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8418A - 下擺縫合機 - Google Patents

下擺縫合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38418A
TW201638418A TW104142626A TW104142626A TW201638418A TW 201638418 A TW201638418 A TW 201638418A TW 104142626 A TW104142626 A TW 104142626A TW 104142626 A TW104142626 A TW 104142626A TW 201638418 A TW201638418 A TW 20163841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loth
sewing machine
feeding
belt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42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75949B (zh
Inventor
林田高幸
射場隆史
Original Assignee
大和縫紉機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和縫紉機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和縫紉機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38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84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59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594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5/00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5B35/02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cilitating seaming; Hem-turning elements; Hemm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9/00Pressers; Presser feet
    • D05B29/02Presser-control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9/00Pressers; Presser feet
    • D05B29/06Presser feet
    • D05B29/08Presser feet comprising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5/00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5B35/08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uching, gathering, casing, or filling lace, ribbons, or bindings; Pleating devices; Cuttlers; Gathering feet; Crimpers; Curlers; Ruffl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5/00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5B35/10Edge 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下擺縫合機係在縫合機頂上之落針位置的前方,包括將布之端緣部分折回並上下地重疊後送出至該落針位置的折回裝置。在折回裝置之前方,進給皮帶及布壓配置成隔著布的進給路徑相對向。藉根據配置於這些相對向部分的前方之檢測器的檢測結果之轉動式電磁閥的動作,布壓上下地移動,與進給皮帶一起夾持布,而對布施加左右方向的移動力。

Description

下擺縫合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在既定寬度將布之端緣部折回並縫合之下擺縫合的實施所使用之下擺縫合機。
各種衣物之下擺部分係藉由在既定寬度將布之端緣部折回,並與殘餘部的下側重疊後將端緣附近縫合機的下擺縫合而完成。在以一般之縫合機執行此下擺縫合的情況,需要在保持固定寬度下以人工作業將被送入落針位置之布的端緣折疊的作業,此作業需要熟練,可能引起因折疊寬度過小而發生無法縫合的部分,或反之因折疊寬度過大而在遠離端緣之位置形成縫合線等之各種的縫製不良。
由於這種情況,提議一種下擺縫合機,該下擺縫合機係在落針位置之前包括折回裝置,不需要熟練,就可實施良好的下擺縫合(例如,參照日本特開平10-235054號公報)。折回裝置包括:導板,係在設置於落針位置之前的凹處突出成與針板平行;尺身,係與導板之上面平行,在與導板的前端部相對向的位置彎曲,並該凹處之底面連接;以及空氣噴出口,係開口於尺身的彎曲部,並將空氣噴出至該導板及凹處間。布係在端緣部分沿著尺身之彎曲部彎曲的狀態沿著導板的上面被供給,並在沿著導板之前端部的方向被送出。從空氣噴出口 所噴出之空氣係以高速度在導板的下面與凹處之間流動,並在與進給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對與導板之下面重疊的布偏壓,而產生將布的端緣壓在凹處之端面的作用。
在此下擺縫合機,被導入折回裝置之布係隔著導板被上下地折疊,因為端緣部分之折疊寬度係藉對凹處的端面之上述的壓住而成為相當於導板之突出量的大致固定的寬度,所以作業員係只要進行在折回裝置的前側固持布,並輔助對折回裝置之導入的作業即可,可簡易地實施下擺縫合。
在如以上所示之下擺縫合機,對折回裝置之導入前的布可能因自重等外力的作用而在左右方向位移,在此位移過大的情況,無法適當地進行導入後之上述的折疊。
作業員之上述的輔助作業係為了修正布之左右方向的位移所進行,但是例如在成為縫製對象之布具有曲線狀之端緣的情況,在左右方向之位置調整仍然不充分下布被導入折回裝置,具有無法實施良好之下擺縫合的問題。
本發明係鑑於這種情況所開發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下擺縫合機,該下擺縫合機係自動地進行布之端緣之左右方向的位置調整,即使是布具有曲線狀之端緣的情況,亦不需要作業員之輔助,就可實施下擺縫合。
本發明之下擺縫合機的特徵為包括:折回裝置,係配置於縫合機頂上之落針位置的前方,將布之端緣部分折回 並上下地重疊後送出至該落針位置:進給皮帶,係配置於該折回裝置的前方,並在布之進給路徑的下側在左右方向移動;布壓,係隔著該布的進給路徑與該進給皮帶相對向;驅動部,係使該布壓在夾持位置與不夾持位置之間升降,該夾持位置係該布壓下降並與該進給皮帶一起夾持該布,該不夾持位置係該布壓上升而遠離該進給皮帶;檢測器,係配置於該進給皮帶及布壓之相對向部分的前方,並檢測出布之端緣的通過;以及控制部,係根據該檢測器的檢測,使該驅動部動作,而使該布壓在該夾持位置與不夾持位置之間升降。
又,本發明之下擺縫合機的特徵為:更包括矯正裝置,該矯正裝置係配置於該進給皮帶及布壓之相對向部分的前方,並矯正在布之端緣所產生的捲曲;該檢測器係配置於該矯正裝置與該進給皮帶及布壓的相對向部分之間。
又,本發明之下擺縫合機的特徵為:該布壓係在與該進給皮帶相對向的部分具有與該布接觸並轉動的壓球。
又,本發明之下擺縫合機的特徵為:更包括升降部,該升降部係與該驅動部一起使該布壓在遠離該進給皮帶之上方的遠離位置、與接近該進給皮帶的接近位置之間升降。
又,本發明之下擺縫合機的特徵為:該驅動部係具有使該布壓下降之轉動式電磁閥、與使該布壓上升之偏壓彈簧。
在本發明之下擺縫合機,將進給皮帶及布壓配置於折回裝置的前方,藉根據檢測器對布之端緣之通過的檢測之 控制部的控制,布壓上下地移動。因此,本發明係具有以下之優異的效果,藉下降至夾持位置之布壓與進給皮帶夾持布,並藉進給皮帶的動作自動修正布之左右方向的位移,而布經由折回裝置可適當地被送入落針位置,不需要作業員之輔助,就可簡易地實施良好的下擺縫合等。
1‧‧‧縫合機頂
2‧‧‧腳柱
3‧‧‧縫合機臂
4‧‧‧折回裝置
5‧‧‧進給皮帶
6‧‧‧布壓
6a‧‧‧壓桿
6b‧‧‧壓球
6c‧‧‧軸環
7‧‧‧矯正裝置
8‧‧‧檢測器
9‧‧‧控制部
10‧‧‧針板
30‧‧‧針棒
31‧‧‧壓棒
32‧‧‧針
33‧‧‧壓板
41‧‧‧導板
42‧‧‧尺身
43‧‧‧空氣配管
50‧‧‧支撐托架
60‧‧‧轉動式電磁閥
60a‧‧‧輸出端
60b‧‧‧壓桿
61‧‧‧偏壓彈簧
62‧‧‧支撐板
63‧‧‧托架
70‧‧‧支撐棒
71‧‧‧支撐板塊
72、73、74‧‧‧布支撐
75‧‧‧空氣承板
76‧‧‧空氣配管60
90‧‧‧CPU
91‧‧‧ROM
92‧‧‧RAM
W‧‧‧布
第1圖係實施形態之下擺縫合機的外觀立體圖。
第2圖係將落針位置之附近放大所表示的立體圖。
第3A圖、第3B圖係布壓之構成及動作的說明圖。
第4圖係表示布端控制動作所需之控制系統的構成的方塊圖。
第5圖係表示布端控制動作之步驟的流程圖。
以下,根據表示實施形態之圖面,詳細說明本發明。第1圖係實施形態之下擺縫合機的外觀立體圖。第2圖係將落針位置之附近放大所表示的立體圖。在以下的說明,使用在第1圖以箭號所示之「上、下」、「左、右」以及「前、後」。此處,「前」係接近縫製作業員之側,「後」係遠離縫製作業員之側,「左、右」係在從前方所觀察之情況的「左、右」。
如第1圖所示之下擺縫合機包括縫合機頂1、腳柱2以及縫合機臂3。縫合機頂1係包括矩形箱形的縫合機頂本體、與從縫合機頂本體之左側面向左突出的筒形縫合機頂,並被固定支撐於工作台(省略圖示)上,針板10被設置於筒形縫合 機頂的上面,在針板10的下側,配置有進給裝置、線鉤裝置(省略圖示)。進給裝置、線鉤裝置構成為經由縫合機頂1內之各個驅動機構,與作為驅動源之縫合機馬達(省略圖示)連結,並藉縫合機馬達之驅動,分別進行周知的動作。
腳柱2垂直地立設於縫合機頂1的右側上面。縫合機臂3係從腳柱2的上端部向左側延伸,在縫合機臂3的左端部,針棒30及壓棒31前後地排列受被支撐。針棒30及壓棒31係從縫合機臂3朝向筒形縫合機頂上的針板10延伸至下側,在各個下端部,安裝有針32、壓板33。
針棒30係經由設置於縫合機臂3內的針棒驅動機構與縫合機馬達連結,藉縫合機馬達之驅動上下地移動。針32係因應於針棒30之上下移動,與針板10之下側的該進給裝置及線鉤裝置同步地重複上升、下降。
壓棒31係藉作業員之操作,例如踏板操作上下地移動。下降之壓板33係接近針板10,並與針板10一起夾持布W(參照第2圖)。依此方式所夾持之布W係藉進給裝置的動作,如在第2圖中以箭號所示,朝向後方進給移動,藉與此進給移動同步之針32及線鉤裝置的動作,在落針位置(針32的下降位置)進行縫製。在此之間,壓板33係追蹤進給裝置的動作,上下地移動,並維持布W的夾持狀態。
下擺縫合機更包括折回裝置4。折回裝置4係在日本特開平10-235054號公報所揭示之周知的裝置,如第1圖所示,包括配置於落針位置之前方的導板41與尺身42,藉這些的作用,將被送入落針位置之布的端緣部分以固定寬度向下 地折回,並與殘餘部的下側重疊後送出。
在折回裝置4,以前後地排列之方式設置有從未圖示之空氣源導引高壓空氣的空氣配管43。從位於前側之空氣配管43所供給的空氣係在導板41及尺身42的前側從折回裝置4的空氣噴出噴嘴向左方向噴出。此噴出空氣係噴到布W的端緣部分,並將端緣部分向下地折回,產生輔助往導板41與尺身42之導入的作用。
剩下之從空氣配管43所供給之空係在尺身42的內側從折回裝置4的空氣噴出噴嘴沿著導板41的下面被噴出,而將與導板41的下面重疊之布W的端緣部分偏壓壓左側,產生以與導板41之長度對應的寬度與殘餘部重疊的作用。布W係在此狀態被送入落針位置,並在以固定寬度重疊之狀態被縫合。
下擺縫合機更包括進給皮帶5及布壓6。進給皮帶5係在左右方向被舖設於由支撐托架50所支撐滑輪冖僴,並配置於折回裝置4的前方。進給皮帶5具有與布W之進給路徑之下側相對向的進給面。進給面係藉被固定於支撐托架50之右側前面的皮帶馬達之驅動在右方向移動。
布壓6係與轉動式電磁閥60(驅動部)及偏壓彈簧61(驅動部)一起由支撐板62所支撐,並從上方與進給皮帶5的進給面相對向。如第1圖所示,在縫合機臂3之前端的上部,經由突出至前方的托架63支撐升降缸(升降部)64,支撐板62被固定於突出至下方之升降缸64的輸出端。升降缸64係例如因應於工作空氣之供給排出而動作的氣壓缸。布壓6構成為藉 升降缸64的動作,與支撐板62、轉動式電磁閥60以及偏壓彈簧61一起升降,並在如第1圖所示之充分遠離進給皮帶5之上方的遠離位置、與如第2圖所示之接近進給皮帶5的接近位置之間上下地移動。
第3A圖、第3B圖係布壓6之構成及動作的說明圖,係從支撐板62的右側與進給皮帶5及布W一起表示位於上述之接近位置的布壓6。如圖所示之布壓6包括在支撐板62之下部的支撐筒62a被支撐成上下地移動的壓桿6a、與在壓桿6a之下端被固持成可轉動的壓球6b。在支撐筒62a之上方突出之壓桿6a的上端部,安裝有軸環6c。偏壓彈簧61係被插裝於支撐筒62a與軸環6c之間,並對壓桿6a施加向上的偏壓力。
如第1圖、第2圖所示,轉動式電磁閥60被固定於支撐板62的左側面,如第3A圖、第3B圖所示,包括在右側面突出的輸出端60a,在前方延伸之壓桿60b被固定於輸出端60a。壓桿60b的前端部係從上側與被安裝於壓桿6a之上端的軸環6c抵接。
第3A圖表示轉動式電磁閥60之不動作時態。在此時,壓桿6a係藉偏壓彈簧61之偏壓向上移動,並將軸環6c壓在壓桿60b。在壓桿6a之下端所固持的壓球6b位於在進給皮帶5上所進給移動之布W隔著適當的長度並相對向的位置(不夾持位置)。
第3B圖表示轉動式電磁閥60之動作時態。藉轉動式電磁閥60的動作,壓桿60b係在第3B圖之反時鐘方向轉動既定角度,並向下地推壓軸環6c。壓桿6a係藉壓桿60b之 推壓抵抗偏壓彈簧61的偏壓並向下移動,而移至夾持位置,壓桿6a之下端所固持的壓球6b係與進給皮帶5上之布W接觸,向下地推壓布W,並與進給皮帶5一起夾持。藉此,進給皮帶5之進給面之移動方向的進給力作用於布W,而布W在左右方向移動。
壓桿6a之下端所固持的壓球6b係因為在與布W之接觸下滾動,所以布W係可在與進給皮帶5之接觸下圓滑地移動。此外,布壓6的驅動部係未限定為所圖示之轉動式電磁閥60及偏壓彈簧61,可採用線性電磁閥、氣壓缸等可使布壓6迅速地上下移動之適當的構成。
下擺縫合機更包括矯正裝置7。矯正裝置7係具有在本專利申請人之日本特願2013-197154號所提議的構成,並在對折回裝置4的導入之前矯正在布W之端緣所產生的捲曲之裝置,如第2圖所示,包括由2支支撐棒70、70所支撐的支撐板塊71、與被安裝於支撐板塊71之布支撐72、73、74以及空氣承板75。
支撐棒70、70係在縫合機頂1的前方在左右方向延伸,並在延伸方向可滑動。支撐板塊71係在支撐棒70、70的左端部,被安裝成與這些棒垂直的平板。布支撐72、73、74係彎曲成U字形之截面為圓形的管,並在支撐板塊71的左側面,將彎曲部作為前端側,被安裝成在左側延伸。
布支撐72係將前方作為下側傾斜之蹄17的後下側之緣部的附近,沿著緣部配置。布支撐73係寬度比布支撐72更窄而尺寸小,並在接近布支撐72之前上側的位置,配置 成在布支撐72的內側內。布支撐74係寬度比布支撐72更寬,並配置成遠離布支撐72的前上方。空氣承板75係尺寸與布支撐72大致相同的平板,在接近布支撐72之後下側的位置,與布支撐72平行地延伸。
在支撐板塊71之前上側之緣部的附近,隔著既定間隔地支撐複數個空氣噴出噴嘴。這些噴嘴構成為經由各個空氣配管76與未圖示之空氣源連接,並從各個的前端噴出從各空氣配管76所供給之空氣。
中央部分的空氣噴出噴嘴係從布支撐72、73的前上方朝向空氣承板75的基部噴出空氣。在空氣承板75之前上側所開口的通氣孔(省略圖示)設置於支撐板塊71,並構成為噴出空氣的大部分經由通氣孔在支撐板塊71的右側逃出至支撐板塊71的右側。前下側的空氣噴出噴嘴設置成在比支撐板塊71的前下端部更前下側朝向右下方噴出空氣。後上側之空氣噴出噴嘴設置成在比支撐板塊71的後上端部更後上側朝向右下方噴出空氣。
如以上所示構成的矯正裝置7係如在第2圖中以二點鏈線所示,將具有捲曲部C之布W的端緣部分載置於布支撐74上,並將藉布支撐74在前下側及後上側所支撐之端緣部分間之布W的一部分插入布支撐72與布支撐73之間的狀態設定布W,並從複數個空氣噴出噴嘴噴出空氣所使用。
布W的前端部分通過進給皮帶5的上側,再經由折回裝置4,在端緣部分被折疊成既定寬度之狀態被夾持於針板10與壓板33之間。在此時,布壓6係預先位於第1圖所示 之遠離位置。藉此,可不必在意布壓6之存在地實施布W之上述的設定作業。
依此方式所設定之布W的縫製係使布壓6下降至接近位置,同時使進給皮帶5動作,從折回裝置4的空氣噴出噴嘴亦噴出空氣,藉縫合機馬達的驅動,使針32、線鉤裝置以及進給裝置同步地動作所進行。
布W係在矯正裝置7,在端緣沿著支撐板塊71之左側面的狀態移動,在此之間將來自複數個空氣噴出噴嘴的噴出空氣依序噴至端緣。各個噴出空氣係噴到在布W之端緣所產生的捲曲部C,並作用成將捲曲部C向右方拉伸。布W係在將捲曲部C拉伸而被矯正的端緣沿著支撐板塊71之左側面的狀態被送出。
依此方式所送出的布W係通過位於接近位置之布壓6與進給皮帶5的相對向部分,被導入折回裝置4,如上述所示,在藉折回裝置4的動作將端緣部分折疊成固定寬度的狀態到達落針位置,在落針位置端緣部分的附近被縫合,而下擺縫合結束。
在依此方式所實施之下擺縫合,布W的端緣係可能藉在進給移動中所施加之外力的作用在左右方向位移,此位移係在端緣本身是曲線狀的情況被助長。引起此位移之外力的主因係布W的自重,因從縫合機頂1的前端部脫離而下垂之部分的自重而向左的外力穩定地施加於如第2圖所示設定的布W,而布W的端緣就在左方向位更顯著地產生。
進給皮帶5及布壓6係為了如上述所示,自動地 修正布W之左右方向的位移,並使往折回裝置4之導入狀態適當化而設置。此修正係配置於進給皮帶5及布壓6之相對向部分的前方,並藉由根據檢測出布W之端緣的通過之檢測器8的檢測結果使布壓6上下地移動所實施。
檢測器8係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由矯正裝置7之支撐板塊71所支撐,並設置於矯正裝置7與進給皮帶5及布壓6的相對向部分之間,例如可藉光感測器構成,該光感測器包括隔著從矯正裝置7所送出之布W的端緣(布端)的進給路徑相對向地配置的發光部及受光部。在此構成,在布端在適當之左右方向的位置通過的情況,因布端而來自發光部的發光被遮蔽,而受光部的受光量降低,另一方面,布W在左方向位移,在布端偏移位置的情況,來自發光部之發光的約全部到達受光部,而受光部的受光量上升。因此,根據受光部之受光量的大小,可檢測出布端的通過、未通過。
第4圖係表示布端控制動作所需之控制系統的構成的方塊圖,檢測器8的檢測結果被供給至控制部9。控制部9的輸出被供給至轉動式電磁閥60。控制部9構成為如下的控制部,該控制部係包括CPU90、ROM91以及RAM92,並藉根據ROM91所儲存之控制程式之CPU90的動作,控制下擺縫合機之縫製動作的整體,以下所示之布端控制動作係在縫製動作之間所進行。
第5圖係表示布端控制動作之步驟的流程圖。控制部9係與縫製動作之開始同時開始動作,判定是否檢測出布端(步驟S1)。在檢測到的情況(S1:YES),使轉動式電磁閥60 變成不驅動(步驟S2),並維持至未檢測出布端(S1:NO)。
在步驟S1之判定係在CPU90取入檢測器8的檢測結果,更詳細說明之,受光部的輸出後,CPU90將其與既定臨限值比較,藉此所進行。根據以上的動作,布W不會位置偏移地進行進給移動,而布端之通過位置適當的情況,不驅動轉動式電磁閥60,布壓6上升,從成為第3A圖所示之不夾持位置,布W係與進給皮帶5不會接觸地通過,在保持適當之左右方向的位置下被送入折回裝置4及落針位置。
接著,控制部9判定是否布端位於未檢測出狀態(步驟S3),在位於未檢測出狀態的情況(S3:YES),驅動轉動式電磁閥60(步驟S4),並維持至未檢測出狀態被消除(S3:NO)。
在步驟S3之判定係與步驟S1一樣地進行。根據以上的動作,在布W在進給移動中偏移位置,而布端之通過位置不適當的情況,驅動轉動式電磁閥60,布壓6下降,成為第3B圖所示之夾持位置。藉此,布W係被壓在進給皮帶5的進給面,藉與進給面之摩擦施加移動力的結果,布W之位置偏移被消除,而回到適當之左右方向的位置。
此外,進給皮帶5係預先總是在與對布W所設想之位置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轉動即可。如上述所示,在布W發生左方向之位移的情況,進給皮帶5之轉動方向被設定成進給面的移動方向成右方向。藉此,布W係藉對進給皮帶5之壓住在右方向移動,而可消除位置偏移。
接著,控制部9判定是否縫製結束(步驟S5),在縫製動作繼續的情況(S5:NO),回到步驟S1,繼續上述的動 作,而在縫製動作結束的情況(S5:YES),結束一連串的動作。
如以上所示,在實施形態之下擺縫合機,藉根據檢測器8的檢測結果之控制部9的動作,因為布壓6上下地移動而將布W壓在進給皮帶5,所以布W係在自動修正左右方向的位移下被送入折回裝置4及落針位置,而可在不需要作業員之輔助作業下實施良好的下擺縫合。
檢測器8係只要位於進給皮帶5及布壓6之相對向部分的前方,亦可設置於適當的位置,但是如實施形態所示,藉由設置於矯正裝置7的輸出側,因為檢測出將捲曲部C拉伸而被矯正的端緣,所以可進行更正確的位置調整。
此外,應認為這次所揭示之實施形態係在所有的事項上是舉例表示,不是用以限制者。本發明的範圍係不是藉上述之意義,而是藉申請專利範圍所表示,打算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相等之意義及範圍內之所有的變更。又,單個之指示對象係在本專利說明書及附加之申請專利範圍所使用的情況,只要在文脈中無另外的明示,包含複數個指示對象。
1‧‧‧縫合機頂
2‧‧‧腳柱
3‧‧‧縫合機臂
4‧‧‧折回裝置
5‧‧‧進給皮帶
6‧‧‧布壓
7‧‧‧矯正裝置
8‧‧‧檢測器
10‧‧‧針板
30‧‧‧針棒
31‧‧‧壓棒
32‧‧‧針
33‧‧‧壓板
41‧‧‧導板
42‧‧‧尺身
43‧‧‧空氣配管
60‧‧‧轉動式電磁閥
61‧‧‧偏壓彈簧
62‧‧‧支撐板
63‧‧‧托架

Claims (5)

  1. 一種下擺縫合機,其特徵為包括:折回裝置,係配置於縫合機頂上之落針位置的前方,將布之端緣部分折回並上下地重疊後送出至該落針位置:進給皮帶,係配置於該折回裝置的前方,並在布之進給路徑的下側在左右方向移動;布壓,係隔著該布的進給路徑與該進給皮帶相對向;驅動部,係使該布壓在夾持位置與不夾持位置之間升降,該夾持位置係該布壓下降並與該進給皮帶一起夾持該布,該不夾持位置係該布壓上升而遠離該進給皮帶;檢測器,係配置於該進給皮帶及布壓之相對向部分的前方,並檢測出布之端緣的通過;以及控制部,係根據該檢測器的檢測,使該驅動部動作,而使該布壓在該夾持位置與不夾持位置之間升降。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下擺縫合機,其中更包括矯正裝置,該矯正裝置係配置於該進給皮帶及布壓之相對向部分的前方,並矯正在布之端緣所產生的捲曲;該檢測器係配置於該矯正裝置與該進給皮帶及布壓的相對向部分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下擺縫合機,其中該布壓係在與該進給皮帶相對向的部分具有與該布接觸並轉動的壓球。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下擺縫合機,其中更包括升降部,該升降部係與該驅動部一起使該布壓在遠離該進給 皮帶之上方的遠離位置、與接近該進給皮帶的接近位置之間升降。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下擺縫合機,其中該驅動部係具有使該布壓下降之轉動式電磁閥、與使該布壓上升之偏壓彈簧。
TW104142626A 2014-12-19 2015-12-18 下擺縫合機 TWI6759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7616 2014-12-19
JP2014257616A JP6410145B2 (ja) 2014-12-19 2014-12-19 裾引き縫い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8418A true TW201638418A (zh) 2016-11-01
TWI675949B TWI675949B (zh) 2019-11-01

Family

ID=56097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42626A TWI675949B (zh) 2014-12-19 2015-12-18 下擺縫合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31308B2 (zh)
JP (1) JP6410145B2 (zh)
CN (1) CN105714481B (zh)
DE (1) DE102015225830A1 (zh)
TW (1) TWI6759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30406A (ja) * 2017-02-16 2018-08-23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端縁部自動補正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ミシン
JP2020142041A (ja) * 2019-03-07 2020-09-10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丸物生地のヘム縫いミシン
CN110438674B (zh) * 2019-08-26 2024-05-28 舒普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腰绳套结机
CN114875584B (zh) * 2022-05-07 2023-10-27 杭州诗佳清洁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车缝手套自动生产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16771A (en) * 1970-03-13 1971-11-02 Usm Corp Edge guidance mechanism for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US3776156A (en) * 1972-03-14 1973-12-04 Usm Corp Automatic progressive hem forming mechanism
US3865058A (en) * 1973-05-30 1975-02-11 Automatech I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nd joining hems, particularly on tubular articles
JPS59101980A (ja) * 1982-12-01 1984-06-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磁気録画再生装置
JPS59101980U (ja) * 1982-12-28 1984-07-09 グンゼ株式会社 生地端制御装置
IT8321456V0 (it) * 1983-04-07 1983-04-07 Rockwell Rimoldi Spa Dispositivo di alimentazione ed orientamento di pezzi di stoffa in una unita' di cucitura.
DE3904385A1 (de) * 1989-02-14 1990-08-16 Schips Ag Vorrichtung zum seitlichen ausrichten einer stoffkante beim naehen
JPH0479988A (ja) * 1990-07-20 1992-03-13 Juki Corp 生地供給装置
JPH06304365A (ja) * 1993-04-21 1994-11-01 Pegasus Sewing Mach Mfg Co Ltd 筒状生地の自動ヘミング装置
JPH10235054A (ja) * 1997-02-21 1998-09-08 Yamato Sewing Mach Co Ltd ミシンの生地折返し案内装置
US5918560A (en) * 1997-11-17 1999-07-06 Atlanta Attachment Company Textile fold control system with hem engager
US5899159A (en) * 1997-12-02 1999-05-04 Atlanta Attachment Company Method of forming a folded hem and system for guiding a multiple ply seam of a textile work piece
US6119612A (en) * 1998-12-08 2000-09-19 Bottoms Associates, Inc. Hem former with movable support plate
US6202579B1 (en) * 2000-01-11 2001-03-20 Sealy Technology Llc Automate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f mattress borders with sewn handles
JP3728541B2 (ja) * 2001-11-09 2005-12-21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生地端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ミシン
JP4042104B2 (ja) * 2003-01-22 2008-02-06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ミシン
CN2747245Y (zh) * 2004-10-10 2005-12-21 林德腾 缝纫机的切料卷边送料机构
JP5429709B2 (ja) * 2009-03-03 2014-02-26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生地折返し案内装置
JP5857242B2 (ja) 2012-03-16 2016-02-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設置構造
JP5984093B2 (ja) 2013-09-24 2016-09-06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生地端カール矯正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14481A (zh) 2016-06-29
US9631308B2 (en) 2017-04-25
JP2016116636A (ja) 2016-06-30
JP6410145B2 (ja) 2018-10-24
US20160177484A1 (en) 2016-06-23
TWI675949B (zh) 2019-11-01
CN105714481B (zh) 2020-03-13
DE102015225830A1 (de) 2016-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638418A (zh) 下擺縫合機
TWI633221B (zh) 布料端卷邊矯正裝置
US5383410A (en) Automatic apparatus for hemming a tubular workpiece
JP4149630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US5657711A (en) Waist band attachment system
JP2007195806A (ja) 自動玉縁縫いミシン
US4947771A (en) Sewing machine
US3776156A (en) Automatic progressive hem forming mechanism
JPH09505764A (ja) ウエストバンド取付システム
TW201812132A (zh) 長條帶狀物縫合用縫紉機
JP7454916B2 (ja) ミシン
JP6425550B2 (ja) 脇縫いミシン
TWI824120B (zh) 圓形織物之緣邊縫紉機
JP2017185010A (ja) ミシン用補助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ミシン
US5622129A (en) Pneumatic tensioning arm for automated sewing machine
JPH10235054A (ja) ミシンの生地折返し案内装置
JP2017221644A (ja) 扁平縫いミシン
TW201226654A (en) Fly supply device
TW202012724A (zh) 縫紉機之布料調整裝置
CN112746399A (zh) 缝纫机的缝骨翻折装置
US3736892A (en) Automatic hemming machines
JP2557783Y2 (ja) 自動口伏せ縫い装置
KR20180028203A (ko) 미싱의 스티치 이송장치
JPH0658877U (ja) テープ縫込み装置
JPH0513369U (ja) 衣類の裾引き縫製装置における布地の安定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