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24877A - 不斷電電源裝置 - Google Patents

不斷電電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24877A
TW201624877A TW104105798A TW104105798A TW201624877A TW 201624877 A TW201624877 A TW 201624877A TW 104105798 A TW104105798 A TW 104105798A TW 104105798 A TW104105798 A TW 104105798A TW 201624877 A TW201624877 A TW 20162487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inverter
voltage
load
suppli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5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42116B (zh
Inventor
豊田勝
Original Assignee
東芝三菱電機產業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芝三菱電機產業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芝三菱電機產業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248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48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21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211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02J9/06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for AC powered load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Stand-By Power Supply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不斷電電源裝置(1)係從第1電力轉換裝置(3)的第1反向器(14)與第2電力轉換裝置(4)的第2反向器(34)其中一方的反向器供給交流電力至負載(8),當該反向器故障時從另一反向器供給交流電力至負載(8)。第2電力轉換裝置(4)係當提供給第2反向器(34)的直流電壓(VDC2)比下限電壓(VL)高時,輸出正弦波狀且為負載(LDn)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當直流電壓(VDC2)比下限電壓(VL)低時,輸出具有對負載(LDn)而言為容許範圍內的波形失真且為負載(LDn)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

Description

不斷電電源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不斷電電源裝置,具體有言係有關從第1及第2交流電源接受交流電力的不斷電電源裝置。
在習知技術中,不斷電電源裝置係具備:變換器(converter),係將供給自第1交流電源的交流電力轉換成直流電力;反向器(inverter),係將直流電力轉換成交流電力;及切換電路,係將反向器產生的交流電力與供給自第2交流電源的交流電力其中之一的交流電力提供給負載。當從第1交流電源供給交流電力時,第1變換器產生的直流電力係蓄積至電池(battery)並且供給至反向器,反向器所產生的交流電力係供給至負載。
來自第1交流電源的交流電力之供給停止時、即斷電時,電池的直流電力供給至反向器,反向器所產生的交流電力供給至負載。當反向器故障時,來自第2交流電源的交流電力係經切換電路供給至負載。因此,即時遇到斷電或反向器故障,仍能夠繼續負載的運轉。此種不斷電電源裝置係例如揭示於日本國特開2010-124557號 公報(下述之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2010-124557號公報
在習知的不斷電電源裝置中,當反向器故障時,由於第2交流電源的輸出電壓係直接施加至負載,因此當第2交流電源的輸出電壓比負載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高時,有負載損壞之虞。反之,當第2交流電源的輸出電壓比負載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低時,有負載的運轉停止之虞。
有鑒於此,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不斷電電源裝置,即使遇到反向器故障且交流電源的輸出電壓變動,仍能夠繼續負載的運轉。
本發明的不斷電電源裝置係具備第1及第2電力轉換裝置。第1電力轉換裝置係含有:第1變換器,係將來自第1交流電源的交流電力轉換成直流電力;第1反向器,係將直流電力轉換成交流電力;及第1控制裝置,係以使第1電力轉換裝置的輸出電壓成為交流電壓之方式控制第1變換器及第1反向器。當從第1交流電源供給交流電力時,將第1變換器所產生的直流電力蓄積至電力蓄 積裝置並且供給至第1反向器,當來自第1交流電源的交流電力的供給停止時,將電力蓄積裝置的直流電力供給至第1反向器。第2電力轉換裝置係含有:第2變換器,係將來自第2交流電源的交流電力轉換成直流電力;第2反向器,係將第2變換器所產生的直流電力轉換成交流電力;及第2控制裝置,係將第2變換器及第2反向器其中至少第2反向器控制成:當提供給第2反向器的直流電壓比預先訂定的第1電壓高的第1情況時,使第2電力轉換裝置的輸出電壓成為正弦波狀且為負載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當提供給第2反向器的直流電壓比預先訂定的第1電壓低的第2情況時,使第2電力轉換裝置的輸出電壓成為具有對負載而言為容許範圍內的波形失真且為負載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當從第1及第2反向器其中之一的反向器供給交流電力至負載而該反向器故障時,從另一反向器供給交流電力至負載。
在本發明的不斷電電源裝置中,除了具備含有第1變換器及第1反向器之第1電力轉換裝置之外,還設有含有第2變換器及第2反向器,輸出負載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之第2電力轉換裝置,當從第1及第2反向器其中一方的反向器供給交流電力至負載而該反向器故障時,從另一反向器供給交流電力至負載。因此,即使遇到第1或第2反向器故障且交流電源的交流電壓變動的情況,仍能夠繼續負載的運轉。
1‧‧‧不斷電電源裝置
2‧‧‧操作部
3、4、40、50、55‧‧‧電力轉換裝置
5‧‧‧商用交流電源
6‧‧‧旁路交流電源
7‧‧‧電池
8‧‧‧負載
11、16、21、37、51、53‧‧‧電磁接觸器
12、15‧‧‧保險絲
13、19、31、35‧‧‧交流電抗器
14、32、56‧‧‧變換器
14a至14c、32a至32c、56a至56c‧‧‧輸入節點
17、33‧‧‧平滑用電解電容器
18、34‧‧‧反向器
18a至18c、34a至34c‧‧‧輸出節點
20、36‧‧‧電容器
22、38、57‧‧‧控制裝置
41‧‧‧電雙層電容器
52‧‧‧半導體開關
D1至D6、D11至D16、D21至D26、D31至D36‧‧‧二極體
L1‧‧‧通訊線路
LN1、LN2‧‧‧直流負母線
LP1、LP2‧‧‧直流正母線
N1、N2‧‧‧節點
N12‧‧‧電源節點
PL‧‧‧負載容量
PR‧‧‧額定容量
S1至S6、S11至S16、S21至S26、S31至S36‧‧‧開關元件
T1‧‧‧交流輸入端子
T2‧‧‧旁路輸入端子
T3‧‧‧電池端子
T4‧‧‧交流輸出端子
VDC1、VDC2‧‧‧直流電壓
VI1、VI2‧‧‧交流輸入電壓
VL‧‧‧下限電壓
VO‧‧‧交流輸出電壓
η‧‧‧效率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的不斷電電源裝置的構成之方塊(block)圖。
第2圖係顯示第1圖中所示電力轉換裝置3的構成之電路方塊圖。
第3圖係顯示第2圖中所示變換器及反向器的構成之電路圖。
第4圖係顯示第1圖中所示電力轉換裝置4的構成之電路方塊圖。
第5圖係顯示第4圖中所示變換器及反向器的構成之電路圖。
第6圖的(a)及(b)係顯示第4圖中所示電力轉換裝置4的動作之時序圖(time chart)。
第7圖係第1圖中所示電力轉換裝置3的效率與電力轉換裝置4的效率的比較圖。
第8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2的不斷電電源裝置所含電力轉換裝置的構成之方塊圖。
第9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3的不斷電電源裝置所含電力轉換裝置的構成之方塊圖。
第10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4的不斷電電源裝置所含電力轉換裝置的構成之方塊圖。
第11圖係顯示第10圖中所示變換器及反向器的構成之電路圖。
[實施形態1]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1的不斷電電源裝置1的構成之方塊圖。在第1圖中,該不斷電電源裝置1係具備交流輸入端子T1、旁路(bypass)輸入端子T2、電池端子T3、交流輸出端子T4、操作部2及電力轉換裝置3、4。
交流輸入端子T1係從商用交流電源5接受商用頻率的交流電力。旁路輸入端子T2係從旁路交流電源6接受商用頻率的交流電力。電池端子T3係連接至電池(電力蓄積裝置)7。亦可改為連接電容器取代電池7。交流輸出端子T4係連接至負載8。負載8係藉由交流電力驅動。
旁路交流電源6係可為與商用交流電源5一樣的電源,亦可為不一樣的電源。此處,商用交流電源5與旁路交流電源6係採用一樣的電源。商用交流電源5及旁路交流電源6的輸出電壓係即使於通常時也會有變動(增減)。雖然較佳為以無波形失真的正弦波狀且為額定電壓的交流電壓來驅動負載8,但亦能夠藉由具有對負載8而言為可容許的範圍內的波形失真且對負載8而言為可容許之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來驅動負載8。
操作部2係含有由不斷電電源裝置1的使用者進行操作的複數個按鈕(button)、顯示各種資訊的圖像顯示部等。藉由使用者操作操作部2,便能夠將不斷電電源裝置1的電源予以導通/關斷,或選擇以電力轉換裝置3為 常用而以電力轉換裝置4為備用的第1模式與以電力轉換裝置4為通常用而以電力轉換裝置3為備用的第2模式其中一種模式。
於有交流電力從商用交流電源5供給時、即通常時,電力轉換裝置3係將交流電力轉換成直流電力,再將該直流電力蓄積至電池7並且也轉換成交流電力;於來自商用交流電源5的交流電力的供給停止時、即斷電時,電力轉換裝置3係將電池7的直流電力轉換成交流電力。當商用交流電源5的輸出電壓發生變動,電力轉換裝置3還能使用電池7的直流電力而輸出無波形失真的正弦波狀且為額定電壓的交流電壓。
電力轉換裝置4係將供給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交流電力轉換成直流電力,再將該直流電力轉換成交流電力。當旁路交流電源6的輸出電壓十分高時,電力轉換裝置4係輸出無波形失真的正弦波狀且為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當旁路交流電源6的輸出電壓低時,電力轉換裝置4係輸出具有對負載8而言為容許範圍內的波形失真且為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電力轉換裝置3的效率係比電力轉換裝置4的效率低。
電力轉換裝置3與電力轉換裝置4係藉由通訊線路L1而相互連接,經由通訊線路L1進行資訊的授受。例如,當電力轉換裝置3故障時,電力轉換裝置3係將表示其故障的信號發送給電力轉換裝置4。當電力轉換 裝置4故障時,電力轉換裝置4係將表示其故障的信號發送至給電力轉換裝置3。換言之,電力轉換裝置3係監視著電力轉換裝置4是否正常動作,電力轉換裝置4係監視著電力轉換裝置3是否正常。
接著,針對該不斷電電源裝置1的動作進行說明。在使用操作部2選擇了第1模式的情形中,當電力轉換裝置3為正常時係從電力轉換裝置3供給交流電力至負載8,當電力轉換裝置3故障時係從電力轉換裝置4供給交流電力至負載8。於來自商用交流電源5的交流電力的供給停止的斷電時,電力轉換裝置3係將電池7的直流電力轉換成交流電力並供給至負載8。
在使用操作部2選擇了第2模式的情形中,當電力轉換裝置4為正常時係從電力轉換裝置4供給交流電力至負載8,當電力轉換裝置4故障時係從電力轉換裝置3供給交流電力至負載8。於來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交流電力的供給停止的斷電時,電力轉換裝置3係將電池7的直流電力轉換成交流電力供給至負載8。
因此,即使發生斷電或為常用之電力轉換裝置3或4故障,仍能夠繼續負載8的運轉。即使交流電源5、6的輸出電壓有變動,仍能夠繼續負載8的運轉。此外,即使旁路交流電源6的輸出電壓低,電力轉換裝置4係令交流電壓產生對負載8而言為容許範圍內的波形失真而輸出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因此,即使旁路交流電源6的輸出電壓降低,仍能夠繼續負載8 的運轉。
第2圖係顯示電力轉換裝置3的構成之電路方塊圖。電力轉換裝置3係將來自商用交流電源5的三相交流電力先轉換成直流電力,再將該直流電力轉換成三相交流電力而供給至負載8,惟為求圖式及說明之簡化,在第2圖中係僅圖示一相的電路。
在第2圖中,該電力轉換裝置3係具備:電磁接觸器11、16、21、保險絲(fuse)12、15、交流電抗器(reactor)13、19、變換器14、平滑用電解電容器17、反向器18、電容器20及控制裝置22。
電磁接觸器11、保險絲12及交流電抗器13係串聯連接在交流輸入端子T1與變換器14的輸入節點(node)之間。電磁接觸器11係由控制裝置22所控制,於電力轉換裝置3的使用時導通(on),於例如電力轉換裝置3的維護及檢查時關斷(off)。保險絲12係於過電流流通時熔斷而保護商用交流電源5、電力轉換裝置3等。出現在電磁接觸器11與保險絲12間的節點N1的交流輸入電壓VI1的瞬間值係由控制裝置22進行檢測。根據交流輸入電壓VI1的檢測值,判別從商用交流電源5是否有正常地供給交流電力(即有無發生斷電)等。
交流電抗器13係構成低通濾波器(low pass filter),令商用頻率的交流電力從商用交流電源5通過到達變換器14,並防止變換器14所產生的開關(switching)頻率的信號通過到達商用交流電源5。
變換器14係順轉換器,由控制裝置22所控制,於有交流電力從商用交流電源5供給的通常時,將交流電力轉換成直流電力後輸出至電源節點N2。變換器14的輸出電壓係能夠控制為期望之值。於來自商用交流電源5的交流電力的供給停止的斷電時,變換器14的運轉係停止。
電源節點N2係經介保險絲15及電磁接觸器16而連接至電池端子T3。保險絲15係於過電流流通時熔斷而保護電力轉換裝置3、電池7等。電磁接觸器16係由控制裝置22所控制,於電力轉換裝置3的使用時導通,於例如電力轉換裝置3及電池7的維護及檢查時關斷。平滑用電解電容器17係連接至電源節點N2,使電源節點N2的電壓平滑化。出現在電源節點N2的直流電壓VDC1的瞬間值係由控制裝置22進行檢測。
反向器18係逆轉換器,由控制裝置22所控制,將變換器14產生的直流電力或電池7的直流電力轉換成商用頻率的交流電力後輸出至輸出節點18a。亦即,反向器18係於通常時將從變換器14經電源節點N2供給的直流電力轉換成交流電力,於斷電時將從電池7供給的直流電力轉換成交流電力。反向器18的輸出電壓係能夠控制為期望之值。
反向器18的輸出節點18a係經交流電抗器19而連接至電磁接觸器21的一方端子,電磁接觸器21的另一方端子係連接至交流輸出端子T4。電容器20係連接 至電磁接觸器21的一方端子。交流電抗器19及電容器20係構成低通濾波器,令反向器18所產生的商用頻率的交流電力通過到達交流輸出端子T4,並防止反向器18所產生的開關頻率的信號通過到達交流輸出端子T4。
電磁接觸器21係由控制裝置22所控制,於電力轉換裝置3的使用時導通,於例如反向器18故障時和電力轉換裝置3的維護及檢查時關斷。出現在交流輸出端子T4的交流輸出電壓VO的瞬間值係由控制裝置22進行檢測。
控制裝置22係根據來自操作部2的信號及從電力轉換裝置4的控制裝置38(參照第4圖)經通訊線路L1獲得的信號而動作,檢測交流輸入電壓VI1、直流電壓VDC1及交流輸出電壓VO的瞬間值,根據該些檢測值控制電力轉換裝置3全體。亦即,控制裝置22係根據交流輸入電壓VI1的檢測值檢測來自商用交流電源5的交流電力的供給是否停止。在第1模式時(或第2模式而電力轉換裝置4故障時),有交流電力從商用交流電源5供給時,控制裝置22係與交流輸入電壓VI1的相位同步來控制變換器14及反向器18。
控制裝置22係以使直流電壓VDC1成為期望的目標直流電壓VDCT1之方式控制變換器14。控制裝置22係以使輸出電壓VO呈無波形失真的正弦波狀變化且成為額定電壓之方式控制反向器18。控制裝置22係以使輸出電壓VO的相位與輸入電壓VI1的相位一致之方式控 制反向器18。
在第1模式時(或第2模式而電力轉換裝置4故障時),當來自商用交流電源5的交流電力的供給停止時,控制裝置22係令變換器14的運轉停止並且令反向器18的運轉繼續。當直流電壓VDC1比電池7的放電終止電壓低時,令反向器18的運轉停止。
此外,當在第1模式時而反向器18故障的情形,控制裝置22係將表示反向器18故障的信號經通訊線路L1發送給電力轉換裝置4的控制裝置38。此外,於第2模式中,控制裝置22係當經通訊線路L1而從控制裝置38接收到表示反向器34(參照第4圖)故障的信號時,瞬間驅動反向器18。
第3圖係顯示變換器14及反向器18的構成之電路圖。在第3圖中,變換器14係含有輸入節點14a至14c、開關元件S1至S6及二極體D1至D6,反向器18係含有開關元件S11至S16、二極體D11至D16及輸出節點18a至18c。
變換器14的輸入節點4a至4c係分別接受來自商用交流電源5的三相交流電壓。開關元件S1至S3的一方電極係連接至直流正母線LP1,開關元件S1至S3的另一方電極係分別連接至輸入節點4a至4c。開關元件S4至S6的一方電極係分別連接至輸入節點4a至4c,開關元件S4至S6的另一方電極係連接至直流負母線LN1。二極體D1至D6係分別於開關元件S1至S6反向並聯連接。 平滑用電解電容器17係連接在直流正母線LP1與直流負母線LN1之間,使母線LP1、LN1間的直流電壓VDC1平滑化。
反向器18的開關元件S11至S13的一方電極係連接至直流正母線LP1,開關元件S11至S13的另一方電極係分別連接至輸出節點18a至18c。開關元件S14至S16的一方電極係分別連接至輸出節點18a至18c,開關元件S14至S16的另一方電極係連接至直流負母線LN1。二極體D11至D16係分別於開關元件S11至S16反向並聯連接。
開關元件S1至S6、S11至S16的各者係由控制裝置22所控制,與來自商用交流電源5的三相交流電壓VI同步而以預定的時序(timing)導通/關斷。開關元件S1至S3係與三相交流電壓VI1同步而導通/關斷,當開關元件S1至S3導通/關斷時,開關元件S4至S6分別關斷/導通。開關元件S11至S13係與三相交流電壓VI1同步而導通/關斷,當開關元件S11至S13導通/關斷時,開關元件S14至S16分別關斷/導通。
藉由調整來自商用交流電源5的三相交流電壓VI1與令開關元件S1至S6導通/關斷的時序之間的相位差,便能夠將直流電壓VDC1調整為期望的電壓。此外,藉由調整令開關元件S11至S16的各者導通的的時間,便能夠將輸出電壓VO調整為期望的電壓。
在令變換器14及反向器18運轉的情形中, 控制裝置22係以使直流電壓VDC1成為預定的目標電壓VDCT1之方式令變換器14的開關元件S1至S6的各者導通/關斷,並且以使輸出電壓VO成為無波形失真的正弦波狀且為額定電壓的交流電壓之方式令反向器18的開關元件S11至S16的各者導通/關斷。輸出電壓VO的振幅係設成比VDCT1/2小。此外,控制裝置22係以使輸出電壓VO的相位與輸入電壓VI1的相位一致之方式令反向器18的開關元件S11至S16的各者導通/關斷。
此處,針對電力轉換裝置3的動作進行說明。首先,針對使用操作部2選擇第1模式,電力轉換裝置3輸出交流電力至負載8的情形進行說明。於有交流電力從商用交流電源5供給的通常時,電磁接觸器11、16、21導通。從商用交流電源5供給的交流電力係藉由變換器14轉換成直流電力。變換器14所產生的直流電力係蓄積至電池7,並且藉由反向器18轉換成交流電力而供給至負載8。
電力轉換裝置3的輸出電壓VO係維持在無波形失真的正弦波狀且為額定電壓的交流電壓。即使商用交流電源5的輸出電壓一時降低,電源節點N2的電壓VDC1仍藉由電池7而維持在一定電壓,輸出電壓VO係維持在正弦波狀且為額定電壓的交流電壓。
於來自商用交流電源5的交流電力的供給停止的斷電時,變換器14的運轉係停止,電池7的直流電力供給至反向器18。反向器18係將從電池7供給的直流 電力轉換成交流電力後供給至負載8。因此,即使斷電發生,在電池7蓄積有直流電力的期間仍能夠繼續負載8的運轉。
於通常時,當反向器18故障時,反向器18的開關元件S11至S16係固定為關斷狀態,並且,表示反向器18故障的信號係發送給電力轉換裝置4而從電力轉換裝置4供給交流電力至負載8。此外,由於電力轉換裝置4的輸出電壓的相位係與電力轉換裝置3的輸出電壓VO的相位同步,因此從電力轉換裝置4供給交流電力給負載8時,不會發生過電流流通。
在使用操作部2選擇了第2模式的情形中,係從電力轉換裝置4供給交流電力至負載8。當電力轉換裝置4為正常時,反向器14係運轉,直流電壓VDC1維持在目標電壓VDCT,並且,反向器18的運轉係停止,反向器18的開關元件S11至S16係固定為關斷狀態。
此時,控制裝置22係在內部產生與交流電壓VI1同步並控制開關元件S11至S16之用的控制信號,以能夠在電力轉換裝置4故障時立刻控制開關元件S11至S16的狀態待機。因此,當電力轉換裝置4的控制裝置38通知電力轉換裝置4故障,瞬間便從電力轉換裝置3供給交流電力至負載8。
第4圖係顯示電力轉換裝置4的構成之電路方塊圖。電力轉換裝置4係將來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三相交流電力先轉換成直流電力,再將該直流電力轉換成三相 交流電力,惟為求圖式及說明之簡化,在第4圖中係僅圖示一相的電路。
在第4圖中,該電力轉換裝置4係具備:交流電抗器31、35、變換器32、平滑用電解電容器33、反向器34、電容器36、電磁接觸器37及控制裝置38。
交流電抗器31係連接在旁路輸入端子T2與變換器32的輸入節點之間。交流電抗器31係構成低通濾波器,令商用頻率的交流電力從旁路交流電源6通過到達變換器32,並防止變換器32所產生的開關頻率的信號通過到達旁路交流電源6。出現在旁路輸入端子T2的交流輸入電壓VI2的瞬間值係由控制裝置38進行檢測。
變換器32係整流器,將交流電力轉換成直流電力後輸出至電源節點N12。變換器32的輸出電壓係相應於旁路交流電源6的輸出電壓而變化。平滑用電解電容器33係連接至電源節點N12,使電源節點N12的電壓平滑化。出現在電源節點N12的直流電壓VDC2的瞬間值係由控制裝置38進行檢測。
反向器34乃係逆轉換器,由控制裝置38所控制,將變換器32所產生的直流電力轉換成商用頻率的交流電力後輸出至輸出節點34a。反向器34的輸出電壓係能夠控制為期望之值。
反向器34的輸出節點34a係經交流電抗器35而連接至電磁接觸器37的一方端子,電磁接觸器37的另一方端子係連接至交流輸出端子T4。電容器36係連接 至電磁接觸器37的一方端子。交流電抗器35及電容器36係構成低通濾波器,令反向器34所產生的商用頻率的交流電力通過到達交流輸出端子T4,並防止反向器34所產生的開關頻率的信號通過到達交流輸出端子T4。
電磁接觸器37係於電力轉換裝置4的使用時導通,於例如反向器34故障時和電力轉換裝置4的維護及檢查時關斷。交流輸出端子T4上的交流輸出電壓VO的瞬間值係由控制裝置38進行檢測。
控制裝置38係根據來自操作部2的信號及從電力轉換裝置3的控制裝置22經通訊線路L1獲得的信號而動作,檢測交流輸入電壓VI2、直流電壓VDC2及交流輸出電壓VO的瞬間值,根據該些檢測值控制電力轉換裝置4全體。
亦即,控制裝置38係根據交流輸入電壓VI2的檢測值檢測來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交流電力的供給是否停止。在第2模式時(或第1模式而電力轉換裝置3故障時),有交流電力從旁路交流電源6供給時,控制裝置38係與交流輸入電壓VI2的相位同步來控制反向器34。此時,控制裝置38係以使輸出電壓VO的相位一致於輸入電壓VI2的相位之方式控制反向器34。此處,因為商用交流電源5與旁路交流電源6係採用一樣的電源,所以電力轉換裝置4的輸出電壓VO的相位係與電力轉換裝置3的輸出電壓VO的相位一致。
當電源節點N12的直流電壓VDC2比預先訂 定的下限電壓VL高時,控制裝置38係以輸出無波形失真的正弦波狀且為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VO之方式控制反向器34。當電源節點N12的直流電壓VDC2比預先訂定的下限電壓VL低時,控制裝置38係以輸出具有對負載8而言為容許範圍內的波形失真且為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VO之方式控制反向器34。下限電壓VL係電力轉換裝置4輸出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下限值之交流電壓VO所需最低限度的直流電壓。
此外,在第2模式時,當來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交流電力的供給停止時,控制裝置38係將表示供給停止的信號經通訊線路L1發送給電力轉換裝置3的控制裝置22。在第2模式時,當反向器34故障的情形,控制裝置38係將表示反向器34故障的信號經通訊線路L1發送給電力轉換裝置3的控制裝置22。在第1模式時,控制裝置22係當表示反向器18故障的信號從控制裝置22經通訊線路L1送達時,瞬間驅動反向器34。
第5圖係顯示變換器32及反向器34的構成之電路圖。在第5圖中,變換器32係含有輸入節點32a至32c及二極體D21至D26,反向器34係含有開關元件S31至S36、二極體D31至D36及輸出節點34a至34c。
變換器32的輸入節點32a至32c係分別接受來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三相交流電壓。二極體D21至D23的陽極(anode)係分別連接至輸入節點32a至32c,二極體 D21至D23的陰極(cathode)係皆連接至直流正母線LP2。二極體D24至D26的陽極係連接至直流負母線LN2,二極體D24至D26的陰極係分別連接至輸入節點32a至32c。來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三相交流電壓係藉由二極體D21至D26予以全波整流而轉換成直流電壓VDC2。平滑用電解電容器33係連接在直流正母線LP2與直流負母線LN2之間,使母線LP2、LN2間的直流電壓VDC2平滑化。
反向器34的開關元件S31至S33的一方電極係連接至直流正母線LP2,開關元件S31至S33的另一方電極係分別連接至輸出節點34a至34c。開關元件S34至S36的一方電極係分別連接至輸出節點34a至34c,開關元件S34至S36的另一方電極係連接至直流負母線LN2。二極體D31至D36係分別於開關元件S31至S36反向並聯連接。
開關元件S31至S36的各者係由控制裝置38所控制,與來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三相交流電壓VI2同步而以預定的時序導通/關斷。開關元件S31至S33係與三相交流電壓VI2同步而導通/關斷,當開關元件S31至S33導通/關斷時,開關元件S34至S36分別關斷/導通。藉由調整令開關元件S31至S36的各者導通的時間,便能夠將輸出電壓VO調整為期望的電壓。
令反向器34運轉時,控制裝置38係以使輸出電壓VO的相位一致於輸入電壓VI2的相位之方式令開關元件S31至S36的各者導通/關斷。當電源節點N12的直 流電壓VDC2比下限電壓VL高時,控制裝置38係以輸出無波形失真的正弦波狀且為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VO之方式令開關元件S31至S36的各者導通/關斷。
此外,當電源節點N12的直流電壓VDC2比下限電壓VL低時,控制裝置38係以輸出具有對負載8而言為容許範圍內的波形失真且為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VO之方式令開關元件S31至S36的各者導通/關斷。
第6圖的(a)及(b)係顯示電力轉換裝置4的輸出電壓VO的波形之時序圖。第6圖的(a)係顯示直流電壓VDC2比下限電壓VL高時的輸出電壓VO的波形,第6圖的(b)係顯示直流電壓VDC2比下限電壓VL低時的輸出電壓VO的波形。
如第6圖的(a)所示,當VDC2>VL時,直流電壓VDC2係成為相應於輸入電壓VI2之電位(level)的電壓2×V1。控制裝置38係以輸出其振幅為比V1小的預定值A1的正弦波狀的交流電壓VO之方式控制反向器34。輸出電壓VO係維持在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電壓。此時,因為直流電壓V1比交流電壓VO的振幅A1大,故輸出電壓VO係成為無失真的正弦波。
如第6圖的(b)所示,當VDC2<VL時,直流電壓VDC2係成為相應於輸入電壓VI2之電位的電壓2×V2。V2<V1。此時,當以輸出其振幅為比V2小的預定值 的正弦波狀的交流電壓VO之方式控制反向器34,輸出電壓VO便比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的下限值低。
因此,控制裝置38係以輸出其振幅為比V2大的預定值A2的正弦波狀的交流電壓VO之方式控制反向器34。此時,因為直流電壓V2比交流電壓VO的振幅A2小,故輸出電壓VO係被限制在-V2至+V2的範圍內,輸出電壓VO的波形係成為梯形波狀而非正弦波狀。在令振幅相同的情況下,梯形波狀的交流電壓的電壓值(有效值)係比正弦波狀的交流電壓的電壓值高。因此,能夠將輸出電壓VO維持在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電壓。
第7圖係電力轉換裝置3的效率η(%)與電力轉換裝置4的效率η(%)的比較圖。第7圖的橫軸代表負載容量PL相對於電力轉換裝置3、4的額定容量PR之比例PL/PR(%),第7圖的縱軸代表電力轉換裝置3、4的效率η(%)。效率η係供給至負載8的交流電力PO相對於供給自交流電源5、6的交流電力PI之比例PO/PI(%)。曲線C1、C2分別代表電力轉換裝置3、4的效率η。在電力轉換裝置3中,當將PL/PR設定為20%、40%、60%、80%、100%,效率η便分別成為94.5%、96.4%、96.8%、96.9%、96.8%。
相對於此,在電力轉換裝置4中,當將PL/PR設定為20%、40%、60%、80%、100%,效率η便分別成為94.4%、96.5%、97.0%、97.1%、97.1%。亦即,在PL/PR為40%至100%的通常的使用範圍裡,電力轉換裝置4的效 率η係比電力轉換裝置3的效率η高。這是由於電力轉換裝置3中的變換器14的開關元件S1至S6發生開關損失及導通損失,相對於此,電力轉換裝置4中的變換器32不含開關元件之故。
接著,針對第1圖至第7圖所示不斷電電源裝置的動作進行說明。於初始狀態係設電力轉換裝置3、4為正常,有交流電力從商用交流電源5及旁路交流電源6的各者供給。首先,針對使用者操作操作部2選擇了第1模式時的情形進行說明。
在此模式中,在電力轉換裝置3,供給自商用交流電源5的交流電力係轉換成直流電力,該直流電力係蓄積至電池7並且轉換成交流電力供給至負載8。電力轉換裝置3的輸出電壓VO係成為無波形失真的正弦波狀的交流電壓,並維持在一定的額定電壓。
即使商用交流電源5的輸出電壓VI1一時降低,仍藉由電池7使電源節點N2的直流電壓VDC1維持一定,電力轉換裝置3的輸出電壓VO係維持在一定的額定電壓。負載8係藉由供給自電力轉換裝置3的交流電力驅動。
在藉由電力轉換裝置3驅動負載8的情形中,當來自商用交流電源5的交流電力的供給停止時、即斷電發生時,在電力轉換裝置3中,變換器14的運轉係停止,電池7的直流電力係藉由反向器18轉換成交流電力而供給至負載8。因此,即使斷電發生,在電池7蓄積有直 流電力的期間仍能夠繼續負載8的運轉。
在藉由電力轉換裝置3驅動負載8的情形中,當反向器18故障時,電力轉換裝置4的反向器34係瞬間動作,電力轉換裝置4所產生的交流電力係供給至負載8,負載8的運轉係繼續。此外,電磁接觸器21係關斷,使反向器18與交流輸出端子T4之間電性分離。
在電力轉換裝置4中,供給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交流電力係轉換成直流電力,該直流電力係轉換成交流電力後供給至負載8。當旁路交流電源6的輸出電壓VI2十分高時,VDC2>VL,電力轉換裝置4的輸出電壓VO係成為無波形失真的正弦波狀的交流電壓,維持在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電壓。
當旁路交流電源6的輸出電壓VI2降低使VDC2<VL時,電力轉換裝置4的輸出電壓VO係成為具有對負載8而言為容許範圍內的波形失真的交流電壓,維持在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電壓。
接著,針對使用者操作操作部2選擇了第2模式時的情形進行說明。在此模式中,在電力轉換裝置4,供給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交流電力係轉換成直流電力,該直流電力係轉換成交流電力後供給至負載8。當旁路交流電源6的輸出電壓VI2十分高時,VDC2>VL,無波形失真的正弦波狀且為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VO係供給至負載8。當旁路交流電源6的輸出電壓VI2降低使VDC2<VL時,具有對負載8而言為容許範圍內的波 形失真且為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VO係供給至負載8。
在藉由電力轉換裝置4驅動負載8的情形中,當來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交流電力的供給停止時、即斷電發生時,在電力轉換裝置3中,變換器14的運轉係停止,電池7的直流電力係藉由反向器18轉換成交流電力而供給至負載8。因此,即使斷電發生,在電池7蓄積有直流電力的期間仍能夠繼續負載8的運轉。電力轉換裝置3的輸出電壓VO係成為無波形失真的正弦波狀的交流電壓,維持在一定的額定電壓。
在藉由電力轉換裝置4驅動負載8的情形中,當反向器34故障時,電力轉換裝置3的反向器18係瞬間動作,電力轉換裝置3所產生的交流電力係供給至負載8,負載8的運轉係繼續。此外,電磁接觸器37係關斷使反向器34與交流輸出端子T4之間電性分離。電力轉換裝置3的輸出電壓VO係成為無波形失真的正弦波狀的交流電壓,並維持在一定的額定電壓。
即使商用交流電源5的輸出電壓VI1一時降低,仍藉由電池7使電源節點N2的直流電壓VDC1維持一定,電力轉換裝置3的輸出電壓VO係維持在一定的額定電壓。負載8係藉由供給自電力轉換裝置3的交流電力驅動。
在藉由電力轉換裝置3驅動負載8的情形中,當來自商用交流電源5的交流電力的供給停止時、即 斷電發生時,在電力轉換裝置3中,變換器14的運轉係停止,電池7的直流電力係藉由反向器18轉換成交流電力而供給至負載8。因此,即使斷電發生,在電池7蓄積有直流電力的期間仍能夠繼續負載8的運轉。
如上述,在本實施形態1中,係設有將商用交流電源5的輸出電壓轉換成正弦波狀且為額定電壓之電力轉換裝置3以及將旁路交流電源6的輸出電壓轉換成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電壓之電力轉換裝置4,從電力轉換裝置3、4其中之一的電力轉換裝置供給交流電力至負載8,當該電力轉換裝置故障時從另一電力轉換裝置供給交流電力至負載8。因此,即使交流電源5、6的輸出電壓變動且電力轉換裝置3、4其中之一的電力轉換裝置故障,仍能夠繼續負載8的運轉。
此外,即使變換器32所產生的直流電壓VDC2比下限電壓VL低,電力轉換裝置4係令交流電壓產生對負載8而言為容許範圍內的波形失真,而輸出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VO。因此,即使旁路交流電源6的輸出電壓低,仍能夠繼續負載8的運轉。
此外,係執行從第1模式與第2模式兩者中選擇的模式,該第1模式係以電力轉換裝置3為常用而當電力轉換裝置3故障時使用電力轉換裝置4,該第2模式係以電力轉換裝置4為常用而當電力轉換裝置4故障時使用電力轉換裝置3。因此,能夠相應於負載8的規格而改變供給至負載8的交流電力的質。
此外,因為是使用含有6個二極體D21至D26的整流器作為變換器32,故能夠將變換器32的電力損失抑制得較低。
另外,當直流電壓VDC2比下限電壓VL低時,可進一步降低令反向器34的開關元件S31至S36導通/關斷的開關頻率來使電力轉換裝置4的輸出電壓VO發生波形失真。此時,因為減少令反向器34的開關元件S31至S36導通/關斷的次數,故能夠減少開關元件S31至S36的開關損失,從而能夠更進一步提升電力轉換裝置4的效率η。
在本實施形態1中,電力轉換裝置3係總是輸出無波形失真的正弦波狀且為額定電壓的交流電壓VO,但並不以此為限,當電源節點N2的直流電壓VDC1比下限電壓VL低時,亦可與電力轉換裝置4同樣輸出具有對負載8而言為容許範圍內的波形失真且為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VO。採取此作法時,能夠延長負載8於斷電時的運轉時間。
此外,即使電源節點N2的直流電壓VDC1比下限電壓VL高,電力轉換裝置3仍可與電力轉換裝置4同樣輸出正弦波狀且為負載8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VO。採取此作法時,藉由令直流電壓VDC1降低,能夠減少開關元件S1至S6、S11至S16的導通損失及開關損失。
在本實施形態1中已針對商用交流電源5 的輸出電壓的相位與旁路交流電源6的輸出電壓相位為相同時的情形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亦能夠適用在商用交流電源5的輸出電壓的相位與旁路交流電源6的輸出電壓的相位為不同時。惟於相位不同時,必須是電力轉換裝置4的控制裝置38同步於商用交流電源5的輸出電壓的相位來控制反向器34的開關元件S31至S36或是電力轉換裝置3的控制裝置22同步於旁路交流電源6的輸出電壓的相位來控制反向器18的開關元件S11至S16。藉此,即使交流電源5、6的輸出電壓的相位不一致,仍能夠使電力轉換裝置3、4的輸出電壓的相位一致,從而即使電力轉換裝置3、4其中之一的電力轉換裝置的反向器故障而令另一電力轉換裝置的反向器動作時也不會發生過電流流通。
[實施形態2]
第8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2的不斷電電源裝置所含電力轉換裝置40的構成之電路方塊圖,且係與第4圖對照之圖。參照第8圖,此電力轉換裝置40與第4圖的電力轉換裝置4的相異點在於電源節點N12連接有電雙層(electric double layer)電容器41。
在該電力轉換裝置40中,於有交流電力從旁路交流電源6供給的通常時,來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交流電力藉由變換器32轉換成直流電力,該直流電力係蓄積至電雙層電容器41並且供給至反向器34。於來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交流電力的供給一時停止的瞬斷時,電雙層電容器41的直流電力係供給至反向器34。其他的構成及動 作係與實施形態1相同,故不再重複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2中,除了能夠獲得與實施形態1相同的效果,於藉由電力轉換裝置40所產生的交流電力驅動負載8的情形中,即使來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交流電力的供給一時停止,在電雙層電容器41蓄積有直流電力的期間仍能夠繼續負載8的運轉。
另外,因為蓄積在電雙層電容器41的直流電力係比蓄積在電池7的直流電力小,故本實施形態2雖然於旁路交流電源6的瞬間或短時間(例如數秒間)的斷電時仍能夠繼續負載8的運轉,但於長時間的斷電時並無法繼續負載8的運轉。
[實施形態3]
第9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3的不斷電電源裝置所含電力轉換裝置50的構成之電路方塊圖,且係與第4圖對照之圖。參照第9圖,此電力轉換裝置50與第4圖的電力轉換裝置4之相異點在於增加了電磁接觸器51、53及半導體開關52。
電磁接觸器51的一方端子係連接至旁路輸入端子T2,另一方端子係經交流電抗器31而連接至變換器32的輸入節點。電磁接觸器51係由控制裝置38所控制,於電力轉換裝置50的使用時導通,於例如電力轉換裝置50的維護及檢查時關斷。
半導體開關52係連接在旁路輸入端子T2與交流輸出端子T4之間。半導體開關52係含有閘流體 (thyristor),由控制裝置38所控制。半導體開關52係通常為關斷,在第2模式中,於反向器34故障時瞬間導通而令來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交流電力通過到達交流輸出端子T4。半導體開關52係在導通經過預定時間後關斷。
電磁接觸器53係與半導體開關52並聯連接,由控制裝置38所控制。電磁接觸器53係於將藉由反向器34產生的交流電力提供給交流輸出端子T4的反向器供電模式時關斷,於將來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交流電力提供給交流輸出端子T4的旁路供電模式時導通。電磁接觸器37係於反向器供電模式時導通,於旁路供電模式時關斷。
此外,在第2模式中,當反向器34故障時,電磁接觸器53係導通,將來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交流電力提供給交流輸出端子T4。當反向器34故障時,電磁接觸器37係關斷。亦即,當反向器34故障時,半導體開關52僅瞬間導通預定時間並且電磁接觸器53導通、電磁接觸器37關斷。這是為了防止半導體開關52過熱毀損。藉由操作操作部2,能夠手動選擇反向器供電模式與旁路供電模式其中任一種供電模式。其他的構成及動作係與實施形態1相同,故不再重複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3中,除了能夠獲得與實施形態1相同的效果,在第2模式中,當電力轉換裝置3的反向器18故障後由電力轉換裝置4的反向器34將交流電力供給至負載8時連反向器34也故障時,從旁路交流電源6 供給交流電力至負載8而仍能夠繼續負載8的運轉。
[實施形態4]
第10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形態4的不斷電電源裝置所含電力轉換裝置55的構成之電路方塊圖,且係與第4圖對照之圖。參照第10圖,此電力轉換裝置55與第4圖的電力轉換裝置4之相異點在於變換器32及控制裝置38分別換成了變換器56及控制裝置57。
控制裝置57係與輸入電壓VI2(旁路交流電源6的輸出電壓)同步來控制變換器56。變換器56係由控制裝置57所控制,將來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交流電力轉換成直流電力後輸出至電源節點N12。變換器56係輸出相應於輸入電壓VI2振幅之電位的直流電壓VDC2。
第11圖係顯示變換器56及反向器34的構成之電路圖,且係與第5圖對照之圖。反向器34的構成係如第5圖所示。變換器56係含有輸入節點56a至56c、開關元件S21至S26及二極體D21至D26。
變換器56的輸入節點56a至56c係分別接受來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三相交流電壓。開關元件S21至S23的一方電極係連接至直流正母線LP2,開關元件S21至S23的另一方電極係分別連接至輸入節點37a至37c。開關元件S24至S26的一方電極係分別連接至輸入節點37a至37c,開關元件S24至S26的另一方電極係連接至直流負母線LN2。二極體D21至D26係分別於開關元件S21至S26反向並聯連接。平滑用電解電容器33係連接在直流正 母線LP2與直流負母線LN2之間,使母線LP2、LN2間的直流電壓VDC2平滑化。
開關元件S21至S26的各者係由控制裝置57所控制,同步於來自旁路交流電源6的三相交流電壓VI2而以預定的時序導通/關斷。開關元件S21至S23係同步於三相交流電壓VI2而導通/關斷,當開關元件S21至S23導通/關斷時,開關元件S24至S26分別關斷/導通。藉此,產生相應於交流電壓VI2振幅之電位的直流電壓VDC2。
該變換器56的輸出電壓VDC2係比第5圖的變換器32的輸出電壓VDC2高出達兩倍二極體D的順向壓降。因此,能夠將可驅動負載8的輸入電壓VI2(旁路交流電源6的輸出電壓)的下限值降低該高出的電壓量。其他的構成及動作係與實施形態1相同,故不再重複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4中,除了能夠獲得與實施形態1相同的效果,還能夠將可驅動負載8的輸入電壓VI2(旁路交流電源6的輸出電壓)的下限值降低。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4中,雖然係令變換器56的輸出電壓VDC2相應於輸入電壓VI2振幅的電位來變化,但並不以此為限,係可當輸入電壓VI2比預定值高時將變換器56的輸出電壓VDC2維持為一定值,當輸入電壓VI比預定值低時將變換器56的輸出電壓VDC2設為盡可能大的值。藉由調整交流電壓VI2與令開關元件S21至S26導通/關斷的時序之間的相位差,便能夠將變換器56的輸 出電壓VDC2調整為期望之值。
以上所揭示的實施形態之各點均為例子而已,不應將之視為本發明之限制。本發明之範圍,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之說明,而是如申請專利範圍所示,且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之意義以及範圍內之所有改變。
1‧‧‧不斷電電源裝置
2‧‧‧操作部
3、4‧‧‧電力轉換裝置
5‧‧‧商用交流電源
6‧‧‧旁路交流電源
7‧‧‧電池
8‧‧‧負載
L1‧‧‧通訊線路
T1‧‧‧交流輸入端子
T2‧‧‧旁路輸入端子
T3‧‧‧電池端子
T4‧‧‧交流輸出端子

Claims (19)

  1. 一種不斷電電源裝置,係具備第1及第2電力轉換裝置;前述第1電力轉換裝置係含有:第1變換器,係將來自第1交流電源的交流電力轉換成直流電力;第1反向器,係將直流電力轉換成交流電力;及第1控制裝置,係以使前述第1電力轉換裝置的輸出電壓成為交流電壓之方式控制前述第1變換器及前述第1反向器;當從前述第1交流電源供給交流電力時,將前述第1變換器所產生的直流電力蓄積至電力蓄積裝置並且供給至前述第1反向器,當來自前述第1交流電源的交流電力的供給停止時,將前述電力蓄積裝置的直流電力供給至前述第1反向器;前述第2電力轉換裝置係含有:第2變換器,係將來自第2交流電源的交流電力轉換成直流電力;第2反向器,係將前述第2變換器所產生的直流電力轉換成交流電力;及第2控制裝置,係將前述第2變換器及前述第2反向器其中至少前述第2反向器控制成:當提供給前述第2反向器的直流電壓比預先訂定的第1電壓高的第1情況時,使前述第2電力轉換裝置的輸出電壓成 為正弦波狀且為負載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當提供給前述第2反向器的直流電壓比前述預先訂定的第1電壓低的第2情況時,使前述第2電力轉換裝置的輸出電壓成為具有對前述負載而言為容許範圍內的波形失真且為前述負載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當從前述第1及第2反向器其中之一方的反向器供給交流電力至前述負載而該一方之反向器故障時,從另一反向器供給交流電力至前述負載。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不斷電電源裝置,其中,前述預先訂定的第1電壓係前述第2電力轉換裝置為了輸出前述負載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下限值之交流電壓所需最低限度的電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不斷電電源裝置,其中,具有前述波形失真的交流電壓的波形為梯形波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不斷電電源裝置,其中,前述第2控制裝置係進行下列控制:於前述第1情況時,以輸出其振幅比提供給前述第2反向器的直流電壓的二分之一小的正弦波狀的交流電壓之方式控制前述第2反向器;於前述第2情況時,以輸出其振幅比提供給前述第2反向器的直流電壓的二分之一大的正弦波狀的交流電壓之方式控制前述第2反向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不斷電電源裝置,其中, 前述第2控制裝置係令前述第2情況時的前述第2反向器的開關頻率比前述第1情況時的前述第2反向器的開關頻率低。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不斷電電源裝置,其中,前述第2變換器係含有將供給自前述第2交流電源的交流電壓予以整流的整流器;前述第2控制裝置係控制前述第2反向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不斷電電源裝置,其中,前述第2變換器係含有將供給自前述第2交流電源的交流電壓轉換成直流電壓的複數個開關元件;前述第2控制裝置係控制前述第2變換器及前述第2反向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不斷電電源裝置,其中,前述第2電力轉換裝置係更含有將藉由前述第2變換器產生的直流電力予以蓄積的電雙層電容器;當從前述第2交流電源供給交流電力時,將前述第2變換器所產生的直流電力蓄積至前述電雙層電容器並且供給至前述第2反向器,當來自前述第2交流電源的交流電力的供給停止時,將前述電雙層電容器的直流電力供給至前述第2反向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不斷電電源裝置,其中,前述第2控制裝置係以使前述第2電力轉換裝置的輸出電壓的相位一致於前述第1電力轉換裝置的輸出電壓的相位之方式控制前述第2反向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不斷電電源裝置,其中,當從前述第1反向器供給交流電力至前述負載而前述第1反向器故障時,從前述第2反向器供給交流電力至前述負載。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不斷電電源裝置,其中,前述第2電力轉換裝置係更含有切換電路,該切換電路係接收供給自前述第2交流電源的交流電力與前述第2反向器所產生的交流電力,當前述第2反向器為正常時將前述第2反向器所產生的交流電力提供給前述負載,當前述第2反向器故障時將供給自前述第2交流電源的交流電力提供給前述負載。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不斷電電源裝置,其中,當從前述第2反向器供給交流電力至前述負載而前述第2反向器故障時,從前述第1反向器供給交流電力至前述負載。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不斷電電源裝置,其中,當有交流電力從前述第2交流電源供給時,從前述第2反向器供給交流電力至前述負載,當來自前述第2交流電源的交流電力的供給停止時,從前述第1反向器供給交流電力至前述負載。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不斷電電源裝置,其中,係執行從第1模式與第2模式兩者中選擇的模式,該第1模式係當從前述第1反向器供給交流電力至前述負載而前述第1反向器故障時,從前述第2反向器供 給交流電力至前述負載,該第2模式係當從前述第2反向器供給交流電力至前述負載而前述第2反向器故障或來自前述第2交流電源的交流電力的供給停止時,從前述第1反向器供給交流電力至前述負載。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不斷電電源裝置,其中,前述第1控制裝置係以使前述第1電力轉換裝置的輸出電壓成為正弦波狀且為額定電壓之方式控制前述第1變換器及前述第1反向器。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不斷電電源裝置,其中,前述第1控制裝置係將前述第1變換器及前述第1反向器控制成:當提供給前述第1反向器的直流電壓比預先訂定的第2電壓高時,使前述第1電力轉換裝置的輸出電壓成為正弦波狀且為額定電壓,當提供給前述第1反向器的直流電壓比前述第2電壓低時,使前述第1電力轉換裝置的輸出電壓成為具有對前述負載而言為容許範圍內的波形失真且為前述負載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不斷電電源裝置,其中,前述預先訂定的第2電壓係前述第1電力轉換裝置為了輸出前述負載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下限值之交流電壓所需最低限度的電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不斷電電源裝置,其中,前述第1控制裝置係將前述第1變換器及前述第1反向器控制成:當提供給前述第1反向器的直流電壓比預 先訂定的第2電壓高時,使前述第1電力轉換裝置的輸出電壓成為正弦波狀且為前述負載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當提供給前述第1反向器的直流電壓比前述第2電壓低時,使前述第1電力轉換裝置的輸出電壓成為具有對前述負載而言為容許範圍內的波形失真且為前述負載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內的交流電壓。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不斷電電源裝置,其中,前述預先訂定的第2電壓係前述第1電力轉換裝置為了輸出前述負載的容許輸入電壓範圍下限值之交流電壓所需最低限度的電壓。
TW104105798A 2014-12-25 2015-02-24 不斷電電源裝置 TWI5421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84228 WO2016103379A1 (ja) 2014-12-25 2014-12-25 無停電電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4877A true TW201624877A (zh) 2016-07-01
TWI542116B TWI542116B (zh) 2016-07-11

Family

ID=56149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5798A TWI542116B (zh) 2014-12-25 2015-02-24 不斷電電源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523049B2 (zh)
EP (1) EP3240139A4 (zh)
JP (1) JP6243554B2 (zh)
CN (1) CN107112793B (zh)
TW (1) TWI542116B (zh)
WO (1) WO201610337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1653B (zh) * 2017-03-10 2019-06-01 日商東芝三菱電機產業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不斷電電源裝置及不斷電電源裝置的試驗方法
TWI716208B (zh) * 2019-11-29 2021-01-11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不斷電供電系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86848B2 (ja) * 2017-03-30 2021-06-16 新電元工業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制御装置
US10923944B2 (en) * 2018-03-05 2021-02-16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Methods, systems and devices for managing batteries of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ies (UPSs) and related external battery modules (EBMs)
KR102488002B1 (ko) * 2018-04-05 2023-01-1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전력 변환 시스템 및 그것의 동작 방법
KR102614137B1 (ko) * 2018-04-13 2023-12-1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인버터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JP6955635B2 (ja) * 2018-08-03 2021-10-27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無停電電源装置
FR3084973B1 (fr) * 2018-08-09 2021-11-05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s Procede de transfert sans recouvrement de sources d'energie electrique et inverseur de source mettant en oeuvre un tel procede
KR102262515B1 (ko) * 2019-02-13 2021-06-09 한국전력공사 하이브리드 전력품질 보상 장치
CN112886695A (zh) * 2019-11-29 2021-06-01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不断电供电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2009A (en) * 1991-02-25 1992-12-15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tandby power supply with load-current harmonics neutralizer
US5315533A (en) * 1991-05-17 1994-05-24 Best Power Technology, Inc. Back-up 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
JP3562191B2 (ja) * 1997-01-28 2004-09-08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US6304006B1 (en) * 2000-12-28 2001-10-16 Abb T&D Technology Ltd. Energy management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system
JP4111890B2 (ja) 2003-07-29 2008-07-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停電電源装置
US7259477B2 (en) * 2003-08-15 2007-08-21 American Power Conversion Corporation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EP1806819A1 (en) * 2006-01-05 2007-07-11 Constructions Electroniques + Telecommunications, en abrégé "C.E.+T" Backup power system
JP2007241827A (ja) 2006-03-10 2007-09-20 Densei Lambda Kk 無停電電源装置、無停電電源システムおよびシャットダウン処理プログラム
WO2007111868A1 (en) * 2006-03-23 2007-10-04 Enphase Ener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verting direct current to alternating current
JP2008067491A (ja) * 2006-09-07 2008-03-21 Toshiba Mitsubishi-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 Corp 共通予備無停電電源システム
JP4569596B2 (ja) * 2007-04-25 2010-10-27 富士電機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無停電電源装置、交流電力供給装置および負荷機器に応じた交流電圧切替方法
TW200915702A (en) * 2007-09-19 2009-04-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JP5171567B2 (ja) * 2008-11-18 2013-03-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停電電源装置
KR101228363B1 (ko) * 2009-07-10 2013-02-0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하이브리드 데이터 센터 전력 공급 장치
WO2011036767A1 (ja) * 2009-09-25 2011-03-31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無停電電源装置
US20110278932A1 (en) 2010-05-13 2011-11-17 Eaton Corporation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systems and methods using isolated interface for variably available power source
US8422256B2 (en) * 2010-07-30 2013-04-1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ontrol system for high-efficiency operation in parallel inverter installations
US9130406B2 (en) * 2012-08-24 2015-09-08 Ainet Registry,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 power distribution and backup
CN103683356B (zh) * 2012-09-20 2015-10-21 伊顿制造(格拉斯哥)有限合伙莫尔日分支机构 在线式不间断电源拓扑
JP2014107931A (ja) * 2012-11-27 2014-06-09 Fuji Electric Co Ltd インバータ装置の運転方法およびインバータ装置
CN103368231B (zh) 2013-07-05 2015-03-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不间断电源电路
KR101322617B1 (ko) 2013-07-30 2013-10-29 이화전기공업 주식회사 배터리를 구비한 무정전전원장치의 에너지저장시스템 및 그 운전방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1653B (zh) * 2017-03-10 2019-06-01 日商東芝三菱電機產業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不斷電電源裝置及不斷電電源裝置的試驗方法
TWI716208B (zh) * 2019-11-29 2021-01-11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不斷電供電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279302A1 (en) 2017-09-28
CN107112793A (zh) 2017-08-29
EP3240139A4 (en) 2018-08-15
CN107112793B (zh) 2020-06-05
US10523049B2 (en) 2019-12-31
EP3240139A1 (en) 2017-11-01
JPWO2016103379A1 (ja) 2017-10-05
TWI542116B (zh) 2016-07-11
JP6243554B2 (ja) 2017-12-06
WO2016103379A1 (ja) 2016-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2116B (zh) 不斷電電源裝置
TWI538352B (zh) 不斷電電源系統
TWI538351B (zh) 不斷電電源裝置
TWI568140B (zh) 無停電電源裝置
TWI593213B (zh) 不斷電電源裝置
US20140346884A1 (en) Power converter
JP6714157B2 (ja) 電源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源システム
JP6668556B2 (ja) 電源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源システム
US9705362B2 (en) Power converter
JP2008283729A (ja) 無停電電源装置
KR101343953B1 (ko) 배터리 방전기를 제거한 이중변환 무정전전원장치
JP2013201816A (ja) 蓄電装置
JP2013106393A (ja) 瞬低補償装置
WO2018185813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RU196125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компенсации изменений напряжения и реактивной мощност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сети
JP6220905B2 (ja) 高圧インバータの瞬時停電補償方法
JP3903421B2 (ja) 電圧変動補償装置
JP2017011969A (ja) 無停電電源装置および無停電電源システム
JP6034143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6964898A (zh) 不间断电源装置
JP2020018054A (ja) 無停電電源装置
KR20150112406A (ko) 무정전 전원 공급 장치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