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44435A - 帶子供給裝置 - Google Patents

帶子供給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44435A
TW201544435A TW103135672A TW103135672A TW201544435A TW 201544435 A TW201544435 A TW 201544435A TW 103135672 A TW103135672 A TW 103135672A TW 103135672 A TW103135672 A TW 103135672A TW 201544435 A TW201544435 A TW 20154443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light
guide
flat roll
bel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56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48583B (zh
Inventor
Daiki Takeda
Satoru Shiobara
Masayoshi Yamanaka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44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44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85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858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6/00Unwinding, paying-out webs
    • B65H16/02Supporting web rol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6/00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for web-advancing mechanisms
    • B65H26/02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for web-advancing mechanisms responsive to presence of irregularities in running webs

Landscapes

  • Controlling Rewinding, Feeding, Winding, Or Abnormalities Of Webs (AREA)
  • Unwinding Web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係在提高帶子之檢測精度。 本發明之帶子供給裝置,其特徵在於:此帶子供給裝置具備:載置平捲式捲帶的可旋轉之載置台,沿載置於上述載置台之上述平捲式捲帶的軸向配置且可與上述載置台一起旋轉之引導軸,以包圍上述引導軸之周圍的方式配置且與上述引導軸之間形成環狀間隙之引導環,具有發光部及受光部而供檢測自上述平捲式捲帶拉出之帶子於上述環狀間隙中的位置之檢測器,以及旋轉上述載置台與上述引導軸之旋轉機構;而且上述發光部及上述受光部,係以檢測光處於上述引導軸之外側的方式配置於上述引導環。

Description

帶子供給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帶子供給裝置。
於平捲式捲帶橫置在載置台上之狀態下供給帶子之裝置業已為人所知(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若自橫置之平捲式捲帶供給帶子,因帶子上會逐漸有扭曲蓄積,因此專利文獻1記載之裝置中,係於旋轉台上載置帶捲(相當於平捲式捲帶),而一面供給帶子一面將旋轉台予以旋轉,藉而消除帶子之扭曲。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200179號公報
專利文獻1中,係使用反射型檢測器檢測帶子之放出位置,並根據此一檢測結果控制旋轉台之旋轉 (參見專利文獻1之第2圖)。惟若如專利文獻1般之以旋轉軸令檢測光反射時,於旋轉台之旋轉中若是旋轉軸振動,則反射光之光路將會偏離,以致有錯誤檢測之虞。
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提高帶子之檢測精度。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主要發明之帶子供給裝置,其特徵在於:此帶子供給裝置具備:載置平捲式捲帶之可旋轉之載置台,沿載置於上述載置台之上述平捲式捲帶的軸向配置且可與上述載置台一起旋轉之引導軸,以包圍上述引導軸之周圍的方式配置且與上述引導軸之間形成環狀間隙之引導環,具有發光部及受光部而供檢測自上述平捲式捲帶拉出之帶子於上述環狀間隙中的位置之檢測器;及旋轉上述載置台與上述引導軸之旋轉機構;而且上述發光部及上述受光部,係以檢測光處於上述引導軸之外側的方式配置於上述引導環。
本發明之其他特徵,係可由後述之說明書及圖面之記載獲得深一層之瞭解。
根據本發明,可提高帶子之檢測精度。
1‧‧‧光纜
2‧‧‧光纖單元
3‧‧‧光纖帶
4‧‧‧識別線
5‧‧‧抗張力體
6‧‧‧撕裂繩
7‧‧‧外被覆層
10‧‧‧平捲式捲帶
11‧‧‧帶子(綑紮捲繞帶子)
12‧‧‧帶子端
20‧‧‧載置台
21‧‧‧開口部
22‧‧‧支持部件
30‧‧‧帶子供給裝置
32‧‧‧張力調節機構
32A‧‧‧主要輥子
32B‧‧‧從動輥子
32C‧‧‧扭矩調節馬達
34‧‧‧旋轉機構
36‧‧‧扭曲檢測部
36A‧‧‧引導軸
36B‧‧‧引導環
38‧‧‧控制器
40‧‧‧製造裝置
41‧‧‧帶子成形器
42‧‧‧SZ分線盤
43‧‧‧筒管
44‧‧‧操作裝置
47‧‧‧擠出裝置
48‧‧‧捲筒
50‧‧‧檢測用感測器
51‧‧‧發光部
52‧‧‧受光部
54‧‧‧上側引導板
55‧‧‧下側引導板
第1圖係帶子供給裝置30之說明圖。
第2圖係檢測用感測器50的配置之說明圖。
第3圖係控制器38的處理之流程圖。
第4圖係表示放出距離與容許扭曲旋轉數間之關係之標繪圖。
第5A圖係第1比較例之檢測用感測器50的配置之說明圖,第5B圖係第2比較例之檢測用感測器50的配置之說明圖。
第6圖係具有帶子11的光纜1之剖視圖。
第7圖係使用帶子供給裝置30之光纜1的製造裝置40之流程圖。
第8A圖係帶子11偏靠引導軸36A側的情況之參考說明圖,第8B圖係較第8A圖帶子11更偏靠引導軸36A側的情況之參考說明圖。
第9A圖及第9B圖係第2實施方式之扭曲檢測部36之說明圖。
第10A圖及第10B圖係帶子11之姿勢與受光量的關係之參考說明圖,第10C圖係環狀間隙中之帶子11的自轉之參考說明圖。
第11圖係第3實施方式之扭曲檢測部36之說明圖。
第12A圖係第4實施方式之帶子端12的連接方法之說明圖,第12B圖係如第12A圖般連接之2個平捲式捲帶10的帶子供給方法之說明圖。
第13A圖~第13C圖係第4實施方式之帶子端12的 連接程序之說明圖。
第14A圖~第14C圖係第4實施方式之帶子11的供給方法之說明圖。
第15圖係第4實施方式之帶子供給裝置30之說明圖。
根據後述之說明書及圖面之記載,至少以下之事項可獲瞭解。
具體言之,本發明帶子供給裝置,其特徵在於:此帶子供給裝置具備:載置平捲式捲帶的可旋轉之載置台,沿載置於上述載置台之上述平捲式捲帶的軸向配置且可與上述載置台一起旋轉之引導軸,以包圍上述引導軸之周圍的方式配置且與上述引導軸之間形成環狀間隙之引導環,具有發光部及受光部而供檢測自上述平捲式捲帶拉出之帶子於上述環狀間隙中的位置之檢測器,以及旋轉上述載置台與上述引導軸之旋轉機構;而且上述發光部及上述受光部,係以檢測光處於上述引導軸之外側的方式配置於上述引導環。據此,此帶子供給裝置可一目了然。根據此一帶子供給裝置,可提高帶子之檢測精度。
較佳的是,上述引導環之上側及下側的至少一方之上,配置有半徑較上述引導軸之半徑為大之圓板狀引導板。藉此,帶子可由引導板之外周緣以自引導軸隔開之方式被引導。
較佳的是,上述引導板之半徑,係較上述檢測光與上述引導軸之中心間的距離為大。藉此,帶子不橫切檢測光之問題可獲得消除。
較佳的是,自上述軸向觀察時,2個之上述檢測器的檢測光係作交叉,上述引導板之半徑,係較自上述軸向觀察時之2個上述檢測器的檢測光之交點與上述引導軸之中心間的距離為大。藉此,環狀間隙中之帶子之移動方向若為相同,則遮蔽檢測光之檢測器之順序不變,因此可抑制帶子之移動方向的錯誤檢測。
較佳的是,上述引導環之內周面的半徑與上述引導板的半徑之差,係較上述帶子之寬度為小。藉此,可抑制環狀間隙中帶子自轉扭曲之情事。
較佳的是,自上述軸向觀察時,通過上述引導環與上述引導板之間之間隙的上述檢測光之長度,係較上述帶子之寬度為小。藉此,可抑制帶子與檢測光成為平行。
較佳的是,載置於上述載置台之第1平捲式捲帶及第2平捲式捲帶中之一方之平捲式捲帶的外側之帶子端與另一方之平捲式捲帶的內側之帶子端,其帶子之表裏設成一致並經連接;自與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連接之側之相反側的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帶子端,供給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帶子。藉此,一次可供給之帶子長度能夠增長。
較佳的是,2個上述檢測器的平行之檢測光的行進方向係逆向。藉此,受光部不容易接收到其他檢測器之檢測光,可抑制錯誤檢測。
較佳的是,複數之上述發光部以及複數之上述受光部係在上述引導環上交替配置。藉此,受光部不易接收到其他之檢測器的檢測光,可抑制錯誤檢測。
較佳的是,至少基於3個以上之上述檢測器的檢測結果,檢測上述環狀間隙中之上述帶子之移動方向。藉此,藉由檢測環狀間隙中之帶子之移動方向,例如可決定載置台之旋轉方向或旋轉速度。
===第1實施方式=== <帶子供給裝置30與扭曲檢測部36>
第1圖係帶子供給裝置30之說明圖。帶子供給裝置30具有:張力調節機構32、載置台20、旋轉機構34、扭曲檢測部36、及控制器38。載置台20上載置有平捲式捲帶10。
以下之說明中,如第1圖所示,定義出上下方向。亦即,與平捲式捲帶10之軸平行之方向設為「上下方向」,平捲式捲帶10之兩個面(由帶子11之側邊所構成之兩個面)之中,載置台20之側設為「下」,相反側設為「上」。
平捲式捲帶10係帶子11之側邊(帶子11之寬度方向之端緣)對齊之狀態下重疊捲繞成之帶子。平捲 式捲帶10包括:在與帶子寬為同程度寬度之芯材上將帶子11作平捲式捲繞而製造之情況,或是在寬幅之芯材上將寬幅之捲狀原材料捲住所得之物件裁斷成特定寬而製造之情況等等。
於此,係採用無芯材之平捲式捲帶10(無芯類型之平捲式捲帶)。芯材也可在平捲式捲帶10之製造開始時即無,也可在使用時自平捲式捲帶10移離。
張力調節機構32係將拉出之帶子11之張力調節之機構。張力調節機構32例如具有:主要輥子32A及從動輥子32B、以及令主要輥子32A旋轉之扭矩調節馬達32C。自帶子供給裝置之下游側之裝置(後述之擠出裝置47:參見第7圖)收取帶子11;張力調節機構32係控制扭矩調節馬達32C,調節自主要輥子32A及從動輥子32B送出之帶子11之張力。
帶子11係夾於主要輥子32A與從動輥子32B之間。藉由帶子11夾於主要輥子32A與從動輥子32B之間,帶子11之扭曲將會蓄積於主要輥子32A及從動輥子32B之上游側,而可抑制扭曲之帶子11被供給至下游側(惟若扭曲之數目超過容許扭曲旋轉數(容後詳述:參見第4圖)時,扭曲之帶子11會有供給至下游側之可能)。
自平捲式捲帶10拉出帶子11之力,並非由主要輥子32A直接賦與,而是由較主要輥子32A為下游側之裝置(後述之擠出裝置47:參見第7圖)所賦與。主要輥子32A可發揮對於帶子11賦與反張力之機能。控 制器38係驅動圖未示之拉張裝置而控制帶子11之供給量或供給速度,並一面控制主要輥子32A之扭矩而控制帶子11之張力。又,主要輥子32A還可發揮引導帶子11之送出的機能。
又,可將自平捲式捲帶10拉出帶子11之力,由較主要輥子32A為下游側之拉張裝置(圖未示)賦與,改由主要輥子32A之旋轉力代替而直接賦與。此時,控制器38係藉由驅動扭矩調節馬達32C而控制主要輥子32A之旋轉量,據以控制帶子11之供給量或供給速度。
載置台20係供載置平捲式捲帶10之台。載置台20之中央配置有引導軸36A。載置台20係以引導軸36A為中心並以上下方向為軸可旋轉地被支持。載置台20若旋轉,平捲式捲帶10也將一起旋轉。
旋轉機構34係將載置台20及引導軸36A旋轉之機構。控制器38若驅動旋轉機構34之馬達,則以引導軸36A為中心,載置台20(以及平捲式捲帶10)與引導軸36A將會旋轉。以自上方觀察時之載置台20之旋轉方向與平捲式捲帶10之捲繞方向(自平捲式捲帶10之內側朝外側之帶子11之被捲方向)成為逆向之方式,旋轉機構34將載置台20旋轉。此處,自上方觀察時之平捲式捲帶10之捲繞方向為反時針方向之故,自上方觀察之載置台20之旋轉方向為順時針方向。
扭曲檢測部36具有檢測帶子11之扭曲之機能。扭曲檢測部36具備:引導軸36A及引導環36B、及 檢測用感測器50。
引導軸36A係將自平捲式捲帶10之內側拉出之帶子11引導至上側之部件。引導軸36A係上下方向延伸之圓棒狀部件,以貫穿平捲式捲帶10中心之中空部的方式配置。為了以此一方式配置引導軸36A,可將引導軸36A預先構成為可在載置台20固定脫離自如,而在載置台20上設定平捲式捲帶10時,係將引導軸36A預先卸離,而在將平捲式捲帶10設置後,再將引導軸36A安裝固定成貫穿平捲式捲帶10的中心之中空部。
引導軸36A係位於載置台20之旋轉中心,與載置台20一起旋轉。藉由引導軸36A與載置台20一起旋轉,可抑制帶子11與引導軸36A之擦刮,因此有可抑制摩耗粉末之發生或抑制靜電之發生的優點。
引導軸36A係較載置台20及載置台20上之平捲式捲帶10更突出於上側。於此突出於上側之部位,以包圍引導軸36A之周圍的方式配置有引導環36B。換言之,引導軸36A係以貫穿環狀引導環36B之中空部的方式配置。
引導環36B係將帶子11之移動範圍限制於其內側之環狀部件。引導環36B係以包圍引導軸36A之周圍的方式配置,引導環36B與引導軸36A之間形成環狀間隙。自平捲式捲帶10拉出之帶子11,係通過引導軸36A與引導環36B之間形成之環狀間隙而被供給。引導環36B係以不旋轉之方式由外部固定。
檢測用感測器50,係用以檢測引導軸36A與引導環36B之間的間隙中之帶子11的檢測器。檢測用感測器50具有發光部51及受光部52(參見第2圖),由利用檢測光檢測帶子11之有無之光學式檢測器所構成。檢測用感測器50之檢測結果(受光部52之受光信號)係輸出至控制器38。
第2圖係檢測用感測器50之配置之說明圖。
圖中所示的是,自上方觀察之扭曲檢測部36(引導軸36A、引導環36B、檢測用感測器50)之配置。此處,有4個檢測用感測器50配置於引導環36B。各個檢測用感測器50具有發光部51及受光部52。此處,4個檢測用感測器50之符號之後係附加標示用字「A」~「D」,藉而區別各檢測用感測器50,且在發光部51及受光部52之符號之後亦附加相同之標示用字「A」~「D」,藉而區別各發光部51及各受光部52。
發光部51係朝對向之受光部52照射以檢測光(例如雷射光)。受光部52係將因應檢測光之受光量的受光信號輸出至控制器38。圖中,檢測用感測器50之檢測光係以箭頭表示。
發光部51所發出之光,不只是直線行進之平行光,也可為擴散光。發光部51所發出之光若為擴散光之情況下,自受光部52偏離之光將會存在。自發光部51發出之光中,自受光部52偏離之光,對檢測並無貢獻之故,不能成為檢測光。即,檢測光係指自發光部51照射而出且 朝向受光部52之方向的光(受光部52可接收之方向之光),而自受光部52偏離之方向之光則不包含於檢測光之中。又,檢測光可為紅外光,亦可為可見光。
帶子11若遮蔽檢測光,則受光部52所接收之檢測光之受光量降低。因此,根據受光量降低至特定之臨限值以下之受光部52的位置,環狀間隙中之帶子11之位置將可被檢測。例如第2圖所示,受光部52A未接收到檢測光時,則帶子11存在於檢測用感測器50A之檢測光之光路的位置。
又,檢測用感測器50若為3個以上,則根據受光量降低至特定之臨限值以下的受光部52之切換,帶子11將可被檢測到在環狀間隙內移動且移動方向也可被檢測。例如檢測用感測器50C與檢測用感測器50B檢測到帶子11後,檢測用感測器50A檢測到帶子11時,如第2圖所示,可認為自上方觀察時帶子11朝反時針方向移動。
如後所述,控制器38係根據扭曲檢測部36之檢測結果(受光部52之受光信號),在每次帶子11橫切檢測用感測器50之檢測光時(或是帶子11每次於環狀間隙移動1周被檢測到時),根據帶子11之移動方向增減計數值。此一計數值係表示帶子11之扭曲狀態之資訊。
根據本實施方式,係以兩條平行之檢測光夾著引導軸36A之方式,配置2個檢測用感測器50。以此兩條平行之檢測光的行進方向成為逆向之方式,將2個檢測用感測器50各自之發光部51及受光部52交錯配置。 藉此,即使自發光部51照射出擴散光,受光部52亦不容易接收到其他檢測用感測器50之發光部51之光,可抑制錯誤檢測。
又,於本實施方式中,係以在引導環36B上將發光部51與受光部52交替排列之方式配置4個檢測用感測器50各自之發光部51及受光部52。藉由此一配置,也可使受光部52不易接收到其他檢測用感測器50之發光部51之光,因此可抑制錯誤檢測。
且說在第1圖所示之載置台20固定下若自平捲式捲帶10之內側朝上拉出帶子11時,扭曲檢測部36之環狀間隙中之帶子11的位置,係與平捲式捲帶10之捲繞方向(此處為反時針方向)同方向地移動。例如平捲式捲帶10之1周份額之帶子11被拉出時,帶子11係繞環狀間隙1周,其結果為,於張力調節機構32之上游側帶子11之扭曲形成1個。
接著,控制器38根據扭曲檢測部36之檢測結果增減計數值,並因應計數值控制載置台20之旋轉,而消除帶子11之扭曲。
第3圖係控制器38的處理之流程圖。作業者係於載置台20上設置平捲式捲帶10,於如第1圖所示將平捲式捲帶10之帶子11設置於帶子供給裝置30後,開始第3圖所示之處理。
首先,控制器38係將表示帶子11之扭曲之狀態的計數值重設為0(S001)。其次,控制器38啟動 扭曲檢測部36開始計數(S002)。
而後,自外部之裝置(後述之擠出裝置47:參見第7圖)將帶子11拉出之(S003)。此時,自載置台20之平捲式捲帶10拉出之帶子11中若有扭曲形成,則帶子11會橫切檢測用感測器50之檢測光,因此控制器將基於檢測用感測器50之檢測結果將計數值增加(加算)或減少。而後,控制器38因應計數值而控制載置台20之旋轉速度(S004~S008)。
相對帶子11之供給速度(自平捲式捲帶10拉出帶子11之速度),載置台20之旋轉速度若較慢時,扭曲檢測部36之環狀間隙中之帶子11將會與平捲式捲帶10之捲繞方向(此處為反時針方向:參見第2圖)同方向地移動。控制器38在反時針方向(第2圖所示之方向)移動之帶子11橫切檢測用感測器50之檢測光時,將計數值增加(加算)。
另一方面,相對帶子11之供給速度,載置台20之旋轉速度較快時,扭曲檢測部36之環狀間隙中之帶子11,將會與平捲式捲帶10之捲繞方向相反方向地(此處為順時針方向)移動。控制器38在順時針方向移動之帶子11橫切檢測用感測器50之檢測光時,將計數值減少(減算)。
又,若是相對帶子11之供給速度的載置台20之旋轉速度經適切地設定,則為帶子11之扭曲獲得消除之狀態,因此扭曲檢測部36之環狀間隙中之帶子11不移動。 是以,計數值不會變化。
如此,計數值將是表示扭曲之狀態(扭曲之方向與數目)之資訊。
計數值為0時,相對帶子11之供給速度的載置台20之旋轉速度被適切設定之故(帶子11之扭曲獲得消除之狀態之故),目前之速度原狀維持(S005)。計數值為正值時,帶子11將如第2圖所示般之移動,相對帶子11之供給速度載置台20之旋轉速度較慢,因此控制器38會將載置台20之旋轉速度增速(S006)。反之,計數值為負值時,相對帶子11之供給速度載置台20之旋轉速度較快,因此控制器38將載置台20之旋轉速度減速(S007)。如此,藉由控制器38控制載置台20之旋轉速度,較張力調節機構32為上游側之帶子11的扭曲獲得消除。
另,張力調節機構32之上游側的帶子11之扭曲不為0亦屬容許。這是因為某種程度之扭曲可蓄積於自平捲式捲帶10至主要輥子32A之間。可在較張力調節機構32為上游側蓄積之扭曲之數目(容許扭曲旋轉數),在自平捲式捲帶10以至主要輥子32A之距離(放出距離)愈長時則愈多。
第4圖係表示放出距離與容許扭曲旋轉數之關係之標繪圖。橫軸之放出距離係自平捲式捲帶10以至主要輥子32A之距離。縱軸之容許扭曲旋轉數係自主要輥子32A未送出扭曲至上游側之情況下即予解決之旋轉數。於此,係 使用寬20mm,厚0.25mm之不織布。如標繪圖所示,容許扭曲旋轉數在放出距離愈長時則愈多。此一傾向,即使帶子11之材質或形狀(寬度、厚度)變更亦屬不變。
如是,張力調節機構32之上游側的帶子11之扭曲,某種程度係可容許,因此相對扭曲檢測部36之扭曲的檢測結果之載置台20之旋轉應答的遲滯,在某種程度上係可容許。其結果為,張力調節機構32上游側之帶子11會有某種程度形成扭曲之現象。惟,帶子11係夾於張力調節機構32之主要輥子32A與從動輥子32B之間,因此可抑制扭曲之帶子11供給至張力調節機構32之下游側。
本實施方式中,控制器38係基於計數值控制載置台20之旋轉速度,控制器38之控制對象不限為載置台20之旋轉速度。例如,控制器38亦可基於計數值控制載置台20之旋轉量(旋轉角度)。計數值係表示扭曲檢測部36之環狀間隙中之帶子11之移動方向及移動角度(移動量),因此例如控制器38若以相當於特定角度與計數值之積之角度份額旋轉載置台20,則可消除帶子11之扭曲。
控制器38在至停止帶子11之供給為止之期間,繼續S004~S007之處理(S008)。而後,在自作業者等收到停止指令時(S008處為“是”),控制器38將會停止旋轉機構34(S009)。藉此,帶子11之供給終了,帶子供給裝置30之動作終了。
<比較例>
第5A圖係第1比較例之檢測用感測器50的配置之說明圖。第1比較例中,受光部52並非配置於引導環36B,而是配置於引導軸36A。
第1比較例中,旋轉之引導軸36A上必須配置受光部52之故,與受光部52之配線變得複雜,其結果為,檢測用感測器50變得易於故障。相對於此,本實施方式中,檢測用感測器50之受光部52(以及發光部51)係配置於引導環36B,因此將會有檢測用感測器50之配線變得容易之優點。
第5B圖係第2比較例之檢測用感測器50的配置之說明圖。第2比較例中,檢測用感測器50之發光部51及受光部52均非配置於引導軸36A,而是自外部(例如引導環36B)固定。第2比較例中,發光部51係對引導軸36A照射以檢測光,因此檢測光係由引導軸36A反射,而受光部52將接收反射光。帶子11遮蔽檢測光時,受光部52接收之檢測光的受光量將會降低,因此藉由此點可檢測帶子11之位置。
第2比較例中,對於旋轉之引導軸36A必須照射檢測光,因此引導軸36A於旋轉中若是振動,則反射光之光路將會偏離,而使檢測用感測器50有錯誤檢測之虞。相對於此,本實施方式中,檢測光係自發光部51通過引導軸36A之外側直接到達受光部52,因此不會由引導軸36A反射之故,即使引導軸36A在旋轉中會振動,也無錯誤檢 測之虞,可提高帶子之檢測精度。
<光纜1之製造方法(帶子供給裝置30之使用方法)>
第6圖係具有帶子11之光纜1之剖視圖。第7圖係使用帶子供給裝置30之光纜1的製造裝置40之流程圖。
光纜1具有:三個光纖單元2、綑紮捲繞帶子11及外被覆層7(sheath)。綑紮捲繞帶子11係自前述平捲式捲帶10所供給之帶子11。
光纖單元2係將5條四芯光纖帶3以識別線4捲住而予單元化成之部件。識別線4係寬2mm×厚0.1mm之帶色線。藉由使三個光纖單元2之識別色各異,作業者可識別各光纖單元2。如第7圖所示,自筒管43分別供給而來之5條四芯光纖帶3係藉由操作裝置44將識別線4螺旋狀捲住,而由識別線4將5條四芯光纖帶3束集,而構成光纖單元2。藉由SZ分線盤42將撚合旋轉方向每一次旋轉後即作反轉,而使得三個光纖單元2作SZ型撚合。撚合之三個光纖單元2係供給至帶子成形器41。
綑紮捲繞帶子11係包覆住三個光纖單元2之部件。光纜1內,綑紮捲繞帶子11係成漩渦形,形成寬度方向之兩端部具有重疊之重疊構造。綑紮捲繞帶子11係自帶子供給裝置30供給至帶子成形器41。帶子成形器41中,與綑紮捲繞帶子11一起,三個光纖單元2亦被供給,帶子成形器41係一面以綑紮捲繞帶子11包住三個光 纖單元2一面將綑紮捲繞帶子11形成為漩渦形狀。帶子成形器41之下游側配置有擠出裝置47。
綑紮捲繞帶子11例如係由藉加熱而形狀獲得保持之熱塑性帶子所構成。具體而言,綑紮捲繞帶子11係可使用聚醯亞胺帶子、聚酯帶子、聚丙烯帶子、聚乙烯帶子等。此外,作為綑紮捲繞帶子11也可利用不織布。此一情況下,不織布係可使用將聚醯亞胺、聚酯、聚丙烯、聚乙烯等形成為帶子狀而成之物。又,不織布也可為附著暨塗佈吸水粉末等而成者,或是為此而經施以表面加工而成者。綑紮捲繞帶子11也可為在不織布上貼附聚酯膜等薄膜而成者。綑紮捲繞帶子11係形成為即便是被加熱,對於其內側之光纖帶3或外側之外被覆層7也還是非接著。這是為了在光纜1之末端部之芯線露出作業時或中間分歧作業時,自光纜1易於取出光纖帶3(或光纖芯線)。
外被覆層7係以將光纖單元2及綑紮捲繞帶子11收容於其內部之方式予以被覆之部件。外被覆層7中設有抗張力體5以及撕裂繩6。抗張力體5係可對抗外被覆層7之收縮,藉以抑制因外被覆層7之收縮而施加於光纜1之應變或彎曲的部件。一對抗張力體5係以夾著綑紮捲繞帶子11之方式設於外被覆層7之內部。撕裂繩6係於光纜1之分歧作業時,將光纜1沿長度方向撕裂之際所用之部件。一對撕裂繩6係以在相對連結一對抗張力體5之線成正交之線上夾著綑紮捲繞帶子11的方式,設置 於外被覆層7之內部。
擠出裝置47中係被供給:經SZ型撚合之三個光纖單元2、綑紮捲繞帶子11、2條抗張力體5、及2條撕裂繩6。擠出裝置47在抗張力體5與撕裂繩6從各自之供給源放出下,令收容三個光纖單元2之綑紮捲繞帶子11前行,而於綑紮捲繞帶子11之周圍被覆以外被覆層7。藉此,製成第6圖所示之60芯之光纜1。製造之光纜1係被捲於捲筒48。
===第2實施方式===
第8A圖係帶子11偏靠於引導軸36A側的狀況之參考說明圖。前述之第2圖所示之帶子11係較正交之兩條檢測光之交點位於外側,但第8A圖所示之帶子11,係較正交之兩條檢測光之交點位於內側(偏靠引導軸36A)。其結果為,第8A圖之帶子11之移動方向,雖與第2圖為反方向,但帶子11遮住檢測光之檢測用感測器50之順序(圖中檢測光正被遮住之檢測用感測器50A,與其後檢測光將被遮住之檢測用感測器50C),第8A圖與第2圖相同。其結果為,帶子11之旋轉方向會錯誤檢測,而有弄錯計數值之增減之虞。
第8B圖係較第8A圖,帶子11進一步偏靠引導軸36A側的情況之參考說明圖。如此般之帶子11較檢測光偏靠引導軸36A側之狀況(帶子11在檢測光與引導軸36A之間移動之情況)下,帶子11不會橫切檢測光, 因此檢測用感測器50會有無法檢測帶子11之問題產生。
是以,第2實施方式中,係於引導軸36A設置引導板,使帶子11不會過度偏靠引導軸36A。
第9A圖及第9B圖係第2實施方式之扭曲檢測部36之說明圖。第9A圖係自上方觀察扭曲檢測部36之圖,第9B圖係自橫向觀察扭曲檢測部36之圖。又,第9A圖中,為表示檢測光與引導板(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之位置關係,係透過上側引導板54圖示。
如第9B圖所示,第2實施方式之扭曲檢測部36,備有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上側引導板54係設於引導環36B之上側之圓板狀部件,其係以外周緣引導帶子11之部件。下側引導板55係設於引導環36B之下側之圓板狀部件,其係以外周緣引導帶子11之部件。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均是固定於引導軸36A。
如第9A圖所示,自上方觀察,引導環36B係以包圍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之外周緣之方式配置。換言之,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之外徑,係較引導環36B之內徑為小。因此,自上方觀察,引導環36B與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之外周緣之間,形成環狀間隙。通過此一環狀間隙,自平捲式捲帶10拉出之帶子11被供給。
如第9A圖及第9B圖所示,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之半徑L2(外周緣與引導軸36A之中心軸之距離),係較引導軸36A之半徑為大。因此,帶子11 係藉由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之外周緣,以自引導軸36A隔開之方式被引導。其結果為,因帶子11偏靠引導軸36A所生之問題(第8A圖及第8B圖)不易發生。
又,如第9A圖及第9B圖所示,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之半徑L2(外周緣與引導軸36A之中心軸之距離),係較檢測光與引導軸36A之中心軸之距離L1(最短距離)為大。因此,如第9A圖所示,檢測光之光路之一部分,係通過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之上或下。換言之,如第9A圖所示,自上方觀察,檢測光之光路之一部分係較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之外周緣位於內側。因此,可消除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之外周緣所引導之帶子11自引導軸36A隔開,以致如第8B圖所示之帶子11不橫切檢測光之問題。
此外,如第9A圖所示,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之半徑L2(外周緣與引導軸36A之中心軸的距離),自上方觀察時,係較正交之兩條檢測光之交點與引導軸36A之中心軸的距離為大。換言之,如第9A圖所示,自上方觀察時,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之外周緣,係較正交之兩條檢測光之交點更自引導軸36A離開。換言之,如第9A圖所示,自上方觀察時,正交之兩條檢測光之交點,係較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之外周緣更位於內側。亦即,正交之兩條檢測光之交點,係位於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之上或之下。藉此, 由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之外周緣引導之帶子11,係較正交之兩條檢測光之交點經常位於外側,因此環狀間隙中之帶子11之移動方向若是相同,則檢測光被遮之檢測用感測器50之順序不變,因此可抑制帶子11的移動方向之錯誤檢測。
又,自上方觀察時,正交之兩條檢測光其上下方向之位置不同也可。例如,將檢測用感測器50A配置於引導環36B之上側,將檢測用感測器50C配置於引導環36B之下側,藉而也可使兩條檢測光實際上不交叉。惟於此一情況也是,自上方觀察時兩條檢測光係作交叉,如第9A圖所示,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之半徑L2(外周緣與引導軸36A之中心軸之距離),自上方觀察時最好較正交之兩條檢測光之交點與引導軸36A之中心軸的距離為大。藉此,可抑制帶子11之移動方向的錯誤檢測。
又,本實施方式中,係於引導環36B之上側及下側兩方配置引導板(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但也可僅於上側或下側之任一側配置引導板。惟,若於引導環36B之上側及下側兩方配置引導板,則環狀間隙中之帶子11將會自引導軸36A確實隔開,因此有利。
===第3實施方式===
第10A圖及第10B圖係帶子11之姿勢與受光量的關係之參考說明圖。第10A圖所示帶子11之面若遮蔽檢測 光,則受光部52之受光量將會大幅減少,因此檢測用感測器50可根據受光部52之受光信號的變化而檢測到帶子11。惟,如第10B圖所示,帶子11若與檢測光平行,則受光部52之受光量幾乎不會變化,因此檢測用感測器50會有無法檢測到帶子11之可能。因此,環狀間隙中之帶子11之姿勢,最好是與檢測光不平行。
第10C圖係環狀間隙中之帶子11的自轉之參考說明圖。環狀間隙之寬度G若過廣,則於環狀間隙中會有帶子11自轉而致帶子11扭曲之可能。因帶子11之自轉所造成之扭曲由檢測用感測器50無法檢測,因此環狀間隙中帶子11最好不自轉。
因此,第3實施方式中,係使環狀間隙之寬度狹窄化,而抑制帶子11與檢測光平行、或是帶子11於環狀間隙中自轉。
第11圖係第3實施方式之扭曲檢測部36之說明圖。同圖係自上方觀察扭曲檢測部36之圖,為了表示檢測光與引導板之位置關係,係透過上側引導板54圖示。第3實施方式之扭曲檢測部36,與第2實施方式之扭曲檢測部36具有大致相同之構成。惟第2實施方式之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之外徑,係較第3實施方式之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為大,第3實施方式之環狀間隙(引導環36B與上側引導板54及下側引導板55之外周緣之間的間隙)之寬度G1,係較第2實施方式為狹窄。
第3實施方式中,環狀間隙之寬度G1係設定為較帶子11之寬度W為小。換言之,引導環36B之內周面的半徑與上側引導板54(或下側引導板55)的半徑之差G1,係設定為較帶子11之寬度W為小。藉此,根據第3實施方式,可抑制於環狀間隙中帶子11自轉所導致之帶子11扭曲之情事。
又,第3實施方式中,通過環狀間隙之上方的檢測光之長度G2也是設定為較帶子11之寬度W為小。換言之,自上方觀察時之檢測光的位置處之環狀間隙之長度G2,係設定為較帶子11之寬度W為小。藉此,可抑制帶子11之姿勢與檢測光成為平行。
===第4實施方式===
平捲式捲帶10與橫向移動式捲帶比較,一般而言係短1個左右之帶子長度。因此,使用平捲式捲帶10之際,在每次帶子11用盡時,若是暫時停止生產線而接上新平捲式捲帶10,生產線之效率會為之降低。
是以,第4實施方式中,係藉由將複數之平捲式捲帶10的帶子端預先予以連接,而使一次可供給之帶子長度增長。
第12A圖係第4實施方式之帶子端12的連接方法之說明圖。於此,不考慮平捲式捲帶10之載置台20。以下之說明中,有關上側平捲式捲帶10其符號有時會附加標示用字「A」,有關下側平捲式捲帶10其符號有 時會附加標示用字「B」。
又,以下之說明中,自平捲式捲帶10之軸觀察,遠側有稱之為「外側」,相反側有稱之為「內側」之情形。又,帶子11之外側之面有稱之為「表」或「表面」,帶子11之內側之面稱為「裏」或「裏面」之情形。圖中,帶子11之裏面經施以陰影。
2個平捲式捲帶10係作上下配置。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中,外側之帶子端12A係被拉出。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中,內側之帶子端12B係被拉出。而且,拉出之帶子11均在無扭曲下,使帶子11表裏一致地以其帶子端12彼此連接。也就是說,使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帶子端12A的上緣與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帶子端12B的上緣合體,且使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帶子端12A之下緣與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帶子端12B之下緣合體,而使得彼此之帶子端12連接。
又,帶子端12之連接,可使用例如熱熔接、壓接、接著,超音波接合、縫合等之連接方法。此處,帶子端12彼此係直接連接,但也可經由短型中繼帶子等之中繼物而間接將帶子端12彼此連接。
第12B圖係如第12A圖般連接之2個平捲式捲帶10的帶子供給方法之說明圖。
2個平捲式捲帶10連接後,藉由將上側平捲式捲帶10A的內側之帶子端12A(與下側平捲式捲帶10B連接之側為相反側之帶子端12A)朝上拉出,可自上側平捲式捲 帶10A之內側供給帶子11A。而後,若上側平捲式捲帶10A用盡,則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內側之帶子端12B(與上側平捲式捲帶10A連接之帶子端12B)朝上被拉出,而自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內側供給帶子11B。
依此方式,藉由預先將2個平捲式捲帶10之帶子端12彼此連接,即使上側平捲式捲帶10A用盡後亦可連續自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供給帶子11B。藉此,可在一次可供給之帶子長度增長下,自平捲式捲帶10直接供給帶子11。
第13A圖~第13C圖係第4實施方式之帶子端12的連接程序之說明圖。
首先,作業者如第13A圖所示,將平捲式捲帶10B載置於下側載置台20B上。而後,作業者係如第13A圖所示,自該平捲式捲帶10B之內側將帶子端12B拉出,並使此一帶子端12B通過上側載置台20A之開口部21。此時,最好的是作業者以已通過開口部21之帶子11B的面與載置台20A之表面平行的方式配置帶子11B。藉此,以夾著此一帶子11B之方式載置其他平捲式捲帶10A之作業(次一作業:參見第13B圖)將會變得容易。
其次,作業者乃如第13B圖所示,於上側載置台20A上載置其他之平捲式捲帶10A。此時,作業者係如第13B圖所示,於自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下面將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帶子端12B露出至外側之狀態下,夾著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帶子11B將平捲式捲帶10A 載置於上側載置台20A上。
繼之,作業者乃如第13C圖所示,將上側平捲式捲帶10A的外側之帶子端12A,與自平捲式捲帶10A之下面露出至外側之帶子端12B(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內側之帶子端12B),使此等帶子11表裏一致並予以連接。藉此,帶子端12之連接作業終了。
另,此處雖就2個平捲式捲帶10之連接說明如上,然亦可上下配置3個以上之平捲式捲帶10,將上下鄰接之平捲式捲帶10以與上述相同之方式連接。此一情況下,作業者係自載置於下側載置台20之平捲式捲帶10依序進行帶子端12之連接作業。
第14A圖~第14C圖係第4實施方式之帶子11的供給方法之說明圖。
2個平捲式捲帶10之連接作業後(參見第13C圖),如第14A圖所示,藉由將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內側之帶子端12A(與下側平捲式捲帶10B連接之側為相反側之帶子端12A)朝上拉出,可自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內側供給帶子11A。
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係以其下面夾著帶子11B之方式載置於上側載置台20A上(參見第14A圖)。惟若持續供給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帶子11A,如第14B圖所示,上側平捲式捲帶10A將會用盡,因此由上側平捲式捲帶10A之下面夾著的帶子11B亦成為可供給之狀態。
上側平捲式捲帶10A若用盡,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內側之帶子端12B(與上側平捲式捲帶10A連接之帶子端12B)將朝上被拉出,而自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內側供給帶子11B。
此時,第14C圖所示,下側平捲式捲帶10B之帶子11B,將不會經由上側載置台20A之外側,而是通過上側載置台20A之內側(開口部21)供給。因此,根據此一供給方法,如圖中之虛線所示,係在平捲式捲帶10之外側配置支持部件22,而可將上側載置台20A由下側載置台20B支持。
第15圖係第4實施方式之帶子供給裝置30之說明圖。又,第4實施方式之控制器38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係因應扭曲檢測部36之檢測用感測器50的檢測結果增減計數值,且基於計數值控制載置台20之旋轉速度。
第4實施方式中,三個載置台20係於上下方向並排配置。載置台20之中央形成有開口部21(第15圖中未圖示,參見第13A圖、第14B圖、第14C圖)。惟最下側之載置台20中不設開口部21也可。上下並排之載置台20,係藉由各載置台20之間所設之支持部件22一體連結。
各個載置台20上載置有平捲式捲帶10。若是注目3個平捲式捲帶10中之上下並排的2個平捲式捲帶10,則與第13A圖~第13C圖相同,可知上側平捲式捲 帶10的外側之帶子端12與下側平捲式捲帶10的內側之帶子端12係以帶子11之表裏一致的方式經連接。藉此,可將3個份額之平捲式捲帶10的帶子11一次供給。
===其他===
上述之實施方式係為使本發明易於理解所為,並無將本發明限定解釋之目的。毫無疑問,本發明在不脫離其趣旨下尚可做變更暨改良,且本發明包含其均等物。
<有關帶子供給裝置>
前述之帶子供給裝置,係供給光纜1製造用之綑紮捲繞帶子11。惟帶子供給裝置亦可用於其他用途。例如,帶子供給裝置可用於供給包裝體製造用之包裝用帶子,也可用於供給晶片零件製造用之帶子狀晶片型電子零件收納台紙。
<有關檢測用感測器50>
前述之實施方式中,係以兩條平行之檢測光之行進方向成逆向之方式,使2個檢測用感測器50各自之發光部51及受光部52彼此錯開配置(參見第2圖),但兩條平行之檢測光之行進方向為相同朝向也可。惟於此一情況下,自發光部51若照射擴散光,一方之檢測用感測器50的受光部52會有接收到另一方之檢測用感測器50之檢測光之虞。
又,前述之實施方式中,複數之發光部51及複數之受光部52係於引導環36B上交替配置(參見第2圖),然受光部52鄰接配置也可。惟於此一情況下,自發光部51若照射擴散光,鄰接之兩個受光部52中之一方會有接收到另一方之檢測光之虞。
又,前述之實施方式中,檢測用感測器50係有3個以上,因此根據受光量降低至特定之臨限值以下之受光部52的切換,環狀間隙中之帶子11的移動方向可予檢測。惟若帶子11之移動方向不檢測亦可時(例如,帶子之扭曲方向既知之情況),檢測用感測器50即便是1個或2個也可。
11‧‧‧帶子
36‧‧‧扭曲檢測部
36A‧‧‧引導軸
36B‧‧‧引導環
50A、50B、50C、50D‧‧‧檢測用感測器
52A‧‧‧受光部

Claims (10)

  1. 一種帶子供給裝置,其特徵在於:此帶子供給裝置具備:載置平捲式捲帶的可旋轉之載置台,沿載置於上述載置台之上述平捲式捲帶的軸向配置且可與上述載置台一起旋轉之引導軸,以包圍上述引導軸之周圍的方式配置且與上述引導軸之間形成環狀間隙之引導環,具有發光部及受光部而供檢測自上述平捲式捲帶拉出之帶子於上述環狀間隙中的位置之檢測器,及旋轉上述載置台與上述引導軸之旋轉機構;而且上述發光部及上述受光部,係以檢測光處於上述引導軸之外側的方式配置於上述引導環。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帶子供給裝置,其中上述引導環之上側及下側的至少一方之上,配置有半徑較上述引導軸之半徑為大之圓板狀引導板。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帶子供給裝置,其中上述引導板之半徑,係較上述檢測光與上述引導軸之中心間的距離為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帶子供給裝置,其中自上述軸向觀察時,2個之上述檢測器的檢測光係作交叉;且上述引導板之半徑,係較自上述軸向觀察時之2個上述檢測器的檢測光之交點與上述引導軸之中心間的距離為 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4項中任一項之帶子供給裝置,其中上述引導環之內周面的半徑與上述引導板的半徑之差,係較上述帶子之寬度為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帶子供給裝置,其中自上述軸向觀察時,通過上述引導環與上述引導板之間之間隙的上述檢測光之長度,係較上述帶子之寬度為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帶子供給裝置,其中載置於上述載置台之第1平捲式捲帶及第2平捲式捲帶中之一方之平捲式捲帶的外側之帶子端與另一方之平捲式捲帶的內側之帶子端,其帶子之表裏設成一致並經連接;自與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連接之側之相反側的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之帶子端,供給上述第1平捲式捲帶及上述第2平捲式捲帶之帶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帶子供給裝置,其中2個上述檢測器的平行之檢測光的行進方向係逆向。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帶子供給裝置,其中複數之上述發光部以及複數之上述受光部係在上述引導環上交替配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帶子供給裝置,其中至少基於3個以上之上述檢測器的檢測結果,檢測上述環狀間隙中之上述帶子的移動方向。
TW103135672A 2014-05-26 2014-10-15 Tape supply device TWI5485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7863A JP6362924B2 (ja) 2014-05-26 2014-05-26 テープ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4435A true TW201544435A (zh) 2015-12-01
TWI548583B TWI548583B (zh) 2016-09-11

Family

ID=54698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5672A TWI548583B (zh) 2014-05-26 2014-10-15 Tape supply devic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62924B2 (zh)
TW (1) TWI548583B (zh)
WO (1) WO20151820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47657A (ja) * 2018-02-27 2019-09-0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樹脂フィルムの繰出し方法
JP6371943B1 (ja) * 2018-03-09 2018-08-08 大西 厚▲徳▼ テープ供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89891A (en) * 1974-05-06 1975-06-17 Corning Glass Work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tape from a plurality of rolls
JPH04105738A (ja) * 1990-08-24 1992-04-07 Katase Hidekazu パック詰め線材引き出し用断続回転架台
JP2808409B2 (ja) * 1994-04-04 1998-10-08 日鉱金属株式会社 連続コイル用内芯
JP2001302091A (ja) * 2000-04-25 2001-10-31 Toyobo Co Ltd 撚り戻し装置及び撚り戻し方法
JP2005200179A (ja) * 2004-01-16 2005-07-28 Idemitsu Unitech Co Ltd テープ類の繰り出し方法
JP2008308294A (ja) * 2007-06-14 2008-12-25 Sekisui Chem Co Ltd 帯状部材結束体の施工装置
ITMI20111252A1 (it) * 2011-07-06 2013-01-07 Btsr Int Spa Dispositivo e metodo di rilevamento del cambio di bobina di alimentazione di un filat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82003A1 (ja) 2015-12-03
TWI548583B (zh) 2016-09-11
JP2015224086A (ja) 2015-12-14
JP6362924B2 (ja) 2018-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9891B (zh) A tape supply method, and a tape supply device
US8012291B2 (en) Backing film removal system and method for fiber placement machine
JP5526885B2 (ja) 紡績ユニット
KR101500597B1 (ko) 방사 권취 장치 및 방사 권취 설비
EP2671830B1 (en) Textile machine, standby position determining method of driven member of winding unit, and winding unit
US6802467B2 (en) Method for axial feeding of ribbon material and a stock of ribbon material coils for axial feeding
TWI548583B (zh) Tape supply device
US6702212B2 (en) Method for axial feeding of ribbon material and a stock of ribbon material coils for axial feeding
JP2007284196A (ja) 自動ワインダー
JP2007331915A (ja) テンション装置
WO2018190065A1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装置
JP4120634B2 (ja) 糸測長貯留装置
JP6170953B2 (ja) テープ供給方法及びテープ供給装置
TW201022120A (en) Device for producing a rope lap
JP3651414B2 (ja) 自動ワインダにおける毛羽抑制方法
JP2015083519A (ja) テープ供給方法及びテープ供給装置
TWI457481B (zh) 圖樣整經機(二)
JP6808048B2 (ja) 紙葉類収納装置及び紙葉類収納方法
JP2012025644A (ja) 光ファイ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CN115924627A (zh) 交叉卷绕卷装、交叉卷绕卷装的制造方法及纱线卷取装置
JP2010247865A (ja) 紙葉類帯封装置
JP2000089072A (ja) スロット型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EP2927173A1 (en) Yarn storage roller, yarn storage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JP2020203780A (ja) 糸巻取装置及びバンチ形成方法
KR20100090005A (ko) 케이블 제조장치 및 케이블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