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02490A - 流體壓缸 - Google Patents

流體壓缸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02490A
TW201702490A TW105111611A TW105111611A TW201702490A TW 201702490 A TW201702490 A TW 201702490A TW 105111611 A TW105111611 A TW 105111611A TW 105111611 A TW105111611 A TW 105111611A TW 201702490 A TW201702490 A TW 20170249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fluid pressure
cylinder tube
disposed
pressure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16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21782B (zh
Inventor
小嶋裕輔
Original Assignee
Smc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c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Smc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2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2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17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178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5/00Fluid-actuated devices for displacing a member from one position to another; Gearing associated therewith
    • F15B15/08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tor unit
    • F15B15/14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tor unit of the straight-cylinder type
    • F15B15/1423Component par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5B15/1438Cylinder to end cap assembl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5/00Fluid-actuated devices for displacing a member from one position to another; Gearing associated therewith
    • F15B15/08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tor unit
    • F15B15/14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tor unit of the straight-cylinder type
    • F15B15/1423Component par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5B15/1428Cyli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5/00Fluid-actuated devices for displacing a member from one position to another; Gearing associated therewith
    • F15B15/08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tor unit
    • F15B15/14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tor unit of the straight-cylinder type
    • F15B15/149Fluid interconnections, e.g. fluid connectors, pass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5/00Fluid-actuated devices for displacing a member from one position to another; Gearing associated therewith
    • F15B15/08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tor unit
    • F15B15/14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tor unit of the straight-cylinder type
    • F15B15/1423Component par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5B15/1433End ca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5/00Fluid-actuated devices for displacing a member from one position to another; Gearing associated therewith
    • F15B15/20Other details, e.g. assembly with regulating devices
    • F15B15/22Other details, e.g. assembly with regulating devices for accelerating or decelerating the stroke
    • F15B15/226Other details, e.g. assembly with regulating devices for accelerating or decelerating the stroke having elastic elements, e.g. springs, rubber p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70Output members, e.g. hydraulic motors or cylinders or control therefor
    • F15B2211/705Output members, e.g. hydraulic motors or cylinders or control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output members or actuators
    • F15B2211/7051Linear output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tuator (AREA)

Abstract

在流體壓缸(10)中,柱狀本體(24a、24b)係連接至缸管(12)之兩末端,且閂鎖環圈(50)係以可卸離的方式安置在該柱狀本體(24a、24b)的內部中。被容納在該缸管(12)中之頭蓋(14)與桿蓋(16)係藉由該閂鎖環圈(50)固定。徑向朝內凹入之凹口(36、58)係分別設置在該頭蓋(14)及該桿蓋(16)之外周表面上。第一及第二流體埠口(38、60)係分別地在該凹口(36、58)中敞開,且經由該第一及第二流體埠口(38、60)來供應及排出壓力流體。

Description

流體壓缸
本發明係關於流體壓缸,其中活塞在壓力流體之供應下係沿著軸向方向位移。
在此之前,就用於輸送工件之構件而言,一直以來使用的是例如流體壓缸,其具有在壓力流體之供應下位移之活塞。例如,如在日本先行公開專利公告第2014-129853號(專利文獻1)中揭示,在流體壓缸中,頭蓋及桿蓋皆被安置在缸管之兩個末端上,活塞被可位移地安置在缸管之內部中,及連接至活塞之活塞桿透過桿蓋而可位移地支撐。此外,在頭蓋及桿蓋之外周表面上,埠口被形成為分別用於供應及排出壓力流體,且該埠口相對於缸管之外周表面而徑向朝外突出。
再者,依照日本先行公開專利公告第2000-337312號(專利文獻2)之流體壓缸,頭蓋及桿蓋係相對於缸管之兩個末端藉由螺合分別地連接。
儘管近來希望可以減小此流體壓缸之尺寸,就依照上述專利文獻1之流體壓缸而言,由於各自埠 口相對於缸管徑向朝外突出,因此該流體壓缸之直徑尺寸在尺寸上會增加。
再者,就依照專利文獻2之流體壓缸,由於其需要母螺紋部分被安置在該缸管之兩末端上,且在頭蓋及桿蓋之外周表面上分別需提供公螺紋部分達預定長度,因此該流體壓缸之長度方向尺寸在尺寸上會因母螺紋部分及公螺紋部分之長度而變得較大。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係要提供一種流體壓缸,其中蓋構件可以容易地被附接/卸離,而流體壓缸在軸向方向與徑向方向上之尺寸可在尺寸上保持較小。
本發明之特徵在於一種流體壓缸,其包含:柱狀缸管,在其內部中包括橫截面呈圓形之缸腔室;蓋構件,其形成有對應於該缸腔室之圓形形狀橫截面且其被安裝在該缸管之末端;及活塞,其被安置成可沿著該缸腔室位移,其中:一對埠口被設置在比該缸管之外周表面還靠徑向內側上,壓力流體可經由其供應及排出;且被組構成將該蓋構件閂鎖在軸向方向之閂鎖構件係安置在該缸管之該末端中,該閂鎖構件係相對於該缸管而被卡合且由在徑向方向上具有彈力之環圈所構成,且該蓋構件係藉由該環圈相對於該缸管之附接及卸離而相對於該缸管可附接及可卸離。
依照本發明,在該流體壓缸中,該對埠口係被設置在比該缸管之外周側還靠徑向內側上,而壓力流 體經由該對埠口來供應及排出,且被組構成將該蓋構件閂鎖在軸向方向之閂鎖構件係安置在該缸管之該末端中,該閂鎖構件係相對於該缸管而被卡合且由在徑向方向上具有彈力之環圈所構成,其中該蓋構件係藉由該環圈相對於該缸管之附接及卸離而相對於該缸管可附接及可卸離。
因此,由於當配件連接至被配置在該缸管之徑向朝內側上之埠口時,此配件或類似物在徑向方向上向外突出的量相較於習知流體壓缸可被抑制,因此可減小該流體壓缸在徑向方向上的尺寸。再者,藉由將該蓋構件構造成可藉由閂鎖構件而被固定在該缸管之末端上,相較於其中該蓋構件藉由螺合而相對於缸管被固定的習知流體壓缸,由於不需要針對螺紋構件或類似物來進行此螺合,所以該流體壓缸可因為不存在此螺紋構件而減小在軸向方向上的尺寸。再者,由於該蓋構件係藉由該閂鎖構件相對於缸管被固定,且其固定狀態可藉由移除用作為閂鎖構件之該環圈而被容易地釋放,相較於其中該蓋構件相對於缸管被螺合的習知流體壓缸,該蓋構件相對於該缸管之附接及卸離操作可更容易地被執行。
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的目的、特徵及優點將可從以下說明並配合隨附圖式來獲得更深入的瞭解,其中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係藉由繪示性實例被展示於隨附圖式中。
10、100、150、200‧‧‧流體壓缸
12、106、152‧‧‧缸管
14、102、158、202‧‧‧頭蓋
16、104‧‧‧桿蓋
18‧‧‧活塞
20‧‧‧活塞桿
22‧‧‧缸腔室
24a、24b‧‧‧柱狀本體
26‧‧‧卡合溝槽
28‧‧‧孔
30‧‧‧旋轉防止螺絲
36、58‧‧‧凹口
38、110、204‧‧‧第一流體埠口
40‧‧‧第一連通孔
46‧‧‧第一阻尼器
42a、42b、164‧‧‧埠口孔
50‧‧‧閂鎖環圈
60、140、206‧‧‧第二流體埠口
74‧‧‧輔助具孔
108、154‧‧‧第一埠口構件
112‧‧‧第一凸柱構件
120‧‧‧主體部分
122‧‧‧支架部分
128‧‧‧圓周壁部分
130‧‧‧第二凸柱構件
138、156‧‧‧第二埠口構件
166‧‧‧通道構件
208‧‧‧埠口構件
224‧‧‧附接件
226‧‧‧緊固螺栓
234‧‧‧第一螺栓孔
236‧‧‧第二螺栓孔
238a、238b‧‧‧插入部分
240a、240b‧‧‧螺紋部分
242‧‧‧固定螺栓
244‧‧‧緊固部分
第1圖係依照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流體壓缸之整體橫截面視圖;第2A圖係一放大橫截面視圖,其展示在第1圖之流體壓缸中之頭蓋附近;第2B圖係一前視圖,其中頭蓋係從軸向方向觀察;第3A圖係一放大橫截面視圖,其展示在第1圖之流體壓缸中之桿蓋附近;第3B圖係一前視圖,其中桿蓋係從軸向方向觀察;第4圖係依照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流體壓缸之整體橫截面視圖;第5A圖係一放大橫截面視圖,其展示在第4圖之流體壓缸中之頭蓋附近;第5B圖係一前視圖,其中頭蓋係從軸向方向觀察;第6A圖係一放大橫截面視圖,其展示在第4圖之流體壓缸中之桿蓋附近;第6B圖係一前視圖,其中桿蓋係從軸向方向觀察;第7圖係第4圖之流體壓缸之分解透視圖;第8圖係依照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流體壓缸之整體橫截面視圖;第9圖係第8圖中所示之流體壓缸之外部透視圖;第10圖係第9圖中所示之流體壓缸之分解透視圖;第11圖係沿著第8圖之線XI-XI所取得之橫截面視圖;第12圖係依照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流體壓缸之整 體橫截面視圖;第13圖係沿著第12圖之線XIII-XIII所取得之橫截面視圖;第14圖係一外部透視圖,其展示用於附接第1圖之流體壓缸至另一構件之附接件被安裝至其上之狀態;第15圖係部分分解透視圖,其展示附接件係從第14圖之流體壓缸移除之狀態;第16圖係一前視圖,其中第14圖之流體壓缸係從附接側觀看;第17圖係一外部透視圖,其展示組裝之前第14圖之流體壓缸被固定至配置在流體壓缸下面之另一構件情況下之狀態;第18圖係第17圖之流體壓缸被固定之狀態之橫截面視圖;第19圖係一外部透視圖,其展示組裝之前第14圖之流體壓缸被固定至配置在流體壓缸側上之另一構件情況下之狀態;第20圖係第19圖之流體壓缸被固定之狀態之橫截面視圖。
如第1圖所示,流體壓缸10包括:柱狀缸管12;頭蓋(蓋構件)14,其安裝在缸管12之一末端中;桿蓋(蓋構件)16,其安裝在缸管12之另一末端中;活塞18,其係在缸管12之內部被可位移地安置;及活塞桿20,其 係連接至活塞18。
例如,缸管12係由金屬材料(諸如不銹鋼或類似物)所形成,而且係由在軸向方向(箭頭方向A及B)上以固定橫截面面積延伸之管狀本體所構成,且在其內部中係形成有缸腔室22,活塞18及活塞桿20被容納於該缸腔室22中。再者,大於缸管12之直徑之柱狀本體24a、24b係分別地連接至缸管12之兩個末端。
如第1、2A及3A圖所示,例如,柱狀本體24a、24b係由金屬材料(諸如不銹鋼或類似物)形成具有圓形形狀橫截面,並且沿著軸向方向具有預定寬度。此外,在柱狀本體24a、24b中,其末端之內部圓周表面係在靠抵缸管12之外周表面的狀態下藉由焊接而分別地被結合。更具體言之,柱狀本體24a、24b之部分相對於缸管12之兩個末端係以在軸向方向上(箭頭方向A及B)重疊的方式被安置,且缸管12之相對向末端係藉由將柱狀本體24a、24b相對於缸管12之直徑方向安置在外側上而形成階梯形狀,其中,該柱狀本體24a、24b係在直徑上擴展。
此外,徑向朝外凹入之環形卡合溝槽26係形成在柱狀本體24a、24b之內周表面上,且稍後描述之閂鎖環圈50會分別地卡合於其中。
再者,在卡合溝槽26及供缸管12連接之連接位置之間之徑向地貫穿之孔28係形成於柱狀本體24a、24b中。旋轉防止螺絲(銷構件)30從孔28中之外周側螺合,且分別卡合於形成在頭蓋14之及桿蓋16之外周表面 之螺孔32中。因此,柱狀本體24a、24b分別地相對於頭蓋14及桿蓋16之旋轉位移係被限制。
換言之,旋轉防止螺絲30係作為用於限制柱狀本體24a、24b相對於頭蓋14及桿蓋16之旋轉位移之旋轉防止構件。
例如,如第1到2B圖所示,頭蓋14由金屬材料(諸如不銹鋼或類似物)形成為圓形形狀的橫截面,且被插入至缸管12及柱狀本體24a之內部中。
頭蓋14之外周表面被形成為階梯形狀,使得其另一端側(朝箭頭方向B)在直徑上稍微擴展,並且藉由缸管12之一末端靠抵階狀部分34,實施缸管12相對於頭蓋14在軸向方向(箭頭方向B)上之定位,同時使形成有較大直徑之另一端側(沿箭頭方向B)被柱狀本體24a所覆蓋。
在缸管12相對於頭蓋14被定位之狀態中,柱狀本體24a之一末端及頭蓋14之另一末端係實質上共面(見第2A圖)。
此外,凹口36(其係圓形形狀橫截面且係徑向朝內地凹入)係形成在頭蓋14之外周表面上之較小直徑位置處。在凹口36中,形成有可通過該凹口36供應及排出壓力流體之第一流體埠口38。該第一流體埠口38垂直於頭蓋14之軸向方向而徑向朝內地延伸,並且與形成於頭蓋14之中心之第一連通孔40連通。該凹口36通過埠口孔42a(其係形成於覆蓋頭蓋14之外周側之缸管12中)而曝露 至外周側。此外,配件44(雙點虛線形狀)通過埠口孔42a而連接至第一流體埠口38(壓力流體通過管路而被供應至該第一流體埠口或從該第一流體埠口排出)。
第一連通孔40在頭蓋14之其中一末端之中心形成開口而面對缸管12側(箭頭方向A)。同時藉此,在缸腔室22側之第一連通孔40之一末端(箭頭方向)沿直徑擴展,且第一阻尼器46係安裝在其內部中。例如,第一阻尼器46係由彈性材料形成為環圈形狀,且被安置成使其末端相對於頭蓋14之末端朝向缸管12側(箭頭方向A)略微突出。
在另一方面,環形凹口48a(其徑向外側在軸向方向(箭頭方向A)凹入)係形成於頭蓋14之另一末端上。環形凹口48a之外周側係被柱狀本體24a所覆蓋,同時閂鎖環圈50被固持在環形凹口48a中。再者,多個(例如四個)第一附接孔52(沿著軸向方向(箭頭方向A)在多於環形凹口48a之內部圓周側上之位置處延伸)係形成於頭蓋14之另一末端中。流體壓缸10可以藉由相對於第一附接孔52插入已穿過另一裝置或類似物之附接螺栓(未圖示)之螺合而適當地固定在定位。再者,例如,如第2B圖所示,第一附接孔52在通過頭蓋14之中心之直徑上彼此以相等間隔分離而被安置。
再者,插入通過柱狀本體24a之旋轉防止螺絲30被螺合至形成在頭蓋14之外周表面中之螺孔32中,藉此限制在頭蓋14及柱狀本體24a與缸管12之間造成相 對旋轉位移之狀態。
例如,如第1、3A到3B圖所示,桿蓋16由金屬材料(諸如不銹鋼或類似物)形成為圓形形狀的橫截面,且被插入至缸管12及柱狀本體24b之內部中。
桿蓋16之外周表面(以相同於頭蓋14之方式)形成為階梯形狀,使得其另一端側(朝箭頭方向A)沿著直徑稍微擴展,並且藉由缸管12之另一末端靠抵階狀部分56,實施缸管12相對於桿蓋16在軸向方向(箭頭方向A)上之定位,同時使形成有較大直徑之另一端側(沿箭頭方向A)被柱狀本體24b所覆蓋。
在缸管12相對於桿蓋16被定位之狀態中,柱狀本體24b之一末端及桿蓋16之另一末端係實質上共面(見第3A圖)。
此外,凹口58(其係在較小直徑位置處之圓形形狀橫截面且係徑向朝內地凹入)係形成在桿蓋16之外周表面上。在凹口58中,形成可通過該凹口58供應及排出壓力流體之第二流體埠口60。第二流體埠口60垂直於桿蓋16之軸向方向而徑向朝內延伸,並且與桿孔62及第二連通孔64連通,該第二連通孔64係形成於桿蓋16之中心。
凹口58透過埠口孔42b(其係形成於覆蓋桿蓋16之外周側之缸管12中)而曝露至外周側。此外,配件44(雙點虛線形狀)係透過埠口孔42b連接至第二流體埠口60,壓力流體通過管路被供應至該第二流體埠口或從該第 二流體埠口排出。
第二連通孔64在桿蓋16之其中一末端之中心形成開口而面對缸管12側(箭頭方向B),此外,沿著軸向方向(箭頭方向A及B)貫穿之桿孔62係形成於第二連通孔64之中心。此外,在缸腔室22側(沿箭頭方向B)之第二連通孔64之一末端在直徑上擴展,且第二阻尼器66被安裝在其內部中。例如,第二阻尼器66係由彈性材料形成為環圈形狀,且被安置成使其末端相對於桿蓋16之末端朝向缸管12側(箭頭方向B)略微突出。
桿襯墊68及軸襯70透過在桿孔62中之環形溝槽被安置,並且分別藉由沿著活塞桿20之外周表面滑動,防止在活塞桿20及桿蓋16之間的壓力流體洩漏,同時,活塞桿20沿著軸向方向(箭頭方向A及B)被導引。
在另一方面,環形凹口48b(其直徑外側在軸向方向上(朝箭頭方向B)凹入)係形成於桿蓋16之另一末端上。環形凹口48b之外周側係被柱狀本體24b所覆蓋,同時使閂鎖環圈50被固持在環形凹口48b中。
再者,多個(例如四個)第二附接孔72(沿著軸向方向(箭頭方向B)在多於環形凹口48b之內部圓周側上之位置處延伸)係形成於桿蓋16之另一末端中。流體壓缸10可以藉由相對於第二附接孔72插入已通過另一裝置或類似物之附接螺栓(未圖示)之螺合而適當地固定在定位。再者,例如,如第3B圖所示,第二附接孔72在通過桿蓋16之中心之直徑上彼此以相等間隔分離而被安置。
再者,插入通過柱狀本體24b之旋轉防止螺絲30被螺合至形成在桿蓋16之外周表面中之螺孔32中,藉此限制在桿蓋16及柱狀本體24b與缸管12之間造成相對旋轉位移之狀態。
例如,閂鎖環圈50實質上係由金屬材料形成C形狀橫截面,且分別被安裝在由柱狀本體24a、24b所形成之卡合溝槽26中。閂鎖環圈50形成之形狀係對應於卡合溝槽26並且具有彈力以便徑向朝外擴展。同時,分別在其敞開末端上徑向朝內地擴展之位置處形成輔助具孔(jig hole)74。
此外,藉由被插入至該對輔助具孔74中的未圖示之輔助具,並且藉由使具有輔助具孔74之擴展部分朝彼此互相接近之方向位移,可令閂鎖環圈50彈性地及徑向向內變形來抵抗閂鎖環圈50之彈力。
在頭蓋14及桿蓋16被插入通過柱狀本體24a、24b及缸管12之內部且缸管12之一末端及另一末端被放置與階狀部分34、56靠抵並且定位在軸向方向上的狀態中,閂鎖環圈50分別被卡合至柱狀本體24a、24b之卡合溝槽26中。因此,閂鎖環圈50靠抵頭蓋14及桿蓋16之環形凹口48a、48b之壁表面,且限制頭蓋14及桿蓋16從柱狀本體24a、24b之敞開端側脫離。
換言之,閂鎖環圈50可相對於缸管12作為用於固定頭蓋14及桿蓋16之閂鎖構件。
如第1及2A圖所示,活塞18係形成圓形 形狀橫截面,並且與欲分別通過活塞18之外周表面上之環形溝槽安置之活塞襯墊76、磁鐵78及耐磨環圈80一起沿著軸向方向(沿箭頭方向A及B)可位移地容納於缸腔室22中。此外,活塞桿20之一末端(其係插入通過活塞18之中心部分)係藉由捻縫(caulking)而整體地與活塞18連接。
此外,藉由將活塞襯墊76放置成與缸管12之內周表面靠抵,而防止在活塞18及缸管12之間的壓力流體洩漏,且藉由令耐磨環圈80靠抵缸管12之內周表面,使得活塞18沿著軸向方向被導引。再者,磁鐵78之磁性係藉由設置於缸管12之外側上之位置偵測感測器來偵測,藉此可以偵測活塞18在缸管12之內部之位置。
活塞桿20係由在軸向方向(箭頭方向A及B)上具有預定長度之軸桿所構成。活塞桿20之一末端係連接至活塞18之中心,而其另一末端通過桿蓋16之桿孔62突出至流體壓缸10之外部。
依照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流體壓缸10基本上係如上述所建構。接著,將參考第1及2A圖來描述頭蓋14相對於缸管12裝配的情況。
由於相對於缸管12之桿蓋16之組裝大致上係相同於頭蓋14之情況,因此將省略桿蓋16之情況之詳細說明。
首先,頭蓋14從一端側(沿箭頭方向B)被插入至敞開之缸管12之內部中,並且透過其階狀部分34靠抵缸管12之一末端,將產生一定位狀態,其中頭蓋14 朝向缸管12之另一端側(沿箭頭方向A)之進一步移動係被限制。在該定位狀態中,提供了頭蓋14之環形凹口48a係被柱狀本體24a所覆蓋之狀態。
接著,透過被插入至該對輔助具孔74中之未圖示輔助具,在閂鎖環圈50徑向朝內彈性變形之狀態中,頭蓋14被插入至環形凹口48a中,且在其一部分被插入至卡合溝槽26中之狀態中,釋放輔助具之變形狀態。因此,閂鎖環圈50藉由其彈性在直徑上擴展並且與卡合溝槽26卡合,藉此造成頭蓋14在遠離缸管12之方向(沿箭頭方向B)上之移動係受到閂鎖環圈50(其係與柱狀本體24a卡合)所限制之狀態。
更具體言之,由於藉由階狀部分34相對於缸管12之靠抵來限制頭蓋14朝向桿蓋16側(沿箭頭方向A)之移動,且由於藉由閂鎖環圈50限制其在一方向上移動遠離桿蓋16(沿箭頭方向B),因此建立其中頭蓋14相對於缸管12之末端在軸向方向(箭頭方向A及B)上之位移被限制之固定狀態。
最後,頭蓋14之螺孔32及柱狀本體24a之孔28被放置成匹配關係,並且藉由旋轉防止螺絲30從外周側之插入及螺紋旋轉,限制頭蓋14相對於柱狀本體24a及缸管12之旋轉。換言之,透過旋轉防止螺絲30,頭蓋14相對於柱狀本體24a在圓周方向上被定位。因此,在缸管12之外周表面上敞開之埠口孔42a被定位成面對第一流體埠口38。
因此,完成頭蓋14相對於缸管12之一末端之組裝。
在另一方面,在頭蓋14欲從缸管12移除之情況中,首先,旋轉該旋轉防止螺絲30且從頭蓋14及柱狀本體24a取出該旋轉防止螺絲30。同時藉此,使用未圖示之輔助具,使閂鎖環圈50徑向朝內彈性變形,並且從卡合溝槽26取出。由於如此,頭蓋14從其相對於缸管12之固定狀態被釋放,藉此頭蓋14可以被移動並且在一方向(箭頭方向B)上被取出而與缸管12分離。
接著,將說明如上述被裝配之流體壓缸10之操作。第1圖所示之狀態(其中活塞18移動至頭蓋14側(沿箭頭方向B))將被描述為初始狀態。
首先,壓力流體從未圖示之壓力流體供應源被供應至第一流體埠口38。在此情況中,第二流體埠口60在未圖示之切換閥之切換動作下預先處在敞開至空氣之狀態中。因此,壓力流體從第一流體埠口38被供應至第一連通孔40,且藉由從第一連通孔40供應至缸腔室22中之壓力流體,活塞18被按壓朝向桿蓋16側(沿箭頭方向A)。此外,在活塞18之位移動作下,活塞桿20與活塞18一起位移,且藉由活塞18進入靠抵第二阻尼器66而到達位移末端位置。
接著,在活塞18欲在相反方向上(沿箭頭方向B)被位移的情況中,壓力流體被供應至第二流體埠口60,同時使第一流體埠口38在未圖示之切換閥之切換動作 下敞開至空氣。此外,壓力流體從第二流體埠口60通過第二連通孔64供應至缸腔室22中,因此活塞18係藉由供應至缸腔室22之壓力流體被按壓朝向頭蓋14側(沿箭頭方向B)。
因此,在活塞18之位移動作下,活塞桿20係與活塞18一起位移,且藉由活塞18進入靠抵頭蓋14之第一阻尼器46來回復到初始位置(見第1圖)。
依上述方式,依照第一實施例,在流體壓缸10中,提供相對於頭蓋14及桿蓋16之外周表面而徑向朝內凹入之凹口36、58,且第一及第二流體埠口38、60在凹口36、58內側敞開。因此,可以抑制連接至第一及第二流體埠口38、60之配件44及管路等等突出的量。因此,相較於相對於缸管12而徑向向外突出之埠口之習知流體壓缸,流體壓缸10可以在徑向方向上減少尺寸,且流體壓缸10之外周側上之空間可以被有效地利用。
再者,提供頭蓋14及桿蓋16能夠藉由閂鎖環圈50被固定之結構,其中,該閂鎖環圈50可以相對於被設置在缸管12之兩個末端上之柱狀本體24a、24b而被卡合。因此,相較於其中頭蓋及桿蓋相對於缸管之兩個末端被螺合附接之習知流體壓缸,由於不需要為了在缸管12與頭蓋14及桿蓋16之間之彼此螺合而分別設置螺紋部分,因此,流體壓缸10在軸向方向上之縱向尺寸在尺寸上可以顯著地被減少。
再者,相較於習知流體壓缸(其中頭蓋及桿 蓋藉由相對於缸管之兩個末端被螺合而連接),頭蓋14及桿蓋16相對於缸管12之附接及脫離的操作可以藉由閂鎖環圈50之安裝及移除而容易地、簡單地執行。
接著,第4圖至第7圖展示依照第二實施例之流體壓缸100。相同於那些上述依照第一實施例之流體壓缸10之組構元件係以相同的元件符號來表示,並且省略此特徵之詳細說明。
依照第二實施例之流體壓缸100與依照第一實施例之流體壓缸10之不同處在於頭蓋102及桿蓋104係由板構件所形成。
如第4至6B圖所示,流體壓缸100包含:板形頭蓋102,其封閉缸管106之一末端;及柱狀形桿蓋104,其封閉缸管106之另一末端。
頭蓋102被安置在缸管106之一末端之內部,且埠口孔42a在從缸管106之一末端分隔一預定距離之另一端側(沿箭頭方向A)之外周表面上敞開。在缸管106之內部中,面朝向埠口孔42a之第一埠口構件108係藉由焊接或類似方法被固定。第一埠口構件108在內部中包括具有刻在其上之螺紋之第一流體埠口110,及連接至第一埠口構件108之配件44(雙點虛線形狀)。更具體言之,第一埠口構件108被安置成相對於缸管106徑向朝內突出。
同時,在缸管106之另一末端上(其中桿蓋104被安置在其內部),柱狀本體24b被焊接在其外周表面上,同時使埠口孔142在相對於柱狀本體24b之一末端之 缸管106之一端側(沿箭頭方向B)上之位置處敞開。
例如,頭蓋102係由金屬材料(諸如不銹鋼或類似物)所形成具有固定厚度之圓盤形狀,該頭蓋102被插入至缸管106之一末端中,並且藉由焊接或類似方法而固定至缸管106。再者,在頭蓋102上,多個(例如四個)第一凸柱構件112被設置在相對於頭蓋102之中心之預定直徑上之位置處。
形成柱狀形狀之第一凸柱構件112具有形成在其內部中之螺孔114,且該第一凸柱構件112被插入至形成在頭蓋102中之孔116中。第一凸柱構件112之末端藉由焊接或類似方法被固定成與頭蓋102之端部表面形成共面狀態。更具體言之,第一凸柱構件112被安置成相對於頭蓋102朝向缸管106側(沿箭頭方向A)突出。
再者,由彈性材料(諸如橡膠或類似物)所製成之第一阻尼器118被分別安置在第一凸柱構件112之另一末端上,並且配置成面對缸腔室22。
此外,第一凸柱構件112之螺孔114作為附接孔,其在流體壓缸100被固定至另一裝置或類似物時被使用。
桿蓋104包括:主體部分120,其例如係由金屬材料(諸如不銹鋼或類似物)所形成且具有U形狀橫截面;及圓柱形狀支架部分122,其設置於主體部分120之中心。主體部分120具有形成在基座部分124(其係形成為圓盤形狀)之中心之桿孔126且活塞桿20可被插入穿過該 桿孔。支架部分122之一末端係藉由焊接或類似方法結合以便與桿孔126同軸。更具體言之,支架部分122實質上被形成與圓周壁部分128平行,該圓周壁部分128從在主體部分120中之基座部分124之外部邊緣沿軸向方向延伸。
再者,多個(例如四個)第二凸柱構件130被設置在主體部分120之基座部分124上之桿孔126之大約預定直徑中心上之位置處。
形成柱狀形狀之第二凸柱構件130具有形成在其內部中之螺孔114,且該第二凸柱構件130被插入至形成在桿蓋104中之孔132中。第二凸柱構件130之末端藉由焊接等等被固定成與桿蓋104之端部表面形成共面狀態。更具體言之,第二凸柱構件130被安置成相對於桿蓋104朝向缸管106側(再箭頭方向B上)突出。
再者,由彈性材料(諸如橡膠或類似物)所製成之第二阻尼器134被分別安置在第二凸柱構件130之另一末端上,並且配置成面對缸腔室22。
此外,第二凸柱構件130之螺孔114作為附接孔,其在流體壓缸100被固定至另一裝置或類似物時被使用。
再者,主體部分120上之圓周壁部分128被容納成能夠沿著柱狀本體24b之內周表面滑動,並且藉由靠抵在被設置在柱狀本體24b之內周表面上之密封環圈136而防止在缸管106及桿蓋104之間有壓力流體洩露通過。
第二埠口構件138被安置成在圓周壁部分128上沿徑向方向貫穿。第二埠口構件138相對於圓周壁部分128不會徑向朝外突出,並且藉由焊接或類似方法而被整體固定成徑向朝內突出之狀態。
第二埠口構件138在其內部中包括一第二流體埠口140,在該第二流體埠口140上刻有螺紋,且在桿蓋104被安置在缸管106之內部中之狀態中,第二埠口構件138配置成面對柱狀本體24b之埠口孔142,且配件44穿過埠口孔142連接至第二流體埠口140。再者,該配件44透過埠口孔142連接至第二埠口構件138,藉此限制在桿蓋104及柱狀本體24b之間的相對旋轉位移。
在另一方面,在支架部分122之內部中,桿襯墊68及軸襯70沿著軸向方向被安置。
此外,桿蓋104被插入至柱狀本體24b之內部中,且藉由圓周壁部分128之末端靠抵缸管106之另一末端而處在被軸向定位之狀態中,且藉由閂鎖環圈50被卡合在柱狀本體24b之卡合溝槽26中,閂鎖環圈50靠抵桿蓋104之基座部分124,且限制桿蓋104從柱狀本體24b之敞開端側之脫離。
因為依照第二實施例之流體壓缸100之操作係相同於依照第一實施例之流體壓缸10之操作,因此省略此操作之詳細說明。
如上所述,就依照第二實施例之流體壓缸100而言,藉由被安置在缸管106之兩個末端上由板構件 所形成之頭蓋102及桿蓋104與其中頭蓋及桿蓋藉由相對於缸管之兩個末端被螺合而附接之習知流體壓缸相比,不需要分別針對在缸管106及頭蓋102及桿蓋104之間之相互螺合之目的來設置螺紋部分。因此,流體壓缸100在軸向方向上之縱向尺寸可以縮減尺寸。
再者,藉由供壓力流體供應及排出之第一及第二埠口構件108、138被安置在缸管106之內部圓周側上,相較於其中該埠口相對於缸管徑向朝外突出之習知流體壓缸,流體壓缸100之直徑尺寸可以被製造成較小尺寸。
再者,相較於習知流體壓缸(其中桿蓋藉由螺合於缸管而連接),桿蓋104相對於缸管106之附接及脫離的操作可以僅藉由閂鎖環圈50之安裝及移除而容易地、簡單地被執行。再者,就上述流體壓缸100而言,儘管提供的是僅有桿蓋104相對於缸管106可附接及可卸離之組構(亦藉由在頭蓋102側設置閂鎖環圈50),但亦可提供頭蓋102相對於缸管106可附接及可卸離之組構。
再者,由於頭蓋102及桿蓋104係由具有預定厚度之板構件所形成,相較於依照第一實施例之流體壓缸10,亦可在重量上達到顯著的減少。
接著,第8圖至第11圖展示依照第三實施例之流體壓缸150。相同於那些上述依照第一及第二實施例之流體壓缸10及100之組構元件係以相同的元件符號來表示,並且省略此特徵之詳細說明。
如第8圖所示,依照第三實施例之流體壓缸 150與依照第二實施例之流體壓缸100之不同處在於延伸在缸管152之軸向方向上之第一及第二埠口構件154、156分別被設置在頭蓋(蓋構件)158之末端部分。
如第8至10圖所示,在流體壓缸150中,缸管152之一末端係藉由板形頭蓋158密封,且在軸向方向上貫穿之第一連通孔160被形成於缸管152之中心,同時使第一埠口構件154被設置成與第一連通孔160連通。
第一埠口構件154係形成柱狀形狀且沿著缸管152之軸向方向(箭頭方向A及B)被安置,第一埠口構件154之一末端藉由焊接或類似方法固定至頭蓋158之端部表面。此外,配件44(雙點虛線形狀)係連接至第一埠口構件154(壓力流體透過管路而被供應至該第一埠口構件或從該第一埠口構件排出),且第一埠口構件154通過第一連通孔160與缸腔室22連通。
再者,在圓盤形狀頭蓋158之外部邊緣之附近中,第二埠口構件156被安置成沿著缸管152之軸向方向延伸,而第二埠口構件156之一末端藉由焊接或類似方法而被固定至頭蓋158之端部表面。更具體言之,第一及第二埠口構件154、156實質上平行安置在頭蓋158上,且被安置成在遠離頭蓋158之方向(箭頭方向B)上以一預定高度突出。
第二埠口構件156被安置成超出缸管152之外周表面而徑向朝外突出,且在第二埠口構件156之末端(其係被固定至頭蓋158)之附近係形成徑向朝外貫穿之 穿孔162(見第8圖及第10圖)。該穿孔162在直徑內側上與用以供應及排出流體之第二埠口構件156之埠口孔164連通。
此外,在最大地被定位在第二埠口構件156之直徑外側上之第二埠口構件156之外部圓周位置處,通道構件166被安裝成與穿孔162形成覆蓋關係。
例如,通道構件166藉由衝壓模製板構件而形成具有拱形形狀橫截面,且具有沿著軸向方向(箭頭方向A及B)延伸之預定長度。此外,通道構件166之一末端藉由焊接或類似方法被固定成覆蓋第二埠口構件156之外周表面(與穿孔162成面對關係)之狀態。同時,通道構件166之另一末端藉由焊接或類似方法連接至被安置在桿蓋16側(沿箭頭方向A)上之柱狀本體24b之一位置。
再者,在通道構件166之一末端及另一末端之間的中間位置係藉由焊接或類似方法被附接成靠抵缸管152之外周表面之狀態。此外,如第8圖及第11圖所示,由通道構件166及缸管152之外周表面所圍繞之空間係構成可使壓力流體流動之流動路徑168。流動路徑168之一末端與第二埠口構件156之穿孔162連通,而另一末端通過在缸管152之外周表面敞開之第二連通孔170而與缸腔室22連通。
再者,在流動路徑168中,藉由沿著軸向方向(箭頭方向A及B)連續地焊接缸管152及通道構件166來維持氣密性,使得壓力流體不會洩漏至外部。
此外,如第11圖所示,通道構件166不會徑向朝外突出超過柱狀本體24b之外周表面,針對在流體壓缸150上之外部直徑而言其係最大的。更具體言之,藉由沿著在頭蓋158上之軸向方向設置第一及第二埠口構件154、156,可避免在徑向方向上增加尺寸而不需改變流體壓缸150之最大外直徑。
再者,例如,通道構件166相對於缸管152、第二埠口構件156及柱狀本體24b並不限於藉由焊接來固定,而是可藉由結合、熔接或類似方法被固定。
接著,將描述依照上述第三實施例之流體壓缸150之操作。第8圖所示之狀態(其中活塞18(沿箭頭方向B)被移動至頭蓋158側之最前面)將描述為初始狀態。
首先,壓力流體從未圖示之壓力流體供應源通過管路及配件44而被供應至第一埠口構件154。在此情況中,第二埠口構件156在未圖示之切換閥之切換動作下預先處在敞開至大氣之狀態。因此,壓力流體通過第一連通孔160並且從第一埠口構件154供應至缸腔室22,之後活塞18藉由壓力流體被按壓朝向桿蓋16側(沿箭頭方向A)。此外,在活塞18之位移動作下,活塞桿20與活塞18一起位移,且藉由活塞18進入靠抵第二阻尼器134而到達位移末端位置。
接著,在活塞18將朝相反方向(沿箭頭方向B)被位移的情況中,壓力流體被供應至第二埠口構件156,同時在未圖示之切換閥之切換動作下使第一埠口構件 154敞開至大氣。
此外,壓力流體通過穿孔162且從第二埠口構件156之埠口孔164流動至流動路徑168(其係形成於通道構件166之內部中)中,接著,在已經沿著流動路徑168流動至桿蓋16側(沿箭頭方向A)之後,壓力流體通過第二連通孔170並且供應至缸腔室22之內部。活塞18藉由被供應至缸腔室22中之壓力流體而被按壓朝向頭蓋158側(沿箭頭方向B)。
因此,在活塞18之位移動作下,活塞桿20係與活塞18一起位移,且藉由活塞18進入靠抵頭蓋158而回復到初始位置(見第8圖)。
如上所述,就依照第三實施例之流體壓缸150而言,通過第一及第二埠口構件154、156來供應及排出壓力流體之第一及第二埠口構件154、156係被安置在頭蓋158(其被設置於缸管152之一末端上)上,同時被安置成沿著缸管152之軸向方向(箭頭方向B)延伸。基於此一理由,第一及第二埠口構件154、156不會從具有最大外部直徑之柱狀本體24b之外周表面徑向朝外突出。再者,同時,連接至第一及第二埠口構件154、156之配件44及管路並不會被安置成徑向向外的配置佈局。
因此,流體壓缸150之直徑尺寸可以減少尺寸,且能使管路連接至安置在軸向方向上之第一及第二埠口構件154、156。因此,例如,在用於流體壓缸150之安裝環境中,即使在流體壓缸150之直徑外側上沒有可用空 間之餘量,仍可容易地配置及使用流體壓缸150。
再者,第一及第二埠口構件154、156不限於相對於頭蓋158固定之分離本體,如上述之流體壓缸150。例如,頭蓋158可被形成在軸向方向上(箭頭方向A及B)具有特定厚度,且第一及第二埠口構件(埠口孔)可沿著軸向方向被直接地形成於其中。
接著,第12圖至第13圖展示依照第四實施例之流體壓缸200。相同於那些上述依照第三實施例之流體壓缸150之組構元件係以相同的元件符號來表示,並且省略此特徵之詳細說明。
如第12圖及第13圖所示,依照第四實施例之流體壓缸200與依照第三實施例之流體壓缸150之不同處在於埠口構件208,該埠口構件208於其中具有相對於頭蓋202安置之第一及第二流體埠口204、206,且該第一及第二流體埠口204、206分別在實質上垂直流體壓缸200之軸向方向(箭頭方向A及B)之橫向方向上敞開。
例如,埠口構件208係形成矩形形狀橫截面的塊狀本體,其徑向延伸使得其一末端實質上配置於頭蓋202之中心,而另一末端配置在頭蓋202之外周側上,此外,塊狀本體之平面附接表面210藉由焊接或類似方法被固定成靠抵頭蓋202之端部表面的狀態。
再者,埠口構件208包括實質上相對於附接表面210垂直之一對平坦表面212a、212b(見第13圖),而第一及第二流體埠口204、206在平坦表面212a之其中一 者上敞開。第一流體埠口204被安置在埠口構件208之一端側上,且連接至與頭蓋202之第一連通孔160連通之第一連通通道214。第一連通通道214在垂直於埠口構件208之長度方向之方向上(箭頭方向A)延伸,並且形成在相同於第一連通孔160之軸線(例如同軸)上。
第二流體埠口206被安置在距第一流體埠口204一預定距離處之埠口構件208之另一端側上,並且與延伸至另一端側之第二連通通道216連通。
此外,埠口構件208之另一末端部分係形成有拱形形狀橫截面,且形成有拱形形狀橫截面之通道構件166被安裝於埠口構件208上以便覆蓋另一末端部分。以此方式,第二連通通道216之末端係受到通道構件166覆蓋,且與受到通道構件166及缸管152之外周表面所圍繞之流動路徑168連通。
配件44(雙點虛線形狀)係分別連接至來自垂直於埠口構件208之長度方向之旁路方向之第一及第二流體埠口204、206,且壓力流體通過管路被供應至流體埠口及從流體埠口排出。換言之,第一及第二流體埠口204、206在垂直於缸管152之軸向方向(箭頭方向A及B)之方向上敞開,並且沿著頭蓋202之徑向方向被平行安置。
因為依照第四實施例之流體壓缸200之操作係相同於依照第三實施例之流體壓缸150之操作,因此省略此操作之詳細說明。
如上所述,就依照第四實施例之流體壓缸 200而言,經由第一及第二流體埠口204、206來供應及排出壓力流體之第一及第二流體埠口204、206之埠口構件208被安置在頭蓋202上,該頭蓋202設置於缸管152之一末端上,且第一及第二流體埠口204、206在實質上垂直於缸管152之軸向方向(箭頭方向A及B)之埠口構件208之平坦表面212a上敞開。
因此,在流體壓缸200之徑向方向上,連接至第一及第二流體埠口204、206之配件44被安置在頭蓋202之中心附近,藉此可以抑制配件44在流體壓缸200上徑向朝外突出的量,且相較於上述流體壓缸150,可以抑制配件44及管路在軸向方向上突出的量。
因此,流體壓缸200可以在軸向方向(箭頭方向A及B)上減少尺寸,且能使第一及第二流體埠口204、206從缸管152之外周表面徑向朝內之位置處被連接。因此,例如,在用於流體壓缸200之安裝環境中,即使在流體壓缸200之外周側及軸向方向側上沒有可用空間之餘量,仍可以容易地配置及使用流體壓缸200。
再者,埠口構件208不限於係相對於頭蓋202被固定之分離本體,如上述之流體壓缸200。例如,頭蓋202可在軸向方向上(箭頭方向A及B)形成有特定厚度,且具有第一及第二流體埠口之埠口部分可沿著軸向方向被直接地形成於其中。
接著,將參考第14圖至第20圖來描述一情況,其中上述流體壓缸10、100、150、200附接於被安置 成大致上與軸向方向平行之其他構件E1、E2。例如,下文欲描述之流體壓缸220係大致上相同於依照第一實施例之流體壓缸10之結構。
如第14圖及第15圖所示,在流體壓缸220上,附接件(附接構件)224(具有可使活塞桿20插入穿過其中之穿孔222)被安裝在桿蓋16之一末端。
如第14圖至第20圖所示,該附接件224係由金屬材料形成且形成有矩形形狀橫截面之塊狀本體所構成,且實質上於其中心處,穿孔222從靠抵桿蓋16之一端部表面貫穿至其另一端部表面。從桿蓋16突出之活塞桿20被插入穿過該穿孔222。再者,在附接件224中,四個插入孔228(緊固螺栓226可被插入穿過)被形成在穿孔222周圍之隅角側上。該插入孔228包括形成於另一端部表面側(沿箭頭方向A)中之容納部分232,且緊固螺栓226之頭部部分230可被容納於其中。
此外,在附接件224靠抵桿蓋16且活塞桿20被插入穿過穿孔222之狀態中,插入孔228實質上與桿蓋16之第二附接孔72同軸配置,且藉由將緊固螺栓226(其被插入通過插入孔228)各自螺合於第二附接孔72,附接件224被固定至流體壓缸220之一末端(見第14圖)。
在另一方面,在附接件224中,在其垂直於一端部表面及另一端部表面之側表面上形成一對第一螺栓孔234。如第18圖及第20圖所示,第一螺栓孔234被形成而在沿著寬度方向(箭頭方向C)以一預定距離相互分 離,以便在比插入孔228更外側邊上以實質上恒定直徑之直線形狀延伸,且進一步地,沿著高度方向(箭頭方向D)貫穿。更具體言之,如第14圖所示,在附接件224係安裝在流體壓缸220上的狀態中,第一螺栓孔234在相同於第一及第二流體埠口38、60之方向延伸。
此外,在附接件224件之另一側表面(其係垂直於在第一螺栓孔234開口上之一側表面)上形成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以貫穿其間之一對第二螺栓孔236。如第18圖及第20圖所示,第二螺栓孔236在比插入孔228更外側上之附接件224之高度方向(箭頭方向D)彼此藉由一預定距離而分離,且分別垂直於第一螺栓孔234而形成。
更具體言之,如第18圖及第20圖所示,當從附接件224中之插入孔228延伸之方向觀察時,穿孔222及插入孔228被形成為受到第一及第二螺栓孔234、236所圍繞。
在第二螺栓孔236中,具有在其各者中成對形成之插入部分238a、238b在寬度方向(箭頭方向C)上從在另一側表面上敞開之末端延伸至與第一螺栓孔234交叉之區域,且具有從朝向在寬度方向上之中心側交叉區域延伸之螺紋部分240a、240b。
如第17圖及第18圖所示,在流體壓缸220(其中附接件224係相對於桿蓋16被安裝)被固定至設置於其下表面側上之另一構件E1的情況中,在附接件224之下表面靠抵另一構件E1(如上述)之狀態中,固定螺栓242 被插入至第一螺栓孔234且穿過第一螺栓孔234,且如第18圖所示,固定螺栓242之緊固部分244被螺合至另一構件E1之螺孔246中。因此,透過固定螺栓242,附接件224被固定至另一構件E1之上表面,流體壓缸220伴隨著其上之附接件224被安裝固定至另一構件E1之上表面側。
在另一方面,如第19圖及第20圖所示,對應於流體壓缸220之使用環境及應用,在流體壓缸220相對於另一構件E2被側向地固定的情況中,如第20圖所示,在附接件224之另一側表面(其中第二螺栓孔236被敞開)被放置成靠抵另一構件E2之狀態中,固定螺栓242之緊固部分244(其已插入另一構件E2之穿孔248中)係通過第二螺栓孔236之插入部分238a而與螺紋部分240a螺合。因此,經由固定螺栓242,流體壓缸220可以相對於另一構件E2被側向地安裝。換言之,流體壓缸220被固定至在其另一側表面側上之另一構件E2。
以前述方式,附接件224係使用第二附接孔72而相對於流體壓缸220之桿蓋16被安裝。此外,第一及第二螺栓孔234、236(其在垂直於桿蓋16之軸向方向(箭頭方向A及B)之不同方向上貫穿)係設置於附接件224中,固定螺栓242相對於第一及第二螺栓孔234、236被選擇性地插入,且與附接件224靠抵之其他構件E1、E2螺合。因此,能夠在徑向及軸向方向上減少尺寸之流體壓缸220可例如對應於其使用環境而以各種不同方向被固定。
再者,由於附接件224係通過緊固螺栓226 以可卸離的方式安置,因此附接件224可以用其中具有不同螺栓孔形狀之另一附接件來更替或取代。
再者,由於使用在桿蓋16中所設置之第二附接孔72來安裝附接件224,因此不需要為了相對於流體壓缸220安裝附接件224而額外提供處理步驟或其他構件,進而達到有利的結果。
再者,如第16圖所示,由於附接件224具有寬度方向尺寸(其係相同於被設置在具有圓形形狀橫截面之缸管12之末端上之柱狀本體24b之外直徑),因此當附接件224件被固定至其他構件E1、E2時,缸管12不會與其他構件E1、E2發生接觸。
再者,附接件224不限於如上述相對於桿蓋16欲被安裝的情況。例如,使用第一附接孔52,附接件224可被安裝在頭蓋14之一末端上。
此外,在沒有形成如上述矩形形狀橫截面的情況下,而是例如被形成多邊形形狀橫截面且於其中設置額外的螺栓孔,附接件224能夠在較多方向上被附接。
依照本發明之流體壓缸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在不違背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闡述之本發明之範疇的情況下可對該實施例實行各種改變及修改。
10‧‧‧流體壓缸
12‧‧‧缸管
14‧‧‧頭蓋
16‧‧‧桿蓋
18‧‧‧活塞
20‧‧‧活塞桿
22‧‧‧缸腔室
24a、24b‧‧‧柱狀本體
26‧‧‧卡合溝槽
30‧‧‧旋轉防止螺絲
34‧‧‧階狀部分
36‧‧‧凹口
38‧‧‧第一流體埠口
40‧‧‧第一連通孔
42a、42b‧‧‧埠口孔
44‧‧‧配件
46‧‧‧第一阻尼器
48a、48b‧‧‧環形凹口
50‧‧‧閂鎖環圈
52‧‧‧第一附接孔
56‧‧‧階狀部分
58‧‧‧凹口
60‧‧‧第二流體埠口
62‧‧‧桿孔
64‧‧‧第二連通孔
66‧‧‧第二阻尼器
68‧‧‧桿襯墊
70‧‧‧軸襯
72‧‧‧第二附接孔
76‧‧‧活塞襯墊
78‧‧‧磁鐵
80‧‧‧耐磨環圈

Claims (16)

  1. 一種流體壓缸(10、100、150、200),係包含:柱狀缸管(12、106、152),在其內部中包括橫截面呈圓形之缸腔室(22);蓋構件(14、16、102、104、158、202),其形成有對應於該缸腔室(22)之圓形形狀橫截面且其被安裝在該缸管(12、106、152)之末端;及活塞(18),其被安置成可沿著該缸腔室(22)位移,其中:一對埠口(38、60、110、140、164、204、206)係設置在比該缸管(12、106、152)之外周表面還靠徑向內側上,壓力流體可經由該對埠口供應及排出;以及被組構成將該蓋構件(14、16、102、104、158、202)閂鎖在軸向方向之閂鎖構件係安置在該缸管(12、106、152)之該末端,該閂鎖構件係相對於該缸管而被卡合且由在徑向方向上具有彈力之環圈(50)所構成,且該蓋構件(14、16、102、104、158、202)係藉由該環圈相對於該缸管之附接及卸離而相對於該缸管(12、106、152)可附接及可卸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流體壓缸,其中,該埠口(38、60、110、140、164、204、206)係在該缸管(12、106、152)之外周側上或位在該缸管(12、106、152)之該軸向方向上形成開口。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流體壓缸,其中,該環圈(50)係與柱狀本體卡合,該柱狀本體係連接至該缸管(12、106、152)之末端且具有比該缸管(12、106、152) 還大之直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流體壓缸,其中,該埠口(38、60)係安置在被安置於該缸管(12)之內部中的該蓋構件(14、16)中,且於徑向朝內地凹入在該蓋構件(14、16)上的凹口(36、58)中內形成開口。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流體壓缸,其中,該埠口(110、140)係安置在埠口構件(108、138)中,該埠口構件(108、138)係相對於該缸管(106)之內周表面被固定。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流體壓缸,其中,該埠口(164)係安置在埠口構件(154、156)中,該埠口構件(154、156)係相對於該蓋構件(158)中之其中一者之端部表面被固定。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流體壓缸,其中,該蓋構件(102、104、158、202)係由板構件所形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流體壓缸,其中,通道構件(166)係設置在該缸管(152)之外側上,該通道構件(166)係與該埠口構件(156、208)之其中一者及被安置在該缸管(152)之另一端側上的該缸腔室(22)相連通。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流體壓缸,其中,該通道構件(166)係形成有拱形形狀的橫截面,且藉由被放置成與該缸管(152)之該外周表面相接觸而在其內部構成流動路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流體壓缸,其中,旋轉防止構件(30)係安置在該蓋構件(14、16)與該缸管(12)之 間,該旋轉防止構件(30)係限制相對旋轉位移。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流體壓缸,其中,該旋轉防止構件(30)包含銷構件,該銷構件係被安置成沿著垂直於該缸管(12、24a、24b)與該蓋構件(14、16)之軸向方向的方向而相互貫穿該缸管(12、24a、24b)及該蓋構件(14、16)。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流體壓缸,其中,該埠口(204、206)係在垂直於該缸管(152)之軸向方向的方向上相對於該埠口構件(208)形成開口,且沿著該蓋構件(202)之徑向方向被平行安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流體壓缸,其中,該埠口構件(208)係安置成從該蓋構件(202)之中心徑向朝外地延伸。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流體壓缸,其中,附接構件(224)係安裝在該蓋構件(16)上,該附接構件(224)包括沿著垂直於該活塞(18)之位移方向的方向延伸之螺栓孔(234、236),該螺栓孔(234、236)可供固定螺栓(242)插入穿過。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流體壓缸,其中,該螺栓孔(234、236)係被形成為在至少兩個不同方向延伸。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流體壓缸,其中,該附接構件(224)係相對於形成在該蓋構件(16)之一末端中的附接孔(72)而固定。
TW105111611A 2015-04-17 2016-04-14 流體壓缸 TWI6217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4721 2015-04-17
JP2015084721 2015-04-17
JP2015-138673 2015-07-10
JP2015138673 2015-07-10
JP2016-052553 2016-03-16
JP2016052553A JP6524471B2 (ja) 2015-04-17 2016-03-16 流体圧シリン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2490A true TW201702490A (zh) 2017-01-16
TWI621782B TWI621782B (zh) 2018-04-21

Family

ID=57828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1611A TWI621782B (zh) 2015-04-17 2016-04-14 流體壓缸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947998B2 (zh)
JP (1) JP6524471B2 (zh)
KR (1) KR102045344B1 (zh)
CN (1) CN107532623B (zh)
BR (1) BR112017022113A2 (zh)
DE (1) DE112016001787T5 (zh)
RU (1) RU2687333C9 (zh)
TW (1) TWI6217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03844B2 (ja) * 2018-09-12 2021-07-14 Smc株式会社 流体圧シリンダ
RU193090U1 (ru) * 2019-06-04 2019-10-14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Камоцци Пневматика"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ий привод поворотного контактора локомотива
RU199117U1 (ru) * 2020-04-03 2020-08-17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Уральское 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е бюро вагоностроения" Цилиндр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ий двухстороннего действия
KR102238414B1 (ko) * 2021-01-27 2021-04-08 윤종수 록킹기능을 갖는 유압실린더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18787A (en) * 1946-01-18 1950-08-15 Vickers Inc Cylinder construction
US2673130A (en) * 1950-04-01 1954-03-23 Logansport Machine Company Inc Cylinder head and tube assembly
US2761425A (en) * 1952-06-17 1956-09-04 Gen Motors Corp Reciprocatory fluid actuated device
CH445221A (de) * 1964-10-14 1967-10-15 Luigi Panigati Pier Druckzylinder mit abnehmbaren Deckelkörper
US4312264A (en) * 1978-06-09 1982-01-26 Galland Henning Nopak Inc. Fluid pressure operated cylinder assembly
US4263841A (en) * 1979-02-05 1981-04-28 Bimba Charles W Fluid power motor with guard cylinder
JPH0741924Y2 (ja) * 1987-06-05 1995-09-27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油圧シリンダ
DE9104747U1 (zh) 1991-04-18 1992-08-13 Robert Bosch Gmbh, 7000 Stuttgart, De
JPH09133109A (ja) 1995-11-08 1997-05-20 Ckd Corp 流体圧シリンダ
US5680808A (en) * 1996-05-09 1997-10-28 Ingersoll-Rand Company Fluid cylinder and method of assembly
JPH10318213A (ja) 1997-05-19 1998-12-02 Ckd Corp 流体圧シリンダ
JPH11311210A (ja) 1998-04-24 1999-11-09 Ckd Corp ロッド付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外部スクレーパ
DE19826488A1 (de) 1998-06-13 1999-12-23 Dautel Gmbh Kolben-Zylinder-Aggregat
DE19843253C2 (de) 1998-09-10 2002-07-25 Rexroth Mecman Gmbh Druckmittelzylinder mit einem Zylinderrohr
JP2000257607A (ja) * 1999-03-05 2000-09-19 Smc Corp ブレーキ付シリンダの取付構造
JP3773163B2 (ja) * 1999-06-01 2006-05-10 株式会社東和製作所 シリンダ装置
JP4737453B2 (ja) * 2006-12-06 2011-08-03 Smc株式会社 流体圧シリンダ
RU2347955C1 (ru) * 2007-04-23 2009-02-27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Уральское 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е бюр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я" Способ сборки гидроцилиндра с соединением на полукольцах
DE102007048907A1 (de) 2007-10-11 2009-04-16 Alpha Fluid Hydrauliksysteme Müller GmbH Zylinderbaugruppe
KR101067016B1 (ko) * 2009-02-18 2011-09-22 동양기전 주식회사 피스톤 너트의 풀림 방지 구조가 개선된 유압 실린더 장치
RU2422685C1 (ru) * 2009-12-15 2011-06-27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Сигнал" (ОАО "ВНИИ "Сигнал") Гидроцилиндр
JP5867867B2 (ja) * 2012-12-28 2016-02-24 Eco−A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のポート部接続構造
WO2014124519A1 (en) 2013-02-13 2014-08-21 Messier-Dowty Inc. Modular actuator with snubbing arrang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80483A1 (en) 2018-03-22
TWI621782B (zh) 2018-04-21
RU2017134886A (ru) 2019-04-05
BR112017022113A2 (pt) 2018-07-03
JP2017015245A (ja) 2017-01-19
CN107532623A (zh) 2018-01-02
RU2687333C9 (ru) 2019-12-02
JP6524471B2 (ja) 2019-06-05
RU2687333C2 (ru) 2019-05-13
US10947998B2 (en) 2021-03-16
CN107532623B (zh) 2023-12-29
KR20170137914A (ko) 2017-12-13
KR102045344B1 (ko) 2019-11-15
RU2017134886A3 (zh) 2019-04-05
DE112016001787T5 (de) 2017-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702490A (zh) 流體壓缸
KR101966074B1 (ko) 유체압 실린더
US20150145249A1 (en) Pipe joint
KR101967760B1 (ko) 유로 접속부의 시일 구조
TWI323316B (en) Seal structure of fluid pressure machine
KR101684637B1 (ko) 전자 팽창밸브
US20100051129A1 (en) Coupling member for pipe coupling
CA2908256C (en) Valve device
CN105190054B (zh) 流体压力缸
JP2007078161A (ja) ハウジング形管継手
KR20070011630A (ko) 탈·부착이 용이한 배관의 이음구
US10670053B2 (en) Fluid pressure cylinder
US9334975B2 (en) Residual pressure release valve
KR101438021B1 (ko) 관 조인트
KR20120034678A (ko) 압축 센서 가스킷 조립체 및 구성 방법
KR20170141338A (ko) 가스실린더 연결장치
US10316983B2 (en) Valve
TWI487861B (zh) 止回閥之構造
CN109210241B (zh) 安全阀及热水器
KR102116863B1 (ko) 공기압 조작 밸브 및 그 조립 방법
JP2006275156A (ja) リリーフ弁
JP2015025506A (ja) 流体圧シリンダ
WO2016166964A1 (en) Fluid pressure cylinder
EP3308034B1 (en) Fluid pressure cylinder
JP2006214451A (ja) 筐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