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3859A - 鎖裝置、升降裝置、直降逃生系統、管道及車輛 - Google Patents

鎖裝置、升降裝置、直降逃生系統、管道及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3859A
TW201603859A TW104122917A TW104122917A TW201603859A TW 201603859 A TW201603859 A TW 201603859A TW 104122917 A TW104122917 A TW 104122917A TW 104122917 A TW104122917 A TW 104122917A TW 201603859 A TW201603859 A TW 20160385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scape
pipe
winch
rope
fix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29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nan-zheng Yang
Original Assignee
nan-zheng Y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zheng Yang filed Critical nan-zheng Yang
Publication of TW2016038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385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02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for accident situation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管道交通系統用直降逃生系統和其包括的鎖裝置、升降裝置以及包含直降逃生系統的車輛和管道。本發明的鎖裝置包括:鎖緊件,其鎖緊被鎖緊件;被鎖緊件,其被所述鎖緊件鎖緊或從所述鎖緊件上解鎖;解鎖啟動件,其置於方便操作的位置,啟動該解鎖啟動件時,上述被鎖緊件從上述鎖緊件上解鎖;繩索,其一端連接到所述被鎖緊件上,另一端通過緩降器連接到復位裝置上。本發明的升降裝置包括底板、滑輪、繩索和逃生袋、逃生座椅等,能夠被所述鎖裝置鎖緊於車輛;直降逃生系統包括逃生門、滑輪、繩索等,能夠被所述鎖裝置鎖緊於管道。本發明的直降逃生系統、車輛、管道都包含鎖裝置和/或復位裝置,能夠自動將車輛和管道直降逃生系統復位。

Description

鎖裝置、升降裝置、直降逃生系統、管道及車輛
本發明關於一種鎖裝置、升降裝置、復位裝置以及包含它們的直降逃生系統、車輛和管道,屬於管道運輸安全技術領域,具體地說,關於一種管道交通系統採用的一種鎖裝置、升降裝置、復位裝置、直降逃生系統及裝有該直降逃生系統的車輛和管道。
管道交通系統是指車輛在管道構成的網路中運行的運輸系統。車輛可在管道中以輪軌方式運行,也可以磁懸浮或氣體懸浮方式運行。
在傳統的交通系統中,乘客使用逃生系統或逃生工具時需要具有一定體力或專門技術,或者使用專用工具才能實施逃生。例如,在公共汽車上,要使用專用敲擊錘對車窗的特定部位進行敲擊,然後從破碎的車窗爬出。從飛機上逃生時,需要空服人員打開充氣滑梯,同時乘客必須按標準姿勢躍出客艙快速滑下。這些逃生過程都需要一定的技巧,而且很可能使乘客受傷。而在火車上逃生時,則需要乘客拉動緊急制動閥。體力小或行動不便的乘客,如老年人、孕婦、幼兒、殘疾人等很難利用這些逃生系統或逃生工具安全逃生。
針對乘客使用逃生系統或逃生工具不容易的問題,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管道交通系統用鎖裝置、升降裝置以及包含它們的直降逃生系統、車輛和管道。
本發明的鎖裝置包括:鎖緊件,其鎖緊被鎖緊件;被鎖緊件,其被所述鎖緊件鎖緊或從所述鎖緊件上解鎖;解鎖啟動件,其置於方便操作的位置,啟動該解鎖啟動件時,上述被鎖緊件從上述鎖緊件上解鎖;繩索,其把所述被鎖緊件連接到所述解鎖啟動件上。
上述鎖裝置可包括滑輪,其使所述繩索的方向轉換成便於連接所述解鎖啟動件和所述被鎖緊件。
上述解鎖啟動件可為拉環,啟動該解鎖啟動件時拉動該拉環,進一步拉動所述繩索,該繩索又拉動所述被鎖緊件,使其從所述鎖緊件上解鎖。
上述解鎖啟動件也可以是腳踏板,該腳踏板通過槓桿連接到所述繩索上,當踩下該腳踏板時便拉動所述繩索,靠該繩索拉動被鎖緊件從所述鎖緊件上解鎖。
本發明的鎖裝置鎖緊和解鎖都非常方便,可靠。而且,本發明的鎖裝置能夠遠距離且非常方便地鎖緊和解鎖。
本發明的升降裝置包括:底板,其放置待輸送人或物;固定件,其固定連接於車輛上;絞盤,其固定到車輛上;一根承載繩索,其一端固定到所述固定件上,另一端固定到所述絞盤上,並且所述承載繩索能夠纏繞到所述絞盤上;第一滑輪,其固定到所述底板的三個或更多個位置上,所述承載繩索纏繞到所述第一滑輪上而使所述承載繩索轉 向;第二滑輪,其固定到所述車輛上,在所述絞盤和所述固定件之間將所述承載繩索轉向到便於承載繩索纏繞的方向;緩降器,其固定於所述車輛上,位於所述絞盤和所述固定件之間,控制承載繩索的運動速度;馬達,固定於所述車輛上,通過其轉軸或其他傳動裝置連接所述絞盤;離合器,其固定於所述絞盤附近,能夠接通或斷開所述馬達與所述絞盤之間的連接。
本發明的升降裝置能夠靠重力下降,並能夠自動復位,操作簡便,耗能低。
本發明提供一種直降逃生系統,該直降逃生系統包括上述鎖裝置和運出裝置,所述鎖裝置將所述運出裝置鎖緊到設有該直降逃生系統的交通工具上。
本發明另外提供一種直降逃生系統,包括:上述本發明的鎖裝置和/或升降裝置,其中,所述鎖裝置固定到所述升降裝置的底板上,且所述底板構成所述鎖裝置的被鎖緊件的一部分。
本發明的直降逃生系統操作簡便,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只要啟動所述解鎖啟動件,升降系統便自動直降,將底板上的人和/或物輸送到安全地點,之後,啟動馬達,提升所述升降裝置的底板,重複使用,便可把輸送的所有人和/或物都輸送到安全地點。因此,本發明的直降逃生系統下文也稱作直降直降逃生系統。
本發明的管道交通系統用車輛包括上述直降逃生系統。可將上述直降逃生系統安裝在所述車輛的底盤上,由 所述直降逃生系統的底板構成所述車輛的底板。
所述直降逃生系統進一步包括逃生袋,所述逃生袋包括折疊式袋體、袋口框架以及鎖緊件;所述袋體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袋體上端的開口處固定所述袋口框架,所述袋口框架通過所述鎖緊件鎖緊到能夠相對所述底板向上運動的所述承載繩索段;當所述底板下降時,所述袋口框架與連接的所述承載繩索一同相對所述底板向上運動,展開所述袋體。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管道交通系統用管道,其包括逃生門,該逃生門沿著所述管道每隔一定間隔就設置一個,面向管道橫剖面看,每個逃生門包括上橫板、第一立板、下弧形板、第二立板,上橫板及下弧形板分別通過合頁與第一立板及第二立板連接;上述第一立板或第二立板與上述上橫板的交界處設卡鎖,該卡鎖的鎖舌固定到所述管道的固定部分上設置的鎖孔中。
打開該卡鎖的壓刀設置在所述上橫板的上方,當上方用力下壓該卡刀,就將該卡鎖從所述管道的固定部分上解鎖,該逃生門就沿上橫板上遠離該卡鎖的合頁旋開;當用力上拉該上橫板時,該卡鎖就鎖緊到所述管道的固定部分上。
上述管道的固定件為管道內的軌道座。該軌道座可為凹座,上述鎖孔可開設在該凹座的立壁上。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帶有逃生裝置的管道交通系統用管道,所述管道底部的管道壁上沿管道軸方向開設複數個相 互間隔的逃生口,每個逃生口由一逃生門封閉,所述逃生門包括第一立板、上板、第二立板和下板,所述第一立板、上板、第二立板、下板之間通過鉸鏈兩兩連接成筒狀;所述第一立板固定在所述管道上,所述上板與所述第二立板的交界處設卡鎖,所述卡鎖的鎖舌插入到所述管道上設置的鎖孔中;或者,所述第二立板固定在所述管道上,所述上板與所述第一立板的交界處設卡鎖,所述卡鎖的鎖舌插入到所述管道上設置的鎖孔中。
較佳地,所述逃生門設置在所述管道的底部中央,所述上板為平板,所述下板具有與管道外壁相同的弧度。
所述管道底部的中間位置設置軌道,所述逃生門位於所述軌道的一側或兩側。
所述逃生門以通過管道中心的豎直面為對稱面對稱設置;所述上板具有弧形,上板弧度與管道開設對應逃生口處內管的弧度相同;所述下板也具有弧形,下板弧度與管道開設對應逃生口處外管的弧度相同;所述逃生門的厚度與所述管道的管壁厚度相同。
所述逃生門以通過管道中心的豎直面為對稱面對稱設置;所述上板由複數個子板依靠鉸鏈兩兩連接而成;所述下板由複數個子板依靠鉸鏈兩兩連接而成;且所述子板的連接邊的方向與管道軸方向一致。
所述上板、下板包括個數相同的子板;所述逃生門還包括複數個中間立板,所述複數個中間立板依靠鉸鏈彼此間隔地連接在上板、下板之間:每個中間立板的上邊緣連 接在上板的子板間連接縫處,下邊緣連接在下板對應的子板間連接縫處;所構成的逃生門橫剖面為複數個平行四邊形串聯在一起的形狀。
所述管道還包括復位裝置,所述復位裝置通過支架固定在所述管道內;所述復位裝置包括絞盤、繩索、設置在所述第一立板上的固定件、復位馬達;所述絞盤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繩索的一端固定在絞盤上,另一端經過在絞盤內的纏繞後穿出絞盤;所述固定件將所述繩索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立板上;所述復位馬達的輸出軸與絞盤轉軸相連。
所述復位裝置還包括固定在所述管道內的滑輪,所述繩索繞過所述滑輪,其牽拉方向被改變。
所述復位裝置還包括緩降器,其固定在所述管道內,且位於所述絞盤和所述固定件之間,所述繩索通過緩降器。
所述復位裝置還包括離合器,其固定在所述管道內,用於接通或斷開所述馬達與所述絞盤之間的連接。
如上所述,當本發明的管道交通系統工作時,車輛在管道中運行,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則車內的乘客啟動所述解鎖啟動件,之後,僅靠重力作用,本發明的管道上的管道逃生門就依靠自身重力作用向下打開,車輛座椅直降逃生系統也僅僅靠自身重力作用下降,並且由於所述緩降器的阻尼作用不會出現自由落體,而是慢速、可控下降到管道外的安全地點。可見,本發明的直降逃生系統是一種更人性化的直降逃生系統,不需要乘客做出特殊動作,無需 付出額外的體力,不需要具備任何專業技能,就可以隨著逃生椅直接降落至安全的地面,脫離危險環境。
1‧‧‧直降逃生系統
11‧‧‧鎖裝置
111‧‧‧拉環
112‧‧‧第一鋼絲繩
113‧‧‧第二鋼絲繩
114‧‧‧滑輪
115‧‧‧第一卡鎖
116‧‧‧第二卡鎖
117‧‧‧逃生底板
118‧‧‧開鎖壓刀
12‧‧‧升降裝置
121‧‧‧絞盤/電動復位絞盤
122‧‧‧馬達
123‧‧‧離合器/電動離合器
124‧‧‧鋼絲繩
125‧‧‧固定滑輪
126‧‧‧升降滑輪
127‧‧‧緩降器
128‧‧‧固定件
13‧‧‧逃生袋
131‧‧‧袋體
132‧‧‧袋口框架
133‧‧‧鎖緊件
2‧‧‧車輛
21‧‧‧車廂
22‧‧‧逃生椅
23‧‧‧座椅
24‧‧‧車輛底盤
3‧‧‧管道
31‧‧‧逃生門
311‧‧‧平板
312‧‧‧第一立板
313‧‧‧弧形板
314‧‧‧第二立板
32‧‧‧逃生門
321‧‧‧上板
322‧‧‧第一立板
323‧‧‧下板
324‧‧‧第二立板
33‧‧‧逃生門
331‧‧‧上板
332‧‧‧第一立板
333‧‧‧下板
334‧‧‧第二立板
335‧‧‧中間立板
34‧‧‧卡鎖
35‧‧‧復位裝置
351‧‧‧絞盤
352‧‧‧緩降器
353‧‧‧滑輪
354‧‧‧固定件
355‧‧‧離合器
356‧‧‧復位馬達
357‧‧‧繩索
圖1為本發明直降逃生系統的大致構成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本發明直降逃生系統在鎖緊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主鋼絲繩未釋放)。
圖3是圖1所示本發明直降逃生系統在解鎖後下降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主鋼絲繩釋放)。
圖4是圖1所示本發明直降逃生系統在鎖緊狀態下與車輛中的車輛底盤相連接的示意圖。
圖5是圖1所示本發明直降逃生系統在解鎖後下降狀態下與車輛中的車輛底盤連接的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圖1所示直降逃生系統實際裝在車輛及其運行管道上時在逃生門關閉狀態下的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圖6所示裝配好的直降逃生系統、車輛和管道在逃生門打開狀態下的示意圖。
圖8a至圖8c為逃生袋展開過程示意圖。
圖9是圖1所示本發明直降逃生系統裝入另一種車輛和管道上的外觀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管道上的逃生門在關閉狀態下的示意圖。
圖11是本發明管道上的逃生門在打開狀態下的示意圖。
圖12是帶有復位裝置的逃生門在關閉狀態下的示意 圖。
圖13是帶有復位裝置的逃生門在打開狀態下的示意圖。
圖14a、圖14b依次是第三實施例的逃生門閉合、打開狀態的橫剖面圖。
圖15a、圖15b依次是管道第四實施例的逃生門閉合、打開狀態的橫剖面圖。
直降逃生系統實施例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直降逃生系統1包括鎖裝置11和升降裝置12。其中,鎖裝置11將本發明的直降逃生系統1鎖緊到車輛的底盤等應用環境上或從其上解鎖;升降裝置用於在直降逃生系統1解鎖後提升或降下本發明的直降逃生系統1。下面具體說明鎖裝置11和升降裝置12的結構等。
如圖2至圖3所示,本發明的鎖裝置11左右對稱。鎖裝置11包含左右對稱設置的兩個相同的拉環111、第一鋼絲繩112、第二鋼絲繩113、滑輪114、第一卡鎖115和第二卡鎖116,這些部件都設置在逃生底板117上。本實施例中,逃生底板117是車輛底板的一部分。如圖4所示,上述鎖裝置11安裝在逃生底板117上。
再如圖2至圖3所示,與其中一個拉環111連接的第一鋼絲繩112,通過滑輪114與靠近拉環111的第一卡鎖115連接,而與另一個拉環111連接的第二鋼絲繩113,通 過滑輪114與遠離拉環111的第二卡鎖116連接。由此,當拉動拉環111時,第一鋼絲繩112和第二鋼絲繩113會分別帶動第一卡鎖115和第二卡鎖116,從而將它們由車輛底盤上解鎖,並進一步將逃生底板117從車輛底盤上解鎖。
上述結構中,拉環構成上述鎖裝置的解鎖啟動件,但是,該解鎖啟動件也可以是其他結構,如腳踏板,可用腳踏板連接槓桿,用該槓桿來帶動鋼絲繩拉動卡鎖。此外,上述鋼絲繩也可以用強度足夠的其他繩索例如尼龍繩等替代。
如圖2至圖3所示,升降裝置12包括絞盤121(下文也稱作電動復位絞盤121)、馬達122、離合器123、鋼絲繩124、固定滑輪125、升降滑輪126、緩降器127和固定件128。其中,鋼絲繩124的走向為:一端固定在絞盤121上,然後經過滑輪或滑輪組後從緩降器127內穿過,接著交替穿過固定滑輪125和升降滑輪126,最後固定於固定件128上。這裡,固定滑輪125有4組,兩兩一組分別固定在周邊環境上,升降滑輪126有4個,分別固定在逃生底板117的四角上,從而使鋼絲繩124牽引逃生底板117的四角,當然,升降滑輪126也可以固定在逃生底板117的其他位置,只要確保逃生底板的平衡就行。固定件128裝於固定的周邊環境,所述的周邊環境如車輛的固定底盤上。固定件128把捲繞在絞盤上的鋼絲繩124的一端固定在車輛上。這裡,絞盤121用於將鋼絲繩124捲繞到其上, 捲繞鬆開的鋼絲繩時,馬達122啟動,離合器123也啟動,此時便能夠將馬達122的動力傳動給絞盤121,絞盤121在轉動過程中就將鋼絲繩124捲繞到絞盤121上。另一方面,當升降裝置12下降時,馬達122和離合器123不工作,升降裝置12靠重力下降,鋼絲繩124從捲繞在絞盤的狀態緩緩釋放出來,並且在緩降器127的阻尼作用下慢速下降而不是自由落體。
進一步地,開鎖壓刀118(如圖6所示)設置在作為車輛底板一部分的逃生底板117的底部或者設置在與逃生底板一起隨動的車輛底板的底部,用於打開車輛下方的管道上的逃生門。
下面結合圖2至圖5,對直降逃生系統1的使用進行詳細的說明。
如圖2和圖4所示,沒有任何緊急情況時,本發明的直降逃生系統1裝於車輛等應用環境中,通過鎖裝置11鎖緊在車輛的底盤上。此時,升降裝置12中的鋼絲繩124處於收緊狀態,盤繞在絞盤121上。
當發生任何緊急情況時,本發明的直降逃生系統1攜帶著乘客及其財物,由本發明的直降逃生系統1直降到車輛等外面,到達地面等安全地點。如圖3和圖5所示,拉動拉環111時,帶動第一鋼絲繩112通過滑輪114拉動靠近拉環111的第一卡鎖115,同時帶動第二鋼絲繩113通過滑輪114拉動遠離拉環111的第二卡鎖116,將直降逃生系統1由車輛上解鎖,接著,被打開的逃生底板117攜 帶著位於其上的乘客和/或財物在自重的作用下降落,從而帶動與逃生底板117連接的鋼絲繩124從電動復位絞盤121上釋放出來。
在鋼絲繩124下降時,由於其從緩降器127內穿過,緩降器防止了“自由落體”,給下降提供阻力。緩降器127可由市場上購得。在緩降器127的作用下,主鋼絲繩124緩慢地從電動復位絞盤121上釋放,通過升降滑輪125使逃生底板117平穩下落。
當逃生底板117下降到安全地點後,同時啟動馬達122和電動離合器123,電動離合器123將馬達122和電動復位絞盤121聯通,使得馬達122帶動電動復位絞盤121轉動,從而帶動主鋼絲繩124移動,使主鋼絲繩124捲繞到電動復位絞盤121上,直到使逃生底板117完全復位。當逃生底板117完全復位時,裝在其上的第一卡鎖115和第二卡鎖116撞擊車輛底盤,從而將直降逃生系統1鎖緊在車輛底盤上,類似於門用撞鎖。之後,若需要進一步運送乘客或財物,重複上述操作即可。這裡,一旦第一卡鎖115和第二卡鎖116鎖緊到車輛底盤上,則電動離合器123就斷開馬達和電動復位絞盤121之間的連接,從而確保在直降逃生系統下降的過程中,馬達122和電動離合器123不工作,鋼絲繩僅僅依靠逃生底板117等的重力在緩降器127的阻尼作用下緩慢下降。
或者,上述升降裝置中的絞盤、馬達、鋼絲繩和固定件構成一種獨立的復位裝置,可單獨裝載在具有需要自動 復位部件的設備上,如具有依靠自重向下打開的門的設備等。具體來說,絞盤固定在設備上,依靠馬達驅動,鋼絲繩一端固定在絞盤上,另一端捲繞絞盤後,被固定件固定在需復位的部件上。
當需要部件復位時,啟動馬達,驅動絞盤旋轉,鋼絲繩被纏繞到絞盤上,鋼絲繩的另一端牽著需復位的部件向設備靠攏,直至恢復到原來的位置。
當然,為了減緩需復位的部件的復位速度,可在絞盤和固定件之間設置緩降器,鋼絲繩通過緩降器,利用緩降器的衰減作用,減緩鋼絲繩的移動速度。
若鋼絲繩牽拉需復位的部件的角度不合適,則可在絞盤和固定件之間增加滑輪來改變鋼絲繩的牽拉方向。
上述復位裝置,可裝載到下述管道中,幫助管道的逃生門自動復位。
車輛第一實施例
上述本發明的直降逃生系統1可裝於車輛上,用於將車輛上的乘客和/或財物運直降運送到車輛外面的安全地點。
由圖6可知,本發明車輛2包括:車廂21、逃生椅22、座椅23和直降逃生系統1。其中,逃生底板117為車廂21內的車輛底板的一部分,逃生椅22放置在逃生底板117上,座椅23設於逃生椅22的兩邊。
具體地說,車廂21構成車輛2的載客空間,逃生椅22、座椅23和本發明的直降逃生系統設於車廂21的內部。 如圖6所示,本發明的車輛2上,兩組平行的車輪分別裝於車廂21的底部,在控制機構(圖中未示)的控制下,車輪沿著車輛2下方的軌道行駛,不僅保證運行中不傾覆,並且軌道受力分佈合理,延長使用壽命。
結合圖5-6,兩個座椅23分別放置在逃生椅22的兩側,逃生椅22放置在逃生底板117的上面,鋼絲繩124通過固定滑輪125將車輛底盤24與逃生底板117連接起來,鋼絲繩124的一端連接在車輛底盤24上。
如圖4所示,正常情況下,本發明的直降逃生系統1與車輛2中的車輛底盤24相連接,用直降逃生系統1中的鎖裝置11中的第一卡鎖115和第二卡鎖116將逃生底板117與車輛底盤24鎖緊。
如圖5所示,當出現緊急情況時,拉動鎖裝置11的拉環111,帶動第一鋼絲繩112通過滑輪114拉動靠近拉環111的第一卡鎖115,同時帶動第二鋼絲繩113通過滑輪114拉動遠離拉環111的第二卡鎖116,由此,逃生底板117脫離車輛底盤24,被打開的逃生底板117及其上的乘客和/或財物在自重的作用下降落,帶動與逃生底板117連接的主鋼絲繩124從電動復位絞盤121上釋放出來,逃生底板117上的逃生椅22及乘客和/或其隨身財物與逃生底板117一起平穩降落。
為防止誤操作等意外事故,如圖7所示,可在車輛2上設第一感測器,其感應車輛是否在行駛過程中。若其感應到車輛2正在行駛時,乘客將無法拉動拉環111,從而 避免誤操作造成事故。
當乘客安全降落到地面等安全地點後,如上面直降逃生系統1的實施例所述,啟動馬達122和電動離合器123,使逃生底板117復位和鎖緊到車輛底盤上。上述逃生底板117的降落和復位可以反復操作,直到把車內的乘客和/或財物全部運送到安全地點。
此外,為更好地感知收回主鋼絲繩124的過程中逃生底板117與車輛底盤24是否確實鎖緊,或者釋放主鋼絲繩124的過程中逃生底板117是否已到達安全地點,如圖7所示,可在車輛底盤上、升降滑輪125上或直降逃生系統的其他位置上設置第二感測器,靠該第二感測器感應和傳送的信號來啟動馬達122和電動離合器123或斷開它們等。
乘客利用本發明的直降逃生系統時,只需要拉動拉環111,除此之外,無需複雜的操作,且無需其他任何外部動力,依靠乘客等的自身重力將實現安全緩降,操作簡單,可靠性強,可以重複使用。
車輛第二實施例
如圖9所示,車輛第二實施例的車輛與上述車輛第一實施例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車輪是一組,裝於車廂21的底部的中間。此時,逃生椅22設在車輛的兩邊或一邊而不是中間即車輪上方。車輪上方的車廂中可設有或不設座椅。同上述車輛第一實施例,逃生椅22放置在上述直降逃生系統1的逃生底板117上。
上述車輛第一、二實施例中,車輛2也可以磁懸浮或 氣懸浮於軌道上,不需要車輪,此時需要以電磁鐵或空氣閥門構成的導向裝置。
車輛第三實施例
與上述車輛第一、二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還可進一步包括逃生袋。如圖8C所示,逃生袋13包括折疊式袋體131、袋口框架132以及鎖緊件133。袋體131整體為一筒狀軟袋,可折疊,可伸展。袋體131的下端可為開口,也可封閉,固定在逃生底板117上。在袋體上端的開口處固定袋口框架132,袋口框架132將逃生座椅框在其中,並通過鎖緊件133鎖緊到能夠相對底板向上運動的承載鋼絲繩段。鎖緊件133可為常用夾子,夾在向上移動的鋼絲繩124上。在如圖3所示,承載逃生底板117升降的鋼絲繩124被固定滑輪125和升降滑輪126分成四段,在逃生底板117下降的過程中,其中直接連接固定件128的一段和其對角線的一段均相對於逃生底板117向上移動,鎖緊件133鎖緊在這兩段鋼絲繩上。
在車輛正常行駛的過程中,逃生袋的袋體折疊放置於逃生底板上,如圖8a所示;當車輛發生故障停運時,乘客拉動拉環解鎖,升降裝置啟動,逃生底板117及上面的逃生座椅承載乘客下降,在下降的過程中,鎖緊件鎖緊在向上移動的鋼絲繩上,袋口框架與連接的鋼絲繩一同相對所述底板向上運動,逐漸展開袋體,如圖8b所示。直到如圖8c所示袋體被完全展開,將乘客包裹於逃生袋中,避免在下降過程中乘客從逃生底板墜落,確保安全。此後若逃生 底板繼續下降,則鎖緊件和鋼絲繩之間發生相對移動,保障鋼絲繩繼續運動。待乘客降落於地面後,乘客將袋口框架132向下壓,鎖緊件與鋼絲繩之間發生相對移動,袋體131折疊,乘客從逃生袋上端的開口中出來。
在使用逃生袋的過程中,也可以省去實施例一、二中的逃生座椅,在此實施方式中,圖6的中間椅子仍然為普通座椅,固定在車輛底盤上。當車輛發生故障停運時,乘客跨入逃生袋袋口框架132內,拉動拉環解鎖,升降裝置啟動,承載逃生底板117及上面的乘客下降,直至安全降於地面。
所述袋口框架132也可以由充氣管構成,連接逃生袋口和四角,當拉動拉環解鎖時,充氣管被充滿壓縮空氣而撐開逃生袋,替代鋼絲繩、鎖緊件拉開逃生袋的過程。
或者,上述車輛第一、二實施例中,在直降逃生系統實施例的基礎上,逃生椅22的外部還可進一步設置逃生氣球(圖中未示),當鋼絲繩發生故障或地面被深水淹沒時,乘客可啟動氣球自動充氣裝置,逃生氣球快速充氣後,將乘客包裹於逃生氣球中,確保乘客跌落於地面或水面時無損傷。
管道第一實施例
本發明的管道為本發明的上述車輛運行的空間。如圖6和圖9所示,本發明的管道內設有軌道,車輛的車輪運行在該軌道上。管道被架離地面,管道的底部沿管道軸方向開設複數個相互間隔的逃生口,每個逃生口由一逃生門 封閉。當管道內的交通出現事故,則可打開逃生門,人員從逃生口中出來。
本發明管道第一實施例對應上述車輛第一實施例。
如圖6所示,管道3包括:逃生口、對應的逃生門31和卡鎖34,該卡鎖34將該逃生門31鎖緊到管道的固定部分上或從該管道固定部分上解鎖。
具體地說,如圖10所示,逃生門31設置在管道3的底部的管壁上,一邊固定在管道上,另一邊通過卡鎖34鎖緊在管道3的軌道座等固定部分上,類似於門被鎖緊到門框上。
參見圖6和圖10,逃生門31包括平板311、第一立板312、弧形板313和第二立板314,且平板311和第一立板312之間、平板311和第二立板314之間、弧形板313和第一立板312之間、以及弧形板313和第二立板314之間都靠合頁連接。車輛正常運行時,逃生門31處於閉合狀態,此時,平板311、弧形板313為水平狀態,第一立板312和第二立板314為垂直狀態;在平板311和第一立板的交界處,卡鎖34將逃生門鎖緊到軌道座的立壁上的鎖孔中。
參見圖6、圖11,當逃生底板117下降時,其上的開鎖壓刀118攜帶整個逃生椅和乘客體重等向下頂壓卡鎖34,卡鎖34將逃生門3鬆開,逃生門3以平板和第二立板314之間的合頁為軸旋轉,使平板311、弧形板313和第一立板312都轉變為垂直狀態,逃生門31打開。
如圖6所示,逃生門31的位置與逃生底板117的位置相對應。若停車位置不正,則車輛可依靠備用電池等動力準確停在逃生門31上。
事實上,在管道3的底部,沿管道軸方向每隔一定間隔如2米就設置一個逃生門31,逃生門31沿管道長度方向的長度為大於逃生底板的長度,比如,逃生門的長度可大約為1.5米左右,而逃生底板沿管道軸線方向的長度則為90-120cm。
下面結合圖5-7,具體說明車輛中的乘客從管道2中逃生的過程。
當發生緊急情況如突然停電、火災等時,管道3內部的車輛2停止,坐在逃生椅22上的乘客同時拉動兩個拉環111,帶動第一鋼絲繩112通過滑輪114拉動靠近拉環111的第一卡鎖115,同時帶動第二鋼絲繩113通過滑輪114拉動遠離拉環111的第二卡鎖116,使得逃生底板117與車輛底盤24脫離。
與車輛底盤24脫離的逃生底板117帶著逃生椅和逃生椅上的乘客在自重的作用下降落,帶動與逃生底板117連接的鋼絲繩124從電動復位絞盤121上釋放出來,通過固定滑輪125,使得逃生底板117上的逃生椅22與逃生底板117一起平穩降落。
逃生底板117在下降的過程中,逃生底板117底部的開鎖壓刀118打開卡鎖34,逃生門31打開,離開管道3的逃生底板117連帶逃生椅22及乘坐在逃生椅22上的乘 客到達地面,乘客離去。
當乘客離去後,電動復位絞盤121可自動或由人工控制啟動,收回第一鋼絲繩24,並帶動逃生底板117和逃生椅22恢復到逃生過程前的狀態。乘坐在座椅25的乘客再坐到逃生椅22上,重複逃生和復位過程。
圖12是帶有復位裝置的逃生門在關閉狀態下的示意圖;圖13是帶有復位裝置的逃生門在打開狀態下的示意圖,如圖12、圖13所示,管道還包括通過支架固定在所述管道內的復位裝置35,復位裝置35使得管道逃生門能夠自動閉合。
具體來說,復位裝置35包括絞盤351、位於所述絞盤和所述固定件之間的滑輪353、繩索357、設置在所述第一立板上的固定件354、復位馬達356。絞盤351固定在管道3內的支架等輔助固定元件上。繩索357的一端固定在絞盤上,另一端經過在絞盤內的纏繞後穿出絞盤,經過滑輪353改變方向後,被固定件354固定在第一立板上。復位馬達356的輸出軸與絞盤轉軸相連,驅動絞盤351轉動。
可在復位馬達356和絞盤351中間設置固定在所述管道內的離合器355,離合器的輸出軸為絞盤的輸入軸。根據需要,通過離合器的開閉,使復位馬達356與絞盤暫時分離和逐漸接合,以切斷或傳遞復位馬達向絞盤輸入的動力。
又或者,為了更好地保護管道及逃生門設備,可在絞盤和固定件中間增設緩降器,使得絞盤纏繞繩索,關閉逃 生門動作減緩;或者逃生門打開時,第一立板下降的速度減慢。
上述的滑輪353,可為一個定滑輪,複數個定滑輪,也可為滑輪組,本領域人員可視管道內的空間以及繩索的走向決定。
當管道3內的人或交通工具需要逃生,打開卡鎖34,平板311、第一立板314以及弧形板313在自重作用下,向第二立板314方向、向下打開。第一立板312在向圖12中的右下方打開的過程中,牽拉繩索357,直至圖13所示的逃生門完全打開狀態。
當需要關閉逃生門31時,打開離合器355,將復位馬達356與絞盤351聯通,使得復位馬達驅動絞盤旋轉轉動,從而帶動繩索357運動,捲繞到絞盤上,絞盤到固定件之間的繩索縮短,繩索牽拉第一立板向圖13的左上角方向運動,直至圖12所示的逃生門完全關閉狀態,卡鎖34將第一立板312鎖到平板311上,完成逃生門卡鎖34的復位動作。
管道第二實施例
該管道第二實施例對應本發明的上述車輛第二實施例。如圖9所示,當管道3底部的中間位置設置有軌道時,逃生門31的位置設於軌道的的一側或兩側,而不是中間。其中,第一立板鄰近軌道,第二立板遠離軌道。其他的都與上述管道第一實施例類似。
管道第三實施例
在本實施例中,管道也對應上述的車輛第二實施例。逃生門以通過管道中心的豎直面為對稱面,對稱設置在管道底部的管壁上。
圖14a、圖14b依次是第三實施例的逃生門閉合、打開狀態的橫剖面圖。
由圖14a、圖14b可知,在圖示的橫剖面上,在管道3底部開設有兩個逃生門32。兩個逃生門以通過管道中心的豎直面為對稱面,對稱設置。每個逃生門32包括:鄰近對稱面的第一立板322、遠離對稱面的第二立板324與一個上板321、一個下板323和卡鎖。兩個立板與上、下板之間用鉸鏈連接,最終形成的逃生門,其剖面為類似四邊形的封閉圖形。該兩個逃生門分別被將遠離對稱面的第二立板固定在管道上。在第一立板與上板交界處設有卡鎖,卡鎖將逃生門鎖緊到管道上或從該管道上解鎖。
需要說明的是,上板321的弧度與管道開設對應逃生口處內管的弧度相同,下板323其所在管道開設對應逃生口處外管的弧度相同,逃生門的厚度與管道的管壁厚度相同。也就是說,當逃生門32處於關閉狀態時,逃生門正好填補在管道逃生口處,與管道渾然一體。
當管道中的逃生裝置觸動卡鎖,卡鎖將逃生門從管道上解鎖,逃生門32以與管道固定點處的鉸鏈為軸旋轉,在自重作用下,上板321、下弧形板323也都轉變為垂直狀態,逃生門32打開。卡鎖將逃生門從管道上解鎖後,如圖14b所示狀態。
本實施例上板、下板的半徑與所述管道逃生口處的內、外管徑弧度相同,通過對兩個立板寬度的限定,使得本實施例的逃生門在閉合狀態時,逃生門的厚度與管道壁的厚度相同,逃生門與管道緊密配合,更容易實現逃生門密閉。當逃生門處於打開狀態時,鉸鏈連接的四塊板,在重力作用下,各內角的角度發生變化,各板之間的距離減小,甚至彼此貼合,使得逃生門的厚度顯著減小,接近上下弧形板的厚度之和。這樣可以使逃生口儘量擴大,為逃生創建最大的通道口。
管道第四實施例
本實施例在上述管道第三實施例的基礎上,逃生門的弧形上板、下板均由折板代替。本實施例所述的折板,是指由複數個子板依靠鉸鏈兩兩連接而成的、可改變彎曲角度的變形板。具體來說,上板由複數個子板依靠鉸鏈兩兩連接而成,下板由複數個子板依靠鉸鏈兩兩連接而成,且所述子板的連接邊的方向與管道軸方向一致。
其中所述的子板可為平板,也可為弧形板。當子板為弧形板時,閉合後的逃生門與管壁更為貼合。
本實施例用柔性的折板替代剛性的弧形板,當逃生門打開後,折板之間的子板在重力的作用下下垂,所避讓出的逃生空間更大。
管道第五實施例
在上述管道第四實施例的基礎上,逃生門還可有進一步地變形;上板、下板包括子板的個數相同。逃生門還包 括複數個中間立板,複數個中間立板依靠鉸鏈彼此間隔地連接在上板、下板之間;每個中間立板的上邊緣連接在上板的子板間連接縫處,下邊緣連接在下板對應的子板間連接縫處;所構成的逃生門橫剖面為複數個平行四邊形或類似的平行四邊形串聯在一起的形狀。
具體來說,如圖15a、圖15b所示,逃生門33包括:第一立板332、第二立板334、複數個中間立板335與由複數個子板331依靠鉸鏈連接構成的上板、由複數個子板333依靠鉸鏈連接構成的下板。第一立板332、上板、第二立板334和下板之間依次由鉸鏈連接。第二立板將逃生門固定在管道3上,第一立板與上板中最鄰近軌道的子板的交界處設卡鎖,卡鎖的鎖舌插入到管道上設置的鎖孔中,將逃生門鎖到管道上。中間立板335分別依靠鉸鏈連接在所述各子板之間的連接處,形成的逃生門剖面,是一個由複數個平行四邊形串聯在一起的形狀。當子板具有弧形時,形成的逃生門剖面,是一個由複數個類平行四邊形串聯在一起的形狀。
複數個中間立板,加強了逃生門的抗變形強度,同時具備上述擴大逃生口避讓空間的效果。
本發明的管道第二至第五實施例,均可以包括管道第一實施例中所述的復位裝置,將復位裝置通過支架固定在所述管道內,繩索的一端通過固定件固定在第一立板上,實現逃生門的自動關閉功能。
另外,上述第三至第五實施例中所述的在第一立板與 上板的交界處設卡鎖,第二立板固定在管道上,也可以反向設置,即第二立板與上板的交界處設卡鎖,第一立板固定在管道上。如此,則在圖14a、圖14b、圖15a、圖15b中所示的管道剖面中,打開的逃生門垂在管道底部的中央,也能實現擴大逃生口避讓空間的效果。並且,復位裝置的安裝位置更隨意,受空間因素的拘束更小。
上述車輛第二實施例中的直降逃生系統,也可直降安裝在管道底部。此時,管道底部的逃生門31可以減去,變為逃生底板117。當車輛發生故障時,乘客通過車輛逃生口(圖中未顯示)或拆破逃出車輛,跨入逃生袋袋口框架132內,拉動拉環解鎖,升降裝置啟動,承載逃生底板117及上面的乘客下降,直至安全降於地面。
本發明公開的內容論及的是示例性實施例,在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界定的保護範圍的情況下,可以對本申請的各個實施例進行各種改變和修改。因此,所描述的實施例旨在涵蓋落在申請專利範圍的保護範圍內的所有此類改變、修改和變形。此外,除上下文另有所指外,以單數形式出現的詞包括複數形式,反之亦然。另外,除非特別說明,那麼任何實施例的全部或一部分可結合任何其它實施例的全部或一部分使用。
111‧‧‧拉環
112‧‧‧第一鋼絲繩
113‧‧‧第二鋼絲繩
114‧‧‧滑輪
115‧‧‧第一卡鎖
116‧‧‧第二卡鎖
117‧‧‧逃生底板
121‧‧‧絞盤/電動復位絞盤
122‧‧‧馬達
123‧‧‧離合器/電動離合器
124‧‧‧鋼絲繩
125‧‧‧固定滑輪
126‧‧‧升降滑輪
127‧‧‧緩降器
128‧‧‧固定件

Claims (20)

  1. 一種鎖裝置,包括:鎖緊件,其鎖緊被鎖緊件;被鎖緊件,其被前述鎖緊件鎖緊或從前述鎖緊件上解鎖;解鎖啟動件,其置於方便操作的位置,啟動前述解鎖啟動件時,前述被鎖緊件從前述鎖緊件上解鎖;以及繩索,其把前述被鎖緊件連接到前述解鎖啟動件上。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鎖裝置,還包括滑輪,其使前述繩索的方向轉換成便於連接前述解鎖啟動件和前述被鎖緊件。
  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的鎖裝置,前述解鎖啟動件為拉環,啟動前述解鎖啟動件時拉動前述拉環,進一步拉動前述繩索,前述繩索又拉動前述被鎖緊件,使其從前述鎖緊件上解鎖;或者,前述解鎖啟動件為腳踏板,前述腳踏板通過槓桿連接到前述繩索上,當踩下前述腳踏板時便拉動前述繩索,靠前述繩索拉動前述被鎖緊件從前述鎖緊件上解鎖。
  4. 一種直降逃生系統,其中前述直降逃生系統包括前述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的鎖裝置和運出裝置,前述鎖裝置將前述運出裝置鎖緊到設有前述直降逃生系統的交通工具上。
  5. 一種直降逃生系統,包括請求項1至3鍾任一項所記載的鎖裝置以及升降裝置,前述升降裝置包括:底板,其放置待輸送人或物,且固定到前述直降逃生系統的交通工具上;固定件,其固定連接於前述交通工具上;絞盤,其固定到前述交通工具上;承載繩索,其一端固定到前述固定件上,另一端固定到前述絞盤上,並且前述承載繩索能夠纏繞到前述絞盤上;第一滑輪,其固定到前述底板的三個以上的位置上,所述承載繩索纏繞到前述第一滑輪上而使前述承載繩索轉向;第二滑輪,其固定到前述交通工具上,在前述絞盤和前述固定件之間將前述承載繩索轉向到便於承載繩索纏繞的方向;緩降器,其固定於前述交通工具上,位於前述絞盤和前述固定件之間,控制承載繩索的運動速度;馬達,其固定於前述交通工具上,能夠通過其轉軸或其他傳動裝置連接前述絞盤;以及離合器,其固定於前述絞盤附近,能夠接通或斷開前述馬達和前述絞盤之間的連接。
  6. 如請求項求5所記載的直降逃生系統,其中前述離合器為步進馬達。
  7. 如請求項5或6所記載的直降逃生系統,其中前述底板下方裝有壓刀。
  8. 一種管道交通系統用車輛,其中前述車輛包含請求項5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直降逃生系統,且前述底板構成前述車輛的底板。
  9. 如請求項8所記載的管道交通系統用車輛,其中前述直降逃生系統進一步包括逃生袋,前述逃生袋的袋體下端固定在前述底板上,當前述底板下降時,前述袋體能夠自動展開。
  10. 一種升降裝置,包括:底板,其放置待輸送人或物,且固定到設置前述升降裝置的交通工具上;固定件,其固定連接於前述交通工具上;絞盤,其固定到前述交通工具上;承載繩索,其一端固定到前述固定件上,另一端固定到前述絞盤上,並且前述承載繩索能夠纏繞到前述絞盤上;第一滑輪,其固定到所述底板的三個或以上的位置上,前述承載繩索纏繞到前述第一滑輪上而使前述承載繩索轉向;第二滑輪,其固定到前述交通工具上,在前述絞盤和前述固定件之間將前述承載繩索轉向到便於承載繩索纏繞的方向; 緩降器,其固定於前述交通工具上,位於前述絞盤和前述固定件之間,控制承載繩索的運動速度;馬達,其固定於前述交通工具上,能夠通過其轉軸或其他傳動裝置連接前述絞盤;以及離合器,其固定於前述絞盤附近,能夠接通或斷開前述馬達和前述絞盤之間的連接。
  11. 一種帶有逃生裝置的管道交通系統用管道,前述管道底部的管道壁上沿管道軸方向開設複數個相互間隔的逃生口,每個前述逃生口由一逃生門封閉,其中前述逃生門包括第一立板、上板、第二立板和下板,前述第一立板、前述上板、前述第二立板、前述下板之間通過鉸鏈兩兩連接成筒狀;前述第一立板固定在前述管道上,前述上板與前述第二立板的交界處設卡鎖,前述卡鎖的鎖舌插入到前述管道上設置的鎖孔中;或者,前述第二立板固定在前述管道上,前述上板與前述第一立板的交界處設卡鎖,前述卡鎖的鎖舌插入到前述管道上設置的鎖孔中。
  12. 如請求項11所記載的帶有逃生裝置的管道交通系統用管道,其中前述逃生門設置在前述管道的底部中央,前述上板為平板,前述下板具有與前述管道外壁相同的弧度。
  13. 如請求項11所記載的帶有逃生裝置的管道交通系統用管道,其中前述管道底部的中間位置設置軌道,前述逃生門位於前述軌道的一側或兩側。
  14. 如請求項11所記載的帶有逃生裝置的管道交通系統用管道,其中前述逃生門以通過管道中心的豎直面為對稱面對稱設置;前述上板具有弧形,上板弧度與管道開設對應逃生口處內管的弧度相同;前述下板也具有弧形,下板弧度與管道開設對應逃生口處外管的弧度相同;前述逃生門的厚度與前述管道的管壁厚度相同。
  15. 如請求項11所記載的帶有逃生裝置的管道交通系統用管道,其中前述逃生門以通過管道中心的豎直面為對稱面對稱設置;前述上板由複數個子板依靠鉸鏈兩兩連接而成;前述下板由複數個子板依靠鉸鏈兩兩連接而成;且前述子板的連接邊的方向與管道軸方向一致。
  16. 如請求項15所記載的帶有逃生裝置的管道交通系統用管道,其中前述上板、下板包括個數相同的子板;前述逃生門還包括複數個中間立板,前述複數個中間立板依靠鉸鏈彼此間隔地連接在上板、下板之間:每個前述中間立板的上邊緣連接在前述上板的前述子板間連接縫處,下邊緣連接在前述下板對應的前述子板間連接縫處;所構成的逃生門橫剖面為複數個平行四邊形串聯在一起的形狀。
  17. 如請求項11至1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帶有逃生裝置的管道交通系統用管道,其中前述管道還包括復位裝置,前述復位裝置通過支架固定在前述管道內;前述復位裝置包括絞盤、繩索、設置在前述第一立板上的固定件、復位馬達; 前述絞盤固定在前述支架上;前述繩索的一端固定在前述絞盤上,另一端經過在前述絞盤內的纏繞後穿出前述絞盤;前述固定件將前述繩索的另一端固定在前述第一立板上;以及前述復位馬達的輸出軸與前述絞盤轉軸相連。
  18. 如請求項17所記載的帶有逃生裝置的管道交通系統用管道,其中前述復位裝置還包括固定在前述管道內的滑輪,前述繩索繞過前述滑輪,其牽拉方向被改變。
  19. 如請求項17所記載的帶有逃生裝置的管道交通系統用管道,其中前述復位裝置還包括緩降器,其固定在前述管道內,且位於前述絞盤和前述固定件之間,前述繩索通過緩降器。
  20. 如請求項17所記載的帶有逃生裝置的管道交通系統用管道,其中前述復位裝置還包括離合器,其固定在前述管道內,用於接通或斷開前述馬達與前述絞盤之間的連接。
TW104122917A 2014-07-16 2015-07-15 鎖裝置、升降裝置、直降逃生系統、管道及車輛 TW2016038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40148.XA CN105464484B (zh) 2014-07-16 2014-07-16 锁装置、升降装置、直降逃生系统、管道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3859A true TW201603859A (zh) 2016-02-01

Family

ID=55077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2917A TW201603859A (zh) 2014-07-16 2015-07-15 鎖裝置、升降裝置、直降逃生系統、管道及車輛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64484B (zh)
TW (1) TW201603859A (zh)
WO (1) WO20160084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28029A (zh) * 2016-09-14 2017-02-22 张迈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
CN106515551A (zh) * 2016-12-27 2017-03-22 荣成康派斯新能源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房车车厢壁收放装置
CN107082385B (zh) * 2017-06-12 2019-04-23 合肥一航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四柱举升机的托升装置
CN109384129A (zh) * 2017-08-08 2019-02-26 三菱电机上海机电电梯有限公司 电动升降逃生装置、电梯和方法
CN109384119A (zh) * 2017-08-08 2019-02-26 三菱电机上海机电电梯有限公司 机械式升降逃生装置、电梯和方法
CN113442865B (zh) * 2021-08-09 2022-04-26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逃生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76888B2 (ja) * 2003-05-07 2009-06-1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非常口装置の操作方法と動作手順およびその機構
CN200967456Y (zh) * 2006-11-10 2007-10-31 梁德富 车祸自动逃生汽车
WO2008140426A1 (en) * 2007-05-15 2008-11-20 Canel Otomotiv Sanayi Ve Ticaret Anonim Sirketi Emergency exit structure for vehicles
CN201800726U (zh) * 2010-09-21 2011-04-20 重庆赛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城市轨道车辆用逃生救援装置
CN202827632U (zh) * 2012-09-14 2013-03-27 今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地铁机车逃生装置
CN203485721U (zh) * 2013-09-13 2014-03-19 河南江河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客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4484B (zh) 2019-04-02
CN105464484A (zh) 2016-04-06
WO2016008418A1 (zh) 2016-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008418A1 (zh) 锁装置、升降装置、直降逃生系统、管道及车辆
US784996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aching from outside an upper level of a tall structure
CN103635232A (zh) 火灾避难逃生装置
KR100476536B1 (ko) 인명 피난 장비
KR101035081B1 (ko) 아파트의 난간을 이용한 완강기
CN105771129A (zh) 高楼云梯
KR20070004492A (ko) 고층건물의 화재진압 및 인명구조용 엘리베이터장치
KR102189888B1 (ko) 포대 할강 방식의 대피장치
US5056619A (en) Controlled descent device
WO2003097165A2 (en) Externally concealable modular high-rise emergency evacuation apparatus with pre-qualified egress
CN205400798U (zh) 用于矿山井下的伤员救生舱
CN105756552A (zh) 高楼消防云梯
RU109413U1 (ru) Спасательное надув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09384119A (zh) 机械式升降逃生装置、电梯和方法
JP2735477B2 (ja) 索道用乗客救助装置
RU2274481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истема экстренного спуска из здания
CN109939370B (zh) 高层建筑逃生平台
RU75685U1 (ru) Подоконник с вмонтированны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экстренной эвакуации людей из высотных зданий
WO2021056221A1 (zh) 一种用于高层火灾家庭自救逃生的救生门
CN207377426U (zh) 一种救生防盗窗
CN111569311A (zh) 一种高楼避难层逃生装置
JP5394098B2 (ja) 普通索道の救助装置
CN106552365A (zh) 一种多功能放绳设备
CN117755485A (zh) 具有延伸通道的空中运输系统
CN106552363A (zh) 一种多功能放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