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45645A - 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 - Google Patents

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45645A
TW201545645A TW104104808A TW104104808A TW201545645A TW 201545645 A TW201545645 A TW 201545645A TW 104104808 A TW104104808 A TW 104104808A TW 104104808 A TW104104808 A TW 104104808A TW 201545645 A TW201545645 A TW 20154564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cam
reinforcing
bearing reel
reset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48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41318B (zh
Inventor
Kunio Takechi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Kk filed Critical Shimano Kk
Publication of TW201545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56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13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131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83Drive mechanism details
    • A01K89/0186Drive mechanism details with disengageable positive drive components, e.g. a clutch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83Drive mechanism details
    • A01K89/0186Drive mechanism details with disengageable positive drive components, e.g. a clutch
    • A01K89/01901Reengageable responsive to drive rot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83Drive mechanism details
    • A01K89/0186Drive mechanism details with disengageable positive drive components, e.g. a clutch
    • A01K89/0188Axially engaged
    • A01K89/0189Coaxial of spool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對於離合器復位機構,不但可防止離合器凸輪變形,且可維持離合器爪之強度而謀求輕量化。 離合器爪42具有:合成樹脂製之本體構件50、與金屬製之補強構件52。合成樹脂製之本體構件50擺動自如地安裝於離合器凸輪40。金屬製之補強構件52可與本體構件50一體擺動,且補強本體構件50。肘頂彈簧(toggle spring)構件47可將離合器爪42朝扣合位置與離開位置分別彈推。

Description

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
本發明係關於離合器復位機構,特別係關於使離合器凸輪自雙軸承捲線器之手柄與捲線筒成為連結解除狀態之連結解除位置返回到成為連結狀態之連結位置之兩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
於雙軸承捲線器中,於手柄與捲線筒之間設有離合器機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離合器機構可取得連結手柄與捲線筒離合器之離合器接合狀態、與解除手柄與捲線筒之連結之離合器分離狀態。於離合器接合狀態下,捲線筒因手柄之旋轉而旋轉。於離合器接合狀態下,捲線筒可自由旋轉。
離合器機構利用包含離合器操作構件之離合器控制機構,而切換為離合器接合狀態或離合器分離狀態。先前之離合器控制機構具備:離合器操作構件、合成樹脂製之筒狀之離合器凸輪、離合器軛、金屬製之連結構件、及離合器復位機構。
離合器復位機構包含:可一體旋轉地設置於手柄軸之旋轉構件、離合器復位構件、及彈推構件。離合器復位構件其一端可轉動地連結於離合器凸輪。具體而言,於離合器復位構件之一端,一體形成有連結銷,連結銷扣合於離合器凸輪上所形成之連結孔。離合器復位構件於可與旋轉構件扣合之扣合位置、與自旋轉構件離開之離開位置進退。若藉由離合器操作構件之操作,離合器凸輪轉動至連結位置,則離合器復位構件之另一端進入至扣合位置。彈推構件將離合器復位 構件向扣合位置與分離位置分別彈推。
如此,於離合器復位構件中,當手柄沿放線方向旋轉時,旋轉構件將位於扣合位置之離合器復位構件之另一端推壓超過彈推構件之死點。藉此,離合器復位構件藉由肘頂彈簧構件之彈推而返回離開位置。若離合器復位構件移動至離開位置,則離合器凸輪自與離合器分離狀態對應之連結解除位置轉動至與離合器接合狀態對應之連結位置,則離合器機構恢復離合器接合狀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65574號公報
於先前之離合器復位構件中,離合器復位構件係例如燒結不鏽鋼合金製等之金屬製之構件。又,離合器凸輪從其形狀來看,為可容易地形成,一般係以合成樹脂等構成。於先前之離合器復位機構中,離合器復位構件例如使用金屬製之構件。先前以來,由於不易塑性變形之硬材質之離合器復位構件之旋轉力會直接傳遞至合成樹脂製之離合器凸輪,故若施加過度之旋轉力,離合器凸輪有可能變形。又,由於離合器復位構件為金屬製,故難以將離合器復位構件輕量化。
為解決此等問題,雖可考慮以樹脂等性質相對柔軟之材料構成離合器復位構件,但無法獲得離合器復位構件所需之強度。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對於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不但防止離合器凸輪之變形,而且維持離合器復位構件之強度而謀求輕量化。
本發明之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係使離合器凸輪自連 結解除位置返回連結位置者,該離合器凸輪可於設置於雙軸承捲線器之捲線器本體之手柄與藉由手柄而旋轉之捲線筒成為連結狀態之連結位置、與成為連結解除位置之間旋轉地安裝於捲線器本體。離合器復位機構包含:可與手柄一體旋轉之旋轉構件、離合器復位構件、及彈推構件。離合器復位構件具有第1端、及自第1端向旋轉構件延伸之第2端;第1端藉由與捲線筒之旋轉軸平行配置之擺動軸,而可於第2端與旋轉構件扣合之扣合位置、與第2端自旋轉構件離開之離開位置之間擺動地連結於離合器凸輪。離合器復位構件具有合成樹脂製之本體構件、與金屬製之補強構件。合成樹脂製之本體構件擺動自如地安裝於離合器凸輪。金屬製之補強構件可與本體構件一體擺動,且補強本體構件。彈推構件將離合器復位構件朝扣合位置與分離位置分別彈推。
於該離合器復位機構中,使離合器凸輪自連結解除位置返回連結位置之離合器復位構件係由合成樹脂製之本體構件、與補強本體構件之補強構件構成。此處,可利用金屬製之補強構件確保必要之強度,利用合成樹脂製之本體構件,確保防止離合器凸輪變形之柔軟性及輕量化。因此,不但可防止離合器凸輪之變形,而且可維持離合器復位構件之強度而謀求輕量化。
補強構件亦可具有配置於第2端之至少一部分,且可於扣合位置扣合於旋轉構件之扣合面。於該情形時,由於在扣合位置,金屬製之補強構件之扣合面扣合於旋轉構件,故不易使扣合面變形或磨損,且可使旋轉構件之力全部而確實地傳遞至離合器復位構件。
亦可為:本體構件具有與擺動軸交叉配置之第1面;補強構件具有可補強第1面之至少一部分之第1補強面。於該情形時,可利用第1補強面,補強第1端與第2端之間之第1面。
亦可為:本體構件具有與擺動軸平行配置之第2面;補強構件具 有可補強第2面之至少一部分之第2補強面。於該情形時,可利用第2補強面,補強第1端與第2端之間之第2面。
亦可為:本體構件具有第1連結部,該第1連結部於離合器凸輪之一面連結於擺動軸之一端;補強構件具有第2連結部,該第2連結部於離合器凸輪之另一面連結於擺動軸之另一端。於該情形時,由補強構件與本體構件夾持離合器凸輪而配置離合器復位構件。因此,於離合器返回時,即便力於離合器復位構件自第1端向第2端作用,離合器復位構件亦不易撓曲。因此,不但離合器凸輪不易變形,而且可使離合器復位構件有效率地對離合器凸輪傳遞力。
補強構件亦可嵌入成型於本體構件。於該情形時,即便利用補強構件補強本體構件,亦無需將補強構件安裝或接著於本體構件之作業。
補強構件係與本體構件分開設置。於該情形時,可減少補強構件之配置限制,從而容易將補強構件配置於有效果之位置。
補強構件亦可螺入固定於本體構件。於該情形時,可裝卸補強構件。
補強構件亦可接著於本體構件。於該情形時,補強構件之安裝較為容易。
彈推構件其一端扣止於捲線器本體,另一端扣止於本體構件之肘頂螺旋彈簧。於該情形時,可以簡單之構成,將離合器復位構件向扣合位置與分離位置分別彈推。
捲線器本體具有面向離合器復位構件而配置之限制移動凹部;本體構件具有由限制移動凹部限制移動之限制突起。於該情形時,於藉由彈推構件彈推時,容易使離合器復位構件向旋轉構件移動。
根據本發明,可利用金屬製之補強構件確保必要之強度,可利 用合成樹脂製之本體構件確保防止離合器凸輪變形之柔軟性及輕量化。因此,不但可防止離合器凸輪之變形,而且可維持離合器復位構件之強度而謀求輕量化。
1‧‧‧捲線器本體
2‧‧‧手柄
3‧‧‧星形釣力閥
4‧‧‧捲線筒
5‧‧‧框體
6a‧‧‧第1側蓋
6b‧‧‧第2側蓋
7‧‧‧前蓋
8a‧‧‧第1側板
8b‧‧‧第2側板
8c‧‧‧連結部
8d‧‧‧開口
8f‧‧‧第2凸座部
8h‧‧‧一對安裝突起
8i‧‧‧限制移動凹部
8g‧‧‧槽口
15‧‧‧捲線筒軸
15a‧‧‧扣合銷
17‧‧‧離合器操作構件
18‧‧‧旋轉傳遞機構
19‧‧‧離合器機構
20‧‧‧離合器控制機構
30‧‧‧驅動軸
31‧‧‧驅動齒輪
32‧‧‧小齒輪
32a‧‧‧旋轉齒之齒部
32b‧‧‧扣合槽
32c‧‧‧小直徑部
36‧‧‧軸承
40‧‧‧離合器凸輪
40a‧‧‧凸輪面
40b‧‧‧連結孔
40c‧‧‧第1連結部
40d‧‧‧連結突起
40e‧‧‧第2連結部
40f‧‧‧嵌槽部
41‧‧‧離合器軛
41a‧‧‧凸輪承托部
41b‧‧‧引導孔
42‧‧‧離合器爪
42a‧‧‧第1端
42b‧‧‧第2端
43‧‧‧金屬製之連結構件
43a‧‧‧安裝部
43b‧‧‧操作構件固定部
43c‧‧‧第1突出部
43d‧‧‧第2突出部
43e‧‧‧爪連結孔
43f‧‧‧凸輪連結孔
44‧‧‧螺旋彈簧
45‧‧‧引導構件
45a‧‧‧圓環狀之固定部
45b‧‧‧引導軸
46‧‧‧離合器復位機構
47‧‧‧肘頂彈簧構件
50‧‧‧本體構件
50a‧‧‧擺動軸
50b‧‧‧連結突起
50c‧‧‧第1面
50e‧‧‧限制突起
52‧‧‧補強構件
52a‧‧‧扣合面
52b‧‧‧連結突起
52c‧‧‧第1補強面
52d‧‧‧安裝部
72‧‧‧棘輪
73‧‧‧棘爪
74‧‧‧單向離合器
100‧‧‧雙軸承捲線器
142‧‧‧離合器爪
142a‧‧‧第1端
142b‧‧‧第2端
146‧‧‧離合器復位機構
150‧‧‧本體構件
150a‧‧‧擺動軸
150b‧‧‧連結突起
150c‧‧‧第1面
150d‧‧‧彈簧扣止部
150e‧‧‧限制突起
150f‧‧‧第2面
150g‧‧‧第1連結部
152‧‧‧補強構件
152a‧‧‧扣合面
152c‧‧‧第1補強面
152e‧‧‧第2補強面
152f‧‧‧第2面
154‧‧‧螺紋構件
圖1係採用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雙軸承捲線器之立體圖。
圖2係該雙軸承捲線器之分解立體圖。
圖3係表示該離合器控制機構之構成之分解立體圖。
圖4係表示離合器機構為離合器接合狀態時之離合器控制機構之側視圖。
圖5係離合器機構為離合器分離狀態時之離合器控制機構之側視圖。
圖6係表示包含第1實施形態之離合器復位構件之離合器機構為離合器分離狀態時之離合器控制機構之主要部分的側面放大圖。
圖7係圖6之側面之一部分剖斷圖。
圖8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離合器復位構件之立體圖。
圖9係相當於第2實施形態之離合器復位構件之圖7的圖。
圖1係採用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雙軸承捲線器100之立體圖。圖中所示之雙軸承捲線器100係例如梭型(Low Profile)鼓式(bait Backcasting)捲線器。雙軸承捲線器100包含:捲線器本體1,其可安裝於釣竿;捲線筒旋轉用之手柄2,其配置於捲線器本體1之側方;釣力調整用之星形釣力閥(Star drag)3;及捲線筒4,其旋轉自如地安裝於捲線器本體1。於捲線器本體1之後部,安裝有離合器操作構件17。
<捲線器本體之構成>
捲線器本體1具有:例如鋁合金或鎂合金等金屬製之框體5;以覆蓋框體5之兩側方之方式安裝之、例如鋁合金或合成樹脂製之第1側 蓋6a及第2側蓋6b;及安裝於框體5之前方之、例如鋁合金或合成樹脂製之前蓋7。
如圖2所示,框體5具有:第1側板8a及第2側板8b,其等以隔開特定間隔而相互對向之方式配置;及複數個連結部8c,其等連結第1側板8a及第2側板8b。
第1側板8a係形成有捲線筒4之取出用之圓形開口8d之大致板狀之構件。後述之離合器控制機構20及旋轉傳遞機構18被支持於第2側板8b。
如圖2所示,於框體5內設置有:捲線筒4,其旋轉自如地配置於第1側板8a與第2側板8b間;均勻捲線(level wind)機構24,其用於將釣線均勻地捲繞於捲線筒4;離合器操作構件17,其為進行拇指操作(Thumbing)時拇指頂住之處;及離合器機構19,其用於連結手柄2與捲線筒4、及解除手柄2與捲線筒4之連結。又,於框體5與第2側蓋6b之間,設置有:旋轉傳遞機構18(參照圖4),其用於將來自手柄2之旋轉力傳遞至捲線筒4及均勻捲線機構24;離合器控制機構20,其用於根據離合器操作構件17之操作而控制離合器機構19;拖曳機構(未圖示),其用於於放線時制動捲線筒4;及拋投(casting)控制機構(未圖示),其用於調整捲線筒4旋轉時之阻力。捲線筒4固定於貫通其中心之捲線筒軸15。
<旋轉傳遞機構及離合器機構之構成>
如圖4所示,旋轉傳遞機構18設置有:驅動軸30、旋轉自如地安裝於驅動軸30之驅動齒輪31、及與驅動齒輪31嚙合之小齒輪32。
驅動軸30利用收納於第2側蓋6b之未圖示之滾子型之單向離合器,禁止放線方向之旋轉。又,於驅動軸30,安裝有可一體旋轉之後述之離合器復位機構46的棘輪72(旋轉構件之一例)。另,棘輪72亦構成與棘爪73嚙合之爪式之單向離合器74。星形釣力閥3螺合於驅動軸 30之外周面。驅動軸30旋轉自如地被支持於第2側蓋6b及第2側板8b。驅動齒輪31具有螺旋齒輪,經由拖曳機構傳遞手柄2之旋轉。
如圖2及圖3所示,小齒輪32係由螺旋齒輪構成,其旋轉自如且軸方向移動自如地配置於捲線筒軸15之外周側。小齒輪32具有:螺旋齒之齒部32a,其以於一端側外周部與驅動齒輪31嚙合之方式形成;扣合槽32b,其形成於另一端面;及小直徑部32c,其形成於齒部32a與扣合槽32b之間。扣合槽32b可與安裝於捲線筒軸15之扣合銷15a扣合或脫離。又,扣合槽32b形成部分之外周面係由軸承36旋轉自如地被支持於第2側板8b。軸承36安裝於第2側板8b之第2凸座部8f。
由小齒輪32之扣合槽32b與捲線筒軸15之扣合銷15a,構成用於在手柄2與捲線筒4之間進行旋轉力之傳遞及遮斷之離合器機構19。此處,若小齒輪32移動至軸方向外方之分離位置,因而扣合槽32b與捲線筒軸15之扣合銷15a脫離,則離合器機構19成為離合器分離狀態,來自驅動軸30之旋轉力被遮斷而無法傳遞至捲線筒軸15。因此,捲線筒4成為自由旋轉狀態。又,若小齒輪32自分離位置移動至軸方向內側之接合位置,因而扣合槽32b扣合於扣合銷15a,則離合器機構19成為離合器接合狀態,而將手柄2之旋轉傳遞至捲線筒4。拖曳機構制動捲線筒4之放線方向之旋轉。
<離合器操作構件之構成>
離合器操作構件17可於圖4所示之離合器接合位置與圖5所示之離合器分離位置之間移動地連結於離合器控制機構20。離合器操作機構17於框體5之後部,配置於第1側板8a及第2側板8b之間。離合器操作構件17亦用作拇指操作時之拇指座。
<離合器控制機構之構成>
如圖2所示,離合器控制機構20具有:藉由離合器操作構件17之操作,繞捲線筒軸芯X轉動之合成樹脂製之離合器凸輪40;合成樹脂 製之離合器軛41;金屬製之連結構件43;及離合器復位機構46。又,離合器控制機構20具有將離合器軛41向捲線筒軸向內側彈推之螺旋彈簧44。
<離合器凸輪之構成>
如圖3、圖4、圖5、圖6及圖7所示,離合器凸輪40係繞捲線筒軸芯X轉動自如地安裝於第2側板8b之大致圓筒形狀的構件。離合器凸輪40於與離合器分離狀態對應之圖5所示之連結解除位置、及與離合器接合狀態對應之圖4所示之連結位置之間自如轉動。如圖3及圖7所示,離合器凸輪40於外側面(圖5右側面)具有由將離合器軛41朝捲線筒軸向外方推壓之傾斜面構成之一對凸輪面40a。又,離合器凸輪40具有連結孔40b,其轉動自如地連結後述之離合器爪42(離合器復位構件之一例)。連結孔40b形成於較凸輪面40a更朝徑向外方突出之第1連結部40c。於離合器凸輪40之外周面,一體形成有用於與連結構件43一體轉動之連結突起40d之第2連結部40e係朝徑向外方突出而形成。第2連結部40e與第1連結部40c於圓周方向上隔開間隔而配置。於離合器凸輪40之內周面,一對嵌槽部40f(圖6)於直徑上以圓弧狀凹陷而形成。嵌槽部40f係為了交扣朝徑向外方突出而形成於第2凸座部8f之外周部之一對安裝突起8h而形成。離合器凸輪40藉由嵌槽部40f抵接於安裝突起8h,而限制轉動範圍。
<離合器軛之構成>
如圖2、圖3、圖4、圖5及圖6所示,離合器軛41係為了如下目的而設:扣合於離合器凸輪40,藉由離合器凸輪40之轉動,使小齒輪32朝捲線筒軸向移動。於離合器軛41中,扣合於凸輪面40a之一對凸輪承托部41a形成於內側面之點對稱之位置。藉由該凸輪面40a扣合於凸輪承托部41a,而將離合器軛41朝捲線筒軸向外方推壓。離合器軛41藉由固定於第2凸座部8f之引導構件45朝捲線筒軸向引導。引導構件 45具有:螺入固定於第2凸座部8f之安裝突起8h之圓環狀的固定部45a、及立設於固定部45a之1對引導軸45b。於離合器軛41,形成有由引導軸45b引導之兩個引導孔41b。
離合器軛41藉由安裝於引導軸45b外周之螺旋彈簧44,向捲線筒軸向內側(圖3左方)彈推。螺旋彈簧44係以壓縮狀態配置於第2側蓋6b之內側面與離合器軛41之外側面之間。進而,於離合器軛41之中心部,形成有扣止小齒輪32之小直徑部32c之半圓形的扣止槽41c。利用該扣止槽41c,離合器軛41使小齒輪32沿捲線筒軸向移動至接合位置與分離位置。
<連結構件之構成>
如圖2、圖3、圖4、圖5、圖6及圖7所示,連結構件43係為了使離合器凸輪40藉由離合器操作構件17之操作而轉動而設。連結構件43係配置於離合器凸輪40與第2側板8b之外側面之間,且例如為不鏽鋼合金製之板狀構件。連結構件43具有:旋轉自如地安裝於第2凸座部8f之安裝部43a、操作構件固定部43b、第1突出部43c、沿著第2連結部40e於徑向延伸之第2突出部43d。
安裝部43a係於第2凸座部8f之周圍,配置於離合器凸輪40與第2側板8b之外側面之間之大致墊圈狀的部分。於安裝部43a之內周面,與嵌槽部40f同樣地以圓弧狀凹陷而形成有用於交扣安裝突起8h之嵌槽部43g。
操作構件固定部43b自安裝部43a大致向後方延伸。操作構件固定部43b係以於自安裝部43a向徑向延伸後,與捲線筒軸芯X實質上平行配置之方式彎折。於該彎折之部分,藉由螺釘固定有離合器操作構件17。如圖2所示,操作構件固定部43b貫通以圓弧狀形成於第2側板8b之後部的槽口8g,而向第1側板8a之內側面突出。
如圖3所示,第1突出部43c係沿著離合器凸輪40之第1連結部40c 於徑向延伸。第1突出部43c係以在其與離合器凸輪40之間夾著離合器爪42之基端之方式形成。於第1突出部43c,形成有與離合器爪42連結之爪連結孔43e。第2突出部43d係沿著離合器凸輪40之第2連結部40e於徑向延伸。於第2突出部43d,形成有與離合器凸輪40之連結突起40d連結之凸輪連結孔43f。
<離合器復位機構之構成>
離合器復位機構46係將離合器分離狀態之離合器機構19與手柄2之收線方向之旋轉連動而將其返回離合器接合狀態者。離合器復位機構46具備:可一體旋轉地安裝於驅動軸30之作為旋轉構件之棘輪72;連結於離合器凸輪40之離合器爪42;及肘頂彈簧構件47(彈推構件之一例)。
<棘輪之構成>
如上所述,棘輪72亦發揮作為禁止驅動軸30之放線方向之旋轉之單向離合器74的功能。棘輪72可一體旋轉地安裝於驅動軸30,如圖4及圖5所示,於外周部,於旋轉方向隔開間隔而形成有多個齒部72a。
<離合器爪之構成>
如圖2、圖3及圖6所示,離合器爪42具有:第1端42a(圖3之上端)、自第1端42a朝棘輪72延伸之第2端42b。離合器爪42之第1端42a以可擺動至圖5所示之扣合位置與圖4所示之離開位置地連結於離合器凸輪40。離合器爪42藉由與捲線筒軸15平行配置之擺動軸50a,可擺動地連結於離合器凸輪40。扣合位置係第2端42b與棘輪72之齒部72a扣合之位置。離開位置係第2端42b自棘輪72離開之位置。
離合器爪42具有:擺動自如地安裝於離合器凸輪40之合成樹脂製之本體構件50、及可與本體構件50一體擺動且補強本體構件50之金屬製之補強構件52。本體構件50例如係聚醯胺樹脂或聚縮醛樹脂等合成樹脂製之構件。補強構件52例如係不鏽鋼合金等剛性及耐蝕性較高 之金屬製之構件。
如圖6及圖7所示,本體構件50係自離合器爪42之第1端42a朝第2端42b延伸。本體構件50具有:基端(離合器爪42之第1端42a)具有嵌合於離合器凸輪40之連結孔40b之擺動軸50a、及嵌合於連結構件43之爪連結孔43e之連結突起50b。擺動軸50a向離合器凸輪40以圓柱狀突出。連結突起50b向連結構件43以圓柱狀突出,且與擺動軸50a同芯配置。因此,如圖7所示,離合器爪42被離合器凸輪40與連結構件43夾持,而擺動自如地連結於離合器凸輪40及連結構件43。又,本體構件50具有與擺動軸50a交叉之第1面50c。
如圖3及圖6所示,於本體構件50之基端,形成有供肘頂彈簧構件47之一端扣止之彈簧扣止部50d。離合器爪42係與離合器凸輪40之轉動連動而於自棘輪72離開之圖4所示之離開位置與扣合於棘輪72之圖5所示之扣合位置之間移動。又,於本體構件50之前端側(離合器爪42之第2端42b側),一體設置有限制突起50e,其朝凹陷形成於第2側板8b之外側面之限制移動凹部8i(參照圖4及圖5)突出。限制突起50e係朝捲線器軸向外方突出而形成。限制突起50e係為了與限制移動凹部8i之壁部接觸以將前端配置於棘輪72附近而設。藉由該限制移動凹部8i之引導及肘頂彈簧構件47之分別彈推,將離合器爪42定位於離開位置或扣合位置。另,肘頂彈簧構件47經由離合器爪42,將離合器凸輪40及連結構件43向連結位置與連結解除位置分別彈推。
補強構件52藉由嵌入成型而與本體構件50一體成型。補強構件52係將不鏽鋼合金製之金屬板之前端彎折而形成。補強構件52具有:設置於彎折之前端(離合器爪42之第2端42b)之扣合面52a、及自扣合面52a朝基端側(離合器爪42之第1端42a)延伸之安裝部52b。扣合面52a可與沿收線方向旋轉之棘輪72之齒部72a扣合。於離合器爪42位於扣合位置時,若棘輪72沿收線方向旋轉,則扣合面52a被棘輪72之齒部 72a推壓。如圖6所示,安裝部52b具有第1補強面52c,其補強本體構件50之第1面50c之至少一部分。第1補強面52c之寬度W1小於本體構件50之第1面50c之寬度W2。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補強構件52埋設於本體構件50,補強本體構件50之第1面50c之一部分。如圖7所示,於安裝部52b之基端側,形成擺動軸50a可通過之貫通孔52d。
<肘頂彈簧構件之構成>
肘頂彈簧構件47係例如扭轉螺旋彈簧,其一端係如上所述扣止於本體構件50之彈簧扣止部50d,另一端扣止於第2側板8b之外側面。肘頂彈簧構件47將離合器爪42向離開位置與扣合位置分別彈推。藉此,將離合器凸輪40、連結構件43夾著彈推成為最小之死點而向連結位置與連結接解除位置分別彈推。又,同時,將離合器操作構件17向離合器接合位置與離合器分離位置分別彈推。
於此種構成中,在通常狀態下,小齒輪32位於軸向內側之接合位置,扣合槽32b與捲線筒軸15之扣合銷15a扣合,離合器機構19成為離合器接合狀態。此時,離合器爪42配置於離開位置。另一方面,將離合器操作構件17朝離合器分離位置操作,藉由離合器軛41將小齒輪32朝軸向外方推壓移動之情形時,扣合槽32b與扣合銷15a脫離,因而離合器機構19成為離合器分離狀態。藉此,離合器爪42自離開位置移動至扣合位置。
於該狀態下,若沿收線方向旋轉操作手柄2,則棘輪72沿收線方向旋轉。若棘輪72沿收線方向旋轉,則該齒部72a將離合器爪42之扣合面52a向離開位置推壓。接著,若離合器爪42超過肘頂彈簧構件47之死點,則將離合器爪42向離開位置彈推。藉由該離合器爪42朝離開位置之移動,而使連結於離合器爪42之離合器凸輪40及連結構件43自連結解除位置轉動至連結位置。藉此,離合器機構19自離合器分離狀態返回離合器接合狀態。此時,離合器操作構件17亦自離合器分離位 置返回離合器接合位置。利用該手柄2進行之離合器返回操作中,由於離合器爪42除連結於離合器凸輪40外,亦連結於連結構件43,故可在不引起離合器凸輪40變形之情形下,進行離合器返回操作,因而離合器返回操作不易變得複雜。
又,由於離合器凸輪40與連結構件43連結於離合器爪42,故不易於離合器凸輪40產生由連結構件43以起之剪力,而未對離合器凸輪40作用較大之剪力。
進而,於離合器爪42中,藉由補強構件52補強合成樹脂製之本體構件50。因此,可利用金屬製之補強構件52確保必要之強度,且利用合成樹脂製之本體構件50確保防止離合器凸輪40變形之柔軟性及輕量化。因此,不但可防止離合器凸輪40之變形,而且可維持離合器爪42之強度而謀求輕量化。
<雙軸承捲線器之動作>
如圖4所示,在通常狀態下,離合器操作構件17配置於離合器接合位置,離合器軛41被螺旋彈簧44朝捲線筒軸向內側推壓。藉此,小齒輪32配置於接合位置。於該狀態下,小齒輪32之扣合槽32b與捲線筒軸15之扣合銷15a扣合,離合器機構19成為離合器接合狀態。於該離合器接合狀態,來自手柄2之旋轉力經由驅動軸30、驅動齒31及小齒輪32而傳遞至捲線筒軸15及捲線筒4。
於使釣鉤降下時,將離合器操作構件17朝向下方推壓。具體而言,以使前端接觸於捲線筒4而進行拇指操作之手指指腹,向下方推壓離合器操作構件17。藉由該按壓動作,離合器操作構件17繞捲線筒軸芯X朝下方轉動,而自離合器接合位置移動至離合器分離位置。
由於離合器操作構件17與連結構件43連結,故藉由使離合器操作構件17朝下方轉動,而使連結構件43以捲線筒軸芯X為中心,如圖4反時針轉動。連結構件43與離合器凸輪40經由連結突起40d、凸輪連 結孔43f及離合器爪42而連結。因此,藉由該連結構造,當連結構件43反時針轉動時,離合器凸輪40亦反抗肘頂彈簧構件47之彈推,而以捲線筒軸芯X為中心,自連結位置反時針轉動至連結解除位置。
若離合器凸輪40反時針轉動,則由於離合器軛41之凸輪承托部41a抵接於離合器凸輪40之凸輪面40a,而使離合器軛41沿凸輪面40a向捲線筒軸向外方(圖2右方)移動。由於離合器軛41扣合於小齒輪32之小直徑部32c,故藉由離合器軛41向軸向外方移動,小齒輪32移動至分離位置。於該狀態下,小齒輪32之扣合槽32b與捲線筒軸15之扣合銷15a脫離,而成為離合器分離狀態。於離合器分離狀態下,來自驅動軸30之旋轉不會被傳遞至捲線筒4。其結果,捲線筒4成為自由旋轉狀態,藉由釣鉤自身之重量,將捲繞於捲線筒4之釣線送出。
於圖5顯示離合器分離狀態時之情形。此處,若藉由離合器操作構件17移動至下方之離合器分離位置而使連結構件43及離合器凸輪40旋轉,當設置於離合器爪42之第2端42b之限制突起50e被限制移動凹部8i引導並超過肘頂彈簧構件47之死點時,會被向扣合位置側彈推而向棘輪72側移動。
若要開始降下釣鉤,使手指稍微斜著向前方移動,使前端接觸於捲線筒4而進行拇指操作。
接著,於釣鉤配置於釣棚位置後迅速自離合器分離狀態再次成為離合器接合狀態之情形時,於圖5所示之離合器分離狀態下,若利用手柄2使驅動軸30順時針(收線方向)旋轉,則藉由棘輪72之齒部72a按壓離合器爪42之扣合面52a。若扣合面52a被推壓而使離合器爪42超過肘頂彈簧構件47之死點,則離合器爪42藉由肘頂彈簧構件47之彈推而返回離開位置。離合器凸輪40與其連動而返回連結位置,離合器機構19成為離合器接合狀態。
藉由該手柄2之收線方向之旋轉將離合器機構19返回離合器接合 狀態時,由於離合器爪42除連結於離合器凸輪40外,亦連結於連結構件43,故可在不使離合器凸輪40變形之情形下,進行離合器返回操作。因此,離合器之返回操作不易變得複雜。
<第2實施形態>
於第1實施形態中,離合器爪42之補強構件52與本體構件50嵌入成型,而形成為一體,但於圖8及圖9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離合器復位機構146中,離合器爪142之補強構件152係與本體構件150分開設置。另,於第2實施形態中,對與第1實施形態對應之構件,以對第1實施形態之符號加上「100」之符號表示。
本體構件150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為相同構成之擺動軸150a、連結突起150b、第1面150c、彈簧扣止部150d、及限制突起150e。又,本體構件150具有與擺動軸150a平行配置之第2面150f。本體構件150具有於離合器凸輪40之一面(與圖9下側之第2側板8b對向之面),一體連結於擺動軸150a之一端之第1連結部150g。
補強構件152係將不鏽鋼合金製之金屬板彎折而形成。補強構件152藉由螺入本體構件150之螺紋構件154而螺入固定於本體構件150。另,亦可將補強構件152接著於本體構件150。補強構件152具有:設置於前端之扣合面152a、補強第1面150c之至少一部分之第1補強面152c、及補強第2面150f之至少一部分之第2補強面152e。第2補強面152e係自扣合面152a彎折而形成。第1補強面152c係自第2補強面152e實質彎折90度而形成。第1補強面152c夾著本體構件150與離合器凸輪40而延伸至第1端142a。螺紋構件154安裝於第1補強面152c。又,補強構件152具有在離合器凸輪40之另一面(不與圖9上側之第2側板8b對向之面)連結於擺動軸150a之另一端之第2連結部152f。第2連結端152f係以於第1補強面152c之第1端142a側與擺動軸150a嵌合之方式形成之貫通孔。
於此種構成之第2實施形態之離合器復位機構146中,離合器爪142係將離合器凸輪40夾於其間而配置。因此,當利用手柄2之收線方向之旋轉而將離合器機構19返回離合器接合狀態時,由於離合器爪142除連結於離合器凸輪40外,亦連結於連結構件43,且夾著離合器凸輪40而配置,故可在不使離合器凸輪40進一步變形之情形下,進行離合器返回操作。因而,離合器返回操作不易變得複雜。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雖已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在不脫離發明要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a)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已以應用於捲線器本體為非圓形之雙軸承捲線器之離合器操作構件為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之離合器控制機構亦可應用於捲線器本體為圓形之雙軸承捲線器。
(b)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僅於捲線器本體之後部具有離合器操作機構17,但本發明亦可應用於在捲線器本體之上部等具有其他離合器操作構件之離合器控制機構。
(c)於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於離合器爪42(或142)設置有連結突起50b(或150b),但亦可不設置連結突起。
(d)於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中,補強構件52(或152)補強本體構件50(或150)之一部分,但亦可補強整個本體構件50(150)。
<特徵>
上述實施形態可如下述表現。
(A)雙軸承捲線器100之離合器復位機構46係使離合器凸輪40自連結解除位置返回連結位置之機構,該離合器凸輪40可於設置於雙軸承捲線器100之捲線器本體1之手柄2與藉由手柄2而旋轉之捲線筒4成為連結狀態之連結位置、與成為連結解除狀態之連接解除位置旋轉地安裝於捲線器本體1。離合器復位機構46包含:可與手柄2一體旋轉之棘 輪72、離合器爪42、及肘頂彈簧構件47。離合器爪42具有:第1端42a、與自第1端42a向旋轉構件延伸之第2端42b;藉由與捲線筒4之捲線筒軸15平行配置之擺動軸50a,第1端42a可於第2端42b扣合於棘輪72之扣合位置、與第2端42b自棘輪72離開之離開位置之間擺動地連結於離合器凸輪40。離合器爪42具有:合成樹脂製之本體構件50、及金屬製之補強構件52。合成樹脂製之本體構件50擺動自如地安裝於離合器凸輪40。金屬製之補強構件52可與本體構件50一體擺動,且補強本體構件50。肘頂彈簧構件47將離合器爪42向扣合位置與離開位置分別彈推。
於該離合器復位機構46中,將離合器凸輪40自連結解除位置返回連結位置之離合器爪42係由合成樹脂製之本體構件50、與補強本體構件50之金屬製之補強構件52構成。此處,可藉由金屬製之補強構件52確保必要之強度,藉由合成樹脂製之本體構件50確保防止離合器凸輪40變形之柔軟性及輕量化。因此,不但可防止離合器凸輪40變形,且可維持離合器爪42之強度而謀求輕量化。
(B)補強構件52亦可具有配置於第2端42b之至少一部分且可於扣合位置與棘輪72扣合之扣合面52a。於該情形時,由於在扣合位置,金屬製之補強構件52之扣合面52a扣合於與棘輪72,故扣合面52a不易變形,從而可將棘輪72之力無遺漏地確實地傳遞至離合器爪42。
(C)亦可為:本體構件50具有與擺動軸50a交叉配置之第1面50c,補強構件52具有補強第1面50c之至少一部分之第1補強面52c。於該情形時,可藉由第1補強面52c,於第1端42a與第2端42b之間補強第1面50c。
(D)亦可為:本體構件150具有與擺動軸150a平行配置之第2面150f,補強構件152具有補強第2面150f之至少一部分之第2補強面152e。於該情形時,可藉由第2補強面152e,於第1端142a與第2端 142b之間補強第2面150f。
(E)亦可為:本體構件150具有在離合器凸輪40之一面連結於擺動軸150a之一端之第1連結部150g;補強構件152具有在離合器凸輪40之另一面連結於擺動軸150a之另一端之第2連結部152f。於該情形時,以補強構件152與本體構件150夾著離合器凸輪40而配置離合器爪142。因此,於離合器返回時,即使力自第1端142a向第2端142b作用於離合器爪142,離合器爪142亦不易撓曲。故而離合器凸輪40不易變形,且可使離合器爪42有效率地對離合器凸輪40傳遞力。
(F)補強構件52亦可嵌入成型於本體構件50。於該情形時,即便利用補強構件52補強本體構件50,亦無需將補強構件52安裝或接著於本體構件50之作業。
(G)補強構件152係與本體構件150分開而設。於該情形時,可減少補強構件152之配置限制,從而容易將補強構件152配置於有效果之位置。
(H)補強構件152亦可螺入固定於本體構件150。於該情形時,可裝卸補強構件。
(I)補強構件152亦可接著於本體構件150。於該情形時,可容易進行補強構件之安裝。
(J)肘頂彈簧構件47其一端扣止於捲線器本體1,另一端扣止於本體構件50之肘頂螺旋彈簧。於該情形時,可以簡單之構成,將離合器爪42向扣合位置與離開位置分別彈推。
(K)捲線器本體1具有:面向離合器爪42而配置之限制移動凹部8i;本體構件具有由限制移動凹部8i限制移動之限制突起50e。於該情形時,當利用肘頂彈簧構件47彈推時,容易使離合器爪42向棘輪72移動。
40‧‧‧離合器凸輪
40a‧‧‧凸輪面
40b‧‧‧連結孔
42‧‧‧離合器爪
43‧‧‧金屬製之連結構件
43e‧‧‧爪連結孔
46‧‧‧離合器復位機構
50‧‧‧本體構件
50a‧‧‧擺動軸
50b‧‧‧連結突起
50c‧‧‧第1面
50e‧‧‧限制突起
52a‧‧‧扣合面
52b‧‧‧安裝部
52c‧‧‧第1補強面
52d‧‧‧貫通孔

Claims (11)

  1. 一種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其係使離合器凸輪自下述連結解除位置返回至下述連結位置者,該離合器凸輪可於設置於雙軸承捲線器之捲線器本體之手柄與藉由上述手柄而旋轉之捲線筒成為連結狀態之連結位置、與成為連結解除狀態之連結解除位置之間旋轉地安裝於捲線器本體;且該離合器復位機構包含:旋轉構件,其可與上述手柄一體旋轉;離合器復位構件,其具有第1端、及自上述第1端向上述旋轉構件延伸之第2端;上述第1端藉由與上述捲線筒之旋轉軸平行配置之擺動軸,而可於上述第2端與上述旋轉構件扣合之扣合位置、與上述第2端自上述旋轉構件離開之離開位置之間擺動地連結於上述離合器凸輪;及彈推構件,其將上述離合器復位構件朝上述扣合位置與上述離開位置分別彈推;上述離合器復位構件具有:合成樹脂製之本體構件,其擺動自如地安裝於上述離合器凸輪;及金屬製之補強構件,其可與上述本體構件一體擺動,且補強上述本體構件。
  2. 如請求項1之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其中上述補強構件具有配置於上述第2端之至少一部分,且可於上述扣合位置扣合於上述旋轉構件之扣合面。
  3. 如請求項1或2之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其中 上述本體構件具有與上述擺動軸交叉配置之第1面;且上述補強構件具有可補強上述第1面之至少一部分之第1補強面。
  4. 如請求項1或2之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其中上述本體構件具有與上述擺動軸平行配置之第2面;且上述補強構件具有可補強上述第2面之至少一部分之第2補強面。
  5. 如請求項1或2之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其中上述本體構件具有第1連結部,該第1連結部於上述離合器凸輪之一面連結於上述擺動軸之一端;且上述補強構件具有第2連結部,該第2連結部於上述離合器凸輪之另一面連結於上述擺動軸之另一端。
  6. 如請求項1或2之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其中上述補強構件係嵌入成型於上述本體構件。
  7. 如請求項1或2之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其中上述補強構件係與本體構件分開而設置。
  8. 如請求項7之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其中上述補強構件係螺入固定於上述本體構件。
  9. 如請求項7之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其中上述補強構件係接著於上述本體構件。
  10. 如請求項1或2之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其中上述彈推構件係一端扣止於上述捲線器本體,另一端扣止於上述本體構件之扭轉螺旋彈簧。
  11. 如請求項1或2之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其中上述捲線器本體具有面向上述離合器復位構件而配置之限制移動凹部;且 上述本體構件具有由上述限制移動凹部限制移動之限制突起。
TW104104808A 2014-06-03 2015-02-12 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 TWI6413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4752A JP6376848B2 (ja) 2014-06-03 2014-06-03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復帰機構
JP2014-114752 2014-06-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5645A true TW201545645A (zh) 2015-12-16
TWI641318B TWI641318B (zh) 2018-11-21

Family

ID=54700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4808A TWI641318B (zh) 2014-06-03 2015-02-12 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700032B2 (zh)
JP (1) JP6376848B2 (zh)
KR (1) KR102405035B1 (zh)
CN (1) CN105165749B (zh)
MY (1) MY171683A (zh)
TW (1) TWI64131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61889B2 (en) 2016-03-31 2018-05-08 Globeride, Inc. Fishing reel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10239B2 (ja) 2017-08-08 2021-07-28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7082868B2 (ja) * 2017-11-07 2022-06-09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7084736B2 (ja) * 2018-02-01 2022-06-15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7137952B2 (ja) * 2018-03-29 2022-09-15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両軸受リール
JP7345348B2 (ja) * 2019-10-16 2023-09-15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06427A (en) * 1979-12-28 1983-09-27 Ryobi Limited Clutch mechanism for use in fishing reels
US4369936A (en) * 1981-04-01 1983-01-25 Shimano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 Fishing reel clutch control mechanism
JPS6094048A (ja) * 1983-10-28 1985-05-27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両軸受型リ−ルのクラツチ着脱装置
JP4249861B2 (ja) * 1999-10-05 2009-04-08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戻し装置
JP2007159427A (ja) * 2005-12-09 2007-06-28 Shimano Inc 釣り用部品
KR101126546B1 (ko) * 2009-06-26 2012-03-26 주식회사 도요엔지니어링 낚시용 베이트 릴의 클러치 기구
JP5746841B2 (ja) * 2010-09-22 2015-07-08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制御装置
JP5864090B2 (ja) * 2010-11-12 2016-02-17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操作機構
US8777146B2 (en) * 2012-01-27 2014-07-15 Shimano Inc. Dual-bearing reel
JP5890283B2 (ja) * 2012-08-24 2016-03-22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両軸受型リール
JP2014100078A (ja) * 2012-11-19 2014-06-05 Shimano Inc 両軸受リール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61889B2 (en) 2016-03-31 2018-05-08 Globeride, Inc. Fishing reel
TWI630866B (zh) * 2016-03-31 2018-08-01 古洛布萊股份有限公司 Fishing re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00032B2 (en) 2017-07-11
JP2015228799A (ja) 2015-12-21
US20150342167A1 (en) 2015-12-03
JP6376848B2 (ja) 2018-08-22
CN105165749A (zh) 2015-12-23
KR20150139412A (ko) 2015-12-11
TWI641318B (zh) 2018-11-21
MY171683A (en) 2019-10-23
KR102405035B1 (ko) 2022-06-07
CN105165749B (zh) 2019-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2037B (zh) 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控制裝置
TW201545645A (zh) 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器復位機構
JP4963279B2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操作部材
JP2012065574A5 (zh)
KR101975425B1 (ko) 낚시용 릴의 토크 제한 장치
JP5878718B2 (ja) 両軸受リール
JP2015228799A5 (zh)
JP5961364B2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ハンドル組立体及び両軸受リール
JP2013070652A5 (zh)
JP2013070651A5 (zh)
US9615560B2 (en) Dual-bearing reel
JP2013106543A5 (zh)
CN106172293B (zh) 双轴承绕线轮
TW201442624A (zh) 雙軸承捲線器
JP5143759B2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制御装置
JP2013153659A5 (zh)
TWI615093B (zh) 釣魚用紡車式捲線器及其轉子制動裝置之制動操作桿
TWI630867B (zh) Spinning wheel reel
JP6842756B2 (ja) 魚釣り用リール
JP5997994B2 (ja) 魚釣り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
JP2015159757A5 (zh)
JP5986876B2 (ja) 魚釣り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