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8785A - 冗餘化系統及通信單元 - Google Patents

冗餘化系統及通信單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38785A
TW201638785A TW105110010A TW105110010A TW201638785A TW 201638785 A TW201638785 A TW 201638785A TW 105110010 A TW105110010 A TW 105110010A TW 105110010 A TW105110010 A TW 105110010A TW 201638785 A TW201638785 A TW 20163878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survival
communication unit
monitoring target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0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67547B (zh
Inventor
田島直弥
Original Assignee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38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87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7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754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07Respon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a fault, e.g. fault tolerance
    • G06F11/16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data by redundancy in hardware
    • G06F11/20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data by redundancy in hardware using active fault-masking, e.g. by switching out faulty elements or by switching in spare elements
    • G06F11/202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data by redundancy in hardware using active fault-masking, e.g. by switching out faulty elements or by switching in spare elements where processing functionality is redundant
    • G06F11/2023Failover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07Respon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a fault, e.g. fault tolerance
    • G06F11/16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data by redundancy in hardwar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07Respon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a fault, e.g. fault tolerance
    • G06F11/16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data by redundancy in hardware
    • G06F11/20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data by redundancy in hardware using active fault-masking, e.g. by switching out faulty elements or by switching in spare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grammable Controllers (AREA)
  • Hardware Redundanc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包含第一控制裝置、連接至第一控制裝置且作為第一控制裝置的預備裝置之第二控制裝置、以及連接至第一控制裝置及第二控制裝置之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而構成之冗餘化系統,其中,第一控制裝置係具備有記憶部以及控制部,該記憶部係記憶參數、以及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的生存確認用資料,其中該參數係包含有用來從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之中具體指定出成為通信異常的監視對象之監視對象單元的資訊,該控制部係在可根據生存確認用資料而判斷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之中有生存未確認單元存在,且可根據參數而判斷該生存未確認單元為監視對象單元之情況,進行從第一控制裝置切換到第二控制裝置之系統切換。

Description

冗餘化系統及通信單元
本案係關於包含:包含有控制系單元及第一通信單元之第一系統;包含有與第一通信單元連接之第二通信單元,作為第一系統的預備裝置之第二系統;連接至第一通信單元及第二通信單元之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以及連接至第一系統之使用者(user)裝置而構成之冗餘化系統及通信單元。
先前技術中,有一種:在二重化可程式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中,發生了通信障礙,就從控制系統切換到待機系統,利用變成新控制系統而動作之原為待機系統的可程式控制器使通信繼續之方法(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
還有一種:在二重化可程式控制器的系統切換方面,係在檢測出的通信異常滿足系統切換觸發(trigger)要件,且沒有系統不可切換原因之情況,進行將系統從平時處在運轉狀態的運轉可程式控制器切換到平時處在待機狀態的待機可程式控制器之方法(參照例如專利文獻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21735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0-146363號公報
上述的先前技術,係利用與可程式控制器對應之專用的控制程式(program),而可檢測出與特定的通信單元之通信異常,且以通信異常之檢出為前提而進行系統切換。然而,該專用的控制程式卻有編寫及修正所需的作業負擔很大之問題。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課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提供可簡易地實現以與特定的通信單元之間的通信異常之檢出為前提的系統切換之冗餘化系統及通信單元。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冗餘化系統,其係包含第一控制裝置、連接至第一控制裝置且作為第一控制裝置的預備裝置之第二控制裝置、以及連接至第一控制裝置及第二控制裝置之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而構成之冗餘化系統,其中,第一控制裝置係具備有記憶部以及控制部,該記憶部係記憶參數(parameter)、以及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的生存確認用資料(data),其中該參數係包含有用來從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 元之中具體指定出成為通信異常的監視對象之監視對象單元的資訊,該控制部係在可根據生存確認用資料而判斷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之中有生存未確認單元(指不確認是否生存之單元)存在,且可根據參數而判斷該生存未確認單元為監視對象單元之情況,進行從第一控制裝置切換到第二控制裝置之系統切換。
又,為了解決上述課題,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冗餘化系統,其係包括包含有控制系單元及第一通信單元之第一系統、包含有與第一通信單元連接之第二通信單元且作為第一系統的預備裝置之第二系統、以及連接至第一通信單元及第二通信單元之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而構成之冗餘化系統,其中,第一通信單元係具備有記憶部以及控制部,該記憶部係記憶參數、以及從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逐次地發送來的生存確認用資料,其中該參數係包含有用來從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之中具體指定出成為通信異常的監視對象之監視對象單元的資訊,該控制部係根據生存確認用資料而判定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之中是否存在有在一定時間以上都未收到其生存的確認之生存未確認單元,且在判定結果有生存未確認單元存在之情況,參考前述參數,判定生存未確認單元是否為監視對象單元,在判定結果為生存未確認單元係監視對象單元之情況,將要從第一系統切換到第二系統之系統切換要求通知給控制系單元。
又,為了解決上述課題,達成上述目的, 本發明提供一種通信單元,其係搭載於利用第一系統及作為該第一系統的待機系統之第二系統做冗餘化構成而成的冗餘化系統中的通信單元,其中,通信單元係以可與連接至第一系統及第二系統之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通信之方式與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連接,且具備有記憶部以及控制部,該記憶部係記憶參數、以及從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分別發送來的生存確認用資料,其中該參數係包含有用來從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之中具體指定出成為通信異常的監視對象之監視對象單元的資訊,該控制部係根據生存確認用資料而判定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之中是否存在有在一定時間以上都未收到其生存的確認之生存未確認單元,且在判定結果有生存未確認單元存在之情況,參考前述參數,判定該生存未確認單元是否為監視對象單元,在判定結果為生存未確認單元係監視對象單元之情況,決定要進行從第一系統切換到第二系統之系統切換。
根據本發明,就可簡易地實現以與特定的通信單元之間的通信異常之檢出為前提之系統切換。
1‧‧‧使用者裝置
1a、11a、13a‧‧‧微處理器
1b、11b、13b‧‧‧記憶體單元
1c‧‧‧顯示器
1d、11c、12c、13c‧‧‧匯流排介面
5‧‧‧參數
10‧‧‧主系統
11‧‧‧可程式控制器
12‧‧‧追蹤用通信單元
12b‧‧‧追蹤記憶體
13‧‧‧主通信單元
13d‧‧‧網路介面
20‧‧‧副主系統
20a、30a、40a、50a‧‧‧生存確認用資料
21‧‧‧可程式控制器
22‧‧‧追蹤用通信單元
23‧‧‧副主通信單元
30‧‧‧區域系統
31‧‧‧可程式控制器
32‧‧‧通信單元
40‧‧‧區域系統
41‧‧‧可程式控制器
42‧‧‧通信單元
50‧‧‧區域系統
51‧‧‧可程式控制器
52‧‧‧通信單元
60‧‧‧參數設定畫面
61至66‧‧‧設定項目
100‧‧‧網路
200a、200b‧‧‧纜線
1000‧‧‧冗餘化系統
d1‧‧‧系統切換判定程式
d2‧‧‧參數
d3‧‧‧生存確認用資料
d4‧‧‧系統切換資訊
d5‧‧‧參數設定程式
第1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冗餘化系統的概略構成之示意圖。
第2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中之利用使用者裝置進行設定之參數設定畫面的例子之圖。
第3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冗餘化系統所包含的裝置的內部構成例之圖。
第4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冗餘化系統的處理的流程之圖。
第5圖係顯示通信障礙發生位置的例子之圖。
第6圖係顯示實施形態2中之利用使用者裝置進行設定之參數的構成例之圖。
第7圖係顯示實施形態2中之主(master)通信單元的處理的流程之流程圖。
第8圖係顯示實施形態3之冗餘化系統的處理的流程之圖。
第9圖係顯示實施形態3中之診斷資訊畫面的構成例之圖。
實施形態1.
以下,參照圖式來說明本發明之冗餘化系統及通信單元的實施形態。惟本發明並不受此實施形態所限定。
第1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冗餘化系統1000的概略構成之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實施形態1之冗餘化系統1000係具有利用屬於控制系之主系統(master system)10、以及作為主系統10的預備裝置之屬於待機系之副主系統(sub master system)20做二重化而成的冗餘構成。實施形態1之冗餘化系統1000亦可包含做直鏈(line)連接 之網路單元而構成,或包含做直鏈連接之網路單元及做星形(star)連接之網路單元而構成。
此外,如第1圖所示,實施形態1之冗餘化系統1000還包含連接至主系統10及副主系統20之區域系統(local system)30、區域系統40及區域系統50、以及連接至主系統10之使用者裝置1而構成。
主系統10係包含:將各種輸入收進,且按照預先設定的條件而控制連接機器的動作之可程式控制器11;用來在與屬於待機系之副主系統20之間使控制資訊同步之追蹤(tracking)用通信單元12;以及控制與區域系統30、區域系統40及區域系統50之間的通信之主(master)通信單元13而構成。主系統10為第一系統的一例。可程式控制器11為控制系單元的一例。主通信單元13為第一通信單元的一例。
副主系統20係包含:將各種輸入收進,且按照預先設定的條件而控制連接機器的動作之可程式控制器21;用來在與屬於控制系之主系統10之間使控制資訊同步之追蹤用通信單元22;以及控制與區域系統30、區域系統40及區域系統50之間的通信之副主(sub master)通信單元23而構成。副主系統20為第二系統的一例。副主通信單元23為第二通信單元的一例。
區域系統30係包含:將各種輸入收進,且按照預先設定的條件而控制連接機器的動作之可程式控制器31;以及控制與主系統10或副主系統20之間的通信之 通信單元32而構成。區域系統40係包含:將各種輸入收進,且按照預先設定的條件而控制連接機器的動作之可程式控制器41;以及控制與主系統10或副主系統20之間的通信之通信單元42而構成。區域系統50係包含:將各種輸入收進,且按照預先設定的條件而控制連接機器的動作之可程式控制器51;以及控制與主系統10或副主系統20之間的通信之通信單元52而構成。通信單元32、通信單元42及通信單元52係連接至主通信單元13及副主通信單元23。通信單元32、通信單元42及通信單元52為從屬系通信單元的一例。
主通信單元13及副主通信單元23,分別保持有使用者在使用者裝置1設定的參數5。參數5中包含有:用來從通信單元32、通信單元42及通信單元52之中具體指定出要作為通信異常的監視對象之監視對象單元的資訊、各通信單元的動作設定資訊、以及通信區域的範圍。可程式控制器11係下載(download)使用者在使用者裝置1設定的參數5並將之轉送至主通信單元13。主通信單元13將從可程式控制器11轉送來的參數5保存起來。主通信單元13透過網路而將參數5轉送至副主通信單元23。副主通信單元23將從主通信單元13轉送來的參數5保存起來。追蹤用通信單元12及追蹤用通信單元22係進行使可程式控制器11的控制資訊與可程式控制器21的控制資訊同步之追蹤通信。
又,如第1圖所示,主系統10分別從通信 單元32、通信單元42及通信單元52接收用來獲知該通信單元在可通信狀態之生存確認用資料30a、生存確認用資料40a及生存確認用資料50a。通信單元32、通信單元42及通信單元52係以自局(自己所在的系統或裝置等)所設定的發送時序(timing)逐次地發送生存確認用資料30a、生存確認用資料40a及生存確認用資料50a。通信單元32、通信單元42及通信單元52係在控制資料之外另行發送生存確認用資料30a、生存確認用資料40a及生存確認用資料50a。在上述第1圖所示的例子中,副主通信單元23也與通信單元32、通信單元42及通信單元52一樣,將生存確認用資料20a發送至主通信單元13。
第2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中之利用使用者裝置進行設定之參數設定畫面的例子之圖。使用者裝置1係使進行參數5的設定所需的參數設定畫面60顯示出來。參數設定畫面60係包含:用來設定冗餘化系統1000所包含的通信單元的台數之設定項目61、用來設定通信單元的型號之設定項目62、用來設定網路單元的局號之設定項目63、用來設定網路單元的局種別之設定項目64、用來設定系統切換監視對象局之設定項目65、以及用來設定監視優先順位之設定項目66。在第2圖所示的例子中,係將局號「2」之區域(local)局設定為系統切換監視對象局。
第2圖所示之局號「0」之主局係對應於第1圖所示之主通信單元13,第2圖所示之局號「1」之區域局係對應於第1圖所示之通信單元32,第2圖所示之局號 「2」之區域局係對應於第1圖所示之通信單元42,第2圖所示之局號「3」之區域局係對應於第1圖所示之通信單元52,第2圖所示之局號「4」之副主局係對應於第1圖所示之副主通信單元23。
第3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冗餘化系統1000所包含的裝置的內部構成例之圖。主系統10與副主系統20基本上具有同樣的構成,故以下以主系統10的構成為例進行說明。
如第3圖所示,主系統10的可程式控制器11係具備有:執行與主系統10所做的各項控制對應之處理之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11a、記憶用來實現微處理器11a所執行的處理之各種程式及資料之記憶體單元(memory unit)11b、以及連接至內部匯流排(bus)之匯流排介面(bus interface)11c。微處理器11a執行與主系統10的各項控制對應之處理。記憶體單元11b記憶用來實現微處理器11a所執行的處理之各種程式及資料。記憶體單元11b也利用作為暫時記憶微處理器11a所做處理的結果之工作區域。記憶體單元11b係由例如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儲存器(storage)、可插拔的記憶體裝置(memory device)、或以上各者的組合所構成。匯流排介面11c係用來連接至追蹤用通信單元12及主通信單元13之介面(interface)。匯流排介面11c還是用來通過纜線(cable)200a連接至使用者裝置1之介面。
如第3圖所示,追蹤用通信單元12係具備 有:追蹤通信所要利用到的追蹤記憶體(tracking memory)12b、以及連接至內部匯流排及纜線200b之匯流排介面12c。追蹤記憶體12b係發揮作為在進行用來使可程式控制器11的控制資訊、與可程式控制器21的控制資訊同步之通信之際的緩衝記憶體(buffer)之機能。匯流排介面12c係用來連接至可程式控制器11之介面。匯流排介面12c還是用來通過纜線200b連接至追蹤用通信單元22之介面。
如第3圖所示,主通信單元13係具備有:執行與主通信單元13所做的各項控制對應之處理之微處理器13a、記憶用來實現微處理器13a所執行的處理之各種程式及資料之記憶體單元13b、匯流排介面13c、以及網路介面(network interface)13d。主通信單元13係利用屬於硬體(hardware)資源之微處理器13a及記憶體單元13b執行與各項控制對應之程式,來實現與各項控制對應之處理。例如,主通信單元13讀出記憶於記憶體單元13b中的程式,且在分配於記憶體單元13b中的工作區域將之展開,並使微處理器13a執行展開的程式中包含的命令。然後,主通信單元13依據微處理器13a執行命令的結果,執行與各項控制對應之處理。
如第3圖所示,記憶體單元13b中記憶有例如系統切換判定程式d1、參數d2、生存確認用資料d3、系統切換資訊d4。參數d2係對應於上述的參數5。
系統切換判定程式d1係為了實現與系統切換有關之處理而提供以下說明的各種機能。亦即,系統切 換判定程式d1根據生存確認用資料d3,而判定通信單元32、通信單元42及通信單元52之中是否存在有在一定時間以上都未收到其生存的確認之生存未確認單元。系統切換判定程式d1在判定結果為有生存未確認單元存在之情況,參考參數d2來判定該生存未確認單元是否為監視對象局。系統切換判定程式d1在判定結果為該生存未確認單元就是監視對象局之情況,發送要從主系統10切換到副主系統20之系統切換要求給可程式控制器11。另外,系統切換判定程式d1在決定要進行系統切換之情況,將與系統切換有關之系統切換資訊d4儲存於記憶體單元13b。
記憶體單元13b中記憶的參數d2,係對應於使用者利用使用者裝置1而設定的參數5。記憶體單元13b中記憶的生存確認用資料d3,係包含:從通信單元32、通信單元42及通信單元52逐次地發送來的生存確認用資料30a、生存確認用資料40a及生存確認用資料50a而構成。系統切換資訊d4係與系統切換有關之資訊。系統切換資訊d4包含有系統切換的實施時刻、通信異常局、系統切換局、以及系統切換的原因。系統切換資訊係由微處理器13a使之儲存起來。
如第3圖所示,使用者裝置1係具備有:微處理器1a、記憶體單元1b、顯示器(display)1c、以及匯流排介面1d。微處理器1a係執行與使用者裝置1所做的各項控制對應之處理。記憶體單元1b係記憶用來實現微處理器1a所執行的處理之各種程式及資料。顯示器1c係顯示 各種資訊。
記憶體單元1b中記憶有參數設定程式d5。參數設定程式d5係提供用來設定參數5之機能,參數5包含:用來從通信單元32、通信單元42及通信單元52之中具體指定出要作為通信異常的監視對象之監視對象單元的資訊、各通信單元的動作設定資訊、以及通信區域的範圍。參數設定程式d5係藉由使第2圖所示的參數設定畫面顯示於顯示器1c,而讓使用者可進行參數5之設定。
利用第4圖來說明實施形態1之冗餘化系統1000的處理的流程。第4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冗餘化系統1000的處理的流程之圖。
如第4圖所示,主通信單元13進行生存確認用資料的接收確認(步驟S11)。接著,主通信單元13判定是否存在有在一定時間以上都未收到其生存的確認之生存未確認單元(步驟S12)。
主通信單元13在判定結果為沒有在一定時間以上都未收到其生存的確認之生存未確認單元的情況(步驟S12的結果為“否”),回到上述步驟S11之處理,繼續進行生存確認用資料的接收確認。另一方面,主通信單元13在判定結果為有在一定時間以上都未收到其生存的確認之生存未確認單元的情況(步驟S12的結果為“是”),判定該通信單元是否為監視對象局(步驟S13)。
主通信單元13在判定結果為步驟S12中檢測出的生存未確認單元並不是監視對象局的情況(步驟S13 的結果為“否”),回到上述步驟S11之處理,繼續進行生存確認用資料的接收確認。另一方面,主通信單元13在判定結果為步驟S12中檢測出的生存未確認單元就是監視對象局的情況(步驟S13的結果為“是”),分別發送系統切換要求給追蹤用通信單元12及可程式控制器11(步驟S14)。從主通信單元13發送來的系統切換要求,係例如存放於追蹤用通信單元12的追蹤記憶體12b中預先分配的存入接受區域及可程式控制器11的記憶體單元11b中預先分配的存入接受區域。追蹤用通信單元12進行追蹤記憶體12b的存入接受區域之讀出而檢測出系統切換要求。可程式控制器11進行記憶體單元11b的存入接受區域之讀出而檢測出系統切換要求。
接著,主通信單元13將系統切換資訊儲存起來(步驟S15)。
追蹤用通信單元12從主通信單元13接收到系統切換要求,就將系統切換通知發送給副主系統20的追蹤用通信單元22(步驟S16)。
可程式控制器11從主通信單元13接收到系統切換要求,就進行用來使作為預備裝置之副主系統20從待機狀態變為運轉狀態之系統切換(步驟S17)。
追蹤用通信單元22從追蹤用通信單元22接收到系統切換通知,就將系統切換通知分別傳送給可程式控制器21及副主通信單元23(步驟S18)。
可程式控制器21從追蹤用通信單元22接收 到系統切換通知,就進行用來從待機狀態變到運轉狀態之系統切換(步驟S19)。
如上述,在實施形態1之冗餘化系統1000中,主通信單元13檢測出設定作為監視對象局之通信單元42的通信異常,就自動發送出系統切換要求。因此,根據實施形態1,不用編寫用來檢測出與作為監視對象局之通信單元之間的通信異常且使系統切換進行之專用的控制程式,而使可程式控制器執行該專用的控制程式,就可簡易地實現以與特定的通信單元之間的通信異常之檢出為前提之系統切換。
第5圖係顯示通信障礙發生位置的例子之圖。在第5圖所示的例子中,在主系統10與區域系統42之間發生了原因為纜線斷線等之通信障礙CF1。在此情況,主通信單元13收不到從通信單元42發送來的生存確認用資料40a。因此,主通信單元13無法確認作為監視對象局之通信單元42是否生存著,所以決定要切換系統,使與通信單元42之通信能夠利用副主通信單元23而繼續。因此,根據實施形態1,可根據利用使用者裝置1而設定之參數使與設定作為監視對象局之特定的通信單元之通信繼續。
又,根據實施形態1,在作為監視對象局之通信單元42的監視上,並未利用到可程式控制器11的處理能力,所以與使可程式控制器11進行作為監視對象局之通信單元42的監視之情況相比較,可減輕可 程式控制器11的負荷,就結果而言可提高主系統10全體的處理能力。又,根據實施形態1,主通信單元13除了發出系統切換要求,也將系統切換的實施時刻、通信異常局、系統切換局、以及系統切換的原因儲存至記憶體單元13b,所以可將之利用於系統維護(system maintenance)及故障排除(troubleshooting)。
實施形態2.
在以下的實施形態2中,針對設定複數個通信單元作為監視對象局之情況的主通信單元13的處理進行說明。
第6圖係顯示實施形態2中之利用使用者裝置進行設定之參數設定畫面的例子之圖。實施形態2中,係在參數設定畫面60將複數個通信單元設定為監視對象局。在第6圖所示的例子中,將局號「1」之區域局及局號「2」之區域局都設定為監視對象局。而且,在第6圖所示的例子中,將局號「2」之區域局的監視優先順位設定為「1」,將局號「1」之區域局的監視優先順位設定為「2」。
系統切換判定程式,係除了實施形態1中說明過的機能之外,還提供用來進行與複數個監視對象局對應的處理之機能。具體而言,系統切換判定程式提供:用來在生存未確認單元為監視對象局之情況,判定是否存在有複數個監視對象局,且在存在有複數個之情況,決定從監視優先順位最高的監視對象局先進行系統切換之機能。
利用第7圖來說明實施形態2中的主通信單 元的處理的流程。第7圖係顯示實施形態2中的主通信單元的處理的流程之流程圖。第7圖所示之處理,係由微處理器13a執行記憶體單元13b中記憶的系統切換程式d1而實現。
如第7圖所示,主通信單元13進行生存確認用資料的接收確認(步驟S101)。接著,主通信單元13判定是否存在有在一定時間以上都未收到其生存的確認之生存未確認單元(步驟S102)。
主通信單元13在判定結果為沒有在一定時間以上都未收到其生存的確認之生存未確認單元的情況(步驟S102的結果為“否”),回到上述步驟S101之處理,繼續進行生存確認用資料的接收確認。另一方面,主通信單元13在判定結果為有在一定時間以上都未收到其生存的確認之生存未確認單元的情況(步驟S102的結果為“是”),判定該通信單元是否為監視對象局(步驟S103)。
主通信單元13在判定結果為步驟S102中檢測出的生存未確認單元並不是監視對象局的情況(步驟S103的結果為“否”),回到上述步驟S101之處理,繼續進行生存確認用資料的接收確認。另一方面,主通信單元13在判定結果為步驟S102中檢測出的生存未確認單元就是監視對象局的情況(步驟S103的結果為“是”),判定是否存在有複數個都是屬於監視對象局之生存未確認單元(步驟S104)。亦即,主通信單元13判定是否存在有複數個既是步驟S102中檢測出的生存未確認單元,也是監視對象 局之通信單元。
主通信單元13在判定結果為存在有複數個既是生存未確認單元也是監視對象局之通信單元的情況(步驟S104的結果為“是”),發送出針對既是生存未確認單元也是監視對象局且其監視優先順位最高的通信單元之系統切換要求(步驟S105),且將與步驟S105的系統切換要求對應之系統切換資訊儲存起來(步驟S106)。
接著,主通信單元13發送出針對監視優先順位次高的通信單元之系統切換要求(步驟S107),且將與步驟S107的系統切換要求對應之系統切換資訊儲存起來(步驟S108)。
接著,主通信單元13判定是否還有需要系統切換之通信單元(步驟S109)。亦即,主通信單元13判定是否已針對經步驟S104的判定而檢測出的所有的通信單元都完成系統切換要求之發出。
主通信單元13在判定的結果為尚有需要系統切換之通信單元的情況(步驟S109的結果為“是”),回到上述步驟S107之處理。反之,主通信單元13在判定的結果為已經沒有需要系統切換之通信單元的情況(步驟S109的結果為“否”),結束第7圖所示之處理。
在上述步驟S104中,主通信單元13的判定結果為並不存在有複數個既是生存未確認單元也是監視對象局之通信單元的情況,亦即只有一個情況(步驟S104的結果為“否”),發送出針對步驟S102中檢測出的屬於生 存未確認單元之通信單元的系統切換要求(步驟S110),且將系統切換資訊儲存起來(步驟S111),然後結束第7圖所示之處理。
如上述,根據實施形態2,主通信單元13在存在有複數個既是生存未確認單元也是監視對象局之通信單元的情況,從監視優先順位最高的通信單元開始依序發出系統切換要求。因此,根據實施形態2,可將複數個通信單元設定作為監視對象。而且,根據實施形態2,可從設定作為監視對象之複數個通信單元之中監視優先順位最高的通信單元開始依序從通信異常狀況恢復正常。
實施形態3.
在以下的實施形態3中,針對使系統切換資訊顯示於使用者裝置1之處理進行說明。第8圖係顯示實施形態3之冗餘化系統1000的處理的流程之圖。
如第8圖所示,使用者裝置1接收到診斷資訊畫面的顯示要求(步驟S51),就將系統切換資訊的取得要求發送至主系統10(步驟S52)。
主系統10的可程式控制器11從使用者裝置1接收到系統切換資訊的取得要求,就將系統切換資訊的取得要求傳送給主通信單元13(步驟S53)。
主通信單元13從可程式控制器11接收到系統切換資訊的取得要求,就從記憶體單元13b將系統切換資訊d4讀入(步驟S54)。接著,主通信單元13將所讀入的 系統切換資訊d4傳送給可程式控制器11(步驟S55)。
可程式控制器11從主通信單元13接收到系統切換資訊d4,就將系統切換資訊d4發送至使用者裝置1(步驟S56)。
使用者裝置1從主系統10接收到系統切換資訊d4,就根據接收到的系統切換資訊d4而製作出診斷資訊,且輸出診斷資訊畫面並使之顯示於顯示器1c(步驟S57)。
第9圖係顯示實施形態3中之診斷資訊畫面的構成例之圖。如第9圖所示,診斷資訊畫面90係包含:用來顯示通信異常發生時的冗餘化系統1000的構成資訊、及現在的冗餘化系統1000的構成資訊之顯示區域91;以及用來顯示使用者在顯示區域91所選擇的通信單元的動作狀態之顯示區域92而構成。第9圖所示的例子,係在顯示區域91及顯示區域92中利用由表示通信單元之圖標(icon)、及表示纜線之直線所構成之模型(model)來表示系統的構成。另外,如第9圖所示,診斷資訊畫面90係具有:在顯示區域91及顯示區域92中利用彈出(popup)畫面93來顯示與使用者所選擇的圖標對應之通信單元的詳細資訊之多重視窗(multi-window)構成。彈出畫面93中顯示使用者所選擇的通信單元的通信異常的原因。
如上所述,根據實施形態3,使診斷資訊畫面90顯示於使用者裝置1,就可有效率地使使用者實施系統維護及故障排除。
在以上的實施形態之冗餘化系統1000中,說明的雖然是主通信單元13利用屬於硬體資源之微處理器13a及記憶體單元13b執行與各項控制對應的程式,來實現與各項控制對應的處理之例,但不限於此。亦即,亦可利用結合有與記憶體單元13b中記憶的程式對應之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及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之複數個處理電路而成的佈線邏輯(wired logic),來實現上述的各項控制。
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說明的雖然是在主系統10中形成為在機能上使可程式控制器11及主通信單元13分散之構成,但不限於此,亦可使可程式控制器11也具有原本利用主通信單元13而實現之機能。亦即,由可程式控制器11檢測出設定作為監視對象局之通信單元42的通信異常且以自己為主體地判定系統切換之實施。此情況之可程式控制器11為第一控制裝置的一例。又,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的主通信單元13亦可構成為可相對於利用運用系及待機系而冗餘化的任意的冗餘化系統而插拔之狀態。此情況之主通信單元13為通信單元的一例。
以上的實施形態所揭示的構成,表示的只是本發明的內容的一例,除此之外,還可與別的公知的技術相組合,或在未脫離本發明的要旨之範圍內,將構成的一部分予以省略或變更。
1‧‧‧使用者裝置
5‧‧‧參數
10‧‧‧主系統
11‧‧‧可程式控制器
12‧‧‧追蹤用通信單元
13‧‧‧主通信單元
20‧‧‧副主系統
20a、30a、40a、50a‧‧‧生存確認用資料
21‧‧‧可程式控制器
22‧‧‧追蹤用通信單元
23‧‧‧副主通信單元
30‧‧‧區域系統
31‧‧‧可程式控制器
32‧‧‧通信單元
40‧‧‧區域系統
41‧‧‧可程式控制器
42‧‧‧通信單元
50‧‧‧區域系統
51‧‧‧可程式控制器
52‧‧‧通信單元
1000‧‧‧冗餘化系統

Claims (6)

  1. 一種冗餘化系統,其係包含第一控制裝置、連接至前述第一控制裝置且作為前述第一控制裝置的預備裝置之第二控制裝置、以及連接至前述第一控制裝置及前述第二控制裝置之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而構成之冗餘化系統,其中,前述第一控制裝置係具備有:記憶部,係記憶參數、以及複數個前述從屬系通信單元的生存確認用資料,該參數係包含有用來從複數個前述從屬系通信單元之中具體指定出成為通信異常的監視對象之監視對象單元的資訊;以及控制部,係在可根據前述生存確認用資料而判斷複數個前述從屬系通信單元之中有生存未確認單元存在,且可根據前述參數而判斷該生存未確認單元為前述監視對象單元之情況,進行從前述第一控制裝置切換到前述第二控制裝置之系統切換。
  2. 一種冗餘化系統,其係包括包含有控制系單元及第一通信單元之第一系統、包含有與前述第一通信單元連接之第二通信單元且作為前述第一系統的預備裝置之第二系統、以及連接至前述第一通信單元及前述第二通信單元之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而構成之冗餘化系統,其中,前述第一通信單元係具備有:記憶部,係記憶參數、以及從複數個前述從屬系通 信單元逐次地發送來的生存確認用資料,其中該參數係包含有用來從複數個前述從屬系通信單元之中具體指定出成為通信異常的監視對象之監視對象單元的資訊;以及控制部,係根據前述生存確認用資料而判定複數個前述從屬系通信單元之中是否存在有在一定時間以上都未收到其生存的確認之生存未確認單元,且在判定結果有前述生存未確認單元存在之情況,參考前述參數,判定該生存未確認單元是否為前述監視對象單元,在判定結果為前述生存未確認單元係前述監視對象單元之情況,將要從前述第一系統切換到前述第二系統之系統切換要求通知給前述控制系單元。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冗餘化系統,其中,前述記憶部所記憶的前述參數,係包含有與前述監視對象單元對應的監視優先順位,前述控制部係在存在有複數個前述生存未確認單元,且複數個該生存未確認單元之各者都是前述監視對象單元之情況,根據前述參數所包含的前述監視優先順位,而決定從優先順位最高的監視對象單元開始依序進行系統切換。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所述之冗餘化系統,其中,前述控制部係在已決定要進行前述系統切換之情況,將與系統切換有關之系統切換資訊儲存至前述記憶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冗餘化系統,其中,前述冗餘化系統更包含:連接至前述第一系統之使用者裝置,前述控制部係因應從前述使用者裝置接收到前述系統切換資訊之發送要求,而將該系統切換資訊發送至前述使用者裝置,前述使用者裝置係使從前述第一系統接收到的前述系統切換資訊顯示於顯示部。
  6. 一種通信單元,其係搭載於利用第一系統及作為該第一系統的待機系統之第二系統而做冗餘化構成而成的冗餘化系統中的通信單元,其中,前述通信單元係以可與連接至前述第一系統及前述第二系統之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通信之方式與前述複數個從屬系通信單元連接,且具備有:記憶部,係記憶參數、以及從複數個前述從屬系通信單元逐次地發送來的生存確認用資料,其中該參數係包含有用來從複數個前述從屬系通信單元之中具體指定出成為通信異常的監視對象之監視對象單元的資訊;以及控制部,係根據前述生存確認用資料而判定複數個前述從屬系通信單元之中是否存在有在一定時間以上都未收到其生存的確認之生存未確認單元,且在判定結果有前述生存未確認單元存在之情況,參考前述參數,判定該生存未確認單元是否為前述監視對象單元,在判 定結果為前述生存未確認單元係前述監視對象單元之情況,決定要進行從前述第一系統切換到前述第二系統之系統切換。
TW105110010A 2015-04-02 2016-03-30 冗餘化系統及通信單元 TWI5675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60513 WO2016157507A1 (ja) 2015-04-02 2015-04-02 冗長化システム及び通信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8785A true TW201638785A (zh) 2016-11-01
TWI567547B TWI567547B (zh) 2017-01-21

Family

ID=56871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0010A TWI567547B (zh) 2015-04-02 2016-03-30 冗餘化系統及通信單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989288B1 (zh)
KR (1) KR101750673B1 (zh)
CN (1) CN106255960B (zh)
TW (1) TWI567547B (zh)
WO (1) WO20161575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20197A (zh) * 2017-06-19 2017-09-29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控存储设备主备控制方法及装置
JP7316779B2 (ja) * 2018-12-05 2023-07-28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施設監視システム、および、施設監視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通信方法
WO2021234819A1 (ja) * 2020-05-19 2021-1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増設ベースユニット、制御装置、制御システム及び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14072B2 (ja) * 2002-03-19 2007-05-16 株式会社山武 ネットワーク障害監視方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回線切替装置
TWI383294B (zh) * 2004-05-25 2013-01-21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用以識別資料通訊架構之構件的系統
JP2006338600A (ja) * 2005-06-06 2006-1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二重化切換システム
JP4836979B2 (ja) 2008-03-07 2011-1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二重化プログラマブルコントローラ
JP2010146363A (ja) * 2008-12-19 2010-07-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二重化プログラマブルコントローラの系切替方式
JP5742410B2 (ja) * 2011-04-11 2015-07-0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フォールトトレラント計算機システム、フォールトトレラント計算機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及びフォールトトレラント計算機システム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CN202261334U (zh) * 2011-08-01 2012-05-30 上海海得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环网链路冗余控制系统
WO2013095470A1 (en) * 2011-12-21 2013-06-27 Intel Corporation Error framework for a microprocessor and system
CN103617104B (zh) * 2013-12-01 2017-01-04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 一种基于ipmi的冗余计算机系统节点故障主被动检测方法
CN103744743A (zh) * 2014-01-17 2014-04-23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据库rac模式心跳信号的冗余配置的方法
CN104346212A (zh) * 2014-10-20 2015-02-11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虚拟机i/o性能的优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157507A1 (ja) 2017-04-27
CN106255960A (zh) 2016-12-21
TWI567547B (zh) 2017-01-21
WO2016157507A1 (ja) 2016-10-06
CN106255960B (zh) 2018-02-09
JP5989288B1 (ja) 2016-09-07
KR101750673B1 (ko) 2017-06-23
KR20160127835A (ko) 2016-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74879B (zh) 数字仪控系统中的冗余控制设备、系统及控制方法
TWI567547B (zh) 冗餘化系統及通信單元
CN104570721B (zh) 冗余控制器主从状态确定方法
CN101609421B (zh) 运算处理装置的多重控制系统及多重控制方法
CN105306605B (zh) 一种双主机服务器系统
CN103246213A (zh) 冗余控制装置之间的备用同步连接
US11340574B2 (en) Control system,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for control system, and junction device
US10250406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allowing one of multiple nodes connected via a network to control hardware of another node by transmitting interrupt data
US20120210030A1 (en) Autom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automation system
JP6301752B2 (ja) 情報サービス表示システムおよび時刻同期方法
EP2629469A2 (en) Wireless gateway apparatus
KR20160088941A (ko) 프로그래머블 컨트롤러 및 프로그래머블 컨트롤러 시스템
US20180039248A1 (en)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slave device, and duplex system
WO2019087849A1 (ja) 通信システム、被制御機器、及び、通信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EP3232646B1 (en) Apparatus for relaying data transmission in scada system
CN104202193A (zh) 分布式保护链路故障检测的方法
JP5673686B2 (ja) 物流システムの復旧方法
KR102449717B1 (ko) 공정라인변경이 가능한 공정관리방법 및 스마트공정 시스템
JP5455846B2 (ja) 変電所監視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操作卓の制御機能切替方法
CN104483926B (zh) 一种主控单元分布式控制方法
JP2008299658A (ja) 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JP6238720B2 (ja) 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WO2017193722A1 (zh) 一种网络质量管理系统检测任务调度方法、装置
JP6289214B2 (ja)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WO2023171242A1 (ja)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