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26834A - 鄰近要求驗證方法、使用此方法的使用者設備、身份要求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網路實體 - Google Patents

鄰近要求驗證方法、使用此方法的使用者設備、身份要求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網路實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26834A
TW201626834A TW104129873A TW104129873A TW201626834A TW 201626834 A TW201626834 A TW 201626834A TW 104129873 A TW104129873 A TW 104129873A TW 104129873 A TW104129873 A TW 104129873A TW 201626834 A TW201626834 A TW 20162683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ponse
verification
message
proximity
proximity reques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98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77196B (zh
Inventor
蔡偉傑
Original Assignee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26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68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71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719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8Access secu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提出一種鄰近要求驗證方法、使用此方法的使用者設備、身份要求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網路實體。在一個實施例中,使用者設備可使用收發器模組接收裝置間探索的鄰近要求驗證訊息,而此鄰近要求驗證訊息包括探索者的網路層使用者識別碼及驗證回應指示。使用者設備接著可依據驗證操作來使用收發器模組傳送回應於鄰近要求驗證訊息的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接收到驗證操作,且依據驗證回應指示來使用收發器模組傳送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未接收到驗證操作。

Description

鄰近要求驗證方法、使用此方法的使用者設備、身份要求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網路實體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鄰近要求驗證(proximity request validating)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鄰近要求驗證方法、使用此方法的使用者設備、身份要求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網路實體。
在經常被稱作為鄰近基礎服務(Proximity-based Services;ProSe)通訊的裝置間(Device-to-Device;D2D)通訊領域中,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基本上可直接探索其他使用者設備,且透過或未透過核心網路(例如,演進封包核心(Evolved Packet Core;EPC)的協助,而接著與其他使用者設備進行裝置間通訊。在3GPP TS 23.303中提及,在鄰近探索程序中,為了探索其他啟用ProSe(ProSe-enabled)的使用者設備,啟用ProSe的探索者(discoverer)可傳送鄰近要求。而在3GPP TS 24.334中提及,當鄰近探索程序發生在EPC層級時,鄰近探索程序會涉及到鄰近要求驗證程序,若目標使用者設備的設定檔(profile)指示鄰近要求需要受到明確地驗證,則在EPC網路中執行此驗證程序的網路實體(例如,ProSe功能)會要求目標使用者設備來確認鄰近要求的許可(permission)。ProSe功能是用於要求ProSe的網路相關行為的邏輯功能。ProSe功能對ProSe的特性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鄰近探索程序會涉及不同類型的識別碼(identifier;ID)。網路層級使用者設備ID(例如,演進封包核心鄰近基礎服務使用者識別碼(EPC ProSe user ID;EPUID))是用於演進封包核心層級ProSe探索及無線區域網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直接通訊的識別碼,以獨特第辨識註冊至ProSe的使用者設備。此ID有時可藉由EPC網路中的ProSe功能來重新指派。而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Application Layer User ID;ALUID)是用於辨識在特定應用程式中的使用者。
圖1說明EPC層級探索程序的示例性信令流程(與3GPP TS 23.303一致)。在步驟S110及S120中,為了取得ProSe服務,使用者設備A及使用者設備B會分別與屬於其各自本地共用陸地移動網絡(home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s;Home PLMNs)的ProSe功能A及ProSe功能B來執行用於裝置間通訊的使用者設備註冊。在步驟S130及S140中,為了查核ProSe功能(例如,ProSe功能A及ProSe功能B)的要求應用程式的授權且要求應用(APP)伺服器來利用EPUID註冊使用者設備的ALUID,使用者設備A及使用者設備B會分別與屬於其各自本地共用陸地移動網絡(home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s;Home PLMNs)的ProSe功能A及ProSe功能B來執行用於ProSe的應用註冊。在步驟S150中,使用者設備A會發送用於使用者設備B的鄰近要求(或者指示鄰近要求的有效期間的窗(windows)值)。例如,可能讓使用者設備A注意到鄰近於使用者設備B。而回應於鄰近要求,ProSe功能A會要求使用者設備A及使用者設備B的位置更新。位置更新可能是週期型、基於觸發事件或是兩者。為了要求使用者設備A的位置更新,ProSe功能A會聯繫安全用戶平面位置平臺(Secured User Plane Location Platform;SLP)A。同樣地,為了要求使用者設備B的位置更新,ProSe功能A會聯繫ProSe功能B,以自SLP B要求使用者設備B的位置更新。
在步驟S160及S170中,使用者設備A及使用者設備B會間歇性地(intermittently)向其各自的ProSe功能回報。ProSe功能B可基於ProSe功能A所設定的條件來轉送使用者設備B的位置更新至ProSe功能A。而每當ProSe功能A接收到使用者設備A及/或使用者設備B的位置更新時,ProSe功能A會針對使用者設備A及使用者設備B的位置來執行鄰近分析。在步驟S180中,當ProSe功能A偵測到使用者設備A及使用者設備B在鄰近時,ProSe功能A會將使用者設備B在鄰近的資訊告知於使用者設備A,且可選擇性地為使用者設備A提供用於WLAN直接探索及與使用者設備B通訊的協助資訊。同樣地,ProSe功能A會告知ProSe功能B,轉而將使用者設備A被偵測在鄰近的資訊告知於使用者設備B。ProSe功能B亦可選擇性地為使用者設備B提供用於WLAN直接探索及與使用者設備A通訊的協助資訊。
圖2是EPC層級鄰近要求程序的示例性流程圖。在步驟S210中,使用者設備A發送鄰近要求訊息至ProSe功能A。回應於接收到鄰近要求訊息,在步驟S220中,ProSe功能A會與APP伺服器執行鄰近映射要求(Proximity map request)程序。鄰近映射要求程序是用於要求用於在使用者設備A應注意到鄰近於使用者設備B的使用者設備B的EPUID,以及用於使用者設備B的ProSe功能識別碼(PFID)。在步驟S230中,ProSe功能A將具有使用者設備B的EPUID的鄰近要求訊息傳送至ProSe功能B,基於步驟S230所接收到的EPUID_B,ProSe功能B取得使用者設備B的紀錄。在步驟S250中,依據使用者設備B的設定檔,將會執行鄰近要求驗證程序,使用者設備B可被要求確認用於鄰近要求的許可。在步驟S260中,ProSe功能B自SLP B要求使用者設備B的位置回報且對ProSe功能A告知鄰近要求的確認,並提供使用者設備B的當前位置(若已得知)。在步驟S280中,ProSe功能A自SLP A要求使用者設備A的位置回報。若使用者設備A的當前位置是可用的且若使用者設備B的位置是包含在步驟S260中,則若ProSe功能A決定使用者設備未必在要求的時間窗值中進入至鄰近,其可決定取消鄰近要求程序。否則,ProSe功能A會對使用者設備A告知鄰近要求的確認(步驟S290)。鄰近要求程序的範例可參照3GPP TS 23.303及TS 24.334,且其詳細說明將於稍後敘述。
然而,在前述EPC層級ProSe探索程序及鄰近要求程序中,可能存在兩種問題。第一種問題是目標使用者設備(例如,圖1及圖2中的使用者設備B)可能會不知道何者進行鄰近要求。例如,假設圖2中的使用者設備A執行社群網路應用程式,使用者設備A已經接收到用於與朋友(例如,圖2中的使用者設備B)聊天的操作。回應於接收到此操作,使用者設備A會傳送鄰近要求至ProSe功能A。接著,ProSe功能A會要求使用者設備B驗證此鄰近要求。然而,使用者設備B會接收到用於接收或拒絕聊天的聊天要求通知,但無法得知使用者設備A的身份。
第二種問題是,由於目標使用者設備未回應於鄰近要求(例如,藉由指定用於鄰近要求接入(incoming)的許可或回絕),因此鄰近要求驗證程序可能會受阻。假設目標使用者設備的使用者正忙碌或未注意到要求接入,則鄰近要求驗證程序可能無法繼續進行。
藉此,本揭露提供一種鄰近要求驗證方法、使用此方法的使用者設備、身份要求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網路實體。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本揭露提出一種藉由使用者設備使用的鄰近要求驗證方法。此方法包括但不限於下列步驟。接收裝置間探索的鄰近要求驗證訊息,而此鄰近要求驗證訊息包括探索者的網路層使用者識別碼及驗證回應指示。依據驗證操作來傳送回應於鄰近要求驗證訊息的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接收到驗證操作。依據驗證回應指示來傳送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未接收到驗證操作。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本揭露提供一種使用者設備,其包括但不限於收發器模組及耦接於收發器模組的處理模組。收發器模組用以傳送及接收無線資料。處理模組經配置用以至少執行但不限於使用收發器模組接收裝置間探索的鄰近要求驗證訊息,而此鄰近要求驗證訊息包括探索者的網路層使用者識別碼及驗證回應指示;依據驗證操作來使用收發器模組傳送回應於鄰近要求驗證訊息的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接收到驗證操作;依據驗證回應指示來使用收發器模組傳送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未接收到驗證操作。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本揭露提供一種藉由網路實體使用的身份要求方法。此方法包括但不限於下列步驟。傳送包括探索者的網路層級使用者識別碼的身份要求訊息。接收包括探索者的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的身分回應訊息,而此探索者的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是對應於探索者的網路層級使用者識別碼。傳送包括探索者的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的裝置間探索的鄰近要求驗證訊息,以回應於接收到身分回應訊息,接收回應於鄰近要求驗證訊息的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本揭露提供一種網路實體,其包括但不限於收發器模組及耦接於收發器模組的處理模組。收發器模組用以傳送及接收資料。處理模組經配置用以至少執行但不限於使用收發器模組傳送包括探索者的網路層級使用者識別碼的身份要求訊息;使用收發器模組接收包括探索者的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的身分回應訊息,而此探索者的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是對應於探索者的網路層級使用者識別碼;使用收發器模組傳送包括探索者的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的裝置間探索的鄰近要求驗證訊息,以回應於接收到身分回應訊息;使用收發器模組接收回應於鄰近要求驗證訊息的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
為了使本揭露的上述特徵和優點可理解,下文詳細描述伴隨有圖式的示範性實施例。應理解,以上一般描述和以下詳細描述都是示範性的,且希望進一步解釋如所主張的本揭露。
然而,應理解,此概述可能不含有本揭露的所有方面和實施例,且因此並不意味以任何方式為限制性的。而且,本揭露將包含對於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明顯的改進和修改。
現將詳細參考本揭露的示範性實施例,其實例在附圖中得以說明。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號在圖式及描述中用來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
為了改進ProSe功能(例如,圖1及圖2中的ProSe功能A及ProSe功能B)的隱私及系統的效能,在本揭露一示例性實施例中,網路實體(例如,ProSe功能)會對被探索者(例如,圖1及圖2中的使用者設備B)提供探索者使用者設備(圖1及圖2中的使用者設備A)的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Application Layer User ID;ALUID),而此探索者使用者設備的ALUID是表示何者進行鄰近要求。此外,ProSe功能亦會提供驗證回應指示(例如,指示如何回應鄰近要求驗證訊息的通知類型),以回應於未接收到藉由探索者使用者設備的使用者執行的驗證操作。藉此,探索者使用者設備可得知何者進行裝置間探索,且鄰近要求程序會繼續進行而不受阻擾。以下提出符合本發明的精神的多個實施例,應用本實施例者可依其需求而對這些實施例進行適度調整,而不僅限於下述描述中的內容。
圖3是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說明通訊系統的示意圖。請參照圖3,通訊系統300可包括但不僅限於使用者設備310及320、基地台(base stations;BSs)330及340、核心網路350及370及ProSe應用(APP)伺服器390。
在本揭露中的“使用者設備”(例如,使用者設備310及320)可表示各種實施例,其例如可包含(但不限於)移動站、先進移動站(advanced mobile station;AMS)、伺服器、用戶端、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網路電腦、工作站、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平板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PC)、掃描器、電話裝置、尋呼機(pager)、相機、電視、掌上型視頻遊戲裝置、音樂裝置、無線感測器等。在一些應用中,使用者設備可以是在移動環境(例如,巴士、火車、飛機、船、車等)中運作的固定電腦裝置。
圖4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使用者設備的方塊圖,使用者設備可至少由如圖4所說明的功能元件表示。使用者設備310可至少包括(但不限於)收發器模組313、類比至數位(A/D)/數位至類比(D/A)轉換器314、處理模組316、顯示單元317、視情況選用的儲存模組315以及一或多個天線單元312。收發器模組313無線地傳輸下行鏈路(downlink)信號及接收上行鏈路(uplink)信號。收發器模組313亦可執行諸如低雜訊放大、阻抗匹配、混頻、升頻或降頻轉換、濾波、放大及其類似者的操作。類比至數位(A/D)/數位至類比(D/A)轉換器314經組態以在上行鏈路信號處理期間自類比信號格式轉換為數位信號格式,且在下行鏈路信號處理期間自數位信號格式轉換為類比信號格式。處理模組316經組態以處理數位信號且執行根據本發明的例示性實施例之程序所提出的裝置間探索方法(稍後說明)。此外,處理模組316可視情況耦接至非暫時性(non-transitory)儲存模組315以儲存程式碼、裝置組態、碼本(codebook)、緩衝的或永久的資料等。處理模組316的功能可藉由使用諸如微處理器、微控制器、數位信號處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晶片、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可程式化單元來實施。處理模組316的功能亦可用獨立電子裝置或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實施,且處理模組316亦可用硬體或軟體實施。顯示單元317可以是(例如)液晶顯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OELD)以及電漿顯示器面板(Plasma Display Panel,PDP)等。而使用者設備320可具有與使用者設備310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元件,且針對各元件的詳細說明將不再贅述。
在本揭露中的“基地台”(例如,基地台330及340)可表示成各種實施例,其例如可包含(但不限於)演進型節點B(Evolved Node B;eNB)、家用演進型節點B(HeNB)、進階基地台(advanced base station;ABS)、基地收發器系統(base transceiver system;BTS)、存取點、家用基地台、中繼器(relay)、散射器(scatterer)、轉發器(repeater)、中間節點、中間物(intermediary)及/或基於衛星的通信基地台。
核心網路350及370可以是(例如)第二代(2G)(例如,通用封包無線服務(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核心網路)、第三代(3G)核心網路或第四代(4G)核心網路(例如,演進型封包核心(Evolved Packet Core;EPC))。核心網路350可至少包括(但不限於)移動性管理實體(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351、歸屬用戶伺服器(Home Subscriber Server;HSS)352、網路實體354、安全用戶平面位置平臺(Secured User Plane Location Platform;SLP)356、封包資料網路閘道(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GW)358及服務閘道(Serving Gateway;S-GW)359。MME 351連接於基地台330、HHS 352及S-GW 359。S-GW 359連接於MME 351及P-GW 358。網路實體354連接於HHS 352、SLP 356及APP伺服器390。同樣地,核心網路370可至少包括(但不限於)MME 371、HSS 372、網路實體374、SLP 376、P-GW 378及S-GW 379。MME 371、HSS 372、網路實體374、SLP 376、P-GW 378及S-GW 379間的耦接關係可參照MME 351、HSS 352、網路實體354、SLP 356、P-GW 358及S-GW 359的耦接關係,且因針對各元件的詳細說明將不再贅述。
示例性的網路實體354及357可以是EPC網路中的ProSe功能。圖5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網路實體的方塊圖,網路實體可至少由如圖5所說明的功能元件表示。網路實體354可至少包括(但不限於)處理模組354_1、其耦接到通訊協定模組354_3而通訊協定模組354_3耦接到收發器模組354_。收發器模組354_5用以傳送及接收經調變(modulated)的訊號,此訊號可能是射頻(RF)訊號、光學訊號或透過纜線傳送的訊號。通訊協定模組354_3可獨立於處理模組354_1或為處理模組354_1的固有部分,且將數位訊息轉換為與例如PC2、PC3、PC4、PC4x等各種介面相容的格式。處理模組354_1經配置以處理數位信號且執行依據本揭露的前述示範性實施例所提出的裝置間探索方法的程序。此外,處理模組354_1可視情況耦接到非暫時性記憶體模組354_2以儲存程式碼、裝置組態、碼本、緩衝的或永久的資料等。處理模組354_1的功能可藉由使用諸如微處理器、微控制器、DSP晶片、FPGA等可程序設計單元來實施。處理模組354_1的功能還可用獨立電子裝置或IC來實施,且由處理模組354_1執行的功能還可實施在硬體或軟體的領域內。而網路實體374可具有與網路實體354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元件,且針對各元件的詳細說明將不再贅述。
需說明的是,前述實施例是假設使用者設備310及320是屬於不同的核心網路(例如,核心網路350及370),此代表使用者設備310及320分別透過核心網路350及370傳送及接收資料或訊息。在本揭露其他一些實施例中,使用者設備310及320兩者可透過核心網路350(或核心網路370)傳送及接收資料或訊息。
圖6是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說明使用者裝置310的裝置間探索方法。請參照圖6,在步驟S610中,使用者裝置310的處理模組316使用收發器模組313接收裝置間探索的鄰近要求驗證訊息,而此鄰近探索驗證訊息包括探索者的ALPID及驗證回應指示。在本實施例中,探索者的ALPID指示何者傳送鄰近要求訊息,且驗證回應指示指示如何回應鄰近要求驗證訊息。
具體而言,依據3GPP TS 24.334,在EPC層級ProSe探索程序中,在使用者設備(例如,使用者設備320)傳送用於要求裝置間探索的鄰近要求訊息之後,網路實體354使用鄰近要求驗證(proximity request validation)程序,以要求使用者設備310來確認用於鄰近要求訊息的許可。例如,使用者設備320上執行社群網路應用軟體,而使用者設備320接收到用於與朋友(例如,使用者設備310)聊天的操作。網路實體354可在鄰近要求驗證程序的初始時傳送鄰近要求驗證訊息。
在本揭露的此實施例中,鄰近要求驗證訊息可以是(例如)與3GPP TS 23.303 及TS 24.334一致的鄰近要求驗證(Proximity Request Validation)訊息或其他用於確認使用者設備320的鄰近要求訊息許可的任何控制信令訊息。鄰近要求驗證訊息可至少包括但不僅限於會談(session)ID(例如,事務(transaction)ID)、應用ID、使用者設備320的ALUID及使用者設備310的ALUID、未回應(no response)計時器及驗證回應指示(例如,通知類型)。ALUID可識別第三方應用程式伺服器平台或圖3的APP伺服器390。未回應計時器指示使用者設備310的計時器的過期時間,且未回應計時器可經配置為(例如是)5、10、30秒等。驗證回應指示可以是“若不回應則允許(allowed on no answer)”指示或“若不回應則回絕(denied on no answer)”指示。而未回應計時器及驗證回應指示的詳細說明待稍後敘述。
在本揭露一實施例中,處理模組316可啟動計時器,以回應於接收到鄰近要求驗證訊息,且判斷計時器是否過期。具體而言,處理模組316依據包含在鄰近要求驗證訊息的未回應計時器,來設置計時器的過期時間,且啟動此計時器。接著,處理模組316可決定此計時器是否達到此過期時間。需說明的是,計時器的過期時間可依據其他控制信令訊息(例如,PC3控制協動訊息)來配置或藉由網路實體354來維護。
接著,處理模組316判斷是否接收到回應於鄰近要求驗證訊息的驗證操作。在本揭露一實施例中,處理模組316可在顯示單元317上顯示探索者的ALUID。使用者設備310可能更包括輸入單元(未繪示)(例如,顯示單元317上的觸控面板、按鈕、開關等)。處理模組316更可顯示通知示圖,其中此通知示圖是用以提供接收或拒絕使用者設備320的鄰近要求的選擇。使用者設備310可判斷接收到驗證操作,以回應於輸入單元偵測到對應於此選擇的輸入訊號被接收到。
例如,顯示單元317上顯示具有使用者ID“朋友A”、接受按鈕及拒絕按鈕的通知示圖,其中接收按鈕及拒絕按鈕分別對應到接收及拒絕使用者設備320的鄰近要求訊息。接著,輸入單元偵測是否已接收到對應於接收按鈕或拒絕按鈕的觸控輸入,以判斷接收到驗證操作。
在步驟S650中,處理模組316依據驗證操作來使用收發器模組313傳送回應於鄰近要求驗證訊息的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接收到驗證操作。具體而言,處理模組316依據驗證操作來使用收發器模組313傳送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計時器未過期且接收到驗證操作。換句話說,回應於輸入單元偵測到對應於選擇的輸入訊號已接收到,且計時器尚未達到過期時間,處理模組316可判斷此選擇是用以接受或拒絕使用者設備320的鄰近要求。
回應於此選擇是用以接受使用者設備320的鄰近要求,處理模組316可將驗證接收資訊插入至鄰近要求驗證訊息。另一方面,回應於此選擇是用以拒絕使用者設備320的鄰近要求,處理模組316可將驗證拒絕資訊插入至鄰近要求驗證訊息。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可以是(例如)與3GPP TS 23.303 及TS 24.334的鄰近驗證回應訊息(Proximity Request Validation Response)訊息或其他用於回應使用者設備320的鄰近要求訊息許可的任何控制信令訊息。驗證接受資訊可以是鄰近驗證回應訊息(PROXIMITY_REQUEST_VALIDATION_RESPONSE)訊息中的“回應-接受(response-accept)”單元。而驗證拒絕資訊可以是PROXIMITY_REQUEST_VALIDATION_RESPONSE訊息中的“回應-拒絕(response-reject)”單元。接著,藉由收發器模組313傳送包括驗證接受資訊或驗證拒絕資訊的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至網路實體354。
另一方面,在步驟S670中,處理模組316依據驗證回應指示來使用收發器模組313傳送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未接收到驗證操作。具體而言,處理模組316依據驗證回應指示來使用收發器模組313傳送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計時器過期且未接收到驗證操作。回應於輸入單元未偵測到對應於選擇的輸入訊號已接收到,且計時器已達到過期時間,處理模組316可依據驗證回應指示,來將驗證接收資訊或驗證拒絕資訊插入至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回應於驗證回應指示為“若不回應則允許”指示,處理模組316可將驗證接受資訊插入至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而回應於驗證回應指示為“若不回應則回絕”指示,處理模組316可將驗證拒絕資訊插入至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接著,藉由收發器模組313傳送包括驗證接受資訊或驗證拒絕資訊的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至網路實體354。
圖7是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說明使用者設備310的裝置間驗證程序的範例。假設使用者設備320執行鄰近要求。請參照圖7,在步驟S710中,使用者設備310自網路實體354接收包括驗證回應指示(例如,“回應-接受”指示或“回應-拒絕”指示)及使用者設備310的ALUID的PROXIMITY_REQUEST_VALIDATION訊息。顯示單元317上顯示具有使用者設備320的ALUID、接受按鈕及拒絕按鈕的通知示圖(步驟S730),且啟動計時器。接著,使用者設備310判斷計時器是否過期(步驟S750)。若計時器尚未過期,則使用者設備310更判斷接受按鈕或拒絕按鈕的觸控區域中是否接收到觸控輸入(步驟S760)。而若接受按鈕的觸控區域中接收到觸控輸入,則使用者設備310會傳送包括“回應-接受”單元的PROXIMITY_REQUEST_VALIDATION_RESPONSE訊息(步驟S770)。若拒絕按鈕的觸控區域中接收到觸控輸入,則使用者設備310會傳送包括“回應-拒絕”單元的PROXIMITY_REQUEST_VALIDATION_RESPONSE訊息(步驟S780)。另一方面,若計時器過期,則使用者設備310會依據驗證回應指示傳送PROXIMITY_REQUEST_VALIDATION_RESPONSE訊息。
圖8是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說明鄰近驗證程序的情境。在步驟S810中,ProSe功能854傳送包括應用ID、探索者(例如,使用者設備320)的使用者ID、未回應計時器及驗證回應指示的鄰近要求驗證(PROXIMITY_REQUEST_VALIDATION)訊息至使用者設備310。使用者設備310啟動計時器,且在顯示單元317上顯示應用ID“社群網路F”及使用者ID“朋友B”(步驟S830)。當計時器到達藉由未回應計時器指示的過期時間但未接收到驗證操作時,使用者設備310會依據驗證回應指示來將“回應-接受”單元或“回應-拒絕”單元插入至PROXIMITY_REQUEST_VALIDATION_RESPONSE訊息(步驟S850)。接著,使用者設備310傳送PROXIMITY_REQUEST_VALIDATION_RESPONSE訊息至ProSe功能854。
需說明的是,在前述實施例中,探索者的應用層使用者ID(例如,使用者設備320的ALUID)將藉由網路實體354傳送至使用者設備310。以下將說明網路實體354如何取得探索者的ALUID。圖9是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說明網路實體354的裝置間探索方法。請參照圖9,在步驟S910中,網路實體354的處理模組354_1使用收發器模組354_5傳送包括探索者的網路層級使用者ID的身份要求訊息。例如,身份要求訊息可以是包括使用者設備320的EPC ProSe使用者ID(EPUID)的鄰近行動要求(ProXimity-Action-Request;PXR)指令、與3GPP TS 29.343一致的鄰近映射要求(Proximity MAP request)訊息或任何PC2控制協定訊息。PXR指令將傳送至APP伺服器390。接著,APP伺服器390可藉由將探索者的網路層級使用者ID與APP伺服器390的資料庫映射來執行要求映射程序,其中此資料庫包括APP伺服器390中訂閱者的探索者的網路層級使用者ID(例如,EPUID)及對應探索者的應用層使用者ID(例如,應用層被探索者ID、探索者的ALUID)。
在步驟S930中,處理模組354_1使用收發器模組354_5接收包括探索者的應用層使用者ID,此探索者的應用層使用者ID是對應於探索者的網路層級使用者ID。具體而言,回應於APP伺服器390找尋到探索者的應用層使用者ID是對應於包括在身份要求訊息中探索者的網路層級使用者ID,APP伺服器390可傳送包括探索者的應用層使用者ID的身份回應訊息至網路實體354。例如,身份回應訊息可以是包括使用者設備320的ALUID的鄰近行動回應(ProXimity-Action-Answer;PXA)指令、與3GPP TS 29.343一致的鄰近映射回應(Proximity MAP reponse)訊息或任何PC2控制協定訊息。
在步驟S950中,處理模組354_1使用收發器模組354_5傳送包括探索者的應用層使用者ID的裝置間探索的鄰近要求驗證訊息,以回應於接收到身份回應訊息。在步驟S970中,處理模組354_1使用收發器模組354_5接收回應於鄰近要求驗證訊息的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步驟S950及S970的詳細說明請參照圖6的步驟S610、S650及S690,且因此重複說明不再贅述。
圖10是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說明鄰近探索程序的情境。請參照圖10,在步驟S1010中,ProSe功能1054傳送包括使用者設備320的EPUID的PXR指令。APP伺服器390依據使用者設備320的EPUID來驗證使用者設備映射要求(步驟S1050)。而當APP伺服器390判斷對應的ALUID符合使用者設備320的EPUID時,APP伺服器390會傳送包括使用者設備320對應的ALUID的PXA指令至ProSe功能1054(步驟S1070)。
綜上所述,本揭露提出前述問題的解決方案。藉由提供初始鄰近要求的探索者的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以保護使用者的隱私。藉由處理未回應於鄰近要求驗證,以改善ProSe功能的效能,其中基於驗證回應指示提供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鄰近要求驗證未回應。藉此,將能提昇通訊系統的效能。
用於本申請案的所揭露實施例的詳細描述中的元件、動作或指令不應解釋為對本揭露來說為絕對關鍵或必要的,除非明確地如此描述。而且,如本文中所使用,用詞“一”可包含一個以上項目。如果打算指僅一個項目,則將使用術語“單一”或類似語言。此外,如本文中所使用,在多個項目和/或多個項目種類的列表之前的術語“中的任一者”希望包含所述項目和/或項目種類個別地或結合其它項目和/或其它項目種類“中的任一者”、“中的任何組合”、“中的任何多個”和/或“中的多個的任何組合”。此外,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集合”希望包含任何數量個項目,包含零個。此外,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數量”希望包含任何數量,包含零。
雖然本揭露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揭露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S110~S180、S210~S280、S610~S670、S710~S770、S810~S890、S910~S970、S1010~S1070‧‧‧步驟 310、320‧‧‧使用者設備 312‧‧‧天線 313、354_5‧‧‧收發器模組 314‧‧‧類比至數位/數位至類比轉換器 315、354_2‧‧‧記憶體模組 316、354_1‧‧‧處理模組 317‧‧‧顯示單元 330、340‧‧‧基地台 350、370‧‧‧核心網路 351、371‧‧‧移動性管理實體 352、372‧‧‧歸屬用戶伺服器 354、374‧‧‧網路實體 354_3‧‧‧通訊協定模組 356、376‧‧‧安全用戶平面位置平臺 358、378‧‧‧封包資料網路閘道 359、379‧‧‧服務閘道 390‧‧‧APP伺服器 854、1054‧‧‧ProSe功能
包含附圖以便進一步理解本揭露,且附圖併入本說明書中且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所述圖式說明本揭露的實施例,且與描述一起用以解釋本揭露的原理。 圖1說明EPC層級探索程序的示例性信令流程。 圖2是EPC層級鄰近要求程序的示例性流程圖。 圖3是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說明通訊系統的示意圖。 圖4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使用者設備的方塊圖。 圖5是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說明網路實體的方塊圖。 圖6是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說明使用者裝置的裝置間探索方法。 圖7是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說明使用者設備的裝置間驗證程序的範例。 圖8是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說明鄰近驗證程序的情境。 圖9是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說明網路實體的裝置間探索方法。 圖10是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說明鄰近探索程序的情境。
S610~S670‧‧‧步驟

Claims (20)

  1. 一種鄰近要求驗證(proximity request validating)方法,適用於一使用者設備,該方法包括: 接收一裝置間(Device-to-Device;D2D)探索的一鄰近要求驗證訊息,其中該鄰近要求驗證訊息包括一探索者的一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及一驗證回應指示; 依據一驗證操作來傳送回應於該鄰近要求驗證訊息的一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接收到該驗證操作;以及 依據該驗證回應指示來傳送該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未接收到該驗證操作。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接收該裝置間探索的該鄰近要求驗證訊息的步驟包括: 啟動一計時器,以回應於接收到該鄰近要求驗證訊息;以及 判斷該計時器是否已過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依據該驗證回應指示來傳送該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未接收到該驗證操作的步驟包括: 依據該驗證回應指示來傳送該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該計時器過期且未接收到該驗證操作。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依據該驗證操作來傳送回應於該鄰近要求驗證訊息的該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接收到該驗證操作的步驟包括: 依據該驗證操作來傳送該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該計時器未過期且接收到該驗證操作。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接收所述裝置間探索的該鄰近要求驗證訊息的步驟包括: 接收包括一未回應計時器的該鄰近要求驗證訊息,其中該未回應計時器指示該計時器的一過期時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探索者的該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指示一鄰近要求訊息的一來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驗證回應指示指示如何回應該鄰近要求驗證訊息。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更包括: 顯示該探索者的該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
  9. 一種使用者設備,包括: 一收發器模組,傳送及接收無線資料;以及 一處理模組,耦接該收發器模組,且經配置用以: 藉由使用該收發器模組接收一裝置間探索的一鄰近要求驗證訊息,其中該鄰近要求驗證訊息包括一探索者的一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及一驗證回應指示; 依據一驗證操作來藉由使用該收發器模組傳送回應於該鄰近要求驗證訊息的一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接收到該驗證操作;以及 依據該驗證回應指示來藉由使用該收發器模組傳送該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未接收到該驗證操作。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使用者設備,其中該處理模組更經配置用以: 啟動一計時器,以回應於接收到該鄰近要求驗證訊息;以及 判斷該計時器是否已過期。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使用者設備,其中該處理模組更經配置用以: 依據該驗證回應指示來藉由使用該收發器模組傳送該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該計時器過期且未接收到該驗證操作。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使用者設備,其中該處理模組更經配置用以: 依據該驗證操作來藉由使用該收發器模組傳送該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以回應於該計時器未過期且接收到該驗證操作。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使用者設備,其中該處理模組更經配置用以: 接收包括一未回應計時器的該鄰近要求驗證訊息,其中該未回應計時器指示該計時器的一過期時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使用者設備,其中該探索者的該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指示一鄰近要求訊息的一來源。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使用者設備,其中該驗證回應指示指示如何回應該鄰近要求驗證訊息。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使用者設備,更包括: 一顯示單元,耦接該處理模組,且該處理模組更經配置用以: 顯示該探索者的該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在該顯示單元上。
  17. 一種身份(identity)要求方法,適用於一網路實體,該方法包括: 傳送包括一探索者的一網路層級使用者識別碼的一身分要求訊息; 接收包括該探索者的一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的一身分回應訊息,其中該探索者的該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是對應於該探索者的該網路層級使用者識別碼; 傳送包括該探索者的該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的一裝置間探索的一鄰近要求驗證訊息,以回應於接收到該身分回應訊息;以及 接收回應於該鄰近要求驗證訊息的一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網路實體是一鄰近基礎服務(Proximity-based Services;ProSe)功能。
  19. 一種網路實體,包括: 一收發器模組,傳送及接收資料;以及 一處理模組,耦接該收發器模組,且經配置用以: 藉由使用該收發器模組傳送包括一探索者的一網路層級使用者識別碼的一身分要求訊息; 藉由使用該收發器模組接收包括該探索者的一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的一身分回應訊息,其中該探索者的該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是對應於該探索者的該網路層級使用者識別碼; 藉由使用該收發器模組傳送包括該探索者的該應用層使用者識別碼的一裝置間探索的一鄰近要求驗證訊息,以回應於接收該身分回應訊息;以及 藉由使用該收發器模組接收回應於該鄰近要求驗證訊息的一鄰近要求驗證回應訊息。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網路實體,其中該網路實體是一鄰近基礎服務功能。
TW104129873A 2015-01-09 2015-09-10 鄰近要求驗證方法、使用此方法的使用者設備、身份要求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網路實體 TWI5771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101380P 2015-01-09 2015-01-09
US14/794,814 US10306450B2 (en) 2015-01-09 2015-07-09 Proximity request validating method, user equipment using the same, identity request method, and network entity using the sam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6834A true TW201626834A (zh) 2016-07-16
TWI577196B TWI577196B (zh) 2017-04-01

Family

ID=54014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9873A TWI577196B (zh) 2015-01-09 2015-09-10 鄰近要求驗證方法、使用此方法的使用者設備、身份要求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網路實體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06450B2 (zh)
EP (1) EP3043619B1 (zh)
CN (1) CN105792165B (zh)
TW (1) TWI5771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301270A1 (en) * 2013-04-05 2014-10-09 Kerstin Johnsson Identifiers for proximity services
US9781753B2 (en) * 2015-01-09 2017-10-03 Acer Incorporated Proximity map request method, server and network entity using the same, proximity request validating method, and server and network entity using the same
US10752207B2 (en) * 2018-09-07 2020-08-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of a hardware assembly
WO2021067937A1 (en) * 2019-10-03 2021-04-08 Idac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se peer discovery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58701A (zh) * 2011-04-12 2013-12-18 Gea食品策划巴克尔公司 用于生产肉类食品的方法
WO2012161715A1 (en) * 2011-05-26 2012-11-2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Optical concentrators and splitters
KR101995802B1 (ko) * 2012-05-15 2019-07-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인접 노드들을 디스커버리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9445446B2 (en) 2012-07-09 2016-09-13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JP6031610B2 (ja) 2012-08-23 2016-11-24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デバイスツーデバイス発見を行う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9137836B2 (en) 2012-10-15 2015-09-15 Blackberry Limited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 authorization and data sniff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594632B1 (en) 2012-12-11 2013-11-26 Intel Corporation Device to-device (D2D) discovery without authenticating through cloud
CN104854916B (zh) * 2013-01-17 2019-01-15 英特尔Ip公司 采用直接无线电信号进行设备到设备发现
CN104066070B (zh) 2013-03-20 2018-10-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注册方法、终端发现方法、终端及装置
US20140301270A1 (en) 2013-04-05 2014-10-09 Kerstin Johnsson Identifiers for proximity services
CN105409258B (zh) * 2013-05-05 2019-05-14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邻近服务发现以提供邻近服务的方法和设备
US9374699B2 (en) * 2013-05-14 2016-06-21 Htc Corporation Proximity-based service registr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KR102043006B1 (ko) * 2013-05-14 2019-11-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UEs간 통신 방법
KR102142576B1 (ko) * 2013-05-16 2020-08-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단말간 통신을 위한 탐색 방법 및 장치
CN105284166B (zh) 2013-06-28 2021-03-23 苹果公司 针对对等应用的网络辅助的设备对设备发现
US9380549B2 (en) * 2014-03-27 2016-06-28 Apple Inc. Cellular network assisted proximity services registration procedures and event framework for proximity requests/alerts using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US20150289127A1 (en) * 2014-04-02 2015-10-08 Innovative Soni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proximity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872137B2 (en) * 2014-07-07 2018-01-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location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access system supporting a mission critical push to talk service
US20160127965A1 (en) * 2014-11-05 2016-05-05 Htc Corporation Device of Handling Proximity Service Application Code
US9781753B2 (en) * 2015-01-09 2017-10-03 Acer Incorporated Proximity map request method, server and network entity using the same, proximity request validating method, and server and network entity using the same
JP2018529240A (ja) * 2015-04-06 2018-10-04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近接サービス(ProSe)ダイレクトディスカバリへ向けられる方法、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43619A3 (en) 2016-09-21
TWI577196B (zh) 2017-04-01
CN105792165B (zh) 2019-03-19
CN105792165A (zh) 2016-07-20
EP3043619A2 (en) 2016-07-13
US20160205530A1 (en) 2016-07-14
US10306450B2 (en) 2019-05-28
EP3043619B1 (en) 2018-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05008B (zh) 测距的方法、通信节点、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KR102215406B1 (ko) 통신망에서 디스커버리 기법
US20210051621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ssion of susi in the nas procedure
TWI602468B (zh) Terminal through the relay node to determine the use of methods and devices
CN109076422A (zh) 一种通信系统间移动方法、设备和系统
WO2012122920A1 (zh) 机器通信的私密性保护方法、系统和机器通信业务管理实体及相关设备
TWI577196B (zh) 鄰近要求驗證方法、使用此方法的使用者設備、身份要求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網路實體
TWI577210B (zh) 一種用於網路實體以及使用者設備的鄰近探索方法
WO2021217306A1 (zh) Prs配置处理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0147030A1 (zh) 一种小区注册方法及终端设备
EP4030798A1 (en)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external authentic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577226B (zh) 鄰近映射要求方法、使用此方法的伺服器及網路實體、鄰近要求驗證方法以及使用此方法的伺服器及網路實體
WO2016000395A1 (zh) D2d业务的授权方法及装置、归属近距离通信服务器
WO2021142796A1 (zh)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KR101908067B1 (ko) 영역 기반 통신 서비스 제공 시스템 및 방법
TW201811090A (zh) 針對公眾安全之孤立網路作業提供通話協助資訊之方法及裝置
CN116097688A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TWI558246B (zh) 產生探索碼的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網路實體
KR102198113B1 (ko) 사용자 위치 기반 서비스 제공 장치 및 방법
WO2024045196A1 (zh) 注册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
KR101877440B1 (ko) P-pn 게이트웨이를 이용한 cpns 서비스 제공 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1660030B1 (ko) 사용자 위치 기반 서비스 제공 장치 및 방법
WO2021128082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5578428B (zh) 一种控制终端广播的方法及装置
CN116648938A (zh) 紧急呼叫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