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22662A - 牙科植牙用牙根及牙科植牙 - Google Patents

牙科植牙用牙根及牙科植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22662A
TW201622662A TW104138936A TW104138936A TW201622662A TW 201622662 A TW201622662 A TW 201622662A TW 104138936 A TW104138936 A TW 104138936A TW 104138936 A TW104138936 A TW 104138936A TW 201622662 A TW201622662 A TW 20162266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ental implant
side wall
groove portion
small groove
ang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89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5544B (zh
Inventor
澤瀬□
中野悠司
高野陽如
Original Assignee
京瓷醫療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京瓷醫療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京瓷醫療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226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26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55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554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8/00Means to be fixed to the jaw-bone for consolidating natural teeth or for fixing dental prostheses thereon; Dental implants; Implanting tool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Dent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ental Prosthetic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牙科植牙用牙根係具備小溝部,前述小溝部係具有:位於前端部側之第1側壁部、以及位於後端部側之第2側壁部。前述第1側壁部係以隨著從第1底部離開而遠離第1基準面之方式延伸,前述第2側壁部係以平行於前述第1基準面、或隨著從前述第1底部離開而遠離前述第1基準面之方式延伸,前述第1側壁部與前述第1基準面構成之角的角度α大於前述第2側壁部與前述第1基準面構成之角之角度β。本發明亦提供一種具備該牙科植牙用牙根之牙科植牙。

Description

牙科植牙用牙根及牙科植牙
本發明係關於牙科植牙用牙根及具備該牙科植牙用牙根之牙科植牙。
自以往以來,正進行著藉由將牙科植牙用牙根(以下,有時稱為「牙根」。)埋入上下顎骨之齒槽骨,以恢復咬合功能、發聲功能及審美性等之牙科植牙埋植手術(例如、專利文獻1参照)。
於專利文獻2中係提出一種其外周部具有螺紋,沿著螺紋而使溝延伸之構成作為牙根。此牙根係以在沿著螺紋而延伸之溝的內部可成長骨組織之方式所構成。
另一方面,為骨之主成分的磷灰石已知具有結晶學上的異向性(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及非專利文獻1、2)。例如,在下顎骨之磷灰石配向性係依照下顎骨之中部位而配向性進行變化(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2)。具體上係於接近牙齒之邊緣,咀嚼加重方向之配向優良,在骨體係近離心方向之配向優良。
如此之磷灰石配向性係維持骨頭原來之力學 功能,故認為使骨頭再生之時,若維持磷灰石配向性,骨頭新生變快,亦可維持長期之骨質。特別是,藉由安裝構造構件,在易受到負荷之植牙後方部,宜維持再生之皮質骨的磷灰石配向性。
惟,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習知的牙根係未考量上述之磷灰石配向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474013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許第4603893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許第5153626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Yoshihiro Noyama, Takayoshi Nakano, Takuya Ishimoto, Takashi Sakai, Hideki Yoshikawa,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oriented groove on the hip implant surface to promote bone microstructure integrity」, Bone, 2013, 52, p. 659-667
[非專利文獻2]吉川秀樹、中野貴由、松岡厚子、中島義雄,以「未來型人工關節為目標-自其歷史至將來展望-」,第1版,股份公司日本醫學館,2013年7月1日,p.349-351
本發明之課題之一係提供可維持再生之皮質骨的磷灰石配向性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及牙科植牙。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牙科植牙用牙根,係具備:圓柱狀之本體部;前述本體部之外周部之中,位於前述本體部之前端部側的大溝部;前述外周部之中,位於前述本體部之後端部側的至少1個小溝部;前述至少1個小溝部係具有:第1底部、連接於前述第1底部之一端且位於前述前端部側之第1側壁部、連接於前述第1底部之另一端且位於前述後端部側之第2側壁部;前述第1側壁部係以隨著從前述第1底部離開而通過前述第1底部,並遠離垂直於前述本體部之中心軸的第1基準面之方式延伸,前述第2側壁部係以平行於前述第1基準面、或隨著從前述第1底部離開而遠離前述第1基準面之方式延伸,於平行於前述中心軸之剖面視圖,前述第1側壁部與前述第1基準面構成之角的角度α大於前述第2側壁部與前述第1基準面構成之角之角度β。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牙科植牙,係具備:如上述之實施形態的牙科植牙用牙根、及被安裝於前述牙科植牙用牙根之前述本體部之前述後端部的構造構件。
依據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牙科植牙用牙根,有可維持再生之皮質骨的磷灰石配向性之效果。
1A、1B、1C‧‧‧牙根
2‧‧‧本體部
3‧‧‧大溝部
4‧‧‧小溝部
4A‧‧‧第1小溝部
4B‧‧‧第2小溝部
5‧‧‧邊界部
6‧‧‧斜角
10‧‧‧牙科植牙
11‧‧‧人工牙齒
12‧‧‧支架
13‧‧‧癒合帽
21‧‧‧前端部
22‧‧‧後端部
23‧‧‧外周部
31‧‧‧第2底部
31a、31b、41a、41b‧‧‧端
32‧‧‧第3側壁部
33‧‧‧第4側壁部
41‧‧‧第1底部
42‧‧‧第1側壁部
43‧‧‧第2側壁部
44‧‧‧第1連接部
45‧‧‧第2連接部
46a、46b‧‧‧緣部
46a1、46a2、49‧‧‧端部
47、47a‧‧‧部位
61‧‧‧長邊
100‧‧‧埋入孔
101‧‧‧牙肉
110‧‧‧顎骨
111‧‧‧齒槽骨
112‧‧‧皮質骨
113‧‧‧海綿骨
231‧‧‧前方部
232‧‧‧後方部
D‧‧‧溝深度
D3、D4‧‧‧溝深度
L‧‧‧骨緣線
L1‧‧‧第1直線
L2‧‧‧第2直線
L42、L43‧‧‧長度
O‧‧‧中心
S1‧‧‧中心軸
S2‧‧‧第1基準面
S3‧‧‧第2基準面
S4‧‧‧基準線
W‧‧‧溝寬度
α、β、γ、δ、θ 1、θ 2‧‧‧角度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牙科植牙用牙根之側面圖。
第2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牙科植牙用牙根之小溝部的部分放大剖面圖。
第3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牙科植牙用牙根之大溝部的部分放大剖面圖。
第4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牙科植牙用牙根之小溝部的部分放大剖面圖。
第5圖係表示第4圖所示之牙科植牙用牙根之大溝部的部分放大剖面圖。
第6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的牙科植牙用牙根之圖、(a)係側面圖、(b)係表示大溝部及小溝部之概略說明圖。又,(a)係相當於從與第1圖相異之角度觀看之側面圖。
第7圖係表示第6圖所示之牙科植牙用牙根中的本體部之後端部側的部分放大側面圖。
第8圖係表示第6圖所示之牙科植牙用牙根中之大溝部及小溝部之邊界部的部分放大剖面圖。
第9圖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牙科植牙的側面圖。
第10圖(a)至(c)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牙科植牙埋植手術之概略說明圖。
第11圖(a)至(c)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牙科植牙埋植手術之概略說明圖。
<牙科植牙用牙根>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對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牙科植牙用牙根,參照第1圖至第3圖而詳細說明。
如第1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牙根1A係具備略圓柱狀之本體部2。本體部2係具有前端部21及後端部22。前端部21係如後述之第10圖(b)、(c)所示,將牙根1A埋入顎骨110時,位於齒槽骨111之海綿骨113側的部位。又,後端部22係在將牙根1A埋入於顎骨110時,位於齒槽骨111之皮質骨112側的部位。
本體部2係如第1圖所示,更具有外周部23。外周部23係具有位於前端部21側之前方部231及位於後端部22側之後方部232。前方部231係將牙根1A埋入於顎骨110時,位於海綿骨113之部位。又,後方部232係將牙根1A埋入於顎骨110時,位於皮質骨112之部位。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前方部231之面積大於後方部232之面積。又,前方部231係隨著從其中央部附近朝向前端部21而成為小徑之錐狀所構成。
本實施形態之牙根1A係更具備:位於外周部23之中前方部231之大溝部3、及位於後方部232之至少 1個小溝部4。換言之,本實施形態之牙根1A係更具備:位於外周部23之中本體部2之前端部21側的大溝部3、及位於外周部23之中本體部2之後端部22側的至少1個小溝部4。
大溝部3即所謂本體螺紋。本實施形態之大溝部3係呈螺旋狀位於前方部231。換言之,本實施形態之大溝部3係在前端部21側呈螺旋狀延伸。若依如此之構成,可將牙根1A以自攻螺入於齒槽骨111同時並埋入。又,本實施形態之大溝部3係位置於涵蓋前方部231之全周。因此,大溝部3在將牙根1A埋入於齒槽骨111時係位於海綿骨113。
另一方面,小溝部4係如第10圖(b)、(c)所示,發揮作為使皮質骨112於其內部再生之部位功能,即所謂微螺紋。小溝部4係較上述之大溝部3之溝寬度及溝深度實質上更小之部位。所謂溝寬度係意指在溝部(大溝部3或小溝部4)之開口部互相對向之緣部彼此連結之直線的尺寸。溝深度係意指垂直於本體部2之中心軸S1的方向之溝部的尺寸。本體部2之中心軸S1係如第1圖所示,貫穿本體部2之前端部21及後端部22之間的軸,使牙根1A旋轉時意指成為旋轉軸之軸。
本實施形態之小溝部4係呈螺旋狀位於後方部232。換言之,本實施形態之小溝部4係在後端部22側呈螺旋狀延伸。又,本實施形態之小溝部4係位於涵蓋後方部232之全周。本實施形態之小溝部4係如第2圖所示, 互相開離而置放之第1小溝部4A及第2小溝部4B之所謂雙螺紋。又,小溝部4之數量係以1至4個為佳。小溝部4之數量為複數時,複數之小溝部4之構成可互為相同,亦可相異。本實施形態中係具有第1小溝部4A及第2小溝部4B實質上相同之構成,故在下文中,係以第1小溝部4A之說明取代第2小溝部4B之說明者。又,有時於第2小溝部4B賦予符號而說明第1小溝部4A。
本實施形態之第1小溝部4A係具有第1底部41、連接於第1底部41之一端41a的第1側壁部42、及連接於第1底部41之另一端41b的第2側壁部43。第1底部41係含有第1小溝部4A之中溝深度最大之區域的部位。又,第1側壁部42係位於本體部2之前端部21側,第2側壁部43係位於本體部2之後端部22側。本實施形態中係第1側壁部42及第2側壁部43之任一者均為平面狀。
本實施形態中,第1側壁部42係以隨著從第1底部41離開,換言之,以隨著從第1底部41朝向箭號A所示之外側方,遠離第1基準面S2之方式延伸。又,第2側壁部43係以隨著從第1底部41離開而遠離第1基準面S2之方式延伸。繼而,在平行於第2圖所示之中心軸S1之剖面視圖,第1側壁部42與第1基準面S2構成的角之角度α亦大於第2側壁部43與第1基準面S2構成的角之角度β。換言之,角度α及角度β具有α>β之關係。若依據如此之構成,可以維持磷灰石配向性之狀態使皮質骨 112誘導至第1小溝部4A之內部而再生,是故,可期待骨新生變快,亦可經長期維持骨質。
此處,對於角度α及角度β之大小的關係,進行如下之實驗。亦即,於家兔之脛骨埋入牙根,進行經重複荷重負載之活體(in vivo)實驗。繼而,進行以骨面積率與骨接觸率之組織形態學的解析、及使用BVF、Tb.N、Tb.Th、Tv.Sp、BMD等之指標的3次元構造解析。進一步,研究產生於溝部之骨細胞數及磷灰石配向性。其結果,α>β之溝部係相較於α<β之溝部,可得到新生骨量更增大,且骨細胞數亦多之結果。雖然亦沿著側壁部觀察任一有關係之溝部之磷灰石之配向,惟從骨量與骨質之觀點而言,已知α>β較α<β更優異。
又,上述之外側方係意指相對於第1底部41為牙根1A之外側,與中心軸S1側之內側方相反方向之方向。上述之第1基準面S2係意指通過第1底部41,垂直於本體部2之中心軸S1的面。
上述之角度α及角度β係任一者均為銳角。角度α係以40至65°為較佳,以45至60°為更佳。角度β係以1至15°為佳,以5至10°為更佳。
本實施形態中係在上述之剖面視圖,在第1小溝部4A之開口部46互相對向之緣部46a、46b之中,位於第2側壁部43側之緣部46a向外側方為凸之曲線狀。若依據如此之構成,可抑制骨吸收。
在本實施形態中,從以維持磷灰石配向性之 狀態使皮質骨112誘導至第1小溝部4A之內部而再生之觀點,具有如下之構成。亦即,在上述之剖面視圖,第1底部41及第1側壁部42之第1連接部44係較第1底部41及第2側壁部43之第2連接部45更位於中心軸S1側。又,在上述之剖面視圖,第1側壁部42之長度L42大於第2側壁部43之長度L43。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如上述,第1小溝部4A之緣部46a向外側方為凸之曲線狀。本實施形態中,以位於接近第1底部41之側的緣部46a之端部46a1作為基準,判斷第2側壁部43之長度L43。
本實施形態中,在上述之剖面視圖,第1底部41向內側方為凸之曲線狀。若依據如此之構成,可維持第1小溝部4A之強度,同時增大第1小溝部4A之表面積及體積,故可以維持磷灰石配向性之狀態使許多之皮質骨112誘導至第1小溝部4A之內部而再生。又,例如藉由鈦刷等之清掃手段而清掃第1小溝部4A之時,刷前端易於沿著第1小溝部4A之形狀而移動,故可發揮優異之清掃性。又,上述之內側方係意指相對於第1側壁部42及第2側壁部43為牙根1A之內側且為中心軸S1側。
本實施形態之第1底部41係如上述,在上述之剖面視圖中向內側方為凸之曲線狀,但曲線狀係可舉例如拋物線狀、楕圓弧狀、圓弧狀等。本實施形態之第1底部41係在上述之剖面視圖中向內側方為凸之圓弧狀。更具體地,本實施形態之第1底部41係於其中心O具有下列之特定之位置關係的內側方為凸之圓弧狀。
亦即,在上述之剖面視圖中,將第1直線L1及第2直線L2如下列般設定。
第1直線L1:在第1小溝部4A之開口部46中互相對向之緣部46a,46b彼此間連結之直線。又,本實施形態中,如上述,第1小溝部4A之緣部46a向外側方為凸之曲線狀。本實施形態中,以位於遠離第1底部41之側的緣部46a之端部46a2作為基準,判斷第1直線L1。
第2直線L2:通過第1直線L1之中點M,且垂直於中心軸S1之直線。
相對於上述之第1直線L1及第2直線L2,第1底部41之中心O具有下列之(i)及(ii)之位置關係。
(i)第1底部41之中心O較第1直線L1更位於中心軸S1側。
(ii)第1底部41之中心O較第2直線L2更位於本體部2之後端部22側。
若依據上述之構成,第1底部41向內側方為凸之曲線狀所致之上述效果中,可維持第1小溝部4A之強度,同時並提升增大第1小溝部4A之表面積及體積之效果。又,數百μm之毛細血管可侵入至第1底部41。因此,可期待新生骨量增大,骨與牙根1A之接觸率的提升。
在上述之剖面視圖,本實施形態之第1小溝部4A係開口部46中之溝寬度W大於溝深度D。若依據如此之構成,易於維持磷灰石配向性之狀態使皮質骨112誘導至第1小溝部4A之內部。又,在本實施形態,如上述, 第1小溝部4A之緣部46a向外側方為凸之曲線狀。在本實施形態,以位置於接近第1底部41之側的緣部46a之端部46a1作為基準,判斷溝寬度W。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係具有上述之大溝部3與小溝部4略為相同之構成。亦即,如第3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大溝部3係具有第2底部31、連接於第2底部31之一端31a且位於前端部21側之第3側壁部32、及連接於第2底部31之另一端31b且位於後端部22側之第4側壁部33。第3側壁部32係與小溝部4之第1側壁部42同樣,以隨著從第2底部31離開,通過第2底部31遠離垂直於中心軸S1之第2基準面S3之方式延伸。又,如上述,在本實施形態,係小溝部4之第2側壁部43以隨著從第1底部41離開而遠離第1基準面S2之方式延伸,故大溝部3之第4側壁部33亦以隨著從第2底部31離開而遠離第2基準面S3之方式延伸。繼而,在平行於第3圖所示之中心軸S1之剖面視圖,第3側壁部32與第2基準面S3構成的角之角度γ大於第4側壁部33與第2基準面S3構成的角之角度δ。換言之,角度γ及角度δ具有γ>δ之關係。若依據如此之構成,可減少從大溝部3朝小溝部4之構成的變化,以大溝部3及小溝部4之順序可提升使牙根1A埋入於齒槽骨111之時的埋入性。其結果,可抑制骨壞死之發生。又,可減少以維持磷灰石配向性之狀態使皮質骨112誘導至小溝部4之內部而再生時之阻礙因子。進而,可促進骨之改變(再成型)。又,大溝部3之構 成係只要可發揮其功能,並不限定於與小溝部4略相同之構成。
在本實施形態,上述之小溝部4中的第1側壁部42之角度α大於大溝部3中之第3側壁部32之角度γ。又,上述之小溝部4中之第2側壁部43之角度β、與大溝部3中之第4側壁部33之角度δ為相同。亦即,在本實施形態,角度α及角度γ具有α>γ之關係,角度β及角度δ具有β=δ之關係。若依據此等之構成,有使牙根1A埋入於齒槽骨111時之埋入性提升之傾向。又,在本實施形態,係分別將角度α設定於50°,將角度β設定於10°,將角度γ設定於45°,將角度δ設定於10°,惟不限定於此等。所謂角度β及角度δ為相同係意指只要兩者之角度實質上相同即可。此點係即使在後述之實施形態亦同樣。
上述之本實施形態之牙根1A較佳係藉由積層造形法而製造。藉此,可以優異之加工精度獲得牙根1A。又,牙根1A之製造方法係只要可獲得牙根1A,不限定於積層造形法。牙根1A之其他製造方法係可舉例如切削加工等。
(第2實施形態)
其次,有關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牙根,參照第4圖及第5圖而詳細說明。又,第4圖及第5圖中,有時與上述之第1圖至第3圖相同之構成部分係賦予相同之符號而省略說明。
如第4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牙根1B係小溝部4中之第2側壁部43平行於第1基準面S2而延伸。換言之,在本實施形態之牙根1B,係上述之第2側壁部43與第1基準面S2構成的角之角度β為0°。繼而,角度α及角度β具有α>β之關係。若依據如此之構成,以維持磷灰石配向性之狀態易使皮質骨112誘導至小溝部4之內部。又,第2側壁部43係只要相對於第1基準面S2實質上平行延伸即可。
如第5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之牙根1B係具有大溝部3與小溝部4略相同之構成。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係如上述,小溝部4中之第2側壁部43平行於第1基準面S2延伸,故大溝部3中之第4側壁部33亦平行於第2基準面S3延伸。換言之,第4側壁部33與第2基準面S3構成的角之角度δ為0°。繼而,角度γ及角度δ具有γ>δ之關係。若依據如此之構成,與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同樣,可減少從大溝部3朝小溝部4之構成的變化,以大溝部3及小溝部4之順序可提升使牙根1B埋入於齒槽骨111之時的埋入性。其結果,可抑制骨壞死之發生。又,可減少以維持磷灰石配向性之狀態使皮質骨112誘導至小溝部4之內部而再生時之阻礙因子。進而,可促進骨之改變。又,第4側壁部33係只要相對於第2基準面S3實質上平行延伸即可。
在本實施形態,係上述之小溝部4中的第1側壁部42之角度α、與大溝部3中之第3側壁部32之角 度γ為相同。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係角度α及角度γ具有α=γ之關係。若依據如此之構成,有使牙根1B埋入於齒槽骨111時之埋入性提升之傾向。又,在本實施形態,係使角度α及角度γ之任一者設定於45°,但不限定於此。
其他之構成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的牙根1A同樣,故省略說明。
(第3實施形態)
其次,有關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的牙科植牙用牙根,參照第6圖至第8圖而詳細說明。又,第6圖至第8圖中,有時與上述之第1圖至第5圖相同之構成部分係賦予相同之符號而省略說明。
第6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牙根1C係具備:外周部23之中位於本體部2之前端部21側的大溝部3、及外周部23之中位於本體部2之後端部22側的至少1個小溝部4。
在本實施形態,係外周部23之中位於大溝部3之部位,隨著從其中央部附近朝向前端部21而成為小徑之錐狀所構成。又,外周部23之中大溝部3位置之部位之面積大於小溝部4位置之部位之面積。
本實施形態之小溝部4係其數量為2個,且互相開離而置放之第1小溝部4A及第2小溝部4B之所謂雙螺紋。在本實施形態,係具有第1小溝部4A及第2小溝部4B實質上相同之構成。
此處,在本實施形態,係大溝部3及小溝部4之任一者均呈螺旋狀延伸。若依據如此之構成,可使牙根1C埋入於齒槽骨111時之埋入阻抗減少。
又,在本實施形態,大溝部3及小溝部4之邊界部5中,大溝部3之中位置在後端部22側之部位31、與小溝部4之中位置在前端部21側之部位47互相並行。若依據如此之構成,以大溝部3及小溝部4之順序使牙根1C埋入齒槽骨111時,在大溝部3及小溝部4之邊界部5中,從大溝部3徐緩地切換成小溝部4之構成,可一定地確保使牙根1C埋入齒槽骨111時之埋入阻抗。又,在大溝部3及小溝部4之邊界部5中,本體部2之外周部23之中大溝部3及小溝部4未存在之部位的面積變少,故可降低使牙根1C埋入齒槽骨111時之埋入阻抗。繼而,此等之效果、與上述之大溝部3及小溝部4任一者皆呈螺旋狀延伸所致之效果相應,可得到易使牙根1C埋入於齒槽骨111之效果。其結果,可抑制骨壞死之發生。又,可減少以維持磷灰石配向性之狀態使皮質骨112誘導至小溝部4之內部而再生時之阻礙因子。進一步,可促進骨之改變。
又,大溝部3及小溝部4之邊界部5係如第6圖(b)所示,意指包含位於小溝部4之前端部21側的端部48、及位於大溝部3之後端部22側的端部32之領域。在第6圖(b)中,表示大溝部3之線係表示大溝部3之第2底部31(參照第3圖及第5圖)。此點係於小溝部4亦相同。亦即,在第6圖(b)中,表示小溝部4之線係表示小溝部4 之第1底部41(參照第2圖及第4圖)。
大溝部3之部位31與小溝部4之部位47互相並行係意指部位31、47以互相並排之狀態延伸。部位31、47係亦可以互相分離之狀態並行,亦可以部分合流之狀態並行。所謂部分合流係意指在可發揮部位31、47各別之功能的範圍,部位31之一部分與部位47之一部分互相合流。在本實施形態,如第7圖及第8圖所示,部位31、47以部分合流之狀態並行。若依據如此之構成,可從大溝部3至小溝部4順利地切換構成。
如第6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係在大溝部3及小溝部4之邊界部5中,大溝部3之部位31與小溝部4之部位47以如下之狀態互相並行。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係小溝部4之部位47之中,溝深度D4最大之部位47a以位於大溝部3及小溝部4之邊界部5之略中央部的狀態,部位31、47互相並行。
又,在本實施形態,係以平行於中心軸S1之基準線S4與大溝部3之部位31構成的角之角度θ 1大於基準線S4與小溝部4之部位47構成的角之角度θ 2之狀態,部位31、47互相並行。換言之,在本實施形態,係角度θ 1大於角度θ 2。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係角度θ 1及角度θ 2具有θ 1>θ 2之關係。
角度θ 1及角度θ 2之任一者均為銳角較佳。若依據如此之構成,在大溝部3及小溝部4之邊界部5中,大溝部3之部位31徐緩地達到位於大溝部3之後端 部22側之端部32,小溝部4之部位47徐緩地達到溝深度D4最大之部位47a之構成,可從大溝部3至小溝部4順利地切換構成。角度θ 1係以15至25°為佳,角度θ 2係以10至20°為佳,但不限於此等。
又,在本實施形態,大溝部3之部位31係隨著朝向後端部22側而溝深度D3變小,小溝部4之部位47係隨著朝向後端部22側而溝深度D4變大。即使藉由如此之構成,在大溝部3及小溝部4之邊界部5中,大溝部3之部位31徐緩地達到端部32,小溝部4之部位47徐緩地達到溝深度D4為最大之部位47a之構成,故可順利地從大溝部3切換構成至小溝部4。
另一方面,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2係更具有位於後端部22側之斜角6。從垂直於中心軸S1之方向觀看牙根1C時,本實施形態之斜角6係以前端部21側作為長邊61之略梯形形狀。又,斜角6係如後述之第11圖(c)所示,使牙根1C埋入於齒槽骨111時,為從皮質骨112露出之部位。斜角6之上述長邊61係位於皮質骨112及牙肉101之邊界,構成骨緣線L。
在此,在本實施形態,係如第7圖所示,位於小溝部4之後端部22側之端部49,較位於外周部23之後端部22側的骨緣線L更位置於前端部21側。若依據如此之構成,可發揮優異之封鎖性,並且提升牙根1C本身之強度。又,在本實施形態,小溝部4之端部49位置於骨緣線L附近。若依據如此之構成,可充分確保小溝部4之 區域。本實施形態之小溝部4係如第6圖(b)所示,隨著朝向端部49側而溝深度D4變小。
其他之構成係與上述之第1、第2實施形態的牙根1A、1B同樣,故省略說明。
<牙科植牙>
其次,有關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牙科植牙,以使用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的牙根1A情形作為例,參照第9圖而詳細說明。
如第9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牙科植牙10係具備:上述之牙根1A、作為安裝於牙根1A之本體部2之後端部22的構造構件之人工牙齒11。
人工牙齒11即所謂人工之牙齒,可舉例如金属製、陶瓷製、硬質樹脂製等。人工牙齒11通常以訂製來製作,藉由支架12安裝於牙根1A之後端部22。人工牙齒11係可為單獨型,亦可為連結型(橋型)。又,亦可採用其他之人工之牙齒作為構造構件,取代人工牙齒11。其他之人工之牙齒係可舉例如人工牙齒等。人工牙齒係可舉例如部分鑲牙或全假牙等之所謂假牙等。假牙係以可卸下之狀態藉由配件而安裝於牙根1A之後端部22。
又,在本實施形態係以使用牙根1A之情形作為例而說明,但取代牙根1A,而即使使用牙根1B、1C亦可得到發揮同樣效果之牙科植牙。
<牙科植牙埋植手術> (第1實施形態)
其次,有關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牙科植牙埋植手術,以使用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牙根1A的情形作為例,參照第10圖而詳細說明。
首先,如第10圖(a)所示,於牙肉101及顎骨110之齒槽骨111藉由鑽孔等而穿設埋入孔100。本實施形態之埋入孔100係具有較牙根1A稍小之形狀。
繼而,如第10圖(b)所示,於已穿孔之埋入孔100埋入牙根1A。若經過數週間至數個月左右之免負載期間,於小溝部4之內部皮質骨112會再生。在本實施形態,如上述,在小溝部4之第1側壁部42及第2側壁部43之角度α及角度β具有α>β之關係,故係以維持磷灰石配向性之狀態皮質骨112誘導至小溝部4之內部而再生。是故,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可期待骨新生快,亦可維持經長期之骨質。
又,免負載期間中係保護牙肉101之外,如第10圖(b)所示,以在後端部22安裝癒合帽13為佳。牙根1A對顎骨110之固定結束後,係如第10圖(c)所示,將癒合帽13從後端部22卸下,於後端部22安裝上述之人工牙齒11等構造部件而作為牙科植牙,完成治療。
(第2實施形態)
繼而,有關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牙科植牙埋植手 術,以使用上述之第3實施形態的牙根1C之情形作為例,參照第11圖而詳細說明。又,在第11圖中,有時對與上述之第10圖相同之構成部分賦予相同之符號,省略說明。
首先,第11圖(a)所示,與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同樣,於牙肉101及齒槽骨111穿設埋入孔100。
其次,如第11圖(b)所示,於已穿設之埋入孔100埋入牙根1C。在本實施形態,如上述,大溝部3及小溝部4任一者均呈螺旋狀延伸,而且,在大溝部3及小溝部4之邊界部5中,大溝部3之中位於後端部22側之部位31、與小溝部4之中位於前端部21側之部位47互相並行,可將牙根1C順利地埋入於埋入孔100(齒槽骨111)。其結果,可抑制骨壞死之發生。又,以維持磷灰石配向性之狀態可減少使皮質骨112誘導至小溝部4之內部而再生時之阻礙因子。進一步,可促進骨之改變。
將牙根1C埋入於埋入孔100之後,如第11圖(c)所示,與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同樣做法,使牙根1C對顎骨110之固定終止,於後端部22安裝構造構件而作為牙科植牙,結束治療。
又,上述之第1、第2實施形態係以使用牙根1A、1C之情形作為例而說明,但取代牙根1A、1C,即使使用牙根1B,亦可獲得同樣之效果。
1A‧‧‧牙根
2‧‧‧本體部
3‧‧‧大溝部
4‧‧‧小溝部
4A‧‧‧第1小溝部
4B‧‧‧第2小溝部
21‧‧‧前端部
22‧‧‧後端部
23‧‧‧外周部
231‧‧‧前方部
232‧‧‧後方部
S1‧‧‧中心軸

Claims (19)

  1. 一種牙科植牙用牙根,係具備:圓柱狀之本體部;前述本體部之外周部之中,位於前述本體部之前端部側的大溝部;前述外周部之中,位於前述本體部之後端部側的至少1個小溝部;其中,前述至少1個小溝部係具有:第1底部、連接於前述第1底部之一端且位於前述前端部側之第1側壁部、連接於前述第1底部之另一端且位於前述後端部側之第2側壁部;前述第1側壁部係以隨著從前述第1底部離開而通過前述第1底部,並遠離垂直於前述本體部之中心軸的第1基準面之方式延伸,前述第2側壁部係以平行於前述第1基準面、或隨著從前述第1底部離開而遠離前述第1基準面之方式延伸,於平行於前述中心軸之剖面視圖,前述第1側壁部與前述第1基準面構成之角的角度α大於前述第2側壁部與前述第1基準面構成之角之角度β。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其中前述第2側壁部係平行於前述第1基準面地延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其中在前述剖面視圖中,前述第1側壁部之長度大於前述第2側壁部之長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其中在前述剖面視圖中,前述第1底部及前述第1側壁部之第1連接部位於較前述第1底部及前述第2側壁部之第2連接部更前述中心軸側。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其中在前述剖面視圖中,前述第1底部係向內側方為凸之曲線狀。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其中在前述剖面視圖中,在前述至少1個小溝部之開口部中互相對向之緣部彼此間連結之直線設為第1直線,通過前述第1直線之中點而與前述中心軸垂直之直線設為第2直線時、前述第1底部係其中心位於較前述第1直線更前述中心軸側,且較前述第2直線更前述後端部側,並向內側方為凸之圓弧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其中在前述剖面視圖中,前述至少1個小溝部係開口部之溝寬度大於溝深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其中在前述剖面視圖中,在前述至少1個小溝部之開口部互相對向之緣部之中,位置於前述第2側壁部側之緣部係向 外側方為凸之曲線狀。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其中在前述至少1個小溝部係互相分離而置放之第1小溝部及第2小溝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其中前述大溝部係具有:第2底部、連接於前述第2底部之一端且位置於前述前端部側之第3側壁部、及連接於前述第2底部之另一端且位置於前述後端部側之第4側壁部;其中,前述第3側壁部係以隨著從前述第2底部離開而通過前述第2底部且遠離垂直於前述中心軸之第2基準面之方式延伸;前述第4側壁部係:前述第2側壁部平行於前述第1基準面地延伸時,平行於前述第2基準面地延伸;以隨著前述第2側壁部以從前述第1底部離開而遠離前述第1基準面之方式延伸時,隨著從前述第2底部離開而遠離前述第2基準面之方式延伸,在平行於前述中心軸之剖面視圖中,前述第3側壁部與前述第2基準面構成的角之角度γ係大於前述第4側壁部與前述第2基準面構成的角之角度δ。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其中前 述大溝部及前述至少1個小溝部係任一者均呈螺旋狀延伸。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其中在前述大溝部及前述至少1個小溝部之邊界部,前述大溝部之中位於前述後端部側之部位、與前述至少1個小溝部之中位於前述前端部側之部位互相並行。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其中前述大溝部之前述部位、與前述至少1個小溝部之前述部位以部分合流之狀態並行。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其中平行於前述中心軸之基準線與前述大溝部之前述部位構成的角之角度θ 1係大於前述基準線與前述至少1個小溝部之前述部位構成的角之角度θ 2。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其中前述角度θ 1及前述角度θ 2之任一者均為銳角。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其中前述大溝部之前述部位係隨著朝向前述後端部側而溝深度變小,前述至少1個小溝部之前述部位係隨著朝向前述後端部側而溝深度變大。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其中位於前述至少1個小溝部之前述後端部側的端部係位於較位於前述外周部之前述後端部側之骨緣線更前述前端部側。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其中位於前述至少1個小溝部之前述後端部側的前述端部係位於前述骨緣線附近。
  19. 一種牙科植牙,係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牙科植牙用牙根、及被安裝於前述牙科植牙用牙根之前述本體部之前述後端部的構造構件。
TW104138936A 2014-11-27 2015-11-24 牙科植牙用牙根及牙科植牙 TWI7155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0346 2014-11-27
JP2014-240346 2014-11-27
JP2015-059114 2015-03-23
JP2015059114 2015-03-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2662A true TW201622662A (zh) 2016-07-01
TWI715544B TWI715544B (zh) 2021-01-11

Family

ID=56074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8936A TWI715544B (zh) 2014-11-27 2015-11-24 牙科植牙用牙根及牙科植牙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3) JP6804299B2 (zh)
MY (1) MY181111A (zh)
PH (1) PH12017500986A1 (zh)
SG (1) SG11201704197UA (zh)
TW (1) TWI715544B (zh)
WO (1) WO201608460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01470A (zh) * 2019-05-31 2019-08-09 东莞市安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牙科种植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11201704197UA (en) * 2014-11-27 2017-06-29 Kyocera Corp Fixture for dental implants and dental impla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77891B2 (en) * 2005-02-01 2010-03-16 Implant Direct Int'l, Inc. Tapered endosseous dental implants with external multiple lead threads
DE102005038038A1 (de) * 2005-08-09 2007-02-15 Streckbein, Roland, Dr.Dr. Werkzeuge zum Herstellen und Vorbereiten einer Bohrung zur Aufnahme von Zahnimplantaten und entsprechendes Zahnimplantat
ITFI20070035A1 (it) * 2007-02-09 2008-08-10 Apollonia & Fama Implant S R L Impianto dentale
KR100860356B1 (ko) * 2007-12-06 2008-09-25 오스템임플란트 주식회사 인공치아
ES2321573B1 (es) * 2007-12-07 2010-03-26 Juan Carlos Garcia Saban Implante dental post-extraccion.
EP2210568B1 (en) * 2009-01-27 2018-08-29 Intra-Lock International Inc. Self-tapping implant
JP2010188062A (ja) * 2009-02-20 2010-09-02 Gc Corp 歯科用インプラントフィクスチャー
KR101127880B1 (ko) * 2010-03-09 2012-03-21 김영재 임플란트용 픽스쳐
TW201238570A (en) * 2011-03-22 2012-10-01 Riemser Arzneimittel Ag Dental implant having a first conical screw part and a second cylindrical screw part
EP2510900A1 (en) * 2011-04-14 2012-10-17 Astra Tech AB Fixture
EP2510898A1 (en) * 2011-04-14 2012-10-17 Astra Tech AB Fixture
JP5156113B2 (ja) * 2011-08-02 2013-03-06 株式会社松風 歯科用インプラント
TWM430963U (en) * 2012-02-06 2012-06-11 Alliance Global Technology Co Ltd Artificial implant with thick and thin screw threads
KR20130096341A (ko) * 2012-02-20 2013-08-30 강원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임프란트용 곡면 픽스처
KR101276418B1 (ko) * 2012-04-19 2013-06-18 황정빈 치아 임플란트
US9387027B2 (en) * 2012-12-13 2016-07-12 Jonathon Yigal Yahav Implantable fixture
CN103284807B (zh) * 2013-06-07 2016-08-10 大连三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人工牙种植体
SG11201704197UA (en) * 2014-11-27 2017-06-29 Kyocera Corp Fixture for dental implants and dental implan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01470A (zh) * 2019-05-31 2019-08-09 东莞市安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牙科种植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H12017500986A1 (en) 2017-12-11
JP2022062139A (ja) 2022-04-19
WO2016084604A1 (ja) 2016-06-02
JP2020179206A (ja) 2020-11-05
TWI715544B (zh) 2021-01-11
JPWO2016084604A1 (ja) 2017-09-07
JP6804299B2 (ja) 2020-12-23
JP7479412B2 (ja) 2024-05-08
SG11201704197UA (en) 2017-06-29
MY181111A (en) 2020-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078146A1 (en) Dental implant
JP2013031555A (ja) 歯科用インプラント
US11083540B2 (en) Dental implant un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090191508A1 (en) Mini implant
JP2022062139A (ja) 歯科インプラント用フィクスチャーおよび歯科インプラント
KR101052069B1 (ko) 치과 임플란트 시술용 가이드 블록, 가이드 블록 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임플란트 시술 방법
KR101646168B1 (ko) 치과용 임플란트 조립체
KR100894315B1 (ko) 응급 임플란트용 고정체
TWI541009B (zh) 植牙固定物
BRMU8801468U2 (pt) disposição aplicada em implante dentário
JP4691437B2 (ja) 歯科用インプラント
JP6637278B2 (ja) 歯科インプラントシステム
TWM518962U (zh) 數位設計之植牙手術導板總成
JP2015006247A (ja) 歯科インプラント用フィクスチャーおよび歯科インプラント
KR20160008322A (ko) 임플란트 보철물의 고정스크류
JP6049422B2 (ja) 歯科インプラント用フィクスチャーおよび歯科インプラント
KR20130096341A (ko) 임프란트용 곡면 픽스처
JP6488459B2 (ja) フィクスチャー、インプラント
JP2022022069A (ja) 人工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139705A (ja) 歯肉賦形キャップ及び歯肉賦形キャップキット
KR200464946Y1 (ko) 임플란트용 매식체
JP2015139647A (ja) 歯肉賦形キャップ及び歯肉賦形キャップキット
BR102019027443B1 (pt) Sistema de componentes protéticos e respectivo processo para fixação mecânica de barras não metálicas em implantes dentários
KR20190107462A (ko) 임플란트 픽스츄어
JP2019088768A (ja) 歯科インプラント用アバット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