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5331A - 水耕栽培裝置及水耕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水耕栽培裝置及水耕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5331A
TW201605331A TW104126312A TW104126312A TW201605331A TW 201605331 A TW201605331 A TW 201605331A TW 104126312 A TW104126312 A TW 104126312A TW 104126312 A TW104126312 A TW 104126312A TW 201605331 A TW201605331 A TW 20160533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discharge portion
cultivation tank
liquid discharge
ta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63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03669B (zh
Inventor
松原孝司
佐佐木康
Original Assignee
奧卡美視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奧卡美視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奧卡美視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053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53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36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366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31/00Soilless cultivation, e.g. hydroponi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Abstract

一種水耕栽培裝置,具備一栽培槽以及一排出構件。排出構件具備:一第一排液部,其為管狀且從上下方向貫穿栽培槽的底部;一第二排液部,連結第一排液部的上端部,為由上端部朝上方擴徑的漏斗狀;一入液孔,形成於第二排液部的周壁部,可使儲留在栽培槽的液體流入第二排液部的內側;一突出部,其在入液孔的下方由第二排液部的周壁部的內面沿第二排液部的周向突出,使經由入液孔流入第二排液部的內側之液體產生迴流;以及一蓋體,其形成為碗狀,由上方分別覆蓋第一排液部及第二排液部,使儲留在栽培槽的液體經由入液孔流入第二排液部的內側。

Description

水耕栽培裝置及水耕栽培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水耕栽培裝置及水耕栽培方法,尤其是關於可利用裝置本身的構造,將儲留在栽培槽的液體排出到外部的水耕栽培裝置及水耕栽培方法。
不利用土壤,僅以含有培育植物所需營養成分之培養液來栽培植物的裝置(水耕栽培裝置)已為習知。
一般而言,習知的水耕栽培裝置為了培育植物,會使培養液定期地流入栽培槽,並且隨著該培養液的流入,會使已儲留在栽培槽的培養液從水位調節用的溢流管排出。
然而,來自外部的灰塵和污垢(以下稱為“塵垢”)容易進入栽培槽中,而該進入的塵垢除了漂浮在水面上之外,通常還會混合在培養液中,並且沉積在栽培槽的底部。尤其,沉積在栽培槽底部的塵垢,會在植物從根部吸收培養液時造成妨礙,是造成根腐等問題的原因。
此外,在栽培槽培育植物的過程中,在培養液中容易產生微藻和細菌(以下稱為“雜菌”),而該雜菌也會和塵垢一起沉積在栽培槽的底部。而且,這些雜菌也是造成植物病害的要因之一,必須盡快去除。
而專利參考文獻1所記載的水耕栽培裝置,雖然可以較簡單地從溢流管排出漂浮在培養液水面上的塵垢,但是,依然存在難以去除沉積在栽培槽底部的塵垢和雜菌(以下稱為“塵菌等”)的問題。
於是,開發了一種在栽培槽中設置略J字狀的排水管(虹吸管)的技術,排水管具有朝向栽培槽底部開口的進水口(專利文獻2)。
根據這項技術,可使預定量的培養液流入栽培槽而發生虹吸現象,因此,能夠藉由排出管使沉積在栽培槽底部的塵菌等排出到栽培槽的外部。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26275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4-073003號公報
但是,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水耕栽培裝置在虹吸現象發生時,主要是使存在於進水口下方的培養液朝向該進水口,也就是說,使其產生直線的水流。並且,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水耕栽培裝置中作為使虹吸現象發生部件的排出管所形成的不過是非常單純的管狀,因此,在虹吸現象發生時,不會產生太大的吸力。
由此,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水耕栽培裝置雖然可有效的去除存在於進水口正下方的塵菌等,但卻無法完全去除存在於遠離進水口正下方位置的塵菌等。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情況開發而成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有效去除栽培槽內的塵垢及雜菌之水耕栽培裝置及水耕栽培方法。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係提供一種水耕栽培裝置,其具備:一栽培槽,儲留液體以培育植物;以及一排出構件,將儲留於該栽培槽之該液體從該栽培槽排出,其中,該排出構件具備:一第一排液部,其為管狀且從上下方向貫穿該栽培槽的底部;一第二排液部,連結該第一排液部的上端部,形成為由該上端部朝上方擴徑的漏斗狀;一入液孔,形成於該第二排液部的周壁部,可使儲留在該栽培槽的該液體流入該第二排液部的內側;一突出部,其在該入液孔的下方具有由該第二排液部的周壁部的內面沿該第二排液部的周向突出的突出面,使經由該入液孔流入該第二排液部的內側之該液體產生迴流;以及一蓋體,其形成為碗狀,在由上方分別覆蓋該第一排液部及該第二排液部的狀態下,使儲留在該栽培槽的該液體經由該入液孔流入該第二排液部的內側。
另外,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係提供一種水耕栽培方法,其使用一水耕栽培裝置,該水耕栽培裝置具備儲留液體以培育植物之一栽培槽,以及將儲留於該栽培槽之該液體從該栽培槽排出之一排出構件,該排出構件具有: 一第一排液部,其為管狀且從上下方向貫穿該栽培槽的底部;一第二排液部,連結該第一排液部的上端部,形成為由該上端部朝上方擴徑的漏斗狀;一入液孔,形成於該第二排液部的周壁部,可使儲留在該栽培槽的該液體流入該第二排液部的內側;一突出部,其在該入液孔的下方具有由該第二排液部的周壁部的內面沿該第二排液部的周向突出的突出面,使經由該入液孔流入該第二排液部的內側之該液體產生迴流;以及一蓋體,其形成為碗狀,在由上方分別覆蓋該第一排液部及該第二排液部的狀態下,使儲留在該栽培槽的該液體經由該入液孔流入該第二排液部的內側,其中,該水耕栽培方法包括:直到該栽培槽中發生虹吸現象為止,使該液體流入該栽培槽。
在上述結構中,設於栽培槽的排出構件具備管狀的第一排液部、具有可讓液體流入的入液孔且與第一排液部連結之漏斗狀的第二排液部、以及在由上方分別覆蓋第一排液部及第二排液部的狀態下,使儲留在栽培槽的液體流入第二排液部的內側的蓋體。
由此,在本發明中,一旦流入栽培槽之液體的水位到達阻塞第二排液部的入液孔的高度、且第一排液部及第二排液部成為被液體充滿的狀態,則會發生虹吸現象,儲留在栽培槽的液體將會經由第二排液部以及第一排液部排出。此外,這樣的液體排出會持續進行,直到水位低於蓋體的下端部(開口端部),在液體中混入空氣為止。
另外,在上述的結構中,第二排液部形成為朝上方擴徑(向下方逐漸變細)的漏斗狀,其內面上形成有使液體產生迴流之突出部。由此,經由入液孔流入第二排液部的液體,首先會被突出部強制轉換成渦狀水流,再經由形成為朝水流方向逐漸變細形狀(所謂的文丘里管形狀)的第二排液部流入第一排液部。意即,在上述結構中,藉由具有突出部的第二排液部,可大幅提高培養液的流速,因此,其結果必然會提高虹吸現象之吸力。
另外,在上述結構中,由突出部一旦在第二排液部的內側產生渦狀的水流,則其水流會順著第一排液部及第二排液部與蓋體之間、以及蓋體的周圍流下。意即,在上述結構中,藉由在蓋體周圍產生渦狀水流,可使沉積在栽培槽底部的塵菌等順利地擴散。
如此一來,根據本發明,可在使沉積於栽培槽底部的塵菌等順利擴散的情況下,以強大的吸力被吸入至排出構件中,因此,可有效地去除這些塵菌等。
如上所述,依據本發明之水耕栽培裝置及水耕栽培方法能以較簡單的構造有效去除栽培槽內的塵垢和雜菌等。
10、20、30‧‧‧水耕栽培裝置
11‧‧‧培養液槽
12、12a‧‧‧栽培槽
121‧‧‧底面
122‧‧‧貫通孔
123‧‧‧凹部
13、13a、13b‧‧‧供液管
14、14a‧‧‧排出構件
141、141a‧‧‧第一排液部
142‧‧‧第二排液部
142a‧‧‧圓錐筒部
142b‧‧‧圓柱筒部
1421、1421a‧‧‧上端部
1422‧‧‧周壁部
143‧‧‧入液孔
144‧‧‧突出部
144a‧‧‧突出面
145‧‧‧蓋體
15、15a、15b‧‧‧排出管
H‧‧‧間隙
F1、F2‧‧‧水流
圖1為顯示本發明之水耕栽培裝置的一例之示意圖。
圖2為顯示水耕栽培裝置中排出構件的部分構造之示意圖。
圖3為顯示排出構件的構造之示意圖。
圖4為用於說明排出構件之液體的水流之示意圖。
圖5為顯示排出構件的部分構造的另一實施形態之示意圖。
圖6為顯示水耕栽培裝置的另一實施形態之示意圖。
圖7為顯示水耕栽培裝置的又一實施形態之示意圖。
為了能更深入了解解決本發明課題之手段及發明效果,以下將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技術特徵。而實施形態及附圖所示之結構,並非用於限制本發明。
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如下。
首先,說明本發明之水耕栽培裝置。
圖1為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水耕栽培裝置100的構造之示意圖。如圖1所示,水耕栽培裝置10具備培養液槽11、栽培槽12、供液管13、排出構件14及排出管15。此外,上述水耕栽培裝置10、栽培槽12及排出構件14分別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水耕栽培裝置”、“栽培槽”及“排出構件”。
培養液槽11用來儲留含有培育植物所需營養成分之培養液。儲留在培養液槽11中的培養液,通常會藉由泵(圖未示)等裝置,經由供液管13供給至栽培槽12。而如後所述,儲留在栽培槽12的培養液將會經由排出管15供給至培養液槽11。如此一來,在本實施形態中,培養液會在水耕栽培裝置10內循環。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儲留在 栽培槽12中的液體為培養液,但也可以為其他液體,例如水(未含有培育植物所需營養成分)。另外,於本實施形態中,培養液是經由培養液槽11、供液管13及排出管15供給至栽培槽12,但是亦可不使用培養液槽11等,例如可使用手動的方式將培養液供給至栽培槽12。
栽培槽12用於藉由培養液槽11所供給之培養液培育萵苣等植物。於本實施形態中,為上面開放的略長方形之箱狀容器。在栽培槽12的預定位置連接供液管13的一端13a,而由培養液槽11供給之培養液經由供液管13移送至栽培槽12中。在此,供液管13的一端13a可以配置為從栽培槽12的側面開設的貫通孔插入栽培槽12,亦可配置為從栽培槽12開放的上面進入栽培槽12中。此外,供液管13的另一端13b連接培養液槽11。另外,栽培槽12的預定位置內設有排出構件14,在另一端之栽培槽12的底面121開設有如後所述之貫通孔122,其可讓排出構件14的第二排液部142貫通。
排出構件14設於栽培槽12內,其用於排出儲留在栽培槽12的培養液。此排出構件14是根據鐘式虹吸的動作原理所構成的,用以發生虹吸現象。
圖2中顯示排出構件14的部分構成之前視圖及俯視圖。如圖2所示,排出構件14是由第一排液部141、第二排液部142、入液孔143、突出部144及蓋體145(參照圖3)所構成。此外,上述第一排液部141、第二排液部142、入液孔143、突出部144及蓋體145分別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第 一排液部”、“第二排液部”、“入液孔”、“突出部”及“蓋體”。
第一排液部141為鉛直管件,經由栽培槽12的貫通孔122(參照圖1)由栽培槽12的底面121露出至外部。
第二排液部142連結第一排液部141的上端部。如圖2(a)及(b)所示,第二排液部142可形成為由第一排液部141的上端部朝上方擴徑的漏斗狀(圓錐筒部142a)。另外,如圖2(c)所示,可在形成為由第一排液部141的上端部朝上方擴徑的漏斗狀之中空圓錐台狀的圓錐筒部142a中再形成圓柱筒部142b。另外,第二排液部142的上端部1421(或1421a)被板材等封閉,為非開放面。此外,在第二排液部142安裝有蓋體145的狀態下,上端部1421(或1421a)被蓋體145封閉時(參照圖3(b)),上端部1421(或1421a)也可不被板材等封閉。為此結構時,可以取下蓋體145,從上方清掃第二排液部14(第一排液部141)的內側。
入液孔143形成於第二排液部142的周壁部1422上,也可如圖2(a)所示,形成於圓錐筒部142a的周壁部1422上,亦可如圖2(c)所示,形成於圓柱筒部142b上。栽培槽12內的水位上升直到阻塞入液孔143的水位(發生虹吸現象的水位)為止,並且,第一排液部141及第二排液部142一旦成為充滿培養液的狀態,儲留在栽培槽12的培養液即經由入液孔143流入第二排液部142的內側。意即,發生了虹吸現象。此外,上述周壁部1422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周壁部”。
另外,為了讓排出構件14中的虹吸現象順利發 生,關鍵在於必須使入液量與出液量相等。於是,調整入液孔143的數量及直徑,以使進入排出構件14的入液量與來自排出構件14的出液量相等。換言之,將入液孔143的總直徑設計為與第一排液部141的直徑相同。
此外,對入液孔143的形狀並無特別的限定。
如圖3及圖4所示,突出部144形成為板狀,在入液孔143的下方,從第二排液部142的周壁部1422的內面沿該第二排液部142的周向突設。突出部144使經由入液孔143流入第二排液部142的內側之培養液產生迴流。對突出部144的數量並無特別限定,在本實施形態中設有兩個。此外,從突出部144第二排液部142的周壁部1422的內面沿該第二排液部142的周向突出的突出面144a可不形成為板狀,可形成例如圖5所示的俯視剖面為略L字形。
如圖3所示,蓋體145形成為碗狀,由上方分別覆蓋第一排液部141及第二排液部142。蓋體145在分別由上方覆蓋第一排液部141及第二排液部142的狀態下,可使儲留在栽培槽12的培養液經由入液孔143流入第二排液部142的內側。意即,在蓋體145的底部與栽培槽12的底面121之間形成有流入培養液之間隙H(參照圖1)。
圖3顯示將蓋體145覆蓋於第一排液部141及第二排液部142的狀態。蓋體145可如圖3(a)所示,與第二排液部142的上端部1421相隔一間隔並覆蓋於其上,亦可如圖3(b)所示,接觸第二排液部142的上端部1421並覆蓋於其上。使蓋 體145與第二排液部142的上端部1421接觸並覆蓋於其上時,可使第二排液部142的上端部1421形成為開放面。換言之,儲留於栽培槽12的培養液可設計為不是經由第二排液部142的上端部1421,而是經由入液孔143流入第二排液部142的內側。
如圖1所示,排出管15的一端15a及另一端15b分別與第一排液部141的下端部及培養液槽11連接,用於將栽培槽12的培養液(此時為含有塵垢和雜菌的液體)回收至培養液槽11。當然,在必須對從栽培槽12排出的培養液進行去除塵垢和雜菌的處理時,也可以不將從栽培槽12排出的培養液直接回收至培養液槽11。例如,可準備如回收槽(未圖示)的容器,並使排出管15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一排液部141的下端部及回收槽。
以下針對使用本發明之水耕栽培裝置栽培植物的水耕栽培方法進行說明。尤其,針對本發明的特點,即培養液槽與栽培槽之間所進行的培養液的循環進行說明。此外,關於植物幼苗之直入方法、LED等之人工照射光源裝置、以及對從栽培槽回收之培養液進行的去除塵垢和雜菌處理皆與習知技術相同,因此在本說明書中不再說明。
首先,驅動泵(未圖示),將培養液從培養液槽11經由供液管13供給至栽培槽12。藉此,在栽培槽12的內部儲留培養液。
接著,流入栽培槽12內部的培養液亦流入配置於栽培槽12內部的排出構件14。如圖1至圖4所示,培養液會 從蓋體145的下端部(開口端部)與栽培槽12的底面121之間的間隙H流入。
然後,儲留於栽培槽12內部的培養液到達阻塞排出構件14的入液孔143的高度、且第一排液部141及第二排液部142成為被培養液充滿的狀態時,則排出構件14會發生虹吸現象,並且泵的驅動會停止,而來自培養液槽11之培養液的供給也會停止。
在這個情況下,藉由虹吸現象,栽培槽12內的培養液從排出構件14的入液孔143吸入,經由排出管15排出至培養液槽11(或回收槽)。
在此,參照圖4(a)及(b),說明排出構件14內部的培養液之水流。
如圖4(a)及(b)所示,培養液一旦從入液孔143流入第二排液部142的內側,則首先會沿形成為朝上方擴徑(向下方逐漸變細)之漏斗狀的第二排液部142的內面,朝第一排液部141(第二排液部142的軸向中心部)流下。之後,流下的培養液流過突出部144的突出面144a上,該培養液則藉由會使液體產生迴流的突出部144(突出面144a)被強制轉換為渦狀水流F1,沿漏斗狀的第二排液部142的內面,高速且保持渦狀地進入第一排液部141。此時,在第二排液部142與第一排液部141之間會產生文丘里效應。
由此,於第二排液部142的內側產生的渦狀水流F1會順著第一排液部141及第二排液部142與蓋體145之間以 及蓋體145的周圍流下。因此,在蓋體145的周圍也會產生渦狀水流F2,藉此,沉積在栽培槽12底部的塵菌等可順利地擴散,並藉由排出構件14的強吸力從入液孔143吸入(參照圖4(a))。
並且,流過第一排液部141內的培養液及從第一排液部141排出的培養液的水流方向的中心部成為壓力較高的狀態。換言之,藉由使液體產生迴流的突出部144、以及在第二排液部142與第一排液部141之間所產生的文丘里效應,排出構件14的內部會產生渦流效應。由此,從栽培槽12排出的細菌和微藻等的雜菌可藉由具有較高壓力且高速的渦狀水流而分解等。
接著,培養液由排出構件14排出,栽培槽12內部的水位一旦比蓋體145的下端部(開口端部)低,且成為由間隙H會流入空氣的水位,則虹吸現象停止,結束排出構件14之栽培槽12內部的培養液的排出。如此一來,能對植物供給成長所需的培養液,並且能有效地除去沉積於栽培槽12內部的塵菌等。
此外,殘留在栽培槽12內部的培養液之最終水位會下降到蓋體145的下端部,因此,栽培槽12中會儲留大約是間隙H高度的水量。因此,可藉由調整蓋體145的下端部與栽培槽12的底面121之間的間隙H,來決定儲留在栽培槽12中的培養液量(水位),以保持培育植物的根部之最佳環境。
以下參照圖6,說明本發明之水耕栽培裝置之另 一實施形態。圖6為顯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的水耕栽培裝置20的構造之示意圖。如圖所示,相較於水耕栽培裝置10的構造,水耕栽培裝置20增加了一段栽培槽。即,在栽培槽12的下方又設置了可儲留培養液之栽培槽12a。此外,上述栽培槽12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第二栽培槽”。
詳細而言,在水耕栽培裝置20中,配置於上段之栽培槽12內部的排出構件14之第一排液部141的下端部延伸至下段之栽培槽12a內側的位置。另外,在下段之栽培槽12a的內部配置了其他的排出構件14a,其位於來自上方的排出構件14之第一排液部141的下端部延伸進入之端部的相反側。另外,排出構件14a之第一排液部141a與排出構件14之第一排液部141相同,經由排出管15連接至培養液槽11(或回收槽)。此外,水耕栽培裝置20的其他結構與水耕栽培裝置10之對應結構相同,在此不再說明。
根據水耕栽培裝置20的結構,流入排出構件14之第二排出部142的培養液(此時為含有塵垢和雜菌的液體)如之前的實施形態中所做的說明,高速且保持渦狀地進入管狀的第一排液部141。由此,流過該第一排液部141內的培養液及從第一排液部141排出的培養液的水流方向的中心部成為壓力較高的狀態。
因此,從栽培槽12排出的細菌和微藻等的雜菌可藉由具有較高壓力且高速的渦狀水流而分解等,可使流入栽培槽12a的培養液成為較乾淨的狀態。藉此,可抑制栽培槽 12a中細菌和微藻類等雜菌的發生。
另外,根據水耕栽培裝置20的結構,從第一排液部141排出的培養液為高速且渦狀的水流,因此,可迅速地洗淨吸附於栽培槽12a的汙染物質(例如枯根的渣滓,即殘渣和分泌物等)。
使用水耕栽培裝置20進行水耕栽培時,與使用水耕栽培裝置10的情況相同,由培養液槽11供給培養液至栽培槽12,當培養液儲留到一定的水位時,藉由排出構件14的虹吸現象,將栽培槽12內部的培養液排出至栽培槽12a。接著,栽培槽12a內部的培養液儲留到一定水位時,藉由排出構件14a的虹吸現象,將栽培槽12a內部的培養液排出至培養液槽11(或回收槽)。
以下參照圖7,說明本發明之水耕栽培裝置之另一實施形態。圖7為顯示本發明之又一實施形態的水耕栽培裝置30的構造之示意圖。如圖所示,相較於水耕栽培裝置20的構造,水耕栽培裝置30在栽培槽12a的底部形成有在第一排液部141的軸向之延長線上的位置向下凹的凹部123。此外,上述凹部123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凹部”。
根據水耕栽培裝置30的結構,從第一排液部141排出的培養液會如同向瀑布潭流下的瀑布一般,強烈拍擊積存於栽培槽12a所形成之凹部123中的培養液。由此,在凹部123會產生從第一排液部141排出的培養液潛至底部之逆流,而增加儲留於栽培槽12a的培養液之溶氧量(DO)。因此,除 了可維持水耕栽培裝置30的溼度之外,還能使儲留於栽培槽12a的培養液成為適合植物生長之水質。
如圖6及圖7所示,本發明之水耕栽培裝置也適用於具有多段栽培槽之情況。另外,栽培槽設置為多段時,僅提供培養液至最上段的栽培槽,可藉由本發明的排出構件的動作,將培養液供給至全段的栽培槽。由此,與習知分別將培養液供給至各段之裝置相比,可大幅減少將培養液供給至本發明之水耕栽培裝置時的整個裝置的重量,藉此可確保裝置之安全性。
此外,於水耕栽培中,流入栽培槽的培養液一旦高速流動,則水高變高,對根部的滲透壓也會隨之變高,而根部對培養液的吸收力也會變高。由此,習知藉由吸水泵達到高速流動的效果,根據本發明,培養液可藉由排出構件被高速吸入及排出,因此,無須設置額外如吸水泵等的輔助裝置,可節約能源。
本發明不為上述各實施形態所限,在申請專利範圍中當可做各種變更。另外,適當組合於不同形態例中揭露之技術手段所得之實施形態,均屬於本發明之技術範疇。
【產業之可利用性】
依據本發明,能以較簡單的構造有效去除栽培槽內的塵垢及雜菌等,因此,可利用於用以培育適合水耕栽培的植物之水耕栽培裝置。
10‧‧‧水耕栽培裝置
11‧‧‧培養液槽
12‧‧‧栽培槽
121‧‧‧底面
122‧‧‧貫通孔
13、13a、13b‧‧‧供液管
14‧‧‧排出構件
141‧‧‧第一排液部
142‧‧‧第二排液部
143‧‧‧入液孔
144‧‧‧突出部
145‧‧‧蓋體
15、15a、15b‧‧‧排出管
H‧‧‧間隙

Claims (4)

  1. 一種水耕栽培裝置,其具備:一栽培槽,儲留液體以培育植物;以及一排出構件,將儲留於該栽培槽之該液體從該栽培槽排出,其中,該排出構件具備:一第一排液部,其為管狀且從上下方向貫穿該栽培槽的底部;一第二排液部,連結該第一排液部的上端部,形成為由該上端部朝上方擴徑的漏斗狀;一入液孔,形成於該第二排液部的周壁部,可使儲留在該栽培槽的該液體流入該第二排液部的內側;一突出部,其在該入液孔的下方具有由該第二排液部的周壁部的內面沿該第二排液部的周向突出的突出面,使經由該入液孔流入該第二排液部的內側之該液體產生迴流;以及一蓋體,其形成為碗狀,在由上方分別覆蓋該第一排液部及該第二排液部的狀態下,使儲留在該栽培槽的該液體經由該入液孔流入該第二排液部的內側。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水耕栽培裝置,其中,該水耕栽培裝置更具備一第二栽培槽,其配置於該栽培槽的下方 且可儲留該液體,而該第一排液部的下端部位於該第二栽培槽的內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水耕栽培裝置,其中,在該第二栽培槽的底部形成有在該第一排液部的軸向之延長線上的位置向下凹的一凹部。
  4. 一種水耕栽培方法,其使用一水耕栽培裝置,該水耕栽培裝置具備儲留液體以培育植物之一栽培槽,以及將儲留於該栽培槽之該液體從該栽培槽排出之一排出構件,該排出構件具有:一第一排液部,其為管狀且從上下方向貫穿該栽培槽的底部;一第二排液部,連結該第一排液部的上端部,形成為由該上端部朝上方擴徑的漏斗狀;一入液孔,形成於該第二排液部的周壁部,可使儲留在該栽培槽的該液體流入該第二排液部的內側;一突出部,其在該入液孔的下方具有由該第二排液部的周壁部的內面沿該第二排液部的周向突出的突出面,使經由該入液孔流入該第二排液部的內側之該液體產生迴流;以及一蓋體,其形成為碗狀,在由上方分別覆蓋該第一排液部及該第 二排液部的狀態下,使儲留在該栽培槽的該液體經由該入液孔流入該第二排液部的內側,其中,該水耕栽培方法包括:直到該栽培槽中發生虹吸現象為止,使該液體流入該栽培槽。
TW104126312A 2014-08-14 2015-08-12 水耕栽培裝置及水耕栽培方法 TWI6036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71424 WO2016024353A1 (ja) 2014-08-14 2014-08-14 水耕栽培装置及び水耕栽培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5331A true TW201605331A (zh) 2016-02-16
TWI603669B TWI603669B (zh) 2017-11-01

Family

ID=55303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6312A TWI603669B (zh) 2014-08-14 2015-08-12 水耕栽培裝置及水耕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43043B2 (zh)
CN (1) CN106455501B (zh)
TW (1) TWI603669B (zh)
WO (1) WO201602435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84865A (ja) * 1992-04-16 1993-11-02 Kaneko Shiyubiyou Kk 植物栽培装置及び栽培床の給排水方法
JP2004073003A (ja) * 2002-08-09 2004-03-11 Hidehiro Kitamura 植物栽培容器、植物栽培ユニット及びこの植物栽培ユニットを用いた植物栽培装置
JP4589773B2 (ja) * 2005-03-23 2010-12-01 株式会社みらい 立体水耕栽培装置
CN102687660A (zh) * 2011-12-02 2012-09-26 河南科技大学 一种无土栽培装置
US20140041594A1 (en) * 2012-08-08 2014-02-13 Robin Plante Aquaponic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5501B (zh) 2019-06-21
JPWO2016024353A1 (ja) 2017-04-27
CN106455501A (zh) 2017-02-22
WO2016024353A1 (ja) 2016-02-18
JP6243043B2 (ja) 2017-12-06
TWI603669B (zh) 2017-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25678A1 (zh) 循环水养虾系统中去除污物以及活虾防逃的装置和方法
US20180313049A1 (en) In-pond water quality maintenance system
CN205648745U (zh) 一种龙虾养殖池塘的排污系统
CN103461260A (zh) 一种旋流排污的水产养殖池
CN104996344B (zh) 一种鲍鱼育苗方法
CN105994109B (zh) 循环水养殖池塘内置处理池
CN206442957U (zh) 一种循环水养殖系统用履带式过滤机
TWI603669B (zh) 水耕栽培裝置及水耕栽培方法
CN105145468A (zh) 一种集约化水产养殖排污及防逃装置
CN204443673U (zh) 南美洲鳗鲡一体化养殖系统
CN203467435U (zh) 一种旋流排污的水产养殖池
JP2012125161A (ja) 清掃容易な植物栽培装置
KR20190005623A (ko) 슬립형 확장수조를 구비하는 수족관
CN210855646U (zh) 全自动重力式曝气精滤设备
CN208378619U (zh) 一种自清洗废水处理系统
CN205445012U (zh) 环保型不锈钢雕塑景观池
CN203890076U (zh) 养殖用水过滤池
CN205585101U (zh) 龟养殖池
CN220529014U (zh) 一种工厂化养殖池的排污结构
CN109329177A (zh) 循环水养鱼池
CN215530918U (zh) 一种塔式循环生态系统
CN208408932U (zh) 一种激光切割辅助装置
CN215422130U (zh) 一种水培大棚供排水管网
CN210113947U (zh) 一种水产暂养池的回水装置
CN210736426U (zh) 全自动水力曝气过滤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