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3156A - 資訊處理裝置、資訊處理方法及程式 - Google Patents

資訊處理裝置、資訊處理方法及程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33156A
TW201633156A TW104138519A TW104138519A TW201633156A TW 201633156 A TW201633156 A TW 201633156A TW 104138519 A TW104138519 A TW 104138519A TW 104138519 A TW104138519 A TW 104138519A TW 201633156 A TW201633156 A TW 20163315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cessing device
group
inform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85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84101B (zh
Inventor
Hideki Iwami
Daisuke Kawakam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6331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31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41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410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04W4/08User group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44Group management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6Interfacing a lo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communicating with another STB or one or more peripheral devices inside the ho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7End-user applications
    • H04N21/478Supplemental services, e.g. displaying phone caller identification, shopping application
    • H04N21/4788Supplemental services, e.g. displaying phone caller identification, shopping applicatio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 users, e.g. chat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0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user and terminal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Abstract

迅速進行群組形成之相關處理。 資訊處理裝置係具備無線通訊部及控制部。該無線通訊部係為,於包含自裝置之一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所隸屬的第1群組中,利用無線通訊來收授用來使影像資訊被從前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第1資訊處理裝置輸出所需之串流的無線通訊部。又,控制部係為,在第1群組以外的新的群組也就是第2群組形成時,與第2群組中所屬之第2資訊處理裝置之間,進行用來交換有關於一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的Capability資訊所需之控制的控制部。

Description

資訊處理裝置、資訊處理方法及程式
本技術係有關於資訊處理裝置。詳細而言,是有關於利用無線通訊而進行各種資訊之收授的資訊處理裝置及資訊處理方法,以及令電腦執行該當方法的程式。
先前,利用無線通訊而進行各種資料之收授的無線通訊技術,已經存在。例如,利用無線通訊而在2個資訊處理裝置間進行各種資訊之收授的無線通訊技術,已被提出。
又,例如,由複數資訊處理裝置形成群組,在該群組內進行各種資訊之收授的無線通訊技術,已被提出。此情況下,也想定將群組中所屬之資訊處理裝置予以變更。
例如,基於內容提供、利用之動作功能的裝置之數量的關係、或母機所做的內容之提供及利用的狀況,來變更群組之拓撲的無線通訊裝置,已被提出(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78785號公報
在上述的従来技術中,可以變更已經形成的群組。
此處,例如,在進行所屬的資訊處理裝置之數量較多的群組之變更或資訊處理裝置之數量較多的新的群組之形成時,處理時間會隨著其數量而變長。於是,能夠迅速進行群組形成之相關處理,是很重要的。
本技術係有鑑於此種狀況而研發,目的在於迅速進行群組形成之相關處理。
本技術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點而研發,其第1側面係為,一種資訊處理裝置及其資訊處理方法以及令該當方法被電腦執行的程式,該資訊處理裝置係具備:無線通訊部,係於包含自裝置之一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所隸屬的第1群組中,利用無線通訊來收授用來使影像資訊被從上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第1資訊處理裝置輸出所需之串流;和控制部,係在上記第1群組以外的新的群組也就是第2群組形成時,與上記第2群組中所屬之第2資訊處理 裝置之間,進行用來交換有關於上記一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的Capability資訊所需之控制。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在第2群組形成時,與第2群組中所屬之第2資訊處理裝置之間,交換有關於一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的Capability資訊。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與上記第2資訊處理裝置之間,進行含有可利用之頻率頻道或資料傳輸頻帶之資訊的Request及Response之交換處理。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與第2資訊處理裝置之間,進行含有可利用之頻率頻道或資料傳輸頻帶之資訊的Request及Response之交換處理。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在上記第2群組形成之際,早於上記Request及Response之交換處理,將含有所定之頻帶資訊的群組變更要求,發送至上記第2資訊處理裝置。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在第2群組形成之際,早於Request及Response之交換處理,將含有所定之頻帶資訊的群組變更要求,發送至第2資訊處理裝置。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上記Request及Response之交換處理,是藉由Provision Discovery而實現。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將Request及Response之交換處理,以Provision Discovery來加以實現。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第2資 訊處理裝置,係基於有關於上記一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的Capability資訊,來形成上記第2群組。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第2資訊處理裝置,係基於有關於一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的Capability資訊,來形成第2群組。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基於上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的使用方式,而進行用來形成上記第2群組所需之控制。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基於第1資訊處理裝置的使用方式,來形成第2群組。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進行:將上記第2群組之角色決定之際所被使用之資訊且為表示上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各資訊處理裝置之角色的狀態資訊及有關於上記各資訊處理裝置之限制的限制資訊,在上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資訊處理裝置間予以收授所需之控制。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在第1群組中所屬之資訊處理裝置收授狀態資訊及限制資訊。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基於上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的顯示形態與上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的使用方式之其中至少1者,而進行用來將有關於推薦給上記第2群組之使用頻率及傳輸速度的資訊,通知給上記第2資訊處理裝置所需之控制。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基於第1資訊處理裝置的顯示形態與第1資訊處理裝置的使用方式之其中至少1者,而將有關於推薦給第2群組之使用頻率及傳輸速度的資訊,通知給第 2資訊處理裝置。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管理,上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各資訊處理裝置的機器管理資訊。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管理,第1群組中所屬之各資訊處理裝置的機器管理資訊。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以使得上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至少1個客戶端會變成上記第2資訊處理裝置的方式,來決定上記第2群組之群組擁有者及上記第2群組之客戶端,並將該當決定內容,通知給即將變成隸屬於上記第2群組中的各資訊處理裝置。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以使得第1群組中所屬之至少1個客戶端會變成第2資訊處理裝置的方式,來決定第2群組之群組擁有者及第2群組之客戶端,並將該決定內容,通知給即將變成隸屬於第2群組中的各資訊處理裝置。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第2群組的群組擁有者,係藉由對即將變成上記第2群組之客戶端的各資訊處理裝置進行Invitation處理,以形成上記第2群組。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第2群組的群組擁有者,係藉由對即將變成第2群組之客戶端的各資訊處理裝置進行Invitation處理,以形成第2群組。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第2群組之群組擁有者,係藉由基於從即將變成上記第2群組之 客戶端的資訊處理裝置所接收到的資訊來進行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以形成上記第2群組。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第2群組之群組擁有者,係藉由基於從即將變成第2群組之客戶端的資訊處理裝置所接收到的資訊來進行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以形成第2群組。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向新參加進上記第1群組的資訊處理裝置通知上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所管理的機器管理資訊,以令其設定用來參加進上記第1群組所需之模式。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向新參加進第1群組的資訊處理裝置通知第1資訊處理裝置所管理的機器管理資訊,以令其設定用來參加進第1群組所需之模式。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藉由經由上記第1群組來設定上記第2群組之群組擁有者及上記第2群組之客戶端,以進行用來形成上記第2群組所需之控制。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藉由經由第1群組來設定第2群組之群組擁有者及第2群組之客戶端,以形成第2群組。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控制部係進行:用來將上記第2群組之形成時所必須的Capability資訊,發送至即將變成隸屬於上記第2群組之各資訊處理裝置所需之控制。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將第2群組之形成時所必須的Capability資訊,發送至即將變成隸屬於第2群組之各資訊處理裝置。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若上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不具備同作機能,則上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將上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所管理的Capability資訊發送至上記第2資訊處理裝置並從上記第1群組切斷。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若第1資訊處理裝置不具備同作機能,則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將第1資訊處理裝置所管理的Capability資訊發送至第2資訊處理裝置並從第1群組切斷。
又,於該第1側面中,亦可為,上記Capability資訊係含有:有關於所被使用之頻率的資訊、有關於所被使用之傳輸速率的資訊、有關於同作機能之有無的資訊之其中至少1者。藉此,可以達成以下作用:將有關於所被使用之頻率的資訊、有關於所被使用之傳輸速率的資訊、有關於同作機能之有無的資訊之其中至少1者,以Capability資訊的方式加以通知。
若依據本技術,則可達成能夠迅速進行群組形成之相關處理的優異效果。此外,並非一定限定於這裡所記載的效果,亦可為本揭露中所記載之任一效果。
100‧‧‧通訊系統
200‧‧‧資訊處理裝置
201‧‧‧資料送訊系
202‧‧‧線路控制系
210‧‧‧天線
220‧‧‧無線通訊部
230‧‧‧控制訊號收訊部
240‧‧‧控制部
250‧‧‧影像‧聲音訊號生成部
260‧‧‧影像‧聲音壓縮部
270‧‧‧串流送訊部
300‧‧‧資訊處理裝置
301‧‧‧線路控制系
302‧‧‧輸出入系
310‧‧‧天線
320‧‧‧無線通訊部
330‧‧‧串流收訊部
340‧‧‧影像‧聲音解壓縮部
350‧‧‧影像‧聲音輸出部
351‧‧‧顯示部
352‧‧‧聲音輸出部
360‧‧‧使用者資訊取得部
361‧‧‧攝像部
370‧‧‧控制部
380‧‧‧控制訊號送訊部
390‧‧‧管理資訊保持部
400‧‧‧資訊處理裝置
420‧‧‧訊源端機器
430‧‧‧接收端機器
600‧‧‧通訊系統
610‧‧‧資訊處理裝置
611~613‧‧‧無線通訊部
620、630‧‧‧資訊處理裝置
640‧‧‧通訊系統
650‧‧‧資訊處理裝置
651、652‧‧‧無線通訊部
660‧‧‧資訊處理裝置
661‧‧‧無線通訊部
670‧‧‧資訊處理裝置
680‧‧‧資訊處理裝置
900‧‧‧智慧型手機
901‧‧‧處理器
902‧‧‧記憶體
903‧‧‧儲存體
904‧‧‧外部連接介面
906‧‧‧相機
907‧‧‧感測器
908‧‧‧麥克風
909‧‧‧輸入裝置
910‧‧‧顯示裝置
911‧‧‧揚聲器
913‧‧‧無線通訊介面
914‧‧‧天線開關
915‧‧‧天線
917‧‧‧匯流排
918‧‧‧電池
919‧‧‧輔助控制器
920‧‧‧行車導航裝置
921‧‧‧處理器
922‧‧‧記憶體
924‧‧‧GPS模組
925‧‧‧感測器
926‧‧‧資料介面
927‧‧‧內容播放器
928‧‧‧記憶媒體介面
929‧‧‧輸入裝置
930‧‧‧顯示裝置
931‧‧‧揚聲器
933‧‧‧無線通訊介面
934‧‧‧天線開關
935‧‧‧天線
938‧‧‧電池
941‧‧‧車載網路
942‧‧‧車輛側模組
[圖1]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100的系 統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2]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機能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3]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300的機能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4]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管理資訊保持部390的保持內容之一例的模式性圖示。
[圖5]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300之顯示部351上所被顯示之影像的遷移例的圖示。
[圖6]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100之各裝置間的通訊處理例的程序圖。
[圖7]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100之各裝置間的通訊處理例的程序圖。
[圖8]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100之各裝置間的通訊處理例的程序圖。
[圖9]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訊源端機器及接收端機器間的通訊處理例的程序圖。
[圖10]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640的系統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11]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640的系統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12]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640的系統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13]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640的 系統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14]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640之各裝置間的通訊處理例的程序圖。
[圖15]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680所致之通訊處理之處理程序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6]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680所致之通訊處理之處理程序之中的多重接收端之GO時的處理程序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7]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680所致之通訊處理之處理程序之中的連接目的端為GO時的處理程序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8]構成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640的各資訊處理裝置所形成的群組的遷移例的圖示。
[圖19]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640之各裝置間的通訊處理例的程序圖。
[圖20]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640之各裝置間的通訊處理例的程序圖。
[圖21]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640之各裝置間的通訊處理例的程序圖。
[圖22]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640之各裝置間的通訊處理例的程序圖。
[圖23]構成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640的各裝置間所被收授之訊框格式之一例的圖示。
[圖24]構成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 640的各裝置間所被收授之訊框格式之一例的圖示。
[圖25]構成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640的各裝置間所被收授之訊框格式之一例的圖示。
[圖26]構成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640的各裝置間所被收授之訊框格式之一例的圖示。
[圖27]構成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640的各資訊處理裝置所形成的群組的遷移例的圖示。
[圖28]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機器管理清單850的保持內容之遷移例的模式性圖示。
[圖29]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640之各裝置間的通訊處理例的程序圖。
[圖30]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600的系統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31]智慧型手機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32]行車導航裝置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以下,說明用以實施本技術的形態(以下稱作實施形態)。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第1實施形態(基於使用者資訊或管理資訊而進行無線通訊相關控制之例子)
2.第2實施形態(在多重訊源端環境下設定多重接收端的例子)
3.應用例
<1. 第1實施形態> 〔通訊系統之構成例〕
圖1係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100的系統構成例的區塊圖。在圖1中係圖示,藉由P2P(Peer to Peer)直接通訊而可進行無線連接的通訊系統之一例。
通訊系統100係具備:資訊處理裝置200、資訊處理裝置300、資訊處理裝置400。又,通訊系統100係為,從資訊處理裝置200及資訊處理裝置400之其中至少1者所發送之資料(例如影像資料或聲音資料),是由資訊處理裝置300予以接收的通訊系統。
又,資訊處理裝置200、300、400,係為具備無線通訊機能的收送訊機器。例如,資訊處理裝置200、300、400,係為具備無線通訊機能的顯示裝置(例如個人電腦)或攜帶型的資訊處理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終端)。又,例如,資訊處理裝置200、300、400,係為符合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802.11、IEEE802.15、IEEE802.16、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規格(例如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GSM(註冊商標)(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2、LTE(Long Term Evolution)、LTE-A(Advanced))的資訊處理裝置。然 後,資訊處理裝置200、300、400,係可利用無線通訊機能而進行各種資訊之收授。
此處,作為一例,說明資訊處理裝置200及資訊處理裝置300間,或資訊處理裝置400及資訊處理裝置300間,進行使用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之無線通訊之情形的例子。
作為該無線LAN,係可使用例如:Wi-Fi(Wireless Fidelity)Direct、TDLS(Tunneled Direct Link Setup)、隨意網路、網型網路。又,作為通訊系統100中所使用的近距離無線AV(Audio Visual)傳輸通訊,係可使用例如Wi-Fi CERTIFIED Miracast(技術規格書名:Wi-Fi Display)。此外,Wi-Fi CERTIFIED Miracast,係利用Wi-Fi Direct或TDLS之技術,將一方終端上所被再生之聲音或顯示影像發送至其他終端,在其他終端上可同樣地輸出該聲音、影像資料的鏡射技術。
又,在Wi-Fi CERTIFIED Miracast中,是在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上實現UIBC(User Input Back Channel)。UIBC,係從一方終端往他方終端發送滑鼠或鍵盤等之輸入機器之操作資訊的技術。此外,亦可取代Wi-Fi CERTIFIED Miracast,改為適用其他遠端桌面軟體(例如VNC(Virtual Network Computing))。
此處,在Wi-Fi CERTIFIED Miracast中係規定,將影像(映像),例如使用H.264進行壓縮、解壓。 又,例如,在Wi-Fi CERTIFIED Miracast中,係可在送訊側調整H.264。此外,不限於H.264,例如,H.265(例如HEVC(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SHVC(scalable video coding extensions of 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4、JPEG(Joint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2000,都可支援。又,例如,把1掃描線以上予以集結而壓縮,或把2掃描線以上分割成2×2以上之巨集區塊而進行壓縮、解壓縮的線性基礎編解碼器(例如Wavelet、DCT(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也能支援。又,例如,藉由求出特定之編碼量領域(Picture或複數掃描線之束或巨集區塊等)與前編碼量領域之差分而不進行DCT或Wavelet等之壓縮以減少傳輸速率的編解碼器,也能支援。又,亦可以非壓縮方式來發送、接收影像(映像)。
又,在本技術的第1實施形態中係展示,資訊處理裝置200係把藉由攝像動作所生成之影像資料及聲音資料,當作送訊對象的例子。又,在本技術的第1實施形態中係展示,資訊處理裝置400係將記憶部(例如硬碟)中所儲存之內容(例如影像資料及聲音資料所成之內容),當作送訊對象的例子。此外,作為資訊處理裝置200,亦可使用搭載相機的電子機器(例如個人電腦、遊戲機、智慧型手機、平板終端)。又,作為資訊處理裝置300,係可使用具備顯示部的其他電子機器(例如攝像裝置、遊戲機、智慧型手機、平板終端)。又,亦可在資訊 處理裝置400中設置連線分享機能,由資訊處理裝置400透過無線或有線網路而將保存在ISP(Internet Services Provider)中的內容加以取得然後作為送訊對象。
例如,資訊處理裝置200的藉由攝像動作所生成之影像資料係被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300,以該影像資料為基礎的影像11係被資訊處理裝置300的顯示部351所顯示。又,資訊處理裝置400的記憶部(例如硬碟)中所保存之內容係被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300,以該內容為基礎之影像12係被資訊處理裝置300的顯示部351所顯示。
如此,在本技術的第1實施形態中,是將訊源側之資訊處理裝置(訊源端機器)令作資訊處理裝置200、400,將接收側之資訊處理裝置(接收端機器)令作資訊處理裝置300,來展示例子。
又,在圖1中,是藉由P2P(Peer to Peer)直接連接,資訊處理裝置300利用無線通訊而可直接通訊之範圍,以資訊傳達範圍101來表示。此資訊傳達範圍101,係為以資訊處理裝置300為基準時的資訊傳達範圍(服務範圍)。
〔資訊處理裝置(訊源端機器)之構成例〕
圖2係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機能構成例的區塊圖。此外,資訊處理裝置400的關於無線通訊之機能構成,係和資訊處理裝置200大略相同之 構成。因此,在本技術的第1實施形態中,僅針對資訊處理裝置200進行說明,省略資訊處理裝置400之說明。
資訊處理裝置200係具備:天線210、無線通訊部220、控制訊號收訊部230、控制部240、影像‧聲音訊號生成部250、影像‧聲音壓縮部260、串流送訊部270。
無線通訊部220,係基於控制部240之控制,利用無線通訊,而和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例如資訊處理裝置300)之間,透過天線210而進行各資訊(例如影像資料及聲音資料)之收送訊。例如,影像資料之送訊處理被進行時,影像‧聲音訊號生成部250所生成之影像資料係被影像‧聲音壓縮部260進行壓縮,該已被壓縮之影像資料(影像串流)係經由無線通訊部220而從天線210被發送。
又,無線通訊部220係可利用複數頻率頻道,而和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例如資訊處理裝置300)之間,進行各資訊之收送訊。在本技術的第1實施形態中係展示,無線通訊部220是具備可收送2.4GHz、5GHz、60GHz之3種類頻率頻道之機能的例子。如此,訊源端機器具備可收送複數頻率頻道之機能的情況下,接收端機器(例如資訊處理裝置300),係可控制讓各訊源端機器使用哪個頻率頻道。
控制訊號收訊部230,係從無線通訊部220所接收到的各資訊之中,取得從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例如資 訊處理裝置300)所發送的控制訊號(例如與資訊處理裝置300的收授資訊)。然後,控制訊號收訊部230,係將所取得之控制訊號,輸出至控制部240。
控制部240,係進行從資訊處理裝置200所發送之各資訊的相關控制。例如,控制部240,係基於控制訊號收訊部230所接收到的控制訊號,而對影像‧聲音訊號生成部250及影像‧聲音壓縮部260進行控制。例如,控制部240係進行將送訊對象之影像資料的解析度或聲音之聲道數予以變更所需的控制,或將送訊對象之影像資料之影像領域予以變更所需的控制。亦即,控制部240,係基於控制訊號收訊部230所接收到的控制訊號,而進行送訊對象之串流的傳輸控制。該串流之傳輸控制係為例如:資料傳輸速度控制、多重收訊分集之設定控制、內容保護之設定控制。
又,控制部240,係亦可具備測定利用無線通訊而與接收端機器之間進行收送資料之際的電波傳播狀況(連結電波傳播狀況)之機能,將該測定結果(電波傳播測定資訊)發送至接收端機器。
此處,電波傳播測定資訊係例如:在判斷與接收端機器之線路品質,是否為能夠進行影像資料及聲音資料之收送訊之品質之際所被使用的資訊。又,電波傳播測定資訊係例如,在進行串流之傳輸控制之際,會被使用。此外,關於電波傳播測定資訊,係參照圖4而詳細說明。此外,亦可取代電波傳播測定資訊,改為令控制部 240計數同一封包之重送次數,根據該計數數,來進行串流之傳輸控制。
此處,資料傳輸速度,係主要意味著佔有通訊路的比率,包含了通訊速度及通訊容量之意思。又,解析度係定義成,例如影像資料的畫框(縱‧橫之像素數)、影像資料之位元速率(壓縮率)等之要素所構成的畫質之指標。又,作為畫質之指標,係可使用串流的吞吐率。又,聲音之聲道數,係包含了單聲道(1.0ch)、立體聲(2.0ch)、5.1ch、9.1ch、高解析(高解析度音訊(High-Resolution Audio))等之聲音的記錄再生方法之意思。又,聲音之聲道數,係定義成聲音資料之位元速率(壓縮率)或聲道數等之要素所構成的音質之指標。又,作為音質之指標,係可使用串流的吞吐率。
又,控制部240,係進行用來改善資料速率控制上無法穩定化之狀態所需的控制。例如,控制部240,係藉由和接收端機器(例如資訊處理裝置300)的資訊之收授,而掌握接收端機器的系統性能資訊。此處,系統性能資訊,係為例如接收端機器的關於系統之性能資訊。例如,系統性能資訊係為:可使用之頻率頻道、解析度、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又,系統性能資訊係為分別表示例如:加密方法的支援、SD(Standard Definition)/HD(High Definition)支援、低消費電力模式之支援的資訊。例如,控制部240,係可隨應於接收端機器是否支援 低消費電力模式,而選擇使通訊系統100之系統全體的穩定度更加提升的串流之傳輸控制(例如資料傳輸速度控制)方法。
例如,控制部240,在與係資訊處理裝置300的資訊收授之中,放入表示資訊處理裝置200是否為行動機器的資訊。例如,在關於資訊處理裝置200之Capability資訊中,可以含有表示資訊處理裝置200是否為行動機器的資訊。又,資訊處理裝置300,係一旦掌握了資訊處理裝置200是行動機器,則基於與其他連接之資訊處理裝置之關連,就可判斷為不需要令資訊處理裝置200動作。如此,判斷為不需要令資訊處理裝置200動作的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200係從資訊處理裝置300接收送訊停止指令。然後,控制部240係一旦掌握該送訊停止指令,則可使影像‧聲音訊號生成部250、影像‧聲音壓縮部260、串流送訊部270各個機能的電源,關閉一定時間。又,控制部240,係針對無線通訊部220也可令其變成間歇收訊(可從資訊處理裝置300接收指令之程度地定期啟動,其他時候則關閉電源的模式)。
影像‧聲音訊號生成部250,係基於控制部240之控制,生成輸出對象之資料(影像資料、聲音資料),並將所生成之資料,輸出至影像‧聲音壓縮部260。例如,影像‧聲音訊號生成部250係具備攝像部(未圖示)及聲音取得部(未圖示)。該攝像部(例如鏡頭、攝像元件、訊號處理電路),係拍攝被攝體而生成影 像(影像資料)。又,聲音取得部(例如麥克風),係將該影像資料生成時的周圍聲音,加以取得。如此生成之資料,係變成往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例如資訊處理裝置300)的送訊對象。
影像‧聲音壓縮部260,係基於控制部240之控制,而將影像‧聲音訊號生成部250所生成之資料(影像資料及聲音資料)予以壓縮(編碼)。然後,影像‧聲音壓縮部260,係將該已被壓縮之資料(影像資料及聲音資料),輸出至串流送訊部270。此情況下,控制部240係亦可基於訊源端機器或接收端機器是否為行動機器,來判斷是否令影像‧聲音壓縮部260進行資料壓縮及解壓縮。亦即,控制部240係亦可基於訊源端機器或接收端機器是否為行動機器,來判斷是否不進行Transcode而直接發送壓縮資料。例如,影像‧聲音壓縮部260,係可在訊源端機器不是行動機器的情況下,將影像‧聲音訊號生成部250所生成之資料不進行壓縮就輸出。此外,影像‧聲音壓縮部260,係可藉由軟體所致之編碼之執行來實現,也可藉由硬體所致之編碼之執行來實現。又,影像‧聲音壓縮部260,係如上述,是想定為編解碼器而發揮機能,但亦可處理非壓縮的影像或聲音。甚至,影像‧聲音壓縮部260係亦可成為可調式編解碼器而發揮機能。此處,可調式編解碼器,係意味著例如,可隨著收訊側之資訊處理裝置(接收端機器)之解析度或網路環境等,而能適應自如的編解碼器。
串流送訊部270,係基於控制部240之控制,進行將已被影像‧聲音壓縮部260所壓縮之資料(影像資料及聲音資料),當成串流而經由無線通訊部220而從天線210發送的送訊處理。
此外,資訊處理裝置200,係在上述各部以外,還可具備顯示部、聲音輸出部、操作受理部等,但關於這些係省略圖2中的圖示。又,雖然例示由資訊處理裝置200生成送訊對象之影像資料及聲音資料的例子,但資訊處理裝置200係亦可從外部裝置取得送訊對象之影像資料及聲音資料。例如,資訊處理裝置200,係亦可從附帶麥克風的Web攝影機,取得送訊對象之影像資料及聲音資料。又,資訊處理裝置200,係亦可將無論資訊處理裝置200之內部、外部的記憶裝置(例如硬碟)中所保存之內容(例如影像資料及聲音資料所成之內容),當作送訊對象。此情況下,也想定該記憶裝置中所保存之內容是經過壓縮的內容的情形。此情況下,若該經過壓縮之內容,是以通訊系統100中所被採用之規格所定義的編碼方式而被壓縮的情況下,則亦可將該經過壓縮之內容不進行解碼(decode)就直接發送。
資訊處理裝置200的顯示部(未圖示),係例如,將影像‧聲音訊號生成部250所生成之影像予以顯示的顯示部。此外,作為顯示部,係可使用各種顯示面板。可使用例如:有機EL(Electro Luminescence)、水晶LED(Light Emitting Diode)顯示器(Crystal LED Display)、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
資訊處理裝置200的聲音輸出部(未圖示)係例如,將影像‧聲音訊號生成部250所生成之聲音予以輸出的聲音輸出部(例如揚聲器)。此外,關於影像,係從送訊機器及收訊機器之雙方都可輸出,但關於聲音係僅從其中任一方輸出,較為理想。
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操作受理部(未圖示),係受理使用者所進行之操作輸入的操作受理部,係為例如:鍵盤、滑鼠、遊戲墊、觸控墊、相機、麥克風。此外,關於操作受理部及顯示部,係可使用藉由讓使用者把其手指接觸或接近顯示面就可進行操作輸入的觸控面板而一體構成。
〔資訊處理裝置(接收端機器)之構成例〕
圖3係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300的機能構成例的區塊圖。
資訊處理裝置300係具備:天線310、無線通訊部320、串流收訊部330、影像‧聲音解壓縮部340、影像‧聲音輸出部350、使用者資訊取得部360、控制部370、控制訊號送訊部380、管理資訊保持部390。
無線通訊部320,係基於控制部370之控制,利用無線通訊,而和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例如資訊處理裝置200)之間,透過天線310而進行各資訊(例如影像資料及聲音資料)之收送訊。例如,影像資料之收訊處理進 行時,被天線310所接收到的影像資料,係經由無線通訊部320、串流收訊部330而被影像‧聲音解壓縮部340所解壓(解碼)。然後,該已被解壓之影像資料係被供給至影像‧聲音輸出部350,相應於該已被解壓之影像資料的影像,會從影像‧聲音輸出部350被輸出。亦即,相應於該已被解壓之影像資料之影像,係被顯示部351所顯示。
又,無線通訊部320係可利用複數頻率頻道,而和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例如資訊處理裝置200)之間,進行各資訊之收送訊。在本技術的第1實施形態中係展示,無線通訊部320是具備可收送2.4GHz、5GHz、60GHz之3種類頻率頻道之機能的例子。亦即,無線通訊部320係可進行:使用第1頻帶之通訊、和使用比第1頻帶的資料傳輸速度更高的第2頻帶之通訊。又,控制部370係控制,在與各訊源端機器之無線通訊中,使用複數頻率頻道之中的哪個頻率頻道。
此外,資訊處理裝置200及資訊處理裝置300間之連結、和資訊處理裝置400及資訊處理裝置300間之連結係可設成同一頻率頻道,也可設成不同之頻率頻道。
又,在本技術的第1實施形態中係展示,無線通訊部320是具備可收送2.4GHz、5GHz、60GHz之3種類頻率頻道之機能的例子,但並非限定於此。例如,無線通訊部320係可具備可收送訊其他頻率頻道、或者2或4以上之頻率頻道之機能。
串流收訊部330,係基於控制部370之控制, 而從無線通訊部320所接收到的各資訊之中,接收與各訊源端機器收授的資訊及串流(例如影像串流、聲音串流)。然後,串流收訊部330係將所接收到的指令資訊輸出至控制部370,將所接收到的串流輸出至影像‧聲音解壓縮部340及控制部370。
此處,與各訊源端機器收授之資訊,係為從訊源端機器(例如資訊處理裝置200)所發送之資訊,例如:含有資訊處理裝置300之系統性能資訊的取得要求。該系統性能資訊係為例如:可使用之頻率頻道、解析度、TCP、UDP、或加密方法的支援、SD/HD支援、低消費電力模式之支援的資訊。
又,串流收訊部330,係亦可具備測定利用無線通訊而與接收端機器之間進行收送資料之際的電波傳播狀況(連結電波傳播狀況)之機能。然後,串流收訊部330係將該測定結果(電波傳播測定資訊)輸出至控制部370。此外,關於電波傳播測定資訊,係參照圖4而詳細說明。
影像‧聲音解壓縮部340,係基於控制部370之控制,而將從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例如資訊處理裝置200)所發送過來的串流(影像資料及聲音資料)予以解壓(解碼)。然後,影像‧聲音解壓縮部340,係將該已被解壓之資料(影像資料及聲音資料),輸出至影像‧聲音輸出部350。此外,影像‧聲音解壓縮部340,係可藉由軟體所致之解碼之執行來實現,也可藉由硬體所致之解 碼之執行來實現。又,影像‧聲音解壓縮部340,係想定為編解碼器而發揮機能,但亦可處理非壓縮的影像或聲音。又,影像‧聲音解壓縮部340係亦可成為可調式編解碼器而發揮機能。
影像‧聲音輸出部350係具備顯示部351及聲音輸出部352。
顯示部351係為,將以已被影像‧聲音解壓縮部340所解壓之影像資料為基礎的各影像(例如圖1所示的影像11、12)予以顯示的顯示部。此外,作為顯示部351係可使用例如:有機EL面板、水晶LED顯示器、LCD面板等之顯示面板。此外,作為顯示部351,係亦可使用藉由讓使用者把其手指接觸或接近顯示面就可進行操作輸入的觸控面板。
聲音輸出部352係為,將以已被影像‧聲音解壓部340所解壓之聲音資料為基礎的各種聲音(顯示部351所被顯示之影像的相關之聲音等)予以輸出的聲音輸出部(例如揚聲器)。此處,作為聲音之輸出方法係可使用例如:僅被分配給中央頻道(主影像)之訊源端機器的聲音會從揚聲器再生,而被分配給周邊頻道(副影像)之訊源端機器的聲音不會再生的方法。又,作為其他聲音之輸出方法係可使用例如:被分配給中央頻道之訊源端機器的聲音之音量為主,將被分配給周邊頻道之訊源端機器的聲音之音量予以降低而再生的方法。此外,亦可使用這些以外的聲音之輸出方法。
使用者資訊取得部360,係用來取得關於使用者之資訊(使用者資訊),並將該取得到的使用者資訊,輸出至控制部370。例如,使用者資訊取得部360,係藉由從可讓使用者直接設定顯示方法之操作受理部(鍵盤、滑鼠、遙控器、遊戲墊、觸控面板)受理輸入,就可取得使用者資訊。此外,操作受理部係例如,用來指定顯示部351中所被顯示之影像中的任意領域所需的操作構件。又,例如,使用者資訊取得部360係藉由從相機、麥克風、各種感測器(例如陀螺儀感測器、感知人體的感測器)等這類可以掌握使用者意圖的裝置受理輸,就可取得使用者資訊。
例如,使用者資訊取得部360,係將在利用無線通訊而而從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例如資訊處理裝置200)所接收到之串流為基礎的資訊是被從影像‧聲音輸出部350輸出之際的使用者動作所產生的使用者資訊,加以取得。該使用者資訊係例如,藉由關於顯示部351中所被顯示之影像的使用者動作所產生的使用者資訊。例如,使用者資訊,係為基於關於顯示部351中所被顯示之影像的使用者操作而被生成之資訊。
例如,使用者資訊取得部360,係可取得攝像部361(示於圖1)所生成之影像資料而生成使用者資訊。又,例如,使用者資訊取得部360,係亦可取得由外部裝置(例如各感測器、可穿戴裝置)所取得的資訊(例如位置資訊、識別資訊)而生成使用者資訊。
控制部370,係將串流收訊部330所取得到的各資訊,保持在管理資訊保持部390中,基於管理資訊保持部390所保持的管理資訊,來管理各訊源端機器。又,控制部370,係將從複數訊源端機器所發送之串流,進行串流之傳輸控制,以使系統全體的穩定度提升。
例如,控制部370,係基於使用者資訊取得部360所取得到的使用者資訊、管理資訊保持部390中所保持的管理資訊,來進行串流之傳輸控制。例如進行:資料傳輸速度控制、可調性傳輸速率控制、多重收訊分集之設定控制、內容保護之設定控制。具體而言,控制部370係基於管理資訊保持部390中所保持的管理資訊,針對每一訊源端機器而生成用來進行串流之傳輸控制所需之控制訊號,將該已被生成之控制訊號,輸出至控制訊號送訊部380。例如,控制部370,係基於使用者資訊及管理資訊,而變更顯示部351中所被顯示之影像的解析度,生成用來向各訊源端機器要求與該解析度同等之送訊速率所需的控制訊號。又,例如,控制部370,係基於使用者資訊及管理資訊,而生成用來變更顯示部351中的影像之顯示領域所需的控制訊號。又,例如,控制部370,係基於使用者資訊及管理資訊,而生成用來變更顯示部351中的影像之尺寸所需的控制訊號。
又,例如,控制部370,係基於使用者資訊及管理資訊,而進行用來設定所使用之頻率頻道與解析度所需的控制。例如,控制部370,係針對無線通訊部320所 具備的複數頻率頻道,每一訊源端機器地設定所使用的頻率頻道。又,控制部370,係在每一頻率頻道的消費電力模式是不同的情況下,係掌握各個模式,可以設定考慮到行動機器之消費電力的頻率頻道。亦即,控制部370係可將關於第1頻帶之第1消費電力模式、和關於資料傳輸速度高於第1頻帶的第2頻帶之第2消費電力模式,分別加以設定。
控制訊號送訊部380,係進行送訊處理,將從控制部370所輸出之控制訊號,透過無線通訊部320、天線310,發送至其他資訊處理裝置。
管理資訊保持部390,係為將用來管理利用無線通訊而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300的各訊源端機器所需之資訊(管理資訊)予以保持的表格。此外,關於管理資訊保持部390的保持內容,係參照圖4而詳細說明。
〔管理資訊保持部的保持內容例〕
圖4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管理資訊保持部390的保持內容之一例的模式性圖示。
管理資訊保持部390,係為將用來管理利用無線通訊而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300的各訊源端機器所需之資訊(管理資訊)予以保持的表格。例如,管理資訊保持部390中係有終端識別資訊391、頻率頻道392、電波傳播測定資訊393、機器資訊394、頻帶使用位準395、顯示形態396、待命/喚醒397、多重收訊分集支援398、 基本服務105、同作之有無106,被建立關連而保持。
終端識別資訊391中係被儲存有,用來識別利用無線通訊而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300的訊源端機器所需的識別資訊。
頻率頻道392中係被儲存有,利用無線通訊而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300的訊源端機器所實際使用的頻率頻道。
電波傳播測定資訊393中係被儲存有,關於利用無線通訊而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300的訊源端機器的電波傳播測定資訊。此電波傳播測定資訊,係針對利用無線通訊而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300的每一訊源端機器,藉由串流收訊部330而被測定。
作為電波傳播測定資訊393係儲存了例如:PER(Packet Error Rate)、BER(Bit Error Rate)、封包的重送次數、吞吐率。又,作為電波傳播測定資訊393係儲存了例如:訊框遺失、SIR(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此處,亦可不是SIR而改為使用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此外,圖4所示之電波傳播測定資訊393係為一例,這些之中只要儲存其中至少1者即可,亦可由串流收訊部330測定其他電波傳播測定資訊而加以儲存。又,亦可將訊源端機器所測定到的電波傳播測定資訊加以取得而儲存。甚至,亦可由收訊側來判斷所收取的封包延遲,將關於該封包延遲之資訊,當作電 波傳播測定資訊來使用。該封包延遲,係例如在錯誤發生時,藉由第2層的重送處理而使得對收訊側之傳輸發生延遲,因此是關於電波傳播的1個指標。甚至,封包延遲,係例如在被複數裝置共用無線頻帶的無線系統中,係為表示哪邊的連結特性有劣化的指標。
機器資訊394中係被儲存有,利用無線通訊而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300的訊源端機器之種別(訊源端機器的屬性)。例如,作為訊源端機器之種別,係儲存了行動機器、或桌上型機器之任一者。此外,作為訊源端機器之種別,係可儲存插著電源使用之機器、或其以外之機器的任一者。又,作為訊源端機器之種別,係可儲存電池驅動之機器、或其以外之機器的任一者。
頻帶使用位準395中係被儲存有,利用無線通訊而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300的訊源端機器所致之頻帶的使用位準。作為頻帶使用位準,係可使用例如解析度或吞吐率。又,例如,頻帶使用位準中係可儲存使用中的吞吐率,也可準備預定之表格,將表示相當於該桌面之哪個範圍的號碼加以儲存而管理。
顯示形態396中係被儲存有,以從利用無線通訊而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300的訊源端機器所發送之串流為基礎之資料的顯示形態(輸出形態)。例如,從訊源端機器所發送之串流為基礎的影像資料在顯示部351中的顯示形態(主影像(中央頻道)、副影像(周邊頻道)),會被儲存。又,例如,從訊源端機器所發送之串 流為基礎的聲音資料從聲音輸出部352之輸出形態(主聲音、副聲音),會被儲存。此外,亦可隨著顯示形態,而為不顯示副影像(周邊頻道)之形式。
待命/喚醒397中係被儲存有,利用無線通訊而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300的訊源端機器的模式(待命模式、喚醒模式)。
多重收訊分集支援398中係被儲存有,表示利用無線通訊而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300的訊源端機器是否支援多重收訊分集之資訊。此外,關於多重收訊分集,係在本技術之第3實施形態中詳細說明。
基本服務105中係儲存有,利用無線通訊而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300的訊源端機器所支援的服務。作為該服務係儲存了例如:可收送影像(可變成訊源端機器、接收端機器之雙方)、只能發送影像(可變成訊源端機器)、只能接收影像(可變成接收端機器)之任一者。
同作之有無106中係儲存,利用無線通訊而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300的訊源端機器的無線LAN機能是否具備同作機能(分時同作機能或同時利用同作機能)。具備此同作機能的訊源端機器,係即使不進行存取點及接收端機器之切斷切換,仍可向存取點及接收端機器之雙方進行分時或同時連接。
如此,管理資訊保持部390中所保持的管理資訊,係為將用來識別其他資訊處理裝置所需之識別資訊(終端識別資訊391)與關於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之 Capability資訊建立關連而加以管理的資訊。又,此管理資訊,係作為關於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之Capability資訊,而至少含有:與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之通訊相關的電波傳播測定之相關資訊(電波傳播測定資訊393)、和消費電力之相關資訊(待命/喚醒397)。又,管理資訊保持部390中所保持的管理資訊,係作為關於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之Capability資訊,而至少含有用來顯示影像資訊所需之顯示形態的相關資訊(顯示形態396)。該顯示形態之相關資訊,係為例如,表示將影像資訊進行主顯示或副顯示的資訊。
〔影像之遷移例〕
圖5係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300之顯示部351上所被顯示之影像的遷移例的圖示。
圖5的a中係圖示,將影像11當作主影像,將影像12當作副影像,在資訊處理裝置300的顯示部351中顯示出影像11及影像12的顯示形態之一例。
圖5的b中係圖示,將影像11當作副影像,將影像12當作主影像,在資訊處理裝置300的顯示部351中顯示出影像11及影像12的顯示形態之一例。
例如,想定資訊處理裝置200及資訊處理裝置400之每一者,將標準的解析度之串流(影像資料及聲音資料),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300的情形。在此情況下,如圖1所示,可以使得以來自資訊處理裝置200之影 像資料為基礎的影像11、和以來自資訊處理裝置400之影像資料為基礎的影像12之各者的尺寸成為相同的方式,顯示在資訊處理裝置300的顯示部351上。此外,在此例中,雖然將所被給予之解析度和顯示領域定義為相同,但亦可對顯示部351追加尺度縮放機能,將影像11、影像12改變尺度而顯示在顯示部351上。但是,在本技術的實施形態中,為了簡化說明,而是以不使用該機能為前提來進行說明。
又,關於影像11及影像12之各自的顯示形態,係亦可例如,將上次通訊時所被設定之顯示形態加以保持,隨著該顯示形態而將影像11及影像12顯示在資訊處理裝置300的顯示部351。
又,亦可基於資訊處理裝置300所被連接之順序來決定影像11及影像12各自的顯示形式。例如,想定資訊處理裝置200是最先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300,在該連接後,資訊處理裝置400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300的情形。此情況下,將影像11當作中央頻道,將影像12當作周邊頻道,在資訊處理裝置300的顯示部351中顯示出影像11及影像12。亦即,亦可基於對資訊處理裝置300的連接順序,而按照中央頻道、周邊頻道之順序進行顯示。
又想定,如圖5的a所示,將影像11當作中央頻道,將影像12當作周邊頻道,在顯示部351中顯示出影像11及影像12的情況下,將影像12當作中央頻道 的使用者資訊,係已被使用者資訊取得部360所取得的情形。例如,視聽者藉由使用遙控器或手勢等之指標器而進行用來把影像12設成中央頻道所需之操作,使影像12變成中央頻道的使用者資訊,係被使用者資訊取得部360所取得。此情況下,係如圖5的b所示,將影像12當作中央頻道,將影像11當作周邊頻道,在顯示部351中顯示出影像11及影像12。又,關於顯示部351之顯示面中的影像11及影像12之顯示位置,也是基於使用者資訊取得部360所取得之使用者資訊(例如手動操作、視線)而被決定。
〔通訊例〕
圖6乃至圖8係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100之各裝置間的通訊處理例的程序圖。此外,在圖6乃至圖8中係圖示了,資訊處理裝置200及資訊處理裝置300間的通訊處理例。
又,在圖6乃至圖8中,係在構成資訊處理裝置200的各部之中,將影像‧聲音訊號生成部250、影像‧聲音壓縮部260及串流送訊部270圖示為資料送訊系201。又,將天線210、無線通訊部220、控制訊號收訊部230及控制部240係圖示為線路控制系202。
又,在圖6乃至圖8中,係在構成資訊處理裝置300的各部之中,將天線310、無線通訊部320、串流收訊部330、控制部370及控制訊號送訊部380圖示為 線路控制系301。又,將影像‧聲音解壓縮部340、影像‧聲音輸出部350及使用者資訊取得部360圖示為輸出入系302。
又,在圖6乃至圖8中係圖示,首先,令以來自資訊處理裝置200之影像資料為基礎的影像,成為副影像而被顯示在資訊處理裝置300的顯示部351,於資訊處理裝置200中設定低消費電力模式的例子。接著圖示,令以來自資訊處理裝置200之影像資料為基礎的影像,成為主影像而被顯示在顯示部351,於資訊處理裝置200中設定通常消費電力模式的例子。亦即,在圖6乃至圖8中係圖示,資訊處理裝置200及資訊處理裝置300的連接設置例、和資訊處理裝置200中消費電力模式之遷移例。
首先,資訊處理裝置300的電源被打開時,作為資訊處理裝置300的顯示形態(影像顯示形態、聲音輸出形態),上次的顯示形態(資訊處理裝置300的電源關閉時的顯示形態)會被設定(501)。又,資訊處理裝置300的控制部370係令利用無線通訊而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300的各訊源端機器的管理資訊,被保持在管理資訊保持部390(示於圖4)。又,資訊處理裝置300的控制部370係如圖5所示,基於上次的顯示形態,令從資訊處理裝置200及資訊處理裝置400所分別發送過來的2個串流所對應之影像11、12,被顯示在顯示部351。
接著,想定使用者進行了顯示形態之設定操作(變更操作)的情形(502)。此情況下,該設定操作 所涉及之控制訊號係被當成使用者資訊而被使用者資訊取得部360所取得,該使用者資訊係被輸出至控制部370。然後,控制部370係基於該使用者資訊,來變更管理資訊保持部390(示於圖4)中的保持內容(503、504)。例如,如圖5的b所示,想定用來把以來自資訊處理裝置200之影像資料為基礎的影像11設成副影像所需的設定操作(變更操作)被進行的情況。此情況下,控制部370係將管理資訊保持部390中的資訊處理裝置200之顯示形態396(示於圖4),變更成「副」(503、504)。
又,資訊處理裝置200,係定期或不定期(亦包含只有在開始時)地,將模式表要求(解析度/音質、低消費電力模式等之查詢要求),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300(505、506)。該模式表要求,係用來要求資訊處理裝置300中所管理之各資訊(關於資訊處理裝置300的管理資訊,且為與資訊處理裝置200進行通訊上所使用之資訊(例如資訊處理裝置200所能顯示之解析度資訊等))的送訊。
一旦接收模式表要求(506),則資訊處理裝置300係將相應於該模式表要求的指令資訊,予以發送(507、508)。該指令資訊,係由資訊處理裝置300,例如考慮電波傳播環境與顯示形態而相望對資訊處理裝置200設定所需的關於資訊處理裝置200之資訊。例如,指令資訊係為含有:解析度/音質之顯示形態資訊(例如主影像、副影像)、能否支援低消費電力模式、製造商名、 多重收訊分集機能之有無的資訊。又,例如,指令資訊係為含有:解析度/音質、影像‧聲音編解碼器之種類、3D機能之有無、內容保護之有無、顯示機器的顯示尺寸、拓撲資訊、可使用之協定、這些協定的設定資訊(連接埠資訊等)、連接介面資訊(連接器形式等)、水平同步‧垂直同步之位置、訊源端機器的性能優先順位要求資訊、可否支援低消費電力模式等之模式控制表回應、無線的送訊最大吞吐率或可收訊之最大吞吐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功率、電池殘量、電源供給資訊的資訊。又,這些各資訊係被包含在Capability資訊之一部分。此處,關於資訊處理裝置200的解析度/音質之顯示形態資訊,係為例如表示來自資訊處理裝置200的資料之顯示形態是主還是副的資訊。又,資訊處理裝置300,係在資訊處理裝置300的視點上,將有關於解析度/音質或低消費電力模式之設定的希望,以參數的方式而包含在指令資訊中加以發送。此外,資訊處理裝置300係亦可在關於資訊處理裝置200的各資訊以外,還將關於所有訊源端機器的各資訊,以指令資訊方式而加以發送。此時,資訊處理裝置200係只選擇適合自裝置的資訊來使用。此外,若為符合Wi-Fi CERTIFIED Miracast的裝置,則支援被定義成RTSP Message的wfd-audio-codecs、wfd-video-formats、wfd-content-protection、wfd-displayedid、wfd-coupledsink、wfd-client-rtpports、wfd-I2C、wfd-uibcCapability、wfd-connectortype、wfd-standby-resume- Capability等,但於本指令中,所發送之訊息內容係不限定於此。
在接收到指令資訊時(508),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控制部240係基於指令資訊,而將來自資訊處理裝置200之資料的顯示形態是主還是副,加以特定。又,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控制部240,係基於指令資訊,來判斷資訊處理裝置300是否具備支援消費電力動作模式之機能。接下來,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控制部240,係將表示要設定成該已被特定之顯示形態之意旨的模式設定資訊,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300(509、510)。此處,假設來自資訊處理裝置200之資料的顯示形態,是被特定為副。又,假設資訊處理裝置300是具備支援低消費電力模式之機能。於是,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控制部240,係將用來通知要設定成該已被特定之顯示形態(副)之意旨、和設定低消費電力模式之意旨所需的模式設定資訊,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300(509、510)。
此外,在此例中,雖然是展示基於指令資訊,而特定出是主影像還是副影像並設定低消費電力模式的例子,但亦可不把是主影像還是副影像當成判斷基準使用就直接設定低消費電力模式。例如,藉由在訊源端機器及接收端機器間進行可進入低消費電力模式的許可旗標之收授,就可設定低消費電力模式。
接下來,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控制部240,係設定副模式來作為送訊模式(511)。藉此,在資料送訊 系201中,用來顯示副影像所需的解析度、和用來輸出副聲音所需的音質,就被設定(512)。又,在線路控制系202中,低消費電力模式係被設定(513)。
此處,如此設定低消費電力模式的情況下,接收端機器及訊源端機器之雙方都必須要具備該機能。又,例如,行動機器(例如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平板終端),係經常是以電池驅動而進行動作。因此,從自裝置送來的資料之顯示形態若非主要的情況下(副的情況),則盡量降低自裝置的電池消費,較為理想。於是,針對接收端機器中的顯示形態是被設定成副的訊源端機器,係設定低消費電力模式,較為理想。再者,於設定處理(512)中,亦可設定成僅被分配給主影像之訊源端機器的聲音會從揚聲器再生,而被分配給副影像之訊源端機器的聲音不會再生。又,亦可設定成,被分配給主影像之訊源端機器的聲音之音量為主,將被分配給副影像之訊源端機器的聲音之音量予以降低而再生。
如此,資訊處理裝置300的控制部370,係在顯示形態是被設定成副影像(副顯示)的情況下,進行用來對資訊處理裝置200設定低消費電力模式所需的控制。亦即,資訊處理裝置300的控制部370,係根據基於串流而輸出影像資訊的顯示部351之顯示形態,來進行設定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消費電力模式之控制。
如此,低消費電力模式被設定的情況下(513),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控制部240係開始間歇送 訊(514乃至522)。
具體而言,資訊處理裝置200,係一定時間地停止送訊處理,令各部睡眠(514)。接下來,一旦經過一定時間(514),則資訊處理裝置200係為了進行送訊處理,而將資訊處理裝置200之各部予以喚醒(WakeUp),向資訊處理裝置300進行送訊處理(515乃至520)。
例如,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控制部240,係將用來確認資訊處理裝置300中是否發生任何變更(例如顯示形態之變更)所需的查詢訊息,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300(515、516)。
一旦接收查詢訊息(516),則資訊處理裝置300的控制部370係將用來通知是否有某種變更(例如顯示形態之變更)所需的回應訊息,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200(517、518)。此處,假設在資訊處理裝置300中沒有發生變更(例如顯示形態之變更)。因此,資訊處理裝置300的控制部370,係將用來通知沒有變更(例如顯示形態之變更)之意旨所需的回應訊息,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200(517、518)。
如此,接收到沒有變更(例如顯示形態之變更)之意旨的回應訊息時(518),於資訊處理裝置200中就不需要進行設定之變更。因此,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控制部240,係將用來輸出副影像及副聲音所需之串流,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300(519、520)。如此,一旦接收 串流(520),則資訊處理裝置300係將以所接收之串流為基礎之影像及聲音,予以輸出(521)。例如,如圖5的b所示,以來自資訊處理裝置200之串流為基礎的影像11,係以副影像的方式被顯示在顯示部351。
又,一旦送訊處理結束(519),則資訊處理裝置200係一定時間就停止送訊處理,令各部睡眠(522)。又,直到有來自資訊處理裝置300的變更要求為止的期間,會持續進行間歇送訊。
此處,在間歇送訊中,會發生沒有從資訊處理裝置200發送串流的期間。因此,資訊處理裝置300係在最後進行將從資訊處理裝置200所接收之串流所對應之影像進行內插而顯示的顯示處理,較為理想。然而,也要想定資訊處理裝置300不具備內插處理機能的情形。此情況下,係在睡眠期間中,無法將來自資訊處理裝置200的影像,顯示在顯示部351。因此,若資訊處理裝置300不具備內插處理機能,則亦可持續進行來自資訊處理裝置200的影像資料之送訊。例如,來自資訊處理裝置200的送訊對象之串流之中,將送訊停止時的最後之影像資料,保持在送訊緩衝區中。然後,在睡眠期間中,雖然令係資訊處理裝置200的影像處理停止,針對無線連結係持續進行送訊處理,持續進行該送訊緩衝區中所保持的影像資料之送訊。
又,在睡眠期間中,亦可僅將從資訊處理裝置400所發送之串流所對應之影像,顯示在顯示部351。 例如,可將從資訊處理裝置400所發送之串流所對應之影像,顯示在顯示部351的全面。
接著,展示使用者進行了顯示形態之設定操作(變更操作)的情形的例子。
使用者進行了顯示形態之設定操作(變更操作)時(531),如上述,控制部370係基於該設定操作所涉及之使用者資訊,而變更管理資訊保持部390(示於圖4)中的保持內容(532、533)。例如,如圖5的a所示,想定用來把以來自資訊處理裝置200之影像資料為基礎的影像11設成主影像所需的設定操作(變更操作)被進行的情況。此情況下,控制部370係將管理資訊保持部390中的資訊處理裝置200之顯示形態396(示於圖4),變更成「主」(532、533)。
此處,如上述,於資訊處理裝置200中被設定低消費電力模式的情況下,想定資訊處理裝置200會變成睡眠。如此,資訊處理裝置200正在睡眠時,無法將使用者進行了顯示形態之設定操作(變更操作)之意旨,通知給資訊處理裝置200。
於是,使用者進行了顯示形態之設定操作(變更操作)(531),管理資訊保持部390(示於圖4)中的保持內容有被變更的情況下(532、533),資訊處理裝置300的控制部370係設定變更觸發(534)。該變更觸發,係從資訊處理裝置200接收到查詢訊息時,用來將使用者進行過顯示形態之設定操作(變更操作)之意旨通 知給資訊處理裝置200所需的觸發。藉由該變更觸發,會解除資訊處理裝置200變成Standby模式之狀態,將使用者進行過顯示形態之設定操作(變更操作)之意旨通知給資訊處理裝置200。
此處,想定資訊處理裝置200之各部會被喚醒,往資訊處理裝置300之送訊處理被開始的情形。此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300的控制部370係將Standby解除訊息,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200(535、536)。
一旦接收到Standby解除訊息(536),則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控制部240係將回應訊息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300(537、538)。
如此,藉由來自接收端機器的Standby模式解除要求(535乃至538),資訊處理裝置200就必須要查詢設定之狀況。因此,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控制部240,係將模式表要求,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300(539、540)。此模式表要求,係如上述,是用來要求資訊處理裝置300中所管理之各資訊(關於資訊處理裝置200之管理資訊)的送訊。此外,上述各處理(535乃至538)中,亦可進行有變更(例如顯示形態之變更)之意旨的收授(例如各處理(515乃至518)中的對查詢訊息之回應訊息)。
一旦接收模式表要求(540),則資訊處理裝置300係將相應於該模式表要求的指令資訊,予以發送(541、542)。此處,從資訊處理裝置300往資訊處理裝 置200已經發送指令資訊的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200係就會已經取得該指令資訊中所含之資訊。因此,此處,資訊處理裝置300係亦可僅發送差分資訊,來作為相應於該模式表要求的指令資訊(541、542)。該差分資訊,係為變更所涉及之資訊,例如,關於資訊處理裝置200的解析度/音質之顯示形態資訊。
在接收到指令資訊時(542),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控制部240係基於指令資訊,而將來自資訊處理裝置200之資料的顯示形態是主還是副,加以特定。接下來,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控制部240,係將表示要設定成該已被特定之顯示形態之意旨的模式設定資訊,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300(543、544)。此處,假設來自資訊處理裝置200之資料的顯示形態,是被特定為主要。於是,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控制部240,係將用來通知要設定成該已被特定之顯示形態(主)之意旨、和設定通常消費電力模式之意旨所需的模式設定資訊,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300(543、544)。此外,各處理(539乃至544),係若為符合Wi-Fi CERTIFIED Miracast的裝置時,亦可用Capability Re-negotiation來進行。Capability Re-negotiation的情況下,處理(534)中關於顯示形態沒有變化之設定值,係不需要再度交涉。例如,可舉出wfd-displayedid、wfd-client-rtpports、wfd-I2C、wfd-connectortype等。
接下來,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控制部240,係 設定主模式來作為送訊模式(545)。藉此,在資料送訊系201中,用來顯示主影像所需的解析度、和用來輸出主聲音所需的音質,就被設定(546)。又,在線路控制系202中,係被設定通常消費電力模式(547)。
如此,通常消費電力模式被設定的情況下(547),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控制部240係開始通常送訊處理(548、549)。亦即,資訊處理裝置200,係將用來輸出主影像及主聲音所需之串流,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300(548、549)。如此,一旦接收串流(549),則資訊處理裝置300係將以所接收之串流為基礎之影像及聲音,予以輸出(550)。例如,如圖5的a所示,以來自資訊處理裝置200之串流為基礎的影像11,係以主影像的方式被顯示在顯示部351。
此外,在此例中係展示,資訊處理裝置300的電源打開時,顯示部351之顯示形態係設定上次之顯示形態(資訊處理裝置300的電源關閉時之顯示形態)的例子。但是,在資訊處理裝置300的電源被打開時,亦可設定其他顯示形態。例如,亦可資訊處理裝置300的電源打開時,總是設定預設的顯示形態。或者,亦可基於資訊處理裝置300所被連接之順序,來決定顯示形態。
此外,在圖6乃至圖8中係展示,資訊處理裝置200會查詢資訊處理裝置300的設定資訊根據所接收到的參數資訊,設定送訊參數的例子。但是,資訊處理裝置200所欲設定之參數亦可委託給資訊處理裝置300來設 定,在接收到資訊處理裝置300沒有問題之意旨的回應之時點上,進行設定。
此處,關於管理資訊保持部390中所保持的管理資訊,例如,管理資訊的交換,係亦可使用Wi-Fi CERTIFIED Miracast中所準備的指令。此情況下,可用Wi-Fi Display規格所規定的Capability negotiation或Capability re-negotiation來進行。此處,作為Capability negotiation或Capability re-negotiation,係可舉出例如RFC5939或Wi-Fi CERTIFIED Miracast規格。但是,Capability negotiation或Capability re-negotiation係不被限定於此,定義成裝置性能資訊之收授。使用該Wi-FiCERTIFIED Miracast規格指令的收授之通訊例,示於圖9。
〔使用Wi-Fi CERTIFIED Miracast規格指令的收授之通訊例〕
圖9係本技術之第1實施形態中的訊源端機器及接收端機器間的通訊處理例的程序圖。在圖9中,圖示了使用RTSP協定的收授之通訊例。此外,訊源端機器420係對應於資訊處理裝置200、400,接收端機器430係對應於資訊處理裝置300。
首先,參照圖9來說明。例如,如圖9的虛線的矩形410內所示,可以使用從訊源端機器往接收端機器所發送的「RTSP M3 Request」(RTSP GET_ PARAMETER Request)訊息、和回應其而從接收端機器往訊源端機器所發送的「RTSP M3 Response」(RTSP GET_PARAMETER Response)訊息。此交換處理係例如,對應於圖6所示之處理(505乃至508)、圖8所示之處理(539乃至542)。另一方面,亦可從訊源端機器往接收端機器適宜地發送。例如,亦可省略「RTSP M3 Request」(RTSP GET_PARAMETER Request)訊息、和「RTSP M3 Response」(RTSP GET_PARAMETER Response)訊息的交換,在從訊源端機器往接收端機器所發送的訊息中包含管理資訊,訊源端機器往接收端機器發送管理資訊,接收端機器係選擇資訊然後保持在管理資訊保持部390中。例如,進行內容保護設定時,在M3 Response後進行連結保護設定。因此,也有想要藉由只進行M4以上之訊息,就能一直確保曾經一度所被設定之連結的隱匿性,而進行通訊。
如此,無線通訊部320係可將Capability資訊之交換,以Wi-Fi Display規格所規定的Capability negotiation或Capability re-negotiation來進行之。又,Capability資訊,係例如在Capability negotiation或Capability re-negotiation中的RTSP M3 Message中被交換。
如此,例如,資訊處理裝置300的無線通訊部320,係與訊源端機器之間,進行用來交換關於資訊處理裝置300之Capability資訊、和關於資訊處理裝置200 之Capability資訊所需的通訊。又,資訊處理裝置200的無線通訊部220,係與資訊處理裝置300之間,進行用來交換關於資訊處理裝置200之Capability資訊、和關於資訊處理裝置300之Capability資訊所需的通訊。這些情況下,無線通訊部220、320係可將Capability資訊的交換,以Capability negotiation或Capability re-negotiation來進行之。
又,資訊處理裝置300的控制部370係基於關於資訊處理裝置200之Capability資訊、和與資訊處理裝置200之通訊有關的電波傳播測定資訊、和資訊處理裝置300的使用方式,來進行與資訊處理裝置200的串流之傳輸控制(例如資料傳輸速度控制、可調性傳輸速率控制、多重收訊分集之設定控制、內容保護之設定控制)。又,雖然串流傳輸的方法係和本技術的實施形態不同,但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控制部240係亦可基於以關於資訊處理裝置200之Capability資訊、和與資訊處理裝置300之串流通訊有關的電波傳播測定資訊為基礎的來自資訊處理裝置300之控制,而進行與資訊處理裝置300的串流之傳輸控制(例如資料傳輸速度控制、可調性傳輸速率控制、多重收訊分集之設定控制、內容保護之設定控制)。
又,資訊處理裝置300的控制部370係基於關於資訊處理裝置200之Capability資訊(例如,表示是否為行動機器之資訊)而進行設定資訊處理裝置200中的消費電力模式之控制。此情況下,控制部370係可基於關 於資訊處理裝置200之Capability資訊、和用來管理資訊處理裝置200所需的管理資訊,而進行對資訊處理裝置200設定低消費電力模式的控制。又,資訊處理裝置200的控制部240係基於以關於資訊處理裝置200之Capability資訊為基礎的來自資訊處理裝置300之控制,來設定消費電力模式。此外,本技術的實施形態中雖然說明將訊源端機器設置2台之拓撲的一例,但本技術係不限定於本技術之實施形態。例如,若為2台以上,則必須進行台數份的資料傳輸速度控制,狀態遷移會較多,因此控制會變難,但為有益。亦可支援2台以上之訊源端機器所連接的拓撲。
<2. 第2實施形態>
在本技術的第1實施形態中,展示了從1個以上之訊源端機器往1個接收端機器進行影像傳輸的例子。此處,亦可從1個以上之訊源端機器往複數接收端機器,進行影像傳輸。
於是,在本技術的第2實施形態中,說明從1個以上之訊源端機器往複數接收端機器進行影像傳輸的例子。尤其說明,在多重訊源端環境下設定多重接收端拓撲的設定方法。
首先說明,具備1個無線通訊部的第1接收端機器、與具備1個無線通訊部的第2接收端機器,與複數訊源端機器間之通訊例。
〔通訊系統之構成例〕
圖10及圖11係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640的系統構成例的區塊圖。在圖10及圖11中係圖示,在複數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資訊處理裝置660)、與複數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資訊處理裝置680)之間,進行通訊時的例子。
通訊系統640係具備:資訊處理裝置650、資訊處理裝置660、資訊處理裝置670、資訊處理裝置680。此外,通訊系統640,係對應於圖1所示之通訊系統100。例如,資訊處理裝置650、資訊處理裝置660係對應於身為接收端機器的資訊處理裝置300,資訊處理裝置680係對應於身為訊源端機器的資訊處理裝置200,資訊處理裝置670係對應於身為訊源端機器的資訊處理裝置400。因此,以下係省略關於和通訊系統100共通之部分的部分說明。
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如圖5所示,說明主影像之顯示面積大於副影像時候的例子。此情況下,由於主影像的解析度大於副影像,因此關於主影像係進行高品質影像傳輸,關於副影像係進行標準畫質影像傳輸,較為理想。
又,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係展示,可將2.4GHz、5GHz、60GHz之3種類之頻率頻道之中的複數頻率頻道同時加以利用的可並行操作之資訊處理裝置的使 用例。此同作操作中,於同一頻率頻道、或複數(2個以上)之不同頻率頻道中,複數機器之間可一面切換一面進行連接處理。又,於同一頻率頻道、或不同的複數頻率頻道中,亦可具備複數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層,而可同時連接。
例如,為了將主影像做高品質影像傳輸,必須要選擇可進行高速資料傳輸速率的通訊方式。於是,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在將主影像進行高品質影像傳輸時,係使用符合以60GHz為代表之IEEE802.11ad規格的無線通訊部。另一方面,在將副影像進行標準畫質影像傳輸時,係使用2.4GHz或5GHz之無線通訊部。例如,亦可將複數無線通訊部(2.4GHz或5GHz之無線通訊部、60GHz之無線通訊部)具備在1個機器上,亦可使1個無線通訊部實現複數種類之通訊方式(2.4GHz或5GHz、60GHz)。
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具備無線通訊部651。假設無線通訊部651,係藉由1或複數種類之通訊方式(例如2.4GHz或5GHz、60GHz)來進行無線通訊。
又,資訊處理裝置660,係具備無線通訊部661。假設無線通訊部661,係藉由1或複數種類之通訊方式(例如2.4GHz或5GHz、60GHz)來進行無線通訊。
在圖10中係將資訊處理裝置680是對於資訊處理裝置650的無線通訊部651以GO(群組擁有者)身份而動作時的各裝置間之關係,以虛線的箭頭682來模式 性圖示。又,將資訊處理裝置680是對於資訊處理裝置660的無線通訊部661以GO身份而動作時的各裝置間之關係,以實線的箭頭681來模式性圖示。此外,群組擁有者,係不限於Wi-Fi Direct之GO的動作,亦可作為存取點機能之一部分,也可作為NAN(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Master機能之一部分而運作。
又,將資訊處理裝置670是對於資訊處理裝置650的無線通訊部651以P2P客戶端身份而動作時的各裝置間之關係,以虛線的箭頭671來模式性圖示。
例如,如實線的箭頭681、虛線的箭頭682所示,1個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80),係可往複數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660),同時發送同一影像資料。此情況下,係資訊處理裝置680係可將發送至一方之接收端機器(例如資訊處理裝置650)的影像資料予以複製,而發送至另一方之接收端機器(例如資訊處理裝置660)。但是,送訊對象的影像資料係不限於相同者。例如,亦可往複數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660),將不同的影像資料,同時(或個別地)予以發送。又,圖11中係圖示,1個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係往複數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660)將同一影像資料予以同時或個別送訊的例子(實線的箭頭672、虛線的箭頭673所示)。
又,例如,在圖10所示的例子中,1個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80)、和複數接收端機器(資訊 處理裝置650、660),係構成1個網路。又,在圖10所示的例子中,1個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和1個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係構成1個網路。
又,例如,在圖11所示的例子中,1個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和複數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660),係構成1個網路。又,在圖11所示的例子中,1個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80)、和1個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係構成1個網路。這些網路,係可視為NAN(Neighbor Awareness Network)而掌握。又,這些網路中所被收授的各資訊,係亦可經由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例如存取點)而收授。又,亦可由上述的存取點,來代替1個網路的群組擁有者,而架構出另1個網路的設定。
此處,說明由1個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80),往複數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660),將同一影像資料予以同時送訊的拓撲設定。
此處,以和圖10及圖11所示的資訊處理裝置650、660、670、680同等之資訊處理裝置為例來說明。亦即,圖示了訊源端機器及接收端機器之任一者均對應的資訊處理裝置之例子。此資訊處理裝置,係以例如:基礎架構模式、或直接通訊模式而動作。又,資訊處理裝置,係當在基礎架構模式下動作時,是透過存取點而和其他資訊處理裝置進行通訊。另一方面,資訊處理裝置係在 直接通訊模式下動作時,則不透過存取點,與周圍的資訊處理裝置進行直接通訊。
直接通訊模式係可為例如,Wi-Fi Alliance所制定的Wi-Fi直連。在此直接通訊模式下,係藉由例如Device Discovery處理、Formation處理等建立了資訊處理裝置間的連接後,開始通訊。
此處,Device Discovery處理,係為用來探索周圍的資訊處理裝置所需的處理。在該Device Discovery處理中,為了掃描、等待回應、及檢索,而會有信標、Probe Request、Probe Response被進行通訊。
又,Formation處理,係為建立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的直接連接,並形成資訊處理裝置之群組所需的處理。該Formation處理,係包含用來決定哪一台資訊處理裝置變成GO的處理或認證處理(Provisioning)等。
又,在直接通訊模式中,係在資訊處理裝置間之連接被建立而形成群組後,藉由Invitation處理,對該群組加入其他資訊處理裝置。該Invitation處理,係為用來令周圍的資訊處理裝置加入至群組所需的處理。在該Invitation處理中,是在資訊處理裝置間,進行設定所需之資訊的交換等。
又,在資訊處理裝置間之連接被建立而形成群組後,藉由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對該群組加入其他資訊處理裝置。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係為用來加入至已經形成之群組所需的處理。
又,在直接通訊模式中,資訊處理裝置係會變成,例如群組擁有者(GO(Group Owner))、P2P客戶端、或P2P未設定(P2P Device)之任一狀態。
例如,GO(P2P GO),係於藉由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的直接連接而被形成的資訊處理裝置的群組中,與各資訊處理裝置(P2P客戶端)之間建立直接連接。又,GO係進行例如,信標的發訊、參加進群組之資訊處理裝置的認證、對參加進群組之資訊處理裝置的連接設定資訊(Credential)之提供等。亦即,GO係於該群組中擔任類似存取點的角色。又,例如,P2P客戶端,係於藉由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的直接連接而被形成的資訊處理裝置的群組中,與GO之間建立直接連接。亦即,P2P客戶端係與GO通訊,或透過GO而與其他P2P客戶端通訊。又,P2P未設定的資訊處理裝置,係不建立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的直接連接。
此外,GO係包含Persistent GO及Temporary GO。Persistent GO,係P2P連接會談結束後仍保持著連接目的端的連接設定資訊,隨應於Invitaion Request及來自該連接目的端的Provision Discovery Request而可再次連接的GO。又,Temporary GO係僅在P2P連接會談中會保持連接設定資訊,在P2P連接會談結束後就將該連接設定資訊予以丟棄的GO。
資訊處理裝置的控制部(例如相當於圖2所示的控制部240、圖3所示的控制部370),係控制該資 訊處理裝置的整體動作。例如,資訊處理裝置的控制部係控制,資訊處理裝置的無線通訊部所做的Device Discovery處理、Formation處理、Invitation處理、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等。此外,資訊處理裝置的無線通訊部係相當於例如,圖2所示的無線通訊部220、圖3所示的無線通訊部320、圖10、圖11所示的無線通訊部651、661。
又,資訊處理裝置的控制部係取得,表示有關於無線通訊所致之裝置間之直接連接的各資訊處理裝置之狀態的狀態資訊。此處,假設藉由無線通訊而被直接連接的第1資訊處理裝置及第2資訊處理裝置之各個狀態資訊為第1狀態資訊、第2狀態資訊來說明。此外,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為例如訊源端機器(相當於圖10所示的資訊處理裝置680),第2資訊處理裝置係為例如接收端機器(相當於圖10所示的資訊處理裝置650)。此情況下,第1資訊處理裝置的控制部,係可基於第1狀態資訊及第2狀態資訊,而使上述的無線通訊所致之第1資訊處理裝置及第2資訊處理裝置之連接被建立。同樣地,第2資訊處理裝置的控制部,係可基於第1狀態資訊及第2狀態資訊,而使上述的無線通訊所致之第1資訊處理裝置及第2資訊處理裝置之連接被建立。
例如,該無線通訊係為無線區域網路(LAN)通訊,上述的直接連接係為符合Wi-Fi Direct的直接連接。又,第1狀態資訊及第2狀態資訊之其中至少 一方,係透過P2P群組(第一P2P群組)之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而被取得。例如,第1狀態資訊及第2狀態資訊之中,第1資訊處理裝置的第1狀態資訊,係從第1資訊處理裝置所內建的記憶部而被取得。又,第1狀態資訊及第2狀態資訊之中,第2資訊處理裝置的第2狀態資訊,係從接收到該第2狀態資訊的第一P2P群組之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而被取得。
例如,在圖10及圖11所示的例子中,想定資訊處理裝置650是身為GO之機能,資訊處理裝置680是身為P2P客戶端之機能的情形。假設此時所被形成的群組為第一P2P群組。說明在此環境下,生成與已經形成的第一P2P群組不同的新的P2P群組(第二P2P群組)時的例子。
例如,在圖10及圖11所示的例子中,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可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第1狀態資訊,透過第一P2P群組之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而加以取得。同樣地,資訊處理裝置680,係可將資訊處理裝置650的第2狀態資訊,透過第一P2P群組之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而加以取得。
此處,新的P2P群組(第二P2P群組)生成時,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相當於圖2、圖3所示的控制部240或控制部370),係令資訊處理裝置650之狀態(GO)做改變。如此,決定要使資訊處理裝置之狀態做何種變化的處理,稱為第二P2P群組狀態變更處理來 做說明。
此狀態係為:第1狀態(亦即GO)、第2狀態(亦即P2P客戶端)、第3狀態(亦即P2P未設定)之其中任一者。第1狀態係為例如:與藉由直接通訊模式而被形成之複數資訊處理裝置建立直接連接的狀態(亦即GO)。又,第2狀態係為,與第1狀態之資訊處理裝置建立直接連接的狀態(亦即P2P客戶端)。又,第3狀態係為,與第1狀態之資訊處理裝置未建立直接連接的狀態(亦即P2P未設定)。
例如,某個資訊處理裝置,係可使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之狀態,從GO、P2P客戶端及P2P未設定之其中任一狀態,變成GO、P2P客戶端及P2P未設定之其中其他狀態。例如,藉由使GO之狀態做改變,就可與具有直接連接之機能的裝置間,建立連接。此外,若該狀態是GO或P2P客戶端時,則表示該狀態的狀態資訊中,亦可含有所屬之群組的資訊(例如群組ID)。
例如,資訊處理裝置680(P2P客戶端),係可使資訊處理裝置650(GO)的位於第二P2P群組中的狀態,從GO,改變成P2P客戶端或P2P未設定。
又想定例如,資訊處理裝置A的位於第一P2P群組中的狀態是GO或P2P客戶端,且資訊處理裝置A及資訊處理裝置B是於P2P群組中無法彼此通訊的情形。此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B,係可使資訊處理裝置A的位於第二P2P群組中的狀態,從GO或P2P客戶端,變 成P2P未設定。
又還想定了,例如,藉由Formation處理、Invitation處理、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等,在兩裝置間無法建立直接連接的情形。即使在此種情況下,仍可在此種狀態之變化後,就可以藉由Formation處理、Invitation處理、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等來建立直接連接。
此外,把資訊處理裝置從GO或P2P客戶端改變成P2P未設定這件事情,稱為將資訊處理裝置予以切斷(或予以Drop)來做說明。
又,例如,資訊處理裝置680的位於第二P2P群組中的狀態,係可以變成GO或P2P客戶端。
亦即,資訊處理裝置680,係可做concurrent operation。此外,以下說明中,將可以concurrent operation這件事情,有時也會記作「concurrent operation=1」。
在此前提下,例如,資訊處理裝置680,係可以使得資訊處理裝置650之狀態,在第一P2P群組中會變成GO,且在第二P2P群組中會變成P2P客戶端的方式,來改變資訊處理裝置650之狀態。
藉由此種狀態的改變,可使資訊處理裝置650在既存之P2P群組中維持成GO的狀態下,建立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連接。又,資訊處理裝置680,係可以使得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狀態,在第一P2P群組中係變成P2P客戶端,且在第二P2P群組中係變成 GO的方式,來改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狀態。
藉由此種狀態的改變,可使資訊處理裝置680在既存之P2P群組中維持成P2P客戶端的狀態下,建立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連接。
此外,concurrent operation,係包含有P2P concurrent及WLAN concurrent。P2P concurrent係為,使得於P2P群組中是身為GO、且於其他P2P群組中是身為P2P客戶端這件事情成為可能的機能。又,WLANconcurrent係為,使得直接通訊模式與基礎架構模式的並存動作成為可能的機能。
又,例如,資訊處理裝置680係還取得表示關於直接連接的資訊處理裝置680之限制的限制資訊(第1限制資訊)、和表示關於直接連接的資訊處理裝置650之限制的限制資訊(第2限制資訊)。
第1狀態資訊及第1限制資訊之組合、與第2狀態資訊及第2限制資訊之組合之中的至少一方之組合,係透過第一P2P群組中的直接通訊中的連結而被取得。例如,第1狀態資訊及第1限制資訊之組合、與第2狀態資訊及第2限制資訊之組合之中,自裝置之組合,係從內部之記憶部而被取得。第1狀態資訊及第1限制資訊之組合、與第2狀態資訊及第2限制資訊之組合之中的另一裝置之組合,係從接收到該狀態資訊的第一P2P群組中的直接通訊中的連結而被取得。
此處,第1限制資訊係含有例如:表示資訊 處理裝置680是否可以在某P2P群組中變成GO,在另一P2P群組中變成P2P客戶端的資訊。亦即,限制資訊,係含有表示concurrent operation之可否的資訊。換言之,狀態資訊,係在第二P2P群組之角色決定之際所被使用的資訊,係為表示第一P2P群組中所屬之各資訊處理裝置之角色的資訊。
又,第2限制資訊係含有例如:表示若資訊處理裝置650之狀態,在P2P群組中是GO時,則該P2P群組中是否可以加入新的資訊處理裝置的資訊。亦即,限制資訊係含有表示Group Limit的資訊。此處,Group Limit=1時,係表示無法對自裝置之P2P群組參加新的資訊處理裝置的狀態。換言之,限制資訊,係為有關於各資訊處理裝置之限制的資訊。
又,第2限制資訊係含有,表示資訊處理裝置650是否可以動作成為與存取點同等之機器的資訊。亦即,第2限制資訊係含有表示Intra-Bss之ON/OFF狀態的資訊。又,第2限制資訊係含有例如:表示資訊處理裝置650是否可以與其他資訊處理裝置及存取點間建立連接的資訊。亦即,第2限制資訊係含有表示外部註冊器之機能之有無的資訊。又,第2限制資訊係含有,表示資訊處理裝置650中的直接通訊機能之ON/OFF狀態的資訊(例如Wi-Fi P2P Power state)。又,第2限制資訊係含有,表示資訊處理裝置650中的無線通訊所致之直接連接所需之認證及連接設定資訊之提供之執行可否的資訊(例如 WPS(Wi-Fi Protected Setup)Capability)。又,第2限制資訊係含有,表示資訊處理裝置650中的直接連接之可否的資訊(P2P Capability)。又,第2限制資訊係含有,資訊處理裝置650中的頻道資訊(例如listen/operating channel)。又,第2限制資訊係含有,關於資訊處理裝置650中的無線通訊介面的資訊(例如無線通訊介面之MAC位址、介面數)。
又,例如,資訊處理裝置680係選擇,可連接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的,資訊處理裝置650之狀態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狀態之目標配對。然後,資訊處理裝置680,係以使得資訊處理裝置650之狀態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狀態會變成該已被選擇之目標配對的方式,來改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狀態。
此處,資訊處理裝置680,係亦可改變資訊處理裝置650之狀態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狀態之雙方。又,例如,資訊處理裝置680,係在複數目標配對之中,選擇優先度較高的目標配對。例如,假設對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係給予了表示變成GO之優先度的GO Intent。此情況下,符合於GO Intent的目標配對,會被選擇。例如,想定資訊處理裝置650具有高於資訊處理裝置680的GO Intent的情形。此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650之狀態為GO、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狀態為P2P客戶端的目標配對,會被資訊處理裝置680所選擇。
若依據如此狀態變化,則不只是在資訊處理 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間建立連接,還可令資訊處理裝置650之狀態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狀態變化成所望之狀態。例如,可使資訊處理裝置650之狀態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其中任一方成為GO,而建立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間的直接連接。又,也可將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其中任一方指定成為GO。
又,例如,資訊處理裝置680係亦可取得,可連接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的,資訊處理裝置650之狀態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狀態之目標配對。此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680係亦可以使得資訊處理裝置650之狀態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狀態會變成目標配對的方式,來改變資訊處理裝置650之狀態。
若依據如此狀態變化,則若預先賦予所望狀態,則可令資訊處理裝置650之狀態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狀態變化成所望之狀態。
又,例如,資訊處理裝置680,係亦可透過第一P2P群組之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而取得資訊處理裝置650的第2狀態資訊及目標配對。然後,資訊處理裝置680,係亦可在資訊處理裝置680的第1狀態資訊被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50前,基於該已被取得之目標配對,來改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狀態。
若如此改變狀態,則在狀態資訊的共用前,一方之資訊處理裝置的狀態會預先改變,因此可削減狀態 資訊共用後的處理步驟數。
又,例如,資訊處理裝置680,係亦可在無線通訊所致之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連接之建立後,控制用來在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間開始服務所需之處理。例如,該服務係為DLNA(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服務、映像及/或聲音之鏡像連結服務等,無線通訊連接建立後所能夠利用的服務。
藉由此種處理的控制,可在無線通訊連接建立後立刻利用服務。又,資訊處理裝置680係將該服務之開始所使用的資訊,透過第一P2P群組的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而加以取得,基於該已被取得之資訊,控制用來開始該服務所需之處理。
該服務中所使用的資訊係為例如:涉及該服務的裝置之機器資訊、涉及該服務的服務資訊。
藉由如此透過第一P2P群組之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的資訊之取得,就可省略例如:鏡像連結這類服務的開始之際所被進行的資訊之取得所需之處理。該資訊之取得所需之處理係為例如:資訊處理裝置間之連接之切斷、裝置之檢索、資訊處理裝置間之連接之重新建立等。亦即,可減少使用者之操作,簡化處理,縮短處理時間。
又,該服務之開始所使用的資訊,係亦可在各狀態資訊之其中至少一方是透過第一P2P群組之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而被取得之際,透過第一P2P群組之直接 通訊模式中的連結而被取得。
此外,資訊處理裝置,係亦可為不具有直接連接之機能,又,資訊處理裝置之狀態,係亦可為不具有直接連接之機能的第4狀態(以下稱為「傳統裝置(Legacy裝置)狀態」)。此情況下,若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之狀態係為P2P客戶端或P2P未設定,則可使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之狀態,從P2P客戶端或P2P未設定變化成GO。若依據此種狀態變化,則可在具有直接連接機能的裝置及傳統裝置(Legacy裝置)間,建立連接。
又,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係亦可不具有直接連接之機能,資訊處理裝置650之狀態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狀態,係亦可為不具直接連接之機能的傳統裝置狀態。此情況下,在利用第一P2P群組之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時,亦可令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與同一存取點建立連接。藉由此種處理,就可建立傳統裝置間的連接。
如以上所示,在所欲連接的資訊處理裝置間,可將狀態資訊及限制資訊,透過第一P2P群組之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而分享。又,若判定無線LAN通訊為困難時,則可使資訊處理裝置之狀態做改變,建立資訊處理裝置間之連接。藉此,使用者係可不必意識到資訊處理裝置之狀態,只須利用第一P2P群組之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之操作,就可獲得所望之連接形態。
又,即使是不具直接連接之機能的資訊處理 裝置(例如傳統裝置),也能夠建立連接。亦即,即使藉由直接連接之建立所需之所定之處理仍無法建立資訊處理裝置間之連接的情況下,仍可建立該資訊處理裝置間之連接。
以上展示了,各機器是具備1個無線通訊部時的通訊例。可是,即使各機器具備1或複數無線通訊部時,仍可適用本技術之實施形態。於是,在圖12及圖13中,圖示了1個接收端機器具備複數無線通訊部時的通訊例。
〔通訊系統之構成例〕
圖12及圖13係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640的系統構成例的區塊圖。
在圖12及圖13中係圖示,在複數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資訊處理裝置660)、與複數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資訊處理裝置680)之間,進行通訊時的例子。此外,圖12及圖13,係將圖10及圖11之一部分予以變形而成。具體而言,係圖示了在圖10及圖11所示的資訊處理裝置650中,追加了無線通訊部652的通訊系統之一例(通訊系統640)。因此,以下係省略關於和圖10及圖11共通之部分的部分說明。
此處,使用於主影像的IEEE802.11ad,係由於最大可進行數Gbps之高速傳輸,因此解析度係不限於HD甚至可進行4K(4K解析度)傳輸,適合高品質影像 傳輸。然而,如上述,由於IEEE802.11ad係採用使天線具有指向性而增長距離的技術,因此也想定因為人所致之遮斷等,導致無法確保連結的這類環境。於是,在圖12及圖13中係展示,在這類環境下,適切設定多重收訊分集的例(對應於拓撲變化之例子)。
具體而言,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具備2個無線通訊部651、652。例如,無線通訊部651、652,係為符合以60GHz為代表之IEEE802.11ad規格的無線通訊部。此外,在圖12及圖13中,雖然展示使用1個頻率頻帶的例子,但本技術係不限定於此。如上述,亦可將無線通訊部分成2.4GHz或5GHz、60GHz而分開使用,亦可在各無線通訊部中將複數頻率頻帶做分時而使用。
如此,在圖12及圖13中,係將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之無線介面(60GHz之無線通訊部651、652)具備2個。亦即,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具備,用來進行利用多重收訊分集之收訊所需之複數收訊部(60GHz之無線通訊部651、652)。然後,利用多重收訊分集時,係使用該複數收訊部(60GHz之無線通訊部651、652)。藉此,例如,資訊處理裝置680及無線通訊部651間(虛線682所示)中有障礙物侵入,導致發生連結切斷的這類情況下,仍可使連結迴避至資訊處理裝置680及無線通訊部652間(實線684所示)。亦即,可使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間之影像傳輸不會中斷。
如此,從資訊處理裝置680往資訊處理裝置650進行利用多重收訊分集之送訊時,資訊處理裝置680係將要發送給無線通訊部651的影像資料相同之影像資料予以複製然後向無線通訊部652進行封包送訊。
又,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可將藉由無線通訊部651所接收之影像資料中所遺失的封包,從無線通訊部652所接收到的影像資料進行補插。藉由進行如此補插,就可使其極度近似於資訊處理裝置680所發送之影像資料。又,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基於該實施過捕插處理之影像資料而生成主影像,顯示於顯示部。
又,資訊處理裝置670,係可和無線通訊部651連接,將影像資料發送至無線通訊部651。此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基於無線通訊部651所接收到之影像資料,來生成副影像並顯示於顯示部。
如此,例如,當資訊處理裝置680向資訊處理裝置650將主影像進行高品質影像傳輸時,可將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間之連接設成1對2(虛線682、實線684所示)。又,例如,當資訊處理裝置670向資訊處理裝置650將副影像進行標準畫質影像傳輸時,可將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70間之連接設成1對1(虛線671所示)。又,圖13中係圖示,1個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係往複數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660)將同一影像資料予以同時或個別送訊的例子(實線的箭頭672、674,虛線的箭頭673 所示)。
〔通訊例〕
圖14係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640之各裝置間的通訊處理例的程序圖。此外,在圖14中係圖示了,在資訊處理裝置650、資訊處理裝置66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間的通訊處理例。
該處理,係藉由在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間建立第一P2P群組之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而被開始(441)。
接下來,資訊處理裝置680,係透過第一P2P群組之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第1狀態資訊,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50(442、443)。此狀態資訊係如上述,係為表示GO、P2P客戶端、P2P未設定、或傳統裝置之任一者的資訊。例如,若狀態資訊是含有直接表示GO、P2P客戶端或P2P未設定的資訊,則表示該資訊所示的狀態,若不含該資訊,則意味著是傳統裝置。
又,資訊處理裝置680,係透過第一P2P群組之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第1限制資訊,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50(442、443)。該限制資訊係如上述,包含有:表示concurrent operation之可否的資訊、表示Group Limit的資訊、表示Intra-Bss之ON/OFF狀態的資訊、或表示有無外部註冊器之機能的資 訊。
接收到第1狀態資訊及第1限制資訊的資訊處理裝置650,係透過第一P2P群組之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而將資訊處理裝置650的第2狀態資訊及第2限制資訊,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80(444、445)。
接下來,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係基於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狀態資訊,來執行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第二P2P群組狀態變更處理(446、447)。亦即,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係以使得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間的連接可以建立的方式,來決定如何改變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狀態(446、447)。
此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係亦可雙方都自動地執行第二P2P群組狀態變更處理。又,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係亦可由具有主導權之一方的資訊處理裝置,來執行第二P2P群組狀態變更處理。
但是也想定例如,雙方裝置的動作模式都是會自動執行第二P2P群組狀態變更處理的模式。此情況下,想定會發生雙方裝置都變成GO的競爭。於是,亦可為,若雙方裝置的動作模式,都是會自動執行第二P2P群組狀態變更處理的模式,則切換成藉由雙方裝置之其中一方來進行第二P2P群組狀態變更處理的模式。
接下來,若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是以第二P2P群組利用目的而進行無線LAN通訊時,則進行利用到無線LAN之通訊(448)。或者,藉由使無線通訊部設成ON等而變成可進行無線LAN通訊後,進行利用到無線LAN之通訊(448)。又,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係與其他資訊處理裝置660之間也是利用無線LAN而進行通訊(448)。
具體而言,在資訊處理裝置650、資訊處理裝置66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間,會進行Formation處理、Invitation處理、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等直接連接之建立所需之處理(448)。
接下來,資訊處理裝置650、資訊處理裝置66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每一者,係開始直接通訊(Operation)(449、450)。
例如,想定資訊處理裝置650係保持有機器管理資訊(圖4所示的各資訊),同時,具備可讓使用者藉由將其手指接觸或接近於顯示面而進行操作輸入的介面。此情況下,假設資訊處理裝置650從使用者受理了,將資訊處理裝置680設成GO,生成新的群組,生成多重接收端拓撲的所望之使用方式。
此情況下,係資訊處理裝置650,係為了使資訊處理裝置680成為第二P2P群組的GO而發揮機能,而會確認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狀態資訊(第1狀態資訊)及限制資訊(第1限制資訊)。該確認之結果,若使其成為 第二P2P群組的GO而發揮機能時沒有問題存在,則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將資訊處理裝置680設定成為第二P2P群組的GO,自裝置係設定成第二P2P群組的P2P客戶端。
此處,作為第二P2P群組,為了進行GO及P2P客戶端間之連接,必須要從資訊處理裝置680對資訊處理裝置650進行Invitation Request處理。或者,必須要從資訊處理裝置650對資訊處理裝置680進行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但是,第二P2P群組中的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間的連結,係於第一P2P群組中,進行收授。因此,作為第二P2P群組,可以省略GO及P2P客戶端間之連接程序的一部分。藉由這些處理(可省略一部分),而生成新的群組。
又,必須要使資訊處理裝置660參加進第二P2P群組。於是,資訊處理裝置680,係對資訊處理裝置660,進行Invitation Request處理(448)。此處,亦可想定成,資訊處理裝置660是以第一P2P群組的方式而與資訊處理裝置650連接。此情況下,係資訊處理裝置660係可以掌握,已經從使用者受理了,希望將資訊處理裝置680設成GO而生成新的群組,並生成多重接收端拓撲之意旨。因此,資訊處理裝置660係亦可對資訊處理裝置680,進行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448)。
〔資訊處理裝置的動作例〕
圖15係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 680所致之通訊處理之處理程序之一例的流程圖。該通訊處理係例如,藉由資訊處理裝置680,利用把資訊處理裝置650設成GO的第一P2P群組之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而被開始。
首先,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利用第一P2P群組之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而將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狀態資訊(第1狀態資訊)及限制資訊(第1限制資訊),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50(步驟S801)。
接下來,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判斷,是否透過第一P2P群組的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而接收到資訊處理裝置650的狀態資訊(第2狀態資訊)及限制資訊(第2限制資訊)(步驟S802)。若未接收到第2狀態資訊及第2限制資訊(步驟S802),則繼續進行監視。
若有接收到第2狀態資訊及第2限制資訊(步驟S802),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基於資訊處理裝置680的第1狀態資訊,來判斷資訊處理裝置680是否為既存之P2P群組的GO(步驟S803)。若資訊處理裝置680是既存之P2P群組的GO(步驟S803),則進行多重接收端之GO時的處理(步驟S810)。關於該處理,係參照圖16而詳細說明。
例如,在資訊處理裝置650是從使用者受理了,想要將資訊處理裝置680設成GO,生成新的群組,生成多重接收端拓撲之意旨時,則亦可省略其以後的處 理。此情況下,係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亦可將自裝置設定成為第二P2P群組的GO。如此,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亦可在內部把自裝置設定成為第二P2P群組的GO。但是,資訊處理裝置650的控制部,係亦可直接執行通常處理,設定優先變成GO所需之參數(例如表示變成GO之優先度的GOIntent),藉此以把自裝置設定成為GO。
若非既存之P2P群組的GO(步驟S803),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基於資訊處理裝置680的第1狀態資訊,來判斷資訊處理裝置680是否為既存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步驟S804)。若資訊處理裝置680是既存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步驟S804),則進行P2P客戶端時的處理(步驟S805)。
若非既存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步驟S804),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基於資訊處理裝置680的第1狀態資訊,來判斷資訊處理裝置680是否為傳統裝置(步驟S806)。若資訊處理裝置680是傳統裝置(步驟S806),則進行傳統裝置時的處理(步驟S807)。
若非傳統裝置(步驟S806),則進行P2P未設定時的處理(步驟S808)。
圖16係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680所致之通訊處理之處理程序之中的多重接收端之GO時的處理程序(圖15所示的步驟S810的處理程序) 之一例的流程圖。
首先,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基於資訊處理裝置650的第2狀態資訊,來判斷資訊處理裝置650是否為P2P未設定(步驟S811)。若資訊處理裝置650是P2P未設定(步驟S811),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對資訊處理裝置650進行Invitation處理(步驟S812)。亦即,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透過通訊介面而將Invitation Request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50,藉此以執行Invitation處理(步驟S812)。此外,假設通訊介面係意味著資訊處理裝置680所具備的無線通訊部,或第一P2P群組的直接通訊模式中的連結。又,以下的通訊介面也是以同樣的意義而使用。
例如,在資訊處理裝置650是從使用者受理了,想要將資訊處理裝置680設成GO,生成新的群組,生成多重接收端拓撲之意旨時,則亦可省略其以後的處理。此情況下,係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亦可將資訊處理裝置650設定成為第二P2P群組的P2P客戶端。如此,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亦可在內部把資訊處理裝置650設定成為第二P2P群組的P2P客戶端。
若資訊處理裝置650並非P2P未設定(步驟S811),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判斷資訊處理裝置650是否為既存之P2P群組的GO(步驟S813)。若資訊處理裝置650是既存之P2P群組的GO(步驟S813),則進行連接目的端為GO時的處理(步驟 S820)。關於該處理,係參照圖17而詳細說明。
若資訊處理裝置650並非GO(步驟S813),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基於資訊處理裝置650的第2狀態資訊,來判斷資訊處理裝置650是否為既存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步驟S814)。
若資訊處理裝置650是P2P客戶端(步驟S814),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判斷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之雙方是否隸屬於同一P2P群組中(步驟S815)。然後,若雙方是隸屬於同一P2P群組中(步驟S815),則結束多重接收端之GO時的處理之動作。
若雙方不是隸屬於同一P2P群組中(步驟S815),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進行對自裝置的Invitation處理,雙方從既存之P2P群組切斷後,進行Formation處理(步驟S816)。
若資訊處理裝置650並非P2P客戶端(步驟S814),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基於資訊處理裝置650的第2狀態資訊,來判斷資訊處理裝置650是否為傳統裝置(步驟S817)。
若資訊處理裝置650是傳統裝置(步驟S817),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以In-Band或OOB(Out of Band),來執行WPS(Wi-Fi Protected Setup)處理(步驟S818)。然後,結束多重接收端之GO時的處理之動作。此外,WPS處理,係為包含認證及 連接設定資訊(Credential)之共用的處理。又,WPS係亦被稱為WSC(Wi-Fi Simple Config)或WSC exchange。
圖17係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資訊處理裝置680所致之通訊處理之處理程序之中的連接目的端為GO時的處理程序(圖16所示的步驟S820的處理程序)之一例的流程圖。
首先,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基於資訊處理裝置650的第2限制資訊,來判斷是否Concurrent Operation=1(步驟S821)。亦即,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判斷concurrent operation是否為可能。又,判斷資訊處理裝置650是否可以於P2P群組中身為GO、且於其他P2P群組中身為P2P客戶端。
若Concurrent Operation=1(步驟S821),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基於資訊處理裝置680的第1限制資訊,來判斷是否Group Limit=1(步驟S822)。亦即,判斷是否可對資訊處理裝置680之P2P群組加入新的資訊處理裝置。
若Group Limit=1(步驟S822),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將資訊處理裝置680從既存之P2P群組切斷(步驟S823)。接下驢,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透過通訊介面而將Provision Discovery Request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50,藉此以執行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步驟S823)。藉由該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資訊處理裝置680係會變成,資訊處理裝置650為 GO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
或者,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亦可透過通訊介面,而令資訊處理裝置650,從既存之P2P群組切斷(步驟S823)。此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將Invitation Request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50,藉此以執行Invitation處理(步驟S823)。藉由該Invitation處理,資訊處理裝置650係會變成,資訊處理裝置680為GO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
此處,若Group Limit=1(步驟S822),則在進行從第一P2P群組之切斷前,將第一P2P群組中進行過收授的Capability資訊,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50,較為理想。亦即,若Group Limit=1(步驟S822),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在進行從第一P2P群組之切斷前,將第一P2P群組中進行過收授的Capability資訊,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50。該Capability資訊係為例如:藉由Miracast規格的M3訊息(get_parameter)所能獲得的資訊、或圖4所示的各資訊。
例如,即使在有2個以上之Miracast群組存在的環境下,將Miracast群組的全部機器的Capability資訊予以管理的GO,係可向其他Miracast群組的GO提供資訊。藉此,可削減各機器對每一GO進行Capability Negotiation的麻煩。
若不是Group Limit=1(步驟S822),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對資訊處理裝置650執行 Invitation處理(步驟S824)。亦即,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透過通訊介面而將Invitation Request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50,藉此以執行Invitation處理。藉由該Invitation處理,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可變成既是既存之P2P群組的GO,同時也是資訊處理裝置680為GO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
若不是Concurrent Operation=1(步驟S821),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基於資訊處理裝置650的第2限制資訊,來判斷是否Group Limit=1(步驟S825)。亦即,判斷是否可對資訊處理裝置650之P2P群組加入新的資訊處理裝置。若Group Limit=1(步驟S825),則前進至步驟S823。
若不是Group Limit=1(步驟S825),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基於資訊處理裝置680的第1限制資訊,來判斷是否Concurrent Operation=1(步驟S826)。亦即,判斷資訊處理裝置680是否可以於P2P群組中身為GO、且於其他P2P群組中身為P2P客戶端。
若Concurrent Operation=1(步驟S826),則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令資訊處理裝置680之狀態做改變(步驟S826)。具體而言,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令其從既存之P2P群組的GO,變化成既是該既存之P2P群組的GO、且為P2P未設定(步驟S826)。
接下驢,資訊處理裝置680的控制部,係透 過通訊介面,而將Provision Discovery Request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50,藉此以執行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步驟S827)。藉由該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資訊處理裝置680係可變成既是既存之P2P群組的GO,同時也是資訊處理裝置650為GO之P2P群組的P2P客戶端。
如此,在各種資訊處理裝置之參數環境下,可實現隨應於其狀況的連接方法。藉此,可進行不讓使用者麻煩的連接。
〔群組之遷移例〕
圖18係構成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640的各資訊處理裝置所形成的群組的遷移例的圖示。
在圖18中係圖示了,如上述,已經由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形成了第一P2P群組的狀態下,形成第二P2P群組時的例子。
在圖18的a中,係將由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所形成的第一P2P群組700,以虛線的矩形來模式性圖示。
在圖18的b中,係將由資訊處理裝置650、資訊處理裝置66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所形成的第二P2P群組701,以虛線的矩形來模式性圖示。
如圖18的a及b所示,在第一P2P群組700中,資訊處理裝置680係為P2P客戶端,相對於此,在第二P2P群組701中,資訊處理裝置680係為P2P GO。 又,在第一P2P群組700中,資訊處理裝置650係為P2PGO,相對於此,在第二P2P群組701中,資訊處理裝置650係為P2P客戶端。
〔形成新的群組時的通訊例〕
圖19乃至圖22係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640之各裝置間的通訊處理例的程序圖。
圖23至圖26係構成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640的各裝置間所被收授之訊框格式之一例的圖示。
在圖19中係圖示,藉由第一P2P群組700的P2P GO(資訊處理裝置650)之仲介而形成多重接收端拓撲的例子。亦即圖示了,藉由第一P2P群組700的P2P GO(資訊處理裝置650)之仲介,將第二P2P群組701的P2P GO(資訊處理裝置680)及P2P客戶端(資訊處理裝置660)予以連接,形成多重接收端拓撲的例子。藉此,就可不是透過第二P2P群組701的GO(資訊處理裝置680)的處理,而世界由第一P2P群組700的GO(資訊處理裝置650)之仲介,來架構出第二P2P群組701之拓撲。
於圖18所示的例子中,第二P2P群組701的無線連結啟動時,資訊處理裝置650、680、660之收授方法係不同。於是,在圖19中係圖示,第二P2P群組701的資訊處理裝置650、680,已經以第一P2P群組700的 身份而被連接的情況下,訊源端機器或接收端機能被新追加時的例子。
於圖19中,首先,假設資訊處理裝置660是與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未連接狀態。又想定,在此環境下,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係為可concurrent operation,但資訊處理裝置660係為不可concurrent operation。
此處,資訊處理裝置660,係在形成了第二P2P群組701後,可與變成GO的資訊處理裝置680連接。然而,在第二P2P群組701形成前的狀態下,資訊處理裝置680係尚未變成第一P2P群組700的P2P客戶端而發揮機能。
於是,資訊處理裝置660係將Discoverability Request處理,對第一P2P群組700的GO(資訊處理裝置650)進行(702)。亦即,資訊處理裝置660,係將Discoverability Request處理,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50(702)。此外,關於Discoverability Request,係如圖26所示。
此處,想定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從使用者受理了,將資訊處理裝置680設成第二P2P群組701的GO,生成新的群組(第二P2P群組701),生成多重接收端拓撲生的使用方式。此情況下,係資訊處理裝置650係掌握到,自裝置是要在第一P2P群組700中成為GO而動作,同時要在第二P2P群組701中成為P2P客戶端而動 作。因此,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將Discoverability Request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80(703)。
此Discoverability Request係用來令以下的(1)、(2)所需之處理指令。因此,該Discoverability Request中係含有用來令以下的(1)、(2)執行所需之資訊。
(1)在第二P2P群組701中係成為GO而動作
(2)與資訊處理裝置650的有關於第二P2P群組701的連接係省略(記載Invitation省略旗標=1(圖25所示))
如此,接收到Discoverability Request的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將Discoverability Request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80(703)。又,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將Discoverability Response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60(704)。此外,關於Discoverability Response,係如圖26所示。
此處,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間的Invitation程序,係可省略。但是,若為可concurrent operation的資訊處理裝置,則可每一處理使用不同的MAC位址。如此,使用的MAC位址有所不同的情況下,在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間,只會實施4way-handshake。但是,使用同一MAC位址的情況下,在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間可以省略4way-handshake。
接下來,資訊處理裝置680,係視為與資訊處 理裝置650之連接已經成功建立,而與資訊處理裝置660之間開始Group Formation處理(705)。在該處理中,可交換群組間之資訊。
在圖19中係圖示了,資訊處理裝置660為不可concurrent operation時的例子。但是,即使資訊處理裝置660可concurrent operation時,例如,暫時性與資訊處理裝置680之頻率頻道為不穩定等情況下,仍可適用圖19所示的例子。
接著,由第一P2P群組中所屬的資訊處理裝置、或非隸屬於第一P2P群組的新的資訊處理裝置,來新形成第二P2P群組時的例子,示於圖20、圖21。
圖20中係圖示,第一P2P群組與第二P2P群組是在同一頻帶(例如僅5GHz)的不同頻道中進行同作操作時的例子。另外,在圖20中係圖示,第一P2P群組與第二P2P群組是使用不同頻帶(例如2.4GHz及5GHz)時的例子。
首先想定,使用者係使用資訊處理裝置650,進行操作以指示變更資訊處理裝置680、資訊處理裝置660的顯示形態,將資訊處理裝置680之顯示內容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60的情形。亦即,想定使用者要改變資訊處理裝置680、資訊處理裝置660的使用方式的情形。
此外,從資訊處理裝置680被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50或資訊處理裝置660而被顯示的內容,係可為 相同內容(影像),也可為不同內容(影像)。例如亦可為,向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將資訊處理裝置680上所被顯示的影像直接送訊,向資訊處理裝置660,係將資訊處理裝置680之記憶部中所保存的內容予以送訊。
如此,使資訊處理裝置660的使用方式改變的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將要求第二P2P群組形成的指令(群組變更要求),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60(711)。
此處,於第一P2P群組710中,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已經進行Capability Negotiation。又,由於資訊處理裝置650係為第一P2P群組710的GO,因此可以預先掌握自裝置上所被連接的各訊源端機器之使用傳輸頻帶之閒置狀況。於是,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可將資訊處理裝置660的可利用頻率、可利用傳輸頻帶,藉由該群組變更要求而加以指定(711)。亦即,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可將用來形成第二P2P群組所需之資訊(例如資訊處理裝置650所要求的頻率頻道、資料傳輸頻帶、第二P2P群組的GO的相關資訊),包含在該群組變更要求中而發送。
資訊處理裝置660,係基於從資訊處理裝置650所接收到的群組變更要求(用來形成第二P2P群組所需之資訊),開始與資訊處理裝置680連接所需之處理。
具體而言,資訊處理裝置660,係為了以資訊處理裝置650所要求之頻率頻道或資料傳輸頻帶進行連接,而將Discoverability Request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 650(712)。該Discoverability Request的封包格式中,係存在有頻率頻道或資料傳輸頻帶的記載欄位。
又,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基於從資訊處理裝置660所接收到的Discoverability Request,而將Discoverability Request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80(713)。此Discoverability Request,係資訊處理裝置650向資訊處理裝置680要求第二P2P群組形成的資訊,含有第2群組要求資訊。此第2群組要求資訊係為例如:使用頻率、同作之有無、傳輸速度等。
又,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將對Discoverability Request的Response(Discoverability Response),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60(714)。資訊處理裝置650,係藉由發送該Discoverability Response,以催促資訊處理裝置680及資訊處理裝置660間的Group Formation(715)。藉此,在資訊處理裝置680及資訊處理裝置660間會開始Group Formation處理(715)。
又,資訊處理裝置650,係與資訊處理裝置680進行連接處理。此外,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間的連接處理,係不進行通常之Group Formation之處理,而是只執行WPS(Wi-Fi Protected Setup)之處理。
藉此就形成了,將資訊處理裝置650設成P2P GO的第二P2P群組716,與將資訊處理裝置680設成P2P GO的第三P2P群組717。
此外,在圖20中係圖示,資訊處理裝置660係在被連接至第一P2P群組710的環境下,進行收授的例子。但是,對第一P2P群組710只有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連接的環境(亦即資訊處理裝置660為未連接的環境)下進行收授時,仍可適用。亦即,圖20所示的例子,係無論在對第一P2P群組710是資訊處理裝置660未連接的環境下,將資訊處理裝置660設成新的P2P群組(第三P2P群組717)之接收端機器而連接的情形,都能適用。
在如此環境下,例如,資訊處理裝置660,係連接至第一P2P群組的GO(資訊處理裝置650),發送表示讓其形成第二P2P群組的訊息。此訊息係可被包含在Discoverability Request中,也可被包含在Probe Request中。
接收到該訊息時,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將第一P2P群組所正在使用的頻率頻道或資料傳輸頻帶,通知給資訊處理裝置660。藉由此通知,資訊處理裝置660係可判斷第二P2P群組的頻率頻道或資料傳輸頻帶。此外,資訊處理裝置660,係亦可經由資訊處理裝置680而對資訊處理裝置650進行這些要求。
又,第二P2P群組已經形成後,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的在另一頻率頻道上的連結,與資訊處理裝置680及資訊處理裝置660的在另一頻率頻道上的連結之連接控制之順序,係不被限定。又,資訊處 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間的連接處理,係亦可進行通常之Group Formation之處理。
在圖21中係圖示,使用與第一P2P群組同一連結而共存時的例子。亦即圖示,第二P2P群組的P2P客戶端,是使用與第一P2P群組的GO同一頻率頻道而連接時的例子。
首先想定,使用者係使用資訊處理裝置650,進行操作以指示變更資訊處理裝置680、資訊處理裝置660的顯示形態,將資訊處理裝置680之顯示內容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60的情形。亦即,想定使用者要改變資訊處理裝置680、資訊處理裝置660的使用方式的情形。
此情況下,係資訊處理裝置650,係為了讓其成為第二P2P群組的GO而發揮機能,因此將2nd GO Setup Request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80(721)。又,在該2nd GO Setup Request中係含有,表示是否使用同一連結的資訊(圖23、圖24所示)。
接收到該2nd GO Setup Request的資訊處理裝置680,係將對該2nd GO Setup Request之回應(2nd GO Setup Response),發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50(722)。
接收到2nd GO Setup Response的資訊處理裝置650,係確認資訊處理裝置680已經變成GO。然後,在該確認後,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將Disassociation,發 送至資訊處理裝置660(723)。
又,資訊處理裝置680,係與資訊處理裝置660之間,進行P2P Invitation Request/Response之收授(724、725)。此外,關於P2P Invitation Request/Response,係如圖26所示。然後,資訊處理裝置680,係與資訊處理裝置660之間,進行Group Formation處理(726)。
又,圖21所示之環境下的資訊處理裝置65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係已經完成連結連接,因此可直接沿用第一P2P群組720的無線連結。因此,省略第二P2P群組之連接,資訊處理裝置650係進行P2P客戶端處理,資訊處理裝置680係進行啟動GO之機能的處理。
藉此就形成了,將資訊處理裝置650設成P2P GO的第二P2P群組727,與將資訊處理裝置680設成P2P GO的第三P2P群組728。
此外,在圖19乃至圖21中係圖示了,資訊處理裝置650、680的concurrent operation,是以P2P concurrent(虛線之矩形706、707、718、719、729、730)而動作的例子。但是,如上述,資訊處理裝置650、680,作為concurrent operation,亦可以WLAN concurrent來動作。亦即,資訊處理裝置650、680,係亦可直接通訊模式與基礎架構模式並存而動作。
此外,圖19乃至圖21係為一例,本技術係不限定於此。圖19乃至圖21之適用例,示於圖22。
例如,如圖22所示,第2層等級的交涉全部結束後,各群組就被形成(741乃至745)。然後,在各資訊處理裝置間,進行影像傳輸(746)。此影像傳輸,係IP、UDP、RTP均可。又,可一面進行影像傳輸,一面進行控制訊號(例如MAC位址、TCP)之收授。
又,亦可第2層等級的交涉全部結束,影像傳輸被進行的期間中(746),將與圖21所示之連接方法相同的處理,藉由層3以上的連接控制程序來進行之(747乃至750)。
又,在圖22所示的例子中,作為第一P2P群組,亦可使無線連結全部被連接,在該連接後,變更P2P GO或P2P客戶端等的資訊處理裝置的角色。
又,關於圖21、圖22所示的各處理,係亦可在圖19、圖20所示的群組生成後進行。又,亦可取代圖22所示的影像傳輸(746)後所進行的各處理(747乃至750),進行圖19所示的各處理(702乃至705)、或圖20所示的各處理(711乃至715)。
〔形成新的群組時的其他例子〕
以上展示了,在第二P2P群組形成之際,將第一P2P群組的P2P客戶端(訊源端機器),切換成第一P2P群組的GO的例子。但是,本技術並非限定於此。例如,在第二P2P群組生成之際,將第一P2P群組的P2P客戶端(訊源端機器),在第二P2P群組中也是設成P2P客戶 端。於使,以下係展示此例子。
〔群組之遷移例〕
圖27係構成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640的各資訊處理裝置所形成的群組的遷移例的圖示。
在圖27的a及b中係圖示,在第一P2P群組760已被形成的狀態下,形成第二P2P群組780時的遷移例。亦即,在圖27的a中係圖示第一P2P群組760。又,在圖27的b中係圖示第二P2P群組780。
第一P2P群組760係為,從複數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680)往1個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進行影像傳輸的P2P群組。又,第二P2P群組780係為,從複數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680)往1個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60)進行影像傳輸的P2P群組。
又,在圖27中係圖示,在構成通訊系統640的各機器之中,只設有1個進行管理各機器(訊源端機器、接收端機器)之機器管理服務的機器(機器管理服務機器)的例子。此機器管理服務機器係例如,成為系統全體中的控制裝置而發揮機能。
又,在圖27中,係將機器管理服務機器,設成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又假設,機器管理服務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以外的其他接收端機器,係對機器管理服務機器以無線或有線而做連接。又,各接 收端機器,係在啟動時的時序上,以機器管理服務機器的身份而啟動,但亦可指定是否啟動成為其他接收端機器。
又,在圖27中係圖示了,基於來自機器管理服務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的指示,而由各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680)來切換連接目的端之接收端機器的例子。
在圖27的a中,係將由資訊處理裝置650、資訊處理裝置67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所形成的第一P2P群組760,以虛線的矩形來模式性圖示。此處,假設機器管理服務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將機器管理清單850予以保持。此外,關於機器管理清單850,係參照圖28而詳細說明。
在圖27的b中,係將由資訊處理裝置660、資訊處理裝置670及資訊處理裝置680所形成的第二P2P群組780,以虛線的矩形來模式性圖示。
如圖27的a及b所示,在第一P2P群組760中,資訊處理裝置650係為P2P GO,相對於此,在第二P2P群組780中,資訊處理裝置660係為P2P GO。此外,假設第一P2P群組760及第二P2P群組780中的P2P客戶端,係沒有變更。
〔機器管理清單的保持內容例〕
圖28係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機器管理清單850的保持內容之遷移例的模式性圖示。
機器管理清單850,係為將用來管理利用無線通訊而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650的各機器所需之資訊(管理資訊)予以保持的表格。例如,在機器管理清單850中,終端識別資訊851、機器名852、通訊方式853係被建立關連而保持。
終端識別資訊851中係被儲存有,用來識別利用無線通訊而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650的各機器所需的識別資訊(固有的ID(例如實體位址))。
機器名852中係儲存,利用無線通訊而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650的各機器的相關名稱。
通訊方式853中係儲存,利用無線通訊而連接至資訊處理裝置650的各機器所實際使用的通訊方式。作為該通訊方式係儲存例如:有線無線(資訊處理裝置650、與持有各個終端識別資訊的終端之連接形態)、最大傳輸速度、頻率頻道。
此外,關於圖28所示的機器管理清單850之各內容,係亦可被包含在圖4所示的管理資訊保持部390中而管理。
〔通訊例〕
圖29係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構成通訊系統640之各裝置間的通訊處理例的程序圖。此外,在圖29中,係以與上述各通訊例不同點為中心來展示,省略共通部分之一部分。
首先,藉由複數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680),連接至1個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而形成第一P2P群組760。又,假設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將複數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680),以機器管理清單850(示於圖28的a)加以管理。又,假設從複數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680),往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進行影像傳輸(761、762)。
在此環境下,不屬於第一P2P群組760的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60),係開始服務(763)。此情況下,係身為機器管理服務機器的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係藉由機器探索處理而探索出該已經開始服務的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60)(764)。如此,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係一旦探索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60),就將機器管理清單850,登錄至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60)(767)。
具體而言,例如,開始了該服務的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60),係對身為機器管理服務機器的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發送associate指令(765)。該associate指令中係含有例如:圖28所示的機器管理清單850中所被儲存的各資訊(一部或全部)。
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係在接收到該associate指令時,將已經確認其內容之意旨的確認資訊(例如表示OK、NG的資訊),發送至接收端機器 (資訊處理裝置660)(766)。此情況下,亦可確認是否可從,能夠遠端控制身為機器管理服務機器的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或其他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的其他機器,進行連接。
如此,藉由在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及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60)間進行資訊之收授,在機器管理清單850中就會儲存有關於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60)的各資訊(767)。該儲存例示於圖28的b。
接下來,各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680),係對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所管理的機器管理清單850進行存取,取得機器管理清單850中所儲存的機器管理資訊(768、769)。此情況下,基於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之控制,各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680)係可對機器管理清單850進行存取。
接下來,各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680),係基於該已被取得之機器管理資訊,而切換成向已經開始服務之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60)的影像傳輸(770、771)。藉此,複數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680),藉由連接至新的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60),而形成第二P2P群組780。又,從複數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680),往新的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60),會進行影像傳輸(781、782)。
此處,想定由各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680),將影像傳輸之送訊目的地,切換成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的情形(回到原本的送訊目的地的情形)。此情況下,各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680),係切斷與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60)之連結,開始往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之連接。在進行如此切換時,係在其切換後,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60),係對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通知影像傳輸狀態(例如停止、切斷、再生),較為理想。
如此,各資訊處理裝置的無線通訊部,係在包含自裝置的複數資訊處理裝置所隸屬的第1群組中,利用無線通訊來收授用來使影像資訊從第1群組中所屬之接收端機器輸出所需之串流。又,如圖10及圖11所示,各資訊處理裝置的無線通訊部,係亦可於該第1群組中,經由無線通訊裝置而收授用來使影像資訊從該第1群組中所屬之接收端機器輸出所需之串流。該無線通訊裝置係為例如存取點等之無線機器。
又,各資訊處理裝置的控制部,係在新的群組(第2群組)形成時,由第1群組之群組擁有者,進行用來向第2群組之群組擁有者,通知有關於各資訊處理裝置的Capability資訊所需之控制。此情況下,第2群組擁有者,係基於有關於複數資訊處理裝置的Capability資訊,來形成第2群組。又,各資訊處理裝置的控制部,係 可基於接收端機器的使用方式或第1群組擁有者的使用方式,來進行第2群組形成所需之控制。此外,Capability資訊係例如含有:有關於所被使用之頻率的資訊、有關於所被使用之傳輸速率的資訊、有關於同作機能之有無的資訊之其中至少1者。
又,各資訊處理裝置的控制部係進行,將有關於第1群組中所屬之各資訊處理裝置的狀態資訊及有關於各資訊處理裝置的限制資訊在第1群組中所屬的資訊處理裝置間進行收授所需之控制。如此,在拓撲建構前,可以事前掌握是否可以連接等,因此可事前以訊息把應對方法通知給使用者。
又,各資訊處理裝置的控制部係可進行,基於接收端機器的顯示形態和其使用方式之至少1者,而將有關於推薦給第2群組的使用頻率、傳輸速度的資訊,從第1群組擁有者通知給第2群組擁有者所需之控制。藉此,在第2群組形成中,第可隨著1群組之頻率利用狀況、各機器之同作搭載狀況、傳輸速度狀況,來使第1群組之服務維持穩定,同時形成第2群組。
又,第1群組擁有者,係可以使得第1群組中所屬之至少1個客戶端會變成第2群組擁有者的方式,來決定第2群組擁有者及第2群組之客戶端。然後,第1群組擁有者,係可將該決定內容通知給,即將變成隸屬於第2群組的各資訊處理裝置。此情況下,第2群組擁有者,係可藉由對即將變成第2群組之客戶端的各資訊處理 裝置進行Invitation處理,以形成第2群組。藉此,在第2群組生成後,會往各P2P客戶端發送Invitatin,因此可不必讓使用者麻煩,就能自動連接。
又,第2群組的群組擁有者,係可藉由基於從即將變成第2群組之客戶端的資訊處理裝置所接收到的資訊來進行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以形成第2群組。藉此,即使影像傳輸模式是在動作中之類的狀態下,可從P2P客戶端開始存取,藉此可減輕GO的負荷。
又,第1群組擁有者,係可向新參加進第1群組的資訊處理裝置,通知第1群組擁有者所管理的機器管理資訊(例如圖4所示的各資訊),以例其設定用來參加進第1群組所需之模式。藉此,可設定能夠事前把握的機能,可削減拓撲連接之時間。
又,各資訊處理裝置的控制部,係可經由第1群組來設定第2群組擁有者及第2群組之客戶端,以進行第2群組形成所需之控制。
又,各資訊處理裝置的控制部係可進行,將第2群組之形成上所必須的Capability資訊,發送至即將變成隸屬於第2群組之各資訊處理裝置所需之控制。
又,若第1群組擁有者不具備同作機能,則第1群組擁有者,係將第1群組擁有者所管理之Capability資訊發送至第2群組擁有者,就可從第1群組切斷。
又,關於這些各控制例,係如圖27乃至圖29 所示,將第1群組中所屬的資訊處理裝置以外的資訊處理裝置設成第2群組之群組擁有者時,也可適用。
又,這些各控制例進行時,係如圖10及圖11所示,於第1群組或第2群組中所被收授的各資訊,係亦可經由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例如存取點)而收授。例如,各資訊處理裝置的控制部,係在形成第2群組時,可進行由第1群組之群組擁有者,向第2群組之群組擁有者,將有關於各資訊處理裝置的Capability資訊,經由無線通訊裝置而加以所需之控制。
又,關於第1群組中所屬之各資訊處理裝置之中,即將變成隸屬於第2群組的資訊處理裝置間的連結,係可省略用來形成群組所需之一部分的處理。例如可以省略掃描、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TCP部分設定之處理。藉此,例如,可使連接高速化而架構出多重接收端拓撲。亦即,可縮短多重接收端拓撲構築的設定時間。
此處,訊源端機器及接收端機器間之收授是被定義作為Miracast規格。例如,可以參照Wi-Fi P2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v1.1(Wi-Fi Direct)。又,例如,可以參照Wi-Fi Simple Configur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v2.0.1(WPS)。
又,在參照這些技術而將複數訊源端機器與1台接收端機器予以連接的多重訊源端拓撲中,可進行訊源端機器及接收端機器間之收授。
又,在1個P2P客戶端無法同時連接複數GO的狀況下,可以驅使同作操作,而參加進2個以上之群組。於是,有效率地進行用來形成新群組所需之控制,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多重訊源端拓撲或多重接收端拓撲中,由於機器的數量較多,因此P2P連接控制的時間會變長,所以使該時間縮短是很重要的。又,關於同作操作機能,在多重訊源端拓撲或多重接收端拓撲中,進行共通之頻率頻道之設定或傳輸同作操作頻帶之效率化,是很重要的。
於是,在本技術的第2實施形態中,即使1個P2P客戶端無法連接複數GO的狀況下,仍不需要麻煩使用者,就可使多重訊源端拓撲與多重接收端拓撲能夠共存。亦即,可使第一P2P群組與第二P2P群組共存。因此,可縮短連接時間。
又,在有2個以上之Miracast群組存在的環境下,必須要管理Miracast群組的全部機器的Capability資訊。亦即,若有複數訊源端機器連接,就必須要進行訊源端機器之數量份的Capability Negotiation或Service Discovery。然而,若每一Miracast群組地進行Capability Negotiation,則隨著群組中所屬之機器的數量之增加,連接會越來越費時。
於是,在本技術的第2實施形態中,可沿用第一Miracast群組之資訊,第二P2P群組的GO係可掌握複數P2P客戶端的共通Capablity候補或共通Service候 補。因此,可縮短連接時間。又,關於2個以上之Miracast群組,進行同作裝置資訊、頻率頻道資訊、傳輸頻帶資訊等之收授,因此可提供有效利用無線頻帶的系統。
如此,若依據本技術的實施形態,則可實現第2拓撲形成時的P2P協定或Miracast協定。藉此,可迅速進行群組形成之相關處理。
此外,在本技術的第2實施形態中係展示,在連接複數訊源端機器的拓撲中,基於身為接收端機器的群組擁有者的使用方式,來生成第二P2P群組的例子。但是,第一P2P群組為多重接收端環境時,則亦可基於身為訊源端機器的群組擁有者的使用方式,來有效利用第二P2P群組之連接。
此外,在圖10及圖11中,例示了1個GO(資訊處理裝置680)上所被連接的P2P客戶端最多是2台(資訊處理裝置650、資訊處理裝置660)的例子。但是,即使P2P客戶端為3台以上時,仍可適用本技術的第2實施形態。
又,在圖10及圖11中係圖示,在複數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50、資訊處理裝置660)、與複數訊源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70、資訊處理裝置680)之間,進行通訊時的例子。但是,即使複數接收端機器、與1個訊源端機器之間進行通訊的情況下,仍可適用本技術的第2實施形態。亦即,資訊處理裝置670存在的案 例、和資訊處理裝置670不存在的案例之任一者,均可適用本技術的第2實施形態。
又,在圖14中,雖然展示由資訊處理裝置660來架構拓撲(708)的例子,但並非限定於此。例如,想定資訊處理裝置660是可與複數訊源端機器連接的接收端機器之專用裝置的情形。此情況下,使資訊處理裝置650所管理的Capability資訊(例如圖4所示的各資訊)、和資訊處理裝置660所管理的Capability資訊能夠整合,是很重要的。於是,例如,在資訊處理裝置660的啟動時,以資訊處理裝置650所管理之Capability資訊為主資訊而動作的模式,是於資訊處理裝置660中做設定。藉此可以防止,第二P2P群組的GO從第一P2P群組的GO所收取的Capability資訊中發生不良情形。
又,如上述,接收端機器或訊源端機器之其中至少1者是具備複數無線通訊部時,仍可適用本技術之實施形態。於是,在圖30中,圖示具備複數無線通訊部的1個接收端機器、與複數訊源端機器間的通訊例。
〔通訊系統之構成例〕
圖30係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的通訊系統600的系統構成例的區塊圖。
通訊系統600係具備:資訊處理裝置610、資訊處理裝置620、資訊處理裝置630。此外,通訊系統600,係對應於圖1所示之通訊系統100。例如,資訊處 理裝置610係對應於身為接收端機器的資訊處理裝置300,資訊處理裝置620係對應於身為訊源端機器的資訊處理裝置200,資訊處理裝置630係對應於身為訊源端機器的資訊處理裝置400。因此,以下係省略關於和通訊系統100共通之部分的部分說明。
又,在圖30中,如圖5所示,說明主影像之顯示面積大於副影像時候的例子。此情況下,由於主影像的解析度大於副影像,因此關於主影像係進行高品質影像傳輸,關於副影像係進行標準畫質影像傳輸,較為理想。
又,在圖30中係展示,可將2.4GHz、5GHz、60GHz之3種類之頻率頻道之中的複數頻率頻道同時加以利用的可並行操作之資訊處理裝置的使用例。此同作操作中,於同一頻率頻道、或複數(2個以上)之不同頻率頻道中,複數機器之間可一面切換一面進行連接處理。又,於同一頻率頻道、或不同的複數頻率頻道中,亦可具備複數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層,而可同時連接。
例如,為了將主影像做高品質影像傳輸,必須要選擇可進行高速資料傳輸速率的通訊方式。於是,在圖30中係展示,使用符合以60GHz為代表之IEEE802.11ad規格的無線通訊部(例如圖30所示之無線通訊部611、612)的例子。另一方面,在將副影像進行標準畫質影像傳輸時,係使用2.4GHz或5GHz之無線通訊部(例如圖30所示之無線通訊部613)。
此處,使用於主影像的IEEE802.11ad,係由於最大可進行數Gbps之高速傳輸,因此解析度係不限於HD甚至可進行4K(4K解析度)傳輸,適合高品質影像傳輸。然而,如上述,由於IEEE802.11ad係採用使天線具有指向性而增長距離的技術,因此也想定因為人所致之遮斷等,導致無法確保連結的這類環境。於是,本技術之第2實施形態中係展示,在這類環境下,適切設定多重收訊分集的例(適切對應於拓撲變化之例子)。
具體而言,假設資訊處理裝置610係具備3個無線通訊部611乃至613。如上述,無線通訊部611、612,係為符合以60GHz為代表之IEEE802.11ad規格的無線通訊部。又,假設無線通訊部613係為2.4GHz或5GHz之無線通訊部。此外,在本技術的實施形態中,雖然展示使用複數頻率頻帶的例子,但本技術係不限定於此。又,此處雖然例示無線通訊部是分成2.4GHz或5GHz、和60GHz的例子,但無線通訊部係亦可不必如此區分,又,亦可分時地僅使用其中1個頻率帶域。
如此,在圖30中,係將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10)之無線介面(60GHz之無線通訊部611、612)具備2個。亦即,接收端機器(資訊處理裝置610)係具備,用來進行利用多重收訊分集之收訊所需之複數收訊部(60GHz之無線通訊部611、612)。然後,利用多重收訊分集時,係使用該複數收訊部(60GHz之無線通訊部611、612)。藉此,例如,資訊處理裝置620 及無線通訊部611間(實線622所示)中有障礙物侵入,導致發生連結切斷的這類情況下,仍可使連結迴避至資訊處理裝置620及無線通訊部612間(實線621所示)。亦即,可使資訊處理裝置610及資訊處理裝置620間之影像傳輸不會中斷。
如此,從資訊處理裝置620往資訊處理裝置610進行利用多重收訊分集之送訊時,資訊處理裝置620係將要發送給無線通訊部611的影像資料相同之影像資料予以複製然後向無線通訊部612進行封包送訊。
又,資訊處理裝置610,係可將藉由無線通訊部611所接收之影像資料中所遺失的封包,從無線通訊部612所接收到的影像資料進行補插。藉由進行如此補插,就可使其極度近似於資訊處理裝置620所發送之影像資料。又,資訊處理裝置610,係基於該實施過捕插處理之影像資料而生成主影像,顯示於顯示部。
又,資訊處理裝置630,係可和無線通訊部613連接,將影像資料發送至無線通訊部613。此情況下,資訊處理裝置610,係基於無線通訊部613所接收到之影像資料,來生成副影像並顯示於顯示部。
如此,例如,當資訊處理裝置620向資訊處理裝置610將主影像進行高品質影像傳輸時,可將資訊處理裝置610及資訊處理裝置620間之連接設成1對2(實線621、622所示)。又,例如,當資訊處理裝置630向資訊處理裝置610將副影像進行標準畫質影像傳輸時,可 將資訊處理裝置610及資訊處理裝置630間之連接設成1對1(虛線631所示)。又,例如,當資訊處理裝置620向資訊處理裝置610將副影像進行標準畫質影像傳輸時,可將資訊處理裝置610及資訊處理裝置620間之連接設成1對1(虛線623所示)。
又,亦可訊源端機器及接收端機器之其中至少1者是具備有NFC之標籤機能或Reader/Writer機能。此情況下,係藉由利用到NFC的觸碰動作,就可使機器參加進既存之群組。又,藉由利用到NFC的觸碰動作,就可決定新群組的群組擁有者。例如,碰觸到既存群組之群組擁有者(或接收端機器)的機器,係可決定成為新群組之群組擁有者。如此,在進行利用到NFC的觸碰動作時,係可藉由該觸碰所致之無線通訊,來沿用上述各資訊。
此外,資訊處理裝置650或資訊處理裝置660的使用方式,係不限定於上述。例如,下達操作資訊處理裝置650或資訊處理裝置660之顯示狀態而以多重顯示器加以顯示所需之指示,也可當作資訊處理裝置650或資訊處理裝置660的使用方式來掌握。又,例如,操作資訊處理裝置650或資訊處理裝置660之顯示狀態而將各裝置之顯示狀態變更成像是延伸螢幕,也是可以當作資訊處理裝置650或資訊處理裝置660的使用方式來掌握。又,例如,透過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來對資訊處理裝置650或資訊處理裝置660進行用變更GO所需之操作,也可當作資訊 處理裝置650或資訊處理裝置660的使用方式來掌握。此外,其他資訊處理裝置係亦可為例如:利用有線通訊或無線通訊,而可與資訊處理裝置650或資訊處理裝置660連接並可操作它們的資訊處理裝置(例如遙控器、平板終端、智慧型手機)。
如此,各資訊處理裝置的控制部,係可基於有關於其他資訊處理裝置的Capability資訊、和資訊處理裝置的使用方式,來進行有關於其他資訊處理裝置的串流之多重收訊設定所需之控制。
又,在本技術的實施形態中,係可隨著連接形態,針對需要高品質影像傳輸的連結,為了提高堅固耐性而可是切地設定或切換多重收訊分集。如此,藉由控制該設定或該切換,就可穩定接收高品質映像。
又,若依據本技術的實施形態,則在以來自複數訊源端機器之串流為基礎而進行輸出的接收端機器中,藉由進行串流的解析度調整或送訊停止、頻率頻道之變更等,就可消除不必要的消費電力。藉此,可實現適合行動機器的通訊。又,可提升頻率頻道的頻帶利用效率,實現高強固性的通訊。
亦即,例如,對複數訊源端機器總結成1個的監視器(例如80吋這類大畫面之監視器、或把小監視器複數集合而成的監視器)做連接時,可隨著各拓撲來進行適切的設定。
此外,針對具備無線通訊機能的其他裝置, 也可適用本技術的實施形態。例如,針對具備無線通訊機能的攝像裝置(例如數位靜態相機、數位視訊攝影機(例如攝影機一體型錄影機))也可適用本技術的實施形態。又,例如,針對具備無線通訊機能的顯示裝置(例如電視機、投影機、個人電腦)或攜帶型的資訊處理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終端)也可適用本技術的實施形態。
<3. 應用例>
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可應用於各種產品。例如,資訊處理裝置200、300、400、610、620、630、650、660、670、68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智慧型手機、平板PC(Personal Computer)、筆記型PC、攜帶型遊戲終端或是數位相機等之行動終端、電視受像機、印表機、數位掃描器或是網路儲存裝置等之固定端子、或行車導航裝置等之車載終端。又,資訊處理裝置200、300、400、610、620、630、650、660、670、68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智慧型計測器、自動販賣機、遠端監視裝置或POS(Point Of Sale)終端等之進行M2M(Machine To Machine)通訊的終端(亦稱(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終端)。甚至,資訊處理裝置200、300、400、610、620、630、650、660、670、680係亦可為被搭載於這些終端的無線通訊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
〔3-1. 第1應用例〕
圖31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智慧型手機9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智慧型手機900係具備: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3、天線開關914、天線915、匯流排917、電池918及輔助控制器919。
處理器901係可為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SoC(System on Chip),控制智慧型手機900的應用層及其他層之機能。記憶體902係包含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及ROM(Read Only Memory),記憶著被處理器90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儲存體903係可含有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外部連接介面904係亦可為,用來將記憶卡或USB(Universal Serial Bus)裝置等外接裝置連接至智慧型手機900所需的介面。
相機906係具有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攝像元件,生成攝像影像。感測器907係可含有,例如:測位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加速度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麥克風908係將輸入至智慧型手機900的聲音,轉換成聲音訊號。輸入裝置90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1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 觸控感測器、鍵墊、鍵盤、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10係具有液晶顯示器(LCD)或有激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將智慧型手機900的輸出影像予以顯示。揚聲器911係將從智慧型手機900所輸出之聲音訊號,轉換成聲音。
無線通訊介面913係支援IEEE802.11a、11b、11g、11n、11ac及11ad等無線LAN標準之其中1者以上,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13,係在基礎建設模式下,可與其他裝置透過無線LAN存取點而通訊。又,無線通訊介面913係在隨意模式或Wi-Fi Direct等之直接通訊模式下,可和其他裝置直接通訊。此外,在Wi-Fi Direct中,係與隨意模式不同,是由2個終端之其中一方運作成為存取點,但通訊是在這些終端間被直接進行。無線通訊介面913,典型而言,係可含有基頻處理器、RF(Radio Frequency)電路及功率放大器等。無線通訊介面913係可為,記憶通訊控制程式的記憶體、執行該當程式的處理器及關連電路所集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13,係除了無線LAN方式以外,亦還可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近接無線通訊方式或蜂巢網通訊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天線開關914,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13中所含之複數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15的連接。天線915,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接收及發送無線通訊介面913之無線訊 號。又,可具有用來連接IEEE802.16、3GPP規格(例如W-CDMA、GSM、WiMAX、WiMAX2、LTE、LTE-A)等之公衆線路所需之無線通訊介面之機能,而可與公衆線路通訊。
此外,不限定於圖31之例子,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具備複數天線(例如無線LAN用之天線及近接無線通訊方式用之天線、公眾線路通訊用天線等)。此情況下,天線開關914係可從智慧型手機900之構成中省略。
匯流排917,係將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3及輔助控制器919,彼此連接。電池91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31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輔助控制器919,係例如於睡眠模式下,令智慧型手機900的必要之最低限度的機能進行動作。
於圖31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使用圖2所說明的控制部240、使用圖3所說明的控制部37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3中。又,這些機能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01或輔助控制器919中。
此外,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藉由處理器901在應用程式層級執行存取點機能,而運作成為無線存取點(軟體AP)。又,無線通訊介面913係亦可具有無線存 取點機能。
〔3-2. 第2應用例〕
圖32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行車導航裝置920係具備:處理器921、記憶體922、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模組924、感測器925、資料介面926、內容播放器927、記憶媒體介面928、輸入裝置929、顯示裝置930、揚聲器931、無線通訊介面933、天線開關934、天線935及電池938。
處理器92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控制行車導航裝置920的導航機能及其他機能。記憶體9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2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
GPS模組924係使用接收自GPS衛星的GPS訊號,來測定行車導航裝置920的位置(例如緯度、經度及高度)。感測器925係可含有,例如: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氣壓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資料介面926,係例如透過未圖示之端子而連接至車載網路941,取得車速資料等車輛側所生成之資料。
內容播放器927,係將被插入至記憶媒體介面928的記憶媒體(例如CD或DVD)中所記憶的內容,予以再生。輸入裝置92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3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 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30係具有LCD或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顯示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影像。揚聲器931係將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聲音,予以輸出。
無線通訊介面933係支援IEEE802.11a、11b、11g、11n、11ac及11ad等無線LAN標準之其中1者以上,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33,係在基礎建設模式下,可與其他裝置透過無線LAN存取點而通訊。又,無線通訊介面933係在隨意模式或Wi-Fi Direct等之直接通訊模式下,可和其他裝置直接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33,典型而言,係可含有基頻處理器、RF電路及功率放大器等。無線通訊介面933係可為,記憶通訊控制程式的記憶體、執行該當程式的處理器及關連電路所集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33,係除了無線LAN方式以外,亦還可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近接無線通訊方式或蜂巢網通訊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天線開關934,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所含之複數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35的連接。天線935,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接收及發送無線通訊介面933之無線訊號。
此外,不限定於圖32之例子,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具備複數天線。此種情況下,天線開關934係可從行車導航裝置920的構成中省略。
電池93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32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各區塊,供給 電力。又,電池938係積存著從車輛側供給的電力。
於圖32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使用圖2所說明的控制部240、使用圖3所說明的控制部37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中。又,這些機能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21中。
又,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被實現成含有上述行車導航裝置920的1個以上之區塊、和車載網路941、車輛側模組942的車載系統(或車輛)940。車輛側模組942,係生成車速、引擎轉速或故障資訊等之車輛側資料,將所生成之資料,輸出至車載網路941。
此外,上述的實施形態係例示用以將本技術予以實現化所需之一例,實施形態中的事項、和申請專利範圍中的發明特定事項,係分別具有對應關係。同樣地,申請專利範圍中的發明特定事項、和標示和其同一名稱的本技術的實施形態中的事項,係分別具有對應關係。但是,本技術係不限定於實施形態,在不脫離其宗旨的範圍內,可對實施形態施加各種變形而加以實現。
又,上述的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處理程序,係可視為具有這些一連串程序的方法,又,亦可視為,用來使電腦執行這些一連串程序所需的程式乃至於記憶該程式的記錄媒體。作為該記錄媒體,係可使用例如CD(Compact Disc)、MD(MiniDisc)、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記憶卡、藍光碟片(Blu-ray(註冊商標)Disc)等。
此外,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效果僅為例示並非限定,又,亦可還有其他的效果。
此外,本技術係亦可視為如下之構成。
(1)一種資訊處理裝置,係具備:無線通訊部,係於包含自裝置之一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所隸屬的第1群組中,利用無線通訊來收授用來使影像資訊被從前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第1資訊處理裝置輸出所需之串流;和控制部,係在前記第1群組以外的新的群組也就是第2群組形成時,與前記第2群組中所屬之第2資訊處理裝置之間,進行用來交換有關於前記一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的Capability資訊所需之控制。
(2)如前記(1)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與前記第2資訊處理裝置之間,進行含有可利用之頻率頻道或資料傳輸頻帶之資訊的Request及Response之交換處理。
(3)如前記(2)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在前記第2群組形成之際,早於前記Request及Response之交換處理,將含有所定之頻帶資訊的群組變更要求,發送至前記第2資訊處理裝置。
(4) 如前記(2)或(3)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Request及Response之交換處理,是藉由Provision Discovery而實現。
(5)如前記(1)至(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第2資訊處理裝置,係基於有關於前記一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的Capability資訊,來形成前記第2群組。
(6)如前記(1)至(5)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的使用方式,而進行用來形成前記第2群組所需之控制。
(7)如前記(1)至(6)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將前記第2群組之角色決定之際所被使用之資訊且為表示前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各資訊處理裝置之角色的狀態資訊及有關於前記各資訊處理裝置之限制的限制資訊,在前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資訊處理裝置間予以收授所需之控制。
(8)如前記(1)至(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的顯示形態與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的使用方式之其中至少1者,而進行用來將有關於推薦給前記第2群組之使用頻 率及傳輸速度的資訊,通知給前記第2資訊處理裝置所需之控制。
(9)如前記(1)至(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管理,前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各資訊處理裝置的機器管理資訊。
(10)如前記(1)至(9)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以使得前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至少1個客戶端會變成前記第2資訊處理裝置的方式,來決定前記第2群組之群組擁有者及前記第2群組之客戶端,並將該當決定內容,通知給即將變成隸屬於前記第2群組中的各資訊處理裝置。
(11)如前記(10)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第2群組的群組擁有者,係藉由對即將變成前記第2群組之客戶端的各資訊處理裝置進行Invitation處理,以形成前記第2群組。
(12)如前記(10)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第2群組之群組擁有者,係藉由基於從即將變成前記第2群組之客戶端的資訊處理裝置所接收到的資訊來進行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以形成前記第2群組。
(13) 如前記(1)至(12)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向新參加進前記第1群組的資訊處理裝置通知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所管理的機器管理資訊,以令其設定用來參加進前記第1群組所需之模式。
(14)如前記(1)至(1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藉由經由前記第1群組來設定前記第2群組之群組擁有者及前記第2群組之客戶端,以進行用來形成前記第2群組所需之控制。
(15)如前記(1)至(1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用來將前記第2群組之形成時所必須的Capability資訊,發送至即將變成隸屬於前記第2群組之各資訊處理裝置所需之控制。
(16)如前記(1)至(15)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若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不具備同作機能,則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將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所管理的Capability資訊發送至前記第2資訊處理裝置並從前記第1群組切斷。
(17)如前記(1)至(16)之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Capability資訊係含有:有關於所被使用 之頻率的資訊、有關於所被使用之傳輸速率的資訊、有關於同作機能之有無的資訊之其中至少1者。
(18)一種資訊處理方法,係具備:通訊程序,係於一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所隸屬的第1群組中,利用無線通訊來收授用來使影像資訊被從前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第1資訊處理裝置輸出所需之串流;和控制程序,係在前記第1群組以外的新的群組也就是第2群組形成時,與前記第2群組中所屬之第2資訊處理裝置之間,進行用來交換有關於前記一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的Capability資訊所需之控制。
(19)一種程式,其特徵為,係令電腦執行:通訊程序,係於一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所隸屬的第1群組中,利用無線通訊來收授用來使影像資訊被從前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第1資訊處理裝置輸出所需之串流;和控制程序,係在前記第1群組以外的新的群組也就是第2群組形成時,與前記第2群組中所屬之第2資訊處理裝置之間,進行用來交換有關於前記一個以上之資訊處理裝置的Capability資訊所需之控制。
650‧‧‧資訊處理裝置
660‧‧‧資訊處理裝置
680‧‧‧資訊處理裝置
700‧‧‧第一P2P群組
701‧‧‧第二P2P群組
702~707‧‧‧步驟

Claims (19)

  1. 一種資訊處理裝置,係具備:無線通訊部,係於包含自裝置之一個以上的資訊處理裝置所隸屬的第1群組中,利用無線通訊來收授用來使影像資訊被從前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第1資訊處理裝置輸出所需之串流;和控制部,係在前記第1群組以外的新的群組也就是第2群組形成時,與前記第2群組中所屬之第2資訊處理裝置之間,進行用來交換有關於前記一個以上的資訊處理裝置的Capability資訊所需之控制。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與前記第2資訊處理裝置之間,進行含有可利用之頻率頻道或資料傳輸頻帶之資訊的Request及Response之交換處理。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的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在前記第2群組形成之際,早於前記Request及Response之交換處理,將含有所定之頻帶資訊的群組變更要求,發送至前記第2資訊處理裝置。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的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控制,以使得前記Request及Response之交換處理,是藉由Provision Discovery而實現。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第2資訊處理裝置,係基於有關於前記一個以上的資訊處理裝置的Capability資訊,來形成前記第2群組。
  6.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的使用方式,而進行用來形成前記第2群組所需之控制。
  7.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將前記第2群組之角色決定之際所被使用之資訊且為表示前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各資訊處理裝置之角色的狀態資訊及有關於前記各資訊處理裝置之限制的限制資訊,在前記第1群組中所屬的資訊處理裝置間予以收授所需之控制。
  8.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基於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的顯示形態與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的使用方式之其中至少1者,而進行用來將有關於推薦給前記第2群組之使用頻率及傳輸速度的資訊,通知給前記第2資訊處理裝置所需之控制。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管理,前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各資訊處理裝置的機器管理資訊。
  10.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以使得前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至少1個客戶端會變成前記第2資訊處理裝置的方式,來決定前記第2群組之群組擁有者及前記第2群組之客戶端,並將該當決定內容,通知給即將變成隸屬於前記第2群組中的各資訊處理裝置。
  11. 如請求項10所記載的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 記第2群組的群組擁有者,係藉由對即將變成前記第2群組之客戶端的各資訊處理裝置進行Invitation處理,以形成前記第2群組。
  12. 如請求項10所記載的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第2群組之群組擁有者,係藉由基於從即將變成前記第2群組之客戶端的資訊處理裝置所接收到的資訊來進行Provision Discovery處理,以形成前記第2群組。
  13.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向新參加進前記第1群組的資訊處理裝置通知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所管理的機器管理資訊,以令其設定用來參加進前記第1群組所需之模式。
  14.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藉由經由前記第1群組來設定前記第2群組之群組擁有者及前記第2群組之客戶端,以進行用來形成前記第2群組所需之控制。
  15.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進行:用來將前記第2群組之形成時所必須的Capability資訊,發送至即將變成隸屬於前記第2群組之各資訊處理裝置所需之控制。
  16.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資訊處理裝置,其中,若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不具備同作機能,則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係將前記第1資訊處理裝置所管理的Capability資訊發送至前記第2資訊處理裝置並從前記第1群組切斷。
  17.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記Capability資訊係含有:有關於所被使用之頻率的資訊、有關於所被使用之傳輸速率的資訊、有關於同作機能之有無的資訊之其中至少1者。
  18. 一種資訊處理方法,係具備:通訊程序,係於一個以上的資訊處理裝置所隸屬的第1群組中,利用無線通訊來收授用來使影像資訊被從前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第1資訊處理裝置輸出所需之串流;和控制程序,係在前記第1群組以外的新的群組也就是第2群組形成時,與前記第2群組中所屬之第2資訊處理裝置之間,進行用來交換有關於前記一個以上的資訊處理裝置的Capability資訊所需之控制。
  19. 一種程式,其特徵為,係令電腦執行:通訊程序,係於一個以上的資訊處理裝置所隸屬的第1群組中,利用無線通訊來收授用來使影像資訊被從前記第1群組中所屬之第1資訊處理裝置輸出所需之串流;和控制程序,係在前記第1群組以外的新的群組也就是第2群組形成時,與前記第2群組中所屬之第2資訊處理裝置之間,進行用來交換有關於前記一個以上的資訊處理裝置的Capability資訊所需之控制。
TW104138519A 2014-11-28 2015-11-20 資訊處理裝置、資訊處理方法及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TWI6841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0842 2014-11-28
JP2014240842 2014-11-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3156A true TW201633156A (zh) 2016-09-16
TWI684101B TWI684101B (zh) 2020-02-01

Family

ID=56074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8519A TWI684101B (zh) 2014-11-28 2015-11-20 資訊處理裝置、資訊處理方法及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10499200B2 (zh)
EP (1) EP3226590B1 (zh)
JP (1) JP6620759B2 (zh)
CN (1) CN107079269B (zh)
ES (1) ES2799504T3 (zh)
MX (1) MX2017006578A (zh)
RU (1) RU2696598C2 (zh)
SG (1) SG11201703774YA (zh)
TW (1) TWI684101B (zh)
WO (1) WO2016084649A1 (zh)
ZA (1) ZA20170155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1853B (zh) * 2017-08-08 2018-08-01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影音控制裝置及其方法
TWI734329B (zh) * 2019-12-31 2021-07-21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及利用外部輸入信號的按鍵巨集之觸發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49259B2 (en) * 2016-09-23 2019-07-09 Apple Inc. Broadcasting a device stat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KR102599479B1 (ko) * 2016-11-02 2023-11-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근거리통신 연결을 위한 전자장치, 시스템 및 방법
JP6977419B2 (ja) * 2017-09-12 2021-12-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プログラ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20210123927A (ko) * 2020-04-06 2021-10-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디바이스
CN112153457A (zh) * 2020-09-10 2020-12-29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投屏连接方法、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92076A1 (en) * 2007-10-04 2009-04-0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reduce system overhead
CN101742418B (zh) * 2008-11-08 2013-09-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组呼短数据能力通知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2792720B (zh) * 2010-01-13 2016-04-0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蜂窝网络中的方法和装置
JP2012129651A (ja) * 2010-12-13 2012-07-05 Canon Inc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40091987A1 (en) * 2011-06-15 2014-04-03 Byungjoo Lee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US9392630B2 (en) 2011-09-09 2016-07-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wireless fidelity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and device therefor
BR112014024801B8 (pt) * 2012-04-10 2022-10-04 Sony Corp Dispositivo de comunicação, sistema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 método para controle de comunicação, e, meio de armazenamento em memória
KR20140010343A (ko) 2012-07-16 2014-01-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토폴리지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GB2505900B (en) * 2012-09-13 2015-03-04 Broadcom Corp Methods,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operat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JP5978901B2 (ja) * 2012-10-09 2016-08-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9160835B1 (en) * 2012-11-02 2015-10-13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between devices using quick response images
US9591508B2 (en) 2012-12-20 2017-03-07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between different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groups
WO2014113011A1 (en) * 2013-01-18 2014-07-24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Dynamic group provisioning
US9538568B2 (en) * 2013-03-12 2017-01-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er to peer group formation in direct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10334416B2 (en) * 2013-03-15 2019-06-25 Alcatel Lucent Control of group triggers for MTC services
JP2014192547A (ja) * 2013-03-26 2014-10-06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281859B2 (ja) * 2013-04-26 2018-02-21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無線通信方法
CN103823455A (zh) * 2014-03-14 2014-05-28 西安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设备故障调度模型的车间调度仿真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1853B (zh) * 2017-08-08 2018-08-01 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影音控制裝置及其方法
TWI734329B (zh) * 2019-12-31 2021-07-21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及利用外部輸入信號的按鍵巨集之觸發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ZA201701550B (en) 2017-11-29
JPWO2016084649A1 (ja) 2017-09-07
MX2017006578A (es) 2017-09-29
CN107079269B (zh) 2021-01-01
EP3226590A1 (en) 2017-10-04
EP3226590A4 (en) 2018-07-04
RU2017117313A (ru) 2018-11-19
TWI684101B (zh) 2020-02-01
JP6620759B2 (ja) 2019-12-18
US20170332210A1 (en) 2017-11-16
US10499200B2 (en) 2019-12-03
RU2017117313A3 (zh) 2019-05-28
ES2799504T3 (es) 2020-12-18
WO2016084649A1 (ja) 2016-06-02
CN107079269A (zh) 2017-08-18
SG11201703774YA (en) 2017-06-29
EP3226590B1 (en) 2020-05-20
RU2696598C2 (ru) 2019-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72080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JP6897566B2 (ja) 装置及び方法
TWI684101B (zh) 資訊處理裝置、資訊處理方法及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JP6729372B2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JP6750608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15151962A1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US10805672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TWI637644B (zh)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JP7037358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123594B2 (ja)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