2020-06-26 东风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带智能触控的内饰件
TWI727342B (zh) * 2018-07-10 2021-05-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無線訊號傳輸的顯示面板以及顯示裝置
US20220052438A1 (en) * 2019-04-30 2022-02-17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Electronic devic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7342B (zh) * 2018-07-10 2021-05-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無線訊號傳輸的顯示面板以及顯示裝置
US20220052438A1 (en) * 2019-04-30 2022-02-17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332219A (zh) * 2020-01-17 2020-06-26 东风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带智能触控的内饰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2091B (zh) 具透明天線之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CN109426395B (zh) 输入感测单元及具有其的显示设备
US9270267B2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6484162A (zh) 具天线模块的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
US9164639B2 (en) Touch panel
US9429988B2 (en) Touch screen panel
TW201709032A (zh) 具天線模組之金屬網格觸控薄膜及內嵌式觸控顯示模組
US20170083153A1 (en) Touch panel with antenna structure
US20150092120A1 (en) Touch panel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04965375U (zh) 具天线模块的金属网格触控薄膜及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
US1116964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1427472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201712493A (zh) 具天線之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TW201709034A (zh) 具天線模組之內嵌式觸控顯示裝置
TW202213298A (zh) 顯示器模組
TWM514605U (zh) 具天線模組之金屬網格觸控薄膜及內嵌式觸控顯示模組
US11010001B2 (en) Touch substrat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TW201610772A (zh) 觸控面板
US11573668B2 (en) Touch-sensing panel
WO2021031806A1 (zh) 指纹传感器、显示组件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917962B (zh) 触控面板
US20150077648A1 (en) Touch panel
JP3221633U (ja) 複合式透明タッチパネル
TWI531945B (zh) 觸控顯示裝置及觸控裝置
CN218004309U (zh) 显示设备和包括其的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