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6065A - 香味吸嚐器及內側保持構件 - Google Patents

香味吸嚐器及內側保持構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36065A
TW201636065A TW104143536A TW104143536A TW201636065A TW 201636065 A TW201636065 A TW 201636065A TW 104143536 A TW104143536 A TW 104143536A TW 104143536 A TW104143536 A TW 104143536A TW 201636065 A TW201636065 A TW 20163606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flow path
source
holding member
flav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435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07771B (zh
Inventor
中野拓磨
竹内学
山田学
Original Assignee
日本煙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本煙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本煙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36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60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77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777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2/00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other than electrically operated;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r testing thereof
    • A24F42/10Devices with chemical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2/00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other than electrically operated;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r testing thereof
    • A24F42/6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5/00Inhalators
    • A61M15/06Inhaling appliances shaped like cigars, cigarettes or pipe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香味吸嚐器,該香味吸嚐器係具備:筒狀之保持構件;燃燒型熱源,係設置在點火端;香味源;內側保持構件,係保持至少香味源;以及導入口,係將空氣導入至前述香味源。內側保持構件係具有用以包圍香味源之至少一部分之周圍的筒狀之第1側壁。筒狀之保持構件係具有用以包圍第1側壁之筒狀的第2側壁,第2側壁係具有與外氣流體相連通之貫通口。並且設置有:第1流路,係連結貫通口與導入口,並通過第1側壁與第2側壁之間;以及第2流路,係連結用以吸嚐香味之吸嚐口及香味源。並且設置有流路形成構件,係將第1流路中之屬於對應於香味源之外周之部分的香味源外周區間之長度,形成為比將流體流入至該香味源外周區間之部位與導入口予以連結之最短路徑更長。

Description

香味吸嚐器及內側保持構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從點火端朝向非點火端延伸之香味吸嚐器、及適用於香味吸嚐器之內側保持構件。
以往,提案有一種不會使煙草等香味源燃燒而可品嚐香味之香味吸嚐器(吸煙物品),以取代香煙。專利文獻1係揭示有一種具備燃燒型熱源、及煙霧(aerosol,又稱氣膠)生成源之香味吸嚐器。燃燒型熱源係設置在香味吸嚐器之點火端。煙霧生成源係設置在比燃燒型熱源更靠近非點火端側之處。煙霧生成源係依據由燃燒型熱源所產生之熱,而使煙霧產生。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3/120855號
第1特徵係一種香味吸嚐器,該香味吸嚐器係具備:筒狀之保持構件,係從點火端朝非點火端延伸; 燃燒型熱源,係設置在前述點火端;香味源,相對於前述燃燒型熱源設置在前述非點火端側;內側保持構件,係設置在前述筒狀之保持構件內,且保持至少前述香味源;以及導入口,係將空氣導入至前述香味源;其中,前述內側保持構件係具有用以包圍前述香味源之至少一部分之周圍的筒狀之第1側壁,前述筒狀之保持構件係具有用以包圍前述第1側壁之筒狀的第2側壁,前述第2側壁係具有與外氣流體相連通之貫通口,且設置有:第1流路,係連結前述貫通口與前述導入口,並通過前述第1側壁與前述第2側壁之間;以及第2流路,係連結用以吸嚐前述香味源所產生之香味之吸嚐口及前述香味源;且設置有流路形成構件,係將前述第1流路中之屬於對應於前述香味源之外周之部分的香味源外周區間之長度,形成為比連結流體流入至該香味源外周區間之部位與前述導入口之最短路徑更長。此外,設置在筒狀之保持構件內的內側保持構件之一部分,亦可延伸至筒狀之保持構件的外側。「導入口」除了是形成在筒狀之第1側壁的孔之外,亦為包含筒狀之第1側壁之端部之開口的概念。因此,「導入口」亦可從內側保持構件與燃燒型熱源之間的間隙形成。
第2特徵係在第1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在連結前述第1流路與前述第2流路之路徑亦存在於通過前述香味源之路徑以外時,連結前述第1流路與前述第2流路之路徑中之通過前述香味源之路徑的流體阻力,係比未通過前述香味源之路徑的流體阻力小。
第3特徵係在第1或第2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塞住有前述筒狀之保持構件之前述點火端側的開口。
第4特徵係在第1至第3特徵中之任一項之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前述貫通口係設置在比前述香味源之前述非點火端側之端部更靠近前述點火端側之處。
第5特徵係在第1至第4特徵中之任一項之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前述導入口係設置在比前述貫通口更靠近前述點火端側之處,前述第1流路係僅設置在比前述香味源之前述非點火端側之端部更靠近點火端側之處。
第6特徵係在第1至第5特徵中之任一項之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前述第2流路係具有使香味擴散之空洞。
第7特徵係在第1至第6特徵中之任一項之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前述流路形成構件係具有設置在前述第1側壁與前述第2側壁之間的至少1個構件。
第8特徵係在第1至第7特徵中之任一項之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前述流路形成構件係包含螺旋狀之構件。
第9特徵係在第1至第8特徵中之任一項之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前述流路形成構件係包含捲繞在前述第1側壁之螺旋狀的構件。
第10特徵係在第1至第9特徵中之任一項之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前述流路形成構件係具有在至少一處開放之開放部,且包含沿著前述第1側壁之周方向延 伸之構件,前述至少一處之開放部係相對於前述貫通口及前述導入口之至少一方朝前述周方向偏離。
第11特徵係在第1至第10特徵中之任一項之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前述流路形成構件係具有一體形成在前述第1側壁之外表面或前述第2側壁之內表面之突起或溝。突起或溝係以在第1側壁與第2側壁之間形成有流路之方式形成即可。
第12特徵係在第11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前述突起或溝係形成為螺旋狀。
第13特徵係在第1至第12特徵中之任一項之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具有用以分隔前述第1流路與前述吸嚐口之分離器。分離器係可完全地遮蔽第1流路與第2流路,亦可不完全地遮蔽。當分離器未完全地遮蔽第1流路與第2流路時,分離器係只要構成為使連結第1流路與第2流路之路徑中之通過香味源之路徑的流體阻力比未通過香味源之路徑的流體阻力更小。
第14特徵係在第13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前述分離器係在前述第1側壁與前述第2側壁之間朝前述第1側壁之周方向延伸。
第15特徵係在第1至第14特徵中之任一項之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前述內側保持構件係以保持前述燃燒型熱源及前述香味源之方式構成,前述內側保持構件係具有朝前述第1側壁之內側突出,且卡止前述燃燒型熱源之爪部,前述導入口係相對於前述第1側壁之前述爪部 與前述燃燒型熱源之接點而形成在前述非點火端側。
第16特徵係在第15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前述導入口係相對於前述爪部與前述燃燒型熱源之接點而鄰接在前述非點火端側。
第17特徵係在第1至第16特徵中之任一項之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前述第1側壁係具有從前述點火端側朝向前述非點火端側而進入前述第1側壁之內側的錐形狀。
第18特徵係在第1至第17特徵中之任一項之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前述內側保持構件係具有用以支撐前述香味源之非點火端側之端面的底部,在前述內側保持構件之前述非點火端側的部分形成有通氣孔,前述導入口係設置在比前述香味源之周圍或前述香味源更靠近前述點火端側之處。香味源亦可由顆粒所構成。此時,香味源之非點火端側的端面係指由配置在複數個顆粒之配置在最靠近非點火端側之部分所構成的面,且為與內側保持構件之底部接觸之面。
第19特徵係在第1至第18特徵中之任一項之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前述第2側壁係具有:覆蓋前述第1側壁之至少一部分,並且比前述第1側壁更朝前述非點火端側延伸之熱傳導構件。
第20特徵係在第1至第19特徵中之任一項之特徵之香味吸嚐器中,前述內側保持構件係藉由熱傳導構件而一體成形。
第21特徵係一種內側保持構件,係適用於具備燃燒型熱源及香味源之香味吸嚐器,且保持至少前述香味源,該內側保持構件係具備:筒狀之第1側壁,係包圍前述香味源之至少一部分之周圍;導入口,係將空氣導入至前述第1側壁之內部;以及流路形成構件,係當前述內側保持構件設置在具備第2側壁之筒狀的保持構件內時,將連結前述貫通口與前述導入口且通過前述第1側壁與前述第2側壁之間的前述第1流路中之屬於對應於前述香味源之外周之部分的香味源外周區間之長度,形成為比連結流體流入至該香味源外周區間之部位與前述導入口之最短路徑更長,而該第2側壁係具有與外氣流體性連通之貫通口。
10‧‧‧香味吸嚐器
30‧‧‧保持構件
32‧‧‧第2側壁
33‧‧‧第1熱傳導構件
34‧‧‧貫通口
36‧‧‧第1流路
38‧‧‧第2流路
39‧‧‧通氣孔
40‧‧‧吸嚐口
42‧‧‧過濾器
50‧‧‧內側保持構件
50A‧‧‧內側保持構件
50B‧‧‧內側保持構件
50C‧‧‧內側保持構件
50D‧‧‧內側保持構件
50E‧‧‧內側保持構件
51‧‧‧第1側壁
52‧‧‧底部
52A‧‧‧通氣孔
53‧‧‧凸緣部
54‧‧‧爪部
55‧‧‧導入口
60‧‧‧流路形成構件
60A‧‧‧流路形成構件
60B‧‧‧流路形成構件
60C‧‧‧流路形成構件
60D‧‧‧流路形成構件
60E‧‧‧流路形成構件
61‧‧‧螺旋狀之構件
62‧‧‧C環狀之構件
65‧‧‧突起及/或溝
67‧‧‧螺旋狀之溝
68‧‧‧第1分離器
68A‧‧‧第1分離器
68E‧‧‧第1分離器
69‧‧‧第2分離器
69A‧‧‧第2分離器
69E‧‧‧第2分離器
70‧‧‧燃燒型熱源
80‧‧‧冷卻層
82‧‧‧阻力構件
84‧‧‧管構件
90‧‧‧香味源
E1‧‧‧點火端
E2‧‧‧非點火端
CA‧‧‧中心軸
第1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香味吸嚐器之側面圖。
第2圖係沿著第1圖之2A-2A線之香味吸嚐器的剖面圖。
第3圖係沿著第1圖之3A-3A線之香味吸嚐器的剖面圖。
第4圖係設置在筒狀之保持構件內之內側保持構件的俯視圖。
第5圖係沿著第4圖之5A-5A線之內側保持構件的剖面圖。
第6圖係第1變形例之內側保持構件及流路形成構件 之俯視圖。
第7圖係第1變形例之內側保持構件及流路形成構件之與第6圖相反側之俯視圖。
第8圖係第2變形例之內側保持構件及流路形成構件之俯視圖。
第9圖係第3變形例之內側保持構件及流路形成構件之俯視圖。
第10圖係第4變形例之內側保持構件及流路形成構件之俯視圖。
第11圖係第2實施形態之香味吸嚐器的剖面圖。
第12圖係第3實施形態之香味吸嚐器的剖面圖。
第13圖係第4實施形態之香味吸嚐器的剖面圖。
第14圖係第5實施形態之香味吸嚐器的剖面圖。
接著,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此外,在以下之圖式記載中,對於同一或類似之部分,賦予同一或類似之符號。然而,圖式係示意性者,應留意各尺寸之比例等與現實者有所不同。
因此,具體之尺寸等係應參考以下之說明來判斷者。此外,在圖式彼此間當然包含有彼此之尺寸之關係或比例不同的部分。
[實施形態概要]
實施形態之香味吸嚐器係具備:筒狀之保持構件,係從點火端朝非點火端延伸;燃燒型熱源,係設置在前述點 火端;香味源,相對於前述燃燒型熱源設置在前述非點火端側;內側保持構件,係設置在前述筒狀之保持構件內,且保持至少前述香味源;以及導入口,係將空氣導入至前述香味源;其中,前述內側保持構件係具有用以包圍前述香味源之至少一部分之周圍的筒狀之第1側壁,前述筒狀之保持構件係具有用以包圍前述第1側壁之筒狀的第2側壁,前述第2側壁係具有與外氣流體相連通之貫通口,且設置有:第1流路,係連結前述貫通口與前述導入口,並通過前述第1側壁與前述第2側壁之間;以及第2流路,係連結用以吸嚐前述香味源所產生之香味之吸嚐口及前述香味源;且設置有流路形成構件,係將前述第1流路中之屬於對應於前述香味源之外周之部分的香味源外周區間之長度,形成為比連結流體流入至該香味源外周區間之部位與前述導入口之最短路徑更長。
再者,實施形態之內側保持構件係適用於具備燃燒型熱源及香味源之香味吸嚐器,且保持至少前述香味源,該內側保持構件係具備:筒狀之第1側壁,係包圍前述香味源之至少一部分之周圍;導入口,係將空氣導入至前述第1側壁之內部;以及流路形成構件,係當前述內側保持構件設置在具備第2側壁之筒狀的保持構件內時,將連結前述貫通口與前述導入口且通過前述第1側壁與前述第2側壁之間的前述第1流路中之屬於對應於前述香味源之外周之部分的香味源外周區間之長度,形成為比連結流體流入至該香味源外周區間之部位與前述導入口之 最短路徑更長,而該第2側壁係具有與外氣流體性連通之貫通口。
在實施形態中,流路形成構件係將第1流路中之屬於對應於香味源之外周之部分的香味源外周區間之長度,形成為比連結流體流入至香味源外周區間之部位與導入口之最短路徑更長。藉此,可使第1流路之長度、亦即從貫通口至香味源為止之流路長度增長。因此,在使用者未進行抽吸動作時,可抑制香味從香味源通過第1流路從貫通口流出。
[第1實施形態]
(香味吸嚐器)
以下,針對第1實施形態之香味吸嚐器加以說明。第1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香味吸嚐器10的側面圖。第2圖係沿著第1圖之2A-2A線之香味吸嚐器10的剖面圖。第3圖係沿著第1圖之3A-3A線之香味吸嚐器10的剖面圖。香味吸嚐器10係具有:筒狀之保持構件30;內側保持構件50;燃燒型熱源70;及香味源90。
筒狀之保持構件30係從點火端E1朝非點火端E2延伸。點火端E1係為設置有燃燒型熱源70之側的端部。非點火端E2係為設置有吸嚐口40之側的端部。吸嚐口40係位在為了吸嚐香味而由使用者所叼含之位置。筒狀之保持構件30亦可具有例如圓筒形狀或角筒形狀。筒狀之保持構件30之點火端E1側的開口較佳為閉塞。在本實施形態中,至少內側保持構件50及燃燒型熱源70係塞住 筒狀之保持構件30之點火端E1側的開口。如此,香味吸嚐器10較佳為構成使氣體從筒狀之保持構件30之點火端E1側的開口流入至筒狀之保持構件30內。
內側保持構件50係設置在筒狀之保持構件30內。然而,內側保持構件50之一部分亦可延伸至筒狀之保持構件30的外側。內側保持構件50係保持燃燒型熱源70之至少一部分與香味源90之至少一部分。內側保持構件50係具有筒狀之第1側壁51及導入口55。第1側壁51係包圍香味源90之至少一部分與燃燒型熱源70之至少一部分的周圍。第1側壁51亦可包圍香味源90之至少一部分之周圍,而不包圍燃燒型熱源70。導入口55係以使空氣導入至第1側壁51內之香味源90的方式設置。導入口55亦可由形成於第1側壁51之孔所構成。
燃燒型熱源70係設置在筒狀之保持構件30的點火端E1側。燃燒型熱源70係由可燃性之物質所構成。例如,可燃性之物質係包含碳材料、不可燃性添加物、黏合劑(有機黏合劑或無機黏合劑)及含水之混合物。就碳材料而言,較佳為使用利用加熱處理等來去除揮發性之雜質的材料。燃燒型熱源70係以燃燒型熱源70之全重量為100重量%時,較佳為包含30重量%~70重量%之範圍的碳質材料,更佳為包含35重量%至45重量%之範圍的碳質材料。
燃燒型熱源70係設計成點火端E1側之部分雖會燃燒,但非點火端E2側之端部不會燃燒。亦即,燃燒型熱源70之非點火端E2側的端部係構成非燃燒部,燃 燒型熱源70之非燃燒部以外的部分係構成燃燒部。
香味源90係在筒狀之保持構件30的內側,設置在比燃燒型熱源70更靠近非點火端E2側之處。香味源90亦可與燃燒型熱源70相鄰接。香味源90係構成為在不會伴隨燃燒之情況下產生香味。具體而言,香味源90係藉由燃燒型熱源70被加熱而產生香味。
就香味源90而言,可使用例如煙草原料。在該情況下,香味源90係可包含使用在香煙(紙捲煙)之一般的煙絲煙草,亦可包含使用在鼻煙之粒狀煙草。香味源90係除了煙草原料之外,亦包含有甘油及/或丙二醇。香味源90亦可包含香料。
筒狀之保持構件30係具有包圍內側保持構件50之第1側壁51之筒狀的第2側壁32。第2側壁32亦可從點火端E1側非點火端E2側長長地延伸。第2側壁32亦可例如藉由使矩形形狀之厚紙變形為筒狀而形成之紙管。
內側保持構件50之至少第1側壁51亦可藉由熱傳導構件而構成。再者,內側保持構件50較佳為藉由熱傳導構件而一體地形成。該熱傳導構件之常溫下的熱傳導率,係以在從點火端E1沿著非點火端E2之方向,為10W/(m.K)以上較佳。就熱傳導構件而言,例如可採用不鏽鋼。就不鏽鋼而言,可採用例如SUS430。內側保持構件50由不鏽鋼所構成時,內側保持構件50之第1側壁51的厚度較佳為0.1mm以下。
筒狀之保持構件30的第2側壁32亦可包含面向內側保持構件50之第1熱傳導構件33。第1熱傳導構件33係以覆蓋至少內側保持構件50之第1側壁51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第1熱傳導構件33亦可不與燃燒型熱源70直接接觸。
第1熱傳導構件33係促進從燃燒型熱源70往香味源90之熱傳導。第1熱傳導構件33較佳為延伸至比內側保持構件50之非點火端E2側之端面更靠近非點火端E2側之處。第1熱傳導構件33較佳為由熱傳導性佳之金屬材料所形成。第1熱傳導構件33之熱傳導率較佳為比第1側壁51之熱傳導率高。例如,第1熱傳導構件33係由鋁所形成。
筒狀之保持構件30的第2側壁32係具有與外氣流體性連通之貫通口34。貫通口34亦可設置在比香味源90之非點火端E2側之端部更靠近點火端E1側之處。
在至少第1側壁51與第2側壁32之間設置有流路形成構件60。流路形成構件60係在筒狀之保持構件30內形成用以使外氣流通至香味源90之第1流路36。流路形成構件60亦可由與第1側壁51及第2側壁32個別之構件所形成。取而代之的是,流路形成構件60亦可由與第1側壁51或第2側壁32一體形成之構件所形成。第1流路36係連結第2側壁32之貫通口34與內側保持構件50之導入口55,且通過第1側壁51與第2側壁32之間。
內側保持構件50亦可具有設置在第1側壁 51之外表面的熱傳導構件(未圖示)。該熱傳導構件係與第1熱傳導構件33同樣地,以覆蓋至少內側保持構件50之第1側壁51之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該熱傳導構件係促進從燃燒型熱源70往香味源90之熱傳導。該熱傳導構件較佳為由熱傳導性佳之金屬材料所形成,例如由鋁所形成。內側保持構件50具有與第1側壁51之外表面鄰接之熱傳導構件時,亦可不設置第1熱傳導構件33。此時,流路形成構件60亦可設置在第1側壁51之外表面之熱傳導構件與第2側壁32之間。
在筒狀之保持構件30內設置有用以將香味源90所產生之香味流通至吸嚐口40之第2流路38。第2流路38係連結用以吸嚐由香味源90所產生之香味之吸嚐口40與香味源90。內側保持構件50之導入口55亦可設置在比筒狀之保持構件30之貫通口34更靠近點火端E1側之處。再者,第1流路36較佳為設置在比香味源90之非點火端E2側之端部更靠近點火端E1側。
在由使用者進行之抽吸動作中,外氣係從貫通口34流入至第1流路36(第2圖之箭頭F1)。接著,外氣係透過導入口55而到達至香味源90(第2圖之箭頭F2)。通過第1流路36之外氣係在不會接觸於燃燒型熱源70之燃燒部的情況下,到達香味源90。到達至香味源90之空氣係與香味一同通過第2流路38而到達吸嚐口40(第2圖之箭頭F3及F5)。香味源90係藉由燃燒型熱源70而被加熱,因此通過香味源90而流入至第2流路38之氣體 係成為高溫。
筒狀之保持構件30係具有使外氣直接流入於第2流路38內之孔39(以下,稱為「通氣孔」)。在此,「直接流入」係指不會經由香味源90而使外氣流入至第2流路38內。
通氣孔39亦可形成為在使氣體朝與第2流路38延伸之方向交叉之方向流入(第2圖之箭頭F4)。例如通氣孔39係沿著與第2流路38延伸之方向大致正交之方向,使氣體朝第2流路38之中心軸流入。通氣孔39較佳為沿著筒狀之保持構件30的周方向隔著間隔設置複數個。此時,通氣孔39彼此之間的間隔亦可為一定。通氣孔39係可相對於第2流路38延伸之方向之筒狀的保持構件30之中心CL,設置在與吸嚐口40之相反側。通氣孔39較佳為設置在第1熱傳導構件33與冷卻層80之間。
複數個通氣孔39中之任一個較佳為配置在未與複數個通氣孔39中之其他者相對向之位置,更佳為配置在從將複數個通氣孔3中之其他者與筒狀之保持構件30之中心軸CA連結之直線偏移之位置(參照第3圖)。此時,在通氣孔39之相隔於筒狀之保持構件30之中心軸CA的相反側,並未配置有通氣孔39。再者,複數個通氣孔39較佳為在沿著筒狀之保持構件30之中心軸CA的方向配置在彼此相同之位置。然而,複數個通氣孔39亦可在沿著筒狀之保持構件30之中心軸CA的方向配置在彼此偏離之位置。
冷卻層80係用以冷卻由香味源90所產生之香味的層。冷卻層80係設置在筒狀之保持構件30的內表面,且面向第2流路38。冷卻層80較佳為在第2流路38之至少一部分的區間,包圍第2流路38之周圍。冷卻層80較佳為僅設置在比香味源90更下游之處。冷卻層80之厚度較佳為不會使第2流路38之流體阻力顯著地增加之程度。雖因第2流路38之直徑而異,但例如冷卻層80之厚度較佳為5μm以上500μm以下。此外,在筒狀之保持構件30之與中心軸CA垂直的剖面中,冷卻層80之剖面積相對於筒狀之保持構件30之內壁之內側之剖面積的比例較佳0.2%以上45%以下、更佳為0.5%以上5%以下。例如在筒狀之保持構件30之與中心軸CA垂直的剖面中,筒狀之保持構件30的外徑為5mm至8mm、筒狀之保持構件30之厚度為0.15mm至0.5mm、及冷卻層80之厚度為0.05mm至0.5mm。
在第1實施形態中,冷卻層80係僅設置在比通氣孔39更下游之處。亦即,冷卻層80並未到達比通氣孔39更上游側之處。取而代之的是,冷卻層80之一部分亦可到達比通氣孔39更上游側之處。亦即,冷卻層80之至少一部分係可設置在比通氣孔39更下游之處。
冷卻層80較佳為在第2流路38延伸之方向,具有第2流路38之長度之一半以上的長度。冷卻層80較佳為與構成筒狀之保持構件30之第1熱傳導構件33相隔開。
較佳為,冷卻層80係在筒狀之保持構件30內規定供香味通過之單一通道。更佳為,冷卻層80之內側為中空。在此,「冷卻層80之內側為中空」係指除了設置在吸嚐口40之過濾器42之外,並未在冷卻層80之內側存在任意之構件。此時,可增大第2流路38內之空洞部分的體積。在本實施形態中,冷卻層80係在筒狀之保持構件30內規定單一之通道,且冷卻層80之內側為中空。
在第1實施形態中,冷卻層80之內側為中空。取而代之的是,亦可在冷卻層80之內側,以不會使第2流路38之流路阻力顯著地增加之程度,設置任意之構件。例如亦可沿著第2流路之中心軸設置圓柱狀之構件。亦可在該圓柱狀之構件的外周面設置另一個冷卻層。
冷卻層80亦可包含第2熱傳導構件。第2熱傳導構件亦可為金屬。就一例而言,冷卻層80係可由金屬管所構成。取而代之的是,冷卻層80亦可由包含紙、及貼合於該紙之金屬層的金屬貼合紙所構成。就上述金屬而言,可採用例如鋁。此外,取代該等態樣,冷卻層80亦可為包含聚乳酸(PLA)之層。此外,冷卻層80亦可由與構成筒狀之保持構件30的第1熱傳導構件33相同之材料所形成。
為了使冷卻層80之表面積增大,冷卻層80亦可具有複數個凹凸。該種凹凸係可藉由對例如冷卻層80之表面進行皺紋處理而形成。藉由該凹凸,可使第2流路38之剖面積不會變得過小,而可增大冷卻層80之熱交換 面的面積。
(內側保持構件及流路形成構件之詳細構成)
以下,利用第2圖、第4圖及第5圖,針對內側保持構件50及流路形成構件60之詳細構成加以說明。此外,在第4圖中,為了方便起見,形成在第2側壁32之貫通口34的位置係以虛線顯示。內側保持構件50係具有第1側壁51及爪部54。第1側壁51係具有筒狀之形狀。第1側壁51亦可從點火端E1側朝向非點火端E2側,具有進入第1側壁51之內側的錐形狀。
爪部54係具有從第1側壁51之內表面突出至內側保持構件50之內側的形狀。爪部54係卡止燃燒型熱源70。在第1實施形態中,爪部54係卡止燃燒型熱源70之端面。然而,爪部54卡止之位置並不限定於燃燒型熱源70之端面。
爪部54雖並非特別限定者,但較佳為由彼此相對向之1對爪部54所構成。實施形態並非限定於此者,爪部54亦可由3個以上爪部所構成。
內側保持構件50係具有將空氣導入至配置在第1側壁51之內部的香味源90之導入口55。導入口55亦可相對於爪部54與燃燒型熱源70之接點而形成在非點火端E2側。較佳為,導入口55係相對於爪部54與燃燒型熱源70之接點而與非點火端E2側相鄰接。更具體而言,爪部54係能以第1壁部51之規定導入口55之緣的部分為 起點,朝第1壁部51之內側突出。
內側保持構件50亦可具有底部52。底部52係閉塞由第1側壁51所構成之1對開口中之一方。內側保持構件50亦可具有由第1側壁51及底部52所構成之杯形狀。此時,內側保持構件50係可收容香味源90。更具體而言,內側保持構件50之底部52係可支撐香味源90之非點火端側的端面。香味源90亦可由複數個顆粒所構成。此時,香味源90之非點火端E2側的端面係指由配置在複數個顆粒之最靠近非點火端E2側的部分所構成之面,且為與內側保持構件之底部52接觸之面。
內側保持構件50係在非點火端E2側配置有內側保持構件50之底部52,並且以朝點火端E1側開口之方向,插入至筒狀之保持構件30內。係可在底部52設置1個或複數個通氣孔52A。取而代之的是,通氣孔52A係可形成在第1側壁51。通氣孔52A係可形成在內側保持構件50之非點火端側E2的部分。流入至第1側壁51內之香味源90的氣體係透過通氣孔52A而流入至第2流路38。
內側保持構件50係可具有凸緣部53。凸緣部53係具有從內側保持構件50之開口的外周朝內側保持構件50之外側突出之形狀。凸緣部53係在內側保持構件50插入至筒狀之保持構件30的狀態下,卡止在保持構件30之開口的外周。取而代之的是,內側保持構件50亦可不具有凸緣部53。
在第4圖及第5圖所示之實施形態中,流路 形成構件60係包含螺旋狀之構件61。螺旋狀之構件61係捲繞在第1側壁51。取而代之的是,螺旋狀之構件61亦可安裝在第2側壁32之內表面。例如流路形成構件60係可由形成為螺旋狀之金屬線所構成。
流路形成構件60係當內側保持構件50設置在具有第2側壁32之筒狀的保持構件30內時,將連結貫通口34與導入口55且通過第1側壁51與第2側壁32之間的第1流路36中之與香味源90之外周對應之部分的香味源外周區間L1之長度,形成為比連結流體流入於該香味源外周區間L1之部位與導入口55之最短路徑L2更長。
在第4圖及第5圖中,螺旋狀之構件61的至少一部分係位在貫通口34與導入口55之間的區域。藉此,螺旋狀之構件61係在第1側壁51與第2側壁32之間形成螺旋狀之香味源外周區間L1。因此,第1流路36係比無流路形成構件60時之貫通口34與導入口55之間的最短路徑L2還長。
香味吸嚐器10係可具有分隔第1流路36與吸嚐口40(或第2流路38)之第1分離器68。在第2圖中,於第4圖及第5圖中,第1分離器68係藉由螺旋狀之構件61的一端部而形成。亦即,螺旋狀之構件61的一端部係在比第2側壁32之貫通口34更靠近點火端E2側之處,設置在第1側壁51與第2側壁32之間。螺旋狀之構件61的一端部較佳為朝第1側壁51之周方向延伸。藉此,作為第1分離器68之螺旋狀之構件61的一端部係防止氣體從第1 流路36直接流入至第2流路38。
此外,第1分離器68亦可不完全地遮蔽第1流路36與第2流路38。此時,連結第1流路36與第2流路38之路徑中之通過香味源90之路徑的流體阻力,較佳為比從第1流路36直接往第2流路38之路徑的流體阻力小。再者,香味吸嚐器亦可具有連結第1流路36與第2流路38之複數個路徑。此時,連結第1流路36與第2流路38之路徑中之通過香味源90之路徑的流體阻力,係比連結從第1流路36至第2流路38之其他路徑之流體阻力更小為佳。
香味吸嚐器10係可具有用以防止氣體從第1流路36洩漏之第2分離器69。第2分離器69係與內側保持構件50及燃燒型熱源70一同地塞住筒狀之保持構件30之點火端E1側的開口。在第2圖、第4圖及第5圖中,第2分離器69係藉由螺旋狀之構件61之另一端部所形成。亦即,螺旋狀之構件61的另一端部係在比第1側壁51之導入口55更靠近點火端E1側之處,設置在第1側壁51與第2側壁32之間。螺旋狀之構件61之另一端部較佳為朝第1側壁51之周方向延伸。藉此,作為第2分離器69之螺旋狀之構件61的另一端部,係防止氣體從第1流路36之點火端E1側洩漏。此外,第2分離器69亦可不完全地遮蔽氣體從第1流路36之點火端E1側的洩漏。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分離器68、69係由螺旋狀之構件61的一部分所形成。取而代之的是,分離器 68、69亦可由與螺旋狀之構件61為不同之構件所形成。再者,分離器68、69亦可由一體形成於第1側壁51或第2側壁32之構件所形成。
(作用及效果)
在一實施形態之內側保持構件50及香味吸嚐器10中,流路形成構件60係將第1流路36中之屬於對應於香味源90之外周之部分的香味源外周區間L1之長度,形成為比將流體流入至香味源外周區間L1之部位與導入口55予以連結之最短路徑L2更長。藉此,可使第1流路36之長度,亦即從貫通口34至香味源90為止之流路長度增長。因此,在使用者未進行抽吸動作時,可抑制香味從香味源90通過第1流路36而由貫通口34流出。藉此,可不透過設置在吸嚐口40之過濾器42而抑制流出之副流煙的產生。
再者,外氣係在被加熱之香味源90的周圍長時間地移動,直到從貫通口34到達至香味源90為止。藉此,熱從被加熱之內側保持構件50傳導至外氣等,而可使被加熱之外氣流入至香味源90。另一方面,外氣亦可發揮在香味源外周區間L1使第1側壁51之溫度略為下降之作用。藉此,可抑制接觸於第1側壁51之香味源90的過度加熱。並且,從更均勻地加熱香味源90之觀點來看,較佳為藉由使香味源外周區間L1增長,而預先使導入至香味源90之外氣之溫度上升。
依據一實施形態,連結第1流路36與第2流路38之路徑中之通過香味源90之路徑的流體阻力,係 比未通過香味源90之路徑之流體阻力小。藉此,在使用者進行之抽吸動作中,從貫通口34流入之外氣之大部分係從第1流路36經由導入口55而到達香味源90,然後與由香味源90所產生之香味一併流入至第2流路38。
依據一實施形態,筒狀之保持構件30之點火端E1側之開口係被閉塞。藉此,在使用者進行之抽吸動作中,外氣係主要從貫通口34經由第1流路36導入至香味源90。
依據一實施形態,貫通口34係比香味源90之非點火端E2側之端部更靠近點火端E1側。藉此,在抽吸動作中,抑制使用者以手指塞住貫通口34之疑虞。
依據一實施形態,導入口55係設置在比貫通口34更靠近點火端E1側之處,第1流路36係僅設置在比香味源90之非點火端E2側之端部更靠近點火端E1側之處。藉此,在抽吸動作中,減低使用者以手指壓潰第1流路36之疑虞。
依據一實施形態,第2流路38係具有使香味擴散之空洞。藉此,可使通過香味源90之香味擴散,且有效率地進行冷卻。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流路36較佳為設置在比香味源90之非點火端E2側之端部更靠近點火端E1側之處。藉此,由於可儘量使比香味源90更靠近下游側之第2流路(空洞)38之體積增大,因此可在不特別地使香味吸嚐器之外徑增大之情況下,可使第2流路38內之氣體之冷卻效率更進一步地提升。
依據一實施形態,設置有分隔第1流路36與吸嚐口40之第1分離器68。第1分離器68係可在第1側壁51與第2側壁32之間,朝第1側壁51之周方向延伸。藉由第1分離器68,在使用者進行之抽吸動作中,從貫通口34流入之外氣之大部分或全部係從第1流路36經由導入口55到達香味源90,然後與由香味源90所產生之香味一同流入至第2流路38。
依據一實施形態,內側保持構件50係朝第1側壁51之內側突出,且具有卡止燃燒型熱源70之爪部54。導入口55係相對於第1側壁51之爪部54與燃燒型熱源70之接點形成在非點火端側。藉由爪部54可適當地控制燃燒型熱源70之插入長度,且可適當地控制香味源90之長度。
依據一實施形態,導入口55係相對於爪部54與燃燒型熱源70之接點鄰接於非點火端側。由於爪部54與導入口55相鄰接,因此能以同一製程來形成爪部54及導入口55。具體而言,藉由使第1側壁51之一部分從第1側壁51突出,即可同時地形成可卡止燃燒型熱源70之爪部54及與爪部54相鄰接之導入口55。
依據一實施形態,第1側壁51係具有從點火端E1側朝非點火端E2側而進入第1側壁51之內側的錐形狀。藉此,能以錐形狀之第1側壁51來支撐燃燒型熱源70及/或香味源90之側周面。
依據一實施形態,內側保持構件50係具有 用以支撐香味源90之非點火端E2側之端面的底部52,且在內側保持構件50之非點火端E2側之部分形成有通氣孔52A。再者,導入口55係設置在比香味源90之周圍或香味源90更靠近點火端E1側之處。內側保持構件50係形成為具有第1側壁51與底部52之杯狀。藉此,內側保持構件50係可更確實地保持香味源90。特別是,在香味源90由複數個香味片、例如粒狀片所形成之情形時,內側保持構件50亦可保持香味源90。
依據一實施形態,第2側壁32係覆蓋第1側壁51之至少一部分,並且具有比第1側壁51更朝非點火端E2側延伸之熱傳導構件33。藉由熱傳導構件33,可有效率地將由燃燒型熱源70所產生之熱傳導至香味源90。再者,由於熱傳導構件33係比第1側壁51更朝非點火端E2側延伸,因此熱傳導構件33之熱係在從第1側壁51突出之前端部散熱。藉此,抑制第1側壁51過度被加熱。熱傳導構件33較佳為由熱傳導率比第1側壁51高之材料所形成。第1側壁51較佳為由對於碳材料之耐腐蝕性比熱傳導構件33高之材料所形成。
依據一實施形態,內側保持構件50係藉由熱傳導構件而一體成形。藉此,內側保持構件50係可發揮將由燃燒型熱源70所產生之熱傳導至香味源90之功能。
[第1變形例]
以下,參照第6圖及第7圖,說明第1變形例之內側保持構件及流路形成構件。第6圖係第1變形例之內側保 持構件50A及流路形成構件60A的俯視圖。第7圖係第1變形例之內側保持構件50A及流路形成構件60A之與第6圖為相反側的俯視圖。此外,在第6圖及第7圖中,為了方便起見,形成在第2側壁32之貫通口34的位置係以虛線顯示。
內內側保持構件50A之構成係與第4圖及第5圖所示者相同。流路形成構件60A係具有設置在第1側壁51與第2側壁32之間的至少1個構件。
在第1變形例中,流路形成構件60A係包含複數個C環狀之構件62。C環狀之構件62係捲繞在第1側壁51。取而代之的是,C環狀之構件62亦可安裝在第2側壁32之內表面。C環狀之構件62係可由例如金屬製或橡膠製構件所形成。
流路形成構件60係當內側保持構件50A設置在具備第2側壁32之筒狀的保持構件30內時,將連結貫通口34與導入口55且通過第1側壁51與第2側壁32之間的第1流路36中之屬於與香味源90之外周相對應之部分的香味源外周區間L1之長度,形成為比將流體流入至該香味源外周區間L1之部位與導入口55予以連結之最短路徑L2更長。
在第6圖及第7圖中,複數個C環狀之構件62係位在貫通口34與導入口55之間的區域。取而代之的是,1個C環狀之構件62亦可設置在貫通口34與導入口55之間的區域。C環狀之構件62係具有在一處開放之 開放部63,且沿著第1側壁51之周方向延伸。開放部63係相對於貫通口34及導入口55之至少一者朝周方向偏離而配置。藉此,C環狀之構件62係在第1側壁51與第2側壁32之間,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形成沿著周方向之香味源外周區間L1。因此,第1流路36係比未具有流路形成構件60A時之貫通口34與導入口55之間的最短路徑L2還長。
在第1變形例中,係採用具有在一處開放之開放部63的C環狀之構件62。取而代之的是,流路形成構件60A亦可包含具有在二處以上開放之開放部63的構件。即使在該情形下,開放部63係只要相對於貫通口34及導入口55之至少一者朝周方向偏離配置即可。再者,開放部63之大小並無特別限制,亦可視情況,開放部63可朝第1側壁51之周方向遍及半周以上。
香味吸嚐器10係可具有分隔第1流路36與吸嚐口40(或第2流路38)之第1分離器68A。在第1變形例中,第1分離器68A係可藉由O環狀之構件而形成。第1分離器68A係在比第2側壁32之貫通口34更靠近非點火端E2側之處,設置在第1側壁51與第2側壁32之間。作為第1分離器68A之O環狀的構件係可完全或局部地防止氣體直接從第1流路36流入至第2流路38。O環狀之構件係可由例如金屬製或橡膠製之構件所形成。
香味吸嚐器10係可具有防止氣體從第1流路36洩漏之第2分離器69A。第2分離器69A係與內側保 持構件50A及燃燒型熱源70同樣地,塞住筒狀之保持構件30之點火端E1側的開口。在第1變形例中,第2分離器69A係可藉由O環狀之構件而形成。第2分離器69A係在比第1側壁51之導入口55更靠近點火端E1側之處,設置在第1側壁51與第2側壁32之間。藉此,作為第2分離器69A之O環狀的構件係完全地或局部地防止氣體從第1流路36之點火端E1側洩漏。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分離器68A、69A係由O環狀之構件所形成。取而代之的是,分離器68A、69A亦可由一體地形成在第1側壁51或第2側壁32之構件所形成。
[第2變形例]
在以下說明中,參照第8圖,說明第2變形例之內側保持構件及流路形成構件。第8圖係第2變形例之內側保持構件50D及流路形成構件60的俯視圖。此外,在第8圖中,為了方便起見,形成在第2側壁32之貫通口34的位置係以虛線顯示。
在第2變形例中,流路形成構件60係與第4圖所示者同樣地,包含螺旋狀之構件61。旋狀之構件61係捲繞在第1側壁51。取而代之的是,螺旋狀之構件61亦可安裝在第2側壁32之內表面。
設置有用以分隔第1流路36與吸嚐口40(或第2流路38)之第1分離器68A。第1分離器68A係與第1變形例同樣地,可藉由O環狀之構件而形成。第1分離器 68A係在比第2側壁32之貫通口34更靠近非點火端E2側之處,設置在第1側壁51與第2側壁32之間。
再者,亦可設置有用以防止氣體從第1流路36洩漏之第2分離器69A。第2分離器69A係與第1變形例同樣地,可藉由O環狀之構件而形成。第2分離器69A係在比第1側壁51之導入口55更靠近點火端E1側之處,設置在第1側壁51與第2側壁32之間。
[第3變形例]
在以下說明中,參照第9圖,說明第3變形例之內側保持構件及流路形成構件。第9圖係第3變形例之內側保持構件50B及流路形成構件60B的俯視圖。此外,在第9圖中,為了方便起見,形成在第2側壁32之貫通口34的位置係以虛線顯示。
內側保持構件50B係具有第1側壁51。在第1側壁51形成有用以將外氣導入至第1側壁51內之香味源90的導入口55。流路形成構件60B係由一體地形成在第1側壁51之突起及/或溝65所形成。更具體而言,流路形成構件60A係由一體地形成在第1側壁51之螺旋狀的突起及/或溝65所形成。
流路形成構件60B係當內側保持構件50B設置於具有第2側壁32之筒狀的保持構件30內時,將連結貫通口34與導入口55且通過第1側壁51與第2側壁32之間的第1流路36中之屬於與香味源90之外周相對應之部分的香味源外周區間L1之長度,形成為比連結流體 流入至該香味源外周區間L1之部位與導入口55之最短路徑L2更長。
在第3變形例中,螺旋狀之突起及/或溝65係位在貫通口34與導入口55之間的區域。在螺旋狀之突起及/或溝65與第2側壁32之間形成有螺旋狀之間隙(流路)。因此,第1流路36之長度L1係比未具有流路形成構件60B時之貫通口34與導入口55之間的最短路徑L2還長。
[第4變形例]
在以下說明中,參照第10圖,說明第4變形例之內側保持構件及流路形成構件。第10圖係第4變形例之內側保持構件50E及流路形成構件60E的俯視圖。此外,在第10圖中,為了方便起見,形成在第2側壁32之貫通口34的位置係以虛線顯示。
內側保持構件50E係插入至筒狀之保持構件30的第2側壁32內。此外,在第10圖中,第2側壁32係剖面地顯示。內側保持構件50E係具有形成有螺旋狀之突起及/或溝的第1側壁51。在第1側壁51形成有用以將外氣導入至第1側壁51內之香味源90的導入口55。流路形成構件60E係由一體地形成在第2側壁32之溝67而形成。
具體而言,在第2側壁32形成有螺旋狀之溝67。再者,在內側保持構件50E之第1側壁51,形成有與螺旋狀之溝67之位置對合之螺旋狀的突起。除了第1側壁51之兩端附近,形成在第1側壁51之螺旋狀的突起 之前端係被切掉。在該被切掉之突起的前端65B、與形成在第2側壁32之螺旋狀的溝67之間,形成有第1流路36。第1流路36係延伸成螺旋狀。因此,第1流路36之長度L1係比未具有流路形成構件60B時之貫通口34與導入口55之間的最短路徑L2還長。
在內側保持構件50E,設置有分隔第1流路36與吸嚐口40(或第2流路38)之第1分離器68E。第1分離器68E係可藉由形成在第1側壁51之螺旋狀的突起而形成。第1分離器68E係可設置在比貫通口34更靠近非點火端E2側之處。作為第1分離器68E之螺旋狀的突起之前端亦可不被切掉,而密接於第2側壁32之溝。
在內側保持構件50E,設置有氣體從第1流路36洩漏之第2分離器69E。第2分離器69E係與內側保持構件50E及燃燒型熱源70,一同地塞住筒狀之保持構件30的點火端E1側之開口。第2分離器69E係可藉由形成在第1側壁51之螺旋狀的突起而形成。第2分離器69E係可設置在比導入口55更靠近點火端E1側之處。作為第2分離器69E之螺旋狀的突起之前端亦可不被切掉,而密接於第2側壁32之溝67。
依據第4變形例,藉由將內側保持構件50E螺入至筒狀之保持構件30,即可同時地在內側保持構件50E與筒狀之保持構件30之間形成螺旋狀之第1流路36及分離器68E、69E。此外,由於螺旋狀之突起及溝係彼此齒合,因此內側保持構件50E係穩固地被保持。
[第2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第11圖,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香味吸嚐器10A。此外,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標示相同之元件符號。在以下說明中,係以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主加以說明。
在第2實施形態中,形成在筒狀之保持構件30的貫通口34係設置在比香味源90之非點火端E2側之端部更靠近非點火端側E2之處。第1流路36係從貫通口34朝點火端E1側延伸。在筒狀之保持構件30的內部設置有管構件84。管構件84係可分隔第1流路36與第2流路38之間,且從貫通口34之位置延伸至第1側壁51。第1流路36係通過內側保持構件50之第1側壁51與筒狀之保持構件30的第2側壁32之間,到達導入口55。
第1流路36之貫通口34附近的區間係可透過分離器68而與第2流路38相鄰接。分離器68係包含將直接連結第1流路36與第2流路38之間隙予以填塞之阻力構件82。阻力構件82並未流體性完全地遮蔽第1流路36與第2流路38,而使從第1流路36直接進入第2流路38之路徑的流體阻力增大。
從第1流路36經由阻力構件82而直接進入第2流路38之路徑(參照第11圖之箭頭F6)的流體阻力,較佳為比從第1流路36經由香味源90而到達第2流路之路徑的流體阻力更大。亦即,分離器68係只要構成為使連結第1流路36與第2流路38之路徑中之通過香味源90之 路徑的流體阻力比未通過香味源90之路徑的流體阻力更小即可。藉此,可將流入至第1流路36之多量的空氣導引至香味源90。
此外,分離器68係若構成為使連結第1流路36與第2流路38之路徑中之通過香味源90之路徑的流體阻力比未通過香味源90之路徑的流體阻力小,則亦可到達至第1流路36之一部分及/或貫通口34。
如第2實施形態所說明,亦可設置有用以連結第1流路36與第2流路38之複數個路徑。此時,連結第1流路36與第2流路38之路徑中之通過香味源90之路徑的流體阻力較佳為最小。
在第2實施形態中,第1流路36與第2流路38並未彼此流體性完全地遮蔽。取而代之的是,分離器68較佳為將第1流路36與第2流路38彼此流體性完全地予以遮蔽。
[第3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第12圖,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香味吸嚐器。此外,對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標示相同之符號。在以下說明中,係以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主加以說明。
在第3實施形態中,內側保持構件50之第1側壁51與筒狀之保持構件30之第2側壁32之間的流路形成構件60,係由一體形成在第2側壁32之內表面的突起或溝66所形成。一體地形成在第2側壁32之內表面的 突起或溝66亦可為例如螺旋形狀。即使在此情形下,亦可將第1流路36中之屬於對應於香味源90之外周的部分之香味源外周區間的長度,設為比連結流體流入至香味源外周區間之部位與導入口55之最短路徑還長。
此外,在筒狀之保持構件30具有面向第1流路36之熱傳導構件之情形時,只要在該熱傳導構件之內表面形成作為流路形成構件之突起或溝即可。
[第4實施形態]
在以下說明中,參照第13圖說明第4實施形態之香味吸嚐器。此外,對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標示相同之符號。在以下說明中,係以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主加以說明。
在第4實施形態中,內側保持構件50C係與第4圖及第5圖所示之內側保持構件的形狀不同。具體而言,內側保持構件50C並未具有第4圖及第5圖所示之底部。內側保持構件50C之第1側壁51係可具有朝向非點火端E2側且朝中心傾斜之錐形狀。香味源90亦朝向非點火端E2側,並且朝中心傾斜。藉此,內側保持構件50C係即使未具有底部,亦可保持香味源90。
此外,內側保持構件50C之第1側壁51係具有朝向非點火端E2側且朝中心傾斜之錐形狀,藉此使內側保持構件50C容易地插入至筒狀之保持構件30。
此外,第4圖至第8圖所示之內側保持構件50、50A、50D之第1側壁51亦可具有本實施形態所說明 之錐形狀。
[第5實施形態]
在以下說明中,參照第14圖說明第5實施形態之香味吸嚐器。此外,對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標示相同之符號。在以下說明中,係以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主加以說明。
在第5實施形態中,使流體從第1流路流入至香味源90之導入口55,係藉由內側保持構件之第1側壁51之一端側的開口而形成。更具體而言,第1流路內之流體係從內側保持構件與燃燒型熱源70之間的間隙,流入至第1側壁51之內側之設置有香味源90的空間。如此,「導入口55」除了是形成在筒狀之第1側壁51的孔之外,亦為包含筒狀之第1側壁51之端部之開口的概念。此時,無須在第1側壁51形成孔。
在第5實施形態中,內側保持構件雖係保持香味源90,但並未保持燃燒型熱源70。如此,內側保持構件亦可不保持燃燒型熱源70。此時,無須在第1側壁形成與燃燒型熱源70卡止之爪部。
[其他實施形態]
本發明係由上述之實施形態所說明,形成該揭示內容之一部分的論述及圖式並非應理解為限定本發明者。由該揭示內容,該相關業者當得知各種替代實施形態、實施例及運用技術。
上述之複數個實施形態及變形例所說明之 特徵係能夠儘可能進行組合。例如上述之複數個流路形成構件60、60A、60B或分離器68、68A、69、69A之組合係可採用各種組合。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依據實施形態,可提供一種可抑制香味從香味源經由第1流路而由貫通口流出之香味吸嚐器及內側保持構件。
10‧‧‧香味吸嚐器
30‧‧‧保持構件
32‧‧‧第2側壁
33‧‧‧第1熱傳導構件
34‧‧‧貫通口
36‧‧‧第1流路
38‧‧‧第2流路
39‧‧‧通氣孔
40‧‧‧吸嚐口
42‧‧‧過濾器
50‧‧‧內側保持構件
51‧‧‧第1側壁
52‧‧‧底部
52A‧‧‧通氣孔
53‧‧‧凸緣部
55‧‧‧導入口
60‧‧‧流路形成構件
61‧‧‧螺旋狀之構件
68‧‧‧第1分離器
69‧‧‧第2分離器
70‧‧‧燃燒型熱源
80‧‧‧冷卻層
90‧‧‧香味源
E1‧‧‧點火端
E2‧‧‧非點火端

Claims (21)

  1. 一種香味吸嚐器,係具備:筒狀之保持構件,係從點火端朝非點火端延伸;燃燒型熱源,係設置在前述點火端;香味源,相對於前述燃燒型熱源設置在前述非點火端側;內側保持構件,係設置在前述筒狀之保持構件內,且保持至少前述香味源;以及導入口,係將空氣導入至前述香味源;其中,前述內側保持構件係具有用以包圍前述香味源之至少一部分之周圍的筒狀之第1側壁,前述筒狀之保持構件係具有用以包圍前述第1側壁之筒狀的第2側壁,前述第2側壁係具有與外氣流體相連通之貫通口,且設置有:第1流路,係連結前述貫通口與前述導入口,並通過前述第1側壁與前述第2側壁之間;以及第2流路,係連結用以吸嚐前述香味源所產生之香味之吸嚐口及前述香味源;且設置有流路形成構件,係將前述第1流路中之屬於對應於前述香味源之外周之部分的香味源外周區間之長度,形成為比將流體流入至該香味源外周區間之部位與前述導入口予以連結之最短路徑更長。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連結前述第1流路與前述第2流路之路徑中之通過前述 香味源之路徑的流體阻力,係比未通過前述香味源之路徑的流體阻力小。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筒狀之保持構件之前述點火端側的開口係被阻塞。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貫通口係設置在比前述香味源之前述非點火端側之端部更靠近前述點火端側之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導入口係設置在比前述貫通口更靠近前述點火端側之處,前述第1流路係僅設置在比前述香味源之前述非點火端側之端部更靠近點火端側之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第2流路係具有使香味擴散之空洞。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流路形成構件係具有設置在前述第1側壁與前述第2側壁之間的至少1個構件。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流路形成構件係包含螺旋狀之構件。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流路形成構件係包含捲繞在前述 第1側壁之螺旋狀的構件。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流路形成構件係具有在至少一處開放之開放部,且包含沿著前述第1側壁之周方向延伸之構件,前述至少一處之開放部係相對於前述貫通口及前述導入口之至少一方朝前述周方向偏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流路形成構件係具有一體形成在前述第1側壁之外表面或前述第2側壁之內表面之突起或溝。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突起或溝係形成為螺旋狀。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2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係具有用以分隔前述第1流路與前述吸嚐口之分離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分離器係在前述第1側壁與前述第2側壁之間朝前述第1側壁之周方向延伸。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內側保持構件係以保持前述燃燒型熱源及前述香味源之方式構成,前述內側保持構件係具有朝前述第1側壁之內側突出,且卡止前述燃燒型熱源之爪部, 前述導入口係相對於前述第1側壁之前述爪部與前述燃燒型熱源之接點而形成在前述非點火端側。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導入口係相對於前述爪部與前述燃燒型熱源之接點而鄰接在前述非點火端側。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6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第1側壁係具有從前述點火端側朝向前述非點火端側而進入前述第1側壁之內側的錐形狀。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內側保持構件係具有用以支撐前述香味源之非點火端側之端面的底部,在前述內側保持構件之前述非點火端側的部分形成有通氣孔,前述導入口係設置在比前述香味源之周圍或前述香味源更靠近前述點火端側之處。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第2側壁係具有:覆蓋前述第1側壁之至少一部分,並且比前述第1側壁更朝前述非點火端側延伸之熱傳導構件。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9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香味吸嚐器,其中,前述內側保持構件係藉由熱傳導構件而一體成形。
  21. 一種內側保持構件,係適用於具備燃燒型熱源及香味 源之香味吸嚐器,且保持至少前述香味源者,該內側保持構件係具備:筒狀之第1側壁,係包圍前述香味源之至少一部分之周圍;導入口,係將空氣導入至前述第1側壁之內部;以及流路形成構件,係當前述內側保持構件設置在具備包含有與外氣流體性連通之貫通口之第2側壁之筒狀的保持構件內時,將第1流路中之屬於對應於前述香味源之外周之部分的香味源外周區間之長度,形成為比將流體流入至該香味源外周區間之部位與前述導入口予以連結之最短路徑更長,其中,前述第1流路係連結前述貫通口與前述導入口且通過前述第1側壁與前述第2側壁之間者。
TW104143536A 2015-04-06 2015-12-24 香味吸嚐器及內側保持構件 TWI6077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60785 WO2016162933A1 (ja) 2015-04-06 2015-04-06 香味吸引器及び内側保持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6065A true TW201636065A (zh) 2016-10-16
TWI607771B TWI607771B (zh) 2017-12-11

Family

ID=57072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43536A TWI607771B (zh) 2015-04-06 2015-12-24 香味吸嚐器及內側保持構件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0426194B2 (zh)
EP (1) EP3260001B8 (zh)
JP (1) JP6282379B2 (zh)
KR (1) KR101930194B1 (zh)
CN (1) CN107404945B (zh)
EA (1) EA033659B1 (zh)
HK (1) HK1245595A1 (zh)
TW (1) TWI607771B (zh)
WO (1) WO20161629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554862S (zh) * 2016-01-25 2016-07-25
CN107136572B (zh) * 2016-05-27 2018-06-19 深圳市赛尔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流加热组件
UA125699C2 (uk) * 2016-12-16 2022-05-18 Кт & Г Корпорейшон Спосіб та пристрій для одержання аерозолю
JP7100024B2 (ja) * 2017-05-26 2022-07-12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香味源ユニット及び香味吸引器
JP2021525540A (ja) * 2018-06-05 2021-09-27 フィリップ・モーリス・プロダクツ・ソシエテ・アノニム 空気予熱を有するエアロゾル形成基体を加熱するための装置
TWI821327B (zh) * 2018-07-26 2023-11-11 瑞士商Jt國際公司 氣溶膠產生物件
CN114760869A (zh) * 2019-12-05 2022-07-15 日本烟草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非直线性空气流动通道的气溶胶产生装置
WO2021189799A1 (zh) * 2020-09-28 2021-09-30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在烟支前端感应加热的发烟装置
KR102576245B1 (ko) 2021-01-13 2023-09-07 주식회사 케이티앤지 에어로졸 생성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3836A (ja) * 1974-07-01 1976-01-13 Toko Inc Chensen
US5159940A (en) * 1988-07-22 1992-11-03 Philip Morris Incorporated Smoking article
DE3910899A1 (de) * 1989-04-04 1990-10-11 Bat Cigarettenfab Gmbh Rauchbarer artikel
US5027837A (en) * 1990-02-27 1991-07-02 R. J. Reynolds Tobacco Company Cigarette
EP0444553A3 (en) * 1990-02-27 1993-04-14 R.J. Reynolds Tobacco Company Cigarette
KR100289448B1 (ko) * 1997-07-23 2001-05-02 미즈노 마사루 향미발생장치
US7415982B1 (en) * 2001-02-15 2008-08-26 Sheridan Timothy B Smokeless pipe
EP2625974A1 (en) * 2012-02-13 2013-08-14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Aerosol-generating article having a flavour-generating component
AR089602A1 (es) * 2011-12-30 2014-09-03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Articulo generador de aerosoles para usar con un dispositivo generador de aerosoles
TWI595840B (zh) * 2012-02-13 2017-08-21 菲利浦莫里斯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改良的氣流之菸品
TWI639391B (zh) 2012-02-13 2018-11-01 菲利浦莫里斯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隔離可燃熱源之吸煙製品
TW201410163A (zh) * 2012-07-19 2014-03-16 Philip Morris Prod 具有減少的側流煙之煙品
US10021906B2 (en) * 2012-09-10 2018-07-17 Healthier Choices Management Corp. Electronic pipe with modified heat source
MY181477A (en) * 2013-08-13 2020-12-23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Smoking article with dual heat-conducting elements and improved airflow
EP3146854B1 (en) * 2014-05-15 2019-07-10 Japan Tobacco Inc. Flavor inhaler and cup member
JP6318302B2 (ja) * 2015-04-06 2018-04-25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香味吸引器、内側保持部材、香味吸引器の製造方法及び内側保持部材の製造方法
KR102229429B1 (ko) * 2015-04-06 2021-03-17 니뽄 다바코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향미 흡인기
WO2017187555A1 (ja) * 2016-04-27 2017-11-02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香味吸引器
CN109475191B (zh) * 2016-07-25 2022-07-22 菲利普莫里斯生产公司 加热器管理
US20180199618A1 (en) * 2016-09-27 2018-07-19 Bond Street Manufacturing Llc Vaporizable Tobacco Wax Compositions and Container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4945A (zh) 2017-11-28
EP3260001A1 (en) 2017-12-27
JPWO2016162933A1 (ja) 2017-08-10
KR101930194B1 (ko) 2018-12-17
HK1245595A1 (zh) 2018-08-31
JP6282379B2 (ja) 2018-02-21
US20180014570A1 (en) 2018-01-18
WO2016162933A1 (ja) 2016-10-13
EA201792218A1 (ru) 2018-03-30
EP3260001A4 (en) 2018-11-21
CN107404945B (zh) 2020-08-04
EA033659B1 (ru) 2019-11-13
EP3260001B1 (en) 2021-09-29
TWI607771B (zh) 2017-12-11
EP3260001B8 (en) 2021-11-03
US10426194B2 (en) 2019-10-01
KR20170127530A (ko) 2017-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7771B (zh) 香味吸嚐器及內側保持構件
US11013868B2 (en) Flavor inhaler
WO2018130023A1 (zh) 电子烟雾化器
WO2016109942A1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烟
WO2016109931A1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烟
US20150335075A1 (en) Cartridge and fluid reservoir for a vaporizer
EP3539396A1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atomizer having widening smoke outlet tube
US10064430B2 (en) Smoking article for a water-pipe
WO2014153796A1 (zh) 电子烟
WO2014101059A1 (zh) 电子烟及其吸嘴
TW201636066A (zh) 香味吸嚐器、內側保持構件、香味吸嚐器的製造方法及內側保持構件的製造方法
EA045533B1 (ru) Ингалятор аромата
EA045529B1 (ru) Ингалятор аромата
EA045474B1 (ru) Ингалятор аромат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