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9877A - 工程化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 - Google Patents

工程化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39877A
TW201639877A TW105109524A TW105109524A TW201639877A TW 201639877 A TW201639877 A TW 201639877A TW 105109524 A TW105109524 A TW 105109524A TW 105109524 A TW105109524 A TW 105109524A TW 201639877 A TW201639877 A TW 20163987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ont
serotype
strain
polypeptide
modifi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95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5963B (zh
Inventor
董民
彭立勝
陶亮
Original Assignee
哈佛大學校長及研究員協會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哈佛大學校長及研究員協會 filed Critical 哈佛大學校長及研究員協會
Publication of TW2016398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98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59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596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9/00Enzymes; Pro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activating, inhibiting,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enzymes
    • C12N9/14Hydrolases (3)
    • C12N9/48Hydrolases (3) acting on peptide bonds (3.4)
    • C12N9/50Proteinases, e.g. Endopeptidases (3.4.21-3.4.25)
    • C12N9/52Proteinases, e.g. Endopeptidases (3.4.21-3.4.25) derived from bacteria or Archae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19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bacteria
    • C07K14/33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bacteria from Clostridium (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10Processes for the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of DNA or RNA
    • C12N15/1034Isolating an individual clone by screening libraries
    • C12N15/1055Protein x Protein interaction, e.g. two hybrid selec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YENZYMES
    • C12Y304/00Hydrolases acting on peptide bonds, i.e. peptidases (3.4)
    • C12Y304/24Metalloendopeptidases (3.4.24)
    • C12Y304/24069Bontoxilysin (3.4.24.69), i.e. botulinum neurotox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8/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pept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9/00Fusion polypeptide
    • C07K2319/50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protease si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9/00Fusion polypeptide
    • C07K2319/70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domain for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 C07K2319/74Fusion polypeptide containing domain for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containing a fusion for binding to a cell surface recept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33/00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 G01N2333/90Enzymes; Proenzymes
    • G01N2333/914Hydrolases (3)
    • G01N2333/948Hydrolases (3) acting on peptide bonds (3.4)
    • G01N2333/95Proteinases, i.e. endopeptidases (3.4.21-3.4.99)
    • G01N2333/952Proteinases, i.e. endopeptidases (3.4.21-3.4.99) derived from bacteri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Neur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具有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HC)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BoNT)多肽,該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具有一或多個可改質該BoNT結合至受體之胺基酸突變。本發明亦揭示特定突變及突變組合。本發明亦揭示經分離之改質HC、包括該經改質HC之多肽、嵌合分子、醫藥組合物及其製備及使用方法。另外揭示鑑別其他該等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之方法。

Description

工程化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 相關申請案
本申請案根據35 U.S.C.§ 119(e)主張2015年3月26日提出申請之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2/138,818號之權益,該案之內容之全部內容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政府支援
本發明係在政府支援下在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所授予之NIH NCRR RR000168下作出。政府具有本發明之某些權利。
本發明係關於經改質神經毒素及其用於治療醫學及/或美學病症之用途之領域。
肉毒桿菌神經毒素係細菌毒素之家族,其包含七種主要血清型(BoNT/A-G)1。該等毒素係藉由以下方式來發揮作用:阻斷神經傳遞質自神經元釋放,由此麻痺動物及人類。近年來,BoNT已廣泛用於治療愈來愈多之醫學病狀:局部注射微量毒素可減弱靶定區域中之神經元活性,此可有益於許多醫學病狀且有益於美容目的2-4
BoNT/A及BoNT/B係當前經FDA批准用於人類之僅有的兩種BoNT2-4。該等係純化自細菌且未進行任何序列改質之毒素(定義為野生型WT)。隨著BoNT之應用愈加廣泛,已報導其侷限性及不良效 應。主要侷限性在於患者會生成中和抗體,此致使此後之治療無效5。終止使用BoNT通常導致患者並無其他有效方式來治療/減輕其病症。抗體反應之可能性與毒素劑量及注射頻率直接相關5。因此,此侷限性主要發生於治療肌肉痙攣(其涉及相對較高劑量之毒素)時。與之一致的是,在美容應用(其使用極低毒素劑量)中尚未觀察到抗體反應5
主要不良效應通常亦與治療肌肉痙攣有關,但與美容應用無關。此係由於不良效應主要係由於毒素向身體之其他區域擴散且毒素擴散之可能性與注射劑量直接相關。不良效應之範圍為自短暫非嚴重事件(例如下垂及複視)至危及生命之事件,甚至死亡6,7。在2008年由Dr.Sidney Wolfe提交至FDA之陳情信件中,總共記載180例嚴重不良事件(包含16例死亡)。因此,在歐盟頒佈類似警示後,FDA現要求對所有BoNT產品作出「黑框警示(Black box warning)」,以突顯毒素之擴散風險。
因生成中和抗體及毒素擴散皆與注射劑量直接相關,故高度期望降低毒素劑量(同時維持相同程度之毒素活性),此意味著必須增強個別毒素分子之效能。對神經元具有改良特異性之該等改質BoNT亦減少由其他細胞類型中之非特異性進入所致之任一潛在脫靶效應。
BoNT藉由經由其受體結合結構域結合至其特異性受體進行來靶向且進入神經元,此充分定義於文獻中(BoNT-HC,圖1A、1B)1。受體結合決定BoNT識別神經元之效能及特異性。改良BoNT之受體結合能力將增強其靶向神經元之效能及特異性。已鑑別用於大部分BoNT之受體(圖1C)。BoNT/B、D-C及G共用兩種同源突觸小泡蛋白-突觸結合蛋白I及II(Syt I/II)作為其受體8-13,而BoNT/A、E、D及F使用另一突觸小泡蛋白SV29,14-18。除蛋白質受體外,所有BoNT皆需要脂質共受體神經節苷酯(圖1D),其大量存在於神經元表面上19。在兩種Syt同 種型中,Syt II對BoNT/B之結合親和力高於Syt I約10倍且亦係表現於運動神經末端(其係用於BoNT之靶定神經元)之主要同種型(圖2A)20,21。因此,Syt II可視為用於BoNT/B、D-C及G之主要毒素受體,而Syt I係運動神經末端處之次要毒素受體。此適用於齧齒類動物及同樣大部分哺乳動物。
有人可能會爭辯BoNT已經對神經元具有高特異性,並質疑有可能進一步改良其對神經元之結合嗎?關於人類之答案係「是」,此至少部分地基於以下最新發現:由於在毒素結合位點內與齧齒類動物(大鼠/小鼠)Syt II相比之獨特胺基酸變化,人類Syt II作為BoNT/B之受體結合及功能大大減弱13,22。此係在54位處自苯丙胺酸(F)變化為白胺酸(L)(小鼠Syt II序列)(圖2B)。序列比對已揭示,此位置處之苯丙胺酸在脊椎動物(包含鴨嘴獸、魚、齧齒類動物及猴)之Syt I及Syt II中高度保守23。僅人類及黑猩猩之Syt II在此位置處含有白胺酸。由於此殘基變化,與小鼠Syt II相比,人類及黑猩猩之Syt II大大減弱了與BoNT/B、D-C及G之結合(圖2C)且以顯著較小效率調介BoNT/B之進入(圖2D)。因人類及黑猩猩Syt I仍在相同位置處含有苯丙胺酸且可結合BoNT/B、D-C及G(圖2E),故對人類中之BoNT/B、D-C及G之高親和力受體受限於次要受體Syt I。該等發現可闡釋以下臨床觀察:需要遠高於BoNT/A(其結合不同受體)之劑量之BoNT/B方在患者中達成相同程度之治療效應24,25。以前,該等觀察歸因於其他原因,例如所用製劑中之活性神經毒素之百分比。其他物種中BoNT/B對人類Syt II與Syt II之該等結合差異之最新觀察表明,BoNT/B之不同殘基可涉及與人類Syt II之結合。因此,預計影響齧齒類動物SytII結合之BoNT/B序列改質可對BoNT/B與人類Syt II之結合具有不可預知效應。
因此,亟需改良BoNT/B與人類受體Syt II之結合以作為增加其對靶人類神經元之效能及特異性且降低治療應用中所需之毒素劑量之方 式。
本發明之一態樣係關於一種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其包括蛋白酶結構域、蛋白酶裂解位點、易位結構域及梭狀肉毒桿菌(Clostridial botulinum)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該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包括一或多個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突變的取代突變:E1191C、E1191V、E1191L、E1191Y、S1199W、S1199E、S1199H、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及其組合。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包括一個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突變的取代突變:E1191C、E1191V、E1191L、E1191Y、S1199E、S1199H、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及Y1183P。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包括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之取代突變。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包括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之取代突變。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包括兩個取代突變。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一種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其包括蛋白酶結構域、蛋白酶裂解位點、易位結構域及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該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包括兩個或更多個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取代突變之取代突變,其中一個取代突變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E1191Q、E1191M、E1191C、E1191V、E1191L及E1191Y。在一實施例中,另一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S1199W、S1199E、S1199H、S1199Y、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S1199F或S1199L。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 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S1199W、E1191M及W1178Q、E1191C及S1199W、E1191C及S1199Y、E1191C及W1178Q、E1191Q及S1199W、E1191V及S1199W、E1191V及S1199Y或E1191V及W1178Q。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血清型B菌株1中之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E1191M及S1199W。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W1178Q。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S1199W。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S1199Y。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W1178Q。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Q及S1199W。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S1199W。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S1199Y。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W1178Q。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包括三個取代突變。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三個取代突變係位於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Y1183及S1199或E1191、S1199及W1178之位置處。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三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M、S1199W及W1178Q。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一種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其包括蛋白酶結構域、蛋白酶裂解位點、易位結構域及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該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在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S1199或S1201之位置處包括取代突變。
在本文所闡述任一多肽之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係來自菌株 1。在本文所闡述任一多肽之一實施例中,蛋白酶結構域、易位結構域及蛋白酶裂解位點係來自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血清型:A、B、C、D、E、F、G及其組合。在本文所闡述任一多肽之一實施例中,蛋白酶結構域、易位結構域及蛋白酶裂解位點係來自血清型B菌株1。在本文所闡述任一多肽之一實施例中,蛋白酶結構域、易位結構域及蛋白酶裂解位點係來自血清型A菌株1。在本文所闡述任一多肽之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並非來自菌株B4。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包括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之多肽,該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包括一或多個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突變的取代突變:E1191C、E1191V、E1191L、E1191Y、S1199W、S1199E、S1199H、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及其組合。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包括兩個取代突變。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包括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之多肽,該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包括兩個或更多個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取代突變之取代突變,其中一個取代突變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E1191Q、E1191M、E1191C、E1191V、E1191L及E1191Y。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一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S1199W、S1199E、S1199H、S1199Y、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S1199F或S1199L。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S1199W、E1191M及W1178Q、E1191C及S1199W、E1191C及S1199Y、E1191C及W1178Q、E1191Q及S1199W、E1191V及S1199W、E1191V及S1199Y或E1191V及W1178Q。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S1199W。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 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W1178Q。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S1199W。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S1199Y。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中之E1191C及W1178Q。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Q及S1199W。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S1199W。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S1199Y。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W1178Q。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包括三個取代突變。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三個取代突變係位於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Y1183及S1199或E1191、S1199及W1178之位置處。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三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M、S1199W及W1178Q。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係來自菌株1。在本文所闡述多肽之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並非來自菌株4。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並非來自菌株3、7或8。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一種嵌合分子,其包括連接至第二部分之第一部分(其係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其中改質B-Hc包括一或多種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突變:E1191C、E1191V、E1191L、E1191Y、S1199W、S1199E、S1199H、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及其組合。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包括兩個取代突變。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一種嵌合分子,其包括連接至第二部 分之第一部分(其係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其中改質B-Hc包括兩個或更多個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取代突變之取代突變,其中一個取代突變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E1191Q、E1191M、E1191C、E1191V、E1191L及E1191Y。在本文所闡述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一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S1199W、S1199E、S1199H、S1199Y、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S1199F或S1199L。在本文所闡述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S1199W、E1191M及W1178Q、E1191C及S1199W、E1191C及S1199Y、E1191C及W1178Q、E1191Q及S1199W、E1191V及S1199W、E1191V及S1199Y或E1191V及W1178Q。在本文所闡述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S1199W。在本文所闡述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W1178Q。在本文所闡述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S1199W。在本文所闡述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S1199Y。在本文所闡述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W1178Q。在本文所闡述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Q及S1199W。在本文所闡述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S1199W。在本文所闡述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S1199Y。在本文所闡述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W1178Q。在本文所闡述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包括三個取代突變。在本文所闡述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三個取代突變 係位於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Y1183及S1199或E1191、S1199及W1178之位置處。在本文所闡述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三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M、S1199W及W1178Q。
在本文所闡述任一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係來自菌株1。在本文所闡述任一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並非來自菌株4。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並非來自菌株3、7或8。
在本文所闡述任一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以共價方式連接。在本文所闡述任一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以非共價方式連接。在本文所闡述任一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第二部分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小分子、核酸、短多肽及蛋白質。在本文所闡述任一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第二部分係生物活性分子。在本文所闡述任一嵌合分子之一實施例中,第二部分係治療性多肽或非多肽藥物。
本發明之態樣另外係關於本文所闡述之BoNT多肽、多肽或嵌合分子中之任一者,與缺乏取代突變之相同分子相比,其展現改質B-Hc對人類SytII之顯著增強之結合及/或改質B-Hc對人類Syt I之顯著減小之結合。
本發明態樣另外係關於本文所闡述之BoNT多肽、多肽或嵌合分子中之任一者,其中與缺乏取代突變之相同分子相比,該取代突變產生與人類SytII之顯著增強之結合/或與人類Syt I之顯著增強之結合。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一種核酸,其包括編碼本文所闡述之BoNT多肽、多肽或嵌合分子之核苷酸序列。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一種核酸載體,其包括含有編碼本文所闡述之BoNT多肽、多肽或嵌合分子之核苷酸序列之核酸。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一種細胞,其包括含有列編碼本文所闡述之BoNT多肽、多肽或嵌合分子之核苷酸序之核酸或包括核酸的核酸載體。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表現本文所闡述之BoNT多肽、多肽或嵌合分子中之任一者的細胞。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包括本文所闡述之任一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之醫藥組合物。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包括本文所闡述之任一多肽之醫藥組合物。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包括本文所闡述之任一嵌合分子之醫藥組合物。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包括本文所闡述之任一核酸或核酸載體之醫藥組合物。
在本文所闡述之任一醫藥組合物之一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進一步包括醫藥上可接受之賦形劑。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一種套組,其包括本文所闡述之任一醫藥組合物及用於治療性投與醫藥組合物之說明。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產生本文所闡述之任一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之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產生該BoNT多肽之條件下培養表現BoNT多肽之細胞。在一實施例中,該方法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中之一或多者:自培養液回收BoNT多肽,純化BoNT多肽,活化BoNT多肽,及/或調配BoNT多肽。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治療與不期望神經元活性有關之病狀之方法,其包括向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本文所闡述之BoNT多肽以由此接觸一或多種展現不期望神經元活性之神經元並由此治療病狀。在一實施例中,該病狀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痙攣性發音困難、痙攣性斜頸、喉肌緊張不足、口下頜發音困難、舌緊張不足、頸部肌緊張不足、局部手肌緊張不足、瞼痙攣、斜視、半面痙攣、眼瞼病症、腦性麻痺、局部痙攣及其他語言病症、痙攣性結腸炎、神經性膀胱障 礙(亦即所有涉及尿失禁之疾病,例如神經性逼尿肌過動或特發性膀胱過動)、肛門痙攣、肢體痙攣、抽搐、顫抖、磨牙、肛裂、弛緩不能、吞嚥困難及其他肌肉張力病症及其他特徵在於肌群之不隨意運動之病症、流淚、多汗症、過度流涎、胃腸道分泌過多、分泌病症、來自肌肉痙攣之疼痛、神經病性疼痛、發炎性疼痛、頭痛(例如偏頭痛)、發癢(搔癢)、痤瘡及皮膚病學或美學/美容病狀。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用於醫藥中之本文所闡述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或醫藥組合物或嵌合分子或多肽中之任一者。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用於治療與不期望神經元活性有關之病狀之本文所闡述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或醫藥組合物或嵌合分子或多肽中之任一者。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鑑別肉毒桿菌神經毒素中結合受體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之方法,其包括在雙雜合分析中將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菌腺苷酸環化酶之T18亞單元表現為第一融合蛋白,及在雙雜合分析中將受體與細菌腺苷酸環化酶之T25亞單元表現為第二融合蛋白,針對陽性指示超過陰性對照之存在,分析表現第一及第二融合蛋白之選殖大腸桿菌(E.coli)群落,及將藉由展現陽性指示之群落所表現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鑑別為結合至受體。在一實施例中,陽性指示係顯色反應。在本文所闡述之方法之一實施例中,該方法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針對弱陽性對照分析群落之陽性指示,及進一步將藉由展現高於弱陽性對照之陽性指示之群落所表現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鑑別為以高親和力結合至受體。在本文所闡述之方法之一實施例中,使用各自表現於各別純系內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之文庫來實施該方法。在本文所闡述之方法之一實施例中,受體係人類。在本文所闡述之方法之一實施例中,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包括一或多個取代突變,其中一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選 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突變:E1191M、E1191 Q、E1191C、E1191V、E1191L、E1191Y、S1199W、S1199E、S1199H、S1199F、S1199L、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及S1199Y。
圖1A-圖1D(用於背景之公開數據)展示BoNT如何靶向神經元之示意性模型(圖1A)、其整體蛋白質結構(圖1B)、所鑑別受體列表(圖1C)及BoNT/B結合其受體Syt及神經節苷酯之結構模型(圖1D)。(圖1A)BoNT作用之示意圖:BoNT藉由以下過程來識別神經元:結合至其特異性受體(步驟1),經由受體調介之胞吞作用進入神經元(步驟2),BoNT之輕鏈然後易位穿過內體膜進入胞質溶膠中(步驟3),其中該等輕鏈用作蛋白酶來裂解靶宿主蛋白(步驟4)。圖1A係改編自Arnon,S.等人,JAMA,285:1059,2001 24。(圖1B)BoNT係由經由二硫鍵連結之輕鏈及重鏈構成。重鏈可進一步分成兩個結構域:易位結構域(HN)及受體結合結構域(HC)。該等功能結構域可在不同BoNT之間切換。舉例而言,可使用BoNT/B-HC代替BoNT/A-HC來生成嵌合毒素。(圖1C)所鑑別毒素受體之列表。(圖1D)展示細胞表面上BoNT/B與其蛋白質受體Syt(I/II)以及其脂質共受體神經節苷酯之結合之結構模型。圖1D係改編自Chai等人,Nature,444:1096,2006 31
圖2A-圖2D展示自公開文獻改編之先前數據,其指示人類Syt II並非用於BoNT/B、D-C及G之有效受體。(A)人類Syt II與小鼠/大鼠Syt II之不同之處在於毒素結合位點內之單一殘基(在小鼠Syt II中為殘基54,在人類Syt II中為殘基51)。(所展示SytII(小鼠)係SEQ ID NO:1)。(圖2B)將加標籤麩胱甘肽S-轉移酶(GST)之重組小鼠Syt II 1-87(m-Syt II)及模擬人類Syt II(F54L,在此處及下文中設計為h-Syt II以簡化文本)之小鼠Syt II 1-87突變體固定於麩胱甘肽-瓊脂糖珠粒上, 且用於在存在或不存在神經節苷酯(Gangl)下下拉BoNT/B、BoNT/D-C或BoNT/G。所有三種毒素在下拉分析中皆結合至m-Syt II 1-87,但並不結合至h-Syt II。(圖2C)經培養大鼠海馬體神經元僅表現Syt I,但並不表現Syt II8。因此,基因敲除(KD)之Syt I生成不含內源性毒素受體之神經元。然後在Syt I KD海馬體神經元中表現全長m-Syt II及h-Syt II,且將該等神經元暴露於BoNT/B(20nM,5min暴露,24小時培育)或BoNT/D-C(0.3nM,5min暴露,6小時培育)或BoNT/G(40nM,5min暴露,24小時培育)。發現h-Syt II調介BoNT/B、BoNT/D-C及BoNT/G在Syt I KD神經元中之進入之有效性顯著小於野生型小鼠Syt II,如藉由毒素受質小突觸泡蛋白(Syb)之裂解程度所證實。(圖2D)如C組中所闡述,使用大鼠Syt I 1-83及人類Syt I 1-80下拉BoNT/B、BoNT/D-C及BoNT/G。對於所有三種毒素而言,人類Syt I與大鼠Syt I調介類似程度之毒素結合。此圖係改編自最新公開案:Peng等人,J.Cell Science,201213
圖3A-圖3B展示位於BoNT/B-HC上之Syt II結合界面中之殘基,其係用於定點誘變以改質結合親和力之候選者。(圖3A)此處展示BoNT/B-HC與小鼠Syt II之間之結合界面之近視圖。BoNT/B-HC中有助於結合之殘基以粗體標記,而Syt II中之殘基並非粗體。Syt II中位於中央且以略大字體大小展示之殘基F54在人類Syt II中變為殘基L。(圖3B)BoNT/B中形成BoNT/B中之Syt II結合結構域之結合袋之19種關鍵殘基的列表。該等殘基係用於定點誘變之候選者。
圖4A-圖4B係用於篩選BoNT/B-HC突變體結合人類Syt II之能力之細菌腺苷酸環化酶雙雜交(BACTH)系統之圖解說明。(圖4A)藉由PCR擴增使用在所選位點處含有隨機三核苷酸(NNN)之引子來生成在所選位置處涵蓋所有20種不同胺基酸之BoNT/B-HC突變體池。針對圖3B中所選擇之所有19種殘基生成總共19個不同池。(圖4B)BACTH系統之 示意性圖解說明。簡言之,細菌腺苷酸環化酶分裂成兩個結構域,其指定為T25及T18。T25融合至含有毒素結合位點之人類Syt II(殘基1-87),而T18融合至如圖4A中所闡述生成之BoNT/B-HC。該兩種融合蛋白編碼於兩種單獨質體上且共轉變至相同細菌中。突變BoNT/B-HC至人類Syt II之突變使得T25及T18結構域在細菌中結合至一起,此恢復了細菌腺苷酸環化酶之活性。此使得在細菌中產生cAMP,其活化CAP蛋白質且觸發編碼β-半乳糖苷酶之報導基因lacZ之表現。β-半乳糖苷酶之活性在X-gal板上產生可容易地鑑別之藍色群落。然後可自藍色群落提取編碼BoNT/B-HC之質體且測序以鑑別BoNT/B-HC中之特異性突變。
圖5A-圖5B係匯總來自BoNT/B-HC突變體之BACTH篩選之結果之表。(圖5A)BoNT/B-HC突變體之每一池中之總群落及融合至T18且與融合至T25之人類Syt II共表現於細菌中之藍色群落數的列表。基於Clark-Carbon方程式,總群落數需要大於380以達成涵蓋單一位置此之所有20種可能胺基酸之99.8%之可能性。4個位置產生大量藍色群落(在平鋪之後68小時)。(圖5B)提取來自圖5A中所鑑別之藍色群落之質體且測序以測定在BoNT/B-HC中之指示位置處引入的特異性殘基。列示所鑑別殘基。應注意,藍色群落進一步分成「深藍色群落」(其發現於BoNT/B-HC之位置1191處)及「淺藍色群落」(其發現於位置1183、1199及1178處)。術語「深藍色群落」與「淺藍色群落」係由實驗者基於藍色群落之間之差異人工判斷。
圖6A-圖6B展示指示在BACTH分析中指示BoNT/B-HC突變體與人類Syt II之間之相互作用之半定量量測的實驗結果。(圖6A)自表現與T25融合之人類Syt II及與T18融合之指示BoNT/B-HC突變體之細菌的裂解物量測β-半乳糖苷酶活性。β-半乳糖苷酶之活性可能反映人類Syt II與BoNT/B-HC之間之相互作用的強度。WT BoNT/B-HC用作對照。 將殘基E1191交換為M、C、V或Q會得到β-半乳糖苷酶之最強表現。E1191至S/A/T/N、Y1183至C/P、S1199至W/E/Y/H、W1178至Y/Q/S之殘基交換展示相互作用之輕微增加。N=6個試樣/組。(圖6B)藉由下拉分析分析指示BoNT/B-HC突變體與小鼠Syt II(m-Syt II)或人類Syt II(h-Syt II)之結合,其結合位點展示於圖2A中。將殘基E1191交換為M、C、V或Q亦展示與h-Syt II之最強結合。
圖7A-圖7B展示篩選除E1191位外可增強h-Syt II結合之二級突變之實驗結果。(圖7A)藉由將E1191M分別與圖5B中在位置S1199/Y1183/W1178處鑑別之所有其他10種殘基改變組合來產生雙重突變。藉由下拉分析分析該等雙重突變結合h-Syt II之能力。使用*指示對h-Syt II展示較強結合之突變體(圖7B)。可增強BoNT/B與人類Syt II之間之親和力之所提出組合用突變列示於表中。
圖8A-圖8B展示指示BoNT/B-HC與h-Syt II之間之結合親和力之定量量測。(圖8A)藉由雙層干涉術分析量測加標籤GST之h-Syt II與加標籤His之WT BoNT/B-HC及E1191M/S1199Y之結合。簡言之,向抗GST生物感測器中裝載GST-h-Syt II。將經裝載生物感測器與1μM BoNT/B-HC蛋白質一起培育以用於量測締合動力學,隨後實施洗滌步驟以量測解離動力學。展示代表性締合及解離曲線。(圖8B)如A組中所闡述,藉由雙層干涉術分析量測指示BoNT/B-HC與Syt II之間之結合親和力。自締合及解離曲線之非線性擬合計算動力學參數(kon及koff)及整體結合親和力(KD)。WT BoNT/B-HC與h-Syt II之結合太弱以致不能可靠測定,其中估計KD超過檢測限值(>20μM),而大部分雙重及三重突變體展示在0.59μM至4.30μM範圍內之明顯增加之結合親和力。
圖9A-圖9C展示指示所選BoNT/B-HC突變體對人類Syt I具有增強之結合之實驗結果。(圖9A)將WT BoNT/B-HC及E1191M突變體純化為 加標籤His6之重組蛋白且與加標籤GST之固定h-Syt I(1-80)在存在或不存在共受體神經節苷酯(Gangl)下一起培育。WT BoNT/B-HC與h-Syt I之結合需要存在共受體神經節苷酯,從而指示WT BoNT/B-HC與h-Syt之間之相互作用相對較弱。E1191M突變體可在並無神經節苷酯下結合至h-Syt I,從而對h-Syt I展示改良之結合親和力。(圖9B)如圖8A中所闡述,藉由雙層干涉術量測WT及指示突變體BoNT/B-HC與h-Syt I之結合。(圖9C)如圖8B中所闡述量測且計算WT BoNT/B-HC、BoNT/B-HC(E1191M/S1199Y)(「B HC MY」)及BoNT/B-HC(E1191V/S1199Y)(「B HC VY」)對h-Syt I之動力學參數(kon及koff)及整體親和力(KD)。不能可靠測定WT BoNT/B-HC(B HC wt)與h-Syt I之結合,且估計KD搞過檢測限值(>20μM)。BoNT/B-HC(E1191M/S1199Y、B HC、MY)及BoNT/B-HC(E1191V/S1199Y、B HC VY)展示明顯增加之結合親和力,其中KD分別為2.9μM及5.82μM。
圖10A-圖10B係原位免疫染色分析之照片,該分析指示HCBMY對表現h-Syt II之人類化神經元展示穩健結合。(圖10A)藉由基因敲除內源性Syt I且在經培養大鼠皮質神經元中表現全長h-Syt II來產生人類化神經元。表現全長m-Syt II或m-Syt II(F54L)之神經元用作其他對照。將該等神經元暴露於WT HCB,隨後實施免疫染色分析。經由融合至HCB之HA標籤檢測結合之HCB。將突觸蛋白標記為用於突觸前末端之標記物。WT HCB結合至WT神經元之突觸,但並不結合Syt I KD神經元。經由慢病毒轉導來表現全長m-Syt II會恢復HCB結合,而表現全長m-Syt II(F54L)或全長h-Syt II則不能恢復結合。(圖10B)Syt I KD亦消除HCBMY與神經元之結合。藉由表現全長m-Syt II、m-Syt II(F54L)及h-Syt II來恢復結合。
圖11A-圖11C係指示BoNT/BMY對於阻斷人類化神經元中之神經傳遞顯示增強效能之實驗結果。(圖11A)如圖11A中所闡述來產生人類 化神經元。將該等神經元暴露於全長WT BoNT/B或BoNT/BMY之濃度梯度中24小時。收穫細胞裂解物且實施免疫印跡分析。β-微管蛋白用作內部裝載對照。在相同濃度下由BoNT/BMY裂解之VAMP2多於WT BoNT/B,從而指示BoNT/BMY較WT BoNT/B更有效對進入神經元中。將人類化神經元暴露於WT BoNT/B或BoNT/BMY之濃度梯度24小時且然後藉由全細胞膜片箝製方式記錄mIPSC活性。(圖11B)展示在30pM毒素下之代表性mIPSC記錄。(圖11C)繪示mIPSC活性與毒素濃度,其正規化至未暴露於任何毒素之神經元。半最大抑制濃度(IC50)為89pM(對於WT BoNT/B)及7.8pM(對於BoNT/BMY),從而證實增強之人類受體結合使得功能含量之毒素在神經元中之效能有所增加。
圖12係BoNT/B-Hc(菌株1;BoNT/B1 Okra菌株)之胺基酸序列。BoNT/B菌株1之殘基857-1291,基因庫:AB232927.1。(SEQ ID NO:2)。
圖13係編碼BoNT/B-Hc(菌株B1,Okra菌株)(BoNT/B菌株1之殘基857-1291,基於基因庫:AB232927.1)之核酸序列,其已最佳化以用於表現於大腸桿菌中。(SEQ ID No:3)
圖14展示梭狀肉毒桿菌(C.botulinum)血清型A(1296 a.a.)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4)
圖15展示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1291 a.a.)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5)
圖16展示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C1(1291 a.a.)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6)
圖17展示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D(1276 a.a.)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7)
圖18展示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E(1252 a.a.)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8)
圖19展示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F(1274 a.a.)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9)
圖20展示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G(1297 a.a.)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10)
圖21展示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菌株Eklund 17B(BoNT/B4)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11)基因庫參考編號:EF051570.1。
本發明態樣係關於包括梭狀肉毒桿菌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例如血清型B(B-Hc))之多肽及編碼該等多肽之核酸之生成,且更特定而言係關於經由納入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來改良人類受體結合之梭狀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及編碼該多肽之核酸。自該等發現,可藉由利用本文所鑑別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來產生新一代治療劑BoNT,其較當前利用之WT BoNT對靶人類神經元具有改良之效能及特異性。
定義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結合親和力」意指分子結合活性對於特定受體系統之強度。一般而言,高結合親和力源自結合結構域與其受體系統之間之較大分子間力,而低結合親和力涉及配體與其受體之間之較小分子間力。高結合親和力涉及結合結構域在其受體結合位點處之滯留時間長於低結合親和力之情形。因此,具有高結合親和力之分子意指最大程度地佔據受體系統之結合位點且觸發生理學反應所需之分子的濃度較低。相反,低結合親和力意指需要相對較高濃度之分子方使最大程度地佔據受體系統之受體結合位點且達成最大生理學反應。因此,本發明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其因高結合親和力而具有增加之結合活性)容許投與減小劑量之毒素,由此減少或預防與非靶定區中之毒素分散有關之不期望負效應。
通常用於量測結合親和力之一個參數定義為結合KD。因將KD定義為解離常數(koff)與締合常數(kon)之間之比率,故KD愈低,則結合親和力愈高。
如本文中所使用,在用於闡述本發明之梭狀肉毒桿菌神經毒素分子或其BoNT/B-Hc結合片段對特異性受體(例如人類Syt II或人類Syt I)之結合親和力時,術語「顯著增強之結合」係指與非取代分子形式相比對特異性受體之結合親和力發生實質上增加(例如增加野生型分子之結合親和力之10%、20%、30%、40%、50%、60%、70%、80%或90%)。在一實施例中,經取代分子之增強之結合顯示為結合親和力大於非取代分子(例如含有天然BoNT HC分子之神經毒素)之結合親和力一個數量級或更多。換言之,經取代分子之KD低於非取代分子之KD一個數量級或更多。在一實施例中,增強之結合顯示為結合親和力顯著高於(例如1.5×、2.0×、2.5×、3.0×等)非取代分子之結合親和力。換言之,經取代分子之KD顯著低於(例如1.5×、2.0×、2.5×、3.0×等)非取代分子之KD。在一實施例中,所顯示之增強之結合在約0.59μM至5.82μM KD範圍內。在一實施例中,所顯示之增強之結合在約0.59μM至4.3μM KD範圍內。在一實施例中,增強之結合顯示為KD 5.82μM。在一實施例中,增強之結合顯示為KD 4.30μM。在一實施例中,增強之結合顯示為KD 2.9μM。在一實施例中,增強之結合顯示為KD約為0.59μM。
在一實施例中,經取代分子對人類Syt II之KD 10μM、較佳地9、8、7、6、5、4、3或2μM、更佳地1或0.6μM。在一實施例中,經取代分子對人類Syt I之KD 10μM、較佳地9、8、7、6、5、4μM、更佳地3μM。在一實施例中,經取代分子對人類Syt II之KD 7μM且經取代分子對人類Syt I之KD 6μM。在較佳實施例中,經取代分子對人類Syt II之KD 1μM且經取代分子對人 類Syt I之KD 3μM。
在一實施例中,增強之結合使得在不存在共受體神經節苷酯下產生可檢測人類Syt I結合,如藉由本文所闡述之實驗所例示。
在用於闡述藉由本文所闡述之點突變產生之BoNT/B-HC結合片段之結合親和力時,術語「顯著增強之結合」或「顯著減小之結合」係指改質結合結構域(例如表現為分離片段或在較大多肽之背景下)對特異性受體(例如人類Syt II或人類Syt I)之結合親和力分別有所增加或降低,如上文剛剛所論述。
如本文中所需使用,在用於闡述本發明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分子或其結合片段(例如BoNT/B-Hc)對特異性受體(例如人類Syt I或人類Syt II)之結合親和力時,術語「顯著減小之結合」係指與非取代分子形式相比對特異性受體之結合親和力發生實質上降低(例如降低野生型分子之結合親和力之10%、20%、30%、40%、50%、60%、70%、80%或90%)。在一實施例中,經取代分子之降低之結合使得結合親和力小於非取代神經毒素(例如含有天然BoNT HC分子之神經毒素)之結合親和力一個數量級或更多。換言之,經取代分子之KD高於非取代神經毒素之KD一個數量級或更多。在一實施例中,經取代分子之減小之結合使得結合親和力顯著低於(例如1.5×、2.0×、2.5×、3.0×等)非取代分子之結合親和力。換言之,經取代分子之KD顯著高於(例如1.5×、2.0×、2.5×、3.0×等)非取代分子之KD。在一實施例中,顯著減小之結合使得在不存在共受體神經節苷酯下損失對人類Syt I之可檢測結合。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肉毒桿菌神經毒素」意指可執行整體細胞機制之任一多肽,其中梭狀肉毒桿菌毒素進入神經元中且抑制神經傳遞質釋放。此機制涵蓋梭狀肉毒桿菌毒素與低或高親和力受體複合物之結合、毒素之內化、毒素輕鏈至細胞質之易位及梭狀肉毒桿菌 毒素受質之酶改質。術語「多肽」及「蛋白質」可在本文中互換使用且係指梭狀肉毒桿菌神經毒素分子及其片段。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或「經改質HC」係指促進包括其之梭狀肉毒桿菌神經毒素分子對位於靶細胞表面上之梭狀肉毒桿菌神經毒素受體之結合。此一分子通常係經由基因重組技術生成。經改質HC對位於靶細胞表面上之梭狀肉毒桿菌神經毒素受體具有結合活性。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結合活性」意指,一個分子經由至少一種分子間或分子內力(包含但不限於共價鍵、離子鍵、金屬鍵、氫鍵、疏水相互作用、凡得瓦相互作用(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及諸如此類或其任一組合)直接或間接接觸另一分子。「結合(bound及bind)」係與結合(binding)相當之措辭。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梭狀肉毒桿菌毒素蛋白酶結構域」意指可執行中毒過程之酶靶改質步驟之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因此,梭狀肉毒桿菌毒素蛋白酶結構域特異性靶向梭狀肉毒桿菌毒素受質且涵蓋梭狀肉毒桿菌毒素受質(例如SNARE蛋白質(例如SNAP-25受質)、VAMP受質及突觸融合蛋白受質)之蛋白水解裂解。
梭狀肉毒桿菌毒素蛋白酶結構域之非限制性實例提供於表1及2中。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梭狀肉毒桿菌毒素易位結構域」或「HN」意指可執行中毒過程中調介梭狀肉毒桿菌毒素輕鏈易位之易位步驟之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因此,HN促進肉梭狀毒桿菌毒素輕鏈移動穿過膜且涵蓋使梭狀肉毒桿菌毒素輕鏈移動穿過膜細胞內小泡進入細胞之細胞質中。HN之非限制性實例包含BoNT/A HN、BoNT/B HN、BoNT/C1 HN、BoNT/D HN、BoNT/E HN、BoNT/F HN及BoNT/G HN,其胺基酸序列提供於表1及圖12、14-20中。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梭狀肉毒桿菌受體結合結構域」與 「HC結構域」同義且意指可執行中毒過程之細胞結合步驟(包含(例如)梭狀肉毒桿菌毒素與位於靶細胞之漿膜表面上之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特異性受體系統之結合)之任一天然梭狀肉毒桿菌受體結合結構域。設想可藉由(例如)使用改質(例如增強)HC結構域代替整個梭狀肉毒桿菌HC結構域來代替結合活性。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梭狀肉毒桿菌毒素靶細胞」意指一種細胞,係天然梭狀肉毒桿菌毒素能夠使之中毒之天然細胞,包含但不限於運動神經元;感覺神經元;自主神經元,例如交感神經元及副交感神經元;非肽能神經元,例如膽鹼能神經元、腎上腺素性神經元、去甲腎上腺素性神經元、5-羥色胺能神經元、GABA能神經元;及肽能神經元,例如P物質神經元、降鈣素基因相關肽神經元、血管活性腸肽神經元、神經肽Y神經元、膽囊收縮素神經元。
「分離」意指材料以不同程度獨立於通常伴隨其之組份(如以其原始狀態所發現者)。「分離」表示在一定程度上與原始來源或環境(例如與側翼DNA或與DNA之天然來源或與側翼胺基酸)分離。
術語「純化」用於係指物質(例如多肽)關於製劑之其他組份(例如其他多肽)「實質上純」。其可係指多肽關於其他組份至少約50%、60%、70%或75%、較佳地至少約85%、更佳地至少約90%及最佳地至少約95%純。換言之,關於多肽之術語「實質上純」或「基本上純化」係指製劑含有少於約20%、更佳地少於約15%、10%、8%、7%、最佳地少於約5%、4%、3%、2%、1%或小於1%之一或多種其他組份(例如其他多肽或細胞組份)。
本文所用之術語「保守」或「保守取代突變」係指如下突變:將胺基酸取代為另一具有類似性質之胺基酸,從而熟習肽化學技術者預計多肽之二級結構、化學性質及/或親水性質實質上不變。過去,胺基酸之下列群彼此取代以作為保守改變:(1)ala、pro、gly、glu、 asp、gln、asn、ser、thr;(2)cys、ser、try、thr;(3)val、ile、leu、met、ala、phe;(4)lys、arg、his;及(5)phe、tyr、trp、his。其他通常接受之保守取代列示於下文中:
未提及具體胺基酸之術語「取代突變」可包含除通常發現於該位置處之野生型殘基外之任一胺基酸。該等取代可使用非極性(疏水)胺基酸進行代替,例如甘胺酸、丙胺酸、纈胺酸、白胺酸、異白胺酸、甲硫胺酸、苯丙胺酸、色胺酸及脯胺酸。取代可為使用極性(親水)胺基酸進行代替,例如絲胺酸、蘇胺酸、半胱胺酸、酪胺酸、天門冬醯胺及麩醯胺酸。取代可為使用帶電胺基酸(例如帶負電胺基酸(例如天門冬胺酸及麩胺酸)及帶正電胺基酸(例如離胺酸、精胺酸及組胺酸))進行代替。
本文所闡述之取代突變通常使用不同天然胺基酸殘基進行代替,但中一些情形下亦可取代非天然胺基酸殘基。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非天然胺基酸係天然出現或以化學方式合成之非蛋白(亦即非蛋白質編碼)胺基酸。實例包含但不限於β-胺基酸(β3及β2)、高胺基酸、脯胺酸及丙酮酸衍生物、3-取代丙胺酸衍生物、甘胺酸衍生物、環取 代苯丙胺酸及酪胺酸衍生物、直鏈核心胺基酸、二胺基酸、D-胺基酸及N-甲基胺基酸。在一些實施例中,胺基酸可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經取代胺基酸或取代基可為鹵化芳香族或脂肪族胺基酸、疏水側鏈上之鹵化脂肪族或芳香族改質或脂肪族或芳香族改質。
術語「治療有效量」係指在投與患有病狀之典型個體時足以實現治療上顯著減少一或多種病狀症狀之量。治療上顯著減少症狀係(例如)少於對照或未治療個體約10%、約20%、約30%、約40%、約50%、約60%、約70%、約80%、約90%、約100%或更高。
術語「治療(treat或treatment)」係指治療性處理,其中目標係消除或減輕症狀。有益或期望之臨床結果包含但不限於消除症狀、緩和症狀、減弱病狀程度、穩定(亦即並不惡化)病狀狀態、延遲或減緩病狀進展。
如本文中所使用,「個體」係指人類或動物。通常,動物係脊椎動物,例如靈長類動物、齧齒類動物、家畜或狩獵動物。靈長類動物包含黑猩猩、食蟹猴、蛛猴及短尾猴(例如恒河猴)。齧齒類動物包含小鼠、大鼠、土撥鼠、雪貂、兔及倉鼠。家畜及狩獵動物包含牛、馬、豬、鹿、野牛、水牛、貓物種(例如家貓)、犬物種(例如狗)、狐狸、狼、鳥物種(例如雞、食火鳥、駝鳥)及魚(例如鱒魚、鯰魚及鮭魚)。患者或個體包含前述種類之任一子組(例如所有上述種類),但不包含一或多種群或物種(例如人類、靈長類動物或齧齒類動物)。在本文所闡述之態樣之某些實施例中,個體係哺乳動物,例如靈長類動物,例如人類。術語「患者」及「個體」在本文中可互換使用。個體可為雄性或雌性。個體可為完全發育之個體(例如成人)或正進行發育過程之個體(例如兒童、嬰兒或胎兒)。
較佳地,個體係哺乳動物。哺乳動物可為人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小鼠、大鼠、狗、貓、馬或牛,但不限於該等實例。除人類外 之哺乳動物可有利地用作代表與不期望神經元活性有關之病症之動物模型之個體。另外,本文所闡述之方法及組合物可用於治療家養動物及/或寵物。
實施例
據觀察,BoNT/B因其不能結合人類Syt II而在人類中具有較小特異性及功效,此可闡釋需要相對高於BoNT/A之劑量。較高BoNT/B劑量對應於觸發抗體反應及發生嚴重負效應之機會有所增加。因此,BoNT/B與人類受體Syt II之改良結合(此增加了其對靶人類神經元之效能及特異性)應使得治療應用中所使用之毒素劑量量有所減小。
本發明態樣源自以下發現:改質BoNT/B-HC之蛋白質序列會改質含有受體結合結構域之片段與人類Syt II受體之結合。已鑑別出增強結合、由此生成以高親和力結合人類Syt II之結構域之特異性改質。在全長BoNT蛋白之背景中時,經改質BoNT/B-HC保留該等結合性質。將具有增強之結合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納入包括其他BoNT結構域之分子中由此生成具有類似增強之受體結合的全長BoNT分子。因此,生成以高親和力結合至人類Syt II之新形式BoNT。具有顯著增強之結合之BoNT可用於類似療法中,但其劑量低於當前可用之BoNT分子,由此提供更安全之治療方法。
BoNT多肽(包含本文所闡述之全長BoNT多肽及BoNT多肽片段或結構域(例如改質BoNT/HC))及編碼其之核酸分子明確涵蓋於本發明中。可藉由業內已知之重組DNA程序生成該等多肽及核酸分子。該等多肽通常稱為「重組多肽」或「重組核酸」。
肉毒桿菌神經毒素蛋白
本發明之一態樣係關於本文所闡述包括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例如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蛋白。BoNT蛋白進一步包括蛋白酶結構域、易位結構 域及蛋白酶裂解位點。通常,該等結構域以蛋白酶結構域、蛋白酶裂解位點、易位結構域及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之直鏈胺基-至-羧基單一多肽順序進行配置。然而,各種結構域之不同配置預計會適當地發揮作用。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包括一或多種顯著增強與人類Syt I受體及/或人類Syt II受體之結合之取代突變。
BoNT蛋白可進一步包括可用於純化分子之結構域,例如六組胺酸標籤(His6)或表位標籤(例如血球凝集素(HA)標籤)(YPYDVPDYA(SEQ ID NO:12))。已知各種該等結構域且在業內用於該等目的。
BoNT具有圖1B中所展示之整體結構。BoNT包括三個結構域,每一結構域具有特定且獨立之功能:蛋白酶結構域(亦稱為輕鏈)、易位結構域(HN)及受體結合結構域(HC)。已展示,梭狀肉毒桿菌神經毒素之各種菌株之結構域大部分可互換(如在美國專利8,052,979(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中藉由天然嵌合毒素(例如BoNT/CD)所證實,其由BoNT/C之輕鏈及HN、BoNT/D之HC 34構成)。蛋白質可為單鏈形式或雙鏈形式。雙鏈形式源自位於蛋白酶結構域與易位結構域之間之蛋白酶裂解位點之天然蛋白酶處理。在蛋白酶處理後,藉由存在二硫鍵來使蛋白質維持於雙鏈形式。
梭狀肉毒桿菌之菌株產生7種抗原上不同類型之肉毒桿菌毒素,其以藉由探究人類(BoNT/A、/B、/E及/F)、動物(BoNT/C1及/D)中之肉毒中毒爆發來加以鑑別,或自土壤分離(BoNT/G)。儘管所有7種BoNT血清型皆具有類似結構及藥理學性質,但各自亦顯示異質細菌學特徵。梭狀肉毒桿菌菌株之基因多樣性詳細闡述於Hill等人(Journal of Bacteriology,第189卷,第3期,第818-832頁(2007))35中,該文獻之納入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BoNT具有皆係相同血清型(A、B、C、D、E、F或G)之結構域。在一實施例中,相同血清型之彼等結構域中之一或多者關於其菌株及/或亞型有所不 同。
來自各種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菌株之毒素共有相同功能結構域組織及整體結構架構。梭狀肉毒桿菌毒素各自轉譯為大約150kDa之單鏈多肽,隨後藉由蛋白水解分裂在二硫化物環內由天然蛋白酶(例如內源性梭狀肉毒桿菌毒素蛋白酶或在環境中產生之天然蛋白酶)裂解。此轉譯後處理得到包括大約50kDa輕鏈(LC)及大約100kDa重鏈(HC)(其藉由單一二硫鍵及非共價相互作用保持在一起)之雙鏈分子。每一成熟雙鏈分子包括以下三個功能不同之結構域:1)蛋白水解結構域,其位於LC中且包含含有鋅依賴性肽鏈內切酶活性且特異性靶向神經傳遞質釋放裝置之核心組份之金屬蛋白酶區域;2)易位結構域(HN),其含於HC之胺基半末端內且促進LC自細胞內小泡至靶細胞之細胞質中之釋放;及3)結合結構域,其發現於HC之羧基半末端內且決定了毒素對位於靶細胞表面處之受體複合物之結合活性及結合特異性。各種血清型/菌株之毒素內之特異性結構域之位置提供於表1中:
毒素之完整胺基酸序列提供於圖14-21中。
該三種功能結構域之結合、易位及蛋白酶活性皆係毒性所需。 不論血清型或亞型為何,梭狀肉毒桿菌毒素進入神經元中且抑制神經傳遞質釋放之整體細胞中毒機制類似。不期望受限於理論,中毒機制涉及至少以下4個步驟:1)受體結合,2)複合物內化,3)輕鏈易位,及4)蛋白酶靶改質。在梭狀肉毒桿菌毒素之HC結構域結合至位於靶細胞之漿膜表面上之毒素特異性受體時,該過程就會被引發。受體複合物之結合特異性可視為部分地藉由神經節苷酯及蛋白質受體之特定組合來達成。在結合後,毒素/受體複合物藉由胞吞作用進行內化且將經內化小泡分選至特定細胞內途徑。藉由酸化小泡腔室來觸發易位步驟。在易位後,毒素之輕鏈肽鏈內切酶自細胞內小泡釋放至胞質溶膠中,在此其特異性靶向稱為神經傳遞質釋放裝置之核心組份之三種蛋白質(小泡相關膜蛋白(VAMP)/小突觸泡蛋白、25kDa突觸相關蛋白質(SNAP-25)及突觸融合蛋白)中之一者。該等核心組份為神經末端處之突觸小泡停泊及融合所需且構成可溶性N-乙基馬來醯亞胺敏感性因子附著型蛋白質-受體(SNARE)家族之成員。BoNT/A及BoNT/E裂解羧基-末端區域中之SNAP-25,從而分別釋放9或26個胺基酸區段,且BoNT/C1亦裂解靠近羧基末端之SNAP-25。肉毒桿菌血清型BoNT/B、BoNT/D、BoNT/F及BoNT/G及破傷風毒素作用於VAMP之保守中心部分上且將VAMP之胺基末端部分釋放至胞質溶膠中。BoNT/C1裂解靠近胞質溶膠漿膜表面之單一位點處之突觸融合蛋白。突觸SNARE之選擇性蛋白分解會使得在活體內阻斷由梭狀肉毒桿菌毒素引起之神經傳遞質釋放。梭狀肉毒桿菌毒素之SNARE蛋白質靶為各種非神經元類型中之胞吐作用所共有;在該等細胞中,如在神經元中,輕鏈肽酶活性抑制胞吐作用,例如參見Yann Humeau等人,How Botulinum and Tetanus Neurotoxins Block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82(5)Biochimie.427-446(2000);Kathryn Turton等人,Botulinum and Tetanus Neurotoxins:Structure,Function and Therapeutic Utility,27(11)Trends Biochem.Sci.552-558.(2002);Giovanna Lalli等人,The Journey of Tetanus and Botulinum Neurotoxins in Neurons,11(9)Trends Microbiol.431-437,(2003)。
結構域及嵌合神經毒素
本發明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包括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HC)。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對一或多種通常由一或多種梭狀肉毒桿菌毒素菌株結合及利用之人類受體(例如SytII、SytI)展現顯著增強之結合。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可為任一血清型(A、B、C、D、E、F或G)、菌株或亞型(如本文所闡述)。此結構域可與BoNT內之一或多個其他結構域為相同或不同血清型、菌株/亞型。特異性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之實例提供於本文中。本發明亦涵蓋本文所闡述之分離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多肽以及編碼其之分離核酸分子。在一實施例中,HC係血清型B。在一實施例中,HC係血清型A。
本發明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亦包括蛋白酶結構域,其在業內亦稱為輕鏈變體。輕鏈變體可為天然輕鏈變體,例如梭狀肉毒桿菌毒素輕鏈同種型及梭狀肉毒桿菌毒素輕鏈亞型;或非天然梭狀肉毒桿菌毒素輕鏈變體,例如保守取代梭狀肉毒桿菌毒素輕鏈變體。蛋白酶結構域可為任一血清型(A、B、C、D、E、F或G)、菌株或亞型(如本文所闡述)。此結構域可與BoNT內之一或多個其他結構域為相同或不同血清型、菌株/亞型。在一實施例中,蛋白酶結構域為血清型B。在一實施例中,蛋白酶結構域為血清型A。
本發明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亦包括毒素易位結構域(HN)。毒素易位結構域可為任一血清型(A、B、C、D、E、F或G)、菌株或亞型(如本文所闡述)。此結構域可與BoNT內之一或多個其他結構域為相同或不同血清型、菌株/亞型。在一實施例中,HN係血清型B。在一實施例中,HN係血清型A。
本文所闡述之各種結構域(例如HN、HC或蛋白酶結構域)包含但不限於天然變體(例如同種型及亞型)、非天然變體(例如保守取代突變)。非天然變體係指與參考序列之相應區域(例如來自表1或圖14、16-23)具有至少一種胺基酸變化之結構域且可以與參考序列之相應區域之一致性百分比形式進行闡述。
彼等熟習此項技術者應認識到,梭狀肉毒桿菌毒素之每一血清型可為其胺基酸序列亦及編碼該等蛋白質之核酸略有不同之天然梭狀肉毒桿菌結構域變體。設想用於生成本發明BoNT之天然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例如輕鏈、HN或HC)變體可以實質上與天然梭狀肉毒桿菌結構域變體所基於之參考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相同之方式來發揮作用,且可在本發明之任一態樣中代替參考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
天然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變體之非限制性實例係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同種型,例如BoNT/A結構域同種型、BoNT/B結構域同種型、BoNT/C1結構域同種型、BoNT/D結構域同種型、BoNT/E結構域同種型、BoNT/F結構域同種型及BoNT/G結構域同種型。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同種型可以實質上與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同種型所基於之參考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相同之方式發揮作用,且可在本發明之任一態樣中代替參考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
天然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變體之另一非限制性實例係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亞型,例如來自亞型BoNT/A1、BoNT/A2、BoNT/A3、BoNT/A4、BoNT/A5之結構域;來自亞型BoNT/B1、BoNT/B2、BoNT/B3、BoNT/B4、BoNT/B5、BoNT/B6、BoNT/B7之結構域;來自亞型BoNT/C1-1、BoNT/C1-2、BoNT/D-C之結構域;來自亞型BoNT/E1、BoNT/E2、BoNT/E3、BoNT/E4、BoNT/E5、BoNT/E6、BoNT/E7、BoNT/E8之結構域;及來自亞型BoNT/F1、 BoNT/F2、BoNT/F3、BoNT/F4、BoNT/F5、BoNT/F6、BoNT/F7之結構域。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亞型可以實質上與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亞型所基於之參考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相同之方式發揮作用,且可在本發明之任一態樣中代替參考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非天然變體」(例如梭狀肉毒桿菌毒素輕鏈變體HC及HN)意指藉助人類操作產生之梭狀肉毒桿菌結構域,包含但不限於藉由基因工程化使用隨機誘變或合理設計產生之結構域及藉由化學合成產生之梭狀肉毒桿菌結構域。非天然梭狀肉毒桿菌結構域變體之非限制性實例包含(例如)保守梭狀肉毒桿菌結構域變體。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保守梭狀肉毒桿菌結構域變體」意指至少一個胺基酸由具有至少一種類似於來自參考梭狀肉毒桿菌結構域序列之原始胺基酸之性質之另一胺基酸或胺基酸類似物取代的梭狀肉毒桿菌結構域(例如表1及圖12、14-21)。該變體可與與參考結構域序列相比具有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或更多個保守胺基酸取代。性質之實例包含但不限於類似大小、形貌、電荷、疏水性、親水性、親脂性、共價鍵結能力、氫鍵結能力、物理化學性質、諸如此類或其任一組合。保守梭狀肉毒桿菌結構域變體可以實質上與保守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變體所基於之參考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相同之方式發揮作用,且可在本發明之任一態樣中代替參考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
非天然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變體可自天然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所基於之參考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取代一或多種胺基酸(例如1、2、3、4、5、6、7、8、9或更多)。非天然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變體亦可與天然梭狀肉毒桿菌結構域變體所基於之參考梭狀肉毒桿菌毒素結構域擁有95%或更高(例如96%、97%、98%或99%)之胺基酸一致性。
各種非天然梭狀肉毒桿菌神經毒素或其特異性結構域闡述於國際專利公開案WO95/32738、WO96/33273、WO98/07864及WO99/17806中,該等公開案中之每一者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本文所闡述之梭狀肉毒桿菌神經毒素或其特異性結構域通常含有天然胺基酸殘基,但在一些情形下亦可存在非天然胺基酸殘基。因此,所謂的「肽模擬物」及「肽類似物」(其可包含模擬特定胺基酸或肽之結構之非胺基酸化學結構)亦可用於本發明之上下文內。通常將該等模擬物或類似物描述為展現類似物理特徵,例如大小、電荷或疏水性及發現於其天然肽對應體中之適當空間定向。肽模擬化合物之一具體實例係一或多種胺基酸之間之醯胺鍵由(例如)碳-碳鍵或其他非醯胺鍵代替之化合物,如在業內所眾所周知(例如參見Sawyer,Peptide Based Drug Design,第378-422頁,ACS,Washington D.C.1995)。
在本發明之一態樣中,本發明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包括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oNT/B-HC)。改質BoNT/B-HC包括一或多種使得對人類Syt I受體及/或人類Syt II受體之結合顯著增強之取代突變。在一實施例中,BoNT/B-Hc係來自BoNT/B1(基因庫登錄編號:AB232927.1)。用作本發明中之參考模板之BoNT/B1-HC Okra菌株之胺基酸序列展示於圖12中。亦設想自其他菌株及亞型藉由取代對應於本文所闡述B1中之指定位置之胺基酸來生成B-Hc,如生成納入B-Hc之較長分子(例如完整BoNT或包括改質B-Hc之多肽)。該等分子亦涵蓋於本發明中。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之BoNT或多肽包括並非來自稱為Eklund菌株之BoNT/B4菌株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NCBI參考序列:YP_001893661.1,基因庫參考編號:EF051570.1),如圖21中所展示。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並非來自菌株3、7或8。
毒素擴散且生成中和抗體係與(但不限於)BoNT/B有關之問題, 此乃因其亦使用BoNT/A觀察到。改良BoNT/A與其受體SV2之結合親和力將減輕該等問題。因BoNT/B與Syt I/II之結合親和力高於BoNT/A與SV2之結合14,20,26,27,亦可使用能夠結合人類Syt II之改質BoNT/B受體結合結構域(BoNT/B-HC)代替BoNT/A-HC來生成改質嵌合BoNT/A,其可較WT BoNT/A對人類神經元具有較大效能及特異性。28 29 30
另外設想,可利用上文所闡述之經改質HC(例如BoNT/B-HC)代替所有其他BoNT血清型/菌株之HC。因此,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包括血清型(A、B、C、D、E、F或G)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HC)之BoNT多肽,其與一或多種具有不同血清型(A、B、C、D、E、F或G)之結構域、菌株或亞型進行連接以由此產生嵌合神經毒素。充分定義每一BoNT之HC區域且各別HC區域可在BoNT分子中發生交換(例如經由基因工程化)。該操作通常係由熟習此項技術者經由編碼BoNT/B-HC之DNA與其他BoNT之輕鏈(LC)及易位結構域(HN)或HN-LC之標準PCR融合來實施,此已在業內充分確立。另外,亦可使用BoNT/B-HC之C-末端部分(稱為HCC,其係每一BoNT中含有用於蛋白質受體及神經節苷酯之結合位點之區域)實施代替。所得嵌合毒素能夠經由結合至人類Syt I/II來靶向人類神經元。作為一非限制性實例,可使用改質BoNT/B-HC(或BoNT/B-HCC)代替BoNT/A之HC(或HCC)。本發明涵蓋所得多肽。該等嵌合毒素可較WT BoNT/A靶向人類神經元具有較高效能及特異性。此一嵌合BoNT/A毒素可用於人類中之治療應用中且較WT BoNT/A提供顯著改良。
本發明之一態樣係關於如本文所闡述之經分離、純化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多肽。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係BoNT/B-HC(例如來自BoNT/B1)。在一實施例中,B-Hc係自BoNT之不同菌株及/或亞型藉由取代對應於本文所闡述B1中之指定位置之胺基酸生成。在一實施例中,HC係亞型B2、B3、B4、B5、B6或B7。在 一實施例中,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並非來自BoNT/B4(Eklund菌株)。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並非來自菌株3、7或8。
本發明涵蓋含有如本文所闡述具有胺基酸取代之經改質HC(例如B-HC)之突變體全長BoNT,其用於人類中之治療應用中。在一實施例中,全長BoNT含有經改質HC(例如B-HC),其在一個對應於B1之位置E1191、S1199、Y1183及W1178之胺基酸殘基或其組合處具有胺基酸取代(例如選自彼等列示於表2中者)。在一實施例中,BoNT含有具有如本文所闡述之單一胺基酸取代之經改質HC(例如B-HC)。在一實施例中,BoNT含有具有如本文所闡述之兩個胺基酸取代之經改質HC(例如B-HC)。在一實施例中,BoNT含有具有如本文所闡述之三個胺基酸取代之經改質HC(例如B-HC)。突變可以如本文針對BoNT/HC所揭示相同之方式進行(例如使用任一BoNT/B亞型或任一血清型作為模板)。在一實施例中,突變體全長BoNT含有並非來自BoNT/B4(Eklund菌株)之經改質HC。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並非來自菌株3、7或8。
所得BoNT毒素可對人類Syt II具有顯著增強之結合,且由此較WT BoNT對靶人類神經元達成較高效能及特異性。所得突變體可另外維持對人類SytI之類似結合,對人類SytI具有顯著增強之結合,或對人類SytI具有顯著減小之結合。
多肽及嵌合多肽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包括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例如來自血清型A、B、C、D、E、F或G)之多肽。在一實施例中,在多肽背景中,與在Hc中改質之特定位置處具有WT胺基酸之類似多肽(野生型對應體)相比,經改質HC對人類Syt II及/或Syt I具有顯著增強之結合。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係BoNT/B-HC(例如來自BoNT/B1)。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HC係自BoNT之不同血清型、菌株 及/或亞型藉由取代對應於本文所闡述B1中之指定位置處之胺基酸所生成。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HC並非來自BoNT/B4(Eklund菌株)。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B-Hc並非來自菌株3、7或8。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在BoNT/B-HC之C-末端部分(稱為HCC,其係每一BoNT中含有用於蛋白質受體及神經節苷酯之結合位點之區域)中具有一或多個改質(胺基酸取代)。在一實施例中,所得多肽能夠經由結合至人類SytI/II來靶向人類神經元。
包括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之多肽可為受體結合結構域與另一功能多肽(例如雙雜合系統中所利用之功能多肽(誘餌或捕獲,例如T18或T25或麩胱甘肽S轉移酶(GST))之融合蛋白。此亦可稱為嵌合多肽分子。或者,其可為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及用於鑑別目的及/或純化目的之多肽標籤(例如六組胺酸標籤(His6)或表位標籤(例如血球凝集素(HA)標籤(YPYDVPDYA(SEQ ID NO:12)))或GST)之融合體,許多已眾所周知且在業內常用。融合體可在各別功能結構域之間具有胺基酸序列段,其促進鏈接、用作裂解位點或保持獨立構象及/或功能。在一實施例中,鏈接保持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之功能。在一實施例中,鏈接遮蔽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之功能。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編碼該等多肽中之任一者之核酸分子。
改質BoNT/HC(例如B-HC)可以共價方式(例如作為融合蛋白)或以非共價方式連接至其他藥劑(例如蛋白質、小分子、短多肽、核酸)。因此,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一種嵌合分子,其包括係如本文所闡述肉毒桿菌(例如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且連接至第二部分之第一部分。分子之第二部分可為生物活性(或「生物活性」)分子,例如治療劑(例如多肽或非多肽藥物,例如小分子或核酸)。分子之第一及第二部分之鏈接可為共價(例如呈融合蛋白形式)或非共價形式。該鏈接之方法為業內已知且可易於由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用。本發 明之嵌合分子之一種該應用係作為遞送工具來靶向人類中之神經元。舉例而言,經改質BoNT/HC可連接至其他治療劑,從而用作靶向媒劑以藉由結合至人類Syt I及/或Syt II來將治療劑遞送至人類中之神經元。
受體結合結構域(Hc)之改質
如本文中所論述,本發明係關於經改質HC及包括經改質HC之多肽(例如BoNT或融合體或嵌合多肽)。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各種方法來改質用於生成本發明之該等各種多肽之HC胺基酸序列。實例包含但不限於靶定誘變(定點誘變)或隨機誘變已知用於結合Syt I/II之區域內之每一胺基酸殘基。該等Syt結合區域由涉及小鼠或大鼠Syt受體之先前研究充分定義1,29,36,31,32,但尚未明確測定BoNT/B-Hc與人類Syt受體之間之相互作用。可使用BoNT/B之不同亞型或其他結合Syt I/II之血清型(D-C或G)作為模板藉由生成本文B1-HC針對所闡述之相應突變來產生相同或類似突變。擬突變之所選殘基之相應位置可易於藉由序列比對使用B1亞型來鑑別。本發明涵蓋所得多肽產物以及包括該等產物之多肽及編碼該等多肽及產物之核酸分子。
用以產生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之HC之胺基酸序列改質可為如下改質:將單一殘基突變至不同胺基酸(單一位點取代)、同時突變多個殘基(多位點取代)、缺失一或多種殘基(缺失)及插入一或多種殘基(插入)以及其組合。突變蛋白質之方法為業內所熟知(例如編碼BoNT/HC序列之DNA上之靶定單一位點及多位點取代)。
在一實施例中,基於關於BoNT/B受體結合結構域29及所報導BoNT/B-Syt II結構(PDB ID:2NM1)31,32之先前文獻,經改質HC中接觸齧齒類動物Syt II或周圍區域之一或多者殘基。該等改質包含但不限於彼等對應於BoNT/B-B1之位置Y1181、P1197、A1196、F1204、F1194、P1117、W1178、Y1183、V1118、S1116、K1113、K1192、 S1199、S1201、E1191、E1245、Y1256、D1115、E1203之位置。在一實施例中,該等殘基中之一或多者經其他胺基酸全身性代替。亦設想各種改質之組合,包含但不限於兩個或更多個所列舉位置突變至任一種類之胺基酸(例如彼等列舉於本文中者)。
可藉由組合該等所鑑別關鍵殘基中之突變來生成多位點取代(例如2或3個)。該多位點取代突變體可甚至結合至h-Syt II來進一步增強且可進一步維持或具有對人類Syt I之增強之結合。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HC具有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之第一胺基酸取代且經Q、M、C、V、L或Y取代。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HC具有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S1199W、S1199E、S1199H、S1199Y、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S1199F或S1199L之第二位點取代。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HC具有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M及S1199W、E1191M及W1178Q、E1191C及S1199W、E1191C及S1199Y、E1191C及W1178Q、E1191Q及S1199W、E1191V及S1199W、E1191V及S1199Y或E1191V及W1178Q之多位點取代。
在一實施例中,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在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Y1181、P1197、A1196、F1204、F1194、P1117、W1178、Y1183、V1118、S1116、K1113、K1192、S1199、S1201、E1191、E1245、D1115、E1203或Y1256之位置處包括取代突變。在一實施例中,取代突變係A、R、N、D、C、Q、E、G、H、I、L、K、M、F、P、T、W、Y或V取代S。在一實施例中,該位置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S1199或S1201。在一實施例中,取代突變係W、E或H。在一實施例中,取代突變係在S1199處且為W、E或H。在一實施例中,取代突變係在S1201處且為V。在一實施例中,該位置對應於W1178、Y1183或E1191。在一實施例中,該位置對應於W1178且取代突變係Y、Q、A或S。在一實施例中,該位置對應於Y1183且取代突變係C或P。在 一實施例中,該位置對應於E1191且取代突變係C、V、L或Y。
亦設想具有下表2中所展示之單一胺基酸取代突變之經改質HC且將其納入本文所闡述之各種多肽中。
在一實施例中,HC包括一或多種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C/V/L/Y(E1191C、E1191V、E1191L或E1191Y)、S1199W/E/H(S1199W、S1199E或S1199H)、W1178Y/Q/A/S(W1178Y、W1178Q、W1178A或W1178S)及/或Y1183C/P(Y1183C或Y1183P)之突變(圖3A、B)。
在一實施例中,HC具有兩個取代突變,其中一種係對應於選自表2之1191位之取代突變。在一實施例中,與在指定位置處具有WT胺基酸之類似多肽(在本文中亦稱為野生型對應體)相比,Hc對h-Syt II具有增強之結合。在一實施例中,與野生型對應體相比,所生成突變體亦對人類Syt I維持或具有顯著增強之結合。特定而言,突變係 E1191C、E1191V、E1191L或E1191Y。更特定而言,將對應於位置E1191C、E1191V、E1191L或E1191Y之突變與第二突變(例如例如彼等闡述於本文中者)進行組合以生成與在指定位置處具有WT胺基酸之類似多肽(在本文中亦稱為野生型對應體)相比對h-Syt II具有增強之結合的經改質HC。在一實施例中,與野生型對應體相比,所生成突變體亦對人類Syt I維持或具有顯著增強之結合(圖4A)。在一實施例中,第二突變係對應於表2中針對位置1183、1199、1201、1178、1117或1181所展示之取代之取代突變。在一實施例中,第二突變係S1199W、S1199E、S1199H、S1199Y、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S1199F或S1199L。在一實施例中,HC具有兩種對應於表3中彼等針對血清型B菌株1所展示之取代突變:
在一實施例中,HC具有三個取代突變,在本文中亦稱為三重突變。在三重突變之一實施例中,第一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Q、E1191M、E1191C、E1191V、E1191L、E1191Y、 S1199W、S1199E、S1199H、S1199Y、S1199F、S1199L、Y1183C、Y1183P、W1178Y、W1178Q、W1178A或W1178S。在一實施例中,第二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Q、E1191M、E1191C、E1191V、E1191L、E1191Y、S1199W、S1199E、S1199H、S1199Y、S1199F、S1199L、Y1183C、Y1183P、W1178Y、W1178Q、W1178A或W1178S(不包含用作第一突變之位置)。在一實施例中,第三取代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Q、E1191M、E1191C、E1191V、E1191L、E1191Y、S1199W、S1199E、S1199H、S1199Y、S1199F、S1199L、Y1183C、Y1183P、W1178Y、W1178Q、W1178A或W1178S(不包含用作第一及第二突變之位置)。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雙重或三重突變在對應於E1191及W1178之兩個位置處並不含有Q取代。
在三重突變之一實施例中,一種突變係對應於表2中E1191所展示之取代之取代突變(例如E1191Q/M/C/V/L或Y)。第二突變可為對應於表2中針對S1199所展示之取代之取代突變(例如S1199W/E/H/Y/F或L)。第三突變可為對應於表2中針對W1178所展示之取代之取代突變(例如W1178Y/Q/A或S)。或者,第三突變可為對應於表2中針對Y1183所展示之取代之取代突變(例如Y1183C、Y1183P)。在一實施例中,三重突變對應於E1191M/S1199W/W1178Q。
核酸分子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一種分離核酸分子,其包括編碼本文所闡述之多肽(例如本文所闡述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或包括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之多肽或包括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之核苷酸序列。在一實施例中,核酸分子包括圖13中所展示之核酸序列。該等核酸分子可由熟習此項技術者(例如)藉由重組DNA技術產生。期望胺基酸取代突變係(例如)藉由改質編碼DNA來進行。舉例而言,藉由使用下文所展示之基因代碼使編碼指定胺基酸之核酸 密碼子突變至期望胺基酸來生成編碼本文所闡述多肽之核酸序列:
在一實施例中,將核酸序列最佳化以用於表現於大腸桿菌(例如基於基因庫AB232927.1之核酸序列,其相關部分展示於圖13中)。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包括本文所闡述之核酸分子之核酸載體。在一實施例中,載體係表現載體。此一表現載體在本文中稱為表現構築體,且包括可操作連接至可用於表現細胞或無細胞提取物中之核酸分子之表現載體之本文所揭示核酸分子。可採用各種表現載體來表現編碼本發明之梭狀肉毒桿菌神經毒素之核酸分子,包含但不限於病毒表現載體;原核表現載體;真核表現載體,例如酵母表現載體、昆蟲表現載體及哺乳動物表現載體;及無細胞提取物表現載體。另外應理解,可用於實踐該等方法之態樣之表現載體可包含彼等在組成 型、組織特異性、細胞特異性或可誘導啟動子元件、增強子元件或二者控制下表現梭狀肉毒桿菌神經毒素者。表現載體以及充分確立之用於製備及使用來自表現載體之表現構築體之試劑及條件之非限制性實例易於自商業供應商獲得,該等商業供應商包含但不限於BD Biosciences-Clontech,Palo Alto,Calif.;BD Biosciences Pharmingen,San Diego,Calif.;Invitrogen,Inc,Carlsbad,Calif.;EMD Biosciences-Novagen,Madison,Wis.;QIAGEN,Inc.,Valencia,Calif.;及Stratagene,La Jolla,Calif。適當表現載體之選擇、製備及使用係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及來自本文中之教示內容之常規程序。
細胞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包括本文所闡述之核酸分子或表現構築體之細胞。細胞可用於繁殖核酸或用於表現核酸,或用於此二者。該等細胞包含但不限於原核細胞,包含但不限於需氧、微量需氧、嗜二氧化碳、兼性、需氧、革蘭氏陰性(gram-negative)及革蘭氏陽性(gram-positive)細菌細胞之菌株,例如彼等衍生自(例如)以下者:大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地衣芽孢桿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脆弱類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產氣芽孢梭菌(Clostridia perfringens)、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a difficile)、新月柄桿菌(Caulobacter crescentus)、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扭脫甲基桿菌(Methylobacterium extorquens)、曼寧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rulls)、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螢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及鼠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及真核細胞,包含但不限於酵母菌株,例如彼等衍生自以下者:巴斯德畢赤酵母(Pichia pastoris)、甲醇畢赤酵母(Pichia methanolica)、安格斯畢赤酵母(Pichia angusta)、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及 解脂耶羅威亞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衍生自昆蟲之昆蟲細胞及細胞系,例如彼等衍生自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粉紋夜蛾(Trichoplusia ni)、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及煙草天蛾(Manduca sexta)者;及衍生自哺乳動物細胞之哺乳動物細胞及細胞系,例如彼等衍生自小鼠、大鼠、倉鼠、豬、牛、馬、靈長類動物及人類者。可自美國模式培養物保藏所(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歐洲細胞培養物保藏中心(European Collection of Cell Culture)及德國微生物及細胞培養物保藏中心(German Collection of Microorganisms and Cell Culture)獲得細胞。用於選擇、製備及使用適當細胞系之特定方案之非限制性實例闡述於(例如)以下參考文獻中:INSECT CELL CULTURE ENGINEERING(Mattheus F.A.Goosen等人編輯,Marcel Dekker,1993);INSECT CELL CULTURES:FUNDAMENTAL AND APPLIED ASPECTS(J.M.Vlak等人編輯,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6);Maureen A.Harrison & Ian F.Rae,GENERAL TECHNIQUES OF CELL CUL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CELL AND TISSUE CULTURE:LABORATORY PROCEDURES(Alan Doyle等人編輯,John Wiley and Sons,1998);R.Ian Freshney,CULTURE OF ANIMAL CELLS:A MANUAL OF BASIC TECHNIQUE(Wiley-Liss,第4版增刊,2000);ANIMAL CELL CULTURE:A PRACTICAL APPROACH(John R.W.Masters編輯,Oxford University Press,第3版增刊,2000);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上文文獻,(2001);BASIC CELL CULTURE:A PRACTICAL APPROACH(John M.Davis,Oxford Press,第2版增刊,2002);及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上文文獻,(2004)。該等方案係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及來自本文中之教示內容之常規程序。
細胞可用於表現核酸以由此生成所編碼多肽。因此,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產生本文所闡述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蛋白、分離HC或包括經改質HC之多肽之方法。在表現構築體之背景中,藉由培養內部具有編碼多肽之核酸之宿主細胞來產生該等多肽。在適於產生BoNT多肽之條件下實施培養。可藉由業內已知之方法自培養液回收所表現多肽,純化且調配。亦可視需要藉由業內已知之方法活化所表現多肽。活化所表現多肽之一種方法係藉由蛋白酶裂解(或鏈裂)成活性雙鏈形式。該等方法可改編自業內已知之彼等方法,例如如藉由Peter F.Bonventre及Lloyd L.KLempe(J.Bacteriol 1960,79(1):23及Michaeal L.Dekleva及Bibhuti R.DasGupta(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1989,162:767-772)所揭示。
醫藥組合物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包括本文所闡述之梭狀肉毒桿菌神經毒素或嵌合分子之醫藥組合物。在一實施例中,本文所闡述之多肽係包括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之組合物(在本文中稱為醫藥組合物)中之活性成分。「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意指用以混合靶定遞送組合物及/或遞送至個體之任一醫藥上可接受之物質。本文所用之術語「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意指涉及將標的藥劑自身體之一個器官或部分攜載或傳輸至身體之另一器官或部分之醫藥上可接受之材料、組合物或媒劑,例如液體或固體填充劑、稀釋劑、賦形劑、溶劑或囊封材料。每一載劑必須在與組合物之其他成分相容之意義上「可接受」且與個體(例如人類)投與相容。該等組合物可經特定調配以用於經由諸多途徑(例如本文所闡述之投與途徑)中之一或多者進行投與。亦可將補充活性成分納入組合物中。在將本文所闡述之藥劑、調配物或醫藥組合物投與個體時,較佳地投與治療有效量。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治療有效量」係指使得改良或補救病狀之量。在一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 經調配用於藉由注射投與。在一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涉及囊封於微球體中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在一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涉及經調配用於跨上皮遞送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在一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涉及經調配用於緩慢釋放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
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多肽或嵌合分子係呈受控釋放配方形式。用於投與之該等組合物及方法提供於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7/0020295號中,該公開案之內容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可藉由在發酵罐中確立且生長梭狀肉毒桿菌之培養液且然後根據已知程序收穫發酵混合物並純化來獲得肉毒桿菌神經毒素。所有肉毒桿菌毒素血清型最初合成為惰性單鏈蛋白質形式,其必須藉由蛋白酶裂解或鏈裂以變得神經活性。製備肉毒桿菌毒素血清型A及G之細菌菌株擁有內源性蛋白酶且血清型A及G可由此自細菌培養液主要以其活性形式回收。與之相比,肉毒桿菌毒素血清型C1、D及E係藉由非蛋白水解菌株合成且由此通常在自培養液回收時未活化。血清型B及F係藉由蛋白水解及非蛋白水解菌株產生且由此可以活性或惰性形式回收。產生(例如)肉毒桿菌毒素B型血清型之蛋白水解菌株可僅裂解所產生毒素之一部分。鏈裂對非鏈裂分子之確切比例取決於培育時間長度及培養溫度。因此,某一百分比之製劑(例如肉毒桿菌毒素B型毒素)可為惰性。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神經毒素處於活性狀態中。在一實施例中,神經毒素處於惰性狀態中。在一實施例中,設想活性及惰性神經毒素之組合。
套組
本發明亦涵蓋包括本文所揭示之BoNT或多肽(例如呈醫藥組合物形式)之套組。該套組可包括一或多種包裝於小瓶中之本文所闡述之組合物。該套組可進一步包括用於治療性投與組合物之遞送工具或器 件及/或用於治療性投與之說明。該套組可將其中之所有組份包裝至所形成容器中。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用於投與本文所闡述之醫藥組合物之遞送工具或器件,其預裝載有醫藥組合物(例如用於單一應用)。該等器件可為用於遞送組合物之注射器或微針器件。注射器可為預裝載有有效量之組合物之一次性注射器。微針器件可包括一或多個塗覆有本文所闡述之組合物之微針,如美國專利公開案2010/0196445中所闡述,該公開案之全部內容皆併入本文中。
治療方法
本發明亦包含治療通常使用神經毒素治療之病狀(例如骨骼肌病狀、平滑肌病狀、腺病狀、神經肌肉病症、自主病症、疼痛或美學/美容病狀)之方法。該等病狀與不期望神經元活性有關,如由熟習此項技術者所測定。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治療有效量之本文所闡述之BoNT或多肽/嵌合分子(例如呈醫藥組合物形式)投與哺乳動物中之適當位置以減小不期望神經元活性,由此治療病狀。藉由使有效量之組合物與展現不期望活性之神經元接觸之途徑投與。
設想藉由本文所論述之方法進行治療之具體病狀包含但不限於痙攣性發音困難、痙攣性斜頸、喉肌緊張不足、口下頜發音困難、舌緊張不足、頸部肌緊張不足、局部手肌緊張不足、瞼痙攣、斜視、半面痙攣、眼瞼病症、腦性麻痺、局部痙攣及其他語言病症、痙攣性結腸炎、神經性膀胱障礙、(亦即所有涉及尿失禁之疾病,例如神經性逼尿肌過動或特發性膀胱過動)、前列腺癌及其他癌症形式、肛門痙攣、肢體痙攣、抽搐、顫抖、磨牙、肛裂、弛緩不能、吞嚥困難及其他肌肉張力病症及其他特徵在於肌群之不隨意運動之病症、流淚、多汗症、過度流涎、胃腸道分泌過多以及其他分泌病症、來自肌肉痙攣之疼痛、神經病性疼痛、發炎性疼痛、頭痛(例如偏頭痛)、發癢(搔 癢)、痤瘡。另外,本發明可用於治療皮膚病學或美學/美容病狀,例如減少抬頭紋、減少皮膚皺紋。本發明亦可用於治療運動損傷。
另外,可使用通常使用肉毒桿菌類型A實施之熟知技術投與改質神經毒素以治療其他神經肌肉病症。舉例而言,本發明可用於治療疼痛,例如頭痛、來自肌肉痙攣之疼痛及各種形式之發炎性疼痛。舉例而言,Aoki美國專利第5,721,215號及Aoki美國專利第6,113,915號揭示使用A型肉毒桿菌毒素治療疼痛之方法。該兩個專利之揭示內容之全部內容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亦可使用改質神經毒素治療自主神經系統病症。舉例而言,腺機能障礙係自主神經系統病症。腺機能障礙包含出汗過多及過度流涎。呼吸機能障礙係自主神經系統病症之另一實例。呼吸機能障礙包含慢性阻塞性肺病及氣喘。Sanders等人在美國專利第5,766,605號中揭示使用天然肉毒桿菌毒素治療自主神經系統(例如治療諸如出汗過多、過度流涎、氣喘等自主神經系統病症)之方法。Sander等人之揭示內容之全部內容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在一實施例中,可採用實質上類似於Sanders等人之方法,但使用改質神經毒素來治療自主神經系統病症(例如上文所論述者)。舉例而言,可以足以使自主神經系統中控制鼻腔中之黏液分泌之膽鹼能神經元退化之量將改質神經毒素局部施加至哺乳動物的鼻腔。
可藉由改質神經毒素治療之疼痛包含由肌肉緊張或痙攣引起之疼痛或並不與肌肉痙攣有關之疼痛。舉例而言,Binder在美國專利第5,714,468號中揭示,可使用天然肉毒桿菌毒素(例如A型肉毒桿菌)治療由血管功能紊亂、肌肉緊張、神經痛及神經病變引起之頭痛。Binder之揭示內容之全部內容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在一實施例中,可採用實質上類似於Binder之方法,但使用改質神經毒素來治療頭痛,尤其係由血管功能紊亂、肌肉緊張、神經痛及神經病變引起 者。亦可藉由投與改質神經毒素來治療由肌肉痙攣引起之疼痛。舉例而言,WO2006001676(Kang Ahn)揭示使用肉毒桿菌神經毒素治療由隱靜脈神經卡壓引起之膝關節疼痛之方法,WO2008059126(Christine Favre等人)揭示使用肉毒桿菌神經毒素治療由化學療法誘導之疼痛之方法,WO2008090287(Christine Favre等人)揭示使用肉毒桿菌神經毒素治療由抗HIV治療誘導之疼痛之方法,WO2009130600(Christine Favre等人)揭示使用肉毒桿菌神經毒素治療與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有關之疼痛之方法,且WO2007144493(Michel Auguet等人)揭示使用肉毒桿菌神經毒素與鴉片劑衍生物之組合治療疼痛之方法。WO2006001676、WO2008059126、WO2008090287、WO2009130600、WO2007144493之揭示內容之全部內容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此外,可將改質神經毒素投與哺乳動物以治療並不與肌肉病症(例如痙攣)有關之疼痛。在一廣泛實施例中,治療非痙攣相關疼痛之本發明方法包含中心投與或周邊投與改質神經毒素。
亦可藉由將改質神經毒素局部、周邊投與哺乳動物上之實際或設想疼痛位置來緩和並不與肌肉痙攣有關之急性或慢性疼痛。在一實施例中,在疼痛位置處或靠近該位置(例如在切口處或靠近切口)經皮下投與改質神經毒素。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疼痛位置處或靠近該位置(例如在哺乳動物上之受傷位置處或靠近該位置)經肌內投與改質神經毒素。在一些實施例中,將改質神經毒素直接注射至哺乳動物之關節中以用於治療或緩和由關節炎病狀引起之疼痛。同樣,將改質神經毒素頻繁重複注射或輸注至周邊疼痛位置處在本發明範圍內
該等方法之投與途徑為業內已知且可容易地由熟習此項技術者自本文所闡述之方法進行改變(例如參見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1998),由Anthony Fauci等人編輯,第14版,由McGraw Hill公開)。藉助非限制性實例,神經肌肉病症之治療可包括 將有效量之分子局部投與肌肉或肌肉群之步驟,自主病症之治療可包括將局部有效量之分子投與一或多個腺之步驟,且疼痛之治療可包括將有效量之分子投與疼痛位點之步驟。另外,疼痛之治療可包括將有效量之改質神經毒素投與脊髓之步驟。
亦設想,可利用本文所闡述之經改質HC(例如B-HC)作為遞送工具來靶向人類中之神經元及表現人類突觸結合蛋白II之其他細胞類型。舉例而言,以共價方式或非共價方式連接至另一生物活性分子(例如治療劑)以由此形成本文所闡述之嵌合分子之經改質HC可用作靶向媒劑以將生物活性分子遞送至人類中之神經元及表現人類突觸結合蛋白II之其他細胞類型(藉由結合至人類Syt I及/或Syt II)。因此,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本文所闡述之嵌合多肽分子將生物活性分子遞送至人類個體中之神經元的用途。分子之第二部分可為生物活性分子,例如治療劑(例如多肽或藥物)。分子之第一及第二部分之鏈接可為共價(例如呈融合蛋白形式)或非共價形式。該鏈接之方法為業內已知且可易於由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用。如本文所闡述,藉由使得多肽與表現改質B-HC特異性所結合之受體之神經元(靶神經元)接觸之途徑來投與嵌合多肽分子。
鑑別受體結合活性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關於鑑別改質BoNT受體結合結構域結合受體(例如人類Syt I或人類Syt II或人類SV2)之能力之方法。該方法利用雙雜合分析系統且利用由受體及經改質HC(分別融合(表現為融合蛋白)至用於雙雜合分析中之各別「誘餌」及「捕獲」亞單元)製得之融合蛋白(例如利用活化結構域及DNA結合結構域之Gal 4轉錄活化系統)。雙雜合分析通常係在酵母(啤酒酵母)中實施,但類似分析系統亦已研發用於其他單細胞生物體中(例如在大腸桿菌中)。彼等系統係相當的。在一實施例中,使用細菌腺苷酸環化酶雙雜合分析(Karimova 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 S A.1998年5月12日;95(10):5752-5756,其內容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該系統使用T18及T25作為誘餌及捕獲,且可利用大腸桿菌BTH101細胞。
經改質HC在雙雜合分析之大腸桿菌中與T18(稱為第一融合蛋白)表現為融合蛋白。在該方法中,受體(或其結合片段,例如h-Syt II a.a.1-87)在雙雜合分析之大腸桿菌中與T25(稱為第二融合蛋白)共表現為融合蛋白。該分析利用各別分子之間經由其各別融合達成之相互作用之陽性指示。一種可能陽性指示係顯色反應。將表現第一及第二融合蛋白之選殖大腸桿菌純系在含有適當選擇性及報告培養基之固體培養基(例如胺苄青黴素(ampicillin)、卡那黴素(kanamycin)、X-gal及IPTG)上生長使得自陽性純系生成陽性指示(例如顏色產生)之時間量。使改質結合結構域結合至受體片段將產生陽性指示(例如表現LacZ基因且使得在生長於X-gal板上之純系中生成藍色)。
在與適當對照(陽性及陰性)相比時,分析純系之該陽性指示(例如顏色產生)。可以目測方式或藉由非人類機器進行分析。使用不能產生可觀陽性指示(例如LacZ表現)之適當陰性對照(例如缺乏分析系統之關鍵組份之選殖群落,例如具有在無融合下表現之誘餌及捕獲)。亦可使用適當強陽性對照。在分析中用於人類Syt II受體之強陽性對照之一實例係在E1191處具有取代突變(M/C/V或Q)之B1-Hc。亦可使用弱陽性對照來鑑別結合強度。在分析中用於人類Syt II受體之弱陽性對照之一實例係在W1178處具有取代突變(Q/Y/A或S)之B1-Hc。陽性指示(例如顏色產生)之鑑別指示經改質HC結合受體。強陽性指示(例如強顯色反應(例如高於弱陽性對照))之鑑別指示Hc以高親和力結合受體。
分析中所使用之經改質HC可為本文所揭示之任一經改質HC。藉助非限制性實例,經改質HC可含有一種、兩種或三個取代突變,例 如彼等揭示於本文中者。經改質HC可為如本文所揭示之任一血清型/菌株或亞型。
本文及下列實例中所闡述之實施例僅用於闡釋性目的,且熟習此項技術者所明瞭之各種修改或改變包含於本發明範圍內。
除非本文另有定義,否則結合本申請案使用之科學及技術術語應具有彼等熟習此項技術者通常所理解之含義。此外,除非上下文另有需要,否則單數術語應包含複數形式且複數術語應包含單數形式。
應理解,本發明並不限於本文所闡述之特定方法、方案及試劑等且因此可有所變化。本文所用之術語僅用於闡述特定實施例之目的而並非意欲限制本發明範圍,該範圍僅由申請專利範圍定義。
除在操作實例外或另外指示,所有表示本文所用成分或反應條件之量均應理解為在所有情況下由術語「約」修飾。在用於闡述本發明時,結合百分比之術語「約」意指±1%。
在一方面,本發明係關於對於本發明至關重要之本文所闡述組合物、方法及其各別組份,但亦可開放性地包含未指定要素(不管重要與否)(「包括」)。在一些實施例中,擬包含於組合物、方法或其各別組份之闡述之其他要素限於彼等並不實質上影響本發明之基本及新穎特性者(「基本上由......組成」)。此同樣適用於所闡述方法內之步驟以及其中之組合物及組份。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文所闡述之發明、組合物、方法及其各別組份意欲排除並不視為組份、組合物或方法之基本要素之任一要素(「由......組成」)。
出於闡述及揭示(例如)該等公開案中所闡述可結合本發明使用之方法之目的,所鑑別之所有專利、專利申請案及公開案皆以引用方式明確併入本文中。該等公開案僅因為其揭示內容先於本申請案之申請日期而提供。絕不能由於揭示內容為先前發明或任何其他原因而解釋為承認本發明無權先於該揭示內容。所有關於日期之陳述或關於該等 文件之內容之表述皆係基於申請者可獲得的資訊,且並不構成關於該等文件之日期或內容之準確性之任何承認。
用於背景及實施方式之參考文獻
1. Schiavo, G., Matteoli, M. & Montecucco, C. Neurotoxins affecting neuroexocytosis. Physiol Rev 80, 717-766 (2000)。
2. Johnson, E.A. Clostridial toxins as therapeutic agents: benefits of nature's most toxic proteins. Annu Rev Microbiol 53, 551-575 (1999)。
3. Aoki, K.R. Botulinum toxin: a successful therapeutic protein. Curr Med Chem 11, 3085-3092 (2004)。
4. Montecucco, C. & Molgo, J. Botulinal neurotoxins: revival of an old killer. Curr Opin Pharmacol 5, 274-279 (2005)。
5. Lange, O.等人,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nd secondary therapy failure after treatment with botulinum toxin type A: much ado about nothing? Clin Neuropharmacol 32, 213-218 (2009)。
6. Chapman, M.A., Barron, R., Tanis, D.C., Gill, C.E. & Charles, P.D. Comparison of botulinum neurotoxin prepar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dystonia. Clin Ther 29, 1325-1337 (2007)。
7. Cote, T.R., Mohan, A.K., Polder, J.A., Walton, M.K. & Braun, M.M.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jections: adverse events reported to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in therapeutic and cosmetic cases. J Am Acad Dermatol 53, 407-415 (2005)。
8. Dong, M., Tepp, W.H., Liu, H., Johnson, E.A. & Chapman, E.R. Mechanism of botulinum neurotoxin B and G entry into hippocampal neurons. J Cell Biol 179, 1511-1522 (2007)。
9. Peng, L., Tepp, W.H., Johnson, E.A. & Dong, M. Botulinum neurotoxin D uses synaptic vesicle protein SV2 and gangliosides as receptors. PLoS Pathog 7, e1002008 (2011)。
10. Dong, M.等人,Synaptotagmins I and II mediate entry of botulinum neurotoxin B into cells. J Cell Biol 162, 1293-1303 (2003)。
11. Nishiki, T.等人,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 receptor for Clostridium botulinum type B neurotoxin in rat brain synaptosomes. J Biol Chem 269, 10498-10503 (1994)。
12. Rummel, A., Karnath, T., Henke, T., Bigalke, H. & Binz, T. Synaptotagmins I and II act as nerve cell receptors for botulinum neurotoxin G. J Biol Chem 279, 30865-30870 (2004)。
13. Peng, L.等人,Botulinum neurotoxin D-C uses synaptotagmin I/II as receptors and human synaptotagmin II is not an effective receptor for type B, D-C, and G toxins. J Cell Sci (2012)。
14. Dong, M.等人,SV2 is the protein receptor for botulinum neurotoxin A. Science 312, 592-596 (2006)。
15. Dong, M.等人,Glycosylated SV2A and SV2B mediate the entry of botulinum neurotoxin E into neurons. Mol Biol Cell 19, 5226-5237 (2008)。
16. Mahrhold, S., Rummel, A., Bigalke, H., Davletov, B. & Binz, T. The synaptic vesicle protein 2C mediates the uptake of botulinum neurotoxin A into phrenic nerves. FEBS Lett 580, 2011-2014 (2006)。
17. Rummel, A.等人,Botulinum neurotoxins C, E and F bind gangliosides via a conserved binding site prior to stimulation-dependent uptake with botulinum neurotoxin F utilising the three isoforms of SV2 as second receptor. J Neurochem 110, 1942-1954 (2009)。
18. Fu, Z., Chen, C., Barbieri, J.T., Kim, J.J. & Baldwin, M.R. Glycosylated SV2 and gangliosides as dual receptors for botulinum neurotoxin serotype F. Biochemistry 48, 5631-5641 (2009)。
19. Montecucco, C. How do tetanus and botulinum toxins bind to neuronal membranes? TIBS, 314-317 (1986)。
20. Nishiki, T.等人,The high-affinity binding of Clostridium botulinum type B neurotoxin to synaptotagmin II associated with gangliosides GT1b/GD1a. FEBS Lett 378, 253-257 (1996)。
21. Pang, Z.P.等人,Synaptotagmin-2 is essential for survival and contributes to Ca2+ triggering of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in central and neuromuscular synapses. J Neurosci 26, 13493-13504 (2006)。
22. Strotmeier, J., Willjes, G., Binz, T. & Rummel, A. Human synaptotagmin-II is not a high affinity receptor for botulinum neurotoxin B and G: increased therapeutic dosage and immunogenicity. FEBS Lett 586, 310-313 (2012)。
23. Craxton, M. A manual collection of Syt, Esyt, Rph3a, Rph3a1, Doc2, and Dblc2 genes from 46 metazoan genomes--an open access resource for neuroscience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BMC Genomics 11, 37 (2010)。
24. Brin, M.F.等人,Safety and efficacy of NeuroBloc (botulinum toxin type B) in type A-resistant cervical dystonia. Neurology 53, 1431-1438 (1999)。
25. Pappert, E.J. & Germanson, T. Botulinum toxin type B vs. type A in toxin-naive patients with cervical dystoni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noninferiority trial. Mov Disord 23, 510-517 (2008)。
26. Wang, J.等人,Longer-acting and highly potent chimaeric inhibitors of excessive exocytosis created with domains from botulinum neurotoxin A and B. Biochem J 444, 59-67 (2012)。
27. Rummel, A., Mahrhold, S., Bigalke, H. & Binz, T. Exchange of the H(CC) domain mediating double receptor recognition improves the pharmacodynamic properties of botulinum neurotoxin. FEBS J 278, 4506-4515 (2011)。
28. Kozaki等人,Characterization of Clostridium botulinum type B neurotoxin associated with infant botulism in japan. Infect Immun 66, 4811-4816 (1998)。
29. Ihara, H.等人,Sequence of the gene for Clostridium botulinum type B neurotoxin associated with infant botulism, expression of the C-terminal half of heavy chain and its binding activity. Biochim Biophys Acta 1625, 19-26 (2003)。
30. Rummel, A., Mahrhold, S., Bigalke, H. & Binz, T. The HCC-domain of botulinum neurotoxins A and B exhibits a singular ganglioside binding site displaying serotype specific carbohydrate interaction. Mol Microbiol 51, 631-643 (2004)。
31. Chai, Q.等人,Structural basis of cell surface receptor recognition by botulinum neurotoxin B. Nature 444, 1096-1100 (2006)。
32. Jin, R., Rummel, A., Binz, T. & Brunger, A.T. Botulinum neurotoxin B recognizes its protein receptor with high affinity and specificity. Nature 444, 1092-1095 (2006)。
33. Arnon, S.S.等人,Botulinum toxin as a biological weapon: medical and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Jama 285, 1059-1070 (2001)。
34. Moriishi等人,Mosaic structures of neurotoxins produced from Clostridium botulinum types C and D organisms. Biochim Biophys Acta 1307, 123-126 (1996)。
35. Hill,K.K.等人,Genetic diversity among Botulinum Neurotoxin-producing clostridial strains. J Bacteriol 189, 818-832 (2007)。
36. Lalli, G.等人,Functional characterisation of tetanus and botulinum neurotoxins binding domains. J Cell Sci 112 (Pt 16), 2715-2724 (1999)。
本發明可如下列編號段落中之任一者中所定義。
1.一種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其包括:a)蛋白酶結構域;b)蛋白酶裂解位點;c)易位結構域;及d)梭狀肉毒桿菌(Clostridial botulinum)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其包括一或多個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突變的取代突變:E1191C、E1191V、E1191L、E1191Y、S1199W、S1199E、S1199H、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及其組合。
2.如段落1之BoNT多肽,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一個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突變的取代突變:E1191C、E1191V、E1191L、E1191Y、S1199E、S1199H、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及Y1183P。
3.如段落2之BoNT多肽,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之取代突變。
4.如段落2之BoNT多肽,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之取代突變。
5.如段落1之BoNT多肽,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兩個取代 突變。
6.一種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其包括:a)蛋白酶結構域;b)蛋白酶裂解位點;c)易位結構域;及d)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其包括兩個或更多個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取代突變之取代突變,其中該等取代突變中之一者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E1191Q、E1191M、E1191C、E1191V、E1191L及E1191Y。
7.如段落6之BoNT多肽,其中該等取代突變中之另一者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S1199W、S1199E、S1199H、S1199Y、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S1199F或S1199L。
8.如段落5至7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S1199W、E1191M及W1178Q、E1191C及S1199W、E1191C及S1199Y、E1191C及W1178Q、E1191Q及S1199W、E1191V及S1199W、E1191V及S1199Y或E1191V及W1178Q。
9.如段落5至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S1199W。
10.如段落5至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W1178Q。
11.如段落5至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S1199W。
12.如段落5至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S1199Y。
13.如段落5至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W1178Q。
14.如段落5至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Q及S1199W。
15.如段落5至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S1199W。
16.如段落5至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S1199Y。
17.如段落5至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W1178Q。
18.如段落6之BoNT多肽,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三個取代突變。
19.如段落18之BoNT多肽,其中該三個取代突變係位於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Y1183及S1199或E1191、S1199及W1178之位置處。
20.如段落19之BoNT多肽,其中該三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M、S1199W及W1178Q。
21.一種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其包括:a)蛋白酶結構域;b)蛋白酶裂解位點;c)易位結構域;及d)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其在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S1199或S1201之位置處包括取代突變。
22.如段落1至21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經改質B-Hc係來自菌株1。
23.如段落1至22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等蛋白酶結構 域、易位結構域及蛋白酶裂解位點係來自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血清型A、B、C、D、E、F、G及其組合。
24.如段落23之BoNT多肽,其中該等蛋白酶結構域、易位結構域及蛋白酶裂解位點係來自血清型B菌株1。
25.如段落23之BoNT多肽,其中該等蛋白酶結構域、易位結構域及蛋白酶裂解位點係來自血清型A菌株1。
26.一種多肽,其包括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該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包括一或多個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突變的取代突變:E1191C、E1191V、E1191L、E1191Y、S1199W、S1199E、S1199H、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及其組合。
27.如段落26之多肽,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兩個取代突變。
28.一種多肽,其包括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該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包括兩個或更多個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取代突變的取代突變,其中該等取代突變中之一者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E1191Q、E1191M、E1191C、E1191V、E1191L及E1191Y。
29.如段落26之多肽,其中該等取代突變中之一者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S1199W、S1199E、S1199H、S1199Y、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S1199F或S1199L。
30.如段落27至29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S1199W、E1191M及W1178Q、E1191C及S1199W、E1191C及S1199Y、E1191C及W1178Q、E1191Q 及S1199W、E1191V及S1199W、E1191V及S1199Y或E1191V及W1178Q。
31.如段落27至30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S1199W。
32.如段落27至30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W1178Q。
33.如段落27至30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S1199W。
34.如段落27至30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S1199Y。
35.如段落27至30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W1178Q。
36.如段落27至30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Q及S1199W。
37.如段落27至30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S1199W。
38.如段落27至30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S1199Y。
39.如段落27至30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W1178Q。
40.如段落30之多肽,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三個取代突變。
41.如段落40之多肽,其中該三個取代突變係位於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Y1183及S1199或E1191、S1199及W1178之位置處。
42.如段落41之多肽,其中該三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 株1之E1191M、S1199W及W1178Q。
43.如段落26至42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經改質B-Hc係來自菌株1。
44.一種嵌合分子,其包括第一部分,該第一部分係連接至第二部分之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一或多種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突變:E1191C、E1191V、E1191L、E1191Y、S1199W、S1199E、S1199H、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及其組合。
45.如段落44之嵌合分子,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兩個取代突變。
46.一種嵌合分子,其包括係連接至第二部分之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之第一部分,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兩個或更多個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取代突變的取代突變,其中該等取代突變中之一者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E1191Q、E1191M、E1191C、E1191V、E1191L及E1191Y。
47.如段落46之嵌合分子,其中該等取代突變中之一者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S1199W、S1199E、S1199H、S1199Y、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S1199F或S1199L。
48.如段落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S1199W、E1191M及W1178Q、E1191C及S1199W、E1191C及S1199Y、E1191C及W1178Q、E1191Q及S1199W、E1191V及S1199W、E1191V及S1199Y或E1191V及W1178Q。
49.如段落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 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S1199W。
50.如段落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W1178Q。
51.如段落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S1199W。
52.如段落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S1199Y。
53.如段落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W1178Q。
54.如段落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Q及S1199W。
55.如段落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S1199W。
56.如段落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S1199Y。
57.如段落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W1178Q。
58.如段落45或46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三個取代突變。
59.如段落58之嵌合分子,其中該三個取代突變係位於之位置處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Y1183及S1199或E1191、S1199及W1178。
60.如段落59之嵌合分子,其中該三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M、S1199W及W1178Q。
61.如段落44至60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經改質B-Hc係來自菌株1。
62.如段落44至61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二部分係以共價方式連接。
63.如段落46至61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二部分係以非共價方式連接。
64.如段落44至61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第二部分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小分子、核酸、短多肽及蛋白質。
65.如段落64之嵌合分子,其中該第二部分係生物活性分子。
66.如段落64或65之嵌合分子,其中該第二部分係治療性多肽或非多肽藥物。
67.如段落1至66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多肽或嵌合分子,其與缺乏該(等)取代突變之相同分子相比,展現該經改質B-Hc對人類SytII之顯著增強之結合及/或該經改質B-Hc對人類Syt I之顯著減小之結合。
68.如段落1至66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多肽或嵌合分子,其中與缺乏該(等)取代突變之相同分子相比,該取代突變產生對人類SytII之顯著增強之結合及/或對人類Syt I之顯著增強之結合。
69.一種核酸,其包括編碼如段落1至68中任一項之多肽或嵌合分子之核苷酸序列。
70.一種核酸載體,其包括如段落69之核酸。
71.一種細胞,其包括如段落70之核酸載體或如段落69之核酸。
72.一種細胞,其表現如段落1至68中任一項之多肽或嵌合分子
73.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括如段落1至25、67或68中任一項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或如段落44至66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或如段落70之核酸載體或如段落69之核酸。
74.如段落73之醫藥組合物,其進一步包括醫藥上可接受之賦 形劑。
75.一種套組,其包括如段落73或74之醫藥組合物及用於治療性投與該醫藥組合物之說明。
76.一種產生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在產生該BoNT多肽之條件下培養如段落72之細胞之步驟。
77.如段落76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下列步驟中之一或多者:-自培養液回收該BoNT多肽,-純化該BoNT多肽,-活化該BoNT多肽,及/或-調配該BoNT多肽。
78.一種治療與不期望神經元活性有關之病狀之方法,其包括向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如段落1至25、67或6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以由此接觸一或多種展現不期望神經元活性之神經元,由此治療該病狀。
79.如段落78之方法,其中該病狀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痙攣性發音困難、痙攣性斜頸、喉肌緊張不足、口下頜發音困難、舌緊張不足、頸部肌緊張不足、局部手肌緊張不足、瞼痙攣、斜視、半面痙攣、眼瞼病症、腦性麻痺、局部痙攣及其他語言病症、痙攣性結腸炎、神經性膀胱障礙、肛門痙攣、肢體痙攣、抽搐、顫抖、磨牙、肛裂、弛緩不能、吞嚥困難及其他肌肉張力病症及其他特徵在於肌群之不隨意運動之病症、流淚、多汗症、過度流涎、胃腸道分泌過多、分泌病症、來自肌肉痙攣之疼痛、頭痛、偏頭痛及皮膚病學或美學/美容病狀。
80.如段落1至25、67或68中任一項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如段落73或74中任一項之醫藥組合物或如段落44至66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或如段落26至43中任一項之多肽,其用於醫藥 中。
81.如段落1至25、67或68中任一項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如段落73或74中任一項之醫藥組合物或如段落44至66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或如段落67至43中任一項之多肽,其用於治療與不期望神經元活性有關之病狀。
82.一種鑑別結合受體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之方法,其包括:a)在雙雜合分析中將該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菌腺苷酸環化酶之T18亞單元表現為第一融合蛋白,及在該雙雜合分析中將該受體與細菌腺苷酸環化酶之T25亞單元表現為第二融合蛋白;b)針對陽性指示超過陰性對照之存在,分析表現該第一及第二融合蛋白之選殖大腸桿菌(E.coli)群落;及c)將藉由展現該陽性指示之該群落所表現之該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鑑別為結合至該受體。
83.如段落82之方法,其中該陽性指示係顯色反應。
84.如段落82至8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針對弱陽性對照分析該群落之陽性指示,及進一步將藉由展現高於該弱陽性對照之該群落所表現之該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鑑別為以高親和力結合至該受體。
85.如段落82至84之方法,其係使用各自表現於各別純系內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之文庫來實施。
86.如段落82至8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受體係人類。
87.如段落82至8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包括一或多個取代突變,其中該等取代突變中之一者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突變:E1191M、E1191 Q、E1191C、E1191V、E1191L、E1191Y、S1199W、S1199E、S1199H、 S1199F、S1199L、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及S1199Y。
藉由下列實例來進一步闡釋本發明,該等實例不應解釋為進一步限制。
實例 增強BoNT/B與h-Syt II之結合之單一突變之鑑別
在2006年,藉由兩種研究來解析BoNT/B結合至大鼠Syt II管腔結構域之共晶體結構25,26。結構資訊提供可靠根據來著眼於結合界面內用於合理設計誘變研究之有限數量之殘基。54位處之保守苯丙胺酸與BoNT/B形成多個疏水接觸。因白胺酸(在人類中)亦疏水,BoNT/B結合很可能因苯丙胺酸與白胺酸之間之大小/形狀差異而遭到破壞。關鍵在於鑑別BoNT/B HC區域中可適應自苯丙胺酸至白胺酸之變化之可能變化。
檢驗BoNT/B中有助於BoNT/B與Syt II之間之相互作用之所有殘基。該等殘基由BoNT/B-Syt II共晶體結構充分定義,包含K1113、D1115、S1116、P1117、V1118、W1178、Y1181、Y1183、E1191、K1192、F1194、A1196、P1197、S1199、S1201、E1203、F1204、E1245及Y1256(圖3)總共19個位置。策略係首先系統地使用所有其他19種可能胺基酸代替該19個位置中之每一者處之殘基且然後測試該等突變BoNT/B-HC與h-Syt II之結合。因此,總共需要生成且測試19×19=361個單點突變。
使用細菌腺苷酸環化酶雙雜合系統(BACTH)來生成該361個突變且測試其與h-Syt II之結合,如圖4中所闡述。簡言之,使用細菌腺苷酸環化酶之分裂片段(T18)將野生型(WT)BoNT/B-HC亞選殖至框內載體中。藉由PCR使用在BoNT/B-HC中之所選位置處存有隨機三-核苷酸(NNN)之引子來擴增此T18-BoNT/B-HC融合構築體(圖4A)。此生成在 所選位點處編碼所有20種不同胺基酸之構築體池。然後將此構築體池與表現h-Syt II(1-87)且與分裂細菌腺苷酸環化酶之另一半(T25)融合之構築體一起共轉變至細菌(大腸桿菌菌株BTH101)中。突變體BoNT/B-HC與h-Syt II之結合使得T18及T25結合至一起且回收腺苷酸環化酶之活性,此使得可表現lacZ基因且在X-凝膠板上產生藍色群落(圖4B)。藉由自該等藍色群落提取構築體且測序來鑑別引入BoNT/B-HC中之特異性突變。
使用此BACTH方法,在BoNT/B-HC中篩選所有19個所選位點。每一位點之總群落及藍色群落之數量列示於圖5A中。每一位置計數大於380個總群落。總群落數量決定了在所選突變位點處涵蓋所有20種胺基酸之可能性。此係藉由Clark-Carbon方程式來計算:P=1-(1-f)N,其中f反映了可能殘基之數量(在此處f=1/20,此乃因存在20種不同胺基酸),且N係總群落數。在純系最小數量為380下,在某一位置處涵蓋所有20種胺基酸之機率為99.8%。因此,在板上之純係數超過380時,很可能涵蓋所有20種可能殘基。。
如圖5A中所展示,發現有4個位置產生藍色群落,包含E1191(22.7%)、W11178(7.8%)、Y1183(4.0%)及S1199(5.1%)。在該4個位置中,E1191具有最高含量之藍色群落。另外,來自E1191之藍色群落亦展示其藍色深於其他三個位點,此表明在使用E1191突變時BoNT/B-HC與h-Syt II之間之相互作用可較強。自該等藍色群落提取質體且測序。每一位點處之所鑑別殘基列示於圖5B中:E1191M/C/V/Q/L/Y、Y1183/C/P、S1199W/E/Y/H、W1178Y/Q/A/S。
藉由量測細菌中所產生β-半乳糖苷酶之含量來進一步驗證人類Syt II與彼等所鑑別突變體之間之相互作用,該含量與由T18-BoNT/B-HC與T25-h-Syt II之間之相互作用重構之腺苷酸環化酶活性的總含量成正比。E1191位點處之4種突變E1191M/C/V/Q在所測試所有突變中 展示最強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圖6A),從而表明使用該4種殘基中之一者代替E1191會顯著增強T18-BoNT/B-HC與T25-h-Syt II之結合。
使用下拉分析作為替代方式來進一步分析突變體BoNT/B-HC與h-Syt II之結合(圖6B)。簡言之,將加標籤GST之小鼠Syt II管腔結構域(m-Syt II)及人類Syt II管腔結構域(h-Syt II)固定於GST珠粒上且用於下拉表現於細菌中之突變體BoNT/B-HC。經由免疫印跡分析檢測BoNT/B-HC與加標籤GST之Syt II之結合,從而檢測融合至BoNT/B-HC之HA標籤。如圖6B中所展示,E1191M/C/V/Q產生顯著程度之h-Syt II結合,此與該4種突變亦顯示最強β-半乳糖苷酶活性之發現一致(圖6A)。總而言之,該等結果指示,E1191M/C/V/Q係獲得穩健結合h-Syt II之能力之4種一級突變。
HCB中之組合突變進一步增強其與h-Syt II之結合
然後探究BoNT/B-HC E1191M/C/V/Q與h-Syt II之結合是否可進一步藉由在不同位點處包含二級突變來增強。1183、1199及1178位點著眼於作為用於二級突變位點之候選者,此乃因該等位點係亦產生藍色群落之僅有三個位點(圖5)。使用E1191M作為一級突變,組合E1191M與在BACTH篩選中於1183、1199及1178位點處所鑑別之所有其他10個殘基改變以生成雙重突變,如圖5B中所指示。在下拉分析中分析該10個雙重突變結合h-Syt II之能力,如圖7A中所指示。其中之三者E1191M/S1199W、E1191M/S1199Y及E1191M/W1178Q對h-Syt II產生顯著結合(圖7A)。該等結果表明,包含S1199W/Y及W1178Q作為二級突變位點將進一步增強BoNT/B-HC E1191M/C/V/Q與h-Syt II之結合。總而言之,該等數據指示,在E1191位點處存在一級突變之4種選擇(M/C/V/Q)且二級突變位點存在三種選擇(S1199W/Y及W1178Q)(圖7B),且一級突變與二級突變之組合可進一步增強與h-Syt II之結合。
組合E1191M與Y1183C/P實際上減小與h-Syt II之結合(圖7A)。 BoNT/B之Syt II結合界面係由兩個疏水袋構成,如先前所報導。E1191及Y1183位於同一袋中,而S1199及W1178位於另一袋中。因E1191在空間上鄰近Y1183,故在其皆發生突變時,可發生潛在結構衝突,此可闡釋該兩個位置處之雙重突變減小與h-Syt II之結合之原因。
尋求以定量方式測定且對比突變BoNT/B-HC與h-Syt II之間之結合親和力以旨在選擇具有最佳結合親和力之雙重突變。使用充分確立之雙層干涉術分析測定結合親和力(KD)(圖8A)。簡言之,將加標籤GST之Syt蛋白質固定於探針上。首先探針暴露於不同濃度下之純化BoNT/B-HC(締合期,圖8A),隨後實施洗滌步驟(解離期,圖8A)。BoNT/B-HC與加標籤GST之Syt之結合增加了探針上之總分子量/大小,此在探針處產生可檢測及分析之光反射位移。可自所檢測締合及解離曲線計算結合參數(例如締合常數(kon)、解離常數(koff)及表觀結合親和力(KD)),如圖8A中所指示。
使用此分析,使用三種二級突變(S1199W/Y、W1178Q)系統性描述4種一級突變(E1191M/C/Q/V)之所有組合。另外,亦生成且分析三重突變E1191M/S1199W/W1178Q。將WT BoNT/B-HC與小鼠Syt II(m-Syt II)之結合量測為陽性對照,此展示結合KD為0.13μM(圖8B)。如所預計,WT BoNT/B-HC與h-Syt II之結合太弱以致難以可靠測定,其中估計KD超過檢測限值(>20μM)。單一一級突變E1191M產生6.7μM之結合KD,此係相對於WT BoNT/B-HC之顯著改良。組合一級突變位點與二級突變位點之雙重突變進一步將結合親和力改良至高達0.59μM(E1191V/S1199Y)。如所預計,大部分雙重突變會改良對h-Syt II之結合親和力,其中KD介於0.59μM與4.3μM之間。E1191Q/W1178Q係並不結合h-Syt II之唯一。原因尚未知曉,但可能在於此雙重突變可誘導蛋白質之意外構象變化。三重突變E1191M/S1199W/W1178Q與 雙重突變E1191M/S1199W展示幾乎相同之結合親和力,從而表明添加第三突變位點可能並不進一步改良結合親和力。總而言之,該等數據證實,E1191M/C/Q/V與S1199W/Y、W1178Q之間之所有雙重突變(除E11191Q/W1178Q外)皆產生可穩健結合h-Syt II之突變體BoNT/B-HC
HCB突變體對h-Syt I展示增強之結合
除Syt II外,Syt I亦用作用於BoNT/B之受體。為達成對人類神經元之最高可能結合,經改質BoNT/B突變體不應影響對人類Syt I之結合。理想地,其可甚至增加對Syt I之結合。實際上,發現E1191M顯著增強BoNT/B-HC對h-Syt I之結合,此乃因可在並不存在脂質共受體神經節苷酯下檢測到穩健結合(圖9A)。使用雙層干涉術分析量測所擇雙重突變與h-Syt I之間之結合親和力。如圖9B、C中所展示,雙重突變E1191M/S1199Y(B-HC MY)及E1191V/S1199Y(B-HC VY)顯示KD分別為2.9μM及5.82μM,而結合h-Syt I之WT BoNT/B-HC太弱以致不能可靠測定,其中估計KD超過檢測限值(>20μM)。
H C B MY 結合至神經元表面上之h-Syt II
接下來檢驗HCBMY突變體是否可結合至生理學相關神經元表面上之h-Syt II。為此,利用表現Syt I但並不表現Syt II之所培養大鼠皮質神經元作為神經元模型(Dong等人,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179(7):1511-1522(2007))。因此,基因敲除Syt I會生成不含內源性受體之神經元。表現該等Syt I KD神經元中之全長h-Syt II會產生僅具有h-Syt II作為毒素受體之「人類化」神經元,如先前所闡述(Peng等人,J Cell Sci.125:3233-42(2012))。如所預計,WT HCB強烈結合至大鼠神經元且該結合在基因敲除內源性Syt I之後將消除。表現全長m-Syt II而非h-Syt II抑或含有F54L突變之m-Syt II會恢復WT HCB之結合(圖10A)。與之相比,HCBMY對表現m-Syt II、h-Syt II或m-Syt II (F54L)之神經元展示穩健結合,從而證實HCBMY結合神經元表面上之h-Syt II之能力有所增強(圖10B)。
BoNT/B突變體顯示增強阻斷人類化神經元中之神經傳遞之效能
為解決對h-Syt II之增強之結合是否會轉變為改良神經元中功能含量下之效能的關鍵問題,在大腸桿菌中以重組方式產生全長WT BoNT/B及含有E1191M/S1199Y點突變之突變體毒素(BoNT/BMY)。將人類化神經元暴露於WT或BoNT/BMY毒素之梯度。藉由免疫印跡分析檢驗VAMP2之裂解。如圖11A中所展示,在每一所測試毒素濃度下,與暴露於WT BoNT/B之神經元相比,在暴露於BoNT/BMY之神經元中有較多VAMP2發生裂解,從而指示BoNT/BMY較WT毒素更有效地靶向且進入神經元。
接下來,藉由使用全細胞膜片箝製記錄來記錄小抑制性突觸後電流(mIPSC)以監測神經傳遞質釋放。mIPSC之頻率反映了神經元群落中之神經傳遞質釋放之活性。BoNT/B進入突觸前末端會阻斷神經傳遞質之釋放,由此減小mIPSC之頻率(圖11B)。將人類化神經元暴露於WT BoNT/B或BoNT/BMY之梯度。如圖11C中所展示,BoNT/BMY展示大大增強之功效,其中半最大抑制濃度(IC50)約低於WT毒素11倍:BoNT/BMY可對神經傳遞質釋放達成相同阻斷程度,其中毒素濃度低於WT毒素11倍。該等數據證實,增強之人類受體結合使得功能含量之毒素在神經元中之效能有所增加。
使用BACTH方法來篩選在BoNT/B-HC中形成用於Syt II之結合袋之所有19種關鍵殘基處之所有可能單一突變。鑑別出4個可發生突變以增加對h-Syt II之結合親和力之位置,其中E1191位點作為一級位點,且S1199、W1178及Y1183作為二級突變位點。產生且測試組合一級及二級突變位點之雙重突變,且展示組合E1191M/C/V/Q與S1199Y/W或W1178Q會產生對h-Syt II及h-Syt I具有強結合親和力之雙 重突變。
論述
藉由組合原理設計(基於BoNT/B-Syt II複合物之可用共晶體結構)與BACTH方法(其佔用每一所選靶殘基處之所有可能單一點突變),鑑別BoNT/B中可結合h-Syt II之一系列點突變。在組合中進一步檢驗該等點突變,從而揭示獲得對h-Syt II之高親和力結合之雙重突變體。重要的是,含有所設計突變之全長BoNT/B展示對人類化神經元之功效高於WT BoNT/B約11倍,從而證實對毒素受體之增強之結合轉變為在神經元中功能含量下之較高功效。
材料及方法
材料及構築體. 下列抗體係購自指示各供應商:突觸蛋白I(純系46.1,Synaptic Systems)、VAMP2(純系69.1,Synaptic Systems)、HA(16B12,Covance)及β-微管蛋白III(ab18207,Abcam)。牛混合腦神經節苷酯係購自Matreya LLC(Pleasant Gap,PA)且重構於Tris-緩衝鹽水(TBS:20mM Tris,150mM NaCl)中,如先前所闡述(Peng等人,PLoS pathogens 7(3):e1002008(2011))。將編碼HCB之cDNA(殘基857-1291,基因庫:ACA46990.1)進行密碼子最佳化以用於大腸桿菌表現且藉由Genscript Inc.合成(New Brunswick,NJ)。下列cDNA係由指示團體慷慨提供:大鼠Syt I(T.C.Sudhof,Palo Alto,CA)、小鼠Syt II(M.Fukuda,Ibaraki,Japan)、人類Syt I(R.B.Sutton,Lubbock,TX)。將編碼HCB之DNA亞選殖至pET28a載體中,其中His6標籤及HA標籤(YPYDVPDYA(SEQ ID NO:12))融合至其N-末端。經由PCR使用定點誘變套組(Agilent Technologies,CA)生成HCB中之突變。先前已闡述加標籤GST之Syt I/II片段及Syt II F54L突變體(Dong M等人,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162(7):1293-1303(2003);Peng等人,J cell Sci.125:3233-42(2012);Dong M等人,Science 312(5773):592-596 (2006))。
BACTH(細菌腺苷酸環化酶雙雜合分析):根據製造商說明(Euromedex)來實施BACTH分析。選擇兩種相容質體pUT18C及pKT25進行篩選。將h-Syt II管腔結構域(殘基1-80)選殖至pKT25中以生成pKT25-h-Syt II。在pUT18C中選殖HCB以用於產生T18-HCB。使用在指定位置處含有隨機核苷酸三連體(NNN)之引子產生HCB突變體文庫。藉由電穿孔使用pKT25-h-Syt II質體將每一文庫共轉變至大腸桿菌指示菌株BTH101中且在含有100μg/ml胺苄青黴素、50μg/ml卡那黴素、0.5mM IPTG及40μg/ml X-Gal之LB瓊脂板上篩選。將板在30℃下培育64小時。自藍色群落提取質體且測序。總群落數量決定了在所選突變位點處涵蓋所有20種胺基酸之可能性。此係藉由Clark-Carbon方程式來計算:P=1-(1-f)N,其中f反映了可能殘基之數量(在此處f=1/20,此乃因存在20種不同胺基酸),且N係總群落數。在分析中380種純系之最小數量下,涵蓋每一位置處之所有20種胺基酸之機率>99.8%。
β-半乳糖苷酶分析:將含有所關注表現蛋白質之大腸桿菌BTH101細胞接種至含有胺苄青黴素、卡那黴素及IPTG(0.5mM)之液體LB中。將培養液在37℃下過夜生長以達到固定相。在收穫之前記錄過夜生長培養液之OD600。離心一毫升過夜生長之培養液,且使用PBS將細胞糰粒洗滌兩次並懸浮於等體積Z緩衝液(60mM Na2HPO4、40mM Na2HPO4、10mM KCl、1mM MgSO4及20mM二硫蘇糖醇[DTT])中。將100毫升再懸浮細菌細胞稀釋於1ml Z緩衝液(稀釋因子[DF]=10)中。然後,添加100ml氯仿及50ml 0.1% SDS且充分混合以可滲透化處理細胞。然後將250毫升混合物轉移至新微量離心管中且達到28℃,添加50ml預升溫鄰硝基苯基-β-半乳糖苷(4mg/ml,存於Z緩衝液中),且將混合物在28℃下培育直至產生黃色為止。藉由添加 200ml 1M Na2CO3來終止反應。記錄A420及反應精確時間段(以分鐘表示,T)。將β-半乳糖苷酶活性定義為(1000×A420×DF)/(T×OD600)且單位為米勒(Miller)。
蛋白質表現及純化:將BoNT/B-HC之WT及突變體在大腸桿菌中表現為加標籤His6之重組蛋白。將Syt I/II片段及突變體在大腸桿菌中表現為加標籤GST之重組蛋白。如先前所闡述9使用20℃之誘導溫度及0.25mM IPTG過夜純化GST-融合及His6-融合蛋白。
GST下拉分析:實施兩類下拉分析。使用第一系列來篩選突變體BoNT/B-HC與加標籤GST之小鼠Syt II(m-Syt II)及模擬人類Syt II序列之突變體小鼠Syt II(F54L)(稱為h-Syt II)之結合。簡言之,旋轉6ml表現BoNT/B HC之大腸桿菌,再懸浮於800μl TBS中,實施超音波處理,且然後與2% Triton X-100一起在4℃下培育1hr。然後將試樣在4℃及最大速度下於微量離心機中旋轉15min。收集上清液且藉由與10μg固定於麩胱甘肽-瓊脂糖珠粒(GE bioscience,Piscataway,NJ)上之Syt蛋白質在4℃下一起培育1hr來用於下拉分析。將試樣在洗滌緩衝液(TBS,含有0.5% Triton X-100)中洗滌三次,且藉由使用抗HA抗體免疫印跡BoNT/B-HC來進行分析。對於對h-Syt II具有增強之結合之突變體而言,藉由如先前所闡述將該等BoNT/B-HC突變體純化為加標籤His6之蛋白質來實施其他下拉分析9。然後使用固定Syt片段在4℃下於100μl TBS緩衝液+0.5% Triton X-100中使用或不使用神經節苷酯(60μg/ml)經1hr實施下拉分析。使用TBS緩衝+0.5% Triton X-100將珠粒洗滌三次。遵循免疫印跡分析對10%之結合材料實施SDS-PAGE。
雙層干涉術分析. 藉由BLI分析使用Blitz系統(ForteBio)量測HCB變體與Syt I/Syt II之間之結合親和力。簡言之,將加標籤GST之Syt I或Syt II(20μg/ml)固定於Dip and ReadTM Anti-GST生物感測器(ForteBio)上且使用PBS緩衝液平衡。然後將生物感測器暴露於連續濃 度之HCB下,隨後使用PBS洗滌。使用Blitz系統軟體遵循製造商說明(ForteBio)來計算結合親和力(KD)。
神經元培養、慢病毒屬及毒素結合/進入分析。自E18-19胚胎如先前所闡述來製備大鼠皮質神經元(Peng等人,PLoS pathogens 7(3):e1002008(2011))。先前已闡述用於神經元中之Syt I KD、mSyt II及h-Syt II表現之構築體(Peng等人,J Cell Sci.125:3233-42(2012))。將慢病毒屬在DIV5(活體外天數)時添加至神經元培養液中,且在DIV12-14時實施毒素結合/進入實驗。將毒素稀釋於高K+緩衝液(87mM NaCl、56mM KCl、1.5mM KH2PO4、8mM Na2HPO4、0.5mM MgCl2及1mM CaCl)中且預升溫至37℃。將神經元在37℃下暴露於上述含毒素緩衝液中5分鐘,隨後使用PBS洗滌。對該等神經元實施免疫染色分析,或在無毒素培養基中再培育24小時,隨後實施免疫印跡分析。
mIPSC記錄。自DIV 14-18培養皮質神經元(DIV 14-18)獲得全細胞膜片箝製記錄。吸量管溶液含有(以mM表示):135 CsCl、10 HEPES、1 EGTA、1 Na-GTP、4 Mg-ATP及10 QX-314(pH 7.4,使用CsOH調節)。填充有細胞內溶液之吸量管之電阻在4MΩ與5MΩ之間有所變化。在形成全細胞構形且平衡細胞內吸量管溶液之後,將串聯電阻調節至10MΩ。使用EPC-10/2放大器(HEKA)在-70mV保持電位下監測突觸電流。浴溶液含有(以mM表示):140 NaCl、5 KCl、2 CaCl、1 MgCl2、10 HEPES、10葡萄糖(pH 7.4,使用NaOH調節)。藉由將AMPA及NMDA受體阻斷劑CNQX及APV添加至細胞外浴溶液中來以藥理學方式抑制自發性抑制性突觸後電流(sIPSC)及誘發性抑制性突觸後電流(eIPSC)。在河豚毒素(TTX,用以阻斷動作電位)存在下監測自發性小抑制性突觸後電流(mIPSC)。使用Clampfit 10(Molecular Devices)、Origin8軟體(Mocrocal Inc.)、MiniAnalysis軟體 (Synaptosoft)及Igor(Wavemetrics)分析數據。使用司徒登氏T測試(Student’s t-test)實施統計學分析(*P<0.01)。所有數據皆展示為平均值±S.E.M.。
結論
上文所呈現結果指示改良BoNT/B對其人類受體之結合之新方法及組合物,且提供藉由利用本發明中所產生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來產生新一代治療性BoNT之方式,該等新一代治療性BoNT較當前利用之WT BoNT對靶人類神經元具有改良之效能及特異性。
該等成果展示,經改質BoNT/B-HC之蛋白質序列可產生可以高親和力結合人類Syt II之新形式。可藉由靶定誘變(定點誘變)或隨機誘變已知結合Syt I/II之區域內之每一胺基酸殘基來改質BoNT/B-HC蛋白質序列。該等Syt結合區域已由先前共晶體結構研究充分定義25,26。舉例而言,其係由BoNT/B1序列中之殘基1078-1291構成(基因庫登錄編號:P10844)。儘管該等研究係使用BoNT/B1序列來實施,但可使用BoNT/B之所有亞型作為模板來再產生與本文所闡述相同或類似之突變。儘管所選殘基之確切位置可在不同BoNT/B亞型中有所相同,但可容易地鑑別(例如在並不在確切相同之位置時藉由序列比對)不同BoNT/B亞型中之類似殘基。
具體而言,研究基於所報告BoNT/B-Syt II複合物結構(PDB ID:2NM1)之BoNT/B之Syt II結合界面中之所有殘基,包含K1113、D1115、S1116、P1117、V1118、W1178、Y1181、Y1183、E1191、K1192、F1194、A1196、P1197、S1199、S1201、E1203、F1204、E1245及Y1256,如圖3B中所列示。
誘變係產生工程化之蛋白質產物之常用實驗室技術。可使用引入突變之若干方法,包含定點誘變、隨機誘變、組合誘變及插入誘變。應用定點誘變及隨機誘變以將突變引入BoNT/B-HC序列中。隨機 誘變係產生用於篩選之突變體文庫之強力工具。藉由使用具有摻雜核苷酸之PCR引子,產生在圖3B中所列示之位置處含有所有其他19種胺基酸之取代之突變體池。然後使用BACTH系統實施篩選,如圖4中所圖解說明。
將位置1191、1178、1183及1199處之殘基鑑別為對於生成具有增強之人類Syt II結合之BoNT/B-HC突變體的取代突變較為重要。特異性取代係E1191M/C/V/Q/L/Y、Y1183C/P、S1199Y/W/E/H、W1178Y/Q/A/S(圖5A、B)。
其他定量分析揭示,將殘基E1991變為M/C/V/Q會對h-Syt II產生最強結合,如藉由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圖6A)及下拉分析(圖6B)所量測。因此,將E1191鑑別為引入增強之h-Syt II結合之突變之一級位點,且將E1191/M/C/V/Q之取代突變鑑別為一級突變。
使用E1191M作為一級突變來探究添加二級突變是否可進一步增強與h-Syt II之結合(圖7A)。因在BACTH篩選(圖5B)中Y1183C/P、S1199Y/W/E/H及W1178Y/Q/A/S取代突變產生「淺藍色」純系,故選擇該等位點作為潛在二級突變位點。生成且測試組合E1191M與該等潛在二級突變之雙重突變。發現在下拉分析中在與E1191M處之一級突變組合時,三種突變S1199W、S1199Y及W1178Q會增強與h-Syt II之結合(圖7A、B)。選擇該三個取代突變作為二級突變。
使用如圖8A中所闡述之雙層干涉術分析實施其他定量分析以測定BoNT/B-HC突變體與h-Syt II之間之結合親和力。量測雙重突變(一種來自一級突變(M1191M/C/Q/V)且另一種來自二級突變(S1199W/Y、W1178Q))對h-Syt II之結合親和力(圖8B)。結果展示,下列雙重突變:E1191M/C/Q/V與S1199W/Y之組合及E1191M/C/V與W1178Q之組合顯著增強對h-Syt II之結合親和力(圖8B)。由此將該11種雙重組合鑑別為BoNT/B-HC中最大程度增強與h-Syt II之結合之突 變。
發現工程化之BoNT/B-HC突變體不僅增強與人類Syt II之結合,且亦增強與人類Syt I之結合。使用E1191M/S1199Y及E1191V/S1199Y展示,該等突變體與WT BoNT/B-HC相比亦對人類Syt I顯示顯著增強之結合能力(圖9)。
改質BoNT/B-HC突變體可在胺基酸殘基E1191、Y1183、W1178及S1199中之一者或組合(例如E1191M/S1199W、E1191M/S1199Y、E1191M/W1178Q、E1191C/S1199W、E1191C/S1199Y、E1191C/W1178Q、E1191Q/S1199W、E1191Q/S1199Y、E1191V/S1199W、E1191V/S1199Y及E1191V/W1178Q)處含有胺基酸取代。
亦測試所選三重突變(藉由組合E1191/S1199/W1178位點處之突變)且發現其與E1191/S1199位點處之雙重突變具有類似結合親和力。舉例而言,E1191M/S1199W/W1178Q與E1191M/S1199W具有類似結合親和力(圖8B)。因此,三重突變展現雙重突變之增強之結合親和力,但其似乎並不較雙重突變提供關於增加之結合親和力之顯著優點。
該等結果指示,可製備且在治療上使用含有具有與WT BoNT/B-HC之序列相關之改質胺基酸序列之BoNT/B-HC的多肽,其中改質BoNT/B-HC與WT BoNT/B-HC相比具有改良之結合人類Syt I及II之能力。多肽可(例如)呈以下形式:全長BoNT/B突變體、截短BoNT/B突變體或如上文闡述在受體結合結構域(BoNT/B-HC)內含有相同胺基酸取代之重組蛋白亦及在一致位置處具有胺基酸取代之BoNT/B亞型。另外,可藉由代替受體結合結構域內不同於BoNT/B1之殘基來改質BoNT/B亞型以結合h-Syt II。
所涵蓋全長BoNT/B突變體在胺基酸殘基E1191、Y1183、W1178 及S1199中之一者或組合(例如2或3種,例如E1191M/S1199W、E1191M/S1199Y、E1191M/W1178Q、E1191C/S1199W、E1191C/S1199Y、E1191C/W1178Q、E1191Q/S1199W、E1191Q/S1199Y、E1191V/S1199W、E1191V/S1199Y及E1191V/W1178Q)處含有胺基酸取代。突變可以與上文針對BoNT/B-HC所揭示相同之方式使用任一BoNT/B亞型作為模板來進行。該等突變BoNT/B毒素增強了與人類Syt II及人類Syt I之結合,由此較WT BoNT/B對靶人類神經元達成較高效能及特異性。
用於實例部分之參考文獻
1. Schiavo, G., Matteoli, M. & Montecucco, C. Neurotoxins affecting neuroexocytosis. Physiol Rev 80, 717-766 (2000)。
2. Johnson, E.A. Clostridial toxins as therapeutic agents: benefits of nature's most toxic proteins. Annu Rev Microbiol 53, 551-575 (1999)。
3. Aoki, K.R. Botulinum toxin: a successful therapeutic protein. Curr Med Chem 11, 3085-3092 (2004)。
4. Montecucco, C. & Molgo, J. Botulinal neurotoxins: revival of an old killer. Curr Opin Pharmacol 5, 274-279 (2005)。
5. Lange, O.等人,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nd secondary therapy failure after treatment with botulinum toxin type A: much ado about nothing? Clin Neuropharmacol 32, 213-218 (2009)。
6. Chapman, M.A., Barron, R., Tanis, D.C., Gill, C.E. & Charles, P.D. Comparison of botulinum neurotoxin prepar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dystonia. Clin Ther 29, 1325-1337 (2007)。
7. Cote, T.R., Mohan, A.K., Polder, J.A., Walton, M.K. & Braun, M.M.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jections: adverse events reported to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in therapeutic and cosmetic cases. J Am Acad Dermatol 53, 407-415 (2005)。
8. Dong, M., Tepp, W.H., Liu, H., Johnson, E.A. & Chapman, E.R. Mechanism of botulinum neurotoxin B and G entry into hippocampal neurons. J Cell Biol 179, 1511-1522 (2007)。
9. Peng, L., Tepp, W.H., Johnson, E.A. & Dong, M. Botulinum neurotoxin D uses synaptic vesicle protein SV2 and gangliosides as receptors. PLoS Pathog 7, e1002008 (2011)。
10. Dong, M.等人,Synaptotagmins I and II mediate entry of botulinum neurotoxin B into cells. J Cell Biol 162, 1293-1303 (2003)。
11. Nishiki, T.等人,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 receptor for Clostridium botulinum type B neurotoxin in rat brain synaptosomes. J Biol Chem 269, 10498-10503 (1994)。
12. Rummel, A., Karnath, T., Henke, T., Bigalke, H. & Binz, T. Synaptotagmins I and II act as nerve cell receptors for botulinum neurotoxin G. J Biol Chem 279, 30865-30870 (2004)。
13. Peng, L.等人,Botulinum neurotoxin D-C uses synaptotagmin I/II as receptors and human synaptotagmin II is not an effective receptor for type B, D-C, and G toxins. J Cell Sci (2012)。
14. Montecucco, C. How do tetanus and botulinum toxins bind to neuronal membranes? TIBS, 314-317 (1986)。
15. Nishiki, T.等人,The high-affinity binding of Clostridium botulinum type B neurotoxin to synaptotagmin II associated with gangliosides GT1b/GD1a. FEBS Lett 378, 253-257 (1996)。
16. Pang, Z.P.等人,Synaptotagmin-2 is essential for survival and contributes to Ca2+ triggering of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in central and neuromuscular synapses. J Neurosci 26, 13493-13504 (2006)。
17. Strotmeier, J., Willjes, G., Binz, T. & Rummel, A. Human synaptotagmin-II is not a high affinity receptor for botulinum neurotoxin B and G: increased therapeutic dosage and immunogenicity. FEBS Lett 586, 310-313 (2012)。
18. Craxton, M. A manual collection of Syt, Esyt, Rph3a, Rph3a1, Doc2, and Dblc2 genes from 46 metazoan genomes--an open access resource for neuroscience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BMC Genomics 11, 37 (2010)。
19. Brin, M.F.等人,Safety and efficacy of NeuroBloc (botulinum toxin type B) in type A-resistant cervical dystonia. Neurology 53, 1431-1438 (1999)。
20. Pappert, E.J. & Germanson, T. Botulinum toxin type B vs. type A in toxin-naive patients with cervical dystoni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noninferiority trial. Mov Disord 23, 510-517 (2008)。
21. Wang, J.等人,Longer-acting and highly potent chimaeric inhibitors of excessive exocytosis created with domains from botulinum neurotoxin A and B. Biochem J 444, 59-67 (2012)。
22. Rummel, A., Mahrhold, S., Bigalke, H. & Binz, T. Exchange of the H(CC) domain mediating double receptor recognition improves the pharmacodynamic properties of botulinum neurotoxin. FEBS J 278, 4506-4515 (2011)。
23. Dong,M.等人,SV2 is the protein receptor for botulinum neurotoxin A. Science 312, 592-596 (2006)。
24. Arnon, S.S.等人,Botulinum toxin as a biological weapon: medical and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Jama 285, 1059-1070 (2001)。
25. Jin, R., Rummel, A., Binz, T. & Brunger, A.T. Botulinum neurotoxin B recognizes its protein receptor with high affinity and specificity. Nature 444, 1092-1095 (2006)。
26. Chai, Q.等人,Structural basis of cell surface receptor recognition by botulinum neurotoxin B. Nature 444, 1096-1100 (2006)。

Claims (87)

  1. 一種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BoNT)多肽,其包括:a)蛋白酶結構域;b)蛋白酶裂解位點;c)易位結構域;及d)梭狀肉毒桿菌(Clostridial botulinum)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其包括一或多個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突變的取代突變:E1191C、E1191V、E1191L、E1191Y、S1199W、S1199E、S1199H、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及其組合。
  2. 如請求項1之BoNT多肽,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一個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突變的取代突變:E1191C、E1191V、E1191L、E1191Y、S1199E、S1199H、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及Y1183P。
  3. 如請求項2之BoNT多肽,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之取代突變。
  4. 如請求項2之BoNT多肽,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之取代突變。
  5. 如請求項1之BoNT多肽,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兩個取代突變。
  6. 一種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其包括:a)蛋白酶結構域;b)蛋白酶裂解位點; c)易位結構域;及d)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其包括兩個或更多個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取代突變之取代突變,其中該等取代突變中之一者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E1191Q、E1191M、E1191C、E1191V、E1191L及E1191Y。
  7. 如請求項6之BoNT多肽,其中該等取代突變中之另一者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S1199W、S1199E、S1199H、S1199Y、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S1199F或S1199L。
  8. 如請求項5至7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S1199W、E1191M及W1178Q、E1191C及S1199W、E1191C及S1199Y、E1191C及W1178Q、E1191Q及S1199W、E1191V及S1199W、E1191V及S1199Y,或E1191V及W1178Q。
  9. 如請求項5至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S1199W。
  10. 如請求項5至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W1178Q。
  11. 如請求項5至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S1199W。
  12. 如請求項5至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S1199Y。
  13. 如請求項5至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W1178Q。
  14. 如請求項5至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Q及S1199W。
  15. 如請求項5至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S1199W。
  16. 如請求項5至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S1199Y。
  17. 如請求項5至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W1178Q。
  18. 如請求項6之BoNT多肽,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三個取代突變。
  19. 如請求項18之BoNT多肽,其中該三個取代突變係位於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Y1183及S1199,或E1191、S1199及W1178之位置處。
  20. 如請求項19之BoNT多肽,其中該三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M、S1199W及W1178Q。
  21. 一種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其包括:a)蛋白酶結構域;b)蛋白酶裂解位點;c)易位結構域;及d)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其在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S1199或S1201之位置處包括取代突變。
  22. 如請求項1至21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經改質B-Hc係來自菌株1。
  23. 如請求項1至22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其中該等蛋白酶結構域、易位結構域及蛋白酶裂解位點係來自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血清型:A、B、C、D、E、F、G及其組合。
  24. 如請求項23之BoNT多肽,其中該等蛋白酶結構域、易位結構域 及蛋白酶裂解位點係來自血清型B菌株1。
  25. 如請求項23之BoNT多肽,其中該等蛋白酶結構域、易位結構域及蛋白酶裂解位點係來自血清型A菌株1。
  26. 一種多肽,其包括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該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包括一或多個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突變的取代突變:E1191C、E1191V、E1191L、E1191Y、S1199W、S1199E、S1199H、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及其組合。
  27. 如請求項26之多肽,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兩個取代突變。
  28. 一種多肽,其包括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該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包括兩個或更多個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取代突變之取代突變,其中該等取代突變中之一者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E1191Q、E1191M、E1191C、E1191V、E1191L及E1191Y。
  29. 如請求項26之多肽,其中該等取代突變中之一者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S1199W、S1199E、S1199H、S1199Y、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S1199F或S1199L。
  30. 如請求項27至29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S1199W、E1191M及W1178Q、E1191C及S1199W、E1191C及S1199Y、E1191C及W1178Q、E1191Q及S1199W、E1191V及S1199W、E1191V及S1199Y,或E1191V及W1178Q。
  31. 如請求項27至30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S1109W。
  32. 如請求項27至30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W1178Q。
  33. 如請求項27至30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S1199W。
  34. 如請求項27至30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S1199Y。
  35. 如請求項27至30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W1178Q。
  36. 如請求項27至30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Q及S1199W。
  37. 如請求項27至30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S1199W。
  38. 如請求項27至30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S1199Y。
  39. 如請求項27至30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W1178Q。
  40. 如請求項30之多肽,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三個取代突變。
  41. 如請求項40之多肽,其中該三個取代突變係位於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Y1183及S1199,或E1191、S1199及W1178之位置處。
  42. 如請求項41之多肽,其中該三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M、S1199W及W1178Q。
  43. 如請求項26至42中任一項之多肽,其中該經改質B-Hc係來自菌株1。
  44. 一種嵌合分子,其包括第一部分,該第一部分係連接至第二部分之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其 中該經改質B-Hc包括一或多種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突變:E1191C、E1191V、E1191L、E1191Y、S1199W、S1199E、S1199H、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及其組合。
  45. 如請求項44之嵌合分子,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兩個取代突變。
  46. 一種嵌合分子,其包括第一部分,該第一部分係連接至第二部分之梭狀肉毒桿菌血清型B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B-Hc),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兩個或更多個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取代突變之取代突變,其中該等取代突變中之一者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E1191Q、E1191M、E1191C、E1191V、E1191L及E1191Y。
  47. 如請求項46之嵌合分子,其中該等取代突變中之一者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S1199W、S1199E、S1199H、S1199Y、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S1199F或S1199L。
  48. 如請求項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S1199W、E1191M及W1178Q、E1191C及S1199W、E1191C及S1199Y、E1191C及W1178Q、E1191Q及S1199W、E1191V及S1199W、E1191V及S1199Y,或E1191V及W1178Q。
  49. 如請求項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S1199W。
  50. 如請求項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M及W1178Q。
  51. 如請求項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S1199W。
  52. 如請求項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S1199Y。
  53. 如請求項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C及W1178Q。
  54. 如請求項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Q及S1199W。
  55. 如請求項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S1199W。
  56. 如請求項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S1199Y。
  57. 如請求項45至47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兩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E1191V及W1178Q。
  58. 如請求項45或46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經改質(B-Hc)包括三個取代突變。
  59. 如請求項58之嵌合分子,其中該三個取代突變係位於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Y1183及S1199,或E1191、S1199及W1178之位置處。
  60. 如請求項59之嵌合分子,其中該三個取代突變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之E1191M、S1199W及W1178Q。
  61. 如請求項44至60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經改質B-Hc係來自菌株1。
  62. 如請求項44至61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二部分係以共價方式連接。
  63. 如請求項46至61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部分及該第 二部分係以非共價方式連接。
  64. 如請求項44至61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其中該第二部分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小分子、核酸、短多肽及蛋白質。
  65. 如請求項64之嵌合分子,其中該第二部分係生物活性分子。
  66. 如請求項64或65之嵌合分子,其中該第二部分係治療性多肽或非多肽藥物。
  67. 如請求項1至66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多肽或嵌合分子,其與缺乏該(等)取代突變之相同分子相比,展現該經改質B-Hc對人類SytII之顯著增強之結合及/或該經改質B-Hc對人類Syt I之顯著減小之結合。
  68. 如請求項1至66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多肽或嵌合分子,其中與缺乏該(等)取代突變之相同分子相比,該取代突變產生對人類SytII之顯著增強之結合及/或對人類Syt I之顯著增強之結合。
  69. 一種核酸,其包括編碼如請求項1至68中任一項之多肽或嵌合分子之核苷酸序列。
  70. 一種核酸載體,其包括如請求項69之核酸。
  71. 一種細胞,其包括如請求項70之核酸載體或如請求項69之核酸。
  72. 一種細胞,其表現如請求項1至68中任一項之多肽或嵌合分子。
  73.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括如請求項1至25、67或68中任一項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或如請求項44至66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或如請求項70之核酸載體或如請求項69之核酸。
  74. 如請求項73之醫藥組合物,其進一步包括醫藥上可接受之賦形劑。
  75. 一種套組,其包括如請求項73或74之醫藥組合物及用於治療性投與該醫藥組合物之說明。
  76. 一種產生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在產生該BoNT多肽之條件下培養如請求項72之細胞之步驟。
  77. 如請求項76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下列步驟中之一或多者:自培養液回收該BoNT多肽,純化該BoNT多肽,活化該BoNT多肽,及/或調配該BoNT多肽。
  78. 一種治療與不期望神經元活性有關之病狀之方法,其包括向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如請求項1至25、67或68中任一項之BoNT多肽,以藉此接觸一或多種展現不期望神經元活性之神經元,藉此治療該病狀。
  79. 如請求項78之方法,其中該病狀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痙攣性發音困難、痙攣性斜頸、喉肌緊張不足、口下頜發音困難、舌緊張不足、頸部肌緊張不足、局部手肌緊張不足、瞼痙攣、斜視、半面痙攣、眼瞼病症、腦性麻痺、局部痙攣及其他語言病症、痙攣性結腸炎、神經性膀胱障礙、肛門痙攣、肢體痙攣、抽搐、顫抖、磨牙、肛裂、弛緩不能、吞嚥困難及其他肌肉張力病症及其他特徵在於肌群之不隨意運動之病症、流淚、多汗症、過度流涎、胃腸道分泌過多、分泌病症、來自肌肉痙攣之疼痛、頭痛、偏頭痛及皮膚病學或美學/美容病狀。
  80. 如請求項1至25、67或68中任一項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如請求項73或74中任一項之醫藥組合物或如請求項44至66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或如請求項26至43中任一項之多肽,其用於醫藥中。
  81. 如請求項1至25、67或68中任一項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NT)多肽、如請求項73或74中任一項之醫藥組合物或如請求項44至66 中任一項之嵌合分子或如請求項67至43中任一項之多肽,其用於治療與不期望神經元活性有關之病狀。
  82. 一種鑑別結合受體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之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之方法,其包括:a)在雙雜合分析中將該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菌腺苷酸環化酶之T18亞單元表現為第一融合蛋白,及在該雙雜合分析中將該受體與細菌腺苷酸環化酶之T25亞單元表現為第二融合蛋白;b)針對陽性指示超過陰性對照之存在,分析表現該第一及第二融合蛋白之選殖大腸桿菌(E.coli)群落;及c)將藉由展現該陽性指示之該群落所表現之該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鑑別為結合至該受體。
  83. 如請求項82之方法,其中該陽性指示係顯色反應。
  84. 如請求項82至8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以下步驟:針對弱陽性對照分析該群落之陽性指示,及進一步將藉由展現高於該弱陽性對照之該群落所表現之該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鑑別為以高親和力結合至該受體。
  85. 如請求項82至84之方法,其係使用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之文庫來實施,該等結構域各自表現於各別群落內。
  86. 如請求項82至8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受體係人類。
  87. 如請求項82至8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經改質受體結合結構域包括一或多個取代突變,其中該等取代突變中之一者對應於血清型B菌株1中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突變:E1191M、E1191 Q、E1191C、E1191V、E1191L、E1191Y、S1199W、S1199E、S1199H、S1199F、S1199L W1178Y、W1178Q、W1178A、W1178S、Y1183C、Y1183P及S1199Y。
TW105109524A 2015-03-26 2016-03-25 工程化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 TWI7259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138818P 2015-03-26 2015-03-26
US62/138,818 2015-03-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9877A true TW201639877A (zh) 2016-11-16
TWI725963B TWI725963B (zh) 2021-05-01

Family

ID=55661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9524A TWI725963B (zh) 2015-03-26 2016-03-25 工程化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2) US11268080B2 (zh)
EP (2) EP3274364B1 (zh)
CN (2) CN107548402B (zh)
DK (1) DK3274364T3 (zh)
ES (1) ES2895853T3 (zh)
HK (2) HK1248737A1 (zh)
HU (1) HUE057258T2 (zh)
PL (1) PL3274364T3 (zh)
PT (1) PT3274364T (zh)
RU (1) RU2746736C2 (zh)
TW (1) TWI725963B (zh)
WO (1) WO20161545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Z702310A (en) 2012-05-30 2016-08-26 Harvard College Engineered botulinum neurotoxin
PL3274364T3 (pl) * 2015-03-26 2022-01-10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Neurotoksyna botulinowa uzyskana technikami inżynierii
GB201607901D0 (en) * 2016-05-05 2016-06-22 Ipsen Biopharm Ltd Chimeric neurotoxins
DK3481852T3 (da) * 2016-07-08 2023-02-27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Hidtil ukendt botulinum-neurotoksin og dets derivater
US11117935B2 (en) 2016-08-24 2021-09-14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Engineered botulinum neurotoxin
EA039761B1 (ru) 2016-10-20 2022-03-10 Президент Энд Феллоуз Оф Гарвард Колледж In vitro и клеточные анализы измерения активности ботулинических нейротоксинов
TWI810228B (zh) * 2017-12-20 2023-08-01 英商艾普森生物製藥有限公司 自主神經系統障礙之治療
SE542539C2 (en) * 2018-02-26 2020-06-02 Toxotech Ab Chimeric botulinum neurotoxin heavy chain binding domain
JP2021525514A (ja) * 2018-05-30 2021-09-27 ザ ガバニング カウンシル オブ ザ ユニバーシティ オブ トロントThe Governing Council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受容体−リガンド相互作用に関連付けられるタンパク質を同定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キット
GB201914034D0 (en) 2019-09-30 2019-11-13 Ipsen Biopharm Ltd Treatment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GB202001353D0 (en) 2020-01-31 2020-03-18 Ipsen Biopharm Ltd Treatment of skin conditions
BR112022018456A2 (pt) 2020-03-16 2022-11-01 Ipsen Biopharm Ltd Tratamento de espasticidade de membro
GB202003813D0 (en) 2020-03-16 2020-04-29 Ipsen Biopharm Ltd Treatment of upper facial lines
GB202011055D0 (en) 2020-07-17 2020-09-02 Ipsen Bioinnovation Lt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GB202100566D0 (en) 2021-01-15 2021-03-03 Ipsen Biopharm Ltd Treatment of brain damage
CN114958887A (zh) * 2021-02-26 2022-08-30 重庆誉颜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经修饰的毒素多肽的制备方法
AU2022247196A1 (en) 2021-03-30 2023-10-05 Ipsen Biopharm Limited Treatment of pain & inflammatory disorders
EP4297773A1 (en) 2021-03-30 2024-01-03 Ipsen Biopharm Limited Catalytically inactive clostridial neurotoxin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in & inflammatory disorders
AU2022348206A1 (en) 2021-09-16 2024-03-28 Ipsen Biopharm Limited Modified bont/a fo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dystonia
GB202113602D0 (en) 2021-09-23 2021-11-10 Ipsen Biopharm Ltd Treatment of a disorder affecting an eyelid muscle of a subject
CA3228712A1 (en) 2021-09-23 2023-03-30 Nicolae GRIGORE Modified bont/a fo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a disorder affecting an eyelid muscle of a subject
CA3234608A1 (en) 2021-11-22 2023-05-25 Ipsen Biopharm Limited Treatment of pain
GB202116795D0 (en) 2021-11-22 2022-01-05 Ipsen Biopharm Ltd Treatment of visceral pain
GB202206353D0 (en) 2022-04-29 2022-06-15 Ipsen Biopharm Ltd Treatment of cervical dystonia
GB202206348D0 (en) 2022-04-29 2022-06-15 Ipsen Biopharm Ltd Treatment of limb spasticity
GB202206362D0 (en) 2022-04-29 2022-06-15 Ipsen Biopharm Ltd Treatment of upper facial lines
GB202206361D0 (en) 2022-04-29 2022-06-15 Ipsen Biopharm Ltd Treatment of a facial dystonia
GB202213479D0 (en) 2022-09-14 2022-10-26 Ipsen Biopharm Ltd Cell-free clostridial neurotoxin assays
GB202214232D0 (en) 2022-09-28 2022-11-09 Ispen Biopharm Ltd Clostridial neurotoxins comprising an activating exogenous protease cleavage site
GB202214229D0 (en) 2022-09-28 2022-11-09 Ipsen Biopharm Ltd Clostridial neurotoxins comprising an activating endosomal protease cleavage si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37462A (en) 1982-10-19 1988-04-12 Cetus Corporation Structural genes, plasmids and transformed cells for producing cysteine depleted muteins of interferon-β
US4518584A (en) 1983-04-15 1985-05-21 Cetus Corporation Human recombinant interleukin-2 muteins
US5053005A (en) 1989-04-21 1991-10-01 Gary E. Borodic Chemomodulation of curvature of the juvenile spine
US5766605A (en) 1994-04-15 1998-06-16 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Treatment of autonomic nerve dysfunction with botulinum toxin
PT1086702E (pt) 1994-05-09 2005-08-31 William J Binder Neurotoxinas pre-sinapticas para tratamento da dor de cabeca devida a enxaqueca
DK0760681T3 (da) 1994-05-31 2000-03-27 Allergan Inc Modifikation af clostridielle toksiner til anvendelse som transportproteiner
GB9411138D0 (en) 1994-06-03 1994-07-27 Microbiological Res Authority Toxin assay
US6967088B1 (en) * 1995-03-16 2005-11-22 Allergan, Inc. Soluble recombinant botulinum toxin proteins
GB9508204D0 (en) 1995-04-21 1995-06-07 Speywood Lab Ltd A novel agent able to modify peripheral afferent function
US5721215A (en) 1996-03-20 1998-02-24 Allergan Injectable therapy for control of muscle spasms and pain related to muscle spasms
GB9617671D0 (en) 1996-08-23 1996-10-02 Microbiological Res Authority Recombinant toxin fragments
WO1998008540A1 (en) 1996-08-28 1998-03-05 Ophidian Pharmaceuticals, Inc. Multivalent vaccine for clostridium botulinum neurotoxin
GB9721189D0 (en) 1997-10-08 1997-12-03 Speywood Lab The Limited Analgesic conjugates
US6113915A (en) 1999-10-12 2000-09-05 Allergan Sales, Inc. Methods for treating pain
US20040033241A1 (en) 2000-06-02 2004-02-19 Allergan, Inc. Controlled release botulinum toxin system
WO2003101484A1 (en) * 2002-05-31 2003-12-11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ransepithelial molecular transport
US7148041B2 (en) 2003-09-25 2006-12-12 Allergan, Inc. Animal product free media and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a botulinum toxin
US7598027B2 (en) 2004-02-24 2009-10-06 Allergan, Inc. Botulinum toxin screening assays
KR100668570B1 (ko) 2004-06-28 2007-01-16 입센 리미티드 복재신경 포착에 의한 무릎 관절 통증 치료를 위한,보툴리눔 독소를 포함하는 제약 조성물
US7514088B2 (en) * 2005-03-15 2009-04-07 Allergan, Inc. Multivalent Clostridial toxin derivatives and methods of their use
DE102004043009A1 (de) 2004-09-06 2006-03-23 Toxogen Gmbh Transportprotein zum Einbringen chemischer Verbindungen in Nervenzellen
EP1861419B1 (en) * 2005-03-15 2011-06-29 Allergan, Inc. Modified clostridial toxins with enhanced targeting capabilities for endogenous clostridial toxin receptor systems
DE102005019302A1 (de) * 2005-04-26 2006-11-16 Toxogen Gmbh Carrier zum Targeting von Nervenzellen
US7985554B2 (en) 2005-10-14 2011-07-26 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Botulinum neurotoxin A receptor and the use thereof
DE102005051789B4 (de) 2005-10-28 2014-08-07 Toxogen Gmbh Der Botulinus Neurotoxin A Proteinrezeptor und seine Anwendungen
FR2902341B1 (fr) 2006-06-16 2011-02-25 Scras Utilisation therapeutique simultanee, separee ou etalee dans le temps d'au moins une neurotoxine botulique, et d'au moins un derive opiace
FR2907680B1 (fr) * 2006-10-27 2012-12-28 Scras Utilisation therapeutique d'au moins une neurotoxine botulique dans le traitement de la douleur induite par au moins un agent anti-cancereux
FR2910327B1 (fr) 2006-12-22 2013-04-26 Scras Utilisation d'au moins une neurotoxine botulique pour traiter la douleur induite par les traitements therapeutiques du virus du sida.
WO2009015840A2 (en) * 2007-07-27 2009-02-05 Merz Pharma Gmbh & Co. Kgaa Polypeptide for targeting of neural cells
US8586081B2 (en) 2007-09-20 2013-11-19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Detoxified recombinant botulinum neurotoxin
WO2009042165A2 (en) * 2007-09-25 2009-04-02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Mutant botulinum neurotoxin serotype a polypeptide and uses thereof
FR2930447B1 (fr) 2008-04-25 2010-07-30 Sod Conseils Rech Applic Utilisation therapeutique d'au moins une neurotoxine botulique dans le traitement de la douleur dans le cas de la neuropathie diabetique
US8748151B2 (en) 2008-08-29 2014-06-10 Merz Pharma Gmbh & Co. Kgaa Clostridial neurotoxins with altered persistency
WO2010056922A2 (en) 2008-11-12 2010-05-20 Kythera Biopharmaceutical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y of biologically active agents
JP5764550B2 (ja) 2009-04-14 2015-08-19 エムシーダブリユー リサーチ フオンデーシヨン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ツド 遺伝子工学的ボツリヌス神経毒
US8440204B2 (en) 2009-04-30 2013-05-14 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Subtype of Closteridium botulinum neurotoxin type A and uses thereof
ES2600463T3 (es) 2010-05-20 2017-02-09 Allergan, Inc. Toxinas clostridiales degradables
NZ702310A (en) * 2012-05-30 2016-08-26 Harvard College Engineered botulinum neurotoxin
GB201219602D0 (en) * 2012-10-31 2012-12-12 Syntaxin Ltd Recombinant clostridium botulinum neurotoxins
US9216210B2 (en) * 2013-12-23 2015-12-22 Dublin City University Multiprotease therapeutics for chronic pain
PL3274364T3 (pl) * 2015-03-26 2022-01-10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Neurotoksyna botulinowa uzyskana technikami inżynierii
GB201607901D0 (en) * 2016-05-05 2016-06-22 Ipsen Biopharm Ltd Chimeric neurotoxins
EP3468985A1 (en) * 2016-06-08 2019-04-17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Corporation Engineered botulinum neurotoxins
US11117935B2 (en) * 2016-08-24 2021-09-14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Engineered botulinum neurotoxi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74364B1 (en) 2021-08-04
US11268080B2 (en) 2022-03-08
EP3981783A1 (en) 2022-04-13
DK3274364T3 (da) 2021-10-18
HK1249119A1 (zh) 2018-10-26
EP3274364A1 (en) 2018-01-31
PT3274364T (pt) 2021-11-05
RU2746736C2 (ru) 2021-04-20
HUE057258T2 (hu) 2022-05-28
ES2895853T3 (es) 2022-02-22
CN107548402B (zh) 2022-08-19
TWI725963B (zh) 2021-05-01
CN107548402A (zh) 2018-01-05
RU2017134357A (ru) 2019-04-05
RU2017134357A3 (zh) 2020-03-25
US20220154160A1 (en) 2022-05-19
HK1248737A1 (zh) 2018-10-19
WO2016154534A1 (en) 2016-09-29
US20180080016A1 (en) 2018-03-22
PL3274364T3 (pl) 2022-01-10
CN115925835A (zh) 2023-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5963B (zh) 工程化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
US10844362B2 (en) Engineered botulinum neurotoxin
US20220033447A1 (en) Engineered botulinum neurotoxin
RU2789302C2 (ru) Сконструированный ботулинический нейротокси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